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寫春秋

法治寫春秋

發布時間: 2022-09-03 20:21:30

❶ 求幾個古代關於法制的詩句

西周
親親尊尊行五禮,(親其所親,尊其所尊;五禮:吉凶禮賓嘉)
質牛劑器貸傅別。(買賣:牛、奴隸稱為質,器具等稱為劑;借貸關系:傅別)
六禮七出三不去,(婚姻六禮;休妻制度)
立嫡以長不以賢。(嫡長子繼承製)

聽訟斷獄表刑禮,(民刑區分;德主刑輔,出禮入刑,相為表裡)
辭色氣耳目真偽。(五聽)
官來伙反內惟過,(五過)
群臣官吏刺國人。(司法三刺)

春秋戰國
鄭鑄刑書晉鑄鼎,(名稱不同,也有先後,但都在鼎上鑄)
鄧析私殺用竹刑。(鄧析私寫竹刑,被王殺之,但用其竹刑,諷刺)
盜賊網捕魏雜具,(魏國李悝做法經六章)
商鞅律改法治秦。(秦改法為律,有內涵)

輕罪重刑法經論,(重刑原則)
六禁雜典具總則。(六禁規定在「雜」章;「具」為總則,具其加減)
強秦勵耕軍功獎,(井田制、軍功等制度強國)
廢卿郡縣奸誣連。(削弱地方權力,建立縣亭制,誣告反坐,株連制度)


上請恤刑相首匿,(上請制度;親親得相首匿:漢宣帝)
緹縈上文廢肉刑。(文:指漢文帝;廢肉刑是「雖有減刑之名,卻有殺戮之實」)
春秋決獄心定罪,(春秋決獄的宗旨是:以心定罪)
秋冬行刑應天人。(秋東時節,天地肅殺,好日子,以後就有了「秋審」等)
三國兩晉南北朝
魏八議,(曹魏)
南陳北魏官當始。(官當在兩個地方開始:南朝陳國和北朝魏國,不是三國的曹魏)
齊重罪,(重罪十條)
晉齊五服以制罪。(晉律北齊,五服,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相犯者遠近高低各不同)

北魏死刑需復奏,(死刑復核)
南北宣布廢宮刑。(法律宣布廢,但後世還有)
北魏胡刑鞭與杖,(胡人之刑:鞭與杖)
齊律啟後又承前。(齊律地位很高,但說隋律有承前啟後也是正確的)


隋文煬帝開皇律,
莫要十罪要十惡。
商周黥劓剕宮辟,(舊五刑)
更得笞杖徒流死。(新五刑)


高祖建唐顯武德,(唐高祖奪天下,作《武德律》)
貞觀作律加役流。(貞觀之治)
永徽高宗唐疏議,(高宗年代作永微疏議,史稱唐疏議,)
刑統匯編政六典。(刑法匯編;行政法典)

公罪私罪吏憂喜,(公罪輕私罪重,官吏兩為難)
未舉自首揭自新。(自首和自新的界限)
類推以明舉輕重,(諸斷罪而無正條,其應出罪者則舉重以明輕,其應入罪者則舉輕以明重)
贓殺保辜化外人。(六贓;六殺;保辜;化外人)


編敕破律宋刑統,(皇權當道,一人說了算)
折杖配役常凌遲。(但《宋刑統》沒有正式規定「凌遲」)
契約細分買典借,(商事發達)
室女分承准妻離。(女人地位提高:在室女可以繼承;妻子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提出離婚)

翻異別勘另審訴,(注意操作方式)
證據勘驗原被舉。(講究證據調查;舉證責任明確)
南宋慶元凌遲定,(凌遲源於五代西遼)
立命繼子與絕女。(夫亡而妻在,立繼從妻,稱立繼,夫妻俱亡,立繼從其尊長,稱命繼;女子和繼子有繼承權,但分在室女和出嫁女時候各人繼承比例不同)

明刑弼教朱大誥,(大誥只在朱元璋時代用,明刑弼教是對刑罰理學角度另一種解釋)
大明會典學六唐。(行政法)
重輕兩極衛廷杖,(標榜新意,重其所重,輕其所輕;「衛」是間諜;廷杖讓老臣顏面何存?
借口奸黨充軍刑。(奸黨:是為皇帝任意殺戮功臣提供法律依據;充軍是流刑以外增加)


大清律例集大成,(封建法律的大成者)
事成條則例統稱。(法律形式:事例、成例、條例、則例)
大清會典仿明政,(行政法)
文字無獄類大逆。(雖無「文字罪」,但將其視為「大逆」)
晚清
現行刑律渡新律,(清楚哪個是過度性的)
首創商律和民草。
司法行政始離異,
欽定憲綱挽殘局。

民國
臨時約法史憲件,(第一個憲法性文件)
天壇憲草限袁賊。(孫文限制袁世凱的法律手段:共和制)
奈何約法復辟帝,(袁世凱也作約法掃除障礙)
賄選憲法正式行。(曹琨賄賂當選,正式實行憲法)

明清會審制度
(明)
重案朝審五大宦,
九卿圓審翻供皇

(清)
京師熱,笞杖快決好空牢,(笞杖等輕刑集中復核,能放則放)
清秋爽,斬絞監侯死復審,(地方上報死刑(斬絞監侯)的復審)
霜降朝,刑部嫌重附京侯。(1、刑部判決重的;2京師附近斬絞監侯的復審)

❷ 韓非的法治思想,對於今天的法治建設有什麼意義啊

韓非提出了以法治為中心,法、術、勢相結合的政治思想體系。法,就是統治者公布的政策、法令、制度,前期法家代表商鞅首先提出「法」治的主張。韓非子強調治國要有法治,賞罰都要以「法」為標准。法是整個社會的行為准則和規范,任何人都不能獨立於法外。韓非子說:「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也就是說,在「法」面前,不存在貴族和平民之分。「術」就是國君駕御群臣的權術,由國君秘密掌握,使得大臣們摸不清國君的心理,不敢輕舉妄動,背後搞鬼。「術」最先由申不害提出。但韓非子認為,申不害重術不講法,往往造成新舊法令相互抵觸、前後矛盾;商鞅重法不講術,則難於對官吏察辨「忠」和「奸」,導致國君的大權旁落於大臣之手。所以韓非主張「法」和「術」必須結合,二者缺一不可。同時,韓非子還認為,「勢」就是國君占據的地位和掌握的權力,也是統治者實行統治的必要手段之一。「勢」的理論最終是由慎到提出的。韓非子吸取了這一理論,他認為,要推行法令和使用權術,必須依靠權勢;沒有權勢,既使是堯這樣的賢明君主,連三戶人家也管理不了。因此,韓非子提出「抱法而處勢」的主張,認為只有穩固地掌握了權勢,才能有效地推行法和術。
法家主張審時度勢,「法後王」,「法今聖」,而不「法先王」。商鞅明確提出:「三代不同禮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前世不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這種進化的歷史觀,堅信「當時而言法,因事而制禮」,從而主張「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①。
韓非繼承了商鞅的歷史進化,提出「上古競於道德,中古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②,認為歷史是不斷變化、不斷進步的。所以,「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而「明據先王,必定堯、舜者,非愚則誣也」③。那些根本不了解古今治亂變化的人,反而竭力謳歌先王之法,頌揚先王之書,這只會加劇今世的動亂,絕不會帶來任何益處。因此,「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是以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④,而是仔細分析研究當代面臨的問題,根據現實來制定各項措施。
法家崛起於戰國時代。這個時候,「王者之跡息而《詩》亡」,西周分封制已經崩潰。到戰國初年,周王室早已是形同虛設,其地位與一般小國無異。春秋時代的一百餘國,這時也僅存十餘國,整個中國為戰國七雄所主宰。而七雄的大規模兼並戰爭,也正在推動著中國從封建割據走向封建統一,在這種不可逆轉的形勢下,維護周制、重建分封,不但沒有任何可能,而且從根本上說,乃是歷史的倒退。法家順乎潮流,力倡建立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政體,力主普遍推行郡縣制度。商鞅說過:「百縣之治一形,則從;迂者不飾,代者不敢更其制,過而廢者不能匿其舉。」⑤眾多的縣,都實行統一的政治制度,就可使人人遵從,奸官就不敢飾非,替代者就不敢更易制度,因過而貶黜的官吏就不能掩飾其錯誤。推行縣制,由中央任免地方官員,把縣變成中央的地方行政機構,而不再是獨立、半獨立的王國,這樣就把全國的軍政大權集中到了中央,從而建立起統一的中央集權政體,有利於從劫亂走向安定,從割據走向統一。韓非又進一步主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⑥進一步發展了中央集權的政治理論。
法家主張「一斷於法」,而不論親疏、貴賤、上下、尊卑。《商君書·賞刑》說道:「所謂壹刑者,刑無等級,自卿、相、將軍,以至大夫、庶人,有不從王令、犯國禁、亂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於前,有敗於後,不為損刑。有善於前,有敗於後,不為虧法。」從這里可以看出,法家主張的「刑無等級」有兩大特徵:第一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君主不在次列),第二是廢除貴族(不論舊貴族還是新貴族)的赦免和贖刑特權。這兩點都是對西周以來「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徹底否定。由於破除了貴族人治,代之以國家法治,因而加強了君主集權,不但大大有助於軍令、政令的統一,而且為後來戰勝山東六國,實現全國大一統奠定了基礎。
法家所主張的法治,是將法律公之於天下,「使天下之吏民無不知法者」,又別置「法官」作為主管吏民法律的顧問,以使天下吏民知法不犯,增進國家的安定和統治秩序的穩定。這種法律觀念,一直為後來歷朝歷代所承襲,對於鞏固國家的統一,維護社會的穩定,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三.廉吏執法與法制建設
中國古代很早就有「國家之敗,由官邪也」的記載。清明的吏治是實施法制的必要條件,也是法制建設的內在要求,它反映了社會政治生活的健康程度。
中國古代許多政治家和思想家都深深地認識到治吏對推行「法治」的重要意義。先秦時,法家提出「名主治吏不治民」的論斷,其實質不在於輕視和否定治民,而在於強調吏治的重要性。孔子「為政在人」的觀點突出強調了君主與官吏在國家治亂和「法治」興衰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荀子的「有治人,無治法」,更明確地闡述了「法」與「人」的關系。他認為作為統治者的「人」決定著作為國家制度的「法」,法律能有效執行和適應變化,都離不開「人」的靈活、廉潔和清明。荀子重視人治,並非不要「法治」,「法者,治之端也」,但發揮法的作用與功能要靠人,官吏守法和秉公執法是治國之關鍵。唐「貞觀盛世」的出現是與唐初官吏的清正廉潔,帶頭守法分不開的。
法制歷史深刻地告訴我們:徒法不足以為治,繁法也不足以為治,制定嚴密完備的法令是容易的,而真正要使之付諸實施並深入人心則並非易事,它要通過執法者公平的執法和廣大民眾自覺的守法來實現。因此,我們說,良法與廉吏是實現法治必不可少的兩個環節,它們相互聯系,承前接後,內在要求是一致的。在法制建設中,立法要從實際出發,結合社會現實,根據社會要求,能夠真正反映社會生活,指導並規范人們的行為。但是立法只是國家治理的一個前提,只有依靠秉公執法的官員才能夠使國家立法走向現實,如僅有善法而不循法,立法則無異於虛設之條文。

四.法治的現代意義
中國古代史上曾經出現過幾次盛世局面,如成康之治、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之治等。盛世所表現出的共同特徵就是社會秩序穩定,吏治清明,人民生活安定,階級矛盾相對緩和,封建法制相對健全和完善。良好的法律秩序成為盛世最明顯的標志。法盛則政興,古代盛世局面的出現所體現的共同特徵就是:重法、守法,上自皇帝下至百官百民,自覺或不自覺地服從於封建法律,不徇私枉法,不枉殺臣民,不僭越法律。
封建「法治」與現代法治有著本質的區別。封建法律的服務對象是地主階級,其著力維護的是專制主義統治,法律是皇帝的御用工具,法自君出,皇帝可一言立法,也可一言廢法,權大於法。盡管如此,封建盛世的出現,內在地需要「法治」的支持,封建法制中許多內在規律成為法盛政興的必要條件。深入法制歷史,分析法制現象,從封建法制中我們可以發現許多法制經驗和規律,不失為今天法制建設的有益借鑒。
在法自君出的封建社會里,皇帝一方面凌駕於法律之上,另一方面在一定條件下也遵循法律的規范。漢文帝以身作則,奉公守法,才有了張釋之的執法公平;唐太宗有「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的思想,才有了功臣屈法而下詔治罪之舉。在保證法令順利實施方面,監察制度在中國古代法制中最有特色並且歷史悠久,其主要職能是監察百官,糾舉失職,監督司法,以使官吏執法不阿。中國古代的監察機關在維護皇權的前提下,獨立地行使監察權,自成體系,不受行政系統的干涉。為充分發揮其職能,歷代都由皇帝掌握監察御史的任用權。監察御史雖品級不高,權力卻非常大。也正因為如此,在漫長的中國古代,監察機關確實起到了應有的法律監督作用,為封建法制的推行起到了極大的保證作用。在制度建設上,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既有特色,也很有顯示借鑒意義。
依法約束權力,法制就能得以維持,盛世就有出現的可能;權力超越了法律,社會秩就會混亂,衰世就必然出現。以法律約束權力是維系法制的根本,古代如此,現代也如此。
法制推動社會的發展,調整社會關系,保證國家的政治制度,促進社會秩序的穩定,它對人們的生產、生活有巨大的影響。歷史證明,重視法制就會推動社會的發展,使國家昌盛富強;破壞或淡視法制就會阻礙社會的發展,導致政權的衰敗。可以說,「法治」是盛世的標志之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認識到了法治對一個國家盛衰的作用,開始逐步建立社會主義的民主和法制,確立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治國方略。這就使得民主法制環境大有改觀,司法執法隊伍不斷擴充,糾正了以往不講法制,強調人治的作法,司法和執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國的司法執法狀況與法治的內在要求仍相距甚遠,長期以來形成的人治觀念仍然沒有根本消除,權大於法的現象仍很突出,以言代法,以權壓法,貪贓枉法的現象仍很普遍。我們知道,失去制約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也必然損害法制,影響法制技術的順利進行。立法定製的根本目的在於實施,而嚴格高效地實施法律取決於司法執法機關的活動。依法治國的關鍵之一就是司法和執法的公正,只有司法機關和執法機關嚴格守法、依法辦事才能維護法制的尊嚴與權威,保障社會主義法制技術的順利進行。

注釋:
①《商君書·更法》
②《韓非子·五蠹》
③《韓非子·顯學》
④《韓非子·五蠹》
⑤《商君書·墾令》
⑥《韓非子·揚權》

❸ 有題記關於法律作文開頭

1,法律是每個人都要遵守的,正所謂「不以規矩,不成方圓。」意思是任何事物都不能缺少束縛它的規則,否則就會方寸大亂。法律的存在就是用來規范我們的行為,從而使這個社會變得井井有條。

2,《為了法律不再嘆息》作文開頭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當我們為實行法治而歡呼的時候,我不得不先請大家聽一聽發自於法律內心的嘆息聲。在春秋戰國時代,齊國滅了紀國後,齊景公與晏子巡遊紀國,發現一隻金壺,誰知里向卻是卷用紅墨水寫成的國書!看到這些利國利民的法律文書,景公不免相見恨晚,他對晏子說:「早有此書.齊國滅紀豈不更快!」哪知壺屮丹書聞聽此言卻長嘆不已:「紀國若能把我宣傳、利用、實施起來豈能為你所滅!

3,《讓法律伴我成長》作文開頭
談到法律,總會給人以神秘、威嚴、崇高的感覺。其實,法律與道德、習慣、宗教、紀律一樣,都在規范著人們的行為。正是由於這些規范的存在,這個社會才變得有序;正是由於法律的存在,我們的權利才得到應有的保障。作為當代中學生,我們有幸生活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年代,親眼目睹了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法制進程的突飛猛進,300多部法律相繼出台,「依法治國」被寫進憲法,多麼令人振奮!

❹ 關於法治的詩句

1. 關於法治的詩句
關於法治的詩句 1. 關於「法制」的古詩有哪些
1.(唐) 韓愈《寄盧仝》

彼皆刺口論世事,有力未免遭驅使。先生事業不可量,惟用法律自繩己。

2.(宋)蘇軾《石鼓》

掃除詩書誦法律,投棄俎豆陳鞭杻。當年何人佐祖龍,上蔡公子牽黃狗。

3.(宋)陸游《秋懷》

頷須白盡愈落寞,始讀法律親笞榜。訟氓滿庭鬧如市,吏牘圍坐高於城。未嫌樵唱作野哭,最怕甜酒傾稀餳。平生養氣頗自許,雖老尚可吞司並。何時擁馬橫戈去,聊為君王護北平。

4.(宋)蘇轍《送傅宏著作歸覲待觀城闕》

膠西前輩鄭康成,千載遺風及後生。舊學詩書儒術富,兼通法律吏能精。還家彩服頻為壽,得邑河壖喜有兵。民事近來多迫促,弦歌聊試武城聲。

5.(宋)並敘《次韻子瞻見寄》

矯時自信力不足,從政敢謂學已優。閉門卻掃誰與語,畫夢時作鈞天游。自從四方多法律,深山更深逃無術。

6.(宋) 陳襄《和鄭閎中仙居十一首》

我愛仙居好,公餘日在房。憂民極反覆,責已未周詳。法律行隨手,詩書坐滿箱。老來須向學,多病喜平康。

7.(宋)高斯得《孤憤吟上十韻》

每篇必寓憂世懷,直筆寧愁當國忤。法律森嚴信殊絕,對屬始終無齟齬。嗟予衰老才力弱,稽首名賢晨夕慕。憂來援筆偶成章,力戒負囊毋輒露。

8.(宋)毛直方《贈督師曹將軍》

泰階煌煌色已齊,祥飆為掃蚩尤旗。幅員浩盪春台熙,不遺桴鼓驚鋤犁。羽林宿衛環三陲,居安節慮忘戰危。整暇自許忘其機,司馬八法律以規。蒐苗獮狩凜弗違,碧油有幢儼軍師。

9.(宋)梅堯臣《送何濟川學士知漢州》

府胥喜君來,督責去暴抶。疾苦無不求,前人唯法律。晝錦榮既浮,康民美方溢。真為丈夫志,豈是名過實。

10.(宋)張鎡《次韻傅景夏見贈兼簡徐季益》

懶情妨勇志,闇識乖明時。昔人嗟遠矣,有夢那見之。百計諧余衷,第一證以詩。合處即券鑰,寧問渠為誰。端居逼仄胸,旦旦荊榛披。又如涸轍魴,縱漾清塘陂。宗旨要領會,法律忌脫遺。
2. 有關法治的詩詞
1.

《比得寒疾用道士養生法治其內郡幕徐天隱遺以》

宋代:毛滂

江南卑濕地,往往如長沙。

薄寒能中人,毛立噤齒牙。

初猶遭蒸炊,又似縛且檛。

淫祠亂昏俗,過福專群鴉。

參軍支病骨,抱案隨吏衙。

鬼蓋乘其窮,屢以寒熱加。

定知鬼非人,吾誰彼疵瑕。

烏飢集屋樑。聊試彈以笯。

手摩田中丹,三關氣成霞。

房圖引芸蒿,相與排陰邪。

此鬼不足施,霍然促脂車。

2.《送楊舒州》

宋代:衛博

我昔懷軍書,西行盡淮泗。

是時敵方張,長江飲渴騎。

憨將何一律,兩地一朝棄。

川原厭膏血,關山接烽燧。

巋然舒子國,屹立干戈地。

中有袴襦民,未可文法治。

瘡痍待良葯,天子念循吏。

誰厭承明直,雅是詩書帥。

淮揚君肯薄,吾丘世寡二。

正須烹鮮手,往述羨魚意。

前驅觸炎熱,弭節及涼吹。

朝衙百吏散,閉合有餘致。

臨州古雲樂,此理敢輕議。

近聞今單於,已遣朝正使。

公師杜征南,郡得漢龔遂。

里閭息愁嘆,扞牧殆餘事。

政成多暇日,寄我千金字,

淮魚秋正美,灊山日空翠。

匹馬不作難,為公十日醉。

頗見有此客,要使州人記。
3. 關於法治的 詩句
1、《秋懷》宋代詩人陸游 原文: 頷須白盡愈落寞,始讀法律親笞榜。

訟氓滿庭鬧如市,吏牘圍坐高於城。 譯文:下巴的胡須都白了感到好落寞,開始讀法律親自打榜。

訴訟民滿院子鬧到市場,官吏文書圍坐高在城。 2、《和鄭閎中仙居十一首》宋代詩人陳襄 原文: 法律行隨手,詩書坐滿箱。

老來須向學,多病喜平康。 譯文:法律行為隨手而做,詩書滿箱子都是。

老了需要多學習,身體疾病多非常希望健康。 3、《自尤》宋代詩人蘇洵 原文: 此雖法律所無奈,尚可仰首披蒼旻。

天高鬼神不可信,後世有耳猶或聞。 譯文:這就是法律所無奈,還可以抬起頭披蒼天。

天高鬼神不可信,後世有耳朵還聽說。 4、《長歌行》宋代梅堯臣 原文: 富貴拘法律,貧賤畏笞榜。

生既若此苦,死當一切平。 譯文:富貴不應該拘束法律,貧賤的人也不需要畏懼法律。

人生下來就是這樣的痛哭,死去也應該一樣的安靜平和。 5、《官倒》近現代:田遨 原文: 轉手真財藪,撐腰實禍階。

但求嚴法治,當可凈風霾。 譯文:手上錢財眾多,看死是撐腰的其實是禍端。

但求法治嚴苛,可以凈化風霾。
4. 關於法治的 詩句
西周 親親尊尊行五禮,(親其所親,尊其所尊;五禮:吉凶禮賓嘉) 質牛劑器貸傅別。

(買賣:牛、奴隸稱為質,器具等稱為劑;借貸關系:傅別) 六禮七出三不去,(婚姻六禮;休妻制度) 立嫡以長不以賢。(嫡長子繼承製) 聽訟斷獄表刑禮,(民刑區分;德主刑輔,出禮入刑,相為表裡) 辭色氣耳目真偽。

(五聽) 官來伙反內惟過,(五過) 群臣官吏刺國人。(司法三刺) 春秋戰國 鄭鑄刑書晉鑄鼎,(名稱不同,也有先後,但都在鼎上鑄) 鄧析私殺用竹刑。

(鄧析私寫竹刑,被王殺之,但用其竹刑,諷刺) 盜賊網捕魏雜具,(魏國李悝做法經六章) 商鞅律改法治秦。(秦改法為律,有內涵) 輕罪重刑法經論,(重刑原則) 六禁雜典具總則。

(六禁規定在「雜」章;「具」為總則,具其加減) 強秦勵耕軍功獎,(井田制、軍功等制度強國) 廢卿郡縣奸誣連。(削弱地方權力,建立縣亭制,誣告反坐,株連制度) 漢 上請恤刑相首匿,(上請制度;親親得相首匿:漢宣帝) 緹縈上文廢肉刑。

(文:指漢文帝;廢肉刑是「雖有減刑之名,卻有殺戮之實」) 春秋決獄心定罪,(春秋決獄的宗旨是:以心定罪) 秋冬行刑應天人。(秋東時節,天地肅殺,好日子,以後就有了「秋審」等) 三國兩晉南北朝 魏八議,(曹魏) 南陳北魏官當始。

(官當在兩個地方開始:南朝陳國和北朝魏國,不是三國的曹魏) 齊重罪,(重罪十條) 晉齊五服以制罪。(晉律北齊,五服,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相犯者遠近高低各不同) 北魏死刑需復奏,(死刑復核) 南北宣布廢宮刑。

(法律宣布廢,但後世還有) 北魏胡刑鞭與杖,(胡人之刑:鞭與杖) 齊律啟後又承前。(齊律地位很高,但說隋律有承前啟後也是正確的) 隋 隋文煬帝開皇律,莫要十罪要十惡。

商周黥劓剕宮辟,(舊五刑) 更得笞杖徒流死。(新五刑) 唐 高祖建唐顯武德,(唐高祖奪天下,作《武德律》) 貞觀作律加役流。

(貞觀之治) 永徽高宗唐疏議,(高宗年代作永微疏議,史稱唐疏議,) 刑統匯編政六典。(刑法匯編;行政法典) 公罪私罪吏憂喜,(公罪輕私罪重,官吏兩為難) 未舉自首揭自新。

(自首和自新的界限) 類推以明舉輕重,(諸斷罪而無正條,其應出罪者則舉重以明輕,其應入罪者則舉輕以明重) 贓殺保辜化外人。(六贓;六殺;保辜;化外人) 宋 編敕破律宋刑統,(皇權當道,一人說了算) 折杖配役常凌遲。

(但《宋刑統》沒有正式規定「凌遲」) 契約細分買典借,(商事發達) 室女分承准妻離。(女人地位提高:在室女可以繼承;妻子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提出離婚) 翻異別勘另審訴,(注意操作方式) 證據勘驗原被舉。

(講究證據調查;舉證責任明確) 南宋慶元凌遲定,(凌遲源於五代西遼) 立命繼子與絕女。(夫亡而妻在,立繼從妻,稱立繼,夫妻俱亡,立繼從其尊長,稱命繼;女子和繼子有繼承權,但分在室女和出嫁女時候各人繼承比例不同) 明 明刑弼教朱大誥,(大誥只在朱元璋時代用,明刑弼教是對刑罰理學角度另一種解釋) 大明會典學六唐。

(行政法) 重輕兩極衛廷杖,(標榜新意,重其所重,輕其所輕;「衛」是間諜;廷杖讓老臣顏面何存?借口奸黨充軍刑。(奸黨:是為皇帝任意殺戮功臣提供法律依據;充軍是流刑以外增加) 清 大清律例集大成,(封建法律的大成者) 事成條則例統稱。

(法律形式:事例、成例、條例、則例) 大清會典仿明政,(行政法) 文字無獄類大逆。(雖無「文字罪」,但將其視為「大逆」) 晚清 現行刑律渡新律,(清楚哪個是過度性的) 首創商律和民草。

司法行政始離異,欽定憲綱挽殘局。民國 臨時約法史憲件,(第一個憲法性文件) 天壇憲草限袁賊。

(孫文限制袁世凱的法律手段:共和制) 奈何約法復辟帝,(袁世凱也作約法掃除障礙) 賄選憲法正式行。(曹琨賄賂當選,正式實行憲法) 明清會審制度 (明) 重案朝審五大宦,九卿圓審翻供皇 (清) 京師熱,笞杖快決好空牢,(笞杖等輕刑集中復核,能放則放) 清秋爽,斬絞監侯死復審,(地方上報死刑(斬絞監侯)的復審) 霜降朝,刑部嫌重附京侯。

(1、刑部判決重的;2京師附近斬絞監侯的復審)。
5. 求幾個古代關於法制的詩句
中國法制史之律(卷一)西周親親尊尊行五禮,(親其所親,尊其所尊;五禮:吉凶禮賓嘉)質牛劑器貸傅別。

(買賣:牛、奴隸稱為質,器具等稱為劑;借貸關系:傅別)六禮七出三不去,(婚姻六禮;休妻制度)立嫡以長不以賢。(嫡長子繼承製)聽訟斷獄表刑禮,(民刑區分;德主刑輔,出禮入刑,相為表裡)辭色氣耳目真偽。

(五聽)官來伙反內惟過,(五過)群臣官吏刺國人。(司法三刺)春秋戰國鄭鑄刑書晉鑄鼎,(名稱不同,也有先後,但都在鼎上鑄)鄧析私殺用竹刑。

(鄧析私寫竹刑,被王殺之,但用其竹刑,諷刺)盜賊網捕魏雜具,(魏國李悝做法經六章)商鞅律改法治秦。(秦改法為律,有內涵)輕罪重刑法經論,(重刑原則)六禁雜典具總則。

(六禁規定在「雜」章;「具」為總則,具其加減)強秦勵耕軍功獎,(井田制、軍功等制度強國)廢卿郡縣奸誣連。(削弱地方權力,建立縣亭制,誣告反坐,株連制度)漢上請恤刑相首匿,(上請制度;親親得相首匿:漢宣帝)緹縈上文廢肉刑。

(文:指漢文帝;廢肉刑是「雖有減刑之名,卻有殺戮之實」)春秋決獄心定罪,(春秋決獄的宗旨是:以心定罪)秋冬行刑應天人。(秋東時節,天地肅殺,好日子,以後就有了「秋審」等)三國兩晉南北朝魏八議,(曹魏)南陳北魏官當始。

(官當在兩個地方開始:南朝陳國和北朝魏國,不是三國的曹魏)齊重罪,(重罪十條)晉齊五服以制罪。(晉律北齊,五服,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相犯者遠近高低各不同)北魏死刑需復奏,(死刑復核)南北宣布廢宮刑。

(法律宣布廢,但後世還有)北魏胡刑鞭與杖,(胡人之刑:鞭與杖)齊律啟後又承前。(齊律地位很高,但說隋律有承前啟後也是正確的)隋隋文煬帝開皇律,莫要十罪要十惡。

商周黥劓剕宮辟,(舊五刑)更得笞杖徒流死。(新五刑)唐高祖建唐顯武德,(唐高祖奪天下,作《武德律》)貞觀作律加役流。

(貞觀之治)永徽高宗唐疏議,(高宗年代作永微疏議,史稱唐疏議,)刑統匯編政六典。(刑法匯編;行政法典)公罪私罪吏憂喜,(公罪輕私罪重,官吏兩為難)未舉自首揭自新。

(自首和自新的界限)類推以明舉輕重,(諸斷罪而無正條,其應出罪者則舉重以明輕,其應入罪者則舉輕以明重)贓殺保辜化外人。(六贓;六殺;保辜;化外人)宋編敕破律宋刑統,(皇權當道,一人說了算)折杖配役常凌遲。

(但《宋刑統》沒有正式規定「凌遲」)契約細分買典借,(商事發達)室女分承准妻離。(女人地位提高:在室女可以繼承;妻子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提出離婚)翻異別勘另審訴,(注意操作方式)證據勘驗原被舉。

(講究證據調查;舉證責任明確)南宋慶元凌遲定,(凌遲源於五代西遼)立命繼子與絕女。(夫亡而妻在,立繼從妻,稱立繼,夫妻俱亡,立繼從其尊長,稱命繼;女子和繼子有繼承權,但分在室女和出嫁女時候各人繼承比例不同)明明刑弼教朱大誥,(大誥只在朱元璋時代用,明刑弼教是對刑罰理學角度另一種解釋)大明會典學六唐。

(行政法)重輕兩極衛廷杖,(標榜新意,重其所重,輕其所輕;「衛」是間諜;廷杖讓老臣顏面何存?借口奸黨充軍刑。(奸黨:是為皇帝任意殺戮功臣提供法律依據;充軍是流刑以外增加)清大清律例集大成,(封建法律的大成者)事成條則例統稱。

(法律形式:事例、成例、條例、則例)大清會典仿明政,(行政法)文字無獄類大逆。(雖無「文字罪」,但將其視為「大逆」)晚清現行刑律渡新律,(清楚哪個是過度性的)首創商律和民草。

司法行政始離異,欽定憲綱挽殘局。民國臨時約法史憲件,(第一個憲法性文件)天壇憲草限袁賊。

(孫文限制袁世凱的法律手段:共和制)奈何約法復辟帝,(袁世凱也作約法掃除障礙)賄選憲法正式行。(曹琨賄賂當選,正式實行憲法)明清會審制度(明)重案朝審五大宦,九卿圓審翻供皇(清)京師熱,笞杖快決好空牢,(笞杖等輕刑集中復核,能放則放)清秋爽,斬絞監侯死復審,(地方上報死刑(斬絞監侯)的復審)霜降朝,刑部嫌重附京侯。

(1、刑部判決重的;2京師附近斬絞監侯的復審)。
6. 關於法制的古詩詞
1、《長歌行》——宋代梅堯臣

富貴拘法律,貧賤畏笞榜。生既若此苦,死當一切平。

白話譯文:富貴不應該拘束法律,貧賤的人,也不需要畏懼法律。人生下來就是這樣的痛哭,死去也應該一樣的安靜平和。

2、《自尤》——宋代 蘇洵

此雖法律所無奈,尚可仰首披蒼旻。天高鬼神不可信,後世有耳猶或聞。

白話譯文:這就是法律的無奈了,我依然可以抬頭問蒼天為什麼會這樣。天這么高,鬼神沒有辦法相信,但是後世的人們一定還是會聽聞我們現在聽見的話。

3、《寄盧仝》——唐代韓愈

先生事業不可量,惟用法律自繩己。

春秋三傳束高閣,獨抱遺經窮終始。

往年弄筆嘲同異,怪辭驚眾謗不已。

近來自說尋坦途。猶上虛空跨綠駬。

白話譯文:先生事業不可量,只有用法律自己糾正自己。春秋三傳束高閣,獨自抱著經卷徹底終結。

去年弄筆嘲笑相同,怪辭驚嚇眾人誹謗不停。最近,我從喜歡尋坦途。還上空中跨越綠色駬。

4、《和鄭閎中仙居十一首》——宋代 陳襄

我愛仙居好,公餘日在房。

憂民極反覆,責已未周詳。

法律行隨手,詩書坐滿箱。

老來須向學,多病喜平康。

白話譯文:我愛仙居好,你多天在房。憂慮百姓極其反復無常,責備自己沒有周詳。

法律行為隨手,《詩》、《書》坐滿箱子。老來要去學,多病喜平康。

5、《秋懷》——宋代陸游

頷須白盡愈落寞,始讀法律親笞榜。

訟氓滿庭鬧如市,吏牘圍坐高於城。

未嫌樵唱作野哭,最怕甜酒傾稀餳。

平生養氣頗自許,雖老尚可吞司並。

白話譯文:下巴必須在全好落寞,開始讀法律親自打榜。訴訟民滿院子鬧到市場,官吏文書圍坐高在城。

不嫌我唱作野哭,最怕甜酒傾稀糖。平時供養自己很同意,雖然我還可以吞司都。
7. 有關法治的詩詞
1.《比得寒疾用道士養生法治其內郡幕徐天隱遺以》宋代:毛滂江南卑濕地,往往如長沙。

薄寒能中人,毛立噤齒牙。初猶遭蒸炊,又似縛且檛。

淫祠亂昏俗,過福專群鴉。參軍支病骨,抱案隨吏衙。

鬼蓋乘其窮,屢以寒熱加。定知鬼非人,吾誰彼疵瑕。

烏飢集屋樑。聊試彈以笯。

手摩田中丹,三關氣成霞。房圖引芸蒿,相與排陰邪。

此鬼不足施,霍然促脂車。2.《送楊舒州》宋代:衛博我昔懷軍書,西行盡淮泗。

是時敵方張,長江飲渴騎。憨將何一律,兩地一朝棄。

川原厭膏血,關山接烽燧。巋然舒子國,屹立干戈地。

中有袴襦民,未可文法治。瘡痍待良葯,天子念循吏。

誰厭承明直,雅是詩書帥。淮揚君肯薄,吾丘世寡二。

正須烹鮮手,往述羨魚意。前驅觸炎熱,弭節及涼吹。

朝衙百吏散,閉合有餘致。臨州古雲樂,此理敢輕議。

近聞今單於,已遣朝正使。公師杜征南,郡得漢龔遂。

里閭息愁嘆,扞牧殆餘事。政成多暇日,寄我千金字,淮魚秋正美,灊山日空翠。

匹馬不作難,為公十日醉。頗見有此客,要使州人記。
8. 關於「法制」的古詩有哪些
1.(唐) 韓愈《寄盧仝》 彼皆刺口論世事,有力未免遭驅使。

先生事業不可量,惟用法律自繩己。 2.(宋)蘇軾《石鼓》 掃除詩書誦法律,投棄俎豆陳鞭杻。

當年何人佐祖龍,上蔡公子牽黃狗。 3.(宋)陸游《秋懷》 頷須白盡愈落寞,始讀法律親笞榜。

訟氓滿庭鬧如市,吏牘圍坐高於城。未嫌樵唱作野哭,最怕甜酒傾稀餳。

平生養氣頗自許,雖老尚可吞司並。何時擁馬橫戈去,聊為君王護北平。

4.(宋)蘇轍《送傅宏著作歸覲待觀城闕》 膠西前輩鄭康成,千載遺風及後生。舊學詩書儒術富,兼通法律吏能精。

還家彩服頻為壽,得邑河壖喜有兵。民事近來多迫促,弦歌聊試武城聲。

5.(宋)並敘《次韻子瞻見寄》 矯時自信力不足,從政敢謂學已優。閉門卻掃誰與語,畫夢時作鈞天游。

自從四方多法律,深山更深逃無術。 6.(宋) 陳襄《和鄭閎中仙居十一首》 我愛仙居好,公餘日在房。

憂民極反覆,責已未周詳。法律行隨手,詩書坐滿箱。

老來須向學,多病喜平康。 7.(宋)高斯得《孤憤吟上十韻》 每篇必寓憂世懷,直筆寧愁當國忤。

法律森嚴信殊絕,對屬始終無齟齬。嗟予衰老才力弱,稽首名賢晨夕慕。

憂來援筆偶成章,力戒負囊毋輒露。 8.(宋)毛直方《贈督師曹將軍》 泰階煌煌色已齊,祥飆為掃蚩尤旗。

幅員浩盪春台熙,不遺桴鼓驚鋤犁。羽林宿衛環三陲,居安節慮忘戰危。

整暇自許忘其機,司馬八法律以規。蒐苗獮狩凜弗違,碧油有幢儼軍師。

9.(宋)梅堯臣《送何濟川學士知漢州》 府胥喜君來,督責去暴抶。疾苦無不求,前人唯法律。

晝錦榮既浮,康民美方溢。真為丈夫志,豈是名過實。

10.(宋)張鎡《次韻傅景夏見贈兼簡徐季益》 懶情妨勇志,闇識乖明時。昔人嗟遠矣,有夢那見之。

百計諧余衷,第一證以詩。合處即券鑰,寧問渠為誰。

端居逼仄胸,旦旦荊榛披。又如涸轍魴,縱漾清塘陂。

宗旨要領會,法律忌脫遺。

❺ 戰國時期有法治,人治還有其他制度嗎

第三章 春秋戰國時期的法律制度  ( 公元前 770 年~公元前 221 年 )

考綱要求提示 1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大變革引起的法制大變革,成文法的公布與法典編制,商鞅變法 及各國的變法;

2掌握這一時期法制改革的意義。

核心內容速記 春秋,是我國奴隸制瓦解、封建制逐步確立的時期。井田制遭到破壞,郡縣制逐步取代分封 制,王權旁落,政權下移,宗法制日趨衰落,等等,是這一時期的基本特點。

一、春秋時期法律制度的變革

(一)成文法的公布及鄭、晉、楚各國的立法概況

春秋初期,各諸侯國基本上沿用西周的法律。到中葉以後,由於經濟基礎的變革,階級關系 的變化,從而引起法律制度的變革。總的說來,這一時期法律制度的一個重大改革,就是各 諸侯國公布了以保護私有財產為中心的成文法。下面主要簡述鄭國、晉國、楚國制定法律的 情況。

1鄭國

鄭國曾兩次制定法律,第一次是鄭簡公三十年,即周景王九年(公元前536年),鄭國執政 子產,鑒於當時社會關系的變化和舊禮制的破壞,因而 「 鑄刑書於鼎,以為國之常法 」 。這 是我國古代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典。

第二次是鄭獻公十三年,即周敬王十九年(公元前501年),鄭國執政駟歂殺鄧析(公元前545 年 ~前501年),而用其竹刑。竹刑,為鄭國鄧析所作。他把法律條文寫在竹簡上,所以史稱竹 刑 。竹刑的出現,在法律發展史上又是一大進步。此前的刑鼎笨重,而竹刑則便於攜帶和 流傳。

2晉國

晉國自文公以後,曾四次制定法律。第一次是晉文公稱霸時期,即文公四年(公元前633 年), 「 作被廬之法 」 ; 第二次是趙盾(即趙宣子)為晉國執政時制定的《常法》; 第三次是范宣子制定的刑書; 第四次是范宣子所作並予以公布的刑書。這是繼鄭國公布成文法之後,晉國開始正式公布 成文法。晉國公布成文法曾受到孔子的批評。

3楚國

楚國在春秋時曾兩次制定法律。第一次是楚文王時作《仆區法》。仆區之法猶近世的窩藏法 。第二次是楚莊王時作《茆門法》(茆,同茅)。依照《茆門法》規定,諸侯、 大夫、公子入朝時,車不得進入宮門,以保障國君的安全。

(二)公布成文法所引起的爭論

新興地主階級反對奴隸主貴族壟斷法律,堅決要求將成文法公布於世,以保障他們的私有財 產和其他權利,擺脫舊貴族的壓迫和宗法等級制度的羈絆。鄭國子產公布刑書時,便遭到晉 國以叔向(晉平公時的太傅)為代表的舊貴族的反對。叔向完全是從舊貴族的立場出發,是為 了維護舊貴族的特權而發的議論。子產在給叔向的復信中,對公布成文法的目的說得很清楚 , 即在於 「 救世 」 。此後不久,晉國鑄刑鼎,又遭到孔子的反對。孔子的論調與叔向如出一轍 。

成文法的公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舊貴族的特權,標志著奴隸制的瓦解,新興地主階級 開始掌握了政權,因此這一措施,促進了封建生產關系的發展,但由於其鋒芒仍然是指向勞 動人民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加強了對勞動人民的統治。

❻ 關於法制的詩歌短一點,謝謝

1、《長歌行》

朝代:宋代

作者:梅堯臣

富貴拘法律,貧賤畏笞榜。

生既若此苦,死當一切平。

白話譯文:富貴不應該拘束法律,貧賤的人,也不需要畏懼法律。人生下來就是這樣的痛哭,死去也應該一樣的安靜平和。

2、《法治中國》

作者:祝光樹(現代)

治國之本在於法,立法之根源自民。

良法建設需公平,善法構造要正義。

依法行政政廉明,照章辦事世太平。

奉法安邦穩社會,普法定國固千年。

譯文:治國的根本在於法律,立法的根本在於人民。良好法治建設需要公平,完善法治結構需要正義。依法行政政治才會廉明,照章辦事才會世界太平。奉法治國才能安定國家穩固社會,普法定國才能穩固發展千年。

3、《法律的名義》

作者:海魂

國柱基石,草民天戚,法治入憲。

法律步入歷史至高點,悅入尋常百姓家。

可依必依,那是秩序的范圍。

必嚴必究,那是規則的剛性。

為民忠誠,那是存在的意義。

廉潔高效,那是公正的化身。

讓有理的訴訟人能贏,

讓有困難的人能訴,

讓公平如陽光沐浴眾生,

讓正義如春種落地生根。

無數燃燈者,

年青年壯年老,疲勞過勞病勞。

點燃自我,照亮乾坤。

法律的名義,

保障民生權益,捍衛和諧安寧。

振飛經濟,苦痛善濟,沉冤必雪。

4、《挺起胸膛吧,法律》

作者:王安歌

請允許我大聲呼籲。

以一個普通勞動者的身份。

以一名共和國公民的名義。

在那陰霾籠罩的舊中國,

鐵蹄蹂躪著最底層的奴隸。

皮鞭、鐐銬、法庭、牢獄。

束縛的,是當牛做馬的血肉之軀。

當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冉冉升起,

春風吹綠了九州大地,

人民,終於當上時代的主人。

法律,成為捍衛尊嚴的武器。

然而,十年浩劫,寒風又起,

階級斗爭的鐵幕籠罩天際。

法律的公平,遭到挑戰。

歷史的真實,竟被扭曲。

當藍天盪響二次解放的春雷,

當大地灑滿三中全會的喜雨,

「四人幫」被押上了歷史的審判台。

法律啊,你再次讓人民揚眉吐氣。

決不能啊,讓歲月史冊再記兄弟相殘的篇章。

決不能啊,讓歷史舞台重演同室操戈的悲劇。

十年啊,我們用多少鮮血和熱淚。

才迎來了這朗朗乾坤、宇清水碧。

黨啊,需要監督凈化嚴明紀律。

國家啊,需要有機統一依法治理。

民族啊,需要繁榮昌盛進步復興。

人民啊,需要公平公允伸張正義。

挺起胸膛吧,法律。

請允許我大聲呼籲。

以一個普通勞動者的身份。

以一名共和國公民的名義。

5、《法律》

作者:陳弭作

嘰嘰喳喳的鳥兒不停的叫。

我和大多數人一樣,

嚮往自由自在的生活。

總覺得變只鳥兒該多好。

你看,不要怎麼艱苦,

看到什麼吃什麼。

我們正在聊著,

忽然,一隻老鷹俯沖下來,

刁走了一隻麻雀。

我們吃驚的看著老鷹飛走了,

它嘴裡的麻雀還在哀鳴。

我心裡略過一片雲,

自然界並沒有想像中的好。

稍有不慎,性命休矣。

還是人間好啊!

再怎麼樣還有法律管著。

❼ 春秋戰國時期以法治國的是誰

法家,中國春秋戰國時代一個以法治為核心的思想學派.這個學派否定了世襲貴族天然傳承的等級制度,認為「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史記•商君列傳》)他們在政治實踐中,獎勵耕戰,毀棄詩書,徹底與傳統文化決裂,主張以法治國.
這種流派主要盛行於戰國時的韓、魏、趙三國,而早期的法家學派人物亦來自這三國,如商鞅來自魏國、申不害來自韓國、慎到來自趙國等.法家中有三個學派:慎到重「勢」、申不害重「術」,商鞅重「法」,這些學派思想由韓國人韓非子集以大成,構成法家思想的終極核心.
法家這種學說乃一種純功利主義的思想體系,內容核心主要是針對君主如何加強統治.在戰國時代那種「捐禮讓而貴戰爭,棄仁義而用詐譎,苟以取強而已矣」的殊死競爭的情況下,法家這種思想在斗爭中確是相當實用,如秦統一六國就是明證,而儒家那種固守傳統的溫和政治主張就未免顯得有些「愚遠而闊於事情」了(《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西漢後期,法家思想被「廢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儒家所吸收,並開始以儒法並用「儒表法裏」的理論治理國家,獨立的法家學派逐漸被排斥掉.
有人認為法家代表了新興地主階級意識形態.
代表人物
春秋時
管仲
子產
戰國時
韓非
商鞅
李斯
申不害
吳起
李悝
代表著作
《商君書》
《韓非子》
管仲(?—前645年),名夷吾,字敬仲,史稱管子,出生於潁上(今安徽潁上縣),春秋時代的政治家,哲學家.《史記·管晏列傳》、《管子》、《左傳》記載他的生活傳記,《論語》(憲問第十四)也有關於孔子對他的評論,北宋蘇洵的《管仲傳》也有一些分析.
年輕時家境貧困,鮑叔牙發現管仲有才能,交為好友,經常和管仲往來,管仲常佔小便宜,鮑叔牙並不引以為意,反而處處為他設想,一直都善待管仲(蔚為美談,史稱「管鮑之交」).後來,管仲輔佐齊國公子糾,鮑叔牙輔佐其弟公子小白.
前686年,齊襄公逝世,他的侄子公孫無知篡位.
前685年春天,齊國大夫雍廩殺了公孫無知,公子小白即位,立為齊桓公,魯國卻支持其兄公子糾,因此齊國和魯國之間發生戰爭,管仲射箭中了齊桓公的帶鉤,齊桓公裝死,騙過了管仲.後來齊國戰勝,鮑叔牙向魯庄公要求處決公子糾,並把管仲交給齊國.
在鮑叔牙強烈推薦下,齊桓公不計前嫌,拜管仲為相,甚至尊為「仲父」.管仲在齊國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倡「尊王攘夷」,終於幫助齊桓公成就了霸業.
孔子曾言:「為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司馬光說:「管仲鏤簋朱紘,山楶藻梲,孔子鄙其小器.」(〈訓儉示康〉)
子產(?~前522年),復姓公孫,名僑,字子產,又字子美,鄭稱公孫.春秋時期鄭國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被清朝的王源推許為「春秋第一人」.
據記載,子產出生於鄭國的貴族家庭,他的父親子國是鄭穆公的兒子.子產少時就很聰明,有很成熟的政治見解.鄭簡公十二年(公元前554年),鄭人立子產為卿.執政二十三年.鄭定公八年(公元前522年),子產卒.《賈氏說林》載:
子產死,家無余財,子不能葬,國人哀亡.丈夫舍玞佩,婦人舍珠玉以賻之,金銀珍寶不可勝計.其子不受,自負土葬於邢山.
孔子聽說後,曰:「古之遺愛也.」現有墓,位於河南省新鄭市西南17公里陘山頂上,墓冢高約5米、周長約50米.據《新鄭縣志》載:「子產墓累石為方墳,東有廟」.1987年3月4日,鄭州市政府公布為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子產對當時國際國內形勢的判斷是:「國小而逼,族大寵多.」子產從政後,在鄭國進行了內政改革,整理田制,整頓貴族田地和農戶編制,承認土地私有,按田畝征稅等等.接著,他又用200多斤鐵鑄造了一隻鼎,把新制定的刑書鑄在鼎上,放置於王宮門口,讓百姓都知道新刑法.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刑鼎.子產推行法治,寬猛相濟,安撫百姓,抑制強宗,保持國內政局長期穩定.不毀鄉校,以聽取「國人」意見.對外進行了一系列外交活動,維護了鄭國的利益,使鄭國免遭兵革之禍.子產「知人善用,擇其能者而使之」,為政數十年,政績顯赫.《左傳》:
為相一年,豎子不戲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賈;三年,門不夜關,道不拾遺;四年,田器不歸;五年,士無尺籍,長期不令而治.
子產的思想接近於孔子以前的儒家思想.子產具有人本主義的思想,強調人事,但也不否認鬼神.提出「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在子產看來,人道先於天道,天道可以存而不論,人道則不能不察.
慎到(約前395--約前315) 趙國人.戰國時道家、法家思想家.
早年學黃老道術,曾以齊國稷下講學而負盛名,受上大夫之祿.齊湣王十七年(前284)離齊至韓,為韓大夫.《莊子·天下》把他與田駢同歸一派,後成為從道家分化出來的法家,主張「尚法」和「重勢」.由「棄知去己」觀點,提出「大君任法而弗躬,則事斷於法矣.」(《慎子·君子》)的法家政治主張,強調「官不私親,法不遺愛」.同時重視「勢治」,以為「賢智未足以服眾,而勢位足以蹳賢者」(《韓非子·難勢》),權勢者應「抱法處勢」,「無為而治天下」.《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謂其著有十二論.《漢書·藝文志》著錄《慎子》42篇,列法家 ,現存殘本僅7篇.
韓非為韓國的公子,與李斯一同拜荀子門下學習.
在韓非生長的年代,韓國為戰國七雄當中最弱小的國家,但由於他患有口吃的毛病,所以多次上書韓王陳述他的思想,而不為所用.之後《韓非子》一書流傳到秦國,書中《孤憤》、《五蠹》內容被秦王嬴政所贊嘆,甚至說「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韓非之所著書也.」便以戰爭為要脅,逼韓非出使秦國.
韓非到秦國後,受到秦王政的欣賞,准備重用他,但招李斯忌妒,對秦王進讒言,陷害韓非入獄,最後在獄中服毒自盡.
韓非總結了商鞅、申不害、李悝的思想,主張君主應該用法、術、勢結合起來治理國家.
商鞅(約前390年—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的後裔,公孫氏,故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後封於商,後人稱之商鞅.在位執政十九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
商鞅「少好刑名之學」,專研以法治國,受李悝、吳起等人的影響很大.後為魏國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時對魏惠王說:「公孫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為相.」又對惠王說「王既不用公孫鞅,必殺之,勿令出境.」公叔痤死後,商鞅聽說秦孝公雄才大略,便攜同李悝的《法經》到秦國去.通過宦官景監三見孝公,商鞅暢談變法治國之策,孝公大喜.前359年任左庶長,開始變法,後升大良造.
周顯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變法,變法內容為「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斗,實行連坐之法」.這時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與老師公孫賈.秦孝公十六年,太傅公子虔復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變法日久,秦民大悅.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前340年,率秦趙軍敗魏國公子卬將軍,魏割西河之地與秦,將人民遷居至大梁,此時梁惠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商鞅因功封於商十五邑.
商君之法太過刻薄寡恩,設連坐之法,制定嚴厲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鑿頂、抽肋、鑊烹之刑.秦國貴族多怨.趙良勸說商君積怨太深,宜「歸十五都,灌園於鄙」、「不貪商、於之富,不寵秦國之教」,商鞅不聽.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太子駟即位,太子虔告商鞅謀反,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結果因未出示證件,店家害怕「連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斃」;欲逃往魏國,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帥,亦不願收留.後來商鞅回到商邑,發邑兵北出擊鄭國,秦國發兵討之,殺鞅於鄭國黽池,死後被秦惠王處「車裂之刑」於彤,滅商君之族.
李斯(?~前208年),楚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西南)人,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在諸子百家中,李斯是荀子的學生,後和韓非都成為法家學說的代表人物.
秦王政四年(前237年)爆發韓國水工鄭國為間諜案,在宗室大臣的鼓噪下,秦王下令驅逐一切客籍官員,李斯因此上〈諫逐客書〉於秦王,說明有容乃大的重要性,他認為「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於是秦王政下令取消逐客令,重用李斯,並加強對各國進攻.韓國恐懼,韓王派韓非至秦求和,秦王將韓非扣留在秦國,秦王政十四年(前227年),他害死自已的同學韓非.他協助秦始皇一統天下,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全國幣制.始皇三十四年(前207年),李斯建議銷毀民間所藏《詩》、《書》等百家之學,又坑殺儒生,史所謂「焚書坑儒」.
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7月秦始皇死於沙丘平台(今河北廣宗),李斯密不發喪,和趙高合謀矯詔扶立嬴胡亥即位,並賜死嬴扶蘇.秦二世元年(前209年)7月,陳勝、吳廣起義爆發.不久趙高誣陷李斯想割地稱王,又誣陷李斯子三川郡守李由與亂軍私通,李斯上書申冤,卻被趙高扣下,並投入監獄.後來李斯不堪酷刑,終於被迫認罪,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七月被腰斬於咸陽,臨死前對兒子說「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父子對泣,夷滅三族.
李斯主張以小篆為標准書體.對漢字的規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傳為由李斯書寫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嶧山刻石》、《會稽刻石》等.
申不害(?~前337年),河南滎陽人.「史記」在「老子韓非列傳」後面寫他是「故鄭之賤臣.學術以干韓昭侯,昭侯用為相.內脩政教,外應諸侯,十五年.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彊,無侵韓者」.
申不害也是早期的法家.史記有「著書兩篇,號曰申子」的話,漢書有「申子六篇」的話,但全都亡軼了.法家中有三派:慎到重「勢」、申不害重「術」,商鞅重「法」.
「韓非子」有一段話,說到這點:問者曰:「申不害、公孫鞅,此二家之言,孰急於國?」應之曰:「是不可程也.人不食十日,則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謂之衣食孰急於人,則是不可一無也,皆養生之具也.今申不害言術,而公孫鞅為法.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執也.法者,憲令著於官府,賞罰必於民心,賞存乎慎法,而罰加乎奸令者也,此人臣之所師也.君無術則弊於上,臣無法則亂於下,此不可一無,皆帝王之具也.」
吳起(前440年—前381年),中國古代軍事家和政治家.
吳起,戰國時衛國左氏(今山東定陶縣西)人,曾經拜魯國曾子為師,學習儒術.敢於改革,善於用兵.
早年得魯國國君賞識,及後齊魯交戰,吳起因在魯國娶了一位齊國宗室女子為妻,魯國人對即將擔任統帥的吳起表示懷疑,吳起為博得魯國信任,竟將自己妻子殺死.魯國雖然保住了,但是吳起以殺妻來求得將位,這種行徑為魯人所惡,因而最終還是被魯國的國君所辭棄.
之後吳起到魏國,被魏文侯和李悝重用,任西河守,推行李悝的變法.後來又去楚國為宰相,同樣推行變法,想要廢掉疏遠的公族、蓄養戰士,但是做事過於急切嚴厲,被許多皇族所恨.
楚悼王死後,楚國貴族即向吳起展開圍攻,必殺之而後快.吳起知道自己必死無疑,便來一招借刀殺人,同歸於盡.他逃跑至太廟,躲藏在楚悼王的屍體下.吳起雖然仍被亂箭射死,但也有不少箭射到楚悼王的屍體上.楚悼王的兒子即位後立即命人以楚悼王屍體上的箭捉拿在放箭的人,並以大不敬之罪誅滅了七十多家貴族,也算替吳起自己報了仇.
吳起的變法時間較短,基礎不深,繼任者楚肅王又對吳起的變法並不感興趣,吳起在楚國的變法收效甚微.吳起是與孫子齊名的偉大軍事家,他治兵有術,在戰略戰術上留下許多佳話;但母喪不臨、殺妻求將,在品德上沾上重大污點,向為儒家學派所誣.這種為求目的不擇手段的性格,雖然使他治兵有術名揚天下,卻也註定了悲劇的宿命.
李悝(約前455年—前395年),中國戰國時代著名思想家,主持魏國變法,其重農與法治結合的思想對商鞅、韓非影響極大.故一般認為他是法家的始祖.
李悝曾任魏文侯相,主持變法.進行「盡地力之教」,其具體內容已不可知,但主要為鼓勵農民精耕細作,推廣成功的耕作經驗,提高產量.並且實行「善平糴」的政策,國家在豐年以平價購買余糧,荒年以平價售出,以平糧價;政治上實行法治,廢除維護奴隸主貴族特權的世卿世祿制度,獎勵有功國家的人,按照功勞和能力提拔官吏,如任命吳起為西河守,用西門豹治鄴.經過變法,魏國國力增強,成為戰國初期強國之一.
他還匯集當時各國法律編成六篇《法經》,包括盜法、賊法、囚法、捕法、雜法和具法,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法典,商鞅聽說秦孝公雄才大略,便攜同《法經》到秦國去.現僅存篇目,內容已失傳.

❽ 最早提出以法治國的是那位思想家

戰國末期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韓非,強調以法治國,樹立君主的權威,建立中央集權專治統治,為秦國所採納。我以前背的初一歷史資料上這么寫的。

熱點內容
快餐店的規章制度及崗位職責 發布:2025-01-20 01:58:03 瀏覽:431
行政規章和行政法規 發布:2025-01-20 01:15:10 瀏覽:924
11月14日社會與法頻道怎麼回放 發布:2025-01-20 01:09:25 瀏覽:444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出境配偶 發布:2025-01-19 23:58:12 瀏覽:181
新工商法保留工商前置許可 發布:2025-01-19 23:13:26 瀏覽:280
行政立法擴張體現在 發布:2025-01-19 23:07:19 瀏覽:238
旅遊法律責任名詞 發布:2025-01-19 23:05:34 瀏覽:553
德治比法治更重要辨論賽 發布:2025-01-19 22:42:34 瀏覽:638
新勞動法加薪 發布:2025-01-19 22:41:23 瀏覽:725
寧夏郵政條例 發布:2025-01-19 21:48:58 瀏覽: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