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體會

道德經體會

發布時間: 2022-08-25 22:34:58

❶ 《道德經》感悟及體會是怎麼樣的

寫作思路及要點:以《道德經》感悟為題,圍繞《道德經》蘊含的道理種種展開詳細描寫,接著表達自己的想法以及觀點。

正文:

公司組織學習了曾仕強教授講的《道德經的奧秘》,通過這次學習我對與老子闡述的思想已有了大概的了解。根據我的所學所得,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修身——正確的處世態度

老子就講了正確的處世態度是功成身退。不要富貴而驕,持才傲物,鋒芒畢露。要淡泊名利和地位,才能功成身退。事物發展本來就是向著自己相反的一面,福禍相隨,因此在這里奉勸大家見好就收,不要貪圖名利,要收斂。

第十章,也是講的修身,這一段用了六句疑問,其實疑問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老子指出人們不管是形體還是精神,不管是主觀努力還是客觀實際,都不可能完全一致。這樣就必須做到心靜,洗清雜念,懂得規律,加深自己的道德修養。

這與我自己的生活聯系在一起,在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時,我要怎麼做?從一開始,我的生活就面臨很多選擇,在沒有考慮清楚的時候,就去胡亂選擇,導致事情的發展一步步到了自己無法控制的地步。如果在一開始,就能靜下心來仔細考慮,也許事情就不會到進退兩難的地步。

二、無為的思想

「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妄為,不去干擾事物發展的規律。老子在第二章首次提出無為的思想,並指出「是以聖人處無為只事,行不言之教」。這里老子指出聖人要能夠依照客觀規律,處理事情是要去違背事物發展的本質。

第三章進一步闡述無為,他既不講人性惡,也不講人性善,而說人本來是一張白紙,是純潔質朴的。不要去貴難得之貨,不去尚賢,不見可欲,保持人們的本性。

從這里可以結合我們公司的發展情況,有很多時候,公司發展到一定的階段,遇到的困難是肯定有的,我們能怎麼做呢?如果急功近利,反而會適得其反。

三、以無私來成就「自私」

老子在第七章提出了「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我把這種無私精神理解為「不爭而善勝」。遇到事情退讓無爭,將自己置與度外,反而能保全身。這與第八章講水的特性又緊密的聯系在了一起。在第八章,老子用水來比喻人,來教導人。

完善的人格要具備水的特性,要可以忍辱負重,任勞任怨,能盡力的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奪名利,這就是老子的「善利萬物而不爭的思想」

聯繫到我們公司的情況,在本來優越的工作情況下,我們創造了這個公司。在公司處於危難之時,我們從來不去計較個人的得失,都想將公司做起來。

我們正是不去計較個人的得失,所以我們信邦在一步步的發展,壯大。這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團隊精神,正是團隊成員的無私精神,才能成就我們的公司,公司壯大了,我們個人的財富也會增加,這不正是「以其無私成其私」嗎?

❷ 道德經讀後感6篇500字

我在看一本十分富含哲理的書——《道德經》,要物體享受就得靠錢,而要精神享受就得靠道,道家講究天人合一,神遊太虛,而道德經就完美的詮釋了這一點,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希望你喜歡。

道德經 讀後感 1

最近我在看一本十分富含哲理的書——《道德經》,要物體享受就得靠錢,而要精神享受就得靠道,道家講究天人合一,神遊太虛,而道德經就完美的詮釋了這一點。

道德經全書僅五千字,但字字珠璣。就拿第一句話說吧:「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很好理解,就是能說出來的道,便不是真正的道了。但你理解深刻含義嗎?道德經中有這么一個小 故事 :楚國有一棵大樹叫「朝生」,對他來說,四千年只是一個春季。在越國有一隻神龜叫「暮菌」,對它來說,四千年不過是幾個時辰而已。但人們卻認為彭祖壽命長,活了八百年,但他跟「朝生」,「暮菌」比,豈不是壽命極短?如果人們在遠古指天叫「夷」,指地為「希」,那現在天就是夷了,地就是希了。所以他告訴我們,名稱是虛無的,不要去強求等級名稱,順其自然不是更好嗎?看,短短一句話,竟可以有如此深奧的道理。

道德經中還記到,老子在寫完道德經交給尹喜,出關之前曾跟尹喜說:「你讀完後,要把道德經全忘了才行。」這更是出乎常人意料,應該牢牢記住才對呀!正因為文字把深理束縛住了,所以要把文字忘了,才能見到深理。

六祖惠能身為住持卻不識字,但他卻說:「我用手指月亮,你要看的是月亮,而不是我的手,我的手是用來指導你看月亮。」的確,文字只是用來襯托深理的。現在,體會到道的博大精深了嗎?

其實,道就在我們身邊,但它卻看不著,聽不著,聞不著,摸不著。只能用心體會,而道德經便是這么一本體會道的工具。

道德經讀後感2

《道德經》又稱《老子》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是道家思想來源也是世界上除《聖經》以外被翻譯的最多的經典名著。通過為期一年的學習,我對道家少私寡慾,知足不辱等境界有了更深的體會,以下是我的感悟。

道家講究無為而治。如書中所說「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是說人們相互之間各干各的事彼此之間並無交集,只有附近的雞犬之聲能夠聽到。老子希望國家按照小農經濟發展,人們的生活自給自足且不需要社會交際,以此來避免人本身的私慾以及一切能導致國家破裂的消極情緒。如果我們單從國家的角度來看無為而治貌似是不現實的。但是我們從生活的角度來看,平凡未嘗不是一種幸福。隨著我們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追求生活的幸福指數,而少私寡慾生活過得平平淡淡,沒有大起大落,有一顆平靜的心其實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一件好事。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善良的人就像水一樣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處在人們所討厭的地方但是更接近於道。高尚品德的人做有利於眾人的事而不與爭,處在卑下的地位但他的做法是值得人們尊敬的。我們生於這樣一個快節奏的世界,有時候可能需要保護自己而不得不做一些自己不喜歡的事。可是我想說,幫助他人保持謙卑的態度也未嘗不可,也許你會失去一些東西,但是回報卻是無窮的。

道德經讀後感3

《道德經》又稱《老子》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是道家思想來源也是世界上除《聖經》以外被翻譯的最多的經典名著。通過為期一年的學習,我對道家少私寡慾,知足不辱等境界有了更深的體會,以下是我的感悟。

道家講究無為而治。如書中所說「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是說人們相互之間各干各的事彼此之間並無交集,只有附近的雞犬之聲能夠聽到。老子希望國家按照小農經濟發展,人們的生活自給自足且不需要社會交際,以此來避免人本身的私慾以及一切能導致國家破裂的消極情緒。如果我們單從國家的角度來看無為而治貌似是不現實的。但是我們從生活的角度來看,平凡未嘗不是一種幸福。隨著我們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追求生活的幸福指數,而少私寡慾生活過得平平淡淡,沒有大起大落,有一顆平靜的心其實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一件好事。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善良的人就像水一樣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處在人們所討厭的地方但是更接近於道。高尚品德的人做有利於眾人的事而不與爭,處在卑下的地位但他的做法是值得人們尊敬的。我們生於這樣一個快節奏的世界,有時候可能需要保護自己而不得不做一些自己不喜歡的事。可是我想說,幫助他人保持謙卑的態度也未嘗不可,也許你會失去一些東西,但是回報卻是無窮的。

道德經讀後感4

我和爸爸在游覽化女泉的時候,看到了一本書,這本書的名字叫《道德經》,我想這本書應該對我很有幫助,所以我就央求爸爸給我買了下來,我翻開一讀才知道,《道德經》是老子的一部不朽著作,是一部博大精深、詞意錘煉的哲理詩。這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神奇之書,對我國古代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各方面,都發生了深遠的影響。它無論對於中華民族的性格鑄成,還是對於政治的統一於穩定,都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道德經》是我國古老文明的智能結晶,也是一個知識的寶庫,猶如大海,內容包羅萬象,它不僅包含著宏奧的哲理,而且蘊含著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體科學、思維科學、系統科學等多方面的基本素材。這本書主要講了「道」、「可道」、「德」、「下德」,一共有五千文字,最終還是歸結到人,「人」是道的代表,「人」得了道並與「道」合一,才能成為一個有益於自然、有益於社會、有益於他人、有益於自身的人。

老子的《道德經》這本書,我有時候讀起來不是很理解其中的意思,需要反復看,才能慢慢看懂,但是其中最主要的還是教導人們要更加善良,與人、與物為善,讓人類有一顆善良的心,和人、物、自然和諧相處!

道德經讀後感5

在此,我想強調一點:知識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深越好,而是要與駕御知識的能力相匹配。說實話,我真的不敢對《道德經》妄加評論,只是喜歡讀、喜歡抄、喜歡背。下面我想分享一下自己在讀完《道德經》後的一些感受,望與君共勉!

「道可道,非常道」。相信大家都聽過這句話,這是《道德經》開篇的一句話,似乎老子什麼也不想說了,因為可以說出來的道不是恆常大道。是呀!語言在描述很多高深事物的時候總顯得捉襟見肘,而老子開篇就告訴我們:不要局限於文字和語言。正如佛語所言:教外別物,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老子在文中幾次提到了「嬰兒」,比如:「為天下奚,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老子告訴我們要學習嬰兒,而好多人卻不願意向比自己資歷低的人學習,其實這是對資源的'一大浪費。嬰兒不會有任何的定勢,所以什麼東西都學得最快。學外語的最快方式就是模仿,而嬰兒恰恰就是這樣做的;我們平時總是說「空杯心態」,而這恰恰又被嬰兒做到了。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好多的時候,我感覺老子的智慧與常人的思維是相悖逆的,但細細品味,卻蘊藏著深厚的哲理。我們常說:做人要能屈能伸,韓信做到了。只有每天把自己放得很低,才能夠學到東西。這就如佛語所言:空才能有,放下才能承擔。好多的時候,我們無法做出選擇,因為可以選擇的太多,就像電視的頻道太多了,以至於我們很少能完整地看完一個節目。選擇太多往往會使人迷惑,以至最後一事無成。太多的時候後,我們需要有項羽那種破釜沉舟的勇氣,其實人生就如白駒過隙,少一些選擇往往是件好事。

道德經讀後感6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好多的時候,我感覺老子的智慧與常人的思維是相悖逆的,但細細品味,卻蘊藏著深厚的哲理。我們常說:做人要能屈能伸,韓信做到了。只有每天把自己放得很低,才能夠學到東西。這就如佛語所言:空才能有,放下才能承擔。好多的時候,我們無法做出選擇,因為可以選擇的太多,就像電視的頻道太多了,以至於我們很少能完整地看完一個節目。選擇太多往往會使人迷惑,以至最後一事無成。太多的時候後,我們需要有項羽那種破釜沉舟的勇氣,其實人生就如白駒過隙,少一些選擇往往是件好事。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道德經》中幾次說到水,比如「上善若水」、「天下莫柔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水乃生命之源,造福萬物卻不求回報。「水滴石穿」的智慧讓我們明白何為「柔弱勝剛強」。水本無形,但把水放到什麼容器,它就會變成什麼形狀,所以水的無形是至形,李小龍截拳道中的「以無法勝有法,以無限勝有限」正好與此殊途同歸。所以老子告訴我們要學習水的智慧。

一句「自知者智,自勝者強」蘊含了無盡的深意。《孫子兵法》有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人貴有自知之明,而事實卻是:太多的人螳臂當車或是妄自菲薄,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恰恰就是自己最討厭的那個人!所以每天都要不斷的戰勝自己,超越自己,正如《易經》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最大的敵人就是我們自己,所以真正的強者是戰勝自己的人。

讀書之中充滿了樂趣,而讀《道德經》這本充滿哲理的書更是樂趣無窮。古人雲:「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等身之書,可抵百萬雄師」,而我覺得,讀書要有選擇性,同時要能夠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問題,學會感同身受。另外最重要的一點是:使用知識的主體是人,因為「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道德經讀後感6篇500字相關 文章 :

★ 關於《道德經》讀後感500字6篇

★ 關於《道德經》讀後感500字5篇

★ 關於《道德經》讀後感6篇

★ 關於《道德經》讀後感600字7篇

★ 關於《道德經》讀後感800字6篇

★ 關於《道德經》讀後感5篇

★ 關於《道德經》讀後感7篇

★ 關於《道德經》讀後感8篇

★ 關於《道德經》讀後感500字7篇

★ 《道德經》讀後感優秀範文10篇

❸ 從現實生活中談道德經感悟

摘要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哲學著作。又稱《老子》,被道教作為重要經典收入道藏。共81章,分上、下篇。此刻通行本上篇言道,下篇言德。其中有不少和生活有關的處世哲理,乍眼一看不覺什麼,當真的去結合生活中那些或大或小的經歷,才感到哪份如汪洋般的玄奧。

❹ 學了道德經以後的感悟有哪些

範文如下:

剛讀完《道德經》,我從中遭到很多啟迪。作者老子是我國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哲學家。這本書是老子的亂世之道和人生哲學,而非我原以為的道德教材。固然只讀了20多頁,但是由於領悟力有限,通讀全書,能了解的一定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了當時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變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變去。指出「物極必反」的通則,無論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其次,老子認識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態度,主張貴柔、守雌,反對堅強和進取,老子的思想是無為。

如今的人普遍都以為他的思想十分消極,其實他的思想更多的包含了對廣闊勞動人民的酷愛。他希望經過它的思想來影響統治階級,讓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養生息,讓老百姓安居樂業。

我認為「無為」包含著順其自然不勉強去做的指導思想,因而能夠浸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就比方說教育理念中也能夠自創。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學習是一件盲目自願的事情,學生只要主動的學習,把學習當成一件快樂的事,才幹夠學有所成,這就需求我們教育者在教育理論中引導學生快樂、輕松、盲目、自願的學習。

教育中的無為而治,不是不論,而是因勢利導,絕不拔苗滋長。不順應自然規律,濫施各種生長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願自覺參與各種奧數,學鋼琴,拉小提琴等培訓常常適得其反。

同時老子的「物極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預言今天的社會。人類所追求的所謂文化,所謂科技,現代化,都應該是為人類效勞的,但是環境污染,能源耗盡,消費率進步,失業率上升,貧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謂高科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人們為了保住工作而工作,無暇關注本身和家庭,有時間的時分沒錢,有錢的時分沒時間。又或者說兩者都沒有。這樣的社會又怎能說是美妙的呢?在高度興旺之後,人類當有所回歸,以免到達極致走向另一面,走到無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國古代十分巨大的思想家,而且在如今,他在全世界的影響力遠遠超越孔子。老子的學說「玄之又玄」,但是我卻沒有能發現「眾妙之門」,自古以來研討老子的人太多太多,但我總以為體會到「物極必反」,「無為」之類的人生哲學,對個人來說更有意義。我以為他的許多觀念值得我們去深深地思索。

❺ 道德經第一章讀後感

描寫思路:以文章內容作為主題,真實得描述感想,正文:

隨手翻起來了書架上的這本《道德經》,經常聽孩子誦讀,自己對文章的大意卻不甚了解。在查找網路資源後,對第一章進行了粗略的了解。現就部分章節內容淺談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無為「就是合道之為。

通行本《道德經》第一章,老子就把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狀態稱作「無「(無,名天地之始)。天地未分之前,世上什麼也沒有,只有「先天地生「的道在「周行而不殆「地運行,布生天地和萬物。可見「道「就是世界產生、發展、變化的本原,是天地萬物的母體,也就是現在所稱的事物運動的客觀規律,「無「是道的根本屬性。

「無為「即是根據事物的客觀規律而採取的管理對策,是在對天地萬物的運行規律有透徹理解後而採取的最簡單而又最有效的管理手段。「無為「是一種管理理念,更是一種境界。

萬物是平等的,也是自由的和多樣的。平等是前提,自由和多樣是必然的結果,因為萬物是平等的,它們各自有自己存在的理由、生存方式和生活規律即有各自的「德「;

誰也不屬於誰,誰也不能命令別人該怎樣生活。世間萬物是平等的、自由的和多樣的,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真心地按道的要求採取無為策略,讓萬物按各自的「德「自由平等也生長、生活。

❻ 關於《道德經》讀後感6篇

《 道德經》又稱《老子》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是道家思想來源也是世界上除《聖經》以外被翻譯的最多的經典名著。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關於《道德經》讀後感,歡迎借鑒參考。

《道德經》讀後感一

第一次接觸老子的《道德經》,感覺是這個老人家的細想抽象性很高,果真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我懷著對大家的敬畏大略瀏覽了一番《道德經》。本人自覺《道德經》的內容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道」。「道」孕育萬物,存在於萬物的發展運行中,即道是萬物之母,時時有道,處處有道。第二部分是「修身處世」。老子勸誡世人放下虛無縹緲的外在事物,例如名利。以退為進,追求內心世界的平靜寧和,做到「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第三部分是「治國」。老子推崇的國家類型是「小國寡民」,希望人民的生活是「雞犬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使人民再恢復到遠古的結繩記事的自然狀態。

老子的思想與眾人的思想有很大的區別,在人們所普遍認為的事物規律當中看到事物的反面,。例如「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一般人都會認為,事物的數量與獲得之間是成正比的,但老子確認為「少則得,多則惑」。這個道理可以在我們當下的社會生活當中發現。現在的人將金錢名聲看得相當重要,金錢越多越好,名聲越響亮越好。為了追逐這兩者,生命可以忽視了(那麼多白領過勞死),良心可以拋棄了(學術造假、官場權錢交易)。連生命都沒有了,名利從何談起,連良心都沒有了,如何做人。那些置身於光怪陸離物慾橫流社會的所謂高高在上趾高氣揚的人兒呀,在他們光鮮亮麗的皮囊下,是一顆千瘡百孔的心,他們空虛的靈魂在風中凌亂了。世人所認為的「多則得」雖是有積極向上的意思,但實則在追求「多」的過程中會失去更多,會迷失自我。「少則得」,在追求人生幸福的路上,不必要太多的金錢名利,適可而止,反而能覺得人生更充實。「多則惑」可以從我們生活中的選擇問題解釋。當生活中出現一些事情必須要讓我們做選擇,選擇只有一個,我們不會多加考慮,而會從一而終。如果選擇有多個,選擇之初會多加思慮,斟酌再三。最終確定後,如果事情的發展並不如自己所料,往往會幻想著那條為選擇的路,甚至會希望自己生活在為選擇的路中,因此煩惱、迷惑、悔恨就滋生了。

誠然,老子的思想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現代也有很多人推崇他的思想,但是他的有些思想,我不怎麼贊同。例如,老子說到「曲則全,枉則直」即委曲便會保全,屈枉便會伸直。而我覺得委曲不一定能全,屈枉不一定能伸直。拿我生活中的意見小事來說吧。有位大媽跟我訴苦說,她一家子是與另一家人合租住在一個院子里,院子里只有一個公共衛生間。衛生間是兩家人公用的,理應是兩家人共同打理衛生間的衛生,可從始至終,只有大媽一個人去打掃衛生間。大媽就埋怨了,難道只有她這一家子人需要去衛生間,另一家人就不需要去了嗎,難道他們就不怕臟?大媽雖然在抱怨,但,確實是委曲求全了。兩家人表面看上去還是和和睦睦的同住一個院子。但是,這「全」底下,難免會存在大媽對另一家人的芥蒂,而且這個芥蒂會如雪球般越滾越大。大媽可能會逢人就訴苦,並且很有可能這種埋怨的訴苦會變相為說人是非。另外一家人會覺得大媽人好「欺負」,是個老好人,這種想法可能會刺激他們進一步剝削大媽的「好心」。這樣下去,看似波瀾不驚的院子,實則暗藏洶涌,隨時都可能爆發激烈的爭吵。這樣看來,委曲成全了嗎?

再來看看我們這個國家。從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們國家送了多少土地給別國,我這個被蒙蔽其中的學生不知道這個數目是多少,但是看到網路上飛來飛去的只言片語,我感覺這不是個小數目。為什麼中國委屈經土地割給周邊的國家,依舊得不到對方的尊重。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國民上不起學,看不起病,住不起房,還將幾千萬幾千萬白花花的銀兩以謙卑的姿態拱手送給他人,但換來的是什麼,是對方的不屑!我們國家大手一揮就將日本二戰的賠償給免了,這一舉動確實慷慨,但對方有更深的懺悔嗎?沒有!靖國神社還不是依舊有人去拜!我們那些千千萬萬死在日本刀槍下的英魂還不是依舊無人問津!那些在世的受盡欺凌的婦女還不是依舊生活在水深火熱中,她們至死都沒有得到過日本的道歉!反觀,同樣在二戰受到法西斯迫害的猶太族,他們委曲求全了嗎,他們慷慨退讓了嗎?不!他們拒不退讓!他們一定要用納粹黨的血祭祀他們已逝的同胞,與此同時,換來的是德國人的懺悔和敬重。在這里,我並不是倡導以暴制暴,但是,我們的國家能不能拿出點血性,拿出點魄氣,不要一味委曲求全!

我認為,「委則全」的「全」應該是「兩全」即成全雙方面,而不是「一全」即成全單方面。中國在外交上的委曲求全換不來「兩全」,只是成全了對方,傷害了自己。這樣沒有底線、沒有原則的委曲求全只會縱容對方囂張,使對方得寸進尺。我想,這應該是為什麼中國始終都不能解決好領土爭端的症結之一。

國家如此,國民亦是如此。前文提到的那個大媽應該是許多國民的縮影了。用委曲求的雙方的和睦和面子,卻苦了自己。這其中涉及的是國民的面子問題、性格的軟弱性和陰暗性。委曲的那一方長期以往的埋怨可能會發展成長舌婦,而另一方可能會有「小人得志」的陰暗面,得寸進尺。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人與人的交往缺乏坦誠直率。由此看來,委曲求全會滋生人與人之間沒必要的芥蒂。

所以我認為,「委」不一定能「全」,「枉」不一定能「直」。

《道德經》讀後感二

中國是一個擁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國家,漫長燦爛的五千年文明中流傳下來了很多經典的思想以及典籍。其中有這么一個長達幾百年的征戰史,也正是在這段崢嶸的歷史階段,人才輩出,思想膨脹,百家爭鳴。這段時間就是東周的春秋戰國時期。

在這段連年戰爭,諸國征伐,民不聊生的時代,無數有志之士運用各種辦法尋求治國安邦之道。因此形成了與東周國內割據一方的諸侯國一樣的各個學術學派,產生了許多有名的學術成果,以及文化名人。典籍有儒家的《論語》、《春秋》、《孟子》等等;道家的《道德經》、《莊子》等等;墨家學派的《墨子》等;還有兵家的《孫子兵法》等等。學派以及典籍之多不勝枚舉。我想作為一名有知識、有文化、有素養的當代大學生,應當好好學習一下中國古代的這些經典名著,因為這些作品出自那樣的一個戰亂年代,人們常常對明天的太陽不抱希望,然而在這樣一個生死不由自主的年代,他們能夠更加看清人生的意義,更加明確生命奮斗的目標,更加註重國家的一統和興旺發達。所以我們應該學習他們的思想,並不是過去的東西都是腐朽的,也許他們的思想能夠對於我們現在的生活具有指導性的意義。

在寒假期間我看了一些諸子百家的經典,其中認真學習了道家的《道德經》,雖然理解了不少道家的思想,但是老子高深的古典辯證哲學思想並不是光看這些文字以及一個寒假的時間就能理解透徹,並且運用於實際的。

讀《道德經》,首先就是要慢慢理清自己的思路,老子自己就說過,「道」這東西,它大大超越了知識的層面,所以我們不能用已有的知識來理解、來衡量、來解釋,我們必須要突破知識的限制,隨老子一起站在局外來看這個世界,因為只有這樣我們的視野才沒有死角,我們才能夠理解「道」的永恆。然而這個在看《道德經》前就應該有所准備的過程並不是那麼簡單的一件事情,所以無數人都看不懂,完全無法理解,於是自下定論,認為這是老子的一出惡作劇,故作玄虛。

在有了這樣一個大概的理解准備後我們再看《道德經》,於是可以感到,老子的思想是圍繞著「道」這一觀念展開的。老子所說的「道」,並非人們通常所講的道路、規律、天之道或人之道,而是既「無名」,又「有名」的一個實體。他所說的「名」,也不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名稱或名字,而是與實際內容相對應的形式和形態。老子的「道」一方面「寂兮」、「寥兮」、「恍兮」、「惚兮」,寂靜無聲,空虛無形。另一方面,它又「其中有象」、「其中有物」,是一實實在在的事物,有具體的形象。顯然,老子所說的「道」是一客觀存在的實體。這個渾然一體、不可割裂的東西,先於天地而生。它獨立存在,永遠也不會改變。它具有實體及其法則或規律這二方面的意義。

老子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質。「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甚信」,含有真實可信的事物的本質。「道」產生萬物,萬物其中有「信」,含有真實可信的事物本質。「道」產生萬物,萬物產生後又向它回歸。「道」好似萬物的宗主,它是萬物的匯歸之地,萬物都歸附於它。「道」在萬物中的體現稱作「德」。「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大「德」的樣子,一切以「道」為轉移。天得到它就澄清,地得到它就安寧,神得到它就靈驗,川穀得到它就盈滿,侯王得到它就成為天下的君長。「道法自然」,它是自然的縮影和化身,是大自然及其規律的代名詞。

「道」又是宇宙萬物的本原。「有名」是萬物的根源,天下萬物無一不產生於天、地這樣的具體的有形之物;「無名」則是萬物的始端,具體的有形之物均產生於「道」和無形的「一」。「道」的運動就是向相反方向的轉化。它的運動軌跡是由近及遠,越離越遠,但最終又由遠處返回。天、地和人均取法於「道」,無一不是如此。如對於萬物來說,「道」使其從無形成為有形;但「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又使其從有形轉化為無形。無形既是萬物運動的起點,又是萬物運動的終點、歸宿和本根。

在認識了「道」並據此了解天下萬物後,老子認為認識的過程就已經完成,因而主張堵住耳目口鼻,關閉感知的大門,「絕學」、「棄知」,返回到無知、無欲的純朴狀態。

老子主張通過觀察萬物來認識其本質。這使他的認識論具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因素。此外,他又認識到,只有通過理性思維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這一觀點也是值得肯定的。另外,老子又主張只有無欲,才能認識無形之「道」的奧妙,這就使他認識論帶有神秘的色彩,但同時又揭示了一種獨特的認知方式和與眾不同的思維模式。

而在當今有為了利益而反目的兄弟,還有為了利益而越來越疏遠的人際關系,我認為我們作為當代大學生應該倡導大家學習道家返璞歸真的思想,少一些利益征討,多一些親情友誼。

粗看人生幾十載,你可以為了獲得萬萬人之上的榮耀而奔波此生,也可以拉幫結派,糾集聚眾虎踞一方,還可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細數天下王侯與膝前孩童聽……都不過幾十載,於是萬萬人之上的人要求別人幫他寫書,把他打敗拉幫結派的傢伙的故事寫成一本厚厚的笑話,並給這部笑話取了個頗有文學意味以及哲學涵養的詞叫:歷史。並且告訴要求所有的人都像他學習,界定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追尋平凡夢想的人為愚昧。細看人生許多日子,不要因為他短就可以忽略,因為再小的一天也是昨天所不能擁有的明天,到底是什麼樣的人能夠真正的超然不受拘束?是「道」所衍生的人民。

《道德經》讀後感三

我今天把《老子》讀了一篇,有一篇感悟最深,想和朋友們分享一下。

「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這句話是這篇的中心。我的理解是:如果正在災難中,努力幸福就快來了。正在幸福中,不要得意,因為一驕傲就可能變成禍事了。

我有自己的生活事例來證明他。上學期,因為表現較好,當選了「三好學生」,這可是我夢寐以求的結果。然後我太高興了在課堂上自由散漫,結果被老師把「三好學生」和體委都給撤了。自從老師訓了我以後,我就開始努力學習並加勁寫博文,結果竟在校訊通第八屆「書香班級」活動中上得了一個「閱讀之星」的稱號。我現在要加倍提防,不能驕傲,因為「福兮禍之所伏」呀。而這句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方法:得了獎不要驕傲,有了能力不能傷人。

一篇篇「道德經」,講述了生命的道理,我要多讀它。

《道德經》讀後感四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聖人把自己置於後,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於聖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

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站在老此文來源於文秘寫作網的角度,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於國家的穩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於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於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此文來源於文秘寫作網的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對待競爭,我們要敢於去迎接挑戰,讀書筆記.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於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慾則剛。」

《道德經》讀後感五

最近我在看一本十分富含哲理的書——《道德經》,要物體享受就得靠錢,而要精神享受就得靠道,道家講究天人合一,神遊太虛,而道德經就完美的詮釋了這一點。

道德經全書僅五千字,但字字珠璣。就拿第一句話說吧:「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很好理解,就是能說出來的道,便不是真正的道了。但你理解深刻含義嗎?道德經中有這么一個小故事:楚國有一棵大樹叫「朝生」,對他來說,四千年只是一個春季。在越國有一隻神龜叫「暮菌」,對它來說,四千年不過是幾個時辰而已。但人們卻認為彭祖壽命長,活了八百年,但他跟「朝生」,「暮菌」比,豈不是壽命極短?如果人們在遠古指天叫「夷」,指地為「希」,那現在天就是夷了,地就是希了。所以他告訴我們,名稱是虛無的,不要去強求等級名稱,順其自然不是更好嗎?看,短短一句話,竟可以有如此深奧的道理。

道德經中還記到,老子在寫完道德經交給尹喜,出關之前曾跟尹喜說:「你讀完後,要把道德經全忘了才行。」這更是出乎常人意料,應該牢牢記住才對呀!正因為文字把深理束縛住了,所以要把文字忘了,才能見到深理。

六祖惠能身為住持卻不識字,但他卻說:「我用手指月亮,你要看的是月亮,而不是我的手,我的手是用來指導你看月亮。」的確,文字只是用來襯托深理的。

現在,體會到道的博大精深了嗎?

其實,道就在我們身邊,但它卻看不著,聽不著,聞不著,摸不著。只能用心體會,而道德經便是這么一本體會道的工具。

《道德經》讀後感六

《 道德經》又稱《老子》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是道家思想來源也是世界上除《聖經》以外被翻譯的最多的經典名著。通過為期一年的學習,我對道家少私寡慾,知足不辱等境界有了更深的體會,以下是我的感悟。

道家講究無為而治。如書中所說「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是說人們相互之間各干各的事彼此之間並無交集,只有附近的雞犬之聲能夠聽到。老子希望國家按照小農經濟發展,人們的生活自給自足且不需要社會交際,以此來避免人本身的私慾以及一切能導致國家破裂的消極情緒。如果我們單從國家的角度來看無為而治貌似是不現實的。但是我們從生活的角度來看,平凡未嘗不是一種幸福。隨著我們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追求生活的幸福指數,而少私寡慾生活過得平平淡淡,沒有大起大落,有一顆平靜的心其實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一件好事。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 。善良的人就像水一樣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處在人們所討厭的地方但是更接近於道。高尚品德的人做有利於眾人的事而不與爭,處在卑下的地位但他的做法是值得人們尊敬的。我們生於這樣一個快節奏的世界,有時候可能需要保護自己而不得不做一些自己不喜歡的事。可是我想說,幫助他人保持謙卑的態度也未嘗不可,也許你會失去一些東西,但是回報卻是無窮的。

「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這句話是說把自己當做天下,那麼天下就可以寄予他了:把天下當做自己的生命來愛惜,那麼天下就可以託付給他了。我們中國目前仍處於發展中國家,復興之路還有很長要走,而我們正處在國家的頂端,我們需要為國家的利益不懈奮斗,貢獻出我們當代大學生的力量。「少年強則國強 」 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道德經》是我國第一部完整的哲學系統,它通過做人處事以及治國方針向我們闡述了我們應該保持己身,且長且久等道理。我們生於一個從面對面交際向全面數字化科技化互動的過渡時期,所以我們更需要堅持《道德經》里做人處事的道理並且沿襲發揚我們中國的文化傳統使之始終保持我們中國的特色甚至引領世界。

❼ 《道德經》讀後感600字

關於《道德經》讀後感範文600字(通用10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道德經》讀後感範文600字(通用10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道德經》讀後感600字1

《道德經》第五十八章: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意思是說,政府的政策穩定、開明,人民就安居樂業,民風淳樸;政府的政策要是經常變化,就會使人民變得狡詐,人心變得自私自利,社會誠信缺失。在第十七章中,老子認為,好的政府不會亂發使令,人民只知道政府的存在,取得了業績,只會認為是自己努力的結果,和政府沒有關系。政策的多變,會造成政府失去誠信,人民不會相信政府。

這兩章內容主要闡述了政府不能隨便亂發政策,要「貴其言」。政策的多變使政府的公信力降低,人民對政府的話產生懷疑,從而使整個社會的誠信度降低。政策的多變會使一些人不勞而獲,別的人就會學他的樣子,期待政策有所變化,對自己產生利益,社會因此變得浮燥,人民沒有了長期奮斗的目標,急於求成,急於利用當前的政策為自己謀利,生怕政策變化讓自己的目標落空。

老子的這種思想,在唐代得到柳宗元的傳承和發展。柳宗元在《梓人傳》中,認為治理國家,應當像蓋房子的工頭一樣,只需用尺子、規矩和墨斗劃出高低、長短的標准,讓手下的工人按照標准去做就行了,要是有人做不好,批評或是辭退他,他都不會有怨言。不能事必親躬,處處向手下的人炫耀自己的本領,代替手下人工作。

在《種樹郭橐駝傳》中,柳宗元提出了,治人要像養樹一樣「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為官治民如果「好煩其令」,看起來好像很愛惜人民,政府不停地想辦法頒布新政策,人民不停地揣磨政策變化的方向,結果卻使政府和人民都覺得很困苦疲乏,社會並不能安定興旺。

《道德經》讀後感600字2

《道德經》是老子的一部經典名著,我們都知道老子是道家創始人之一在我國歷史擁有重要的地位,他和莊子一起被稱為「老莊」。我本身不崇拜任何宗教,但是對於《道德經》確實非常喜歡。今天我又捧起這本書讀了起來。

老子在《道德經》裡面說,「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的意思是用道理可以講出的道理,就不是一般的道理。生活中我們經常和別人講道理,也經常聽別人講道理,但是我們講給被人聽的道理別人是不是聽得懂,或者別人願不願意聽呢。或者反過來,別人講的道理,我們願不願意聽,或者是聽不聽得懂呢。這個問題老子就觀察的很仔細。就這樣一句話解釋很多的道理。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老子告訴我們如果天地不仁的話,所有的事物將會被對待的像草狗一樣,就是說我們屬於天地萬物之一也會被當成草狗一樣。如果聖人,就是當權者沒有任意,則會以百姓為草狗。所以天地對我們是有仁義的。老子在提醒當權者應該善待百姓。

《道德經》說「上善如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提醒當權者以人民為重,只有不和人民爭,所有人都不能和他們來抗爭。

老子希望所有事物都尊崇自然的發展才能獲得更好的未來。就像道家說的「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只有愛護百姓,不與民爭利,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我們現在生長在社會主義的社會,人人平等,國家關心老百姓的生活,這不就是老子說的社會嗎。我們每個人應該像老子說的那樣,為他人著想,理解他人。

《道德經》讀後感600字3

《道德經》,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傳為戰國時期楚國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說代表了他對當時政治的反對,和傳統政治社會制度的反對。由「道」、「德」兩部分的論述組成的。

我理解的,道德經的「道」並不只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更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法;「德」也不只是我們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二者相輔相成,若能合二為一,則能「修道」成功。

《道德經》「德」的部分,我覺得,並不是僅僅理解為為人處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國的方法……其實,這也是老子在教給人的修道的方法。德是道的基礎,道是德的升華。如果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安邦治國,很可能都失敗,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一者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即是「德」關於仁義、禮信的論述。

現代社會,人們往往會舍德而求道,不亦舍近求遠嗎?不修德,又怎麼會得「道」呢?讀過《道德經》,我又查閱了資料,發現,《道德經》又有一說法為《德道經》,即德在先,道在後。我想,這也符合老子淳德歸道、全德復道的本意。「德道」除了有道德的內涵,更寓意明德歸道、以德養道的深刻意境。

僅是淺略的閱讀兩遍《道德經》,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窺得其道,甚至不得皮毛。如同林語堂曾講過的——「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後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後會覺得現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希望自己能夠堅持學習《道德經》,修德明道。

《道德經》讀後感600字4

縱觀幾千年來各家對道德經的了解可謂是百花奇放,從修身到治國,再到宗教的崇拜都有,種種的一切所言之道只不過是停留在人的一切現象學上,我對老子的道的解釋用一句話來概括:靜是相對的,動是絕對的。這即是道。

對道的了解首先不執著於道這個名字,老子起這個道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我能夠打個比如:就我們生活的地球來說,人從現象去看地球它是靜止,所以說是相對的,但是地球又是從白晝到黑夜再到一年四季之變化,所以說地球又是運動著的,循環不息,而且也是絕對的。有了這個絕對的動之後,地球展示給我們面前的並不以人的意志而刻意運動而是展示在我們面前是靜,而這種靜是人客觀所發覺不到的。

我能夠用風來比喻,風吹到你的臉上你覺得一絲的涼快,但是你看不到,摸不著,但是又存在著,看似無其實有,由於你不曉得它什麼時分吹過來,這就是老子首篇道的宇宙自然觀,而從人的角度上,要到達這種境地,是需求修行的,而這種修行是要讓人理解萬物變化開端,老子說過人的道就如嬰兒的一樣,人從生命降生開端,運動曾經存在了,而這種運動不斷到人死為止,而老子的道並不是生也不是死。

它是對一個絕對運動著的生命要做到像風一樣的靜靜的運動著,只要做到靜你才幹到達這個道,而我說的這個靜不是絕對的靜,而是運動著的靜,老子的水就是一個最好的比喻,水是運動著的,而這種運動是如此的自但是不加修飾!

對如今所謂的唯心唯物強加給道是不適宜,由於道曾經包括了一切現象中的唯心和唯物。

《道德經》讀後感600字5

最近我不大喜歡聊天了,因為思想深邃的人不多。心慢慢地不怎麼花了,畢竟歲月不饒人。我喜歡一個人在花園散步沉思。官二代、富二代們占據了大量的社會資源,讓底層的人難以往上流動,官與商勾結還如何做人民的公僕,公平正義何在?讀書無用論也不是空穴來風;中國的官員的選拔應該真正交給選民而不是由上級領導說了算,做官的如果俯下身子去討好選民而不是絞盡腦汁的去巴結領導一切的一切都好辦了————思考這些問題,我的痛苦與日俱增。為了減少我的痛苦,我開始讀道德經了,我發現我受益匪淺。

道德經里說上善若水。水的適應環境能力最強。到了不同的容器,水都能隨之改變。為人處世當如柳樹,而不能像青松。柳樹溫柔,給人以美感。青松倔強,葉如鋒芒,容易傷人。我們不能老是埋怨環境的惡劣,自己應該主動學會適應周圍的環境。達爾文不也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嗎?

道德經里說要摒棄自己的私慾,不妄為便能無所不為。一切都要符合道。道法自然。無論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都有其客觀規律。違背規律必然要受到懲罰。干什麼事要穩重。對名利的過度追求,可能失去的更多。我對晉升高級也不再有過多的沖動。而是順其自然吧。

道德經里說長壽的人佔十分之三,短命的佔十分之三,還有十分之三是因為過分追求名利而在縮短自己的壽命。貪財官為了貪欲而鋃鐺入獄,賭徒因不服輸而徹底毀壞了自己的身體,單位上有好多人為追名逐利不擇手段而鬧僵了人際關系自尋煩惱。我愛我的孩子,愛我的老婆,愛我的家,愛我的親朋好友,愛愛大自然,愛我們的`國家,愛我們的星球。我相信善,回報與否我不知道,但我的心寧靜了。

最近我的睡眠質量好多了。勸你有時間也讀讀道德經,好嗎?

《道德經》讀後感600字6

「道可道,非常道……」我不情願的背道。又到了爺爺所說的的修心養性的時間了。

我叫張雪晴,是店子中學五年級三班的一名學生,我有一名略顯神道的爺爺。我的爺爺非常的古板,每天都要我背這懂都不懂的《道德經》,其實我是不想背的課時爺爺非逼著我背。有一天,我背到一句「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這句話的意思我能明白,大概就是說好事是壞事,壞事是好事。但是我覺得這個道理很沒道理,好事就是好事,壞事就是壞事。

完全相反怎麼能劃等號呢?於是我就去問爺爺,爺爺說:「這個世界分陰陽,物極必反,所有的東西都不是絕對固定的,所以壞的有可能變好,虛弱的有可能變強壯。」「騙人,你這是封建迷信,我以後再也不背這個沒用的經了!」我說道。爺爺笑了笑。

期中考試的時候,我語文得了滿分,數學還差三分滿分。我高興極了,爺爺也很為我高興。我乘機說「爺爺你帶我去吃肯德基吧。」爺爺答應了。我高興的蹦蹦跳跳,爺爺在後面換鞋子,我邊跑邊跳得出了門。結果一個不小心踩到一片沙子上,水泥地配沙子和冬天的冰面沒有多大差別。站了一下發現站不起來了便做在地上哭了起來。爺爺聽到哭聲急忙跑出來把我送進了醫院,經診斷軟組織挫傷需要卧床休息。結果吃肯德基的計劃也泡湯了。

下午躺在床上無聊得很,就想我怎麼這么倒霉。本來多好的計劃、多麼美好的一天怎麼到了如此地步。突然聽到爺爺的收音機里傳出了那句我開始認為很沒道理的話「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物極必反,樂極生悲。我用自己的切生體會加深了對這話的理解。希望我以後無論悲傷還是高興都能控制住度不要重蹈覆轍。

《道德經》讀後感600字7

《道德經》是一本關於宇宙人生哲理的書,包含唯物主義,自然無為,天地不仁的哲學思想,被譽為「道學之精髓,哲學之先本」。《道德經》能啟迪人生智慧,就算是放到今天,依然能從中得到一定的借鑒。

《道德經》全書只有五千字,所以又名《五千言》,主要圍繞著「道」、「德」來詳細闡述各個學科的深刻道理。內容非常豐富,可謂包羅萬象,上到天文地理,下到社會人生。古時候很多思想的基礎都來自老子的思想,我們現在社會的很多人都喜歡讀《道德經》,這也體現了這本書的極大的魅力。《道德經》中闡述了很多思想、理論,其中物極必反的道理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想想幾千年前的老子能理解的這么透徹,這著實讓我吃驚。

物極必反指的是事物發展到了極端就會朝相反的方向發展,這是亘古不變的真理,也是人生的大智慧。古代王朝每一個都經歷了初期創立、巔峰和沒落,這跟帝王的統治有很大的關系。當帝王窮奢極欲到一定的程度時,人民被欺壓到一定的程度,都紛紛起來反抗,推翻統治。同樣的,當一個人恃才傲物到了極點的時候,往往會招來禍患。老子告訴我們,做人做事要有分寸,不可過分,一旦過度就會出問題。這是歷史規律,人生哲理。

我們讀《道德經》就是想從先哲那裡學習人生的智慧,提高個人的格局,走好自己人生路。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道德經》讀後感600字8

林語堂曾經這樣說過:「對於《道德經》,很多人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對於我這種凡夫俗子,才在短時間內粗讀了一回讓國內國外深入研究的《道德經》,要寫出一篇震驚全場的感想,實在是笑話。」不過,在此,我僅表達一下我對看完《道德經》的切身感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開頭一句,揭示的是人們的價值觀問題。價值觀不同,人生追求和所遵循的道路就不同。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會。

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禍於身,免禍於社會的聖人之道。"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是聖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非常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同一條人生道路,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走法。

1、走聖人之道,也就是順其自然,返樸歸真之道。

2、走常人之道,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

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會。這看似是一個簡單的命題,可是,當我們真正選擇起屬於自己的「聖人之路」的時候,卻難免會碰上不少阻礙。當代社會,名與利的追逐太普遍了,要真正做到順其自然,返璞歸真的人又有多少?

恐怕大多數人都會持否定的答案。但是,我並不認為《道德經》是高高在上,遙遠而不可攀的。當我們看透世俗的風景,也許我們會靜靜地看細水長流。

《道德經》讀後感600字9

地球上萬物的生長發育,自然界草木的榮枯,潮起潮落,晝夜的交替;動物界的弱肉強食;人類的演變,社會的發展,都離不開「道」。

什麼是「道」?自從學了老子的《道德經》以後,我明白了「道」。原來,「道」就是規律。

春天小草發芽了,到了冬天就會枯萎,而它卻把種子悄悄地撒落在土地里,靜靜地等待來年的再次萌芽;潮水因為地殼的運動而漲落;白天晝夜因為地球的轉動而規律的更替……

世間萬物都在遵循各自的規律不停地循環變化。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水的規律。在七十八章中有這樣二句: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啊!水看起來是最柔弱的東西。如果你正確的利用它,它就會給人類造福,但如果你要去攻擊它,你還不一定能勝利。人們說的「洪魔』』就是它。

一點點的雨露匯集成了小溪,小溪匯成江河,江河匯集成大海。看似柔弱的水因為它的謙遜和自強不息變得強大了。水,柔中有剛,剛柔相濟,無所不能克。天下沒有什麼能代替它。

《道德經》里還講了許多做人處世的道理,它讓我懂得了只有遵循道法,不斷學習,才能使自己變得強大。

俗話說:「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我將不斷地用這句話警醒自己。

《道德經》讀後感600字10

今天偶然讀《道德經》後有感頗深,便與之分享!

善為何物?難於言說,只得比方,像水一般,故有「上善若水」之說。

水乃平常之物,舉目所及,比比皆是。水雖平凡,卻蘊含非凡智慧和品性,遠非凡人所及,值得世人好好反省和仿效。

水,乃生命之源,宇宙之本。人,水所為也,地球,亦水所為也,萬物生長,皆賴於水。水有如此之功,然並不邀功,有如此之德,然不求回饋。水,恩澤萬物而不事張揚,惠及眾生而德行謙卑,總往低處流,總往底下鑽。

水,不與萬物爭,不與人計較,你進,她退,你擠,她溢,能屈能伸,看開,大氣,超脫,逍遙,故無詬病,少非議。

水,形易變而性難變。倒杯里而成杯之形狀,倒碗里而成碗之形狀,倒鍋里而成鍋之形狀,外形雖成了別人的外形,品性仍然是自己的品性,放棄該放棄的,堅守該堅守的,外圓內方,靈活自如。

水,看似無力,實則有力,表面軟弱,內心堅強。堅硬易折,柔軟耐久。水滴石穿,繩鋸木斷,以柔克剛,以軟勝硬。

低調,不爭,適應,柔韌,水之大智慧,水之高品性。

何謂道,水即是。

附老子《道德經》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何謂道,水即是……

;

❽ 通過講師培訓,談談你對道德經的傳道授業解惑理解

摘要 你好,道德經培訓心得體會篇一:學習道德經心得學習《道德經》心得體會蔡國花學校組織大家學習了道德經,學完後心靈的觸動是挺多的。我覺得《道德經》潛藏的一個主題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學思想的核心。道的含義博大精深,需要我們從各個方面來理解。事實上,宇宙萬物之運行,是存在一定的客觀規律,這個客觀規律,需要我們有聯系的、全面的來認識,來理解。但人類限於時間和空間,能全面系統地認識宇宙萬物,看來是虛渺而不可能的。但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自己走過的路,要不斷總結,不斷思考,找出規律,逐步認識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來世界的運行規律。所以對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他的許多內容在今天看來也是十分具有指導和教育意義的。例如「功成身退」「寵辱不驚」等為人處事的原則是中華民族的精髓,更是安身立命,為人處事的基礎。

❾ 對《道德經》的理解和感悟怎麼寫

一、思路

1、簡單介紹《道德經》。

2、談《道德經》的含義與自己的理解。

3、總結,闡釋對於現實生活的意義。

二、理解和感悟

《道德經》這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神奇寶典,對中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具有極其深刻和深遠的影響,它在世界華人尤其是中華民族的性格中,以及國家層間的政治統一與穩定中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很多名人大家時常都會引用《道德經》中的諸多至理名句,許多人還會提醒國人,《道德經》要在30歲後或50歲讀才好,因為它裡面有諸如「無為」、「無事」、「不爭」、「柔弱」、「少欲」等篇幅很多比重很大的語言,帶有太多「消極」的思想。

其實,這僅僅是現代語言中呈現的字面表意,我不認為這個字面意思即「消極含義」就是他的本意。

《道德經》依據實際、具體的現實而書,以「無為」為例,我認為老子並不是讓你不要作為,什麼都不要去做,其實,核心在「為」,老子主張的是由自己主觀主導或順應時勢去為,不要被慾望牽引著去做或亂作為。

由此,我覺得每個人在每個時點都有自己所認知的《道德經》,而不是固定釋義的《道德經》,它會隨著個人閱歷、經歷的增加而有更深入的感悟和體會,它和資產負債表一樣是時點表,隨著個人修為的增加會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道」雖然是空虛無形的,但它的作用又是無窮無盡。深遠得好似宇宙萬事萬物的根本。它隨著時間的打磨,鋒銳的稜角慢慢消磨,紛擾的困惑也日漸消除,光芒輝瑞漸漸調和,隱沒於空氣塵埃中。視乎是淹沒了,但它是存在的。

這讓我們感受到厚積薄發的力量,深深蘊藏於「道」中,人生中,我們不要被外在的表象或社會的貪欲所影響,堅持正確的自我方向,努力去奮斗、去成為自己想像中自己。

(9)道德經體會擴展閱讀:

《道德經》的意義:

《道德經》以其博大精深的哲理內涵,啟迪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行為,進步與提高。可以說,以老子之道入世可以修養治平,以老子之道出世可以超凡入聖。得大道而滋潤,用大道而生輝。

從另一方面看,「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從這方面來理解,也有其合理的一面。

同時強調說:「在現代,一些人根據西方哲學概念,把『道』理解成了『物質』、『精神』或『規律』,這些理解都不符合《老子》本義。

熱點內容
鄭州名律師 發布:2025-01-20 18:42:13 瀏覽:519
中級經濟法只看郭守傑 發布:2025-01-20 18:40:48 瀏覽:501
新疆司法拍賣網 發布:2025-01-20 18:27:06 瀏覽:509
噪音擾民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20 18:10:15 瀏覽:906
刑事案件法院旁聽 發布:2025-01-20 17:42:50 瀏覽:486
職業衛生法律知識櫥窗資料 發布:2025-01-20 17:37:23 瀏覽:497
simple語法規則 發布:2025-01-20 17:12:52 瀏覽:442
法院掃描錄入 發布:2025-01-20 16:52:17 瀏覽:708
民法典橫幅 發布:2025-01-20 16:40:47 瀏覽:667
勞動法頒布和實施 發布:2025-01-20 16:30:34 瀏覽: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