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方式
『壹』 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是什麼
國家領導來幹部、行政執法自人員、司法人員等要學法懂法培養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把法治思 維和法治方式形成定式、模式、方法和習慣。把這些形成的定式、模式、習慣運用到執法和 處理公務中去,這就是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及其體現。
『貳』 什麼是法治方式
你好: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深入開展法制宣傳回教育,提高答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絕不允許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胡錦濤同志上述講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其中至少蘊含了三層內涵:一是告誡領導幹部要運用「法治方式」來「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二是要高度重視憲法和法律的權威,崇尚「憲法法律至上」原則;三是「法治方式」的核心內涵就是「依憲治國」。
『叄』 法治方式包括哪四個方面
法律分析:1、法不溯及既往,應公開明確;2、法律應相對穩定;3、特別法的制定應受公開、穩定、明確的一般規則指導;4、保障司法獨立。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五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
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第五十八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五百四十五條 債權人可以將債權的全部或者部分轉讓給第三人,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根據債權性質不得轉讓(二)按照當事人約定不得轉讓(三)依照法律規定不得轉讓。
當事人約定非金錢債權不得轉讓的,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當事人約定金錢債權不得轉讓的,不得對抗第三人。
第五百四十六條 債權人轉讓債權,未通知債務人的,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
債權轉讓的通知不得撤銷,但是經受讓人同意的除外。
『肆』 「法治思維」「法治方式」提法有何新意
「法治思維」「法治方式」提法有何新意
胡錦濤總書記在十八大報告中強調,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絕不允許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對報告中的這一論述,記者采訪了十八大代表和法學家。
報告彰顯法治新高度發展新起點
「報告內容豐富,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報告第五部分,用一個專題,以較大篇幅論述了依法治國方略。報告號召全黨特別是全國各級領導幹部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這在以往黨的歷次報告中是沒有的。報告同時提出,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絕不允許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表明了執政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方略的鮮明態度和堅定決心。」盧希說。
盧希認為,報告關於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論述要求明確、立意深遠、操作性強。她說,法治思維強調思想轉變,突出黨對法治的理念態度,在思想層面提出了明確要求;法治方式是行為准則,在操作執行層面提出了明確要求。可以說,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從思想和工作兩個層面為實現依法治國指明了具體路徑。
此外,十八大報告還有多處論述涉及提高全民法治意識、提升司法公信力、建立完善權力制約和監督機制等,多處強調確保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等。盧希說,這些都將影響中國法治未來的進程和走向。
「作為一名檢察官,我深感司法工作在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中將會承擔更加重要的作用,履行更加重大的職責,迎接更多的挑戰。」談及貫徹落實報告精神,盧希說,下一步,將努力吃透精神,找準定位,抓住重點,服務大局,扎扎實實做好各項檢察工作。
對於保持國家長治久安和繁榮穩定意義重大
「法治浩盪,不可阻擋。執政黨第一次把『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寫入行動指南,無疑將影響未來五年乃至更為久遠的國家命運,對於保持國家長治久安和繁榮穩定意義重大。」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姜明安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多年來,姜明安一直通過不同渠道呼籲,各級官員要樹立法治思維,以法治的眼光看待一切;各級政府要以法治的方式治國理政,以法治的方式定分止爭。
「當下中國社會矛盾突出,消弭沖突亟待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但實踐中,還有相當一部分官員習慣於依靠權力發號施令,甚至把個人權威凌駕於法律之上,導致矛盾高發多發,極大地損害了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姜明安說,十八大向全黨提出這一要求,對於化解社會矛盾、保持國家長治久安、保證國家發展方向、促進國家繁榮穩定意義重大;對於推進依法治國、將一切組織的運行納入法治軌道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當然,法治思維的形成需要法治權威的樹立,權威來自何處?關鍵是違法能否得到追究。除了違法必究外,我們特別需要大力推進法治文化建設,在潛移默化中熏陶影響各級黨政官員。」姜明安說。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法治小康」不可或缺
「我上午一直在通過電視收看十八大現場直播,總書記報告中關於依法治國的論述令人振奮。」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莫紀宏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日益增長的需求,建設「法治小康」,這既是小康社會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其重要保障。
收看胡錦濤總書記所作的《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的報告後,莫紀宏認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應該體現在各個層次,法治亦當如此。執政黨需要回應人民群眾的期待,滿足人民群眾對法治不斷增長的需求,保障他們合法正當的權益,當他們的權利受到侵犯時,及時給予有效救濟。否則,就不是真正的小康社會。
莫紀宏進一步分析認為,建設「法治小康」需要從四個方面著手:首先,要依憲治國,這是「法治小康」的基本標准,也是重要標志。十八大報告再次闡述了依法治國這一基本治國方略,而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首先要依憲執政。「法治小康」的最大要素是憲法的至高無上,任何黨派、政治團體、利益群體都不能凌駕於憲法之上。要樹立憲法至上的觀念,樹立憲法權威,遵守憲法,維護憲法,保證憲法在全社會的貫徹實施。對此,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全國人大成立5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也明確提到這一點。第二,要維護法治統一,解決上位法與下位法不統一、法律法規與憲法不統一的矛盾,維護憲法法律的權威和尊嚴。第三,更加註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不斷拓展法治功能。第四,營造法治氛圍,推進法治文化建設,使全體公民習慣於法治思維,習慣於用法治方式消弭社會沖突,化解社會矛盾。
『伍』 何為法治思維法治方式
法治」已被普遍地接受為社會的理想治理方式。對於法治理想的實現,有兩種途徑,一回是自上而下的政府推答動,構建法治所需要具備的形式要件和實質要件;二是靠在社會生活中逐漸地培養法治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後者往往是法治的目標和歸宿,只有在官員和民眾法的生活方式成為一種常態時,我們才能說法治真正地實現了。
法治思維方式或稱法律思維方式概括為以下幾個特點:以權利與義務為分析線索、普遍性優於特殊性、合法性優於客觀性、形式合理性優於實質合理性、理由優於結論。
『陸』 法治方式是指依法對待和處理相關問題的方法與形式說法對還是錯
這句話是錯誤的來。因為提高黨員幹部源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需要。法治思維是基於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對法治的信念來認識事物、判斷是非、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是一種合法性思維、程序思維、權利思維。依法辦事則是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當前,一些國家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依法辦事觀念不強、能力不足,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管理經濟社會事務水平不高,有的信奉「搞定就是穩定,擺平就是水平,無事就是本事,妥協就是和諧」,有的把法治建設喊在嘴上、貼在牆上,搞形式主義、口號化,就是沒有抓在手上;有的特權思想嚴重,官本位觀念根深蒂固,認為法律是管老百姓的,是約束別人的,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現象依然存在。這些問題表明,提升領導幹部的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
『柒』 法治思維方式的基本含義
法治思維是運用法治的一種思維方式,法治思維不僅要成為權力享有者和行使者思維方式,而且還要求其通過日常化的實踐來彰顯其價值。
與此同時,由於法治思維與以往的關系思維、特權思維、人治思維相悖,而後者在法律實施的過程中會損害到法律的確定性和權威性、公信力;因而主張替代以往思維的法治思維,無疑會提升和增強法律的公信力,助推社會的法治化程度,進而最終樹立起法律的權威。
(7)法治方式擴展閱讀
樹立法治思維,也是公民素質提高的重要標志。廣大群眾應逐步養成遵守法規的習慣,在日常生活中,尊重法律,維護法律,尤其在表達訴求、維護權益時,要學會依法辦事。
近年來,在一些勞動糾紛中,很多勞動者以法律為後盾,通過訴訟、仲裁、調解等多種方式依法維權,避免了矛盾激化,也使合法訴求得到了支持。要使更多人懂得,運用法治思維,採取法治方式,才能更好地維護每個人的權利,讓普通群眾「不怕事也不惹事」。
法制建設,是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重要建設;法治思維,是高素質國民的重要體現。政府堅持依法辦事,群眾懂得依法維權,讓法治思維深入人心,融入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國的改革發展才能走得更穩更實,各項事業才能健康有序地向前推進。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評論員:讓法治思維更加深入人心
『捌』 張立偉什麼是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
下非張文,基本知識,僅供參考:
法治思維方式是指按照法律專條文、法律原理和屬法律精神分析和解決法律問題的思維習慣和思維傾向。
2、基本特徵
①講法律,以法律為准繩。
②講證據,以事實為根據。
③講程序,以程序為軌道。
③講法理,以法理為後盾。
法治方式是相對於人治或者德治而言的。
『玖』 法治方式與法制方式的根本區別是什麼
法制和法治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概念,不容混淆。二者的主要區別在於: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屬於制度的范疇,是一種實際存在的東西。
而法治是法律統治的簡稱,是一種治國原則和方法,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是對法制這種實際存在東西的完善和改造。
法制的產生和發展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在任何國家都存在法制。
而法治的產生和發展卻不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只在民主制國家才存在法治。
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項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嚴格依法辦事,法律在各種社會調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權威性和強制性,不是當權者的任性。
實行法制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監督等方面,都有比較完備的法律和制度。
而實行法治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的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包括國家最高領導人在內,都嚴格遵守法律和依法辦事。
拓展內容:
法制:
「法制」我國古代已有之,在現代,人們對於法制概念的理解和使用是不一樣的。
其一,狹義的法制,認為法制即法律制度。詳細來說,是指掌握政權的社會集團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政權建立起來的法律和制度。
其二,廣義的法制,是指一切社會關系的參加者嚴格地、平等地執行和遵守法律,依法辦事的原則和制度。
其三,法制是一個多層次的概念,它不僅包括法律制度,而且包括法律實施和法律監督等一系列活動過程。
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總稱。統治階級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方式管理國家事務,並且嚴格依法辦事的原則,也是統治階級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權力建立的用以維護本階級專政的法律和制度。
任何國家都有法,但並非有法制。法制在不同國家其內容和形式不同。在君主制國家,君主之言即為法。
法治:
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大到國家的政體,小到個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運行。
對於現代中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才是真正的法治。
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才是真正的法治。
無論是經濟改革還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謂先行者,對於法治的重要性,可以說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既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也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