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中國古代有許多關於法治

中國古代有許多關於法治

發布時間: 2022-09-01 00:04:58

1. 古代關於法治的名言

在中國古代,法家的“法治論”與儒家的“人治論”在本質上都是“人治”。很多關於法治的名言蘊含了很快以下是我為你分享的古代關於法治的名言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古代關於法治的名言推薦
1) 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無。

2) 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此謂為大治。

3) 君子所以尊者,令。令不行,是無君也,故明君慎令。

4) 可行必守,有弊必除。

5) 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後。

6) 歷法禁,自大更始,篇小臣不犯矣。

7) 立法設禁而無刑以待之,篇令而不行。

8) 立法之業,益為政治上第一關鍵,覘國家之盛衰強弱者,皆於此焉。

9) 立善法於天下,篇天下治,立善法於一國,篇一國治。

10) 立憲利於國,利於君,利於民。

11) 吏不良,篇有法而莫守;法不善,篇有財而莫理。

12) 沒有法律,就沒有自由。

13) 民不舉官不究。

14) 明慎所職,毋以身試法。

15) 寧正以逆眾意執法而違私志。

16) 其身正,不令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17) 驅天下之人而從善遠罪,是刑之所以措,而化之所以成也。

18)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9) 人能勝乎天者,法也。……法大行:篇是為公是,非為公非。

20) 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
古代關於法治的名言精選
1) 制治於未亂,保邦於未危。

2) 治大國而數變法,篇民苦之。

3) 治國無法篇亂,守法而弗變篇悖,悖亂不可以持國。

4) 治國無其法篇亂,守法而不變篇衰。

5) 治國者,必以奉法為重。

6) 誅不避貴,賞不遺賤。舉事不私,聽獄不阿。

7) 誅惡不避親愛,舉善不避仇讎。

8) 誅禁不當,反受其央。

9) 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

10) 愛多者篇法不立,威寡者篇下侵上。

11) 按善惡見聞之實,斷是非去取之疑。

12) 不必法古,苟周於事,不必循常,法度制度,各因其宜。

13) 不可假公法以報私仇,不可假公法以報私德。

14) 不為重寶輕號令,不為親戚後社稷,不為愛民枉法律,不為爵祿分威權。

15) 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16) 不以私害法,篇治。

17) 當公法篇不阿親戚。

18) 當事而立法,因時而制禮。

19) 而正方圓;聖人能生法,不能廢法以治國。

20) 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
古代關於法治的名言摘抄
1) 法令既行,紀律自正,篇無不治之國,無不化之民。

2) 法令明具,而用之至密,舉天下惟法之知。

3) 法令所以導民也,刑罰所以禁奸也。

4) 法令至行,公正無私。

5) 法平篇吏無奸。

6) 法生於義,義生於眾適,眾適合於人心,此治之要也。

7) 法施於人,雖小必慎。號令不虛出,賞罰不濫行。

8) 法無古今,惟其時之所宜與民之所安耳。

9) 法行於賤而屈於貴,天下將不服。

10) 法者,編著之國籍,設之於官府,而布之於百姓者也。

11) 法者,定分止爭也。

12) 法者,見功而與賞,因能而受官。

13) 法者,上之所以一民使下也。

14) 法者,所以興功懼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

15)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萬事之儀表也。

16) 法者,..天下之儀也。

17) 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

18) 凡法令更,篇利害易,利害易,篇民務變。

19) 非法不言,非道不行。

20) 夫立法令者,以廢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廢。


看了古代關於法治的名言還看:

1. 古代法治的名言警句

2. 古代法治名人名言

3. 中國古代法制名人名言大全

4. 有關法律的古代名言

5. 古代法制名言警句

2. 中國古代依法治國的典型事例

1、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一次較為徹底的封建化變法改革運動,順應了封建歷史發展的潮流,推動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型,符合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大大推動了社會進步和歷史的發展。通過改革,秦國廢除了舊的制度,創立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制度。

改革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同時,壯大了國力,實現了富國強兵。為以後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申不害提出,韓非加以發展的「術治」

術治的中心思想是「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韓非子·定法》)。他們認為「法」是公開的,「術」則是藏在君主心中、暗自運用的,君主掌握這種統治術,就可使「群臣守職,百官有常」,鞏固統治階級內部的秩序。這是保證「法」的實施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3、道家思想的「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是道家的治國策略,所以治國是無為而治的第一應用。為了貫徹無為而治的方針 ,各級政府官員既要拋棄各種政績主義和形式主義,也要拋棄「為人民謀幸福「、「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等仁政理念。

寬刑簡政、輕徭薄賦、與民休戚,盡量靠萬民的自為無為無不為,靠萬民的自治無治無不治,自己做好必要的服務工作即可;同時有所為有所不為,充分信任和依靠下屬,讓下屬去完成各項工作,自已主要做好識人用人的工作。

(2)中國古代有許多關於法治擴展閱讀:

早在公元前七世紀左右,管仲為齊國相,提出了「以法治國」的主張,他說:「威不兩錯,政不二門,以法治國,則舉措而已。」字里行間充滿了對法治的信心。他憑借「以法治國」的治國方略,使齊國大治,「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管仲不僅強調「以法治國」,同時也注意建設道德體系,使法治與道德教化相結合。他以「禮義廉恥」為最基本的道德規范體系,並且上升到關系國家存亡的地位,他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從管仲起,到韓非綜合法家思想提出「法、術、勢」相結合的理論,歷時已數百年。在這期間,法家的思想不斷得到充實和發展,成為先秦最具代表性的法理學。

網路-商鞅變法

網路-無為而治

網路-術治

3. 中國古代的法制觀念

中國傳統法制以「禮法結合」為特徵。
這一特徵不是一蹴而就的。西周「以德配天回」「明德慎罰」的答法制思想是這一傳統特徵的開端;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法家思想佔了主導地位;秦朝法制以法家思想為指導思想;漢承秦制,法制是法家的,但漢初思想為「無為而治」;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此影響下,法律開始了儒家化的過程,「春秋決獄」就是儒家化在司法上的體現;魏晉南北朝進一步儒家化;隋唐時期,儒家化的法律成熟,並結出豐碩成果《唐律疏議》。至此,儒家化的法制觀念確立,並一直延續至清末。

4. 古代關於法治的一些事,(文言文)

親親尊尊行五禮,(親其所親,尊其所尊;五禮:吉凶禮賓嘉)
質牛劑器貸傅別。(買賣:牛、回奴答隸稱為質,器具等稱為劑;借貸關系:傅別)
六禮七出三不去,(婚姻六禮;休妻制度)
立嫡以長不以賢。(嫡長子繼承製)

聽訟斷獄表刑禮,(民刑區分;德主刑輔,出禮入刑,相為表裡)
辭色氣耳目真偽。(五聽)
官來伙反內惟過,(五過)
群臣官吏刺國人。(司法三刺)

5. 在中國古代歷史中出現的主張「法治」的思想家是誰這一思想出現的背景和哪一重大歷史事件有關

既然是思想家那就是韓非子了.
韓非生於周赧王三十五年,卒於秦王政十四年(約前281年-前233年),韓非為韓國公子(即國君之子),漢族,戰國末期韓國人(今河南省新鄭)。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後世稱「韓子」或「韓非子」,中國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韓非師從荀卿,但思想的觀念卻與荀卿大不相同,他沒有承襲儒家的思想,卻「喜刑名法術之學」(申不害主張君主當執術無刑,因循以督責臣下,其責深刻,所以申不害的理論稱為「術」。商鞅的理論稱為「法」。這兩種理論統稱「刑名」,所以稱為「刑名法術之學」),「歸本於黃老」(指韓非的理論與黃老之法相似,都不尚繁華,清簡無為,君臣自正),繼承並發展了法家思想,成為戰國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 韓國在戰國七雄中是最弱小的國家,韓非身為韓國公子,目睹韓國日趨衰弱,曾多次向韓王上書進諫,希望韓王安勵精圖治,變法圖強,但韓王置若罔聞,始終都未採納。這使他非常悲憤和失望。他從「觀往者得失之變」之中探索變弱為強的道路,寫了《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十餘萬言的著作,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發了憂憤孤直而不容於時的憤懣。 後來這些著作流傳到秦國,秦王政讀了《孤憤》、《五蠹》之後,大加贊賞,發出「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嘆。可謂推崇備至,仰慕已極。秦王政不知這兩篇文章是誰所寫,於是便問李斯,李斯告訴他是韓非的著作。秦始皇為了見到韓非,便馬上下令攻打韓國。韓王安原本不重用韓非,但此時形勢緊迫,於是便派韓非出使秦國。秦王政見到韓非,非常高興,然而卻未被信任和重用。韓非曾上書勸秦始皇先伐趙緩伐韓,由此遭到李斯和姚賈的讒害,他們詆毀地說:「韓非,韓之諸公子也。今王欲並諸侯,非終為韓不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歸之,此自遣患也,不如以過法誅之。」秦王政認可了他們的說法,下令將韓非入獄審訊。李斯派人給韓非送去毒葯,讓他自殺。韓非想向秦始皇自陳心跡,卻又不能進見。秦王政在韓非入獄之後後悔了,便下令赦免韓非,然而為時已晚。(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編輯本段文學特點
韓非子的文章說理精密,文鋒犀利,議論透闢,推證事理,切中要害。比如《亡征》一篇,分析國家可亡之道達47條之多,實屬罕見。《難言》、《說難》二篇,無微不至地揣摩所說者的心理,以及如何趨避投合,周密細致,無以復加。 韓非子的文章構思精巧,描寫大膽,語言幽默,於平實中見奇妙,具有耐人尋味、警策世人的藝術效果。韓非子還善於用大量淺顯的寓言故事和豐富的歷史知識作為論證資料,說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體現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對社會人生的深刻認識。在他文章中出現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豐富的內涵,生動的故事,成為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至今為人們廣泛運用。

6. 中國古代依法治國成功的例子

中國古代法治切切的說是啟蒙於「禮崩樂壞」的春秋戰國時代。首先戰國時,韓國國相專申不害教韓昭侯「屬術治」,其時的「術治」即「法治」。韓非解說:「術者,因任而受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展示了「法治」實質為君主個人的集權統治,要求君主們要不擇手段,以法律的威嚴鎮壓群臣百姓,以達到鞏固王權統治,建立高度集中的封建集權國家的目的。其次在秦孝公時,商鞅攜《法經》入秦,受到秦王的重視,先後兩次在秦國主持變法。再次秦漢時期的黃老學一個主要特徵是「守法而無為」,所謂「無為」,不是毫無作為,也不是漫無邊際的放任,而是不超越既定的法律規定。「法」是「無為」的界限,而無為的「道」又是「法」的根源。所以,要求「法立而弗敢廢」,就是指立法之後不輕易變更,要「循守成法」。 漢初統治者堅持黃老之學「賞罰信」的思想,主張嚴格執法,即使皇帝也只有「執道生法」的權力,而不得犯法。漢文帝就是一位不以個人意志破壞法律規定而「循守成法」的皇帝。

7. 中國歷史上有什麼治國方式

中國歷史上最主要的治國方式就是以法治國,從商鞅在秦國實行變法,到秦國統一天下,法制在秦國崛起過程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然而秦朝的短暫為後世統治者也提供了反面教材,所以在漢朝之後外儒內法成為歷代統治者心照不宣的治國圭臬。

8. 我國古代提倡法治的名人及名言

「愛臣太親,必危主身;人臣太貴,必易(改變)主位」–––––––中國官場是惡虎相爭的角斗場,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所以,君王要緊握權柄,時時抑制、殺戮愛臣、貴臣。

「千乘之君(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君,指中等國家得君主)無備,必有百乘之臣在其側,以徙其民而傾其國;萬乘之君(指大國之君主)無備,必有千乘之家在其側,以徙其民而傾其國」(如果千乘之君不防範,則必有百乘重臣窺隙候變,從而奪得臣民,改朝換代;如果萬乘之君不防範,則必有千乘重臣鼾睡於側,伺機篡國奪權)––––––––中國文化就是暴力文化、奪權文化。

「欲為其國,必伐其聚;不伐其聚,彼將聚眾」––––––專制統治者都不容許老百姓聚在一塊,像秦始皇,三人聚議,必殺無赦。

「黃帝有言曰:上下一日百戰(君臣之間一天有上百次沖突)」––––––沒有制度、規則、法治的約束,沒有人民的主權、治權,上下一日百戰的戲會沒完沒了地上演。

「有道之君,不貴其臣;貴之富之,彼將代之」–––––––怕臣民顯貴,尾大不掉,功高震主,所以,中國進行了一場又一場的酷烈的屠殺。

「臣主之利相與異者也。何以明之哉?曰: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無能而得事;主利在有勞而爵祿,臣利在無功而富貴;主利在豪傑使能,臣利在朋黨用私」(君與臣得利益是相反的,何以見得?答:主上的利益在於尊賢使能,而臣子得利益在於無能而任官;主上的利益在於按功行賞,而臣子的利益在於無功受祿;主上得利益在於使用能人,而臣子的利益在於結黨營私)––––––韓非子認定君臣之利異,所以,君主要警惕臣下的一舉一動。君臣關系成為虎狼關系。

「凡奸臣皆欲順人主之心,以取親幸之勢也。是以主有所善,臣從而譽之;主有所憎,臣因而毀之。凡人之大體,取捨同者則相是也,取捨異者則相非也」(大凡奸臣都想順從君主的心意,以取得被寵幸的權勢。所以,君主所喜歡的,大臣順著恭維;君主所憎惡的,大臣跟著詆毀。大凡人的一般情況是,愛憎相同的就相互肯定,愛憎不同的就相互否定)「夫安利(安全有利)者就(趨之若鶩)之,危害者去(避之不及)之,此人之情也」––––––人性的弱點,韓非子洞察秋毫。特別是,中國人性情曲謹,不率直,善於溜須拍馬,為民族性的大病痛。

「人主之患(毛病)在於信人。信人,則制(受制)於人」–––––很難讓中國人講信用,也很難讓中國人信任別人。

「故為人臣者,窺覘其君心也無須臾之休,而人主怠傲處其上,此世所以有劫君弒主也」(所以,作為臣子的,沒有片刻停止他的窺視君主的活動,而君主疏忽傲慢地處於上位,這就是為什麼世上有劫君弒主的事發生的原因)––––––在中國,不僅君臣是敵人,常常人與人之間都是敵人。

「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愛則親,不愛則疏」–––––––在韓非子的眼裡,父子、夫妻、君臣的關系都不可靠,他是徹底的絕情主義者。

「偏借其權勢,則上下易位矣。此言人臣之不可借權勢也」(大權旁落,於是君與臣的位置發生變化。這就是說,不能將權勢讓給大臣)––––––一個「權」字,一個「官」字,中國人最為覬覦,最為看重,十二分地垂涎欲滴。

「故人行事施予,以利之為心,則越人易和;以害之為心,則父子離且怨」(所以一個人做事和幫助人,如果一心考慮對別人有利,那麼與疏遠的越國人也能和諧相處;如果一心考慮對自己有害,那麼父子之間也會分離和仇怨)––––––「利」、「害」二字,韓非子研究得最透。

「故明主之治國也,明賞(明確地行賞),則民勸功(勸勉立功);嚴刑,則民親法(重視刑法)」––––––嚴刑峻法,統治者把人民當作豬狗,那麼,人民也把統治者當作壓迫自己的天大仇人。最終,遵從韓非子之法的秦帝國被人民擊得粉碎。

「聖人之治民,先治者強,先戰者勝」(聖人治國,未等用刑,人民就服法,這樣國力就強大;未等開戰,就穩操勝券,這樣必勝無疑)––––––聖人就是善於恐嚇人民的統治者!

9. 中國歷史上比較出名的法律法典有哪些

1、《法經》
戰國李悝制定,共六篇,分別為《盜法》、《賊法專》、《囚法》(亦作《網屬法》)、《捕法》、《雜法》、《具法》。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的成文法典,以先秦法家「法治」、「重刑」思想為指導,參考、總結、吸收前代各個政權的立法經驗,取得了空前的最高立法成就。在中國古代法制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法經》作為一個開創法制建設新時代的重要標志,對後世的立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不僅成為秦國商鞅變法制定秦律的直接藍本,而且也為後世的魏晉南北朝等各代立法所宗。從這個意義上說,《法經》是中國古代成文法典之源,開創了中華法系獨樹一幟的立法先河。
2、曹魏《新律》
①改《具律》第六為《刑名》第一,突出了法典「總則」的性質與地位,並使之名副其實,堪稱我國古代法典篇章體例結構的重大創新;
②精簡「旁章科令」,增加法典篇目,突出了基本法典的主導地位,也使其篇目分類更為系統、條理、規范,推動了立法技術的進步;
③明令廢止舊刑罰體系,確立新五刑制度,不再包括漢代的宮刑和斬右趾刑,標志肉刑已不再作為法定刑罰列入國家法典;縮小了族刑連坐范圍。這些規定顯然是刑罰制度方面的一種歷史進步。
3、西晉《泰始律》
4、北朝《齊律》

10. 中國古代各種的法律思想

孔子的思想是仁者愛人,尊禮尚德,覺得道德是約束人們的主要手段,君子應該自省,對於法律的看法是遵守但不重點推崇。先秦儒家的法律思想是施仁政,輕刑罰,認為法律不該過於嚴格。韓非子是法家代表人,認為社會主要由法律維護秩序,法律應該嚴格,天子與庶民同罪,法律是統治的重要手段,比較嚴苛,並且他的思想得到了實踐。先秦法家思想是法律對於社會而言極為重要,國家需要完善法律嚴格執行。

熱點內容
上海市法院文員 發布:2025-01-20 05:17:23 瀏覽:320
法院執行情況 發布:2025-01-20 05:12:55 瀏覽:475
新浪微博法院 發布:2025-01-20 04:56:08 瀏覽:697
公司與股東的法律關系 發布:2025-01-20 04:54:37 瀏覽:956
婚姻法的出台時間 發布:2025-01-20 04:54:35 瀏覽:992
保證法規 發布:2025-01-20 04:37:28 瀏覽:259
行政法學歷年試題 發布:2025-01-20 03:46:34 瀏覽:516
法官和律師座談 發布:2025-01-20 03:38:35 瀏覽:220
勞動法就是個 發布:2025-01-20 02:46:29 瀏覽:599
行政法姜明安百度雲 發布:2025-01-20 02:37:57 瀏覽: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