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立法法的意義
A. 並思考國家為何要推動立法法的修改以及修改的重要性
國家推動《立法法》的修改可以為立法提供法律保障,可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和依法立法。
B. 立法法修改是如何體現依法執政的
其一,依法領導政治、主導國家權力。作為執政黨,在依法執政的過程中,當然有一個領導政治發展的任務。執政黨不可放棄自己應有的權利和責任。任何國家的執政黨都對政治負有不可推卸的領導責任,中國共產黨也不例外。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的執政黨,對政治實行領導,或者堅持對國家和社會的政治領導,都是極為正常而必須的。具體而言,執政黨執政的重要目標在於實際擁有和運行國家的權力,使國家機器根據執政黨所設定的目標運行。執政黨往往通過其政策來表達其意志。但是他們的意志轉化為社會的現實,需要必要的中介。這個中介主要就是國家。執政黨總是依法通過對於國家的作用,進而實現其管理社會的意志。國家是執政黨管理社會的組織工具。
當然,執政黨對於政治的領導和國家權力的運行並不是隨意的,也必須遵從法治的要求,依法做出政治領導行為,不得違反法律的禁止性規定,並積極行使法律賦予的權利,擔負起對於國家和社會的責任。
其二,積極主導立法。立法是一個國家法治的起點,立法權是一個國家最基本的權力。哪一個政黨掌握了國家的立法權,也就掌握了國家發展的大方向。因此,執政黨必須關注立法,並主導立法發展。隨著法治的發展,立法權的重要性將得到進一步突顯。它對整個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重大影響。因此,西方許多國家的資本主義執政黨才會以其佔有立法機關多數席位作為其執政的標志。
在我國,中國共產黨的依法執政如何得到貫徹和實現,通過對立法權的控制、主導和行使,無疑是重要的途徑。這既是當今世界政黨政治的慣例,也是實現依法執政所必須。因為執政黨對於立法權的主導,必須是依法主導,把執政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通過法定程度上升為國家法律,使立法會體現執政黨的政治主張,幫助執政黨全面實現其依法執政。
其三,努力確保執法。法律一旦制定出來了,執法就是關鍵;只有法律被很好地執行了,法律所設定的目標才能得以實現。作為執政黨來說,關注立法這一首要環節,固然是正確的,但是它還必須關注法律的執行。因為,如果沒有良好的執法,再好的立法也是一紙空文,沒有實在的意義。執政黨的政治意圖也不可能成為社會的客觀現實。
執政黨確保執法的方式和途徑都是多樣的。首先,執政黨可以通過自己黨員的作用確保法律的執行。在現實社會中,大量的執法官員都是共產黨員和黨的幹部,他們的帶頭執法和良好執法必然有助於實現法律,必然有助於實現黨的政治主張。只要中國共產黨的每位黨員和黨的幹部都確保法律的良好執行,法律當然就能得到很好的實施。其次,執政黨還可以監督法律的執行。它隨時可以就執法問題,向有關機關提出具體建議;更可以通過立法程序,對既有法律進行補充、修改和完善;也可以通過制定新的法律或廢除舊的法律來影響執法,改革執法,從而確保法律的良好執行,確保法律符合執政黨的方針政策。
其四,自覺遵守法律。執政黨的依法執政是以自覺守法作為保障的。如果執政黨的機構和黨員不能嚴守法律,法律就必然遭到破壞。受到破壞的法律,其蘊涵的政治意圖當然就無法實現。自覺守法是執政黨實現自己政治主張的需要。因為立法本身就是在執政黨的主導下進行的。任何執政黨沒有理由拒不遵守自己主導下制定的法律。自覺守法是執政黨在立法上的政策得以實現的基本保證,是依法執政的一個重要方面。
執政黨是社會的政治主導力量甚至是領導力量。執政黨的守法情形直接影響著整個國家和社會的守法狀況。執政黨良好的守法是一個社會守法的表率,它對所有的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全體公民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和示範的意義。對此,執政黨的領導幹部和每個黨員都應有自覺的認識。尤其是對於紀律嚴明、身份明確的中國共產黨黨員和領導幹部來說,這一點顯得尤其重要。
C. 初三政治修改《立法法》條款向社會通報有什麼意義
《立法法》修改會給國土資源管理帶來哪些影響?國土資源部政策法規司專副司長魏莉華接屬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主要有三方面重大影響:一是部門規章立法今後不能太「任性」,二是法律、行政法規的草案起草權將逐步縮小,三是設區的市一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的法制工作機構和法制隊伍建設亟待加強。
最大亮點是為重大改革明確法定路徑
《立法法》是規范立法活動的重要法律,也被稱為「管法的法」。魏莉華表示,這次修改是《立法法》頒布實施15年來的首次大修,主要是為了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關於立法改革的一系列重大舉措,切實提高立法質量,實現科學立法,民主立法。
D. 《立法法》修改應著力解決哪些問題
一、 哪些屬於立法?
由於我國享有立法權的地方最低只到較大的市。較大的市以下的地方(比如縣級、鄉級)沒有立法權,但是這些地方的權力機關、行政機關仍然可以針對不特定對象制定具有普遍約束力、能夠反復適用的規范性文件(俗稱「紅頭文件」)。同時,在我國,即使那些享有立法權的機關也可以在立法之外製定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性文件。那麼,這些規范性文件與立法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由於《立法法》並未對「什麼是立法」以及「授予立法權的標準是什麼」給出一個答案,這就導致了在實務中對規范性文件的法律效力的認定出現了困難。雖然2007年的《各級人大常委會監督法》第五章規定了對規范性文件的備案審查、2004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行政案件適用法律規范問題的座談會紀要》規定了「人民法院可以在裁判理由中對其他規范性文件是否合法、有效、合理或適當進行評述」,但現實中規范性文件的數量遠遠超過立法,如果《立法法》不解決「立法與非立法」的實質區別問題,「依法治國」還是「依文件治國」的困惑勢必長期存在。
二、 立法許可權的劃分問題
我國目前存在五種立法權:國家立法權、地方立法權、行政立法權、軍事立法權和授權立法。但是,關於不同立法權之間的許可權劃分,尤其是國家立法權與地方立法權、行政立法權之間的許可權劃分仍然存在不夠明確的問題。根據立法部門的觀點,解決上述兩種立法許可權劃分的主要依據是《立法法》第8條。但是關於《立法法》第8條的性質,立法部門與學界的認識並不一致。學界普遍將《立法法》第8條稱為法律保留,即它主要用來橫向劃分國家立法權與行政立法權,而非用來縱向劃分國家立法權與地方立法權。因為後者涉及到中央與地方的許可權劃分問題。根據國外的經驗,中央與地方的許可權並非「管轄范圍」的大小不同——涉及全國范圍的中央管、涉及地方范圍的地方管,而是「管轄事務」的內容不同——即某些需要統籌規劃的事務,比如外交、國防只能由中央管轄,而某些需要因地制宜的事務,比如教育福利、環境衛生只能由地方管轄,當然還存在中央與地方共管的事務(比如《立法法》第64條第2款)。從此次已經公布的《立法法》修改草案來看,一個是對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授權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作了具體規定,但問題在於,國務院根據授權制定的行政法規的數量很少(目前主要在稅收領域),而現實中大量存在的是國務院沒有根據授權制定的行政法規違反法律保留的情形。另一個是將較大的市地方性法規的內容限於城市建設、市容衛生、環境保護等城市管理方面的事項。這雖然具有了事務劃分的意味,但范圍未免太小,而且與《地方各級人大和地方各級政府組織法》第8條的「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行使下列職權:……(三)討論、決定本行政區域內的政治、經濟、教育、科學、文化、衛生、環境和資源保護、民政、民族等工作的重大事項」以及第44條的「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下列職權:……(四)討論、決定本行政區域內的政治、經濟、教育、科學、文化、衛生、環境和資源保護、民政、民族等工作的重大事項」也不盡一致。所以,當務之急是應對《立法法》第64條第1款第2項的「地方性事務」作出具體規定。
三、 立法之間的效力位階
由於我國立法種類眾多,所以,立法之間的效力位階對於民眾守法、國家機關執法、司法產生重要的影響。現行《立法法》第78-82條雖然規定了部分立法之間的效力關系,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明確之處,比如全國人大的法律與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法律之間、省級的地方性法規與較大的市的地方性法規之間、地方性法規與部門規章之間、較大的市的地方性法規與省級的地方政府規章之間以及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之間的效力位階關系,同時也缺乏判斷立法效力位階的實質標准,從而給立法沖突的認定帶來很大困難。
四、 立法沖突了怎麼辦?
目前,立法沖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個是縱向的上下位階的立法沖突,另一個是橫向的同一位階的立法沖突。對於前者,我國通過改變或撤銷制度予以解決(《立法法》第88條);對於後者,則通過裁決制度(《立法法》第86條)予以解決。前者的問題在於,2000年以前,我國的改變或撤銷以審查機關主動審查為主,但主動審查的缺陷是,審查機關發現下位法存在問題的幾率較小,所以主動審查往往處於閑置狀態。幸運的是,2000年的《立法法》第90、91條規定了被動審查方式,即由某些主體向全國人大常委會申請對違反上位法的下位法進行審查。但是,第一,被動審查的范圍僅限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值得注意的是,根據《立法法》第88條第1項,有權審查自治區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是全國人大,而非全國人大常委會),其他一些立法,比如法律、規章並沒有納入被動審查的范圍。第二,由於該兩條規定在《立法法》第五章「適用與備案」中,尤其是規定在第89條的備案制度之後,似乎被動式的審查要以該立法提請備案為前提,但實際上,《立法法》並未將備案作為立法機關的一項義務也未規定不備案的後果,同時,全國人大常委會並非自治區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備案機關。第三,被動審查雖然部分解決了審查機關動力不足的問題,但也產生了申請主體過泛、申請條件過寬的問題。由於《立法法》第90條規定的申請主體幾乎涵蓋了一切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公民,試想一下,如果每個人都可以申請立法審查,那麼審查機關必然「疲於應付」,但如果審查機關不予答復,又會使上述規定變得沒有意義,這估計就是修改草案中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和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在審查過程中可以將審查情況向提出審查建議的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組織以及公民予以反饋」的原因。可是,與其規定裁量權過大的「可以」為什麼不在申請主體或申請條件上進行規范呢?第四,《立法法》第90條第1款雖然規定 「一府兩院兩委」可以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具有法律拘束力的立法審查要求,但由於「一府兩院兩委」與被審查的立法之間存在利益沖突,所以實踐中「一府兩院兩委」申請的情形幾乎沒有。筆者認為,應當賦予「一府兩院兩委」之外的申請主體提出審查要求的權利,從而避免全國人大常委會「可以不答復」的情形。當然這樣做的前提必須是對申請主體和申請條件進行限制,比如只允許案件當事人或審理法院對作為案件審理依據的立法是否符合上位法提出申請等等。後者的問題在於,一方面由於《立法法》只規定了裁決主體、未規定申請主體,所以裁決機關啟動裁決缺乏動力;另一方面由於缺乏裁決程序的規定,裁決機關即使判定應當適用其中某一個立法,但對於另一個立法的規定如何處理,是繼續讓其存在還是對其進行改變或撤銷,仍屬空白。而上述問題不解決的話,立法裁決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
目前中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全國上下對改革進入深水區充滿期待。在這一大背景下,立法修改不應再局限於小打小鬧、不痛不癢,而要著力解決那些阻礙實務發展、群眾反響強烈的全局性、根本性問題。一旦基於「小心怕事」的顧慮錯過了修改的良機,那麼根據立法不能頻繁修改的原則,等於把問題堆積到了五年乃至更長的時間之後。
E. 論述立法的意義
法律分析:第一,它是國家意志形成和表達的必要途徑和方式;
第二,掌握國家政權的階級必須利用立法手段,來確認那些有利於自己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
第三,立法者利用立法手段協調社會關系,解決社會矛盾;
第四,立法還有指導未來的預測功能;
第五,立法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前提條件,是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基礎性活動。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一條 為了規范立法活動,健全國家立法制度,提高立法質量,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保障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制定、修改和廢止,適用本法。
國務院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的制定、修改和廢止,依照本法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三條 立法應當遵循憲法的基本原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堅持改革開放。
第四條 立法應當依照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
第五條 立法應當體現人民的意志,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堅持立法公開,保障人民通過多種途徑參與立法活動。
第六條 立法應當從實際出發,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科學合理地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與義務、國家機關的權力與責任。
法律規范應當明確、具體,具有針對性和可執行性。
F. 如何評價這次立法法修改中的地方立法擴權
從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角度來看,《草案》在擴大地方立法權方面所作努力,具有如下積極意義。
其一,有利於我國立法體制的完善。
其二,有利於在堅持中央統一領導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G. 國家為何要推動立法法的修改以及修改的重要性
修改立法法體現我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方略,必須堅持黨的領導。我國民主政治發展道路,強調了憲法和法律的權威、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統一。主要表現在四個方...
H. 修改《立法法》將帶來哪些影響
《立法法》修改會給國土資源管理帶來哪些影響?國土資源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魏莉華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主要有三方面重大影響:一是部門規章立法今後不能太「任性」,二是法律、行政法規的草案起草權將逐步縮小,三是設區的市一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的法制工作機構和法制隊伍建設亟待加強。
最大亮點是為重大改革明確法定路徑
《立法法》是規范立法活動的重要法律,也被稱為「管法的法」。魏莉華表示,這次修改是《立法法》頒布實施15年來的首次大修,主要是為了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關於立法改革的一系列重大舉措,切實提高立法質量,實現科學立法,民主立法。
I. 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精神
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於3月5日至15日在北京舉行。這次會議是在全國上下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和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的新形勢下召開的,對於進一步鼓舞和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緊密團結在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銳意進取、扎實工作、攻堅克難,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不斷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剛剛閉幕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穩增長調結構的緊要之年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審議批准了政府工作報告和其他報告,明確了2015年工作的總體要求、目標任務和重點工作。
一、關於大會概況
本次會議議程共有8項:一是聽取和審議國務院總理關於政府工作的報告;二是審查和批准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批准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三是審查和批准2014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15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批准2015年中央預算;四是聽取和審議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關於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的報告;五是審議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提請審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修正案(草案)》的議案;六是聽取和審議最高人民法院院長關於最高人民法院工作的報告;七是聽取和審議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關於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的報告;八是審議關於確認接受陳吉寧、陳豪辭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職務的請求的決定草案。在大會主席團的領導下,來自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解放軍的2926名人大代表以對國家和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發揚民主,依法履職,集思廣益,共商國是,共同把這次會議開成了一次民主、團結、求實、奮進的大會。大會分別通過了關於全國人大常委會和「一府兩院」工作報告的決議,通過了修改立法法的決定,批准了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中央預算,圓滿完成了預定的各項任務。
面推進依法治國開啟新征程,全面從嚴治黨取得新進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又邁出堅實步伐。一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的主要標志是,經濟運行處於合理區間。一是增速穩,國內生產總值達到63.6萬億元,比上年增長7.4%,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二是就業穩,城鎮新增就業1322萬人。三是價格穩,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進」的總體特徵是,發展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增強。一是經濟結構有新的優化,糧食產量達到1.21萬億斤,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1.2%,服務業增加值比重提高到48.2%。二是發展質量有新的提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8.6%,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超過2%。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不斷涌現。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速快於東部地區。能耗強度下降4.8%,是近年來最大降幅。三是人民生活有新的改善,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8%,快於經濟增長;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9.2%,快於城鎮居民收入增長;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232萬人;6600多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得到解決。四是改革開放有新的突破,全面深化改革系列重點任務啟動實施,本屆政府減少1/3行政審批事項的目標提前實現。
報告從五個方面總結了去年的主要工作:一是在區間調控基礎上實施定向調控,保持經濟穩定增長。二是深化改革開放,激發經濟社會發展活力。三是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增強發展後勁。四是織密織牢民生保障網,增進人民福祉。五是創新社會治理,促進和諧穩定。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報告清醒地指出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如投資增長乏力,新的消費熱點不多,穩增長難度加大;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經濟發展方式比較粗放,創新能力不足,產能過剩問題突出,農業基礎薄弱;群眾對民生問題還有不少不滿意的地方;有些地方環境污染嚴重,重大安全事故時有發生;政府工作還存在不足,有些政策措施落實不到位;少數政府機關工作人員亂作為,一些腐敗問題觸目驚心,有的為官不為,在其位不謀其政,該辦的事不辦。報告承諾,要直面問題,安不忘危,治不忘亂,勇於擔當,不辱歷史使命,不負人民重託。
第二部分,2015年工作總體部署。報告分析了當前我國面臨的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指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必須堅持不懈依靠改革推動科學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發展,強調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定必勝信念,牢牢把握發展的主動權。
報告提出了今年工作的總體要求。強調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也是穩增長調結構的緊要之年。強調做好今年的工作,要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著力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狠抓改革攻堅,突出創新驅動,強化風險防控,加強民生保障,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關系,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報告指出,要把握好總體要求,著眼於保持中高速增長和邁向中高端水平「雙目標」,堅持穩政策穩預期和促改革調結構「雙結合」,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雙引擎」,推動發展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實現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報告提出了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國內生產總值增長7%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00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進出口增長6%,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能耗強度下降3.1%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繼續減少。報告著重對經濟增長指標作出了說明:經濟增長預期7%左右,考慮了需要和可能,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銜接,與經濟總量擴大和結構升級的要求相適應,符合發展規律,符合客觀實際。穩增長也是為了保就業,隨著服務業比重上升、小微企業增多和經濟體量增大,7%左右的速度可以實現比較充分的就業。各地要從實際出發,積極進取、挖掘潛力,努力爭取更好結果。
報告強調做好今年政府工作的政策取向。第一,穩定和完善宏觀經濟政策。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註重預調微調,更加註重定向調控,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增效。今年擬安排財政赤字1.62萬億元,比去年增加2700億元,其中中央財政赤字1.12萬億元,地方財政赤字5000億元。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松緊適度。廣義貨幣M2預期增長12%左右。第二,保持穩增長與調結構的平衡。強調推動經濟在穩定增長中優化結構。既要穩住速度,確保經濟平穩運行,確保居民就業和收入持續增加,為調結構轉方式創造有利條件;又要調整結構,夯實穩增長的基礎。實現在發展中升級、在升級中發展。第三,培育和催生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改造傳統引擎,打造新引擎。一方面,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加大政府對教育、衛生等的投入,鼓勵社會參與,提高供給效率。另一方面,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既可以擴大就業、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於促進社會縱向流動和公平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