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外國行政立法

外國行政立法

發布時間: 2022-09-02 18:47:41

Ⅰ 西方國傢具備產生依法行政的思想觀念基礎嗎

西方現代法治是西方現代化進程中的產物。它以理性主義和科學主義作為哲學基礎,與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和價值多元的文化密切相關,成為西方現代治理社會、管理國家的主要治道。在世界性的現代化過程中,西方現代法治理論與實踐對非西方國家產生了重要影響。
中世紀的西歐各國,除了英國以外,主要是奉行神治的社會。代表人物如德國神學家尼古拉斯(Nicolas}。但是,至中世紀後期,有人開始主張法治,當然,在這一時期,相反的論調也不絕於耳,許多人主張君王有無限制的立法權。
關於社會應服從何種權威的統治,一些人開始主張法律權威至上,其核心問題在於君王是否應服從法律的統治。法國的格爾森主張,未經正當程序,國王不得處死任何人;國王應服從最高法院的管轄;君王雖不受法律的羈束,但出於為其臣民樹立榜樣之故,也應依據他們自己所立的法律活動在德國,尼古拉斯認為一切權力源自人民,並以耶穌為例指出:「耶穌服從法律,他不是廢棄它,而是成就它」。義大利的馬基亞維里也認為,法國的幸福狀態在於人民確知國王在任何時候都不違法,那裡「依法生活」,「如必要則由法院更新法律」,「甚至最高法院針對君王的判決,該判決也足以使君王就範」。在這一時期,關於法律權威高於君王的思想不斷被提出,當然,君王無須服從法律的觀點也十分流行。進入17世紀後,法律權威至上的主張日益占據了上風,其中最著名的是英國1612年發生的一場爭論。在爭論中,英王詹姆斯一世宣稱自己是上帝之下的最高裁判者,有權對司法管轄權的沖突問題做出裁決。時任普通訴訟法院首席法官的柯克(Coke)與國王的觀點針鋒相對,以「王居萬民之上,惟居神與法之下」 (quo Rex non debet esse sub humane, sed sub Deo et lege)的古老名言回擊國王。如果說其他人關於法治的主張還不夠明確的的話,那麼,在資產階級革命後,英國在實踐上已經提供了一個較明確的範例。經歷這個過程的洛克,在總結英國實踐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法治的主張:「處在政府之下的人們的自由,應有長期有效的規則作為生活的准繩,這種規則為社會一切成員所共同遵守,並為社會所建立的立法機關所制定。」在洛克看來,法治就是「以正式公布的既定的法律來進行統治,這些法律不論貧富、不論權貴和莊稼人都一視同仁,並不因特殊情況而有出入」。可見,洛克明確主張一切人都應服從法律的統治,並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他雖然存有某種保留,認為國王享有某些特權,但同意英國國王詹姆斯一世在1609年的講演中所表達的觀點:國王一旦不依照「法律來進行統治,就不再是一個國王,而墮落成為一個暴君了」
實際上,在16至19世紀,西方啟蒙思想家雖然論證角度不同,例如有的從自然法出發,有的從歷史角度出發,有的從功利角度出發,有的從哲理角度出發,但是,他們幾乎都直接或間接、明確或隱含地主張實行法治。在他們看來,神治是現代理性主義所旨在攻破的傳統堡壘,自然在摒棄之列;德治缺乏明確性和具體操作性,難以收到預期效果;人治不過是專制的代名詞,啟蒙思想家所極力反對的恰是披著神聖外衣的專制主義的人治。他們主張,人類應建立這樣一種人間秩序:生活於其中的人們既能享有自由又能實現群體合作,既能真實地表達民意又能進行有效的政府管理,既能享受增加的效率又能受到公平對待。為此,他們都在不同程度上寄望於法治。
對於西方現代啟蒙運動各家各派的法治理論,難以一一盡述,以下擬以自然法學派的法治理論為重點闡述西方現代法治理論的形成,並分析它們對實踐的影響。

(一) 社會契約論

這是西方現代政治和法律思想的重要論證基礎。這種理論認為,在人類歷史上,曾經存在一個自然狀態,那時,財產共有,沒有國家,沒有法律,存在的是一種自發秩序,人們在交往互動中,依據自然法行使自然權利。在洛克看來,那是一種「完備無缺的自由狀態」,「是一種平等的狀態」,「沒有一個人享有多於別人的權力」。在盧梭的描述中,自然狀態是一種理想的黃金時代:人們享受著自然的自由和平等,如果說存在不平等,那是自然的不平等,而政治的「不平等在自然狀態中幾乎是人們感覺不到的」;人們遵照「你要人怎樣對你,你就怎樣對人」的「黃金規則」和樸素情感,維持一種自然的公平。那時,人們沒有善惡之分,所以那裡不存在惡行;沒有榮辱之念和「你的」、「我的」之別,所以「不易發生十分危險的爭執」[。霍布斯基於人性惡的前提,認為自然狀態下的人受著慾望的驅使,自私自利,殘暴好鬥,「在沒有一個共同權力使大家懾服的時候」,出於競爭、猜疑和榮譽,人們便處在「戰爭狀態」,即「每個人對每個人的戰爭」。按照霍布斯的思路,自然不難理解人們何以要擺脫自然狀態而進入社會狀態。因為在那種毫無安全保障的狀態下,人們在一種類似狼與狼的關系中,自然權利沒有保障,而是如同其他動物一樣,依照優勝劣汰的「叢林規則」生存或滅亡。於是,人們便達成社會契約,把自己的自然權利轉讓給國家,由國家負責保護人們的自然權利社會契約思想的意義在於:第一,它強調了人類聯合、協作的必要性,指出了人的社會屬性,即個人的自由只有通過群合才能實現。第二,它把社會的組成置於社會契約之上,認為政府以及國家的存在基礎是社會成員的契約,即人們的同意,而不是神意或強權,從而拒斥了神治和人治。這反映出一種理性精神。第三,它認為政府或國家存在的正當性源於人們的協議,而不是基於神聖的安排或「克里斯瑪」(charisma)的權威。這其中潛含著民主氣質。第四,這種理論設定了政府或國家存在的目的,即更好地保障社會成員的自然權利。這隱含著人權高於主權的理念。第五,人們在達成這種社會契約時,每個人都處於平等的地位,即他們平等地轉讓了自己的自然權利,平等地參與了政府或國家的構建過程,那麼,在政府組成之後,每個人的自然權利都應得到同等保護。這為人人權利平等的觀念提供了邏輯前提。
二) 自然權利觀

按照社會契約理論,人們通過訂立協議進入社會狀態後,自然權利並未損失,而是在政府或國家的保護下能夠得到更好地實現。那麼,自然權利包括哪些內容呢?這需要對自然權利的基礎加以闡述,即,人們憑靠什麼享有自然權利?自然權利究竟包括哪些內容呢?不同學者持有不同觀點,格老秀斯認為,自然權利包括所有權、婚姻權、公平購買生活品權、父母照顧子女權、多數優於少數權、埋葬死者權等。在洛克看來,自然權利包括財產權、生命權、自由權、反抗權等,他尤其強調財產權利的重要性。傑斐遜認為,自然權利主要是指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這種自然權利觀體現在他所起草的《獨立宣言》中。盧梭沒有明確列舉自然權利,但從他的論述中,自然權利至少包括自由權、平等權和財產權等,其中自由權具有優先的地位。霍布斯認為,自然權利「就是每一個人按照自己所願意的方式運用自己的力量保全自己的天性——也就是保全自己的生命——的自由。」這一定義中包括含了自由權、平等權和生命權。沃爾夫(Wolff)基於人性和人的自然平等,主張自然權利包括自由、安全和自衛的權利。從總體上講,自然權利主要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平等權、財產權、追求幸福權以及反抗權等。1787年的《美國憲法》並沒有直接規定公民的基本權利。1791年的《人權法案》彌補了這一缺陷。作為《美國憲法》的前十條修正案即《人權法案》較為具體地規定了公民享有的基本權利,它們包括言論和出版自由、和平集會和請願自由以及信仰自由,對於這些基本權利,國會不得制定法律加以剝奪。此外,還規定了以下四種權利:一是不可侵犯的權利,包括保護身體、住所、文件、財產的權利;二是程序和訴訟權利,包括正當程序權、被告的受陪審審判權、辯護權及不被強迫自證其罪權;三是人道主義的處罰權,包括被告享有免受被課以過多保釋金、過重罰款或被施以酷刑之權;四是自衛的權利,如公民有備帶武器的權利;等等。在英國,基本權利和自由沒有在成文憲法中予以規定,主要是在訴訟中通過程序的機制予以保護。在法國,1789年的《人權宣言》明確宣布了人民享有「自然的、不可剝奪的和神聖的人權」。該宣言第2條明確規定:「任何政治結合的目的都在於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動搖的權利。這些權利就是自由、財產、安全和反抗壓迫。」為了保護這些基本權利,這部宣言還確立了法治的基本原則,其中包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正當程序原則、罪刑法定原則、無罪推定原則等。1791年的《法國憲法》明確規定,「憲法保障下列的自然權利和公民權利」:受平等保護權、言論、出版和表達思想的自由、信仰自由、遷徙自由、和平集會自由、請願自由、財產權、正當程序權等。並規定,一般情況下,立法機關不得制定任何法律損害或妨害這些「自然權利和公民權利」。在其他西方現代國家的早期憲法中都直接或間接確認了某些基本權利,並由這些基本權利派生出許多其他重要的人權。保障這些權利不受侵犯,成為現代法治的主旨。
三) 主權在民思想

在17世紀中葉,英國下議院就提出了主權在民的觀點,它宣稱:「在上帝之下,人民是一切正當權力的起源。」稍後,洛克在理論上系統表達了主權在民的思想。首先,洛克認為,立法權、行政權和對外權都是由人民委託或授權的國家權力,人民是委託者,有權收回委託或授權。其次,基於人民同意和授權的立法機關在國家權力中居於最高地位,「其餘一切權力都是而且必須處於從屬地位」,但是,對於立法權的行使,也必須服從四種限制:以正式公布的法律來進行統治,對所有人一視同仁;法律必須符合為人民造福的終極目標;未經人民或其代表的同意,不得對人民的財產課稅;不得轉讓立法權。這樣,人民成為了終極權威。第三,他承認國王享有某些特權和豁免權,但是,國王也是受人民委託行使管理國家的權力,如果濫用權力,濫施暴政,「使自己與人民處於戰爭狀態」,那麼,「有什麼辦法能阻止人民不來控訴他這個已經喪失其國王地位的人,如同對待與他們處於征戰狀態的其他任何人一樣呢?」甚至在國王與一部分人民發生了糾紛的場合,適當的裁判者也是「人民的集體」,而不是其他權威。最後,由誰來判定立法機關或國王是否辜負了人民的委託呢?洛克的回答是:「人民應該是裁判者」,因為人民是權力的委託者。主權在民思想通常具有以下含義:第一,人民享有的某些基本權利是自然權利,這些權利是與生俱來的權利,任何人不能剝奪;第二,人民轉讓自己的某些權利是為了更好地享有這些權利,這些權利並不因轉讓而消失或縮減,而應增值;第三,政府存在的目的在於保護人民的權利,政府必須按照這一宗旨行使權力,否則,人民有權抵制政府濫用權力,有權更換政府,甚至有權以暴力推翻壓迫人民的政府。

主權在民的思想對後來的法治實踐產生了重要影響。1776年美國的《獨立宣言》宣布,正當的權力源於民眾的同意,人民享有某些不可轉讓的權利,如果政府違背民意,人民則有權改變乃至推翻政府。1791年的《人權法案》第10條規定:「本憲法所未授予中央或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權力,皆保留於各州或人民。」 法國1789年的《人權宣言》明確宣布了主權在民的原則。該宣言第3條明確規定,全部主權歸人民所有,「任何團體、任何個人都不得行使主權所未明白授予的權力」;第2條規定,人民享有反抗壓迫的權利;第4條和第5條規定,人民的自由只受自己制定的法律的限制,不受其他限制,法律未禁止的行為均不得妨礙,不得強迫任何人從事法律所未規定的行為。1993年的《法國憲法》專設「人民的主權」一章(第7—10條)。它規定,享有主權的主體是法國全體公民:人民直接選舉代表;人民委託選舉人選舉行政官員、公共仲裁人、審判人員;人民負責議定法律。在英國,法律雖然沒有直接宣布人民主權的原則,但議會主權的原則便是人民主權原則的間接體現。在1688年的「光榮革命」後,議會取得了不受限制的立法權。此前,議會立法要受到國王的限制。同時,議會有權對大臣進行質詢和對政府的決策進行討論和辯論,實行內閣責任制後,議會有權對內閣投不信任票,迫其辭職,主權在民思想在現代法治實踐中通常以下列方式體現:一是在憲法中直接規定人民享有某些不可轉讓的基本權利,對於這些權利,政府不得以任何理由剝奪、縮減或限制;二是禁止政府制定侵害基本權利或妨礙人民享有基本權利的法律,這類法律被認為是惡法;三是雖然憲法宣布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但是,現代大型國家往往實行代議制,人民無法直接行使管理國家的權力,只能將權力委託給選出的代表,由他們將人民的意志經過協調之後表達為法律,而法律至上和議會至上的原則間接體現了主權在民的思想。

(四) 分權制衡理論
盧梭心目中所嚮往的是小國寡民的直接民主制。因而他極力反對分權主張,認為主權是不可分割的,分權則是對生命有機體即主權的肢解。但是,其他一些啟蒙思想家則主張分權。他們認為,在難以實行直接民主制的地方,人民授權政府以符合民意的方式行使權力,在許多情況下難以保障人民的授權得以實現。為了防止政府濫用權力,濫用暴政,有效的方式是採取分權制衡的方式。洛克主張把政府權力分為立法、行政和對外三種權力,其中立法權處於至上地位。孟德斯鳩則主張把政府的權力分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種權力。

實際上,在分權制衡理論方面,孟德斯鳩的論述較為系統,且影響較大。首先,孟德斯鳩認為自由是法律的重要精神之一,法律應盡可能體現自由和保障自由。為此,他探討了法律與自由的關系,認為自由分為兩種,一是哲學上的自由,二是政治上的自由。第二,與一些抽象論述自由價值的理論不同,他意識到了自由與政治體制密切關聯,「政治自由」只有在「國家的權力不被國家濫用的時候才存在」。他精闢地指出,「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第三,在他看來,「要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以權力約束權力」。因為權力不受約束是可怕的,而法律的約束與人民的約束都遠沒有權力之間的約束來得更直接和更有效。他敏銳地觀察到:「當立法權和行政權集中在同一個人或同一個機關之手,自由便不復存在了。」]這時,暴政可能與惡法並駕齊驅。「如果司法權不同立法權和行政權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因為在這種場合,或者法官會隨意制定符合自己意志的法律,司法專斷大行其道;或者立法者會隨意按照自己的意志操縱司法,使司法失去獨立、公正的氣質;或者司法權同行政權合一,行政機關會濫用司法權,使司法成為行政機關的玩物。當然,如果立法、行政與司法權三權合一,政治自由就更盪然無存了。第四,要保障政治自由,就必須實行三權分立,各司其職:立法機關負責制定法律,行政機關負責執行法律,司法機關負責實施法律。它們各自保持獨立,彼此監督,互相制約,任何一個機關都不能絕對凌駕於其他機關之上,獨斷專行,從而達致政府權力的動態平衡。雖然分權理論的故鄉在英國和法國,但是,它卻在美國的法治實踐中獲得了典型體現。1787年的《美國憲法》充分體現了孟德斯鳩三權分立、互相制衡的思想。在美國,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的國會是聯邦政府的最高立法機關;以總統為首的行政當局是最高行政機關;聯邦最高法院是聯邦最高司法機關。根據憲法,國會作為民意代表機關,由選舉產生,負責聯邦事務的立法。國會對行政機關行使監督和制約權:總統與外國締結條約和任命高級官吏,須經國會批准;對總統否決的議案,有反否決權;有權對行政行為進行調查並要求總統報告政務;有權對行政系統的高級官員涉及某些犯罪行為進行調查並彈劾他們。國會對司法機關也構成制約:對於國會的立法,只要不違背憲法,最高法院必須實施;有權對違法的法官進行彈劾;有權否決總統對聯邦法院法官的提名。

作為行政機關首腦的總統對國會也構成了制約:總統行使國家元首職權,是陸、海、空三軍總司令;對國會的議案有擱置否決權;可以通過「國情咨文」影響國會立法;副總統兼任參議院議長。行政機關對司法機關也有制約的功能:總統有權提名聯邦系統的法官人選,但須經參議院批准。

最高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1787年《美國憲法》並未賦予最高法院以制約國會的權力。後來,聯邦最高法院在1803年通過「馬布利訴麥迪遜案」(Marbury v. Madison)確立了司法審查權,即聯邦最高法院對國會立法是否合憲行使審查權,對其認為違憲的法律,有權宣布無效。這種制約也適用於行政系統的授權立法。此外,對於行政系統的高級官員,如果受到國會彈劾,最高法院負責審判。這樣,司法機關對立法機關和行政機關都構成了制約。

在法國,憲政中的分權體制雖然沒有美國那樣形成明確的三權分立、互相制衡的體制,但是,分權原則也成為其現代法治的重要內容。早在1789年《人權宣言》的第16條就明確宣布:「凡權利無保障和分權未確立的社會,就沒有憲法」。1791年《法國憲法》確立了君主立憲制體制下的分權模式。但是,1793年的《法國憲法》根據盧梭主權不可分割的思想,採用了「議行合一」的原則,由國民議會統一行使國家權力,執行會議行使行政職權,但不是獨立機關,而是從屬於國民議會。該憲法雖然規定了法院體制,但是,它們並沒有獨立的地位,審判人員均是由每年選舉產生,明顯帶有司法民主的特色。1814年以後的法國憲法都不同程度體現了分權的原則。在英國,憲法中的分權體制,與其說是由於法律的規定,不如說是歷史傳統的產物。在中世紀的英國,國王曾經一度獨攬立法、行政和司法大權。但是,由於議會逐漸發展壯大,王室法院也逐漸脫離了國王的直接控制而自成一體。於是,形成了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種權力。資產階級革命後,王權受到了實質性削弱,議會成為最高權威,法院也更加獨立,這種獨立地位通過1701年的《王位繼承法》獲得了確認。因此,在英國,盡管分權不嚴格,行政機關、立法機關以及最高司法機關之間存有交叉關系,王權在名義上仍然與三種權力都相聯,但是,根據傳統,政府不同權力機關仍然不會發生職權不清的問題,且它們彼此之間形成了獨特的相互制約關系。

綜上所述,在西方現代早期,啟蒙思想家反對神權政治,批判了君主專制的人治體制,探求了能夠確保人民基本權利的秩序模式。最終,他們大都理性地選擇了法治秩序。在他們構想的法治藍圖中,通常包括以下幾個要素:其一,這種法治社會應在社會契約的基礎上形成;其二,人生而自由、平等,所有人在訂立社會契約時是自由、平等的,這種契約應是人們真實意志的體現;其三,人們所以同意訂立社會契約轉讓或限制自己的自然權利,目的是為了在公民社會中獲得可靠的權利保障和自由回報,政府作為人民的受託者代行管理權,必須以這一目標為歸宿;其四,國家的法律必須把人們的自然權利作為基本權利加以確認和保護,只有這樣的法律才是良法,只有這樣的法治才具有正當性;其五,人民向整個社會而不是向政府或君王轉讓自然權利,政府或君王等管理者不過是人民的受託人,人民始終是主權的持有者,如果政府背棄社會契約,違背民意,人民有權收回授權,更換乃至推翻政府;其六,在小國寡民的國度,可採取直接民主制;在實行代議制的大型社會,為了防止政府濫用權力,踐踏人民的基本權利,應在政府內部採取分權制衡的體制。這些要素在西方現代早期的法治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體現。

Ⅱ 西方政治制度 1.行政制度的特徵主要有哪些

間不同,每個國家又會由於國情差異所呈現的特點各異,但核心思想是一致的,
即:
資產階級通過議會的設置,
把國家的立法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中,
並以此限制
和制約君主或總統等對行政權力的濫用,
也都通過立法保證資產階級的利益。

種政治模式的建立,
有利於調節社會矛盾、
維持穩定秩序、
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
但具有局限性:是資產階級內部的民主,在德法等國民主制尚未成熟。

3.
簡述總統制政府制度的特點
.
1

總統掌握國家最高行政領導權,
有權任命政府高級官員,
對議會通過的法律行使批准權,
並負責貫徹和執行國家法律,
有權對有關國家行政的一切事項作出決定,
有權指揮和監督國
家一切行政機構執行行政決策,
有權任命法官,
作為國家武裝部隊總司令,
擁有最高軍事統
帥權,擁有與外國締結國際務約等外交權。

2
、議會由選民選舉產生,行使國家立法權,並有權監督政府行政,對總統以及高級官員違
憲或瀆隊等行為可予以彈劾。

3
、總統領導下的行政機構設有內閣,但內閣作為總統的咨詢機構,只對總統負責,而不對
議會負有政治責任,議會不能以通過不信任案的方式推翻內閣。

4.
西方國家文官制的特點有哪些
.
1
公開考試,擇優錄取,保證政策執行者產生的公平性;
2
嚴格考核和獎優罰劣,保證政府
行政的績效性
3
、職務常任和權利保障,保證政府行政的穩定性
4
、嚴明職業道德與行為規
范,保證政府行政的廉潔性。

三、論述題(每題
30
分,共
30
分)

如何看待和評價當代西方國家的政府職能擴大問題?

西方的政府職能理論在國家與社會相對分離之後產生,
並隨著國家向社會的擴展過程發展起
來。
其中,
國家干預主義的政府職能理論立足於市場的缺陷和社會的不自足性,
希望通過政
府社會職能和經濟職能的發揮來彌補這些缺陷與不足;
自由主義的政府職能理論面對著國家
干預逐步加強的趨勢,從個人自由和市場效率出發,強調對政府作用施以必要的限制;

西
方馬克思主義

的政府職能理論則向人們展示了資產階級政治統治與資本主義國家職能拓展
之間的關系。

國家干預主義和自由主義的政府職能理論是西方思想界的主流學說。
西方政府職能理論
的發展,
可以看作是這兩種學說消長變化的歷史。
就理論本身而言,
國家干預主義和自由主
義的政府職能理論無疑是相互對立的,
但同時又具有互補的因素。
因此,
這兩大理論之間的
對峙,
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為政治統治者們把握國家與社會之間的平衡提供依據。
在這種意義
上,
對西方政府職能理論的評價似乎不應僅僅言及理論內容,
而應更多地考慮到它們之間的
聯系及其功效。事實上,在當代西方,人們已經逐漸認識到:社會、市場和政府都具有自身
無法克服的缺陷與不足。
兩種主要的政府職能理論之間也開始出現了相互吸收、
相互融合的
傾向:
國家干預主義的政府職能理論依然強調維護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
自由主義的政府職
能理論也不再絕對地排斥國家干預,而是要求將這種干涉活動限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

西方行政制度第二次形成性考核作業

一、名詞解釋(每題
6
分,共
30
分)

1.

普遍選舉原則

是指每個享有國家憲法規定的共民基本權力的人都擁有選舉和被選舉的權力。

2.
兩黨制

是指一個國家中兩大代表不同政治集團利益的勢均力敵的政黨,
通過競選獲得議會多數席位
或在總統選舉中獲勝的方式,
輪流執掌國家政權,
組織政府,
行駛國家權力的一種政黨制度。

3.
共同參與民主制

也稱半直接民主,是指代議民主制向完全的公民自治過渡過程中的一種政制形態。

4.
三權分立

三權分立亦稱三權分治,
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的建制原則。
其核
心是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相互獨立、互相制衡。

5.
內閣制

內閣制是指由內閣總攬國家行政權力並向議會負責的一種國家政權組織形式,又稱

為議會
制政府或責任內閣制政府。

二、簡答題(每題
10
分,共
40
分)

1.
簡述西方國家司法民主原則的主要內容。

1
、司法獨立原則
2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
3
、公平審判原則

2.
在內閣制國家和總統制國家國家元首的職權有何區別。

內閣制起源於英國,
是由內閣掌握行政權並對議會負責的一種政府制度,
內客對議會負責並
愛議會監督。

總統制始於美國。在
1787
年,美國在制定國家

憲法時,採取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又
相互制約的原則。通過選舉來確定總統,
總統既是國家元首,
又是行政首腦,還兼任武裝部
隊總司令,總統具有極大的權力,同時又受到相當程度的制約。

3.
簡述西方國家「政府治理制度」的主要內容。

從西方國家各國政府的實踐和憲法規定來看,
根據三權分立與制衡原則,
一方面,
政府的職
權主要是行使行政權,即執行和維護憲法和法律,按照憲法和法律的要求使憲法和法律


原則和精神在全國范圍內得以貫徹和實施,
另一方面,
政府在主要行使行政權的同時,
也具
有制約和監督立法和司法的權力。

4.
當代西方國家代議機關的職權有哪些?

1
、立法權:是各國議會最重要、最基本的權力
2
、財政圈:是指議會享有對國家的財政決
定權和對政府的財政監督權,財政圈是議會控制、監督政府的最總要最有效的手段。
3
、監
督政府權:
對政府的監督是各國議會的又一項基本職權,
議會監督政府的主要措施:
不信任
案、質詢或詢問、調查等。
4
、人事權和其他職權:議會人事權包括選舉權、提名權和批准
同意權,其他職權如條約批准權。

三、論述題(每題
30
分,共
30
分)

如何看待西方法治主義原則確立的意義?

法治主義原則的確立對西方國家政治制度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它極大地促進了政治民主化
的發民。
不僅如此,
實現法治對一個社會首先體系的構建也是不可忽視的,
法治起到規范政
府政治行為的作用,
為合法與非法的社會行為劃定界限,
通過對非法行為,
特別是對政府權
力機構可能出現的非法行為的就有制裁,
不僅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
而且給予社會公眾以最
好的首先是非教育,所以,古今中外很多學者都認為,在法治之中是包含了「德治」的,正
所謂「以法治國,德在基中」


西方行政制度第三次形成性考核作業

一、名詞解釋(每題
6
分,計
30
分)

1
、兩黨制

是指一個國家中兩大代表不同政治集團利益的勢均力敵的政黨,
通過競選獲得議會多數席位
或在總統選舉中獲勝的方式,
輪流執掌國家政權,
組織政府,
行駛國家權力的一種政黨制度。

2
、彈劾

一航指西方國家的議人對政府高級官員犯罪或嚴重失職行為進行控告和制裁的一種制度。

3
、人民代表制

是代表中國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國家機關,
是中國人民民主專政政權的組織形式,
是中國的
政體,是社會主義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

4
、國家元首

國家元首是國家對內對外的最高代表或國家象徵,是國家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5
、競選
P71
競選是一種選舉方式,
它是指候選人及其政黨在選舉過程中為了贏取選民的選票,
通過種種
努力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展現自己的政治領導力,與其他候選人形成一定的政治競爭

二、簡答題(每題
10
分,計
50
分)

1
、按著盧梭的人民主權學說論,人民主權包含哪些基本原則?

1
主權是不可轉讓的
2
主權是不能分割的
3
主權是不受限制的
4
主權不可被代表

2
、當代西方國家政府職能擴大表現在哪些方面?

1
政府職能的優化;

2
公共服務的市場化、社會化


3
分權;
4
引入現代化管
理技術;

5
人力資源管理改革;
6
機構的重組。

3
、簡述俄羅斯「超級總統制」政府體制的特點。

1
總統成為國家最高權力的象徵,總統的決策很大程度上左右國家發展的歷史進程和方向。
2
總統的政治立場一定程度上決定相應社會政治力量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心的地位和作用。
3
俄羅斯總統選舉由民選制趨向於提名制,
前任總統的意願和行為不僅影響選民情緒,
也左右
了總統選舉的結果。

4
、西方國家選舉制度包括那些基本原則?

1
、普通選舉權原則
2
、平等選舉權原則
3
、直接選舉權原則
4
、秘密投票原則

5
、當代西方國家議會的功能包含哪些內容?

1
立法權
2
財政權
3
監督權
4
彈劾權

三、論述題(
20
分)

如何看待西方國家的「司法獨立」制度?

積極意義:


司法獨立

是西方司法制度中的一項重要原則,
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而逐漸發展,
為統治階
級所推崇並最終得以確立。為此,

司法獨立

原則有其自身積極的一面。首先,

司法獨立

原則是新興資產階級在上升時期為反抗封建專制斗爭的一個有力武器。
它反對封建地主階級
個人大權獨攬、
一手遮天,
它要求民主與自由、
主張通過司法裁決不受來自行政權或立法權
的干預,而保障人民的自由。

司法部門既不像立法部門那樣掌握錢包,也不像行政部門掌
握刀劍。因此,
只要司法部門保持獨立,
不為其他任何一個部門所控制,就能成為人身和財
產權利的可靠保障。

其次,

司法獨立

成為維護統治階級內部各利益集團之間權力平衡的
一項重要政治准則,
有利於維護資產階級統治的穩定。再次,
在普通民事層面,也就是在裁
決普通的民事、
經濟等糾紛時,
法院很大程度上會遵循

司法獨立

原則行使司法權,
基本能
做到客觀、公正,使得裁決結果能為訴訟各方所接受。

局限性
:

1
、行政權對司法權的制約。
2
、立法權對司法權的制約。
3
、法律本身的制約。
4
律師
度對司法權的制約。

5
、輿論對司法權的制約。
6
、自身階級性對司法權的制約。

因此,西方的司法獨立也是相對而言的,它從立法到法官的任免,再到案件裁決的整個過
程,無處不體現出為壟斷資產階級服務的本質屬性。

由此可見,

司法獨立

原則既有它的歷史進步意義,又在現實中適應了西方發達資本主義
國家的經濟、政治、社會發展狀況。但同時,

司法獨立

原則又有它自身不可逾越的階級局
限性,特別是在裁決那些涉及政治斗爭或者觸動資產階級根本利益的案件時,盡管

司法獨


原則會給司法權這個政治

平衡器

披上華麗的外衣,但它的階級屬性也就暴露無遺了。

西方行政制度第四次形成性考核作業

1
、秘密投票原則

指選民遵循有關選舉法規定,
按照自己的意願填寫選票並進行秘密投票,
選票不向他人公開。

2
、法治

法治是指在某一社會中,
任何人都必需遵守法律,
包括制訂者和執行者本身。國家機關
(特
別是行政機關)
的行為必需是法律或法規許可的,
而這些法律或法規本身是經過某一特定程
序產生的。即,法律是社會最高的規則,沒有任何人或組織機構可以凌駕於法律之上。

3
、文官制度

又稱西方公務員制度,是指有關國家公務員考試、錄用、考核、獎懲、待遇、培訓、晉升、
調動、解職、退休以及分類管理等方面的規章制度和體制的總和。

4
、總統制

在實行總統制的國家,
總統既是國家元首,
又是政府行政首腦,
總統領導的政府行政機構與
立法機構、司法機構權力分離,相互制衡。

5
、直接民主制

指公民直接參與、討論、決定和管理國家與社會事務的民主形式。

6
、分權制衡

分權制衡原則是西方國家政治思想家就限制政府權力而建立的一種理論學說。

二、簡答題(每題
10
分,計
50
分)

1
、總統制政府的主要特徵有哪些?

1
)總統集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於一身。
2


總統獨立於議會之外
3


政府與議會完全分

4


政府成員與總統是部署關系。
5


政府不對議會負邊帶責任

2
、現代西方國家選舉制度的作用體現在哪些方面?

一是實現主權在民的重要形式二是政府取得合法性的重要手段三是西方責任制政府權力交
替的方式

3
、代議制對現代民主的運作具有哪些作用?

1
使國家權力合法化
2
使階級意志國家化
3
使權力運作程式化
4
使政治過程公開化

4
、西方國家政黨的功能體現在哪些方面??
120
1
反映和聚合民意,整合政治體系
2
動員和發展政治力量,組織競選以獲取或參加國家政權
3
執掌國家政權,影響國家立法,行政和司法過程
4
監督政府,防止和糾正政府損害社會和
公民的利益
5
通過政治宣傳和政治教育,實現政治社會化

5
、西方國家執政黨對國家主權的領導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一是現代政黨擁有明確的政治綱領,
二是現代政黨具有明確的政治目標,
三是現代政黨具備
健全的組織系統和領導機構,四是現代政黨規定了一下的

三、論述題(
20
分)

如何看待和評價西方國家的「憲法」?

(一)
1
從內容上看,憲法所規定的是一個國家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根本原則

2
從效力上看,憲法作為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3
從制定和修改程序上看,憲法的制度和修改通常是按一種特殊程序進行的

4
從憲法的解釋和實施上看,憲法的解釋和實施一般都在憲法中做了規定

(二)
1
憲河是國家的宣言書,宣告該國政治的建立,宣布該國公民權利和自由的基本精神

2
它是國家的總綱領,規定一國在一定歷史時期的根本任務

3
它規定一國的基本原則,對個體憲法規范、普通法律原則的制定和實施具有指導作用

Ⅲ 荷蘭王國憲法的第五章 立法和行政

第八十一條議會法令應由政府和議會共同通過。
第八十二條
(1)法案可由國王或其代表,或議院第二院提出。
(2)凡依據第二章有關條款,需提交議會聯席會議審議的法案應由國王或其代表,或由議院聯席會議提出。
(3)應由第二院或議會聯席會議提出的法案,由一名或一名以上議員分別在第二院或聯席會議上提出。
第八十三條國王或其代表提出的法案應送交第二院,如需由議會聯席會議審議者,則送交議會聯席會議。
第八十四條
(1)國王或其代表提幽的議案在未被第二院或議會聯席會議通過以前,如應一名或一名以上議員或政府之提議,第二院或議會聯席會議得對該法案提出修正案。
(2)在第二院或議會聯席會議上提出的任何法案在未被通過以前,應一名或一名以上議員,或提出該法案的議員的提議,第二院或議會聯席會議得對該法案提出修正案。
第八十五條第二院通過一項法案或議決提出一項法案後,應將該議案立即送交第一院審議。第二院有權委派一名或數名本院議員至第一院為其所送交審議的法案辯護。
第八十六條
(1)任何法案在未被議院通過以前,提案人或其代表有權撤回提案。
(2)第二院或議會聯席會議提出的任何法案在未被通過以前,負責介紹該法案的議員有權撤回提案。
第八十七條
(1)任何法案,經議會通過並由國王批准後,即成為議會法令。
(2)國王和議會應相互通報各自對法案的決定。
第八十八條一切議會法令的公布與生效均由議會法令規定。未經公布的議會法令概不生效。
第八十九條
(1)一般行政法規均以敷令制定。
(2)上述法規須依據議會法令規定方可包括懲處條款。處罰由議會法令規定。
(3)一般行政法規的公布與生效由議會法令規定。未經公布的行政法規概不生效。
(4)本條第二款和第三款規定同樣適用於由國家制訂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其他法規。 第九十條政府應促進國際法律秩序的發展。
第九十一條
(1)非事先獲得議會同意,荷蘭王國不受任何條約的約束,也不得宣布廢除條約。但議會法令另有規定者不在此限。
(2)議會表示同意或默認的方式由議會法令規定。
(3)任何違反憲法或導致這一結果的條約條款須獲得議會兩院2/3多數贊成始得通過。
第九十二條在遵守第九十一條第(2)款規定的條件下,可以授予根據條約設置的國際機構以立法、執行及司法權。
第九十三條條約條款及國際機構決定中就其內容對任何人都有約束力的規定,均在公布之後生效。
第九十四條王國的現行法令法規,如果與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條約規定,或國際機構決定相抵觸,不得施行。
第九十五條有關公布條約和國際機構決定的規則應由議會法令規定。
第九十六條
(1)非事先徵得議會同意,王國不得宣布處於戰爭狀態。
(2)如因實際戰爭狀態業已存在,無法與議會舉行磋商,則無須徵得議會同意。
(3)議會兩院應舉行聯席會議對這一事態予以討論並作出決定。
(4)本條第(1)款及第(3)款規定同樣適用於宣布結束戰爭狀態。
第九十七條
(1)每一個有能力的荷蘭國民均有同心協力維護國家獨立和保衛國家領土的義務。
(2)在荷蘭境內居住的非荷蘭籍國民也得承擔上述義務。
第九十八條
(1)為維護國家利益,國家應保持由志願兵和義務兵組成的武裝力量。
(2)政府對武裝力量有最高權力。
(3)武裝部隊的義務兵役制由議會法令規定。並於非軍事人員的保衛國家義務由議會法令規定。
第九十九條出於宗教等原因拒服兵役者得准其免服兵役,其條件由議會法令規定。
第一百條非依據議會法令不得僱用外國軍隊。
第一百零一條在戰爭、戰爭威脅,或其他非常時期,得以敷令徵召全部或部分非現役之義務兵入伍服役;並應立即向議會提出法案,以規定此等應徵人員在需要期間繼續留在部隊服役。
第一百零二條
(1)國家軍隊的一切費用均由中央政府基金支付。
(2)非依照議會法令規定的一般規則並給予補償,國家不得要求居民或各市為軍隊或國防提供軍隊宿舍、日常給養、軍需運輸或任何類似的援助。
(3)在戰爭、戰爭威脅,或其他非常時期適用的非常措施由議會法令規定。
第一百零三條
(1)在議會法令規定的情況下,得以敷令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以維護對內及對外之安全。宣布緊急狀態後的措施由議會法令規定。
(2)宣布緊急狀態後,憲法中有關省、市行政機構及水事管理委員會的權力的規定,第六條關於在室外和公共場所行使基本權利的規定,第七條、第八條、第九條、第十二條第(2)款、第十三條有關基本權利的規定,以及第一百一十三條第(1)款和第(3)款的規定,均得變通執行。
(3)在宣布緊急狀態後,議會在它認為有必要時,應在教令宣布結束緊急狀態以前,決定緊急狀態的期限。議會兩院應舉行聯席會議審議此事並作出決定。
第一百零四條非依據議會法令規定國家不得征課任何捐稅。應由國家徵收的其他捐稅由議會法令規定。
第一百零五條
(1)國家財政收支預算由議會法令制定。
(2)總預演算法案由國王或其代表每年在第六十五條規定的日期提出。
(3)關於國家收支的財務報告書應根據有關的議會法令規定提交議會。審計院批準的資產負債表應提交議會。
(4)有關國家財政管理的規則由議會法令制定。
第一百零六條貨幣制度由議會法令制定。
第一百零七條
(1)民法、刑法及民事、刑事訴訟程序均應在普通法典中以議會法令規定。但議會有權就某些事項制定單獨的法律。
(2)一般行政法規由議會法令制定。
第一百零八條
(1)負責調查對政府機構行為的指控的獨立機構的組成、許可權和受理程序由議會法令規定。
(2)凡涉及對中央政府機構的行為進行調查的獨立機構,應由議會第二院任命。非依據議會法令規定,不得免除上述機構成員的職務。
第一百零九條公職人員的法律地位由議會法令規定。有關公職人員職業保護及共同決定權的規則由議會法令規定。
第一百一十條政府機構在行使其職責時,應尊重議會法令賦予的公眾了解情況的權利。
第一百一十一條榮銜尊號由議會法令規定。

Ⅳ 美國三權分立,三權:財政、行政、司法分由什麼掌控管理

美國政府 聯邦政府美國的國家組織是依據三權分立與聯邦制度、二大政治思想而制定, 當初在起草憲法時因恐權力過分集中於個人或某一部門將危害人民的自由, 因而將立法、司法, 行政三種權力分別獨立, 互相制衡, 以避免政府濫權, 根據憲法: 立法機關是參議院與眾議院並設二院制議會, 司法機關以聯邦最高法院為首下設11個控訴法院, 95個地方法院及4個特別法庭. 行政機關是以由人民直接選舉的總統為最高行政首長, 並以副總統輔之, 下設幾個行政部門. 政府的權力有聯邦政府、州政府之分, 憲法起草人根據政府必須接近百姓才不致剝奪人民自由的原則, 將有關各州自治權保留給州政府, 各州政府本身擁有立法、司法、行政諸許可權, 聯邦政府的權力系以一州政府無法單獨行使者為限, 如課稅、財政、國防、 外交、貨幣銀行、出入境管理、對外貿易、國民福利、郵政, 以及科學藝術的發展援助等. 行政政府是由12個部門及根據法律設立之60餘獨立機關組成. 總統是國家的元首, 政府最高行政首長, 陸海空等各軍種之最高司令官, 總統的任期是4年, 期間除了受到議會之彈劾, 不會因受反對勢力而去職. 期滿後可以連任一期. 總統與副總統候選人經全民投標產生, 總統在任期中因意外事故發生, 不克行事時, 其殘遺任期由副總統自動遞補. 白宮是美國的總統府 EXECUTIV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為了輔佐總統達成其肩負的重責, 白宮內設有十餘個因應時代需要而成立的機構, 如國家安全委員會, 經濟顧問委員會, 通商交涉委員會、能源委員會等, 此外白宮內還有十餘名助理顧問隨時輔佐總統. 聯邦法律的日常執行和管理, 由不同的行政部門負責, 他們是由國會設立, 以處理各種國家和國際事務. 各部首長均由總統提命, 通常稱之為總統的內 閣. 除了12個主要行政部門之外, 尚有很多獨立機構, 它們之所以被稱為獨立之機構是因為它們並不屬於那一個行政部門, 這些機構中有其獨特的成立宗旨, 有的是管制機構, 如公務委員會, 會計總署, 總務署, 聯邦儲備局等, 有的為政府或人民提供特別的服務, 例如:州際商業委員會、退伍軍人總署, 證券交易委員會、全國勞工關系局、國家航空太空總署、 國家科學基金會、武器管制及裁軍總署、聯邦郵政總局、美國國際交流總署等.司法 美國的司法權力, 賦予一個最高法院, 以及國會可以隨時制定及設立的次等法院. ①最高法院: 為美國最高等法院, 也是憲法特別設立的唯一法院, 設立於首府華盛頓D.C., 法官人數為九位, 一位首席大法官及八位副手,在每年數千宗入稟案件中最高法院通常只審理約一百五十宗, 大部份案件涉及法律的解釋或者涉及國針立法的用意. 這種司法監察的權力, 並非憲法特別規定, 而是法院根據它對憲法的解釋得出的理論. 這種理論認為一項違反憲法的立法不是法律, 並進一步指出對法律進行解釋, 顯然是司法部的職權和責任. ②上訴法院: 其設立目的是為了便利案件的處理及減輕最商法院的負擔, 全國共劃分為11個上訴區, 每區設有一個上訴法院, 每一上訴法院有三至十五名法官, 顧名思義, 上訴法院復審地方法院的判決. ③地方法院: 全國五十州劃分有八十九個地方法院, 訴訟當事者能就近進行訴訟, 每一地方法院有一至廿七位法官, 這些法院所處理的大部份案件都是違犯聯邦法律的行為. ④特別法庭: 除了聯邦法院的一般裁判權外, 另有為了特殊目的而設立的法庭, 例如申訴法庭對那些向美國提出的賠償申訴作出判決. 關稅法庭對涉及進口貨物的稅款或限額的民事訴訟享有獨家的裁判權, 另外還有關稅及專利權的上訴法庭, 以聆訊不服關稅法庭及美國專利局判決的上訴申請. 憲法為保障司法獨立, 規定聯邦法官可在行為良好期間任職, 實際上是直至他們死亡, 退休或辭職. 在職期間的法官犯法會像總統或其他聯邦政府官員一樣受到彈劾, 美國法官由總統任命, 並由參議院批准, 法官的薪水也是由國會核定, 年薪自地方法官的四萬四千六百元至首席大法官的六萬五千六百美元不等.立法根據美國憲法第一條, 聯邦政府將所有立法權力賦予參議院及眾議院組成的國會, 參議院由每州二名議員組成, 眾議院議席按每州人中多寡而定, 每五十萬人選舉一名眾議員, 但保障每州至少有一名, 目前有六州: 阿拉斯加、內華達、德拉華、北達科他、佛蒙特及懷俄明等只有一名眾議員, 相反的加利福尼亞州就有四十三名眾議員. 早期的國會議員並非由人民直接選舉, 一直到一九一三年通過的憲法第十七條修正案才規定參議院由人民直接投標選舉, 憲法規定, 美國參議員必須至少年滿三十歲, 成為美國公民至少有九年, 眾議員須至少廿五歲,成為美國公民至少七年, 二者均需屬所代表之各州的居民, 州議會把州劃分為數個國會選區, 每區的選民每二年選出一名眾議員, 每逢雙數年份便舉行全國性的選舉選出參議員. 由於參議員的任期為六年, 故實際每二年僅改選參議院的三分之一議席以避免國會的功能因改選而中輟.州政府 早在聯邦政府建立前便有個別殖民地的政府, 其後成為州政府, 在這之前又有縣政府和較小單位, 甚至在一六○二年英國清教徒從船上登陸前, 他們已制定了五月花契約, 當這批拓荒者向西推進時, 在每一邊遠地區都建立起政府來處理事務, 美國憲法的起草人, 對此多層次的政府制度未加變動, 雖然他們使國家至高無上, 但他們也明智地認識需要有地方的政府, 更直接地與人民接觸, 並且更熱心於迎合人民的需要. 因此除了國防、外交、貨幣等全國性的事務劃歸中央處理外, 其他如教育, 衛生等地方性事務則劃歸地方政府處理, 美國的州政府與聯邦政府一樣, 設有行政、立法及司法三部門, 州長是一州的行政首長, 由民眾投票選舉, 除了少數州任期二年外, 大部分的州長任期為四年, 除了內布拉斯加州只有單一的州立法機關外, 其他的州都有兩院制的州立法機關, 在大部分的州里, 州參議員任期為四年, 眾議員的任期為兩年, 州立法程序與國會極相似, 州的司法組織並不附屬於全國的法院體系, 它是由一組類似聯邦司法機構形式的法院組成, 處理私人間或私人與州政府之間的民事訴訟並聆訊有關觸犯刑法的案件. 許多州除了一般裁決權的法院外, 也有特別裁決權的法院, 例如:遺囑檢驗法院, 監督遺囑的執行, 青少年法庭處置未成年犯, 家庭關系法院處理家庭的不和案件;小額申訴法庭處理小額債款的糾紛. 市政府與其他地方政府:美國曾以農村為主, 但今天已成為一個高度城市化的國家, 有四分之三居民現居住於城鎮, 大城市或市郊. 城市直接照顧市民需要的程度較聯邦或州為大. 從警察、消防到衛生教育、公共運輸及房屋無一不包. 市政府是由州特許設立, 市政府的組織在全國有極 大的差異, 不過, 幾乎所有市政府都有某類由選民選舉的市議會負責制定城市的預算, 訂立財政課稅率, 並撥款給各行政部門, 此外, 他們尚有權否決城市法令, 一位民選的市長擔任行政部門的首長, 除了這類市長暨議會的市政府外, 尚有委員會和城市行政官的市政府組織形成. 此委員會是把立法和行政職務合並由一組官員負責. 這組官員的人數通常有三個或三個以上由市民選舉. 每一位委員監督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城市部門的工作, 其中有一位委員被任命為主席, 他往往被稱為市長. 但他的權力與同僚相等, 城市行政官型的市政組織首先於一九○八年在弗吉尼亞州的斯坦頓實行, 在這種類型下, 由一個小型的民選市議會制訂城市法令和擬訂政策, 但僱用一名受薪行政人員執行這些政令.除了聯邦政府、州政府、及市政府外, 美國尚有縣、自治市、鎮、學校區及特別區等行政單位, 縣通常是州的再分區, 包括二個或二個以上的鎮及數個鄉村, 縣設委員或監督委員會負責徵收、稅款、借款、貸款、監督選舉、建築及維持公路和橋梁以及實施全國性、州和縣的福利計劃. 總統的選舉總統的選舉每四年舉行一次, 日期為11月第一個星期的星期二那天舉行選舉, 十一月大選舉行後, 總統的四年任期就在次年的一日廿日開始, 憲法規定總統必須由一個在美國出生而年齡至少35歲的美國公民擔任. 由各政黨在總統選舉之前幾個月的提名大會上選出該政黨的候選人. 並草擬一份稱為政綱的聲明, 對不同的問題表示其立場, 因此選民不但要決定贊成或反對競選人, 而且要決定贊成或反對候選人所代表之政黨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哲學. 雖然每次選擇的花費不貲, 美國人依然樂此不疲, 因為兩個世紀下來, 人們確信選舉能使政權得以和平轉移.

Ⅳ 美國立法流程急!懸100!

美國的立法程序
美國國會是美國政府的立法機構,故美國的立法程序,實際上就是美國國會的立法程序。美國國會分眾議院和參議院兩院。眾議院議員有435人,每一名議員代表一個國會選區,任期為兩年。眾議院里議員的席次是以每一個州的人口依比例計算,比方說加利福尼亞州人口眾多,選區也多,所以在眾議院里就有53名眾議員代表加利福尼亞州;相反的,懷俄明州雖然面積廣大,但是人口稀少,所以整個州就算一個國會選區,在眾議院里只有一個席位。參議院則不同,不管州的面積和人口多少,每一個州都有兩名參議員,所以參議院里總共有100席位,每一名參議員的任期為六年。美國國會的立法程序大體如下:
1.立法提案
美國國會的立法程序從擬定立法草案開始。在美國,任何人都可以擬定立法草案,但是任何新立法只有國會議員可以正式在國會里提出。在通常情況下,立法草案是由國會議員和其助理擬定的,這些議員會在其選區競選期間了解了選民對某些議題的想法,並向選民保證他如果選上將會在國會里提出其選民支持的立法草案。
參議員和眾議員被選民選入國會,其主要職責之一就是制定法律。另外,議員的選民,不管是個人或組織,也可以把擬定的立法草案轉交給代表當地選區的議員。與此同時,美國行政部門,包括美國總統和內閣成員等也可以向眾議院議長或參議院議長提出立法草案。這種立法來源叫做「行政溝通」(Executive Communications)。根據美國憲法,美國總統必須向國會報告「國家現況」,這就是為甚麼每年總統必須在國會發表國情咨文的原因。總統通常趁這個時候向國會提出法案建議,在國情咨文發表過後,總統會正式把他的立法草案送交給國會有關委員會,委員會主席通常會立刻以原本的形式或修改過的版本向國會提出。
2.提案類型
提案的類型有四種。這四種形式包括法案(Bills)、聯合決議案(Joint Resolution)、共同決議案(Concurrent Resolution)和簡單決議案(Simple Resolution)。在參議院和眾議院里,大部份的立法都是以「法案」的形式提出。比方說,2001年到2002年期間,參眾兩院提出了8948 項法案和178項聯合決議案。在這些法案中,眾議院提出了5767項法案和125項聯合決議案。「聯合決議案」和「法案」兩者沒有很大的不同,兩者都需要經過同樣的立法程序,不過對美國憲法的修正案必須以聯合決議案的形式提出。這種決議案得到眾議院和參議院三分之二多數通過後將直接送到總務管理局局長,讓總務管理局局長送交到各州徵求各州批准,不需經過總統批准。聯合決議案成為法律的方式和法案相同。
至於共同決議案和簡單決議案的處理方式則和法案或聯合決議案的方式有所不同。這兩種類型的提案通常和制定美國法律無關,而是和兩院議事規則、運作和表達兩院對事情的看法有關。所以當兩院通過這種類型的決議案後,決議案不會遞交給總統,要求總統批准。
共同決議案無約束力。眾議院提出的共同決議案得到全院通過後將由眾議院議事員簽署後做為記錄,參議院通過的共同決議案將交給參議院秘書簽署,兩院通過的共同決議案都不會遞交給總統採取行動。在國會開會期間,任何議員都可以提出新的立法。眾議院有關單位在收到新的立法後會給這個立法草案一個編號,然後把這個立法提案送交和這個立法有關的委員會(Committee)或小組委員會(Subcommittee),讓小組成員對草案進行審議。
3. 委員會和聽證會
根據國會圖書館的介紹,美國立法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步驟可能就是委員會的行動。委員會或委員會小組成員在這個階段對提出的立法草案進行密集的考慮,仔細研究和辯論,如果立法議題有足夠的重要性,委員會會通過舉行公共聽證會,來了解正反兩方對這項立法的意見。接下來,委員會小組成員將對這項新的立法投票,來決定對這項立法採取甚麼行動。委員會成員可以對提出的立法進行修改,委員會成員再投票決定是否贊成這些修改。如果這項立法沒有在委員會審議階段得到批准,這項立法的壽命就在這里結束了。
4. 全院表決到兩院協調
得到委員會多數贊成通過的立法將被送到眾議院全院,在眾議院院會中讓全體議員對立法進行審議,辯論和投票。這項立法通過適當議事程序在眾議院全院表決後,將送到參議院審議。如果參議院對眾議院的立法有修改,這整個修改後的立法必須再送回眾議院審議。眾議院和參議院有時會在同樣一個議題上有不同看法,像最近在美國炒得沸沸揚揚的移民法案問題就是一個例子。
5. 總統簽署
當會議委員會的成員達成共識後,同一個版本的立法草案將會分別在眾議院和參議院表決,如果立法草案在兩院都得到通過,這項草案將送交給總統,請總統簽署,成為法律。
這五個步驟就是美國的基本的立法程序。

Ⅵ 哪些外國法律制度對當前國家的民主法制建設有借鑒啟示的意義

我國對外國法律制度的借鑒是有傳統的,早在80年代初中國法學會成立大會上,中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主要奠基人彭真就要求中國的法學工作者「研究法學必須吸收古今中外的有益的經驗……法學會要研究古今中外的法律,不管進步的、中間的、反動的,不管是奴隸主的、封建的、還是資本主義的,都要研究,取其有用的精華,去其糟粕和毒素。」我國借鑒外國法律制度主要體現為四種形式:一是與立法政策有關的借鑒,即對某一類立法或某一項立法帶有指導性,或對其他立法有直接影響的規則;二是了解研究外國有關法律中的若干基本原則和基本精神,以啟發思路;三是法律結構和法律技術上的採納;四是吸收某些具體規定和具體做法,以增加某一立法或制度的客觀適用性。無論哪種借鑒,都要從中國客觀實際出發,以我國現有法律體系中尚不完善的環節為重點,把是否符合我國實際和人民的利益作為法律移植的評判標准。實踐中,外國經濟商務領域的法律和涉及人與自然關系的法律借鑒的直接可能性較大,而有關人、婚姻、家庭、財產、勞動關系等領域的法律,由於基於根本不同的價值觀念的,直接借鑒非常困難,更多的是理念或技術層面的借鑒。
回歸主題,個人認為,以下外國法律制度對我國當前國家的民主法制建設有一定借鑒啟示的意義:
1、社會保障方面的法律制度:如低保。德國於1957年頒布的《農民老年救濟法》標志著德國逐步建成了獨立的、全面的農村社會保障法律體系,有效應對了歐洲一體化推進加劇農業領域的競爭壓力與德國農業人員較低生活水平之間的矛盾。此外,日本的低保制度相對完善,在法律層面上具有相當可操作性,也算得上是日本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成功建成的重要經驗之一,其具有的顯著特色和基本經驗對構建與完善我國農村低保提供了可資借鑒之處。
2、地方立法程序方面的法律制度:一些國家(尤其是聯邦制國家)在地方立法程序建設上頗有心得,以美國規章制定程序為例,其關於非正式程序、正式程序、例外程序、混合程序、協商程序等都有詳細的規定,對我省地方政府立法有一定的啟示。如在改革地方規章制定程序上,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法制理念要由重實體轉向重程序,由重擴權轉向重約權;修改規章制定規定,要增加公眾參與的有關程序等。
3、基層自治方面的法律制度:以城市社區自治為例。當今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制訂了城市社區自治的法律法規,在經歷過一定時期的社區治理後,形成了以美國為代表的居民主導型模式、以新加坡為代表的行政主導型模式、以日本為代表的混合型模式和以我國香港地區為代表的服務導向型模式。探討和比較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社區自治立法、總結其立法規律,對於當前修改《居組法》、完善我國城市社區自治法律制度有一定的啟示和借鑒作用。
4、電子政務方面的法律制度:美國、新加坡、韓國、日本、等國家電子政務法規體系建設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電子政務組織法,包括電子政務的主管部門及其職權職責,以及電子政務的設置及其法律地位;信息公開法,指政府在面向公眾進行信息公開方面的法律法規;電子政務安全法;電子簽名法;電子政務財政法,主要調整電子政務財政資金的來源、預算、使用及其監督等事項;電子政務監督法。為我國相關法律制度提供了參考來源。
5、農地徵收補償方面的法律制度:美國的農地徵收制度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 其在長期的司法實踐中積累的法治經驗是人類優秀文明共同的成果,對當前中國正在積極推行新一輪的農地徵收制度改革具有重大的借鑒意義。我國可以參考其農地徵收的憲法准則、農地管制性徵收和補償機制,並借鑒成熟的市場機制和法制框架下的農地徵收經驗,對中國當前農地徵收制度的改革提供有益建議。
6、公民申訴(信訪)方面的法律制度:在國外,與我國信訪制度相類似或相近似的制度統稱為公民申訴制度.信訪制度是一個國家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存在於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特別是普遍存在於民主法制發達的國家。它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發展,隨著法制的健全而完善,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國外公民申訴制度在法制化建設的程度與水平上具有一定的領先經驗,為我國建設改革和完善信訪法規提供啟示和借鑒。
7、反腐敗方面的法律制度:國外的監督監察機構和反腐敗組織已經形成了比較嚴密的體系。以《俄羅斯聯邦反貪污賄賂法》為例,該法的公布實施,使俄羅斯聯邦實現了從「權力反腐」向「制度反腐」、從「分散反腐」向「系統反腐」的轉變。了解俄羅斯聯邦反貪污賄賂法的立法進程及其特點,分析俄羅斯聯邦反貪污賄賂法的主要內容,對我國反腐敗法治的順利開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美國的預防職務犯罪的法律體系也十分值得借鑒。
8、計劃控制方面的法律:以預算為例。美國預演算法律制度體系已有二百多年的構建歷史,深深地烙印著美國權力制衡、預演算法定、程序規范和順勢而變的特徵。學習其在理順預算管理職責分工,建立健全預算編制、執行和監督相互制約等方面的法律機制,有利於進一步提高我國預算管理的科學性、民主性和透明度,嚴格政府債務管理,控制和防範財政風險。
9、國家安全方面的法律制度:以反恐為例。與法治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反恐立法尚處於發展階段,法律法規的專門規定稀疏零散且可操作性不強,反恐立法進程任重而道遠。鑒於恐怖主義的復雜性和反恐斗爭的特殊性,以及反恐與人權保障之間的復雜關系,決定了反恐立法並非易事。我國應在借鑒俄羅斯、德國、英國、美國、法國等國家的立法經驗基礎上,探索出適合本國國情的反恐立法之路。
10、教育方面的法律制度:依法治教是一個國家對教育實施較為成熟管理的標志。20世紀中後期以來,各國更加關注教育法制的健全和完善,把其視為對教育進行宏觀控制和管理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國外教育法制發展,成文教育法日益占據主體地位,教育法律體系日趨完善,教育法律法規的執行、監督制度日趨成熟,教育司法制度比較健全。我國應在廣泛借鑒的基礎上建立對教育法律法規適時的立、改、廢制度,在國家法制統一原則前提下,擴大地方教育立法許可權,健全並完善教育執法與監督機制,加強教育法學的理論研究與學科建設,更好地服務於我國教育法制實踐。
11、環境方面的法律制度: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歷程,我國環境法律的覆蓋面已經相當廣泛,幾乎所有已知的重大環境問題都處在環境法律的覆蓋之下,就環境法律的覆蓋面而言,我國環境法律已經比較完備。在全社會建設「美麗中國」的新要求下,我國的環境法制建設面臨下一步的戰略突破口,學習國外相關法律制度能為我們提供一些幫助,如美國的《國家環境政策法》對美國政府執政理念的轉型和行政決策程序的科學化和民主化的重大推動作用,深入研究該法將有助於我們確定我國環境法制建設的發展方向和戰略突破口。

Ⅶ 美國的司法體系

美國的法院體系和司法原則

一、雙重的法律體系和司法體系
在美國打官司,首先得知道哪些案件應該向州法院起訴,哪些案件應該向聯邦法院起訴。美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有聯邦憲法和聯邦法律、州憲法和州法律兩個法律體系,但聯邦憲法和聯邦法律具有最高地位。法院同樣存在聯邦法院系統和州法院系統,聯邦有最高法院,各州也有州的最高法院(有的州稱為州最高上訴法院或上訴法院)。州法院是州政府的司法部門,聯邦法院則是聯邦政府的一個部門,這兩套法院之間沒有上下級關系,但在司法管轄的范圍上有所分工。絕大多數的案件,既可向州法院起訴,也可以向聯邦法院起訴。但州法院審判案件時,在適用法律方面不僅受州憲法和州法律的限制,也要受聯邦憲法和法律以及聯邦所簽定條約的約束,「即使州的憲法和法律的任何條款與之相抵觸」。
聯邦法院的管轄權受聯邦憲法和法律的限制,只能行使由聯邦憲法賦予和由國會立法規定的聯邦司法權力。根據美國憲法第三條第二款的規定,合眾國司法權適用於以下范圍的案件:①合眾國作為訴訟的一方的案件;②涉及到州的案件,具體包括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州之間的訴訟案件、一個州與另一個州的公民之間的爭執案件、不同州的公民之間的訴訟、同一個州的公民之間關於不同州的土地的所有權的訴訟;③涉及大使、公使和領事的一切案件;一州或其公民與外國或外國公民或屬民之間的訴訟;④所有涉及到聯邦憲法、國會通過的法律和根據聯邦權力締結的條約的一切案件,以及關於通航水域的法律一切案件。
憲法讓聯邦法院有權審理上述案件,但並沒有禁止州法院審理這些案件。但是,美國國會可以規定某些案件由聯邦法院獨自行使管轄權,如反對合眾國的犯罪所引起的案件,以州為訴訟當事人的案件,涉及大使和其他外交官員的案件等。這樣,在任何一個州里,都既有州法院系統,也有聯邦法院系統。對有些案件,兩種法院都可以受理;另一些案件,只有州法院才能受理;還有些案件,只有聯邦法院才能受理。事實上,聯邦法院審判涉及聯邦法律的一切案件,但憲法對初審管轄權和上訴管轄權作了區別,如聯邦最高法院只擁有有限的初審管轄權,但最高法院擁有廣泛的上訴管轄權。因此,在美國,一場官司可能從州法院開始,但如果涉及到聯邦憲法和聯邦法律,就可以從州最高法院上訴到聯邦最高法院。

二、司法獨立原則
司法獨立是法治原則在司法領域的體現。司法機關的基本任務和職責,就是根據憲法和法律裁決公民與公民之間、公民與國家機關之間的各類糾紛和爭執,法官做出裁決,只服從憲法和法律,必須獨立進行審判。司法獨立,首先是指獨立於行政機關,法院和法官行使司法權,不受行政機關的干涉,不接受行政機關的領導和指示,行政機關不得因法官的判決不符合其意願而將法官撤職。但在美國,由於實行所謂「嚴格的」三權分立,司法獨立還強調法院獨立於立法機關。由於獨立後的13國普遍奉行「立法至上」的原則,一段時間里,議會任意侵佔侵佔行政和司法部門的權力,議會甚至宣布法院關於財產爭議的裁決無效。因此,制憲會議有意讓聯邦政府的三個部門相互獨立,相互平行,國會也不能幹涉和干擾法院的審判活動,法官如果認為國會制定的法律違反憲法,就可以拒絕執行。
為了保證司法獨立,保證法官不會因為做出某項裁決而受到政府或國會的報復,美國在憲法和法律上採取如下一些措施:
⒈法官如無過失得終身任職。第三條第一款中就明確規定,「最高法院和下級法院的法官在行為良好期間得繼續任職」,這就意味著聯邦法院的法官實行終身制。現在,美國聯邦法官在年滿70歲且任職滿十年的情況下可以退休。美國有些州法院的法官是由選舉產生並實行任期制,但在任期屆滿之前,除非經過彈劾不得被免職或令其提前退休。無論實行終身制還是任期制,在退休前或任期屆滿之前,法官的職務都是有保障的,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但法官應受彈劾的監督,即法官如犯有「叛國、賄賂或其他重罪和輕罪」,經彈劾應被免職。不過,也有人主張對法官的彈劾與總統及其他文職官員應有所不同,如違反「行為良好」的原則也應受到彈劾。事實上美國歷史上對法官的彈劾也多一些。
⒉不相容原則和政治中立。不相容原則也適用於法官,即法官不得同時擔任政府職務,不得兼任議員,不得兼任其他盈利性職務。政治中立則要求法官不得以政黨身分從事政治活動。
⒊待遇保障。法官享有高薪待遇和退休保障,憲法第三條第一款還規定,聯邦法官「應在規定的時間得到服務報酬,此項報酬在他們繼續任職期間不得減少」。這條規定的目的,是使法官任職期間免遭報復和刁難。因此,法官任職時,他的薪金可以增加,但不能減少。現在,合眾國最高法院的首席法官的年薪與副總統相同。年滿70歲並擔任聯邦法官10年以上,或年滿65歲並擔任聯邦法官15年以上,可以領全薪退休。為了確定聯邦公職人員的薪金標准,建立了一個由九名「不擔任公職的人員」組成的「行政、立法和司法人員薪金委員會」,由總統任命的三人(並指定一人擔任主席)和參議院議長、眾議院議長和最高法院首席法官各任命二人組成。該委員會的職責是對包括國會議員在內的行政、立法和司法人員的薪金標准進行審查,並向總統提出報告和建議,總統再根據此報告向國會提出建議,建議在提出30天後自動生效,除非參眾兩院在30天期限內以聯合決議否決此建議。

三、遵守先例原則
美國屬於英美法系,其重要特點就是存在判例法。所謂判例法,不是由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而是產生於法官的判決,即可以從法官判決中推導出來的法律原則。法官判決不僅是根據制定法,也具有宣示法律原則、解釋制定法的作用。因此,在美國的司法制度中,實行「遵守先例」的原則。法官的判決不僅適用於所判決的案件本身,而且成為一種先例。法官們在判決時,都要考慮所有的判例,其中不僅包括遵守上級法院的所有判決,也要遵守他們自己法院先前的判決。因此,一個判決一旦做出,這個判決就對做出判決的法官本人也有了約束力。當然,先例並非絕對不能改變,但應該有「明顯的理由」。但是,在先例面前,法官們也仍然有他們的主動性,因為在同樣的問題上,總會存在可供法官挑選的許多相互沖突的先例。尤其是聯邦最高法院,可以根據社會情況的變化來撤消它不再願意遵循的先前的判例。如1954年,由沃倫擔任首席法官的最高法院在布朗訴托皮卡教育委員會案中的判決,就推翻了普萊西訴弗格森案確立的「隔離但平等」的原則,裁決隔離使用教育設施的作法本身即為不平等。

四、法官的挑選和任命中的政治與法官的「政治中立」原則
由於聯邦法院的法官由總統提名經參議院同意後任命,兩黨主要是通過影響對法官的任命來影響司法過程。根據法治原則,司法系統應嚴守公正、中立的准則,超越於黨派政治之上,但「實際上在選擇最高法院或聯邦法院法官時,政黨傾向或司法哲學是其中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20世紀30年代,羅斯福總統曾經試圖通過任命有本黨背景的法官改變聯邦最高法院法官的黨派構成,目的就是使之更有利於「新政」的實施。後來,盡管對司法任命的非政治化作了努力,使司法決策更多來自法官個人而非黨派傾向,但是「法官並未完全擺脫政治性考慮,他們仍然和行政、立法機關中的重要政治人物保持著鬆散的聯系,他們必須依靠政黨的立法者為其制定預算」。
在各州,州法院法官的挑選辦法有較大差別,大多數州實行選舉產生的辦法,而選舉又有黨派選舉和超黨派選舉之分。
具體情況如下:在黨派選舉中產生法官的有13個州;實行超黨派選舉的10個州;有4個州由州議會選舉產生;由州長任命的有7個州;另外有16個州實行功績制。
但是,法官不論是選舉產生還是任命產生,也不論他在擔任法官之前有何黨派背景,不論曾經擔任過什麼公職,一旦成為法官,他就不得再參與黨派活動,而應保持「政治中立」。因此,行政首腦(總統和州長)實際上不可能控制由他們任命的法官。例如,1952年,最高法院在「楊斯頓鋼鐵和鋼管公司訴索耶案」中拒絕了杜魯門總統接管鋼鐵廠的理由,裁決總統的接管違反憲法,而當時的最高法院九名法官中,五名是由羅斯福總統任命,四名是由杜魯門總統任命的。又如,尼克松總統在他的任期內有機會任命了四位最高法院的法官,其中包括首席法官沃倫·伯格,然而,正是這個包括四名由尼克松本人任命的法官的最高法院,在「合眾國訴尼克松」案中全體一致通過,拒絕了尼克松所提出的理由,裁決尼克松總統應該交出水門事件特別檢察官賈沃斯基所要求的錄音帶。而播放這些錄音帶揭露了尼克松曾參與掩蓋水門事件,導致尼克松面臨必然被彈劾的結局,他因而只好選擇辭職。這一事件說明,「通過法官的任命來控制最高法院是極為困難的」。

美國的聯邦法院

一、1789年司法條例
美國憲法第三條規定,「合眾國的司法權,屬於一個最高法院和國會隨時規定和設立的下級法院」,這意味著制憲會議共同同意的是要建立一個最高法院作為聯邦司法系統的最高審判庭,但對於聯邦司法系統如何組成,是由各州法院組成還是由聯邦下級法院組成,對於是否需要設立聯邦下級法院等問題,未能達成一致,因此把所個問題留給國會去決定。
第一屆國會開始工作不久就通過了1789年司法條例,建立了聯邦法院體系,確定了聯邦法院的組織和各類法院的管轄范圍。當時規定最高法院由一名首席法官和5名大法官共6人組成,建立的下級法院包括13個地區法院,每個州為一個聯邦司法區,每個地區法院設一名法官,三個巡迴法院,每個巡迴法院由兩名最高法院法官和一名地區法院法官組成,從而構成了聯邦法院體系。不過,自那以後,美國的司法條例經國會做過多次修訂,增設和撤消各類法院、改變各類法院的管轄權、制定和修改程序規則、為各類法院設置官員和雇員的職位等。其中最重要的修改有兩次,一是1891年通過的司法條例,為減輕最高法院的負擔建立了上訴法院,在此之前各巡迴區的上訴案件是由最高法院法官承擔審理的。二是1925年的條例賦予最高法院調閱下級法院案卷的裁處權。
1789年的司法條例及後來的修訂,顯示了美國的國會擁有規定包括最高法院在內的聯邦法院的組織結構、管轄許可權和辦案程序的權力,體現了立法部門對司法部門的制衡。但反過來,最高法院是由憲法直接設立,它的存在不以國會的意願為轉移,並擁有憲法所規定的初審管轄權,正是最高法院在馬伯里訴麥迪遜案中裁定1789年司法條例的某些條款違憲,確定了美國的司法審查制度。
1789年司法條例第25條明確把州法院置於聯邦法院的上訴管轄權之下,規定州法院所判決的以下幾種案件可上訴到聯邦最高法院:州法院的判決違反了合眾國憲法、法律和條約;州法院的判決所維護的州法律與合眾國憲法、條約、或法律相抵觸;州法院的判決否定了聯邦憲法和法律所肯定的權利和特權。這樣,就把聯邦至上條款所體現的原則貫徹到了司法制度中,使得凡是被認為違反了憲法第六條關於聯邦憲法、法律和條約為全國最高法原則的案件都可以上訴到聯邦最高法院,賦予了聯邦法院復審州法院判決的權力,並使聯邦最高法院對於各州成為憲法最後解釋者,從而「解決了州和聯邦權力的范圍之爭問題」。

二、聯邦法院的體制
現在,美國聯邦法院系統由94個聯邦地區法院、13個聯邦上訴法院和一個最高法院組成。

1、聯邦地區法院
每個州至少有一個地區法院,較大的州可能設立2至4個地區法院。現加利福尼亞州設有四個地區法院,辦公地點分別在舊金山、薩克拉門托、洛杉磯和聖迭戈。紐約州和得克薩斯州也有四個地區法院。美國全國50州共設有89個地區法院,另外哥倫比亞特區和波多黎各領地各有一個地區法院。每個地區法院至少有一名法官,共有576名地區法官。設在紐約市的紐約州南部地區法院法官最多,有27名法官。聯邦地區法院法官都是由總統經參議院同意後任命,終身任職。地區法院是初審管轄法院,也是聯邦司法系統中「工作最重的」的法院。這91個聯邦地區法院只有聯邦的司法管轄權。但聯邦地區法官審理的案件可能涉及不同州的公民,這時,他們也要應用有關州的法律。經聯邦地區法院判決的案件,大多數可以上訴到聯邦上訴法院,有少數幾種可以直接上訴到最高法院。
地區法官可以任命書記官、法警、法律書記員、法庭報告發布官、法庭記錄員等協助他的工作。但最重要的角色是聯邦執法官。聯邦執法官分專職和兼職兩種,全國現共有287名專職執法官和168名兼職執法官。他們也是由地區法官任命,但需要經聯邦司法地區的居民組成的陪審員小組審查。執法官任期八年,其職責是發布逮捕狀、決定被捕者是否應由大陪審團起訴。每個地區法院還有一名聯邦執行官,他由總統任命並受聯邦司法部長的監督,他的主要職責是維持法庭秩序、實施逮捕、執行法院命令,傳喚證人等。

2、聯邦上訴法院
美國全國50州劃分為11個司法巡迴區,此外,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作為一個巡迴區,每個巡迴區設立一個聯邦上訴法院,共12個上訴法院。每個巡迴區所管轄的范圍大小不同,如第二巡迴區只轄紐約和康涅狄格兩州,第九巡迴區則轄加利福尼亞等太平洋沿岸及夏威夷、阿拉斯加九個州並加上關島和北馬里亞納群島。
另外還有一個特別的「聯邦巡迴區」,其上訴法院稱為聯邦巡迴上訴法院,由12名總統提名經參議院同意任命的法官組成,辦公地點也設在哥倫比亞特區。該上訴法院與其他12個上訴法院地位相同,但其管轄的地理范圍涉及全國,而管轄的案件限於審理由各聯邦地區法院及有關聯邦獨立管理機構轉來的涉及專利、商標、版權、合同、國內稅收的案件,以及索賠法院和國際貿易法院的判決。因此,在哥倫比亞特區有兩個上訴法院,一個為哥倫比亞特區上訴法院,一個為聯邦巡迴上訴法院,兩者是不同的。
每個聯邦上訴法院有6至28名法官,也都是由總統提名,經參議院同意後任命,皆為終身職。上訴法院審理案件,一般由三名法官組成法庭,但特別重要和有爭議的案件要求全體法官出席。上訴法院只有上訴管轄權,受理經轄區內聯邦地區法院判決的案件的上訴,也審查聯邦貿易委員會之類的獨立管理機構的行動。
最高法院、聯邦上訴法院、聯邦地區法院是根據憲法第三條設立的,因此被稱為「憲法性法院」,又稱「憲法第三條法院」,但它們都屬於一般管轄權的法院。另外,還有國會設立的特別憲法性法院,如合眾國國際貿易法院、合眾國索賠法院。
此外,還有一類不是根據憲法的第三條設立而是由國會為某些特別的目的而設立的法院,或者說是由國會為行使憲法第一條所賦予的立法權而設立的法院,被稱為「立法性法院」,或者「憲法第一條法院」。立法性法院的法官一般由國會規定了明確的任期,並被授予非司法的職能,其挑選和任命程序也與憲法性法院的法官不同。如合眾國軍事上訴法院審判案件應用軍事法,由三名文職法官組成,由總統經參議院同意任命,但任期為15年;破產法院專門審理有關破產的案件,法官由聯邦上訴法院任命,作為聯邦地區法院的附屬機構。

Ⅷ 行政立法有什麼效力

行政立法的生效時間:行政立法通常自發布之日起生效,但有時相應立法另定生效日期。
行政立法的失效時間:行政立法失效有四種情況:
1、授權法規定的授權時效屆滿;
2、新法廢除舊法;
3、相應立法規定的社會事實已消滅或效果已完成;
4、法規清理中宣布廢止相應立法。
三、行政立法效力的地域范圍:行政立法的效力一般有及於相應立法主體所管轄的行政區域,在行政區域外則適用沖突法規范。
四、行政立法對人的效力:行政立法的效力不僅及於本國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而且及於在本國境內的外國人、無國籍人和外國組織。
五、對行政立法的監督:權利機關有權撤銷行政機關制定的與憲法、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和規章;上級行政機關有權撤銷或改變下級行政機關違法或不適當的規章;人民法院在行政訴訟中,發現行政立法違法,可向有權機關提出撤銷或改變的司法建議。
所有的立法與行政許可權分配方式都可以總結為分離型與下降型兩種模型,其中分離型又可以細分為雙重分離型、立法與行政分離型和立法分離型。「分離」意味著要麼是限制下游,要麼是限制上游。
拓展資料:行政立法指國家行政機關依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制定、頒布具有法律效力的規范性文件的活動,簡言之為行政機關立法。所謂立法與行政的許可權分配即是理順法的制定與執行之間的上下游關系,本質是權力等級序列問題。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一條為了規范立法活動,健全國家立法制度,提高立法質量,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保障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制定、修改和廢止,適用本法。

Ⅸ 如何認識和對待西方的行政監督思想和實踐

1、西方行政監督思想的理論成果

「分權制衡論」也稱權力制約論,他是西方國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三種權力各自獨立又相互影響和均衡的理論。「人民主權論」是西方思想家基於社會契約論和主權論提出的民主理論,是近代西方政治史上發展的一個重要成果,認為人民擁有主權,國家的主權源於人民的讓渡。人民對國家政府有天然的監督權。

它們對行政監督體系的建立和運行起著思想支撐作用,行政監督體系是由立法行政監督、司法行政監督、社會及輿論監督和行政申訴監督這四種外部監督形式和行政監察這一種內部監督形式所組成。西方國家的行政監督機制要有效地發揮作用,離不開其構成要素的彼此配合和相互協調。

2、西方行政理論的實踐成果

西方一些思想家認為權力不受制約、沒有監督、至高無上是導致政治腐敗的主要原因。於是,為了防止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腐敗和權力濫用,提出了分權和制街的思想,並把它們運用到許多國家的政治實踐中,使相互制約監督的「三權分立」成了這些國家的根本制度。

西方的這些思想和實踐是有道理的,相對於封建專制制度來講,具有進步意義。像美國、瑞典在加強行政監督方面的一些做法,如監督機制、監督網路和監督獨立等,對於我國行政監督制度都有一定的借鑒。當然,西方的「三權分立」是不適合我國國情的,「三權分立」在我國是行不通的。

改革產生腐敗原因:

1、政府官員經不起腐敗思想的侵蝕和金錢物質的引誘是產生腐敗現象的主觀原因。改革開放敞開國]接受外國現代科學和文明的八面來風,同時有污濁之氣帶入。在這種情況下,一些黨員幹部經受不起新的歷史性變革的考驗,喪失了理想和信念,世界觀發生蛻變,腐化墮落等。

2、缺乏有效的制衡機制,是產生腐敗現象的重要條件。現有的制衡機制是靠命令、政治教育和不完善的紀檢監察制度進行制約,剛性不足,柔性有餘。改革開放、實行市場經濟帶來的環境復雜多變,再加上輕視思想作風建設,個別人蛻變變質,用人不當,裙帶關系,以錢買官、買權的腐敗現象,使個別品質惡劣的人混進公職人員的隊伍。

3、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體制、法制和政策的完善需要一一個過程, 在教育、管理和民主監督制度中存在著薄弱環節。

Ⅹ 外國法制史的司法制度

1、法院組織。在封建社會,法國已有獨立的法院系統,即王室法院、領主法院和城市法院,後來設立了終審法院即巴黎高等法院及其所屬是省高等法院。在訴訟程序上,先適用控告式訴訟,後來採用糾問式訴訟。
2、民事訴訟制度。1806年《法國民事訴訟法》於1807年1月1日公布實施。法典共2篇1042條。法典的特點有:第一,實行訴訟自主原則。第二,規定國家機關在某些情況下應干預訴訟。第三,對維護債權人的利益作了詳細的規定。第四,在立法技術上,該法典缺乏法國民法典那樣的創造力和想像力。
1806年的法國民事訴訟法典施行了長達170年久,至1976年新民事訴訟法典正式生效,這部法典的基本特徵有 :在其形成上,是在對1806年民事訴訟法的不斷修改的基礎上成就的;在其結構上,是一般規定與特徵規定、抽象與具體的雙重結構體系;在其模式上,實行的是當事人主義,訴訟主導權在訴訟當事人;在其內容和制度上,有特色的如民事裁判機構的多元化和程序多元化、訴權的制度化和具體化、事前程序與審理程序的分離、書證優先原則、審級的多元化、緊急的審理程序的設置等等。
3、刑事訴訟制度。1808年法國刑事訴訟法典公布實施於1808年11月27日。法典由總則和2篇組成,共643條。這一法典的內容特點為:
(1) 法典兼采糾問式與控告式的訴訟程序。
(2) 確立了起訴、預審 和審判職能分立的原則。
(3) 關於審判管轄,是按照法定刑來劃分法院的案件管轄的。
(4) 法典的許多內容和制度來源於1670年的刑事訴訟法令。
1957年法國頒布了新的刑事訴訟法典,這也是法國現行刑事訴訟法典,分卷首和5卷共802條。新法典保留了舊法典中的基本原則和不少的制度,同時,也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規定了許多新的原則和制度。 1.法院組織。德意志帝國建立後,於1877年1月17日頒布沒《法院組織法》,確認了司法獨立原則。規定審判權由獨立的法院行使,審判只服從法律,法官施行終身制。設置了由區法院、地方法院、高等法院和帝國法院構成的普通法院體系,帝國法院為全國的最高司法審級。
2.民事訴訟制度與刑事訴訟制度。1877年2月1日頒行了《民事訴訟法》和《刑事訴訟法》,分別規定了民事訴訟和刑事訴訟的程序和原則。《民事訴訟法》共10編,1084條。主要規定了總則、第一審程序、上訴、再審程序、證據制度、強制執行和仲裁程序等。《刑事訴訟法》共7編,474條。主要規定了總則、第一審程序、上訴、對已發生法律效力的案件的再審、特種形式的訴訟程序、刑罰的執行和訴訟費用等。 1.法院組織。明治維新初期,日本還沒有系統的法院組織體系,司法與行政部分。1871年成立司法省,民事裁判權統一由其監管,地方則由地方行政官兼任司法官。1875年制定《大審院各級法院職制章程》,規定大審院為全國最高司法機關,下設上等法院、巡迴法院、府縣法院,廢除了地方兼任司法官的制度,初步實現了司法與行政的分離。
明治憲法頒行後,按法國的德國的模式建立了普通法院和行政法院兩個系統,並於1890年頒行了《裁判所構成法》和《行政裁判法》。《裁判所、構成法》參照德國法院組織體系制而成,規定全國設區法院、地方法院、控訴院、大審院,實行四級三審制。《行政裁判法》規定了行政法院組織以及行政訴訟原則和制度,共4章47條。法律規定在東京設立行政法院,只負責審理依法律、勒令及有關行政裁判文件所規定的 行政違法案件。
2.訴訟制度。1890年日本政府參照德國刑事訴訟法,制定《刑事訴訟法典》,1890年10月公布,同年11月實施。
1885年日本政府在德國人鐵肖指導下,完成民事訴訟法典草案,經法律調查委員會幾度修改,於1890年月公布,次年1月實施。這是日本第一部《民事訴訟法典》,

熱點內容
行政法學歷年試題 發布:2025-01-20 03:46:34 瀏覽:516
法官和律師座談 發布:2025-01-20 03:38:35 瀏覽:220
勞動法就是個 發布:2025-01-20 02:46:29 瀏覽:599
行政法姜明安百度雲 發布:2025-01-20 02:37:57 瀏覽:364
快餐店的規章制度及崗位職責 發布:2025-01-20 01:58:03 瀏覽:431
行政規章和行政法規 發布:2025-01-20 01:15:10 瀏覽:924
11月14日社會與法頻道怎麼回放 發布:2025-01-20 01:09:25 瀏覽:444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出境配偶 發布:2025-01-19 23:58:12 瀏覽:181
新工商法保留工商前置許可 發布:2025-01-19 23:13:26 瀏覽:280
行政立法擴張體現在 發布:2025-01-19 23:07:19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