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姬氏道德經

姬氏道德經

發布時間: 2022-08-30 09:17:18

❶ 先秦名人故事

歷代名人---先秦
歷代名人
遠古
盤古氏神話傳說中人物,「槃瓠」轉音,義同神犬。

有巢氏神話傳說中人物,漢族人民想像中的始祖,原始巢居的發明者。

燧人氏一稱燧皇,神話傳說中人物,原始人工取火的倡導者。

伏羲氏一作伏戲、宓犧、包(庖)犧,又號羲皇。相傳從這時起,始結繩為網,進入漁獵經濟生活。

神農氏一作烈山氏、厲山氏,神話傳說中人物,原始農業的發明者。

太皞(hào)一作太昊、太皓,風姓,相傳為東夷部族首領。與後起的少皞並稱「兩皞」。

少皞一作少昊,號金天氏。傳說中繼太皞而起的東夷首領,以鳥為圖騰。

黃帝姬姓。神話傳說中人物,軒轅氏(一作有熊氏)部落首領,後為炎黃部落聯盟的組織者。

嫘祖傳說中黃帝元妃,養蠶業的倡始者,被後世尊為蠶神。

倉頡一作蒼頡,傳說中黃帝時史官,漢字創造發明者。

炎帝傳說中姜姓部落首領,與黃帝同出少典氏。

蚩尤傳說中東方九黎族首領,「兩皞」集團重要成員之一,後被黃帝擒殺。

顓頊(zhuān xū)號高陽氏,傳說中炎黃聯盟重要首領之一。在奪權斗爭中擊敗共工氏。

共工傳說中炎黃後裔的一支,黃帝時水官。被祀奉為社神。傳說曾與顓頊爭為帝,怒而撞折不周山。

帝俈(kù)一作帝嚳,號高辛氏相傳為炎黃聯盟重要首領之一,繼顓頊在奪權斗爭中再次打敗共工氏。

祝融一作祝誦、祝和,傳說中顓頊後裔中一支。帝俈時任火正,後世尊為火神。

堯又稱伊祁氏或伊耆氏,名放勛。傳說中陶唐氏部落長,炎黃聯盟首領。

丹朱傳說中堯之子,母散宜氏。原名朱(一作絑),以居丹水,故名丹朱。

羲和遠古時掌管天文、歷象的專官。人數不一。堯時,羲仲、羲叔,和仲、和叔為兩對兄弟。

許由一作許繇,古史傳說中隱君子。

巢父古史傳說中隱君子,與許由同時。

舜姚姓,一說媯姓,名重華,史稱虞舜。傳說中有虞氏部落長,炎黃聯盟首領。

娥皇女英傳說故事人物。相傳是唐堯的兩個女兒,同嫁虞舜為妃。

商均傳說中虞舜之子。原名均,舜妃女英所生。因受封於虞,與商鄰近,因得商均之名。

象舜的異母弟。多次謀殺舜,未遂,被舜流放。

皋陶一作咎繇,偃姓。傳說中少皞氏支裔,東夷部族首領之一。虞舜時,曾任掌管刑法的士(獄官之長)。

鯀(gǔn)姒姓,原居於崇,號崇伯。傳說中禹的父親。

夏、商
禹姒姓。夏後氏部落長,炎黃聯盟首領、夏朝建立者。

啟禹之子,母塗山氏。夏朝國王。傳子制度自此始。

伯益一作伯翳、大費。夏朝東夷族首領,嬴姓各支嫡系祖先。被禹立為繼承人,但禹死後被啟攻殺。

太康夏朝國王,啟之子。繼啟繼位。後被東夷族首領後羿奪去王位。

奚仲夏朝異姓諸侯。任姓,因擅長造車,曾任車正,薛國之始祖。

後羿一作夷羿,妘姓。夏朝東夷族首領,有窮氏部落長。後奪取太康王位。神話傳說中的神箭手,曾射落九日。

嫦娥一作恆嫦、姮娥。神話傳說中人物,後羿之妻。傳說因偷服不死之葯飄入月宮。

寒浞(zhúo)一作韓浞,東夷族寒氏的「讒弟子」。曾煽動族眾殺害羿,後被少康攻殺。

少康夏朝國王。姒姓,相之子,母為有仍氏。攻殺寒寒浞,恢復夏統治,史稱「少康中興」。

杜康傳為用高粱釀酒的發明者。

桀夏朝末代國王,著名暴君。名履癸。後敗於商湯。

妹喜一作末喜、末嬉。夏桀寵妃。

關龍逢一作豢龍逢,夏桀時大夫,古代豢龍氏之後。因直諫被桀殺害。

簡狄一作簡易、簡逷,傳說中商始祖契之母,因是有娀氏女,又稱娀簡。

契一作偰、卨。母簡狄氏,商部族始祖。

相土一作乘杜,契之孫,商湯十一世祖。相傳發明以馬駕車。

王亥商湯七世祖。卜辭稱高祖亥、高祖王亥。亥,一作胲、垓、該、核。

上甲微商湯六世祖。王亥之子,又稱殷候微。十干紀名從其開始。

湯卜辭作「唐」。商朝建立者。原名履、太乙,卜辭稱太乙、高祖乙,子姓。滅夏後,又稱武湯、成湯或成唐。

伊尹商湯輔佐。連保湯、外丙、中壬三朝,被稱為阿衡。

太戊一作大戊、天戊。商朝國王,子姓。太庚之子,小甲、雍己之弟。

巫咸一作巫戊,卜辭稱咸戊。商王太戊輔佐。傳說長於占星術,發明筮卜。

祖乙商朝國王,子姓,河亶甲之子。卜辭稱為中宗,與太乙、太甲並祭,合稱「三示」。

盤庚一作般庚。商朝國王。湯第九代孫,繼陽甲位立。

武丁商朝國王。盤庚弟小乙之子,在位五十九年。死後被祀為高宗。

傅說(yuè)商王武丁輔佐,與伊尹齊名。

紂即帝辛,名受。商朝末代國王,著名暴君。

妲己己姓。商王紂寵妃。

箕子商王紂之叔,官至太師,受封於箕。

比干商紂王之叔,官至少師。因直諫被紂王剖腹驗心而死。

微子名啟,一作開,商紂王庶兄。受封於微。宋國始祖。

武庚字祿父。商紂王之子。周滅商後,受封為殷君。後因叛周被殺。

商容商紂王時樂官。

崇侯虎有崇氏國君。受商封為侯。紂王的重要羽翼。

伯夷商末孤竹國君長子,名允。武王伐紂,與弟叔齊隱於首陽山,不食周粟而死。

叔齊商末孤竹國君少子,名致。父死,遺命立為啁君,與伯夷互讓,相偕依周。武王代紂,與伯夷扣馬而諫,後隱於首陽山,不食周粟而死。

西周
姜嫄一作姜原,姜姓,有邰氏之女,傳說中周始祖後稷之母。

後稷周部族始祖。姬姓,名棄,姜嫄所生。舜時擢為農官,被後人祀為稷神。

古公亶父周文王的祖父,即周太王。

周太王即古公亶父。

泰伯一作太伯,周太王長子。因避爭位糾紛,與弟仲雍等避往江南,被推戴為君長,號「勾吳」。

仲雍周太王次子。泰伯之弟。與泰伯同逃江南。泰伯被推為當地君長,死後由其繼位。吳之始祖,稱為吳仲。

季歷一作王季、公季。周太王少子,文王之父。商王文丁時受封為「牧師」,因遭忌被殺。

姬昌姬氏,名昌,受商封為西伯,又稱伯昌。西周奠基人。廟號文王。傳其被囚羑里時,曾演《周易》。

周文王即姬昌。

姬發文王次子,西周建立者。定都於鎬京,號稱「宗周」。廟號武王。

周武王即姬發。

姬誦西周國王。即周成王,文王之孫,武王之子。

周成王即姬誦。

姜尚字望,一說字子牙。周初姜姓部族長。武五伐紂,任統兵的師氏(簡稱師),被尊為師尚父。成王時封於齊。傳曾作兵書《六韜》。

太公望即姜尚。

姬旦西周初政治家。文王第四子,一稱叔旦,因采邑在周,故稱周公。

周公即姬旦。

伯禽一稱禽父,周公旦長子。成王時封為魯公,魯國始祖。

姬奭(shì)一作邵公、召伯。西周初政治家。文王庶子,因采邑在召,故稱召公。

召(shào)公即姬奭。

姬封名封,周文王少子。原封於康,史稱康叔封。衛國始祖。

康叔即姬封。

姬虞名虞,字子干。周武王之子。史稱唐叔虞。為晉國始祖。

唐叔即姬虞。

姬鮮一名關叔,名鮮。周武王弟。受封於管,周初三監之一。因叛周被殺。

管叔即姬鮮。

姬度名度。周武王弟。受封於蔡,周初三監之一。因叛亂被殺。其子胡為蔡國始祖。

蔡叔即姬度。

姬處名處,一說名武。周武王弟,受封於霍,周初三監之一。

霍叔即姬處。

散宜生西周開國功臣。

辛甲西周初年史官。

熊繹西周楚國建立者。熊盈族(祝融氏)鬻能後裔。

姬釗西周國王,即周康王。

周康王即姬釗。

姬滿西周國王。昭王之子。傳其曾西遊至昆侖之丘,見過西王母。

周穆王即姬滿。

徐偃王西周時徐國王。戎族偃姓。

造父西周著名御車者。受幸於周穆王。傳其取良馬八匹,獻予王而御之,西行至昆侖,見西王母。以功封於趙,趙國始祖。

非子少皞氏支裔,嬴姓部落首領。以功封於秦,號曰嬴秦。秦國始祖。

熊渠西周楚國國君。熊繹四世孫,羋姓。

姬胡(?-前828)西周國王,夷王之子。貪狠好利,橫征暴斂,曾激起「國人」暴動。

周厲王即姬胡。

共伯和西周共國國君。國人暴動,厲王出奔,被擁戴行天子事達十四年,史稱「共和行政」。共和元年(前841年)為我國歷史上准確紀年的開始。

姬靖西周國王,厲王之子。前828-前782年在位。

周宣王即姬靖。

姬友(?-前771)西周末年鄭國建立者,周厲王少子,宣王之庶弟,史稱鄭桓公。前806-前771年在位。

鄭桓公即姬友。

召(shào)伯虎一作召虎,召公奭後裔,周宣王輔佐。遺物有「召公簋」。

兮甲字吉父,一作吉甫,金文作兮甲、兮伯吉父。周宣王輔佐。又官名尹,稱尹吉甫。遺物有「兮甲盤」。

尹吉甫即兮甲。

尹伯吉甫即兮甲。

仲山甫一作仲山父。周宣王時大夫,因封地在樊,又稱樊仲、樊穆仲。

姬宮涅西周國王,宣王之子,前781-前771年在位。

周幽王即姬宮涅。

褒姒(sì)周幽王寵妃。姒姓,生子伯服(一作伯般)。傳其曾烽火戲諸侯。

春秋
姬宜臼(?-前720)一名宜咎。東周第一代國王,幽王之子,前770-前720年在位。

周平王即姬宜臼。

秦襄公(?-前766)春秋初年秦國國君,嬴姓,名已失傳。前777-前766年在位。

姬稱(?-前677)春秋時晉國國君。曲沃庄伯之子。前710-前677年在位。

晉武公即姬稱。

卞和春秋時楚國人。一作和氏。和氏璧的發現者。

曹劌(guì)即曹沫,一作曹翙。春秋時魯國大夫。

姜小白(?-前643)春秋時齊國國君,即齊桓公。襄公之弟。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

管夷吾(?-前645)字仲,一字敬仲,穎上人。春秋初年政治家,任齊國上卿四十餘年,使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現存《管子》七十六篇,多為後人偽作。

管仲即管夷吾。

鮑叔牙春秋時齊國大夫。齊桓公欲任為上卿而不受,力勸釋管仲之囚,以代己位。管鮑知交為朋友相交之典範。

隰(xí)明春秋時齊國大夫。征戰途中缺水,他根據螞蟻冬居山陽之習慣,覓得水源,人稱「多智」。

寧戚春秋時齊國大夫。一作寧武,原為衛國人。懷才不遇,桓公識之,任為大田(農官)。

陳完春秋時陳國公族。厲公之子。字敬仲(一說敬是謚號)。後奔齊任工正,改陳氏為田氏。傳九世至田和而代齊。

田敬仲即陳完。

易牙春秋時齊桓公嬖臣。一作狄牙,即雍巫。擅長調味,性諂媚。後與豎刁等誅群吏,餓死桓公,立公子無詭。

豎刁春秋時齊桓公嬖臣。刁一作刀、貂。官為寺人。

姬辟疆(?-前635)春秋時衛國國君。後改名毀,前659-前635年在位。

衛文公即姬辟疆。

子茲甫(?-前637)春秋時宋國國君。前650-前637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

宋襄公即子茲甫。

驪姬(?-前677)春秋時驪戎之女,晉獻公愛妃,一作麗姖。生奚齊。

姬申生春秋時晉獻公太子,以孝行見著。後被驪姬被逼自殺。

姬重耳(前697-前628)春秋時晉國國君,前636-前628年在位。獻公妃狐姬所生。春秋五霸之一。

晉文公即姬重耳。

狐偃春秋時晉國卿,重耳舅父。字子犯,史稱舅犯,一作咎犯。

先軫(?-前627)春秋時晉國正卿,因采邑在原,又稱原軫。

介之推春秋時晉國人。一作介子推、介推。曾隨重耳長期流亡。重耳即位而攜母隱居山林。傳說文公欲使出山,放山焚山,他抱木而死,寒食節因此而來。

嬴任好(?-前621)春秋時秦國國君,前659-前62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即嬴任好。

百里奚春秋時秦國大夫。一作百里傒。少以養牛謀生,後為虞大夫,被楚人所執。秦穆公以五張黑牡羊皮贖回,故號「五羖大夫」。向穆公推薦蹇叔,共襄國政。

孟明視春秋時秦大夫,百里奚子。一說即百里奚。

宮之奇春秋時虞國大夫。一作宮奇、宮子奇。曾勸虞君勿假道於晉,不從,乃率族人出奔西山。

由余春秋時秦國大夫。一作繇余。獻計穆公,而霸西戎。

伯樂春秋時相馬家。一作孫陽。一說他乃趙簡子御者,善相馬,字子良,又稱王良。

九方皋春秋時相馬家。一作九方堙。伯樂薦之於秦穆公。

弦高春秋時晉國商人。曾假託君命獻牛於秦兵犒師而救晉。

羋(mǐ)旅(?-前591)春秋時楚國國君,即楚莊王,又稱荊庄王。旅,一作呂、侶。前613-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

楚莊王即羋旅。

斗榖於菟春秋時楚國令尹,斗伯比之子。傳其母生而棄之雲夢,虎乳而不死。楚人謂「乳」為「榖」,「虎」為「於菟」,因而得名。三仕三黜,不形於色。孔子評以為忠。

令尹子文即斗榖於菟。

蒍敖春秋時楚國令尹,字孫叔,一字艾獵。輔佐楚莊王大敗晉軍,代晉稱霸。

孫叔敖即蒍敖。

臧孫辰春秋時魯國正卿。臧孫乃復姓。歷事庄、閔、僖、文四朝。

臧文仲即臧孫辰。

展獲鴈時魯國大夫,即柳下惠。字禽,食邑柳下,一稱柳下季,「惠」是謚號。

柳下惠即展獲。

慶父(?-前660)春秋時魯國公族。庄公之弟,一作仲慶父、共仲。慣於製造內亂,故有「慶父不死,魯難未己」之說。

季孫行父(?-前568)春秋時魯國正卿。

季文子即季孫行父。

季孫夙(?-前535)春秋時魯國正卿。名夙,一作宿,季文子之子。

季武子即季孫夙。

荀林父春秋時晉國正卿。字伯。

中行桓子即荀林父。

趙盾春秋時晉國正卿。趙衰之子。

趙宣子即趙盾。

董狐春秋時晉國史官,一稱史狐。孔子以其「書法不隱」,贊為「古之良史」。

士會春秋時晉國正卿。士蒍之孫,字季,因食邑在隨、范,又稱隨會、范會、隨季。

范武子即士會。

魏絳春秋時晉國卿。

魏莊子即魏絳。

郤缺(?-前597)春秋時晉國大夫。郤芮之子,因隨父食邑於冀,又稱冀缺。

郤成子即郤缺。

華元春秋時宋國大夫。任右師。

養由基春秋時楚國大夫。一作養游基。食邑於養,善射。

向戌春秋時宋國大夫。任左師,食邑在合,一稱合左師。

韓厥春秋時晉國正卿。以抵制屠岸賈,營救趙氏孤兒聞名於時。

韓獻子即韓厥。

士匄(gài)春秋時晉國正卿。文王之子,武王之孫。著《刑書》。

范宣子即士匄。

羊舌肸(xī)春秋時晉國卿,即叔向,一作叔響。因封邑在楊,又稱楊肸。提倡尊賢使能,不以貌取人,為孔子所賞識。

叔向即羊舌肸。

晏嬰(?-前500)春秋時齊國正卿。字平仲。執政五十餘年,以節儉力行、謙恭下士著稱於時。戰國中葉,有人集其言行,編成《晏子春秋》。

杞梁(?-前550)春秋時齊國大夫。一作杞殖。戰死,傳其妻孟姜哭夫十日,城牆為之倒塌。後人編造「孟姜女哭長城」故事,誤其為萬杞良或范杞梁、范喜良。

孟姜春秋時齊大夫夫杞梁之妻,姜姓。相傳杞梁戰死,她哭夫盡哀,十日不絕聲,城牆為之崩塌。後世以訛,編造「孟姜女哭長城」故事。

田穰苴(ráng jū)春秋時齊國大夫。即司馬穰苴。田姓,司馬是官名。其用兵之書,後人整理為《司馬穰苴兵法》。

司馬穰苴即田穰苴。

蒍掩春秋時楚國大夫。一作遠掩。

老聃(dān)春秋末年思想家,道家創始人。老氏,名聃。一說姓李,名耳,字伯陽,「聃」是謚號。其思想載於《道德經》(即今本《老子》)

老子即老聃。

孔丘(前551-前479)春秋末年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字仲尼。其生平言行散見於《左傳》、《國語》和諸子著述中。現存《論語》二十篇,記孔子師徒問答實況。

孔子即孔丘。

少正卯(?-前498)春秋末魯國「聞人」,少正是復姓。其論與孔子相反。後孔子為魯司寇,將其誅殺。

顏回春秋末魯國人。字子淵,一作顏淵,孔子得意門人,以德行見稱。後人稱為「復聖」。

仲由(前542-前480)春秋末魯國卞人,字子路,孔子得意門人,以政事見稱。

子路即仲由。

曾參(shēn)(約前505-前435)春秋末魯國人。字子輿,曾點之子,孔子得意門人,以孝行見稱。後世稱為「述行」。

端木賜(前520-?)春秋末衛國人,字子貢,端木是復姓,孔子得意門人,以言語見稱。

子貢即端木賜。

冉雍春秋末魯國人。字仲弓,孔子得意門人。以德行見稱。

卜商(前507-?)春秋末晉國人,一說衛國人。字子夏,孔子得意門人。以文學見稱。李悝、吳起皆出其門下。

子夏即卜商。

言偃(前506-?)春秋末吳國人,字子游,孔子得意門人。以文學見稱。

子游即言偃。

冉求(前522-前489)春秋末魯國人。字子有,又稱冉有。孔子得意門人。以政事見稱。

子有即冉求。

顓孫師(前503-?)春秋末陳國人。字子張,面面孫是復姓。孔子得意門人。

子張即顓孫師。

宰予春秋末魯國人。字子我,又稱宰我。以言語見長。

子我即宰予。

陽虎春秋末魯國季孫氏家臣。又稱陽貨。專權克主。

趙鞅春秋末晉國正卿。即趙簡子,後名志父,史稱趙簡主。

趙簡子即趙鞅。

子駟(?-前563)春秋時鄭國正卿。穆公之子,名騑。

公孫僑(?-前522)春秋時鄭國正卿。字子產,一字子美。明確提出「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觀點,對發展我國古代無神論思想作出重要貢獻。

子產即公孫僑。

游吉(?-前507)春秋時鄭國正卿。繼子產執政。

子太叔即游吉。

鄧析(前545-前501)春秋末思想家,鄭國人,「形名之學」的倡始者。

蘧(qú)伯玉春秋末衛國大夫。名瑗。相傳他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

史魚春秋末衛國史官。名鰌,字子魚,以正直著稱。臨死囑家人不要「治喪正室」,以勸戒衛靈公進賢(蘧伯玉)去佞(彌子瑕)。史稱「屍諫」。

姬僚(?-前515)春秋時吳國國君。一名州於,吳王余昧之子。前526-前515年在位。

吳王僚即姬僚。

季札春秋時吳國公族,吳王諸樊之弟,即公子札。受封延陵、州來,史稱延陵季子或延州來季子。

專諸春秋末吳國堂邑人。一作鮓設諸。曾以匕首置魚腹中,刺殺吳王僚。

姬光(?-前496)春秋末吳國國君,即吳王闔廬,一作闔閭。吳王諸樊之子。前514-前496年在位。

吳王闔廬即姬光。

孫武春秋末軍事家。所著《十三篇》為我國最早的兵法,後人整理為《孫子兵法》。

孫子即孫武。

伍員(?-前484)春秋末吳國大臣。字子胥。受封於申,故又稱申胥。

伍子胥即伍員。

申包胥春秋末楚國公族。以申為氏,即王孫包胥。包胥,一作鮑胥、勃蘇。因是蚡冒後裔,又稱蚡冒勃蘇。

歐冶子春秋末著名冶匠。傳為越國人,工於鑄劍,與干將齊名。

干將春秋末著名冶匠。傳為吳王闔廬時人,曾著雌雄雙劍干將、莫邪。

莫邪傳為吳王闔廬時人,干將之妻。

姬夫差(?-前473)春秋末吳國國君。姬姓,吳王闔廬之子。前495-前473年在位。

吳王夫差即姬夫差。

伯嚭(pǐ)春秋末吳國大臣,一作帛喜、白喜,楚大夫伯州犁之孫。夫差時任太宰,又稱「太宰嚭」。為人諂佞,曾陷害伍員致死。

越王勾踐(?-前465)春秋末越國國君。越王允常之子。前496-前465年在位。以卧薪嘗膽名傳後世。一說春秋五霸中有越王勾踐。

范蠡春秋末越國大夫,字少伯。佐越王勾踐滅吳。傳其化名「鴟夷子皮」,離越適齊,治產獲千萬,受任為齊相,後棄官散財,間行至陶,再度致資千萬,號陶朱公。《計然篇》為其代表作。

文種春秋末越國大夫。原為楚國人,字伯禽,一作子禽,即大夫種。

西施春秋末年越國人。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施姓。以家住薴蘿浣紗村西得名。越王勾踐將她獻之於吳王夫差。傳吳亡後與范蠡同隱五湖,不知所終。

白公勝(?-前497),春秋時楚國公族。以白為氏,即王孫勝,楚平王之孫。

沈諸梁春秋末楚國大夫。字高,沈尹戌之子。因封地在葉,故稱葉公。曾問政於孔子。

葉(shè)公即沈諸梁。

姜杵臼(?-前490)春秋時齊國國君。庄公的異母弟。前547-前490年在位。

齊景公即姜杵臼。

田常春秋時齊國正卿。一作陳恆、陳成子。

田成子即田常。

趙無恤(?-前425)春秋末晉國正卿。即趙襄子,趙鞅之子。

知瑤春秋末晉四卿之一。即智襄子。一稱荀瑤。

知伯即知瑤。

豫讓春秋末晉知氏家臣。曾漆身吞炭,謀刺趙襄子。

公孫般春秋末著名木工匠。即公輸子,名般,一作班。魯國人,故稱魯班。

魯班即公孫般。

戰國
魏斯(?-前396)戰國初魏國建立者。前445-前396年在位。

魏文侯即魏斯。

樂(yuè)羊戰國初魏國將領。一作樂陽。樂毅即其後裔。

李悝(kuī)(前455-前395)戰國初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魏國人。著《法經》六篇,第一次用成言把封建法權固定下來。

李克即李悝。

西門豹戰國初政治家、樸素的無神論者。魏國人。曾投巫於水,廢止河伯娶婦陋習。

姬顯(?-前376)戰國初魯國國君,前407-前376年在位。

魯穆公即姬顯。

孔伋(jí)(前483-前402)戰國初思想家,魯國人,孔鯉之子,孔丘之孫,字子思。其思想見於《禮記》中。

墨翟(約前468-前376)春秋、戰國之際思想家,墨家學派創始者。宋公族目夷氏(墨台氏)之後。其思想學說見於《墨子》。

墨子即墨翟。

楊朱戰國時思想家。魏國人,又稱楊子、陽生、陽子居。

跖(zhí)春秋、戰國之際奴隸起義領袖。一作蹠。在先秦古籍中被誣為「盜跖」和「桀跖」。

聶政(?-前397)戰國時韓國軹人,有俠名。刺殺韓相俠累。

熊疑戰國時楚國國君,前401-前381年在位。

楚悼王即熊疑。

吳起(?-前381)戰國時軍事家,衛國左氏人。初為魯將,後遭讒赴魏。武侯時受舊舊勢力排擠,出奔楚國。

韓昭侯(?-前333)戰國時韓國國君,前358-前333年在位。

申不害(約前385-前337)戰國時思想家。韓昭侯時任相十五年。

嬴渠梁(前381-前338)戰國時秦國國君,獻公之子,前361-前338年在位。

秦孝公即嬴渠梁。

公孫鞅(約前390-前338)戰國中期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出身衛國公族,後在秦國主持變法改革達二十年之久。

商鞅即公孫鞅。

衛鞅即公孫鞅。

屍佼(約前390-前330)戰國時思想家,魏國人,一說魯國人。明於刑名之術,被稱為「屍子」。

田因齊(?-前320)戰國時齊國國君,桓公之子。前356-前320年在位。任用鄒忌、田忌、孫臏,開展「百家爭鳴」。

齊威王即田因齊。

鄒忌戰國時齊國大臣。自薦為齊國相,曾獻計圍魏救趙。

孫臏戰國時軍事家。齊國人,孫武後裔。著有《孫臏兵法》,亦稱《齊武子》。

田嬰戰國時齊國宗室大臣。威王少子,田文(孟嘗君)之父。封於薛,稱薛公,號靖郭君(一作靜郭君)。

匡章戰國時齊將。又稱匡子、章子。

淳於髡(音kūn)戰國時齊國大臣。

魏罃(前400-前319)戰國時魏國國君,武侯之子。前369-前319年在位。

魏惠王即魏罃。

梁惠王即魏罃。

龐涓(?-前342)戰國時魏國將領。曾對孫臏施以毒刑,後兵敗自殺。

惠施(約前370-前310)戰國時名辯思想家。宋國人,曾任魏惠王相。在名辯思想上,其基本思想是「合同異」。

張儀(?-前310)戰國時縱橫家。魏國人,游說入秦,首創連橫。惠王以為相,封武信君。

公孫衍戰國時縱橫家。陰晉人。一稱犀首。提倡合縱抗秦,曾身佩楚、韓、趙、魏、燕五國相印。

陳軫戰國時縱橫家。

白丹戰國時水利家、經濟思想家。字圭。東周洛陽人,一說魏人。修建聞名後世的白渠(白公渠)。

田辟疆(?-前301)戰國時齊國國君,威王之子,前319-前301年在位。

齊宣王即田辟疆。

❷ 姬氏道德經為什麼下架

偽書。姬氏道德經是典型的偽書,其內容仿造漢朝至明清的帛書,學術觀點和知識語無倫次、知識淺薄,其內容稍加考證,純屬江湖忽悠騙術,於2022年6月份下架該書。

❸ 周朝文化的重要性是什麼

周朝文化:百家爭鳴

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春秋》、《孟子》、《荀子》。主張: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為代表,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還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籲恢復「周禮」,並認為「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戰國時,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

2.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楊朱。作品:《道德經》、《莊子》。主張:道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又稱「道德家」。這一學派以春秋末年老子關於「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

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以柔克剛。政治理想是「小國寡民」、「無為而治」。老子以後,道家內部分化為不同派別,著名的有四大派:莊子學派、楊朱學派、宋尹學派和黃老學派。

(3)姬氏道德經擴展閱讀:

周人起源

周人的祖先是黃帝曾孫帝嚳,元妃姜嫄的兒子棄,即後稷 。商朝初年,後稷的後代公劉率族人從邰遷到磁。周人早期居於陝西武功一帶,公劉時,周部落則已遷居於豳。

由游牧部族漸變為農耕為主的城邑。自公劉起,又經九世傳位,到古公亶父為部族首領時,周人受薰育戎侵襲逼迫,不得不遷徙。他們越過漆、沮和梁山,遷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周」字最初寫法是:上田下口,上下合成,後來演變為周字。

周原物產豐富,土地肥沃,灌溉便利,農耕條件優越,經濟發展快速。古公亶父造田營舍,建邑築城,國力迅速恢復壯大。遷到周原以後,周與商有了聯系,為了保障部族安全,古公亶父與中原王朝共主的商朝建立起穩定的同盟關系

卑事商王武乙,在商王朝的保護下積聚力量,並且接受了商朝的文化體系,特別是有關於天命的觀念,周朝建立之後,這套天命觀念經過了周公旦(姬旦)的再次梳理,成為治世立國的政治法理基礎,進而形成了影響後代王朝數千年「奉天承運」的君權神授概念。

❹ 《道德經》一共有幾個版本

清代之前《道德經》版本有103種之多。
迄今為止,校訂本共三千多種。
學術界較為重視的版本是王弼的版本。
長沙馬王堆出土兩個抄本,稱為帛書甲本、乙本。帛書道德經,早王弼本400餘年,但甲本缺字1400,乙本缺字600。
今天所見的最早《道德經》版本,是在湖北荊門郭店楚墓中出土的戰國竹簡本。
歷史上流傳最廣的版本是漢代河上公注本和曹魏王弼注本。
其他重要的版本還有西漢嚴遵注本、唐代傅奕所校古本、唐代所刻《道德經》石幢等。

❺ 姬氏道德經為什麼下架

涉及版權問題。
由於《姬氏道德經》出版發行前與出版社有版權約定,近期經與出版社溝通,由於涉及版權問題,所以暫時下架了可通過公眾號轉發學習暫時告一段落。
《姬氏道德經》是重要性遠超長沙帛書和郭店竹簡,兩千多年未見,橫空出世的一本真經。

❻ 簡述中國文化為什麼要避諱,如何避諱

在我國封建時代,為了維護統治秩序和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人們對皇帝、官長以及尊親長輩的名字,不能直接說出來或寫出來,而要用別的字代替,或以其他方式表示(如空字或缺筆),以示尊敬,這就是所謂的避諱。避諱,是中國古代社會特有的一種習俗,也是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有學者對中國避諱歷史進行了專門研究,出版有《中國古代避諱史》等著作。
據說,避諱之習起源於周朝。「入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禮記·曲禮上》)凡到他人家中,要先問其家人名諱。以免在交談中,因犯諱而失禮。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記述了一個故事:「田登作郡,自諱其名,觸者必怒,吏卒多被搒笞。於是舉州皆謂燈為火。上元放燈,許人入州治游觀。吏人遂書榜,揭於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就是避諱的典型例子。了解一下我國歷史上相沿上千年的避諱習俗,對於了解現代漢語中一些詞語的來歷,很有幫助,還可以知道古代為了避諱是怎麼樣把本來很清楚的語言搞得亂七八糟的。
諱,又稱名諱,即古代帝王或尊長者之名。「諱,忌也。」(《說文解字》)封建時代等級森嚴,封建禮教極端強調等級名分,為了體現下對上、卑對尊的恭敬,嚴格劃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級區別,避諱便應運而生,並在統治者的提倡、推動下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歷經上千年有增無減,成為封建時代體現等級名分、維系禮教秩序的重要手段。
避諱的對象有四類,一是帝王,對當代在位的帝王及本朝歷代皇帝之名要避諱,稱之為「國諱」或「公諱」。如在劉秀時期,秀才被改成茂才;乾隆曾下詔門聯中不許有五福臨門四字,為的是避諱順治帝福臨之名。有時甚至還要避諱皇後之名,如呂後名雉,臣子們遇到雉要改稱野雞。二是長官,即下屬要諱長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諱。甚至一些驕橫的官員嚴令手下及百姓要避其名諱,稱「官諱」,亦稱「憲諱」。「只許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的成語所反映的,就是避官諱。三是聖賢,稱「聖諱」,主要指避至聖先師孔子和亞聖孟子的名諱,有的朝代也避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之名,有的還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比如孔夫子,名「孔丘」,北宋朝廷下命令,凡是讀書讀到「丘」字的時候,都應讀成「某」字,同時還得用紅筆在「丘」字上圈一個圈。清朝尤甚:凡是天下姓「丘」的,從此以後,都要加個耳字旁,改姓「邱」字,並且不許發音為「邱」,要讀成「七」字。於是,天下姓「丘」的,從此改姓「邱」了。到了今天,有姓「丘」的,又有姓「邱」的,原因就是有的改了,有的又改回原來的「丘」字了。四是長輩,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稱「家諱」或「私諱」。與別人交往時應避對方的長輩之諱,否則極為失禮。唐代詩人李賀之父名晉,「晉」與「進」同音,故李賀一生不能舉進士。司馬遷的父親叫「司馬談」,所以《史記》里,把跟他父親名字相同的人,一律改了名。例如「張孟談」,改為「張孟同」;「趙談」,改為「趙同」。後來《後漢書》的作者范曄也是如此,因為范曄的父親叫「范泰」,所以在(後漢書》里,叫「郭泰」的,竟人不知鬼不覺的變為「郭太」了;叫「鄭秦」的,也變為「鄭太」了。又如唐朝的詩人杜甫,父親的名字叫「杜閑」,為了避「閑」字的諱,杜甫寫了一輩子的詩,卻沒在詩中用過「閑」字。杜甫母名海棠,《杜集》中無海棠詩,避母名也。
避諱的形式,主要有三種:
其一為改字。若遇到應避諱的字時,就改用其他的字。這種避諱的方法出現較早,也較普遍。如秦始皇諱政,秦朝改正月為端月。「端月,正月也。秦諱政,故曰端。」(《史記》)漢文帝諱恆,傳說的後羿之妻姬娥遂改稱嫦娥。漢光武帝諱秀,秀才改稱茂才。清聖祖諱玄燁,紫禁城的北門玄武門遂改稱神武門。
其二為空字。若書寫中遇應避諱的字時,採用空一格(字)、打一方框或「諱」、「某」等字表示。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凡遇當朝皇帝的名諱,就不作任何解釋,只寫「上諱」二字。如「秀,上諱」。
其三為缺筆。如遇到應避諱的字時,則少寫一筆或兩筆。一般多為最後的一筆或兩筆。如清雍正時規定,凡書中遇「丘」字,必須缺筆。若姓名或地名中的「丘」字,一律改為「邱」字。《紅樓夢》第二回「冷子興演說榮國府」:「雨村拍案笑道:『怪道這女學生讀至凡書中有`敏'字,皆念作`密'字,每每如是,寫字遇著`敏'字,又減一二筆,我心中就有些疑惑.今聽你說的,是為此無疑矣……』」寫的就是黛玉每遇其母的名字「敏」時,讀、寫都注意避諱(即家諱)。
避諱的習俗,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延續了千多年。歷朝歷代對避諱的規定和要求,也不盡相同。有的朝代相對較松,有些朝代則十分嚴格。總的來看,唐朝以後,對避諱就非常重視了。歷代皇朝出於鞏固其統治地位的需要,對避諱都很講究。唐高祖的祖父叫李虎,故唐朝一代不能稱「虎」。於是,虎便被「獸」、「彪」等字所替代。「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遂變成「不入獸穴,焉得獸子」;「畫虎不成反類犬」,則成了「畫龍不成反類犬」。就連「老虎」的名稱也不能叫,而稱其為「大蟲」。宋太祖即位後,規定自其始祖開始,所有先祖的名字都要避諱。且與名字同音或音近的字,均不能使用。趙匡胤的祖父名敬,因此宋代不稱鏡子,只稱鑒子。明武宗既姓朱,又屬豬,所以在正德十四年,他下了一道聖旨,禁止民間養豬。他認為養豬、殺豬,是對皇帝的不敬。不料此令一下,幾年後,全國的豬幾乎斷種,以至於節日用來祭祀天地祖廟的豬都無法找到。後來,由於大臣們的勸諫,他才不得不取消這道令人哭笑不得的禁令。國諱是如此,即使是家諱,古人也十分重視。前述李賀、杜甫等人的例子,在歷史上不勝枚舉。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洵,則因其父名序,故所撰文章皆改「序」為「引」。其子蘇軾為他人作序時,均改稱「敘」。
每當一個新的朝代建立,就有新的國諱。之後,新皇帝即位,又要增加一兩個避諱的字。如果是短命王朝,到改朝換代時,避諱的字數還不是很多。但如果是延續時間很長的朝代,到朝代結束前,累積的避諱字數就往往很可觀。直到一個朝代結束,所有曾避諱的字,才可以重新使用。由於避諱在一個朝代中,隨著時間的推移,諱字數量常成倍增長。這對於當朝人寫文章,特別是科舉考試,造成極大的不便。稍有不慎,觸及諱字,輕者落選,重者獲罪,甚至招致殺身之禍,更有甚者還會株連九族。在中國歷史上,還有一些事物因多次避諱,其名稱徹底改變,令後人很難尋覓其蹤跡。如唐代以前的文獻資料中,記載有一種植物叫「薯蕷」。唐後期,唐代宗李豫即位,遂改稱「薯葯」。入宋後,宋英宗趙曙即位,又改稱「山葯」。有些姓氏,也因為當朝皇帝的名諱,而改作其他的姓氏。如庄氏,因避漢明帝劉庄諱,改為嚴氏,如東漢嚴子陵,本姓庄;姬氏,因避唐玄宗李隆基諱,改為周氏;淳於氏,因避唐憲宗李純諱,改為於氏等。不僅改姓,也有因避諱而改名者。如生活在西漢末年的孔子後裔孔莽,因王莽篡漢稱帝,遂改名孔均;唐初宰相裴世矩,因避唐太宗名諱,去「世」,稱裴矩。即使是神,也有因避國諱而改名者。如佛教的觀世音菩薩,就因避唐太宗名諱,而省去「世」字,稱為觀音菩薩。因避諱,不僅在世者要改名字,就連早已故去者也不能倖免。如秦漢之際的策士蒯徹,死後又因漢武帝劉徹即位,而在《史記》、《漢書》中,被稱作蒯通。南齊時,將軍薛道淵因避齊太祖蕭道成名諱,去「道」字,只稱薛淵。但到唐朝編修《南史》時,又因避唐高祖李淵名,遂改其名為薛深,改來改去,弄得後世讀者難以辨認。古代的地名,也有因犯諱而改名的;如秦始皇之父,秦莊襄王諱楚,秦始皇稱帝後,即下令將湖北楚州改稱荊州。西晉愍帝(末帝)司馬鄴即位,建業(今江蘇南京)改稱建康。五代後唐庄宗李存勖即位,因其父名國昌,遂改孝昌縣為孝感縣。
上述三種避諱的方式,都是古人在長期的避諱「實踐」中發明的,在當時滿足了秩序和虛榮的需要,對後世卻帶來了極大的麻煩。改字和空字,常導致後人很難推斷原字,甚至理解錯誤;缺筆則更易造成錯讀成其他字。如唐睿宗李旦,若省去最後一筆,就變成「日」字。由於避諱,就連社會生活中的一些習慣性名稱也被改得面目全非。如先秦文獻中記載了一種鳥,稱為雉。西漢時,因呂後名雉,這種鳥便只得改稱「野雞」。與呂後同樣,清末慈禧太後屬羊,於是下令,不許人們說「養羊、殺羊、吃羊肉」一類的話。但是慈禧太後嘴饞,又不能不吃羊肉。於是又下令,管「羊肉」叫「福肉」「壽肉」,真是可笑之極。所幸的是,慈禧的「福肉」「壽肉」沒有像野雞那樣被後世所接受。
在封建君權高於一切的時代,避諱被推演到荒唐可笑的程度。晉文帝名叫司馬昭,那麼「昭」字別人誰也不許用,於是,連古代的王昭君也得改名,叫「王明君」。晉愍帝叫司馬業,那麼「業」字就為皇帝獨霸了去,甚至連地名「建業」(今南京)也改名叫「建康」。唐高宗叫李治,「治」字就變成皇帝獨有的字,而且和「治」同音的字也得改。在行文中凡是遇到「治」的字都改寫成「持」「理」等同義詞的字。而「稚」字因和「治」同音,凡是用「稚」的地方,都必須用「幼」來代替。好在漢語當中同義詞較多,否則真不知如何辦才好。唐高宗的太子叫李忠,那麼「忠」字也得避諱。朝中實行多少年的官職名「中郎將」,也奉命改為「旅賁郎將」。到了宋代,避諱之風達到不可思議的地步,同音、音近的也要避諱。宋仁宗名趙禎,與「禎」音近的「蒸」也要避諱,「蒸干飯」的「蒸」改為「炊」。比如,《水滸傳》中,吳大郎所賣的餅,本來是蒸熟的,卻不得再叫蒸餅,而改叫「炊餅」。宋徽宗因為屬狗,因此天下的狗便走了運,有旨禁止天下殺狗。宋高宗趙構,因他名「構」,四川勾姓大家,姓都改了姓,統統不準再姓「勾」。為避「構」字而牽連及於夠、媾、購、遘……等同音字,達五十多個!
由避諱鬧出的笑話也不少。南宋有位大臣名字叫錢良臣,他的兒子對父親的名諱自然是非避不可的,每當讀書遇「良臣」二字,其子便改讀為「爹爹」。一天,讀《孟子》,有「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之句,便在父親的面前大聲念道:「今之所謂爹爹,古之所謂民賊也」。五代時的馮道,字可道,歷事五個朝代為相,人稱「不倒翁」,自稱「長樂老」。一天,他讓一個門客給他講《道德經》。門客為避諱,連稱:「不敢說,可不敢說,非常不敢說」。在場者都笑得前仰後合。袁世凱搞帝制復辟之時,北京煤鋪牆上「元煤」二字得塗掉,「元煤」的諧音不是「袁沒」嗎?「元宵」,聽來像「袁消」,更不好了,於是將「元宵」改為「湯圓」。替李鴻章操辦洋務的盛宣懷,是近代最大的官僚資本家,這人偏愛火腿,有人投其所好,送來兩條雲南宣威火腿,禮帖上寫著「宣腿一雙」。一個「宣」字,觸犯了他的名諱,恨恨然道:「什麼宣腿宣腿的,拿走!」為了避諱,著名特產也橫遭白眼了。
可以說,古代因避諱而更改名稱的事例,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避諱這種習俗,給古代社會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國諱,更反映了專制統治的特點,也給今人研究中國古代歷史造成一定的難度。不過,由於避諱具有很強的時限性,一個諱字的出現和消亡,都有明確的時間限定。這也為後人對史料的辨偽,特別是文物的鑒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❼ 姬氏道德經為什麼下架

版權問題。根據查詢相關資料顯示,《姬氏道德經》是老子出函谷關西去,回歸祖源靈台後,傳給姬氏宗族的道德經版本,並通過姬氏先祖世代相傳至今,《姬氏道德經》由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院長羅安憲教授作序,朝華出版社以精裝書方式印刷出版,由於《姬氏道德經》出版發行前與出版社有版權約定,經與出版社溝通,由於涉及版權問題,在微信公眾號下架。

❽ 老子是個非常偉大的聖人,他最後去了哪裡呢

首先介紹一下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也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著作有《道德經》,他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而另一種說法是源自姬氏道德經,其中記載了老子在出函谷關之時是帶有少許家人的,而老子當時又是周王室的宗親公爵,而叫老子為老聃也是因為他的爵名是聃,其上記載老子西出函谷關是為了回歸姬姓祖地,因為當時周王朝已經大權旁落,而老子的祖地厲也為楚國吞並,所以老子西出回歸了姬姓祖地祖源聖地龍國,而且在龍國教導姬姓宗子,故而留下姬氏道德經,當然是真是假也不清楚,只能姑且信之了,畢竟這一說法其中給出的證據也是頗多的。

❾ 姬氏道德經為什麼下架

因為姬氏道德經是偽書。
姬氏道德經是典型的偽書,這個姬本來就是騙子,而且還是一群團伙忽悠。內容嘛基本就是以帛書為主+郭店楚簡+河本,再編排修改。
所謂姬氏道德經,其實就是一個大騙子,這樣的造假者只會玷污真正的傳統文化和老子思想,堂堂的國際著名的哲學大師范光棣教授,居然也被這個假貨侮辱和人身攻擊

❿ 老子去修仙作為歷史上有名的聖人,為何說老子沒有死而是隱世去修仙了

老子是春秋時期出了名的大聖人,他是道家的鼻祖,在諸子百家之中也是鼎鼎有名的大人物,後世的道教創始人張道陵也是追認他為道教的先祖。他西出函谷關之後,就了無音訊,有人猜測他去隱世修仙,有人猜測他化胡為佛,也有人猜測他被強盜所害......不過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猜測,真相具體如何?誰也不知道。

不過我更願意相信他是西出函谷關之後,找了一片山林隱居起來,過著閑雲野鶴般的快活生活,然後幸福終老。

熱點內容
黨員法治意識不強表現 發布:2025-01-20 12:10:41 瀏覽:617
建設行政法律 發布:2025-01-20 11:38:59 瀏覽:835
勞動合同法一月半離職可以 發布:2025-01-20 11:32:48 瀏覽:749
礦井工作條例 發布:2025-01-20 10:03:54 瀏覽:225
行政法主體有哪些 發布:2025-01-20 09:29:09 瀏覽:906
法學的權利與義務 發布:2025-01-20 08:42:12 瀏覽:112
山東司法廳副廳長 發布:2025-01-20 08:31:04 瀏覽:613
現行環保行政法規目錄 發布:2025-01-20 08:29:36 瀏覽:78
偵查學法學 發布:2025-01-20 08:20:40 瀏覽:5
勞動法解聘書面通知 發布:2025-01-20 08:01:57 瀏覽: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