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哈

道德經哈

發布時間: 2022-08-31 22:16:18

① 《道德經》評價和影響

《道德經》在國外:

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世界出版第一多的是聖經、第二多的是道德經,被譯成多國文字廣為流傳!是中國乃至世界的巨大精神財富!20世紀,人類在科學技術和物質財富上雖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也造成了環境破壞、價值迷惘和心靈污染三大危機。面對這些社會危機,西方人開始從東方道學中尋求哲學智慧,以解決現實問題。

美國學者邁克爾·哈特在評述老子《道德經》時指出:「這本書雖然不到六千字,卻包含著許多精神食糧。」荷蘭萊頓大學教授施舟人肯定道學「對西方文化來說,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能使西方文化得以更新的動力和活力的源泉。」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翰·高認為《道德經》「是一本有價值的關於人類行為的教科書。」德國人尤利斯噶爾指出:「老子,他是推動未來的能動力量,他比任何現代的都更加具有現代意義,他比任何生命都更具有生命的活力。」美國科學家威爾杜蘭認為《道德經》「是最迷人的一部奇書」。德國哲學家尼采認為老子的《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美國學者蒲克明預言未來「《道德經》將是一本家傳戶誦的書。」它之所以受到世人如此重視、如此高的評價,因為它是人類最古老的最系統的第一部「大成智慧學」。

在政治上 ,不少國家的領導人都指出,要想構建「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必須善於從老子《道德經》中去尋找政治智慧。德國前總理施羅德大聲呼籲:每個德國家庭買一本中國的《道德經》,以幫助解決人們思想上的困惑。美國前總統里根援引《道德經》中「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治國名言,以尋求其治國理念和方略。俄羅斯前總統梅德韋傑夫建議全世界「遵循中國古代偉大哲學家和思想家老子的教誨,來應對世界金融危機」。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極力推崇老子的《道德經》,援引老子的「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的名言,努力將這種不朽的哲學智慧應用到聯合國工作中。

在經濟上 ,要解決現代市場經濟中出現的問題,也需要從《道德經》中尋找發展經濟的哲學智慧。英國哲學家克拉克認為「現代經濟自由市場的原理就是源自《老子》的無為而治。」在世界范圍內,已悄然地出現了一個經濟文化群體「道商」。所謂「道商」,就是以道學的辯證思維和哲學智慧從事企業經營管理的商人。法國阿爾斯通總裁安南·博格先生聲稱:「在中國做生意,要懂《老子》。」曾擔任財富五百強公司高級執行官的詹姆斯把《道德經》尊為新世紀的商業理論。奧地利經濟學家哈耶克認為道家的「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的觀點,就是他的自發秩序理論的經典表述。美國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根據老子的「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的思想,從事社會公益慈善事業。美國GE公司前總裁傑克·韋爾奇依據老子的「為道日損」的思想,提倡「無為式」的「簡單的管理」。

在科技上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也可以從老子的《道德經》中汲取靈感。英國科學家霍金在老子的「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思想啟示下,提出了「宇宙創生於無」的理論。美國物理學家約翰·惠勒提出的「質朴性原理」,與老子所謂「道」的質朴性是不謀而合的。美籍華人李政道發現量子力學中的「測不準原理」與老子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的思想,也有吻合之處。日本農學家福岡正信提出「自然農法」,並稱自己「就是在老子『道法自然』這一偉大命題的啟發下提出來的。

② 《道德經》又名《老子》,《道德經》在文學界的地位如何

引言:在我國古代有很多優秀的人物都為現在的人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他們留下來的優秀作品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而且也給了很多迷茫的人們一些指引。

三、對《道德經》的評價

這是一部非常有價值的關於人類行為的教科書,而且他產生的影響也是深遠的,同時也是一本家喻戶曉的書籍,《道德經》雖然不到6000字,但是裡面卻有著很多的精神食糧,而且這部作品也吸引著很多人的觀看,並且也證明了老子的聰明才智,裡面蘊含的神聖的道家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並且也成為了很多人的精神財富,裡面所涵蓋的哲學和倫理學等等,都被後人奉為治國和起家的一個寶典,所以是非常優秀的一部作品。

③ 求道德經原文及譯文

道 德 經
一章()
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二章(46)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三章(47)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
四章(48)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五章(49)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如守中。
六章(50)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七章(51)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八章(52)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九章(53)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
十章(54)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修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長而不宰。是為玄德。
十一章(55)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十二章(56)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十三章(57)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十四章(58)
視之不見,名曰微;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十五章(59)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十六章(60)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十七章(61)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十八章(62)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十九章(63)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二十章(64)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
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儡儡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淡兮,其若海,望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二十一章(65)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二十二章(67)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二十三章(68)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
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二十四章(66)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居。
二十五章(69)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十六章(70)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二十七章(71)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是謂神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二十八章(72)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復歸於朴。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無割。
二十九章(73)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三十章(74)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居,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三十一章(75)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居。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三十二章(76)
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
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三十三章(77)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三十四章(78)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三十五章(79)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三十六章(80)
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三十七章(81)
道恆無名,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
無名之朴,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地將自正。
三十八章(1)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三十九章(2)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耶?非乎?故致數譽無譽。是故不欲祿祿如玉。珞珞如石。
四十章(4)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四十一章(3)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四十二章(5)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四十三章(6)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四十四章(7)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四十五章(8)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四十六章(9)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四十七章(10)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四十八章(11)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四十九章(12)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聖人皆孩之。
五十章(13)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陵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五十一章(14)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五十二章(15)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啟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五十三章(16)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竽。非道也哉!
五十四章(17)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五十五章(18)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峻(去『山』換『血』)〕zui1。
五十六章(19)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五十七章(20)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五十八章(21)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五十九章(22)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為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六十章(23)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六十一章(24)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六十二章(25)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六十三章(26)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六十四章(27)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
持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持,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自然而不敢為。
六十五章(28)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
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六十六章(29)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六十七章(32)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六十八章(33)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六十九章(34)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
行,攘無臂,執無兵,乃無敵矣。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
哀者勝矣。
七十章(35)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
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七十一章(36)
知不知,上,不知不知,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七十二章(37)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七十三章(38)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姍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七十四章(39)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七十五章(40)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不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不治。
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七十六章(41)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居下,柔弱居上。
七十七章(42)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其不欲見賢。
七十八章(43)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七十九章(44)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
無德司徹。天道無親,恆與善人。
八十章(30)
小邦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邦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八十一章(3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老子道德經終◇
===================================
一九九四年,祥子據馬王堆漢墓帛書本、任繼愈《老子今譯(修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版)校訂。
電子版底本:
①一九九二年,李曉渝等據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四年版),參照馬王堆漢墓帛書本及江南文化書院黃山分院《道德經》(一九九零年版)輸入之《老子》電子版
②一九九三年,常人《道德經解》電子版

④ 道德經是文學作品還是哲學呢急用!!!知道的親們速回哈~

主要是哲學作品吧,但文學價值也很高,這個東西不好分,只能說一般大家把它看成哲學書籍而不僅僅是一篇好文。畢竟文以載道嘛

⑤ <<道德經>>

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 文

規律是無所不在的,規律是環環相連的,規律是周而復始,生生不息的,所以,規律是可以用文字表達;用語言來解答;用事實來證實的。因為規律它會進入「等同時代」(大同時代),又會在大同時代形成規律,然後進行演變,演變的結果並不是相同的。也就是「大同與大不同」的關系。因此,規律有它的規律性,也有它的特殊性和不正常性。所以在解釋,解答規律時,就一定要為規律產生、發展、演變的過程定性(即取名),定性是為了更好地區別規律的相同於不同性。

因為天地形成是在瞬間形成的。所以,第一定性點把它放在天地形成前和天地形成的交融處,定性為無和有。

所以,站在不了解規律的角度去看待無的目的,只能感覺規律的奧妙所在,站在了規律產生的結果去觀察規律,就可以感受到它的結果。

所以,有和無,有名和無名,常有欲和常無欲,妙和徼都是同時從規律中出現的,同時運動,運動不斷的運動,產生了許多意想不到的結果。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傾,音聲之相和,前後之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譯文

凡是有生命的物種,都會區別自己喜歡與不喜歡的事物,都會選擇自己喜歡的事物,很自然地排斥不喜歡事物。都會知道,可以為已所用的東西是可以利用的,把無法利用的東西放在一邊。

所以,美與惡,善與不善和有與無都屬於同一性質,是同時出現,同時完成它們之間的對應關系。雖然是同時出現的對應關系,但它們也會變化的,比如一隻饅頭和一塊石頭,飢餓的人肯定會選擇饅頭,排斥石頭,如果是一隻燒雞和一隻饅頭,有人就會選擇燒雞而排斥饅頭。這是一種很微妙的關系,就因為就了這種微妙,才形成了有和無,產生了萬物。難到易發明、創造了東西,形成了長和短的比例,了解了從上而下的一種力量,才能用心聲和諧音樂,用事實追隨。

所以一個真正的,能發明創造的人,往往會不斷地應用萬物,去造就一個真正屬於人類世界的事業。

他用實際行動告訴人們,而不是用語言來教訓人們。而是象萬物永遠在工作也不會貪懶,因為他們認為事物生來就不是為自己,所以他們永遠不會滿足自己的工作始終在努力,即使成功了,他們也不會休息、享受。

夫是一個既能了解天地形成之本,又能做人間事業的人。他的唯一追求就是去作那些屬於人類的事業,用事實去淘汰錯誤的存在,這樣的人哪會想到或有時間享受、休息呢?
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矣。

譯文

既要把事情做好,又不顯示自己的水平,一切歸功於規律,這樣的人只能引導老百姓的努力,有誰會爭奪他做事能力的地位呢?因為夫只能顯示工作能力,而不顯示權利地位,就象一個沒有貴重物品的家庭,人們怎麼會想去佔有他呢?

一個一心一意為人類工作的人,一個一生努力踏踏實實做事的,一個永無止境用行動來證明人類智慧的人,把所以的成功歸結於規律的人,這樣的人,對人們來講,誰知道他有生命自私的企圖和目的呢、人們見了他除了向他學習以外,還有什麼理由想入非非?

因此,一個真正知天地,會做事,能發明創造的人,他治理的理年和結果是一致的:一,可以把所所有埋藏在心中的錯誤思想自己感到沒有用而改變做人方式。二,用最簡單,最實際,最佳食品去提供人們的飲食。三,這樣就能最好地消除所有想弄虛作假的人的僥幸心理。四,這一系列的措施,是為了人們懂得是非,增強體質,保持做人的人格。五,當老百姓具備了這些條件。再告訴他們天地形成的知識,傳授他們規律中的規律,徹底了解大自然無中生有的目的。六,只有這樣的百姓才能清楚地了解天的知識和做事的能力,同樣,夫在這種情況下,還能胡作非為嗎?

當所有人都知道無中生有的目的,當人人都有作為而自覺努力,勤奮時,天下之事還有什麼不能把它做好嗎?
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似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子,象帝之先。

譯文

規律所產生的能量在瞬間釋放,想利用它,它怎麼會滿足你的想法呢,想把它接收,又有什麼器物呢?只有順從它去該去的地方存放,因為它會變化成另外一種能量進行釋放,在釋放時使萬物都能得到利益。道沖好比打雷,雖然大家都知道一次雷電的能量可供人們使用多少時間,但是無法接住它,只好讓它去該去的地方,對於人們而言,只能想想而已,但對大地,這些能量的充實,會改變物理動態結構,只有在物質不斷改變動態結果的情況下,植物才能得到很好的生長。

知道了物質形成的規律,可以用規律產生的物質造福人類,改造世界。那些胡說八道的是非,那些強權式的管理還有什麼可用的呢?強權和壓迫都不存在了,那些恩恩怨怨都自然解開了。沒有強權,沒有恩怨,人們都能很好的生活,共去創造美好的理想世界而努力。

這么簡單,這么好的治理方案,好像早就存在了,雖然我不知道是從什麼時代產生的,可我卻知道,它產生與黃帝,炎帝之前。
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譯文

大自然創造天地萬物並不是因為仁慈,而是為了自己能量守恆,演繹了周而復始的天地萬物。所有,它會創造你,也會消滅你,這就是大自然的自私所在。而有些所謂的知天懂地不會做事的聖人,往往會借口順天者昌的口號,愚弄,魚肉百姓,把百姓當成一種可供觀賞,玩弄又可食用的狗。

這種所謂的聖人,這種常借口順天者昌的聖人,他們哪裡知道,天地間還有一種可用使生命永恆,反之還能糾正大自然自私的規律,這種規律一旦啟動,就會有無窮無盡的智慧。

這種智慧型的規律,是任何力量也無法消滅它的。但是,它一旦啟動,就能突破天地不仁,聖人不仁等等。總而言之,要把它一一證明是有很大難度的,同時也會干擾別人的正常思維,於其說不明白,倒不如把中心思想,中心內容先行公布。

六章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譯文

能量是造就一切的根本,能量是永生的,是不滅的,因為它產生了運動。運動會不斷地產生能量,運動是怎麼產生的呢?運動是依靠一個很大的自然空間,這個空間區域大到可以產生「對等」關系。所以,天地之根,就是大,大大的大自然。

大自然大到產生對等關系,對等產生了運動,運動產生了能量,這種能量是無所不在的,所以,要使用它是永遠使用不完的。
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譯文

因為用不完,所以可以使星系,星球寄生在這個充滿能量的世界裡,也因為有了用之不竭的能量,加上規律創造的星系、星球的運動。形成了運動的規律性。因此說,天地長而久之,有次序,有規律的運動,並不是依靠天地自己解決能量問題。因此,一個知天地,能幹事的人並不是以開始就有如此水平的,而是一開始拚命的努力、創先、發明,等人們看到了好的成果才知道是有這么一個人,才知道他的水平。

難道聖人就沒有私心嗎?有的,他作了別人向做而做不成的事,做人人能做而不想做的事,這種做法,在常人眼裡感覺上有點邪門,但是他成功了,人們可以享受他的成果,在成果的作用下,又能努力,這就是他的私心。

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又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文

這種別人無法想像,無法理解的私心,猶如能表達最高明的善意的水一樣,水無論流到哪裡,都能為需要水的萬物而利用。這種常人無法想像的私心,居然是為了人類的真正事業而不斷的努力,創造。

這種表達的方法,猶如天上的雨水,流淌的江河,水到哪裡都能滋潤萬物,使萬物生長,而又不去爭奪名利和成果。因為,水只是流淌,萬物需要而取之,不需要水則過之。因此,水沒有使用強迫的方法,叫萬物接收,所以,它沒有感覺自己有功,所以也就不會爭功,也許這就是她作了自己應該作的事情。

非但如此,水還能處理污垢,使環境干凈整潔,所以,一個善於努力的人,在 不斷的努力過程中,以自己的有益於人類的創造來改變別人的思維,也不斷地改變自己的作為,而這些改變彼此的方法都必須符合規律,朝著人類證正面發展的。

因此,是以聖人和水一樣,即使在休息的時候,也要有所作為,水在休息的地方也能哺育魚蝦、植物、鳥類、動物。(這就叫「居善地」)。因為他們行事能力是可以肯定的。他的行為是符合規律的。所以,人們在信任他們的同時又能配合。(這就叫「言善信」)

是以聖人做事的能力是以自然和人類綜合考慮的。他的要求就象水一樣:水能利用高低落差,溝渠通暢,江河調整,湖泊囤積。蓄水,大海處理,熱源蒸發,氣流調控,均勻布局,季節分明。所以,是以聖人在處事的時候,首先有一個標准,這個標準是符合人類正常發展的,是能夠配合自然條件的,是不可以產生危害的,同時也漸漸的用正確方法,去替換所有的事物,真正地建立,完善屬於人類的目標和事業,使人類了解人類的真正價值。這樣:才能使人們都知道:各行其道,各行其職,分散為事,統一為是的重要性。(這就叫「政善治」)

由於前面的事做好了,今天的事情也就順利了,也能體現事物的正確性和發展性,這樣就為將來奠定了基礎。(這就叫「事善能」)

雖然了解了過去,今天順暢了,而將來的基礎也打好了,但事物的條件還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比如,中國農耕24節氣,是從農耕的總體出發的,但因各地氣候、土壤等等條件的不同,在利用天氣在耕耘時,也應該作一些正確的調整。

這和國家的制度一樣,在不同地區,不同時間都要有所變動,這個變動是為了更好地執行律法,而不是破壞律法。比如:中國的官員貪污,和一般職員貪污,所接受的律法,如果官員輕判了,許多當官的人就會去犯法,因為,這個賭是有價值的。如果官重判,他們就不會去犯罪,因為不值得。所以,任何事物的變動,都一定要符合時代、時機,都必須要為人類大局所思考。(這就叫「動善時」)

作為一個知天地,做人間事的統治者,只有追求到了這一層,了解了事物的規律,特殊性和可變性,用這種配合人類,結合天地的方法去管理國家的時候,還有誰敢於比高低呢?人們除了努力以外,就會服從,這樣,夫哪裡還有什麼憂慮呢?

⑥ 《道德經》第五十七章

羅老師版本: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智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盜賊多有。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用穩定的、正常的狀態治理國家(陽),用出其不意的方法用兵打仗(陰),用無事之道取得天下(在陰陽之上更高的境界)。

這兩種狀態領導者都應該有,老子強調盡量不用兵,不到萬不得已不用兵,一旦用兵,就要「出其不意」。

舉例:唐太宗李世民對內,放低自己的慾望,被魏徵訓了200多次,也看不了「秘書」褚遂良對自己的治國記錄,難道他真的看不了么?他完全可以把褚遂良殺了的,但是他覺得只有放低自己,才能發揮大家的優勢。

李世民對外,曾經帶3500人,打敗了竇建德的10萬大軍,這就是「以奇用兵」啊。

對內要無我利他要穩,對外真的需要打仗時要奇,兩種狀態要學會切換。

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

我怎麼知道會這樣呢?如果天下有特別多的忌諱,那麼百姓會越來越貧困;如果百姓有很多互相攻擊的武器,會讓社會變得混亂。

領導者多事,在意自己,就多忌諱;領導者自己要減少忌諱,要向老百姓傳遞收起爭斗之心的理念,才能建立起和諧的社會文化。

啟發:從表面上看,是講老百姓「彌貧」的狀態,深入來看是領導者沒有管理好。

人多智而奇物滋起;

人們如果智慧太多就會滋生很多稀奇古怪的東西。

這些東西並不一定是對我們好的,智慧常常會被用來滿足慾望,不如回歸質朴。

比如:為了滿足人們「方便」的慾望,塑料袋的創造,如今卻很難被分解,污染環境;飛機、汽車、洗衣機、電梯、原子彈……這些都是以人的慾望所驅動的。

如果把智慧用來去愛、用來保護環境,那生活是會越來越幸福的;如果智慧用來更多更好更快地去攫取享受,就會有損失,走向不歸路。

老子一直勸不要為了慾望而動用自己的「智慧」,要回歸質朴。

法物滋彰而盜賊多有;

好的東西太多了盜賊也會越來越多。

生活中的好東西層出不窮,外在就會越來越多的盜賊誕生,引申來看,「盜賊」不僅是外在的,還是內在的(慾望),要學會識破誘惑的局,滅掉「心中的盜賊」。

這里更多地是講上下關系。

舉例:方太廚具。十多年前,那時很多老闆喜歡去賭博,但是方太老總喜歡讀國學,就在企業管理中推行,也不著急,也不強求,就只是慢慢地推行。

老子特別反對把一個普通的東西賦予格外的價值。

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所以有道的領導者曾經說過:「我無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靜,人民就會遵紀守法;我無事,人民自然富足;我無欲,人民就自然朴實。」

這四句「聖人之言」是本章的重點,前面都是為了這四句鋪墊的,都是講的領導者和被領導者的感應關系的,前面講了容易亂,後面這幾句總結為什麼會這樣。老子看似講社會現象,但這個現象的形成是跟領導者有緊密關系的。

我無為,而民自化;

領導者不為自己的利益去刻意作為,設置各種規章,為自己撈取,這是「有為」;「無為」就是放下自己的慾望,不為自己撈取,員工之心慢慢就會被化掉,他就會跟著改變。

舉例:羅老師去長壽村去考察,發現百歲老人生活都很簡單、恬淡,沒覺得自己需要法拉利,愛馬仕的包……他們心中沒有慾望,但是對於基本的生活工作,還是好好做的。

我好靜,而民自正;

領導者知道「道」,放下慾望,內心安靜後,人民、員工自然會越來越端正、正直。

真正的教育總是在潛移默化中完成的,言傳身教往往最有效。

這里再一次講到了上級影響下級的關系,跟父母和孩子的關系是一樣的。

舉例1:羅老師有個朋友,逢年過節都帶著孩子去敬老院包餃子一起過節,他的朋友事業通達,相信孩子未來也會不錯的,因為有這個的父母言傳身教,而不是很多父母,自己打著麻將,卻要求孩子好好學習,不許打游戲看電視等。

舉例2:羅老師回憶他的爸爸曾經給他和他的妹妹講一本出名的小說,每天晚上給他們講,羅老師說這種「文學底蘊」就耳濡目染地傳染給他了。

教育說難很難,父母需要做到,說容易也容易,只要父母做到……

我無事,而民自富;

領導者不為自己撈取而做事(收稅),老百姓就富裕了。

橫征暴斂,與民爭利,不是長久之計。暫時的讓利,最終幸福才會來臨。

將此思想(放下自己的慾望)用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是可以的,無論是夫妻關系還是親子關系。

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領導者把「沒有慾望」當做自己的慾望,老百姓也會變得質朴。

人是有慾望的,也可以有,不過你要學會選擇你的慾望。

羅博士認為人的慾望分成兩種:

1、動物性的,被感官所驅使,為自己索取;

2、聖人性的,為大家做事;

老子認為做領導者,盡量把自己動物性為自己的老子認為做領導者,盡量把自己動物性為自己的慾望壓低,上升到高層次的願望,這樣更多的人會跟著你走。

舉例:為了滿足口欲,吃各種各樣的美食,吃多會傷身;看美色會迷失自己,甚至找一個美女結婚後,最終還是你們之間的相處模式決定你們是否幸福。

如何能放下慾望?就是要看清楚慾望的真相,看到它對我們來說沒那麼重要時,就自然而然能夠放下一些了。

記得點贊哈~

⑦ 請寫出《道德經》全文

道德經其實就是《老子》,它分道經和德經兩部分,內容太多,這里發不完,給你網址去看吧。
http://guoxue..com/page/c0cfd7d3/0.html

⑧ 《道德經》第一章講的主要是什麼誰給寫寫第一篇的讀後感

可以用語言描述出來的道就不是老子所說的「常道」,能用語言陳述出來的名就不是永恆的「常名」。也就是說老子所說的道與名都不是用語言文字能描述出來的,它們只是一種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感覺。常道、常名、的常是看不到的,想要觀察到它們的奧妙,就要學會怎樣體會無的狀態。

「無」是無形無相無聲的,是宇宙形成之前的一種狀態,是天地的開始;「有」是表示事物具體的產生,是能看到的物質的產生,是萬物的母親。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是一種無形,是一種感覺,一種美好的感受,是一種狀態。「常有,欲以觀其徼」,「常有」是一種有形,是一種狀態,萬物產生的具體形象。它們是宇宙產生的先後兩個階段,兩個過程。

有和無同出一個根源,都來自於宇宙,這兩種狀態,同出一門而又不同的叫法,都很幽深幽遠很神秘,從哲學角度講就是指一般與個別的關系。一般是不生不滅的大道本源,是指能量層面的東西,個別是指物質方面的,是能量顯相的能看到的物質的層面,是可生滅的。

老子所講的道與儒家的道是不一樣的,它不是孔孟之道,仁義之道。也不是指天道、地道、人道,它更加接近於自然法則之道,它是無名的,它是統領宇宙萬物之門的,是宇宙的總根源,是宇宙運行的規律。

「無」比「有」多,無是生命的本源,是現象背後的部分,是創造的基石。「有」是物質,是小我的部分,是少數派。

(8)道德經哈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

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

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

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道德經

⑨ 求道德經勵志名句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版非常名
夫唯不爭,故無尤
聖人之權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
就知道了這些了 或許有的不屬於勵志
你自己撿著用吧

⑩ 老子的《道德經》究竟有些啥內容盡量全面點哈!

作為充分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用不多的字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產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基本思想。雖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詩體的語言,有些晦澀難懂,但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它絲毫也不過分。
我對《道德經》的理解主要是講求「無為」,「尊重規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說作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語言來形容的,但並不是永恆的。「名可名,非常名。」說的是可以稱呼的名不是恆常的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是說天地剛剛呈現時是沒有名的,萬事萬物逐漸出現時才有了各自的名(但並不永恆)。「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經常在沒有欲求時來探究它的奧妙,有的時候探究它的倪端。「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是說有和無這兩方面都同出於道卻有不同的名稱。「同謂之玄」都同樣可以被認為深遠微妙,難以把握。「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里指的是這種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奧妙的門徑。
這一段作為《道德經》的起始,詳細闡述了老子對規律的理解。在《道德經》里,道指的就是規律。而道家思想對規律的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對待規律的根本態度是「充分尊重規律,然後才是利用規律。」這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全面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計劃、有科學根據的,它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也遠遠超出了中國的范圍。
老子認為堅持按規律辦事,一切都會順利,而違背規律會得到大自然的懲罰。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這樣闡述的:「昔之得一者」古來大凡按規律辦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這句話承接上句舉了很多例子證明尊重規律的好處。上天尊重規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規律可以安寧,神靈尊重規律可以帶來安寧,河流尊重規律可以水滿,自然界萬事萬物尊重規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規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說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會爆裂,大地不安寧就可能會塌陷,神明不顯靈就可能會消失,河流沒有水就可能枯竭,萬事萬物不能生長就可能滅亡,君王不能統治天下就可能顛覆。「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所以富貴以窮賤作為根本,高貴以低下作為基礎。「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X,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這局是舉例說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說侯王都用孤、寡、不X這類貶義詞自稱。這難道不是以賤為根本嗎?難道不是嗎?「故致數輿與輿。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這是對上面的申論與例證的總結,說的是所以最高的榮譽就是沒有榮譽,於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樣美麗,像石頭那樣堅硬。
由此可見,以老子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學派對規律是十分尊重的,這在幾千年前的中國是很難能可貴的,這種辯證法雖然很不健全,但卻具有非常強的科學性,這對現在我們的唯物論十分有幫助,為後來人們對唯物論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個十分堅實且廣泛的基礎。而且,從這一段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到老子對無為的崇拜。
老子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智。」所以說聖人的治理方法是讓人謙虛,讓人博學,減弱人的志向,增強人的體魄,讓百姓沒有知識和慾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為,以自然無為的態度治理天下便沒有做不好的事。
關於無為老子在《道德經》第七篇里舉了一個例子。「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聖人把自己置於後,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於聖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
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站在老子的角度,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於國家的穩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於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於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子的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對待競爭,我們要敢於去迎接挑戰,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於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道德經》是一部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啟蒙巨著,拉開了從古至今幾千年來人類對自然規律進行探索的序幕。辯證的去看待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我們人生的指導是大有裨益的。

熱點內容
上海市法院文員 發布:2025-01-20 05:17:23 瀏覽:320
法院執行情況 發布:2025-01-20 05:12:55 瀏覽:475
新浪微博法院 發布:2025-01-20 04:56:08 瀏覽:697
公司與股東的法律關系 發布:2025-01-20 04:54:37 瀏覽:956
婚姻法的出台時間 發布:2025-01-20 04:54:35 瀏覽:992
保證法規 發布:2025-01-20 04:37:28 瀏覽:259
行政法學歷年試題 發布:2025-01-20 03:46:34 瀏覽:516
法官和律師座談 發布:2025-01-20 03:38:35 瀏覽:220
勞動法就是個 發布:2025-01-20 02:46:29 瀏覽:599
行政法姜明安百度雲 發布:2025-01-20 02:37:57 瀏覽: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