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意識政府

法治意識政府

發布時間: 2022-08-31 19:18:42

❶ 如何樹立法制意識,增強法制觀念

一、加強法治建設,提升整體法制觀念。推進法治建設,首先是加強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引導公民自覺學法用法,使公民在參與法制實踐中堅定法治信仰,學會用法律手段來維護國家和個人的合法權利。經過多年的普法、宣傳等法治文化建設,廣大公民的法制觀念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強,但是法治理念的具體精神還沒有深入骨髓、深入民心。長期以來,我國一直處於文化層次低、公民法治理念舊的傳統模式,固有觀念限制了公民只注重「守法」,而忽略了「維權」,加上一些法律法規和執法部門工作的嚴重滯後,導致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相差甚遠,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和阻礙了工作的正常開展,使人們對法律的公正性和可行性產生了片面消極的認識。因此,我們必須在做好普法宣傳的前提下,兼顧抓好法治文化建設,既要抓公務員隊伍,又要抓廣大人民群眾參與法治建設的范圍,通過法律講堂、模擬鄉村法庭等宣傳教育載體,搭建法律直通車、法律宣傳周等渠道,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法制宣傳教育實踐活動。讓廣大公務員和人民群眾在參與法制實踐中學會法律,提高依法辦事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同時,根據不同對象、人群的需求,大力開展法律「進機關、進鄉村、進校園、進企業、進單位」的法律「六進」活動,建立「城市法治顧問團」、「農村法律援助站」等機制,進一步拓展法律知識普及的覆蓋面,提高整體法制觀念。
二、改進形式方法,完善執法法治意識。公務員隊伍的法治理念、法制方式的改進,是解決當前「民事糾紛、社會治安」的關鍵所在。然而當前公務員隊伍不懂法、工作方式因循守舊、知法犯法者不在少數,一些執法者在行政執法中主觀臆斷、方式簡單粗暴,面對這樣的窘境,法治建設這張大網如何發揮實效,值得我們廣大公務員共勉。一是要加強執法隊伍,培養法治思維和法制方式能力。建立法律知識學習培訓長效機制,完善廣大公務員執法隊伍學法制度。通過集中學習、法制講座、區別指導等形式組織學習行政法規和與履行職責相關知識,定期開設執法培訓班、執法知識競賽、執法專題討論會,並將學習成績作為任職晉升的依據之一,切實提高執法隊伍的整體法治素養。二是要做到以法治法,完善領導幹部執法法治意識。通過強化法治權威和司法公信力,把政府工作全面納入法制軌道,切實使群眾「信法不信權」、「信法不信訪」、「信法不信關系」,杜絕社會上輕視、無視法治和 「小鬧小解決,大鬧大解決,不鬧不解決」等無理情況的滋長,真正做到政府懂法、公平執法,百姓知法、自覺守法,形成法律至上的良好氛圍。
三、推動管理創新,建立有效工作機制。完善相關法規和機制是政府依法決策和依法行政的可靠保障,是促進經濟發展和服務民生的重要前提,我們必須推動管理創新改革,建立健全有效機制。一是強化行政監督與問責,促進行政公開透明。推行政務公開,把政府的決策、立法、行政和執法過程向公眾開放,確保公眾的知情權。充分運用新聞媒體、網路、廣大人民群眾和紀委進行監督和制約,建立與民聯系溝通的公共事務平台,尤其是社會轉型期人民群眾所關心環保、醫療、養老、拆遷等熱點問題,積極推動公民參與,使他們的合理意見得到充分表達、合法訴求得到充分體現。二是規范工作機制與流程,深化執法行政問責。通過實踐,完善政府決策運行的法規體系,及時修正與實際不符的政策法規,維護政策法規的嚴肅性和權威性,避免「越權行政引起的不合理現象」和「粗暴執法引起的群體性事件」,牢固樹立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要追究的觀念,對違法行政導致群眾利益受損的,從嚴追究有關領導責任。

❷ 法治政府應當具有哪些基本內涵

關於法治政府的內涵,學界的觀點不盡相同。大體來說,可以從四個方面來理解:

第一,政府由法律產生,政府堅持依法管理、對法律負責。維護法律的尊嚴和權威,是建設法治政府的根本前提。

第二,各級政府都由同級人民代表大會依照法定程序選舉產生,一切權力都由人民通過法律授予。建設法治政府的過程應成為體現人民意願的過程。

第三,政府的權力是有邊界的,即只能在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內、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活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這一特徵更加明顯。比如,政府應主要負責制定宏觀經濟政策,而不能過多干預微觀經濟運行;有些事情應交給市場解決,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

第四,法治政府是誠信政府。誠信是政府進行有效管理的重要基礎。政府有義務為大眾提供全面、真實、准確的信息,保證各項決策的科學性和穩定性,同時增加透明度,推行政務公開。

(2)法治意識政府擴展閱讀

法治政府建設的前提:

敬畏是法治政府建設的前提,「以對法律敬畏、對人民敬重、敢於擔當、勇於作為的政府,去造福全體人民,建設強盛國家。」這是李克強總理在兩會記者會上的開場白。

在談到建設法治政府時,李克強又強調「要把法律放在神聖的位置,任何人、辦任何事,都不能超越法律的許可權,我們要用法治精神來建設現代經濟、現代社會、現代政府。」

敬畏法律,要求政府行政權的行使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權利與義務統一、職權與職責統一,是政府依法行政中權責一致的基本原則。敬畏法律,要求政府官員必須強化依法行政的意識。政府官員帶頭敬畏法律,這是起碼的執政素養。

❸ 建設法治政府必須堅持哪些原則

建設法治政府必須堅持民主原則、黨政分開原則、依法行政原則、無為原則:

1、要堅持民主原則。

政府必須是由人民群眾選舉而來的,法律必須是有人民制定的。

2、要堅持黨政分開原則。

要不黨和政府分開來,政黨不能幹涉政府,也不能幹涉法院審判和執法。

3、必須堅持依法行政原則。

政府必須按照法律規定進行政務管理,不能違背法律。

4、必須堅持無為原則。

政府要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不能幹涉百姓的正常活動。

(3)法治意識政府擴展閱讀:

建設法治政府的措施:

1、提高領導幹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繼續做好普法學法用法守法工作,加強法治宣傳教育,在全社會弘揚法治精神,普及法律常識。

2、高度重視行政機關工作人員依法行政意識與能力的培養。行政機關工作人員要自覺養成依法辦事的習慣,切實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律手段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突出矛盾和問題的能力。

3、提高制度建設質量。嚴格遵守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完善公眾參與政府立法的制度和機制,保證人民群眾的意見得到充分表達、合理訴求和合法利益得到充分體現。

4、規范行政決策程序。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系統全面地掌握實際情況,深入分析決策對各方面的影響,認真權衡利弊得失。

5、嚴格行政問責。對因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政不作為、失職瀆職、違法行政等行為,要依法依紀嚴肅追究有關領導直至行政首長的責任,督促和約束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嚴格依法行使權力、履行職責。

❹ 基層政府要引導礦區群眾增強法治意識,表達合理合法利益訴求

社區群眾作為利益相關一方,相對意義上是弱勢群體,但實際上也是和諧礦區建設的主要參與者,維護礦區的秩序義不容辭。要讓礦區群眾享有充分的表達權、參與權與監督權,但也要防止一些礦區的群眾漫天要價,干擾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從總體上講,宣傳和引導礦區群眾積極參與,增強法治意識,主張合理合法訴求,著眼長遠,支持企業做大做強,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實現共建共贏。

❺ 什麼是法治觀念如何增強全社會的法治觀念

法治觀念的定義:所謂法治觀念是指人們對法律的性質、地位、作用等問題的認識和回看法也就是依靠法答律管理國家、管理經濟和治理社會的觀念。

法治觀念的實質是指法律至上、以法治國的理念、意識與精神,在西方哲學中,「超越」雖然在不同哲學流派、不同哲學家語境下,內涵有所不同,但大多數哲學家都把它看成是超出某種界限之意,而不是將其全盤否定。

(5)法治意識政府擴展閱讀

「法律浪漫主義」認為,法律無所不能,解決任何中國一切問題的良方。在遇到社會問題,他們幾乎都會情不自禁地提出要制定相關法律,既有法律不能滿足治理期望時,總是希冀於修改法律。

賦予法律功能過高期望和過於理想化的思維,屬於典型的法律浪漫主義情結。法律浪漫主義者忽視了社會關系的多元性、復雜性以及法律調整對象和介入國家和社會生活的有限性。

將法律的功能無限誇大,偏離法律的本性和國家建立法律制度的初衷,也忽視其他非法律社會控制措施的意義和作用,法律浪漫主義必然會面臨現實困境。

❻ 加快建設法治政府我們該怎麼做

加快建設法治政府的做法:
第一,進一步改革完善行政體制。法治政府不僅是一個有限有為的政府,還應當是一個高效便民的政府。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進一步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具體而言,一要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實現行政組織程序的法制化。十七大報告提出要重點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實現行政組織和程序的法制化、規范化和制度化。重點要推進轉變政府職能。現在我國的組織法並不健全,只有一個80年代的國務院組織法,只有十幾條,遠遠不夠用,各部門缺少組織法,而且組織體制和職責許可權尚在變動過程中,還沒有完全穩定到一定程度。所以,用部門規章規定組織的職能和許可權,是可行的也是有必要的,而不能簡單地靠「三定方案」解決。改革開放後開展了6次機構改革,政府職能還沒有完全調整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所以轉變政府職能的任務很重;
二是要理順關系,優化結構,提高效率。不僅要理順垂直管理部門和地方政府的關系,還要理順行政機關內部各種職能關系,要減少政府層級優化結構;三是要規范行政行為,減少行政審批,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運行的干預;四要加大機構整合力度,健全部門間的協調配合機制。第二,完善立法、執法和司法,使體現正義的良法真正得到有效實施。目前,我國的立法、執法、司法這三個領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部門立法仍然很普遍,部門起草法律,不可避免就有部門的色彩和因素,要改革現在的部門起草法律制度,要增加公眾的參與、民主的論證,以及其他部門———特別是人民代表機構,對行政立法有效的約束和監督。讓立法更加體現廣大人民的意志,順應民心,反映民意。
執法問題更為重要,因為我們的法律還沒有進入自動運轉的狀態,還是運動式的執法。法律是不自動運轉的,法律的實施靠媒體的曝光、領導的批示。通常事情發生之後,先是媒體曝光,然後是領導批示,接下來才是執法司法機關通過法律手段解決問題。所以,很多重要的法律被架空了,無法有效實施,甚至有越來越多的人試圖規避法律,拒絕執行法律。法律不能自動運轉,是目前中國法治領域最重要的現象。因此,如何增強法律的權威、保證法律有效實施是當前法學界需要重點研究的問題,也應當成為決策部門重點關注的問題。
司法公正尤為關鍵。司法在法律實施乃至公民權利保障的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更為獨特。如果司法不公或者司法腐敗,司法不能公正、獨立地行使審判權、監督權,這個作用也發揮不了。所以,現在嚴格實施法律的重點,是保證法院、檢察院的司法權威,保證它公正、獨立地公開行使這些審判權力、監督權力。
第三,進一步健全行政程序和激勵監督制度,是未來行政法治很重要的任務。如果沒有行政程序法,一個國家的法律體系就是不完整的。所以,制訂行政程序法,是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們的重要任務之一。為此,建議各地的黨政部門,要把執行、實施法律,作為政績考核標准中最重要的指標。這個地方經濟抓得好不好是一個指標,但是這個地方法治搞得好不好是更重要的指標。如果以犧牲、破壞法治的方式取得了經濟的發展,那是一種倒退,應該受到批評、受到苛責。所以「法治GDP」比經濟GDP更重要。因為政府的職能,政府的作用,就是實施法律、執行法律,保護老百姓的權利,維持社會的公共利益。如果不講法治,繼續走「經濟GDP」崇拜之路,那我們就會離法治越來越遠,不可能達到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這樣宏大的目標。
第四,重新認識信訪和訴訟等糾紛解決制度,將各類糾紛有效引導到法治軌道上來。必須對信訪制度、訴訟制度等進行較大力度的改革,使之更加適應新形勢下社會矛盾和糾紛解決的要求。重新認識信訪功能,嚴格限制信訪范圍,使信訪回歸到下情上達、了解信息、轉交信件的最初定位。盡可能限制信訪在案件實體處理方面的功能,將各類涉法、涉訴信訪案件剝離至司法救濟渠道。同時建立起信訪與復議、訴訟、申訴等法定糾紛解決渠道的銜接機制。鼓勵行政復議機關與人民法院在信訪機構設立接待室,使大批涉法、涉訴的信訪案件直接進入復議訴訟等程序。還應該修改相關法律,擴大行政復議、行政訴訟和民事訴訟等受案范圍,降低起訴條件,改革審判方式,擴大調解和解范圍。改革兩審終審制度,將審級增加為三級,降低當事人訴訟成本,提高司法裁判的公信度,將各類爭議盡可能引導到正式的救濟渠道上來。各級領導在重視信訪工作的同時減少批示、增加指導,將各類爭議逐步引導到糾紛解決的主渠道上來。應當充分發揮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作用,分清主次,鼓勵公眾更加理性地選擇救濟渠道,更多運用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等方式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第五,弘揚法治精神,提高全民法律素質,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人文基礎。進一步提高公民特別是領導幹部公務員的法律素質和法治觀念,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人文基礎。通過日益廣泛的法學教育和普法宣傳,樹立法律的權威,目前社會公眾特別是公務人員的法治意識和規則意識仍然比較淡薄。盡管政府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進行了比較廣泛的法律普及工作。但是,法學教育與普法效果並不平衡。表現為三個方面,即公眾權利意識強,規則意識弱;公務員權力意識強,責任意識淡;上級政府法治觀念強,下級政府法治意識弱。進一步完善法律普及與法律教育制度,重點做好權利與義務,權力與責任、上級與下級的均衡普法,鼓勵公務人員通過實踐掌握與運用法律。提高公眾的素質,減少和抑制糾紛,鼓勵公眾通過合法正當的渠道解決爭議。

❼ 建設法治政府重點強化哪五種意識

一、樹立學法意識。
二、樹立權利意識。
三、樹立程序意識。
四、樹立制度意識。
五、樹立責任意識。

❽ 法治意識包括哪些內容

法律分析:法律意識是人們對於法(特別是現行法)和有關法律現象的觀點、知識和心理態度的總稱。法律意識是一種觀念的法律文化,對法的制定實施是非常重要的。它表現為探索法律現象的各種法律學說,對現行法律的評價和解釋,人們的法律動機(法律要求),對自己權利、義務的認識(法律感),對法、法律制度了解、掌握、運用的程度(法律知識),以及對行為是否合法的評價等。

法律依據:《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 三、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四、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五、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六、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

❾ 十八大四中全會決定 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要求有哪些

(一)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引導全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堅持把領導幹部帶頭學法、模範守法作為樹立法治意識的關鍵,完善國家工作人員學法用法制度,把憲法法律列入黨委(黨組)中心組學習內容,列為黨校、行政學院、幹部學院、社會主義學院必修課。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
健全普法宣傳教育機制,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加強對普法工作的領導,宣傳、文化、教育部門和人民團體要在普法教育中發揮職能作用。實行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的普法責任制,建立法官、檢察官、行政執法人員、律師等以案釋法制度,加強普法講師團、普法志願者隊伍建設。把法治教育納入精神文明創建內容,開展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健全媒體公益普法制度,加強新媒體新技術在普法中的運用,提高普法實效。
牢固樹立有權力就有責任、有權利就有義務觀念。加強社會誠信建設,健全公民和組織守法信用記錄,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行為懲戒機制,使尊法守法成為全體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
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發揮法治在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中的作用,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
(二)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深入開展多層次多形式法治創建活動,深化基層組織和部門、行業依法治理,支持各類社會主體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發揮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
發揮人民團體和社會組織在法治社會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建立健全社會組織參與社會事務、維護公共利益、救助困難群眾、幫教特殊人群、預防違法犯罪的機制和制度化渠道。支持行業協會商會類社會組織發揮行業自律和專業服務功能。發揮社會組織對其成員的行為導引、規則約束、權益維護作用。加強在華境外非政府組織管理,引導和監督其依法開展活動。
高舉民族大團結旗幟,依法妥善處置涉及民族、宗教等因素的社會問題,促進民族關系、宗教關系和諧。
(三)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加強民生領域法律服務。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擴大援助范圍,健全司法救助體系,保證人民群眾在遇到法律問題或者權利受到侵害時獲得及時有效法律幫助。
發展律師、公證等法律服務業,統籌城鄉、區域法律服務資源,發展涉外法律服務業。健全統一司法鑒定管理體制。
(四)健全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機制。強化法律在維護群眾權益、化解社會矛盾中的權威地位,引導和支持人們理性表達訴求、依法維護權益,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構建對維護群眾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體系,建立健全社會矛盾預警機制、利益表達機制、協商溝通機制、救濟救助機制,暢通群眾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法律渠道。把信訪納入法治化軌道,保障合理合法訴求依照法律規定和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結果。
健全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機制,完善調解、仲裁、行政裁決、行政復議、訴訟等有機銜接、相互協調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加強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組織建設,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工作體系。完善仲裁製度,提高仲裁公信力。健全行政裁決制度,強化行政機關解決同行政管理活動密切相關的民事糾紛功能。
深入推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健全落實領導責任制。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有效防範化解管控影響社會安定的問題,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依法嚴厲打擊暴力恐怖、涉黑犯罪、邪教和黃賭毒等違法犯罪活動,絕不允許其形成氣候。依法強化危害食品葯品安全、影響安全生產、損害生態環境、破壞網路安全等重點問題治理。

❿ 怎樣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

建設法治政府要努力做到以下要求:
第一,要樹立依法辦事意識。執行法律是政府及其所有工作人員的首要職責。政府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要帶頭學法、守法、用法,切實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律手段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突出矛盾和問題的能力。提高法律意識的主要渠道是學法。要完善行政機關領導幹部學法制度、行政工作人員和執法人員法律培訓制度、任職晉升人員法律知識考試和考核制度等,促進法律知識學習,強化法律意識培育。
第二,要加強制度建設。要重點加強有關法規和制度建設,加強法規的科學化、民主化、程序化,確保法規體現人民群眾的意志,謹防單方面體現部門意志,謹防小范圍體現專家意見;還要健全規范性文件的制定程序,強化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
第三,要堅持科學決策。各級政府及其行政部門要健全重大行政決策規則,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和集體討論決定作為重大決策的必經程序。還要建立和完善行政決策風險評估機制,加強重大決策跟蹤反饋和責任追究。對違反決策規定、出現重大決策失誤、造成重大損失的,要按照誰決策、誰負責的原則嚴格追究責任。
第四,要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各級行政機關要嚴格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加大行政執法力度,嚴厲查處危害安全生產、食品葯品安全、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社會治安等方面的違法案件,維護公共利益和經濟社會秩序。地方各級政府要排除地方保護主義,杜絕選擇性執法;排除人情干擾,杜絕不公正執法;排除權力意識,杜絕粗暴執法。各級政府要著力加強行政執法隊伍建設,嚴格執法人員持證上崗和資格管理制度,狠抓執法紀律和職業道德教育,全面提高執法人員素質。
2013-12-08 03:16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我有話說
第五,要全面推進政務公開。政務公開首先是信息公開。各級政府要認真貫徹實施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凡是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政府信息,都要向社會公開;要重點推進財政預算、公共資源配置、重大建設項目批准和實施、社會公益事業建設等領域的政府信息公開。政務公開包括辦事公開。所有面向社會服務的政府部門、政府下屬的事業單位、由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社會組織都要依法公開辦事依據、條件、要求、過程和結果,確保政府提供的服務公正。
第六,要強化行政監督和問責。上級行政機關要切實加強對下級行政機關的監督,及時糾正違法或者不當行政行為。審計部門、監察部門要全面履行法定職責,加強財政、預算、投資審計和各種專項審計,加強對行政不作為、失職瀆職、違法行政等行為的監察和問責,嚴肅追究違法違紀人員的責任,促進行政機關廉政勤政建設。

熱點內容
上海市法院文員 發布:2025-01-20 05:17:23 瀏覽:320
法院執行情況 發布:2025-01-20 05:12:55 瀏覽:475
新浪微博法院 發布:2025-01-20 04:56:08 瀏覽:697
公司與股東的法律關系 發布:2025-01-20 04:54:37 瀏覽:956
婚姻法的出台時間 發布:2025-01-20 04:54:35 瀏覽:992
保證法規 發布:2025-01-20 04:37:28 瀏覽:259
行政法學歷年試題 發布:2025-01-20 03:46:34 瀏覽:516
法官和律師座談 發布:2025-01-20 03:38:35 瀏覽:220
勞動法就是個 發布:2025-01-20 02:46:29 瀏覽:599
行政法姜明安百度雲 發布:2025-01-20 02:37:57 瀏覽: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