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政府立法技術規范

政府立法技術規范

發布時間: 2022-09-02 20:32:55

㈠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行政立法工作規定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規范自治區人民政府行政立法工作,完善立法工作機制,提高立法質量和效率,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國務院《規章制定程序條例》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立法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自治區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自治區人民政府提請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以下稱自治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審議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規章,適用本規定。第三條行政立法工作應當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並遵循下列原則:

(一)堅持黨的領導,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

(二)堅持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

(三)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四)堅持與改革、發展和穩定決策相一致;

(五)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六)堅持從自治區實際情況出發,具有地方特色,條文內容有針對性和可執行性。第四條自治區人民政府組織領導行政立法工作,編制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建立立法咨詢專家庫,完善立法咨詢論證制度。起草或者制定涉及政治方面法律、法規的配套地方性法規草案和規章以及重大經濟社會方面的地方性法規草案和規章,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及時報告自治區黨委。

自治區司法行政部門負責行政立法工作的組織協調和督促指導,擬訂並組織實施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具體負責審查立法草案。

自治區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承擔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和規章草案(以下統稱立法草案)的工作,並提供必要的人員和經費等保障。第五條擬訂地方性法規草案的程序,包括立項、起草、審查、決定和提出議案。制定規章的程序,包括立項、起草、審查、決定、公布、解釋和備案。第六條地方性法規草案名稱,一般採用「條例」、「實施辦法」、「實施細則」、「規則」、「決定」。規章的名稱,一般採用「規定」、「辦法」,但不得採用「條例」。

立法草案應當條理清晰、邏輯嚴密,用語應當准確、簡潔,符合立法技術規范。

上位法已經明確規定的內容,立法草案原則上不作重復規定。第二章立項第七條自治區司法行政部門應當書面通知自治區人民政府各部門、直屬機構申報下一年度立法項目,同時通過自治區司法行政部門門戶網站或者其他媒體,向社會公開徵集立法項目建議。

各州、市(地)人民政府(行政公署)可以向自治區司法行政部門提出立法項目建議,司法行政部門應當會同自治區相關部門共同研究。第八條自治區人民政府各部門、直屬機構應當在規定期限內向自治區司法行政部門報送年度立法項目申請,並對立法的必要性、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和採取的主要措施、擬確定的主要制度等作出說明。

申報自治區人民政府年度立法工作計劃擬提請審議的項目,應當提交下列材料:

(一)立法草案初稿及其說明;

(二)調研論證報告或者修改項目的立法後評估報告;

(三)有關立法依據及參考資料。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提出立法項目建議,應當包括立法項目名稱、主要內容和制定的目的、理由、依據等,並以書面或者電子郵件、傳真方式送自治區司法行政部門。第九條自治區司法行政部門根據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重大決策部署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遵循條件成熟、突出重點、統籌兼顧的原則,對立法項目申請和立法項目建議進行審查篩選和評估論證,充分聽取相關單位的意見,擬訂自治區人民政府年度立法工作計劃草案。

年度立法工作計劃草案應當與國務院、自治區人大常委會的年度立法工作計劃相銜接。第十條申報項目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原則上不予立項:

(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國務院及其有關部門正在制定、修訂相關立法項目的;

(二)立法目的主要是解決有關部門的機構、編制、經費等具體問題的;

(三)照抄照搬上位法條文,無實質性內容和地方特色的;

(四)可以通過立法以外的方式解決的。

能夠綜合立項的,不單獨立項。第十一條自治區人民政府年度立法工作計劃,經自治區人民政府黨組會議通過後,報請自治區黨委審定,以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名義印發。

年度立法工作計劃應當明確立法項目名稱、起草單位以及報送自治區人民政府審查時限等內容。

㈡ 茂名市人民政府擬定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政府規章程序規定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規范市人民政府擬定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政府規章的程序,提高地方性法規草案和政府規章質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國務院《規章制定程序條例》、《廣東省地方立法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市人民政府擬定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政府規章,適用本規定。第三條本規定所稱地方性法規草案,是指由市人民政府組織起草,以市人民政府議案形式提請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審議的規范性文件。
本規定所稱政府規章,是指市人民政府制定並以市人民政府令形式公布實施的規范性文件。第四條擬定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政府規章應當符合憲法、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其他上位法規定,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國務院《規章制定程序條例》確立的立法原則和立法許可權,立足本市實際,突出地方特色。第五條地方性法規草案的名稱一般稱「條例」、「實施辦法」、「規定」等;政府規章的名稱一般稱「規定」、「辦法」等,不得稱「條例」。第六條地方性法規草案和政府規章應當符合立法技術規范,做到結構嚴謹,條理清楚,用語准確簡潔,條文內容明確具體。
法律、法規已經明確規定的內容,地方性法規草案和政府規章原則上不作重復規定。第七條市人民政府法制機構指導、監督和綜合協調擬定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政府規章的工作,審查地方性法規草案和政府規章送審稿。
區、縣級市人民政府,濱海新區管理委員會、高新區管理委員會、水東灣新城管理委員會,市人民政府組成部門、直屬機構、法律法規授權管理公共事務的組織應當按照各自職責,承擔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和政府規章的具體工作,配合做好政府立法的相關工作。第八條擬定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政府規章所需經費列入年度財政預算。第二章立項第九條市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本市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的需要,提出地方性法規建議項目和編制政府規章年度制訂計劃。第十條市人民政府法制機構應當於每年10月1日前向區、縣級市人民政府,濱海新區管理委員會、高新區管理委員會、水東灣新城管理委員會,市人民政府組成部門、直屬機構、法律法規授權管理公共事務的組織徵集下一年度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建議項目,並向社會發布徵集下一年度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建議項目的公告。第十一條區、縣級市人民政府,濱海新區管理委員會、高新區管理委員會、水東灣新城管理委員會,市人民政府組成部門、直屬機構、法律法規授權管理公共事務的組織認為需要在下一年度制定地方性法規或者政府規章的,應當向市人民政府法制機構提出立法建議項目。提出立法建議項目,應當向市人民政府法制機構報送下列材料:
(一)立法建議項目書。內容包括地方性法規或者政府規章的名稱;制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擬設立的主要制度;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依據;調研論證的情況;起草的進度安排;計劃報送市人民政府的時間。
(二)地方性法規草案或者政府規章建議稿。第十二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提出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建議項目的,可以只提出立法建議項目名稱及立法的主要理由。第十三條提出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建議項目的,應當在市人民政府法制機構徵集立法建議項目期間提出。逾期提出的,一般不納入下一年度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建議項目范圍。第十四條市人民政府法制機構應當對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建議項目進行梳理匯總,根據實際需要通過召開立項協調會、論證會或者專題調研等方式聽取和研究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形成下一年度地方性法規建議項目建議稿和政府規章年度制訂計劃建議稿,報市人民政府常務會議審議。第十五條地方性法規建議項目經市人民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後,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應當及時報送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政府規章年度制訂計劃經市人民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後,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應當及時印發,並向社會公布。第十六條政府規章年度制訂計劃確定後,起草責任單位應當按照計劃組織實施,不得自行調整。市人民政府法制機構監督執行。
確需對政府規章年度制訂計劃進行調整的,由提出調整的單位向市人民政府提出調整建議。

㈢ 棗庄市人民政府規章制定程序規定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規范政府規章制定行為,保證規章質量和制定效率,推進法治政府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國務院《規章制定程序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市政府規章(以下簡稱規章)的立項、起草、審查、決定、公布、備案和解釋等,適用本規定。第三條制定規章限於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第四條制定規章,應當遵循下列原則:
(一)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統一;
(二)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許可權,具有法律、法規依據;
(三)具有穩定性、可執行性;
(四)公平、合理地界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與義務,以及相關部門的權力與責任;
(五)依法保障公民有序參與;
(六)符合本市實際,突出地方特色。第五條市政府法制機構負責編制規章制定計劃,審查規章草案,組織、指導和協調規章制定工作。
規章制定工作所需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予以保障。第六條規章的制定應當符合立法技術規范要求。名稱可以稱「規定」「辦法」「實施細則」「實施辦法」「暫行規定」或「暫行辦法」,但不得稱「條例」。第二章立 項第七條市政府應當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編制規章年度立法計劃。
年度立法計劃應當在上一年第四季度內編制完成。第八條市政府法制機構應當向社會公開徵集立法項目建議。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書面向市政府法制機構提出立法項目建議。
市政府法制機構應當將徵集到的立法項目建議,交付相關部門研究並提出處理意見。第九條制定規章應當立項。市政府有關工作部門或者區(市)政府認為需要制定規章的,應當於上一年十月底前,向市政府法制機構提報立項申請。第十條規章立項申請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擬制定規章的名稱;
(二)制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三)所依據的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地方性法規;
(四)起草單位或個人的調研情況。第十一條市政府法制機構應當根據市政府的統一部署,研究論證規章立項申請和立法項目建議,擬訂規章年度立法計劃。
市政府法制機構應當採取召開座談會、論證會和公開徵求意見等方式,徵求有關部門和社會公眾對擬訂規章年度立法計劃的意見,並對重要立法項目組織有關方面進行立法成本效益分析和社會風險評估。
年度立法計劃,報請市政府批准後公布。第十二條未列入規章年度立法計劃的項目,一般不予辦理。確因形勢發展或者工作變化,需要調整計劃或者增加項目的,有關部門應當依照本規定第九條、第十條的規定報送立項申請,由市政府法制機構會同有關部門研究論證後報請市政府決定。
市政府法制機構也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向市政府提出調整立法計劃的建議。第三章起草第十三條市政府可以確定一個或者幾個部門負責起草規章草案;法律關系復雜的,可以確定由市政府法制機構組織起草規章草案。
市政府可以委託社會有關方面起草規章草案並與受託人簽訂委託協議。第十四條市政府法制機構應當加強規章草案起草工作的指導;必要時,可以提前參與規章草案的起草工作。
起草部門可以聯合有關部門共同起草規章草案,也可以委託有關組織、專家起草規章草案。
起草部門應當按照市政府法制機構確定的時限完成起草工作;不能按時完成的,應當向市政府作出書面報告。第十五條起草規章應當先行調查研究,並可以通過網上徵求意見、召開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形式,廣泛聽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意見。第十六條規章草案應當經起草部門負責人會議討論通過,並由起草部門主要負責人簽署後,形成規章草案徵求意見稿,書面徵求有關部門的意見。
有關部門應當自收到規章草案徵求意見稿之日起十五日內提出修改意見,同時附具依據和理由,經本部門主要負責人簽署並加蓋本部門印章後反饋起草部門;逾期或者不按照要求回復意見的,視為同意。
起草部門應當認真研究有關部門提出的修改意見。意見合理的,應當予以採納;有爭議的,應當予以協商。經協商仍不能達成一致的,起草部門應當在報送規章草案送審稿時書面說明情況和理由。

㈣ 重慶市行政立法基本規范(試行)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規范行政立法的技術和程序,提高行政立法的質量和效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和國務院《規章制定程序條例》,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規范。第二條本市各級行政機關依職權進行的有關地方性法規草案、政府規章立法活動中涉及的立法技術和立法程序,適用本規范。

本市各級行政機關制定規范性文件涉及的技術和程序事宜,依照本規范的有關規定執行。

前款所稱地方性法規草案、政府規章、規范性文件綜合表述時統稱法案。第三條行政立法技術應當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一)法案形式應當服從、服務於立法宗旨和法案的內容;

(二)法案結構應當邏輯嚴密,條文清晰,章節設置科學合理;

(三)法案語言應當准確、簡潔,符合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規范和法律語言表述慣例。第四條行政立法程序應當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一)注重程序合法,維護法制統一;

(二)注重程序公正,維護社會公平;

(三)注重程序公開,擴大公眾參與。第二章技術規范第一節法案結構第五條法案結構是指法案內容按照一定順序和要求依次排列的組織形式,包括內容結構和形式結構。第六條法案的內容結構應當根據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發展變化的客觀實際,按照各要素固有的排列和連接方式,正確反映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等法律規范的邏輯關系。第七條法案的形式結構是內容結構的表現形式,一般按照章、節、條、款、項、目的順序排列:

(一)法案的內容較多,有劃分層次必要時,可以設章,各章之間應當有內在聯系,章名應當概括反映本章的主要內容,章的順序用序數詞表示;

(二)章的條文較多且有若干組相對獨立的內容時,可以設節,節名應當概括反映本節的內容,節的順序用序數詞表示;

(三)條的內容應當具有獨立性和完整性,每條只規定同一內容,條應當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用序數詞連貫排列;

(四)一條內容中包含兩層以上相互關聯的意思且不宜再劃分為兩個以上獨立的條時,可以設款,每一款應當只表述一層意思,款在條中以自然段的形式排列;

(五)條和款的內容需要細化或者列舉時,可以設項,項的內容不具有獨立性和完整性,每項的內容只能包含條或者款中的一層意思,項的序號用中文數字加小括弧分段表述;

(六)項中的內容仍需細分的,可以在項下設目,目的順序用阿拉伯數字加點表示。第八條法案一般分為總則、分則和附則三個部分。

法案設章節的,應當在法案名稱下設目錄,標明章、節的標題。第二節法案名稱第九條法案名稱由制定機關或者適用范圍、規范事項和法案種類構成。法案名稱應當完整、准確、簡明。第十條地方性法規草案一般分為「實施辦法」、「條例」、「規定」:

(一)為執行上位法而作出的實施性規范,一般使用「實施辦法」;

(二)對某一方面的事項作出的較為全面、系統的規范,一般使用「條例」;

(三)對某一方面的事項作出的專項性規范,一般使用「規定」。第十一條政府規章一般分為「實施細則」、「辦法」、「規定」、「決定」、「規范」:

(一)為貫徹法律法規,根據本行政區域實際情況而作出的具體、詳細的規范,一般使用「實施細則」;

(二)對某類、某種社會關系或者某項工作作出的比較全面的規范,一般使用「辦法」;

(三)對某一具體事項作出的專項性規范,一般使用「規定」;

(四)對某一重要事項或重大行動作出的部署性規范,一般使用「決定」;

(五)對某些技術性、操作性較強的工作作出的規定,一般使用「規范」。第十二條規范性文件一般分為「規定」、「決定」、「辦法」、「通告」、「細則」等。第三節總則部分第十三條總則應當綜合反映法案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的基本要素。法案不分章的,應當在法案正文的開端集中表述屬於總則部分的內容;法案分章的,總則部分的內容應當作為第一章。第十四條總則一般包括立法目的和立法依據、適用范圍、行政執法機關和其他總括性的內容。

前款所稱的行政執法機關指負責實施法案的行政機關或者法律法規授權的其他組織。

㈤ 酒泉市人民政府擬定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政府規章程序規定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規范市人民政府的立法程序,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提高地方性法規草案和政府規章質量,推進法治政府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國務院《規章制定程序條例》和《甘肅省擬定法規草案和制定規章程序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市人民政府擬定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政府規章,適用本規定。第三條本規定所稱地方性法規草案,是指依照本規定的程序起草,以市人民政府議案形式提請市人民代表大會或其常務委員會審議的規范性文件。
本規定所稱政府規章,是指市人民政府依照立法許可權和本規定的程序制定,以市人民政府令形式發布實施的規范性文件。第四條擬定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政府規章應當符合憲法、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其他上位法規定,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國務院《規章制定程序條例》確立的立法原則和立法許可權,立足本市實際,突出地方特色。第五條地方性法規草案的名稱一般稱「條例」、「實施辦法」、「規定」等;政府規章的名稱一般稱「規定」、「辦法」等,不得稱「條例」。第六條地方性法規草案和政府規章應當符合立法技術規范,做到結構嚴謹,條理清楚,用語准確簡潔,條文內容明確具體。

地方性法規草案和政府規章應當採用條文方式表達,根據內容的需要可以分章、節、條、款、項。第七條市人民政府對擬定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政府規章工作實行統一領導。
市政府法制辦公室在市人民政府的領導下負責組織實施本規定,對擬定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政府規章工作進行規劃、審查、協調和指導。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和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分工,做好有關地方性法規草案和政府規章的起草、徵求意見和論證工作。第二章立項第八條市政府法制辦公室應當於每年第三季度向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和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門徵集下一年度擬定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政府規章的立法計劃建議項目,並通過《酒泉日報》或酒泉市政府公眾信息網等媒體向社會公開徵集擬定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政府規章的建議。第九條本市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均可以向市政府法制辦公室、縣(市、區)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門提出擬定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政府規章的建議。
市政府法制辦公室應當對收集到的擬定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政府規章建議及時組織研究論證或轉交有關部門研究。
縣(市、區)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門對收集到的擬定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政府規章建議研究論證後決定採納的,應當向市政府法制辦公室提交立項申請。第十條縣(市、區)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門認為需要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或制定政府規章的,應當於每年9月30日前向市政府法制辦公室報送下一年度擬定地方性法規草案或制定政府規章的立項申請。第十一條報請擬定地方性法規草案或制定政府規章的立項申請項目應當符合下列基本條件:
(一)地方性法規草案或政府規章項目的內容屬於本市行政區域內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方面具體行政管理事項,需要由本市作出規定的;
(二)地方性法規草案或政府規章項目的內容已對擬解決的主要問題、擬確立的主要制度或措施提出了合理、可行的方案;
(三)地方性法規草案或政府規章項目的內容不與上位法相抵觸;
(四)地方性法規草案或政府規章項目已形成初稿。
報請立項時,應當說明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或制定政府規章的必要性、基本思路、主要措施、有關法律依據、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或政府規章的組織及工作進度安排、擬向市政府法制辦公室報送的時間等事項。第十二條市政府法制辦公室應當對報送的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或制定政府規章的立項申請進行匯總研究,根據國家、甘肅省立法情況,市人民政府年度工作的總體部署,立項申請的論證完善程度,結合本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突出重點,統籌兼顧,編制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政府規章的年度工作計劃,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執行。
擬定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政府規章的年度工作計劃,應當明確地方性法規草案和政府規章的名稱、起草單位、主要負責人、完成時間等事項。
年度地方性法規草案起草工作計劃,在上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前,應當徵求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的意見。

㈥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擬定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政府規章程序規定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規范自治區人民政府擬定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政府規章程序,保證立法質量,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規章制定程序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自治區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自治區人民政府擬定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政府規章適用本規定。第三條自治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政府立法工作的領導,研究解決立法工作中的重大問題。

自治區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具體負責擬定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政府規章的組織、指導、協調和草案審查工作。第四條擬定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政府規章應當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遵循立法法確定的立法原則,符合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其他上位法的規定,保障公眾通過多種途徑參與立法活動,體現地方特點和民族特點,增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第五條制定政治方面法律法規的配套政府規章和重大經濟社會方面的政府規章,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及時報告自治區黨委。第六條擬定地方性法規草案的程序包括立項、起草、審查、決定、提請審議。

制定政府規章的程序包括立項、起草、審查、決定、公布、備案和解釋。第七條擬定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政府規章應當符合立法技術規范,邏輯嚴密,條理清晰,內容明確、具體,用語准確、簡潔,具有可操作性。

上位法已經明確規定的內容,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原則上不作重復規定。第八條沒有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依據,政府規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范。第二章立 項第九條自治區人民政府提出地方性法規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建議,制定政府規章年度立法計劃,應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統籌兼顧,突出重點,立改廢釋並舉。

政府規章年度立法計劃應當與地方性法規年度立法計劃相銜接。第十條自治區人民政府可以向社會公開徵集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年度立法計劃項目建議。

自治區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應當於每年下半年向自治區人民政府部門、盟行政公署和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有關組織徵集下一年度立法計劃項目建議,也可以通過自治區人民政府門戶網站、自治區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門戶網站或者其他方式向社會公開徵集立法計劃項目建議。第十一條自治區人民政府部門、盟行政公署和設區的市人民政府認為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規或者政府規章的,應當向自治區人民政府申請立項。第十二條報請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立項,應當報送下列書面材料及其電子文本:

(一)地方性法規草案、政府規章草案和起草說明;

(二)法律、法規依據以及有關立法資料;

(三)徵求意見匯總材料;

(四)建議審議的時間。

起草說明應當包括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起草過程、擬解決的主要問題、確立的主要措施以及主要分歧意見的協調處理情況。

召開論證會和聽證會的,還應當報送論證會、聽證會報告。第十三條地方性法規立法規劃建議和年度立法計劃建議,應當由自治區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擬定,經自治區人民政府審定後報送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自治區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對制定政府規章的立項申請和公開徵集的政府規章立法計劃項目建議進行評估論證,擬訂政府規章年度立法計劃,報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後向社會公布。第十四條在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年度立法計劃執行中,自治區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提出年度立法計劃調整建議。第三章起 草第十五條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由申請立項的部門或者單位起草。涉及兩個以上部門職權的,由自治區人民政府確定一個部門或者幾個部門共同負責起草工作;涉及重要行政管理或者綜合性較強的項目,可以由自治區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組織起草。

盟行政公署申請立項的,由盟行政公署組織起草。

起草專業性較強的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可以吸收相關領域的專家參與起草工作,或者委託有關專家、教學科研單位、社會組織起草。第十六條起草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除依法需要保密的外,應當將草案及其說明等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的期限一般不少於三十日。

㈦ 贛州市人民政府制定規章和擬訂地方性法規草案程序規定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規范贛州市人民政府制定規章和擬訂地方性法規草案的程序,保證立法質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國務院《規章制定程序條例》、《江西省人民政府擬訂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規章程序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本規定所稱規章,是指市政府在立法許可權內制定並以市政府令形式發布的規范性文件。

本規定所稱地方性法規草案,是指市政府在立法許可權內擬訂並提請市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其常務委員會審議的法規案。第三條市政府制定規章和擬訂地方性法規草案,適用本規定。第四條市政府制定規章的程序包括立項、起草、審查、決定、公布、備案、解釋;擬訂地方性法規草案的程序包括立項、起草、審查、決定、提請審議。第五條市政府制定規章和擬訂地方性法規草案限於立法法規定的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第六條制定規章和擬訂地方性法規草案,應當遵循下列原則:

(一)立法法確定的立法原則,符合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其他上位法的規定;

(二)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原則,沒有法律、法規的依據,規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范;

(三)行政機關的職權與責任相統一的原則,在賦予有關行政機關必要的職權的同時,應當規定其行使職權的條件、程序和承擔的責任;

(四)改革創新和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簡化行政管理手續,促進政府職能轉變;

(五)符合本市實際,突出地方特色,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具有可操作性。第七條規章的名稱一般稱「規定」、「辦法」,但不得稱「條例」。

地方性法規草案的名稱一般稱「條例」,也可以稱「規定」、「辦法」等。第八條制定規章和擬訂地方性法規草案應當符合立法技術規范,結構嚴謹,條理清楚,用語准確,條文明確。第九條制定規章和擬訂地方性法規草案在市政府統一領導下進行。

市政府法制部門是制定規章和擬訂地方性法規草案工作的主管部門,具體承擔下列工作:

(一)徵集、審核立法項目、立法建議,編制市政府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建立立法項目庫,組織實施市政府年度立法工作計劃;

(二)起草或者組織起草綜合性的規章和地方性法規草案;

(三)督促、指導、協調縣(市、區)政府、市政府部門及有關單位開展立法相關工作;

(四)對起草單位報送的規章、地方性法規草案送審稿進行審查,並提請市政府審議;

(五)負責規章的備案、匯編工作;

(六)與市本級立法有關的其他工作。

縣(市、區)政府,市政府部門及有關單位應當按照職責和工作安排,做好相關規章、地方性法規草案的起草工作,配合市政府法制部門做好立法工作。第十條制定規章和擬訂地方性法規草案工作所需經費,列入市政府年度財政預算。第二章立項第十一條市政府法制部門應當於每年九月初起向縣(市、區)政府、市政府部門及有關單位徵集下一年度立法建議項目,根據需要也可以向社會公開徵集立法建議。

縣(市、區)政府、市政府部門及有關單位認為需要制定規章、擬訂地方性法規草案的,應當向市政府法制部門提出立項申請。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直接向市政府法制部門提出立法建議。

徵集立法建議項目、提出立項申請或者立法建議的截止期限為每年十月底。第十二條提出立項申請或者立法建議,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一)規章、地方性法規草案的名稱;

(二)制定的必要性、可行性;

(三)立法的主要目的和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四)擬設定的主要制度和措施;

(五)制定該規章、地方性法規草案的依據。

提出立項申請的,還應當擬出立法進度安排。第十三條符合下列條件的立項申請或者立法建議,可以列入年度立法工作計劃:

(一)屬於本市立法許可權;

(二)具有立法的必要性;

(三)立法目的明確;

(四)擬設定的主要制度和措施合法、可行。第十四條符合本規定第十三條規定的條件並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優先列入年度立法工作計劃:

(一)實施上位法迫切需要的;

(二)與本市重大決策部署密切相關,對促進改革發展穩定具有重要意義的;

(三)市人大代表議案、市政協委員提案建議比較集中且立法條件基本成熟的;

(四)本市改革創新取得重要突破,已有較好實踐基礎的。

㈧ 哈爾濱市人民政府關於修改《哈爾濱市政府規章制定程序規定》的決定(2016)

一、第二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政府規章規范的事項范圍限於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二、將第四條修改為「制定規章,應當遵循《立法法》和《條例》確定的立法原則,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科學合理地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與義務、行政機關的權力與責任,從本市實際需要出發,突出地方特色,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三、將第五條修改為「市政府法制部門負責組織實施本規定,對規章的制定工作進行規劃、協調和指導,並具體負責規章審查工作。」

「市政府所屬部門和區、縣(市)政府應當按照年度規章制定計劃分工,負責起草規章草案,配合做好規章制定的其他相關工作。」四、將第六條和第七條合並,作為第六條,修改為「制定規章應當立項。市政府法制部門於每年七月初向市政府所屬部門和區、縣(市)政府發函徵求規章制定項目,並通過媒體向社會公眾公開徵集制定規章的建議。」

「市政府所屬部門和區、縣(市)政府認為需要制定規章的,應當於每年七月底前向市政府申報下一年度規章制定項目。」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通過信函、傳真、電子郵件等書面形式,向市政府法制部門提出制定規章的建議。」五、將第八條和第九條合並,作為第七條,修改為「市政府所屬部門和區、縣(市)政府,應當對擬申報的規章項目組織立項論證。」

「對社會公眾提出的制定規章建議,由市政府法制部門篩選後轉交市政府所屬有關部門或者區、縣(市)政府進行研究論證並回告意見;經研究論證有必要制定規章的,市政府所屬有關部門或者區、縣(市)政府應當按照規定程序申報立項。」

「對綜合性強、起草難度大以及市政府直接擬定的規章項目,由市政府法制部門會同市政府所屬有關部門組織立項論證。」六、將第十二條改為第十條,第(二)項修改為「(二)規章內容應當屬於現行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本省人民政府規章只有原則性規定需要細化或者本市行政區域具體行政管理需要市政府制定規章的事項;」七、將第十四條改為第十二條,第(一)項、第(二)項修改為「(一)正式項目是指經立法調研和立項論證,具有立法必要性和可行性,力爭年內完成的規章項目;(二)預備項目是指經立法調研和立項論證,具有立法必要性和可行性,如條件成熟,可以年內完成的規章項目;」八、將第十六條改為第十四條,修改為「市政府所屬部門和區、縣(市)政府執行年度規章制定計劃的情況,納入市工作責任制目標考核體系的相關法制考核目標。」九、將第十七條改為第十五條,第二款修改為「涉及若干職能部門的規章,市政府可以確定由一個部門牽頭,有關部門共同起草;重要行政管理規章和綜合性較強的規章,由市政府法制部門組織起草。」十、將第十八條改為第十六條,修改為「起草單位應當制定起草工作方案,明確承辦機構、承辦人、負責人、各階段任務、完成時限、質量要求等,並報送市政府法制部門。」

「起草單位應當按照規章制定計劃要求的時限完成起草工作;逾期未完成起草工作的,市政府法制部門應當向起草單位下發催辦通知書,限期完成;逾期仍未完成的,市政府法制部門應當將催辦情況報送市政府,轉交市政府辦公部門實施政府督辦。」十一、將第十九條改為第十七條,修改為「起草單位應當深入調查研究,總結實踐經驗,廣泛聽取有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意見,借鑒國內外立法經驗。」十二、將第二十三條改為第十九條,修改為「在起草規章過程中,市政府法制部門可以提前介入給予指導,參與調研、論證,提出意見和建議。」十三、將第二十四條改為第二十條,修改為「起草單位起草規章草案的體例結構、語言表述和文本格式,應當符合《哈爾濱市政府規章立法技術規范》的要求。」十四、將第三十二條改為第二十八條,第(一)項修改為「(一)是否與相關法律、法規相抵觸;」十五、將第三十三條改為第二十九條,修改為「規章送審稿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市政府法制部門可以退回起草單位補充完善或者重新起草:

(一)設定的主要制度脫離本市實際或者缺乏可操作性,需要重新調查研究的;
(二)在立法技術上存在較大缺陷,需要作全面調整和修改的;
(三)有關部門對規定的主要制度存在較大爭議,起草單位未與有關部門協商的;
(四)其他需要退回的情形。」

㈨ 赤峰市人民政府擬定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政府規章程序規定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規范市人民政府擬定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政府規章程序,保證立法質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規章制定程序條例》《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擬定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政府規章程序規定》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市人民政府擬定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政府規章適用本規定。第三條擬定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政府規章的內容範圍限於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和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事項。法律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第四條擬定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政府規章,應當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符合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其他上位法的規定,從本市實際出發,突出地方特色,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第五條擬定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政府規章應當符合立法技術規范,邏輯嚴密、條理清晰、內容明確具體,用語准確簡潔,具有可操作性。

上位法已經明確規定的內容,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原則上不作重復規定。第六條市人民政府對擬定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政府規章工作實行統一領導。

市司法行政部門負責擬定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政府規章的組織、指導、協調和草案審查工作。

市人民政府各部門、旗縣區人民政府及有關單位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和立法工作安排做好相關具體工作。第二章立項第七條市司法行政部門應當於每年下半年,向市人民政府部門、旗縣區人民政府、有關組織徵集下一年度立法計劃項目建議,也可以通過政府網站或者報刊等媒體,向社會公開徵集下一年度立法項目建議。

市人民政府部門、旗縣區人民政府及有關單位認為需要擬定地方性法規草案或者制定政府規章的,應當向市人民政府申請立項。第八條報請立項,應當報送下列書面材料及其電子文本:

(一)地方性法規草案、政府規章草案和起草說明;

(二)法律、法規依據以及有關立法資料;

(三)徵求意見匯總材料;

(四)建議審議的時間。

起草說明應當包括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起草過程、擬解決的主要問題、確立的主要措施以及主要分歧意見的協調處理情況。

召開論證會和聽證會的,還應當報送論證會、聽證會報告。第九條市司法行政部門通過專題調研、論證會或者協調會等形式,研究徵集的立法項目建議。擬定地方性法規的立法建議,經市人民政府審定後報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擬定市人民政府規章的年度立法計劃,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向社會公布。

市人民政府年度立法計劃應當明確立法項目的名稱、起草單位、完成時間等內容。第十條市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就地方性法規草案項目徵求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機構的意見。

擬定地方性法規的立法項目應當與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地方性法規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相銜接。第十一條擬在市人民政府年度立法計劃外增加立法項目的,有關單位應向市司法行政部門提出書面申請,經市司法行政部門審查同意後,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進行調整。第三章起草第十二條地方性法規草案、政府規章草案的起草由年度立法計劃確定的單位承擔。涉及兩個以上部門職權的,市人民政府可以確定由一個部門或者幾個部門共同負責起草工作。

涉及重要行政管理或者綜合性較強的項目,可以由市司法行政部門組織起草。第十三條起草單位應當成立起草工作小組,相關業務機構和內設法制機構分工負責草案起草工作,並可以吸收法律顧問參加。起草單位應當制訂工作方案,明確工作進度和完成時限,確保按時報送草案送審稿。

起草專業性較強的地方性法規草案、政府規章草案,可以邀請有關組織、專家參與,也可以委託有關專家、教學科研單位、社會組織等第三方起草。第十四條起草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除依法需要保密的外,應當將草案及其說明等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的期限一般不少於30日。第十五條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和政府規章,涉及社會公眾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和經濟社會發展遇到的突出矛盾,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對社會公眾有重要影響等重大利益調整事項的,起草單位應當進行論證咨詢,廣泛聽取有關方面的意見。

熱點內容
法官和律師座談 發布:2025-01-20 03:38:35 瀏覽:220
勞動法就是個 發布:2025-01-20 02:46:29 瀏覽:599
行政法姜明安百度雲 發布:2025-01-20 02:37:57 瀏覽:364
快餐店的規章制度及崗位職責 發布:2025-01-20 01:58:03 瀏覽:431
行政規章和行政法規 發布:2025-01-20 01:15:10 瀏覽:924
11月14日社會與法頻道怎麼回放 發布:2025-01-20 01:09:25 瀏覽:444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出境配偶 發布:2025-01-19 23:58:12 瀏覽:181
新工商法保留工商前置許可 發布:2025-01-19 23:13:26 瀏覽:280
行政立法擴張體現在 發布:2025-01-19 23:07:19 瀏覽:238
旅遊法律責任名詞 發布:2025-01-19 23:05:34 瀏覽: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