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法太極拳小架教程
㈠ 陳式太極拳小架的簡介
陳式太極拳的訓練講究以大圈收至小圈,小圈收至無圈為登峰造極。歷史上陳氏太極拳並無大、小架型之分,而是在訓練方法上,對於初學者,師傅為了使徒弟盡快入門,把架型放大,讓徒弟先從大圈、外圈入手,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在徒弟掌握了陳氏太極拳劃圈走圓的運動規律之後,再逐步由大圈過渡到小圈、外圈過渡到內圈,而形成勁路沿軀乾和四肢變化、傳遞的螺旋纏絲勁,達到外形上不見圈的高級境界。隨著太極拳的發展,後人為了區分陳氏太極拳的不同練習方法,拳術上有大架、小架(大圈、小圈)之稱。如今的陳氏太極拳大架、小架除了動作形式不同外,其技術理論基礎是一樣的。大架拳手也講求將圈逐漸收小,小架訓練開始也講求將圈放大,兩者的訓練過程基本相同,因此有「大架不大,小架不小」之說。
陳氏太極拳大架因一些後人在外走鏢或經商,而開始向外界傳播,特別是陳氏第十七世陳發科、十八世陳照丕被北京、南京正式邀請傳拳,使陳氏太極拳大架得到廣泛的普及,被世人所熟知。小架由於僅在家族內傳授,且師承嚴格,至今鮮為人知。如今的陳氏「小架」傳人也開始向外界傳授,但由於起步較晚,普及范圍仍然有限。當代陳氏太極拳「小架」代表人物有:十八代傳人陳金鰲(陳垚之嫡孫,囊小架真訣)、陳克忠、陳克弟、陳伯祥、十九代傳人陳堂(陳玉琦)、陳東海、陳東山、陳立清、陳立憲、陳伯先等。如今,他們的後代及學生正在為陳氏太極拳小架的發展而積極的努力著。
由陳氏十六世陳鑫編著的《陳氏太極拳圖說》,被譽為武林聖典,其中的拳譜皆為「小架」拳譜。《圖說》自序言到:「愚今者既恐時序遷流,迫不及待,又恐分門別戶,失我真傳,所以課讀餘暇極力顯微闡幽,纖悉畢陳」。覽遍全書並沒有陳氏太極拳大、小架之說。由此可知,《陳氏太極拳圖說》記載的太極拳架,應該是最接近於陳王廷所創拳術的原貌。
㈡ 陳式太極拳小架的介紹
陳氏太極拳是中國武術的優秀拳種之一,是中華燦爛文化中的一支奇葩。陳氏太極拳是結合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中醫學的經絡學說等理論、以及導引、吐納術,並綜合百家拳術之長而創立的。陳氏太極拳以其博大精深的拳術理論、獨特的拳術風格、高超的技擊效果、顯著的健身功能而在中華武林獨樹一幟,並越來越多地受到全世界人民的認同與歡迎。 陳氏太極拳起源於河南陳家溝,由明末清初的陳氏第九世陳王廷在祖傳拳械的基礎上,精益求精地創造了太極五套拳、五套錘、十三勢、炮錘,等,尤其獨特的還有雙人推手和雙人粘槍,形成了完善的流派體系。
㈢ 陳式太極拳中的擺腳跌叉如何練成
楊露禪(1799—1872年),名福魁。河北廣平府(今永年縣)人。自幼好武,因家貧,迫於生計,在廣平府西關大街中葯字型大小「太和堂」中幹活。這葯店為河南焦作溫縣陳家溝人陳德瑚所開。陳見楊為人勤謹,忠實可靠,又聰明能幹,便派他到故鄉河南焦作溫縣陳家溝家中做工。適逢陳長興借陳德瑚家授徒。楊心中十分羨慕,有心拜師學藝,但一者事繁,二者又怕陳不收自己。他雖然懂得江湖禁忌, 但因學藝心切,便在陳氏師徒練拳時,在一旁觀看,用心記下某些招式,無人時便私下練習。久而久之,竟有所得。後被陳發現,見其是可造之才,不但沒有怪罪他,反而大膽摒棄門戶之見和江湖禁忌,和陳德瑚商量,准其在業余時間正式學習太極拳。
這樣,楊露禪才得以正式拜陳長興為師。這便是民間傳說中《楊露禪陳溝偷拳》的真貌。經小說家的藝術加工,如民國初年有人所編的傳奇小說《金蟬盜技》等,也由此衍化而來。宮白羽武俠小說《偷拳》和由此書改編的電影《神丐》,就是根據上述楊露禪學藝 故事創作的。
楊露禪正式拜師後。十八年中三下陳家溝,深得陳式太極拳精髓。藝成時,他已是四十歲左右的人了。為了生活,他先在家鄉永年教授太極拳,後被人推薦去北京授徒。因武藝高強,號稱「楊無敵」。他在北京授拳時,因弟子多為王公大臣, 貝勒貴族,生活奢侈而體弱多病,又不耐艱苦。楊露禪考慮到這些人的身體素質和保健需要,將陳式老架太極拳中的一些高難度動作,如跳躍、跌叉、震腳等,改作不跳、不跌、不速、不震,或縮小動作,使姿勢較為簡單,動作柔和易練,既適合穿長衫、留辮子的人練習,又有益於健身。時間長了,便形成了一種拳式,號稱「太極小架子」。後經其子、孫修改,定型而成楊式太極拳,並發展成大小兩種套路。其特點是:姿勢舒展大方,速度緩勻,剛柔內含,輕沉兼有。此拳一出,在京、津一帶影響很大,學者日眾,而這時陳家的太極拳卻仍在陳姓內部傳遞,所以當時的武術傳人楊季子寫的詩中,有「誰料豫北陳家拳,卻賴冀南楊家傳」 的句子。
後來,楊露禪的次子楊班侯(1837--1892年)傳楊式小架太極拳於滿族人全佑(1834—1902年),全佑之子鑒泉後從漢姓吳,他將父親傳授的楊式太極拳修改定型,自成一家。此拳的特點是:重神靜,長柔化,馬弓步時呈川字形和身稍前傾,而又要求斜中寓直。推後時,寧靜而不忘動,架式大小適中,動作緊湊 柔和,神志舒靜。在社會上流傳後,被世人稱為「吳式太極拳」。
楊祿禪進端王府教拳始末
太極拳名家楊祿禪(1799—1872),河北永年縣人,原名福魁,字祿禪。他到河南溫縣陳家溝從師陳長興學拳,學成後回永年縣,寓居太和堂葯店,以授拳為生。楊祿禪在家鄉與人比武傷人,為躲避官司而一人潛逃到北京。當時北京東安市場北面有一家「天義順」醬菜園,掌櫃的人稱張四胖子,此醬園腌制的醬菜不向外出售,專供王府用,因而張與王府過從甚密,有錢有勢,又稱小府醬菜張。張四胖子家住海淀,每隔數日來醬園一次,那些日子他正要為其兩個兒子尋找教書先生,曾托囑醬園門前的粥攤掌櫃丁紫蘭留心,如有合適的給找一個。
一天,楊祿禪來到東安市場,沒錢下飯館,就到丁紫蘭的粥攤喝粥,他邊吃邊問丁紫蘭有沒有什麼事可讓他做,工錢不計多少。丁紫蘭問他會些什麼,楊祿禪說自己認識字,可以教書。丁紫蘭一聽便想到張四胖子所託之事,於是將楊祿禪作為教書先生推薦給張四胖子。從此楊祿禪即住北京海淀張四胖子家裡,每天教兩個孩子念書,別無他事,因為是逃避官司而來,練武之事不敢露頭。
張四胖子家大業大,家中還雇有二十幾名看家護院的家丁,每日打拳練武,平時因門戶之見,家丁們和一些綠林好漢早就有些矛盾。
楊祿禪在張家教書半年有餘,一天晚上他正在書房後面角門小屋裡休息,忽然聽見後花園內有動靜,像是有人用刀槍器械在動手。他隨手拿著三尺長的煙袋,向後花園走去,只見有人在格鬥,有人被打倒在地,有的還被捆上了。楊祿禪近前一看,倒地被捆上的都是家丁。有個家丁見楊祿禪走過來,還大聲喊叫:「楊先生,可別過來,別讓他們把你打了。」楊祿禪哪聽這些,過去用煙袋鍋一撥,就把一綠林好漢的刀給下了,再一點又撂倒一個,三下五除二,幾下子就把綠林好漢都打倒了。又用捆家丁的繩子把他們一個個都給捆上了。楊祿禪問他們願意官了還是私了,官了是交官府處理,私了是有仇宜解不宜結,以後不再鬧事。這些綠林好漢當然願意私了,於是個個求饒,結果把他們都放了,楊祿禪才又回到小屋休息。
事情過後,家丁們實在感到難堪:吃糧聽差,職責是看家護院,卻讓人家給捆了,還是靠教書先生給解的圍。第二天,家丁們都來向張四胖子辭行。張四胖子也沒想到教書的楊先生還會武術,就對家丁們說:「你們也別走了,就讓楊先生來教你們吧。」從此楊祿禪除了教書以外還教起了武術。就這樣過了兩年多,楊祿禪給永年縣老家去了信,告知他在北京的情況。
一天,門房傳話,說老家來人了要找楊先生。楊祿禪心裡也不知是誰,隨即走出迎接。當時張家大門口馬路對面有一座大影壁,上有「迎祥」兩個大字。楊祿禪出門一看,來的人並不認識,是個30多歲的年輕人。他過來就請安,要施大禮,右腿向下一跪,右拳直沖楊祿禪的小腹而來。原來此人是楊祿禪在永年縣那次打傷之人的家屬,來京找他報仇的。要請安施禮是假,借機進招攻擊楊祿禪的下三路沖拳進襠是真。剎那間,只聽嘭的一聲,楊祿禪用海底針把那年輕人打到大影壁上,身子直貼在「迎」字上。而後年輕人摔倒在地,爬起來叫道「大叔,咱們3年以後見」就跑了。
楊祿禪回到屋內,想到不定何時還會有人來找麻煩,心中煩悶。於是找張四胖子,對他講了在永年縣傷人之事,自認為總得防一下,不如離開此地為好。
張四胖子感到很惋惜,想到兩個兒子才學兩年多,如果學成了該多好。於是對楊祿禪說,如果能到四爺那裡就行了,我去活動一下,找大管家王蘭亭說說,或許能行。
咸豐年間,端王稱四爺,肅王稱六爺。楊祿禪若能到端王面前教拳,問題就解決了,絕無後患。端王府的總管王蘭亭特別喜愛武術。經張四胖子推薦,王總管又從中說合,楊祿禪真的被四爺看中了,便到端王府教拳。總管王蘭亭精明能幹,個子高大,身強力壯。楊在教端王練拳時,王蘭亭就在一旁跟著學,而且楊祿禪每次都用王蘭亭試手,挨打的是王蘭亭,但他也就因挨打而慢慢地領會了太極拳法的精華。
在端王的安排下,楊祿禪開始充任旗營武術教官。所教之拳術,在當時不叫太極拳,而叫作「綿拳」,只教旗人不教漢人,旗營中也是只教近八旗,不教外八旗。那時的旗營分為東八營和西八營,東八營是善撲營,練摔跤,西八營多是提籠架鳥的,體質較差,練綿拳。當時有很多王公子弟也來學拳,然而大多數人怕苦而學藝不精,僅有時貝勒之子時紹南和武狀元出身的將軍岳柱臣得太極真諦,並且正式拜師楊祿禪。旗營下級軍官中有三人得太極真傳,此三人即凌山、萬春、全佑,三人各得所長,凌山善發勁,萬春善剛勁,全佑則善柔化。因礙於舊的等級觀念,三人不能與貝勒子、將軍等人稱兄道弟,故楊祿禪令此三人拜其子班侯為師。後來,時紹南因出天花喪命,岳柱臣在中俄邊境戰爭中陣亡。楊祿禪再無心教拳,遂辭去武術教官之職,離開了旗營。
楊祿禪與其子班侯、建侯,其孫澄甫三代人在北京教拳,對傳播太極拳功勞極大。
吾師王培生先生早年與文中所說的天義順醬菜園老闆海淀張四胖子的後人有交。親聽其講述楊祿禪初來北京,先在張家落腳避難,而後被推薦到端王府教拳等情況。
這段太極拳史上的軼事,王培生先生多次向我們講述過。太極泰斗吳圖南先生在《太極拳之研究》一書中也有詳細的描述,與王培生先生所講大同小異,只在個別細節上略有出入。
1924年,吳圖南先生曾任教於北京西山萬安小學,因而有幸結識了原天義順御醬園張鳳歧(即張四胖子)的後人張伯允。吳聽張講楊祿禪初來北京即落腳張家教拳之事。吳又從張先生那裡得到許多楊祿禪在張家教拳的資料,其中最珍貴的是《張氏隨筆》(乃天義順醬園老闆與把式侯德山一同跟楊祿禪學拳的筆記)。由此可見,這段軼事具有極高的歷史真實性。
參考資料: 上海加華國術館
㈣ 陳氏太極拳小架是什麼樣的
陳氏太極拳是中國武術的優秀拳種之一,是中華燦爛文化中的一支奇葩。陳氏太極拳是結合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中醫學的經絡學說等理論、以及導引、吐納術,並綜合百家拳術之長而創立的。陳氏太極拳以其博大精深的拳術理論、獨特的拳術風格、高超的技擊效果、顯著的健身功能而在中華武林獨樹一幟,並越來越多地受到全世界人民的認同與歡迎。
陳氏太極拳「小架」的特點
1.身法
「身忌上躥胡亂擺,寧低不高行平線」。行拳走架身體不可忽上忽下,左右亂擺;意向下沉,重心放低,重心基本保持在一個水平線上(個別動作如擺腳下岔、左右金雞獨立、鋪地龍等除外)。
2.手法
「雙手相合勿翻動,微貫一氣指肚間;上行不過眉,下行似松開;內轉拇指界中線,外運勿探、沉肘尖;莫貪莫夾、束肋毛膚相挨」。兩手向合,四六陰陽;瓦隆掌,大、小指向合,意貫母、食、中指;手的運動范圍以身體中線為界,左、右手各管半邊,向上行不超過眉毛,向下行意想松開;出手勿貪,回手勿夾,留有餘地,中規中矩。
3.步法
「腳踏忌八、丁,切記合足尖;內腳掌踏地偏重,大二趾領先;以腳跟轉換,步大一腿長,步小一豎腳」。基於開胯圓襠的需要,要求兩腳基本保持平行,忌八字腳、丁字腳(造成兩胯根不成窩狀,襠部失去弧形,成「人」字襠即尖襠,不能實現圓襠);從胯向下內纏(逆纏),落在腳掌內側大、二足指上;出步勿貪,伸縮自如,大步不超過一腿長,小步不小於一豎腳。
「寧進不退,下在上先」。重心寧進不退;轉換下在上先。
㈤ 陳氏太極拳小架的技巧
二、陳氏太極拳「小架」的特點 「腳踏忌八、丁,切記合足尖;內腳掌踏地偏重,大二趾領先;以腳跟轉換,步大一腿長,步小一豎腳」。基於開胯圓襠的需要,要求兩腳基本保持平行,忌八字腳、丁字腳(造成兩胯根不成窩狀,襠部失去弧形,成「人」字襠即尖襠,不能實現圓襠);從胯向下內纏(逆纏),落在腳掌內側大、二足指上;出步勿貪,伸縮自如,大步不超過一腿長,小步不小於一豎腳。
「寧進不退,下在上先」。重心寧進不退;轉換下在上先。 整圓多、弧線少。整圓是為了勁路的完整,減少不必要地重復蓄勁,實現化、打連貫,出擊迅速。
以上為陳氏太極拳小架的技術特點,各式太極拳相同的要求本文不再贅述。
㈥ [轉]如何學好陳式小架太極拳
如何學好陳式小架太極拳,首選學好起式,我們的大師學了3個月,我們的老師學了8個月,才學好。難在它是用樁功去打,在行拳過程中,保持身體動態平衡。找到中軸。提起精神,注意意領,因為初學者的骨節閉合,支撐不了自己的身體,頭垂、背彎、胯余、膝軟。褪下沒力,帶來身體緊張,產生僵硬,軟癟,所以骨節都要啟開,筋要松開,肉要沉,腰以上的勁往上,腰以下的勁往下。小架拳從第一練起的,除松外,就是頂勁,虛靈頂勁。這個很多人都不重視,上面能夠虛靈、其目的就是讓脊椎虛虛上提。才能真正的放鬆、領得起 放得下 襠里自會虛虛靈靈 自然而然就很靈活 各種轉換勁就隨心而欲 小架拳的靈活多變自然而成 。 起式第一要做好"四平",即頂平頭正,肩平身正,眼平意正,心平氣正。還有一個要點,就是把軸找到,找不到就是白練。大家看看門扇,上下的軸是一條直線,有了這個軸,轉動才會靈便。如果軸彎彎了,轉動就有了障礙。轉動是太極拳的一個基本的運動方式,轉動就要找到軸。正是推手以至於以後的散打中,轉軸的重要。然後開始,左腳輕輕提起,膝與胯平,向左自然跨出一步,左腳進入時尚保持輕踏地面,腳跟著地,兩腳平行,與內肩同寬,內扣,開後襠,容易出現翹屁股,這是初學者要注意的,襠部虛圓,兩大腿根內側有向後翻外撐之感,兩膝里合,胯往裡收,和肩內扣的道理是一樣。兩臂自然下垂,雙肩、肘微微前卷,周身上下左右前後既要合住,又有向外膨漲之感,百會穴向上虛領頂勁,唇輕閉,齒輕合,下頜微內收,舌抵上鄂,尾閭中正,丹田內收,為打通任督二脈作準備,兩腳向下五趾抓地,湧泉穴要虛,目平視前方,神態自然,精神內斂。使心氣下降。 沉肩墜肘,松胸豎脊,頭容正直,兩眼平視,收下額,兩手掌心向後,姆指外側輕貼縫處,開胯撐襠,圓腰豎脊,腳底踏平,成為平立狀態。開始進入從無極到太極的狀態。 從兩儀到四向。 然後,凝神靜氣片刻,吸一口氣在廉泉穴,胸部含空開出一條氣槽,氣沉至丹田,停留一會兒。然後松左跨重心移至左邊,走後弧,丹田提勁,同時左掌的小指領勁,右掌拇指領勁,眼看中指,雙手劃一個立圓,記住左手不能往後移,移重心走後弧,棚勁跟著後弧直達手指。出手與肩平,斜向左前方45度。重心移動,松右跨,扣左跨,左六,右四。移重心,松右胯,形成一個小圈的捋勁。右跨扣住,左四,右六。左腿往前提步落地,左腳跟輕輕的落地,左掌固定不能動。左掌對著左腳,右掌對著右腳。左肘右肘對著左膝右膝,兩肩窩和兩胯窩要垂直相對。基本達到外三合的要求,襠宜有圓撐,勿夾勿裹,兩胯須有折疊放鬆,如坐胯然,尾閭中正,中心與兩胯之間成垂直之關系,腹宜松實,不宜用力撐脹,腰宜圓松,有圓腰豎脊之勢,如此才能利於氣沉丹田,然後移重心走後襠扣前襠的同時,右掌劃一個小圈,和後腳同時上提,膝關節與髖關節不可蹬直,從左掌前上繞握拳落在左掌心,拳心朝上。右腳同時落地,有如一根繩子拉著放下。練習時以身領手,達到上下相隨、節節貫串。右拳落於左掌心內,與落腳要協調一致,勁整、氣下沉。 小架拳不是保守。是難學難練。因為小架拳動作與細微之處之要領很多要求太嚴格。初學很難掌握。一是學拳者不完全理解。二是往往會被忽略。還有小架主要追求的內在的修練。短時間內難見成效(如三五年)這時會有學拳者感到練了這么長時間而沒有學到東西從而打遲堂鼓。諸不知那些遲堂鼓之人。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是自己沒下功夫沒流汗。還是自己沒有學會。從而說出小架拳保守之言。3年才是開始。這是我深有體會。 襠胯是人體下肢與軀乾的中樞連接處。起始於足尖的纏絲勁,順下肢向上傳導,經襠胯才可傳向軀干,走背纏絲,沿肩部傳入上肢並導入指尖。然後再順流而下,回到足尖。陰陽之變,必須完成這樣的過程。足尖與手尖,永遠是相通的,而中樞就在襠胯。這個過程是綿綿不斷的,如果襠胯走不好,體內的纏絲精就找不到,勁路自然就會斷掉。架形上好看,但體內的纏絲勁卻無法運行,必然會空練多年,而不長功力。趙堡把這叫背絲扣。 練纏絲勁時,邁步要小,扣住膝,襠胯的活動幅度要遠大於膝蓋的活動幅度。至於要大到什麼幅度,基本的要求是,要在膝蓋盡量維持在不擺動的前提下,讓身體的重心全部移到到一隻腳上,而另一隻腳可以輕輕提起。身體重心的移動,全靠襠胯纏繞。襠胯如同落在一個盤子里的滾珠,軀干就如同落在這個滾珠上,隨動而行。纏絲勁隨著這個滾珠纏繞而上,直達上肢。外力襲來,只要這個滾珠微轉,即盡數化去。越是能控制住膝蓋,只讓襠胯的移動,重心轉換越能達到最大的極限,越能起到拉筋拔骨的效果。這樣練起來,手腳動作幅度看起來不大,但襠胯關節處的纏繞幅度卻相當的大。現在有很多人把纏絲勁練在膝關節和肩關節上,都是不對的。 外形的東西大同小異,但是本質的內容有差別。既然襠弧線存在差異,勁別自然不同。大架說襠走下弧,所謂的『鍋底襠』;而小架多為『襠走後弧』說的是後襠。 小架一開始練叫你收胯合胯,膝蓋不能亂動,雙腳不能外撇。就是為了開後襠創造條件。在初學拳老師經常講一句話不要妄動,就是不要亂動。太極拳,其實,從本質上說,叫太極腰襠更合適 。腰襠是太極拳的動力中樞,手上的動作是末梢,要用腰襠帶動手的動作。手的動作快了,腰襠慢了。就是亂動,亂動的是手。如同一支軍隊,腰襠是將帥,手是士兵 。士兵是要聽從命令的,沒有軍令,就是亂動。腰部纏絲是走小圈,越小越好。只是,初學者連圈都不會走呢。所以,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大圈小圈。覺得自己有時也亂動,建議各位練拳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腰襠上,放慢速度,站站無極樁,也可以修正這個問題 。說實話,小架對初學者來說,是極其難的。說實話不適合初學者。小架作為一門高深的拳很容易忽略了一些基本的東西 ,很多學者會容易有一個誤區,就是空中樓閣的奢望。 想一下就學出功夫,可是,那是不可能的 。很多人都在追求每天學多少東西 。其實,最應該學的,就是反復的體悟最基本的那些東西 。那些東西學不好,什麼絕技都是扯淡。那些東西學好了,學透了。看似高深的東西,你一下就學會 。 小架除學以松是為重,是練拳的基礎。所以練松需要時間,也需要空間。一個動作是由若干節奏組成的,在每個節奏之前,首先要松肩沉肘、松胯沉氣。「松肩沉肘到丹田,松胯屈膝到湧泉,由上向下層層松,意念導引是關鍵」。層層放鬆,要有一個過程、一個順序、要有一個放鬆的時間、要有一個上下相隨的整體性。因此,放鬆不是軟,放鬆不是不用力,松下去不是蹲下去。它不表現在姿勢的高低上,它強調的是「松、沉」下去。層層放鬆則下盤穩固;圓襠開胯,則留下了放鬆的空間,兩肋不緊張胸才能含,這樣氣才能下,否則便無法氣沉丹田。 從上向下,由下向上,從左到右,從右到左;層層放鬆,節節貫串,都是在放鬆的原則下,由局部的放鬆而延伸到整體的放鬆。當然,能不能運用自如,這與練功者功夫的深淺又有著很大的關系。 這就是練太極拳,尤其練小架的基本條件。老師剛開始把這給你講清楚,在把動作規范。何愁練不到功夫,即使練不到功夫。起碼你認為你練得是對的,對身體有益。 陳式大架襠的運行路線,你一眼就看的清清楚楚,完全的s形,一轉一合在折疊處成8字形 。小架微微一動就有,看不清楚,只看到胯往裡合,在s的折疊處扣住蓄住勁,外表看c不像c,s不像s.這種微微的一動,產生巨大的能量。讓你站不住,有拔根的感覺。跟其他太極不一樣之處,也是高明的地方。最難學的就是這種勁,沒有這東西那就不是小架拳。跟其他太極一樣,很多老師不教的就是這東西。但沒有基礎也是練不了,即使練了也就四不像。第一調屁股,第二翹屁股,第三涮襠,第四搖襠,第五腰襠分家。 最後說說很多人在網上看到和公園90%翹屁股和趴著身子的問題,練小架講泛臀,泛臀就是臀部往外泛。講斂臀,那是基礎,是身法的要求。是通小周天的練法,講泛臀,那是通大周天而作。但不管怎樣,最後還是得把命門的坑填滿。所以很多站樁,其實就是填坑的過程。泛臀是開後胯的意思,也就是後襠不是撅屁股,更不是翹屁股。這點千萬記住,看著鏡子練拳,看自己有沒有這現象。腳尖往裡扣,膝蓋往裡擰,胯關節往外翻,一翻一擰,把後面撐開,臀就往外翻出去了。上身勿前傾,這一動作可以拔開腰骶關節,松開臀後面的骶髂關節,(這是一個假關節,除婦女妊娠後期外,一般不能松動)。發勁只要這一點就夠,這是小架的特色。要松動骶髂關節,這個耳狀面關節,這個關節一旦松開了,上下氣機才會真正「整起來」、尾閭才會「如鍾錘、如鍾擺」一樣的靈活運動(沒有松開這個骶髂關節之前,氣不能很通暢地連通下去,尾閭就不會動)。我們平時說的「松腰」,也就是狹義的松腰,只得就是松動這個「骶髂關節」。而「骶髂關節」是其中最難松動的一個環節。 但有一點,翹著大屁股,是永遠也松不了這個關節,反而適得其反。 最後陳氏太極拳小架看上去輕盈柔軟,實至上外柔內剛,具有靈活多變、收放自如的風格特點,要練好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初學者首先要注意套路架式的准確和動作的連貫,練拳時要先把拳架放大,不要覺得小架就要小,不敢出腿伸胳膊,因而縮肩夾襠,氣泄身僵。所以,拳要往大處練,朝小處收,然後再往大處開,再朝小處收,反反復復,久而久之,才能定型。 拳學會後,先不要急於走近,過早的走勁,容易僵硬和扭擰。陳立憲老師在《陳氏太極拳要領》里指出:要先做到放鬆,「放鬆是練拳的主要要求。要肩襠放鬆,各關節放鬆,肌腱放鬆,周身放鬆,周身才能活而不僵。對放鬆精神未能領會時,不應先要求用丹田氣,應在練拳的長久日子裡尋找丹田之氣的來源。」也就是說,先注意拳架的外形,以形帶氣,以氣帶意;經過長期的盤架子,逐步過渡到,以意領氣,以氣運身的高級境界。 練拳要「恆」:拳不離手經常練,鐵杵磨針不間斷,一層陰陽一道關,循序漸進不能貪。要「穩」:神斂意專心不躁,腳下干凈地抓牢,身樁端正不要晃,形走勁到機關巧。要「靈」:腿腳虛實要分明,凝神聚氣履薄冰,沾粘連隨多變化,不怕引進和落空。要「空」:周身百骸全放鬆,任督自由意念輕,棚捋擠按隨法則,順纏逆走一貫通。要「悟」:練拳不悟終難成,順藤摸瓜勤修行,舉行一反三豁然朗,拳理奧妙無止境。 臀部不能翹。解決的辦法是:百會下領、尾閭下垂、上提下墜,把脊柱抻直的同時,用丹田氣充斥,使腰向後放鬆,臀部後挪,收丹田,身不能前傾,大腿根部虛空,使脊柱的運動范圍加大。垂尾閭的同時必須提肛,免得氣機下降,而出現下肢靜脈曲張或疝氣。下蹲的動作多練習,把胯練鬆了。最後可結合站樁,站樁不僅是采氣聚氣,而且要調整形體,改變形體的自然彎曲,使它符合健康人的結構模式。站樁時脊柱要直,練功時腰還要往後凸。大腿根那裡空一空,尾閭下垂不能往後翹,丹田要往回收,但不是癟肚子,腰往後凸,百會往上領,下頦往回收,身體放鬆。同志們如果真想出功夫長本事,不要只盯著什麼高級功,還得從基本功練起來。一般會教拳的老師都會要求學生先練站樁,半年後腰站開了才正式教拳。最少也得2個月,然後邊教拳,還得練站樁 。樁除了無極樁外,還要站站升降樁。最後還得練練單式,以纏絲勁的雲手為主,每天最少要半小時。從纏繞中求松.動作必須注意走順逆纏絲的螺旋勁,從纏繞之中求放鬆,因為太極拳的鬆柔是在螺旋中形成的,所以必須從園活旋轉中求放鬆.時刻注意四肢的順逆纏絲.直來直去的動作則很難有松.上盤中盤的松沉必須是建立在下盤穩固的基礎上.尤其是在鍛煉低勢拳架時,下盤就更加吃力.實踐證明,拳走低架最有利於增強下盤的穩固,也只有下盤扎實,才更有利於腰以上各個部位的放鬆,同時也有利於虛腿的靈活性.從此處可以理解松與緊的辨證關系。為此,平時就要注意鍛煉低架,鍛煉下盤,特別是獨立步的支撐力,想要松必須要有強大的下盤支撐力,這樣為周身放鬆創造條件. 陳氏太極拳小架看上去輕盈柔軟,實至上外柔內剛,具有靈活多變、收放自如的風格特點,要練好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初學者首先要注意套路架式的准確和動作的連貫,練拳時要先把拳架放大,不要覺得小架就要小,不敢出腿伸胳膊,因而縮肩夾襠,氣泄身僵。所以,拳要往大處練,朝小處收,然後再往大處開,再朝小處收,反反復復,久而久之,才能定型。 拳學會後,先不要急於走近,過早的走勁,容易僵硬和扭擰。陳立憲老師在《陳氏太極拳要領》里指出:要先做到放鬆,「放鬆是練拳的主要要求。要肩襠放鬆,各關節放鬆,肌腱放鬆,周身放鬆,周身才能活而不僵。對放鬆精神未能領會時,不應先要求用丹田氣,應在練拳的長久日子裡尋找丹田之氣的來源。」也就是說,先注意拳架的外形,以形帶氣,以氣帶意;經過長期的盤架子,逐步過渡到,以意領氣,以氣運身的高級境界。 力的傳導受到了阻礙,不是松不松結果。而是骨沒有對好的結果。力的傳導受到了阻礙是骨沒有對好的結果。搭架子也好緊也好都是為了克服後天肌肉群的用力習慣,把骨骼對正對好,這就是大家說的後天拙力。把骨骼對正對好,出來的就是勁了。不是,用先天的平時不使用的肌肉群去指揮骨骼的搭配。而是用人們的韌帶去發揮他的功能,這樣說有些人不理解的,骨於骨之間是什麼?是韌帶。太極生活化時時刻刻在修煉全身的韌帶是一個整體骨與骨接好了就相當於沒有縫的貫通。 在陳家溝看到陳立洲和陳伯祥老師打拳,觀察他們走襠,看不懂。回來自己對鏡子練,也不像 。去問他們,他們說到他們這樣要練2年。通過半年的思考和訓練,終於明白。打小架不要去想走後弧,你的腳是平行合住,後襠是開的,兩腳往外撇,前襠是開的。這個大家可以試一下,所以後襠開了,自然能走後弧。關鍵一點就是松胯,以丹田為中點,擠你的左右胯根,也就是胯的折疊。折疊越深,粘度越好,也就是胯松得好,功夫越好。體育中心的一位教練練了幾十年,去年回陳家溝進修,發現了這問題,開始教他學生擠胯。因為大架是走8字纏繞,擠胯就是接近小架的東西。還有小架很少看到腰大弧度的轉動,是因為 把腰轉(外轉)變丹田轉(內轉)。把發力的動作轉為不發力練習,這是由外勁轉內勁的過程。這是不傳之秘。 練拳要「恆」:拳不離手經常練,鐵杵磨針不間斷,一層陰陽一道關,循序漸進不能貪。要「穩」:神斂意專心不躁,腳下干凈地抓牢,身樁端正不要晃,形走勁到機關巧。要「靈」:腿腳虛實要分明,凝神聚氣履薄冰,沾粘連隨多變化,不怕引進和落空。要「空」:周身百骸全放鬆,任督自由意念輕,棚捋擠按隨法則,順纏逆走一貫通。要「悟」:練拳不悟終難成,順藤摸瓜勤修行,舉行一反三豁然朗,拳理奧妙無止境。 總之,小架拳學好它,就是一句話,坐在矮凳子上打拳,坐在馬背上打拳。它的核心就是松胯,把外部的動作引到裡面來,也就是走好內襠。如何做到,就是要有系統的基本功訓練。我們現在人沒時間進行大運動量的訓練,不像職業的拳師,一個動作練了1年,才練第二個動作。早晚能出功夫,只能尋求正確的方法,以最快的時間練好它。
㈦ 陳式太極拳老架和新架,大架和小架的關系和區別
新架是陳氏十七世陳發科老先生晚年所定的架子,後又由他的兒子陳照奎在全國各地推廣開來。傳到陳家溝後,為了區別原來所練的拳架,就稱它為新架。在新架傳到陳家溝之前,陳家溝流傳有老架(又稱大架)和小架(也稱新架)。老架是陳氏十四世陳長興在家傳的太極五路、炮捶一路、長拳108式的基礎上,由搏返約,歸納成了陳式太極拳一路、二路。這套拳被稱為老架(或大架)。此時,陳家溝陳氏十四世陳有本也創造了一個套路,這個套路圈比較小,發力少,沒有大架寬大,人們就稱它為小架(也稱新架)。20世紀70年代,陳發科創造的新架傳到陳家溝後,為了區別,就把這三種拳架分別稱為老架、新架和小架。
這三套拳架,整個套路的布局基本相似,只是每個動作的演練形式有所不同:老架舒展、大方、沉穩,連綿不斷;小架動作連貫性強,小巧玲瓏;新架在老架的基礎上,更加大了陳式太極拳纏絲勁的表現,松活彈抖的動作比較多。
㈧ 怎樣學習陳氏太極拳
我個人認為,初學者初學陳式太極拳應當從老架一路開始學好,因為學習老架一路拳是培養扎實基本功的階段,也是鍛煉身體或是健身、乃至到競技階段的必經的套路。原因是通過老架一路的反復練習,加強人體下肢力量,只有根基牢固了,才能做到中節活 、上節靈,進而達到節節慣穿的目的。
學習太極拳的三個階段分別是去僵求柔、柔中求剛、剛柔相濟。因此學好老架一路,盡快渡過去僵求柔這一階段。通過老架一路的練習,讓身體內外學會放鬆,把人在後天生活、生產中形成的僵力、拙力慢慢地去掉,為下一階段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老架一路拳的練習也是養足內勁的階段。只有內勁充盈飽滿了,才能做到以意導氣、以氣運身。
因此學習老架一路是為將來學好新架套路、小架套路、以及其他陳式太極拳的套路做准備,也是鍛煉身體、健身、還是實戰等方面做准備。
㈨ 武式太極拳全典:內容空乏,欺瞞大家;
這類書基本上只能算個人體會的總結,如果你要全面而科學,是不理想的.建議你看專業教材,<中國武術教程><實用中國武術大全><中國武術網路全書><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中醫基礎理論>
㈩ 陳式太極拳小架有多少式呢
傳統套路
一,頭套十三式(66式) 二,二套(27式) 三,三套(24式)又稱大四套捶 四,紅拳(23式) 五,五套(29式) 六,長拳108式 七,炮捶(俗稱二路71式) 八,器械(刀,槍,棍,鉤等多種) 九,對練套路 (以上由陳王廷所創) 十,老架二路四十二式(炮捶) 十一,小架一路六十四式 十二,老架一路七十四式 十四,新架一路八十三式 十五,競賽套路五十六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