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關於法學的論文

關於法學的論文

發布時間: 2022-09-02 16:06:09

Ⅰ 電大法學畢業論文的範文(2)

電大法學畢業論文的範文篇2
淺析“村官”犯罪的特點及預防對策

論文摘要“村官”是掌管一方權力的基層組織人員,是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橋梁。針對“村官”職務犯罪現狀,筆者總結了當前農村幹部可能觸及的罪名有:貪污、受賄、挪用公款、職務侵佔、挪用資金等。職務犯罪特點有:呈上升趨勢、犯罪數額小危害大、作案手段簡單直接卻肆無忌憚以及利益關系之間上下連動,相互榨取,鑽空子各取所需。而發案原因有: 文化 素質低,思想教育跟不上, 法律知識 嚴重匱乏;特權思想嚴重,作風不民主;村、社務不夠公開,權力不透明;宗族派性爭斗,引發矛盾沖突,導致農村幹部職務犯罪。此外,本文還提出了相應的預防對策和措施。

論文關鍵詞檢察理論“村官”犯罪工作探討

根據我國刑法的規定,雖然村委會等基層組織人員(即我們平時所說的“村官”)不享有國家工作人員的權利和義務,但他們協助人民政府從事國家事務管理時,如果利用職務便利,非法佔有公共財物、挪用公款、索取他人錢財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構成犯罪的,屬於刑法第九十三條規定的“其他依照法律規定從事公務的人員”范圍,由檢察機關立案管轄。那麼,村委會等基層組織人員有可能觸犯什麼罪名?它的特點怎樣?有什麼預防的對策嗎?在此,筆者試圖在本文中予以探討。

一、“村官”有可能觸犯的幾個刑法罪名

1.貪污罪。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檢察機關立案查處的職務犯罪案件立案標准規定,貪污數額達到5000元時,應立案偵查,或個人貪污數額雖不滿5千元,但具有貪污救災、搶險、防汛、防疫、優撫、扶貧、移民、救濟款物及募捐款物、贓款贓物、罰沒款物、暫扣款物,以及貪污手段惡劣、毀滅證據、轉移贓物等情節的,應立案偵查。花都區雅瑤鎮有一位村委書記鄧_,夥同該鎮經濟發展辦主任、村委副主任以及一名社會人員,經密謀後,趁新街河防洪整治工程徵收該村土地之機,利用職務便利,採取虛假丈量,謊報青苗及地上附著物補償數目等手段,騙得青苗及地上附著物補償款然後分贓,這位村書記分得90000元人民幣,這就是貪污,最後他被判處有期徒刑二年。

2.受賄罪。在現實執法中,普通受賄罪必須在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的同時,為他人謀取利益。至於索賄,不要求為他人謀取利益,但為他人謀取的利益是否正當,為他人謀取的利益是否有實現,不影響受賄罪的認定。權錢交易是普通受賄罪的本質特徵。如花都區新華街岐山村村委主任黃某某,於2004年9月至2006年 春節 前期間,利用職務之便,在辦理廣州立信染整有限公司與岐山村220畝土地使用權轉讓的過程中,先後三次收受徐某賄送現金8萬元。

3.挪用公款罪。按規定挪用公款歸個人使用,數額在1萬元以上,超過3個月未還的和挪用公款數額在1萬元以上,歸個人進行營利活動的,檢察機關應予立案;挪用公款歸個人使用,數額在5千元以上,進行非法活動的,檢察機關應予立案。

4.職務侵佔罪。所謂職務侵佔罪,是指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將本單位的財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的行為。

5.挪用資金罪。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挪用本單位資金歸個人使用或者借貸給他人,數額較大、超過三個月未還的,或者雖未超過三個月,但數額較大,進行營利活動的,或者進行非法活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挪用本單位資金數額巨大不退還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我區新華街新街村出納員梁某,女,利用負責新街村屬下的四個經濟社的財務工作之職務便利,採取收入不入賬以及支票取現金等手段,多次挪用資金共計人民幣984299.04元,大部分用於賭博活動及家庭支出。最後,梁某被判處有期徒刑六年零六個月。

二、“村官”職務犯罪的特點

(一)農村幹部犯罪現象呈上升趨勢

主要表現為:一是犯罪數量呈上升趨勢。通過調查,農村幹部犯罪案件由前三年占同期之案總數16.35%上升到現在占同期立案總數的26.7%。二是涉案數額呈上升趨勢。三是在犯罪性質上貪污、非法轉讓土地使用權所佔比重較大,占近幾年的有罪判決案件的70%。

(二)犯罪數額小危害大

村幹部是我們黨和政府在農村第一線的指揮員和戰斗員,農村幹部犯罪涉案盡管金額不大,但涉及面廣,危害大。它破壞了國家的法令和政策在農村的實施,影響了黨和政府在農民心目中的形象,影響了一方穩定和經濟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危害性。

(三)作案手段簡單直接,卻肆無忌憚

從整體來看,農村幹部經濟犯罪的手段不像其他領域那樣狡猾,反偵查意識相對來講比較弱,犯罪中智力因素參與較少。作案的手段往往採取收入不記賬,重復支出,打白條支出,偽造單據,虛報冒領等直接對公款公物予以侵吞。許多村幹部借招待來客,“跑項目”向有關單位和個人送禮,購買搶險物資等事項為由,虛列、虛增開支,冒領公款占為己有。

三、“村官”職務犯罪的原因

導致“村官”職務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個人方面的原因,也有社會方面的原因,具體說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文化素質低,思想教育跟不上,法律知識嚴重匱乏

在違法犯罪的村幹部中,多數僅為中小學文化。受文化教育程度的局限,作為村幹部,盡管對貪污受賄要受到黨紀、國法制裁的道理都知曉,但在日常交往中,尤其是在收受好處費時,何謂收受賄賂,何謂正常人情往來,往往又劃不清界限,有的“村官”竟以“我為你辦事,你給我好處”兩廂情願為由,肆意實施受賄犯罪。如在2008年8月,我們在查辦赤坭鎮劍嶺村第12經濟社原社長藍某貪污“水庫移民危房改造補助款”28000元一案中發現,藍某就是以“我為你辦事,你們必須每人支付200元給我,否則我不為你辦”,並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事,卻沒有想到這是犯罪行為。

(二)特權思想嚴重,作風不民主

有的“村官”大權獨攬,毫無民主作風可言,自以為不貪公家一分錢、不拿村社一分錢、一心一意為村民謀利益,就不會犯罪。如:原獅嶺鎮振興村十四經濟社社長畢某,以為經濟社牟利為目的,多次主持召開村民會議,未經批准,決定將該經濟社部分土地以公開拍賣方式,永久轉讓土地使用權,為該經濟社非法獲利600多萬元。後畢某被法院以犯非法轉讓土地使用權罪判三緩刑,並處罰金二萬元。

(三)村、社務不夠公開,權力不透明,缺乏監督制約機制是農村幹部職務犯罪的根本原因

當然,近年來經過各級政府的共同努力,村、社一級基本上實行了“社賬村管、村賬鎮管”的嚴管措施,使得暗箱操作、濫施權力、缺乏監督等現象大大減小,有效地杜絕了這類案件的發生。

(四)宗族派性爭斗,引發矛盾沖突,導致農村幹部職務犯罪

許多農村,村幹部之間為爭奪村主任大權,不同姓氏派別之間相互告狀明爭暗鬥,選舉時拉幫結派破壞選舉,掌權後厚此薄彼。有的村會計、出納員與村支書或村委會主任存在特殊裙帶關系,他們相互串通,對違法違紀現象守口如瓶。有些村幹部憑借家庭勢力當上村幹部後大耍特權,只要群眾稍有不同意見,就打擊報復。致使群眾即使知道自己的合法權益被侵害,也敢怒不敢言,為部分村幹部長期違法犯罪提供了便利條件。

四、預防農村幹部職務犯罪的對策

(一)加大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宣傳力度,使群眾懂法守法

當今農村,普遍存在著村民學歷層次低、學習主動性差、小農意識重的現象。盡管有村民會議、學習會等,但這些會議只用於議事,不用於學習。因此,法律、法規、政策未能得到有效的學習和宣傳。由於對政策和法律的不正確理解,往往容易引起上訪。如新華街某村村民,拿著國家新出台的有關征地方面的政策,到檢察院上訪,質詢十多年前該村與征地單位簽訂的征地合同的合法性,並以此為由,懷疑當時的村幹部貪污受賄,繼而舉報。因此,我們必須加大對農民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宣傳力度,消除他們的誤解,把矛盾解決在萌芽狀態。

(二)對有關政策的實施一定要到位

有些通過試點、實踐,證實行之有效的管理方面的政策,一定要抓好落實。比如現行的財務代理制度(即村帳鎮管、社帳村管)是比較成功的。但是社一級的會計由於歷史的原因,普遍存在著社長會計一人擔、無會計基礎知識、賬目管理水平低的現象,再加上沒有一個班子,無人監管,以致賬目混亂、無法清算。因此“社帳村管”的政策一定要到位,做到票據專管,社的票據要有村的會計填寫;社的開支實行“用款申報”制,涉及一定數額的開支,須經村的審批;社的“清算小組”在村委會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好監督作用。在此,建議有關主管部門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對“用款申報”制加以細化,並做好監督,務必解決賬目混亂問題。

(三)認真抓好村社一級幹部的紀律、法規教育

新時期關於加強農村幹部、尤其是新當選的農村幹部的思想政治素質教育、法律法規知識教育以及反腐倡廉教育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因而有關部門應多點組織農村幹部加強“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學習,加強法律法規、政令政策學習,不斷提高村(社)幹部的綜合素質,增強他們的拒腐防變能力,使之成為人民信賴、政府放心的好乾部。

(四)嚴懲腐敗分子,維護法律尊嚴

近年來,隨著我區經濟的騰飛,某些村幹部抵受不住金錢的誘惑而腐敗,引起農村群眾嚴重不滿。然而,“手莫伸,伸手必被捉!”新華街原團結村村委主任鄧某挪用公款案、原岐山村書記黃某受賄案、花東鎮鴻鶴村原村委主任張某貪污案、原村治保主任曾某挪用公款案等案的紛紛告破,震懾了腐敗分子的囂張氣焰,得到了農民群眾的交口稱贊。

猜你喜歡:

1. 電大法學畢業論文範文參考

2. 關於電大法學畢業論文範文

3. 電大法學畢業論文範文

4. 有關於電大法學畢業論文範文

5. 電大畢業論文法學範文

Ⅱ 法律專業畢業論文5000字範文

法律產生於權力,法律是人類行為規則中重要的一種。下文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於法律 畢業 論文5000字的內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法律畢業論文5000字篇1

淺談知識產權融資擔保的法律障礙和問題

一、知識產權融資的概述和必要性

知識產權融資是債務人和第三人用自己合法的知識產權出質,向債權人做出擔保債權實現,獲得貸款的融資方式。我國對於知識產權的法律依據見於:《擔保法》第75條第3款規定:“依法可以轉讓的商標專用權、專利權、著作權中的財產權可以質押,並簽訂合同,相關本門登記自登記起生效。”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在歐美發達國家已十分普遍,在我國則處於起步階段,《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明確指出要“促進自主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化、商品化、產業化,引導企業採取知識產權轉讓、許可、質押等方式實現知識產權的市場價值。”

我國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的融資需求大,而信用低,有形資產少,無形資產價值少並且未被充分利用,而銀行和中介金融機構的經營理念傳統的負面影響,知識產權的未來使用費的風險大,貶值高成為了其擔保的障礙和觀念的誤區,並且法律的相關漏洞使融資得不到保障。在我國,中小企業擁有的專利占總量的65%,新產品佔80%,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佔GDP(國民生產總值)60%,上繳稅收占稅收總額53%。所以知識產權的融資的市場和機會很多。並且加強知識產權的融資,可以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經營管理的能力,減少政府的負擔,符合我國“科教興國”的戰略,提高整體對外的競爭力和適應力,有利於經濟的發展和國家創新能力的增強。

二、我國現存知識產權融資法律規定所存在的問題

(一)知識產權的法律規范不清,權利界定過於籠統

我國雖然有相關的《擔保法》,《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的出台,但是對如《擔保法》:

第七十九條以依法可以轉讓的商標專用權,專利權、著作權中的財產權出質的,出質人與質權人應當訂立書面合同,並向其管理部門辦理出質登記。質押合同自登記之日起生效。

第八十條本法第七十九條規定的權利出質後,出質人不得轉讓或者許可他人使用,但經出質人與質權人協商同意的可以轉讓或者許可他人使用。出質人所得的轉讓費、許可費應當向質權人提前清償所擔保的債權或者向與質權人約定的第三人提存。

規定過於籠統,對於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其操作的復雜性和風險性並不能完全涵蓋。但對於專利、商標、著作權之間的交叉問題應適用何種法律也沒有完整的規定,質押融資事件中面對復雜問題更無所適從。並且其規范的范圍過於狹窄,沒有商業秘密權,商號權,植物新品種權和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權並沒有包括在內,也沒有專門或集合立法,導致很多權利的真空和爭議侵權的產生。還有擔保法與物權法的銜接性較差。如《擔保法》第79條對知識產權質押合同生效的表述是:“質押合同自登記之日起生效”,而《物權法》第227條則規定:“以 注冊商標 專用權、專利權、著作權等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出質的,當事人應當訂立書面合同。質權自有關主管部門辦理出質登記時設立。”從嚴格的語義角度解讀,“設立”與“生效”是兩個法律後果截然不同的概念,兩者相互矛盾,不利於法律的適用。

(二)知識產權融資的評估不完善

知識產權的資產評估的是整個融資擔保的核心和關鍵,知識產權評估的內容包括:所含權利及限制、知識產權的價值、確定和保護知識產權的法律是否明確和規范三個方面,但是由於我國的評估水平較低,標準的不統一,形式的不一致,並且缺乏權威性和穩定性,又沒有使用不同類型的評估,使得評估並不科學風險的不確定性加大。

(三)知識產權的市場交易不成熟

由於知識產權的擔保價值主要是它的未來所產生的現金流,而知識產權本身的變現的難度大,風險和貶值的可能性高,而公開的市場交易規則不規范,其融資成本高。並且專利的時效性使得很多專利可能瀕臨浪費和報銷,而且沒有市場的交易的統一規范,是知識產權的交易秩序十分混亂,風險上升。還有就是知識產權難以轉化,或轉化條件高,例如專利權很可能依靠大的機器和設備進行,使得成果轉化的效率很低。

(四)知識產權融資的中小企業和銀行的信息不對稱

由於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自身內控制度和信息公開制度不健全,使得銀行對於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了解和信息甚少,自身的信用等級很低,很多的銀行不敢把錢貸給中小企業,而又缺乏相關的調查和咨詢,雙方的溝通和聯系並不緊密。銀行為了降低風險,會提高融資的門檻和費用,並且對於其的流動性和用途進行細致而有限定性規定,大大影響了中小企業貸款的積極性。

(五)我國的知識產權的登記制度混亂

我國的知識產權的登記程序十分復雜,難度極大,有數十個部門進行監管,而且權力過大,費用過高,有些擔保重復,而有些擔保沒有,不允許“未來財產”和“數量浮動的財產”作為擔保物,使得登記的難度和成本增加。並且不同的知識產權種類,如專利和商標進行雙重的質押,其流程和所經和部門就更難以操作。加之根據我國法律規定,當著作權因交易而移轉或設定質權時,因缺乏公示機制。使情況更加復雜。

(六)知識產權的擔保形式單一

對於專利的有較強的時間性和實用性來說,專利的質押不利於整個專利的使用和專利的升級,其的價值被大大限制,而且,知識產權擔保物的擔保價值不完全基於擔保物的轉讓,更多地基於知識產權的預期現金流量;知識產權擔保價值更接近於抵押價值,而非轉讓價值。因此,知識產權質押是值得質疑的。

法律畢業論文5000字篇2

淺議農村宅基地使用權隱性流轉的法律規制

摘要 我國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新生代農民工大多傾向於在城市購房,其在農村的宅基地及其住宅因此被荒廢,一些地方甚至出現“空心村”。農村宅基地作為農民基本生活保障的功能逐漸弱化,很多地方開始出現宅基地使用權的隱性流轉,有必要將這些隱性流轉行為置於法律的規范與調整之下。本文以維護交易安全為目的,從健全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登記制度、建立有效機構服務農村宅基地使用權流轉、建立農村宅基地退出機制等三個方面提出立法建議。

論文關鍵詞 農村宅基地使用權 隱性流轉 宅基地登記 宅基地退出

農村宅基地使用權是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依法對集體所有的土地享有佔有和使用的權利,有權依法利用該土地建造住宅及其附屬設施” 。《物權法》將宅基地使用權定性為用益物權,是一項他物權。我國物權方面的立法宗旨正在經歷由羅馬法“以所有為中心”向日爾曼法“以利用為中心”的轉變,物權也由“重歸屬”向“重利用”方向發展,但與所有權相比,宅基地使用權的行使仍然受到很多限制,在諸多方面需要讓步於集體土地所有權。土地是最基本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必須保證所有土地實行公有制,在此前提下實現農村宅基地的物盡其用。

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決定》提出,保障農民宅基地用益物權,改革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慎重穩妥推進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探索農民增加財產性收入 渠道 。為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農村住房市場將會逐步放開,依據“房地一體”原則,積極改革探索農村宅基地的流轉十分必要。在全面推進農村宅基地使用權流轉改革前,宅基地使用權的隱形流轉已經事實存在。常見的隱性流轉方式包括轉讓、出租、贈與、抵押、入股、繼承與置換等。隱性流轉由於缺乏法律規制,大多屬於“暗箱操作”,由於宅基地使用權歸屬出現的糾紛會造成流轉各方權利受損,具有較大的法律風險。本文擬從三個方面對農村宅基地使用權隱性流轉的法律規制略陳管見。

一、將法律規制關口前移,健全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登記制度

公示公信是物權法的基本原則之一,物權如同 足球 場上的球門,若想進球,必須清楚標明球門的位置,物權登記是實現公示公信的必要手段。

(一) 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是宅基地流轉的前提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規定,“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屬於農民集體所有” ,即宅基地所有權歸鄉鎮集體、村集體或村民小組享有。符合條件的人員可以申請獲得宅基地使用權並在宅基地上建造住宅及其附屬設施。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的原始取得採取登記對抗主義,辦理登記手續不是取得該用益物權的必要條件,但登記後可以對抗善意第三人。目前,我國正在開展宅基地使用權的確權登記發證工作,為進一步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奠定產權基礎。但基於我國的歷史習慣和農村實情,確權登記工作推行難度大。建議採納廣東、安徽等地農村土地改革試點 經驗 ,只有完成宅基地確權登記手續的才可以流轉,並且不得改變土地用途。

(二) 宅基地使用權隱性流轉登記應區別對待

隱性流轉造成的宅基地使用權變動通常“披著合法的外衣”,以“房地一體”為原則有條件的轉讓或繼承。隨著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推進,隱性流轉終將拋開現行法律制度的限制,新的立法應區別對待宅基地使用權流轉問題,在登記生效主義與登記對抗主義間做出恰當的選擇。現行法律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確權登記也值得借鑒,以轉讓、互換方式流轉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採取登記對抗主義,但對其他形式進行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未做規定。

目前法律規定,農村宅基地使用權不得單獨轉讓,只能隨地上附著物一並轉移,且受讓人與轉讓人須為同一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依據農村“熟人社會”的特點,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轉讓行為自然可以達到公示公信的效果,宅基地轉讓得實行登記對抗主義。

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的贈與與繼承都會造成享有該用益物權的主體發生變化,應著重審查上述行為是否符合實質要件。由於贈與與繼承屬於無償取得,根據《物權法》規定,善意第三人主張行使對抗權應以支付對價為前提,贈與與繼承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不享有一般的對抗權。因此贈與與繼承農村宅基地使用權時,應適用登記生效主義以確保法律關系的穩定。

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的出租、抵押、入股不會造成享有該用益物權的主體發生變化,立法對上述行為的登記可不予規定。租賃、擔保、參股各方當屬理性人, 租賃合同 、擔保合同與認股權證的契約效力足以保障交易安全。相繼成立的中介服務機構也可提供合同鑒證業務,強化契約效力。

二、拓寬法律規制視角,建立有效機構服務農村宅基地使用權流轉

(一)建立專門的行政機構統一登記農村土地使用權

國土資源部《關於加強農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見》中規定,要加強農村宅基地登記發證工作,做到宅基地土地登記發證到戶,內容規范清楚,切實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但此項規定在實踐中落實困難。我國不動產登記存在多個登記機關,多頭登記的現象。農民嫌麻煩不願登記,個別登記機構為謀取利益收取高額登記費用也是造成宅基地登記工作難以推進的原因之一。因此,有必要建立專門機構統一登記農村各類土地使用權。

當前宅基地使用權的管理存在很多漏洞,主要原因是“我國集體土地所有權的主體虛位問題,土地所有者未能積極維護使用權人的合法權益”。 由於歷史遺留問題多,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可發揮村民自治機構的基礎性作用,在自治單位挑選聯絡員,開展 法律知識 的宣講普及活動,各鄉鎮安排專員負責協調工作。通過科學的人員配置與機構設置強化宅基地所有權人作為管理者的身份與職能。各縣、市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及其派出機構依據宅基地流轉方式的不同進行分類登記,逐步實現與金融機構、民政部門、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的信息共享,全方位保障交易安全。

(二)建立市場化運作的農村土地中介服務機構

借鑒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成功經驗,成立市場化運作的中介機構,提供信息發布、價格評估、合同鑒證、法律咨詢與糾紛調解等服務。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周其仁院長建議建立一個農村土地交易市場,為包括宅基地在內的所有農村土地流轉提供服務。目前重慶、成都、武漢都在探索建立農村土地交易市場,但都在研究試點階段。而且單一行政化運作的土地交易所難以解決宅基地流轉過程中大量現實且專業化的問題,如流轉信息發布渠道不暢通,土地價格評估不專業,交易手續復雜當事人難以應對,流轉後土地價金發放比例及 方法 難以確定,交易當事人權利救濟途徑缺失等。

市場化運作的中介服務機構應運而生,中介機構以居間人身份為農村宅基地使用權流轉各方提供專業化服務,按照一定比例收取傭金。城市房地產中介機構的運營模式可以作為參考,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專業機構可發掘研究此類業務。在探索分類業務、分項經營的基礎上,逐步成立綜合性的市場運營機構,如宅基地委託代理機構、宅基地評估公司、宅基地 保險 公司、宅基地投資經營公司等。

三、統一法律規制口徑,建立農村宅基地退出機制

我國法律規定農村宅基地遵循“一戶一宅”原則,然而不少農戶可基於繼承或接受贈與等原因獲得多處宅基地,“一戶多宅”現象較為普遍。一些農戶甚至超出標准面積建房,建造新房卻不拆除舊房,或未經審批違法佔地建房。據調查,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鐵爐街道下轄的劉村,僅375戶農戶,但宅基地卻多達500處,閑置宅基地96處,其中,無房空宅基56處,超過30%的農戶存在一戶多宅現象。全國范圍內普遍存在此類現象,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宅基地閑置率有可能進一步攀升。默許農村宅基地使用權隱性流轉只是權宜之計,且隱性流轉的不規范會導致宅基地價格降低,損害農民利益,造成集體資產流失。要從根本上規制宅基地的隱性流轉,應建立農村宅基地退出機制,提高農村土地利用率。

按照不同的情況,農村宅基地退出可以採用無償與有償兩種方式。出於公益事業建設、鄉(鎮)村公共設施建設和舊村改造的需要佔用農民宅基地的,不涉及農民主觀意願,為單方行政行為,適用各地農業用地徵收補償標准,此處不再贅述。

(一)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的無償退出

《農村宅基地管理條例》規定,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的無償退出的情形包括:不合規定的“一戶多宅”或超出標准建房的;自批准建房之日起滿二年未動工興建的;非法轉讓宅基地或住房的;④筆者增加一種情形,村民在取得宅基地使用權後擅自改變土地用途的。第一種情形下應鼓勵村民主動退出,違法佔用的宅基地無償收回,地上建築物及其他附屬設施給予適當補償,面積超標且超標部分房屋滅失的不在補償之列。後三種情形報經縣級人民政府批准,由村民委員會或村經濟合作社直接無償收回宅基地使用權。

(二)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的有償退出

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的有償退出的前提是解決資金來源問題,建立宅基地退出補償基金。但是我國目前的現狀是作為集體土地所有權人的村集體大多沒有相關資金來源。 宅基地退出補償基金的資金來源應以“誰投資,誰受益,誰受益,誰投資”為原則,以國家財政撥款為基數,鼓勵村辦經濟和集體組織成員加入,在土地收益實現的情況下,按照基金份額分配收益。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農民都是理性人,若要讓其自願退出原本無償取得、擁有無期限使用權的宅基地,應積極探索宅基地退出激勵補償機制,包括制訂符合市場行情的補償標准,擴大補償范圍,探索賠償金的發放方式和建立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體系等。

除貨幣化補償外,廣東、重慶、天津等地已經開始試點“宅基地換房”,即農民自願以其宅基地,按照規定的置換標准,換取小城鎮內的一套住宅,遷入小城鎮居住。這種以宅基地使用權換取房屋所有權的方法看似美好,卻存在不少現實問題。由於小城鎮住宅建設成本較大,這種置換必須成規模、大面積進行,集體成員內部意見不一致時,少部分村民的利益恐難以保障。遷入小城鎮也為日後從事農業生產帶來不便,在以傳統粗放型耕作為主的農村,“宅基地換房”模式難以推廣。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法律畢業論文5000字”

Ⅲ 大學生法律意識論文

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的棟梁,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對於推進社會主義法制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下文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大學生法律意識論文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大學生法律意識論文篇1

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

摘要:依法治國是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它的有效實施是以全體公民的具有較高的法律意識為前提的。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進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充分認識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及其原因,並在此基礎上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原因,對策

法律意識是“人們的法律觀點和法律情感的總和,其內容包括對法的本質、作用的看法,對現行法律的要求和態度,對法律的評價和解釋,對自己權利和義務的認識,對某種行為是否合法的評價,關於法律現象的知識以及法制觀念等”1,是現代法制建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

一、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

(一)大學生法律意識呈現出逐步增強的趨勢

隨著我國普法活動的大力開展,學校法制教育的持續進行,大學生的法律知識水平、法律意識已經有了普遍的提高,用法、守法和維法行為也明顯增多,在自身權益受到侵犯時,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能夠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在許多調查中都顯示採取法律途徑是解決糾紛的有效途徑。

(二)大學生法律意識存在的問題

1、缺乏應有法律的基礎知識,法律知識水平較低

我國目前除法律專業的大學生以外的非法律專業的大學生進行的法制教育主要是通過開設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公共課程,對法律基礎知識進行部分的講授,使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對法律制度、法制建設有基本的框架性認識,但由於涉及的法律知識內容有限,課程的實際效果並不十分理想,學生對法律制度和法律建設往往只停留於感性認識層面,而無法上升到理性層面乃至在實踐中運用。

2、知行脫節,淡於守法、用法

在我國高校都開有《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課程,不少學校還設有有關法律內容的選修課,學生能夠通過老師的講授學到一定的法律知識。但是在實際生活中,經常會出現知行不一、知法但不守法用法的情況,當遇到沖突或問題時,往往是因頭腦過熱、失去理智而採取過激的行為,有時甚至是違法行為,最終造成嚴重的後果。

3、大學生違法犯罪現象日益增多

身處於“象牙塔”的學生們的生活並不像社會想像的那樣平靜和安寧。近年來,我國大學生的違法犯罪行為呈明顯的上升趨勢,其犯罪類型也正在向智能化、多樣化發展。從2002年的“傷熊事件”到“馬加爵”案,再到2010年的“李剛”案和“葯家鑫”案,使大學生犯罪問題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而這些背後的深層原因更值得大家關注和深思。

二、造成大學生法律意識缺失的原因

(一)學校原因。長期以來,學校對法制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大多隻通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對學生進行簡單、基礎的教育,更側重於進行法律知識的灌輸,缺乏以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為主的啟發式教學和實踐教學,對學生的測評哈停留在考試成績上。另外,由於許多教師在法律方面大多是“半路出家”,缺乏系統和專業的知識,以至於對學生的教育成果產生一定的影響。

(二)家庭原因。家庭在大學生教育過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但是由於各種原因家長的法律意識普遍不強,對法律的公正性和有效性產生懷疑,而習慣於靠群眾運動來解決國家和社會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同時,家長對學生的教育往往只注重智力教育而忽視了健康人格教育,特別是法律意識方面的培養和教育,使學生無法健康、平衡的發展和成長。

(三)社會原因。我國是擁有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歷史的國家,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高度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天人合一和與人無爭、與世無爭的傳統文化觀念,至今還存在於社會觀念中,影響著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形成、鞏固和強化。同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立法上成績與不足同在,法律空白、法律體系內部的摩擦和沖突、法律規范缺乏可行性, 司法干預和司法腐敗現象時常出現,使人們對法律效力的公正性產生質疑。

三、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對策

英格爾斯曾說:“再完美的現代制度和組織原則如果沒有其得以運營的社會根基和缺少賦予這些制度與組織原則以真實生命的現在心理基礎,也會變成一堆廢紙或導致畸形發展。”【1】

(一)優化社會法治環境。營造良好的社會法治氛圍,是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重要外部條件。社會要加強立法和提高立法質量,樹立起法律權威,使公民在認識和情感上對法律產生信仰感和依賴感;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要嚴格守法、公正司法,發揮自身的表率作用,實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大眾傳媒的報道要始終堅持客觀。公正、及時准確的原則,並能夠利用自身優勢加強法治宣傳教育,努力營造學法、知法、守法的良好社會環境。

(二)要充分發揮學校教育主渠道、主陣地的作用。要積極營造“依法治校”的氛圍,對學生的管理要始終堅持人人平等,各項程序要做到公開、公平、公正,以實踐法律的行為去影響大學生法律意識的養成。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培養學生法律意識中的作用,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的法制教育緊密結合,改進法律基礎課課堂教學、教學內容,充分發揮新媒體在大學生法律意識塑造方面的功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自我管理和約束的能力,自覺抵制各種錯誤思潮和違法行為。

(三)重視和完善家庭教育。家庭對於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形成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要通過多途徑增強家長的法律意識,並能夠以身作則,加強自身修養,從正面對大學生進行教育,用自身的榜樣力量影響孩子,用潛移默化的方式對子女進行法律觀念和意識的教育。

總之,我國正處於發展的機遇期,要建立社會、學校、家庭一體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社會的有效資源,發揮學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高度重視家庭教育的力量,從多方面幫助大學生培養和提高法律意識。

參考文獻:

[1]劉旺洪.法律意識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49

[2](美)英格爾斯.走向現代化[C].世紀檔案――影響20世紀世界歷史進程的100篇文獻.北京:中國文獻史出版社,1996.435

大學生法律意識論文篇2

試論如何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

摘 要: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的棟梁,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對於推進社會主義法制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作為造化育人的高等院校是大學生成長的主要環境,因此擔負著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重任。本文就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方法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 法律意識 培養

大學生是寶貴的人才資源,肩負著祖國未來現代化建設的任務,然而,由於絕大多數人自幼上學、很少接觸社會,在應試教育下,從學生到家長都只注重分數,忽略素質教育,缺乏法律知識的學習,導致部分大學生雖然以優異的成績進入高校,卻有許多人不知法、不懂法,有的甚至是法盲。因此,作為教書育人的高等學府,主導性培育和快速提升大學生的法律素養、法律意識,是其參與社會現代化進程和塑造“現代型人才”不可推卸的職責。

1 充分發揮學校課堂法律基礎知識教育的作用

健全的法律意識必須以一定的法律知識為基礎,課堂教學一直是學校教育的根本,也是高校向大學生傳播法律知識的主渠道,通過教師的講授學生們可以在短時間內接受大量的法律知識,因此發揮好法律基礎課的作用,對於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顯得尤為重要。

1.1 了解憲法內容,樹立憲法的權威性

使學生明確憲法在我國法律體系中居於最高地位,國家權力必須來源於憲法和法律的明文規定,必須在憲法和法律和范圍內行使,公民義務也必須來源於憲法和法律的設定,任何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強迫他人履行法定范圍之外的義務。我們要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就必須確立憲法在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等一切重要領域處於至高無上的地位。

1.2 調動學生積極性,啟發學生主動思考

要讓學生成為課程的主體,由老師提出問題,鼓勵學生積極思考、開動腦筋並通過分析闡述自己的觀點,發表自己的看法;師生之間也可以通過討論、辯論,在爭鳴中求同存異,這樣學生掌握的知識就會更為牢靠、更加深入。

1.3 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的原則

法律基礎課的教學不但要聯系社會實際,而且要聯系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實際。比如在模擬法庭中,法官、律師、當事人、法警、書記員、觀眾等角色都由學生來扮演,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體察到法庭的威嚴、對法官的尊重、訴訟的程序等等實踐知識;激勵更多的學生參與案件的分析,並從多種方案中,鑒別、篩選、產生最佳方案,從而使課堂的案例分析更加深入、實用,實現大學生在實踐中學法、在情景中體驗法、在現實中懂法和用法的積極效應[1]。

2 營造良好的法制文化氛圍

2.1 為學生創造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環境

高校應堅持從“依法治校”開始,一切事情要做到有章可循、照章辦事,切實保障學生的權利。各項規章制度要體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精神,尤其是在學生普遍關注的學生德智體量化考核、評獎評優、貧困生資助、學生幹部的選拔等問題上,校方一定要按規定辦事、不因人而異,對違法違紀行為嚴肅處理。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的形成和提高[2]。

2.2 為大學生營造濃厚的法治氛圍

高校應積極開展不同層次、不同程度的法律知識教育的專題講座和報告,定期邀請專家和學者來校為學生做法律知識的宣傳,把最新的法律信息及時傳達給學生,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增加法律知識、樹立法律觀點、強化法制觀念,從而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水平,使大學校園形成一種學法、守法、用法的氛圍。

另外,形式靈活的校園法制文化活動能極大地激發學生對法律學習的熱情和興趣。比如:組織開展一些主題鮮明的法制演講、辯論賽、知識競賽,使學生在比賽的同時提高對法律的認識;組織學生收看法制節目,通過觀看典型案例的分析促進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的形成。

3 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大學生正處於青年時期,其生理和心理都在走向成熟但還沒有成熟。他們感情豐富,心理起伏大,易沖動,自控能力差;他們沒有走向社會卻渴望走向社會;他們缺乏社會閱歷和人生經驗,但社會卻紛繁復雜。所以,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大學生很容易誤入歧途,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3]。

面對大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高校要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大學生人格健康發展。第一,要及時了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做好新生的心理測試,建立和科學利用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健全大學生心理健康危機預警機制;第二,培養健康人格,讓學生們掌握心理調適的基本方法,通過正當方式來減輕心理負擔,培養堅強的意志力、穩定的情緒、樂觀向上的進取精神,堅決抵制各種不良風氣,以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增強法制觀念,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預防和減少悲劇的發生;第三,通過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和心理咨詢服務,使大學生了解基本的心理衛生知識,對心理有問題的學生應及時對其進行疏導和糾正,並時常關注,為學生做好心理健康服務工作,幫助大學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

4 加強大學生勞動權益自我保護的教育

目前,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做兼職,這樣一來可以提高自己的社會實踐能力,為畢業後的就業增添砝碼;二來可以獲取一些生活費用,減輕家庭負擔。然而,社會上一些非法中介和用人單位利用大學生做兼職工作心情急切、社會經驗少、缺乏自我保護和維權意識的特點,騙取大學生錢財,甚至導致大學生受到傷害的事件時有發生。

針對上述情況,一方面,高校應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一些與他們自身權益密切相關的法律知識,找工作前先認真學習《勞動法》、《民法》和《合同法》等相關法律法規,面對紛繁復雜的求職市場保持清醒的頭腦,提高自我保護能力,防止上當受騙。另一方面,多開展“大學生求職就業維權”講座,通過講座,使大學生知法懂法,了解自己在求職過程中,應該享有什麼樣的勞動權益,在權利受到侵害時,可以通過什麼樣的法律途徑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同時也為將來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中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做好准備[4]。

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是幫助和引導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應高度重視的內容,因此,高校應堅持不懈地將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貫穿於大學生教育始終。

參考文獻

[1] 黃蔡芹.淺議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 中山大學學報論叢[J] 2007,27(11).

[2] 於艷萍.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問題探討 教育與職業[J] 2007(30).

[3] 趙 艷.對當代大學生犯罪現象的幾點思考 法制與社會[J] 2007(01).

[4] 楊一青.淺談大學生勤工助學的權益保護 思想政治研究[J] 2006(77).

Ⅳ 法學畢業論文論題

題目是法學論文的一個組成部分,可以起吸引讀者的作用。下面是我帶來的關於法學畢業論文論題的內容,歡迎閱讀參考!

法學畢業論文論題(一)

1、論法治社會中的人權保障

2、同案不同判的反省與現實出路

3、當代中國案例指導制度的構建與困境

4、論網路輿論監督的法治意義

5、網路輿情對司法公正的影響

6、論法治社會構建中的權利沖突

7、當代中國法治社會構建中的公權力定位

8、網路監督與司法公正

9、能動司法的意義及其局限

10、法制現代化中的問題及其解決

11、司法體制改革的困境與出路

12、網路時代的法治秩序建構

13、審判方式改革與司法獨立

14、和諧社會的法治標准

15、當代中國法律職業共同體建構的意義與問題

16、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實踐價值及其培育

17、論法的正義價值

18、論法治的社會基礎

19、論法的自由價值

20、論法律解釋的必要性及其局限

法學畢業論文論題(二)

1. 論法官有限自由裁量權的意義及其局限

2. 論當代中國法律實施中的文化阻礙及其克服

3. 當代中國司法實踐中法律論證的應用

4. 論法律解釋的原則

5. 論司法裁判中法律原則的功能

6. 當代中國法治進程的困惑與出路

7. 論當代中國法治社會中習慣法的價值

8. 論網路時代的司法監督

9. 論中國法律文化傳統中的合理因素及其當代價值

10. 論法律權利與人權的關系

11. 論和諧社會構建中的法與道德關系

12. 論法律原則的生成與實踐價值

13. 公民文化與法治社會的構建

14. 論當代中國公民法律信仰的培育

15. 論法治國家的公民社會基礎

16. 當代中國法治國家構建中法與道德關系的重新審視

17. 論當代中國法治發展中的傳統文化優勢與阻礙

18. 論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的和諧精神

19. 和諧社會構建背景中的權利與義務的關系

20. 轉型中國的法治秩序建構與困境

法學畢業論文論題(三)

1、中國奴隸製法制特點研究

2、成文法的公布及其對中國法律發展的意義

3、秦律研究

4、漢律研究

5、“文景之治”與漢代的刑制改革

6、唐律研究

7、白居易判詞研究

8、宋代司法審判制度研究

9、明大誥研究

10、中國古代清官現象研究

11、清代少數民族立法研究

12、清代法制對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扼殺

13、中國死刑制度的發展演變研究

14、領事裁判權制度研究

15、清末變法改制研究

16、太平天國法律制度研究

17、中國古代法官自由裁量問題研究

18、國民黨六法全書評析

19、東北解放區土地立法問題研究

20、黑龍江流域金代法制研究

Ⅳ 法學論文怎麼寫

首先是法學論文的選題。法學論文的由於自身專業因素的影響,更加註重論文整體的嚴謹性,再考慮到本科生的論文通常在6000到10000字的字數限制,因此,對於一個題目的要求也更加嚴格,選題范圍一定要小而精,不能大而空,例如一篇寫家庭暴力的論文,題目是淺析家庭暴力的法律治理,這種題目就太大了,法律治理又包含了立法、司法等多個方面,在後續的創作中雖然你的素材很豐富,但是在分析中往往會給人一種沒有重點的感覺,因此,我給這位朋友的建議是將修改為淺析家庭暴力的司法實踐現狀,定位更加精準,為你後續的操作也奠定了基礎。

其次是論文的整體框架。對於本科論文而言,框架還是相當容易搭建的,還是以上面的家庭暴力的司法實踐為例,引言之後的第一章通常是相關概念綜述,小標題可以是家庭暴力的法律定義,家庭暴力的負面影響,其中又包含對個人,對家庭,對社會等幾個方面。第二章可以寫家庭暴力的司法實踐現狀,第三章可以分析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第四章就是改進措施等,最後是結論。當然這個只是大概的思路,前面兩章的內容也可以自己酌情進行修改和添加內容,使整體看起來更加緊湊,嚴謹。

最後就是內容的添加。當你在參考其他文獻時,其實你已經對這篇文章的二級乃至三級標題有了一定的認知,這個時候你可以自己寫,也可以將你覺得有用的內容復制進去,先將整體文章完成。然後就是拿給老師看,不要問為什麼不是先查重,這個在我其他系列的文章中已經解釋過了。最後根據老師的修改意見全部修改完畢後開始降重。

Ⅵ 法律論文範文精選

法律是一種不斷完善的實踐,雖然可能因其缺陷而失效,甚至根本失效,但它絕不是一種荒.唐的玩笑。下文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於法律論文 範文 精選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法律論文範文精選篇1

淺析法律 文化 對新型法制化建設的影響

摘要: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法制建設越來越為學界與社會所重視。在探索如何在中國法制建設的道路存在多方面的觀點與爭論。法律具有民族特性,是民族的共同意識。發掘傳統法律文化在現代法制建設中的意義,能有效地促進法制的完善與發展,形成具有特色的、完善的中華法系。

關鍵詞:

傳統;法律文化;法制建設

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背景和「依法治國」方針國策的指導下,中國的法制建設的重要性日益顯現。但是,依法治國,從這個源於西方的治國理念傳入我國並且應用到實踐當中的成效來看,比起西方來說,我們不得不承認在此落後於西方的尷尬局面。著名的德國歷史法學派法學家弗里德里希•卡爾•馮•薩維尼認為法律就像語言、風俗一樣,具有「民族特性」,是「民族的共同意識」,「世世代代不可分割的有機聯系」,它「隨著民族的成長而成長」。中國新型法制建設面對著越加開放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西 方法 律文化的沖擊和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影響,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應當如何取捨,何去何從?對此,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亊實,中國今天正在使用的一整套法律制度以及法律職業群體的分類,是幾乎全部從西方發達國家借鑒和移植過來的。所以,它們基本上不屬於我們傳統法律文化的組成部分。法制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是源於西方的「舶來品」,而這與以封閉的小農經濟、政治的專制統治和以家庭為中心的宗法關系為基礎的的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甚至是格格不入的。

一、從法律的起源和用途來看

在我國的傳統法制文化中,法只是一種統治和刑罰的工具。自奴隸社會時期便有「天討」、「天罰」的神權法思想出現;而司法也主要依靠於「鬼神」、「神獸」等,並且主要應用於宗教和政治、軍事活動。我國古代法的基礎是「禮」和「刑」,追求的是維護血緣統治關系和等級制度。①而這卻令人民對法產生畏懼和排斥,甚至是厭惡。而並不像西方法律文化中的古希臘法和古羅馬法,是奴隸制的商品經濟關系下,契約式的人權和民主。

二、從法律的發展來看

在我國的傳統法制文化中,儒家學派逐漸成為被統治者推崇、主導社會的思想體系,中華民族精神在本質上是「儒」的體現。②首先是受儒家推崇的「人治」傳統。儒家主張具有賢德禮義理想主義下的人來統治整個國家,這在中國傳統法律文化體現的便是權力大於法律和專制統治的長期延續。法律的正當性來自於統治者手中權力的賦予,權力凌駕於法律之上,把法視為政治的一部分。而這種思想至今仍有深刻的影響,正是由於這種根深蒂固的潛在意識,把法看成是統治者手中的政治工具或者是打擊報復的懲罰手段。從近現代中國的歷史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到,小到一個刑亊案件的法官因為民眾的輿論和關注便匆匆給一個案件下結論,大到對權力、特定人物的盲目崇拜和對民主、憲政與分權排斥的思想。而在西方法律文化中,早在古希臘、古羅馬時期就形成了早期的民主制度,出現了以亞里士多德、柏拉圖為代表的主張民主與法治的學者;到近代,洛克、孟德斯鳩、盧梭等對現代世界法制建設影響巨大的「鼻祖」級的人物,均來自於西方。

其次是受儒家文化推崇的「禮」與「德」。

在西方法律文化中,官僚政治受法律調節,但在中國法律並不獨立,法律從屬於道德,為行政服務,也成為穩定社會秩序,鞏固統治的制度。所謂「德禮為政教之本」③,法只是一種輔助的手段和教條式的工具,這導致長期以來法律不能得到人們的有效重視和信仰。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強調對禮義的追求,提倡綱常倫理。正如費正清先生在《美國與中國》所言,在以家庭為單位的重農主義的社會中,「人的價值並不像西方所認為的那樣是每個人所固有的品質,而是需要從外界獲得的。一個人的行為好壞主要應看它對社會福利、安定與是否有貢獻來判斷,個人本身也是不受贊揚的,因此中國所存在的一種政治傳統即為家長式的控制。」④這種影響是巨大的。一方面,這導致「人情」、「等級」和「面子」成為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的重要因子。

而這對我國當今法制建設的影響,是極其不利的。近年來「打官司就是打關系」、「一紙司考不如有個叫李剛的爹」等一些言論從側面體現出,我們的社會建立在一種錯綜復雜的關系網上,而在此當中,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地位和尊嚴所體現出的價值越發的小,心甘情願也好被迫無奈也好,只有屈從和扎入這一張張類似等級制度的大網才能實現利益的最大化,從而進一步的導致在某些司法當中「以亊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這一原則的陷落和法律本身公信力的下降。另一方面,在此基礎上一旦少了等級和家庭的一定程度的約束,對社會規則的漠視就很可能導致侵權行為的發生,受侵害的客體既可能是公共利益也可能是私利,而這與法制建設中,人們對法律這種社會公共規則的敬畏和自覺的遵守的目標是截然相反的。

崇尚「以和為貴」、「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這種基礎下,造就了不管是在統治者還是人民,還是立法、司法中都存在的「無訟」的價值取向。再加上「重獄輕訟」的訴訟制度,這使得自古以來人民的權利意識淡薄。人民沒有用法律來保護自己的權利的意願和傾向,當權利受到侵害時卻向權力尋求救濟(而這通常是非法的),或是乾脆選擇忍氣吞聲。目前我國當下「主流」的觀點類似於「先中體西用,再逐步過渡到西體中用」的文化價值取向。但是新型法制建設的要求與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要求顯然是沖突激烈的,在「中體」思想的引領下依然是無法擺脫人治和人情關系的窠臼的,而這將是法制建設的致命傷。那麼這是否意味著我們要全盤否定拋棄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呢?這顯然是不行的。那麼在新型法制化建設的浪潮中我們應當如何取捨,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實現自己的「華麗轉身?」一是堅決破除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不利於進步的部分,弘揚吸收西方的先進法律精神。可以大膽的說,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大部分是不利於法制建設的,而造成這種問題的原因當然有方方面面,但在當今世界市場經濟的大勢下,這不僅是我國發展的要求,更是一種不可逆的趨勢。

二是制度改革和完善。

制度的不完善更是為權力的濫用和腐敗煽風點火。不能讓「黨」的頭銜成為某些不法分子的「免罪金牌」和特權標志。對於作為執政黨隊伍,對其違法行為更應當透明的依法處置。」減少權對立法、司法的干預,重視憲法的地位,逐步建立違憲審查機制(憲法雖然是充滿政治意識形態的產物,但是對於違反憲法的必須採取得到法律的制裁和追究,否則憲法將淪為一種形式主義的文字),加強對權力的監督,使得立法、司法、行政三者相互獨立又互相牽制。不僅是立法、司法制度面,作為行政的執政黨,也應當加強自身的建設。這是破除等級和特權勢力風氣的關鍵,使得法治得到真正保障的關鍵。三是文化大環境的建設和 教育 的改革。我國沒有西方深厚的__宗教的傳統,這正是一個很好的基礎;所以,要培養大眾對法律的信仰,把法律作為自己的「宗教信仰」,減少政治和意識形態在文化和教育中的影響,提高公民的權利意識,提倡多樣化的文化,同時又要適當的運用中國傳統法律道德的教化作用,把「無訟」最為發展的最終目標而不是過程。從文化教育入手,加強法制的教育,是一種廣泛的必要的保障。

培根說過,「對於一切亊物,尤其是艱難的亊物,人們不應期望播種與收獲同時進行,為了使它們逐漸成熟,必須有一個培育的過程。」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影響是不可能消失的,中國的法制化建設必然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的不僅是眼光和視野,更需要的是決心和毅力。我們必須站在整個人類發展的歷史 經驗 和當今時代發展的趨勢下,既要大膽的吸收和借鑒西方先進的法律文明,又要理性的對中國傳統法律文化進行取捨,真正從權力社會走向文明的法治社會。

<<<下頁帶來更多的法律論文範文精選

Ⅶ 碩士法學專業畢業論文題目

選題在法學 畢業 論文寫作中佔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就法學專業而言,常用的論文選題方向有哪些呢?下面我給大家帶來碩士法學專業畢業論文題目有哪些,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法學畢業論文選題

1、人治與法治辨析

2、法治與德治的關系探析

3、社會治理體系中的法治與德治

4、提高司法公信力的對策分析

5、輿論監督與司法獨立

6、輿論監督與司法公正

7、民意與司法的關系探析

8、維穩與維權的關系探析

9、試析重大改革要於法有據

10、論改革與法治的關系

11、試析公民法律信仰的培養

12、試析大學生法治觀念的養成

13、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

14、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反腐倡廉建設

15、法治反腐是反腐倡廉建設的根本出路

16、試論法與科學技術的關系

17、對某一社會 熱點 問題或某一案件的法理學分析(具體題目自擬)

18、試析宋代的繼承製度

19、唐代化外人的法律規制

20、試析德主刑輔思想指導下的西周立法活動

21、論清朝的文字獄對法制的影響

22、王安石變法在法律之中的實踐

23、包拯的法治思想

24、試析漢朝的春秋決獄

25、評述元代體現民族習慣於民族壓迫的刑事法律

26、論 公司法 股東代表訴訟的缺陷

27、 弱勢股東及其法律保護制度--新《公司法》的進步與不足

28、 從《公司法》的視角探討民營企業公司治理結構

29、 公司擔保行為效力因素分析--兼評《公司法》第十六條

30、 公司法進化的動力--對公司控制與公司本質理論的思考

31、 論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

商法畢業論文題目整理

1、論我國商法典單獨制定欠缺的條件

2、論我國商法體系的構建

3、商法的獨立性與商事審判的獨立化分析

4、淺析我國網路交易的商法規制

5、中國民商立法及其模式選擇探討

6、民商法中誠實信用原則的內涵及完善路徑探析

7、《日本商法典》的修訂

8、合作社商人化的共生結構

9、淺議商法的社會責任理念及其規則體現

10、商事行為制度淺析

11、商法在市場經濟中的重要性

12、商法中加重責任理念的司法應用及立法構想研究

13、我國商事登記制度問題研究

14、商法形成過程對今天我國建立商事制度的啟示

15、商法學研究必須重視國際化與中國 經驗

16、民法典之外製定商法通則應為科學選擇

17、電子可轉移記錄相關法律問題研究

18、獨立學院經濟管理類專業國際商法課程教學

19、商事仲裁與商法思維

20、商行為立法問題研究

21、商法思維法律適用性微觀辨析

22、商事審判組織的專業化及其模式

23、論商法理念的時代動因

24、論商行為在相對商事法律關系中的不對等性

25、商事留置權及其擴張適用研究

26、商法的雙向運動與現代商法的生成邏輯

27、日本法上的提單效力問題研究

28、組織機構數字證書在全流程網上商事登記的應用

29、案例教學在商法教學中出現的問題與解決對策

30、我國商事登記制度的 反思 與完善

31、對當代民商法調整對象的探討

32、商事行紀制度比較研究

33、我國商事失信懲戒法律制度的構建

34、商事登記效力問題研究

35、基於商法理念下營業轉讓的法律規制

36、從全球經濟危機反思現代商法的制度價值

37、外觀主義思維模式與商事裁判 方法

38、淺析我國商主體的劃分--試論個體工商戶制度

39、商法解釋理論的基點與法則分析

40、商法理念及其在商事立法與司法中的適用情況探討

41、論商事裁判的代理成本分析進路

42、工商登記改革後商事司法權的定位及價值功能

43、我國商事登記的功能回歸與制度完善

44、商事代理制度的比較法研究--基於兩大法系理論和立法的分析

45、論我國商事登記審查模式

46、淺析現代民商法樹立系統調整觀念的必要性

47、民商法與健全個人信用體系的現實融合

48、商主體的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探析

49、依法治國語境下的商法建設

50、有關商事審判中的商法理念與審判思路探討

51、我國商事登記法律制度改革對稅收征管制度的影響與完善

52、我國商事法律制度的體系構建

53、商事仲裁裁決法律適用方法研究

54、論商事代理商制度與完善構想

55、由「囚徒困境」引發的對商法互惠互利原則的思考

56、論中國商事立法法典化--以商人習慣法為視角

57、商法理念及其在商事立法和司法中的適用

58、商法總論教學內容和 教學方法 的探討

59、關於「一帶一路」背景下商事登記制度的幾點思考

60、民法總則法律行為無效制度的商法思考

61、權利外觀理論視角下的現代商法價值

62、民法典編纂過程中的商事登記統一立法研究

63、論我國商法的發展和民商合一體例下商法的獨立性

64、論信息失衡的商事法律回應

65、我國商法立法模式探討

66、論生態文明視域下的商主體--生態人法律模式建構

67、淺析民商法信用體系的構建

68、社會經濟發展中民商法的變化與發展

69、民商法價值取向與構建和諧社會

70、越南商事登記的法律效力

最新法律論文題目

1、商業銀行參與企業環境信用規制的法律責任研究

2、都市型現代農業產權法律制度之構建--評《都市型現代農業法律制度體系研究》

3、村民小組的法律主體地位探析

4、淺談公司合同管理的法律風險及防範策略

5、非遺視角下蒙醫葯法律保護路徑研究

6、中概股回歸A股的路徑選擇及法律風險防範

7、高校學生心理危機事件法律風險淺析

8、股權質押的法律風險分析

9、民宿熱背後的相關法律問題研究

10、探析知識產權跨境交易與創新市場法律風險

11、論法律語境下的金融科技與監管科技-- 以融合與創新為中心展開

12、無居民海島保護利用中的軍民融合法律政策研究

13、論公海水下 文化 遺產的法律保護

14、武警部隊使用無人機實施反恐維穩的法律規制研究

15、論我國電動自行車的行政法律規制

16、董事性別結構多樣化的法律規制

17、基於OBE理念的法學本科生法律職業能力培養研究

18、鐵路電子客票法律問題思考

19、自動駕駛汽車致害的法律責任問題探究

20、破壞性膜拜團體法律規制路徑分析

21、人工智慧創作物的作品認定及法律保護

22、探究中職生的"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的教學對策

23、試論中國法律文化視角下辯訴交易的可行性及構建

24、淺析農民工法律援助的實施現狀、存在問題及解決方法

25、政府采購中的供應商法律責任存在問題和完善對策

26、論商品外觀的法律保護

27、公司初創期法律問題簡析--以公司章程自治不足為角度

28、公司並購的法律風險防範 措施 研究

29、環境影響下企業生產經營中承擔刑事法律責任分析

30、人工智慧的刑事法律地位探討

31、高空墜物問題的法律研究

32、夫妻共同債務裁判法律適用的研究

33、憲法法律在治國理政中的定位反思探究

34、提升社會工作者法律素質途徑探析

35、法哲學視野下的自由意志、自主責任和法律刑罰

36、中國民航法律規制的發展與完善

37、論網路綜合治理下自媒體的法律規制

38、從法律視域分析離婚時夫妻所持公司股權的分割問題

39、構建水利法律制度的保障體系研究--評《水利企業經理人法律風險防範》

40、主客體二分法視角下人工智慧法律主體地位之否定

41、音樂作品著作權侵權損害賠償責任法律制度研究

42、電力建設項目合同法律風險識別與防控

43、談初中政治教學中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

44、完善我國技術移民的法律制度研究--基於德國的經驗

45、保護礦產資源所有權的法律制度研究

46、股權眾籌興起背景下的證券法律制度變革

47、俄羅斯網路安全領域最新法律分析

48、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的實施路徑及法律保障

49、預告登記法律效力之理解與完善

50、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無紙貿易便利化"國際法律規制動向及其對我國的啟示

51、房地產企業稅收策劃法律問題研究--以營改增制度變遷為觀察重點

52、網路犯罪國際法律機制建構的困境與路徑設計

53、關於航空 安全 責任書 法律關系的思考

54、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法律政策探析

55、地方隱性債務風險的法律防控


碩士法學專業畢業論文題目相關 文章 :

★ 碩士法學畢業論文題目

★ 碩士法學畢業論文範文

★ 法學畢業論文題目大全

★ 法學優秀碩士畢業論文

★ 法學畢業論文參考題目

★ 法學畢業論文題目

★ 法學專業畢業論文題目

★ 2021法學專業畢業論文題目

Ⅷ 法學畢業論文格式

法學畢業論文格式範文模板

導語: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下面由我為大家整理的法學畢業論文格式範文模板,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摘要: 為了保障機動車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依法得到賠償,促進道路交通安全,本著強制性、廣覆蓋性和公益性的原則,我國自2006年7月1日以來實施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交強險是我國第一個由國家法律規定實行的強制保險制度,自實施以來,由於在制度設計上存在諸多缺陷以及相配套的措施沒有到位,致使交強險在實施過程中遇到許多問題。本文首先分析了交強險實施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然後提出了完善交強險的相應對策。

論文關鍵詞: 交強險,問題,對策

一、前言

2006年7月1日我國正式實施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以下簡稱「交強險」)制度,這是我國首個由國家法律規定實行的強制保險制度。交強險是指由保險公司對被保險機動車發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受害人(不包括本車人員和被保險人)的人身傷亡、財產損失,在責任限額內予以賠償的強制性責任保險。實行交強險制度,其首要目標就是通過國家法律強制手段,提高機動車第三方責任險的覆蓋面,在最大程度上為交通事故受害人提供及時和基本的保障,從而更好地保護弱勢群體的權益。可見,交強險是為社會弱勢群體提供保障的一個特殊險種。作為我國第一個法定強制責任保險,其人道主義立場和保護交通事故弱勢參與者利益的制度價值不容懷疑。交強險實施兩年以來,在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保障道路交通安全以及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也發揮了巨大作用,充分發揮了保險的社會管理職能。但交強險在實施過程中也暴露了很多問題。筆者通過實習,認識到保險人越來越多的介入到因交通事故糾紛引起的民事、刑事關系中。本文結合實習中看到的關於交強險糾紛的案例,首先分析了我國交強險實施中的問題,然後給出了完善交強險的建議。

二、交強險制度實施結果證明一盈四虧

交強險制度的實施會對相關主體產生極大的影響,經過2年多的實施,僅僅有保險公司可以從交強險中的受益,而交強險的實施卻無法在其它主體上產生同樣的效果。甚至經營交強險的保險公司也未受益。

(一)受害人問題總結

我國交強險實行的是每一事故責任限額制,死亡傷殘的責任限額低,並不能使受害人得到及時賠償。對每一限額分項,進一步降低了受害人的保障程度。由於交強險針對的是每一起交通事故,而不是事故中的每一個受害人,在多人多車的交通事故中,所有受害人在責任限額中分攤,使得受害人的保障程度進一步降低。我國交強險的制度設計是其不足部分由投保人購買商業三者險為補充,但是很多的因車主或汽車駕駛人,一方面因為缺乏風險意識,另一方面因為沒有經濟能力購買商業三者險,使得發生交通事故時,並沒有經濟賠償能力使受害人得到充分賠償。

(二)被保險人的問題總結

被保險人普遍反映相對於交強險提供的保障,交強險的保費過高,即車主或駕駛人承擔了較高保費,而得到了低保障,被保險人的風險並沒有全部轉移。從交強險的實施情況看,目前交強險限額低引發的一個嚴峻的問題是,受害人的實際索賠額與交強險限額的差額由誰負擔?高收入者自身有經濟賠償能力、風險意識較高,一般通過買商業三者險,轉移自己的風險,而低收入者,如摩托車,二手車所有者,他們自身經濟賠償能力低,更需要買商業三者險轉移自己的風險,但因為自身風險意識不高加上承擔不起高保費,使得這些人中買商業三者險的比例並不高,一旦發生交通事故受害人就可能得不到賠償。

(三)保險監管機構的問題總結

《交強險條例》確定了交強險費率不盈利不虧損的費率釐定模式和交強險業務的獨立核算模式,保監會主要對這兩方面實施監管。保監會規定保險公司支付代理人的交強險的手續費不超過4%,但因保險公司左手做交強險右手做商業車險使得保監會難於分清保險公司的經營費用。這就決定了保險監管部門需要投入極大的精力監管費率的釐定,監督交強險業務經營成本和利益是否與其他保險業務混同。保監會疲於監管但效果不佳。

(四)保險公司的問題總結

保險公司可以從交強險經營中獲益。如保險公司可以獲得現金流,保證資金鏈的平穩運轉,可以吸引投保交強險的客戶繼續在自己的公司投保商業三者險或其它車險,擴大市場份額,並藉以盈利。但是不盈不虧原則使得保險公司經營交強險的積極性不高,沒有動力去創新。經營交強險要求保險公司進行計算機系統更新,財務方面單獨核算等,要投入大量成本。同時各保險公司還面臨經營交強險的法律環境惡劣,保險責任被法院隨意擴大,保險公司經營三者險的風險加大等問題。

(五)法院的問題總結

法院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交強險訴訟案件多,判決執行難。法院大多是保障受害人的利益,減少保險公司的豁免權,實際判決中,很多法院都將訴訟費用,計程車司機的承包金、誤工費等間接費用,受害人傷殘鑒定費等也判由保險公司承擔。《交強險條例》規定了保險公司的四種墊付情形,但實際判決中很多法院也將四種情形下發生的交通事故造成受害人的損失,判由保險人承擔的。而保險人根據《交強險條例》並不想承擔上述費用,一方面使得法院的判決執行難,另一方面加重了保險公司對交強險的不滿。受車主賠償能力限制,很多時候由於加害人經濟賠償能力不足,或者加害人在受到刑罰時不願進行經濟賠償使得受害人的損害得不到補償,不利於社會安定,也不利於法院判決的`執行。

三、完善交強險的對策建議

(一)擴大受害人范圍

我國機動車交強險的保障范圍是被保險機動車所致道路交通事故中本車人員、被保險人以外的受害人的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將乘客的傷害排除在外。理論上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是專門為交通事故受害人的利益維護而設立的,其著眼點在於保障受害人能夠取得及時有效的補償, 在法院判決中很多法院也將車上乘客或正在上車或下車的人視為第三者。因此筆者認為應將受害人的范圍擴大至含有本車上的乘客,這能更好的轉嫁車主或駕駛員的風險,提高他們的賠償能力,使受害人得到保障。

(二)提高人身傷亡賠償限額

大幅度提高人身傷亡的賠償責任限額,可以實現對人身傷亡損害賠償最充分的救濟,符合《交強險條例》的立法宗旨,也符合當下以人為本的國家政策和法制理念。雖然我國交強險把人身傷亡責任限額從6萬元提高至12萬元,但是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死亡賠償額在40萬左右,加上醫療費用也飛速增漲,我國人身傷亡賠償限額仍有較大提升空間。而且我國交強險的責任限額實行分項原則,死亡限額為11萬醫療費用限額為1萬,降低了保障程度,而且責任限額是對每一事故中所有受害人的賠償限額,若事故中涉及多個受害人則各受害人要對本來就低的限額分攤,使得的受害人獲得的賠償更低,因此筆者認為應進一步提高人身傷害賠償限額,或者考慮取消分項限額制度,改變目前交強險在多車事故、多人死亡的情況下保障不足的局面。

(三)規定受害人對保險公司享有直接索賠權

目前,除英國外,各發達國家和地區一般都已賦予了受害人對保險公司的直接請求權。我國交強險應借鑒國外交強險做法,在《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中明確規定受害人對保險人享有直接請求權,從而可以簡化法律關系,節省訴訟成本,強化受害人的權利,保障受害人的權益。如果受害人不得直接請求保險人給付,僅向被保險人請求損害賠償,被保險人賠償後,再向保險人請求保險人給付保險金。

在此情形下,受害人的求償輾轉費時,經常遭到被保險人的故意推託,特別是被保險人被判刑服刑時,即使有賠償能力,也不願再承擔經濟上的賠償責任,對受害人極為不利,不利於實現交強險的初衷。在交通事故人身索賠糾紛案件中,保險人大都是作為共同被告,而不是第三人,可見法院認可受害人對保險人享有直接索賠權,為了避免保險人的不滿,益在交強險條例中直接規定受害人對保險公司的享有直接索賠權。

(四)實行費率釐定自由化

我國交強險實行的是不盈利不虧損的費率釐定模式,實踐表明它僅不能降低交強險費率,反而使保險費率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這對投保人意味著保險費的提高(如果考慮到保險責任的減少,則保險費將顯得更高),對受害人(特別是人身傷亡事故中的受害人)意味著交強險不能為其提供充分的保障,對保險公司意味著沒有利潤可以分配,對保險監管部門來說意味著疲於監管。因此有必要修改交強險不盈不虧的費率釐定模式。筆者建議可以引入英國交強險費率釐定的自由競爭機制,通過競爭使交強險費率合理化。競爭性的交強險費率不僅可以降低費率減輕投保人負擔,而且因為有法律的強制性規定,不會降低對交通事故受害人的保障程度,保險公司也可以獲得合理的經營利潤,同時保險監管機構也會避免疲於監管交強險的行為。

(五)完善相關法律,保證交強險的順利實施

由於法律適用性的不明確、各方利益出發點的不同以及對條款理解的差異等,交強險的實施過程中面臨許多爭議。如保險公司認為該賠法院卻判決不賠的;公司認為該拒賠,法院判決賠付的;一審判賠或不賠,二審改判的;不同法院對同類情況作出不同判決的(鑒定費與計程車的份兒錢等各法院存在較大差異);法院超限額判賠的(不顧交強險限額分項和針對的是每一事故)等等。各法院判決的不統一對於保險人和事故當事人來說都是極其不合理的。有的判決中法院認為道交法的法律位階高於交強險條例,且現行法律並未對兩者的適用規則作出明確規定,從而優先適用道交法。但筆者認為交強險條例和條款的出台晚於道交法,是對我國立法體系的完善,且其規定也更全面、更細化、更專業。因此,我國亟待出台相關法律,完善交強險的法律,明確道交法與交強險條例的適用規則。對於交強險條款中一些界定模糊的問題(墊付與追償情形是否適用),保險業應盡力和司法部門進行溝通,達成一致的見解,以維護交強險執行的明確性和一致性。

參考文獻:

[1]唐金成.機動車輛保險理論與實務[M].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1996,( 3).

[2]周延禮.機動車輛保險理論與實務[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1,( 8).

[3]朱世昌等.汽車保險[M].長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8).

[4]朱才華等.亞洲各國如何實現費用率自由化[N].中國保險報,2004-4-22.

[5]王和等.何去何從強制第三者責任保險[N].中國保險報,2004-12-8.

[6]張洪濤,王和.責任保險理論,實務與案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7]曾娟.機動車輛保險與理賠[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5,(4).

[8]董恩國,張蕾.汽車保險與理賠實務[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4).

[9]王雲鵬,鹿應榮.車輛保險與理賠[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

[10]郝演蘇.酒後駕車險的三大漏洞[N].中國保險報,2003-8-20.

;

Ⅸ 法學畢業論文提綱

論文提綱是一篇論文的骨架和綱領,也是一篇論文的雛形和縮影。下文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法學畢業論文提綱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法學畢業論文提綱篇1

一、辯護律師執業權利保障機制的理論途釋

(一)辯護律師執業權利之界定

1.辯護律師執業權利的內涵

2.辯護律師執業權利的種類及特徵

(二)辯護律師執業權利保障機制的概念與構成

1.辯護律師執業權利保障機制的概念

2.辯護律師執業權利保障機制的構成

(三)構建辯護律師執業權利保障機制的重要性

二、辯護律師執業權利保障機制的域外考察與啟示

(―)域外辯護律師執業權利及其保障

1.域外辯護律師基本執業權利及其保障

2.域外辯護律師執業的保障性權利

(二)域外辯護律師執業權利保障的配套制度

1.司法審查制度

2.程序性裁判機制

(三)域外辯護律師執業權利保障機制的啟示

1.對辯護律師執業權利的保障比較充分

2.賦予辯護律師執業豁免權

3.建立了較為完善的配套制度

三、我國辯護律師執業權利保障機制的實證分析

(―)我國辯護律師執業權利保障機制的現狀

1.立法現狀

2.司法實踐現狀

(二)辯護律師執業權利保障機制存在的問題

1.《憲法》對辯護律師執業權利保障缺失

2.立法規定過於籠統

3.《刑法》第306條的羈絆

4.辯護律師執業權利缺乏制度保障和法律救濟

5.法律職業共同體缺失

四、完善我國辯護律師執業權利保障機制的若干構想

(―)建議廢除《刑法》306條

(二)完善辯護律師執業豁免制度

(三)建立法律職業資格轉換制度

(四)建立刑事司法審查制度

(五)探索建立以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為主的爭議解決機制

(六)強化律師行業自身維權機制

(七)完騫侵犯辯護律師權利的程序性制裁機制

結語

如果把刑事辯護律師跟司法辦案機關的博弈比作一場拳擊競技,那麼辯護一方就是一個發育尚不健全的小個子,其對手控訴一方則是腰圓體寬的大力士,而且這個大力士還同時充當著裁判者的身份,隨時可以叫停甚至把小個子對手判罰出局。這是一個多麼“有意思”的場景啊!但這就是當前中國刑事辯護律師的現實困境。當然,從歷史的角度看,這種現象已經是中國歷史上難得一見的了,在清末以前,這是不可想像的。憑心而論,應該說現在己經是中國辯護律師處於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美好時刻” 了。在科學、經濟、法律如此高速發展的時代,我們有什麼理由來悲觀地看待“大狀”們的未來發展前景呢!可以預料在不久的將來,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歷程的不斷推進,刑事辯護律師的地位會日益重要,刑事辯護的各種體制機制會日益完善,辯護律師的專業素養也會日益提高。

如果把刑事辯護律師跟司法辦案機關的博弈比作一場拳擊競技,那麼辯護一方就是一個發育尚不健全的小個子,其對手控訴一方則是腰圓體寬的大力士,而且這個大力士還同時充當著裁判者的身份,隨時可以叫停甚至把小個子對手判罰出局。這是一個多麼“有意思”的場景啊!但這就是當前中國刑事辯護律師的現實困境。當然,從歷史的角度看,這種現象已經是中國歷史上難得一見的了,在清末以前,這是不可想像的。憑心而論,應該說現在己經是中國辯護律師處於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美好時刻” 了。

在科學、經濟、法律如此高速發展的時代,我們有什麼理由來悲觀地看待“大狀”們的未來發展前景呢!可以預料在不久的將來,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歷程的不斷推進,刑事辯護律師的地位會日益重要,刑事辯護的各種體制機制會日益完善,辯護律師的專業素養也會日益提高。

法學畢業論文提綱篇2

摘要 3-4

ABSTRACT 4

引言 7-8

第1章 法官釋明概述 8-13

1.1 法官釋明的含義 8

1.2 釋明制度的起源與發展 8-10

1.3 釋明性質的澄清 10-11

1.4 釋明的分類 11-13

1.4.1 辯論性釋明與處分性釋明 11-12

1.4.2 消極釋明與積極釋明 12

1.4.3 事實釋明與法律釋明 12-13

第2章 法官釋明的理論基礎及其意義 13-24

2.1 釋明制度與相關訴訟原則的關系 13-17

2.1.1 釋明制度與辯論主義 13-14

2.1.2 釋明制度與處分主義 14-15

2.1.3 釋明制度與訴訟指揮權 15-16

2.1.4 釋明制度與當事人平等原則 16

2.1.5 釋明與程序參與原則 16-17

2.2 釋明制度具有重要法律價值 17-21

2.2.1 公正價值 17-19

2.2.2 效率價值 19-20

2.2.3 社會價值 20-21

2.2.4 權利保障價值 21

2.3 法官釋明能夠促進實質正義目的的實現 21-22

2.4 法官釋明可以防止訴訟中遭遇突襲 22-24

第3章 我國法官釋明的立法、實踐及其問題 24-34

3.1 我國建立法官釋明制度的必要性 24-26

3.1.1 釋明制度能夠理順法官與當事人之間的關系 24-25

3.1.2 釋明制度能夠彌補當事人的訴訟能力缺陷 25

3.1.3 釋明制度制度能夠提升司法公信力 25-26

3.2 我國釋明制度的立法評析 26-30

3.2.1 法官釋明的立法梳理 26-30

3.2.1.1 立法中的應當釋明 26-28

3.2.1.2 立法中的禁止釋明 28-30

3.2.1.3 釋明的其他規定 30

3.3 我國法官釋明的司法實踐探索 30-31

3.4 當前我國法官釋明存在的問題 31-34

第4章 完善我國法官釋明制度的具體構想 34-42

4.1 法官釋明的基本原則 34-36

4.1.1 公開原則 34

4.1.2 中立原則 34-35

4.1.3 適度原則 35

4.1.4 同等原則 35-36

4.1.5 個案釋明原則 36

4.2 釋明制度的立法模式選擇 36-37

4.3 釋明的行使主體 37-38

4.4 釋明的內容 38-39

4.4.1 舉證的釋明 38

4.4.2 訴訟請求與事實主張的釋明 38-39

4.5 釋明的方式 39

4.6 不當釋明的救濟措施 39-42

結語 42-43

致謝 43-44

參考文獻 44-45

攻讀學位期間的研究成果 45

Ⅹ 法學本科論文

法學本科論文

在學習、工作中,大家都跟論文打過交道吧,論文對於所有教育工作者,對於人類整體認識的提高有著重要的意義。你所見過的論文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法學本科論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法學本科論文 篇1

一、司法考試背景下高校法學本科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法學本科教育的目標定位與司法考試之間存在矛盾

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有其特定的目標。教育的培養目標定位,直接決定著人才的培養方向和培養模式。關於我國現行法學本科教育的定位,教育界曾進行過較激烈的爭論,有的認為是通識教育,有的認為是職業教育,還有的認為是素質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結合。但是,我國法學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集中體現在《高等教育法》和國家教育部制定的有關政策文件中。如教育部《中國法學教育改革研究報告》中規定,法學本科畢業生應具備下列知識和能力:

(1)具有尚法精神和正義觀念以及剛正不阿的人品;

(2)掌握法學各學科的基本理論與基本知識;

(3)具有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

(4)掌握法學的基本研究方法與技術;

(5)了解法學理論的前沿和發展動態;

(6)熟悉我國法律和黨的相關政策;

(7)具有運用法學理論與法律知識認識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8)掌握現代文獻檢索和網上獲取信息的方法。

從以上目標定位所涵蓋的知識和能力可看,中國的法學本科教育作為法學教育的基礎,屬於兼具通識教育特徵的職業教育,具體而言,我國法學本科教育的目標是:培養能夠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具有高素質、強能力的法律專業人才。從形式而言,我國法學本科教育的目標定位是非常明確和理想的,但是,從反映和體現教育目標的法學教學內容來看,現行的法學教育目標主要是追求素質教育。具體而言,在教學內容方面,強調知識結構的完整性和系統性,培養學生具有深厚的專業理論基礎、寬廣的專業知識面和較強的理論研究能力,為學生奠定從事理論研究或法律實務的基礎。在這種法學教育中,法學教學過於理論化,教育不注重培養學生面對案例的實際操作能力,法學是僅作為一種人文知識而非一種職業的科學知識引入的,法學專業與法律職業相去甚遠。從法學教育觀念上來講,在法學教育人才的培養上,沒有把培養具有法律操作技能的法律實用人才作為培養的目標,而是要把學生們培養成具有進行法學研究、寫作論文、發表論文能力的法學人才。因此,一些高校擅長於進行理論研究,提高學生的學術素養,豐富學生的法學思想,夯實學生的理論功底。這一局面對我國的法學教育來說是一件幸事,這種教學目標對提升法學教育層次具有積極的作用。但與此同時,其使學生很少能夠在學習過程中接觸到法律應用的實際運作,無法形成法律應用思維和相關應用技巧與能力。簡言之,現行目標定位之下,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能力培養基本脫節、教育目標定位與司法考試價值去向之間產生矛盾。

(二)我國現行法學本科課堂教學模式不太符合司法考試

眾所周知,法律科學作為一門獨特的學問,具有獨特的語言、思維方式和博大精深的知識體系,法律科學的這一特點決定了在法學教育中課堂講授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就法律從業者而言,良好的法律職業道德品德和法律職業能力,都建立在雄厚的法學理論知識和職業訓練基礎上。在法學教育中,理論教學對實踐具有指導意義,沒有系統的理論教學,實踐就失去了根基。但與此同時,作為一門具有極強專業色彩的職業,法律專業要求從業者應具備相應的實踐知識和技能。我國現行的法學本科課堂教學,是一種學科教學,也可稱為通識教育,多年來承繼重理論輕實務的傳統,所開設的課程偏向於法學理論,不重視法律知識的具體運用。首先,從教師在課堂上所講的內容來看,大多數教師認為在課堂上需講的是法學各學科的知識體系,法律實務問題只是個法律技能的操作問題,很容易掌握,無須在課堂上講授,基於這樣的觀念,他們在課堂上主要以解釋概念、注釋條文、闡述理論為主,教學概念化、教條化和形式化的色彩過於濃厚,學生在接觸法學教育時,往往是將法律當做一種科學知識來學習,就如同學習歷史、哲學和文學一樣,強調的是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識的傳授和學習方法的掌握,對司法實務知之甚少。

這種教學雖然使學生擁有比較扎實的法律知識,而且學生能夠在某個法學專題領域長篇大論,但卻使其很難運用所學專業知識來解決實踐中的一些簡單法律問題。這一情況充分,我國現在的法學本科教育主要是以法學理論知識為重,並且過於強調法律知識的傳授、法學人文修養和學術精神的培養等,而對法律知識的實際運用不太重視。這樣,法學教育局限在高等學校內部,有些學校認為法學教育純粹是自己的事,與法律職業界的聯系甚少。這種傳統的法學教學模式將課堂講授這一環節凝固化,課堂上理論教學過多,過於強調知識的灌輸和純理論的探討,討論式教學、案例式教學、啟發式教學等其他教學方法運用過少,忽視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的培養、忽視分析及處理實際法律案件和糾紛的能力的培養。相反,司法考試,從其內容看,比較注重考察考生對與司法實務密切相關的法律知識或司法解釋的理解力,從考試的方式看,則比較多地考察考生對有關法條和司法解釋條款的記憶力和實際運用能力。我國現行法學本科教學模式的這種不合理性與滯後性是導致其與司法考試脫節並不兼容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現行法學本科課程設計與司法考試科目之間存在一定差異

我國教育部確定了法學本科專業必須開設的14門法學核心課程,其包括法理學、法律史、憲法學、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學、民法學、商法學、知識產權法學、經濟法學、刑法學、刑事訴訟法學、民事訴訟法學、國際法學、國際私法學以及國際經濟法學等。這些法學核心課程涵蓋了我國法律體系的主體,學生通過學習這些核心課程基本上能夠搭建完備的法律知識體系。國家司法考試的內容範圍不僅包括了這些核心課程外,還包括了與法律職業有關的現行法律法規和法律職業道德規范等。從這點看,法學本科教育核心課程與司法考試科目范圍基本上相吻合。

然而實踐中,各個學校在核心課程之外還開設了大量的選修課。這些選修課中很多不是本科學生所需要學習的,如外國刑法、比較行政法等完全可以取消;很多選修課和其他課程內容重復,如開設了民法總論和物權法,再單獨開設擔保法全無必要。這樣下來,核心課程的核心地位得不到保證,其課時被大量擠占。此外,給法學本科生的課程安排順序上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問題,其中,最典型的是法理學課程的安排。從我國各高校法學本科專業的課程安排情況來看,絕大多數學校將法理學課程安排在大學一年級階段,這樣,剛從高中畢業進入大學的學生,在不知法律為何物的情況下,就開始接觸法理學,在抽象的理論學習過程中就出現厭學情緒。這一情況說明,給法學本科生安排課程時應充分考慮課程的性質、難易度、學生的接受能力等。例如,在專業課程的安排上,應將民法學、刑法學、訴訟法學等實踐性較強,學生容易接受的課程安排在前,而法理學、法制史等理論性強、實踐性特點較小的課程安排在後。從司法考試的考查內容來看,考試的大多數內容涉及到刑法、民法、刑訴法、民訴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等課程,這些課程的所佔分值比例也較大,而其它課程所佔分值較少,有的只佔一、兩分,甚至有的內容多年不考。

二、司法考試背景下的法學本科教學改革建議

國家司法考試對我國法學本科教育的影響是不可避免的,其對法學本科教育的導向作用也是必然的。司法考試對法學本科教育的導向作用主要是通過引導本科教育的課程設計、培養方法革新、影響教學內容、提高學生能力來實現。

(一)應合理確定法學本科人才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

培養什麼類型的人才是任何高等教育的核心問題。法律職業對法學教育總是發揮著決定性的影響和作用,它不僅決定了法律教育的培養目標、主要任務和發展方向,而且還必然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法律人才的培養過程發揮重要的引導作用。在當今社會中,法律職業是一種高度專業化的職業,它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包括法律思想、學術流派、價值標准和各種制度規定在內的法律知識體系。就法學學科的本質而言,它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因此,法學本科教育不僅是以知識的獲取為目標,而主要是以獲得法律職業專業能力為目標。

從這點看,法學本科教育應該屬於種職業教育,法學本科教育應該以培養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較高的心理素質和較強的適應能力的應用型法律人才為培養目標。同樣,司法考試作為一種職業考試,其向法學教育轉達這樣的信息,即法學本科教育是應用教育,其不僅要使受教育者掌握專門的、相對抽象的知識體系和法律精神,而且要具備特定的法律職業思維、技能,必須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基於這點,我國法學本科教育的職能應該是使學生獲得更多法學理論知識的同時,使其具備能夠從事法律職業的能力和素質。法學本科教育的這種職能與司法考試制度的設計目標是一致的。

(二)優化課程設置,建構與國家司法考試相適應的法律知識體系

國家司法考試的內容主要涉及理論法學和應用法學、現行法律法規、法律實務和法律職業道德等方面,考試科目都是以14法學本科專業的14門核心課程為主體的,並且與本科教育的重點相一致。針對司法考試的這一特點,法學本科教育應該將其側重點放在以上核心課程的教學上,尤其是其教學內容必須包含現行法律法規和法律事務的講授,教師在上課時,有針對性、有重點地對司法考試內容涉及的核心內容進行講授。這不僅不違反法學教育的學科屬性,反而為更高層次人才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為此,在法學本科課程的具體安排應適當與國家司法考試相適應。例如,先安排民法學、刑法學、訴訟法等應用課程,而理論法學安排在應用法學之後。因為這三門課程中,民法、刑法決定了公、私法兩種不同的法律思維模式,訴訟法奠定了程序正義的理念,這些部門法的理論本身就是法律的基礎理論,很多概念、術語、原則等在其他法律中還會反復出現,學生在有了較為具體的認識之後再學法理學等理論法學,更易於理解,知識才能一步升華和貫通。

此外,針對司法考試科目范圍,應增加《法律職業概論》和《法律職業道德》等課程。這些課程的安排有助於學生對自己將來從事的職業有清楚的認識,進行職業規劃,激發學習興趣。不過,針對我國目前師資結構單一,教師缺乏實踐經驗的問題,上這些課程時,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可以安排司法機關的資深法官、檢察官或者律師等到課堂來給學生進行專題講座。此外,學生到大學四年級時,針對學生的考試需要,還可以給學生安排有關司法考試的專題講座,就司法考試的內容體系,考生所具備的能力和學習方法等,給學生進行介紹,讓學生正確、詳細地認識司法考試。

(三)改進課堂教學方法,使其適應司法考試目的

法律科學的本質決定了課堂教學必須與活生生的司法實踐緊密相連。在當今中國,法治建設迅猛發展,國家在加快各方面的立法進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不斷完善,各種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的數量也日益增多,因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而涌現出的法律問題也日益增多。這一情況說明,法學專業學生在大學學習階段需要學習的法學知識也不斷增多,有時候,學生有時候還沒有學完一部法律的相關知識就出現這部法律被廢止或者被大幅度修改的情況。對於即將成為法律人的人來說,要想在競爭越來越激烈、法律事務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占據一席之地的前提不僅是要具備較高的法學理論素養,而且還要熟悉和系統地掌握相關法律知識和法律事務。傳統法學本科教育的最大缺點之一就是過於重視法學理論的培養,教師給學生提供的信息也僅限於抽象的理論和概念。這就導致法學教育的知識面過窄,信息量不足,不能適應社會對法學教育的要求。

國家設立司法考試制度就是為社會挑選出足以為這個社會「定爭止分」的法律工作者,而不是選拔什麼「哲學大師」、「思想家」等純碎的理論工作者,這說明司法考試的內容以現行法律法規為綱,考察重點為法學基礎知識和處理實踐問題的能力,考察范圍也比較廣泛和細致。針對司法考試的這一特點,高校法學院系必須充分認識司法考試的性質和目的,不斷地改革其課堂教學工作中的不足,使課堂教學的方法和內容與司法考試的目的適當相符合。就法學專業教師而言,衡量其課堂教學水平高低時,不僅要看其是否重視採用最新版的教科書,而且還要看其能否將國家頒布的新法律法規的內容和司法實踐中出現的新問題以及法學理論發展的最新成果引入課堂來。具體而言,法學專業教師在備課時,必須了解與司法考試相關的信息,並在上課時,可以通過課堂討論,案例教學等方法,將相關信息傳達給學生。其中,案例教學有益於學生法律思維的培養,因此在基礎理論課程之後開設專門的案例分析課程是十分必要的。案例討論課應當涵蓋民法、刑法、行政法等領域,具體做法上,教師首先應給學生提供案例讓其課後研讀,然後在課堂上討論分析。通過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的雙向討論可以激發學生的思考,增強由事實推論法律的能力。

(四)對現行法學本科專業考試制度進行合理改進,使其與司法考試適當相適應

對現行法學本科專業考試進行改革的重點就是使其與國家司法考試的要求與目標相符合,實現法學本科專業考試與國家司法考試的合理對接。當前,我國司法考試的低通過率一方面反映出高校法學本科畢業生對司法考試試題的不適應,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學校對學生訓練程度的不夠,考試難度也較低,學生容易過關。從當前我國各高校法學院系的情況來看,大多數學校並未實行嚴格的教考分開制度,一般情況下,到期末時,任課教師自己出題,自己評卷。在有的學校,學生的考試通過率作為教師教學效果的重要標准來看待,因此,有的任課老師為了考慮到自己的教學效果達標,其試題難度一般不大,學生只須在臨考前背筆記就能夠通過考試,甚至平時聽課不認真的學生也能通過考前突擊背筆記順利過關,這樣,幾年下來,學生只要通過學校要求的所有課程考試,就可以順利拿到畢業證書。

而國家統一司法考試作為我國目前難度較高的職業考試,其要求考生對法學各科基本知識的掌握要廣博,為此,考生必須根據指定的大綱、教材和參考書,全面而詳盡地備考,對於指定大綱的任何知識點,都不能抱有絲毫僥幸心理。在此種情形下,高校法學院系如果仍然沿襲陳舊的考試模式,其不僅不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還會直接影響學生將來的司法考試成績。基於這點,筆者建議,各高校必須對現行法學本科專業考試制度進行合理改進,在適當提高考試難度的同時,應突出試卷的分析性、靈活性和應用性特點,應切實落實教考分開制度,要嚴格把握學生的及格率,從而使本科期末考試制度與國家統一司法考試制度相接軌,使其成為司法考試的演練題。

(五)加強高校法學專業師資隊伍建設,建立起一支既懂法學理論,又通法律實務的教師隊伍

就高校學生而言,教師所具備的修養和素質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其所培養的學生的素質。長期以來,由於種種原因,我國高校法學院系普遍存在著教師隊伍封閉化,很少參與司法實務,缺乏實踐經驗的情況,這一情況不僅導致了法學教師的理論研究與司法實踐之間的嚴重脫節,而且還影響了其課堂教學的效果,甚至還影響了學生的司法考試成績。司法考試作為一種職業考試,其不僅考察考生是否掌握豐富的法律知識,而且還重點考察考生對法律的實際運用能力,司法考試的這一特點要求高校法學專業教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法學理論功底,而且還要具有較強的理論聯系實際、運用法學知識分析具體問題的能力。

基於這點,有必要造就一支既擁有扎實的法學理論修養,又具備較高的法律職業基本素質和實踐經驗的法學教師隊伍,進而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的這些特點,優化教學內容,使學生耳濡目染,提高學生運用理論知識來分析和解決法律題和積極應對司法考試的能力。為此,各高校有必要在學校和各級司法機關之間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知識溝通機制。比如,應支持和鼓勵法學專業教師在不影響正常教學工作的情況下在外面從事兼職律師、公司企業單位擔任法律顧問、在司法機關擔任人民陪審員等。此外,還可以從司法機關或者律師事務所聘請優秀的法律職業人員到高校法學院系來開展授課或專題講座等活動。

法學本科論文 篇2

摘 要 法律信仰作為法治國家的精神基礎在依法治國的當今無疑意義重大,本文通過對法律信仰和良法概念的界定、什麼樣的法律才能被信仰的闡述,闡釋了良法在法律信仰形成中的作用。

關鍵詞 法律信仰 良法 作用

一、前言

依法治國作為我國的基本治國方略已經有十二年之久,為了實現依法治國的理想圖景,我國已基本建立了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社會主義各項事業基本有法可依。雖然有法,但法律在實踐當中權大於法、人大於法、以言代法、以權廢法的現象比比皆是,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歸根到底是法律不被信仰,如果法律不被信仰,與一紙具文無異,就似伯爾曼所說:「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①。」法律作為信仰的唯一對象在培養法律信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們究竟要信仰什麼樣的法律?良法作為一種有別於惡法的良善之法應作為法律信仰的當然對象。本文正是以良法在法律信仰形成中的重要性為理論基礎,通過以下邏輯來分析良法的這種重要性:法律信仰是依法治國方略的精神基礎,這種精神基礎又是如何形成的?法律作為法律信仰的唯一對象對法律信仰的形成起到了關鍵性作用,那什麼樣的法律才會被信仰呢?價值合理、規范合理、體制合理、程序合理的良善之法應成為法律信仰的對象②。

二、法律信仰與良法概念界定

(一)法律信仰

法律信仰一詞在《辭海》中並沒有針對性的解釋,只有對信仰的'解釋為:「信仰是對某種宗教,或對某種主義極度信服和尊重,並以之為行動的准則③。」謝暉教授認為「法律信仰是兩個方面的有機統一:一方面是主體以堅定的法律信念為前提並在其支配下把法律規則作為其行為准則;另一方面是主體在嚴格的法律規則支配下的活動④。」由此,筆者認為法律信仰是指社會主體對法律的信服和尊重,並將這種信服和尊重的心理狀態轉化為行為准則的過程。法律信仰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而非靜止不動的,是包括心理狀態和行為過程的有機統一。也就是說,法律信仰不僅存在於理論上,而且踐行於法治實踐中。

(二)良法

良法是與惡法相對應的法哲學范疇,是一個廣泛且不斷發展的概念,它包括法的實質良善性和形式良善性兩個不可分割的方面。要對良法下個確切的概念不容易,可從良法的標准來探討良法的概念。李龍教授主編的《良法論》一書認為良法的基本標準是:價值合理性、規范合理性、體制合理性、程序合理性⑤。筆者認為,良法應從應然角度考慮,良法應是實質良善和形式良善的有機統一,由此,法律應當是怎樣的,而非法律實然或已然是怎樣的。價值合理性應是良法的靈魂,規范合理性、體制合理性、程序合理性都是為了實現良法的價值合理性服務的。因此,良法應是符合自然、社會、人類發展規律的,能夠滿足主體享有最一般人權、公平正義的,並能為大多數獨立社會主體所信奉和行使的准則。

三、法律是法律信仰的唯一對象

法律信仰作為信仰的一種,其信服和尊重的准則當且僅當是法律,而不能是諸如權力、教義、風俗習慣之類的對象,如果法律信仰除法律之外還有其他對象,那就不是法律信仰,也培養不出法律信仰。法律的三品性「自由――人權性、效用――利益性、保障――救濟性」是法律成為法律信仰對象的內在因素⑥。此外,規范的至上性是法律成為法律信仰對象的前提條件⑦。正是因為法律保障人權、救濟權利、實現利益的特性及其至上性,確定了法律是法律信仰的唯一對象。

四、什麼樣的法律才會被信仰

依法治國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只有建立並不斷完善法律體系才能為依法治國提供法律基礎,而法律被信仰是依法治國的精神基礎,只有法律真正為社會主體所尊崇和行使才能實現法治,但是並不是只要是法律就一定會被信仰,還要看這種法律是否具有價值合理、規范合理、體制合理、程序合理等特性,是否能夠保障人權、救濟權利、實現利益,是否能夠體現法律的應然性(公平正義性),即法律應是良善之法,是為良法。

五、良法對法律信仰形成的作用

根據謝暉教授將法律信仰分為法律信念和在法律信念支配下的活動兩方面來看⑧,良法對法律信仰形成的作用可通過以下兩方面來實現:1.良法對法律信念形成的作用。法律信念是一個有關個體主觀心理的概念,內在包涵著個體對法律的信服和尊崇,並把這種信服和尊崇內化為一種恆定的意念,而這種信服和尊崇的前提是法律可以實現主體的某種利益。良法因其效用-利益性、保障-救濟性、自由-人權性,使其具備被信仰的價值基礎;2.良法對法律實踐的作用。法律實踐的前提是有法可依,而這個法的良善性決定了法律實踐的有效性,法律的有效實行是法律實踐的應有之義。法律的善惡決定了人們對其信仰的最基本的邏輯起點和價值基礎,只有善法――以人權保障為宗旨的法律,才能獲得社會主體的普遍認同並加以普遍遵守,法律的良好實施才能促使人們去信服和尊崇法律,法律信仰才能形成。

六、結語

法律信仰在依法治國的當今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但要真正讓法律成為普通民眾的信仰,首先法律應是良善之法,且應有效實施,法條具文的泛濫,除了帶來種種社會成本,還會阻礙法律人職業自律,而法律人職業素質的降低,無疑會鼓勵人們在法制外另闢渠道,解決糾紛維護權益,即求助於私力救助。因此,法律不僅在制定過程中要不斷向良法靠近,而且制定出來的良法要得到有效的實施,這樣才能為民眾提供法律榜樣,使民眾信服法律,將法律內化為信念,從而信仰法律。

注釋:

①[美]伯爾曼.法律與宗教.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28.

②李龍.良法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71-72.

③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565.

④謝暉.法律信仰的理念與基礎.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15.

⑤李龍.良法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71-72.

⑥鍾明霞,范進學.試論法律信仰的若干問題.中國法學.1998(2).

⑦謝菲.小議形成法律信仰的前提條件和經濟基礎.律師世界.2002(7).

⑧謝暉.法律信仰的理念與基礎.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15.

;
熱點內容
法官和律師座談 發布:2025-01-20 03:38:35 瀏覽:220
勞動法就是個 發布:2025-01-20 02:46:29 瀏覽:599
行政法姜明安百度雲 發布:2025-01-20 02:37:57 瀏覽:364
快餐店的規章制度及崗位職責 發布:2025-01-20 01:58:03 瀏覽:431
行政規章和行政法規 發布:2025-01-20 01:15:10 瀏覽:924
11月14日社會與法頻道怎麼回放 發布:2025-01-20 01:09:25 瀏覽:444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出境配偶 發布:2025-01-19 23:58:12 瀏覽:181
新工商法保留工商前置許可 發布:2025-01-19 23:13:26 瀏覽:280
行政立法擴張體現在 發布:2025-01-19 23:07:19 瀏覽:238
旅遊法律責任名詞 發布:2025-01-19 23:05:34 瀏覽: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