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行為偏差
❶ 道德怎樣衡量,標準是什麼
道德終極標準是由若干標准構成的道德標准體系:一個總標准和兩個分標准。總標準是在內任何情容況下都應該遵循的道德終極標准:增減每個人的利益總量。分標准:(1)在人們利益不發生沖突而可以兩全情況下的道德終極標准,亦即所謂的帕累托標准:無害一人地增加利益總量;(2)在人們利益發生沖突而不能兩全的情況下的道德終極標准,亦即「最大利益凈余額」標准,說到底,亦即「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標准。
❷ 學生的失范行為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僅供參考
失范,也叫違規、越軌,是指社會群體或個體偏離或違反社會准則或道德規范的行為,主要是指對社會發展和進步有負面作用的破壞性越軌行為。在社會的變遷中,傳統的道德觀念已經逐漸失落,新的道德標准還沒形成,這難免使人無所適從,在這種困惑下,有些人就會做出一些越軌行為,甚至犯罪。而對中學生來說,他們該遵守的不止社會道德,更應該包含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因此,筆者把學生表現出來的違背道德、違反紀律的行為稱之為道德失范。
一、學生失范行為的主要表現
當前社會面臨轉型,新舊道德觀念正在交替,社會出現一些道德失范的現象,而這些現象也影響了在校的學生。由於他們收到各種原因的影響,也表現出一些與道德、紀律相悖的思想和行為。主要有如下幾種表現:
第一,不懂禮貌,沒有公德。有些學生,見老師,不打招呼,背後揶揄;對同學,謾罵嘲諷,大打出手。出門在外,隨地吐痰,公共場合,大聲喧嘩,江湖義氣,稱兄道弟。
第二,目中無人,自私自利。面對父母,妄自尊大;面對師長,桀驁不馴;與同學交往而缺乏誠摯友誼,把互幫互助看成交換功利。
第三,弄虛作假,奢侈虛榮。考試作弊,不以之為恥,反倒見人就說;虛報成績,避免責罵;揮金如土,追求時髦。傳統美德,拋諸腦後。
第四,紀律渙散,好逸惡勞。追求自由,放縱自己;上課東張西望,下課玩物喪志;作業馬虎應付,考試交頭接耳;追求享受,逃避勞動。
二、學生失范行為的成因
造成當前中學生這些道德失范的原因很復雜,歸結起來主要有兩大原因。一個是客觀原因,即學生外部環境的因素。另一個是主觀原因,即學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因素。造成中學生道德失范的客觀原因主要包括三個層面。
第一,家庭教育的失策。
首先,父母的某些惡習對子女的影響。大家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響子女的道德行為。有些父母滿口臟話、行為粗魯、作風不正、表裡不一、言行相左,這些都會給子女帶來不良的影響;有些父母吸煙、酗酒、賭博、打架,這無形之中給孩子一些暗示作用。久而久之,孩子也模仿起來,在學校當然也視這些不良行為為正常之事了。
其次,家庭結構殘缺也成為學生道德失范一個重要的原因。家庭結構殘缺是指父親或母親亡故,父母離異或長期分居的一種家庭現象。這類家庭得家長往往無法悉心照顧子女,子女也因此得不到家庭應有的溫暖而變得鬱郁寡歡、自甘墮落。
最後,家庭教育方法的不當也會促使學生道德的失范。家庭教育往往出現兩個極端,要求過寬或過度嚴格。家長無原則的溺愛、包庇、袒護,幫助子女隱瞞錯誤,藏匿贓物。孩子犯錯誤,家長卻把責任推向別人。據調查,不少道德失范的學生,都是由於家長過分寵愛,從小嬌生慣養造成的。他們也因此變得好逸惡勞,自由散漫。由有些家庭只養不教或重養輕教,也給子女道德失范埋下隱患。他們只知滿足子女的物質需求,而忽視對子女的道德行為規范教育,形成無人管教的局面。甚至有的父母認為教育是學校老師的事情,放鬆甚至放棄家庭的嚴格管教。有些家長在子女犯錯時只是一味的指責,態度粗暴,方法單一。這很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一旦出現,學生也就會變得我行我素,目中無人了,同時也會視社會公德、學校紀律為兒戲而玩世不恭。
第二,學校教育的疏忽。學校是影響學生道德行為發展的重要集體,這種影響通過教育思想、教育方式、教師的素質等因素來完成的。學校教育的疏忽也直接造成學生道德失范。首先,教育指導思想的偏差。有些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忽視了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造成了「一長一短」的現象。其次,教育工作的不到位。有些學校看起來很重視學生的德育教育,但在教育過程中缺乏針對性、系列性和階段性。不能深入學生,不能因材施教,不能持續教育,這些都直接地促使了學生道德失范行為的發生。最後,教育工作者的低素質也直接地影響了學生的道德失范行為。事實證明,教師的素質高低決定教育效果的優劣。不可否認,有些教師教育方法簡單粗暴,對學生動輒訓斥、挖苦、嘲諷、體罰。轉化後進生缺乏耐心。甚至有些教師不能為人師表,教育學生居高臨下,這些做法恰恰違反了「一致和真誠」的教育原則,很容易給學生造成負面影響。
第三,社會環境的影響。在社會轉型期,社會導向的模糊和新的倫理道德建設的相對疲軟,出現了道德滑坡,處在這種環境中的中學生難免或多或少地受其影響,同樣出現道德失范;社會變遷必然帶來人生觀、婚姻觀、性觀念、金錢財產觀等一系列價值觀的巨大變化。價值觀變化的顯著特徵是較之物質形態的變化更復雜更多元,對失范行為的產生更具深刻影響,因而在學生群體中也出現了不良的價值取向;城市化引起社會解組力量的擴大,即原有社會控制力削弱,疏遠的人際關系取代親密的人際關系,社會規范及道德出現迷失狀態。面臨這種不良的社會風氣,中學生難免出現冷漠待人,自私自利的行為;社會上某些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不良刊物、影視、網路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毒害作用,自然而然就會出現打架斗毆、不講禮貌、逃學曠課、考試作弊、隨意揮霍等道德失范行為。這種負面影響無疑加快了學生道德失范的速度;還有,當前出現的一些非正常群體活動,比如說,農村土地問題,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出現的種種過激行為,也給學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無形中給學校教育增加一定的難度。
造成中學生道德失范的主觀原因包括兩個方面。即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
第一,生理因素方面主要表現在學生中發育的差異性。大家知道,青春期是一個人生長發育的劇變時期,其生理狀態和心理狀態都產生廣泛的變化。但是,就個體而言,這種生理變化從何時開始卻有極大的差異。比如,同是初一學生,有人在生理上已經達到成年人的水平,有的還處於兒童的水平,而這些差異必然帶來某些行為上的差異。因此,有些學生為什麼會出現道德失范,而有些不會的問題就不難回答的。
第二,心理因素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一是認知的偏頗。由於學生缺乏道德經驗,因而出現認識上的差距,產生了錯誤思想,出現行為與道德要求的矛盾。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常常是會出現無知心理、從眾心理和僥幸心理,而這些心理正是造成道德失范的原因。二是情感的異常。由於不良環境的感染和缺乏正確的道德認識,部分學生就會形成了情感上的異常反應。加之他們還處於心理發展的半成熟期,可塑性大,情緒不穩定,情感易沖動,還有部分人由於特殊的神經類型與特殊經歷而造成異常心理,對教育規范的接受構成情感障礙。他們往往因此而混淆黑白、顛倒是非,不明事理,個性的調節結構極不穩定,缺乏理智。三是意志的薄弱。這是由於青年學生道德自控能力不強,未能履行教育規范的要求而出現的行為。如有的學生盡管懂得到的行為的准則,但不能付諸行動,在道德觀念與個人慾望發生矛盾的時候,由於意志的薄弱,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因而出現粗魯、過激、被動、消極的行為。更有些學生因為意志的薄弱而屢錯屢犯,那是常見之事了。此外,有些心理障礙,比如冷漠、孤獨、抑鬱也會直接地影響他們的道德行為。
三、從教育的角度提出矯治學生失范行為的措施。
基於當前中學生出現的道德失范現象,針對出現的原因,學校工作應該有的放矢地採取矯治措施,以達到糾正學生的道德偏差的目的。具體工作可以從三方面入手:
第一,學校要重視學生的思想教育,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豐富教育內容,使學校德育保持鮮明的針對性,確保能從學生和社會的實際出發,進行分層次教育。要樹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努力抓好教育與教學兩條生命線。重點做好校風班風建設,以健康的集體輿論來正面影響學生,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同時也要注重提高教師素質,廣大教育工作者必須樹立寬廣的服務觀,順應時代變化,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及方法,注意自身素質的提高,不斷學習進取。可以說,提高教師素質是預防中學生道德失范的有力保障。
第二,要建立德育立體網路。建立德育立體網路是矯治學生道德失范的一個重要的保障。學校教育是德育的主導力量,社會教育是學校德育的外部環境,是學校德育的擴展和延伸,而家庭教育則是德育的重要基礎。只有把三者結合起來,才能發揮最佳的德育整體效果。加上造成中學生道德失范的原因涉及到家庭、學校、社會,情況復雜。所以必須建立包括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教育網路。為中學生的健康成長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具體要做好兩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要通過多種形式,讓家庭與學校形成教育合力。要從思想角度出發,積極向家長傳播正確的教育觀念,讓家長充分認識到子女健康的人格源於健康的家庭教育;要從參與的角度上做好兩項工作。一是讓家長從「形式上參與」學校的教育工作。諸如學校設立開放日,召開家長會,舉辦學生功課展覽等。二是讓家長從「人際上參與」學校的教育工作。比如經常性家訪,家長參與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等。通過這些手段,使學校與家長能夠及時溝通,加強學校和家庭的雙向交流和信息反饋,經常性地進行家庭教育的經驗交流和
問題討論,力爭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
其次要加強校外教育。校外教育是新形勢下加強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重要措施。加強校外教育,使學生無論在校內還是校外都能夠得到有益的熏陶。加強校外教育,可以通過多種形式來完成。首先建立校外活動陣地,如夏令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其次要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結合實際,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校外活動,如校外專題報告、現場教育、軍民共建文明學校等。通過以上形式,形成一個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層層銜接的 校外教育網路,最大程度動用社會力量,糾正學生的道德失范行為。
第三,要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在日常教育中滲透學生的心理教育,主要做好學生的認知教育、情感疏導、意志磨礪等方面的工作。全體教育工作者要行動起來,學習並提高自己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班主任結合班級管理工作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注重耐挫能力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競爭心態。任課教師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學科教學之中。
同時還可以通過學校的牆報和廣播進行廣泛宣傳,通過設立心理咨詢室,開設心理熱線,開設心理輔導講座,開展心理訓練,使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到學校的每一個角落。其次,盡可能創造條件,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課,有專門教材,有專任教師和專門課時。另外,還可以設置一個心理健康問題信箱,請專家定期對學生講課輔導並解答有關問題或印刷介紹常見心理障礙的自我調節的材料等。通過以上種種形式的活動,來矯治學生的逆反心理、盲從心理等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從而有效地矯治他們的道德失范行為。
總之,中學階段是青少年形成良好品德行為、樹立正確理想信念和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學校、社會、家庭要全方位抓緊這個時期對青少年學生的行為道德教育,形成齊抓共管的強大合力,以保證他們健康成長。只有通過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才能最大程度矯治當前中學生出現的種種道德失范行為,培養出一代健康的有道德的人才。
❸ 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之間為什麼出現偏差
知難行易,我們的行為要和意識保持同步的話,潛意識和顯層意識也要同步,通常我們顯表意識希望自己做好道德,但是深層意識受到長期以往的秉性暗示,這個秉性它是以刺激性感觸較強的習氣構成,你如果不是真正使它認識到,它自然會依隨固有的習慣,所以要不斷暗示,不斷說服,只有深層意識認可,才可以做到心行合一。這要真正的格物致知,開悟,而不是強求道德。人性自然的特性決定必然易濁難清,性近而習遠。
❹ 伯爾尼市民與廣州市民道德行為差異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伯爾尼市民與廣州市民在道德行為上的差異,原因是多方面的、綜合性的。經濟的原因教育和管理的原因、傳統文化的原因。
在公共生活中,道德可以用來調節、規范人們的行為,預防犯罪的產生。道德是法律的補充。社會生活是紛繁復雜的,法律的屬性決定了它不可能把復雜而廣泛的社會關系納 入其調控的范圍,因為其發揮作用的范圍是有限的。道德能提高整個社會的道德水準,為法律的實施創造外部條件;
道德還能提高個體的道德素質,為法律的實施創造內部條件。 總之,必須綜合運用風俗、道德、紀律、法律等手段,規范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約束和制止不文明行為,維護社會公共秩序,形成扶正祛邪、揚善懲惡的社會風氣。
(4)道德行為偏差擴展閱讀
一要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大學生是社會整體文化素質水平較高的青年群體,社會對大學生公德的修養和實踐水平有更高的期望與要求。
從總體上看,當代大學生具有較強的社會 公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以大學生為主體的青年志願者已成為無償獻血、捐獻骨髓、環境保 護等公益活動的主力軍。但是,少數大學生在社會公共生活中表現出的某些陋習,在一定程 度上影響了人們對大學生的評價,同社會對大學生的期望不相符合,也有損大學生自身的形象。
❺ 不良道德傾向的表現有哪些
不良職業道德的主要表現
(1)價值觀念發生錯位。在職業道德領域表現為拜金主義盛行,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抬頭,權力部門的青年年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冷、硬、頂、推、托、吃、拿、卡、要、報」,不給好處不辦事、給好處亂辦事等不正之風以及衙門作風。
(2)價值趨向比較庸俗。在職業道德上,表現為部分人認為市場競爭就是金錢、利益的競爭,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等不道德現象見怪不怪,特別是有人表示個人拿多少錢、干多少事,還有人認為「只要賺錢,可以不講原則和手段」,將人際關系庸俗化為赤裸裸的金錢關系。
(3)道德評判出現偏差。表現在職業道德上,評判是非的標准模糊,對哪些靠鑽政策空子而一夜暴富的人,一些人佩服得五體投地。
(4)社會道德心裡失衡。表現在職業道德領域是部分教師對主人翁地位出現失落感,認為自己是僱工,沒了地位,少了保障,還談什麼職業道德。在思想觀念上,淡化了集體觀念,忘掉了集體利益,導致了職業道德的倒退。
❻ 違反道德的從眾行為是如何發生的
違反道德的從眾行為是在個人心理不堅定的情況下受到公眾的錯誤引導而發生的,當專事人容易受到環屬境的影響,而且是非觀不明確,意志不堅定。
從眾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缺乏分析,不作獨立思考,不顧是非曲直的一概服從多數,隨大流走,則是不可取的,是消極的「盲目從眾心理」。從眾性是人們與獨立性相對立的一種意志品質;從眾性強的人缺乏主見,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別人意見並付諸實行。
(6)道德行為偏差擴展閱讀
從眾行為產生的原因有兩方面:
1、生理本能
人在大眾中與眾人的利益和價值聯系在一起,如此一來,就把個人的力量轉變為大眾的力量,從而保證自己的利益不受其他人的侵害。
2、缺乏責任感
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一般說來,群體成員的行為,通常具有跟從群體的傾向。當他發現自己的行為和意見與群體不一致,或與消費從眾:別人的選擇為什麼會成為自己的選擇。
❼ 什麼是偏差行為
偏差行為又稱越軌行為或偏離行為。是人們在遵守社會規范的過程中出現的一種社會現象,是指背離、違反社會規范的行為。是由於不良的社會環節、教育方式和功能失調的家庭影響而形成。
在社會學的研究中將青少年偏差行為分為一般偏差行為和嚴重偏差行為。前者通常指輕微偏離社會規范的行為,包括不道德行為和輕微違法行為;後者則是指犯罪行為。
偏差行為產生原因
1、氣質因素:氣質雖是生而具有的,卻不是遺傳所致。有的人活動性強,適應性差、規律性低、堅持度高、注意力渙散,以致產生各種反社會的行為。這些氣質傾向很可能從小就有,而且持續下去。
2、環境的因素:出身於破碎家庭的學生,沒有得到父母的關愛,往往造成一生人格發展上的創傷。社區環境較差的孩子,孕育於庸劣的次級文化里,所以動作粗魯、滿口三字經,教人聽了生氣,有時被誤以為對師長不敬。
3、機遇:這與關鍵人物和關鍵事件有關。所謂關鍵人物與關鍵事件是一生中對自已影響重大的人或事,此二者通常不是個人所能掌握的。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偏差行為
❽ 什麼叫行為偏差
行為偏差,又稱越軌行為或偏離行為。是人們在遵守社會規范的過程中出現的一種社會現象,是指背離、違反社會規范的行為。是由於不良的社會環節、教育方式和功能失調的家庭影響而形成。
在社會學的研究中將青少年偏差行為分為一般偏差行為和嚴重偏差行為。前者通常指輕微偏離社會規范的行為,包括不道德行為和輕微違法行為;後者則是指犯罪行為。
(8)道德行為偏差擴展閱讀:
偏差行為產生原因
1、氣質因素:氣質雖是生而具有的,卻不是遺傳所致。有的人活動性強,適應性差、規律性低、堅持度高、注意力渙散,以致產生各種反社會的行為。這些氣質傾向很可能從小就有,而且持續下去。
2、環境的因素:出身於破碎家庭的學生,沒有得到父母的關愛,往往造成一生人格發展上的創傷。社區環境較差的孩子,孕育於庸劣的次級文化里,所以動作粗魯、滿口三字經,教人聽了生氣,有時被誤以為對師長不敬。
有的以替人取綽號為樂,使被取綽號者憤怒。其實這些都可能是在次級社會文化中的自然反應,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在學校清純文化中潛移默化下,可望使其行為逐漸改善。
3、機遇:這與關鍵人物和關鍵事件有關。所謂關鍵人物與關鍵事件是一生中對自已影響重大的人或事,此二者通常不是個人所能掌握的。
人沒有選擇父母的權利,也很難自由選擇其師長或同學,若遇到的盡是良師良友,則一生光明;若盡是遇到不好的友伴,就可能變壞。
4、學習的因素:即由於沒學到或學壞了,這是純後天的因素。例如打架,可能因為被打時不知如何應付,所以就訴之於反擊的本能以求自衛。如果曾經有人告訴他如何處理,他就可能不會用此下策了。
❾ 道德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偏差會使社會淪落到什莫地步
道德不會一塵不變,每個社會有每個社會的道德,現在是新舊交替的時代,社會內在秩序面臨著前所未有的亂局(注意,我說的是內在秩序,你不要亂理解,不然中央會找我麻煩)
所以你的這個問題是個偽命題,不存在什麼道德偏差一說,只有是否穩固和諧,這種和諧可以是兩種形式,一種是大一統,一種是各種價值和道德並行不悖,和諧共處,當然這種和諧共處也是有一個大一統的價值理念作前提,那就是「自由」。
因而當前社會的問題不是什麼道德淪喪,而是沒有一個道德的局面。各種價值沖突太厲害。
試想,如果不主持公道成為一種主流道德,那麼你也見怪不怪,覺得很正常了,相應,社會也不會因為不主持公道而成為你想像的一個什麼樣子,因為一個好的局面總有一個好的秩序來對應,當不主持公道成為人們普遍的價值,那麼可以想見,這個社會的法律和制度必然在主持著高度的公道 ,以致於人們根本無須去主持公道,如果亂主持公道,反而可能給社會帶來不穩定。 我打個簡單的例子:曾幾何時,路見不平,拔刀殺人,會被作為為民除害,作為時代楷模,但現在,隨著人們的觀念變化,法律也相應的變化(當然,二者的變化是相輔相成,不存在先後問題)這種行為就已經成為被法律所不允許,也不被目前主流道德所承認了。
所以,道德和價值的亂局會嚴重擾亂社會良性發展,但道德不存在什麼偏差一說。如果坑蒙拐騙成為常態,那麼他一定是在法律和制度的范疇內作著公平的游戲,如果集體淫亂成為人們普遍的憧憬,那麼你也不會為世風日下而感慨(比如現在就有很多人搞「換妻」)。 最可怕的是道德的嚴重沖突,直接帶來的後果是社會矛盾突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中國現在就表現得很明顯(當然中國的矛盾不光是道德問題,大部分是制度問題),這與現行體制,文化傳統有很大關系,上層建築缺乏道德基礎,傳統文化根深蒂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