道德經圖解
A. 普通人如何去讀道德經
老子《道德經》一書五千餘字,由於它那簡約的表達方式,那具有象徵性、多義性、抽象性和模糊性的語言,令人百思難解、撲朔迷離,連司馬遷也慨嘆「著作辭稱微妙難識」。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怎樣才能讀懂老子《道德經》呢? 綜觀老子《道德經》一書,其主要內容大致不外是「道」和「德」所包含的哲學思想。是道家關於宇宙觀、社會政治思想、人生處事和修養原則的哲學著作。因此,只要我們明白老子《道德經》中「道」和「德」的涵義,便可開啟老子《道德經》這座神秘文化的殿堂之門。而我們普通人要弄懂道老子《道德經》就要從明道、遵道、 體道三個方面來學習。
打開網路APP看高清圖片
明道:「道」是老子《道德經》哲學思想的中心范疇或最高概念 。老子認為,「道」是「先天地生」的宇宙本原。這個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的「道」是個什麼樣子呢?老子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這就是說:「道」是無色、無聲、無形的,因而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它在化生宇宙萬物之前的存在狀態,可以用二十五章首句中的「混成」二字概括。
盡管如此,但「道」的確是真實存在的。老子《道德經》中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這就告訴人們:「道」雖然「惟恍惟惚」,但其中「有象「、「有物」、「有精」、「有信」,即「道」是真實存在的,是不容置疑的。
遵道:老子說:「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大德之人的行為容止,完全遵從「道」,即以「道」為行為的准則,更具體地說,即以形上的「道」所顯現的基本特性作為行為的准則。 「道」具有哪些特性呢?一般說來,「道」具有虛無、自然、清靜、無為、純粹、素樸、平易、恬淡、柔弱、不爭等特性。這些特性,可以為我們人類所取法,既可以作為人類所遵循的最高的生活准則。
體道:無形的「道」化生了宇宙萬物,這就是「德」。在化生宇宙萬物之後,其「道」蘊藏於宇宙萬物之中而使之得以生存和運化,這也是「德」。《莊子·天地篇》說:「物得以生,謂之德」,「形非道不生,生非道不明」。道性體現於人,謂之「德」。所謂「道之在我之謂德」也。譬如:「道」化生了萬物,而它「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即不佔有、不圖報、不幹涉,如果學道者修得「道」的這種特性,「行事與道合」,這就叫做「德」。
正是因為「道」由「德」顯,所以修道者,必須積德或養德。「德」是「道」的作用和體現,「道」因「德」而得以顯現於物的世界。正是由於「道」以「德」顯,因此「德」便成為道教教理的重要概念。明白了上述關於老子《道德經》中「道」的涵義,並把它當做金鑰匙,我們便可以此開啟「眾妙之門」而步入「道」境。因為其「道」之「德」蘊含其中,只是有時老子在一章中只論述某一方面的「道」,有時便論述幾個方面的「道」,如「上善若水」,就「天道」、「人道」合而論之。老子《道德經》這部書的主旨為「尊道貴德」,所以道教以「尊道貴德」作為其信仰、行動的准則。「道」所具有的虛無、自然、清凈、無為、純粹、素樸、平易、恬淡、柔弱、不爭等特性,從人身上體現出來就是「上德」。人如果能夠達到「上德」的境界,「德」和「道」也就沒有什麼區別了。我們普通 人,如果能「尊道貴德」,就會走向成功、獲得幸福,不說成為聖人,也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受人尊敬的人,「尊道貴德「這就是我們普通人及社會中人學老子《道德經》之關鍵。
B. 如何從老子思想中領悟做人
行走在21世紀的現代人是幸運的,因為能享受豐富的精神和物質財富;行走在21世紀的現代人又是疲憊的,因為我們始終面臨競爭,渴望不斷超越,無法停止的腳步和思維使我們精神緊張、心情沉重。為了「不虛此行」,我們鋒芒畢露,張揚自我;我們沖鋒陷陣,傷痕累累……直到有一天,聆聽了老子一番教誨之後,我驀地清醒:原來生活還可以這樣過……
法寶之一:以柔克剛
老子是世上最偉大的警句製造者之一。他的《道德經》一書充滿新鮮、深邃、使人難忘的話語,是人們認識宇宙和人生的道德教科書。書中老子教導世人要柔弱,「柔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如,莫能行。見小曰明,守柔則強。」老子還用水做圖解來證明它。「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的確,天下還有比水更柔弱的嗎?還有比水更隨和而沒有個性的事物嗎?隨物賦形,何其溫柔,何其卑弱,但攻堅攻強,舍水取誰?
由此看人,合乎大道德行的人,他們的行為像水一樣,沒什麼競爭,隨方就圓,因此誰也打不敗他們。
在現在的社會里,要想處理好各種關系,圓滿完成各項任務,首要的就是不可太張揚、太強悍、太自以為是,相反,有水一樣的柔情、水一樣的細膩,水一樣的韌勁,反而能更好、更順利地完成任務。
給自己一層溫柔的外殼,既親近了他人,又保護了自己,兩全其美。這就是做人法則之一。
法寶之二:以退為進
愷撒要做世界第一人,可是老子卻說:「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老子的話不無道理,「先」意味著鋒芒畢露,意味著愛出風頭,「先」也將招來失敗和非議。
可以說,老子的慧眼早就看透了這一切,「不敢為天下先」,是從險惡的政治和社會環境中滋生的充滿毒素的智慧。「不敢」是老子的法寶,是老子的經驗,他不是讓我們卑微而苟且地活著,更不是讓我們喪失所有的道德和良心無知下賤地活著,他只是看到了世事陰險,人情淡薄,得志者又往往是小人。在這種情況之下,不如退一退,領略海闊天空。老子的哲學,是夾縫中生存的技術,是在盤根錯節的社會中游刃有餘的智慧,是專制社會中唯一能保護自己肉體存在的法術。
幸運的是,我們生活的社會給了我們很大的自由度,時代需要我們領先。但是,任何時代都需要謹慎的人,需要清醒的人,如果貿然往前沖,難免會「碰壁」。因此,做事前都要做好全盤考慮,協調好各方力量,才有信心、有把握去做好每一件事。可以說,今天的「退」不是簡單的放棄、落後,不是不思進取,打退堂鼓,而是一種理智,一種成熟,一種含蓄,一種修養。能「退」才能「進」,甘心「退」才會「領天下先」。
退一退,也是給予別人尊重,體現一個現代人廣闊的胸襟,博得更多人的信賴,這就是做人法則之二。
法則之三:以傻為樂
老子說過:愚者有福了,因為他們是世上最快樂的人。他的弟子莊子繼續著老子「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的名言而說:棄智;柳宗元稱他比鄰的山為「愚山」,稱附近的水流為「愚溪」;鄭板橋也說過一句名言:難得糊塗。聰明難,由聰明轉入糊塗更難;而近代的文學家林語堂也為此作詩一首:「愚者有智慧,緩者有雅緻,鈍者有機巧,隱者有益處。」由此可見,最有智慧的人也是最會裝傻的人。
老子恪守自己的信念,博學深思的他只是著書立說,不參與朝政,不做官,與世無爭,甘於清貧,以此為樂。那麼,老子果真「傻」嗎?其實,他是把自己所有的心思放在了自己喜歡的事情上,從中自得其樂,所以顯得與眾不同,與俗世格格不入了。
而我們現在的人都顯得精明有餘,傻氣不夠;虛偽太多,真情缺乏。說到底,還是現代人放不下功名利祿,看不開紅塵世事,拘泥於金錢、地位、關系,對瑣事斤斤計較,因此活得很累。於是,老子又告誡世人:「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失孰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現代人要捨得放棄,「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而聖人之所以為聖人,因為他們放棄了人類自私的執著和狹隘的偏見,所以才會與大道同體,與真理同在,而成為真正的人。「聖人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其實,老子所主張的人生,是一種藝術般的人生。人詩意地盤居在大地上,過著詩化的生活,無拘無束、知足常樂地享受人生。老子引導人們放眼廣闊無垠的天地自然和歷史長河之中,從一時一事的是非、得失、榮辱中超脫出來。這就需要有一種清靜恬淡的心態,淡泊名利,隨遇而安,流逝了的不去強求,來到了的也不躲避,不因豐厚的物質生活而歡悅,也不因貧賤簡陋的處境而憂慮,不為個人的私慾而心神不安,不因為個人的不遇而情緒波動、怨天尤人,始終如一地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說到底,活得「傻」一點,也就是活得灑脫一點,自在一點。
看到老子如此厲害的「老滑」都能這樣平和、寬容、簡朴、知足,我們何不放下心靈的枷鎖,讓自己自在、輕松一點呢?多幾分「傻」,也就多了幾分「樂」,這就是做人法則之三。
解讀了老子的思想之後,我身心為之輕松。老子以自己的方式勸告我們在滾滾紅塵中怎樣為人處世,對於我們正確認識自我,正確認識人生的價值,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從而建立美好的人生,是具有啟迪意義的。可以說,老子思想永遠是中國哲學寶庫中的一盞明燈!它的璀璨光芒將照耀千古萬代。(肖麗萍)
C. 請大家介紹幾個關於講解老子道德經的博客
我正在看圖解《老子》這本書,是毛佩琦教授作序特別推薦。講的非常好和葉曼先生理解的很相近。因為在北大聽了幾次葉先生的課,所以才對《道德經》感興趣的。我是從圖書館借的。市場上應該也有賣吧。
D. 哪裡可以找到《道德經》的譯文
《道德經》原文加譯文,TXT版下載地址
http://wenku..com/view/94b0ba1da300a6c30c229fdf.html
《道德經》原文加譯文,WORD文檔下載地址
http://wenku..com/view/bdfae20002020740be1e9bdf.html
《道德經》原文加譯文,貼吧版鏈接地址
http://tieba..com/f?kz=992535401
E. 老石解讀道德經,第十七章最好的治理,你看過嗎
最好的國君治理國家,是實行無為而治。使百姓各順其性,各安自生,君不擾民,所以老百姓都不知道一國之君是誰。
“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其次的國君治理國家使百姓覺得他和和藹可親,因為這樣的國君治理國家是以德感化百姓,用仁義教育百姓。在其次的國君是用刑法威嚇百姓,所以百姓都恐懼他。在其次的國君是用權術詭計欺騙愚弄百姓,所以百姓都憎恨他。
“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
國君或統治者言不守信,所以百姓就不會信任他。
“猶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最好的國君都是多辦事少說話,說的話都是很重要的話,懂得運用無為而治,百姓都各順其性,各安其生,當大功告成後,百姓渾然不覺,都說“我們搬來就如此呀!”
注釋
1、太上:至上、最好,指最好的統治者。
2、不知有之:人民不知有統治者的存在。
3、悠兮:悠閑自在的樣子。
4、貴言:指不輕易發號施令。
5、自然:自己本來就如此。
老子在全書中第一次描畫了他的理想國政治藍圖。第一句四個層次的劃分,不是從古到今的時代或時間順序,而是指為治理好壞的統治狀況。在老子的觀念上,理想的“聖人”是要“處無為之可,行不言之教”,要一如處“太上”之世,體“玄德”之君,能夠“生之畜之”。在《帝王世紀》中,記載了帝堯之世,“天下太和,百姓無事,有五老人擊壤於道,觀者嘆曰:大哉堯之德也!老人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這種生動的畫面,可以說是對老子的“百姓皆曰我自然”的最好圖解。
F.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有哪些學派,各代表人物有哪些
儒家
儒家的創始人是孔子。儒家的代表人物還有荀子和孟子。
其理論的核心是「仁」,而體現仁的制度或行為的准則是「禮」.
戰國中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孟子宣揚「仁政」,認為「民貴君輕」,主張「法先王」.
墨家
墨家學派創始人是墨子。
他的主張和儒家是針鋒相對的.他主張「尚賢」,反對世卿世祿制度,要求打破舊的等級觀念;主張「非攻」,要求有一個安定的政治局面,反對互相侵犯;他提出「兼愛」的理論,對卑賤的人也要給予平等的地位,當然這在當時只能是一種幻想.
道家
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老子。反映他思想的書為《老子》,又名《道德經》.《老子》一書提出了禍福相依等樸素的辯證法觀點.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倡導「小國寡民」的理想境界.
道家在戰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莊周,他著有《莊子》一書.莊子認為宇宙萬物的本源叫做「道」.事物萬變無常,沒有什麼是非標准;他還認為要想社會安定太平,除非把一切都毀滅,還說人生只是一場大夢.
法家
法家學派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早期代表人物有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後期法家韓非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理論集大成者.
韓非出身於韓國的貴族家庭,《韓非子》一書是他總結前期法家思想的成果.韓非提出了「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認為「法」是根本,「術」是政治斗爭的策略手段,「勢」是君王的地位和權力,只有將這三者結合起來,才能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韓非曾為秦所用,他的學說也成為秦代的官學,對秦始皇統一中國、鞏固政權起了積極作用.
兵家
代表人物:孫子(孫武)(代表作《孫子兵法》),孫臏(孫臏兵法)。
另附圖解
G. 請問道教的經典一共有多少種請說明那些經典的名稱。
基本經典
三大基本經典:老子《道德經》、《黃帝陰符經》、《周易參同契》
道家四子真經:《南華真經》、《通玄真經》、《沖虛真經》、《洞靈真經》
重要經典
修煉經典:《黃庭經》、《心印經》、《坐忘論》、《悟真篇》、《化書》
度人經典:《度人經》、《玉皇經》、《三官經》、《北斗經》、《玉樞經》
法術經典:《易經》、《黃帝內經》、《果老星宗》、《麻衣神相》、《奇門遁甲》
早期經典:《太平經》、《老子想爾注》、《上清真經》、《正一經》
早壇功課:《清靜經》、《護命妙經》、《度厄真經》、《心印妙經》、《八大神咒》、《諸真寶誥》、《邱祖懺文》《靈官咒》、《土地咒》、《祝壽文》、《三皈依》
晚壇功課:《救苦妙經》、《得道真經》、《拔罪妙經》、《諸真寶誥》、《報恩寶誥》、《十二願》、《結經偈》
道教勸善書:《太上感應篇》、《覺世真經》、《陰騭文》、《功過格》、《玉歷寶鈔》
其他經典:《關尹子》、《淮南子》、《抱朴子》、《重陽立教十五論》、《龍門心法》
相關經典:《六韜》、《墨子》、《鬼穀子》、《孝經》、《心經》
H. 誰能介紹個好版本的<老子>
《道德經》 《老子》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恆無欲,以觀其妙;恆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矣。
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也。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與?虛而不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第六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兮其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搏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監,能如疵乎?愛民治國,能無以知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以為乎?生之畜也;生而弗有;為而弗恃;長而弗宰;是謂玄德。
第十一章: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也。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也。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之治也,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老子》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老子》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其若冬涉川;猶兮其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是以能蔽復成。
《老子》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老子》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之;其次,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故信不足,焉有不信。猶兮其貴言哉。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
《老子》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老子》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言也,以為文未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老子》第二十章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累累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眾人昭昭,我獨昏昏。眾人察察,我獨悶悶。恍兮其若海,恍兮其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老子》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老子》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老子》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
《老子》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老子》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其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老子》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恆善救人,故無棄人;恆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老子》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恆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恆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恆德乃足,復歸於朴。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老子》第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為者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凡物,或行或隨;或噤或吹;或疆或銼;或培或墮。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老子》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於天下。其事好遠;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故善戰者果而已矣,勿以取強焉。果而勿驕,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得已居,是謂果而不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惡之,故有道者弗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不祥之器也。銛龐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樂殺人。夫樂殺人,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喪事上右。是以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居之也。殺人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老子》第三十二章
道恆無名、朴,雖小,天下弗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也。
《老子》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老子》第三十四章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弗辭;成功遂事而弗名有。衣被萬物,而弗為主;則恆無欲也,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弗知主;則恆無名也,可名為大。是以聖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為大也,故能成其大。
《老子》第三十五章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言,淡兮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老子》第三十六章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去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是謂微明:柔之勝剛,弱之勝強。魚不可脫於淵,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老子》第三十七章
道恆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鎮之以無名之朴,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老子》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老子》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
盈;侯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謂地無以寧,將恐發;謂神無以靈,將恐歇;謂谷無以盈,將恐竭;謂萬物無以生,將恐滅;謂侯王無以正,將恐蹶。故貴必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是其以賤為本也?非歟?故致數輿,無輿。是故不欲琭琭若玉,珞珞若石。
《老子》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老子》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右邊是一個頁字,左上邊一個業字下面是一個系字);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婨;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老子》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自稱也。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亦議而教人。「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學父。
《老子》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老子》第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老子》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詘,大辯若訥。大巧若拙,其用不屈,躁勝寒,靜勝熱,清靜可以為天下正。
《老子》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懵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恆足矣。
《老子》第四十七章
不出戶,以知天下;不窺於牖,以知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弗行而知,弗見而明,弗為而成。
《老子》第四十八章
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無為則無不為。將欲取天下者,恆以無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老子》第四十九章
聖人恆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矣。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得信矣。聖人之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渾焉。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老子》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之生,生而動。動皆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厚也。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惜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無死地焉。
《老子》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道之尊也,德之貴也,夫莫之爵。而恆自然也。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度之,養之覆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長而弗宰。是謂玄德。
《老子》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可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老子》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
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竽。盜竽非盜也哉!
《老子》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絕。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溥。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奚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老子》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蜂蠆虺蛇弗螫,攫鳥猛獸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會,而朘怒,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精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第五十六章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老子》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民多智慧,而邪事滋起;法令滋章,而盜賊多有。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老子》第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邪?正復為奇,善復為襖。人之迷也,其日固已久矣。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老子》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早服。早服是謂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深其根固其柢,長生久視之道也。
《老子》第六十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老子》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恆以靜勝牡,以靜為下。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於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過欲兼畜人;小邦者,不過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則大者宜為下。
《老子》第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注也,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也?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老子》第六十三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抱怨,以德。圖難乎,其易也;為大乎,其細也;天下之難,作於易;天下之大,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老子》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判,其微易散。為之於其未有,治之於其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成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恆於幾成而敗之。故曰: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中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也。
《老子》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知治國,國之賊;不以知治國,國之德。知此兩者,亦稽式。恆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大順。
《老子》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故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也。天下樂推而弗厭也。非以其無爭與,故天下莫能與爭。
《老子》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謂我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恆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成器長。今舍其慈,且勇;舍其儉,且廣;舍其後,且先;則必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建之,如以慈恆之。
《老子》第六十八章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弗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也。
《老子》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扔無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則哀者勝矣。
《老子》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天下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老子》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也,是不病。
《老子》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矣。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弗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而不自見也,自愛而不自貴也。故去彼而取此。
《老子》第七十三章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老子》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恆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恆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則希不傷其手矣。
《老子》第七十五章
民之飢者,以其上食稅之多也,是以飢。民之難治者,以其上之有為也,是以難治。民之輕死者,以其上求生生之厚也,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也。
《老子》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拱。故堅強處下,柔弱處上。
《老子》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之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損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見賢也。
《老子》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以其無以易之也。柔之勝剛也,弱之勝強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聖人之言雲:「受國之詬,是謂社稷之主;受國之不祥,是為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老子》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以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夫天道無親,恆與善人。
《老子》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無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弗爭。
I. 道學與佛學入門書籍
佛學入門:《楞嚴經》,不過楞嚴這一關,其他經別想弄懂。
道學入門:《老子》、《莊子》、《周易》。其他就別看了,沒多大用處。
J. 要學習周易,包括易經、易專,怎麼入門請幫助推薦5本你認為不錯的書
只要你學習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給別人算命,那你應該看《文畫易經》。
《易經》被歷來稱為玄學並不能被廣泛普及,其原因在於後人沒有找到正確解讀《易經》的方法。《文畫易經》正是解開《易經》奧秘的第一把鑰匙。
《文畫易經》從排版方面,就突破了傳統的圖書閱讀方式,開辟了「從下往上學習,左右兼顧領悟」這樣一種符合中國文化的自然之道與陰陽之道的閱讀方式,並根據人生發展的六大階段進行科學地編排解釋,針對每個關鍵概念配有相近的注釋、800多幅插圖和100百多個生動的歷史案例,從而使閱讀者能用心靈自然地與中國的傳統文化進行溝通,輕松地暢游於《易經》之道中。
《文畫易經》。已經被多家企業、MBA選為固定培訓教材,也成為幫助年輕人宏毅志向、明確人生目標的首選讀物。本書所闡述的人生歷程已成為編寫百集電視劇《大盛魁》劇本的綱領性框架,並在電視綜藝節目《絕對有戲》中成為明星培養的核心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