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立法
❶ 義本無價
1998年長江的抗洪斗爭,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幾百萬軍民英勇奮斗,取得了全面勝利。當前,全國人民關注的是,如何進一步整治長江。這不僅關繫到長江流域人民的長治久安,也是國家經濟建設中的一個巨大項目。為此,兩院組織部分有關院士和院外專家,對有關資料和各方面的意見進行分析研究後,提出以下報告。
一、對1998年長江洪水和抗洪斗爭的認識
1998年洪水,是繼1931年和1954年兩次洪水後,本世紀發生的又一次全流域型的特大洪水。據初步資料,1998年和1954年相比,上游的洪峰流量和洪水量與1954年接近;由於中游洪峰流量不具備可比性,以最集中的30天洪水量相比,1998年漢口以上總來水量較1954年少300多億立方米;下游的洪峰流量較1954年少1萬多秒立方米,洪水量少500多億立方米。1931年由於資料不足,只能作粗略比較,上中游可能較1931年略大,下游較1931年小。
應當說明,在上個世紀和更早的時期,長江都發生過比本世紀更大的洪水。據考證,自1153年以來,宜昌站洪峰流量超過8萬秒立方米的有8次(1998年為6.36萬秒立方米,1954年為6.68萬秒立方米),其中1860和1870年的洪峰流量分別達到9.25萬和10.5萬秒立方米。
當前,大家更為關心的是,雖然洪水沒有1954年大,但為什麼1998年的長江幹流洪水位,除武漢、黃石段外,都高於1954年。洪水位抬高的因素當然可以列舉很多,但是最關鍵性的還是分蓄洪量比1954年大量減少。1954年,由於中下游堤防圍垸的抗洪能力較低,許多堤防圍垸自然潰口,為了降低洪水位,保住重點地區,除了運用荊江分洪工程外,又在很多地方扒口分洪,總計分洪和潰口的水量達1023億立方米,其中起到有效削減洪峰的容量約為700億立方米。根據1998年的洪水來量,如果要維持1954年的水位,需要有效分蓄洪量約為400多億立方米。但是1998年的分洪潰口總量僅約100億立方米,其中有效削減洪峰的容量估計約50多億立方米。這樣,減少分洪量約350億立方米,約相當於減少洪水淹沒面積700萬畝。換言之,1998年的抗洪斗爭,是通過加強防汛搶險,爭取抗禦較高洪水位,以加大泄洪量,減少洪水淹沒損失。例如:1954年,在運用荊江分洪工程的情況下,荊江大堤沙市的最高洪水位為44.67米。按長江防洪規劃,為減少荊江分洪工程的運用機遇,將荊江大堤的設計洪水位提高到45.0米。1998年,為了避免運用荊江分洪工程,將荊江大堤超設計標准運用,沙市洪水位達45.22米。又如:洞庭湖的出口蓮花塘站,洪水位比1954年超過達1.85米,這是因為,在1954年,蓮花塘以上洞庭湖區的絕大多數圍垸、蓮花塘以下長江幹流兩岸的絕大多數堤防包括洪湖大堤,都已潰口或扒口分洪,而1998年,蓮花塘上下潰口和分洪的堤垸遠比1954年少。
應當說,這是1998年抗洪斗爭中的一個重大決策,也是在1998年特定條件下作出的十分艱難的決策。1998年抗洪斗爭的工程基礎是:按長江中下游防洪規劃,完成了部分水利工程。除建成了漢江、清江、沅水、資水、修水等支流的控制性水庫外,還按提高了的設計洪水位(較1954年提高0.5米左右),完成了荊江大堤、武漢市圍堤、無為大堤等長江幹流重點堤防和洞庭湖區、鄱陽湖區重點圍垸的加高加固工程。這些都為1998年抗洪斗爭提供了一定的基礎。但還有相當一部分堤防沒有按規劃完成,特別是平原分蓄洪區工程的安全設施,在原規劃中考慮不夠,在實施中又沒有落實,給抗洪斗爭帶來了極大困難,使抗洪斗爭的決策處於兩難困境:如果按原定規劃分洪(按提高了的設計洪水位,仍需有效分洪量200億立方米),將遭受很大損失;如不按原定規劃分洪,將使堤防經受超過設計標準的洪水位,承擔極大風險。考慮到1998年洪水比1954年小,以及軍民團結抗洪的巨大潛力,中央毅然決心進一步抬高洪水位、嚴防死守、力爭減少潰口和分洪損失。這是一個極其艱難的決策,實踐證明是正確的。當然,也應當說明,這是在1998年超額洪水比1954年少300多億立方米的條件下,才有可能做到。如果1998年發生的洪水和1954年洪水相當甚至更大,不分洪還是不行的。
關於1998年長江流域的災情。根據衛星和航空遙感對長江中游地區所進行的多期和系統的監測與分析:湘、鄂、贛三省最大受淹面積約為1586萬畝,由於統計口徑不同等原因,比三省統計數小很多。據長江水利委員會的統計,中下游五省共潰口分洪1705個圍垸,淹沒耕地295萬畝,受災人口230萬。以上數字表明,潰口分洪的多是較小圍垸,平均每個圍垸不足2000畝,災情統計中絕大部分受災農田是由於內澇。1998年的死亡人口為1432人。這與1954年除保住荊江大堤和漢口圍堤外,其他地區大多受淹,死亡人口33169人的災情,是差別很大的。與1931年中下游一片汪洋、漢口街道行舟、南京市區被淹、死亡人口14.5萬人的慘況,更是完全不同。因此,1998年的抗洪斗爭,確實取得了巨大成績。
社會各界普遍關心的一個問題是,長江洪水位的抬高是否是由於長江河床的淤高。根據長期觀測資料,長江幹流河槽基本穩定,與黃河根本不同。由於某些因素,局部河段有沖淤變化,最明顯的是荊江以下的監利-洪湖河段,這一段受下荊江裁彎工程影響,裁彎河段以上有沖刷,以下有淤積。據長江水利委員會資料,其代表站螺山站,低水位時由於泥沙淤積,水位有所抬高,但高水位時,因淤積面積占行洪面積的比例不大,抬高趨勢並不明顯。螺山站1998年的洪水位比1954年超過1.78米,據查證主要是由於1954年在螺山以下蔣家碼頭扒口分洪和老灣等處潰口,使洪水位大幅度降低。
關於湖泊淤積情況。洞庭湖1949年以來因淤積減少的湖泊容量約40多億立方米,由於1949年以來圍墾了1600平方公里,大約減少容量近100億立方米。鄱陽湖的淤積量很小,但1949年以來圍墾了1400平方公里,損失湖泊容量約80億立方米。湖北省的兩岸湖泊由於全部封閉,減少面積5700平方公里。1949年以來,湘、鄂、贛連同蘇、皖五省,因圍墾共增加耕地估計約1400萬畝。
長江流域的水土流失和泥沙情況。在長江上游100萬平方公里的流域范圍內,根據調查統計,地面固體物質的年均侵蝕量為15.68億噸,長江幹流宜昌站的年均輸沙量為5.3億噸,輸移比為0.33。這與黃河有所不同。因為長江上游主要是岩石山區,其地面侵蝕物質主要是岩石風化物,顆粒較粗,一般以山前坡積、窪地淤積、溝口洪積扇以及塘庫和中小支流的淤積等形式,在短距離沉積,不能被河流遠距離輸送;而黃河的地面侵蝕物質是黃土,顆粒極細,幾乎可以全部輸送到黃河幹流。宜昌以下,漢口站的年均輸沙量為4.3億噸,下游大通站為4.68億噸。宜昌和漢口間的差值,在平水年主要淤在洞庭湖區,洪水年淤在洞庭湖區、河道的州灘及潰口的圍垸內。大通站的輸沙量,絕大部分送入東海。宜昌各年的輸沙量,因暴雨分布情況不同,而有很大差異。例如,1990~1997年8年的年均輸沙量僅3.8億噸,屬於少沙年;而1998年6~8月的輸沙量即達6.05億噸,超過1954年的同期輸沙量(5.27億噸),屬於多沙年。據初步分析,1998年泥沙的主要來源是金沙江和嘉陵江,這是很值得進一步研究的現象。
以上情況說明,長江流域的水旱災害所以嚴重,除了氣象方面的客觀原因外,主要的還是由於流域內生態系統的失調,集中表現為:在人口急劇增長的情況下,土地資源過度利用和不合理的開發。在山區,毀壞森林、陡坡開荒;在平原,盲目圍湖造田,佔用行洪洲灘。這些都招致自然界的報復。在長江流域,山區水土流失對當地的危害,比黃河更大。這是因為,長江流域為岩石山區,表土層很薄,經過一定時期的沖刷,表土沖光,岩石裸露,形成「石化」,使當地人民完全失去生存條件。貴州省已有不少「石化」山區,令人觸目驚心。
平原的盲目圍湖造田和佔用行洪洲灘,是近幾年來長江洪水位抬高的主要原因。從長遠的自然規律看,江河的沖積平原就是由江河挾帶泥沙淤積而成。中華民族的經濟也是在開發七大江河沖積平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是,如果開發利用不當或開發過度,就會受到洪水的懲罰。現在,在開發利用長江中下游兩岸的土地上,就面臨著這個問題,不僅洪水位越來越高,防汛負擔越來越大,而且防汛的風險也越來越大。
我國生態系統失調的根本原因是人多地少。要進行生態系統的重建,必須與經濟結構的調整相結合,以綜合提高生產力為目標,並注意發展、改革和穩定三方面的協調。我們認為,中央提出的要堅持全面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原則是完全正確的。
二、對今後工作的建議
根據以上認識,從生態系統、林業建設、工程措施、新技術運用、加強領導及統籌全國水利等六個方面提出以下建議。
(一)調整土地利用結構,進行長江流域生態系統的重建長江流域生態系統的失調,是由於人口增長和經濟的發展。因此,不能簡單地恢復原狀,而是要以可持續發展的觀點,通過調整經濟結構和人口分布結構,在綜合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解決人多地少的矛盾,實現土地利用結構的調整。一方面,要以1998年的抗洪斗爭為契機,大張旗鼓地宣傳調整土地利用結構的必要性;同時,又要制定調整土地利用結構的具體規劃、步驟、政策和措施,使退耕還林、退耕還湖和平垸行洪真正落到實處。
1.通過全面調查和必要的勘測,對全流域的土地進行總體規劃,合理調整農林牧業結構,把整治河山、重建家園納入流域生態系統重建的總體框架,因地制宜地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2.在山區,退耕還林要和積極發展生產結合起來。
退耕還林的關鍵是真正解決當地職工和群眾的生產出路。要具體劃定必須退耕還林的地區,制定解決生產出路的具體規劃,定期限、定步驟,並確定責任單位,予以實施,並定期檢查和驗收。當前,要首先制止和防止新的毀林開荒和陡坡開荒。特別要注意防止在三峽移民中造成新的生態破壞,嚴格按照「三峽庫區的生態功能分區」,規劃安置移民。
對可以不退耕還林的山區農田,要大力推行高效生態農業。推廣坡地改梯田、坡地綠籬、橫坡種植等措施。有條件的地方,扶持進行農田水利建設。大力開展山區的小流域治理,以小流域為單元,全面布局,綜合開發,將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結合起來,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結合起來,這是改善和恢復山區環境,使人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
大力發展種草養畜。在雨量和濕度較高而坡度較陡的山地、海拔過高的高原區、不宜造林的坡地和乾熱河谷,應種植牧草,發展畜牧業。這也是改善生態環境、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
3. 在湖區,退田還湖要和保持湖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結合。
長江中下游1949年以來開發湖區耕地1400萬畝,連同過去一千多年來已開發的共計數千萬畝土地,不僅是中下游五省的農業基地,而且發展了工業和交通,建設了繁榮的城鎮,為全國的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但是要看到,根據長江洪水的規律,對於這些已開發的數千萬畝土地,不可能在任何洪水情況下都不被淹沒。洪水不太大的年份,可以全部或大部保住;特大洪水年份,必須犧牲相當部分才能保住重點。只有這樣,才能保持湖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4.實施退田還湖的難度很大,因為圍垸內的大量人口需要遷移安置。就蓄洪的有效性來說,控制蓄洪比自然蓄洪更能有效地削減洪峰流量,需要的蓄洪容量也少得多。因此,湖南省提出的,對蓄洪垸實行「空垸待蓄,低水時耕種,高水時蓄洪還湖」,在技術和經濟上都是合理的。但必須切實做好蓄洪圍垸內的安全建設,並制定相應的政策和保險制度,使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得到可靠保障;同時,還要制定與「低水耕種,高水蓄洪」相適應的經濟發展方針和加強管理的具體措施,才能保證高水時及時開放蓄洪。對一些地勢低下、排水困難、1998年水毀嚴重的圍垸,應堅決退田還湖,或將封閉型的圍墾種植改為半封閉型的築圩養殖,實行「退田還漁」。
5.要堅決平垸行洪。這些圍垸建在長江和洞庭湖洪道的洲灘上,成為行洪障礙,保護面積不大,但對大局影響很大,應當堅決清除,退田還河。
建立生態經濟核算制度和生態效益補償制度。鑒於生態工程的長期性和全局性,要通過政策和立法,在財政、稅收、信貸等方面進行扶持。國務院正在建立林價制度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這些都是必須的,應盡快加以實施。同時,對草地和湖泊、洲灘和濕地的管理也應作出切實可行的規定。
難忘98抗洪
98年,那是個難忘的夏日....................
雖然,我並不在九江抗洪,而是在離之不遠的南昌
雖然,南昌的水勢要比九江的小些,但是,南昌的兵力卻比九江少的太多........
還記得我們部隊從7月到9月一共出動過13次,最長一次在外面駐守了14天
也還記得兩百多號人擠在一個極不通風的糧倉里睡覺,那個蚊子是我見過最多的一次
天天抗沙包,人都麻木了,燒檔、皮膚潰爛、中暑.......對於我們來說,已經是習以為常了!!
隊長天天說的最多的就是:堤在人在,堤亡人亡!堅持到底...........
最氣人的就是,在進賢縣,那的人竟然賣我們礦泉水5元一瓶,還說什麼窮當兵的沒錢還喝什麼礦泉水...............當時那個氣啊,真是想K他一頓
最好笑的也是,當9月份,抗洪進入尾聲了的時候,也許是因為九江的部隊已經撤走了的緣故,大批的礦泉水和慰問品全部送到南昌的各個部隊來了,而一開始基本上沒有,全部靠自給自足,至今還記得壓縮餅乾的味道是那麼的難吃!!
導致我們礦泉水喝不完,最後竟然有人在抗洪一線用礦泉水洗澡,以為井水實在太臟了!
總之,98年的那個夏天,留給我的記憶有酸,有甜,有苦也有樂.......... 我找到了這個不知有沒有用:
義本無價是不是國際歌(感覺是)
李向群生前所在連:「千萬個英雄在成長」
●本報記者 洪文軍 本報特約記者 鍾友國
迎著和煦的春風,記者來到李向群生前所在的廣州軍區某團九連采訪,所見所聞,令人欣慰。英雄雖然遠去了,但他愛黨愛國愛軍的理想信念,卻在這個連隊深深紮根。官兵們沿著英雄的足跡,續寫出新的篇章。
李向群生前所在連有一個「規矩」:每天必唱一首李向群的歌,每半月組織一次學習實踐李向群精神故事會。新兵一到連隊,看的第一本書是《新時期英雄戰士李向群》,看的第一部影片是反映李向群精神的《義本無價》和李向群事跡報告會光碟。耳濡目染,使「向群精神」深深地植根於每一個官兵的心靈。連長張虎家庭困難多,家裡無房,愛人下崗,母親長期卧病在床,親友幾次來信催他轉業回去,但在李向群精神鼓舞下,他矢志軍營,無怨無悔。去年,帶領官兵苦練軍事技術,在上級組織的高科技知識競賽和軍事比武中一舉奪魁。排長守海兵是地方大學生,剛到部隊時「很不適應」,幾次想打退堂鼓,在李向群精神感染下,他克服不足,虛心學習,先後擔負了兩個團的戰術示範教學任務,被評為「 李向群式的標兵幹部」。
提起九連,師團領導都說,他們的奉獻犧牲精神特強。今年元月,部隊在廣西岑溪市進行國防光纜施工時,九連擔負的任務是最為難啃的「硬骨頭」。面對艱巨的任務,連隊官兵發揚李向群奉獻犧牲精神,連續奮戰十多個晝夜,圓滿完成了上級交給的任務。前不久,安平林場突發山火,全連官兵聞訊後,以最快的速度趕到火災現場,勇蹈火海,奮不顧身地與火魔殊死搏鬥近6個小時,終於將火魔制服,把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損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連隊指導員肖海告訴記者,矢志報國、捨生取義,這種自覺犧牲奉獻精神,是李向群精神的本質特徵。近兩年,我們在抓好全連官兵學雷鋒、學李向群專題教育的同時,針對少數官兵尤其是新戰士中奉獻意識淡化、利益觀念增強等現象,緊緊圍繞「學向群,找差距」、「等價交換對不對」、「當兵虧不虧」和「學習向群,勇於奉獻」等主題,組織開展座談討論,幫助官兵領悟精神實質,強化奉獻意識,使官兵自覺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於一切的位置,奉獻犧牲蔚然成風。
九連十分重視用李向群精神培養官兵高尚的道德風尚。連隊定期開展以「讀健康書、唱奮進歌、看優秀電視、做有為青年」為主題的系列活動,進行讀書演講、影評書評和歌詠比賽,營造陶冶官兵高尚道德情操的良好環境;大力開展「 四不一有」活動,營造勤儉節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濃厚氛圍;廣泛開展官兵互助和擁政愛民活動,培養官兵團結友愛、樂於助人的情操。長期的培養熏陶,使官兵心靈更加純潔、情操更加高尚。連隊駐地賓館酒家、歌舞廳、按摩院、洗腳屋多,環境復雜,官兵沒有一個涉足不健康場所。九連官兵自覺抵制金錢誘惑,份外之財不貪,不義之財不要。廣東番禺籍戰士李文偉,探親歸隊時,一名老同學請他捎帶幾件違禁物品到桂林銷售,並承諾五五分成,小李斷然拒絕了老同學的要求,並好言規勸老同學放棄做這種違法生意。不久前,一批軍地領導到連隊慰問,交口稱贊連隊官兵「個個都像李向群」。
桂電在線::新聞網:參觀李向群紀念館有感
李影 12月4日,作為積極入黨分子,在系黨總支書記的帶領下,我們參觀了名字如雷貫耳的「新時期英雄戰士」李向群紀念館...聽著高亢嘹亮的義本無價之歌,我感到英雄人物是多麼光榮和偉大。拌著震撼人心的歌曲看到英雄人物幾度暈倒直到生命最後...
回答者: 飛天大猩猩 - 助理 三級 4-24 11:54
生命的延續,是我們義無旁貸的責任!
❷ 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廢止和修改2001年底以前發布的部分政府規章的決定
重慶市人民政府令
(第130號)
《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廢止和修改2001年底以前發布的部分政府規章的決定》已經2002年3月19日市人民政府第105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予發布。
市長包敘定
二○○二年四月十二日
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廢止和修改2001年底
以前發布的部分政府規章的決定
為了適應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新形勢的需要,市政府對自1997年至2001年底發布的120件政府規章進行了全面清理。經過清理,市政府決定:
一、繼續執行的政府規章98件(目錄見附件1)。
二、廢止主要內容與新的法律、行政法規和新形勢不相適應的政府規章2件(目錄見附件2)。
三、按照規章制定程序修改部分內容與新的法律、行政法規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承諾不相適應的政府規章9件(目錄見附件3)。
四、統一公布已經被明令廢止和被新的地方性法規或者政府規章代替廢止的政府規章11件(目錄見附件4)。
## 附件:1. 繼續執行的政府規章目錄(98件)
2.廢止的政府規章目錄(2件)
3.修改的政府規章目錄(9件)
4.已經被明令廢止和被新的地方性法規或者政府規章代替廢止的政府規章目錄(11件)
## 附件1: 繼續執行的政府規章目錄(98件)
1.重慶市行政執法證件管理辦法(2號令,1997年發布)
2.重慶市國家公務員錄用暫行辦法(9號令,1997年發布)
3.重慶市內部審計工作辦法(10號令,1998年發布)
4.重慶市主城區公共停車庫(場)建設管理辦法(12號令,1998年發布)
5.重慶市礦產資源補償費徵收管理實施辦法(13號令,1998年發布)
6、重慶市城市園林綠化賠償補償規定(14號令,1998年發布)
7.重慶市食品衛生管理規定(16號令,1998年發布)
8.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強公共場所衛生管理的通告(17號令,1998年發布)
9.重慶市公共場所禁止吸煙的規定(18號令,1998年發布)
10.重慶市除四害管理規定(19號令,1998年發布)
11.重慶市控制中小學生流失辦法(20號令,1998年發布)
12.重慶市大足石刻保護管理辦法(21號令,1998年發布)
13.重慶市控制燃煤二氧化硫污染管理辦法(23號令,1998年發布)
14.重慶市保護城市供水管道及其附屬設施規定(24號令,1998年發布)
15.重慶市飲用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管理辦法(25號令,1998年發布)
16.重慶市城市飲用水二次供水管理辦法(26號令,1998年發布)
17.重慶市契稅徵收實施辦法(28號令,1998年發布)
18.重慶市國家公務員考核辦法(29號令,1998年發布)
19.重慶市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規定(30號令,1998年發布)
20.重慶市國家公務員辭職退規定(31號令,1998年發布)
21.重慶市民兵武器裝備管理實施辦法(32號令,1998年發布)
22.重慶市三峽庫區移民檔案管理辦法(33號令,1998年發布)
23.重慶市村民委員會選舉試行辦法(35號令,1998年發布)
24.重慶市居民委員會選舉辦法(36號令,1998年發布)
25.重慶市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徵收管理辦法(37號令,1998年發布)
26.重慶市城市建設檔案管理辦法(38號令,1998年發布)
27.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規范政務管理改善投資環境的決定(39號令,1998年發布)
28.重慶市國家公務員退休暫行辦法(41號令,1998年發布)
29.重慶市城市污水處理費徵收管理辦法(42號令,1998年發布)
30.重慶市城市維護建設稅徵收管理辦法(43號令,1999年發布)
31.重慶市擁軍優屬工作若干規定(44號令,1999年發布)
32.重慶市國家公務員職務任免辦法(48號令,1999年發布)
33.重慶市國家公務員職務升隆辦法(49號令,1999年發布)
34.重慶市國家公務員培訓辦法(50號令,1999年發布)
35.重慶市易制毒化學物品管理辦法(52號令,1999年發布)
36.重慶市土地管理辦法(53號令,1999年發布)
37.重慶市耕地開墾費、耕地閑置費、土地復墾費收取與使用管理辦法(54號令,1999年發布)
38.重慶市征地補償安置辦法(55號令,1999年發布)
39.重慶市勞動爭議處理實施辦法(56號令,1999年發布)
40.重慶市勞動監察規定(57號令,1999年發布)
41.重慶市暫住人口治安管理規定(58號令,1999年發布)
42.重慶市建設工程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規定(61號令,1999年發布)
43.重慶市液化石油氣經營管理辦法(62號令,1999年發布)
44.重慶市無線電管理辦法(63號令,1999年發布)
45.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整治主城區非法營運車輛規范出租客運市場秩序的通告(64號令,1999年發布)
46.重慶市人民建議獎勵辦法(65號令,1999年發布)
47.重慶市行政處罰聽證程序規定(66號令,1999年發布)
48.重慶市國家公務員任職迴避與公務迴避實施辦法(67號令,1999年發布)
49.重慶市出租汽車治安管理辦法(68號令,1999年發布)
50.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強水路客運市場管理的通告(69號令,1999年發布)
51.重慶市三峽庫區移民資金管理辦法(70號令,2000年發布)
52.重慶市環境保護獎勵與處罰辦法(71號令,2000年發布)
53.重慶市環境保護行政處罰程序規定(72號令,2000年發布)
54.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強菜園壩地區綜合整治的通告(73號令,2000年發布)
55.重慶市營業性演出管理辦法(74號令,2000年發布)
56.重慶市國家公務員申訴控告辦法(76號令,2000年發布)
57.重慶市國家公務員獎勵暫行辦法(77號令,2000年發布)
58.重慶市防禦雷電災害管理辦法(78號令,2000年發布)
59.重慶市城市生活垃圾處置費徵收管理辦法(79號令,2000年發布)
60.重慶市法律援助辦法(80號令,2000年發布)
61.重慶市城市排水設施管理辦法(81號令,2000年發布)
62.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停止適用或廢止一批地方性政策和規章的決定(82號令,2000年發布)
63.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取消一批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的決定(83號令,2000年發布)
64.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停止施行一批許可審批項目的決定(84號令,2000年發布)
65.重慶市城市建設配套費徵收管理辦法(85號令,2000年發布)
66.重慶市人民警察巡警執勤規定(87號令,2000年發布)
67.重慶市港口管理辦法(88號令,2000年發布)
68.重慶江北國際機場及其航空安全管理規定(89號令,2000年發布)
69.重慶市農業特產農業稅徵收實施辦法(90號令,2000年發布)
70.重慶市行政賠償費用核撥及管理辦法(91號令,2000年發布)
71.重慶市國有土地使用權有償使用辦法(92號令,2000年發布)
72.重慶市城區建築渣土清運管理辦法(93號令,2000年發布)
73.重慶市統一代碼管理辦法(94號令,2000年發布)
74.重慶市城市道路照明設施管理實施辦法(95號令,2000年發布)
75.重慶市外商投資企業用地管理辦法(96號令,2000年發布)
76.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禁止亂貼 亂掛 亂刻 亂畫行為的通告(97號令,2000年發布)
77.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強盤溪排水工程設施管理的通告(98號令,2000年發布)
78.重慶市建設工程造價管理規定(99號令,2000年發布)
79.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再次停止適用或廢止一批地方性政策和規章的決定(100號令,2000年發布)
80.重慶市稅務機關拍賣所得抵繳稅款辦法(101號令,2000年發布)
81.重慶市生豬屠宰管理辦法(102號令,2000年發布)
82.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停止施行第二批許可審批項目的決定(104號令,2000年發布)
83.重慶市水文管理辦法(105號令,2000年發布)
84.重慶市最低工資保障規定(106號令,2000年發布)
85.重慶市預防控制狂犬病辦法(107號令,2000年發布)
86.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拆除違法建築的通告(108號令,2001年發布)
87.重慶市船舶修造業管理辦法(109號令,2001年發布)
88.重慶市教育督導規定(110號令,2001年發布)
89.重慶市人民政府行政機構設置與編制管理辦法(111號令,2001年發布)
90.重慶市授予榮譽市民稱號條例實施辦法(112號令,2001年發布)
91.重慶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辦法(113號令,2001年發布)
92.重慶市事業單位機構編制管理辦法(114號令,2001年發布)
93.重慶市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115號令,2001年發布)
94.重慶市建設用地監管若干規定(116號令,2001年發布)
95.重慶市經濟適用住房管理辦法(117號令,2001年發布)
96.重慶市水域治安管理辦法(118號令,2001年發布)
97.重慶市城市大橋管理辦法(119號令,2001年發布)
98.重慶市科學技術獎勵辦法(120號令,2001年發布)
## 附件2: 廢止的政府規章目錄(2件)
1.重慶市人民政府規章制定程序規定(1號令,1997年8月10日發布施行)
說明:2000年3月15日九屆人大三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和2001年11月16日國務院發布的《規章制定程序條例》,已經明確規定了規章制定許可權和程序,該規定已經沒有繼續執行的必要。
2.重慶市商品展銷會審批管理辦法(40號令,1998年11月19日發布,自1999年1月1日起施行)
說明:在我市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中,已經取消了對舉辦商品展銷會的審批項目,行政管理方式已作調整,該辦法已無繼續執行的必要。
## 附件3: 修改的政府規章目錄(9件)
1.重慶市著名商標認定和保護辦法(3號令,1997年10月25日發布,自1997年11月1日起施行)
2.重慶市電影管理辦法(8號令,1997年12月2日發布,自1998年1月1日起施行)
3.重慶市企業招收職工規定(15號令,1998年6月2日發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4.重慶市牛奶管理辦法(45號令,1999年1月25日發布,自1999年3月1日起施行)
5.重慶市種畜禽管理實施辦法(46號令,1999年2月2日發布,自1999年3月1日起施行)
6.重慶市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管理辦法(47號令,1999年2月2日發布,自1999年3月1日起施行)
7.重慶市物業管理辦法(51號令,1999年2月13日發布,自1999年4月1日起施行)
8.重慶市資產評估機構管理辦法(60號令,1999年4月30日發布,自1999年6月1日起施行)
9.重慶市鄉鎮農業機械管理服務站工作規定(103號令,2000年9月1日發布施行)
## 附件4: 已經被明令廢止和被新的地方性法規或者
政府規章代替廢止的政府規章目錄(11件)
1.重慶市鐵路口岸管理辦法(4號令,1997年發布),已經被2000年市政府100號令明令廢止;
2.重慶市航空口岸管理辦法(5號令,1997年發布),已經被2000年市政府100號令明令廢止;
3.重慶市事業單位登記管理辦法(6號令,1997年發布),已經被2000年市政府100號令明令廢止;
4.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主城區道路交通管理的通告(7號令,1997年發布),已經被《重慶市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代替,2000年市政府100號令明令廢止;
5.重慶市城市危岩滑坡防治管理辦法(11號令,1998年發布),已經被《重慶市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115號令,2001年發布)代替並廢止;
6.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市容綜合整治的通告(22號令,1998年發布),已經被《重慶市城市容貌管理條例》代替,2000年市政府100號令明令廢止;
7.重慶市城市戶外燈飾管理規定(27號令,1998年發布),已經被《重慶市城市容貌管理條例》代替,2000年市政府100號令明令廢止;
8.重慶市人民政府、重慶警備區1998年冬季徵兵命令(34號令,1998年發布),已經被2000年市政府100號令明令廢止;
9.重慶市人民政府稽察特派員規定(59號令,1999年發布),已經被2000年市政府100號令明令廢止;
10.重慶市黃花園大橋交通樞紐工程設施管理辦法(75號令,2000年發布),已經被《重慶市城市大橋管理辦法》(119號令,2001年發布)代替並廢止;
11.重慶市石板坡長江大橋、牛角沱嘉陵江大橋、石門嘉陵江大橋管理辦法(86號令,2000年發布),已經被《重慶市城市大橋管理辦法》(119號令,2001年發布)代替並廢止。
❸ 如何實現發展中國家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發達國家由於環境意識,技術,資金投入,法規制度等方面的有利條件已使其曾十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開始得到基本控制, 而發展中國家則因缺乏足夠的認識,技術水平低,資金匱乏等使得人 口,資源與環境等問題愈加嚴重,因此,可持續發展對發展中國家有更 加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發展中;國家;堅持經濟;持續發展 ,堅持經濟發展優先的原則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堅持經濟發展優先的原則是發展中國家 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發展中國 家如果不能發展,仍停留在窮困和不發達狀態,其可持續發展道路 上的種種障礙就不能被消除,貧困條件下人口與生態退化之間的 惡性循環就不能制止.只有經濟發展了,才能夠積累資金,技術和 管理經驗,才能夠提高環境治理和環境保護的能力."環境不可能 在貧困的條件下得到改善,發展本身應當是對此的部分答案." 在堅持發展優先原則的基礎上,發展中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 還必須遵循效益原則,即經濟發展是效益型的而不是速度型的. 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必須提高發展的經濟效益.經濟效益愈低, 方面資源利用的效率低,浪費了資源.反之,經濟效益愈高,則資源利用的效率高,節約了資源.其次,必須提高發展的社會效 益.發展所獲得的利益必須得到較為平等的收人分配,使公眾的 生活質量得到相應的提高,使教育,科技,文化和其他方面得到相 應的改善,以消除技術資源薄弱,法制滯後,公眾觀念和生活方式 上的傳統性等各種阻礙持續發展的障礙.最後,必須提高發展的 環境效益.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具有相互推動及相互制約的關 系.根據現實的條件,發展中國家目前環境保護追求的目標主要 應是盡可能合理利用好本國的自然資源基礎,盡可能減少發展過 程中的環境損失,避免難以逆轉的環境惡化.美國西奧爾多?羅 斯福任總統時期的口號"明智的利用就是保護"對今日之發展中國 家頗為適用.以適度的環境損失換取高效的經濟增長,意味著以 較小的環境損失換取較高的環境治理能力.實際上,經濟,社會及 環境效益是統一的,相互促進的只有三者的完美結合,才有可能 打破窮困與環境惡化間的惡性循環,並隨著發展進程的不斷加快, 逐步增強發展中國家的可持續經濟發展能力,形成經濟,社會與生 態環境之間的良性循環 二,發展中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由於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國情各異,因此它們實 現可持續發展的具體模式不是唯一的,但是,總的看來,發展中國 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途徑有如下幾個方面: 1,大力開發人力資源,促進入力資本積累.人力資源是以勞 動力的數量和質量表示的資源,是積累和創造物質資本,開發利用 自然資源最活躍最積極的主動性的生產力要素,是推動和促進社 會變革的主要力量.要做到:第一,控制人口的增長,實現適度人 口目標.發展中國家應採取多種措施控制人口的增長,盡快實現 適度人口目標.這些措施包括實施計劃生育並建立一整套計劃生 育獎懲制度,提高結婚年齡,並使避孕方法更方便,擴大婦女受教 育和就業機會,改善公共醫療衛生條件和兒童營養狀況,建立和完 善老年保險制度,破除片面鼓勵生育的傳統觀念等等.第二,努力 增加就業機會,減輕人力資源的閑置和浪費狀況.發展中國家應 建立完善的勞動力市場,促進勞動力的合理流動;積極發展勞動密 集型產業,廣拓就業途徑;全面發展農村經濟,支持農村剩餘勞動 力的就地轉移.第三,最重要的是增加人力資本投資,提高人力資 本投資的效益.發展中國家首先完全有必要大幅度提高教育經費 佔GNP 的比重,增加人力資本投資強度.其次要調整教育結構, 提高教育投資的效率. 2,建立資源節約型的發展模式.資源節約型的發展模式是針 對過去的資源浪費模式而言的,是依靠科技進步,以較少的資源消 耗和能源耗費取得較多的產出效果和經濟效果的發展方式.其主 旨是通過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和單位資源的人口承載力,實現資 源的永續利用和經濟持續發展.它並不否定開發新的資源,創造 不可再生資源的替代資源等.提倡建立資源節約型的發展模式, 是發展中國家長期的戰略性措施.為此,發展中國家首先要依靠 科技進步,通過引進國外的適用技術和增強自身的研究與開發的 能力來杜絕資源的浪費,減少廢棄物排放,促進廢棄物質的循環利 用.其次是盡量使經濟發展和生活消費建立在可再生資源和能源 基礎上,如利用太陽能,水能等取代礦物能源,反對超越經濟發展 階段的高消費等.還有,要建立生態農業.它對農村人口眾多,農 業在國民經濟中占重要地位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非常重要. 生態農業就是依靠農業生態系統來維持土壤肥力,促使農業穩定 持續發展,它能導致生態的良性循環,使資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 用,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理想道路. 3,促進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首先應將環境保護納入經濟 發展的體系之中,將政府幹預和市場作用相結合,使環境與發展相 統一.其次要大力推廣清潔生產,實施污染控制的全過程管理,並 優先發展環保產業.推行清潔生產及扶持環保產業同資源節約型 發展模式也是相通的,都是通過技術進步來提高經濟效率,節約資 源消耗,減少廢料以及污染物的生產與排放.在這方面,政府的經 濟激勵政策以及有關環保法規的建設應發揮較大作用,如徵收"庇 古稅",實施排污許可證制度等.再次,促進國際合作,通過多種形 式利用國外資金和技術來推動發展中國家的環境保護事業.最 後,加強全民環境教育,提高環境意識和環境需求.沒有廣大人民 群眾的參與,實現環境保護是不可想像的. 4,充分發揮政府調控的作用.發展中國家是不可能自然而然 地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的,而必須在戰略與政策上進行革新和誘 導,以充分發揮後發優勢,改變傳統的工業化產業結構與方式,盡 快促使自己的國家向可持續發展模式過渡.其中,政府起著關鍵 的作用,它在立法,規劃,土地利用,污染控制,環境保護,普及教育 等諸多方面有舉足輕重的政策性影響.此外,政府還在對可持續 經濟發展戰略實施的宏觀調控,各方面利益的協調上發揮主要作 用.因此,為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實現,發展中國家的政府應在以下 幾方面充分發揮作用:第一,促進市場經濟體制的發育和完善.市 場經濟體制是一種利用價格參數有效配置資源的機制,它使各種 稀缺資源得到優化配置,生產者得到最大的經濟收益.發展中國 家應培育和完善勞動力市場,商品市場,特別是要建立資源價格體 系,對自然資源與環境資源進行計價,使資源費用在產品成本和價 格中得到合理反映,使公共資源使用的外部性內部成本化,以利於 有效地保護資源,節約資源.第二,進行資源核算,完善國民經濟 核算體系.資源存量增減,環境污染與治理等,都要與國民生產總 值緊密地聯系起來,為生態資源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提供准確 有效的信息.第三,加快人口與環境立法進程,適時制定和修訂各 項有關可持續發展的法律和規章,並加強執法隊伍建設.第四,實 行有利於環境保護的投資,信貸政策,在財政預算,投資渠道和信 貸方面對教育,生態農業和環保產業給予扶持.第五,在環境保護 與污染控制方面,要制定與國情相適應的環境保護標准,並積極從 事或資助有利於生態環境保護的技術開發,引進和推廣.更重要 的是強化徵收環保費制度,環境稅收制度,排污權交易制度以及環 境損害責任保險制度,以實現對污染的最優控制. (上接第43 4,蔬菜品質亟待提高.主要表現在:一是蔬菜生產環境日益惡化.2006 年市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監測了我區蔬菜基地環境, 個鄉鎮進行了水樣,土樣化驗,結果是重金屬污染有加重趨勢,環境條件有待保護和改善;二是安全檢測體系有待加強.因投 入不足,運轉困難,監測工作難於正常開展,與真正做到從田間到 餐桌的全程監控,倡導農改超,實行市場准入制度還有很大差距; 三是特色蔬菜,高端蔬菜生產才起步,還沒有形成較大規模.所佔 面積,產量在總量中仍微不足道,需要進一步加大發展力度,培育 消費群體,積極向外拓展市場. 四,發展蔬菜產業必須解決的問題 l,解決蔬菜產業發展定位問題.南充蔬菜看三區,三區蔬菜 看高坪.如何充分利用高坪的自然優勢,地理優勢和區位優勢. 以服務南充發展成為百萬人口大城市為目標,制訂蔬菜產業發展 規劃.把自然優勢,地理優勢和區位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提出一 個響亮口號,指導高坪蔬菜產業發展. 2,解決蔬菜產業發展工作思路問題.以豐富市民菜籃子,增 加菜農錢袋子為出發點.大力發展尤公害蔬菜生產.積極推動綠 色蔬菜,有機蔬菜基地建設,發展綠色蔬菜,有機蔬菜,滿足不同層 次的消費需求."立足南充,補足成渝,突破港台";培育高端蔬菜 消費群體,拓展高端蔬菜消費市場. 3,解決蔬菜產業發展工作重點問題.在面臨城市發展,重點 工程項目增加,沿嘉陵江流域一線傳統蔬菜基地不斷減少的情況 下,如何調整作重點,發展壯大蔬菜產業猶為迫捷,應將蔬菜產 業重點由嘉陵江流域向螺溪河流域轉移,改善螺溪河流域的基地 沒施,把螺溪河流域建成蔬菜產業一線基地. 4,解決蔬菜產業發展亮點問題.盡管我區蔬菜生產面積大, 產量高.但產業發展特色不突出,亮點不亮.要打造蔬菜產業發 展亮點,不能簡單借鑒,克隆外地模式,必須因地制宜,發展自身特 色產業.走城郊型,休閑,體驗,觀光農業之路,發展盆栽蔬菜,水 果蔬菜.尤其應搞好"冬菜地理標志"保護,綠色,有機蔬菜基地及 產品認證,壯大品牌. 五,對發展蔬菜產業的建議 發展蔬菜產業中心是解決市民菜籃子和菜農錢袋子問題.是 地方市長,縣長負責制.中央財政在農業項目中,用於發展蔬菜產 業的資金基本沒有,應由地方財政在農業項目中安排解決. 1,區委,區政府要高度重視.把蔬菜基地建設納入城市經濟 發展總體規化,做到分級實施,分級負責.立足南充,保障供應. 用菜田基金解決占補平衡.加大對二線基地基礎設施建設,農田 水利建設和土壤改造.把二線蔬菜基地建設成為一線基地,提高 蔬菜產量,增加經濟效益.要用新增財力解決新基地建設問題. 2,扶持龍頭企業,培育壯大業主,發展蔬菜專合經濟組織.自 願,依法,合理,有序促進土地流轉.逐步實現規模化生產,集約化 經營,規范化管理,市場化營銷.建立產,供,銷一體化的利益共同 體.注重扶持本地業主,企業,探討不同的生產,經營機制,吸納菜 農用土地,資金入股等形式加人專合組織,或共同組建生產型公 司,發揮整體優勢,抗禦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 3,加大資金投入,改善基礎設施,完善服務體系.重點放在良 種引進,示範試驗,品牌創建,原產地保護,無公害蔬菜基地,產品, 綠色蔬菜,有機蔬菜基地,產品認證上面.做到產前良種引進,試 驗示範;產中技術服務,技術培訓,建立專門機構,落實專門人員, 預算專項資金,開展專項工作;產後跟蹤服務,搞好市場調研,把握 市場信息.扶持龍頭企業建設氣調庫,旺收,淡貯,平抑物價,建立 加工廠,增加蔬菜產品附加值.進一步完善服務體系,解決蔬菜產 業發展無資金,無人員,無職權問題. 4,建立蔬菜產業發展長效機制.業務部門區農業局,蔬菜辦, 要向區委,區政府多匯報,積極爭取上級主管部門,本級區委政府 的大力支持,爭取政策支持,資金扶持.要加強同外地科研院所, 大專院校的聯系與合作,探索院地,校地聯系新模式,探索管理新 經驗,發展新理念,在第一時間把最新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增 加經濟效益. 5,加強科技培訓,提升科技含量.區人民政府每年應安排預 算資金,用於蔬菜產業技術服務培訓,食品安全培訓,以便提升菜 農素質.重點解決菜農產業發展認識問題,技術問題,銷售問題, 進一步發展之路問題,農業環保問題和蔬菜安全生產問題.實現 從生產到餐桌全程監管,提升產業檔次,提高蔬菜產量,增加效益. 提高產品質量,保障人民群眾安全消費,身心健康.
❹ 大江保衛戰資料
1998年夏天的長江的抗洪斗爭,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幾百萬軍民英勇奮斗,取得了全面勝利。當前,全國人民關注的
是,如何進一步整治長江。這不僅關繫到長江流域人民的長治久安,也是國家經濟建設中的一個巨大項目。為此,兩院組織部分有關院士和院外專家,對有關資料和各方面的意見進行分析研究後,提出以下報告。
編輯本段長江洪水
對1998年長江洪水和抗洪斗爭的認識
1998年洪水,是繼1931年和1954年以及1991年三次洪水後,本世紀發生的又一次全流域型的特大洪水。據初步資料,1998年和1954年相比,上游的洪峰流量和洪水量與1954年接近;由於中游洪峰流量不具備可比性,以最集中的30天洪水量相比,1998年漢口以上總來水量較1954年少300多億立方米;下游的洪峰流量較1954年少1萬多秒立方米,洪水量少500多億立方米。1931年由於資料不足,只能作粗略比較,上中游可能較1931年略大,下游較1931年小了很多。 應當說明,在上個世紀和更早的時期,長江都發生過比本世紀更大的洪水。據考證,自1153年以來,洪量比1954年大量減少。1954年,由於中下游堤防圍垸的抗洪能力較低,許多堤防圍垸自然潰口,為了降低洪水位,保住重點地區,除了運用荊江分洪工程外,又在很多地方扒口分洪,總計分洪和潰口 抗洪場景
的水量達1023億立方米,其中起到有效削減洪峰的容量約為700億立方米。根據1998年的洪水來量,如果要維持1954年的水位,需要有效分蓄洪量約為400多億立方米。但是1998年的分洪潰口總量僅約100億米。按長江防洪規劃,為減少荊江分洪工程的運用機遇,將荊江大堤的設計洪水位提高到45.0米。1998年,為了避免運用荊江分洪工程,將荊江大堤超設計標准運用,沙市洪水位達45.22米。又如:洞庭湖的出口蓮花塘站,洪水位比1954年超過達1.85米,這是因為,在1954年,蓮花塘以上洞庭湖區的絕大多數圍垸、蓮花塘以下長江幹流兩岸的絕大多數堤防包括洪湖大堤,都已潰口或扒口分洪,而1998年,蓮花塘上下潰口和分洪的堤垸遠比1954年還少呢。
重大的決策
應當說,這是1998年抗洪斗爭中的一個重大決策,也是在1998年特定條件下作出的十分艱難的決策。1998年抗洪斗爭的工程基礎是:按長江中下游防洪規劃,完成了部分水利工程。除建成了漢江、清江、沅水、資水、修水等支流的控制性水庫外,還按提高了的設計洪水位(較1954年提高0.5米左右),完成了荊江大堤、武漢市圍堤、無為大堤等長江幹流重點堤防和洞庭湖區、鄱陽湖區重點圍垸的加高加固工程。這些都為1998年抗洪斗爭提供了一定的基礎。但還有相當一部分堤防沒有按規劃完成,特別是平原分蓄洪區工程的安全設施,在原規劃中考慮不夠,在實施中又沒有落實,給抗洪斗爭帶來了極大困難,使抗洪斗爭的決策處於兩難困境:如果按原定規劃分洪(按提高了的設計洪水位,仍需有效分洪量200億立方米),將遭受很大損失;如不按原定規劃分洪,將使堤防經受超過設計標準的洪水位,承擔極大風險。考慮到1998年洪水比1954年小,以及軍民團結抗洪的巨大潛力,中央毅然決心進一步抬高洪水位、嚴防死守、力爭減少潰口和分洪損失。這是一個極其艱難的決策,實踐證明是正確的。當然,也應當說明,這是在1998年超額洪水比1954年少300多億立方米的條件下,才有可能做到。如果1998年發生的洪水和1954年洪水相當甚至更大,不分洪還是不行的。
受災情況
關於1998年長江流域的災情。根據衛星和航空遙感對長江中游地區所進行的多期和系統的監測與分析:湘、鄂、贛三省最大受淹面積約為1586萬畝,由於統計口徑不同等原因,比三省統計數小很多。據長江水利委員會的統計,中下游五省共潰口分洪1705個圍垸,淹沒耕地295萬畝,受災人口230萬。以上數字表明,潰口分洪的多是較小圍垸,平均每個圍垸不足2000畝,災情統計中絕大部分受災農田
是由於內澇。1998年的死亡人口為1432人。這與1954年除保住荊江大堤和漢口圍堤外,其他地區大多受淹,死亡人口33169人的災情,是差別很大的。與1931年中下游一片汪洋、漢口街道行舟、南京市區被淹、死亡人口14.5萬人的慘況,更是完全不同。因此,1998年的抗洪斗爭,確實取得了巨大成績。
河床的淤高
社會各界普遍關心的一個問題是,長江洪水位的抬高是否是由於長江河床的淤高。根據長期觀測資料,長江幹流河槽基本穩定,與黃河根本不同。由於某些因素,局部河段有沖淤變化,最明顯的是荊江以下的監利-洪湖河段,這一段受下荊江裁彎工程影響,裁彎河段以上有沖刷,以下有淤積。據長江水利委員會資料,其代表站螺山站,低水位時由於泥沙淤積,水位有所抬高,但高水位時,因淤積面積占行洪面積的比例不大,抬高趨勢並不明顯。螺山站1998年的洪水位比1954年超過1.78米,據查證主要是由於1954年在螺山以下蔣家碼頭扒口分洪和老灣等處潰口,使洪水位大幅度降低。 關於湖泊淤積情況。洞庭湖1949年以來因淤積減少的湖泊容量約40多億立方米,由於1949年以來圍墾了1600平方公里,大約減少容量近100億立方米。鄱陽湖的淤積量很小,但1949年以來圍墾了1400平方公里,損失湖泊容量約80億立方米。湖北省的兩岸湖泊由於全部封閉,減少面積5700平方公里。1949年以來,湘、鄂、贛連同蘇、皖五省,因圍墾共增加耕地估計約1400萬畝。 長江流域的水土流失和泥沙情況。在長江上游100萬平方公里的流域范圍內,根據調查統計,地面固體物質的年均侵蝕量為15.68億噸,長江幹流宜昌站的年均輸沙量為5.3億噸,輸移比為0.33。這與黃河有所不同。因為長江上游主要是岩石山區,其地面侵蝕物質主要是岩石風化物,顆粒較粗,一般以山前坡積、窪地淤積、溝口洪積扇以及塘庫和中小支流的淤積等形式,在短距離沉積,不能被河流遠距離輸送;而黃河的地面侵蝕物質是黃土,顆粒極細,幾乎可以全部輸送到黃河幹流。宜昌以下,漢口站的年均輸沙量為4.3億噸,下游大通站為4.68億噸。宜昌和漢口間的差值,在平水年主要淤在洞庭湖區,洪水年淤在洞庭湖區、河道的州灘及潰口的圍垸內。大通站的輸沙量,絕大部分送入東海。宜昌各年的輸沙量,因暴雨分布情況不同,而有很大差異。例如,1990~1997年8年的年均輸沙量僅3.8億噸,屬於少沙年;而1998年6~8月的輸沙量即達6.05億噸,超過1954年的同期輸沙量(5.27億噸),屬於多沙年。據初步分析,1998年泥沙的主要來源是金沙江和嘉陵江,這是很值得進一步研究的現象。 以上情況說明,長江流域的水旱災害所以嚴重,除了氣象方面的客觀原因外,主要的還是由於流域內生態系統的失調,集中表現為:在人口急劇增長的情況下,土地資源過度利用和不合理的開發。在山區,毀壞森林、陡坡開荒;在平原,盲目圍湖造田,佔用行洪洲灘。這些都招致自然界的報復。在長江流域,山區水土流失對當地的危害,比黃河更大。這是因為,長江流域為岩石山區,表土層很薄,經過一定時期的沖刷,表土沖光,岩石裸露,形成「石化」,使當地人民完全失去生存條件。貴州省已有不少「石化」山區,令人觸目驚心。l由於人類的破壞,與棲息地的喪失等因素。地球上瀕臨滅絕生物的比例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在工業社會以前,鳥類平均每300年滅絕一種,獸類平均每8000年滅絕一種。但是自從工業社會以來,地球物種滅絕的速度已經超出自然滅絕率的1000倍。全世界1\8的植物,1\4的哺乳動物,1\9的鳥類,1\5的爬行動物,1\4兩棲動物,1\3魚類,都瀕臨滅絕。
編輯本段對今後工作的建議
根據以上認識,從生態系統、林業建設、工程措施、新技術運用、加強領導及統籌全國水利等六個方面提出以下建議。
調整土地利用結構
調整土地利用結構,進行長江流域生態系統的重建長江流域生態系統的失調,是由於人口增長和經濟的發展。因此,不能簡單地恢復原狀,而是要以可持續發展的觀點,通過調整經濟結構和人口分布結構,在綜合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解決人多地少的矛盾,實現土地利用結構的調整。一方面,要以1998年的抗洪斗爭為契機,大張旗鼓地宣傳調整土地利用結構的必要性;同時,又要制定調整土地利用結構的具體規劃、步驟、政策和措施,使退耕還林、退耕還湖和平垸行洪真正落到實處。 1.通過全面調查和必要的勘測,對全流域的土地進行總體規劃,合理調整農林牧業結構,把整治河山、重建家園納入流域生態系統重建的總體框架,因地制宜地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2.在山區,退耕還林要和積極發展生產結合起來。 退耕還林的關鍵是真正解決當地職工和群眾的生產出路。要具體劃定必須退耕還林的地區,制定解決生產出路的具體規劃,定期限、定步驟,並確定責任單位,予以實施,並定期檢查和驗收。當前,要首先制止和防止新的毀林開荒和陡坡開荒。特別要注意防止在三峽移民中造成新的生態破壞,嚴格按照「三峽庫區的生態功能分區」,規劃安置移民。 對可以不退耕還林的山區農田,要大力推行高效生態農業。推廣坡地改梯田、坡地綠籬、橫坡種植等措施。有條件的地方,扶持進行農田水利建設。大力開展山區的小流域治理,以小流域為單元,全面布局,綜合開發,將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結合起來,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結合起來,這是改善和恢復山區環境,使人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
大力發展種草養畜
在雨量和濕度較高而坡度較陡的山地、海拔過高的高原區、不宜造林的坡地和乾熱河谷,應種植牧草,發展畜牧業。這也是改善生態環境、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 在湖區,退田還湖要和保持湖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結合。 長江中下游1949年以來開發湖區耕地1400萬畝,連同過去一千多年來已開發的共計數千萬畝土地,不僅是中下游五省的農業基地,而且發展了工業和交通,建設了繁榮的城鎮,為全國的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但是要看到,根據長江洪水的規律,對於這些已開發的數千萬畝土地,不可能在任何洪水情況下都不被淹沒。洪水不太大的年份,可以全部或大部保住;特大洪水年份,必須犧牲相當部分才能保住重點。只有這樣,才能保持湖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實施退田還湖的難度很大,因為圍垸內的大量人口需要遷移安置。就蓄洪的有效性來說,控制蓄洪比自然蓄洪更能有效地削減洪峰流量,需要的蓄洪容量也少得多。因此,湖南省提出的,對蓄洪垸實行「空垸待蓄,低水時耕種,高水時蓄洪還湖」,在技術和經濟上都是合理的。但必須切實做好蓄洪圍垸內的安全建設,並制定相應的政策和保險制度,使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得到可靠保障;同時,還要制定與「低水耕種,高水蓄洪」相適應的經濟發展方針和加強管理的具體措施,才能保證高水時及時開放蓄洪。對一些地勢低下、排水困難、1998年水毀嚴重的圍垸,應堅決退田還湖,或將封閉型的圍墾種植改為半封閉型的築圩養殖,實行「退田還漁」。 要堅決平垸行洪。這些圍垸建在長江和洞庭湖洪道的洲灘上,成為行洪障礙,保護面積不大,但對大局影響很大,應當堅決清除,退田還河。 建立生態經濟核算制度和生態效益補償制度。鑒於生態工程的長期性和全局性,要通過政策和立法,在財政、稅收、信貸等方面進行扶持。國務院正在建立林價制度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這些都是必須的,應盡快加以實施。同時,對草地和湖泊、洲灘和濕地的管理也應作出切實可行的規定。
編輯本段英雄事例
吳小紅英雄事例
洪災發生以來,吳小紅副局長心裡裝的都是如何抗洪救災;他每天都堅持深入一線,靠前指揮,組織開展救災復產工作。 9月21日早上7點多鍾,當他接獲悉大坡發生災情後,顧不上吃早餐,便立即動身出發前往大坡。由於洪水兇猛,他當天無法到達災區。第二天一早,他又組織工作組,冒著大雨,不顧山體滑坡的危險,驅車直往災區一線,深入了解災情,參加抗洪救災工作。 根據局黨組的安排,他負責指揮大坡工作組的抗洪救災工作。自9月22日工作組進入大坡災區以來,他發揚連續作戰、不怕苦、不怕累的作風,八天八夜堅守自己的工作崗位,主動挑起抗洪救災中最重的擔子;哪裡最苦最難,他就出現在那裡;哪裡災情險情大,他就緊張奮戰在哪裡,越是艱險越向前。9月23日晚,大坡工作組接到了負責赴白馬村委會進行安撫群眾、分發物資的工作任務。據了解得知,白馬村委會離大坡圩有將10多公里遠,在這次洪災中遭受了慘重損失,通往村裡的公路大部分已被沖毀,到達周敬過後有5公里左右的路段車輛無法通行,需要徒步進村;而由於這幾天尚未得到有效救助,村民們情緒反應激烈,維穩難度大。接到任務後,吳小紅副局長置個人安危於不顧,身先士卒,主動請纓,親自帶領40多位幹部職工頂著雨水,踏著泥濘的山路,冒著塌方的危險,扛著救災物資連夜奔赴災區,直到晚上九點多才進入該村,及時為災民送上了「救命糧」。 吳小紅同志還主動負重。9月25日,我局接到緊急趕赴馬貴鎮六塘村委會救災的任務。該村離馬貴鎮20多公里,洪災已導致該村對外交通、通訊全部中斷,群眾生命財產面臨嚴重威脅。吳小紅同志獲悉後,不顧連日工作的疲憊,主動申請帶領工作組深入馬貴鎮偏遠的六塘村委會救災。因為通往六塘的道路尚未搶通,工作組只能從古丁鎮沿山路向六塘挺進。一路上,山體塌方不斷,道路崎嶇難行,原有的公路已經被洪水沖刷得只剩下一小部分狹窄的路基,腳邊就是湍急的河水,時刻有掉進急流的危險。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吳小紅副局長帶領工作組徒步8個多小時,翻山涉水,克服重重困難,艱難跋涉20多公里,終於在當天傍晚進入該村,成為自洪災以來除解放軍隊伍外到達該村的第一批政府救災人員,受到當地群眾的涕零感激……半個多月過去了,吳小紅同志一直緊張奔忙在六塘災區,從未離開過抗洪救災的第一線。連日的艱辛勞累,使他的身體消瘦了,嗓子也喊啞了,但他仍然一刻都沒有放鬆,繼續帶領幹部職工奮戰在該村清理淤泥、建橋修路、重建家園、恢復農業生產等工作中。六塘的村民逢人都豎起拇指稱贊「吳小紅同志真是位心系災區的好乾部!」
李向群英雄事例
抗洪英雄李向群從一名普通的特區青年,成長為一名合格士兵,繼而成為一名共產黨員,伴隨著李向群迷茫中的煩惱和磨礪中的痛苦的,是他一步步攀登和追求的堅實腳印…… 陪著你走過春夏秋冬…… 1996年的冬天,團榮譽室迎來一群身著嶄新軍裝的新兵。面對英雄部隊的歷史長卷,和那一張張微微發黃的英雄照片,一位新戰士的眸子中閃爍著羨慕。凝視「群英榜」,他冒了一句:「我也會上去的!」新兵營長一愣:「你叫什麼名字?」「李向群。」「從哪兒入伍?」「海南大特區!」李向群語氣中露著自豪。「像特區的兵,好好乾吧!」營長贊許中含著鼓勵。 當晚,李向群給自己制訂了這樣的目標:「隊列、射擊、投彈……五項訓練全部達到優秀成績。」 真正的藍圖遠非筆記本上就能畫出。半月過後考核,五項課目中,李向群三項不及格,名列新兵連倒數第二。伏在大榕樹上,心比天高的李向群抹起了眼淚。排長周建文使勁拍了他肩頭一掌:「如果你覺得自己還是塊當兵的料,明天就照著我的樣子練!」 負重20公斤的5公里武裝越野,是體能訓練中最艱苦的一項。周建文讓李向群緊跟著自己。跑著跑著,李向群的步子漸漸慢了,忽地癱倒在地,喘著粗氣說:「我實在受不了了,歇會吧。」 「這就是運動中的極限,站起來,挺過去,超越它!」排長一把扯起李向群,命令道:「牽著我的衣服繼續跑。」 李向群終於跑完了5公里路程。兩個月的新兵訓練,他成績全優。一年之後,他的名字果真上了團里的軍事訓練標兵榜。 磨礪,豈止在訓練場。部隊提倡士兵不吸煙、不喝酒、不進發廊。從前每天要抽兩包煙的李向群,入伍不久就鄭重宣布:「今後誰見列兵李向群抽煙,可罰他一個月津貼。」 這一次,李向群真的感受到了錘煉意志的艱難:每當犯煙癮,他坐立不安,竟將殘留著淡淡煙味的手指放在鼻子上嗅。班長王紹心痛地說:「戒煙有個過程,實在難忍就抽一口吧。」李向群搖搖頭:「定下的事,咋能說變就變。」他把戒煙的圖案用紅漆畫在了右手食指上,再犯煙癮時,抬手看到戒煙的圖案,連指頭也不嗅了。一個月下來,李向群硬是把煙戒掉了。 人生即選擇。「選好目標鋪好路,走好人生每一步」,不斷給自己樹立標桿,在艱苦的磨礪中一步步超越自我,就是李向群的選擇。事實上,放棄經商賺錢機會和家中舒適的生活條件從軍入伍,李向群也正是奔著這種人生的超越來的。 「李向群印名片啦!」不脛而走的傳聞傳到了連長陳海武的耳朵里。陳連長納悶:李向群當過小老闆,有名片不奇怪,可現在是軍人,部隊明文規定不準印名片,難道他? 李向群只好向再三查問的連長拿出了幾個名片盒。打開一瞧,陳海武吃了一驚:一疊疊名片般大小的紙片上,密密麻麻抄記的是訓練要則、軍事知識、法律條文、文學常識、格言警句…… 軍營濃厚的學科學文化氛圍熏陶著李向群,也使他深切地感受到了自身文化素養與將要擔負的使命的反差。他在日記中寫道:「21世紀是高科技時代,每個人都要為走向新世紀作準備。」 參軍不到兩年,李向群記下了5萬多字的讀書筆記。就在奔赴長江抗洪前夕,西南軍地兩用人才培訓中心,給他寄來了法律單科結業證書和優秀學員證書;軍營20個月,李向群一步步實現著人生的最大值:兩次被評為全團訓練尖子,兩次被評為「優秀士兵」,一次榮立三等功……直至成為一名黨員的8天後,永生在大堤上的他被追授「抗洪勇士」,並被追記一等功。 追尋這位同齡英雄走過的路,廣西師范大學的大學生們感慨萬千:「他的人生就像攀登一座山,一步步都在往上走,每一步都走得那麼深沉、那麼堅實。」 作為與改革開放一起長大的新一代,李向群與許多特區青年一樣有著開放的個性,遇事喜歡表達見解。剛入伍那陣子,他對諸如不準留長發、不準進地方歌舞廳娛樂等部隊規定硬是想不通,當眾向連隊幹部提出質疑。一名班長調走,他甚至提出了民主選舉班長的建議。 對李向群這樣性格鮮明的年輕人,部隊沒有採取簡單生硬的強制和說教,而是運用潤物細無聲的辦法循循善誘地加以引導。一次強度訓練小憩,指導員胡春林說:「誰表演個節目,輕松輕松。」「看我的!」李向群跳進大家圍坐的圈子,即興將手中的手榴彈當「話筒」,讓戰友們把沖鋒槍作「吉他」,邊舞邊唱:「咱當兵的人,有啥不一樣……」戰友們前仰後合,訓練場上爆出陣陣歡笑聲。指導員鼓著掌順勢說:「當兵的人有啥不一樣?有嚴格的紀律、嚴明的規定,因為我們穿著綠色的軍裝啊。」 這件事對李向群震動很大。他逐漸悟出了一個道理:軍隊就是軍隊,只有把開放的個性融入鐵的紀律,才能成為一名真正的現代軍人。 拉練中不慎碰掉群眾一個桔子,他在樹下的石頭上壓下了身上僅有的兩元錢,擔心不夠,還把地址留了下來;戰友家人遭了欺負,准備回家用拳頭解決,他說服戰友不要意氣用事,並幫助起草了訴訟書,運用法律解決了糾紛。一天中午,連隊積肥。李向群與新戰士溫寶添同一組,沿路扒拉著草叢中的牛糞。烈日當空,臭氣熏人,溫寶添捂著鼻子說:「臟兮兮的,乾脆到老鄉家買一擔交差吧。」李向群擦著臉上汗水說:「連隊規定是撿不是買,再說糞可以買到,艱苦奮斗的精神哪裡買呀?你到樹下透透風,我來撿。」 在軍營大熔爐的不斷冶煉中,烙著鮮明時代特點的李向群,思想和行動變得更加理性。 款式新穎的服裝在遊客紛至的桂林格外搶手,家裡開著兩處服裝廠的李向群對時裝很在行,聊天時不免常常議論一番。戰友們見他談得頭頭是道,好奇地問:你這么有經驗,難道不想幫家裡推銷些服裝?李向群一笑:「想倒是想過,可軍人嚴禁經商,我不能犯紀律呀。」這兩年,過去生意場上的幾個朋友多次讓他在部隊駐地聯系客戶,許願利潤分成。可是李向群反復給他們講部隊紀律,就是沒幫這個忙。 正是胸中裝著鐵的紀律,即使可以通融的特殊時期,李向群也決不違反規定。 戰勝了長江第五次洪峰,團里安排連續奮戰了4天4夜的九連就地休整。班長王紹帶著全班,到南平鎮打掃衛生,李向群負責的那一段正好有一家發廊。見解放軍幫他們做好事,熱情的老闆非要免費給他洗頭,李向群擺擺手。老闆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思,勸道:「抗洪搶險特殊時期嘛。」盡管好幾天沒顧得上洗澡,頭皮也癢癢的,但部隊紀律不容他半點違犯。他謝絕老闆的一片好意,又埋頭掃了起來。
編輯本段編入教材中的課文
蘇教版五年級下學期第23課大江保衛戰
1998年的夏天。暴雨,大暴雨,一場接著一場,奔騰不息的長江,轉瞬間變成了一條暴怒的巨龍,瘋狂地撕咬著千里江堤。荊江告急!武漢告急!九江告急!…… 災情就是命令,災區就是戰場。在這萬分危急的關頭,幾十萬解放軍官兵日夜兼程,朝著大江挺進。他們和幾百萬人民群眾一起,打響了氣壯山河的大江保衛戰。 7月27日 凌晨兩點,九江賽城湖的大堤塌陷了。四百多名官兵聞訊趕到。支隊長一聲令下:「上!」頓時,一條長龍在崩塌的堤壩下出現了。官兵們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來回穿梭。有的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腳奔跑起來。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腳趾,他們全然不顧,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大堤,保住大堤!」狂風卷著巨浪,猛烈地撕扯著堤岸。戰士們高聲喊道:「狂風為我們吶喊!暴雨為我們助威!巨浪為我們加油!」一個個奮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一道人牆。經過幾個小時的鏖戰,大堤保住了,官兵們渾身上下卻是傷痕累累。「風聲雨聲濤聲,聲聲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這是人民子弟兵在這場驚心動魄的大決戰中的真實寫照。 面對肆虐的洪水,更顯出人民子弟兵錚錚鐵漢的本色。 解放軍某部四連連長黃曉文正扛著麻包在稀泥中奔跑,忽然覺得腳底一陣疼痛,抬腳一看,原來是一根鐵釘扎了進去。團長見狀,馬上派人去找隨隊軍醫。黃曉文大聲說:「來不及了!」說著,一咬牙,猛地把鐵釘一拔,一股鮮血涌了出來。黃曉文隨即從身上扯下一綹布條,三下兩下把腳捆了個結實,二話沒說,轉身扛起地上的麻包,又爬上了大堤 …… 在那幾十個難忘的日日夜夜,有多少這樣感人的事跡啊! 洶涌的激流中,戰士們的沖鋒舟劈波斬浪,飛向漂動的樹梢,飛向滅頂的房屋,飛向搖搖欲墜的電桿。在安造垸,他們救出了被洪水圍困了三天三夜的幼兒園老師周運蘭;在簰洲灣,他們給攀上樹梢等待了近九個小時的小江珊以生的希望。…… 哪裡有洪水,哪裡就有軍旗飄揚;哪裡有危險,哪裡就有軍徽閃爍。滔滔洪水中的群眾,看到了紅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們的大救星。 大江,永遠銘記著1998年的夏天,銘記著我英勇的人民子弟兵。
❺ 洪災怎樣治理
1998年長江的抗洪斗爭,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幾百萬軍民英勇奮斗,取得了全面勝利。當前,全國人民關注的是,如何進一步整治長江。這不僅關繫到長江流域人民的長治久安,也是國家經濟建設中的一個巨大項目。為此,兩院組織部分有關院士和院外專家,對有關資料和各方面的意見進行分析研究後,提出以下報告。
一、對1998年長江洪水和抗洪斗爭的認識
1998年洪水,是繼1931年和1954年兩次洪水後,本世紀發生的又一次全流域型的特大洪水。據初步資料,1998年和1954年相比,上游的洪峰流量和洪水量與1954年接近;由於中游洪峰流量不具備可比性,以最集中的30天洪水量相比,1998年漢口以上總來水量較1954年少300多億立方米;下游的洪峰流量較1954年少1萬多秒立方米,洪水量少500多億立方米。1931年由於資料不足,只能作粗略比較,上中游可能較1931年略大,下游較1931年小。
應當說明,在上個世紀和更早的時期,長江都發生過比本世紀更大的洪水。據考證,自1153年以來,宜昌站洪峰流量超過8萬秒立方米的有8次(1998年為6.36萬秒立方米,1954年為6.68萬秒立方米),其中1860和1870年的洪峰流量分別達到9.25萬和10.5萬秒立方米。
當前,大家更為關心的是,雖然洪水沒有1954年大,但為什麼1998年的長江幹流洪水位,除武漢、黃石段外,都高於1954年。洪水位抬高的因素當然可以列舉很多,但是最關鍵性的還是分蓄洪量比1954年大量減少。1954年,由於中下游堤防圍垸的抗洪能力較低,許多堤防圍垸自然潰口,為了降低洪水位,保住重點地區,除了運用荊江分洪工程外,又在很多地方扒口分洪,總計分洪和潰口的水量達1023億立方米,其中起到有效削減洪峰的容量約為700億立方米。根據1998年的洪水來量,如果要維持1954年的水位,需要有效分蓄洪量約為400多億立方米。但是1998年的分洪潰口總量僅約100億立方米,其中有效削減洪峰的容量估計約50多億立方米。這樣,減少分洪量約350億立方米,約相當於減少洪水淹沒面積700萬畝。換言之,1998年的抗洪斗爭,是通過加強防汛搶險,爭取抗禦較高洪水位,以加大泄洪量,減少洪水淹沒損失。例如:1954年,在運用荊江分洪工程的情況下,荊江大堤沙市的最高洪水位為44.67米。按長江防洪規劃,為減少荊江分洪工程的運用機遇,將荊江大堤的設計洪水位提高到45.0米。1998年,為了避免運用荊江分洪工程,將荊江大堤超設計標准運用,沙市洪水位達45.22米。又如:洞庭湖的出口蓮花塘站,洪水位比1954年超過達1.85米,這是因為,在1954年,蓮花塘以上洞庭湖區的絕大多數圍垸、蓮花塘以下長江幹流兩岸的絕大多數堤防包括洪湖大堤,都已潰口或扒口分洪,而1998年,蓮花塘上下潰口和分洪的堤垸遠比1954年少。
應當說,這是1998年抗洪斗爭中的一個重大決策,也是在1998年特定條件下作出的十分艱難的決策。1998年抗洪斗爭的工程基礎是:按長江中下游防洪規劃,完成了部分水利工程。除建成了漢江、清江、沅水、資水、修水等支流的控制性水庫外,還按提高了的設計洪水位(較1954年提高0.5米左右),完成了荊江大堤、武漢市圍堤、無為大堤等長江幹流重點堤防和洞庭湖區、鄱陽湖區重點圍垸的加高加固工程。這些都為1998年抗洪斗爭提供了一定的基礎。但還有相當一部分堤防沒有按規劃完成,特別是平原分蓄洪區工程的安全設施,在原規劃中考慮不夠,在實施中又沒有落實,給抗洪斗爭帶來了極大困難,使抗洪斗爭的決策處於兩難困境:如果按原定規劃分洪(按提高了的設計洪水位,仍需有效分洪量200億立方米),將遭受很大損失;如不按原定規劃分洪,將使堤防經受超過設計標準的洪水位,承擔極大風險。考慮到1998年洪水比1954年小,以及軍民團結抗洪的巨大潛力,中央毅然決心進一步抬高洪水位、嚴防死守、力爭減少潰口和分洪損失。這是一個極其艱難的決策,實踐證明是正確的。當然,也應當說明,這是在1998年超額洪水比1954年少300多億立方米的條件下,才有可能做到。如果1998年發生的洪水和1954年洪水相當甚至更大,不分洪還是不行的。
關於1998年長江流域的災情。根據衛星和航空遙感對長江中游地區所進行的多期和系統的監測與分析:湘、鄂、贛三省最大受淹面積約為1586萬畝,由於統計口徑不同等原因,比三省統計數小很多。據長江水利委員會的統計,中下游五省共潰口分洪1705個圍垸,淹沒耕地295萬畝,受災人口230萬。以上數字表明,潰口分洪的多是較小圍垸,平均每個圍垸不足2000畝,災情統計中絕大部分受災農田是由於內澇。1998年的死亡人口為1432人。這與1954年除保住荊江大堤和漢口圍堤外,其他地區大多受淹,死亡人口33169人的災情,是差別很大的。與1931年中下游一片汪洋、漢口街道行舟、南京市區被淹、死亡人口14.5萬人的慘況,更是完全不同。因此,1998年的抗洪斗爭,確實取得了巨大成績。
社會各界普遍關心的一個問題是,長江洪水位的抬高是否是由於長江河床的淤高。根據長期觀測資料,長江幹流河槽基本穩定,與黃河根本不同。由於某些因素,局部河段有沖淤變化,最明顯的是荊江以下的監利-洪湖河段,這一段受下荊江裁彎工程影響,裁彎河段以上有沖刷,以下有淤積。據長江水利委員會資料,其代表站螺山站,低水位時由於泥沙淤積,水位有所抬高,但高水位時,因淤積面積占行洪面積的比例不大,抬高趨勢並不明顯。螺山站1998年的洪水位比1954年超過1.78米,據查證主要是由於1954年在螺山以下蔣家碼頭扒口分洪和老灣等處潰口,使洪水位大幅度降低。
關於湖泊淤積情況。洞庭湖1949年以來因淤積減少的湖泊容量約40多億立方米,由於1949年以來圍墾了1600平方公里,大約減少容量近100億立方米。鄱陽湖的淤積量很小,但1949年以來圍墾了1400平方公里,損失湖泊容量約80億立方米。湖北省的兩岸湖泊由於全部封閉,減少面積5700平方公里。1949年以來,湘、鄂、贛連同蘇、皖五省,因圍墾共增加耕地估計約1400萬畝。
長江流域的水土流失和泥沙情況。在長江上游100萬平方公里的流域范圍內,根據調查統計,地面固體物質的年均侵蝕量為15.68億噸,長江幹流宜昌站的年均輸沙量為5.3億噸,輸移比為0.33。這與黃河有所不同。因為長江上游主要是岩石山區,其地面侵蝕物質主要是岩石風化物,顆粒較粗,一般以山前坡積、窪地淤積、溝口洪積扇以及塘庫和中小支流的淤積等形式,在短距離沉積,不能被河流遠距離輸送;而黃河的地面侵蝕物質是黃土,顆粒極細,幾乎可以全部輸送到黃河幹流。宜昌以下,漢口站的年均輸沙量為4.3億噸,下游大通站為4.68億噸。宜昌和漢口間的差值,在平水年主要淤在洞庭湖區,洪水年淤在洞庭湖區、河道的州灘及潰口的圍垸內。大通站的輸沙量,絕大部分送入東海。宜昌各年的輸沙量,因暴雨分布情況不同,而有很大差異。例如,1990~1997年8年的年均輸沙量僅3.8億噸,屬於少沙年;而1998年6~8月的輸沙量即達6.05億噸,超過1954年的同期輸沙量(5.27億噸),屬於多沙年。據初步分析,1998年泥沙的主要來源是金沙江和嘉陵江,這是很值得進一步研究的現象。
以上情況說明,長江流域的水旱災害所以嚴重,除了氣象方面的客觀原因外,主要的還是由於流域內生態系統的失調,集中表現為:在人口急劇增長的情況下,土地資源過度利用和不合理的開發。在山區,毀壞森林、陡坡開荒;在平原,盲目圍湖造田,佔用行洪洲灘。這些都招致自然界的報復。在長江流域,山區水土流失對當地的危害,比黃河更大。這是因為,長江流域為岩石山區,表土層很薄,經過一定時期的沖刷,表土沖光,岩石裸露,形成「石化」,使當地人民完全失去生存條件。貴州省已有不少「石化」山區,令人觸目驚心。
平原的盲目圍湖造田和佔用行洪洲灘,是近幾年來長江洪水位抬高的主要原因。從長遠的自然規律看,江河的沖積平原就是由江河挾帶泥沙淤積而成。中華民族的經濟也是在開發七大江河沖積平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是,如果開發利用不當或開發過度,就會受到洪水的懲罰。現在,在開發利用長江中下游兩岸的土地上,就面臨著這個問題,不僅洪水位越來越高,防汛負擔越來越大,而且防汛的風險也越來越大。
我國生態系統失調的根本原因是人多地少。要進行生態系統的重建,必須與經濟結構的調整相結合,以綜合提高生產力為目標,並注意發展、改革和穩定三方面的協調。我們認為,中央提出的要堅持全面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原則是完全正確的。
二、對今後工作的建議
根據以上認識,從生態系統、林業建設、工程措施、新技術運用、加強領導及統籌全國水利等六個方面提出以下建議。
(一)調整土地利用結構,進行長江流域生態系統的重建長江流域生態系統的失調,是由於人口增長和經濟的發展。因此,不能簡單地恢復原狀,而是要以可持續發展的觀點,通過調整經濟結構和人口分布結構,在綜合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解決人多地少的矛盾,實現土地利用結構的調整。一方面,要以1998年的抗洪斗爭為契機,大張旗鼓地宣傳調整土地利用結構的必要性;同時,又要制定調整土地利用結構的具體規劃、步驟、政策和措施,使退耕還林、退耕還湖和平垸行洪真正落到實處。
1.通過全面調查和必要的勘測,對全流域的土地進行總體規劃,合理調整農林牧業結構,把整治河山、重建家園納入流域生態系統重建的總體框架,因地制宜地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2.在山區,退耕還林要和積極發展生產結合起來。
退耕還林的關鍵是真正解決當地職工和群眾的生產出路。要具體劃定必須退耕還林的地區,制定解決生產出路的具體規劃,定期限、定步驟,並確定責任單位,予以實施,並定期檢查和驗收。當前,要首先制止和防止新的毀林開荒和陡坡開荒。特別要注意防止在三峽移民中造成新的生態破壞,嚴格按照「三峽庫區的生態功能分區」,規劃安置移民。
對可以不退耕還林的山區農田,要大力推行高效生態農業。推廣坡地改梯田、坡地綠籬、橫坡種植等措施。有條件的地方,扶持進行農田水利建設。大力開展山區的小流域治理,以小流域為單元,全面布局,綜合開發,將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結合起來,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結合起來,這是改善和恢復山區環境,使人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
大力發展種草養畜。在雨量和濕度較高而坡度較陡的山地、海拔過高的高原區、不宜造林的坡地和乾熱河谷,應種植牧草,發展畜牧業。這也是改善生態環境、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
3. 在湖區,退田還湖要和保持湖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結合。
長江中下游1949年以來開發湖區耕地1400萬畝,連同過去一千多年來已開發的共計數千萬畝土地,不僅是中下游五省的農業基地,而且發展了工業和交通,建設了繁榮的城鎮,為全國的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但是要看到,根據長江洪水的規律,對於這些已開發的數千萬畝土地,不可能在任何洪水情況下都不被淹沒。洪水不太大的年份,可以全部或大部保住;特大洪水年份,必須犧牲相當部分才能保住重點。只有這樣,才能保持湖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4.實施退田還湖的難度很大,因為圍垸內的大量人口需要遷移安置。就蓄洪的有效性來說,控制蓄洪比自然蓄洪更能有效地削減洪峰流量,需要的蓄洪容量也少得多。因此,湖南省提出的,對蓄洪垸實行「空垸待蓄,低水時耕種,高水時蓄洪還湖」,在技術和經濟上都是合理的。但必須切實做好蓄洪圍垸內的安全建設,並制定相應的政策和保險制度,使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得到可靠保障;同時,還要制定與「低水耕種,高水蓄洪」相適應的經濟發展方針和加強管理的具體措施,才能保證高水時及時開放蓄洪。對一些地勢低下、排水困難、1998年水毀嚴重的圍垸,應堅決退田還湖,或將封閉型的圍墾種植改為半封閉型的築圩養殖,實行「退田還漁」。
5.要堅決平垸行洪。這些圍垸建在長江和洞庭湖洪道的洲灘上,成為行洪障礙,保護面積不大,但對大局影響很大,應當堅決清除,退田還河。
建立生態經濟核算制度和生態效益補償制度。鑒於生態工程的長期性和全局性,要通過政策和立法,在財政、稅收、信貸等方面進行扶持。國務院正在建立林價制度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這些都是必須的,應盡快加以實施。同時,對草地和湖泊、洲灘和濕地的管理也應作出切實可行的規定。
❻ 在11月30日發生了什麼重大的歷史事件
2010年11月來30日 湖南婁底一中老自師下跪事件
1901年11月30日 溥俊被撤去大阿哥名號
1916年11月30日 奧地利執政68年的國王約瑟夫二世去世
1939年11月30日 蘇聯與芬蘭戰爭爆發
1941年11月30日 英軍在利比亞發動攻勢切斷敵供給線
1969年11月30日 陶鑄在文革中含冤病逝
1969年11月30日 越戰中的美萊村大屠殺被揭發
1986年11月30日 全國第一個輿論研究機構成立
1986年11月30日 影星加里·格蘭特去世
1989年11月30日 德意志銀行董事長赫爾豪森遇刺身亡
1991年11月30日 首屆世界女子足球錦標賽落幕
1994年11月30日 北京養犬有了法律說法
1998年11月30日 話劇演員譚宗堯逝世
1998年11月30日 柬埔寨王國聯合政府成立
1995年11月30日 因拯救猶太人獲罪的瑞士警察格呂寧格爾沉冤得以昭雪
1993年11月30日 中國性病艾滋病防治協會成立
1951年11月30日 文藝界開展整風學習運動
1949年11月30日 重慶解放
1874年11月30日 英國首相丘吉爾誕辰
1835年11月30日 諷刺文學大師馬克·吐溫誕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