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道德知識
❶ 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內容是什麼
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內容: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了「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二十字的公民道德基本規范。它不僅體現了道德的先進性與道德的廣泛性的統一,還體現了中國傳統美德、革命道德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產生的新道德的統一。
1、"愛國守法",強調公民應培養高尚的愛國主義精神,自覺地學法、懂法、用法、守法和護法。
2、"明禮誠信",強調公民應文明禮貌、誠實守信、誠懇待人。
3、"團結友善",強調公民之間應和睦友好、互相幫助、與人友善。
4、"勤儉自強",強調公民應努力工作、勤儉節約、積極進取。
5、"敬業奉獻",強調公民應忠於職守、克己為公、服務社會。
(1)基礎道德知識擴展閱讀
關於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重大舉措
1、大力加強基層的公民道德教育,緊緊抓住影響人們道德觀念形成和發展的重要環節,通過家庭、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各個方面,堅持不懈地在全體公民中進行道德教育,使二十字基本道德規范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使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要求,成為廣大黨員和幹部群眾的行為規范。
2、要深入開展群眾性的公民道德實踐活動。道德建設依靠人民群眾,人民群眾也是道德建設的直接受惠者。要以活動為載體,堅持在各種類型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中突出思想內涵,強化道德要求,使人們在參與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升華。
3、要積極營造有利於公民道德建設的社會氛圍,一切思想文化陣地,一切精神文化產品,都要宣傳科學理論、傳播先進文化、塑造美好心靈、弘揚社會正氣、倡導科學精神,大力宣傳體現時代精神的道德行為和高尚品質,鼓勵人們積極向上,追求真善美;堅決批評各種不道德的行為和觀念,幫助人們辨別是非,抵制假惡丑。
4、要努力為公民道德建設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綜合運用各種手段,把提倡與反對、引導與約束結合起來,通過嚴格科學的管理,培養文明行為,抵制消極現象,促進扶正祛邪、揚善懲惡社會風氣的形成、鞏固和發展。
❷ 道德禮儀知識
道德禮儀知識
仁、義、禮、智、信合稱“五常”,是儒家從古代眾多的德目中概括、提煉出來的五種最基本的道德規范。在中國古代社會中,這五種道德規范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最基本的行為准則,也是個人修養的最主要的內容。它貫穿於整個道德生活之中,深刻地影響著中華民族道德素質的培養和道德精神的形成。
(一)仁
在儒家的倫理思想中,仁是“全德”之稱,是一個包羅眾德的范疇,其他的道德規范,如忠恕、克己、孝悌、智、勇、恭、寬、信、敏、惠等等,都可以視為仁的不同方面的要求,包括在其中。一個人如果稱得上仁,那就是完美無缺了,而一個人違背了任何一項道德要求都可以被責為不仁。反過來,一個人如果具備某些方面的優良品德則未必能夠稱得上仁。也就是說,每一種美德都是仁的必要條件,而非仁的充分條件,只有全部美德的總和才構成仁。
仁的核心是“愛人”。從字源學上看,仁從人從二,是涉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范疇。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已經開始用“愛人”來解釋仁,認為仁者應該同情、關心、愛護、尊重、幫助他人,時時處處以己推人,為他人著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仁愛思想,提出“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主張由親愛親人進而仁愛百姓,由仁愛百姓進而愛惜萬物。在孔孟看來,人一生下來,就被置於家庭血緣親情之中,享受著父母親人的愛撫,並由此逐漸產生了對親人的深深依戀和敬愛。因而仁愛是從家庭血緣親情中直接引發出來的,有其自然的心理基礎。仁愛的基本內涵就是親親敬長。把這種家庭血緣的親愛之情向外擴充,就會產生對他人的愛心,以仁愛之心對待一切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建立人與人之間相親相愛的諧的人際關系,並最終擴大為對天地萬物的愛。可以說,儒家的仁愛觀念源於家庭血緣親情而又超越了血緣親情,它要求在尊親敬長的自然道德情感的基礎上,由己推人,由內而外,由近及遠,層層向外遞推,最終達到“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境界。
儒家經典《禮記·儒行篇》頗為細致地闡述了仁德的各個方面的具體內涵。認為溫和善良,是仁德的根本;肅敬謹慎,是仁德的實質;寬舒從容,是仁德在舉止上的體現;謙遜待人,體現著仁德的功能;禮節言談,體現著仁德的莊重與文采;詩歌音樂,體現著仁德的和悅;分財濟貧,體現著仁德的施與。漢代以後,儒家學者在理論上對仁愛思想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唐代大儒韓愈在《原道》中提出“博愛之謂仁”,提倡廣泛的、普遍的愛;北宋理學家張載在《西銘》中提出“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著名命題,主張應該把天下民眾看作自己的同胞兄弟,把世間萬物看作自己的朋友。這就進一步深化了仁的內涵。此後,朱熹、康有為、譚嗣同等思想家對於仁愛思想都有所發揮。仁愛思想成為中國傳統美德中極為重要的內容。
中國古代思想家不僅把“仁”視為做人的基本准則,作為處理人際關系的情感要求,他們還往往希望把“仁”的精神滲透於政治運作過程之中。在先秦時期,孟子曾大力提倡“仁政”,提出了一整套仁政的方案。《禮記·禮運篇》中更設計了一個洋溢著仁愛精神的“大同”社會:“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這是一幅人與人相親相愛、和睦融洽的美妙圖景,也成了古往今來人們孜孜追求、無限嚮往的社會理想。為了實現這種理想,歷代許多思想家在現實的政治實踐中以“安人”“安百姓”為最高准則,“憂以天下,樂以天下”,體現了仁的更高層次的要求。宋初名儒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無疑正是傳統儒家仁愛精神的升華。
(二)義
義是儒家的“五常”之一,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道德原則。從字形上看,義的繁體由“羊”和“我”構成,羊象徵美和善;從字義上看,“義者,宜也”。宜的意思是應當、應該。因此,可以說,義就意味著是善的和美的,是應當的和合理的。
道德作為一種調節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特殊行為規范,它必須為人們確立一個行為選擇的價值標准,告訴人們在處理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時,怎樣做才是應當的、合理的,怎樣做就是不應當的,不合理的。應當的、合理的行為可稱為善,反之則稱為惡。“義”就是這樣一種判斷人們行為的善惡當否的價值標准,它對人們的行為起著導向、定向的作用,是人們思想和言行必須遵循的准則,因而儒家非常強調“居仁由義”,把義看作是人們實現道德完善所必須經由的道路。
從其現實內容看,義是人類共同的、根本的利益的體現,它與個人自身現實的特殊利益之間關系如何?換而言之,如何正確認識道德行為與物質利益及個人利益與社會、國家整體利益的關系?在中國思想史上,這是長期以來爭論不已的一個重要問題。在儒家內部,也有兩種不同的看法。
孔子曾提出“見得思義”的主張,即在利益面前,要首先考慮是否應該、合理的問題。這一思想並不否定人們對個人利益的追求,而只是要以義作為衡量其行為的標准。孟子發展了孔子的一這思想,而更加重視義對人們行為的指導作用,認為如果不符合道義,即使拿天下的財富給他作俸祿,拿良馬數千匹送給他,也不應該回頭看一下,甚至在生命和道義之間發生矛盾沖突,二者不能兼顧時,也應該舍棄生命而取道義。這種“捨生取義”的價值取向,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一個重要內容,激勵了歷代無數仁人志士為正義事業而艱苦奮斗,甚至獻出自己的寶貴生命。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孟子的思想中,表現出一定的重義輕利的傾向。當梁惠王問孟子有什麼對魏國有利的方法時,孟子就說:“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己矣。”(《孟子·梁惠王上》)到西漢時期,董仲舒提出“正其誼(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的主張,又進一步把重義輕利的觀念推向極端。宋代理學家繼承了這種觀念,強調“義利之辨”,視義為儒者為學做人、立身處世的首要原則。認為君子以義為根本,得義則重,失義則輕,由義為榮,背義為辱,一切輕重榮辱都以符合義與否作為標准,其餘一切功名利祿都不值一提。這種正義的觀念,具有堅持人格尊嚴、實現個人價值的意義,深化了義的內涵。但是,與此同時,理學家對個人的私利追求也進行了過分的排斥、否定,從而形成了儒家傳統倫理道德中重義輕利的傾向佔主導地位的狀況。
當然,歷代也有一些儒家思想家主張把道義與功利結合起來,比較合理地解決了義利關系問題。戰國末期,荀子就已提出,“義與利者,人之所兩有也”(《荀子·大略》)。他認為,即使是上古的聖王堯舜,也不能去除人民對利的追求,而只是能夠使他們喜好財利不勝過喜好正義。所以,在義利關繫上,不應該排斥、否定利、而應該“先義而後利”,在首先肯定道義的前提下也兼顧個人利的滿足。清初思想家顏元更明確認為,“義中之利,君子所貴也”。為了矯正長期以來超功利主義道德觀的偏頗,顏元針對董仲舒的觀點,提出了“正其誼以謀其利,明其道而計其功”的主張,把義利二者結合、統一起來。應該說,這一主張已經較好地解決了義利關系問題。在儒家傳統倫理思想中,重義輕利的思想具有確然不拔的主導地位,而義利統一的觀點卻遭到了正統儒家的攻擊與否定,甚至被視為異端邪說。對於我們來說,如何確立適合時代需要的義利觀仍然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歷代儒家在義利關系問題上的各種探討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理論資源。儒家傳統正義觀念所包含的“見利思義”“義然後取”“義以為上”等思想需要我們繼承和弘揚,“見利忘義”的觀念也應該批判和唾棄,但是,對於那些只重義而否認利的觀點,我們也應予以揚棄。
(三)禮
禮是儒家倫理道德的重要范疇之一,在個人修身成人及人際交往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從內容上看,“禮”大概可分為三個方面:第一方面,指整個的社會等級制度、法律規定和倫理規范的總稱;第二個方面,著重指整個社會的道德規范;第三個方面,指禮儀、禮節儀式以及待人接物和處事之道。作為“五常”之一的禮,主要是指人們具體的行為規范。
禮是與仁、義有著內在聯系的范疇。儒家把仁愛作為處理人際關系最根本的道德要求,同時要求愛人又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而不是沒有差別地去愛一切人。這個原則就是義。但是,由於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同,相互之間的道德義務和道德責任也存在著差異。因此,對於不同的人際關系,人們的行為就有不同的道德要求。這就需要把義的原則化為具體的行為規范,使這些行為規范分別對應於特定的人際關系。這樣,禮就作為處理人際關系的具體的行為規范產生了。可以說,禮就是仁的外在規范,是義的具體形式,是仁義的貫徹與外顯,而仁、義則是禮的內在實質。在儒家看來,禮與仁義是緊密聯系起來的,離開仁義,禮就只是虛偽的形式;離開禮,仁義也就成為無從落實的空談。
儒家對禮非常重視,並進行了全面細致的探討,構建了一個龐大、完善的、涉及社會日常生活各個方面的禮的體系。儒家以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倫”對主要的社會道德關系進行了整體的概括,提出了包括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義婦順、兄友弟敬、朋友有信在內的五倫之禮,對於其中每一種特定的關系,都有具體的禮節規定,如在父子關系中,規定子女孝敬父母的禮有敬順、敬養、承教、繼志、送死、祭祀等等。這些具體禮節之下,又還有十分詳細的規范和要求。整個體系十分龐大、詳細,各種規定滲透到人們的視聽言動、飲食起居各個方面,使人們日常生活的種種行為都有所依循。
正因為禮作為具體的行為規范在具體的人際關系中形成了固定的行為模式,所以在儒家看來,禮是立人之本,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據。孔子就說過:“興於詩,立於禮。”(《論語·泰伯》)“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我們知道,人總是生活在社會,處於種種社會關系網路之中,扮演著某種特定的角色,承擔著特定的社會責任和義務。而禮就是社會某一類特定的角色所提出的道德要求,在社會生活中扮演某一特定的角色,就必須遵守禮所規定的不同角色的行為規范,做父親的要符合父親這一角色的要求,做兒子的要符合兒子這一角色的要求。這樣,整個社會才能呈現出一種和諧、有序的狀態。而對於個人來說,要成功地扮演特定的社會角色,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得到整個社會的承認,就必須首先認同、學習社會對該角色所提出的各種要求,並體現到行動中去,否則就寸步難行。《禮記·曲禮上》中甚至說:“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可見,在儒家看來,禮是人們立身處世的基礎,而學禮也就自然成為人們立身處世的前提條件。
作為一種傳統道德規范,禮在提高個人道德素質、保持人際關系的和諧、維系社會秩序的安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中華民族禮義之邦的形象的塑造,與禮的觀念的深入人心無疑是有著密切關系的。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中,由於禮的道德規范在不同時期不同程度地受到等級制度及尊卑觀念的影響,往往存在著過分“卑讓”等消極方面,這是我們今天需要加以揚棄的。
(四)智
智即理智、理性、智慧,是中國傳統道德的基本規范之一。儒家對智的倫理價值予以高度重視,把智作為“五常”之一。《禮記·中庸》把智與仁、勇並提,稱為“天下之達德”。
在儒家倫理思想中,智主要指道德認識和道德理性。在孔子看來,“智者不惑”,正確的道德認識是正確的道德行為的前提與保證,智是實現仁的重要條件,因此他多次以仁智並舉,並將智、仁、勇三者統一起來,作為志士仁人的基本品德。孟子把智看成是判別是非善惡的一種能力和觀念,提出“是非之心,智也”的命題。漢儒董仲舒強調仁智兼重,既仁且智,並在《春秋繁露·必仁且智》中從許多方面對智的內涵作出詳細的申論。此後,歷代儒家也一般都肯定智的重要,並對智進行了說明或發揮,賦予了智以豐富的道德內涵概而言之,智的道德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知道遵道;第二,利人利國;第三;自知知人;第四,慎言慎行;第五,見微達變。此外,還包括好學知過、量力而行、居安思危等等。
智在“五常”之中有著非常特別的地位。作為道德認識,智的基本功能就是明辨是非善惡,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人總是處在錯綜復雜的社會生活之中,處在現實的道德環境之中,各種社會現象撲朔迷離,是非善惡難以區分,這就需要運用理性、智慧進行分析、判斷,樹立正確的道德認識,並在道德理性的指導下對行為作出正確的選擇。一個人如果對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系沒有正確的認識和理解,沒有明確把握什麼是應該的,什麼是不應該的,什麼是善的,什麼是惡的,很難想像會有正確的道德信念與道德品質以及自覺的道德行為。在儒家看來,某些類似於道德的行為也存在於動物之中,如虎狼有父子之仁,蜂蟻有父子之義。但這些只是動物的自然行為,只有人類才能在道德認識指導之下,實施自覺的道德行為。因而,儒家認為,智是一切道德品質、道德觀念以及道德行為的前提,是認識其他四德的工具。
儒家的智,是不能脫離道德來談的。人的認識、理性如果不與德性、德行相聯系,就不能成為人們現實的道德品質,甚至會走向道德的反面。明清之際大儒王夫之就談到,智離開仁便顯得苛刻,離開禮便顯得淺薄,離開義便顯得乖巧,離開信便顯得詭詐。這是非常深刻的見解。也正是因為如此,儒家談智,總是與其他四德聯系在一起的。作為“五常”之一的智,實際上就是對仁、義、禮、信等道德原則的認同與理解。當然,作為道德認識,智也必須要落實、體現到道德行為上,與道德行為相一致,真正成為現實的道德品質。
(五)信
信是中國傳統道德的重要原則。它要求人們真實無妄,誠善於心,言行一致。人們往往把信與忠、誠連稱為忠信、誠信。在中國思想史上,各派學者都對信予以不同程序的重視,其中儒家對“信”最為推崇。尤其是在漢代信被儒家列入“五常”之後,其地位進一步突顯,成為最基本的道德規范。
在儒家看來,信是“進德修業之本”、“立人之道”和“立政之本”。在《周易·乾》卦的《文言》中,就有“忠信,所以進德也”的論斷,把講求忠信視為增進美德的根本方法。孫子則不僅提出了“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論語·為政》)的命題,把信作為立人之本,而且把信視為立國之本,認為“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如果人民不信任,國家朝政就立不住腳,因而即使去兵、去食,也要存信,寧死必信。不僅如此,以子思、孟子為代表的思孟學派更把誠、信的倫理原則上升為天道,對它作了哲學思辨分析。他們認為,宇宙萬物是一種客觀實際的存在,客觀的天道是真實無妄的,人道作為天道在人類社會的體現也同樣應該是真實無妄的。《中庸》中有“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的命題,《孟子》也提出:“誠者天之道,思誠者人之道”。誠、信是天道的屬性,人們講求誠信,就是對天道真實無妄的品德的效法,對客觀天道的尊重、認同與遵循,對人類本性的完善。這樣,儒家巧妙地論證了誠信原則的客觀性、合理性與絕對性。後來,宋明理學家又沿著這一思路對信作了更為精緻、深入的闡發。
作為人際交往的行為規范,信的基本要求是真誠相待、誠實不欺,講究信譽,信守諾言等。孔子就說過,“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信則人任焉”(《論語·陽貨》)。在人與人之間相互交往中,必須言行一致,重然諾,守信用,這是取得他人尊重、理解,建立相互信任的基礎。如果不以誠摯之心待人,言行不一,翻雲覆雨,相互欺騙、相互猜疑,則會產生信任危機,造成溝通的隔膜,導致人際關系的惡化。魏晉時期思想家楊泉在《物理論》中曾指出:“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可以說,信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交往的精神紐帶,它能把人緊密、牢固地聯系在一起。缺少信這一紐帶,人與人之間,哪怕最親近的人之間,也無法建立真誠、和諧的關系。
儒家重視、提倡信,要求人們能夠言行一致,但並不是把言行一致作為絕對的行為戒律,僵化地套用於人際交往之中。我們知道,由於主體的素質、客觀環境等等的制約和變化,人們的言論並非都能做到,甚至並非都應該做到。所以講信必須要聯系義來看,所說的話是否需要付諸行動,也要以義為標准去衡量。孟子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孟子·離婁下》),北宋理學家張載也說“君子寧言之不顧,不規規於非義之信”(《正蒙·有德》)。如果講信有違大義,則寧願食言。可見,儒家講信,注重的不是其形式,而是其精神實質。如果離開道德的標准,片面地強調信,必然導致對道德責任的否定,破壞正常的社會秩序,這是不符合信的本質的。這一點,也是我們今天在弘揚優良道德傳統時所需要特別加以注意的。
道德禮儀小故事:給予比接受更快樂
有個教授和一個學生一起散步。他們在小道上看到一雙鞋,估計是在附近幹活的人的。學生對教授說:“我們把他的鞋藏起來,躲到樹叢後面,看他找不到鞋子的感受怎麼樣?”
教授比較有教養。他說:“我們不能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那人的痛苦之上。你可以試一試另一種方式——你在每隻鞋裡放上一枚硬幣,然後躲起來觀察他的反應。”學生照做了,隨後他們躲進了旁邊的樹叢。
那個人幹完了活兒,回到這里,一邊穿衣服,一邊把腳伸進鞋裡。突然感到鞋裡有個硬東西,彎下腰去摸,竟然發現一枚硬幣。他的臉上充滿著驚訝和欣喜。他繼續去穿另一隻鞋,又發現了另一枚硬幣。他激動地仰望著藍天,大聲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他的話語中談及了生病和無助的妻子,沒有東西吃的孩子、放棄了甚至要去輕生的念頭。
學生被深深地感動了,他的眼中充滿了淚花。這時教授說:“你是不是覺得這比惡作劇更有趣呢?”年輕人說:“我感覺到了以前不曾懂的一句話----給予比接受更快樂!”
❸ 職業道德基本知識
職業道德是一種職業規范,受社會普遍的認可。職業道德是長期以來自然形成的。職業道德沒有確定形式,通常體現為觀念、習慣、信念等。職業道德依靠文化、內心信念和習慣,通過員工的自律實現。職業道德標准多元化,代表了不同企業可能具有不同的價值觀。
職業道德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職業道德是指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應該遵循的行為准則,涵蓋了從業人員與服務對象、職業與職工、職業與職業之間的關系。狹義的職業道德是指在一定職業活動中應遵循的、體現一定職業特徵的、調整一定職業關系的職業行為准則和規范。
業道德具有適用范圍的有限性。每種職業都擔負著一種特定的職業責任和職業義務。由於各種職業的職業責任和義務不同,從而形成各自特定的職業道德的具體規范。職業道德具有發展的歷史繼承性。由於職業具有不斷發展和世代延續的特徵,不僅其技術世代延續,其管理員工的方法、與服務對象打交道的方法,也有一定歷史繼承性。如「有教無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始終是教師的職業道德。職業道德表達形式多種多樣。由於各種職業道德的要求都較為具體、細致,因此其表達形式多種多樣。職業道德兼有強烈的紀律性。
更多職業教育培訓,請查看:https://wenda.hqwx.com/catlist-3.html/?utm_campaign=hehuoren
❹ 我國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是什麼
根據《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我國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愛國指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守法指人們按照法律規范進行活動。明禮就是對社會交往規則、儀式和習慣的正確理解和運用,誠信通常指誠實守信。
團結指人們為了實現共同的利益和目標而在思想和行動上相互一致,友善指人與人之間相互友好幫助共求進步。
勤儉即勤勞節儉,自強指人對自己的能力和行為所具有的自信和進取意識。敬業指要有正確的職業觀念,熱愛本職工作和對技術精益求精,奉獻指為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貢獻自己的力量,不計個人得失。
這些基本行為准則,在同一道德體系中具有內容的廣延性和層次的多樣性,既包括社會主義的公民所必須共同遵守的最重要的行為准則,又涵蓋了家庭、職業、公共生活等各個領域所應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則,適用於不同社會群體,與不同社會領域的具體道德規范融為一體,貫穿公民道德建設的全過程。
(4)基礎道德知識擴展閱讀:
發揚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精神,主要應當做到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社會主義人道主義要求對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和人格,給予充分的尊重和維護。
第二,社會和國家對每個社會成員要切實關心和愛護,每個社會成員之間都要互相關心和互相愛護,這是社會主義人道主義又一個顯著的道德要求。
第三,社會主義人道主義要求社會團體和每個社會成員,對那些遭到不幸和困難的人們,在道義上和物質上給予同情,支持和切實的幫助。
第四,社會主義人道主義要求社會和每個社會成員都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為每個社會成員的全面發展創造越來越好的社會環境。
第五,在現代法治社會中,人的文明水平越來越提高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對那些正在接受改造的犯罪分子、已經放下武器的敵對分子,必須給予他們以人道的待遇,不準侮辱他們的人格,給他們悔過自新、重新做人的機會和出路;對於被改造中的犯人進行刑訊、逼供及其他殘忍做法,都是社會主義人道主義所堅決反對的。
家庭美德的主要規范:
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
1.尊老愛幼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家庭美德,也是社會主義家庭美德的重要規范。
2.男女平等
堅持男女平等的美德,是指既要反對「大男子主義」,也不贊同「夫人專政」或「妻管嚴」。
3.夫妻和睦
平等對待,相敬如賓,是夫妻和睦的關鍵,也是建立美滿幸福家庭生活的關鍵。
4.勤儉持家
勤儉持家是我國傳統道德中傳播最久的美德之一,我們提倡婚喪嫁娶要從簡,並不是淡漠人情,違背道德良心,而是弘揚淳樸、善良、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美德。
5.鄰里團結
搞好鄰里團結重要的是互相尊重。鄰里之間應該以禮相待、互諒、互讓、互幫、互助,團結友愛。
❺ 社會生活講道德知識點
政治是牽動社會全體成員的利益並支配其行為的社會力量。這個詞一般多用來指政府、政黨等治理國家的行為。本站為大家提供了「人教版初二政治復習:社會生活講道德知識點」,請查閱~
知識梳理
一、尊重他人
1.社會關系的基石是什麼?
道德是社會關系的基石,是人際和諧的基礎。
2.尊重的含義是什麼?
尊重即尊敬、重視。尊重他人是一個人內在修養的外在表現。社會生活中,我們應該尊重他人的人格、權利等。
3.為什麼要尊重他人?(意義)
(1)每個人都是有尊嚴的個體,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會的尊重。受到他人尊重能夠增強自尊、自信,產生良好的心理體驗,如滿足感、成就感等。相反,如果得不到他人的尊重與認可,往往會產生自卑感、挫敗感等。
(2)尊重使社會生活和諧融洽。尊重是維系良好人際關系的前提,是文明社會的重要特徵。
(3)尊重是相互的,尊重能夠減少摩擦,消除隔閡,增進信任,形成互敬互愛的融洽關系,從而促進社會進步,提高社會文明程度。
4.如何尊重他人?
(1)積極關注、重視他人。尊重他人,需要我們考慮他人的感受,認真對待他人,給予他人應有的、適當的關注,而不冷落、忽視他人。我們應該重視他人,對他人的疑惑給予細致耐心的解答,對他人的請求給予熱情的幫助。
(2)平等對待他人。我們每個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平等待人要求我們發自內心地尊重他人人格,對所有的人一視同仁。社會生活中,我們不能以家境、身體、智能、性別等方面的原因而輕視、歧視他人。
(3)學會換位思考。在 人際交往 中,我們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他人;應該將心比心,體會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難處,包容他人,像尊重自己一樣尊重他人。
(4)學會欣賞他人。我們要善於發現他人的潛質和特長,真誠地欣賞和贊美他人的優點和閃光點,給予他人積極的評價。
5.除了尊重他人,我們還應該尊重什麼?
尊重生命、尊重大自然、尊重民族的歷史與 文化 等。
[page]
二、以禮待人
1.禮的體現有哪些?
禮體現一個人的尊重、謙讓、與人為善等良好品質。社會生活中,禮主要表現在語言文明、儀表端莊、舉止文明等方面。
2.文明有禮的重要性有哪些?(意義)
(1)文明有禮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前提。文明有禮是一個人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文明有禮會使人變得優雅可親,更容易贏得他人的尊重與認可。(個人角度)
(2)文明有禮促進社會和諧。文明禮貌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維系社會正常生活的一種道德行為規范,是溝通人與人之間情感的橋梁。誠懇、謙遜、平等、友善、傾聽的態度,能夠給對方親切感、受尊重感,有助於人們友好交往,增進人們的團結友愛,有利於形成安定有序、文明祥和的社會。(社會角度)
(3)文明有禮體現國家形象。我國素來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在與外國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的一言一行都體現了中國形象。我們舉行的各種儀式,體現了民族的尊嚴和國家的形象。(國家角度)
3.關於禮的 名人 名言 。
(1)不學禮,無以立。——孔子
(2)人而無禮,焉以為德。——揚雄
4.如何做文明有禮的人?
(1)做文明有禮的人,要態度謙和,用語文明。以禮相待,要態度謙恭,說話和氣,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談吐文雅,不說粗話臟話;與人交談時,尊重對方,多用商量的口吻說話,不自以為是,不盛氣凌人。
(2)做文明有禮的人,要儀表整潔、舉止端莊。良好的舉止反映我們高雅的氣質。在社會交往中,我們要做到著裝得體、舉止穩重、彬彬有禮、落落大方。
(3)做文明有禮的人,需要在社會生活中不斷學習、觀察、思考和踐行。我們要從小事做起,從細節做起,努力做一個學禮、明禮、守禮的人。同時,我們要影響和帶動身邊的人,共同創建文明有禮的社會風尚。
5.中華文化寶庫中表示謙虛、恭敬的禮貌用語。
探望別人,要說「 拜訪 」。起身作別,要說「告辭」。
中途先走,要說「失陪」。請人別送,要說「留步」。
請人批評,要說「指教」。請人指點,要說「賜教」。
請人幫助,要說「勞駕」。託人辦事,要說「拜託」。
麻煩別人,要說「打擾」。求人諒解,要說「包涵」。
6.參加社交活動應注意哪些?
(1)容貌整潔。
(2)服裝整潔、美觀、大方。
(3)舉止規范。
三、誠實守信
1.誠信的含義是什麼?
(1)誠信就是誠實、守信用。
(2)誠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公民個人層面的一個價值准則,是一種道德規范和品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3)誠信也是一項民法原則。現代社會注重信用體系和制度建設,民法意義上的誠信原則,更強調人們在社會活動中講信用、守諾言、誠實不欺。
2.如何正確理解誠信是一項民法原則?
誠實信用是民法的一項基本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七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誠實信用原則要求民事主體在行使權利、履行義務過程中,講誠實,重諾言,守信用。這對建設誠信社會、規范經濟秩序、引領社會風尚具有重要意義。
3.誠信的重要性有哪些?(意義)
(1)誠信是一個人安身立命之本。誠信是我們融入社會的「通行證」,一個人真誠老實、篤守諾言,無論走到哪裡都能贏得信任。相反,如果弄虛作假、口是心非,就會處處碰壁,甚至無法立身處世。(個人角度)
(2)誠信是企業的無形資產。一個企業只有堅持誠信經營、誠信辦事,才能塑造良好的形象和信譽,贏得客戶;才能帶來持久的效益,長盛不衰。(企業角度)
(3)誠信促進社會文明、國家興旺。國無信則衰,社會成員之間以誠相待、以信為本,能夠增進社會互信,減少社會矛盾,凈化社會風氣,促進社會和諧;能夠降低社會交往和市場交易成本,積累社會資本;能夠提高國家的形象和聲譽,增強國家的文化軟實力。(社會和國家角度)
4.如何踐行誠信?
(1)樹立誠信意識。我們要真誠待人,信守承諾,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我們不輕易許諾,許諾的事就要做到,做不到要說明理由。如果我們的行為產生了不良影響,就應不逃避、不推脫,勇於承認過錯,主動承擔責任,爭取他人的諒解。
(2)運用誠信智慧。社會生活是復雜的,我們有時會面臨兩難的選擇。當尊重他人隱私與對人誠實發生沖突時,我們應遵循倫理原則和法律要求,權衡利弊,做到既恪守誠實的要求,又尊重他人隱私。
(3)珍惜個人的誠信記錄。個人誠信體系和社會信用體系日益受到重視,個人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不斷完善,守信者處處受益,失信者處處受限。我們要大力弘揚誠信文化,共同營造「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的良好社會風尚,提高全社會信用水平,營造社會誠信環境,努力促進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
❻ 公民道德基本知識是什麼
我國公民道德基本規范的內涵
《綱要》在公民道德建設的指導思想中,以廣大人民群眾耳熟能詳的語言,將我國公民應遵守、需要在全社會大力倡導的基本道德規范概括為20個字,即:愛國守法、明理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這些規范是第一次系統地、集中地作為我國公民地基本道德規范被提出來,應當引起全社會地高度重視。在學習、宣傳、貫徹、落實《綱要》地過程中,需要把這20個字當作一個重點,使這些基本道德規范真正深入到每一個公民地內心,並落實在具體的道德行為上。
《綱要》提出地20個字可以再細分為這樣10個道德規范即: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公民道德這10個基本規范,在調整整個公民個人與社會、與國家,與他人的關系中,各有不盡相同的功能,大致說來可以對這些功能作這樣的認識和劃分:「愛國」主要是規范公民與國家的關系;「守法」是「愛國」規范的延伸,規范的也主要是公民與國家的關系,即把「守法」 作為公民對國家的道德責任的「底線」;「明禮」主要是規范公共場合的公共道德行為,文明禮貌是公民在公共場合應當遵守的最基礎的道德准則;「誠信」主要也是規范公共關系中的道德行為,是對「明禮」規范的進一步深化和「升華」,即古人所說的「禮於外,誠於內」;「團結」主要是規范公民與公民之間的道德關系,強調公民之間的親和力;「友善」與「團結」是同一層次的道德規范,功能也是相類似的,但更加註重公民個人之間的道德關系;「勤儉」主要是對公民個人提出來的道德要求,勤儉的道德素質更多地在公民個人的行為中表現出來;「自強」主要也是對公民個人的道德素質提出要求,與「勤儉」是同一層次的道德准則;「敬業」主要是規范公民與職業的道德關系;「奉獻」主要是規范公民與社會的道德關系,並引申出公民對待他人的道德責任。
需要指出的是,這樣來認識和劃分上述公民道德10個基本規范的功能,只是從基本的方面著眼的,在實際的公民社會的道德實踐中,各個公民道德規范的功能往往是互相滲透、交叉並行的,例如,調節公民與國家相互關系的道德規范,也總是調節公民個人相互之間關系的道德規范,而調節公民個人之間相互關系的道德規范,也具有調節公民個人與社會;與國家的相互關系的功能。因此,對公民道德規范的具體功能不應作絕對化的認識和劃分,而是要在明確它們各自主要的功能的同時,結合實際情況對它們的其他功能進行具體分析。
❼ 道德有哪些基本內容
(一來)價值:就是指真、善、美源等內容,這是道德中最高層次的內容,這也是評價人們意願和行為的最高標准。當然,這些價值都有相應的附屬理論的證明和支持。
(二)原則:這是僅次於價值的評價標准,它體現價值的內容,但又更具體化。比如為人應當誠實,這就是一個原則。人為什麼要誠實呢?從道德上說,因為這是善的、美的和正義的等。這一原則的正當性是在價值中得到證明的。
(三)規則:這是評價人們行為和內心活動的最直接的標准,它又是原則的具體化。比如,不要說謊,這是一個規則。人為什麼不要說謊呢?因為道德原則要求人們誠實,說謊是不誠實的。在這里規則延伸了原則。
(四)感覺和態度:這個層面已經直接與人們的內心活動以及行為相聯系,它是人們對道德價值、原則、規則的感性認識,或者說它是人們道德情感層面的東西。前面三個層次作為調整形式還可以說相對獨立於主體之外,而感覺和態度則是與主體聯系在一起的。
但是,這種感覺和態度又構成了道德體系的一個部分,因為沒有人們一定的道德情感,一定的道德價值、原則、規則就沒法在社會中存在。
❽ 職業道德基本知識是什麼
職業道德基本知識是什麼
職業道德,就是同人們的職業活動緊密聯系的符合職業特點所要求的道德准則、道德情操與道德品質的總和,它既是對本職人員在職業活動中的行為標准和要求,同時又是職業對社會所負的道德責任與義務。下面我為您介紹關於職業道德的相關內容!
什麼是職業
所謂職業,是指由於社會分工而形成的具有特定專業和專門職責、並以所得收入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工作。職業是在人類社會出現分工之後而產生的一種社會歷史現象,家政是21世紀的朝陽行業,隨著社會的進步,家政行業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和關注。
職業既是人們謀生的手段,又是人們與社會進行交往的一種主要的渠道。在交往中必然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於是如何調節職業交往中的矛盾問題擺在了人們的面前,這就需要用道德來調節。
什麼是職業道德
所謂職業道德,就是同人們的職業活動緊密聯系的符合職業特點所要求的道德准則、道德情操與道德品質的總和。
每個從業人員,不論是從事哪種職業,在職業活動中都要遵守道德。如教師要遵守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職業道德。醫生要遵守救死扶傷的職業道德等等。
職業道德不僅是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的行為標准和要求,而且是本行業對社會所承擔的道德責任和義務。職業道德是社會道德在職業生活中的具體化。
理解職業道德需要掌握以下四點:
1、首先,在內容方面,職業道德總是要鮮明地表達職業義務、職業責任以及職業行為上的道德准則。它不是一般地反映社會道德和階級道德的要求,而是要反映職業、行業以至產業特殊利益的要求;它不是在一般意義上的社會實踐基礎上形成的,而是在特定的職業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因而它往往表現為某一職業特有的道德傳統和道德習慣,表現為從事某一職業的人們所特有道德心理和道德品質。甚至造成從事不同職業的人們在道德品貌上的差異。如人們常說,某人有“軍人作風”工人性格”“農民意識”“幹部派頭”“學味”“學究氣”“商人習氣”等、
2、其次,在表現形式方面:職業道德往往比較具體、靈活、多樣。它總是從本職業的交流活動的實際出發,採用制度、守則、公約、承諾、誓言、條例,以至標語口號之類的形式,這些靈活的形式既易於為從業人員所接受和實行,而且易於形成一種職業的道德習慣。
3、再次,從調節的范圍來看,職業道德一方面是用來調節從業人員內部關系,加強職業、行業內部人員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它也是用來調節從業人員與其服務對象之間的`關系,用來塑造本職業從業人員的形象。
4、最後,從產生的效果來看,職業道德與各種職業要求和職業生活結合,形成比較穩定的職業心理和職業習慣。
職業道德的特點
1、職業道德具有適用范圍的有限性。每種職業都擔負著一種特定的職業責任和職業義務。由於各種職業的職業責任和義務不同,從而形成各自特定的職業道德的具體規范。
2、職業道德具有發展的歷史繼承性。由於職業具有不斷發展和世代延續的特徵,不僅其技術世代延續,其管理員工的方法、與服務對象打交道的方法,也有一定歷史繼承性。如“有教無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從古至今始終是教師的職業道德。
3、職業道德兼有強烈的紀律性。紀律也是一種行為規范,但它是介於法律和道德之間的一種特殊的規范。它既要求人們能自覺遵守,又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就前者而言,它具有道德色彩;就後者而言,又帶有一定的法律的色彩。就是說,一方面遵守紀律是一種美德,另一方面,遵守紀律又帶有強制性,具有法令的要求。
例如,工人必須執行操作規程和安全規定;軍人要有嚴明的紀律等等。因此,職業道德有時又以制度、章程、條例的形式表達,讓從業人員認識到職業道德又具有紀律的規范性。
職業道德的社會作用
職業道德是社會道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一方面具有社會道德的一般作用,另一方面它又具有自身的特殊作用,具體表現在:
調節職業交往中從業人員內部以及從業人員與服務對象間的關系,職業道德的基本職能是調節職能。
它一方面可以調節從業人員內部的關系,即運用職業道德規范約束職業內部人員的行為,促進職業內部人員的團結與合作。
職業道德規范要求:
各行各業的從業人員,都要團結、互助、愛崗、敬業、齊心協力地為發展本行業、本職業服務。另一方面,職業道德又可以調節從業人員和服務對象之間的關系。如職業道德規定了製造產品的工人要怎樣對用戶負責;營銷人員怎樣對顧客負責;醫生怎樣對病人負責;教師怎樣對學生負責,家政服務員對每個家庭人員負責等等。
;❾ 基本道德規范的內容是什麼
法律分析: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內容是: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的含義:愛國守法,強調公民應培養高尚的愛國主義精神,自覺地學法、懂法、用法、守法和護法。明禮誠信,強調公民應文明禮貌、誠實守信、誠懇待人。
法律依據:《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
22.社會是進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大課堂。黨政各部門、社會各方面以及城市社區、農村基層組織在公民道德教育中,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要結合各自的工作職能,運用多種形式和手段,大力宣傳基本道德知識、道德規范和必要禮儀,使之家喻戶曉、人人皆知。要積極開發優秀民族道德教育資源,利用各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進行歷史和革命傳統教育。要不斷充實富有時代特色的道德教育內容,推廣群眾易於接受的各種教育方式。各類市民學校、職工學校、民工學校、農民夜校、家政學校等,要通過編寫和運用通俗易懂的簡明教材,對公民進行道德教育。
❿ 道德小知識
道德是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
道德是靠社會輿論和個人內心信念等力量來發揮和維持其社會作用。
道德在發展過程中具有歷史繼承性。
道德作為一種社會上層建築和社會意識形態,是由社會經濟基礎決定的。
在階級社會中道德具有鮮明的階級性。
職業道德是人們在一定的職業活動范圍內所遵守的行為規范的總和。
職業道德不僅是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的行為要求,而且是笨行業對社會所承擔的道德責任和義務。
職業活動代代相傳形成職業道德的連續性。
社會主義職業道德是每一個勞動者在職業活動中必須遵循的行為規范。
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基本原則是集體主義。
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核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遵循社會主義職業道德要依靠從業人員的自覺努力。
由於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社會主義職業道德表現出層次性。
各行各業的人們都必須按照職業道德的要求去待人接物,樹立一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風尚。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
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發生矛盾時,個人利益要服從集體利益。
在職業生活中,要提高職工隊伍的基本素質,關鍵在於加強職業道德建設。
所謂職業責任,是指從事某種職業的個人對社會、集體和服務對象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和義務。
職業紀律是在特定職業活動范圍內從事某種職業的人們必須共同遵守的行為准則。
職業紀律的三個方面:勞動紀律、財經紀律、群眾紀律。
任何人要想做好工作,總是離不開職業道德和職業紀律。
忠於職守、熱愛本職是社會主義國家對每個從業人員的基本要求。
社會主義的職業差別,只是分工的不同,並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忠於職守,熱愛本職的基本要求:克服職業偏見,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忠實履行崗位職責,認真做好本職工作;以主人翁的態度對待本職工作,樹立事業心和責任感;反對玩忽職守的瀆職行為。
正確選擇職業的做法是:把社會和國家的需要、個人的實際條件和個人的理想三方面協調起來,結合好。
熱忱服務、文明生產的基本要求:端正服務態度;生產要規范化;維護消費者利益,為人民排憂解難。
講究質量是每個從業者對社會對人民所必須承擔的義不容辭的職責與義務,是恪守職業道德的要求。
講究質量注重信譽的基本要求:樹立質量第一的觀念;提倡誠實勞動,嚴把質量關;刻苦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
職業技能也可稱為職業能力,是人們進行職業活動完成職業責任的能力和手段。
遵紀守法指的是每個職業勞動者都要遵守職業紀律和與職業活動相關的法律、法規。
職業紀律與職業活動相關的法律法規是職業活動能夠正常進行的基本保證。
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要樹立競爭意識,具有在工作中努力向上,永不自滿,敢於冒尖,敢為人先,體現了積極進取,勇於競爭。
增強競爭意識,有利於個人進步。
社會主義競爭與資本主義競爭的根本區別:競爭的目的不同;競爭的基礎不同;競爭中憑借的手段不同。
積極進取勇於競爭的基本要求:在工作中不甘示弱,提倡敢於冒尖,敢為人先的精神;努力學習,不斷進取,提高競爭實力;提倡公平競爭,形成相互促進,積極向上的人際關系;要勇於戰勝困難,有不怕挫折的心理准備。
銳意改革、開拓創新是指在工作中,勇於破除各種束縛,敢於創造,不斷開拓的精神。
銳意改革、開拓創新是做好本職工作,把自己培養成為開拓型的職業勞動者的需要。
銳意改革、開拓創新的基本要求:解放思想敢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勤於探索,學習和掌握新知識、新技術;不空談,重實干,要有百折不撓的精神。
勞動者彼此之間和寫作單位之間需要互相支持,互相幫助,這是一種在共同利益、共同目標下進行的相互促進的活動,體現了團結寫作、互助友愛的重要性。
團結寫作、互助友愛是從業人員在生產過程中的新型的人際關系。
團結寫作、互助友愛的基本要求:識大體,顧大局,自覺維護集體和同志們之間的團結;虛心學習別人的長處,熱忱關心他人疾苦。
艱苦奮斗,厲行節約指的是不畏艱苦,不怕困難,勤儉樸素的工作精神和生活作風。
艱苦奮斗,厲行節約是我國勞動人民的傳統美德,也是人類發展的共同精神財富。
艱苦奮斗,厲行節約的基本要求:樹立為改變祖國和家鄉的面貌而艱苦奮斗的志向;堅持勤儉節約,愛護公共財產;樹立合理的消費觀念,自覺抵制腐朽生活方式的影響。
職業道德修養是指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實踐中,按照職業道德基本原則和規范,在職業道德品質方面的自我鍛煉和自我改造,藉以形成高尚的職業道德品質和達到較高的境界。
職業道德修養的根本目的在於培養人的高尚的道德品質。
職業道德修養是提高職業道德水平的必由之路。
職業道德修養是個人進步和成才的重要條件。
職業道德修養的內容分為職業道德知識、情感、意志、信念和行為習慣等五個方面的內容、
職業道德情感是指人們對現實生活中的道德關系和道德行為好惡的情緒和態度。
職業道德意志是人們在履行職業道德義務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自覺克服一切困難和障礙的力量和精神。
職業道德信念是指人們發自內心的對某種道德義務的真誠信仰和責任感,也是職業道德知識、情感和意志的結晶。
職業道德行為是職業道德規范轉化為職業道德活動的具體表現,也是進行職業道德評價的事實根據和基本內容。
職業道德修養的途徑和方法是: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和職業道德基本知識;參加社會實踐,堅持執行統一;開展職業道德評價,嚴於解剖自己;學習先進人物,不斷激勵自己;提高精神境界,努力做到「慎獨」。
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是進行職業道德修養的重要手段。
所謂慎獨就是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自覺遵守道德規范的一種能力。它既是一種道德修養方法,又是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
慎獨即在別人看不到、聽不見的情況下,自覺的 不做任何違反職業道德規范的事。
現代禮儀是一種社會行為規范。
微笑人們在社交中,社會互動的基礎。
微笑時,要突然的笑,慢慢的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