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吹哨人立法

吹哨人立法

發布時間: 2022-09-05 01:55:05

A. 企業合規與法律風險防控講座筆記

一、企業合規的四個維度

(一)企業合規與企業風控

企業的風控類型:經營風險、財務風險、合規風險

(二)第一個維度:合規=公司治理方式(合規治理)

公司治理結構(二維):所有權+經營權;獨立的第三方監察部門:監控權

案例:中興通訊,專項合規計劃+出口管制合規計劃,三個專項合規部門

體系:董事會下設合規管理委員會(總經理之上)-首席合規官(CCO)-CCO領導合規部-各業務部門或分支機構合規部門或合規專員(規模小),垂直領導體系

(三)第二個維度:行政監管激勵機制

原理:1、建合規符合要求,達成行政和解(和解協議);

2、達成和解,交付和解金,重建合規計劃,有觀察期;

3、寬大處罰,減少罰款。

中國:避免進入刑事訴訟程序

(四)第三個維度:刑事合規(激勵機制,寬大處理)

四大激勵機制:

1、有合規,犯罪情節輕微,檢察院免於起訴(合規不起訴)

2、有合規作為企業無罪抗辯(合規無罪抗辯)

3、合規機製作為從輕、減輕

4、達成和解協議:暫緩起訴協議DPA(設考驗期,附條件),不起訴協議NPA

(五)第四個維度:作為國際組織解除制裁條件的合規(反制裁合規)

國際合規四大風險:洗錢,商業賄賂,出口管制,數據安全保護

二、合規的功能與價值

(一)維護可持續發展,建成百年老店

(二)防範風險

(三)企業有效承擔社會責任、道德責任

(四)合規豁免企業責任

五方責任切割:企業和員工責任分割,良好合規計劃,發放合規手冊,簽署合規承諾書;非單位行為,非單位意志。總公司與分公司,客戶盡職調查,第三方盡職調查,並購合規盡職調查。

盡職調查:調查歷史有無違法犯罪處罰,不間斷合規監控、評估。並購合規,建立合規機制管理。

三、行政監管合規

(一)目前進展

國資委《中央企業合規管理指引(試行)》、七部委《企業境外經營合規管理指引》。

強制合規制度引入(證券領域),建立合規管理計劃減免處罰(證券領域),行政執法和解(合同、契約)。

國務院「吹哨人」制度(食品葯品內部舉報):高額罰款,罰款的高比例獎勵舉報人。

(二)四大挑戰

1、與國際不接軌,沒有全方位合規激勵機制

2、合規制度適用案例太少

3、沒有全方位引入行政和解

4、設立行政處罰因合規和解的條件

四、刑事合規

刑事辯護需要注意

(一)越來越多法檢將合規作為「無罪」抗辯事由

(二)越來越多失職類犯罪,企業管理不善:拒不履行信息網路安全管理義務罪

合規不起訴尚未建立,應考慮列入量刑情節。

五、合規與法律職業的關系

律師、行政監管人員、檢察官、法官、紀委監察部門、立法部門)

打造合規計劃,小試牛刀;學會盡職調查,內部調查工作流程,有效合規計劃、專項合規計劃。

國際合規最有效經驗:創設激勵機制,企業合規監管由外部化為內部;對第三方監管,除合規盡職調查,日常分級監管(根據第三方風險分級監管)。

行政監管:企業爭取不移送公安

檢察官:合規不起訴,合規認罪認罰和解、寬大處理

法院:合規無罪抗辯,從輕酌定情節

紀檢監察:企業建立反商業賄賂合規

立法部門:跟上國際合規立法發展,在公司法中引入合規作為公司治理第三方監管權;市場監管立法,全方位引入行政和解;刑法,合規抗辯;刑訴法,合規不起訴。

B. 餐飲業解讀食品法:按照《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條規定吃出異物賠償10倍。那麼這個異物的由來怎麼定性

「異物」應該是非加工工藝必須、可能會對人體造成傷害的非食用物質,異物就是使感官性狀異常得物品,如果是可食用物質或勝藝必須但能夠被消費者肉眼識別的,應該有別於「異物」對待。

(2)吹哨人立法擴展閱讀:

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第三十三條食品生產經營應當符合食品安全標准,並符合下列要求:

(一)具有與生產經營的食品品種、數量相適應的食品原料處理和食品加工、包裝、貯存等場所,保持該場所環境整潔,並與有毒、有害場所以及其他污染源保持規定的距離;

(二)具有與生產經營的食品品種、數量相適應的生產經營設備或者設施,有相應的消毒、更衣、盥洗、採光、照明、通風、防腐、防塵、防蠅、防鼠、防蟲、洗滌以及處理廢水、存放垃圾和廢棄物的設備或者設施;

(三)有專職或者兼職的食品安全專業技術人員、食品安全管理人員和保證食品安全的規章制度;

(四)具有合理的設備布局和工藝流程,防止待加工食品與直接入口食品、原料與成品交叉污染,避免食品接觸有毒物、不潔物;

(五)餐具、飲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使用前應當洗凈、消毒,炊具、用具用後應當洗凈,保持清潔;

(六)貯存、運輸和裝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設備應當安全、無害,保持清潔,防止食品污染,並符合保證食品安全所需的溫度、濕度等特殊要求,不得將食品與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貯存、運輸;

(七)直接入口的食品應當使用無毒、清潔的包裝材料、餐具、飲具和容器;

(八)食品生產經營人員應當保持個人衛生,生產經營食品時,應當將手洗凈,穿戴清潔的工作衣、帽等;銷售無包裝的直接入口食品時,應當使用無毒、清潔的容器、售貨工具和設備;

(九)用水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

(十)使用的洗滌劑、消毒劑應當對人體安全、無害;

(十一)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要求。非食品生產經營者從事食品貯存、運輸和裝卸的,應當符合前款第六項的規定。

鏈接資料:《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

C. 什麼是消費者

近年來平台經濟使市場的供應需求減少,由於信息不完善造成消費人群和經營人之間關系的疏遠。隨著現在在網路上交易虛擬化,消費人員的自主選擇權、知情權受到威脅,對於這些權利的保護面臨著很大困難。這時產生了一種和平台經濟同時發展的消費者運動,即基於消費者對網路的評價,出現很大發展空間,並且很快的在人民的生活中發展起來。基於消費者的網路評價,它的特點是信息透明、公開,能夠實現消費人群對經營人員的監督、制衡。可以極大程度的保護消費人群的權利和利益。很多事情表明,這種新型的消費者行為,能夠很好的改善和補充市場的信息,發揮著優勝劣汰、優化市場時機的作用。但是,當這種信息從線下擴展到網上時,消費者的網路評價也慢慢的顯露出負面效果,是一把雙刃劍。容易產生道德風險,並且市場不公的行為層出不窮。①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里,店家索要好評和消費人群惡意評價的狀況常見,更有甚者,出現刷好評和差評的產業鏈。這種制度到底是設計了「吹哨人」制度還是導致了「網路碰瓷」現象,這不得不讓我們陷入深思。
近年來,在一些視頻或媒體中頻繁爆出關於消費人群評價權利的相關字眼,② 也有不在少數的文章為博人眼球,將消費人群差評的權利放入一些文章的標題中,③在法學界,出現大量對於消費人群對評價制度的研究。例如,有論者指出的消費人群評價的權利——必須是在消費人群在和經營人群進行交易後而才享有的評價或者評論、評級的權利。④在這個網路時代,它具有虛擬化特點,表現在消費人群的評價更像是一種消費理念。而這種情況引發的中心問題是,法律法規如何保護這種網上評價的權利。隨著電商平台的不斷發展,網評已被人熟知和利用,它是一種可以帶來很大的社會效益的資源。而隨著這些權利逐漸被法律保護,這種初定的法定權益漸漸形成雛形,並且逐漸的從司法涵攝變為司法認定,如何合理的有制度的的配置這種新生的權利,已經成為當前法學重要的命題。截至目前,網路消費的大國——美國,已經通過立法的方式創建了消費人群的評價權益。⑤ 然而對於網購的消費人數最大的國家,我國雖擁有眾多的消費人群的評價的實踐,然而很多權益並未被立法機關回應。⑥這的確很難滿足網路年代對消費人群的權益保護,並且很難做到像消費文化轉型等更深層次的要求。對此,本文將著重探討我國對消費者網路評價權益的現狀,並結合對網路年代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道路進行必要的聯系,探究這種新型的網路權益配置和未來的路徑規劃。
二、消費者網路評價權: 一種新型的消費者權利
(一) 消費人群在網上進行評價的權利慢慢成為實在化權利
在我們國家,關於網路評價的權利的概念,可以理解成一種無名有實的權利,雖沒有公開受保護的權利,但是確實會受到保護的新型權利。⑦ 在日常生活中,我國通過《合同法》、《電子商務法》等法律法規,進而實現對消費人群在網上進行的網上評論的規范和約束。但是,均未注意到建立消費人群與經營人群之間的那種由於評價行為而產生的權利義務關系。首先在第一方面, 《合同法》它僅僅規范經營人群和網路電商之間的關系,那種涉及到消費人評價的相關權利的關聯。但是通常來說,經營人群進入網路電商平台,則直接被認定默認的接受電商平台的規則,然而這些規則很多都包括相應的消費人群評級、評價的機制,和經營人群對其容忍的義務,經營人群進入平台則直接被認定為對消費人群評價行為的肯定,網路電商平台有權利對經營人群侵犯消費人群評價利益的行為進行規范和管制。但是,合同相對的特性也就決定經營人群作為執行義務的主體,它們所對應的權利主體並不是消費人員而變為網路電商平台。消費人群在網路評價的內容信息、評價范圍、信息發布方式及保障措施和相應的一系列責任等,這都規則都是電商自己設置,消費人群在網上評價的權利會因為不同的電商而會有一定的區別和不同。其次在另一方面,《電子商務法》在法規第三十九 條指出⑧,雖然某些法規展現出一些網路評價的權利,但是它只是單純的指出了電商有責任保護消費者的相關權利,比如網上評價的權利。由此可知,該法規一定程度的保護了網路評價,但保護范圍仍然不全,仍然是片面、不完整的。
雖然如此,在司法層面這種權利卻得到積極保護。文章接下來將會以 「惡評」 和 「 評 價 權 」 為關鍵詞彙,在網上進行搜索,最終,共發現三十三個相關案例,他們大多是消費人群在網路評價上有糾紛的例子,在這些樣本中,很大程度的一部分是經營人群為原告,對被告人群——消費者發出的評論不滿而引起的案件在這之中,認定消費人群進行的網路評價行為是合法的案件有二十五例,佔比百分之七十六,有六個案例認為評價不當但是並未造成侵犯權利的案件。認定消費人群惡評的案件有八個,他們侵犯權利,佔比百分之二十四,消費人群以惡評行為理由要挾進行敲詐有六個案件。從判決的結果看,法院肯定和保護一定的評價權利,這種立場十分鮮明,並且在處理消費人群言語不當和過激的評論時,明顯有些寬容。為表現裁決的結果,本文會採用舉例的方式進行深入的挖掘探討。首先,案例一 屬於消費行為與評論不符的事件,法院對消費人權利進行保護,理由是增大消費行為。其次案例二, 屬於消費人評論不當,進而引負面效應,導致電商平台人員不滿。法院對消費人權利進行保護,原因是客減平台人員名譽權。
案例一: 原告人宋某對於某發起訴訟,原因是消費者於某在進行網購時,認為宋某的店鋪服務態度差,所以於某隨之產生負面情緒,對其表達不滿,而宋某則也是火氣沖天,禁止於某在他家買東西,停止與他的一切交易。第二天,被告用他丈夫的賬號在該平台該店購買商品,並在收貨後對原告店鋪進行惡意評價。原告以侵犯自己店鋪名聲為由發起訴訟,要求被告人賠禮道歉並刪除惡評。在第一次審決中,法院駁回原告的訴訟,因為其認為被告的評論並非是惡意的。在第二次審決中,法院維持原判。⑨,因為覺得被告的做法雖然不好但認為其並非惡意。
案例 2: 2010 年,徐某 ( 醫師) 在 A 口腔醫院幫助被告焦某整治牙齒問題。2016 年,焦某發現醫療結果存在問題,隨後與徐某產生糾紛,介面徐某剛剛獲得醫師執照,就不按規定行醫,並將雙方之間的糾紛宣布在社交平台之上,擅自發布言論認為徐某以及其現在任職的醫院存在很大問題。由於社交平台的涉及范圍廣,導致輿論不斷發酵,B口腔醫院不得已關閉線上營運平台,進而將焦某告上法庭,並要求焦某停止其在社交平台的不當言論,並要求其公開致歉以及針對公司相關損失公開致歉。一審的結果是,支持原告運用法律手段維權,然而卻以網路發言貼已經被刪除,由於沒有很直接的證據可以表明原因,所以對原告提出的訴求不予回應,並且訴訟產生的相關費用全部由原告承擔。二審的判決結果仍然沒有發生改變。
分析法院處理糾紛案件的方式,發現網路評價權司法證成依據如下: 一是來自最高人民法院的正確解釋,例如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 ( 法釋﹝ 1998 ﹞ 26 號)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利用信息網路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 法釋﹝ 2014 ﹞ 11 號) ; 二是網路平台涉及的相關規則; 三是 《憲法》中規定的言論自由; 瑏 四是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關於消費者具有監督權的規則; 五是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有關於要求運營人員必須寬容的義務。法院進行相關裁判時參考的依據並不是只有這些條款,常常需要通過不同的途徑進行司法證成: 既要考慮到公民的切身權利、保障消費者的具體權益以及以及考量社會利益是否最大程度上得以實現,還包括《憲法》中規定的言論自由、保障消費者切身利益、相關司法解釋規則等,與此同時,還可以利用擴張解釋的方式、涉及概括性條款涵攝推定等一系列方法。然而,不管法院是根據《憲法》中包含的言論自由規定、民法涉及的合同權利,還有司法解釋涉及的批評評論免責權的證成網路權益,還是需要靠《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指出的監督權來進行網路評價權的認定,還是沒有對網路評價權作出詳細解釋。就這些模糊的裁判依據來看,司法證成現在面對的是基礎范圍不明確。即使如此,文中介紹的33個案件當中,有19個的內容與評價權有關系,所佔比例達到58%。這從某種程度上表明,司法機關已經開始關注主動地 「法律續造」,使得網路上的評價權轉化成消費者實際上具有的權利。
( 二) 消費者網路評價權實在化的肇因及困境
「不具有依賴性的利益能否轉化成的獨立的權利,這不僅僅是依靠法律來決定,還在某種程度上和法律規定以及當地的人文環境有一定關系。」實際上,很早之前就已經出現了消費者評價權益,但是由於過去互聯網技術發展存在局限性,以及人們的思想觀念比較傳統,沒有將其規定為一項具有獨立性的權利。但是現在網路技術快速發展、並且持續進行技術創新,人們越來越重視社會權利,大部分消費者群體開始利用互聯網平台展開評價活動。尤其是平台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了消費者之間的溝通以及交流,這就使得消費者之間的距離更近,可以通過評價行為來對經營者的經營活動產生影響,可以改善市場中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現象,使得市場中的交易活動更加公開透明,這種有利於消費者維權的方式受到群眾支持,使得權利初步呈現出輪廓,然後再將其轉化為實質的權利,然後通過司法保護保存了權利的名稱,保障了權利具有的實際作用。
新興出來的權利一般都遵循以下入法邏輯:「生活→司法→立法」 ,即 「以當事人主張推出新興權利為起點,通過基層的法院以及高級法院相關人員的解釋,最後到立法文案」。網路評價權一步步正式踏入法律范疇,如今正處於司法以及立法的中間位置。雖然說網路評價權現在越來越能展現出其重要性,但是還是缺乏全面的制度管理規定。如前文所述,我國沒有相關法律文獻對網路評價權利有明確的規定,《電子商務法》規定網路平台應該搭建相關管理平台保障消費者的網路評價權,但是沒有說網路評價權是法定權利,更沒有規定法律涉及的詳細范圍、權利包含的內容、權利行使的具體方式、擁有權利的主體等內容,所以說這只能是對權利的一種模糊確認。由於 《電子商務法》規定的只是網路平台以及消費者之間存在的一種評價關系,並不是直接代指消費者與經營者之間的關系,再加上網路評價訴訟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經營人員對消費者成員提起的,用以解決消費者與經營者之間出現的矛盾,實際上並沒有可以充當裁判的具體依據。
由於網路評價權缺乏實際法律文件的支持,在這種情況下司法機關擔負著權利證成的主要職能,但是司法通常會偏向於保護消費者權益。長期以來,人們對於消費者位置的固有認識,認為對消費者的權利予以保護是理所當然。正如同有的學者曾經說過: 「企業有義務採取措施保護消費者的權利,並且政府也有責任支持保護消費者權益。」還有一些學者認為,消費者的實際地位不具有優勢,其權利的保護體現著社會權以及發展權的內容,法律應有相關內容對消費者權利進行保護。由於這種偏向於保護消費者的傳統觀念,法院在進行裁定時通常會參考保護消費者相關原則,遵循結果導向形式的司法邏輯,通常會考慮消費者具有監督權,經營者應該履行義務,對於消費者的部分行為要予以容忍,進而判斷網路評價權是否生效。例如,很大程度上進行監督權解釋,可以在某種意義上將評價權的行使看作是監督權起作用; 再比如,強調經營者應該履行容忍義務,這個時候需要把網路評價看作是消費者提取建議的一種形式。因為網路評價權可以當作是包含於消費者權利保護,還可以看作是消費者監督權的行使,網路評價權與大家所說的監督前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若要強調消費者的監督權利或者是經營者的容忍義務,網路評價權保證了以上權利以及義務的執行,對於消費者監督權以及經營者容忍義務具有引導作用。
在傳統觀念當中,法律應該保護消費者權利還需要明文規定糾正消費者所處的弱勢地位。然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產業的調整使得消費者所處的環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線上交易模式的擴張使得消費者的粘合度提高,且其行使權利的效率大為提升,消費者群體在市場中產品的影響力與日俱增,最開始的弱勢地位得到改善。而在供需市場的轉變過程中,越來越多消費者存在濫用權利的行為,人們開始重新審視消費者知假買假以及所要高額賠償費用的不良行為,比如思考是否現在的法律太過於注重保護消費者權利。有研究人員發現,這種權利長時間的傾斜配置是因為沒有出現提出更正的主體,這樣很容易導致出現權利空置現象、出現道德風險等不好的現象。正是由於各界開始重新審視對消費者的權利配置,推動學者開始研究權利傾斜配置的規則是否具有合理性,並且在討論消費者權利保護的時候加入合理性元素。比如,有學者認為,在對消費者進行權利配置的時候不可以盲目傾斜,還需要考慮其權利的保護是否符合規范。可見,研究領域已經開始重視目前存在的消費者權利過度保護以及有失偏頗的現象。
現有法律仍然沒有直接回應網路評價權,司法回應雖然在盡全力去發現以及創制權利,但是還是不能夠脫離法律適用的本質,由於司法涵攝過於模糊,通過這種方式保護消費者權益,這就會面臨「法律適用以及法律續造之間的矛盾更加深刻」。由於司法機關沒有嚴格執行相關監督工作,有關的裁判人員還是會傾向於處於弱勢地位的消費者,對於一些沒有明顯惡意的消費者評價行為,通常會歸結到經營者的容忍范圍內。又或者是已經認定消費者存在侵權的不當言行,但是卻以沒有直接證據可以證明而免除消費者的責任。這就會導致矛盾出現: 經營者遭受到不當言論的攻擊,正常的營運工作受到阻礙,還要承擔一些不必要的費用,有沒有辦法通過法律訴訟來維護自身的名譽。雖然如此,消費者有不恰當的言行,卻能夠憑借言論自由法律條款的保護,對於自身來說幾乎沒有任何損失,最多隻是刪除網路平台上的言論。如此,不能警示消費者不要惡意差評,相反還可能縱容一些不合理行為的發生,這樣就容易導致消費者濫用網路評價權。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經營者提出網路評價權被侵犯,但是最終結果卻是司法部門對於消費者權利的保護。這種結果帶來的後果就是使得對網路評價權進行司法創設,包含著新興權利的發展。「新興權利指的是從既有權利集群當中起源的新權利觀念,通常情況下是從訴訟過程當中發展出來的。」在某種角度上看,司法確實推動了網路評價權的生產,但是它其實是由一種不完善權利繼續創新而成,所以權利的邏輯結構不夠完整,特別是很多權利之間的界限並不明晰。司法存在被動以及終局兩種特性,所以司法工作在面對新興權利時更需要謹慎對待,在各方利益之間起到協調作用。針對網路評價權,雖然很大程度上要看法官的作用,但是並不能使得利益協調工作更加完善。由於司法在網路評價權方面會有傾斜性,這使得惡意評價以及正常評價之間的界限被模糊,容易造成評價權濫用的情況發生。如今,迫切需要相關立法人員對網路評價權作出制度歸屬,在 「權利的名分」 搭建完善的制度規則框架,合理解決由於權利配置帶來的問題。
三、消費者網路評價權獨立創制的法理根據
有研究學者提出,某項權利之所以被認可,是因為它包含著以下幾種要素:利益、主張、資格、力量、自由。正確認識網路評價權時需要參考以上標准,由此可知: 第一,網路評價權的使用可以幫助消費者獲取到直接性的利益,如果消費者發表的言論確實在經營者能夠接受的范圍內,還能夠得到經營者的賠償,也就是所說的簡介利益,這也代表正確的評價行為能夠使得市場展現出正確的信息,端正市場具有的功能,整理市場內部環境。第二,消費者可以根據自身意願來主張評價利益但是與此同時還是有可能造成一定損失,如果消費者因為自身的評論激怒經營者,進而受到打擊報復。第三,消費者是主要的作出利益維護行為的主體,並且還需要真的參與了與經營者之間的交易活動,有消費記錄,這種消費者評價資格才會被認為有效。第四,網路評價行為如今已經可以發揮很大作用,一方面權益實現需要靠司法進行保護,還來自 《憲法》的條款規定,也就是說消費者可以對商家產品進行自由評價。第五,消費者在進行網路評價時要充分考慮現實,只要是在合理的范圍內作出評價即可,這一自由權利不應該被其他因素影響。如上所述,網路評價權包含著一系列要素,因此其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已經成為了一種具有實際價值的權利。在現實情況下,我們需要採取措施來改變當前存在的司法模糊情況,還要調整傾斜的消費者保護模式,具體描繪出網路評價的實質,對各項權利界限作出明確規定,進而找到能夠保證消費者權利正確配置的權利支撐。
( 一) 消費者網路評價權與相關權利之分野
司法一般是依據言論自由以及監督權進行網路評價權證成,然而進一步分析權利內容不難發現,網路評價權和言論自由之間存在縱向關系關系,但是與監督權之間的關系則是橫向毗鄰以及內容交叉,三者之間聯系十分緊密但是又不是不完全相同。
1.消費者網路評價權與言論自由
鑒於網路評價權以及言論自由權之間的關系,雖然前者能夠歸屬到後者的框架之內,但 《憲法》中言論自由提供的條款內容只包括權利法基,並沒有規定好一個明確的網路評價權界限。是因為,網路評價也需要體現言論自由,那麼經營者所做的產品具體描述也應該自由。當這兩種言論同時存在時,到底應該更注重哪一種言論的自由? 消費者如果不能恰當使用網路評價權,就會出現權利濫用情況,由於過激言論導致經營者無法正常營業,造成經營者名譽受損,而《憲法》中關於言論自由的內容並不能預防這種情況的發生。因此,需要在已有的法律條款的基礎上,對消費者的網路評價權作出清晰的界定,需要確保消費者與經營者之間關系平等,創設更加規范的網路評價權,實現消費者以及經營者之間的平衡關系。事實上,雖然說言論自由權可以包含網路評價權,並且能夠保障消費者權益,但是卻不能夠起到規范網路評價行為的作用。一些案例 ( 如案例 2) 已表明,消費者在網路當中發表的一些言論雖然會造成經營者的名譽損失,但是卻能夠不用承擔法律責任,這很明顯沒有保障經營者的正當權益。所以,不可以只憑借言論自由權來涵攝網路評價權利。
2.消費者網路評價權與消費者監督權
網路評價權以及監督權之間有一定的聯系,因此不單是法院會利用「顯性涵攝」 手段將網路評價權歸結到監督權下設范圍。現實當中,人們的固有思維會認為網路評價權起到的作用是監督,那麼應該也是一種監督權,這種想法使得人們行使評價權利的同時貫穿了監督權的邏輯。由於已經存在的監督權存在含義模糊的情況,網路評價權利與監督權內容之間確實有內容上的交叉,所以是否能夠通過監督權涵攝網路評價權利還需要進一步分辨。
( 1) 消費者監督權的權利結構難以適配消費者網路評價權
實質上消費者應當享有監督權利,這是法律規定,是指消費者「有提出消費意見的權利」。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於第 15 條、第 17 條對監督權作出了解釋。其中,第 15 條屬於一種監督權規范條例。根據內容來看,監督權包含以下內容: 一是消費者可以對經營者提供的產品或者是服務質量進行監督( 第 15 條) ,二是消費者可以監督相關保障消費者權益的工作是否有序進行( 第 15 條) ,三是消費者對其交易對象進行定性監督,即是作出評價提出意見的權利( 第 17 條) 。仔細分析不難發現,第 17 條規定經營者需要聽取消費者的意見,也就能反映出承認消費者確實具有監督的權利,這種權利的限制就是只是指向經營者。第15 條監督權的相對人不僅僅是經營者還有市場中存在的其他經營主體。由此可知,第 15條對監督權的確認屬於概括確認,其關注點在於是權利對象不明確、使得行使權利的階段出現空白進而宣布主權、監督管理市場主體的功能。關於權利的行使方式,包含了消費群體對經營主體的評價與批評,對執行消費者權益保障工作的國家部門以及機構提出建議、控告以及批評。
分析監督權所分出的層類可以看出,監督權依賴於他治和並且具有單項結構,不能夠涵蓋網路評價權的全部有效內容,所以難以保障消費者的網路評價權益。一則,如果把消費者的評價行為看作是依據第十五條實行監督權,一方面,由於一些原因導致兩者之間界限不明確,評價行為只有在消費者產生消費之後才會出現,但是監督權的實行卻沒有時間限制。另一方面,消費者可以藉助一些權利機構行使自己的監督權,這就是所謂的他治,眾所周知網路評價權出現的目的不是為了救濟,而是用以維護消費者權益。二則,如根據17條款當中的規定,從相反的方向來看,分析經營者的容忍義務以及聽取意見的義務,可以通過不同方式進行評價權配置,這就可能導致網路評價權的價值不能最大化實現。一方面,只有消費者作出的評價是差評的時候,權利才會發生作用,這也表明網路評價的主要管理內容就是消費者提出的負面評價,沒有充分考慮到其他好的方面,消費者之間互相分享消費體驗的效率降低。另一方面,看起來經營者變成了網路評價的唯一對象,這致使網路評價權的義務主體變成了經營者,沒有囊括相關的中間商,以及參與評價的消費者等主體。這些與經營者緊密聯系或者是具有獨立性的主體,也會影響消費者權益。這說明,學者僅僅將網路評價權利的義務主體歸為「經營者」,不符合實際情況,很難充分保障消費者的權益。
繼續展開研究發現,與監督權的封閉性等特點相比,網路評價具有公開性、直接性等特點。這是因為消費者發表的言論可以呈現給大眾,而且與經營者的經營行為之間具有直接性的聯系,消費者可以針對經營者發布出來的相關信息進行核查與評價,同時可以推動消費者和經營者之間的交流以及溝通,經營者面對消費者的評價時,需要提供相關產品的詳細信息。消費者可以通過網路評價來保護自身利益,並且在某些信息得到大部分群體的認同時,還可以憑借群里效益來制約經營者。這就使得單項互動轉為雙向乃至多向,網路評價權現在已經有了很大突破,這能夠方便消費者與經營者之間的溝通,還方便對經營者行為進行監督,還能夠對消費者群體作出消費建議,與此同時還包含促進市場監管權社會化的監督權利。如果依據傳統邏輯將網路評價權劃分到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 15 條、第 17 條規定的框架內,那麼就沒有辦法發揮其特殊性,很難維持權利與義務之間的平衡性。
( 2) 消費者監督權的運行機制難以兼容消費者網路評價權
從相關法律來看,消費者也是一種民事主體,與經營者之間的關系的形成並不是來源於監督,而是來源於交易活動。有交易記錄之後,消費者以及經營者之間生成具體的權利以及義務內容。消費者依據合同監督經營者履行義務。因此,特殊的監督權(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 17 條)通常並沒有具體的法益,只能夠憑借交易合同中買方的具體權益,來源於交易活動,隨著買方的權利發生變化,但是卻很難變成一種主要的權利,也不可以進行單獨救濟。雖然如此,具有一般性的監督權 (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 15 條)行使起來更加復雜,這是因為權利的主體與義務對象不能夠直接匹配,所以權利的效果會隨著條件發生變化。只要失去市場監管主體的權利,監督權就會失去作用。從經營者應該履行被監督的義務來看,「往往需要行政機關參與、嚴格履行職責監督經營者履行義務」。事實上,由於監督資源以及執法資源不豐富,監督權往往會失去效力,並不能完全依靠監督權保障消費者的市場主體地位。作為一種起到監督作用的權利,它面臨著往怠惰或者是激進方向發展的兩種反向趨勢,比如果不敢生事的消費者會使得監督權怠惰,對於一些激進的消費者則會使得監督權反向發展。與成本比較高且內容比較抽象的監督權相比較,網路評價權可以通過交易平台直接產生制衡能力。如今,消費者在網路平台上提供負面評價,以這種方式約束經營者行為,發展出了一種獨立自主爭取權利的道路。監督權指的是消費者在外界的幫助下行使對經營者的監督行為,但是網路評價指的是消費者直接對經營者進行評價,開展消費者運動直接與經營者抗衡。
( 3) 以消費者監督權規約消費者網路評價權可能誤入歧途
內容涉及監督權的有關條款(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 17 條) 沒有對經營者應當聽取消費者建議的范圍作出明確規定,如果將網路評價權利與聽取消費意見直接劃等號,那麼就很難對經營者的義務進行劃分。實際上,網路評價權利不一定就是對應著經營者義務,即便是有談及經營者義務,這也不是包含著沒有限制的義務,而是指代明確的義務。比如,一方面,如果消費者給予了經營者正面評價,那麼這就不會帶來經營者義務,反之能夠為經營者帶來可觀收益。另一方面,雖然消費者給予了負面評價,且會涉及經營者義務,但是這與經營者必須接受消費意見這一嚴苛的規定並不完全相同,這個時候經營者應該就消費者提出的意見作出改變,而不是被動接受消費者不符合實際的差評。與之相反,經營者有修正不實言論的權利。概括性的監督權不具有明確的界限,任何

D. 保險機構信息化監管規定(送審稿)

出售死豬油造成嚴重後果的,根據新出台的《食品安全法》規定,對於制售假冒偽劣食品的經營者,情節嚴重的最高可判死刑。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背景:
2015年4月24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以160票贊成、1票反對、3票棄權,表決通過了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自今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食品安全法典,事關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飲食安全,現行《食品安全法》頒布於2009年,緣何實施5年就要大修?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被稱為「史上最嚴」,它都體現了哪些理念和原則,做了哪些主要修改?「最嚴」體現在哪些方面?對監管部門、食品行業發展以及公眾「舌尖上的安全」有何影響。
修訂背景及過程
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以下簡稱現行食品安全法)對規范食品生產經營活動、保障食品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食品安全整體水平得到提升,食品安全形勢總體穩中向好。與此同時,我國食品企業違法生產經營現象依然存在,食品安全事件時有發生,監管體制、手段和制度等尚不能完全適應食品安全需要,法律責任偏輕、重典治亂威懾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食品安全形勢依然嚴峻。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進一步改革完善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體制,著力建立最嚴格的食品安全監管制度,積極推進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格局。為了以法律形式固定監管體制改革成果、完善監管制度機制,解決當前食品安全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以法治方式維護食品安全,為最嚴格的食品安全監管提供體制制度保障,修改現行《食品安全法》被立法部門提上日程。
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歷經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第十二次會議兩次審議,三易其稿後終獲通過。從2013年10月~2015年4月歷時1年半的時間,這部食品安全法律修正案走過了哪些「路徑」?又有哪些變化?
2013年10月10日,國家食品葯品監管總局向國務院報送了《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送審稿)》。該送審稿從落實監管體制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成果、強化企業主體責任落實、強化地方政府責任落實、創新監管機制方式、完善食品安全社會共治、嚴懲重處違法違規行為6個方面對現行法律作了修改、補充,增加了食品網路交易監管制度、食品安全責任強制保險制度、禁止嬰幼兒配方食品委託貼牌生產等規定和責任約談、突擊性檢查等監管方式。在行政許可設置方面,國家食品葯品監管總局經過專項論證,在送審稿中增加規定了食品安全管理人員職業資格和保健食品產品注冊兩項許可制度。為了進一步增強立法的公開性和透明度,提高立法質量,國務院法制辦於同年10月29日將該送審稿全文公布,公開徵求社會各界意見。
2014年5月1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並重點完善了4個方面:一是對生產、銷售、餐飲服務等各環節實施最嚴格的全過程管理,強化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完善追溯制度。二是建立最嚴格的監管處罰制度。對違法行為加大處罰力度,構成犯罪的,依法嚴肅追究刑事責任。加重對地方政府負責人和監管人員的問責。三是健全風險監測、評估和食品安全標准等制度,增設責任約談、風險分級管理等要求。四是建立有獎舉報和責任保險制度,發揮消費者、行業協會、媒體等監督作用,形成社會共治格局。同年6月23日,《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被提交至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一審。
2014年12月22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對《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進行二審。二審修訂時出現了7個方面的變化:一是增加了非食品生產經營者從事食品貯存、運輸和裝卸的規定;二是明確將食用農產品市場流通寫入食品安全法;三是增加生產經營轉基因食品依法進行標識的規定和罰則;四是對食品中農葯的使用做了規定;五是明確保健食品原料用量要求;六是增加媒體編造、散布虛假食品安全信息的法律責任;七是加重了對在食品中添加葯品等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
2015年4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對《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審議後表決通過。相比二審稿,《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最後一次審議只是在較受爭議的幾個核心問題上做了修改,如對劇毒、高毒農葯作出的進一步限制是,不得用於「蔬菜、瓜果、茶葉和中草葯材」。同時增加規定:銷售食用農產品的批發市場應當配備檢驗設備和人員,或者委託食品檢驗機構,對進場銷售的食用農產品抽樣檢驗;特殊醫學用配方食品應當經國務院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注冊等。
新法的理念及亮點
一、新法體現的理念
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以下簡稱新法)在總則中規定了食品安全工作要實行預防為主、風險管理、全程式控制制、社會共治的基本原則,要建立科學、嚴格的監管制度。該規定內容吸收了國際食品安全治理的新價值、新元素,不僅是《食品安全法》修訂時遵循的理念,也是今後我國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必須遵循的理念。
據國家食品葯品監管總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在預防為主方面,就是要強化食品生產經營過程和政府監管中的風險預防要求。為此,將食品召回對象由原來的「食品生產者發現其生產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准,應當立即停止生產,召回已經上市銷售的食品」修改為「食品生產者發現其生產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准或者有證據證明可能危害人體健康的,應當立即停止生產,召回已經上市銷售的食品」。在風險管理方面,提出了食品葯品監管部門根據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風險評估結果和食品安全狀況等,確定監管重點、方式和頻次,實施風險分級管理。在全程式控制制方面,提出了國家要建立食品全程追溯制度。食品生產經營者要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保證食品可追溯。在社會共治方面,強化了行業協會、消費者協會、新聞媒體、群眾投訴舉報等方面的規定。
二、新法體現的亮點
亮點一:8個方面的制度設計確保最嚴監管。
一是完善統一權威的食品安全監管機構。終結了「九龍治水」的食品安全分段監管模式,從法律上明確由食品葯品監管部門統一監管。
二是建立最嚴格的全過程的監管制度。新法對食品生產、流通、餐飲服務和食用農產品銷售等環節,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的監管以及網路食品交易等新興業態等進行了細化和完善。
三是更加突出預防為主、風險防範。新法進一步完善了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風險評估制度,增設了責任約談、風險分級管理等重點制度。
四是建立最嚴格的標准。新法明確了食品葯品監管部門參與食品安全標准制定工作,加強了標准制定與標准執行的銜接。
五是對特殊食品實行嚴格監管。新法明確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嬰幼兒配方乳粉的產品配方實行注冊制度。
六是加強對農葯的管理。新法明確規定,鼓勵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葯,特別強調劇毒、高毒農葯不得用於瓜果、蔬菜、茶葉、中草葯材等國家規定的農作物。
七是加強風險評估管理。新法明確規定通過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或者接到舉報發現食品、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可能存在安全隱患等情形,必須進行食品安全風險評估。
八是建立最嚴格的法律責任制度。新法從民事和刑事等方面強化了對食品安全違法行為的懲處力度。
亮點二:6個方面的罰則設置確保「重典治亂」。
一是強化刑事責任追究。新法對違法行為的查處上做了一個很大改革,即首先要求執法部門對違法行為進行一個判斷,如果構成犯罪,就直接由公安部門進行偵查,追究刑事責任;如果不構成刑事犯罪,才是由行政執法部門進行行政處罰。此外還規定,行為人因食品安全犯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則終身不得從事食品生產經營的管理工作。
二是增設了行政拘留。新法對用非食品原料生產食品、經營病死畜禽、違法使用劇毒高毒農葯等嚴重行為增設拘留行政處罰。
三是大幅提高了罰款額度。比如,對生產經營添加葯品的食品,生產經營營養成分不符合國家標準的嬰幼兒配方乳粉等性質惡劣的違法行為,現行食品安全法規定最高可以處罰貨值金額10倍的罰款,新法規定最高可以處罰貨值金額30倍的罰款。
四是對重復違法行為加大處罰。新法規定,行為人在一年內累計3次因違法受到罰款、警告等行政處罰的,給予責令停產停業直至吊銷許可證的處罰。
五是非法提供場所增設罰則。為了加強源頭監管、全程監管,新法對明知從事無證生產經營或者從事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質等違法行為,仍然為其提供生產經營場所的行為,規定最高處以10萬元罰款。
六是強化民事責任追究。新法增設首負責任制,要求接到消費者賠償請求的生產經營者應當先行賠付,不得推諉;同時消費者在法定情形下可以要求10倍價款或者3倍損失的懲罰性賠償金。此外,新法還強化了民事連帶責任,規定對網路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未能履行法定義務、食品檢驗機構出具虛假檢驗報告、認證機構出具虛假的論證結論,使消費者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應與相關生產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
亮點三:4個方面的規定確保食品安全社會共治。
一是行業協會要當好引導者。新法明確,食品行業協會應當加強行業自律,按照章程建立健全行業規范和獎懲機制,提供食品安全信息、技術等服務,引導和督促食品生產經營者依法生產經營。
二是消費者協會要當好監督者。新法明確,消費者協會和其他消費者組織對違反食品安全法規定,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依法進行社會監督。
三是舉報者有獎還受保護。新法規定,對查證屬實的舉報應當給予舉報人獎勵,對舉報人的相關信息,政府和監管部門要予以保密。同時,參照國外的「吹哨人」制度和公益告發制度,明確規定企業不得通過解除或者變更勞動合同等方式對舉報人進行打擊報復,對內部舉報人給予特別保護。
四是新聞媒體要當好公益宣傳員。新法明確,新聞媒體應當開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規以及食品安全標准和知識的公益宣傳,並對食品安全違法行為進行輿論監督。同時,規定對在食品安全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
亮點四:3項義務強化互聯網食品交易監管。
一是明確網路食品第三方交易平台的一般性義務,即要對入網經營者實名登記,要明確其食品安全管理責任。
二是明確網路食品第三方交易平台的管理義務,即要對依法取得許可證才能經營的食品經營者許可證進行審查,特別是發現入網食品經營者有違法行為的,應當及時制止,並立即報告食品葯品監管部門。對發現嚴重違法行為的,應當立即停止提供網路交易平台的服務。
三是規定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義務,包括消費者通過網路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購買食品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入網的食品經營者或者食品生產者要求賠償,如果網路食品第三方交易平台的提供者對入網的食品經營者真實姓名、名稱、地址和有效方式不能提供的,要由網路食品交易平台提供賠償,網路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賠償後,有權向入網食品經營者或者生產者進行追償,網路食品第三方交易平台提供者如果做出了更有利於消費者承諾的,應當履行承諾。
新法對監管部門和行業發展的深刻影響
近年來,食品安全不斷被推上風口浪尖,食品安全事件也是風波不斷,以至於廣大群眾對「吃什麼才安全」深感憂慮。新法作為一部保證食品質量、保障公眾飲食安全的法典,必將對食品監管、食品行業發展以及消費者的飲食安全帶來直接影響。
一、對食品監管的影響
相比現行《食品安全法》,新法從監管角度出發,創新完善了諸多監管制度,為行業監管部門開展食品安全監管增添了新的「武器」。
一是規定監管部門應根據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評估結果等確定監管重點、方式和頻次,實施風險分級管理。該規定有利於監管部門合理配置監管資源,有針對性地加強對食品企業的動態監管和風險預警分析,落實食品企業質量安全主體責任。
二是明確對有證據證明食品存在安全隱患但食品安全標准未作相應規定的,相關部門可規定食品中有害物質的臨時限量值和臨時檢驗方法。2008年10月份,三鹿奶粉事件發生後,為確保乳與乳製品質量安全,原衛生部就與國家質檢總局等部門發布了三聚氰胺在乳與乳製品中的臨時管理限量值。可見,作為應急狀態下的一項行政控制措施,這一制度的設計,有利於監管部門在食品監管中對食品中有害物質含量的檢測判定。
三是規定食品葯品監管部門可以對未及時採取措施消除隱患的食品生產經營者的主要負責人進行責任約談;政府可以對未及時發現系統性風險、未及時消除監管區域內的食品安全隱患的監管部門主要負責人和下級人民政府主要負責人進行責任約談。這一制度的設立,有利於監管部門進一步強化食品葯品安全管理的責任意識,推動食品葯品安全監管職責落實到位,有效防範食品葯品安全事故的發生。
四是明確食品葯品監管部門應當建立食品生產經營者食品安全信用檔案,依法向社會公布並實時更新。這一制度的建立不僅有利於引導食品生產經營者在生產經營活動中重質量、重服務、重信譽、重自律,進而形成確保食品安全的長效機制,而且對監管部門提升監督檢查效率,增強執法威懾力具有重要意義。
五是規定食品葯品監管、質量監督等部門發現涉嫌食品安全犯罪的,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及時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這一規定明確了食品安全行政執法案件的移送程序和各相關部門的職責,這對暢通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多部門聯合打擊食品安全違法犯罪具有重要作用。
二、對食品行業發展的影響
一是明確食品生產經營者對食品安全承擔主體責任,對其生產經營食品的安全負責。這一原則性規定確立了食品生產經營者是其產品質量第一責任人的理念,對提高整個食品行業質量安全意識具有積極意義。
二是規定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依法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保證食品可追溯。國家鼓勵食品生產經營企業採用信息化手段採集、留存生產經營信息,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
食品安全追溯體系目前已經在一些地方開始實施,如上海在2013年底就通過引入雲技術,對水產品食品安全實施全程追溯。只要消費者在買來的冰鮮淡水魚包裝上,用手機掃一掃二維碼,就可以了解從養殖、包裝、檢測、倉儲、物流、經銷,直至消費者購買驗證等各個環節的情況。食品安全追溯體系的建立,便於有效追溯食品源頭,分清各生產環節的責任,對提高我國整個食品安全可信度和食品企業競爭力具有重要作用。同時,通過追溯體系的健全,有利於追蹤溯源地查處各類食品違法行為,對凈化整個食品行業環境,促進食品產業發展意義重大。
三是對保健食品管理新增多項規定。例如,改變過去單一的產品注冊制度,對保健食品實行注冊與備案雙規制;明確保健食品原料目錄、功能目錄的管理制度,對使用符合保健食品原料目錄規定原料的產品實行備案管理;明確保健食品企業應落實主體責任,生產必須符合良好規范並實行定期報告制度;規定保健食品廣告發布必須經過省級食品葯品監管部門的審查批准等。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食品日益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關注。然而,保健食品法規嚴重滯後,導致監管乏力,市場上虛假宣傳銷售現象泛濫。尤其是對保健食品缺乏相應的許可准入制度,導致保健品經營主體(超市、葯店、個體商戶)五花八門,嚴重影響保健食品行業的良性發展。新法增加的這些規定,將使整個保健食品行業得到進一步肅清整頓,加速行業的健康成長。正如湯臣倍健公共事務部總監陳特軍所言,此次食品安全法修訂將對整個保健品行業的發展起到正向激勵作用,既解放了行業龍頭企業的生產力與創新力,也給行業注入新鮮活力,而且規范的監督也有助於重塑消費者對保健品行業的信心,促進整個行業的發展成熟。值得一提的是,5月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按照依法行政要求,對保健食品注冊審批等20項按程序轉為行政許可」。原保健食品注冊審批為「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而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將保健食品的管理方式規定為審批與備案雙軌制。由此來看,未來保健食品的注冊審批已明確為行政許可,而備案管理的那一部分政府職責或改為「告知性備案」,具體情況尚需有關部門出台具體管理辦法予以明確。
四是對嬰幼兒配方乳粉管理增設新規定。例如,明確要求嬰幼兒配方食品生產企業實施從原料進廠到成品出廠的全過程質量控制;嬰幼兒配方乳粉的產品配方應當經國務院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注冊;不得以分裝方式生產嬰幼兒配方乳粉。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後,嬰幼兒食品安全問題成為食品安全領域的焦點。有市場人士認為,新法明確「加強全程質量監控」,可以最大限度保證嬰幼兒配方食品質量安全,這對規范奶粉市場秩序、重振民眾對國產奶粉的消費信心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產品配方實施注冊管理」,不僅有助於政府部門通過許可手段將配方總量有限制地控制起來,促使企業更專注地將配方產品質量做好,而且對提高奶粉品牌的市場進入門檻,推動嬰幼兒奶粉配方升級具有積極作用。而「禁止分裝方式生產」,意在鼓勵國內的生產企業集中力量提升研發能力和生產的技術水平,進一步保障嬰幼兒配方乳粉的質量安全。
三、對消費者飲食安全的影響
一是保健食品標簽不得涉及防病治療功能。近年來,保健食品在我國銷售日益火爆,但市場中魚龍混雜的現象仍十分嚴重。根據國家食品葯品監管總局對2012年全年和2013年1月~3月期間,118個省級電視頻道、171個地市級電視頻道和101份報刊的監測數據顯示,保健食品廣告90%以上屬於虛假違法廣告,其中宣稱具有治療作用的虛假違法廣告佔39%。新法要求保健食品標簽不得涉及防病治療功能,並聲明「本品不能代替葯物」。這些規定有助於消費者識別保健品虛假宣傳,警惕消費陷阱。
二是生產經營轉基因食品應按規定標示。近年來,農業轉基因生物產品越來越多地進入到人們的生活中,關於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爭議也愈演愈烈。尤其是在轉基因食品標示方面,要麼標識很小,消費者很難注意到;要麼有些商家亂標識,以「非轉基因」作為炒作噱頭。新法規定了生產經營轉基因食品應當按照規定顯著標示,並設置了相應的法律責任。這一規定完善了我國轉基因食品標識制度,充分保障了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的知情權。
三是劇毒、高毒農葯禁用於蔬菜瓜果。利用劇毒農葯、化肥、膨大劑等對蔬菜瓜果進行病蟲害防治、催肥,是消費者最擔憂的食品安全問題之一。今年4月初,就有山東省即墨市、膠州市的消費者食用了產自海南的西瓜後,出現嘔吐、頭暈等症狀,後經抽檢,發現9批次含有國家明令禁止銷售和使用的高毒農葯「涕滅威」。新法明確規定,劇毒、高毒農葯不得用於蔬菜、瓜果、茶葉和中草葯材。這有利於進一步確保消費者的飲食安全,消除消費者對有「毒」蔬菜瓜果的擔憂,提升消費者對普通食品的消費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國家食品葯品監管總局、農業部、國家衛計委共同發布公告,重申生產者不得在豆芽生產過程中使用6-苄基腺嘌呤、4-氯苯氧乙酸鈉、赤黴素等物質,豆芽經營者不得經營含有6-苄基腺嘌呤、4-氯苯氧乙酸鈉、赤黴素等物質的豆芽。雖然6-苄基腺嘌呤、4-氯苯氧乙酸鈉、赤黴素等物質作為低毒農葯登記管理,並不違反新法禁用劇毒、高毒農葯的規定,但由於目前豆芽生產過程中使用上述物質的安全性尚無結論,為確保豆芽食用安全,3部委發布該公告,其宗旨與「劇毒、高毒農葯禁用於蔬菜瓜果」的規定一致,都體現了保障公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立法目的,以及我國對農葯應用於食品的嚴格管控措施和嚴厲監管決心。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E. 新《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三條第一款和第二款——法律責任如何定論

新《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三條第一款和第二款法律責任定論方法:

以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六條第十三款來定論,「(十三)食品生產企業、餐飲服務提供者未按規定製定、實施生產經營過程式控制制要求。」處罰是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責令改正,給予警告;

拒不改正的,處五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產停業,直至吊銷許可證。

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六條原文如下:

第一百二十六條違反本法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責令改正,給予警告;拒不改正的,處五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產停業,直至吊銷許可證:

(一)食品、食品添加劑生產者未按規定對采購的食品原料和生產的食品、食品添加劑進行檢驗;

(二)食品生產經營企業未按規定建立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或者未按規定配備或者培訓、考核食品安全管理人員;

(三)食品、食品添加劑生產經營者進貨時未查驗許可證和相關證明文件,或者未按規定建立並遵守進貨查驗記錄、出廠檢驗記錄和銷售記錄制度;

(四)食品生產經營企業未制定食品安全事故處置方案;

(五)餐具、飲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使用前未經洗凈、消毒或者清洗消毒不合格,或者餐飲服務設施、設備未按規定定期維護、清洗、校驗;

(六)食品生產經營者安排未取得健康證明或者患有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有礙食品安全疾病的人員從事接觸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七)食品經營者未按規定要求銷售食品;

(八)保健食品生產企業未按規定向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備案,或者未按備案的產品配方、生產工藝等技術要求組織生產;

(九)嬰幼兒配方食品生產企業未將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劑、產品配方、標簽等向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備案;

(十)特殊食品生產企業未按規定建立生產質量管理體系並有效運行,或者未定期提交自查報告;

(十一)食品生產經營者未定期對食品安全狀況進行檢查評價,或者生產經營條件發生變化,未按規定處理;

(十二)學校、托幼機構、養老機構、建築工地等集中用餐單位未按規定履行食品安全管理責任;

(十三)食品生產企業、餐飲服務提供者未按規定製定、實施生產經營過程式控制制要求。

餐具、飲具集中消毒服務單位違反本法規定用水,使用洗滌劑、消毒劑,或者出廠的餐具、飲具未按規定檢驗合格並隨附消毒合格證明,或者未按規定在獨立包裝上標注相關內容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依照前款規定給予處罰。

食品相關產品生產者未按規定對生產的食品相關產品進行檢驗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質量監督部門依照第一款規定給予處罰。

食用農產品銷售者違反本法第六十五條規定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依照第一款規定給予處罰。

(5)吹哨人立法擴展閱讀:

新食品安全法亮點解讀:

(一)建立最嚴監管制度

1、完善統一權威的食品安全監管機構。終結了「九龍治水」的食品安全分段監管模式,從法律上明確由食品葯品監管部門統一監管。

2、建立最嚴格的全過程的監管制度。新法對食品生產、流通、餐飲服務和食用農產品銷售等環節,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的監管以及網路食品交易等新興業態等進行了細化和完善。

3、更加突出預防為主、風險防範。新法進一步完善了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風險評估制度,增設了責任約談、風險分級管理等重點制度。

4、建立最嚴格的標准。新法明確了食品葯品監管部門參與食品安全標准制定工作,加強了標准制定與標准執行的銜接。

5、對特殊食品實行嚴格監管。新法明確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嬰幼兒配方乳粉的產品配方實行注冊制度。

6、加強對農葯的管理。新法明確規定,鼓勵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葯,特別強調劇毒、高毒農葯不得用於瓜果、蔬菜、茶葉、中草葯材等國家規定的農作物。

7、加強風險評估管理。新法明確規定通過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或者接到舉報發現食品、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可能存在安全隱患等情形,必須進行食品安全風險評估。

8、建立最嚴格的法律責任制度。新法從民事和刑事等方面強化了對食品安全違法行為的懲處力度。

(二)設置罰則確保「重典治亂」

1、強化刑事責任追究。新法對違法行為的查處上做了一個很大改革,即首先要求執法部門對違法行為進行一個判斷,如果構成犯罪,就直接由公安部門進行偵查,追究刑事責任;如果不構成刑事犯罪,才是由行政執法部門進行行政處罰。

此外還規定,行為人因食品安全犯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則終身不得從事食品生產經營的管理工作。

2、增設了行政拘留。新法對用非食品原料生產食品、經營病死畜禽、違法使用劇毒高毒農葯等嚴重行為增設拘留行政處罰。

3、大幅提高了罰款額度。比如,對生產經營添加葯品的食品,生產經營營養成分不符合國家標準的嬰幼兒配方乳粉等性質惡劣的違法行為,現行食品安全法規定最高可以處罰貨值金額10倍的罰款,新法規定最高可以處罰貨值金額30倍的罰款。

4、對重復違法行為加大處罰。新法規定,行為人在一年內累計3次因違法受到罰款、警告等行政處罰的,給予責令停產停業直至吊銷許可證的處罰。

5、非法提供場所增設罰則。為了加強源頭監管、全程監管,新法對明知從事無證生產經營或者從事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質等違法行為,仍然為其提供生產經營場所的行為,規定最高處以10萬元罰款。

6、強化民事責任追究。新法增設首負責任制,要求接到消費者賠償請求的生產經營者應當先行賠付,不得推諉;同時消費者在法定情形下可以要求10倍價款或者3倍損失的懲罰性賠償金。

此外,新法還強化了民事連帶責任,規定對網路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未能履行法定義務、食品檢驗機構出具虛假檢驗報告、認證機構出具虛假的論證結論,使消費者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應與相關生產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

(三)規定食品安全社會共治

1、行業協會要當好引導者。新法明確,食品行業協會應當加強行業自律,按照章程建立健全行業規范和獎懲機制,提供食品安全信息、技術等服務,引導和督促食品生產經營者依法生產經營。

2、消費者協會要當好監督者。新法明確,消費者協會和其他消費者組織對違反食品安全法規定,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依法進行社會監督。

3、舉報者有獎還受保護。新法規定,對查證屬實的舉報應當給予舉報人獎勵,對舉報人的相關信息,政府和監管部門要予以保密。同時,參照國外的「吹哨人」制度和公益告發制度,明確規定企業不得通過解除或者變更勞動合同等方式對舉報人進行打擊報復,對內部舉報人給予特別保護。

4、新聞媒體要當好公益宣傳員。新法明確,新聞媒體應當開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規以及食品安全標准和知識的公益宣傳,並對食品安全違法行為進行輿論監督。同時,規定對在食品安全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

(四)強化互聯網食品交易監管

1、明確網路食品第三方交易平台的一般性義務,即要對入網經營者實名登記,要明確其食品安全管理責任。

2、明確網路食品第三方交易平台的管理義務,即要對依法取得許可證才能經營的食品經營者許可證進行審查,特別是發現入網食品經營者有違法行為的,應當及時制止,並立即報告食品葯品監管部門。對發現嚴重違法行為的,應當立即停止提供網路交易平台的服務。

3、規定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義務,包括消費者通過網路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購買食品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入網的食品經營者或者食品生產者要求賠償,如果網路食品第三方交易平台的提供者對入網的食品經營者真實姓名、名稱、地址和有效方式不能提供的,

要由網路食品交易平台提供賠償,網路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賠償後,有權向入網食品經營者或者生產者進行追償,網路食品第三方交易平台提供者如果做出了更有利於消費者承諾的,應當履行承諾。

(五)強化企業主體責任

1、要求健全落實企業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提出食品生產經營企業應當建立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配備專職或者兼職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員,並加強對其培訓和考核。要求企業主要負責人對本企業的食品安全工作全面負責,認真落實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2、強化生產經營過程的風險控制。提出要在食品生產經營過程中加強風險控制,要求食品生產企業建立並實施原輔料、關鍵環節、檢驗檢測、運輸等風險控制體系。

3、增設食品安全自查和報告制度。提出食品生產經營者要定期檢查評價食品安全狀況;條件發生變化,不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採取整改措施;有發生食品安全事故潛在風險的,應當立即停止生產經營,並向食品葯品監管部門報告。

(六)強化地方政府屬地管理責任

1、強化食品安全保障能力。針對一些地方不重視食品安全工作,食品安全監管能力不足的問題,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提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要將食品安全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將食品安全工作經費列入本級政府財政預算,加強食品安全監管能力建設。

2、實行食品安全管理責任制。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要求上級人民政府要對下一級人民政府和本級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的工作做出評議和考核。

3、強化對小作坊、食品攤販等監管。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要求省級人大或省級人民政府制定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等的具體管理辦法。按照《立法法》的規定,法律規定明確要求有關國家機關對專門事項作出配套具體規定的,有關國家機關應當自法律施行之日起一年內作出規定。

4、強化責任追究。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強化了地方政府的食品安全責任追究,要求對不依法報告、處置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對本行政區域內涉及多環節的區域性食品安全問題未及時組織進行整治,未建立食品安全全程監管工作機制和信息共享機制等情形,設立了相應的行政處分。 [5]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食品安全法

熱點內容
行政立法擴張體現在 發布:2025-01-19 23:07:19 瀏覽:238
旅遊法律責任名詞 發布:2025-01-19 23:05:34 瀏覽:553
德治比法治更重要辨論賽 發布:2025-01-19 22:42:34 瀏覽:638
新勞動法加薪 發布:2025-01-19 22:41:23 瀏覽:725
寧夏郵政條例 發布:2025-01-19 21:48:58 瀏覽:810
經濟法要約邀請例題 發布:2025-01-19 21:10:22 瀏覽:155
刑法重公權 發布:2025-01-19 20:19:44 瀏覽:926
法官在家辦公 發布:2025-01-19 20:08:01 瀏覽:831
房東選任責任法律依據 發布:2025-01-19 19:16:10 瀏覽:249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引用 發布:2025-01-19 18:54:39 瀏覽: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