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幹部法治能力
1. 如何提高領導幹部的法制意識和依法行政能力
當前,一些領導幹部之所以存在以言代法、以權代法、以情代法、搞「土政策」的現象,關鍵在於依法指導和開展工作的觀念樹得不牢。各級領導幹部要充分認清依法辦事的極端重要性,使依法辦事成為自覺行動和行為准則。依法辦事是崗位職責所系。領導幹部的職責是法規賦予的,其許可權與職責緊密相連。領導幹部作為黨委決策的謀劃者,其依法辦事的能力和水平,直接關繫到單位的建設和發展。領導幹部必須著力強化依法決策、依法指導、依法辦事的意識。
在依法治國和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進程中,領導幹部在其法律地位上的雙重身份必然要求其樹立與依法治國和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要求相符的,以及與其自身所處法律地位相稱的法律意識。從這個意義上講,法律意識必然成為與領導幹部的政治素質、思想道德素質、業務素質、科學文化素質以及生理心理素質等諸多基本素質同等重要的必備的基本素質。
領導幹部應具備的法律意識從內容上看,包括諸多方面、諸多層次。領導幹部主要應具備的就是現代法治觀念。因為現代法治觀念是法律意識中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思想觀念。現代法治觀念內容十分豐富,不僅與歷史上的法治觀念有嚴格的區別,而且與人治、德治觀念的本質區別有嚴格的界定。若我國的領導幹部真正具備了以現代法治觀念為核心的法律意識,則領導幹部基本素質的內容就更加完整,結構也更趨於合理。反之,不僅領導幹部基本素質的內容不完整,結構不合理,而且我黨確立的依法治國目標也難以實現。
現代法治觀念是包括領導幹部在內的全體社會成員的行為規范。從這個意義上講,現代法治的核心是依法辦事。而依法辦事對於領導幹部而言,因其具有國家法律工作者的身份,就表現為依法行政。黨的十五大以後,全國的執法工作者和法學理論界經過研討,已就「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核心」這一觀點達成共識。依法行政是依法辦事這一現代法治的核心,也是在包括領導幹部在內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行為規范中的具體表現。
現代法治最終表現為一種符合現代社會文明的法律秩序,法律秩序是法律規范施行和適用的結果。從這個角度看,領導幹部必須認識到,自己在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的一個重要使命,是在自身樹立現代法治觀念的基礎上,依法行使職權,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即維護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使社會生活各個方面都能形成有序化的狀態,即形成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法律秩序。在此過程中,領導幹部還必須同時具備依法為國家服務的法律意識。因為按現代法治的要求,每個社會成員和社會組織,都依法享有自己的權利,依法履行自己的義務和承擔相應的責任。而權利的實現,義務的履行,責任的承擔,必須有依法制約公共權力的法律秩序。因此,領導幹部必須認識到自己在職務行為中行使的公共權力,是凝結著全體人民公意的憲法和法律賦予的。領導幹部行使公共權力的行為,也必須有法律上的界限,不能是無限的,更不能公權私用,以權壓法,以言代法。領導幹部必須明確自己手中執掌的公共權力,不僅僅是治理國家,調控社會的工具,而且更是服務社會,保護每個社會成員享有自己權利的手段之一。領導幹部不僅是依法行使公共權力的國家管理者,而且是依法辦事的社會服務者,和與其職權相應的法律責任的承擔者。我國的各級領導幹部只有具備了與上述現代法治要求相一致的法律意識,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秩序的形成才有希望。
2. 如何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切實提高各級領導幹部推進依法治國的意識和能力,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運用「法治思維」是堅持黨的依法治國方略理念的具體體現,也成為各級領導必須遵循的基本規則,這意味執政黨要依法執政、政府要依法行政,領導幹部和公務員在工作的時候也就要做到法律至上。
法治與法治思維內涵
法治,追根溯源是追求公平、公正、公開。法治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權力與權利的沖突。這里的權力指的是公權,權利指的是私權。運用法治思維,是相對於人治思維和權力思維來講的。
牢固樹立法治理念,培育法治思維素養,提升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能力。領導幹部要牢固樹立法治理念,形成法治思維定勢。領導幹部充分認識加強法治建設對於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重大意義,全面理解法治建設與經濟建設、法治思維與權力行使、依法行政與依法治權的關系,不斷增強法治建設的使命感、緊迫感和責任感。領導幹部要牢固樹立法治理念。領導幹部要形成運用法治的思維定勢。法加強對各級領導幹部的法律教育,充實幹部隊伍法治思維知識儲備。在領導幹部法律學習內容上,要注重加強針對性和實用性。在在領導幹部法律學習方式上,要注重加強多元化和有效性。領導幹部要不斷提升法律思維運用能力,豐富法治思維實踐途徑。
養成法治思維不是簡單的學習法律知識,而是要注重優化領導幹部知識結構的同時,提高其依法思考、依法決策、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
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治國理政 ,營造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的良好社會環境和法治環境。加強黨和社會的監督機制建設。一要在治國理政的體系內,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加強行政、司法監督體系和監督制度建設。二要健全完善質詢、問責、離任審計、引咎辭職、罷免、黨政紀處理等制度,保障對各級領導幹部的有力有效監督。三要加強人大權力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促進其監督行為逐步制度化、規范化。四要深化政務公開,建立健全各項陽光監督制度,不斷拓寬社會監督渠道,讓人民群眾監督權力。五要按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侵權要賠償、違法要追究的要求,強化領導幹部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
3. 領導幹部提高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關鍵是要做到以下哪些方面
一要當好學法的表率。
學法是守法用法的基礎。作為領導幹部必須注重學法,不僅要學履行職責所需要的法律知識,而且要學法的原則、原理,學法的價值、精神。通過學習,了解法律授予了什麼權力,這些權力的邊界在哪裡,權力行使的原則、程序是什麼,不依法行使將承擔什麼責任等。各級黨校、行政學院和社會主義學院必須把法治教育作為培訓重要內容,幫助受訓學員切實提高法治思維水平和能力。
二要領會好憲法要義。
憲法是黨和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是通過科學民主程序形成的根本大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決定》強調指出:「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法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全面貫徹實施憲法,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首要任務和基礎性工作。所以領導幹部要更多地讀憲法、懂憲法,將憲法規定轉化為工作能力,將憲法精神轉化為工作習慣。
三要強化法治理念。
法治理念是法治的靈魂,領導幹部要在紛繁復雜的工作事務中有所超脫,應當化繁為簡,即以法治理念把握復雜的利益關系,找出明確的權利義務主體及其之間的法律關系,結合實際形勢作出符合法律規定與社會效果的科學決策。
四要注重法治實踐。
法治思維的養成特別是法治能力的提升,關鍵靠實踐。領導幹部在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的工作中,必須撲下身子,躬身實踐。凡是想問題、辦事情、作決策,務必按法律辦事,有法律規定的,遵循法律規定;沒有法律規定的,遵循法治原則、法治原理、法治精神,同時要深入法治工作第一線,善於剖麻雀、析個案,注意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從而不斷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工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要遵法守法。
總書記強調,正人必先正己,正己才能正人。中央怎麼做,上層怎麼做,領導幹部怎麼做,全黨都在看。如果領導幹部對待法律是「說一套做一套」,那麼下級以及群眾對待法律也將陽奉陰違,久而久之法律權威就會喪失殆盡,依法治國偉大實踐就會落空,領導權威也將在此過程中不復存在。
六要認真對待監督。
從很大程度上講,衡量領導幹部法治水平的基本標準是如何對待監督。美國法學家富勒將道德分為「內在道德」與「外在道德」兩個方面,其中的「外在道德」指的是法律制度規范約束引導下形成的習慣行為。毋庸置疑,這種外在的道德約束與內在道德的最大區別是監督的力量。法律不同於道德,前者是剛性的、強制的、明確的、外在的,後者是柔性的、自覺的、模糊的、內化的。所以領導幹部法治素養的要害在於自覺接受法律監督以及依據法律規定產生的專門監督、黨內監督、公民監督、社會監督等,用外在監督促進內在遵守法律精神,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法治。
以上為有關論述,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4. 如何提高領導幹部依法行政的能力
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求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並首次要求「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領導幹部必須適應新形勢新要求,主動以法治思維看待問題,帶頭用法治方式解決問題,依法推動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
用法治的眼光審視問題、謀劃工作
法治思維強調尊重法律權威、遵循法治原則、體現法律理性。法治方式強調按照法律規則協調利益關系、解決沖突糾紛,遵循法治規律行使權力、治理社會。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治理國家和社會,有利於在全社會形成理性共識,實現國家長治久安和社會和諧穩定。領導幹部需要學會用法治的眼光審視問題、謀劃工作。
樹立辦事依法的規則意識。辦事依法是現代法治的基本要求,樹立辦事依法的規則意識,就是要做到憲法法律至上,樹立敬畏法律、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法律意識。辦事依法的規則意識,注重強調執政行為的合法性、程序性、權利義務性、公平正義性,核心是規范、約束和監督公權力的運行,反對各種形式的特權及暗箱操作。這就需要領導幹部從內心深處堅持把辦事依法作為政治責任、施政習慣、自覺追求,克服特權思想,樹立職權法定和權責統一的觀念,牢記任何職權的取得和行使都必須符合法律,違法行使職權要承擔責任,不作為、失職也要承擔責任;樹立法律權威的觀念,帶頭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維護法律的權威,嚴格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絕不謀求凌駕於法律之上和超越於法律之外的特權,不以權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
養成遇事找法的思維方式。樹立遇事找法的思維方式,就是要樹立對法治的崇尚和信仰,養成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的高度自覺。這就要求領導幹部要加強法律知識學習,強化法治意識,培養積極的法治情感、法治信仰,提高運用法律的能力;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善於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統一起來,堅持對黨負責、對人民負責與對法律負責的一致性。各級組織部門也要注重對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進行考察,將「法治能力狀況」引入領導幹部績效考核和選拔任用標准,重視提拔使用法治意識強、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優秀幹部,讓法治思維成為領導幹部主動自覺的慣性思維方式。
在法治的軌道上深化改革、促進發展
法治是協調各類利益關系、積極穩妥推進改革的根本性手段。領導幹部必須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的能力。
發揮法律的規范性功能。改革觸及的都是利益問題,處理不好,就可能引發新的矛盾。法律反映了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運用法治這種規范方式處理改革中的利益沖突問題,能使改革得到更廣泛的社會認同和支持,從而使改革更權威、更合理、更順暢。這就要求領導幹部學會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分析和處理改革中的問題,堅持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各項改革;要善於通過公眾協商、公開聽證等法定渠道,公開博弈,統籌兼顧,最終確定改革的最佳方案,使改革更加接近公平合理目標;特別要積極運用法治方式處理涉及教育、醫療、養老、戶籍、收入分配等民生領域改革的利益糾紛,盡可能地凝聚共識、排除干擾、激發活力,使改革沿著法治化道路有序向前推進。
5. 如何提高領導幹部的法治思維,增強依法辦事能力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提高黨員幹部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黨員幹部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組織者、推動者、實踐者,要自覺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 」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是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邁向現代文明國家的當然路徑。無論是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秩序、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還是化解社會矛盾和解決糾紛、制約權力和保護權利,都需要大力提升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
法治思維是指一定主體以法治理念為基礎,運用法律規則、原則、價值和精神對相關問題進行分析、判斷、綜合、推理以致形成結論,作出決定的思維模式。法治思維主要包括合法性思維、法治至上思維、體系性思維、程序性思維、證據性思維等。合法性思維主要指領導幹部在做出決定時首先要想一想自己作為決定的主體是不是合法,作出決定的程序、依據、證據等是不是合法,合法就可以做,不合法就不能做。法律至上思維主要指領導幹部在決定時要把法律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法律至上包括外部至上和內部至上。所謂內部至上,是指法律體系內部有自己的等級,下位法服從上位法,最終服從於憲法。所謂外部至上,是指當法律與道德、習俗及政策等規范發生沖突時,法律規范為最高的效力,需要優先遵從。體系性思維是指法律是一個體系,既包括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憲法法律,也包括國務院、有立法權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還包括國務院組成部門、有立法權的地方政府制定的部門規章和政府規章。正是因為法律是一個體系,所以領導幹部在作為決策時要通盤考慮,不能僅盯著某一個法,既要看到上位法,也要考慮下位法;既要考慮一般法,也要考慮特別法。程序性思維要求領導幹部在做出決策和決定時,不僅要考慮實體法,還要考慮符不符合程序法規定。證據性思維是指領導幹部在做出決策和決定時,要基於證據所支撐的法律事實,沒有證據就沒有法律事實,沒有法律事實也就不能形成正確的推理和判斷。
依法辦事是指領導幹部按照法律規定的措施、辦法、路徑對待和處理相關問題而形成的方法與模式。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是一個內在思維和外在實踐的關系。法治思維更多是一個內在思維活動,而依法辦事則是外在的表現形式。依法辦事最核心的內涵就是按照法律規定的措施、辦法和路徑來對待和處理相關問題。如領導幹部在做出決策和決定時,相關法律法規對決策和決定的職權、程序、方式、時限有明確的規定時,嚴格遵守這種規定就是法治方式。行政執法人員在執法過程中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的程序、時限、措施等,就是法治方式。法治方式可分為宏觀與微觀兩種。宏觀的法治方式如:對國家而言,依法治國就是其法治方式,對執政黨而言,依法執政就是其法治方式;對各級政府而言,依法行政就是其法治方式。微觀的法治方式主要指在具體的立法、執法、司法和行政決策過程中,相關立法、執法、司法和行政人員能否嚴格依照法律所規定的主體、程序、時限、方式等去立法、執法、司法和做出行政決策。
盡管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但各級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依法處理政務的能力與民眾日益增長的依法治國的需求之間還存在相當大距離。現實生活中,一些領導幹部個人意志至上、法治觀念淡薄,常常習慣於憑個人意志來管理經濟與社會事務,甚至干預正常的執法和司法活動。可以說,當前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作用,如何大力提升領導幹部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的能力迫在眉睫。
一是加強學習、培訓和實踐,努力提升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法治思維是一個邏輯思維過程,法治方式是法治思維影響下的行為方式。當然,不管是法治思維還是法治方式都不是與生俱來的,都需要通過後天不過學習、培訓、實踐才能形成。只有通過學習,才能真正懂得法治在人類社會治理模式的優越性,才能真正知曉何為合法性、何為法律至上、何為法律程序等。只有在掌握法治的特點和相關內涵的基礎上,再通過培訓、實踐,才能進一步培養法治思維、提升法治思維,並在法治思維引領下運用法治方式。正如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中指出「堅持把領導幹部帶頭學法、模範守法作為樹立法治意識的關鍵,完善國家工作人員學法用法制度,把憲法法律列入黨委(黨組)中心組學習內容,列為黨校、行政學院、幹部學院、社會主義學院必修課。 」
二是健全法治制度,用制度倒逼領導幹部提高運用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的能力。學習、培訓和實踐對於提高領導幹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當然很重要,但這些路徑必定主觀性強,具有很大的自我依賴性,如果沒有一定的制度支撐,其效果也許並不明顯。所以當前還需要建立、健全相關法治制度,用制度來倒逼領導幹部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能力。如健全領導幹部出庭應訴制度。通過規定領導幹部出庭應訴,讓領導幹部切身感受何為法律至上思維、何為程序性思維、何為體系性思維、何為程序性思維,也讓領導幹部通過訴訟明白,如果在工作中沒能很好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在訴訟中需要承擔敗訴的後果。再比如,健全、完善重大決策的合法性審制度。重大決策的合法性審查制度主要指黨政機關在重大決策前,必須由相關法制機構對重大決策的合法性進行審查,只有審查通過時,才能形成重大決策。此種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本身就是對領導幹部決策時是否運用法治思維,是否符合法治方式的全面審視和檢驗,此種合法性審查的全面審視和檢驗本身起到倒逼領導幹部必須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進行重大決策。
三是把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能力納入領導幹部政績考核,列入幹部考察范圍。在中國,政績考核指標體系和幹部考察內容向來是引領領導幹部工作的標桿,一直都是幹部能力提高的燈塔。如果把一個單位、一個部門的法治指標作為政績指標體系的重要內容,把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作為幹部考察的主要內容,各級領導幹部一定會高度法治工作,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培養。對此,十八屆四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已有明確要求,即「把法治建設成效作為衡量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工作實績重要內容,納入政績考核指標體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辦事作為考察幹部重要內容,在相同條件下,優先提拔使用法治素養好、依法辦事能力強的幹部。對特權思想嚴重、法治觀念淡薄的幹部要批評教育,不改正的要調離領導崗位」。 (作者單位:安徽省委黨校法學部)
作者:作者單位安徽省委黨校法學部
6. 領導幹部必須具有法治能力包括哪些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這一論斷明確提出了「法治思維」概念,強調了領導幹部提高運用「法治思維」的方向及意義。這就要求我們廣大黨員幹部要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破解社會管理難題,提高社會管理創新水平,而前提就是我們黨員幹部要做好學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表率。這樣既是做好工作,提高領導能力和工作水平的需要,也是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學法用法和自己遵守法律的需要,更能有效提高各級領導幹部依法決策、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從而提高社會管理工作水平。一、「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內涵及兩者間的相互聯系。「法治思維」,顧名思義,是一種運用法治價值來認識世界的思維方法,是法治價值在人們頭腦的思維形態中形成思維定勢,並由此產生指導人們行為的思想、觀念和理論。與「法治思維」相對應的思維方法通常可界定為「非法治思維」。法治方式則是指在法治思維的指導下,運用法治手段、法治方法、法治程序和法治規則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依法執行法律規范、依法強化法治監督的實踐過程。法治思維是法治方式的前提,法治方式是法治思維的保障。沒有法治思維就沒有法治方式,如果滿腦子都是人治思維、專制思維、特權思維,其行為方式必然會出現以言代法的家長制、以權壓法的官僚主義、徇私枉法的貪污腐敗等現象。沒有法治思維,依法治國就只能是一句空話。沒有法治方式,法治思維則難以保障。如果在一個缺乏依法治國的方式、機制和體制的環境下,「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大多數人就可能不具有或者不習慣於進行法治思維;即使具有較高文化程度和較高思想覺悟的人,可能由於缺少專門的法治思維訓練或者法治環境約束,也可能不具有或者不習慣於進行法治思維。在基本概念上就有不少人分不清「法治與法制」、分不清「法人與法定代表人」「有限公司與股份公司」等等常識性概念,因而在行為方式上出現重長官意志而輕法治規范;重上級指示而輕法治原則;重行政效率而輕法治程序;重個人威望而輕法律尊嚴;重政績外顯而輕群眾權益;重上級服從而輕法律約束;重文件圈閱而輕法律學習;重權力行使輕法律尊嚴等現象。因此,法治思維習慣的養成,除了依靠法律知識的教育與灌輸,依靠法治文化的積淀與培育外,關鍵還在於依靠法治方式的落實與規制,在於法治原則、法治規范、法制體制和法治程序等法治方式的強化運用與剛性權威,在於人們自覺增強法治的敬畏感。二、實踐中解決實際問題思想方式上存在的誤區。在實踐中,一些地區或部門的幹部雖然認識到法治思維對依法治國、依法治市的深遠意義,但在處理實際問題時,並沒有自覺選擇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分析問題的原因,主要存在以下8個方面的誤區。一是迷信人治思維「根深蒂固」,認為法治思維不適應中國國情。有的人認為,法治雖是個好東西,但終究是「舶來品」,中國有著幾千年的封建「人治」傳統,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至今仍有巨大慣性。他們認為,簡單的法治思維難以應對復雜的社會關系、深奧的儒家道家哲學和禮治傳統,解決不了實際問題。二是迷信權利集中「一家之言」,認為法治思維在於分權,不利於管理。有的人認為,法治思維是西方「三權分立」的東西,與中國的現行政治體制不符。他們認為,權利的集中行使,才能解決政府面臨的各種社會問題,法治思維的分權意識,不利於化解社會矛盾。三是迷信「政策治國」,認為法治思維呆板滯緩。有的人認為,要保持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的「中國速度」,仍要依靠「政策治國」。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