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概念最早

法治概念最早

發布時間: 2022-09-10 23:00:13

法治始於哪個朝代,代表是什麼

在我國依法治來國的主張,最早是由源春秋戰國時期的法家思想家管仲、慎到、商鞅、韓非等人提出的,尤以韓非為代表。韓非著有《韓非子》一本,他主張「霸道」和「以法治國」。秦統一天下後,全面推廣法家思想,依法治國。但是過於嚴峻,忽視了人情和道德因素,摒棄了以人為本的理念。

Ⅱ 法治一詞出現在哪年

法治一來詞民國時期就有,自中 共李大釗、瞿秋白、蔡和森、毛 澤 東、謝覺哉、王稼祥和宋慶齡等都用過。新中國成立後,最早使用法治一詞的 文件可能是《政務院關於加強人民司法工作的指示》(一九五○年十一月三日)。 原文「積極提高審案的質量,同時並應廣泛進行法治的宣傳教育工作,嚴格糾正違法亂紀現象的發生。」收入《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一冊。

Ⅲ 中國古代最早提出法治思想的人是誰

韓非子是中國戰國時期(前475年—前221年)著名的哲學家、法家學說集大成者、散專文家。他創立的屬法家學說,為中國第一個統一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的誕生提供了理論依據。
法家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一派。他們以主張「以法治國」的「法治」而聞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這為後來建立的中央集權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後來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集權體制以及法律體制,這就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法制主體

Ⅳ 「法治」概念最早由誰提出

法治最早應該源於夏商時期的理官。後形成法家學派。
法家是中國歷史上提倡以法制內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容派, 《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其思想源頭可上溯於夏商時期的理官,春秋、戰國亦稱之為刑名、刑名之學,經過管仲、士匄、子產、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樂毅、劇辛等人予以大力發展,遂成為一個學派。戰國末韓非對他們的學說加以總結、綜合,集法家之大成。其范圍涉及法律、經濟、行政、組織、管理的社會科學,涉及社會改革、法學、經濟學、金融、貨幣、國際貿易、行政管理、組織理論及運籌學等。
法家思想作為一種主要派系,他們提出了至今仍然影響深遠的以法治國的主張和觀念,這就足以見得他們對法制的高度重視,以及把法律視為一種有利於社會統治的強制性工具,這些體現法制建設的思想,一直被沿用至今,成為中央集權者穩定社會動盪的主要統治手段。當代中國法律的誕生就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響,法家思想對於一個國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約束還是很強的,對現代法制的影響也很深遠。

Ⅳ 法治理念最早存在於哪個時期

法治理念最早是存在於古希臘時期,法治是人類社會進入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古希臘文明持續了約650年,是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46年,是西方文明最重要和直接的淵源。

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才是真正的法治。無論是經濟改革還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謂先行者,對於法治的重要性,可以說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既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也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Ⅵ 法治這個詞是誰提出的

現在已經不得而知了 只是知道在近代我國第一個提出 依法治國(法治)的是李步雲。 而我國最早提出 法治的 一定是 諸子百家 法家的代表人物 韓非子。 關於 李步雲 的簡介: 李步雲,男,1933年生,湖南婁底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湖南大學法學院名譽院長、廣州大學人權研究中心主任。 1949年11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0年10月入朝參戰,1952年6月負傷回國,1955年1月轉業到地方工作。曾任部隊團政治處民運幹事,縣人民政府科員等職。1957年入北京大學法律系學習,1962年本科畢業,1965年研究生畢業。1967年2月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工作至今。曾任該所研究員,法理學研究室主任,所學術委員會委員,《法學研究》雜志主編,社科院人權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2000年10月起任湖南大學法學院名譽院長,湖南大學法治與人權研究中心主任。現兼任最高人民檢察院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宣部、司法部「國家中高級幹部學法講師團」講師,國家行政學院等十餘所大學的教授 [1] 。 亞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臘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 貌似 不是 法律人士。

Ⅶ 法治的起源

法治作為一種法律學說、法律理論和法律實踐,是經過漫長的歷史積累而逐漸形成的,它來自於世界上各民族,特別是西方各民族在其生存的過程中權利與權力的廣泛的持久的張力,來自特定的法律思想與社會實踐的頻繁的積極的互助共生。

法治始源於西方,最早可追溯自古希臘。古希臘人把尊重法律和自由並論為實現他們的政治理想——城邦生活的和諧(「善」)的兩個基本政治准則,主張自由就是人只受法律約束,法律比人還要有權力。

Ⅷ 法治原則的歷史由來

現代意義的法治始源於西方,最早可追溯自古希臘。古希臘人把尊重法律和自由並論為實現他們的政治理想——城邦生活的和諧(「善」)的兩個基本政治准則,主張自由就是人只受法律約束,法律比人還要有權力。

畢達格拉斯最早提出「人治不如法治」之說。古希臘偉大思想家亞里士多德在其代表作《政治學》中明確主張:法律是有道德的文明的生活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是導致城邦「善」的一個條件。

在此基礎上,他認為法治的基本要素在於「法治」應包含兩重含義:已成立的法律得到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服從的法律有應該是本身制定得良好的法律。他認為法治優越於人治,他說:「凡是不憑感情治事的統治者總是比憑感情治事的人們優良,法律正是沒有感情的。」

因此,「誰說應該由法律來遂行其統治,這就有如說,惟獨神祇和理智可以行使統治;至於誰說應該讓一個個人來統治,這就是在政治中混入了獸性的因素。」亞里士多德的法治理論對西方法治傳統產生過久遠深刻的影響。

羅馬人的法治觀直接導源於希臘文明,他們不善於思辯,但卻精於行動,輝煌的羅馬法成為羅馬人高聳的紀念碑。西塞羅所謂的「我們是法律的僕人,以便我們可以獲得自由」成為一句不朽的名言。


(8)法治概念最早擴展閱讀

原則的適用

第一,合理借鑒人類在建構和發展法治文明中的優秀成果

從發生學的角度而言,法治固然要體現國別性、時代性和階級性,但它更應體現人類在追求進步和發展過程中的共同智能,因此對那些後法治化的國家來說,如何充分吸取先法治化的國家的經驗與教訓,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課題。

第二,重視習慣規則。

現代法治發展所面臨的共同環境是:國家與社會日益混同,傳統意義上的公法與私法界限

法治原則逐漸模糊,與條文法相對應的「活法」(living law)和"內部規則"(inner law)逐漸復活。這就使我們有必要重新反思和審視立法者的"製法"理性。

馬克思認為:立法者不是在創造法律,不是在發明法律,而僅僅是在表述法律,他把精神關系的內在規則表現在有意識的現行法律之中。真正的法律規則只能在特定的情景中發現,系統地創造一整套法律規則的任務超出了人類的理性能力。

第三,正確處理民主和法治的關系。

現代國家在法治化建設的過程中,通常也把民主作為一個極其重要的社會發展目標。這是因為民主在滿足社會的合法性訴求,體現正義和公平,制約國家權力和促進公民參與等方面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民主本身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她既可指一種制度形態和政體形態,又可表徵公民享受的權利和自由,還可指一種多數表決為基礎的程序操作機制。從功能主義的視角來看,民主並不代表一種絕對的善,她既可發揮正向度的作用,也可發揮副向度的作用。

Ⅸ 法治起源於什麼時候

一般認為:「『法治國家』起源德國。法治國的概念據認為起源於康德的一句名言:『國家是許多人以法律為根據的聯合。』

Ⅹ 法治這個詞是誰提出的

法治理想的提出自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到今天已經有2300多年了。

熱點內容
刑法重公權 發布:2025-01-19 20:19:44 瀏覽:926
法官在家辦公 發布:2025-01-19 20:08:01 瀏覽:831
房東選任責任法律依據 發布:2025-01-19 19:16:10 瀏覽:249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引用 發布:2025-01-19 18:54:39 瀏覽:483
注會經濟法幾篇 發布:2025-01-19 18:38:58 瀏覽:710
合同法簽署日期 發布:2025-01-19 18:26:31 瀏覽:500
居委會選主規章 發布:2025-01-19 18:23:20 瀏覽:117
企業信用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9 18:14:21 瀏覽:541
指導意見是部門規章嗎 發布:2025-01-19 18:12:57 瀏覽:796
公司更名後的債權債務法律 發布:2025-01-19 17:15:07 瀏覽: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