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問題是道德缺失還是法律缺失
❶ 食品安全問題的存在是否與倫理道德有關系
法律基礎設施的不完善。
倫理道德涉及具體人和社會,「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益有餘。」2000多年前的先賢既已指出,人類特點「損不足,奉有餘」,商業化是具體體現;因此,「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要尊崇天之道,即倫理道德,是需要公共力量的。
食品安全問題充分體現了「損不足,奉有餘」的人之道,法律基礎設施的有效才能保證「有餘以奉天下」。
❷ 食品安全問題主要是制度的缺失還是道德的淪陷
所有的安全問題對應是風險。食品安全也不例外。風險可以防止、可以控制卻無法杜絕。
現今食品安全問題突出主要原因是由於發展帶來的關注,食品安全風險一直都有也會一直存在,區別是風險大小而已。不過目前食品安全風險防控制度不完善的確是很重要的原因。
❸ 請從道德和經濟,法律的相互關系闡述我國食品安全問題
2009 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明確規定:"食品安全,指食品無毒、無害,符合應當有的營養要求,對人體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此外,我國還出台了諸如《產品質量法》、《食品衛生法》、《產品質量法》、《侵權責任法》等等一些相關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然而惡性食品安全事件依舊層出不窮。如此頻發的食品安全事件不得不讓我們再次反思我國現有法律制度的缺陷和問題。
(一)我國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存在的問題
1.食品法律法規體系尚不完整。涉及食品監管的法律法規如《產品質量法》、《食品衛生法》、《食品衛生行政處罰法》和《食品衛生監督程序》等,僅僅對食品質量作了一些概要性規定,尚未涵蓋從農田到餐桌的,從生產到食用的全過程,像種植、 養殖等環節的食品安全問題尚沒有專門的法律予以調整,但是某些法律規定的環節又存在交叉。這些都導致在行政執法過程中,為非作歹者留下作惡空間。
2.食品法律法規的條款籠統,一些法律法規的規定太寬泛,有些條款甚至完全過時,對實際問題約束力較低,操作性不強。此外,讓消費者、生產者、銷售者及食品服務組織等參與食品管理活動的力度不夠,沒有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食品安全監管的氛圍。
3.食品法律法規的刑罰較輕,法律權威不夠。從打擊目前猖獗的食品違法犯罪行為的迫切要求來看,對食品違法犯罪行為的處罰還缺乏應有的力度,對於違反食品衛生規則而導致食品安全問題的處罰較輕,未能從危害公共安全的立法角度設定食品加工、 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追究公司法人和責任人的民事和刑事責任,法律的威懾力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二)完善我國食品安全法制
1.修訂我國食品衛生安全法律法規,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如構建食品安全評估評價體系和食品安全信息體系。健全的法律體系是食品安全得以保障的重要手段。同時,立法機構在制定相關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時要注重對消費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保護。
2.法條整體性和細節性並重。法律具有引導作用,完善的法律能夠引導食品生產加工企業規范化經營,也使管理機關有法可依。我國在制定食品衛生安全法規時也應該注重整體性和細節性,將一切可能的實際情況都寫入法律,有效避免法律真空。
3. 完善《刑法》中關於生產、銷售不合格產品罪的規定。鑒於食品安全法律法規處罰力度不夠,可以適當設定食品加工、 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公司法人和責任人的民事和刑事責任,以加大生產及銷售不合格產品者的處罰力度,充分發揮法律的威懾力,樹立法律權威。
二、我國食品安全問題之道德思考
在強調法律作用的同時,人們也在呼籲"食品產業是道德產業,產品如人品"。縱然有相當完備的法律制度,監管部門、食品生產者和銷售商的道德滑坡仍會讓食品安全備受沖擊。道德缺失成了惡性食品安全事件層出不窮的根源。
法律是底線,道德才是上線。再往深了說,人無德而國家危。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必須從學有所教入手,用道德涵養整個社會,讓每一個社會成員都知道,追求利益的底線是不能超越道德的底線。而這種涵養又需要嚴格的制度和規則,既約束資本,也約束權力。讓市場中的游戲規則起到應有的作用,如果在利益之前,制度和規則表現得彈性十足,處處變通,那就可能引發道德滑坡。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通過內心信念教化說服和輿論導向來實現對社會成員的影響的。要明確社會價值導向,始終不渝的堅持正面的宣傳和教育,樹立良好的認同意識。道德的培養需要自律和他律相結合,道德人的成長過程要經過從他律向自律的轉變。
三、法律約束與道德約束
歸根結底,食品安全事件,不僅是法律不完善的體現,也是道德缺失所致的後果。在強調道德作用時,我們切不可放鬆了法律,只有在完善法律制度的同時,才可以遏制道德滑坡,促進道德教化作用。"法律是道德的底線",只有法律站穩了陣腳,道德才不至於在利益面前無限後退。但是僅僅依靠不斷完善法律,並不能提高整個社會的道德修養,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德法並重。只有把法律和道德結合,達成二者的良性互動,才能有效應對食品安全惡性事件。這也就需要我們很好的理解法律和道德的關系。
首先,法律和道德是互相關聯的。法律和道德作為社會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規范人們行為的重要手段。法律是一種外部社會強制約束,而道德是人們內心的自我約束。在維護整個社會的健康運行過程中,法律和道德起著各自獨特的作用,二者不可相互替代。
其次,法律和道德是相互結合的。法律的創制旨在維護整個社會的公平正義,更多的是用其強制力和威懾力達到這種效果的,而道德則是通過啟發人們的內心,凈化人的靈魂以提高整個社會的道德涵養。由於法律並不是"萬能"的,所以可以通過道德的內在約束來彌補法律的缺陷,同時法律等外部制裁可以彌補道德約束的不足。一方面,法律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和僵化性 ,必須保持一定的穩定性,而不能朝令夕改,並且它很少預見問題,對瞬息萬變食品安全新情況,不能做出及時有效的反應,此時就要依靠道德約束作後盾。另一方面,法律對人們的要求和約束是外在的,是一種被動的防範和消極的監督。道德則要求人們的內在動機符合道德准則,所以把道德和法律結合起來應對食品安全事件,會有更好的效果。
再次,法律和道德相互促進。法律與道德都是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都是為經濟基礎服務的,兩者都是調控人們行為的重要機制。法律的實施,除了要有健全的制度保障以外,還需要有良好道德素養的人去執行。人的思想和道德素養及其文化水準直接會影響法律法規的貫徹實施。也就是說,通過道德建設可以促進法律的正確有效的實施,不管是在立法還是執法過程中,道德的指引作用十分重要。只有在良好的道德水準的指引下,才會制定出被社會公認的並被普遍遵從的良法,也會得到有效實施。反過來,法律也通過自身的強制性促進道德建設,法律運用公正的程序壓制人們的隨意性,引導人們理性的行為,懲惡揚善,從而促進道德的建設。
最後,法律和道德作為社會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規范人們行為的重要手段。法律是外部社會強制性的約束,道德是人們發自內心的自我約束,二者是相互滲透,相互關聯的,目的都是達到社會的健康運行。所以,在食品安全事件中,法律和道德都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我們要把法律和道德相互結合,在法律實施過程中發揮道德的基礎和導向作用,在道德教育過程中充分運用法律的保障作用。如果僅有道德的感化和勸誡,而缺乏法律的強制手段,社會就可能因失去行為規范的威懾力量而達不到懲惡揚善的效果。同樣,如果僅僅依靠嚴刑峻法而缺少道德手段,人們就會因道德水準的普遍低下而不能自覺地遵守法律。只有德法並重,很好的把握並運用道德和法律之間的關系,促進二者的良性互動,才會有效遏制類似事件的發生。
❹ 食品行業道德失范在哪幾個方面都是哪幾個方面
摘要 1.惡意添加非法添加劑(不屬於:添加劑)等行為,是道德的不足是監管的不到位。
❺ 食品安全問題是否是立法不善、執法不嚴造成的
應該說立法不善,執法不嚴是造成食品安全問題的一個方面。 另外,從業人員素質,食品安全大環境等也是造成食品安全事件頻發的誘因食品安全問題是否是立法不善、執法不嚴造成的?
❻ 面對嚴峻的食品安全問題,請從法律和道德兩個角度來說說我們應該怎麼做
食品安全問題不是道德問題,所以,沒有道德什麼事,
食品安全問題也不全是法律問題,所以,法律也不可能完全改變現實.
❼ 請從法律的角度談談國家機關面對食品安全問題應該採取的措施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以下簡稱《食品安全法》)頒布實施以來,食品安全問題仍層出不窮。像2009年11月份的農夫山泉和統一飲料的「砒霜門」事件。2010年的聖元奶粉「早熟門」事件,地溝油事件,洗蝦粉事件,雙匯火腿腸的「瘦肉精」事件,毒豆芽事件和「染色饅頭」事件等。惡性食品安全事件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毫無收斂的跡象。
任何犯罪或者嚴重侵犯他人權益的行為,都是道德缺失的一種表現。食品安全問題肯定也是一種道德缺失的表現。但若幻想僅通過道德的說教或者市場的自我調節去重構食品安全,是遠遠不夠的。在食品安全問題上,社會已失去了自我凈化、自我修復的能力。一個企業的錯誤,沒有成為另一個企業的教訓;一個職能部門的失誤,沒能成為另一個職能部門的警鍾;一種針對不道德行為的懲處,沒能成為另一種行為的道德約束。在食品安全問題上,道德、文明的思想價值觀念已失去引導社會的作用。人們違背了一種最低限度的道德義務,因此我們需要通過具有強制約束力的法律來重構這一秩序,我們需要從法律的視角對食品安全問題進行思考。
一、立法中法律語言的缺失
我們在立法中應盡量避免使用道德方面的辭藻,而要注重法律語言的運用。法律語言強調的是一種法律約束力,規定人們必須做什麼、禁止做什麼,否則就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而道德語言則側重於一種道德的號召力,這種號召力是不具有強制性的。它鼓勵人們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當人們沒有按照道德的要求行為時,可能會受到良心的譴責和輿論的壓力,但不會承擔法律責任。由於傳統文化中「人性本善」思想的影響,我國的法律中充斥著大量的道德語言。如《食品安全法》對企業的一些行為進行了規制和約束,但對這些規定並未進行細化,對違法行為的責任承擔規定也不夠明確。使得這些良好的法律制度只停留在道德層面上,法律約束力不夠,不能起到應有的預防作用。我們現在經常講我們的法律信仰不高。要有法律信仰,我想首先我們得學會使用法律語言思考問題。當我們的立法中充斥的都是道德的詞語和概念時,埋藏在我們內心深處的必然是道德思維。在食品安全立法中也是如此,如果立法中道德語言過多,那麼行為人就不會認為他的行為是違法的,而只是不道德而已,這樣就不利於法律信仰的確立。
二、懲罰力度不夠
根據邊沁的「功利主義」原則,人之所以會違法犯罪,是因為他從中獲得的利益大於他將失去的。那麼根據人的「避苦求樂」心理,若想制止違法犯罪行為,懲罰應該與違法程度成正比,使得因違法犯罪而招致的痛苦程度大於該行為的既得利益。我國的食品安全問題之所以如此嚴重,之所以會有如此多的商家前仆後繼,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懲罰力度不夠,使得他們從中有利可圖。《食品安全法》第96條規定了消費者可以要求「十倍賠償」的權利,這被譽為中國版的懲罰性賠償制度。然而這種「十倍賠償」也只是徒有虛名而已,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十倍賠償」制度始於英美法系的懲罰性賠償制度。它主要是針對當被告所實施的侵權行為帶有故意或欺詐等惡劣性質時,法官會在原告所遭受的損失之外,另行判處被告支付其一筆賠償金,以期實現懲罰被告、震懾惡行、教育他人等目的。外國的懲罰性賠償的威力是非常大的。在德國,亨特格爾公司曾被查出其生產的孕產婦奶粉和嬰兒豆奶粉中含有「坂歧氏腸桿菌」,結果向消費者支付高達1 000 萬歐元的賠償金;在美國,麥當勞公司因為其出售的咖啡溫度過高導致消費者被燙傷,因此向一位老太太賠償了270 萬美元。再來看看我國的賠償情況:自《食品安全法》實施以來,我國各地已多次涌現通過「十倍賠償」規定成功索賠的案例:如有呼和浩特的消費者獲3 元價款的十倍賠償共計30 元;有南京的消費者獲11. 2 元價款的十倍賠償共計112 元。從這些案例中可以看出,消費者的金額都比較小,很少有成千上萬的,對於商家而言也只能算是「毛毛雨」,根本達不到立法者所預想的讓違法者疼痛的地步,甚至連隔靴搔癢的效果也算不上。所以消費者往往都是乘興而去,興致而歸。而且由於中國人的權利意識不強,主張「以和為貴」真正去較真的消費者也不是很多。因此對於商家而言,違規違法生產,仍具有很大的利潤。而且我國的「十倍賠償」制度一方面規定得很寬松,另一方面又顯得很剛性。說它寬松,主要表現在不論生產者的主觀態度是故意還是過失,造成的危害後果是輕微還是嚴重,都可適用該規定,適用范圍非常的廣泛。說它剛性則表現為,只要出現了制假售假的情況,無論生產經營者的動機怎樣、財力如何、規模大小、責任多少,也不管消費者的受傷狀況、貽害程度、求償成本、境況遭遇,更無所謂波及社會公眾的范圍、影響烈度、負面情緒、後果深遠,一律都是「十倍賠償」,這是一個硬性的規定。這種一律打「五十大板」的做法,雖然能避免法官的任意裁量,法官只需做一個簡單的算術題,把價款乘以10 即可得出懲罰性賠償數額。這樣雖然可以防止司法專斷。但這也是不公正的。如果對兩種不同程度的侵犯社會的行為處以同等的處罰,那麼人們就可能選擇能為他帶來更多利益同時對社會危害程度也更大的手段。要使「十倍賠償」制度落到實處,首先應該明確它的適用條件,不能籠統規定之。「十倍賠償」作為一種懲罰性賠償制度,就應發揮它的「懲罰」功能,加大賠償的數額以起到濃重的警醒和懲戒效果。
三、缺乏激勵制度
目前我國的食品安全制度設計中缺少激勵機制,更多的是側重於強制性的法律法規的制定。在中國這樣一個法律體系不健全、不完善的國家,激勵制度建設顯得尤為重要。我國某些部門制定的政策中隱含著一些鼓勵食品生產者採用食品安全技術來生產安全食品的制度激勵,如政府大力推進的養殖廢物無害化處理的精華沼氣池工程等。在一些地方,這些激勵措施比較明顯。但我國政府對食品生產者生產安全食品的支持力度還是遠遠不夠的。政府對農戶和企業的激勵是政府幹預的一個重要手段。美國、日本等國家都普遍實行激勵制度來引導農戶和企業進行安全和健康的生產,如減少農葯、化肥的使用等,從而不僅保護了環境,而且更有利於食品安全。激勵制度的設計應體現出賞罰分明的原則,這樣才有利於建立公平的秩序。使食品生產者樹立誠信經營的理念。對於那些信譽好的商家,政府應實行獎勵,從而鼓勵它進行安全健康的生產。
四、監管的缺失
監管不到位,一直是我國食品安全制度中的一塊硬傷。我們不能指望所有的商家都是純潔的羔羊,把消費者當做上帝,自覺的考慮消費者的利益,社會的公共利益。實踐證明,他們恰恰是最不純潔的,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往往置人民的利益、身體健康於不顧。因此,對於保護國家人民安全的政府,有權力也有義務對其進行監督。而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指望監督者都是純潔的羔羊。孟德斯鳩曾說過:「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中國的歷史上曾有過「紅頂商人」而現在官商也經常勾結在一起,共同侵害人民的利益。因此對監督者自身也要進行必要的監督。
俗話說: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關繫到國家和社會的穩定發展。然而現今我們卻在感慨我們到底還能放心的吃什麼,食品安全成為我國消費者的「心腹大患」。食品安全問題的解決刻不容緩。企業本來就是以盈利為目的,要讓他們講道德良心是很困難的。如果我們僅想通過呼籲「良知的覺醒」來解決食品安全問題,最終只能是「緣木求魚」。食品安全問題如此嚴重,不僅是道德的滑坡,更是法律的缺失。法律制度本身設計不完善,對違法生產者的處罰力度不夠,對誠信的經營者缺乏激勵機制,賞罰不明。監督部門沒有履行其職責,甚至成為不良企業的同黨,這些都是解決食品安全問題時應當考慮的方面。只有道德、法律兩手抓,食品安全的重構才指日可待。
❽ 食品安全根源到底是法律還是道德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問題頻頻出現的根源,究竟是法律監管不足還是道德淪喪所致? 「小悅悅」事件折射出了社會問題,需不需要為「好心人」設立法律的防火牆呢?這些貼近老百姓生活的社會熱點,在上海律師辯論賽半決賽的賽場上被越辯越明。
食品安全中的法律與道德
開場辯題就是針對大家都關心的食品安全問題。
正方從法律角度切入,認為食品安全問題主要是法律監管不力所致。雖然我國不缺少法律,也不是缺少執法,但系統的法律監管應當及時和科學,不是有監管就等於監管得力。目前我國食品標准落後,監管混亂,預警機制缺失,監管部門職責不清,處罰力度明顯不足,這都是食品監管不力的表現。
食品安全問題有的與道德有關,有的與道德無關。因為食品安全問題有時是因天災等不可抗力所導致, 「可見道德非但不是主要原因,有時連原因都不算。」正方表示,即便有人確實道德水平不高,但只要法律監管得力了,也不會發生食品安全問題。如果當法律向人們昭示違法成本很低,而所得很高時,他就會心動。客觀上,即便行為人將心動付諸為行動,如果市場准入機制足夠嚴格,那麼有毒有害的食品也無法流向市場。 「蒸饅頭時念段道德經,炒菜時念段聖人訓,食品安全問題就不是問題了嗎?全面覆蓋,全程負責才是杜絕食品安全問題的根本。」正方辯手詼諧的語句引得全場一片掌聲。
而反方則據理力爭,認為食品安全問題主要是道德淪喪所致。辯題的題眼是兩個:「主要」和「所致」。「所致」表明要探究的是引發的原因,而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主要」表明食品安全的成因確實很復雜,要討論的是眾多的原因中那個最根本,不能將食品安全中的種種表象,簡單地等同為原因。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是形形色色的,其中最令人關注和憤怒的是人為的如在食品中添加有毒有害物質所引發的食品安全事件。
在駭人聽聞的事件背後,是生產者、銷售者利慾熏心,貪得無厭;而作為監管者的執法人員與黑心商家狼狽為奸,或者明明有機會查處卻聽之任之。在這種道德淪喪面前,法律的監不監管早已成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游戲,忠於職守、誠實信用竟然變成了一種奢談,這才是問題根源。 「一個丈夫出軌是他花心,難道100個丈夫出軌就是妻子監管不力嗎?」反方辯手與正方針鋒相對,指出執法不嚴實際上是個職業道德問題,是執法的人員不執行法律,徇私舞弊,拋棄了應有的職業道德。如果將這個歸咎於法律那麼離真相就越來越遠。生產環節至關重要,正是商家道德淪喪這才導致了食品安全問題的產生。
該不該為「好心人免責」立法
彭宇案,讓攙扶老人成為了 「高危行為」, 「小悅悅」事件折射出的是社會冷漠還是人們的心有餘悸?第二場比賽就圍繞著這一社會 「怪現象」展開討論, 「為好心人免責立法利弊孰大?」
值得一提的是正方選手,全部來自前幾輪惜敗隊伍中的優秀辯手。這支由復活選手組成的「全明星聯隊」,從大家關心的「小悅悅」事件入手,用感性的語調表達了社會對於好心人的呼喚,對於為好心人免責立法的需求。「要對好心人以制度保障,讓好心人不再有後顧之憂。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顆善的種子,通過立法,讓這顆種子生根發芽。我們想對小悅悅說,愛還在,天使已經回來。」
正方提出的一組網路調查數據印證出,在由於「好心」所致的爭議中,「好心人做不得」在某種程度上已演化成社會共識,因此好心人免責立法能讓好心人在做好事時不再有後顧之憂,好心人行善不再承擔巨大風險。「如果救人成為了高危行為,我們要做轉身帝,轉身就走嗎?」正方的反問讓現場的觀眾都感同身受,「讓社會上的好心人更多一點,讓社會更有溫情,利大弊大不言而喻」。
反方則更多地從法律的理性角度予以反駁。在反方看來,為好心人立法弊大於利。首先,這屬於重復性立法,目前關於好心人的法律條文有十幾種,散見於多部法律,不存在著法律空白。 「道德生病了,卻讓法律去吃葯。我國已有了組合性立法。不能將立法推向極端。 」其次,這屬於極端化立法,現實生活中不乏「好心辦壞事」的案例,專門為好心人立法,極易創造一個凌駕於法律之上的特權階層。 「好人一生平安只能是一句祝福語,不能成為法律用語。否則道德將繼續滑坡,法律莫名 『摔倒』。」反方認為 「相比立法,普法顯得更為迫切。」
最終,黃浦盧灣隊、閔行弘閔隊勝出。 3月17日勝出隊還將上演冠軍爭奪賽,而浦東2隊、復活選手聯隊也將於同日爭奪第三名。
專家點評
這是在搶奪辯題的邏輯戰場
觀眾看的是熱鬧,而對於到場的專家聽的則是 「門道」。本場比賽延續了專家點評的模式,而點評也成為了整場比賽畫龍點睛之筆。
開賽前,市律師協會會長盛雷鳴指出,本屆辯論大賽的辯題既兼顧了法律方面的專業水平,也兼顧了社會性。雖然上場的只是100名左右的律師,但他們的背後有著一個強大的後援團,其中包括了共同研究剖題,確立辯論思路和教授論辯技巧的教練。前三輪比賽分外精彩,難分伯仲。為此,大賽專門設立了復活機制,在惜敗的隊伍中選擇優秀的辯手組成復活選手聯隊。這也和大賽發現人才,鍛煉人才,培養人才的宗旨相吻合。
第一場比賽後,曾參加首屆全國律師辯論大賽獲總冠軍及優秀辯手獎的周知明律師首先進行點評。他的評點從三個角度進行:格調、邏輯和美感。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辯題,是我們每天都會遇到的。作為一個社會毒瘤,該怎麼找到它的成因。」正方立論之初,提出了三個看法,法律現狀對於食品安全問題造成了影響和推動。食品安全問題不全部和道德有關。不管道德好與壞,只要法律監管得到也可以避免食品安全問題。 「這是在搶奪辯題的邏輯戰場。」而反方則抓住了兩個核心要點:主要和所致。 「100起公共安全問題,大多是人為道德因素引起。道德淪喪在先,法律有滯後性,道德淪喪貫穿生產銷售整個過程。」雙方大量使用排比增強辯論氣勢,圍繞爭議焦點提升論證高度,這些都讓這場比賽充滿張力。
第二場比賽的點評嘉賓王嶸律師是十年前奪冠全國賽的上海律師辯論隊教練之一。作為辯論的行家,他對第二輪的辯題也充滿感慨。他認為,辯題圍繞 「社會病」,正反雙方一方偏情,一方重理,都在辯題的理解和認識上下足了功夫,層層遞進,讓人耳目一新。 「辯論之後,我想社會各界對於立法的思考會有一種新的認識,而我對於自己的職業也感到自豪,為這個職業能夠推動法治進程而自豪。」
本次比賽還邀請了社會人士作為特邀觀察員。東方衛視著名主持人駱新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認為食品安全的底線是監管,更高要求是道德,而好心人免責立法則可以舉其優而攻其弊,是否好心人也應看主觀動機。駱新認為,辯論目的並非要比出輸贏,重要的是辯論賽帶來的思考和啟發,包括以辯會友,發現人才和傳播法律等。
❾ 道德缺失還是法律缺失是食品安全問題的症結
道德缺失。即便是法律再健全的國家,還是會出現食品安全問題。法律只能規范人的行為,卻始終不能左右人的思想,人總是為了利益而活,這就是症結之所在。
❿ 下周辯論賽:食品安全是道德問題還是法治問題。我是反方(法治)求資料,要求詳細原創,好的話追加!!!
這樣的辯題非常好,接近實施,其實何為道德問題,何為法治問題?不是法律規定了才算是法治問題,在最開始你要先闡明,為什麼有法律?法律和道德對社會生活調節各有什麼有、特點,對社會進行調節的方式中道德和法律都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但是正是有些問題不能被道德手段有效地調節,或者說,道德手段有調解不力的地方,這就需要法律來進行調節。其次道德調節和法律調節各有各的優勢,就現在的食品問題的現狀來看,已經不是道德手段可以調節的了,必須有更強有力,根據威懾力、震懾力的手段來進行調節,而法律調節恰恰擁有這兩方面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