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名片
Ⅰ 哪位朋友知道這尊雕像在什麼地方雕像的人物又是誰呢謝謝!
這尊雕像是著名的老君岩,位於泉州市清源山景區。雕像的人物是老子,也就是道教里的太上老君。石像天成,宋人略作雕琢而成,是目前中國最大的道教石刻。曾於2015年登上過國家名片。
Ⅱ 老子的出生地是在哪裡
渦陽縣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曾為「梁宋吳楚之沖,齊魯汴洛之道」,老子出生於此,尹喜、伍子胥、范蠡、黃石公、張良、嵇康等燦若星辰的歷史名人,先後在渦陽活動過,創造了不朽的古代文化,尤以名勝古跡聞名遐邇。位於老子故里的天靜宮老君殿,規模宏大,建築輝煌,庄嚴肅穆,氣勢非凡,大殿正中供奉著道家文化的創始人老子、文始真人尹喜和東華帝君三位先哲的巨型銅像。天靜宮周圍有老子出生地古流星園和九龍井遺址,有被稱為聖母親尹氏的墓冢,還有懇請老子著書立說的函谷關關令尹喜之墓。位於西陽集西側的范蠡墓,高若土山,古柏翠綠,湖水環繞,是越國大夫范蠡與西施合葬之所。三國時,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音樂家「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墓,位於石弓鎮東嵇山南麓。而石弓山附近的遺履橋,則是黃石公為考驗張良氣量,三次將鞋丟於橋下,均被張良拾起,為其穿上。黃石公將《陰符兵法》授於張良的故址。渦陽縣境內還有陳摶老祖的卧跡,捻軍首領張樂行故居和捻軍會盟舊址、城隍廟、英公祠、馬家公館、嵇康閣等文物古跡。
Ⅲ 老子李耳的詳細資料
老子(傳說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國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陽,有人說又稱老聃。在傳說中,老子一生下來時,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鬍子,所以被後來稱為老子。相傳生活在春秋時期。老子著有《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始祖,他的學說後被莊周發展。道家後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史載孔子曾學於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一個很主要的神仙,被稱為太上老君,尊為道祖。從《列仙傳》開始,把老子列為神仙,還說老子重視房中術。東漢時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聖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為一,視老子為化生天地的神靈。成為了道教創世說的雛形。而在漢桓帝時,漢桓帝更是親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為仙道之祖。
思想主張是"無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謚曰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東,一說安徽渦陽)
厲鄉曲仁里人,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書的史官),孔子曾向他問禮,後退隱,著《老子》。
一說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萊子。《老子》一書是否為老子所作,歷來有爭論。《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深刻影響,其內容主要見《老子》一書。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Ⅳ 羅大倫《道德經》120
第二十三章5 我們的一生,除了自己,能給予眾生多少?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們接著來聊《道德經》。我們看看老子又帶給我們什麼樣的智慧了。今天聊的這話很簡單,叫「少則得,多則惑」,就這六個字。就這六個字里邊卻有很大的智慧,大家自己體會一下。
「少則得,多則惑」,迷惑的惑,為什麼會這樣呢?老子這話講的原意是什麼意思呢?因為老子這下文馬上就講領導者,他馬上就說「所以領導者怎麼怎麼樣」,所以這話跟下文是有關系的,因為老子加了「是以」,所以的意思,老子後邊講的什麼意思?後邊講的是領導者放下自己的慾望,不要為自己的利益去爭取。所以前邊的「少則得,多則惑」,老子的原文的意思就是領導者如果你把自己的慾望去掉、減少,這叫「少」。「少則得」什麼意思呢?你把慾望減少了,你才能有所成就,才能有所獲得,有成就,這叫「少則得」。
「多則惑」什麼意思?你作為一個領導者,如果把自己的慾望無限制地增加,因為您有資源了,您平台高了,平台大了,這時候您的慾望本能的會增加上來,這是人的本性。這時候如果你任由慾望去增加,結果是你會更加困惑的,你就不知道方向是什麼了,你做事就沒有章法了,您就會出問題的。所以老子講這話的意思,作為一個領導者,一定要把自己的慾望減少,因為這時候你的本能會讓你慾望增加的,老子是直指人性,告訴你這時候要減少,你只有減少慾望了,大家才願意追隨您,您才能有所成就,您的企業才能越來越大。
大家看日本的企業家稻盛和夫,他就是一個典型的「少則得,多則惑」的典型。「少則得」怎麼回事呢?一般的企業家賺錢是為了我買別墅,為了生活更好等等,稻盛和夫從27歲開始創辦企業,是為了全體員工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幸福去努力,您看他的想法不一樣,27歲的起點很高,什麼起點?無我利他,把自己放下,為所有員工去負責。我有20個員工,我對你們20個員工的物質、收入和精神幸福去奮斗。如果有2萬個員工,我就負責這2萬人,所以我就照顧好你們,我無我利他,利的就是你們。我把自己慾望減少,我不是為自己怎麼樣,結果大家看到您真是為我們怎麼樣,大家都來追隨你,所以他的企業越來越大,越來越大,最後成為世界500強。
稻盛和夫中年出家,出家修行以後,心裡變的更加純粹,然後創辦了第二個企業。第二個企業創辦的時候他說,每天晚上都在想,我有沒有私心在里邊,我有沒有為自己的私心,他說如果有為我私心的話,那我這個企業就不要辦了,他仔細問自己,他說問自己長達半個月的時間,確認這里邊沒有我的私心,我是為了所有員工去努力的,然後才辦這企業。辦這第二個企業以後,很快又成為世界500強了,為什麼?因為你為員工奉獻,員工就覺得這老闆對我們太好了,我也上你公司去幹活吧,你公司越來越大,結果「少則得」,您把慾望減少了,反而您的企業是世界500強了,這叫「少則得」。
「多則惑」什麼意思呢?您的慾望多了,好多企業辦著辦著企業開始搞股份了,這股份把自己親屬搞來一個,企業開始分公司剝離等等,再把這個給親屬,都讓我親屬把它給填充進去,這是為自己考慮多了,結果這樣的企業怎麼樣?您說員工看不出來嗎?您覺得員工傻,所以這時候大家就不願意追隨您了,稍微有點風吹草動大家離開您了,您的企業就做不好了,所以叫「多則惑」。您的慾望多了,您就會困惑的,這是老子講的領導者法則。
但是「少則得,多則惑」提出來以後,除了對領導者有啟發之外,對我們老百姓的生活其實也有很大的指導性。「少則得,多則惑」,我舉個例子,比如說,我有一個好朋友,這個朋友他們全班同學畢業以後觀察,這朋友他的發展特別好,怎麼回事呢?這人特別「笨」,他畢業分配到一個公司里去,一個船務公司,分配到公司里去以後,他一直坐那辦公桌,就坐在那不動,就一直努力干努力干,因為他這人很簡單,就是我沒有那麼多慾望,我把眼前工作扎扎實實做好,我只做一件事做到底,就這么做。
這個班級別的同學,他的同學們就是很聰明,別人都很聰明,那個行業好跳到那個行業去了,干著干著干兩年覺得那個行業更好,這個情況變了,經濟形勢變了,於是又跳那個行業去了,幹了兩年剛有點基礎,另外那個行業更好,就這么跳。越聰明的人跳的越多,您這來回跳的過程中,您是在累積您經驗嗎?沒有,往往都是從頭做起,前邊所有做的事歸零,您看似聰明,總是找世界的潮流,您其實在不斷地給自己的歸零。很多人的慾望很多,想法很多,很聰明,結果反而把自己給耽誤了,跳著跳著最後發現,40歲以後你發現跟20歲大學畢業的時候,沒什麼大的改變,沒有本質的改變,有點提升,但也就是解決生活的溫飽而已,能掙錢養家糊口了,但是絕對沒有進入到成功那個境地去。
這個人很有意思,就是我說這朋友,他一生只做一件事,在別人電話號碼不斷換,名片不斷換,一會兒這個總監、那個總監來回換的時候,他只做一件事,我就把我這公司的位置做好,大家反映說他的電話號碼,就這辦公桌號碼沒變過,畢業十年沒變過,畢業二十年還是這號碼,只不過因為城市的號碼升級添了個號而已,一直就是這個號碼、就這號碼。因為這人也不是笨蛋,人家是不斷地想怎麼去做好的一個人,很聰明的一個人,人家就從普通職員做到部門經理,做到公司的老總,然後整個公司開始改制,改制以後股份制,所有人都有股份了,結果他擁有了一些股份,每年年終分紅就是一個很大的數字,然後事業越做越好,現在帶領公司越走越往前走。相比之下,他就走到了事業成功的位置,這叫什麼?一生只做一件事,最後終於成功。
那些來回跳,不斷歸零,把自己以前的人生歸零的這些人,您看似聰明,看似本領多多,但是最後反而困惑了,因為不斷給自己歸零,您不知道方向,東走西走,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很多人沒有想好自己的人生方向是什麼,其實所有工作都是您的平台,藉助這個平台一定要想到我這輩子能做什麼,為這世人帶來什麼樣的事,什麼樣的貢獻,什麼幸福,有了這個以後,您就不至於來回這么跳了。
所以我經常對年輕人的職場生涯提出建議,這是我的經驗和教訓的結果。什麼建議呢?就是我認為有三個要素,必須要去具備的,您才能做好這事業。什麼要素呢?
第一,就是我這件事是對眾生有益的,這是方向。方向是第一的,好多人今天干這行,明天干這行,他看到都是暫時的利益,他沒有看到方向,他想的是我在這行能得到多少,我在這行能得到多少,沒有想到我這輩子要為世人帶來什麼樣的貢獻、什麼樣的價值,這是第一的,就是我做這事對眾生有益,這是第一的。
第二,這是我擅長並感興趣的。也就是說這事我不是特別笨,我怎麼都不入門,而是我感興趣,我在里邊做的時候有樂趣。你會想我到老的時候,我做這么一件事,回頭一想不後悔,就是絕對不是幹了一個特無聊的事,我覺得很後悔,都沒意思,不會這樣的,覺得有意思,這是很重要。就是有興趣,有快樂很重要,這是第二條。
第三,是堅持十年以上。這就是大家說的,就是多少個小時、幾萬個小時的法則。任何事,我的觀點,你認真的做,你不斷反思、不斷提高自己,堅持十年以上,您都是這個行業的專家,這是我的觀點,對這個我自己的體會比較深。我曾經講過,我有連續十年的時間沒有旅遊過,全部時間用來看書,用來提高自己,不斷地去看病、看書。這十年讓我一下就改變了,如果沒有這十年,我絕對不會像今天這樣,能給大家講中醫,這十年給我打下了非常牢固的基礎,所以什麼事堅持十年以上一定成功。
像我說的這個朋友,他在這堅持了二十年,終於走上了這個行業幾乎是頂峰的位置了,這叫「少則得」,一生只做一件事。很多人認為自己聰明,認為自己我的能力無限,所以他想多多撈取,多多去爭取,結果他反而困惑了,所以這叫「少則得,多則惑」。
這句話在企業經營方面也是如此,除了說稻盛和夫那樣的境界之外,在企業經營的思路上,也是有用的。比如說美國有個吉列公司,吉列公司生產這剃須刀的,它就集中精力專門研究剃須刀,就做這一個產品,別的不做。您說它剃須刀做到什麼份上呢?美國90%的市場是吉列剃須刀佔領的,全世界范圍內剃須刀70%被這一家公司給佔領了,這就是專心做一件事。您說吉列要是明天做什麼微波爐了,明天做電烤箱了,後天做電視,後天做手機了,您說還能有吉列剃須刀嗎?沒有,人家就把這個剃須刀給你做到極致,所以全球70%市場人家給佔領了,這叫「少則得」。
我就在剛才看了一個任正非的采訪,華為任正非。華為現在做的很好,采訪華為任正非。他說我們怎麼成功的,他說我們就是阿甘精神,專注做一件事,他說其實手機市場專業性非常強,適應性非常窄,競爭對手很多,您看蘋果、三星都在那放著,但是我們就是傻子,一直做一件事,我們今天沒有想去做電冰箱,明天去做什麼電烤爐,後天搞個華為電腦什麼,沒搞這個,我就專職做手機,專心做手機,只做好一件事,結果華為就殺開一條血路。任正非自己形容的,他說像攻城一樣,我們派的尖刀部隊,所有力量就集中在這,找最薄弱的地點把這個城給它撕開一個突破口,然後我們再往前沖,他說這叫尖刀精神。這種狀態結果讓華為越做越好,越做越好,現在華為幾乎威脅到三星和蘋果手機了,到這份上了,說明華為的思路是正確的,就是「少則得」。
「多則惑」什麼意思呢?就是一旦在一個行業做好了,覺得我這法則太好了,我在所有行業都會成功的,於是開始慾望多了,慾望多以後開始什麼行業都要涉足,手機我也要做,電冰箱我要做,洗衣機我做,彩電我做,電腦我做,什麼行業您都擅長嗎?微波爐您也做,都做嗎?結果力量分散,每一個上面本來有可能做成精品的,也沒做到精品,沒做到極致,只不過做出了大陸貨,所以這樣的企業往往就困惑多多,所以我不說哪個企業了,大家都知道的,這叫「少則得,多則惑」。
老子的這個思想就這六個字,我們放在我們人生裡面,放在我們企業管理中是非常有用處的。所以這老子的大智慧我們拿來學一學,你發現每天讀這么一點,其實對人生是都有啟發的。
朋友們,那麼我們今天就聊到這,明天接著來聊老子又帶給我們什麼智慧了。我們明天見,謝謝大家。
註:本文章來自「羅大倫頻道」
Ⅳ 這個老子的名片怎麼做
去專業名片店,他們會排版給你看。
Ⅵ 72行祖師爺或保護神
七十二行祖師爺
錦綉中華五千冬,勤勞的華夏兒女創造文明,歷史車輪被推動,
對人類,集大成,東方騰飛一條龍,看今天國家強盛民族振興。
世上百業有分工,普天下老百姓從業不相同,五行八作圖興盛
各行業,誰發明,留在人間得傳承,咱們炎黃子孫不忘老祖宗。
大中華,五千年,古老的文明史空前,七十二行出狀元,
三教九流相關聯。咱說歷史,查根源,各有祖師代代傳。
說行業,農為先,都說民以食為天,農業不興百業艱,
農民安定天下安。老農民,最辛酸,風里來了雨里鑽,
臉朝黃土背朝天,人們才有吃和穿。你是民,你是官,
別忘農業是靠山,五穀豐登萬民歡,記住神農老祖先。
有炎黃,立華夏,開辟農耕大文化,文明產生亞細亞,
炎帝神農貢獻大。種五穀,布天下,嘗遍百草他不怕,
知道香甜苦和辣,至今留有神農架。說黃帝,是軒轅,
開天闢地大聖賢,留下漁網和車船,狩獵捕魚度飢寒。
看世界,幾千年,中國農業在史前,人為衣食種莊田,
開墾土地建家園。說來世上誰可憐,頂數為農最艱難。
你這話,說得對,天下農民最受罪,刀耕火種了多少輩,
缺少溫飽沒地位。流不完,血汗淚,繳不完皇糧與國稅,
壓斷了脊樑壓彎背,只剩苦水吞腹內。看今天,受尊貴,
農民真正得實惠,種地從此不收費,炎黃有靈他也敬佩。
這一篇,翻過去,接下來行業說教育,人不讀書不成器,
國沒教育不自立。立學說,定法律,寫下了春秋有史記,
治國立家能延續,沒有了教育扯兒戲。黃金屋,顏如玉,
書中一切都有的,教育的祖先說根據,還要聽你講仔細。
教書匠,讀書人,祖師爺本是孔聖人,春秋時代魯國人,
山東的曲阜有家門。教弟子,三千人,七十二位大賢人,
他周遊列國教育人,忍飢挨餓付辛勤。孔夫子,辦學堂,
定下來三綱和五常,做人道理說其詳,立下學說得傳揚。
兩千年,歷代帝王,儒家思想撐脊樑,一部論語有輝煌,
文化寶庫永留藏,可惜哥們我不要強,沒有成為讀書郎。
說道教,它形成,漢朝有個張道陵,生在江蘇是神童,
入過太學在朝廷。傳說他,成仙翁,七歲遇見河上公,
得了老子道德經,聰明無師他自通。到中年,離皇宮,
不願做官受加封,進了四川大山中,創立道教受歡迎。
說老道,能駕雲,楞說修煉成的神,後來道教為超群,
抬出老子做掌門。道德經,是奇文,道家立說屬經綸,
民間傳說可查詢,道教還有後來人。張三豐,呂洞賓,
陳摶老祖是真君,邱處機的道法深,千百年來說到今。
聽瞎話,別當真,都是白話別上心,宗教迷信要區分
七十二行接著嘮,木匠燒香哪座廟,祖師都有啥創造?
說木匠,和石匠,還有棚匠泥瓦匠,都是兄弟體格壯,
互相連帶有依仗。建築行,人丁旺,追根朔源看祖上,
多家供奉沒二樣,都是魯班一張像。魯班爺,住山東,
傳說父親魯昭公,從小立志為民生,一身手藝賊拉精。
在都市,建王宮,民宅修在鄉村中,打造農具把地耕,
架起橋梁路路通。造飛鳥,能升空,造的木馬能騎兵,
趙州橋上過仙翁,載過五嶽日月星,神仙服氣老祖宗。
說魯班,多才氣,發明創造用心計,錛鑿木鑽和斧鋸,
世代工匠都借力。祖師爺,傳手藝,門下收了仨徒弟,
石瓦木匠成莫逆,尺桿劃線分的細。五尺桿,是瓦匠,
幹活都把白線放,三尺桿的是木匠,墨斗黑線打邊框。
二尺桿,小石匠,紅線劃在石頭上。手藝人,一露相,
大家見面很謙讓,字型大小名片不用亮,一說啥線知行當。
老鐵匠,拜師祖,農歷二月二十五,燒香凈宅掃塵土,
磕頭上供來祈福。左青龍,右白虎,前是朱雀後玄武,
太上老君一輩古,說他祖師也靠譜。這都是,傳說中,
老君煉丹在天宮,八卦爐中把火生,
降妖拿住孫悟空。
五味火,借神風,煉出火眼和金睛,銅頭鐵臂有神功,
鐵匠說的老祖宗,道家說的是上清,一個老君兩家爭。
在過去,鐵匠鋪,不能碰的一件物,要是外人來光顧,
記住規矩心有數。鐵砧子,有來路,不能坐上蹭屁股,
誰要坐上壞了醋,鐵匠生氣賊忌妒。鐵匠爐,香火盛,
說是老子心高興,豁出腦袋來奉送,做了砧子梆梆硬。
砧子沉,搬不動,徒子徒孫要恭敬,從此留下一個令,
後人不許隨便碰。祖宗腦袋挨了腚,鐵匠跟你要玩命。
打鐵匠,補鍋匠,燒磚瓦的是窯匠,認的祖師是同樣,
供上老子爐火旺。補鍋巧,打鐵棒,都是行商四處逛,
挑著風箱去游盪,燒窯人家盤火炕。手藝人,講義氣,
同在江湖為兄弟,補鍋來了鐵匠去,窯匠迎送二里地。
用焦炭,修工具,不講價錢不講利,白吃白喝是情意。
有的鐵匠要裝屁,窯匠大哥鬧計計,鐵匠鋪子要關閉。
新時代,開新路,社會發展大進步,鋦缸補鍋成絕戶,
手工打鐵黃了鋪。磚瓦窯,無其數,機械生產高速度,
祖師牌位在何處,沒有幾人能記住。談民俗,說典故,
民間文化是財富,哥們今天來講述,都是知識小寶庫。
在人間,眾生相,五行八作說工匠,說了木匠說鐵匠,
窯匠石匠泥瓦匠。憑手藝,論行當,百家工匠手藝棒。
問到我,這不難,聽我一一表周全,各種行業在何年,
說出祖師理當然。吳道子,在畫壇,名字也叫吳道玄,
畫匠祖師上金鑾,時間就在唐開元。繪丹青,史無前,
畫山畫水畫梯田,飛禽走獸真容顏,可惜名畫早失傳。
說鞋匠,不用問,祖師那是燕孫臏,才高八斗有威信。
可惜後來不太順。有龐涓,把他恨,害他不死更發奮。
他看士兵光腳拼,獸皮製鞋量尺寸。馬陵道,擺兵陣,
龐涓無奈被圍困,逼的落馬尋自盡,鞋匠供他說走運。
白鐵匠,銅錫焊,手工作坊有人干,白雲老祖心慈善,
走在民間修破爛。挑著挑,擔著擔,一頭火爐一頭炭。
大街小巷到處轉,焊活手藝賊熟練。後來人,做紀念,
北京修了白雲觀,千年香火都不斷,如今行業已不見。
小爐匠,鋦缸瓮,鋦盤鋦碗和興稱,他們都把祖師敬,
胡頂真人要供奉。磨刀匠,到處蹭,祖師有名沒有姓,
馬上皇帝有道令,穿朝玉馬坐板凳。這行當,也興盛,
找活就要四處碰,走江湖的遭罪命,幹活都是撅著腚。
扎柳匠,供范丹,柳罐簸萁是他編。竹匠鋪子供泰山,
竹席傢具有尖端。皮匠鋪,供比干,妖女妲姬把心剜,
可惜皇叔死的冤,皮匠供他奉神仙。扎彩活,扎畫圈,
至今手藝傳民間,致公禪師受香煙,列在廟堂掌旗幡。
做賊的,供時遷,神偷快手心眼尖,當年結義上樑山,
偷雞盜甲連窩端。做木梳,供張班,蘇杭二州手藝專,
豆腐匠子供劉安,做出豆腐包不沾。說的我,嘴巴酸,
七十二行面面觀,哪行都有老祖先,要說全了得三天。
什麼人魚鉤都不彎,什麼人釣魚什麼灘。什麼人,看得穿,什麼人出面把他搬,什麼人拉車把禮參,他為什麼人打江山?
男要我說,你是聽,你說這是姜太公,七十三歲道法精,世事變幻看的清。渭水灘,做釣翁,魚鉤不彎懸在空,文王得知來接迎,大禮參拜尊先生。拉上車,把腰弓,八百多步勁不松,太公坐車說也中,保你周朝八百冬。
女說百行,是風景,遍布九州十三省,有的行業已絕種,今天再說聽不懂。做豆腐,攤煎餅,打茶爐的砸水桶,都有祖師給要領,師傅還要弟子捧。咱哥倆,別瞎整,突出重點分幾等,細說細嘮別造擰,還是哥們你先請。
男不用請,不用讓,哥們就說豆腐匠,提起豆腐真叫棒,天下美食牌子亮。從山寨,到邊藏,城鎮大街和小巷,五洲四海生意旺,工藝傳到世界上。豆腐好,豆腐鮮,千年留下在人間,提起它的老祖先,西漢才有豆腐官。
女有黃豆,養分大,除了干炒就油炸,就是太硬難消化,不吃心裡還牽掛。有道人,說不怕,想出辦法獻御駕。用水泡了上磨拉,點上鹵水麻布壓。豆之腐,真不差,吃著美味不作罷,從此豆腐傳天下,世人震驚當神話。
男說豆腐,了不得,孝敬老人能敬佛,百姓有它好生活,四川豆腐有麻婆,做臭豆腐王致和。傳九州,傳外國。德國洋人更缺德,搶先注冊把它訛,我們堅決要反駁。
女王致和,交遊廣,清代舉人進科場,康熙八年落了榜,自嘆學問不漸長。要吃飯,沒銀兩,困在客棧床上躺,不知將來去何往,猛然他把豆腐想。在考試,數天前,半塊豆腐沒吃完,切成小塊撒上鹽,放到床下裝進壇。這時候,餓又饞,打開壇子放眼前,豆腐長毛綠又藍,勉強下飯好可憐,豆腐壞了也香甜,一項發明很偶然。
男 臭豆腐,水汪汪,聞著臭來吃著香,叫他心裡有亮光,就像
打開一扇窗。王致和,心不慌,反復研究制秘方,招來伙計把他幫,淹制豆腐壇子裝。發酵後,打開缸,致和醬菜開了張,傳遍九城鬧洋洋,從此京城變富商。
女多少事,人去忙,機遇難得不尋常,有心栽花花不放,無心插柳柳成行。說釀酒,杜康王,祖師當年管皇糧,只因糧食沒處藏,裝進樹洞作倉房。天氣熱,大雨狂,樹洞灌水難預防,糧食發酵變酸糖,流出漿水在路旁。
男醉倒牛,醉倒羊,醉倒老虎卧山旁,杜康自己親口嘗,一股香氣透脊樑。從此後,開酒行,達官顯貴把福享,慶功設宴坐喜床,缺酒成席白撈忙。有劉伶,好酒郎,他向杜康逞剛強,一醉三年上天堂,天下好酒美名揚。
女酒文化,數千年,流傳廣泛有內涵,它與生活緊相連,有人愛它有人煩。杜康酒,發明權,人們爭了多少年,到底何處是酒源,直到現在屬謎團。在陝西,在河南,都說杜康屬於咱,不是為了敬先賢,為的賣酒能賺錢。
男人活著,要吃飯,要想減肥多鍛煉,姑娘大了美如願,都是為了嫁俊漢。有了病,要診斷,沒有醫葯就完蛋,中醫號脈把病看,草葯對症去病患。中醫葯,有貢獻,醫學史上多燦爛,後人從醫千千萬,幾輩祖師要稱贊。
女說醫葯,咱細表,中醫中葯是國寶,自從神農嘗百草,歷代醫聖不得了。有內科,發明早,唐朝就有孫思邈,長安城裡名不小,疑難雜症診斷巧。傳醫術,民間跑,宮廷看病把他找,他說沒治准拉倒,神仙他也治不好。
男說外科,醫術高,三國華佗美名標,刮骨療毒一把刀,他和關羽成至交。為治病,給曹操,診斷腦瘤有個包,開顱要用斧頭敲,曹操奸詐心更刁。說華佗,是做妖,關進牢房家被抄,醫書全被大火燒,惹來殺身禍難消。
女針灸學,有根基,北宋年間王惟一,鑄銅做成人身軀,標出經絡實和虛。畫穴位,知點滴,三寸銀針治病癒,千年頌揚是神醫,中華醫學貫東西。有洋人,將它批,說是騙局把人欺,經過驗證把頭低,承認科學不自居。
男說醫術,講醫學,狗皮膏葯是一絕,鐵拐李是祖師爺,可惜自己單腿瘸。接生婆,助產婦,隋唐五代陳靖姑,順天聖母下天都,說是菩薩頂上珠。性教育,早產生,男女房事講的清,要說這行老祖宗,玄女娘娘素女經。
女這些人,本事多,有些神話是傳說,要說中葯廣傳播,一代醫聖留頌歌。大明朝,李時珍,老家湖北在蘄春,二十七年苦用心,本草綱目最精深。寫著作,傳子孫,世界醫學成至尊,中醫中葯留下根,英名蓋世貫古今。
男走上台,面帶笑,全憑膽大不害臊,毛驢拉磨上了套,不下鞭子它也跳。新玩意,要火爆,插科打諢加佐料,七十二行很奇妙,都有祖先來創造。上一本,說醫葯,各位祖師都說到,咱們哥倆接著嘮,大姐你開頭一炮。
女人在世,很平常,倆腿支起肚皮囊,吃啥都比吃葯強,最好五穀和雜糧。睜開眼,起了床,且把煩惱扔一旁,吃飽不餓有福享,人為吃喝去奔忙。做食品,在廚房,留下廚師這一行,他的祖師叫詹王,乞丐出身在隋唐。
男說詹王,有地位,侍奉皇帝在大內,要飯花子成權貴,身為祖師名不愧。隋文帝,稱萬歲,吃遍山珍嘗海味,海參鮑魚和扇貝,皇宮天天大宴會。廚師多,挺受累,十分用心來調配,皇帝吃啥都不對,各個都給判死罪。
女隋文帝,脾氣暴,埋怨吃喝沒味道,就把廚師都殺掉,弄得沒人身邊靠。御膳房,倒了灶。氣得天天嗷嗷叫,發出皇榜貼布告,詹王應聘面帶笑。他言說,有好料,做啥吃喝都沒冒,三天操作最有效,皇上不能急著要。
男人是鐵,飯是鋼,皇帝三天餓塌腔,詹王端來飯和湯,眨眼之間一掃光。隋文帝,喜洋洋,知道餓了才是香,加封詹王換新裝,御膳主灶他擔綱。廚子們,逃四方,又回宮廷免禍殃,磕頭作揖拜上蒼,祖師詹王保安康。
女說廚師,中國菜,川菜魯菜和粵菜,江浙上海杭邦菜,滿漢全席宮廷菜。傳子孫,留萬代,開著館子做買賣,只要好吃全都踹,有些流傳到國外。洋人吃,也不賴,伸出拇指喊O K,狼吞虎咽不裝派。有的覺著很奇怪。
說糕點,多色彩,品種無數街上擺,有人賣就有人買,
大連說話很好逮。這發明,有名姓,商朝太師叫聞仲,
創造糕點他勞動,一代祖師後人敬。
諸葛亮,手藝硬,包子饅頭是見證,發明現在都管用。
說完饅頭再說茶,說茶道,來品足,唐代陸羽是聖徒,
一部茶經古人無。三卷書,萬字文,十篇茶說是經綸,
茶葉行里供茶神,祖師陸羽啟後人。
說人傑,說地靈,中國古代多發明,人有衣食和住行,
織布機,大開發,世界紀錄全被刷,它的祖師我們誇,
說織布,建功德,中國元朝開先河,留下廟堂不供佛,
供的祖師黃道婆。織布業,剛興盛,道婆見了心高興,
廣泛接觸與民眾,聰明能幹受尊敬。教會百姓紡織布,
帶動千家和萬戶,農民看到新事物。開作坊,成衣鋪,
天下客商來光顧,經濟發展上高速。
在上古,無紀元,混沌初開天氣寒,上天嫘祖降臨凡,
嫁給黃帝配夫男。嫘祖娘,心良善,她看人間多苦難,
樹葉獸皮串一串,不遮身體也難看。她經常,山裡轉。
發現桑蠶吐絲線,蠶絲長長扯不斷,織在一起連成片。
做衣衫,一件件,這才有了絲綢緞,絲綢之路在西漢,
從此世界都傳遍。養蠶人,綢緞行,供奉祖師是蠶娘,
蠶神嫘祖有廟堂,千年香火求吉祥。咱祖先,多賢良,
創造文明遠流長。
倉頡老祖畫太陽,漢字發明是先王。刻甲骨,在河床,
春秋竹簡寫書藏,文房四寶不尋常,筆墨紙硯著輝煌。
看文房,這四寶,第一毛筆不可少,它的發明那很早,
秦朝大將是元老。說蒙恬,他手巧,造出毛筆撰文稿。
說發明,更超群,造紙祖先是蔡倫,東漢王朝是大臣,
歷史記載寫功勛。造紙術,得留存,人類瑰寶用於民,
四大發明出國門,民族驕傲中華魂。用纖維,造紙漿,
偉大發明傳友邦,後來傳播到西方,中華造紙是故鄉。
祝融氏,火神廟,有了煙花有火葯,指南針,屬於咱,
海上航行做指南,印刷術,早生產,畢升發明活字版,
講典故,道奇聞,千年歷史經風雲,五行八作留印痕,
三教九流有家門。說妓院得興盛,行業祖師叫管仲。
這齊國,在都城,妓院官家來經營,管仲治國有才能,
娼妓祖師留下名。
唱鼓書,演大戲,說相聲的木偶劇,皮影道情耍雜技,
變戲法的玩貓膩。吃的苦,賣的藝,都是師傅傳徒弟,
祖祖輩輩來延續,自有前人來開辟。
說相聲,能逗樂,祖先本是東方朔,皇帝面前玩幽默,
歷朝歷代沒二個。
鼓樂行,喇叭匠,紅白上活為婚喪,行業至今也興旺,
五音六律拜師匡。雜技巧,戲法棒,撒豆成兵會打仗,
用的招數不能亮,行業都供呂祖像。驢皮影,照油燈,
漢武帝時李少翁,周莊王供曲藝廳,評彈大鼓認祖宗。
唱大戲,一股風,梨園行當盛唐興,生旦凈末和武生,
戲曲界,梨園行,梨園弟子供三郎,三郎就是唐明皇,
說到今,講到古,七十二行按個數,各行都有各行譜,
哪行哪業不離祖。鬍子凶,乞丐苦,跟頭把式要練武,
瞎子算命拿棍杵,保媒拉纖兩頭堵。八寶菜,咸鹽鹵,
說商業,納百行,行行為了賺錢忙,它的祖師列殿堂,
范蠡大夫西施娘。飛鳥盡,良弓藏,范蠡改名陶朱公,
用心研究生意經。
批八字,看風水,抽帖算命說原委,陰陽八卦一張嘴,
鬼穀子,是真仙,傳授道法鬼谷山,弟子孫臏和龐涓,
蘇秦張儀做高官。用六爻,查事端,天文地理知大千,
留下算命在人間。
劉伯溫,會掐算,呼風喚雨有靈驗,洪武稱王他奉獻,
大明王朝是骨幹,相面祖師他為冠,一代宰相後人贊。
錦綉中華五千冬,勤勞的華夏兒女創造文明,歷史車輪被推動,
對人類,集大成,東方騰飛一條龍,看今天國家強盛民族振興。
世上百業有分工,普天下老百姓從業不相同,五行八作圖興盛,
各行業,誰發明,留在人間得傳承,咱們炎黃子孫不忘老祖宗.
Ⅶ 孔子的經典故事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里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後,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贊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游;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游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於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雲而上
磐對問項橐
昔仲尼,師項橐;
古聖賢,尚好學。
司馬遷《史記》有雲:「孔子居陳三歲,會晉、楚爭強,更伐陳。」公元前489年,楚、吳兩國陳兵陳國,兩軍對峙、劍拔弩張,大有一觸即發之勢,負函(今河南信陽)成為前線。居於負函的孔子師徒不得不告別於對他們禮遇有加、勤於問政的楚大夫葉公,接受楚昭王之聘,准備前往楚國都城郢都。
金秋十月,丹桂飄香,麥浪翻滾,稻穀金黃。孔子帶著子路、子貢、顏回等高足,沿大別山經邾國准備前往郢都。他們乘著馬車,賓士在古棧道上。沿途風光,飽覽無余:農夫在田間荷鋤勞作,牧童在山間牧牛牧羊。一條條河流彎延曲折,清澈見底;一行行樹林綠蔭遮日,一片片竹林隨風搖曳;一座座村莊緊密相連,阡陌交通,雞犬之聲相間,間或聽到悠揚的笛聲在空中回盪。天黑了,他們便寄居在附近的村莊,或者找村民了解當時的歷史掌故、風俗人情,搜集民歌、民謠,或者舉辦講壇,探討宣講高深的「仁、義、禮、智、信」之道。有時也在某個村落駐足二、三天以采風。
一天,伴隨著陣陣蹄聲,漫漫塵煙,他們來到了新洲道觀河南面的舊街境內。只見大崎山似美女橫卧於藍天白雲之下,風高林茂;沙河漪瀾清清流水潺潺;獅子岩如猛獅踞伏,氣吞日月。這里山色迷濛,湖光瀲艷,鳥語花香,好一片人間仙境。走出街南不遠,車夫突然勒住韁繩,馬兒長嘯一聲,車子停下了。
孔子問道:「何故停車?」
車夫答道:「前面有一群小孩擋道,夫子。」
「讓他們讓道。」
「小孩,你們見馬車來了,為什麼還不讓道?」子貢跳下車,沒好氣地說。
「憑什麼要我們讓道,你們不能走其它的道嗎?「一個似乎是領頭的小孩答道。
子貢怒目圓睜地吼道:「你知道這是誰的車嗎?告訴你,這是孔夫子的車!」
聽到子貢與小孩發生爭執,孔子無奈只得親自下車瞧個究竟。見到儀表堂堂、儒衫飄逸\舉止優雅的一位長者,小孩們毫無懼色,不以為然,繼續用石塊壘築他們的「城池」。
孔子撫摸著一個俊俏的小男孩的頭,和顏悅色地說:「小公子,請你們將石塊搬開,讓我們過去行嗎?」
小孩仰望著孔子說:「我們正在築城,恕難從命。」
「那好,我出一個問題,如果你答不出來,你就給我們讓道。」孔子思忖,要以「禮」服人,對小孩一視同仁。
「你出吧,」這個小孩心想,我是東周守藏史老子的高足,你還能難倒我?
「你聽好了,」孔子問:「父母與夫妻熟親?」
「夫妻親。」小孩答道。
「不對,父母親。沒有父母哪有後代!」
「夫妻親,沒有夫妻,哪有父母!」
他們各執一理,誰也說服不了誰。「父母親」、「夫妻親」反復了二遍。
子曰:父母者,衣食也。父母從小撫育兒女,衣食住行、吃喝拉撤、教育成人、傳道授業,那樣不操心!父母當然親。
項橐還之以顏色:夫妻也,恩恩愛愛,男耕女織,同眠共枕,相濡以沫,愛意綿長,白頭偕老,永不分離。一日夫妻還白日恩呢!當然夫妻親。
……。
孔子想,我孔丘名聞天下,稱聖華夏,今天還說服不了一個小孩,「是可忍,熟不可忍!」轉念一想,「君子無所爭」,我氣度如海,有容乃大,不與小孩一般見識。便拿掉大儒的身價,搭躬施禮道:「神童在上,老夫有禮了。我們有要事在身,萬望高抬貴手,給我們借道。」
小孩理直氣壯地說:「請問先生,自古以來,是城應讓車,還是車應讓城?」
子路說:「你這是什麼城池,只是小孩的游戲!」
「就是城池!」
韁持了一會兒。小孩自知理虧,便問道:「你們有什麼要事嗎?」
「周遊列國,傳道授業啊。」孔子說。
「傳道授業就得有一套本事和才學,那您知道一些什麼呀?」
孔子答道:「不是老夫誇口,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什麼事我都略知一、二。」
小孩說:「天文地理無所不知。那我問您,您有多少根眉毛?」
孔子說道:「眉毛本人又看不見,怎麼能知道有多少根呢?」
小孩靈機一動,接著問:「嫌看不風,天上的星星能看見,您說有多少顆?」
「天上的星星浩如煙海、多如牛毛,怎麼數得過來呢?」孔子為難地說。
小孩笑道:「啊,您又嫌多,那太陽只有一個,早晨像冰盤,晌午賽玉環,什麼時候離我們近?什麼時候離我們遠?」
孔子想了半天,喃喃地說:「這個,這個……還真不知道。你乃神童,惟楚有才!還望多多指教。」
小孩說:「指教不敢,我現在正忙著呢,咱們後會有期。」
這時弟子們都在嚷道:「師傅,咱們走吧!」孔子只得朝小孩躬躬首:「後會有期!」心裡想著,這些知識還真沒好好研究過呢!隨即令車夫調轉車頭,繞道而行。
不料,行進約一公里後,因剛才轉彎過急,車軲轆折斷了。孔子無奈,讓子路到前邊的村莊去借一把斧子修理。
子路急步來到前邊的村莊,見一位中年婦女正在屋裡織布。子路恭敬地說:「大嬸,請向你借一件東西。」那女子還未等子路把話說完,已轉身從裡屋拿出一把鋥亮的斧子,「給你!」子路驚呀不已,她怎麼知道這是要借用斧子!婦人微笑著說道:「你不是要借一個「東西」嗎?『東』是東方甲乙木,『西』是西方庚辛金,斧柄是木做的,斧子是鐵做的,『金』乃鐵也。你是要借斧子吧!」子路拿著斧子跑回停車處,並將剛才的事情訴與孔子。
孔子聽後,慨嘆不已。剛才遇一聰穎孩童,現又遇一村婦,不僅樂於助人,還十分聰敏。不禁贊曰:楚乃藏龍卧虎之地也!
那個難倒孔聖人的小孩乃是項橐。《戰國策•秦策》雲:「甘羅曰:項橐七歲為孔子師。」俗文學作品《孔子項橐相問語》流傳神州大地,也在很早的時候就傳到了日本、朝鮮、越南、俄羅斯等國。《三字經》中亦載:「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好學。」
因之,孔子與項橐對問系千古美談。因湖北鄂東方言言某人喜歡巧舌爭辯為磨嘴皮子 故將孔項對問之地命名為磨嘴磐將孔子繞道修車的地方稱為回車埠,以紀其事。
2、孔子使子路問津
問津遺跡今尤在, 鐫得豐碑立古岑。
約一個小時後,馬車修好了。帶著「惟楚有才,楚地藏龍卧虎」 的喟嘆,孔子師徒一行繼續往舊街的東南方向馳行。約走了3公里,前邊一條山谷河流擋住了去道。河流水深岸闊,不知津口在哪兒。孔子一行躊躇岸邊,忽見河的上游有兩名身材高大頎碩的男子正在田間並頭而耕,便叫子路去問渡口之處。
子路來到那兩人的身旁,恭敬地揖揖手,問道:「先生,請問這條河流的渡口在何處?」
一農夫答非所問,反問道:「車上坐著的執轡的人是誰呀?」
「是孔丘。」 「是魯國的孔丘嗎?」 「是。」 「那麼,他應該知道渡口在何處。」 另一農夫又問道:「你又是誰呢?」 「我是子路。」 「是孔丘的徒弟?」 「是。」
農夫說:「你看,天下哪兒都是一樣的動盪不安,誰可以改變它呢?你與其跟著這種避人之人四處奔波,不如跟著我們這種避世之人還更安逸自在。」
子路不僅未問到津口,反而還遭一番奚落、教訓,沮喪地回告孔子。孔子聽說後,悵然長嘆。說道:「人是應該有社會責任的,怎麼能夠隱居山林,置天下的黎民蒼生於不顧,而終日與鳥獸為伍呢?如果天下太平的話,那也用不著我孔丘四處奔波了。」
這兩位在田間耕作的農夫便是當時有名的隱者長沮和桀溺。人各有志,儒家一直主張入世,匡時濟世,「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隱者認為天下大亂,已無可救葯,只能自保。因為孔子曾在此地使子路問津於長沮與桀溺,人們便將那條擋住孔子去路的河流稱作孔子河。在河流的兩旁,長沮、桀溺耕種過的那片呈梯形的田壟,一邊稱之為長沮沖,一邊稱之不桀溺畈。
《論語》、《史記》對子路問津均有記載。
《論語•微子》載:「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
《史記》載:「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為隱者,使子路問津焉。」並進行了一番對話:「桀溺曰:『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誰與易之?且與其從辟人之士,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而不輟。子路以告孔子,孔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據錢穆《論語新解》註:「長沮、桀溺兩隱者,姓名不傳。沮,沮洳。溺,淖溺。以其在水邊,故取以名之。桀,健義,亦高大義。一人頎然而長,一人高大而健。」
孔子是否在新洲使子路問津於長沮、桀溺,眾說不一。河南新蔡城南二十餘里的關津,亦傳說是當年子路問津處;羅山縣有子路村,拓城縣、葉縣亦傳說有子路問津處,山東魚台亦有此說。子路到底在何處問津,無史籍記載。《史記》記載孔子自葉返蔡,見沮、溺耦耕使子路問津,其在葉在蔡,還是在新洲,也未詳細道明。《聖賢冢墓記》載:「黃城山即沮溺所耕處,下有東流,子路所問津處也。」明萬曆《黃州府志》雲:「按史記孔子自蔡如葉,注雲,葉有黃城山……古志載,縣以北十里有永安城,為楚所築,楚因當都之矣。今淋山河(今團風縣地,與孔子河村南北毗鄰)正當官道,亦有黃山。」清光緒《問津院志》雲:「黃山,在孔子河北,一名黃山鋪,一名黃林墅。」按府志之說,葉有黃城山,而孔子河這個地方也有叫黃山的地名。黃城山、黃山僅一字之差,也許是後來簡稱之,且附近又有楚城,本地又是官道,孔子由此到楚似在情理之中。明《統一志》、清《湖廣通志》均載:「相傳孔子自陳蔡適楚,至此問津。」
據史料記載,約於西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年)至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間,邑人在孔子山旁挖掘出「孔子使子路問津處」 石碑,淮南王劉安為紀其事,遂在當地建亭立碑,修孔子廟,以供人祭祀,並徵召學士在廟內講學著書。石碑仍在,雖經年歷月,字跡依昭然,明代進士、書院主持人蕭繼忠有詩雲:「霧暗秦碑澀,雲生漢殿荒。」由此推斷,問津碑為秦時所立。原碑不知毀於何時,現僅存明人書寫的同文碑一塊。
3. 渡河落水山間曬
一時風欺竹,
連江雨送秋。
魚游浪影沉,
曬書佚事留。
長沮、桀溺雖歸隱山林,但並不閉目塞聽,他們知道:魯哀公曾問過孔子:「魯國之亂,源於季氏,大家都明白,然而,為何越明白越亂呢?」請孔子指點「迷津」。 孔子當時答道,「因為你只是明白一國、一人,而不明白天下。」可見孔子是知而不迷。長沮的話中隱語:孔子既知魯之「迷津」, 也必知楚之「迷津」, 故不以渡口相告。孔子一行只好找別人打聽。他們來到渡口,見有一老翁在擺渡。子路說:「船夫,請將我們渡過河。」
「行,請駕好馬車,都上船。」船夫用竹桿吃力地撐著,馬兒在水中隨著木船過河,馬兒會游泳。
船到河心,突然大風驟起,木船在波濤中顛簸搖晃,船兒忽高忽低,象一個醉漢似地立不穩,一船人都失去了重心。整船人和馬車經不住這種顛簸,伴著風吹浪涌,船一歪,就翻落到河中。孔子師徒等人眾都成了落湯雞,掉入水中,衣服全濕透了。人落水問題還不太嚴重,這時的南方還不冷。可惜了我的那些書,孔子喊道:「快救我那些書!」
民間有諺:孔夫子搬家??全是書。孔子一生發奮好學,樂以忘優,不知老之將至。走到哪兒都攜帶著很多書。
古時的書,其實都是一些竹簡上刻或書寫的篆字,東漢蔡倫發明造紙,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都在其以後許多年。
在眾人的一番折騰下,馬車被推上了岸,書也被撈上來了。但是,那些書全被水浸濕了。孔子心中焦急,四處張望,欲找一個曬書之所。還是顏回年輕,眼尖,「瞧!對岸有一座山丘。」那座山有300多米高,四面無倚,獨凸而立,頂部平坦潔凈,足有二畝見方。孔子憋皺的眉頭舒展了,此時秋高氣爽,陽光直照山頭,很好曬書。弟子們很快將被打濕的書搬到山頂,鋪開晾曬起來。周邊也沒有什麼人,子路、子貢、顏回也不顧斯文,脫掉長衫,擰干晾曬。
經歷了剛才的一番折騰,孔子站在山頂,俯瞰潺潺流水,不禁仰天長嘆道:「美哉水,洋洋乎!可惜的是這兒沒有橋,此處要是有一座橋就好了,過往行人就不會如我等受涉水之苦了!」
隨後,孔子師徒落坐於兩丈多長的長石上,稍事休息,以等書曬干。子路回想起近段的行程,種種不幸,不禁發起牢騷,口裡念叨:在宋國的一棵大樹下習禮時,宋司馬桓魑欲殺師傅;在於野被陳蔡大夫圍困三日,粒米未進,很多人都餓病了;上午在舊街讓項橐毛孩戲弄,下午又人車落水,真是不幸,可謂「風刀劍樹嚴相逼」。
孔子寬解道:「天降大任於我等,實現周禮,天下歸仁,任重而道遠。忍飢挨餓,受苦受難,在所難免。我們必須堅韌弘毅,矢志不移,死而後已。」
孔子師徒當年曬書的山就在今問津書院的後邊,山勢平坦,有茂林修竹,茵茵莊稼,被稱之為曬書山。孔子當年坐過的那塊長石被稱為「坐石」,周邊還有後來他們駐足講學時供研墨行文之用的墨池、硯石。墨池即離坐石不遠處的小溪,溪邊石黝如墨,故名墨池。臨池石刻上刻有「墨池」 兩字,盡管年代久遠,仍依稀可辨。池邊一石,形如硯台,如天作之合。每遇天氣變化,即有「墨水」 浸出,池水久旱不涸。
4.千年一嘆孔嘆橋
氣節如山,千秋仰止宮橋近;
文章似海,百代淵源俎豆磬。
公元前489年,孔子站在孔子河岸邊,望水興嘆,說此處若有一座橋就好了。孔子後來被稱之為聖人,但聖人不是神仙,孔子也不信神。「敬鬼神而遠之」(《論語。雍也》),「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孔子不言「亂、力、鬼、神」 即是證明,神可以點石成金(當然,神是不存在的)。就當時的生產力水平而言,建一座象樣的橋是不容易的。
孔子河發源於大別山東南支的五雲山 是一條綿長十多公里的山間小河 周邊山崗林立 林茂竹密 松濤陣陣 鳥語聲聲 田壟縱橫 村莊聚落。她流經清清沙河、舉水,匯入萬里長江,奔向無涯大海。千百萬年來,流水潺潺,不舍晝夜,從上古流過春秋,又從春秋流到如今。她因為曾留下孔子的足跡,因孔子發出過千年一嘆,而更加令人神奇嚮往,而承載著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蘊。
一千八百多年後,孔子的夙願,以及世世代代一河兩岸民眾的期盼變成了現實。明萬曆年間,孔子及儒學思想的崇拜者、歸安進士、黃岡知縣茅瑞徵遂孔聖人之願,在此修築了一座大橋,並命名為孔嘆橋。茅瑞徵是一位較有作為的知縣,縣志稱他「於水利、郵傳備極經畫,有大功於民」。
茅瑞徵及孔子河周邊的民眾慷慨捐資,請來最好的工匠准備動工,促成此義舉。四百年前,鋼筋、水泥等建築材料還未發明,從哪兒去弄上好的建築材料呢?這里又發生了一個神奇的故事。
就在眾人躊躇之際,一位白發飄飄、有仙風道骨的長者來到了村莊。他對村民指點迷津道:「要修成此橋,非用龍骨不可。」村民詫異,「從哪兒找龍骨呢?」只見他拿起羅盤依地而卦,隨即指著南方一塊長形壟崗說:「此地似龍形,必可得龍骨。」眾人依言,來到壟崗,掘地一瞧,果見一塊塊的青石,天然生成,堅硬碩長,每根長逾十米,重約萬斤。抬出地面後,一數,共十六根。
據當地的村民講,壟崗就是現在的麻石山,離此有十來里遠。當時既沒有拖拉機,更無起重機,要將十米長、五噸重一根的石塊搬運到工地,並使其不受損,談何容易!修橋補路,行善積德,附近的年輕後生踴躍來到壟崗,個個虎背熊腰,身強力壯,都是乾重活的好手,一點數,正好有三十二人。
十六根石塊,三十二個壯漢,也是一種天緣的巧合,再多一個人則嫌擁擠,再少一人則嫌力量不足。說來也怪,其中有一根石頭,眾人使出渾身力氣怎麼也搬挪不動。這時,地仙又飄然而至,向眾人解釋道:「此乃龍脊,不可妄動。」眾人依言而行,留下龍骨,重新填埋好,將其餘的十五根抬走,而此橋的造型為四墩三孔,每孔上面鋪陳五根石樑,正好只需十五根。
大橋修築告竣,孔子之願遂矣。鄉民因此得益,再也不用涉足過河,再也不用擺渡了。至今,村民們還說,孔嘆橋托聖人之福、沾龍體之光,故持有神靈,失足和落水者很少,就是偶有人失水,也未見摔傷和溺死者。
如果你沿著當年孔子的足跡,來到孔嘆橋游覽觀光,你會為400年前的工程而驚嘆。
整座橋全為青石壘砌而成,塊塊青石,稜角分明,大而沉,穩而牢。長22.8米寬2.25米高2.52米.其造型為四墩三孔每孔之間鋪裝五根石樑一共十五根。令人稱奇的是這根根石樑每根都是一整塊碩長厚實修鑿整齊。以當時的科技水平和設備搬運和起吊最令人不可思議也是一個謎。可以想像當時的工匠的智慧是很高的橋的質量是超凡的歷經幾百年承載過幾多人和物她依然巍然聳立。
傳說歸傳說,無神論者只相信科學。舊街本身建材資源豐富,有大理石廠。建設京九鐵路新洲段,石材都是就地取材。風水學中也有科學的成份,只是用古老的方法作過一些勘探罷了,外加一些神玄。就當時的搬運設備而言,重達5000公斤的石塊,應是集眾人之力,並輔之以馬車、人力車之類的設備而一塊塊搬運到工地。中華民族是文明古國,長城、故宮、都江堰等浩大工程都體現了先人的傑出智慧,孔嘆橋也是其中一例。
5、之乎也者之字山
一望穹窿氣象殊,轍環曾此暫馳驅。
蒼松夜撼蛟龍影,怪石朝蹲虎豹軀。
氣壓東山堪小魯,靈通泰岱可觀吳。
登臨不盡中秋興,到處春風是舞雩。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仁者靜,仁者壽」(《論語•雍也》)。仁者愛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其出發點和歸宿,也是他一生為之奮斗的理想。他在推行其學說和思想的同時,也十分熱愛大自然,寄情山水。立志以仁,寄情以山,怡情以水,要象高山那樣崇高偉岸,象水那樣悠然安詳,洗滌著世間的污濁。孔子在新洲度留期間,就曾多次流連於山水之間,思考著匡時濟世的偉業,欣賞著風光無限的美景。
一天早晨七、八點鍾,孔子師徒來到曬書山散步,他們一邊哼著美妙的韶樂,一邊欣賞著周邊的景緻:近看孔子河流水潺潺,白浪直掛。秀麗的村姑在河邊揮舞著木杵,有節奏的搗衣聲和著嘩嘩的流水聲,彷彿在演奏著一曲動人的樂聲;四濺的水花,在陽光的照射下象晶螢惕透的珍珠自天而降。遠看阡陌人家,雞犬之聲相聞,吹煙四起,直入雲霄。往東邊的山脈一瞧,只見青翠的山巒自北向南,綿延千里,透著一種靈氣,恰似一個「之」 字,美中不足的是,缺少上面的一「點」。
孔子念叨:「之、乎、也、者、矣、焉、哉,缺點不為之,缺之不成文。」就地掬起一捧泥土扔向那個山頭,只見那捧泥土飛向空中,越變越大,飄落在那座山頂上,形成了之字的一點。子路等人驚叫道,「這下就似一個完整的之字了。」
之字山的傳說,美妙而神奇。漢字是象形文字,大自然又鬼斧神工,山形地勢,似牛、似馬,象文、象字,充滿著美感。親臨其境,登高眺望,揣摩揣摩,你就會頓悟之字山的奧妙與神奇。
十月上旬的一天上午,孔子在孔子河畔的孔子山講經台上講學,聽者有五、六十人,眾學子正聽得入迷。孔子吟道:
伐木丁丁,
鳥鳴嚶嚶。
出自幽谷,
遷於喬木;
嚶其鳴矣,
求其友聲。
……。
突然,一輛馬車馳來,從車上下來兩名信使,他們徑直來到孔子面前。孔子見官差來到,便停止了講學。官差帶來了葉公的信函。孔子拿著閱讀,函雲:
孔夫子敬啟:吾國國君不幸於昨日崩歿,楚國政局有變,前昭王聘書不便踐約,深祈海涵。特遣使以告,並順送旅資五千,萬望笑納。
夫子高深學問,道德文章,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吾輩將永遠尊崇。
後會有期,他日定當覲見拜教。
即頌時祺!
楚人沈諸梁頓首
楚昭王二十七年十月八日
其實,楚國的失約,昭王逝世是原因之一,主要是楚令尹子西嫉賢妒能,從中作梗之故。讀罷葉公的信函,孔子深感悲痛和惋惜。他一直視楚昭王為明君,泱泱楚國,若能有楚昭王推行仁政,以拯救亂世的民眾,將是天之大幸。為了謁見楚昭王,他們師徒長途跋涉,歷盡艱辛,在陳國居住了四年。未曾想,郢都未至,知遇之君卻已仙逝,已成故人。
未久,孔子師徒結束了在新洲的旅程,辭別楚國,來到了衛國,在衛國又居住了三年,為衛出公參政。
Ⅷ 世界名人排行榜孔子進了前五,為何老子在七十開外
孔子是中國人的一個代表,不光兩千年的封建史繞不開他,1988年初,75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集會,發表了宣言,宣言中說道:「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要從2500年前的孔子那裡去汲取智慧。
時至今日,我們依然在提倡他,孔子學院開遍全球,可見中國文化能往外推的非孔子莫屬。不醜陋,沒缺陷,是最接近完人的人,是一張很好的中國名片。
看來這次會面雙方都有交鋒,而且可以從史料可以看出老子對孔子看的很明白,從老子送別孔子時送的話可以看出端倪,《史記-孔子世家》提及了這幾句話,老子送之曰: 『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
曰: 『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老子是在給孔子忠告,認為博辯廣大,好議人者都很危險。很委婉的表達了看法。
Ⅸ 老子是什麼年代的人
老子 網路名片 老子像 主要指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其被唐皇武後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另老子一詞在口語中有多種用法。中文名:李耳別名:老聃國籍:中國(春秋·楚)民族:華夏族出生地:苦縣(今河南鹿邑,一說安徽渦陽)出生日期:約前571年逝世日期:前471年主要成就:道家學派創始人
辯證法思想代表作品:《道德經》目錄人物簡介 老子著作 老子傳說 老子出生 鍾馗與老子老子哲學 老子軼事 老子出生 聰穎少年 入周求學 孔子問禮 高論生死 函谷著書 點化陽子居 論養生經 再授孔丘 老子出關 聖人辭世老子後裔 老子文化 道教老子 口語用法 詞語解釋 基本解釋 詳細解釋圖書信息 內容簡介 貼吧相冊 人物簡介老子著作老子傳說 老子出生 鍾馗與老子老子哲學老子軼事 老子出生 聰穎少年 入周求學 孔子問禮 高論生死 函谷著書 點化陽子居 論養生經 再授孔丘 老子出關 聖人辭世老子後裔老子文化道教老子口語用法 詞語解釋 基本解釋 詳細解釋圖書信息內容簡介貼吧相冊 展開編輯本段人物簡介李耳[1](約前571~前471),字伯陽,又稱老聃(dān),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安徽渦陽,河南鹿邑互有爭論)人。我國古代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 老子標准像想家之一,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後人稱其為「老子」(古時「老」字的讀音和「李」字相同)。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第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謚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按:①東漢邊韶《老子銘》:「老子,姓李,字伯陽,楚相縣人也。……相縣虛荒,今屬苦,故城猶在,在瀨鄉之東,渦水處其陽。」《水經注》卷二三載:「渦水又曲東,逕相縣故城南。」②東漢桓帝永興元年譙令長沙王阜所立碑說:「老子生於曲渦間。」曹丕《臨渦賦》提到了曲渦:「蔭高樹兮臨曲渦,微風起兮水增波。」③晉葛洪《神仙傳》載「(老子)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大明一統志載:「流星園,在亳州天靜宮南,碑雲:有星突流於園,老子因而降誕,即此。元有聖母殿,遺址尚存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曾在周國都洛邑任藏室史,他博學多才,孔子周遊列國時向老子問禮。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關寫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或《老子》或《老子五千文》)。相傳老子在此關點化了函谷關總兵尹喜。後一路西行至盩厔,觀此處依山傍水(終南山田峪河)、峰巒起伏,遂在此駐足,並結草為樓修行說經。沿傳至今世稱樓觀台。為國家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內存歷代文人騷客墨跡碑石三百餘座。史稱道教發源地。老子去世後葬於距此八公里的西樓觀,現存老子墓。 《道德經》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老子哲學與古希臘哲學一起構成了人類哲學的兩個源頭,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學思想而被尊為「中國哲學之父」。老子的思想被莊子所傳承,並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思想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內核。道教出現後,老子被尊為「太上老君」,道教稱其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個化身;從《列仙傳》開始,老子就被尊為神仙。《道德經》的國外版本有一千多種,是被翻譯語言最多的中國書籍。 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理想政治境界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 老子,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內容主要見《老子》這本書。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有人認為是老萊子,也是楚國人,跟孔子同時,曾著書十五篇宣傳道家之用;還有人認為是周太史儋(dān),生活在孔子死後一百多年的時間里。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其《史記》的《老子韓非列傳》中即說明了當時對老子何其人有過此兩種猜測。「或曰:老萊子亦老萊子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雲。」當時司馬遷也疑老子即為老萊子。現在很多學者都採用第一種說法,認為老子就是李耳,春秋末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