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寬恕的

道德經寬恕的

發布時間: 2022-09-05 14:33:40

『壹』 對老子<<道德經>>的理解

老子的思想主要是守中,順其自然,善於引導。不貪名利,始終如一的保持寧靜、淡薄、踏實、沉穩、清凈、犀利(思維)。凡事成竹在胸,不做無把握之事。凡事適度,懂得放棄。不為名、利、情所奴役。致虛極,守靜篤。養浩然之氣,恬然之心,泰然處於世,靜觀眾妙之門,利萬物而不爭。低調做人,摒棄慾望。虛懷若谷,心處世外,身安人下。寬恕任何人,任何事。以博愛之心去引導萬物,順其自然,不做強迫。善為功而不居功,安於自身所有。時時謹慎,不可大意。做事要以最少的行動達到最佳的效果,不可繁化。

『貳』 《楊一豐道德經解讀》:《道德經》第七十三章~第八十一章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 繟 然而善謀。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解讀】

只知道勇於決斷、勇於行動、勇於前進,這樣容易被阻斷和招來災禍,甚至被扼殺;懂得勇於退守、勇於等待、勇於慢一步遲一步、勇於停止、勇於深思熟慮、勇於畏懼和不敢,則會更加順利,更好地存活和發展。這兩者什麼時候怎麼做有利,怎麼做又有害,是不一定的,要根據實際的情況來看待和運用。

上天的旨意,神的作為,誰又能完全看得透呢,就算是活在「道」中的聖人們,也難以完全明白。

宇宙的大道法則,不與任何相爭卻善於獲得勝利;沒有言語的表達卻總是能夠與之相應和獲得回應;不用召喚,該來的時候自己就來了,也從不主動召喚,萬物會自行歸來聚集;輕松自在且善於謀劃和運籌帷幄。

天地宇宙之中,有一個變幻莫測的大道法則,像網一樣涵蓋著萬事萬物,雖然看不見也摸不著,可是天下萬事萬物,又都在這個大道之網的涵蓋之中。

任何時候都要意識自己被整體的力量允許什麼,不被允許什麼,要意識到自己和對方的界限,這樣做,對對方和自己都是有益的。面對任何的互動,如果感覺到自己開始變得無力和能量下降,那這就是界限的提示;如果感覺自己的力量和能量是上升的,這就是被整體允許可以繼續。等待和處於空無臨在的時間有可能是漫長的,這時候持續保持著與整體連結,直到獲得整體清晰的指引。

一切都存在於「道」的規律當中,一切都在「道」的法則下運行,凡事都有因果,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

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

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

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解讀】

當民眾並不畏懼死亡的時候,如何以死亡來控制、威脅並治理他們。

如果企圖使民眾都畏懼死亡,那麼我們在執法時該殺就殺,而我們並沒有因為殺人而使天下變太平,誰還敢繼續這么做呢。

宇宙之間自有一個掌管著生殺大權的神明(大道),它決定著萬物是該殺還是不該殺,什麼時候可以殺,以什麼方式殺。如果有人認為自己可以代天行道,可以以天的名義濫殺民眾,這就好比是代替天神來修鑿一座巨石或大山,來完成生殺之間的因果。

那些自認為可以代替天神來修鑿一座巨石或大山的人,很少有不因為無法負重而自傷其手的。

我們都無法以強制、壓制的手段來獲得和諧太平,因為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有多少壓迫就會帶來多少反抗;只有在接納生命如其所是的基礎之上,用寬廣的仁慈之心來對待和感化生命,才能換來真正的和平。

審判一個人是屬於一個系統還是應該被排除在外,那是由超越生命的偉大力量所決定的,而不是任何一個個人可以代替那股偉大的力量所能決定的。面對所有的人,無論生者或死者,都要以一顆寬容仁慈之心,給予接納和尊重,並且將所有的生命都平等地視為同一個整體的其中一份子。

第七十五章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解讀】

一個國家的黎民百姓真正忍俊飢餓的原因是:上面的行政管理者們索要的糧食稅收太多,這就是造成民眾百姓忍飢挨餓的根本。

一個國家的民眾百姓難以治理,是因為他們上面的管理者們人為地為了一己私慾而干預百姓生活太多,攪擾得民心不安,所以難以治理。

一個國家的民眾百姓不珍惜生命,不害怕死亡,輕易地就面對死亡,是因為上面的行政管理者們只把自己的生命看得珍貴,把自己的生命看得比百姓的生命更高貴,並且為了滿足自己的個人慾望,常常以不顧百姓民眾的生死為代價,這樣百姓們的生命就失去了保障。

治理者只有做到不只為了自己的生命去有所作為,而是為了他所治理的一方百姓著想,為了一方百姓的幸福安康而去有所作為,這才是正確地體現自己生命珍貴的方式。

過多的索取,會打破平衡的建立;過度的干預,只會引起更多的動亂;對對方的關愛,應喚起對方的自愛;對對方的尊重,應喚醒對方的自重。

天地大道生養萬物,人也是萬物之一,亦被天地萬物所生養,我們當效仿天地的大道,用自己的生命,去回饋和服務支持更多的生命,並不是只為了自己而活著,這便是體現生命價值與意義的直接方式。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解讀】

人生下來活著的時候是柔和軟弱的,柔和軟弱的生命狀態更利於人的生存;人死的時候,全身上下都是堅硬剛強的,堅硬剛強的生命狀態會使人容易死亡。

花草樹木在生長活著的時候,也都是柔韌清脆的,死了之後也都會變得枯槁。

因此,堅硬剛強者容易趨向死亡;柔和軟弱者易於生長存養。

所以任何一種兵器,太過剛強堅硬,則容易折斷被摧毀;樹木同樣如果太過剛強堅硬,也容易被大風折斷。

所以強大的在下位,柔弱的在上位;強大的隱藏起來、處在下面,這樣比較適宜和安全;柔和弱小的顯在外表、處在上面,這也是適宜和安全的。

柔和軟弱的狀態容易生存和成長,也容易適應環境和根據外在條件而變化;堅硬剛強的狀態容易受阻和滅亡,也容易固執對抗和缺少變化而死板。

男人屬於陽性,外表相對強大在下位;女人屬於陰性,外表相對柔弱在上位;在伴侶關系當中,男人和女人屬於陰陽互動的關系,當女人居於柔弱的本位時,男人就會自動回歸於強大的本位,並且會自發地居於下,以仰視女人居於上的柔弱;或者當男人居於強大的本位時,女人也會自動地回歸於柔弱的本位,主動權往往掌握在女人的手裡,因為每一個男人都來自於女人的子宮。陰性柔弱的女人,處在上面的領導地位。在一個人身上,則表現為:柔弱於外表,強大於內在。這樣也易於跟外界產生連結互動,同時又不丟失自我,也易於減少跟外界的對抗和沖突。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聖人為而不 恃 ,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解讀】

天地宇宙的運行法則,就像張開的弓箭一樣,對准目標的時候,如果高了就往下壓一些,如果太下了,就往上舉一些;多餘的去掉一些,不足的補充一些。

天地宇宙的運行法則是:去掉多餘而補充不足;可是常人的行為法則卻不一樣,都喜歡錦上添花,卻少有雪中送炭,往往是打壓和損傷那些有缺陷的、不足的、弱勢的;奉承和支持那些富足的、多餘的、強勢的。

又有誰能夠做到,效仿天道,拿自己有餘的部分,去奉獻布施給天下蒼生?只有合於「道」的人、活在「道」中的人能夠這樣去做,這樣去做的人也就是得道者。

所以那些活在「道」中的智者們,總是只管付出作為,而從不自恃了不起;做成任何一件事情,都身退其後,把功勞推給外界;自己也不去追求外在的名望和優越形象。

學習「道」的法則、遵循道、服務於道,認知並應用宇宙的平衡法則來服務於不同的系統和個人。

效法天道,不計回報地奉獻和服務於其他生命,這便是修道、得道與成道的不二路途。

有所作為卻不以自我為中心,也不持功自傲,而是心懷天道,保持著服務其他生命的謙卑姿態;有所成就便身退其外,將成就歸還給外界,也不去追求當一個有優越感的好人。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

 

【解讀】

天下最柔最弱的莫過於是水,而沒有什麼堅硬強大的東西,是水所不能包圍、覆蓋和戰勝的,那些能夠戰勝堅硬剛強的也都沒有辦法戰勝水,因為它們沒有水因柔軟弱小而產生的豐富變化。

弱小的能夠戰勝強大的,柔軟的能夠戰勝剛硬的,這樣的道理所有人都知道,但是大家都不知道怎麼做,沒有辦法去踐行。

所以古代得「道」的智者們曾講過:一個承受著國家責任與使命的人,就可以做國家的領導人;一個承擔著國家的痛苦與災難的人,就是這個天下的大王。朝向正確方向的言語表達,往往聽起來就像是在說反方向的。

內在保持像水一樣的柔軟弱小,就可以順應外界無止盡地靈活變化和重新組合,就可以滲透、容納、等待、變化地戰勝任何的堅硬和強大。

能夠接受就能夠超越,亦能夠收獲。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解讀】

平息和諧了大的怨氣、抱怨,但還是會有餘下的小的埋怨,到底怎樣才算是真正的善呢?哪裡有真正的善人和好人呢?

因此那些有「道」的智者們,常常只把握自己做人關鍵的、重要的大原則,而不去計較他人的小抱怨,不去責怪於任何人的小埋怨。

真正有合於道的德行的聖人們,重視的是依據人的天性順應治理,相互默契,把握關鍵的原則即可;而沒有合於道的德行的治理者們,重視的是用各種的制度規條來約束甚至破壞的方式來治理。

天地宇宙的運行,面對萬物雖沒有遠近親疏的區分,但是卻常給予和回報那些真正善良的為其他生命奉獻和付出的人們。

這個世界並沒有完美的人生,也沒有完美的人,每個人對生活都有或多或少的不滿和抱怨,我們學習聖人們,做人只把握大的原則就好,不去輕易責怪和批評任何人,寬恕別人也是寬恕自己。在團體中只把握核心的問題,順應人的天性而管理,常與人為善,則常天道護佑。

小國寡民,使有仕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解讀】

那些有大道文化的、謙和的以謙下姿態處事的國家,其百姓同樣也是謙下且有智慧的,故自稱為小國寡民,他們雖然有各種各樣精巧的器具,卻不願使用;他們的習俗文化是讓老百姓們珍惜重視生命、安居樂業,不用離開家鄉遠走和遷徙別處生存。

雖然有足夠的船舶,卻無需為用於戰爭或遠徙而乘坐使用;雖然有足夠的戰衣和兵器,卻沒有地方需要陳放使用。

結果只好把戰衣拆掉,再編結成繩子重新來做別的日常生活所需而使用。

身心的自在和健康,讓人們滿足地享用著很平常的食物,滿意地穿著自己喜歡的衣服布料和樣式,內心安定坦然地居住在自己家鄉,快樂地享受著純朴的部落習俗,休閑地過著這平凡而美好的俗人生活。

相鄰的國家之間,人們都太平和諧相處,彼此每天都聽得到對方村落幸福安康的雞鳴和狗叫聲;百姓民眾能夠健康自在地活到老,然後安詳地死去。因為國與國之間能夠和睦相處,百姓與百姓們之間各自都生活得很好,也沒什麼必要和重要的事情,值得要離開美好的家園去遠走他鄉,所以大家也都各自安然而無需相互往來,也是一種莫大的幸福。

這一段,是聖人老子的終極美好心願,是他老人家所理想的、祝福後人的生活美景,老子祝福著所有的生命,能夠生活得像此時此刻他所描述的樣子。這樣便不枉他老人家這一生受盡戰亂與民不聊生之疾苦之後,為華夏民族的子孫後代所留下的這一冊五千餘字的《道德經》智慧。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解讀】

值得信任的合於「道」的言語並不一定看起來或聽起來美好華麗,華麗且讓人感覺到美好的言語不一定就合於「道」,同樣也未必值得我們去信任和踐行。

善於表達大道法則內容的人不會去辯解什麼;需要去辯解的人並不善於表達關於大道法則的智慧。

一個真正了解了大道法則、明白了大道智慧、了悟了大道實相的人,必然會一通百通,不再需要去尋找和博取更多的知識;一個還在不斷尋找和博取很多知識的人,其實並不知道真正的大道原理和智慧是什麼,因為關於道法一旦獲得和了悟,關於道法的智慧就隨處可見、隨處可取、隨處可用、隨處可在自身培養成長。

活在道中的智者們,不為自己而積累些什麼,在心裡也不累積什麼;他們越是為他人而做、越是服務他人、支持他人,越是自己得到的更多,越是更有力量和智慧;他們將自己所擁有的越是給予他人,自己所收獲的就越多。

天地宇宙運行的最大法則是:利益眾生而從不傷害眾生;聖人們做人最大的法則是:為之服務卻從不與之相爭。

利益於生命的表達不會停留在表面的修飾上;修飾的語言看起來外表華麗,但不一定有益於生命。越是簡單、明了的表達和溝通,越是能夠直入人心,取得彼此的信任和良好的效果。

當觸碰到某一個合乎「道」的感動我們身心的點時,就無需再分散精力在頭腦的層面想要抓取更多。此時可以沿著這個被觸動的點,讓自己進入和融入更大維度的「道」之中,然後帶著這份覺知、連結和指引,回歸到平常的生活當中去成長自我。

隨時在生活中去實踐聖人所教導我們的生命智慧,在實際的應用中去體驗生命的成長,我們用自己所能做的,用自己所擁有的,去珍惜生命的每一個當下,去回饋生命與大自然的給予,同時也就收獲了自我生命的成長和意義。

『叄』 道德經關於寬容大度的是哪篇

第七十九章來
[原文自]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①,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②,而不責③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④。天道無親⑤,常與善人。
[譯文]
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還會殘留下殘余的怨恨;用德來報答怨恨,這怎麼可以算是妥善的辦法呢?因此,有道的聖人保存借據的存根,但並不以此強迫別人償還債務。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據的聖人那樣寬容,沒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稅收的人那樣苛刻刁詐。自然規律對任何人都沒有偏愛,永遠幫助有德的善人。

[注釋]
1、報怨以德:許多學者都以為此句原在六十三章內,但據上下文意應在本章內。
2、契:契約。
3、責:索取所欠。
4、司徹:掌管稅收的官職。
5、無親:沒有偏親偏愛。
[引語]
本章繼續討論「損有餘而補不足」的道理,提示為政者不可蓄怨於民,警告統治者不要激化與老百姓之間的矛盾。因為積怨太深,就難以和解,用稅賦去榨取百姓,用刑法去箝制百姓,都會構怨於民。所以,為政者應該像有道的聖人那樣,行「無為」之治,以「德」化民,給予而不索取,不擾害百姓。這就是「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肆』 道德經的主旨是什麼

「道生一,復一生二,二生制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的哲學理論,這一哲學理論是道德經的主旨思想,也是道家文化的精華所在。
在修道的過程中,聖人給我們開示了道是產生萬物與天地人的本體,道是宇宙與大自然的起源。聖人揭示了大道的文化淵源,大道的本質內涵,大道的生化現象,以及道種,道源,道脈,道果的衍生性與生化規律等。這主要是讓弟子羽化成聖,勤於悟道,端正德相,善化內心,正大光明地做事與做人,實事求是地服務社會與群眾。

老子的思想主要是守中,順其自然,善於引導。不貪名利,始終如一的保持寧靜、淡薄、踏實、沉穩、清凈、犀利(思維)。凡事成竹在胸,不做無把握之事。凡事適度,懂得放棄。不為名、利、情所奴役。致虛極,守靜篤。養浩然之氣,恬然之心,泰然處於世,靜觀眾妙之門,利萬物而不爭。低調做人,摒棄慾望。虛懷若谷,心處世外,身安人下。寬恕任何人,任何事。以博愛之心去引導萬物,順其自然,不做強迫。善為功而不居功,安於自身所有。時時謹慎,不可大意。做事要以最少的行動達到最佳的效果,不可繁化。

『伍』 《道德經》的主旨是什麼

《道德經》的主旨是什麼?

《道德經》主旨是:

將無為作有為,將形而上轉形而下,都是古來賢聖無可奈何之事吧。說法者,無法可說,不得不說,言之有物,強名「說法」耳。

老子的思想主要是守中,順其自然,善於引導。不貪名利,始終如一的保持寧靜、淡薄、踏實、沉穩、清凈、犀利(思維)。凡事成竹在胸,不做無把握之事。凡事適度,懂得放棄。

不為名、利、情所奴役。致虛極,守靜篤。養浩然之氣,恬然之心,泰然處於世,靜觀眾妙之門,利萬物而不爭。低調做人,摒棄慾望。虛懷若谷,心處世外,身安人下。

寬恕任何人,任何事。以博愛之心去引導萬物,順其自然,不做強迫。善為功而不居功,安於自身所有。時時謹慎,不可大意。做事要以最少的行動達到最佳的效果,不可繁化。

《道德經》概要

一、老子的人生綱領

道可道,非常道。

道法仍然。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為無為,則無不治。

聖人處無為之事。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二、老子的處世原則

上善若水。

天下莫柔弱於水。

見小曰明,守弱曰強。

柔之勝強,柔之勝剛。

反者,道之動。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三、老子的為人之道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四、老子的處世技巧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曲則全,枉則直。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天地不仁。

治之以未亂。

動,善時。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

不敢進寸而退尺。

五、老子的修身方法

五色令人目盲。

自勝者強。

強行者有志。

為學日益。

眾人昭昭,我獨昏昏。

專氣致柔。

歸根曰靜,是謂復命。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賢於貴生。

六、老子論言

善行無轍跡。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大辯若訥。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

七、老子的交際智慧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輕諾必寡信。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聖人被褐懷玉。

八、老子的避禍智慧

大丈夫取其厚,不居其薄。

寵辱若驚。

揣而銳之,不可常保。

功成而弗居。

功成而不處。

我有三寶。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不貴難得之貨。

見素抱朴,少私寡慾。

勇於敢則殺,用於不敢則活。

禍莫大於不知足。

禍莫大於輕敵。

九、老子的謀略智慧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大者宜為下。

欲上民,言下之 。

善戰者不怒。

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治大國若烹小鮮。

十、老子的感嘆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

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天下皆知美為美。

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損不足而奉有餘。

莫能知,莫能行。

『陸』 《道德經》的經典語句

《道德經》的經典語句:

1、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是全書的開篇,也是所有閱讀《道德經》的人最難以理解的一句話。一般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那反過來,如果不是一般的「道」,是不是就無法表述呢?

道,是悟出來的,而不是說出來的,真有點「玄而又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其實,從全書來分析:道,指的是自然的規律,引申為事物的原則、方向等等。不管怎麼樣,遵循自然規律、把握事物的原則和方向總是沒有錯的。

2、道法自然。法,是效法、遵循的意思。道要效法自然。自然的偉大在於它按照自己的規律不偏不倚地運行著,沒有一點私心。自盤古開天,一片混沌,天地分開孕育萬物。日升日落有規律、打雷下雨有規律、生長凋零有規律、物種更替有規律,一切都按規律辦事。

道,要效法自然,也就是要順應自然的規律,不違背事物運行的規則。如果不遵守這個原則,就會遭受報應。比如亂砍濫伐就是導致水土流失、胡亂排放就會污染環境導致疾病增多等等。所以,「道法自然」四個字價值連城,值得一生牢記。

3、上善若水。這四個字是書法作品中最多見的,也是很多人追求的一個境界。這四個字包含了老子的「柔弱勝剛強」、「包容」及「不爭」的思想。水,是柔弱的,沒有石頭的堅硬,卻可以水滴石穿;

水,是不爭的,遇阻就繞行,卻能奔流不息;水,是低調的,專往低處走,卻成就了「海納百川」的奇觀;水,是堅強的,可以仍受高溫化為蒸氣,可以忍受寒冷結為堅冰。水,幾乎無所不在,高山平地都有水,植物需要水,動物需要水,人也需要水。

所以,人要向水學習,包容一切,因為不爭而化育一切。懂得了這四個字,做人就不會那麼多稜角,做事就會懂得迂迴,人生就會懂得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順勢而為。

4、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的起源是什麼?世界的精彩是如何演變過來的?世間萬物總有個源頭,但誰也說不清那個源頭是什麼。究竟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是一個萬古的難題。

所以,老子姑且用「道」來代表萬物的起源。道」,是萬事萬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按照「道」的規律一步一步逐漸發展,於是有了精彩的世界。

三,代表著循環往復。正確的事情循環往復地做,就會出好的結果。錯誤的行為循環往復地做,就會帶來壞的結果。比如:「事不過三」、「一而再,再而三,三而竭」等等。所以,按照一定的規律循環往復就造就了萬物。

5、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句話闡明了不爭的智慧,避免自己做「黃婆賣瓜,自賣自誇」的人。不自我表揚,反能顯明。不自以為是,反能是非彰明。

不自己誇耀,反能得有功勞。不自大,所以才能長久。因為不與人爭,所以遍天下沒有人能與他爭。生活中,這句話是很有指導意義的。

『柒』 老子 寬容 句子老子的語錄中,哪些關於寬容的

1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2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3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
4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
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捌』 老子的《道德經》的10大名句分別是

1、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出自《道德經·第二十六章》。輕率就會失去自己的根基,急躁就會喪失主動權。

2、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出自《道德經·第七十二章》。當人民不怕威脅的時候,那麼對統治者的大的威脅就要來了。

3、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出自《道德經·第六十三章》。輕易許諾別人的人,一定是缺少信用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遇到的困難就一定多。

4、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出自《道德經·第五十八章》。政治做到寬厚仁慈,人民就會變得純朴善良;政治做到猜忌多疑,他的人民就會恐慌,做出違法亂紀的事情。

5、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出自《道德經·第二十二章》。委曲就會能夠保全自己,彎曲就能夠伸直,低窪的地方就會變得充滿,破舊的東西反而會生出新的東西,少反而會變得多,多反而會生出迷惑。

6、金玉盈室,莫之守也。富貴而驕,自遺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出自《道德經·第九章》。咎:災禍。遂:成功。金玉財寶堆滿堂室,沒有誰能守藏得住;富貴了就驕橫,是給自己留下了禍根;功成身退,才是順應天道。這些話指出事物發展達到頂點、極端後,就會轉化到自身的反面,所以適可而止才是符合天道的。

7、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出自《道德經·第二章》。功成而不居功。正由於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績不會失去。

8、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出自《道德經·第六十四章》。人們做事,常在快要成功時失敗;在快要完成、結束時能像開始時那樣慎重,就不會壞事。這是說無論做什麼事,從頭到尾都要兢兢業業、謹慎對待。

9、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

出自《道德經·第八章》。上善:指大善的人。大善的人好像是水,水總是有利於萬物的生長,卻不與萬物相爭而以平靜自持,甚至甘心處於眾人所不願處的低下地方。這句話以水的品性來贊揚利他、無私的美德和品格,以及「不爭無憂」、「甘於平淡」的精神。

10、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

出自 《道德經·第六十八章》。真正的勇士不會勇武鬥狠;善於打仗的人也不會發怒;善與敵人交戰的人不要與之交鋒;善於用人的人甘心居於他人之下。

『玖』 《道德經》是中華文化精髓,其中的名言你知道多少

《道德經》作為中國文化的一塊瑰寶,幾千年來都以它獨特的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影響著一代代國人。書中的許多名言名句,可能你都在課本上或是生活中遇到過,快來看看哪些你見過吧。民不畏威,則大威至。出自《道德經·第七十二章》。當人民不怕威脅的時候,那麼對統治者的大的威脅就要來了。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出自《道德經·第五十八章》。政治做到寬厚仁慈,人民就會變得純朴善良;政治做到猜忌多疑,他的人民就會恐慌,做出違法亂紀的事情。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

出自《道德經.第六十四章》。再大的樹木,也是從一顆小樹苗開始長起來的;再高的塔台,也是用泥土一點點堆積起來的。無論做什麼事,只要不斷努力,哪怕每次只做微不足道的一點點,若能堅持不懈的做下去,一定會有所收獲的。

熱點內容
新工商法保留工商前置許可 發布:2025-01-19 23:13:26 瀏覽:280
行政立法擴張體現在 發布:2025-01-19 23:07:19 瀏覽:238
旅遊法律責任名詞 發布:2025-01-19 23:05:34 瀏覽:553
德治比法治更重要辨論賽 發布:2025-01-19 22:42:34 瀏覽:638
新勞動法加薪 發布:2025-01-19 22:41:23 瀏覽:725
寧夏郵政條例 發布:2025-01-19 21:48:58 瀏覽:810
經濟法要約邀請例題 發布:2025-01-19 21:10:22 瀏覽:155
刑法重公權 發布:2025-01-19 20:19:44 瀏覽:926
法官在家辦公 發布:2025-01-19 20:08:01 瀏覽:831
房東選任責任法律依據 發布:2025-01-19 19:16:10 瀏覽: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