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形而上學的奠基

道德形而上學的奠基

發布時間: 2022-08-30 14:07:36

Ⅰ 形而上學、形而下學是什麼意思

形而上學是指原先希臘哲學中「物理學之後」的中文翻譯,來源於易經。
形而上學主要研究的問題是世界的本質,追求終極真理。形而上學首先確定世界是被「造」出來的,相信在物質(物體)存在之前,其本質就已經被規定。累死《道德經》中「無名生有名,有名生萬物」
舉例來說就是,研究世界為什麼存在,為什麼如此存在的哲學。
而形而下,則並沒有成為「學」。因為形而下是個通俗而低層次的思考方式。也就是研究物質是什麼樣的,可以用來做什麼,關鍵偏向於後者。
用易經當中的話就很好理解「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明白了么?

Ⅱ 亞里士多德是形而上學的奠基者和開創者嗎

有人是這樣解讀的:巴門尼德是形而上學的開創者,亞里士多德是形而上學的奠基人

Ⅲ 什麼是形而上學

編輯詞條形而上學
目錄
【形而上學的概念】
【哲學的形而上學】
【反形而上學誤區】
【形而上學的哲學】
【形而上學與道德】
【形而上學的著作】

編輯本段【形而上學的概念】
·形而上學(metaphysics)
形而上學是哲學術語。
歐洲語言中的「形而上學」來自希臘語,在主要西方語言中其形式都很相似,如英語的「metaphysics」、法語中的「la metaphysique」、德語中的「die Metaphysik」、義大利語中的「la metafisica」等。這一詞原是古希臘羅德島的哲學教師安德羅尼柯給亞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稱,意思是「物理學之後」。
形而上學也叫「第一哲學」,如笛卡兒的《第一哲學沉思錄》(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稱為《形而上學沉思錄》。亞里士多德把人類的知識分為三部分,用大樹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礎的部分,也就是樹根,是形而上學,它是一切知識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學,好比樹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學,以樹枝來比喻。
形而上學的問題通常都是充滿爭議而沒有確定的結論的。這一部分是因為經驗事實所累積的資料,做為人類知識的最大宗,通常無法解決形而上學爭議;另一部分是因為形而上學家們所使用的詞語時常混淆不清,他們的爭論因而是一筆各持已見但卻沒有交集的爛帳。 二十世紀的邏輯實證論者們反對某些形而上學議題。他們認為某些形而上學問題本身是沒有意義的。
通俗的講,形而上學有兩種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靜止、片面、表面的觀點去看待事物(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這一含義的形而上學與辯證法相對立)。二是指研究單憑直覺(超經驗)來判斷事物的哲學。有時也指研究哲學的本體論。
近代以來,隨著科學理性在人文領域中的強勁蔓延,傳統形而上學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然而,從形而上學發展的歷史過程來看,實際上存在著三種形態的形而上學:宇宙本體論、范疇本體論和意義本體論。科學理性所拒斥的實則主要是基於思辨虛構的宇宙本體論。在後形而上學時代,就意義本體論而言,形而上學沒有終結,也不會終結。
中文譯名「形而上學」取自《易經》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一語。既在字面意義上相近,在實際意義上也很符合,屬於經典的翻譯。
·兩個基本含義

第一種:
形而上學可以理解為:對終極實在的研究。對於初學者而言,這個定義似乎很難理解,而且也提供不了什麼實際的內容,但是請相信,這個定義是能反映其內涵和外延的最好的定義了。這一點,只要明白了形而上學的內涵和外延,才會明白。下面詳細解釋這一定義。
先打個比方,一把直尺插進水裡,你的眼睛看見那把直尺是彎的。但是,你關於直尺的知識與你的光學知識告訴你:直尺不是彎的,是直的,你之所以看見它是彎的,是因為光的折射現象。
這就是你透過現象,看到了本質。
形而上學,就是指用孤立、靜止、片面、表面的觀點去看待事物。因為,我們可以想,當我們用自己的感官去看世界的時候,這個世界,是否也是像那把直尺一樣,不是把它的本質正確地呈現給了我們、我們所看到的是不是只是這個世界的表象而對它的本質一無所知或有所誤解?所以,形而上學的研究對象,就是世界的本質。對於這個問題有各種回答,比如: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世界的本質是某種觀念、精神,世界是從上帝那裡流出來的,等等。 這個就叫做「本體論」,也就是狹義上的形而上學。
形而上學,還有它廣義上的含義。既然說,形而上學的任務是研究世界本質的,那麼就存在這樣的問題:我們有沒有能力研究世界的本質?如果說有能力,那麼,應該用什麼辦法去研究?
對於前一個問題,有人回答說:「我們有能力研究世界的本質。」(可知論)有人說:「我們沒有這個能力。」(不可知論)對於後一個問題,有人主張必須通過理性的邏輯推演去認識世界的本質(理性主義),有人主張必須通過直觀經驗去把握(經驗主義)。 這個就是「認識論」,廣義上的形而上學,應該包括本體論和認識論。
廣義上說,研究超越感性經驗存在的學問,都可以叫做形而上學。而開頭給出的形而上學的定義,指的就是這個。「實在」指的是事物被現象掩蓋了的本質(其實沒有不被掩蓋的本質,這種說法本來就欠妥,此處這么用乃是便於理解),人們通過一個事物的現象認識其本質。但是人類的認識是發展的,許多過去認識到的「實在」被新的科學發現證明也只是現象,因此人們必須思考,一個事物存不存在終極的實在。有認為存在終極實在的,即世界的原理事先已有定論的;也有認為認識是不斷發展,不存在終極實在的。此外,如果存在終極實在,人類能不能掌握這個終極實在也是一個問題。如果掌握了,就等於掌握了宇宙根本規律,算命等就具有了科學性。
因此,簡而言之,大概可以這樣認為,形而上學就是研究本質的學問。它是高於物理學的,物理學研究現象及規律,而形而上學研究其存在及實質。
第二種:
在恩格斯、列寧、毛澤東等人的著作里,「形而上學」,還有另外一個意義。
先說個古老的問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傳統的思維方式,解決這個問題的思路是:是就是是,非就是非,所以,這個世界上如果不是先有雞,就是先有蛋。然而,這種思維方式在這里陷入了窘迫之境:如果先有雞,那麼這只雞是怎麼孵出來的呢?如果先有蛋,那麼這個蛋是怎麼生出來的呢?
科學的回答是:這個世界上,雞不是從來就是這樣的雞,蛋,也不是從來就是這樣的蛋。而是在生物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這樣的形態的。這就跳出了非此即彼的思維怪圈,完成了一個「對立統一」,解決了這個問題。
傳統的那種思維方式,叫做「知性思維」,也可以叫做「形式邏輯思維」,用這種思維考慮問題,就不可避免會陷入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那樣的兩難處境、得出自相矛盾的、混亂的答案。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四個著名的二律背反(也就是類似於「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之類的問題,這類問題的特徵就是:他的兩個相反的答案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證明),指出這個問題。他把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歸結為:人類的理性不可以認識客觀世界。
黑格爾則反對康德的不可知的觀點,他提出,如果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維怪圈,就不會陷入矛盾、混亂。這就是辯證法。
與辯證法相對的那種「知性思維」,則被恩格斯叫做「形而上學」。列寧、毛澤東,也沿用了這個用法,所以,中國的政治課本上,對「形而上學」的解釋,依然是第二種解釋。然而,學術界使用「形而上學」這個詞時,一般是採取第一個含義。
其實形而上學看似不相乾的兩個含義本質上並沒有區別。如果循傳統形而上學的方法去研究存在本身,而不考慮其外在和暫時的表面現象,研究者很容易就會陷入孤立、片面。因為顯而易見,離開了人的社會不是社會,離開了社會的人也不是人,任何人想拋開「人」去研究社會的本質,除了陷入孤立、靜止、片面(即形而上學的第二種含義),還能得出什麼呢?可見馬克思當年使用形而上學這一「歷史悠久」的定義來描述與辯證法對立的「孤立、靜止、片面」是有道理的。
編輯本段【哲學的形而上學】
作為形而上學的哲學有其在哲學史中的起源。當哲學作為對知識的反思在古希臘成為知識形式以後,由於所形成的哲學決定於其思維方式的對存在之為存在的形式化的理解——對追尋獨立於人的客觀基本存在的目的而導致對存在之形式的研究不斷深入,盡管柏拉圖曾告誡應注意理念的作用,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還是把存在歸結於形式並以此使哲學集於形式化之大成,建立了持久影響西方哲學進程的古希臘哲學體系。這一把存在形式化的思想,始終推進著西方的哲學的研究,直至當代的西方哲學。把存在形式化必然把精神也作為獨立的形式與之區分,這一在亞力士多德隱含著的還沒有明確二元論思想,在實現了文藝復興對上帝的否定從而使笛卡爾把存在與思維作了明確的二元分離之後,存在與思維的關系就在肇始於亞里士多德的形式化的西方哲學中為發現存在與思維的形式並力圖使之同一,就成了西方哲學家千秋百代孜孜不倦所追求的目標。
當文藝復興產生了唯理論和實證論的哲學以後,以形而上學作為區別科學的哲學形式開始使用。從此,哲學從古希臘的網路全書式的哲學中分離出來而為形而上學,物理學也從這一網路全書式的哲學中分離出來而為自然科學——隨著對存在的形式化的哲學不斷的形式化使自然科學的形式從哲學中獨立出來。當自然科學的不斷進步,以致於當自然科學以牛頓物理學體系的成功並在之後把以進行物理實驗的技術手段轉化為社會生產力時,這時,伴隨著生產力的解放而帶來的豐富的物質利益產生了科學主義的思想,一方面唯科學是從的價值觀開始反對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另一方面,存在之為存在的形式化自律的本體論困難使形而上學受到疑難。從此開始了在哲學史上不斷發生的拒斥形而上學的哲學思潮和從而導致的形而上學形式的不斷改變,正如我們看到的那樣,笛卡爾---培根反對亞里士多德的本體論形而上學而創知性論形而上學,黑格爾在康德對知性批判的基礎上反對知性論形而上學而創辯證法形而上學,當代的科學唯物主義和實證論反對一切形而上學。這說明,形而上學不斷被新的形而上學的形式所更替,舊的形而上學被新的形而上學所取代,它們在變換著形而上學的形式,卻無法改變自身的形而上學的本質。
西方哲學史表明,在對世界的存在有可能以實證的方法進行認識時,實證的內容和實證的形式的區別導致對存在的形式化,把存在的形式化,使亞里士多德對哲學作了相應的形式的區分,產生了形而上學的哲學形式,即把存在形式化了的形而上學的西方哲學傳統。亞里士多德把對存在的形式中發生的內容的研究稱為物理學,把對存在的形式自身的研究稱為在物理學之後,他這種把物理學和哲學分開的方法,導致了形而上學的形式對應於物理學的形式化從而成為一門獨立的知識體系,形而上學和物理學的形式上的對應,使形而上學不斷接受來自於物理學的批判,也使物理學不斷的接受形而上學的反思,形而上學和物理學的這一對應下的相互作用的結果,使形而上學和物理學不斷從形式上完善。作為對形而上學知識形式之可能的反思,導致了形而上學形態和內容的不斷變化,在不斷反思物理學和力圖證明形而上學對存在的證實以證明形而上學存在的必然性時,物理學本身的內容已成為不可脫離的形而上學性質。亞里士多德認為:「有一門學術,它研究實是所以為實是,以及實是由於本性所應有的秉賦。這與任何所謂專門學術不同;那些專門學術沒有一門普遍地研究實是之所以為實是。它們把實是切下一段來,研究這一段的質性;例如數學就在這樣做。現在因為我們是在尋取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明白地,這些必須是稟於本性的事物。若說那些搜索現存事物諸要素的人們也就在搜索基本原理,這些要素就必須是所以成其為實是的要素,而不是由以得其屬性的要素。所以我們必須認清,第一原因也應當求之於實是之所以為實是」(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商務印書館1959年12月第一版第56頁)。該段論述還有另外的不同的譯文:1,「有一門科學,專門研究有本身,以及有借自己的本性而具有的那些屬性」(《古希臘羅馬哲學》商務印書館1961年底月新1版第二者234頁)。2,「形而上學是這樣的學科,它研究作為存在的存在以及按其本性來說屬於存在的屬性」(《自然哲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61頁)。
顯然,作為存在之為存在和存在的屬性是一切哲學必須回答的問題。但是,盡管西方哲學在古希臘哲學階段就已明確的提出這一問題,然而,正如我們看到的那樣,西方哲學對這些問題的答案終結於存在形式的非確定性,從形式的存在到存在的形式的對稱性與形式的存在到存在的形式的對稱性破缺使西方哲學的進程得以終結。
西方哲學把對存在成為存在的形式化的不斷努力和成功的解決了存在與其表現為形式和形式之間的相互關系並以此認為是科學以後,對何以存在成為形式和形式之間的關系的科學本性尤其是當存在不以形式作為存在時所產生的哲學問題使西方哲學無所適從。
這就說明了一個本質的哲學問題,存在的本性即存在的本體和人類的認識的本體論關系是怎樣的關系,以及人類應怎樣才能全面的正確的認識存在,這是我們基於西方的形而上學對存在的形式化的終結而作出的反思。
反思的結果表明:由於對時空的理解的形式化,從而完善時空的形式化,以此自在的時空成為認識的生成關系形成對存在的形式關系,這是西方形而上學的方法和結果。所以,不同的對時空的理解,是造成不同的形而上學的原因。以時空為意識的起點,對存在形象的形式化,和追查存在形式的基本性,以形式的不斷數學分割為基礎對存在進行形式的形而上學的邏輯分割並形成形式之間的時空邏輯關系,這是西方哲學的基本的思辨方法。
自然科學的理想就在於不斷的完善對存在的形式化和完成對形式的自恰的邏輯證明(由形式化帶來的數學的不斷完善和不斷完善的數學加據了形式化的過程)---以尋求形式化的極限為己任。當形而上學的形式化和由形式化產生的科學從而把對形式化的證明這一任務交給科學以後,科學對存在的所能部分的形式化的成功,使科學企圖把自身的形式化的形而上學基礎排異,從而完全的取代形而上學,這不但使西方哲學從近現代開始據斥形而上學,而且,哲學出於對科學對存在的形式化的成就的羨慕,哲學開始充當科學的辯護士。這表現為哲學的失落和失落的哲學的有關問題。(參見《生態環境保護和自然資源管理的理論研究》黑龍江科學出版社1995年1月第1版第36頁)。
存在的形式化是主體形式存在的統一結果,承認主體的存在形式,是確認主體存在的基點,以此出發,西方哲學從古希臘開始就將哲學導入了形式化的軌道。由於存在本體的形式化,時間和空間進入了存在形式,並且,時間和空間的形式對存在形式的支持,使存在的形式隨著時空形式的主體形式的極限,存在的形式和主體的形式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時間和空間是人類認識的生成形式,作為生成形式的基本性,是把時間和空間作為把握存在的形式,即人類所經驗到的存在是時空形式的存在,只能在形式的前提下理解存在,當存在不能以時空的方式表現為存在的形式時,人類把握存在的時空方式的形而上學的時空轉換的存在,是人類將要完成的形而上學的哲學的終極結果。
所以,存在的形式化,是能完成形式化的時間和空間的形式,形式化的終結最終將使形式化的科學認識的終結,時空所表明的形式性將進行時空方式的形而上學還原,以時空方式的對存在進行方式的把握,人類才能最終完成對存在的認識,並使人類作為存在的主體在時空方式的自為方式中,完成自為而自在的時空形式的轉換。
編輯本段【反形而上學誤區】
西方哲學對形而上學的批判和拒斥,無論現代哲學還是當代哲學都是作為區分哲學研究與科學研究之不同以及在哲學觀的變革和哲學的起點的不同時作為哲學進程的方法。以其反形而上學的形式看其本質,僅僅是哲學不同形式之間的批判,以完善哲學的形式化並使其自恰。因此在西方哲學史上有所謂的不同的形而上學的形式及其之間的批判。例如:當對知識的可靠性與否成為經笛卡爾、休謨、康德的認識論對亞里士多德的本體論進行的反思時,所說明的是形式的自在性和自為性的關系,形式的客體性和形式的主體性的同一性的困難使之形式的自為和自在二元分離,形式化的存在的本體性被不可能認識的結論所取代,在經過柏拉圖到康德的漫長的哲學思考之後,理念並沒有被形式論的任何自為的證明所取代,物自體的不可知性和理念的形而上學理想在康德的「批判」中,黑格爾把形式的自在性和自為性用主體自為的辯證法進行了統一,完成了西方哲學的最高的形式化的形而上學。黑格爾為了突破哲學的形式化的本體論困難,他在康德對知性批判的基礎上,認為知性的形而上學的抽象性方法使之知性成為孤立的、靜止的因此是有限的方法。與康德把知性的有限性歸結於主觀思維之必然不同,黑格爾認為其有限性是知性本身的性質所具有的抽象的同一性所形成,黑格爾企圖用絕對理念(絕對精神)內化的具體同一性的辯證發展關系達到本體,雖然在克服西方哲學的存在形式化上有所突破,但由於辯證法的推演關系不能完全脫離諸概念范疇的形式基礎,所以,辯證法最終無法完成世界存在與絕對理念的同一性---解決世界存在的形式化和絕對理念不可被形式化因此不可能同一的本體論問題,使他的絕對理念和康德的物自體同樣陷入本體論困境之中。這說明,由於形式化的西方哲學傳統在黑格爾那裡還沒有突破,實際上也不可能突破在他所繼承的並所運用的形式化的思維方式,思維形式和存在形式的同一性的本體論思想是他和所有的西方哲學家的理想,由於同一性理想的破滅,他的形而上學的理想被他的後代哲學家所解體,從而開始了在西方哲學中的形式化的進一步分解。當哲學的形式化對存在形式的解構與科學的形式思維的哲學統一性所決定時,實際上使哲學的形式化與科學形式無法分離,哲學必然成為科學的附庸並甚至使哲學沒落到喪失掉自身的形式。
在當代的中國哲學中所謂的反形而上學,則與西方哲學不同,其中的意蘊在於表明科學的作用將取代形而上學,其經典作家的表述僅僅使辯證法作為一切科學的(本體論)方法,因此批判所謂的形而上學,其目的在於用辯證法的科學本體觀取代哲學。在列寧那裡,則使這一脫掉哲學外衣的科學觀重新披上哲學的外衣。因此在它們的表述中只是把哲學外衣下面的形而上學形式換上科學的形式而已,在科學的形式化的形而上學形式的哲學基礎性上,科學觀的方法論實質上並沒有脫離形式化,因此並沒有脫離形而上學。他們所能作到的也只能和那些以一種不同的形而上學形式取代另一種形而上學的形式一樣,而且,他們沒有做到實際上也不可能做到把本來是形式不同的形而上學之間的邏輯關系割裂開來。正如牛頓的機械論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不能邏輯的割裂開來一樣。
把哲學和科學割裂開來,把科學等同於真理並以此據斥形而上學,是中國當代哲學的主流。對問題的分析表明,實際所發生的是主體的真理觀的形式問題。這一問題的實質是真理和真理的形式的混同,即把真理的形式誤認為是真理或者把真理排除於形式之外。真理的形式本身不能成為真理的自為的方式,任何真理都必然是真理形式的他在,真理自在的方式是自為方式的形式過程,因此,真理不能形成真理的自身,任何真理都是它在方式對其形式的自在。所以,真理自身的自在並沒有任何真理的意義,表現為真理的意義通常是對應下的自為所賦與其真理的表現形式。顯然,使用真理自身的自為所賦於的意義為真理的自在進行辯護,實質是對真理自身意義的否定。例如,用科學的世界觀進行對其它知識形式進行的批判,其毫無價值的表現就是上面所說的過程,科學自身以真理自居的方式實質上是對真理的終級價值的否定。簡而言之,真理不能成為真理的工具,成為工具的真理就不是真理,所以,我們要問,對科學而言其究竟是認識真理的工具,還是科學即是真理,科學如果是認識真理的工具,科學就不能代表真理,科學就應與其它可以認識真理的工具在認識的價值意義上是同等的,科學並沒有任何的優越性,如果說科學即是真理,那麼,對產生科學形式的方式卻不是科學自身的形式,所以,科學真理將被自身形式的產生方式所否定。所以,科學並不是真理,僅僅是一種對真理認識的工具,並且,科學也沒有排除其它認識工具而獨以代之的任何優越性。因此,任何科學都是形而上學的形式---形式的形式化的結果。
相對論指出,所謂的存在形式只是自身的時空的參照系所賦與的形式,對其所作的全真的判斷只是這一參照系所存在的,對其它的參照系而言,其結果是不適用的。這就是說,並沒有一個絕對優越的時空參照系,因此,所有的真理的有效性都將只對應產生真理的隻身的時空參照系。所以,科學的結論只是它自身的時空參照系的產物,愛因斯坦之所以最終追求統一場論,其目的就是要用一個統一的時空參照系使所有的物理存在的形式統一,然而,這種統一的時空參照系對應於各向同性的人擇原理則是不存在的。因此,從對相對論中的時空問題的研究可能歸結出的時空的層次性和遞進關系是存在形式的演化關系的能量形式的哲學根本問題,是我們所追求的。
但是,我們看到,通常把稱為客觀性的存在作為據斥形而上學的理由。由於客觀性與自在性的關系在哲學史上是一個被忽略的問題,所以,客觀性的迷誤是形成所有問題的主要原因。把客觀性---排除主觀的自在性的純客觀性作為實在,是一切形而上學的基礎,客觀性的唯一標志---形式,使形而上學成為可能。當一切反形而上學開始的時候,只是企圖改變客觀性或主觀性的形式,所以,反形而上學是不可能的。
當把主觀的觀念形態被理解為或者是客觀性的形式---「唯物」、或者是主觀性的形式---「唯心」、並以此界分認識的來源正確與否時,我們不僅要問,主體的主觀的認識能力是不是客觀的呢?即人的認識是不是有一個客觀的自在的基礎呢?如果有,那麼,從這一自在基礎上產生的觀念形態就是自在的,因而是客觀的,哲學所追尋的即是這一自在的究竟,以確定自為與自在的統一性。這種對形而上學的誤解導致的所謂的唯心和唯物之爭實在是形而上學的悲劇。而現在是結束這種悲劇的時代了,這種結束只能是在形而上學哲學的新起點上開始。
把自在的存在誤以為是形式化的必然,實際上是西方形而上學的特點。當西方哲學把科學的形式誤認為是對存在完善了的形式時就忘乎所以的開始反對起產生了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據斥形而上學。

Ⅳ 道德形而上學的奠基 誰譯的比較好

苗力田先生譯抄《道德形而上學的原理》和《道德形而上學奠基》是學術界比較公認的著作。苗力田先生1944年畢業於重慶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南京大學)哲學系,後考入中央大學研究院哲學研究所攻讀研究生,先後師從著名哲學家宗白華、陳康、方東美、熊偉等學習,畢業後留校執教,先後任教於南京大學、北京大學,1956年,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成立後一直在此任教。他的很多弟子後來都成為中國著名的哲學家。

Ⅳ 康德有關人的尊嚴的理論有哪些

尊嚴的基石是自由,自由的理論基礎是「物自身」。這些都沒有迴避過,而道德律令的存在不屬於事實領域,而是價值領域。但是康德在實踐理性批判中的注釋中有這么一句話可以解開迷霧:自由是道德的存在基礎,道德是自由的認識基礎。(意思就是:之所以有道德,是因為我們有自由,沒有自由而只是遵循自然因果律,那就談不上什麼道德不道德了。而當我們感受到良知的聲音時,我們同時也就意識到了我們不是僅僅遵循自然因果律的動物,而是還有「自由」的。

一樓回答中認識論的部分講的並不清楚,含混不清,應該是對《純粹理性批判》讀得不夠多,而當你說主觀唯心主義的時候就更說明你甚至連西方哲學門路都沒入。

樓主的問題不可能在這里講,然後你就明白。大程曾說「天理二字,尚需自家體貼。」只有你自己讀透了理解了,才能算真正明白,要不然任何一個質問都可以推翻你先前自以為是的理解。

樓主如果真的是學哲學的,或是真心愛好哲學的,可以看出你的興趣在價值本體論,那麼建議你先將《實踐理性批判》多讀幾遍,遇到設定性的問題記下來歸納一下,然後你再去讀《純粹理性批判》(要多讀幾遍,看不懂也讀),之後再讀《判斷力批判》、《單純理性限度內的宗教》、《道德形而上學奠基》等書。如果能找到牟宗三《中西哲學會通十四講》參照讀一下會對你理解康德的思路有幫助。對西方哲學沒有基礎的人促讀《純粹理性批判》是肯定莫不清楚頭腦的(因為文字語句都有障礙);但如果沒讀過《純粹理性批判》就去讀其他西哲原著的,那也是難以讀懂的(因為不了解現象與物自體、先驗與超驗之分,就不能理解康德的其他書乃至西方哲學的脈絡和思想形態)。希望明白這句話。另外,千萬不要在讀原著之前去讀研究著述,那樣很可能被誤導和先入為主。

Ⅵ 康德著作全集的叢書系列書目

康德著作全集(第1卷)前批判時期著作Ⅰ(1747-1756)
康德著作全集(第2卷)前批判時期著作Ⅱ(1757-1777)
康德著作全集(第3卷)《純粹理性批判》(第2版)
康德著作全集(第4卷)《純粹理性批判》(第1版)、《未來形而上學導論》
《道德形而上學的奠基》、《自然科學的形而上學初始根據》
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
康德著作全集(第6卷)《純然理性界限內的宗教》、《道德形而上學》
康德著作全集(第7卷)《學科之爭》、《實用人類學》
康德著作全集(第8卷)1781年之後的論文
康德著作全集(第9卷)邏輯學、自然地理學、教育學

Ⅶ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學奠基是演繹推理嗎

幾乎所有的西方學術著作基本上都是用演繹的方法來寫出來的,所謂演繹的方法就是邏輯推理的方法,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學奠基當然是用演繹的方法,即邏輯推理的方法。與此相對應的一種方法就是歸納法,歸納法是不徹底的一種方法。

Ⅷ 形而上學是什麼意思

形而上學求助編輯網路名片

形而上學(metaphysics)是哲學術語,哲學史上指哲學中探究宇宙根本原理的部分。馬克思主義哲學所述同辯證法相對立的世界觀或方法論。它用孤立、靜止、片面(注意理解「片面」涵義,最直白的說法即你所見為片面的,不完全)的觀點看世界,認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遠不變的;如果說有變化,只是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這種增減或變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內部而在於事物外部。也叫玄學。

目錄

(破爾達斯)哲理數學定義集
字源
形而上學的概念
形而上學傳統的定義
  1. 哲學、形而上學與玄學
  2. 概念來源
  3. 地位
  4. 歐洲來源
  5. 充滿爭議
兩種意思
  1. 總述
  2. 第一種
  3. 第二種
形而上學的常見問題[1]
反形而上學誤區
哲學的形而上學
形而上學的哲學
形而上學與道德
《形而上學》
  1. 圖書信息
  2. 內容簡介
  3. 作者簡介
  4. 《形而上學》的歷史地位及內容概述
《形而上學論》
  1. 圖書信息
  2. 內容簡介(作者自序)
  3. 作者簡介
  4. 目錄
展開(破爾達斯)哲理數學定義集
字源
形而上學的概念
形而上學傳統的定義
  1. 哲學、形而上學與玄學
  2. 概念來源
  3. 地位
  4. 歐洲來源
  5. 充滿爭議
兩種意思
  1. 總述
  2. 第一種
  3. 第二種
形而上學的常見問題[1]
反形而上學誤區
哲學的形而上學
形而上學的哲學
形而上學與道德
《形而上學》
  1. 圖書信息
  2. 內容簡介
  3. 作者簡介
  4. 《形而上學》的歷史地位及內容概述
《形而上學論》
  1. 圖書信息
  2. 內容簡介(作者自序)
  3. 作者簡介
  4. 目錄
展開編輯本段(破爾達斯)哲理數學定義集定義:可以被量綱(因此)分析的形而上學,其針對結果的正確性,是一種無法爭辯的事實!
什麼是形而上學?
例子:有個人看到一隻老虎只吃肉,然後他得出一個結論,世界上所有的生物都只吃肉!
P>0,0-P=0
形而上學的意義是什麼?
例子:但從所有生物只吃肉這個結論,可以得出另外一個結論,所有的生物獲取(),都是為了生存!
即:它們都是為了自身的生存!
P≥0A,0A-P=-P
編輯本段字源英語metaphysics或拉丁語metaphysica一詞源自希臘語:μετά(metá),意思是之後或之上,而φυσικά(physiká)在希臘語原意是「自然,自然的產物」,兩個字根組合起來metaphysica的意思就是「在自然之後」。metaphysica的出現其實由於亞里士多德在他的作品集中,把他對邏輯、含義和原因等抽象知識的討論編排在他討論物理學的書冊《自然學》(Physiká)之後,並給這些討論一個標簽:「在自然學之後」(τὰμετὰτὰφυσικὰβιβλία,拉丁語tametataphysikabiblia,意即在《自然學》之後的書冊)。而這個用語被拉丁語註解家錯誤地理解為「超越於自然學的科學」。而亞里士多德在書中討論的問題成為了形而上學的很多基本問題。
中文譯名「形而上學」取自《易經》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一語,為日本人井上哲次郎(明治時期)由metaphysic翻譯而來。
編輯本段形而上學的概念馬克思認為形而上學(metaphysics)是指與辯證法對立的,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觀察世界的思維方式。它把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絕對靜止、固定不變的,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聯系,忘記了它的產生、消滅和運動以及點動的相對趨勢,把變化僅僅歸結為位置移動和單純數量的增減,視為外力推動的結果,有似於物理學中的矢量(位移)。
編輯本段形而上學傳統的定義形而上學是指通過理性的推理和邏輯去研究不能直接透過感知所得到答案的問題。形而上學是指哲學的基本法則。形而上學關注理論哲學的核心問題,如基礎、前提、成因、第一原因和基本結構,如所有真實存在的意義和目的。形而上學被尼采稱之為「柏拉圖主義」。形而上學也叫「第一哲學」,如笛卡兒的《第一哲學沉思錄》(MeditationsonFirstPhilosophy)也稱為《形而上學沉思錄》。亞里士多德把人類的知識分為三部分,用大樹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礎的部分,也就是樹根,是形而上學,它是一切知識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學,好比樹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學,以樹枝來比喻。
在西方,形而上學共有三個傳統分支:
本體論——研究何謂存在的問題。
自然神學——研究神或眾神及關於神的問題。
普遍科學(哲學邏輯)——研究第一原則,當中引發其他的詢問。例如:非矛盾定律。在特定的范疇下,一個客體不能同時存在又不存在。
熱點內容
建設行政法律 發布:2025-01-20 11:38:59 瀏覽:835
勞動合同法一月半離職可以 發布:2025-01-20 11:32:48 瀏覽:749
礦井工作條例 發布:2025-01-20 10:03:54 瀏覽:225
行政法主體有哪些 發布:2025-01-20 09:29:09 瀏覽:906
法學的權利與義務 發布:2025-01-20 08:42:12 瀏覽:112
山東司法廳副廳長 發布:2025-01-20 08:31:04 瀏覽:613
現行環保行政法規目錄 發布:2025-01-20 08:29:36 瀏覽:78
偵查學法學 發布:2025-01-20 08:20:40 瀏覽:5
勞動法解聘書面通知 發布:2025-01-20 08:01:57 瀏覽:396
婚姻法涉及計劃生育的規定 發布:2025-01-20 08:00:38 瀏覽: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