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小篆道德經

小篆道德經

發布時間: 2022-08-27 14:05:38

① 《道德經》

三十八 上德不德

《道德經》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以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什麼叫做「德」。金文中是這樣寫的「 」,也就是一隻眼在看路「路」者,道也。看「路」而得來的東西,就叫「德」。至小篆發展到我們近乎現在的「 」。左從「彳」,右從「目」、從「心」。「彳」者,「行」也,意思就是說要我們親身實踐;「十目一心」則是警策我們要一心一意沿正道而行。我們可以總結說:從「目」中所過,經過實踐的考驗、我們所得到的認為篤志而行的東西,就叫「德」。「德」者,「得」也。
我們都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我們中國古代哲學叫「陰陽」,現代哲學叫辯證法。「德」也不例外,有上等的「德」,也有下等的「德」。那上等的「德(得)」是什麼呢?老子說是----「不德(得)」。換句話說,最好的「得到」就是「不得到」,注意不是「得不到」。「得不到」說明你去求了,只不過是沒得到而已;「不得到」就是不去得,根本不去求。這就是「清靜無為」。前面我講過的老鐵匠怒摔紫砂壺的故事就是這么一個道理。他擺脫了物的羈絆,但收獲的卻是真正的滿足與快樂。這就是「上得不得」。當然,這一點也曾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所使用。某拍賣會上,展出了絕世僅存六個青花瓷盤,每個標價60萬。一富商將其拍下,但當場他就將其中的五個摔碎了。然後,他高聲宣布,自己手中所存的瓷盤標價600萬。我們也可以將這勉強當做「不得有得」的另類運用。當然,這脫離了老子所講的「上得」的真正內涵。所以,有人說,學習《道德經》,不易為君子,多易為小人。這也許就是許多大家們不願細解《道德經》的原因之一吧。
好,我們再來看「下德(得)」。「下德(得)」是什麼呢?——「下德不失德(得)」。把自己得到的東西抱得牢牢的,總是害怕失去,可這種人最終的結果卻是「無德(得)」,什麼也沒得到。周國平講了這么一個故事:一隻小白兔非常喜歡月亮,陰晴圓缺在它的眼裡都各具風韻。於是,諸神之神就找見了它說,從今之後,月亮就歸你了。可從此以後,小白兔的閑適心情就一掃而空了。烏雲蔽月,它滿心不安;滿月缺損,它痛如刀割,月亮以往的無限風韻現在是盪然無存。這就是「不失德(得)而無德(得)」。
「上德」和「下德」為什麼會產生如此不同的結果呢?關鍵還是一個「以為」——在起作用。有目的地「為」。上等的「德(得)」沒有私慾,認為沒有什麼是值得做的,所以就什麼也不做,可往往卻能取得好效果;下等的「德(得)」認為許多事是值得做的——有以為,整天的瞎忙活,往往卻什麼也沒得到。這里又出現了一個問題,如果說「上德(得)」是「無」的話,那麼「下德(得)」又都是些什麼東西呢?老子明確地提出了三種:仁、義、禮。對這三種「下德(得)」老子也作出了自己的評價。他說:「仁」是「下德(得)」中稍好一點的。因為它做事「無以為」——雖然也「為」,但卻是不懷有任何目的的「為」,他不求回報,博施於人;「義」就是在次一等的了。它反對苟且,主張為事為己慷慨就義。這些「為」是有目的的,是「有以為」;最不可救葯的是「禮」,你喊幾嗓子,別人不理你,你就捲起袖子來強拉別人就範——「攘臂而扔之」。所以說「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這可不得了。我們知道孔子講仁、孟子講義、荀子講禮。這些人都是儒家學派的典範人物。老子先生一句話,把這些後世們(有人說作書老子是春秋時期人,有人說戰國時期人,本章且不論之,暫定以春秋時人)做的事都否定了。可隨後的歷史證明老子說的這些話並不悖謬。孔子周遊列國,高呼「仁者愛人」,可是沒一個國家麥他的帳;於是,孟子站出來講「義」,要求尊賢任能、反戰愛民,可戰爭卻越打越厲害,百姓越活越痛苦;隨後,荀子蹦出來講「禮」,他的思想被他的兩個好學生——李斯、韓非運用的淋漓盡致,甚至發展為「法」,終於幫秦國取得了統一,可這種「禮」畢竟是「攘臂而扔之」,沒有取得老百姓的認同,結果情況更糟,秦連國家都滅絕了。
有人說,孔子、孟子、荀子、李斯、韓非子等這些人是「世之時者」。硬用老子先生的話說是「前識者」——有先見之明的人。可老子說這類所謂的「前識」之人,其實只是了解了事物的表面現象,這些理論一出,愚蠢就開始表現出來了。真正的有識之士是朴實而不虛華,敦厚而不淺薄。說到「實、厚」,不由得想到了萬曆時期的張居正。張居正登上內閣首輔大臣的高位,原首輔高拱提拔起來的官員們都惴惴不安,甚至出現了應天府長官張佳胤瑩罷官事件。高派勢力趁此紛紛指責張居正玩弄權術,要進行幫派大清洗。面對這種種錯綜復雜的局面,張居正就採取了「處其厚不居其薄」的方法,開誠布公地闡明了自己的治國策略,稱自己絕不會因為黨派之爭而徇私忘公。張佳胤羞愧難當,高派勢力的人心也得到了安撫。為萬曆新政的推行掃清了道路。這種「實、厚」所取得的效果,是權、術、勢難以達到的。所以,為人處事要學會去彼取此。

② 歷史上哪些書法家和你是同鄉

國粹書法傳承幾千年,從古至今書法家眾多,筆者書法極差,但是也在練習中。今天筆者就羅列了中國歷史上的二十位書法家,各位練習書法的朋友也可以看看,這些書法家中究竟誰和你是同鄉人。

從左到右、從上到下依次為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王羲之、趙孟、鄧石如。

小篆第一人:李斯,擅長小篆。創作《泰山刻石上、下》,戰國末期楚國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蘆岡鄉李斯樓村)。【河南1票】

楷書鼻祖:鍾繇,與東晉書法家王羲之並稱為「鍾王」,創作小楷《力命表》、《墓田丙舍帖》、《賀捷表》。潁川長社(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賀捷表有句話「賊帥關羽,已被矢刃。」這是太傅欣喜之下,向朝廷呈報喜訊,各朝為官,各自為政,不影響其小楷至高成就。河南斬獲2票】

書聖:王羲之,擅長行書、草書、楷書。創作「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唐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楷書《黃庭經》、草書《十七帖》,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山東摘得1票】

永祥興旗艦店提供《蘭亭序》書法字帖圖1

小聖:王獻之,乃王羲之第七子,與其父合稱「二王」,同時與張芝、鍾繇、王羲之並稱「書中四賢」。擅長草、行,小楷亦有相當功底。創作草書《鴨頭丸帖》、《中秋帖》,小楷《洛神賦十三行》。祖籍琅?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生於會稽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這頭頂花環太多,可惜不得唐太宗喜歡,導致作品並未大肆流行。至於算山東人還是浙江人大家自可一辯。】

楷書四大家之一:顏真卿,楷書「顏體」,與柳公權並稱「顏筋柳骨」,擅長楷書。創作《顏勤禮碑》、《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塔感應碑文》,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祖籍琅?臨沂(今山東臨沂)。【這個是哪裡人?山東和西安人民自己論斷吧!山東人才濟濟呀!】

楷書四大家之一:歐陽詢,楷書「歐體」。創作《九成宮醴泉銘》,唐朝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湖南得1票】

永祥興旗艦店提供《九成宮碑》水寫布字帖圖2

楷書四大家之一:柳公權,楷書「柳體」,與顏真卿並稱「顏筋柳骨」,擅長楷書。創作《玄秘塔碑》、《金剛經碑》,京兆華原(今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人。【陝西准拿1票】

永祥興旗艦店提供佛經《大悲咒》毛筆字帖圖3

草聖之一:張旭,與懷素齊名,合稱「顛張狂素」。和李白的詩、裴?F舞劍成為唐「三絕」,創作狂草《古詩四帖》、《草書心經》、《肚痛帖》,唐朝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江蘇得1票,草聖酒量和詩仙李白或許能一較高下。】

草聖之二:懷素和尚,與張旭齊名,合稱「顛張狂素」。創作狂草《自敘帖》、《苦筍帖》、《聖母帖》、《論書帖》、《小草千文》,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唐朝的和尚不少是名士之後啊,包括唐玄奘,湖南自古也是人才輩出呀,湖南得2票。】

李煜:行書集大成者,自創「金錯刀」,即虯曲而顫動的筆法,創作《入國知教帖》。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書法中把他列出來,主要是他的書法確實不錯,也來源於對這位帝王的悲情一生的緬懷,這位「千古詞帝」在詞的造詣上是有驚世之才的。】

蘇軾:宋代詞壇泰斗級人物,散文亦是難有人再趕超他的成就了,但殊不知他的行書也是一絕,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為「宋四家」,創作《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和《祭黃幾道文》,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四川自古多文豪,這位千古難得的大才子也是筆者所鍾愛的詞壇墨客,四川得1票。】

米芾:與黃庭堅、蘇軾、蔡襄並稱為「宋四家」,創作《多景樓詩》、《虹縣詩》、《研山銘》、《拜中嶽命帖》,獨創刷字,書畫號稱「米點山水」。湖北襄陽人。【這是一位癲狂之人,個性非凡,筆者就喜歡這樣的性格。湖北得1票】

趙佶:書法自成一派,獨創「瘦金體」,帝王之中才情高達者,創作瘦金體《?芳詩帖》,狂草《草書千字文》。汴京(今河南開封)人。【書畫方面的造詣乃帝王中獨一無二的存在,亦是一位下場凄慘的皇帝,被金帝囚禁9年,精神備受折磨而死。河南遙遙領先得3票。】

楷書四大家之一:楷書「趙體」,趙孟,乃宋朝王室血脈,與趙佶同為宋太祖趙匡胤之後。創作《洛神賦》、《道德經》、《膽巴碑》、《玄妙觀重修三門記》、《臨黃庭經》、獨孤本《蘭亭十一跋》、《四體千字文》。浙江吳興(今浙江湖州)人。【浙江得准1票】

文徵明: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創作行書《歸去來辭》。長州(今江蘇蘇州)人。【江蘇得2票】

明朝代表書法家:董其昌,創作《畫禪室隨筆》《容台文集》《戲鴻堂帖》,松江華亭(今上海閔行區馬橋)人。【上海得1票,明朝列舉一二。】

永祥興旗艦店提供《心經》書法字帖圖4

大篆:鄧石如,創作大篆《心經》、《千字文》,石刻《完白山人篆刻偶存》。清朝安徽懷寧人。【安徽得1票。】

看來在書法名家上摘得「書法第一省」的非山東、河南莫屬,其次是浙江與江蘇緊隨其後,但這不過是各朝代書法家代表,就宋朝以後書法家與漢唐之前相比較,廝以為差了許多。有褚遂良、衛夫人(王羲之書法啟蒙老師)虞世南等名家尚未列舉,後期筆者會再次列舉每個朝代的書法家供大家欣賞。今天大家來一起做個書法家投票吧,我最喜歡的書法字帖有哪些?

我最喜歡的書法家。(單選)

0人

0%

李斯《小篆》

王羲之《蘭亭序》

顏真卿《顏勤禮碑》

柳公權《玄秘塔碑》

歐陽詢《多寶塔碑》

鄧石如《心經》

趙孟《道德經》

投票

③ 「道德經」三個字中的道和德分別是什麼意思請高人指點一二。

道是規律,是真相,是本質,是本體,是本性,是自性,是永恆不變。德是事相,是得失,是表現,是變化無窮,是用。道是能生能現,德是所生所現。

④ 老子道德經中有「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請問益的是什麼,損的又是什麼

第四十八章
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亡為,亡為而無不為。
取天下恆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注釋:
損:與「益」相對,減少。
亡,會意。小篆字從入,從乚。「入」是人字。乚( yǐn)隱蔽。合起來表示入到隱蔽處。

譯文:
做學問每日曾益,為道每日而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亡為,亡為無不為。
奪取天下永遠使事變無,如果有事就不足以取天下。

理解:
學者日益。我每天都能從認識或者琢磨的東西中學到一些。那麼日積月累,我自身的學識素養、思想行為模式也就越來越厚,而不斷增益自身彌補不足。
為道者日損。我每天都成就理想之道的過程中,不斷認識自身那些潛意識中的思維模式、行為模式,減損並改正自身錯誤的(過分或不足)認知意識行為等。
減損啊再減損,最終使我自己的心態舉止都居於亡與為不斷調和的狀態,也就是混沌。
我和我們不斷追求並行於大道,不斷學習彌補不足,又不斷改正自身態度心理行為模式,我們又能很好的調和亡與為,我們終於無不為(全德)。中華。

達到亡為而無不為的全德,我們就能取天下,取天下就是永遠讓天下保持平衡而無事,如果社會產生或輸入了某些信息,讓天下有了事端,也就是產生內部矛盾,甚至招致本國民眾尖銳對立反感,那就不能足夠取天下了。

荀子說:「君有過謀過事,將危國家、殞社稷之懼也,大臣父兄有能進言於君,用則可,不用則去,謂之諫;有能進言於君,用則可,不用則死,謂之爭……傳曰:『從道不從君』,此之謂也。

另一種斷句: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亡),為無為而無不為。
1當漸漸損到無意識狀態,這種境界就叫無,而此境界無與倫比,可以腦腦通信。也可以讓我們忘卻一些不想要的。(腦與腦的連接似乎是靠一組波,例如雙胞胎心靈感應,全世界所有人的大腦都是聯通的。對腦傳輸,可製造夢。似乎存在思想主宰。人體穴位,經絡,神經線,似乎可以接收信號或被編程)
2為道之人改變自己,損掉自身的行為習慣毛病,損之又損到自己沒有任何作法習慣毛病,也就是無,以後做事做自己沒做過的,嘗試新做法,進而沒有什麼不能做。那樣遇到任何事都能靈活應對了。
3為道就好像馬拉松長跑,跑一步,路少一點。道就損一點,道損之又損,沒道可跑了。為道的高度逼近到了天花板。就叫以至於無。這時候總會可能發生沒有人去做的新事,去做或預防或引導這件可能發生的新事,就叫為無為。那樣社會就沒有不為的了。
4管理國家,為道,對國家各種知各種為各種事進行減損,一直損到無(無所作為,或無事),而後做無人做的,整個社會就無不為了。

「為無為」有兩種解釋:1為,無,為:做事,停止並思考,然後再做事。此解主要是保持理智。2為「無為」:做那別人做過外國做過,但我們沒做過的事。或者開拓創新。或者沒人願意做的事,務本。舉個例子,比如社會無人願意沉下心研究數學,那麼聖人(政府機構)就得做。

⑤ 老子的《道德經》是用什麼字體書寫的

不會是蝌蚪文,那是傳說中大禹刻石時所用的字體,也不會是金文,那是個在青銅器上的內,不是用來手寫的,我容覺得應為
理由:
石鼓文處於承前啟後的時期,承秦國書風,為小篆先聲。石鼓文比金文規范、嚴正,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金文的特徵,它是從金文向小篆發展的一種過渡性書體。傳說在石鼓文之前,周宣王太史籀曾經對金文進行改造和整理,著有大篆十五篇,故大篆又稱「籀文」。起於西周晚年

注意其與西周晚年,時間上大致一樣,有為太史所創,且老子作過王官,應用官方字體。

⑥ 漢字的來歷有沒有

文字的使用,是人類文明一大進步。漢字以象形文字為特徵而在人類語林中獨樹一幟,它在文字、語言上的優點,也正在為使用表音文字的人們所認識和接受。漢字起源於何時,又是誰創造的,至今並沒有一致的說法。
《世本》、《荀子》、《呂氏春秋》、《韓非子》等古文獻,都說漢字是在黃帝時代由倉頡、沮誦兩人創造的。許慎《說文解字》試圖作出比較圓通的解釋,認為伏羲作八卦「以垂憲象」,啟發人們根據不同事物去作不同的符號。神農氏時代「結繩而治」,但庶事繁多,終於不能滿足。在黃帝時代就出現了倉頡,,「見鳥獸蹄選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並說倉頡初造書契時,「依類象形」謂之文,後來形聲相益謂之字。經過長期演迸發展,總結成構成漢字的六種方法,稱為「六書」,即「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元命苞》則說,倉頡仰觀星象圓曲之勢,俯察龜紋、鳥羽、山川,甚至手掌紋路等,都是他據以創作文字的基礎。在近代文字學建立以前,《說文解字》有關漢字起源的學說,無疑是最權威的。』
然而,《尚書孔傳》和《拾遺記》則說伏羲造書契以代結繩,文籍也在他那個時代興起,這顯然要比黃帝時代早得多了。 ·
在疑古思潮的影響下,《經學六變記》提出另一種看法,認為漢字實際上是孔子親手制定的。幸好此書流傳不廣,而且用—骨文的發現迅速粉碎了這種神化孔子的說法;甲骨文韻設現也動搖了《說文解字》有關文字起源酌傳說:對傳說的「六書」理論也提出了各種質疑。
隨著仰韶文化陶器記事符號的發現,不少專家認為那是具有漢字性質的符號。根據考古發現,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和二里頭文化中出土了一大批帶有記事符號的陶器,有些確實非常接近於文字,特別是大汶口文化陶符等圖形被釋讀為斤、戌、炅、炅山或斧、錛、旦等,於是人們認為中國文字起源於陶器刻符。然而,平心而論,現有陶符接近漢字的還不多,而且能釋讀的更少,漢字起源於陶刻符號的結論似乎過早,不過陶刻符號的發現和釋讀,畢竟使人們看到了解決漢字起源問題的曙光,人們寄希望於有更多的出土資料和更多的研究成果。

100多年前,一撮龍骨中發現了甲骨文,這就是已經發展成熟的三千多年前的漢字。與漢字並稱為世界三大古文字的埃及聖書字和蘇美爾楔形文字早在公元前4世紀就已經消亡,唯獨中國漢字生生不息延續至今。漢字傳承了數千年,從古代漢字到現代漢字,在不斷的演變中也實現著其生命的超越。如今,面對我們已經熟悉的漢字究竟有何秘可探?

要想破解漢字,就要知道漢字的始意,也就必須找到識別最早的字形。如 「自」的現代字形好像和眼睛有關系。有人說「自」像眼睛加上一撇眉毛。但「自」的甲骨文是鼻子的象形,鼻子是呼吸的外在器官,我們先人認為氣是生命之本。而氣息一旦受阻,人的生命就會有危險。就是今天,人們試探某個人死沒死,還沿襲古老的方式,手放他鼻孔處,看有沒有出氣。所以,像呼吸一樣正常的狀態就是「自然」的本意。而「自然」所引發出的多麼高深的哲學思想,都是在追求人的一種正常舒服的狀態,這也是自己的生命狀態,他人無法模仿替代。「自從」、「自由」、「自己」、「自然」的來歷及與「自」相關的字。

破解漢字對重讀漢文經典的意義,比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對於王勃這聯詩我們都通曉:「只要四海之內還有一個知己朋友,雖然遠隔天涯,也好似近在鄰居。」你如果知道其中一個字「存」的全部,再讀此聯詩,其意境就和原來不同。「存」現在發現最早的字形由「才」和「了」構成。「才」指草木初生,「子」指人的初生。人見幼小總生愛憐之心,所以「存」本義是「牽掛、相念、思戀、恤問」等意思。再看這聯詩,「存知己」,「有」知己和「思念」知己,詩的意境有天壤之別。正因為相互思念,雙方可洞穿時間和空間的無限距離,心神相通,「若比鄰」。

從上面例證可以看出,重識漢字,能使經典重讀出「新」意。其實是原有的舊意,只是因為我們對漢字識得不全面,不深刻。而要全面深刻地識別漢字,離不開分析研究漢字最早的字形。
那也就是說其他90%多不是象形文字,但是它盡管那90%多不是象形字它都是以這個百分之不到十的象形字為基礎的,所以說,人們要概括漢字,基本上都說是象形字。那麼我們現在就來看一下剛才我說的這個字,自己的「自」它像個什麼,有人會說了它像目,上面帶一撇,這一撇有人說了可能指的眉毛,那麼如果是個目又帶一個撇,這個字形和我剛才說的那幾個字義,自然、自己、自由、自從它有什麼關系?到底它有什麼關系,實際上作為漢朝的一個文字學家許慎,這是一個非常偉大的漢字學家,他也解釋不清楚,為什麼,因為就是這個字形它離我們老祖宗所創造的最早的字形怎麼樣呢,有變異了、有改觀了。那麼,如果我們要想找到最早的字形,那就得怎麼樣呢,去找古字,這個現象非常有趣,在上個世紀初,我們知道,甲骨文挖掘出來了,在河南殷墟。

我們回到剛才這個主題,我們說了,這個是「自」,那麼最早的字形是什麼樣子的呢,甲骨文是這樣的,我們說它是象形字,按照現在說是目,目指眼睛,這一撇,好像是眉毛,實際上我們知道了古字形以後再看這個,根本不搭界。我估計有點生活經歷,觀察敏銳的人會發現,它實際上像的是什麼,像的是人的鼻子,我們看,自己的「自」它為什麼用鼻子來象形,這有什麼道理,實際上我們古人在造這個字的時候,已經隱含了很多的思想在這里頭,比如說,我們先人知道,最根本的人是什麼呢,是氣,而鼻子是什麼呢,是呼吸的器官,實際上呼吸器官還包括肺、還包括氣管,但是在外在顯示出來的是鼻子。我們現在有人看電影、看電視還知道,當這個人生死不明的時候,把手放在他的鼻孔上探探他有沒有氣息,於是乎,我們可以推想,當古人用鼻子來象徵自己的時候,我們看,直到今天還有人誰呀,我,指自己的鼻子,那麼他不過象徵的就是說我有氣,我是活著的,我是有生命狀態的。可見,就是甲骨文的發掘,就是古文字的發掘,確實為我們今人跟古人怎麼樣,搭了一個橋,使我們能夠走向古人的內心,去探秘他們到底想的是什麼。

我們再看這個字,這個是「打」,打人的「打」,目前發現,最早的字形就是小篆,小篆跟現在的楷書差不多,一個手一個丁,一個手加一個丁它組合起來,表示什麼意思呢?我們知道,今天關於「打」,意思《現代漢語詞典》是26種意思,《漢語大字典》是29種意思,有一個語言學家叫陳原,他寫了一篇文章叫《神奇的「打」》,為什麼神奇呢這個「打」,我們看,當我遇到我的仇人,我給他一拳,這是跟他有矛盾,可是,我們說打他,可是,我們還這么用打,我和老李打成一片,這個打成一片,不是指我跟他打架打成一片,而是指我跟他關系太好了,這也是打。還有,我們現在出門,今天有很多朋友就是這么來的,舉手幹嘛呢,打的,我們也沒去打這個汽車,為什麼叫打的,再有我們在座的有很多女同志,現在一般人不玩這個了,但是,過去女同志這個都是自己織,當時不叫織毛衣,叫什麼「打毛衣」。我們拿起電話叫打電話,再有我們回憶我們小的時候,我們去買醬油、買醋、買酒叫「打酒」,等等這些意思它跟這個字形有什麼關系呢,一個手一個丁,所以陳原說了這么一句話「漢字神奇,就打這么一個字形包含那麼多的意思,但是裡面卻不見得統一。」那麼我們要研究古人他造這個字,他到底憑什麼,而且他憑什麼又能引申出這么多意思來,當然我們可以說,漢字這個字形造出來以後,就像一個載重汽車,它隨著往我們這兒越來越靠近,它載的重量越來越多,但是我們不能否認,它在剛剛造出來的時候,它已經要承載著一些貨物,也就是信息,這個是最根本的,最原始的。那麼為了解「打」這個字,我下了很大工夫,原來我對這字也沒太看重,只是我有一個朋友在人民大學教書,他當時是給外國人,加拿大人,印度人,英國人,講漢語,他說這些外國朋友想不明白這「打」,而且想不明白為什麼這一個字形能有那麼多很沖突的意思,說讓我講講,這我才對它進行了研究,那麼我研究漢字其中有一個方法,就是還原,這個字形它是兩個部件構成一個手一個丁,還原到最遠古的時候,我們想像我們的先人拿這個象徵什麼,當然,這得有一定的狀態,那麼進入狀態以後,我想到了,也就是說,我們先人是拿著一個東西把一個釘子,當然過去的釘子,也不一定是金屬的,有可能木製的,也有可能石制的,揳進去一個物體里頭,比如說樹木、比如說土,那麼這樣的話,剛才說了所有的意思,都能夠通過這個動作還原出來,我們可以看,我們按現在的動作來看,假如你拿個錘子打這個釘子,第一個動作是什麼,是舉,第二個是揮,第三個是擊,第四個是進入。那麼我們想想一個打字不過是人四個動作,給它概括出來了這樣的字形,如果你不還原你不知道有這四個動作,當然得分解出來了,你怎麼可能知道這個「打」能分解這么多的意思呢。那麼現在我們看吧,剛才我們說「打」所有的意思都可以被分解為這四個動作,打毛衣是指什麼呢,進入;打酒、打醋,現在是液壓的,當然現在連液壓都不用是桶裝的,進入了;和誰打成一片,是進入;最開始打電話是跟打電報過來,打電報等於手要敲擊,也就是說我們解了這個漢字,最早的字形和最早的字義我們怎麼樣呢,也就明白了,那29種意思,或者說《現代漢語詞典》,所說的26種意思都有根據了。

我們再舉一個例子,這個字是而且的「而」,這個而且的「而」,我們知道,現在至少有四種語義,但有兩種是最重要的,第一種是什麼呢,是遞進,比如說,孔子《論語》第一句話在座的可能都知道,叫什麼呢?「學而時習之」,那麼這個「而」它是起一個遞進的作用,第二個是轉折,那麼這個遞進和轉折當然在現代漢語里頭它不是實詞,是指虛詞,但這個虛詞這個語義怎麼來的呢,跟這個字形也有關系,那麼也是經過前人的考證,在殷墟挖掘了甲骨片上發現了這樣一個字形,完了再跟許慎說文解字對照覺得這個就是我們今天的「而」。這是什麼象形呢,是人的鬍子的象形,我們看是不是挺像的,當然這個字形有很多種。我們看一下,這個字我就不寫了,漢字有一個「耍」,「耍」上面是而底下是女,那麼過去古代男人是要留鬍子的,而且這個字裡面它體現出了一種對女性的不尊重,用鬍子挑逗女性,叫耍。還有一個字一個而這邊是一個寸,也有的是個立刀,為什麼呢,因為過去中國古代如果你犯的錯不是特別大,就把你鬍子給剃了,這是可以承受的,所以叫「耐」。但是這個「而」和遞進和轉折它有什麼關系呢?為這個字我也想了好長時間,怎麼也想不明白,當然你可以簡單地比附,鬍子軟,好轉折,那麼遞進呢?往往遇到這種情況我就不硬想了,把這個放一放,去看別的書,有一天突然我在王夫之也叫王船山的《說文廣義》里頭發現他解這個「而」,這段記錄太珍貴了,因為除了他記錄別的地方我沒有發現,也就是說,我們先人除了管人的鬍子叫「而」,也管魚的鰭叫「而」。魚,我們知道有腹鰭、有背鰭,有胸鰭有尾鰭,像小翅膀似的,這個確實特別像鬍子,那麼我們先人也把魚的這個東西叫「而」,但是很多字典很多辭書沒有這個解釋了,那麼現在我們就能想明白了,當魚要奮進的時候要怎麼樣呢,使勁撥剌一下它的鰭,當魚拐彎的時候怎麼樣呢,尾鰭撥剌一下,這樣「而」的轉折和遞進的意思就想得明白了,它原來是跟魚的鰭是有關系的。

我們再看一個字這個字我們都知道,是音樂的「樂」,那麼這個字形它和我們今天聽的音樂有什麼關系,這個字還有個讀音,叫什麼呢,叫樂,它和我們今天的快樂又有什麼關系,我們看到了最古的字形就明白了。這個是甲骨文的字形它是個象形字,像的是什麼呢?像的是個樂器,有的說是架子上架的各種鼓,有說是木架子上崩的絲弦,這都無所謂,但肯定一點它像的是什麼,像的是樂器,那麼現在我就明白了,那麼原來這個樂器的「樂」這個字最早它就是什麼呢?樂器的象形,那麼它這出了聲叫什麼呢?叫樂,它出了聲給我們帶來什麼呢?快樂,怎麼樣,這一個字形它包含著三個意思,全有了,當你不知道字形光看這個,想不明白。

那麼現在,我估計大家會有一個問題,你這么做是什麼目的呢?你這么琢磨漢字是什麼目的呢?當然可以說一個最簡單的目的是滿足我的好奇心,因為我對漢字始終有一種神秘感,好奇,但光這個夠不夠,如果光是好奇,光是滿足自己對漢字的這種神秘感,遠遠不能構成我對漢字研究的動力,這里頭有一個根本的目的,就是我想解讀中國的古典文化,在我看來我們中國的文化昆侖,真正的文化昆侖是在先秦時代,那個時候是我們國家文化最燦爛的時代。

有人可能又問了,很多人老人,我們的先人,早把這些字給註解了,你按照他的註解去讀古書不就完了嗎,但根據我的研究,我發現,往往一個著作,一個詞語,它有不同的解釋,而且有些解釋怎麼樣呢,還是對立著的,那你說你聽誰的,那我這個時候,就乾脆誰的都不聽,我聽古人的,我去尋找古人的足音,看看他們當時造這個字是怎麼想的,比如說,我剛才說了孔子《論語》的第一句話,叫「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第二句話「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第三句話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三句話我們先看第一句話,第一句話,我最句話,第一句話,我最早知道的時候,我的老師告訴我,你們是做學生的嘛,「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要經常復習功課是很快樂的,所以我覺得孔子這句話特別地平常,因為我同時也研究老子,我覺得老子太棒了,老子《道德經》第一句話在座的肯定都知道,「道,可道,非常道」那多懸,孔子這句話太平常了。那麼當我對古文字有了研究以後,我再重新看這段話,我發現過去我把孔子看低了,比如說,我們先找一個字「學而時習之」的「習」字,特別簡單,這是最早的字形,甲骨文,跟今天的繁體字特別像,這個「習」字上面是羽毛,下面是日,它表示什麼意思呢,它最先表示的是老鷹的小孩,也就是小鷹在幹嘛呢,在學飛,每天在學飛,那麼也就是說,他所引申出的第一個意思,不是復習功課是做事、是實踐,那麼現在我們再看孔子這第一句話「學而時習之」,「學」我們都知道,或者模仿,或者接受,我學了我接受了,剛才我們說了,這個「而」是遞進的意思,更要什麼呢,習之,更要去做,它講的是什麼呢,講的恰好是中國哲學最重要的命題,知行合一,你只有學了你去做你才是快樂的。

⑦ 圖中小篆體是什麼字 謝謝

天道至臨,周行不殆。
《莊子·天道十三》中開篇有言:「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夫明白於天地之道者,此謂之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銘文中的「天道」在這里既有「天」、也有「道」,二字合一,即成「天道」。「天」是天文學研究關注的主要對象,「道」則是以老莊為核心的我國傳統哲學的精髓,也是天文學在「問天尋道」的追求中,得出的關於宇宙與大自然的理論性結果。在中國傳統國學中,「天」、「道」、「自然」 是高度濃縮的哲學觀念,而「道」則是我們人類對於外部世界認知的終極追求,「道」也一直在老莊哲學中被賦於了崇高的地位。所以在老子《道德經》中稱:「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同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對於「道」,則是很難用文字定義的,《道德經》第一章開篇就認為:「道可道,非常道。」在其第二十五章中,老子則進一步認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在這一段文字中,我們看到了成為萬物核心的「道」,它先於天地而存在,它「獨立不改、周行不殆」,永恆而無止息。「天」如此,「道」亦如此,「天道」料也應如此。「天道」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它自然也就處於「至臨」的地位。「至」在這里意為「極至」(一如天文學中的「至點」概念),「臨」即是「居高臨下」。「至臨」一詞源於中國國學的另一部經典《周易》中第十九之「臨」卦:「**,至臨,無咎。象曰:至臨無咎,位當也。」,而且「大亨以正,天之道也。」所以,「天道」正是處於至高無上的有利地位而君臨天下。
「天道至臨」高度概括了「天道」傲然於世的優越地位,而「周行不殆」也進一步加強肯定了其生生不息、綿綿不絕的特徵。

⑧ 老子學說集中在哪一本書

為促進文化的交流,秦滅六國以後,還統一了文字,把小篆作為全國規範文字推廣使用.老子的學說主要集中在《道德經》一書,它被奉為道家經典.
故答案為:小篆;道德經.

⑨ 道德經鋼筆楷書字帖/國學經典中有臨摹紙嗎評價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漢字的書寫藝術,從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鍾鼎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定型於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等,書法一直散發著無窮的魅力。中國書法在中國文化里產生、發展起來,是一種很獨特的視覺藝術,是區別於其他種類藝術的主要標志,是世界藝術的奇葩。
書法除具有交流功能之外,還有其獨特的審美價值,線條的布局或疏或密,或粗或細,或攲或正,造成空間的對比和變化,在矛盾中尋求和諧與統一,在相對的空間中,給人無窮的韻味和藝術感受。這是其他民族文字所無法做到的。這種復雜的美學原理要深入理解和把握,卻非一日之功,需要長期潛心修煉,小孩子學習書法時,往往望而卻步。在楷書的教學過程中,我試圖結合人體美學原理來探究楷書的審美情趣,我理解為漢字的形象就像人的形象,特別是楷書。朝著這條路去理解和書寫漢字,真是太奇妙了,既可以使抽象的線條立時變得有血有肉,還可以指導我們把漢字寫好,寫規范。下面我就以楷書為例來說說我的理解。
古人講「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意思就是把漢字比做人,楷書就像站著立正的人,行書就像行走的人,草書就像奔跑的人。楷書是書法的入門,也是其他書法的基礎,古人早就說過「未有未能立而能行,未能行而能走者也」。所以楷書也是我們現在學習漢字書法通用的途徑。寫好楷書的價值和意義就自不必說了。
杜雄俠,1976年生,四川平昌人。中國當代特色藝術代表人物、國際優秀書畫家、中國當代藝術家協會培訓中心教授、中國書壇百傑、中國當代藝術家協會理事、四川省硬筆書法家協會會員。書法作品被錄入《全國楹聯書法繪畫邀請展作品選》、《今日翰墨中國書畫家優秀作品選》、《紀念唐寅誕辰540周年國際書畫交流展作品集》。

⑩ 請問這個小篆是什麼字呀~ 出自老子道德經的~

出自《道德經》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版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權不我知。知我者稀,則我者貴。是以聖人披褐而懷玉。
這不是一個字,而是兩個字「懷玉」
另,這不是小篆,而是大篆文字

熱點內容
B站講刑法 發布:2025-01-20 15:53:42 瀏覽:328
法院強制執行的影響 發布:2025-01-20 15:27:19 瀏覽:106
行政法思維pdf 發布:2025-01-20 15:03:16 瀏覽:718
西林縣司法局 發布:2025-01-20 15:02:14 瀏覽:742
東城法院主審法官 發布:2025-01-20 14:58:43 瀏覽:693
吉林法院司法改革 發布:2025-01-20 14:48:53 瀏覽:362
銀行法治課件 發布:2025-01-20 14:45:44 瀏覽:378
廊坊市法院 發布:2025-01-20 14:30:41 瀏覽:693
書面協議簽字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20 14:10:18 瀏覽:611
勞動合同法關於違紀的條款 發布:2025-01-20 14:04:43 瀏覽: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