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立法
㈠ 行政立法的名詞解釋
行政立法是抄指立法機關通過襲法定形式將某些立法權授予行政機關,行政機關得依據授權法(含憲法)創制行政法規和規章的行為。它通常具有兩方面的內容:①國家行政機關接受國家立法機關的委託,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規范性文件的活動。②國家行政機關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有關行政管理規范性文件的活動。亦稱"准立法"。
㈡ 行政立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什麼
行政立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
一個國家要正常運轉的話離不開行政立法行為,行政立法行為是一個國家法律制度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行政創制行為。我們生活在這樣的一個國家下面,我們需要去了解行政立法行為到底是什麼樣的,對國家和我們的生活有著怎樣的影響。下面我們就來詳細介紹下什麼是行政立法行為:
一、行政立法的概念
行政立法是指立法機關通過法定形式將某些立法權授予行政機關,行政機關得依據授權法(含憲法)創制行政法規和規章的行為。
它通常具有兩方面的內容:
1、國家行政機關接受國家立法機關的委託,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規范性文件的活動。
2、國家行政機關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有關行政管理規范性文件的活動。亦稱「准立法」。
二、行政立法的特點
我國的行政立法,是行政性質和立法性質的有機結合。它既有行政的性質,是一種抽象行政 行為,又具有立法的性質,是一種准立法行為。忽視其中任何一方面都是片面的。
1、行政立法的行政性質行政立法的行政性質主要表現在:
①行政立法的主體是國家行政機關;②行政立法所調 整的對象主要是行政管理事務及與行政管理密切關聯的事務;
③行政立法的根本目的是實施 和執行權力機關制定的法律,實現行政管理職能。
2、行政立法的立法性質行政立法的立法性質主要表現在:
①行政立法是有權行政機關代表國家以國家名義創製法律規范的活動;②行政立法所制定的行為規則屬於法的范疇,具有法的基本特徵,即 普遍性、規范性和強制性;
③行政立法必須遵循相應的立法程序。
三、行政立法是一種什麼樣的行為
1、行政立法不都是抽象行政行為,要分情況,只有國家行政機關針對不特定管理對象實施的制定法律法規的行為等才是,而對於立法機關在行政方面的立法則不屬於。
2、抽象行政行為,是指國家行政機關針對不特定管理對象實施的制定法規、規章和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等行政規則的行為,其行為形式體現為行政法律文件,其中包括規範文件和非規範文件。
四、行政行為無效的情形
(一)行政行為無效是指行政行為具有重大瑕疵或根據理智判斷具有絕對明顯的瑕疵的無效。規定以下幾種情形:
1、以書面形式做出,但是未註明做出機關。
2、通知頒布證書的形式作出。但是沒有遵守形式的規定。
3、違反有關地域管轄的規定。
4、因客觀原因無法實施的行為。
5、要求實施構成犯罪或宗教罪行。6、 違反善良風俗的行為。
(二)絕對無效:無任何公定力,提請有權機關確認,不受訴訟實效的約束;自己否定其效力。
(三)相對無效:針對可撤消行政行為,公民可以抵制無效行政行為,但可能判斷錯誤,當事人向法院提請確認無效,向行政機關申請撤消不是其必經程序。以上供參考。
㈢ 行政立法的特點是什麼
行政立法是指特定的國家行政機關依法制定和發布行政法規和行政規章的行為。行政立法具有以下特點:
(1) 行政立法具有行政性;
(2) 行政立法具有立法性。
㈣ 怎樣理解行政法和行政立法
所謂行政法,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由規范行政主體和行政權設定的行政組織法、規范行政權行使的行政行為法、規范行政權運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規范行政權監督的行政監督法和行政救濟法等部分組成。某重心是控制和規范行政權,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行政立法:是指立法機關通過法定形式將某些立法權授予行政機關,行政機關得依據授權法(含憲法)創制行政法規和規章的行為。
是指有權行政機關依照法定程序,在自己的職權范圍內制定並頒行有關行政管理事項普遍應用的規則的活動。
通常具有兩方面的內容:①國家行政機關接受國家立法機關的委託,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規范性文件的活動。②國家行政機關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有關行政管理規范性文件的活動。亦稱「准立法」。
行政立法的主體是憲法和法律規定建立的國家行政機關。由於國家對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干預增多和行政權力的相對擴大,單靠立法機關立法已無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立法機關以委託立法方式,賦予行政機關以立法權;同時,行政機關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文件也是一種行政立法活動。
行政立法的內容包括:行政機關和公務人員的法律規范;行政機關管理國家事務的法律規范;對行政機關的活動進行監督的法律規范。不同等級的國家行政機關的行政立法的效力等級不同。
㈤ 什麼是立法什麼是行政立法哪些國家機關有權制定法律規范
立法又稱法的創制,是指有關國家機關在其法定職權范圍內依法定程序制訂、修改、廢止規范性文件的活動。 行政立法是行政機關作為立法主體的行政行為,所具有行政性,它是一種主體活動,所以具有立法性,它的內容主要為貫徹執行權力機關制定的法律採取行政措施,所以主工具有執行性和從屬性特點,從屬於權力機關的立法。行政立法是指國家行政機關依據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廢止行政法規、規章等規范性文件的活動。
1、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作為最高國家權力機關,行使國家立法權,制定法律。
2、國務院作為最高國家行政機關,根據憲法和法律,可以制定行政法規。
3、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作為地方國家權力機關,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與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較大的市(即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的從大常委會批准後施行。
4、民族自治地方(即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作為自治機關,有權根據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
5、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作為國務院的行政管理部門,可能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規章。
6、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作為地方行政機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也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法規、制定規章。
除憲法和法律明確規定的上述國家機關外,其他任何機關和組織都不能制定法律規范,如果確有必要制定法律規范,必須經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專門授權。例如:深圳、廈門、珠海、汕頭四個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過去都沒有立法權,為了充分發揮四個經濟特區在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方面先行一步探索作用,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曾先後於1992年、1994年、1996年三次作出授權決定,授予這四個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可以根據經濟特區的實際情況,在遵循憲法的規定和法律、行政法規的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制定法規,在經濟特區范圍內實施。直到1999年《立法法》通過後,這四個城市作為《立法法》規定的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才有了法定立法權。
以上所講「有權制定法律規范」,是指有權創設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義務,即通過制定法律規范賦予或剝奪、限制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某種權利,或者使其承擔某種義務。如果沒有創設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義務,則不屬於法律規范,其他國家機關也可以制定。其他國家機關制定的這種文件、規定,稱之為一般規范性文件(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統稱為規范性文件)。一般規范性文件只要符合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和上級國家機關的規定,對行政機關也有約束力,也要執行。但一般規范性文件在法院不能單獨作為審判案件的依據。法規性文件如合法可以作為法院審判時的參考。
㈥ 什麼是行政立法,行政立法的公共選擇機制的特點
行政立法是指立法機關通過法定形式將某些立法權授予行政機關,行政機關得依據授權法(含憲法)創制行政法規和規章的行為。
它通常具有兩方面的內容:
①國家行政機關接受國家立法機關的委託,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規范性文件的活動。
②國家行政機關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有關行政管理規范性文件的活動。亦稱"准立法"。
我國行政立法的公共選擇機制的特點:
1、中國政府管制不是建立在市場失靈的基礎上,而是一開始就用管制來限制、替代和消滅市場,它的核心是政府對資源的壟斷和分配權。
2、為了管制的方便,對公民實行「無權利推定」原則,即除非有法律的明確允許和政府的「恩賜」,否則推定公民沒有作出某種行為的權利。
3、由於限制了市場作用和個人選擇的空間,公共選擇的范圍就非常廣泛,或者說,在邏輯上沒有政府管不到的領域,行政法也隨之滲透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4、政府管制總體上是一種從上到下的單項的公共選擇過程,公民的個人選擇遠未成為公共選擇的基礎。
5、共有產權與管制的非中立性,在中國,承擔者主要管制職責的政府職能部門往往既是法定的行政管制者,又是產業的主管者或公有產業的老闆。
6、公共選擇缺乏一種以個人選擇為前提的合法的、充分的激勵機制。
7、中國的公共選擇體制是一種高度集權的縱向體制,在政府之外,很少存在與之制衡的多元分散的利益集團。
8、就時空上的特點而言,1970年代末以來的中國公共選擇體制一直處於轉型發展時期,這一過程既產生了大量創租、尋租機會,也使選擇的結果喪失了確定性,或難以預測均衡。
㈦ 什麼叫准立法權
準是:非正式的意思
㈧ 什麼叫准立法
准
(③~⑦准)
zhǔn
(1) ㄓㄨㄣˇ
(2) 允許,許可:~許。~予。批~。
(3) 依照,依據內:~此處理。容
(4) 定平直的東西:水~。~繩。
(5) 法則,可以做為依據的:~則。標~。
(6) 箭靶的中心:~的(d?)。
(7) 正確:~確。~星。瞄~。
(8) 一定,確實:~保。~定。
(9) 鼻子:隆~(高鼻子)。
(10) 和某類事物差不多,如同,類似:~尉。~平原。
"准立法"中的准,我認為是正確的意思,就是既定的由立法機關依據立法法的立法及其過程
㈨ 准立法權含義是什麼
准立法權的含義:
1986年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第二次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簡稱《地方組織法》)第7條規定: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施行,並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我們認為,為了科學、准確地界定上述這些較大市立法權的學術稱謂,防止對這一概念的說法不一致而引起的混亂,便於法律用語的規范化和法制的統一,無論在口頭上還是在論著中都應摒棄「半立法權」的說法,而應稱之為「准立法權」。准立法權具有以下幾個法律特徵:
1.准立法權的立法主體特定性。根據《地方組織法》第7條的規定,行使准立法權的主體只有兩類:其一是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其二是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前一類如廣東省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廣州市人民代表大會,後一類如國務院批準的較大市的四川省重慶市人民代表大會,有制定地方性法規的權利。
2.准立法權的非完整性。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市所制定的法規,須經上級人大常委會批准,才能生效施行。上級人大常委會對准立法權主體報批的地方性法規,於原則性問題有權修改,但應簡化審批程序,不要因一些非原則性問題影響及時批准。[1]可見,上級人大常委會對准立法權主體制定法規的批准權和對其原則性問題的修改權,決定了准立法權的非完整性。
3.准立法權行使的條件性。准立法權主體行使立法權要遵守兩個條件:一是准立法權主體制定地方性法規,必須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要避免立法重復主義,凡國家及省、自治區對某問題已立法的,准立法權主體無具體情況的,不要另行制定法規,減少、防止重復立法,要避免立法形式主義,根據本市實際情況,無實際需要的,就不要立法,如較大市的廣東省有關市制定了沿海經濟開放的法規,距離海岸較遠的較大市尚未涉及這方面法律關系的,就無須立法,否則使法規徒具形式,成為一紙空文而已。二是准立法權主體制定地方性法規,必須遵守「不相抵觸」的法則。這是立法級別效力的問題。准立法權主體制定地方性法規,不得與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是准立法權主體行使立法權的前提,其實質是維護國家法制的統一和尊嚴,使准立法權主體既充分又准確地行使憲法和法律賦予的立法權。准立法權立法的法域效力只在本市范圍內有效。
此外,准立法權還表現為立法主體在立法上所享有的一種特殊權力和資格。這種特殊的權力和資格只有在一定的范圍和時期內適用,如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取消這項規定,准立法權便無此權利,也就是說,只有在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明文規定的時期內才適用;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這項立法權,是基於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才享有的。這些較大的市較其他市相比,政治敏感,經濟發達,文化成熟,有制定法規的各方面能力,也為省、自治區乃至國家立法探索規律,提供模式。
綜上所述,准立法權的含義是指:享有準立法權的立法主體,根據憲法和法律規定而擁有制定適用於本區域內地方性法規的權力和資格。
准立法權的立法原則
立法原則是在立法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基本行動方針,是立法的指導思想在立法實踐中的重要體現。准立法權主體在制定法規活動中除要遵守我國一般立法的基本原則外,還必須遵循其固有的、特定的立法原則。
一是堅持立法的地區特色原則。由於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市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情況與其他地區相比,不論是原有的基礎狀況,還是以後的發展態勢,都具有不同特點,如不進行很好地調研,評估,盲目立法,所制定的法規就不符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和實際需要,不能規範本地區的法律關系。要使制定的法規很好地適用於本地區,准立法權主體就必須廣泛調查,仔細考察本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實際情況,要求在立法時,一要充分調查、研究,考慮各方面的問題,二要廣泛聽取、徵求本區域各界人士的意見,三要體現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對症下葯。
二是堅持立法的超前原則。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中.由於國家政策的傾斜、優惠,加之自身的特有優勢,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對於其他地區走在改革的前列。其商品經濟發展的超前性,市場經濟發育的較完善性,改革開放的層層深入,必然導致這些較大市對法規的大量需求,以調整本地區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向正常的軌道運行。在沒有上級立法主體所制定的法律、法規的情況下,在沒有立法經驗可資借鑒的情況下,准立法權的主體通過對社會需求的科學論證和預測,根據《地方組織法》第7條的規定,可以制定與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不相抵觸的本地區的地方性法規,以規范、推動本地區改革開放的進程。因而超前立法原則在准立法權主體的立法活動中居很重要的位置。
三是堅持立法的探索性原則。對急需的法規,在全國性法規或全省、自治區性法規一時制定不出來的情況下,如消極地等待,會貽誤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市的工作。因而根據當地的實際需要,適時地制定結合本地區情況的地方性法規,解決特殊矛盾,規范特殊的法律關系,這對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來說是非常必要的。准立法權主體根據本地區經濟體制改革的實踐和條件,在沒有現成法規模式可供參考的情況下,所制定的法規必然具有探索性。實踐表明,這種帶有探索性的准立法權主體所制定的地方性法規,豐富了省、自治區乃至全國性立法的經驗,為全省、自治區及全國立法作出了寶貴的貢獻。我國現行的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規,有相當一部分就是由省、自治區政府所在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先行一步,然後在總結得失利弊的基礎上制定的。
四是堅持立法的不相抵觸原則。不相抵觸法則,既是准立法權的特點之一,也是准立法權主體行使立法權時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之一。違反這一原則,即構成立法中的違憲,國家權力機關有權撤銷,這是《憲法》和《地方組織法》的明文規定。如果把「不相抵觸」理解為對准立法權的限制,則是從消極的方面理解這一原則,顯然帶有片面性。我們認為,這一原則既確認了准立法權主體行使立法的權力范圍,又原則地規范了其立法方法問題。准立法權主體在立法時,一不得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憲法》相抵觸,二不得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法律相抵觸;三不得同國務院發布的行政法規相抵觸;四不得同本省、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如果與上述之一項或幾項相抵觸,准立法權主體制定的法規內容便無效。尤其是不得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規定,是地方立法中對准立法權主體行使立法權的特定要求。
准立法權的許可權范疇
立法,有法定的許可權。准立法權主體行使立法權概不例外,必須在一定的范圍內行使,不得越職越權立法。我國《憲法》和《地方組織法》並未對准立法權的許可權作列舉式的具體規定,只作了概括性的規定,根據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省、自治區制定的地方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