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六戊
『壹』 如何吐納啊,高手指點
道家吐納築基功法
中華道家修性煉命之術,首先講究祛病健體,其次注重延年益壽,最後追求長生久視。筆者曾在東海嶗山得傳道家吐納訣,屬於修煉築基之功。因觀社會上各派氣功五花八門,雜而多端,頗令學習者眼花繚亂,無所適從。或見異思遷,或誤人旁門,或不知法度,甚至做出偏差,不可收拾,欲養生而反戕生,此氣功本身存在之弊端也。蓋中華道家功法,遵循「道法自然」,依法行持,不可能出現任何偏差,且與他家氣功都可相通。故此不自保守,謹將道家吐納功法之真正口訣,公開於世,獻諸同道。
功理篇
吐納者,呼吸也。莊子雲: 「吹噓呼吸,吐故納新……為壽而已矣。」意即吐出濁氣,納人人體所需之情炁,以幫助培蓄人體內部之真炁,達到修真養性、延年益壽之目的。
中華道家修煉,重視「炁」對人體的作用。認為「炁聚則生,炁亡則死。」天地萬物無不需炁以生之。東晉道士葛洪在<抱朴子>中說:「服葯雖為長生之本,若能兼行炁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葯,但行炁而盡其理者,亦得數百歲。」中華道家吐納,就是一種行炁之法,至簡至易,常年堅持,自可終身受益。
中華道家認為,人在受生之初,胞胎之內,以臍帶隨生母呼吸受炁。胎兒之炁通生母之炁,生母之炁通太空之炁,太空之炁道太和之炁。那時並無口鼻呼吸,任督二脈息息相通,無有隔閡,謂之「胎息」。及至十月胎熟,裂腦而出,剪斷臍帶,其竅閉矣。其呼吸即上斷於口鼻,下斷於尾聞,變成常人呼吸。常人呼吸隨咽喉而下,至肺部即回,即莊子所雲「眾人之息以喉」是也。其氣粗而浮,呼長而吸短。從此太空太和之系不能下行於腹,而腹內所蓄之先天祖燕,謂之先天元炁,「動而愈出」 (老子語),反失於太空。久而久之,先天氣喪失過多,腎部脈虛,根源不固,百病皆生,而走向死亡。
蓋人生夏天地之數有限,要知保煮即保生也。故常人不欲求長生之術,亦應求延年之法。中華道家修煉,就是要返本還源,回到嬰兒先天狀態,以增益壽算。吐納之法,使呼吸歸根,保住先天元炁,痛足則百病可治,固住生命之本,始可再言上層修煉。丹經謂「欲點常明燈,須用添油法」是也。
功法篇
須擇空氣清新之地,或山林、公園、湖邊、田野皆 可,室內可以打開窗戶。時間可以選擇在子、午、卯、 酉四正時,且此時一般工作較少,也便於自我安排。
1.身法
煉功之時,最好不要穿過緊的衣服,腰帶可以松一松,以利氣血流通。姿勢不限,行、立、坐、卧均可。行、立、坐、卧之法則如下:
行,可緩步許行,神態自若,安然行炁。
立,自然站立,腳同肩寬,雙膝微屈。雙手自然下垂,放在體側,或雙手相疊,放在臍下。
坐,最好盤坐,雙手相疊,放在肚臍,或掐訣最好。亦可平坐凳上,手撫兩膝。
卧,可以平躺,手心向上,置於體側,或雙手相疊,置於臍上。或者側身卧最佳,一手置於頭側或枕肱,另外一手放於肚臍,兩腳一伸一屈,與手相反。先轉動頭部,使脊椎正直,然後做功。
以上四種姿勢,可以自由選擇。但求其自然安適,以利人靜。
煉功時雙目微閉,含光內視,眼觀鼻,鼻觀心,心觀丹田。觀丹田者,觀丹田之炁是也。所以微閉者,睜開容易滋生雜念,全閉容易昏沉入睡,皆於養炁不利。微閉時眼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為度。
兩耳須屏卻外界一切干擾,如入萬籟俱寂之境,凝韻聽息。《莊子》雲:「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炁。」此即「莊子聽息法」。要求兩耳返聽於內,聽其呼吸出入。呼吸本求無聲,所以聽息者,是求其絕利一源,專心養炁。
煉功時要求舌頂上齶,即舌反卷以舌尖底面頂住。 因人之上齶有兩個窩,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漏 神漏炁。故煉功時必須堵住,如嬰兒哺乳之狀。
2.心法
行功前必須排除雜念,念想不除,無法馭炁。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日:「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就是要人常用止念功夫,有念即止,使前念消除,後念不生,日久自然心底清靜無物。如《老子》所言:「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如此方可言行炁之法。
《青華秘文》論述止念之法時說:「但於一念妄生之際,思平日不得靜者,此為梗耳,急舍之,久久純熟。夫妄念莫大於喜怒,怒里回思則不怒,喜里知抑則不喜,種種皆然,久而自靜。」又說:「心求靜必先治眼, 眼者神遊之主也,神遊於眼而役於心,故抑之於眼,而使之歸於心。」即言內觀返照,亦可止念。
入靜功夫,主要還在自己悟解。
3.息法(命功有為之法,復歸無為)
首先開口,緩緩吐出體內濁氣,再自鼻中吸入清炁,用意咽入下丹田(臍下一寸三分,同身寸),以補充呼出之氣。呼必呼盡,吸必吸滿。吸時小腹圓起,呼時小腹回收,叫做順呼吸。初學吐納必須如此,這樣口呼鼻吸三次。
然後抿口合齒,舌頂上齶,收視返聽。鼻吸鼻呼,一呼一吸,皆令出入於丹田。務必做到以心領氣,以氣隨心,吸氣時隨意念下注丹田,呼氣時以意念領出竅外,謂之心息相依。
開始人的呼吸之氣,並不能直達丹田。人之心臟原有一管,上系於肺,下通丹田,乃是虛空一管,無中生有。原來在胞胎時是相通的,下生之後變為肺呼吸,這根管就逐漸迷塞了。《老子》說:「天地之間豈有橐龠乎,虛而不屈。」就是指的這根管。有人初學氣功為什麼會發生胸悶胸痛呢?就是由於行炁不當,把橐龠管沖壞的緣故。所以行炁之時,不可強迫壓炁,也不可強制憋炁。勿執著,勿勉強。只要不痛就往下一點,發悶就往上一點,時間長了,慢慢沖開,自己是有感覺的。
吐納還有一個重要的口訣,謂之吸長呼短。吸氣進入丹田,略存一存,然後才能收腹呼氣。作用在於吸人空中太和之炁,注潤丹田積蓄下來,坤腹先天元炁不得外流,才能達到吐納的真正目的。
人身如一小天地,心為天,腎為地,隨著行炁,心性漸漸伏下,與腎炁交合。《老子》日:「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口內自然生出甘涼津液。此津液乃煉炁所生,比起平日唾液,大有補益之效。待至滿口,送至咽喉,引頸吞之,汩汩有聲,亦可幫助入靜。津液為人養生之寶,益津可化炁,潤澤周身,謂之「煉津化炁」,肺主炁屬金,金能生水,水為腎主精,亦為造精捷法也。隨著修煉功夫的長進,津液愈加甘美無比,若非修真之士誰能知之。呂祖喻為「長生酒」,日:「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
行炁既久,成為自然,即使不用意領,氣息自回丹田之內,彷彿有力吸引,橐龠已通矣。這時只將微意守於丹田,仍是丹田呼吸。吐惟細細,納惟綿綿,若存若亡,似有似無,方為真息。此時逐漸將有為之法,歸於無為,先存後忘,知而不守。丹經雲:「真意往來不間斷,知而不守是功夫。」積久純熟,有心化為無心,有意化為無意,則可使心神得到極大休歇,達至無念無欲之境,心神清定可致無夢。《莊子》日:「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中效驗不可思議。
最後神意合為一體,不知不覺打成一片,心入炁中,炁包神外,混沌交合,氤氳不散。津液愈生愈旺,香甜滿口,丹田溫暖,周身融融,呼吸開合,周身毛竅皆與之相應。靜到極處,但覺炁如根根銀絲,透入毛孔,空洞暢快,妙不可言。鼻無出入之氣,臍有噓吸之能,好似嬰兒在胞胎之中,是為胎息。《老子》說:「專炁致柔,能如嬰兒乎。」真正存神達化之功,即在此也,到此地步,仙道不遠矣。
八識歸元法
本功法為靜功。此功出自氣功專著《性命圭旨全書》。著者及成書年代不詳。該書以性命雙修立論,集道儒釋三家氣功學說於一爐,是明代以來較有影響的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氣功學著作,也是系統的應用氣功養生法防治疾病的重要文獻資料。書中主要應用八卦、陰陽、五行、人天觀、干支甲子、形體、臟腑、經絡、精氣神的基礎知識,闡發氣功學基本理論及功法的特點、操作技術、功效應用、注意事項等。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全書分四個部分。本功法見於第一部分。
功效:鎮靜安神,補腦益精。能調節臟腑機能,減少體內能量消耗。
主治適應:癲癇、躁狂症、真心痛、心痹證(冠心病)、高血壓、眩暈、中風症、肺結核、甲狀腺腫瘤、甲亢、消渴(糖尿病、尿崩症)及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疾病。
作法:先做好功前准備。選擇無雜訊、無污染、空氣清新、景色宜人的環境。忌在雷鳴及雨天進行。室內作功,也應空氣清新,光線宜人。
(1)調身:先寬松衣帶.放鬆形體和精神。然後盤腿端坐,閉雙眼,並閉口使呼吸之氣從鼻出入,舌抵上齶,豎脊含胸,雙手臂下垂,自然意視下腹,兩手握固(用兩手四指各握住大拇指).形體沉穩。
(2)調氣:坐定之後,調勻呼吸,以後即不再注意呼吸,任其自然。
(3)調神:凝神人定,使意識活動處於相對穩定狀態,即「虛空藏寂滅」、「明心見性』,先斷意識,「深入於幽冥之中,競不知天之為蓋,地之為輿(車),亦不知外之有人,己之有軀。」達到「靜則神藏」、「虛無飄渺」的忘我境界。
(4)收功:行功40分鍾左右,使意識活動分開,虛無消失,再現己之存在。然後活動片刻,搓面叩齒,輕按腎俞及腎區,揉腹伸腰。隨意舒臂或行走,約1O分鍾即可。
三素雲法
本功法出於《雲芨七簽》卷五十三,據說行之一年,則耳聰目明;久為之,可徹視千里,聽之於絕響。
方法:尤以丑後卯前這段時間為佳。先閉上眼睛,面向東方坐著,用兩手大拇指後掌,分別向左右按擦眼睛,經過耳門穴,使兩手在脖子後相交,做27次,在做的同時,要想像眼中有紫、青、絳三色雲氣一齊出現,這就是從內按出三素雲(意念中的紫、青、絳三色雲氣),使它來灌注瞳孔。先想像兩眼中有這樣三色雲氣出現,凝郁片刻,再分別向左右按擦兩眼。在按擦中,每次都覺得眼外的雲氣又回入瞳孔中,瞳孔光瑩透徹。手過去,雲氣又出來;再按擦,雲氣又進入。這樣反復做27 次為止。然後默念「眼童三雲,兩目真君,英明注精,開通精神。大玄雲儀,靈驗篇篇,保我雙關,啟徹九門,百節映響,朝液泥丸,身升玉宮,列為真君。」默念完畢後,咽口水50次,即想像所咽口水注入肝中。這樣練一年,就能耳聰目明。長久地練下去,就能遙視千里,看見鬼神,聽到無聲的聲音。
三一服氣法
此法為靜功。功法見於道教類書《雲芨七簽》。其書由宋道教學者、氣功家編集,書中列「內丹』一部,收入各家氣功功法、導引是研究宋以前的氣功著述的重要文獻。
功效與主治:久行此功,使華蓋(肺)明,耳目聰,身無疾,邪不幹。
古人日:走欲長生.三一當明。上一在泥丸中,中一在絳宮中,下一在丹田中。入生正在此也。夜半至日中為生氣(生發之氣).日中至入定為死氣。
作法:
(1)常以生氣時,靜卧瞑目握固,閉目閉口不息。心數至二百,乃口稍微吐氣出之,日增其數.數滿二百五十,即絳宮守.泥丸滿.丹田成。
(2)以鼻微微引納之,數滿.乃口稍微吐之。小吐氣即便以鼻小引咽之,如此再三.可長吐之。為之既久,閉氣數得至千五百.則氣只從鼻入,通行四肢,不復從口出也 自欲通之,乃從口出。如此不止,飢取飽止,絕谷長久。
玉液煉形法
此法為靜功。功法出自氣功專著《性命圭旨全書》。著述介紹參見「八識歸元法」。
功效與主治:行氣活血,和暢百脈、可疏通脈絡之塞滯,去痕血、痰飲之蔽塞.此法又名「通關盪穢之法」。
作法:寬松衣帶,放鬆形體,意守玄膺(氣管),不久則津液滿口。慢慢將此津液以意引下,漸達膻中、鳩尾、中脘、神闕、至氣海而止.再從氣海分開左右兩大腿而下,至膝、足三里、下腳背、足大指又轉入湧泉,再由腳跟上膝彎循大腿而上至尾閭(尾骶骨末端),合在一處,過腎堂、夾脊,分送兩肩,兩膀,兩臂至手背,由中指轉入手掌。兩肩上頸,到腦,復下明堂到舌,再至玄膺而止。此為一周畢。又復如上述路徑循環。「液中有氣,氣中有液。液氣相生,口充月盛,為金液之基,作潤身之寶」。
正一服元氣法
此法為靜功.功法見於氣功養生專著《正一法文修真旨要》。約成書於南北朝時期,作者不詳。
內容包括:服日月光芒法、序元氣、服氣訣等功法。並強調發放外氣為人治病;一要擇時、醫患配合;二要有醫德,輕財而有拯救之心。在運用氣功法診斷、治療疾病方面頗具特色,值得進一步研究。
功效:強身健體,預防疾病。
作法:服元氣者,不論早晚,得暇即服。日月精華者,候天氣晴和,日初出一丈以上高,即可服。向日拱手四次,閉眼,存日中一道光芒,紫色如線,來至鼻口.想令滿口中赤光色,咽二十七咽止,又四次。若唯只服內氣不佳,能兼服生氣。生氣既服,與元氣合一也,攻病速愈,若唯服內氣,攻病稍遲差也。若兼日月精華,久服令人身靈,及有光彩也。
墨子行氣法
墨子行氣法為靜功。出自道教類書《雲芨七簽》。本功重在補腦安神,益氣養精。久行之可安五臟、神守泥丸、「華蓋明、耳目聰、舉身無病,邪不復干」。飲食甘美,形體輕強。本法長於治療肺系疾病,腦部疾病。如咳嗽痰多,排吐不利、口苦咽干、頭昏眩暈、耳鳴目眩、頭痛驚悸,失眠健忘、腰膝酸軟、遺精夢游、神思恍惚、關節疼痛、手足無力等症。
作法:
(1)調身:取自然坐式或仰卧式。作好功前准備,如寬衣解帶,先行大小便等。
(2)調氣:坐定或卧好後即可行功、先漱津咽液三至五次。「然後用鼻吸氣,口吐氣,慢慢縮鼻引氣,不要太滿,極滿者則難以復還。初行功時,引氣五息即止,一息即可吐氣。每口吐氣欲止,就接著咽氣,再恢復鼻吸氣……凡內氣上升,吐氣則氣下流,自覺氣周流全身。行氣常以上半月(即一日至十五日),意念令氣從手指出。下半月(即十六日至月底),意念令氣從足趾出。行之日久,自覺氣從手足「通氣」。
(3)調神:行氣之先,即當「安其身」(精神意識活動處於相對穩定狀態)「不與意爭」(不意氣相爭),若精神不安和則停止行功,精神穩定再練,常能意守而不要過於疲倦。達到「氣至則形安,形安則鼻息,鼻息則調和,調和則清氣來至,清氣來至則自覺,自覺則形熱,形熱則汗出」。始終氣與神合、意識集中於呼吸之氣。
(4)收功:行功約半小時,即可收功。
(5)行功時間:宜在子時(夜晚23點至凌晨l點)至午時(中午11~13點),即夜晚23點至中午13點這段時間均可煉功。
墨子閉氣行氣法
老子曰:長生之道,唯在行氣養神,吐故納新,出玄入玄,呼吸生門,其身神不使去,人即長生也。玄者有上下,謂鼻中、口、陰也。鼻、口、陰,亦謂之生門矣。老子曰:生不再來,故遵之以道。道者氣之寶,寶氣則得道,得道即長生矣。神者精也,寶精則神明,神明則長生。氣行之則為道也,精存之則為寶也。行氣名煉氣
,一名長息。其法正偃卧,握固,漱口咽之三。日行氣,鼻但納氣,口但出氣,徐縮鼻引之,且莫極滿,極滿者難還。初為之時,入五息,已一息,可吐也。每口吐氣欲止,輒一咽之,乃復鼻內氣,不爾者,或令頻。凡內氣則氣上升,吐氣則氣下流,自覺周身也。行氣常以月一日盡十五日,念令氣從手十指出;十六日盡月晦,念氣從足十指出。若行之能久,自覺氣從手足通通,則能閉氣不息,便長生矣。
凡欲行氣,先安其身而和其氣,無與意爭,若不安和,且止,和乃為之,常守勿倦也。氣至則形安,形安則鼻息,鼻息則調和,調和則清氣來至清氣來至,則自覺,自覺則形熱,形熱則汗出,且勿使起,則安養氣,務欲其久。當去忿怒愁憂,忿怒愁憂止則氣不亂,氣不亂則正氣來至,正氣來至則口內無唾,而鼻息微長,鼻息微長則五臟安,五臟安則氣各順其理,百病退去,飲食甘美,視聽聰明,形體輕強,可長生矣。夜半至日中為生氣,從日中至夜半為死氣。當以生氣時正偃卧,冥目握固,閉氣息,於心中數至二百,乃口吐出之,日增數。如此身神具,五臟安。能閉氣數至二百五十,即絳宮神守泥丸,常滿丹田,數至三百,華蓋明,目耳聰,舉身無病,邪不復干,玉女使令司命著生籍矣。
服元氣法
服元氣於氣海。氣海者,是受氣之初,傳形之始,當臍下三寸是也。嬰兒誕育時,惟臍帶與母胞相連,其帶空,中如管,則傳氣之所形,從此漸凝結也。人慾長生,必修其本,樹欲滋榮,必固其根。人不知根本,外求修助,萬無一成。氣海者與腎相連,屬壬癸水,水歸於海,故名氣海。氣以水為母,水為陰,陰不能獨生成,必以陽相配。心屬南方丙丁火,是盛陽之主,既知氣海以心守之,陽既下臨,陰即上報,是以化為雲霧,蒸薰百骸九竅,無所不達,亦能為津液,如甘雨以潤草木。正氣流行,他氣自匿,用久轉微,意思則久矣。初用與已成,不得同年而語。凡氣困者,身皆有疾,沉結在內,或醫葯不能療,尤須精誠,並去外想,閉氣於氣海,以手於臍下候之,氣應之候,沖容如喘、如觸,或鳴,或痛,如掣,如物動於掌下,亦須靜候之。兼以目下注,是陽氣照陰,陰氣騰上又能為津液也。如此久久,鼻中喘息都無出入,只覺氣海中時動用耳。初用意時,須平卧去枕,小努氣海,便得滿腹,作意勿令至心肺,至即心悶妨塞,即不能下照,下照是心守海也。良久,元氣遍身,無處不暖。每關節難通,若至腰關,尤難過之,當稍以氣閉,努之三兩間,突然便過,過後即氣常至腰踵。莊子雲:息之以踵是也。已後筋骨常欲動用,每動有聲,是氣到無擁,常能如此,長生道也。竊用其道,不授口訣,反受其病。凡欲鼓腹,不在入氣是要訣。欲過腰關,當側卧縮兩腳,兼拳兩手,偃腰極努,如此,即不覺通也。不然,終成閉塞。若能常用不絕,雖在眾中密為之,用心令熟,外事不擾,尤為佳也。若膈上並頭面間有疾處,即上攻之,尋常即下至踵及氣海中,微微用之,息自消矣。久候液當滿口,如逆吃物,下消用之隨盡。每用氣後,必須微調息使散,若不散,他日為瘡腫,終不為佳。須先以意在疾處攻擊之,徐徐用意攻擊令散,疾差已後,即不得注令留滯,當遣通遍身,微微如霧露是其常也。
收散俱歸海中。閉目為想,開目為存,存則不專乃著,著則氣滯。覺應則止,謂之常,覺覺而味謂之滯,候應專靜謂之守,流液滿口謂之報,報與應一也。朝飲少酒,暮食少面,不可多之。
太無先生服氣法
夫形之所恃者,氣也;氣之所依者,形也。氣全即形全,氣竭即形斃。是以攝生之士,莫不煉形養氣,以保其生,未有有形而無氣者,即氣之與形,相須而成,豈不皎然。余慕至道,備尋經訣,自行氣守真,向三十餘載,所聞所見,殊未愜心。大歷中偶羅浮山王公,自北嶽而返,倚策高郵,依然相顧,余奇之異人,延之與語,果然方外有道之君子也。哀余懇至,見授吐納,皆一二理身之要道也。心思罔極,非言詞所能盡。每雲道之要法,不在經書,悉傳口訣。其二景、五牙、六戊諸服氣,皆為外氣,外氣剛勁,非從中之事,未宜服也。至如內氣已正,是曰胎息,身中自有,非假外求。不得明師口訣,徒為勞苦,終無所成。今所撰錄,皆承師之旨,要以申明之,諒非愚蒙所自裁。王公常謂余曰:老君雲,我命在我,不在天地;又曰,吾與天地,分一氣而自理焉,天地焉能死吾。斯真言要訣也。修奉之士,宜三復之。參承誘訓,敢不佩服!有偶得此訣者,慎勿輕傳,無或泄露,以致其殃耳。
修真服氣法:每日常卧,攝心絕想,閉氣握固,鼻引口吐,無令耳聞,唯是細微。滿即閉,使足心汗出,一至二數至百已上,閉極微吐之,引少氣還閉。熱即呵之,冷即吹之。能至千數,即不須糧食,亦不須葯,時飲一盞酒或水通腸耳。數至五千,則隨處出入,有功當自知也,則有入水卧功矣。夫服食養生,貴其有常,真氣既降,方有通感。豈有縱心嗜欲,而望靈仙羽化?必無此事也。但仙人至士,功行未滿,尚不能致,況凡俗人乎?但信老人言,勤行之,即當自知矣。
補膽氣法
此法乃靜功。功法見於氣功養生專著《黃庭五臟六腑真人玉軸經》。著述介紹參見「補心氣法」。
功效:久行此功,補膽氣而和體安神。
作法;正身端坐,意想北方,吸玄宮之黑氣(指北方自然之氣)入口九吞之,意念送入丹田,以補嘻之損。每季孟月作功。
『貳』 道家早晚課是什麼
道教的齋醮儀式很多,主要的日常宗教活動是早晚功課經。凡是道教徒每天都要上殿唪誦,所以又叫日誦功課。日誦功課是從金代王重陽祖師創立全真道以後,建立叢林制度才有的。凡出家住觀的道士一定要早晚兩次上殿誦經,所以也叫 「玄門功課」。功課經序中雲:功課者,課功也。課自己之功者,修自身之道也。
早晚上殿的時間,四季氣候改變,除天干中戊日不誦經以外,每天早晚各有一小時左右的時間上殿誦經。早壇功課是在早飯以前也就是天剛白亮的時候;晚壇功課在晚飯以後,天剛有一點黑的時候。每當這時都要上殿焚香點燭、誦經禮誥。如遇初一、十五或祖師聖誕加 「午課」,或者有慶祝道場,有的老修行早上加誦《皇經》。上殿時要求齋沐盥漱,嚴整衣冠、至心誠意,絕意忘情,到殿不許閑談戲笑,十分嚴肅。首先是燒香供水,禮拜祖師,然後分別早晚,各誦經一壇。
道教誦經,早期是直誦,沒有音韻和法器。到寇謙之、陸修靜之後,才吸取了祭神的音樂,成為樂誦。平時在早晚功課用的法器主要有魚、鼓、磬、鈴、鐺、釵、引磬、提鍾等。
功課經韻全國大約有五種,有東北韻,嶗山韻、北京韻、子孫韻,最通行的是十方韻。比較大的叢林宮觀一般都是誦十方韻,因此十方韻也算在全國各宮觀比較流行些。如各地道友遇到一起,誦十方韻基本上可以配合。當然由於各地方言不同等原因、十方韻在各地也有一些小的差別、這里就不多講了。
道教早晚誦經主要有四個目的,一、經是修持之徑路、入道之門牆;二、是住叢林之規范、絕斷塵緣;三、是宏楊闡教、消災解厄;四、是祈求國泰民安,普度幽魂。首先,《功課經序》中雲: 「金書玉笈、為入道之門牆,諷經誦咒,乃修仙之徑路也」。《邱祖垂訓文》中雲:「諷經禮懺誠心演教,諷太上之玄科,稱天尊之寶號,志心懇禱於聖前,虔誠齋戒於廟中,是中乘修道之妙法」。這就是道教徒的追求目的,所以每天要誦經,並背熟經文,然後才能覺悟經中的意義。《心印妙經》雲:誦持萬遍,妙理自明。
其次,早晚上殿誦經是全真道叢林的主要制度部分,凡住宮觀的道士必須早晚兩次上殿誦經。晝夜忘疲、直候三千功滿,八百行圓,方是出家之上事,丈夫之道德也。道教早晚功課的時間安排是早上一般四點左右起床,因為早上的陽氣上升,會思塵緣,所以就在這時候起床。有的提前些起床靜坐,修煉精氣神;有的煉動功,鍛煉身體。然後上殿誦經,絕意忘情,誠心定氣,六欲不生、一塵不染,排除外界事物的影響,以達到 「不動心」的境界。這也是修道之士的主要功夫。功課經雲:「人心皆散亂,一念便純真,欲求無上道,大眾念天尊」。晚課在晚上六點半左右開始上殿誦經,因為晚上陰氣下降,也會思念欲界,所以安排在這時候唪經念誥,排除一切雜念。《功課經序》雲:「履長生之道路,脫苦海之迷津」。早晚上殿時間是隨四季氣候改變。
再者,《功課經序》中雲: 「誦上聖之金書玉誥,明自己之本性真心。非科教,不能弘揚大道,非課誦無以保養元和」。早晚上殿誦經,舉行宗教活動,能吸收群眾的信仰,才能弘揚闡教。也為自己求懺赦罪,禳災解厄,祈福而福至、無求而不應,有感以皆通。求赦過去貪嗔嫉妒、惡口妄言,殺盜邪淫,不敬天地神祗,呵風罵雨,不信罪福因果,逆辱父母,悖負君師,一切惡業悉皆消滅。最後,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皇王萬壽,國土清平,十方善信,福壽多增。下祈億劫宗親,歷代師資父母,六道四生,一切幽魂,聞經聽法,離苦登真。濟度長夜之魂,利益眾生之苫。早生仙界,同登極樂。
早壇功課程序是先起澄清韻、吊掛、提綱、中啟請等韻。後接念有凈心、凈口、凈身、安土、安天地和祝香等神咒。然後誦《常清常靜經》、《消災護命經》、《禳災度厄經》和《玉皇心印妙經》及三清、四御、南極、北、南五祖和七真、雷祖等寶誥。拜誥是遇到那一位祖師或真人聖誕,就禮拜他的寶誥。平時主要是拜禮玉帝和雷祖兩個寶誥。 「轉天尊」,念「雷聲普化天尊」,「轉天尊」的排列次序是按打法器來排前後:第一位是鈴,後跟重鼓、魚、引磬、鐺、釵,跪經的道眾隨後跟著,順旋三還九轉後各跪原處。如遇初一,十五日加祝聖文,然後接念懺悔文和迴向,三皈依;皈依道當願眾生,常侍天尊永脫輪回;皈依經當願眾生,生生世世得聞正法;皈依師當願眾生,學最上乘不落邪見。早壇經到此就算結束。
晚課首起步虛韻、吊掛、提綱和中啟請等韻。接念《救苦拔罪妙經》、《升天得道經》,《解冤拔罪經》及斗姥、三官、玄天、呂祖、邱祖、薩祖,靈官和救苦等真誥。平時也是拜兩個誥、即斗姥和救苦寶誥。 「轉天尊」念「太乙救苦天尊」也是旋三還九轉,但是轉天尊早壇是順旋,晚壇倒轉,旋法有差別。然後迴向和三皈依;皈依道、超脫一切住最上乘;皈依經,深明經藏神通莫測;皈依師、太上授首成大仙道。晚壇也就結束了。
早壇經是延生保安,以《清靜經》為主。《清靜經》也是修道主要經典。經文中說: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這是襲得老子「道」的學說。接著談到「心」談到「靜」談到「觀」,心、靜、觀這是發揮了老莊修養法「清靜無為」的本旨。最後說到「真寂」和「真靜」這就是所謂的「常清靜了」也是修養法的最上乘。《玉皇心印妙經》雲:「上葯三品、神與氣精、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存無守有、頃刻而成,回風混合、百日功靈」。全真道教中認為它是稀有的道教內修經典。《道德經》雲:「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杳兮冥兮、其中有精。」
晚壇經主要是超陰度亡,《太上洞玄靈寶救苦妙經》雲: 「救拔諸眾生,得離於迷途。眾生不知覺、如盲見日月。我本太無中,拔離無邊際。慶雲開生門、祥煙塞死戶。」《元始天尊說升天得道真經》雲:「十惡之業,百八十煩惱之業,眾苦罪源,悉皆除盪,即引太和,真炁注潤身田。」《太上道君說解冤拔罪妙經》雲:「使宿世冤讎,乘福超度,幽魂苦爽,各獲超升。」以上經文所述都是超度孤魂,四生六道,一切等眾,聞經聽法,早得超升。五苦作成常明之境,九幽十獄化為不夜之天。孤魂在九泉之下, 同登極樂之天。
道教逢 「戊」不焚香誦經,不鳴鍾鼓,不申表文,不可作吉祥事,名曰「鬼哭日」。按道藏經雲:在漢武帝元封七年七月既望,西王母降於帝廷。帝問曰,人間上蟲蝗水旱之災。王母曰:皆是世人愚昧不知禁忌,每於四時之內逢戊六日黍鋤田地,驚動土神,冒犯五陰五陽。《抱朴子》雲:六戊者,是戊子、戊戌、戊午、戊申、戊寅、戊辰是也。此六日乃天地造化之期,獨儒家之忌辰。天地逢戊則遷、出軍逢戊則傷、蛇逢戊不進,燕逢戊不銜泥。《女青律》雲:若法官道土焚香誦經,不禁六戊,鍾鼓齊鳴,進表上章關奏、天曹者罪加一倍,禁戊不犯者功德無量。
『叄』 道教戊日戊日戊日是什麼意思
戊不朝真, 道教凡是六戊不朝真,不燒香、誦經、不朝拜,不建齋設醮。六戊,即: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戌日,這叫「明戊」。《抱朴子》雲:「天地逢戊則遷,出軍逢戊則傷,蛇逢戊不進,燕逢戊不銜泥」。《女青天律》雲:」若法官道士焚香誦經,不禁六戊,鍾鼓齊鳴,進表上章關奏天曹者罪加一倍;禁戊不犯者功德無量」。念皇經和拜靜斗的老修行,亦忌「暗戊」,口訣為:「正羊(未日),二犬(戌日),三在辰,四月期間不犯寅,五午六子七雞(酉日)位,八月周流又到申,九蛇(巳日),十豬(亥日),十一兔(卯日),十二牛頭(丑日)重千斤」。但是這個是女青天律的說法,戊不朝真「之說雖然古籍載,也是現代專家學者普遍的說法,但實際上在現實中,很多道教派並不遵循此規定,比如在在清代道教全真派叢林規定:每逢戊日,定要講習《道德》、《南華》、《黃庭》等經。
根據重要的道教典籍《天壇玉格》中所言:戊日不得燒香行判開印。但隨後又指出:雷法多用戊日。並在天師指迷歌中指出:法印卻在戊日雕,天雷尤禁不教燒香,蓋此法家之所宜詳考,高職之士,固不待疏。
由此而可知,戊日不朝真,只是道教一些流派的做法,如果按這些學者的說法,非是要所有的道教人士都必須遵從「戊不朝真」之說,那便荒謬了。
『肆』 道教為什麼戊不朝真
道教凡是六戊不朝真,不燒香、誦經、不朝拜,不建齋設醮。六戊,即: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戌日,這叫「明戊」。《抱朴子》雲:「天地逢戊則遷,出軍逢戊則傷,蛇逢戊不進,燕逢戊不銜泥」。《女青天律》雲:」若法官道士焚香誦經,不禁六戊,鍾鼓齊鳴,進表上章關奏天曹者罪加一倍;禁戊不犯者功德無量」。念皇經和拜靜斗的老修行,亦忌「暗戊」,口訣為:「正羊(未日),二犬(戌日),三在辰,四月期間不犯寅,五午六子七雞(酉日)位,八月周流又到申,九蛇(巳日),十豬(亥日),十一兔(卯日),十二牛頭(丑日)重千斤」。
「戊不朝真「之說雖然古籍載,也是現代專家學者普遍的說法,但實際上在現實中,很多道教派並不遵循此規定,比如在在清代道教全真派叢林規定:每逢戊日,定要講習《道德》、《南華》、《黃庭》等經。
根據重要的道教典籍《天壇玉格》中所言:戊日不得燒香行判開印。但隨後又指出:雷法多用戊日。並在天師指迷歌中指出:法印卻在戊日雕,天雷尤禁不教燒香,蓋此法家之所宜詳考,高職之士,固不待疏。
由此而可知,戊日不朝真,只是道教一些流派的做法,如果按這些學者的說法,非是要所有的道教人士都必須遵從「戊不朝真」之說,那便荒謬了。
『伍』 道家法術書籍有哪些
道教的修煉方法有很多,如行氣、導引、內觀、存想、服食、辟榖、外丹術、內丹術等等,並不清楚你要的是哪一種,但是基本的修行是要有的。
先說必要的基本修行的書籍,這些是入門的基本功,無論何門何派,都要參悟的
1、《太上感應篇》:《太上感應篇》本為道教經典,內容主要是勸人遵守道德規范,時刻止惡修善自利利他。這里「太上」是指「太上者,道門至尊之稱也,由此動彼謂之感,由彼答此謂之應,應善惡感動天地,必有報應也。」感應篇」是太上勸人作善之書。《太上感應篇》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被譽為「古今第一善書」。此書源出於《抱朴子》,後經宋代李昌齡、鄭清之等先賢發揚光大,流通於世,影響深遠。上至朝廷,下至民間,刊印傳播者眾多,到明清時期達到高峰。旨在勸善,簡稱《感應篇》,作者不詳,內容融合了較多的傳統民族思想,樹立了人在世上的正確形象,許多內容至今仍然具有積極意義
2、《道德經》:《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3、《老子義疏》:《老子義疏》是唐代道士成玄英撰寫的一部關於道家經典《道德經》的注釋集,作者主要在書中注釋《道德經》中的生僻字詞,並闡述自己讀《道德經》的心得,本書是唐代玄學的經典著述。
4、《莊子》:《莊子》又名《南華經》,《莊子》與《易經》、《黃帝四經》、《老子》、《論語》,共為中華民族的幾部源頭性經典,它們不僅是道德跟文化的重要載體,而且是古代聖哲修身明德、體道悟道、天人合一後的智慧結晶。莊子等道家思想是歷史上除了儒學外唯一被定為官學與道舉的學說。
5、《易經》:《易經》指夏代的《連山》、商代的《歸藏》及周代的《周易》,這三部經卦書統稱為易經。其中《連山》、《歸藏》已失傳,傳世的只有《周易》一本。從本質上來講,《易經》是闡述關於變化之書,《易經》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萬象,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
6、《太平經》:《太平經》的思想基本上保持了老子的觀點。在對萬物的認識方面。繼承先秦兩漢道家元氣論的哲學思想,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元氣」,事物都是由「元氣」變化生成的,同時還提出「太陽、太陰、中和」的「三合相通」觀點。在政治和社會道德方面,政治上主張平均財富。修持上主張反本。將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結合,社會道德上提倡「忠孝」。同時,它還進一步提出「天人合一」的唯心主義觀點一。《太平經》內容駁雜,涉及天地、陰陽、五行、十支、災異、神仙等,對黃老道思想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在道教思想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至於行氣、導引、內觀、存想、服食、辟榖、外丹術、內丹術之類的修行方法,皆是道門秘傳,個中真訣無可奉告,但是可以提供給你一些書籍,參悟推演也可修成,只是看你的智慧以及機緣了。這些法決有名師指點最好,因為有些學習到一定境界之後會出現各種不同的情況
行氣法,亦稱「服氣」、「食氣」、「煉氣」。道教早期修煉方術之一。是指一種以呼吸吐納為主,而往往輔以導引、按摩的養生內修方法。一般又分外息法和內息法兩大類。其重點在以我之心,使我之氣,養我之體,攻我之疾,從而延年益壽。道教修煉,重視氣對人體的作用,認為自天地至於萬物,無不須氣以生,《攝生纂錄·調氣》稱「人在氣中,氣聚即生,氣亡則死」。《太平經》稱「人慾壽者,乃當愛氣、尊神、重精」,「故上士修道,先當食氣」。葛洪也認為「服葯雖為長生之本,若能兼行氣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葯,但行氣而盡其理者,亦得數百歲」。世傳行氣方法甚多,僅《雲笈七簽》即載有諸家氣法數十種。具體程式不一,原則大致相同。要求行氣時,凝神凈慮,專氣致柔,呼吸吐納,做到輕、緩、勻、長、深。輕,呼吸輕細;緩,進出氣舒緩;勻,呼吸節拍有致,不時粗時細;長,呼吸之間隔時間長,引氣入鼻中而閉之,陰以心數數,30~50乃至120,方徐徐吐之;深,閉氣時使氣滲進腑肺百脈,滲透組織深部。據稱煉氣既久,可達到鼻無出入之氣的最佳境界,如嬰兒之在母胎中,名曰「胎息」。行氣又輔以導引與按摩。導引,即以力引動肢體,作俯仰屈伸運動,「導氣令和,引體令柔」。按摩,即以摩、捏、推、揉等手法作用於人體之經絡穴位,以求筋肉舒展、血脈流通,使行氣更見成效。
1、《抱朴子內篇》:《抱朴子內篇》是對煉丹養生方術所作的系統的總結,為魏晉神仙道教奠定理論基礎的道教經典。作者是晉代葛洪
2、《幻真先生服內元氣訣》:氣功服氣著作。一卷。唐代幻真先生撰。全書十五章,一至五章為一套完整的服氣法;六至十一章是六個獨立的服氣功法;十二至十四章為服氣注意事項;十五章為服氣胎息訣,是幾種功法的綜合。
3、《服氣精義論》:唐代高道司馬承禎所著,是一部論述的道教煉養著作,其中蘊涵了豐富道教煉養思想。記錄了「服真五牙法」、「太清行氣符」、「服六戊氣法」、「服三五七九氣法」、「養五藏五行氣法」、「服氣療病」等功法,探討了服氣養生與治病等有關人類自身生命的問題。
導引原為古代的一種養生術,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出現與「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相結合的名為「熊經」「鳥申」的二禽戲。
1、《養性延命錄》:記有華佗「五禽戲」,模仿虎、熊、鹿、猿、鳥等五種鳥獸活動形態,編制出一套導引程式。《正統道藏》所收《太上老君養生訣》亦錄此「五禽戲」,署華佗授廣陵吳普。這套導引術一直流傳下來,明人周履靖在所著《赤鳳髓》和《萬壽仙書》
2、《抱朴子·雜應》篇記錄過 「龍導」、「虎引」、「熊經」、「龜咽」、「燕飛」、「蛇屈」、「鳥伸」、「虎據」、「兔驚」等九種導引術勢名稱,但未記錄具體作法。梁陶弘景《養性延命錄·導引按摩篇》除記錄幾種按摩術外,對「狼踞鴟顧」、「五禽戲」等幾種導引術勢作了具體記載,並繪制過《導引養生圖》一卷(已佚)
3、《太清導引養生經》:太清導引養生經,道家養生類經典著作。收錄了蛤蟆,魚鱉等行氣法,彭祖谷仙卧引法,閉氣治諸病法。可做養生學的參考資料.
內觀的書籍,市面上留存極少,此為道家修心法門,有以下作用
一、觀心。滌除玄覽能無雌乎。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道德經》
務外游者不知務內觀,外游者求備 於物,內觀者取足於身。--《列子·仲尼》[1]
二 、內視。《干金要方》雲:「常當習黃帝內視法,存想 思念,令見五臟如懸磬(古樂器)。 五色了了分明,勿輟(停)也。」
此類書籍:
1、《太上老君內觀經》
2、《洞玄靈寶定觀經》
3、《太上老君說了心經》
4、《常清靜經》
5、《青華秘文》
存想,又叫存思、存神,即默想諸神形象,是齋醮科儀中高功通神的重要法術。存想原是漢代流行的一種歷藏內視的養生術,用於自身修煉。道教也採用存想,作為修煉的法術,並成為道教法術的大宗。
1、《存思三洞法》
2、《內景經》(即黃庭經)
3、《存神煉氣銘》
服食又名服餌,指服食葯物以養生。道教認為,世間和非世間有某些葯物,人食之可以祛病延年,乃至長生不死。
1、《抱朴子》有專篇論服食
2、《神仙服食靈草菖蒲丸方》
3、《種芝草法》
4、《黃帝雜子芝菌》
5、《太乙雜子黃冶》
6、《雲笈七簽·方葯部》
辟榖即「辟穀」,源自道家養生中的「不食五穀」,是古人常用的一種養生方式。它源於先秦,流行於唐朝,又稱卻谷、去谷、絕谷、絕粒、卻粒、休糧等。辟穀最早的記載源自《莊子·逍遙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作為一種延年益壽的養生法則,辟穀在很多古書典籍里也有記載。
傳統的辟穀分為服氣辟穀和服葯辟穀兩種主要類型。服氣辟穀主要是通過絕食、調整氣息(呼吸)的方式來進行、服葯辟穀則是在不吃主食(五穀)的同時,通過攝入其他輔食(堅果、中草葯等),對身體機能進行調節。
辟穀沒有專門論述的書籍,只有一些功效的記載,其具體修煉方法唯口傳心授爾。但現在道門打開,有辟穀班辟穀課堂等等,可以由此接觸辟穀
外丹相對內丹而言,又稱煉丹術、仙丹術、金丹術、燒煉法、黃白術等。外丹我並不建議你嘗試,因為外丹術需要有一定的內丹功底作為輔助,外丹之中基本都是重金屬成分,還有很多有「硃砂」,沒有功底的尋常人服用,或者在家居士弄不好配比,是容易出事故的(食物中毒、重金屬中毒等)需要以內丹之功配合才能應用。外丹最經典的書籍就是《周易參同契》,被稱為「萬古丹經王」。此外還有《抱朴子外篇》等,我就不過多介紹了,你要有興趣可以閱讀,但是千萬不要在沒有指點的情況下服用。
內丹術是道家重要的一種修煉方法。內丹術指以「人身一小天地」的「天人合一、天人相應」思想為理論,進行性命的修煉,以人的身體為鼎爐,修煉「精、氣、神」等而在體內結丹,達成強身健體、提高人體的生命功能、甚至「成仙」的目的。《道德經》、《文子》、《列子》、《莊子》、《內業》、《心術》、《楚辭·遠游》以及黃老學派作品可是說是所有丹經必本的祖經,後世一切丹經均從其中發揮而來,一直是內丹法訣的綱要。丹者,單也,一者,單也。惟道無對,故名曰丹。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谷得一以盈,人得一以長生。
內丹術的專著很多,我向你介紹幾本
1、《九轉金丹秘訣》:又名九轉內丹術,屬於道教氣功養生法,由陳朴所創。陳朴,號沖用,唐末五代初人,受道於鍾離,與呂洞賓同時,著有《陳先生內丹決》。
2、《天仙金丹心法》
3、《靈寶畢法》:五代後漢 鍾離權著作。全名《秘傳正陽真人靈寶畢法》,又名《鍾離授呂公靈寶畢法》。
4、《陳攖寧仙學精要》(上、下)(現代)
5、《仙學詳述》(現代)
6、《中華道家修煉學(上下)》(現代)
7、《太乙金華宗旨》:《太乙金華宗旨》是道家修身養性的書,教人清心寡慾,作一個有智慧、有道德的人。為明清扶乩託名呂祖所作與《唱道真言》、《道鄉集》、《大成捷要》、《古書隱樓藏書》為明清道家經典著作的代表《太乙金華宗旨》較少用及鉛汞、龍虎、坎離等名相, 以道教內丹金丹(金華)之修煉為主, 而以儒書、佛書相輔做說明, 文較易懂。
以上這些都是小道純手打的,望採納(雖然回答到後面有些著急了)
『陸』 道教是何人所創其主要理論.核心思想是什麽
教理教義: 1 道教的主要教義是什麼 ? 答:道教的主要教義信仰「清靜為宗、虛無為體、柔弱為用」的一種「道」。「道」是無所不包和無所不在的,它是一切的開始,宇宙萬物皆從「道」演化而來。 2道教的最終目標是什麼? 答:道教的最終目標是通過身心的修煉,使人人健康長壽,達到住世安樂,與道合真,世界大同的神仙世界。 3 道教的經書知多少? 答:道教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經典文獻。這些經典一些散落民間外,大都收錄在《道藏》里。歷史上的唐宋金元時期,歷代的統治者曾下令修有《開元道藏》、《大宋天宮寶藏》、《萬壽道藏》、《大金玄都寶藏》、《玄都寶藏》等《道藏》。但遺憾的是,這些《道藏》都均已亡迭。現在我們還能見到的《正統道藏》是明朝第43代天師張宇初真人奉詔編修,明神宗後又敕令50代天師張國祥真人編成《續道藏》。這部《道藏》共收入道書1476種,5485卷,分裝為512函,依《千字文》順序標定函目。在當代,中國道教協會從一九九七年開始,聯合華夏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共同發起對《中華道藏》進行整理和點校。《中華道藏》以明《正統道藏》、《萬曆續道藏》為底本,對原《道藏》所收各種道書作校補、標點、重新分類,並補入經書百餘種,使之成為一部新的道教經典叢書。該書的編纂被學術界和道教界視為當代中國文化史和道教史上一件大事。 4什麼是三洞四輔? 答:所謂三洞四輔,是《道藏》中的分類方法。三洞為:洞真部、洞玄部、洞神部。三洞下又細分為十二小類:本文類、神符類、玉訣類、靈圖類、譜錄類、戒律類。威儀類、方法類、眾術類、記傳類、贊頌類、章表類。四輔是指太玄部、太平部、太清部、正一部。因此,道教經典又被稱作「三洞真經」或「七部經書」、「三十六部經」。 5 道教的主要宗派? 答:據清未時北京白雲觀《諸真宗派簿》的手抄本記載,有名稱記錄的道派有八十六派,估計還有一些在民間未有書面記錄。當代主要的道教教派分全真道和正一道,兩大宗派下又有多個支派。 6 何謂三災八難? 答:三災者:遭受三大天災也。一、風災,二、火災,三、水災。八難者:一者得生人道難,二者去女為男難,三者形體完全難,四者得生中土難,五者值有道君難,六者稟性慈仁難,七者值國太平難,八者與三寶相遇難。謂之八難。《雲笈七簽》卷三十五「雜修攝」的八難為不廢道心一難,不就明師二難,不託閑居三難,不舍世務四難,不割恩愛五難,不弄利令欲六難,不除喜怒七難,不斷色慾八難。 7 何謂三塗五苦? 答:三塗者:一、火塗,地獄道猛火所燒之處;二、血塗,畜生道互相澉食之處;三者、刀塗,餓鬼道被刀劍逼迫之處。又有說法是一者考對前非之塗,二者畜生償酬往業之塗,三者餓鬼苦對最深,渴飲火精,飢則食炭之塗。五苦者:一、刀山地獄之苦;二、劍樹地獄之苦;三、銅柱地獄之苦;四、護湯地獄之苦;五、溟冷地獄之苦,是為五苦。 8 什麼是道教的四恩三有? 答:道教以報恩為重,故以四恩就報。四恩者:一天地恩,二君主恩,三父母恩,四師長恩。凡此四者,皆宜迴向報之。三有者:一有情者,二有識者,三有緣者。凡此三者,道皆就就親之。所以「四恩三有」,為信道者,須念念不忘之也。 9 何謂三界 ? 答:三界者有三:一以時間而言,分為無極界、太極界、與現世界;一以空間而言,分為天界、地界、與水界;一以道境而言,分為欲界、色界、與無色界。 10 什麼是十方? 答:道教的十方,即是東方、南方、西方、北方、東北方、東南方、西南方、西北方、上方、下方。故稱為十方天。 11 仙有五等,分為哪五等? 答:仙有五等,是根據修煉的等級而分的。一為鬼仙,二為人仙,三為地仙,四為神仙,五為天仙。又按《傳道集》中載:「五等神仙:第一,不持戒,不斷酒肉,不殺生,不思善,為鬼仙之類;第二,養真氣長命者,為地仙;第三,好戰爭,是劍仙;第四,打坐修行者,為神仙;第五,孝養師長父母六度,萬行方便,救一切眾生,斷除十惡,不殺生,不食酒肉,邪非偷盜,出意天心,心正真,無私曲,名曰天仙。 12 為什麼戊不朝真? 答:戊日是道教的重要忌日。教內稱之為「戊不朝真」。即每逢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戊日不上香,不誦經,殿堂門上掛戊字牌。按《女青天律》雲:「若法官道士焚香誦經,不禁六戊,鍾鼓齊鳴,進表上章關奏天曹者罪加一倍;禁戊不犯者功德無量」。 13 什麼是外丹? 答:指用爐鼎燒煉鉛汞等礦石葯物,以配製服鉺的丹葯。亦稱煉丹術、仙丹術、金丹術。這種燒煉葯物的外丹術,成為了近代化學、葯物學的先驅。現存《道藏》中的眾多外丹經籍,實際上也是我國古代化學寶貴的原始資料。 14 什麼是內丹? 答:內丹是道教修煉功法的一種,相對外丹而言。即把人身當成「爐鼎」,以體內的精、氣、神為葯物燒煉,凝聚結成聖胎,從而超脫三界,達到與道合真的境界。 15 什麼是三業 ? 答:三業者,即身業、口業、意業,稱之為身口意三者所起作用。我們修道者平時要緊守此三意,身不妄行,口不妄說,心不妄想,才能做到內心澄虛,不為外物所惑。 16 什麼是六根六塵? 答:六根,就是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心根、意根。道教認為此六宮能生六識之根,所以稱為六根。六塵:色、聲、香、味、觸、法,謂此六境,能由六根而染塵污,故謂六塵。 17 什麼是道教五大經 ? 答:道教以黃帝的《黃帝陰符經》、太上道君(老子)的《道德真經》、南華真人(莊子)的《南華經》,及魏華存夫人的《黃庭經》、文始真人關尹子所著的《文始真經》合稱為道教五大經典。五大經中,又以《道德真經》為道家崇奉思想之中心,為教內必修經典之一。 18 道教為何提倡清靜? 答:道教認為,「清靜「是」道「的根本。萬物只有在「清靜」的狀態中,「道」才會來居。於是,「清靜」成了道教教義中的一個重要內容。而這種思想,追根尋源,還是出自《道德真經》。 《史記 太史公自序》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道教強調「清靜」,目的是為了「真思至道,學知清靜」。《老子想爾注》主張:人法天地,故不得燥處,常清靜為務;還指出:「道常無欲樂清靜,故令天地常止」。這是說,學道的人只有「無欲」而「清靜」,才算符合「道」的規律,才有可能得道。道教認為,學道者只有做到了「寡慾」和「無為」,才有做到「清靜」的可能。 19 何為道歷? 答:道歷為道教專用之紀年法。因道教以黃老為宗,故按我國以夏歷為准,用六十甲子以紀年。由黃帝紀元(公元前二六九七年)開始起算。用六十甲子以紀年。推算之法,由黃帝紀元(公元前二六九七年)開始,迄今(公元二00二年)道歷為四六九九年。唐朝曾因老子為其始祖,乃以老子降生年(公元前一三00年)為道歷之開始,但至宋以後,則仍以黃帝紀元為用。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是中華文化的諦造者,所以我們中華民族的子孫使用黃帝紀年法來記述時間是具有重大意義的。就像清朝學者劉師培所說:「吾輩以保種為宗旨,故用黃帝降生為紀年。」 註:二零零八年是 道歷四七零五年。 20 什麼是承負? 答:道教重要教義之一,指先人的善惡報應應由後人來承擔。《太平經》中有說:「承者為前,負者為後。承者,乃謂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積久,相聚為多,今後生人反無辜蒙其過謫,連傳被其災,故前為承,後為負也。負者,乃先人負於後生者也。」意為有先人犯過失,積聚成多,報應於後人;而後人無辜受報先人之過,就叫承負。同樣,若先人行善積德,則後人就會報應受福,倡導為人先祖父母,應當為後生著想,勿犯過失,可使子孫免除承負之厄。
記得採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