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是道德
① 法律是道德的底線,道德是法律的高標准嗎
法律是道德的底線,法律意識與道德觀念具有同一屬性,相互聯系;法律規范與道德規范的調控范圍有所重疊,相互包容。
一般而言,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為,也是道德所禁止和譴責的行為;法律所要求和鼓勵的行為,也是道德所培養和倡導的行為。但從規范作用的范圍來看,法律與道德對人們行為有著不同層次的要求。法律一般只規定最起碼的行為要求,而道德則解決人們精神生活和社會行為中更高層次的問題。
法律與道德的邊界並非靜止不變的,當某些問題已經超出道德的調控范圍,成為關乎大部分社會公眾的問題,立法者就會考慮將之上升到法律層面。
(1)法律是道德擴展閱讀:
法只能在經濟上、政治上居於支配地位的階級,即是統治階級的意志的體現。法是統治階級的階級意志的體現,法是通過自己所掌握的國家政權,把自己的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即不是統治階級中個人意志的體現,也不應是統治階級個別或部分(階級、階層)意志的體現。
法是統治階級的基本意志的體現。不是全部意志的體現。統治階級的意志要靠多種方式、多種途徑去體現、去貫徹。法不可能包羅萬象。它只規定和調整有關統治階級基本利益的和社會基本制度和主要的社會關系。
法所體現的統治階級意志的內容的決定,是由這個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統治階級所代表的、與一定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所決定的。
② 「法律是道德的底線」還是「道德是法律的底線」
法律是抄道德的底線.法律與道德是襲交叉與滲透的,有兩個重要表現:
一是法律意識與道德觀念具有同一屬性而相互聯系,
二是法律規范與道德規范的調控范圍有所重疊而相互包容。
一般來說,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為,也是道德所禁止和譴責的行為;凡是法律所要求和鼓勵的行為,也是道德所培養和倡導的行為。反言之,許多道德觀念也體現在法律之中,許多道德問題也是可以訴求法律解決的問題。不過,從規范作用的范圍來看,法律與道德對人們行為有著不同層次的要求。前者一般只能規定最起碼的行為要求,而後者可以解決人們精神生活和社會行為中更高層次的問題。
③ 法律是道德的基礎對不對
不對。
1、道德是法律的基礎;
2、法律是道德的保障。
④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是什麼
在法律的范疇內,來講到底源是不合適的,在道德底線錢講法律也是扯淡的,但是我覺得這兩個東西還是有一定的關系的,在我看來法律基本上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我記得在法律中有一個規定就是在維護國家和社會公公利益的同時要維護良好的道德風尚,這是法律的一條基本原則。
總結:
從這個案子可以看到,就算是法律有時候也不是萬能的,更多意義上來講,法律只是道德的最低限度,那個法律的規定,只是給法律的一個圓場說法而已。
⑤ 如何理解「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法律是最低的道德,說它成文,因為它用文字的形式表現出來了,如某某法等;道德是內心的法律:道德與法律都是一種社會規范,法律用文字記錄下來,告訴人們怎麼做,而道德來自於習慣,大家共同遵守,無需文字規定,告訴人們怎麼做的方法在於內心的約定俗成。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的有效實施有賴於道德的支持,道德的自覺踐行也離不開法律的強力約束;法律難以規范的領域,道德可以發揮作用,而道德無力約束的行為,法律則可以給予懲戒。可見,法治與德治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不可偏廢,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協同發力,需要法治和德治兩手齊抓。
堅持法治和德治相結合,是對古今中外治國經驗的深刻總結。我國既有久遠的法制傳統,又有厚重的道德傳承。從世界范圍看,凡是社會治理比較有效的國家,大都堅持把法治作為治國的基本原則,同時注重用道德調節人們的行為。
堅持法治和德治相結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一大優勢。經過長期實踐探索,我們走出了一條自己的法治道路,法治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這條法治道路內涵十分豐富,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堅持法治、德治兩手抓、兩手硬。立足當前、面向未來,要把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實行好,最關鍵的就要堅持走我們自己的法治道路,發揮好這條道路的鮮明特色和突出優勢。
(5)法律是道德擴展閱讀:
堅持法治和德治相結合,也是現實的迫切要求。當前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階段,要應對前所未有的矛盾風險挑戰,從根本上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應當清醒看到,我國法治建設還存在許多不適應、不符合的問題,要解決好這些問題單就法治論法治是不夠的,必須著眼全局、系統謀劃,特別要立足我國歷史傳統和現實國情,重視加強道德教育和思想引導,著力培植人們的法律信仰和法治觀念,營造全社會都立規矩、講規矩、守規矩的文化環境,使法律和道德在國家和社會治理中共同發揮作用。
⑥ 法律是道德的最低標准
道德的底線是法律,因為道德的范疇要大於法律的,遵守法律就是遵守最基本的道德。 道德與法律的辯證關系,道德與法律是社會規范最主要的兩種存在形式,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范疇。
法律規定的懲罰標准,均是最低的道德標准,如不能偷,盜,詐,搶等等。法律沒有對高的道德標准設置條款,如沒有規定民眾必須做好事等。也就是說,不做好事不是犯法。強調法律是最低的道德標准,實際上是強調底線意識,任何人都不能突破法律的底線。法律是准繩,任何時候都必須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時候都不可忽視。一個文明社會,法律和道德是相互關聯又相互獨立的。衡量一個行為是屬於道德還是法律,就看該行為法律是否予以相關的法律規定。法律不是道德,法律是維護道德的基礎,是保障道德得以行使的依據。法律為道德保駕護航,道德作為法律的最高標准,兩者無法獨立存在。正如有人說,人們本身並不需要普法,因為法律是人最低的道德要求。如果我們僅以不犯法來作為衡量一個人的標准,那實在是過於片面,而社會需要的則是更多不僅遵紀守法,更有道德規范的人,以引導我們這個社會正確的風氣,和諧的發展。
【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第三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機構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國家行政機關,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中央和地方的國家機構職權的劃分,遵循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積極性的原則。
⑦ 法律是道德的基礎嗎
法律不是道德的基礎,道德才是法律的基礎。
法律的基礎就是道德,沒有道德,法律一天都不能存在,就算制定了非常完善的法律也不會起作用。
譬如民法,民法講契約,契約的根本是誠信,而誠信是每個人心中的道德,法律上的誠信首先建立在道德的誠信上,如果一個人在道德上沒有誠信可言,合同就是一紙空文,契約就沒有效力。所以法國保守主義邁斯特說過,真正的法律不是用墨水寫在紙上的,而是用道德寫在人們心中的。就像簽合同只是一個法律形式而已,生意最後做得成做不成,最根本的還是簽約者心中的誠信。所以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如果一個人沒有信用,根本就不能在社會上立身行事,所以我們說誠信是民法的基礎,而誠信不是法律,是我們心中的道德。
有了這個誠信的道德作基礎,法律才有效力,契約才能履行。如果沒有道德,民法制定得再多再細,也不會有作用。孫中山先生曾經說過,以前在南洋做生意的華人,從來不簽合同,帶過口信貨就發過來了,或者款就寄過去了,非常有信用
。如果一個人要求簽合同,這個人就會被生意圈內的人看作異類,因為他的這一做法就是在質疑其他人的道德,是對其他人道德人品的不尊重,最後會從生意圈子中淘汰出去。這說的是一百多年前的事,那時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傳統道德還存在。
綜上所述,道德是法律的基礎,如果我們要建立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民法制度,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民法制度的基礎就是中國文化中所體現出來的傳統道德。
⑧ 如何理解法律是道德的底線
「法律是道德的底線」這句話的理解如下:法律是國家對公民的行為規范,道德是公民立足社會對自己的行為規范。
所以,作為社會公民當首先以國家對公民的行為法律,作為自己社會生活的底線。
然後,才是自己作為公民的道德規范約束自己,二者缺一不可。
根據我國《憲法》的規定,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
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三條規定: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
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
⑨ 人們常說法律是道德的底線,具體什麼意思如何理解
法律是一條標准,道德也是一條標准。如果只是狹隘的認為,只要回不違法,道德標准隨便應對答,那就太可悲了。所以幾乎所有的人都對法律和道德產生了低級的理解。其實人類的文明也是相對的,一切都是標准。試想如果法律的標準是以道德的標准來持平,社會是什麼樣?人人都要有道德,不然就是違法,這是否意味著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大幅的提高了?但是當前的法律的違法的標準是建立在完全不考慮道德的前提下的。所以說道德的底線是法律。也就是一個人可以完全不按照道德去做,可以完全沒有道德,但是只要他按照法律標准不違法,就可以隨意的不道德。所以說道德褪盡,法律顯現。但是還是那句話,道德和法律都是對一個人來說的行為准則或者說標准。把法律這個最低標准制定的如此之低對社會的進步不是一件太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