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立法預測隱私權

立法預測隱私權

發布時間: 2022-09-04 03:53:42

① 保護隱私權的法律有哪些

1,憲法中有對人格權的保護,人格權中包括隱私權........

2,刑法分則中有一些罪名是對隱私權的保護,比如:第252條的侵犯通信自由罪/第263條的私自開拆,隱匿,毀棄郵件,電報罪等......

3,隱私權實際主要應該由民事法律來規范,因為,隱私權畢竟還是具體人格權中的一種....多數情況不適合由公法來調整....然而,我國恰恰就在隱私權的民法保護上形成了空白,法律的缺位導致隱私權的保護無法可依....

4,民法保護是隱私權法律保護的一個薄弱環節,急需加強.常見的隱私侵權行為有非法獲取、利用、傳播他人隱私,以及非法侵擾他人私生活空間等.隱私侵權民事責任應堅持過錯責任原則.停止侵害、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為主要責任形式.目前,我國應當在立法司法、法制教育等方面加強和完善隱私權的民法保護.

5,憲法對隱私權的保護屬於形式保護,並不具備實質保護的條件,作為根本大法不可能細致到調整人身權種具體人格權的地步,而且,我國也沒有所謂的憲法法庭....

6,刑法對於具體人格權的保護主要是嚴重侵犯人格權的情形,不具有普遍性,而且侵犯隱私權的行為,從刑法的角度侵犯的客體並不十分重要.......

7,由於民法通則的薄弱,很多具體的人格權的保護都不是很徹底和具有針對性.....所以,快要出世的民法典才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的方式........

② 民法典中的隱私是指哪些內容

一、民法典中的隱私是指哪些內容
1、指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願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自然人享有隱私權。隱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願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
2、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零三十三條
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權利人明確同意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實施下列行為:
(1)以電話、簡訊、即時通訊工具、電子郵件、傳單等方式侵擾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寧;
(2)進入、拍攝、窺視他人的住宅、賓館房間等私密空間;
(3)拍攝、窺視、竊聽、公開他人的私密活動;
(4)拍攝、窺視他人身體的私密部位;
(5)處理他人的私密信息;
(6)以其他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
二、 隱私權的概念
隱私權,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生活信息依法受到保護,不受他人侵擾、知悉、使用、披露和公開的權利。包括如下幾層含義:
1、隱私權的主體只能是自然人。 隱私權是基於自然人的精神活動而產生,法人作為組織體並沒有精神活動,故無隱私可言。法人對其經營活動的信息享有的權利可依商業秘密不受侵犯而得到保護;
2、隱私的內容包括私人生活安寧和私人生活信息。只要未經公開,自然人不願意公開、披露的信息都構成 隱私的內容,自然人就此享有隱私權。因此,隱私在外延上涵蓋了陰私,後者僅指與男女兩性關系有關的生活秘密;
3、侵害隱私權的方式通常包括侵擾自然人的生活安寧,探聽自 然人的私生活秘密,或在知悉他人隱私後,向他人披露、公開,或者未經許可進行使用。中國現行有關立法對隱私權的獨立地位未予確認,實踐中通常將侵害隱私的行為作為侵害名譽權處理,實為權宜之計,但不能因此否定隱私權獨立於 名譽權等其他具體人格權的地位。

③ 大數據時代如何立法保護用戶隱私

大數據時代如何立法保護用戶隱私_數據分析師考試

隨著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等信息技術的發展,大數據近年來得到迅猛發展。一些互聯網企業、電信運營商紛紛推出了大數據發展戰略,有關政策法規特別是涉及用戶隱私的法律問題的研究成了大數據發展研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這里有許多問題尚存爭議。

大數據發展呼喚用戶隱私保護

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創新發展,在給社會帶來巨大價值的同時,也給用戶信息(包括個人信息和法人信息)的保護帶來了巨大挑戰。其主要原因是:網路社會是一個陌生人的社會;隱私容易泄露,廣電、通信網路具有形態多樣、全空間感測、多媒體採集、傳播及時、全球直達、自由交互、容量大、安全性差等特點;侵權行為主體的認定困難,人人都可以在網上採用匿名的方式發布信息,受害人、加害人、編者、作者、傳播人、發布人一般都不是熟人關系,相關鏈條龐雜;隱私一旦遭受侵害,很難得到充分的救濟,信息主體一旦被關注,通過網路即可源源不斷地得到其豐富信息,因而大大放大了其危害。

網路社會與市場經濟的雙重發展,使得用戶信息越來越有價值,其保護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其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

包括互聯網企業、電信運營商在內的信息運營商正在涉足「讓數據轉化為利潤」或「數據貨幣化」 的數據經營(或稱「大數據」)業務,以提升營銷能力、管理能力,尋找更多數據增值產品方面的利潤增長點。

跟蹤研究國內外用戶隱私保護法規政策的現狀與發展趨勢,可為大數據類的項目規避政策和法規風險,提出合理的立法訴求打下基礎。

用戶隱私保護的概念界定

隱私權的概念只有100多年的歷史,最早是美國學者布蘭代斯和沃倫1890年在《哈佛法律評論》所發之文《論隱私權》中提出來的,後被美國的判例所採納,並逐漸被美國有關的法律確認,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廣泛採用。目前,隱私權已經是兩大法系普遍都接受或者認可的重要的法律概念,甚至成了憲法權利。

不過有意思的是:隱私權在美國和歐洲的核心理念有所不同:在美國更多意味著自由(美國最初的隱私權是指免打擾權或者獨處權),而在歐洲更多意味著尊嚴,更多地與「人必須遮羞」聯系在一起。這就是為什麼斯諾登事件在美國和歐洲的法律界和公眾中引起的反應有所差異的原因。

用戶隱私權(本文主要是指個人隱私權),一般來說是指以信息所屬主體私密利益為內容的民事權利。由於目前個人隱私基本沒有財產屬性,或財產屬性還比較弱,故隱私權一般被納入人身權的范疇。

用戶隱私權的保護實際是指用戶隱私信息的保護。一般將個人隱私信息中那些一旦泄露即可識別用戶主體的信息稱之為個人識別信息,即屬於隱私敏感的信息。例如:姓名、住址、身份證號、手機號、電子郵件地址、QQ號、微信賬號等。

用戶隱私保護和信息安全的概念密切相關。英文的Cybersecurity在中國官方語言中近似的詞(如中國政府向ITU等組織提交提案時使用的)是「網路與信息安全」,包括網路安全和信息安全兩方面。「網路安全」包括訪問控制、入侵檢測、身份識別等,「信息安全」實際主要是指內容安全。用戶隱私保護是信息安全的一部分。本文僅研究其「法律權利與義務」部分。

用戶隱私保護,核心是尊重信息主體的個體意志,即信息主體享有其個體信息的自由支配權,包括信息披露的范圍、對象、方式等。

有爭議的隱私法律問題

· 實名制—有作用嗎?大規模泄露用戶隱私誰負責?

實施網路用戶身份實名制(包括電話實名制和網路登錄實名制)的初衷是防止犯罪(如恐怖襲擊)和網路匿名誹謗。韓國是第一個推行實名制且推行得最徹底的國家,但因大規模用戶隱私暴露,韓國政府終於退讓,改為限制網站收集和登記用戶身份證行為。

國際上的爭議是:網路實名制對解決其初衷問題似乎作用不大,卻反而抑制了網路的使用。如首爾大學的研究表明,誹謗跟帖數量從實名制實施前的13.9%僅下降到了後來的12.2%。而網路論壇平均參與者從2500餘人銳減到不到800人。網路實名制讓更多的人在網上選擇沉默。但是,即便沉默,個人信息依然有被竊取的可能。

· 關於數據最長保存時間—運營商的數據就是其資產嗎?

在大數據時代,一般認為,數據即資產。然而部分互聯網企業遭遇的案例,對該想法構成了挑戰:2009年,歐盟數據保護工作組分別致信谷歌、微軟和雅虎三大搜索巨頭,認為搜索引擎服務商保護用戶搜索記錄時間超過6個月的理由並不成立,因此要求這三大搜索引擎商必須縮短用戶搜索信息的保留時間。目前,中國一般是規定用戶數據(如通話詳單)的最短保存時間,或許將來還會規定最長保存時間。

· 用戶信息的二次利用問題—是告知與許可?還是讓信息使用者承擔責任?

「告知與許可原則」面臨著挑戰。由於大數據的價值越來越多地源於用戶數據的二次(及以上)利用。這就有可能顛覆目前通行的「告知與許可原則」,即信息收集者必須事先告知用戶其數據的用途。有些數據開發如要徵得用戶同意,在技術、人力、財力、時間(包括及時性和耗時)及商業保密考慮上,實際都是不可能的。

盡管在很多場合,信息運營商預先提供了格式的隱私保護聲明,讓用戶選擇「同意」或「不同意」。但用戶實際上並不去仔細閱讀這些煩瑣的法律文件,而選擇信任有信譽和品牌的信息運營商。因此,可能的替代規則是:讓信息使用者自己承擔責任。因為他們自己最容易把握其風險和收益。

· 大數據時代匿名原則失效了嗎 ?

匿名使用原則是一般的原則,但其有失效的例子。2006年8月,美國在線(AOL)公布了大量的舊搜索數據以供社會研究。這些數據被作了精心的匿名化即用戶姓名和地址等個人信息都採用特殊的數字元號代替。盡管如此,《紐約時報》還是在幾天之內通過對搜索記錄綜合分析後,發現資料庫中的「4 417 749號」代表的是喬治亞州利爾本的一位62歲寡婦塞爾瑪·阿諾德。由此引起了公憤,導致美國在線的首席技術官和另外兩名員工被開除。由此是否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網路時代,匿名化(或單純隱藏)對大數據可能是無效的。

· 個人動機與預測分析—人需要為其行為傾向負責嗎 ?

由於大數據最重要的應用是預測,故未來可能單憑人的犯罪動機,就可以實施對其逮捕。相似的原理也適用於政府管理社會和企業管理員工的重大決策。因此,必須拓寬對公正的理解,保護個人動機,以維護人們選擇自我行為的自由意志,即個人可以並應該為他們的實際行為而非行為傾向負責。就像目前我們為程序公正所作的努力一樣。

· 隱私權的可克減性原則—隱私保護與公共利益如何權衡?

隱私權的可克減性是指與生命權、健康權等不同,隱私權利應在一定情況下受到限制,甚至在特定情況下可以暫時停止權利人行使權利,或者在其與其他權利發生沖突時,優先保護其他權利。

在一些涉及公共衛生(如流行病)的個人隱私的統計、搜集方面,人們比較能達成一致。但涉及諸如國家安全之類問題時(例如美國斯諾登「棱鏡」項目),爭議就比較大了。

一般認為,公眾人物(如明星、官員)的隱私權應該小一些。

總之,在大數據時代,用戶隱私保護必須得到切實加強,但也應研究修改、設定相關政策法律,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於大數據時代如何立法保護用戶隱私的相關內容,更多信息可以關注環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貨

④ 我國憲法對隱私權是怎麼規定的

憲法對於公民權益是概括性規定,詳細的規定見民法典。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八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於2020年5月28日通過,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第六章為「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基本內容包括:

  • 隱私權、個人信息的定義

  • 典型的侵權行為

  • 個人信息處理的原則

  • 個人信息主體的權利

  • 信息處理者的安全義務和保密義務

  • 現摘錄全文如下。

    1 第六章"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全文

    第一千零三十二條 【隱私權】自然人享有隱私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刺探、侵擾、泄露、公開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

    隱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願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

    第一千零三十三條 【隱私權侵害行為】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權利人明確同意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實施下列行為:

    (一)以電話、簡訊、即時通訊工具、電子郵件、傳單等方式侵擾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寧;

    (二)進入、拍攝、窺視他人的住宅、賓館房間等私密空間;

    (三)拍攝、窺視、竊聽、公開他人的私密活動;

    (四)拍攝、窺視他人身體的私密部位;

    (五)處理他人的私密信息;

    (六)以其他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

    第一千零三十四條 【個人信息的定義】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

    個人信息是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特定自然人的各種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生物識別信息、住址、電話號碼、電子郵箱、健康信息、行蹤信息等。

    個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適用有關隱私權的規定;沒有規定的,適用有關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

    第一千零三十五條 【個人信息處理的原則和條件】處理個人信息的,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原則,不得過度處理,並符合下列條件:

    (一)徵得該自然人或者其監護人同意,但是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二)公開處理信息的規則;

    (三)明示處理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圍;

    (四)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和雙方的約定。

    個人信息的處理包括個人信息的收集、存儲、使用、加工、傳輸、提供、公開等。

    第一千零三十六條 【處理個人信息免責事由】處理個人信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為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一)在該自然人或者其監護人同意的范圍內合理實施的行為;

    (二)合理處理該自然人自行公開的或者其他已經合法公開的信息,但是該自然人明確拒絕或者處理該信息侵害其重大利益的除外;

    (三)為維護公共利益或者該自然人合法權益,合理實施的其他行為。

    第一千零三十七條 【個人信息主體的權利】自然人可以依法向信息處理者查閱或者復制其個人信息;發現信息有錯誤的,有權提出異議並請求及時採取更正等必要措施。

    自然人發現信息處理者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或者雙方的約定處理其個人信息的,有權請求信息處理者及時刪除。

    第一千零三十八條 【信息處理者的信息安全保障義務】信息處理者不得泄露或者篡改其收集、存儲的個人信息;未經自然人同意,不得向他人非法提供其個人信息,但是經過加工無法識別特定個人且不能復原的除外。

    信息處理者應當採取技術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確保其收集、存儲的個人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篡改、丟失;發生或者可能發生個人信息泄露、篡改、丟失的,應當及時採取補救措施,按照規定告知自然人並向有關主管部門報告。

    第一千零三十九條 【國家機關、承擔行政職能的法定機構及其工作人員的保密義務】國家機關、承擔行政職能的法定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對於履行職責過程中知悉的自然人的隱私和個人信息,應當予以保密,不得泄露或者向他人非法提供。

    2 相關法律

    除了民法典,還有其他法律、規范也對個人信息的保護進行約束,如《網路安全法》、GB/T 35273-2020《 個人信息安全規范》,以及正在立法規劃中的《個人信息保護法》、《數據安全法》等等。其中,GB/T 35273-2020《個人信息安全規范》屬於推薦性質的規范,不具有強制效力,也不能直接引用用於處罰,但在通過其他規章、行政決定、監管要求、內部管理規定、合同承諾、公開承諾等形式引用之後,也具有強制效力。

    《網路安全法》摘錄:

    第三十七條 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運營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運營中收集和產生的個人信息和重要數據應當在境內存儲。因業務需要,確需向境外提供的,應當按照國家網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的辦法進行安全評估;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四十一條 網路運營者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公開收集、使用規則,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圍,並經被收集者同意。

    網路運營者不得收集與其提供的服務無關的個人信息,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和雙方的約定收集、使用個人信息,並應當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和與用戶的約定,處理其保存的個人信息。

    第四十二條 網路運營者不得泄露、篡改、毀損其收集的個人信息;未經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但是,經過處理無法識別特定個人且不能復原的除外。

    網路運營者應當採取技術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確保其收集的個人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毀損、丟失。在發生或者可能發生個人信息泄露、毀損、丟失的情況時,應當立即採取補救措施,按照規定及時告知用戶並向有關主管部門報告。

    第四十三條 個人發現網路運營者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或者雙方的約定收集、使用其個人信息的,有權要求網路運營者刪除其個人信息;發現網路運營者收集、存儲的其個人信息有錯誤的,有權要求網路運營者予以更正。網路運營者應當採取措施予以刪除或者更正。

    第四十四條 任何個人和組織不得竊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獲取個人信息,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

    第四十五條 依法負有網路安全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必須對在履行職責中知悉的個人信息、隱私和商業秘密嚴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

    第六十四條 網路運營者、網路產品或者服務的提供者違反本法第二十二條第三款、第四十一條至第四十三條規定,侵害個人信息依法得到保護的權利的,由有關主管部門責令改正,可以根據情節單處或者並處警告、沒收違法所得、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處一百萬元以下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並可以責令暫停相關業務、停業整頓、關閉網站、吊銷相關業務許可證或者吊銷營業執照。

    違反本法第四十四條規定,竊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獲取、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尚不構成犯罪的,由公安機關沒收違法所得,並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處一百萬元以下罰款。

⑤ 網路隱私權的立法保護

1.以美國為代表的行業自律模式。1996年底,美國政府發布《全球電子商務政策框架》一文,其中關於個人隱私保護方面的觀點是:只有當個人隱私和信息流動帶來利益取得平衡時,全球信息基礎設施上的商務活動才可能興旺起來。「政府支持私人企業開發有意義、使用方法簡單的隱私權自律機制。對於自律機制不能解決的問題,政府將與產業合作,共同研討解決策略。」該文表明了美國政府對互聯網商業活動中隱私權保護主要採取行業自律、減少法律限制的態度。美國之所以這樣規定,是為了為了鼓勵和促進互聯網產業的發展,避免給網路服務商施加過多壓力。
2.軟體保護模式。這主要是採用技術的手段,,由互聯網消費者自己選擇、自我控制為主的模式。該模式是將保護消費者隱私的希望寄託於消費者自己手中,通過某些隱私保護的軟體,來實現網上用戶個人隱私材料的自我保護。
3.以歐盟為代表的立法規制模式。這種模式由國家通過立法從法律上確立網路隱私保護的各項基本原則與各項具體的法律規定、制度,並在此基礎上建立相應的司法或者行政救濟措施。如歐盟1995年10月通過的《個人數據保護指令》,要求歐盟各國根據該指令調整制定本國的個人數據保護法。
以上三種保護模式各有利弊,行業自律模式表明以美國為代表的有關國家的隱私權觀念是建立在自由基礎之上的,其有利於促進該行業的發展,但在發生利益沖突時卻容易引發侵犯網路隱私權的行為;而軟體保護模式依賴相關技術的發展,其安全性和可信度有待考察;立法規制使網上用戶的個人隱私更容易得到保護,但另一方面增加了網路服務提供商的法定義務,有可能傷害其進行網路服務的積極性,從而阻礙整個行業的發展。因此,學者認為可以採取三者相結合的保護模式:以立法規制為主導,輔之以行業自律和技術。 從目前我國隱私權保護的立法來看,隱私權並未成為我國法律體系中一項獨立的人格權。我國法律對隱私權的保
護也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其依據僅是《憲法》所確立的保護公民人身權的基本原則和《民法通則》中所規定的個別條款。最高人民法院於1988年頒布的《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40條以及1993年頒布的《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民法通則》未直接規定隱私權的不足,但其所採用間接保護的方式明顯不能全面保護個人隱私。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在頒布的《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 中隱含關於隱私權保護的內容,這不失為一種立法的進步,但仍未從法律上明確隱私權作為一項獨立民事權利的地位,這又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關於我國網路隱私權的法律保護,1997年12月8日國務院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審定通過的《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實施辦法》第18條規定:「不得在網路上散發惡意信息,冒用他人名義發出信息,侵犯他人隱私。」1997年12月30日公安部發布施行的《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第7條規定:「用戶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違反法律規定,利用國際聯網侵犯用戶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2000年10月8日信息產業部第4次部務會議通過的《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辦法》 第12條規定:「電子公告服務提供者應當對上網用戶的個人信息保密,未經上網用戶同意不得向他人泄露,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可見,在我國現階段還沒有關於網路隱私權比較成形的法律,僅是在一些部門規章中有所涉及。因此,目前我國對網路隱私權的法律保護基本處於一種無法可依的狀態。
學界對我國網路隱私權的立法完善的建議:
1、採用綜合模式,制定一些行業標准
從網路隱私權的立法趨勢上來看,現今主要有立法模式和行業自律模式兩種。立法模式可以較好地保護公民的網路隱私權,但單純的立法模式又可能束縛網路經濟的發展。我國網路經濟還處於起步階段,尚不成熟同時考慮到我國的法治體制和一貫的法律傳統,應採用綜合模式兼采兩種模式之長處。可以先由行業自律組織制定一些行業標准。
2、制定網路隱私權保護的專門法律
將隱私權作為公民的一項獨立的人格權利由法律明文確定下來,由於各種原因,我國立法一直忽視對公民隱私權的保護。《憲法》也只是規定公民的通信自由和秘密權受保護。《民法通則》也沒有將隱私權作為一項獨立的人格權加以保護,司法實踐中侵犯隱私權的案件也是侵犯名譽案件處理,公民不能單獨以自己的隱私權受到侵犯為由進行起訴。應加強針對網路隱私權的專門立法,我國現有的法規都是國務院下屬的部委制定的,法律位階較低,不能有力的保護公民的網路隱私權。另外全國各地方也大都有地方性的保護網路隱私安全的法規或規章制度,但我們知道網路是沒有區域限制的,很多網路侵權案件甚至是跨國界的,這些地方性法規、規章對公民的網路隱私權的保護根本起不到很好的保護作用。所以在網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網路與人們的生活聯系越來越緊密,急需一部全國性的針對網路隱私權保護的專門立法,使得網路隱私權的保護有法可依,同時也使得侵犯網路隱私權的行為受到應有的法律制裁,使受害者得到應有的補償。
3、完善相關配套法律法規,使網路隱私權的保護切實可行
首先,在侵權法律責任中增加相關條文,規定侵害公民個人隱私權的民事責任,任意或者不法侵害公民的隱私權造成損害的,受害人有權要求停止侵害,賠禮道歉,並可以要求賠償損失,特別要規定對受害人精神損害的賠償。其次,建議在我國刑法中增設「侵犯隱私權罪」這一罪名,使嚴重侵犯公民隱私的行為受到刑法的制裁以增強其威懾力。最後,行政法律法規應強化工作人員對公民隱私權的保護,在現實生活中由於工作的原因,行政機關很容易收到公民相關的個人信息,所以強化行政人員對公民隱私的保護意識尤為重要,對其侵犯公民隱私的行為應予嚴懲。
4、加強行業自律和政府管理。由於網路信息的虛擬性,以法律法規的剛性去管理必然會影響到網路的順利發展,所以,在世界電子商務的發展過程中,對於網路隱私權的保護,以政府的管理促成行業自律已經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共識。一方面,經營者對於隱私權的保護負有絕對的義務,其內容應該包括信息收集者的告知義務,合法收集義務,依法使用義務和防範泄密義務。經營者應切實貫徹實施,即一旦違反,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這樣從制度上保證網路用戶的利益不受到侵犯,建立一種真正的互信關系。另一方面,明確政府角色定位,構架促成市場自治和行業自律的主導型與服務型相結合起來的政府。從政府管理的性質和方式講,社會主義國家對經濟生活是管理而不是干預,是作為一種內部力量,且是作為一種內部領導力量進行管理的,而不是從外部介入干預的,所以,政府重在引導,培育和規范,是站在經濟全球化的高度看待中國的網路行業的,以網路的方式管理網路,從而實現科學的,經濟的,互動的和可操作的管理,實現合法自律。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2013年11月26日一致通過了一項保護網路隱私權的決議。這項決議由巴西和德國發起,在美國被曝大規模監聽各國的背景下提出。
巴西大使表示,該決議第一次確立了人權在網路上也需要保護。德國大使則反問道:「在數字技術的世界裡人類隱私權還受到保護嗎?技術上可行的事情就應該被允許嗎?」 德國與巴西稍早前共同向聯合國提交有關反對大規模監控的決議草案,要求結束大規模監控行為,同時保障民眾享有通信的隱私權。草案呼籲聯合國的所有成員國對大規模監控造成的侵害予以關注。
這份決議草案沒有指明針對任何國家,但外界普遍認為,該決議草案是針對美國近來被不斷揭發的全球范圍內大規模監控行為的憤怒回應。

⑥ 保護公民隱私權的相關法律條文

憲法第三十八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這里的「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包括用宣揚他人隱私的方式,而保護公民的人格尊嚴,也當然地保護公民的隱私權;
憲法第三十九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而公民的某些個人生活規律也屬於個人隱私,本條確保了公民的日常生活不被非法干擾,也從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公民的生活隱私權;
憲法第四十條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除因國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機關或者檢察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對通信進行檢查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私拆信件和竊聽電話,都是侵犯通信秘密的行為,憲法通過禁止這些行為,從而對公民的隱私權予以保護。
刑法第二百四十五條第一款規定:「非法搜查他人身體、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一款規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第二百五十二條規定:「隱匿、毀棄或者非法開拆他人信件,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權利,情節嚴重的,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第二百五十三條第一款規定:「郵政工作人員私自開拆或者隱匿、毀棄郵件、電報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以上規定,都是憲法保護公民隱私權的精神在刑事領域的具體延伸,為保護公民隱私權提供了最強有力的刑法保障。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二條第一款規定:「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應當公開進行。但是有關國家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案件,不公開審理。」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除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或者法律另有規定的以外,應當公開進行;離婚案件當事人申請不公開審理的,可以不公開審理。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五條規定:「人民法院公開審理行政案件,但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和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另外,人民法院組織法第七條也對為保護公民隱私而不公開審理作了規定。這些規定其實是對公民隱私權最明顯的司法保護。

⑦ 傳言大數據下無隱私,個人隱私權如何保障

其實很簡單的理解就是:人民政府始終是人民的政府,是服務於國家和人民的!

大數據是國家全方位的網路管理工具,是掌握在人民政府手裡的!至於隱私方面更不必要擔心,因為大資料庫相關工作人員都有嚴苛的保密紀律約束。

本人曾經接觸過大資料庫的初步建設:所有參與者都要和政府相關部門簽署保密協議的!這還只是外圍工作人員的監管。

之所以提問這一敏感問題,皆因為最近民間茶餘飯後經常聽到的相關討論,有種歪曲事實的勢頭蔓延,任其發展下去必會造成負面影響,甚至會在人民心裡造成不必要的擔心和恐慌。個人遇到類似情況也盡量給予正面的解釋,無奈能力有限。如果能有更專業的、更權威解說公之於眾,那麼大眾心裡的疑慮自消。

也告知能看到該言論的網友放寬心思,該幹嘛幹嘛!換句話說,你心中無鬼,何來所謂見不得光的隱私?

本身大數據作為優化產品結構預測產品銷量等等方向可以有效降低 社會 生產成本等諸多益處。隱私權和大數據並不沖突,當正當使用大數據時候,個人消費習慣等等隱私內容實際只是數據有限的數字體現。

最好的形式就是嚴禁禁止通過大數據抽取個人數據進行個體營銷的模式,這樣就避免個人作為潛在對象,個人信息被針對性泄露。舉個例子具體描述下該方式,就是允許平台根據個人特定信息進行廣告投放,投放機制必須只能申請根據產品定位選擇其對應的篩選詞,而非一個申請授權就能獲得個人全部信息,如內衣公司尋求大數據公司對其產品生產規劃幫助,則大數據公司提供的數據智能是掌握的該地區女性個體數量、尺寸、 歷史 消費習慣等,如姓名、身份證號等其他非必要數據不能提供。作為數據的擁有者必須設立完善的使用監督機制,如民警使用個人信息查詢系統也必須得到嚴格的授權。

在我們現在文明規則下,作為契約性法治 社會 ,如何保障都繞不開法律的支撐,在大數據背景下,針對個人的侵害同樣也將更加精準,只有嚴格的立法,提高利用大數據犯罪的違法成本,才是對個人隱私權的最大保障。

當互聯網遇上大數據,它們之間會產生什麼樣的火花呢?互聯網是把我們每個人都連接到一起了,而大數據則是對我們的行為、特徵進行一個准確的分析。利用大數據,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很多的問題。

比如在交通擁堵方面,通過大數據的分析,可也大致判斷出哪個時段的車輛最多,從而控制紅綠燈的時間,使得車輛有序的度過這個高峰期。甚至在必要的時候,加派車輛來輸送更多的乘客。

總之就是一個目的,緩解或者是減輕所遇到的交通擁堵問題。通過大數據,我們還可以看到我們自己喜歡的東西。有時候在購物平台上,我們或許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的什麼?

而平台根據我們瀏覽的 歷史 ,會推送更適合我們的東西。但是,我們也需要知道,大數據之所以這么厲害,完全是收集了我們的信息,或者是我們的個人隱私,那你們對於大數據收集我們的隱私是怎麼看待的呢?

像我們的很多信息,估計已經是被收集了。對於收集以後去幹嘛,並不是那麼的清楚。如果真的是為 社會 做貢獻,那也倒無所謂了。但是如果拿來做一些不利於我們的事情,肯定非常的不願意。

對於如何來保障自己的個人隱私,首先在意識上,自己要有所重視。要明白哪些事情會泄露自己的隱私,比如我們點外賣,在平台上預定套餐這些,都是會引起我們的信息被泄露。

曾經非常清楚的記得,自己美團上報了一個 旅遊 團,回來以後沒過幾天,就收到什麼推銷的電話。接到所謂的推銷電話,我們一定要在第一時間進行標記。第二個是我們的智能手機,它會讀取我們很多的信息。

其中有很多是不必要的,而目的則是盡量的收集我們的信息,針對這些信息進行分類,並精準的推送或者推銷。還有我們用手機掃描的二維碼,比如免費的共享紙巾,可以提供紙巾給你,但你必須要授權。

第三個應該是我們的相關部門要採取一些措施,來保護我們的個人隱私,對那些利用個人隱私來獲取不正當利益的,要堅決打擊。

在如今這個時代,我們已經無隱私可言,畢竟不管是手機、互聯網讓我們每個人暴露其中,所以從法律的政府頂層設計上才能保證個人隱私安全,比如歐洲的GDPR。

我們不是原始 社會 了,每個人不能斷舍離,只要與數字世界接觸,我們就處於無隱私狀態。

回答來自 科技 行者團隊成員——李祥敬

1.期待大數據隱私立法

2.不隨便注冊來路不明的鏈接

3.注意自己的隱私資料保存

4.設置隱私保護策略,比如,微信,不設置通過手機號搜索到自己,等等

5.信用卡保護好

6.不明簡訊鏈接不點

⑧ 隱私權的概念和法律規定

一、隱私權的概念

隱私權是一種基本人格權利。
主體
隱私權的主體應為自然人,不包括法人。隱私權的目標是保持人的心情舒暢、維護人格尊嚴,而且,隱私權是一種人格權,是存在於權利人自身人格上的權利,亦即以權利人自身的人格利益為標的之權利。人格權最明顯特徵在於其非財產性,企業法人的秘密則是與企業法人的經濟利益相掛鉤,是企業的一種財產。同時,隱私權受到侵犯後,構成一種人格傷害,內心的不安,而企業法人的秘密受到侵犯後會構成企業經濟利益的損失。法人雖然也有秘密,但屬於商業秘密范疇,用《反對不正當競爭法》來保護。
客體
隱私權的客體是隱私。對隱私的界定,由於民族文化,人們生活習慣的差異,法學界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隱私"一詞來源於美國,即「privacy」從「privata」演化而來,意思是指與他人無關的私生活范圍,在美國現行法律體系中,隱私實質是一種范圍非常廣的概念,因而並沒有任何一部立法或其他文件對隱私權作出明確而又具體的定義。1995年10月美國商務部電訊與信息管理局發布的關於隱私與信息高速公路建設的白皮書中認為隱私權至少包括以下九個方面:
①關於私有財產的隱私;
②關於姓名與形象利益的隱私;
③關於自己之事不為他人干涉之隱私;
④關於一個組織或事業內部事務的隱私;
⑤關於某些場合不便露面的隱私;
⑥關於尊重他人不透露其個人信息之隱私;
⑦關於性生活及其他私生活之隱私;
⑧關於不被他人監之要求的隱私;
⑨私人相對於官員的隱私。
主要種類
個人生活自由權
權利主體按照自己的意志從事或不從事某種與社會公共利益無關或無害的活動,不受他人干預、破壞或支配。
情報保密權
個人生活情報,包括所有的個人信息和資料。諸如身高、體重、女性三圍、病歷、身體缺陷、健康狀況、生活經歷、財產狀況、婚戀、家庭、社會關系、愛好、信仰、心理特徵等等。權利主體有權禁止他人非法使用個人生活情報資料,例如,對公民身體的隱秘部分、日記等不許偷看,未經他人同意不得強制披露其財產狀況、社會關系以及其他不為外界知悉傳播或公開的私事等。
個人通訊秘密權
權利主體有權對個人信件、電報、電話、傳真及談論的內容加以保密,禁止他人非法竊聽或竊取。隱私權制度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與現代通訊的發達聯系在一起的,信息處理及傳輸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個人通訊的內容可以輕而易舉地被竊聽或竊取,因而,保障個人通訊的安全已成為隱私權的一項重要內容。
個人隱私利用權
權利主體有權依法按自己的意志利用其隱私,以從事各種滿足自身需要的活動。如利用個人的生活情報資料撰寫自傳、利用自身形象或形體供繪畫或攝影的需要等。對這些活動不能非法予以干涉,但隱私的利用不得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不得有悖於公序良俗,即權利不得濫用。例如利用自己身體的隱私部位製作淫穢物品,即應認定為非法利用隱私,從而構成違法行為。
適用范圍
(1)隱私權的主體只能是公民即自然人,不包括法人尤其是企業法人的秘密(實際上即商業秘密)。商業秘密不具有隱私所具有的有公共利益,群體利益無關的本質屬性。
(2)隱私權的客體包括個人活動、個人信息和個人領域。
(3)隱私權的保護范圍受公共利益的限制。
二、隱私權的相關法律法規
憲法
第三十八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
第三十九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第四十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護。除因國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機關或者檢察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對通信進行檢查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刑法
第二百四十五條非法搜查他人身體、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司法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犯前款罪的,從重處罰。
第二百四十六條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前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第二百五十二條 隱匿、毀棄或者非法開拆他人信件,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權利,情節嚴重的,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第二百五十三條 郵政工作人員私自開拆或者隱匿、毀棄郵件、電報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犯前款罪而竊取財物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四條的規定定罪從重處罰。
第二百五十三條之一 國家機關或者金融、電信、交通、教育、醫療等單位的工作人員,違反國家規定,將本單位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給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竊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獲取上述信息,情節嚴重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單位犯前兩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各該款的規定處罰。
民法通則
第一百條 公民享有肖像權,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第一百零一條 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
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
140.以書面、口頭等形式宣揚他人的隱私,或者捏造事實公然醜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權的行為。
以書面、口頭等形式詆毀、誹謗法人名譽,給法人造成損害的,應當認定為侵害法人名譽權的行為。
141.盜用、假冒他人姓名、名稱造成損害的,應當認定侵犯姓名權、名稱權的行為。
其他法規
侵權責任法
在我國現行法律中,只有[1] 《侵權責任法》[1] 第二條講民事權益范圍中包括了隱私權
根據我國國情及國外有關資料,下列行為可歸入侵犯隱私權范疇:
1、未經公民許可,公開其姓名、肖像、住址、身份證號碼和電話號碼。
2、非法侵入、搜查他人住宅,或以其他方式破壞他人居住安寧。
3、非法跟蹤他人,監視他人住所,安裝竊聽設備,私拍他人私生活鏡頭,窺探他人室內情況。
4、非法刺探他人財產狀況或未經本人允許公布其財產狀況。
5、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記,刺探他人私人文件內容,以及將他們公開。
6、調查、刺探他人社會關系並非法公諸於眾。
7、干擾他人夫妻性生活或對其進行調查、公布。
8、將他人婚外性生活向社會公布。
9、泄露公民的個人材料或公諸於眾或擴大公開范圍。
10、收集公民不願向社會公開的純屬個人的情況。[1]
11、未經他人許可,私自公開他人的秘密。
未成年人保護法
第三十一條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個人隱私。

⑨ 中國隱私法是怎麼規定的

一)應明確隱私權保護的主客體范圍

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有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和國家。隱私權保護的客體是否應該包括法人和其他組織呢?隱私權是一種人格權,是自然人對自己人格尊嚴和人格自由保護的延伸,是一種典型的人身權,法人和其他組織沒有自然人的自由與人格尊嚴,法人的「隱私」也就屬於商業秘密,受其他法律的保護;同時如果保護法人和其他組織的「隱私」,則可能侵害到公眾的知情權,使他們以此為借口規避法律,比如以保護隱私權為由,拒絕公開財務會計報表;拒絕政府有關部門的檢查和社會公眾的監督;以此為借口進行內幕交易等等。因此,隱私權保護的主體應只限於自然人。對於隱私權的客體,美國學者威廉姆•L_普羅瑟曾歸納為「(1)對於他人私秘空間、個人安寧或私人事務的侵擾;(2)公開揭露致使他人困窘的私人事實;(3)公開揭露致使他人遭受公眾誤解;(4)為了自己利益而使用他人姓名或特徵。」[2] 我國著名學者楊立新教授總結為「隱私權的客體包括私人活動、個人信息和個人領域。」[3]而筆者更偏向於隱私權的客體應是私人生活信息和私人生活安寧。所謂私人生活信息,一般理解為包括所有個人的情報資料,諸如家庭成員、親屬關系、婚姻狀況、財產狀況,以及個人的身高、體重、女性的三圍、健康狀況、宗教信仰、住址、家庭電話號碼等等,由於私人生活信息的范圍及其廣泛。在立法時宜採用列舉法,但不限於列舉法,在不涉及公共利益及公眾知情權的前提下,公民的私人生活信息都應受到法律的保護。即以列舉法加排除法的方式來規定。

私人生活安寧,是指自然人享有的、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按照自己的意志從事與公共利益關的活動,不受他人的干擾、破壞。如日常生活、社會交往、夫妻關系等。即個人對其自身事務公開披露的決定權利,個人有權決定在何種范圍內以何種方式來向他人傳遞個人思想與感情。侵犯隱私權的違法性在於行為傷害了個人自我唯一感、阻礙了個人獨立、侵犯了個人尊嚴、貶抑了個人榮譽。以上所述都與所謂的「人格」傷害息息相關。因此不同於誹謗,隱私不依賴於他人的看法是否有可能改變,而是居於由此導致個人對自身的感覺如何,隱私是一個關於自尊的問題。[4]

(二)關於侵犯隱私權的構成條件

隱私權作為一種自然人的人身權,應受到侵權行為法的保護。何謂侵權行為,它是指行為人由於過錯侵害他人的財產或人身,依法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行為。根據法學理論,承擔一般侵權責任的構成條件包括四個方面:首先要有損害事實,即侵權行為給受害人造成的不利後果;其次是違法行為,指侵權行為具有違法性;再次是因果關系,即侵權人實施的違法行為和損害後果之間存在因果聯系;最後是主觀過錯,是指行為人通過其實施的侵權行為所表現出來的在法律和道德上應受非難的故意和過失狀態。在前述的案例中,昆明市盤龍區人民法院判決原告敗訴的理由之一,就是沒有損害事實,法院認為「隱私權是歸屬於名譽權一類的,我國法律及相關解釋對侵害名譽權都有明確規定,即必須有一定的方式,必須造成一定的影響的行為才構成侵權。本案中,原告沒有提供被告的行為給其造成了有一定影響的損害後果存在的相關證據。」在對人身權的侵權個案中,特別是像名譽權、隱私權等的侵害,更多的時候是對受害人的一種心理傷害,表現為焦慮、恐懼、自我評價的降低、人際交往障礙以及對生活希望的喪失等精神狀況。而這樣的狀況不達到一定的程度,如精神失常、憂鬱症或自殺等,當事人是很難舉證的。

當然正如中國台灣學者謝哲勝所言:「團體生活必須常常與他人接觸,完備精神上的平靜是不可能的,短暫和輕微的創痛是與他人相處的代價,法律是無法救濟的,只有在此創痛的程度嚴重到無法期待一般理性的人忍受時,法律才會介入,使被害人可以請求賠償金。」在即將出台的人身權保護立法中,應給出一個界定的標准。這樣也便於法官在行使自由裁量權時,能夠有一個「度」上的把握。

(三)對於隱私權保護范圍的限制

在前述案例中,昆明市盤龍區人民法院判決原告敗訴的另一個理由是隱私權讓位於公共利益。法院認為權利人在行使權利時不得背離權利應有的社會目的,也不得超越權利應有的界限和范圍。來電顯示業務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實現通信,推動信息社會的發展,該業務符合公共利益的需要,對社會的進步有明顯的意義。按照公共利益高於個人利益,個人利益讓位於公共利益的原則,原告的訴求得不到法院的支持。這是我國現行法律對行使個人權利的一般性限制,即《民法通則》第七條,禁止權利濫用的原則。

在隱私權的適用中,更多的時候表現為隱私權與知情權的沖突。知情權,又稱了解權,其基本含義是指公民有權知道其應該知道的信息資料。既包括公法方面的事務,如國家的政治經濟狀況、政府官員的道德品質及財產狀況等;也包括民事方面的情況,如對公眾人物象電影明星、體育明星的個人生活的好奇與關注等,以及與自己有利害關系的人物和事件的了解。隱私權與知情權的沖突,在很大程度上是公權利與私權利之間的矛盾。在處理的時候應遵循公共利益和公法優先的原則。民法上的公共利益包括:其一不特定多數人的利益,這是最主要的公共利益;其二是與基本的法律價值相聯系的利益,如生命利益,例如婚檢是我國婚姻登記的一道程序,如果醫院在婚檢時發現一方患有艾滋病或是其它傳染性疾病,醫院此時就面臨著一個隱私權和知情權的選擇,一方面是患者的隱私權受到法律的保護,另一方面是作為利害關系人的的知情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保護,在此情況下,隱私權應讓位於社會公共利益,因為這不僅是個人的生活,同時也關繫到整個民族的健康和人口的生存質量。因此在隱私權的立法保護中,也應規定其保護的范圍和限度。

⑩ 隱私權的法律依據是什麼

隱私權的法律依據是什麼
在《侵權責任法》未頒布之時,我國立法中並未承認隱私權,對公民的隱私利益的保護一般採用間接保護的方法。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民通意見》第140條規定,以書面、口頭等形式宣場他人的隱私,或者捏造事實公然醜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權的行為。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精神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1條第2款的規定,隱私利益被侵害的,受害人也可以起訴請求精神損害賠償。這都明確了保護公民的隱私利益。
2009年頒布的《侵權責任法》第2條規定,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這標志著我國從法律上正式確立了隱私權概念。
與此同時《民法通則》第140條關於「凡侵害公民隱私權的,一律按照侵犯公民名譽權認定」的規定正式被廢止。
隱私權的客體是隱私。對隱私的界定,由於民族文化,人們生活習慣的差異,法學界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隱私"一詞來源於美國,即由「privacy」演化而來,意思是指與他人無關的私生活范圍,在美國現行法律體系中,隱私實質是一種范圍非常廣的概念,因而並沒有任何一部立法或其他文件對隱私權作出明確而又具體的定義。1995年10月美國商務部電訊與信息管理局發布的關於隱私與信息高速公路建設的白皮書中認為隱私權至少包括以下九個方面:
①關於私有財產的隱私;
②關於姓名與形象利益的隱私;
③關於自己之事不為他人干涉之隱私;
④關於一個組織或事業內部事務的隱私;
⑤關於某些場合不便露面的隱私;
⑥關於尊重他人不透露其個人信息之隱私;
⑦關於性生活及其他私生活之隱私;
⑧關於不被他人監之要求的隱私;
⑨私人相對於官員的隱私。

熱點內容
行政規章和行政法規 發布:2025-01-20 01:15:10 瀏覽:924
11月14日社會與法頻道怎麼回放 發布:2025-01-20 01:09:25 瀏覽:444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出境配偶 發布:2025-01-19 23:58:12 瀏覽:181
新工商法保留工商前置許可 發布:2025-01-19 23:13:26 瀏覽:280
行政立法擴張體現在 發布:2025-01-19 23:07:19 瀏覽:238
旅遊法律責任名詞 發布:2025-01-19 23:05:34 瀏覽:553
德治比法治更重要辨論賽 發布:2025-01-19 22:42:34 瀏覽:638
新勞動法加薪 發布:2025-01-19 22:41:23 瀏覽:725
寧夏郵政條例 發布:2025-01-19 21:48:58 瀏覽:810
經濟法要約邀請例題 發布:2025-01-19 21:10:22 瀏覽: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