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民法學的新發現

民法學的新發現

發布時間: 2022-09-11 02:29:10

① 現代民法與近代民法相比有何新特點

現代民法的人文精神是全面主體性與嚴格自由主義的統一。具體而言,現代民法的人文精神表現為對實質正義、個別正義的追求,對人格權的關注以及對所有權絕對、契約自由和過失責任等三大近代民法原則的修正與限制。現代民法的人文精神是對近代民法的人文精神的揚棄,是人類朝著純粹的理想的人文精神前進的一個重要環節,它反映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時代精神,是對近代民法人文精神中二律背反的克服,具有辯證法的色彩,必將極大推動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自羅馬法復興、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以來,民法以其自身邏輯獲得發展。總的來說,依據一些學者的看法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即近代民法和現代民法。近代民法,即指經過16、17、18世紀的發展,於19世紀西歐各國編纂民法典而獲得定型化的一整套民法的概念、原則、制度、理論和思想的體系,在范圍上包括法、德、奧、日本及舊中國民法等大陸法系民法和英美法系民法。現代民法,是指近代民法在20世紀的發展與修正,與近代民法並無本質上的差別,是在近代民法的法律結構基礎之上,對近代民法的原理、原則進行修正、發展的結果。[1]本文闡述現代民法的人文精神的基本特徵和發展過程,並力爭指出這一發展背後的力量和啟示。

② 中國民法學的泰斗有哪些有哪些經典著作

摘要 1、江平(1930——),民商法專家,被譽為「中國民法三傑」之一;現為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民商法博士生導師。

③ 民法是如何產生和發展的

民法法系的形成和發展:
1、日耳曼法和復興的羅馬法是民法版法系(大陸法系、羅馬日權耳曼法系)的主要歷史淵源,也是西歐封建國家法律的主要因素。隨著這些國家資本主義商品經濟、貿易交往的發展,政治統一的趨勢,彼此間的法律便發生許多聯系,同時,還產生某些共同的形式和特徵。這就使羅馬日耳曼法系處於初生階段和萌芽狀態。
2、在資產階級革命勝利,西歐許多國家如法、德、意等國資本主義制度確立並鞏固以後,適應資本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以及這些國家彼此交往,它們的法律制度相互間的聯系和共同特徵也獲得進一步的發展,於是產生了羅馬日耳曼法系。首先在法國,建立了羅馬日耳曼法系的第一個基地,隨後,在德國建立了第二個基地,這兩個西歐大國先後制定了一系列法典,形成了完整的法律體系,兩國的法典和法律體系相互間聯系密切,具有許多共同特徵。
3、伴隨著l8、l9世紀資本主義全球性的發展,不僅在歐洲各國而且在亞、美、非洲許多國家和地方,立法和法典化運動應運而生,並持續發達。他們深受法、德的影響,於是羅馬日耳曼法系(民法法系)成為世界最大的法系。

④ 我國《民法典》的主要內容和主要創新點是什麼

1、主要內容: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

2、主要創新點: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

在編纂民法典的過程中,合理借鑒世界法治文明建設有益成果,但絕不照搬外國的民法條文,更不照抄書本上的民法理論,而是始終堅持從我國國情和實際出發,堅持問題導向,滿足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民法典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偉大實踐的最新成果。例如,總則編創新法人制度,增設特別法人;物權編落實中央關於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的要求,對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相關規定作了完善。民法典是民事法治實踐的最新成果。

編纂民法典,通過完善權利保護和救濟規則,更好地維護人民權益。民法典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新需求。例如,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們對人格獨立、人身自由、人格尊嚴的關注程度日益提高,尊重和維護人格權成為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內容。

我國民法典是一部紮根中國大地、立足中國國情、彰顯中國精神的民法典。民法典編纂工作始終堅持黨的領導。習近平總書記三次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聽取民法典編纂工作相關匯報。正是因為在編纂工作中貫徹落實黨中央確定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才確保了民法典編纂工作的成功。民法典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特徵。

(4)民法學的新發現擴展閱讀:

編纂民法典的重大意義:

編纂民法典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確定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和立法任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設部署。編纂民法典,就是通過對我國現行的民事法律制度規范進行系統整合、編訂纂修,形成一部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符合我國國情和實際,體例科學、結構嚴謹、規范合理、內容完整並協調一致的法典。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國擺在突出位置,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征程中,編纂民法典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⑤ 我國民法典規定的新興權利或新的權利有哪些

1、我國民法典「人格權編」中,有一章專門明確了對個人信息的保護。

2、「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自然人因婚姻家庭關系等產生的人身權利受法律保護。」

3、「自然人依法享有繼承權」「民事主體依法享有股權和其他投資性權利。」「法律對數據、網路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4、保護權利的手段是追責侵權。我們經常說,「沒有救濟,就沒有權利」。而救濟的目的,在於追究違約方或侵權者的責任。民法典第一編第八章對「民事責任」作了系統規定。

5、對於「特別法人」權利、職責和義務,民法典有非常詳盡的規定。

(5)民法學的新發現擴展閱讀

疫情是一場「大考」,也是一場「大戰」;是「醫療之戰」,也是「法律之戰」,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一次「實戰」考驗。

民法典的與時俱進體現在能結合疫情防控,有四處作了最新規定,這是民法典編纂過程中的與時俱進,也是我國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的時代性、人民性所在,即體現了時代特點,反映了人民意願。

此四處規定包括:結合此次疫情防控工作,對監護制度進一步完善,規定因發生突發事件等緊急情況,監護人暫時無法履行監護職責,被監護人的生活處於無人照料狀態的,

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應當為被監護人安排必要的臨時生活照料措施。想必大家都知道,這條與湖北紅安縣17歲腦癱兒因家人被隔離,無人照料而去世有關。

在徵用組織、個人的不動產或者動產的事由中增加了「疫情防控」;明確物業服務企業和業主的相關責任和義務,增加規定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管理人應當執行政府依法實施的應急處置措施和其他管理措施,積極配合開展相關工作,業主應當依法予以配合。

完善了國家訂貨合同制度,規定國家根據搶險救災、疫情防控或者其他需要下達國家訂貨任務、指令性計劃的,有關民事主體之間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權利和義務訂立合同。

⑥ 2020年民法典這些亮點一定要知道,一點就懂!

【導讀】民法典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大到合同簽訂、公司設立,小到物業費、離婚糾紛,民法典幾乎涵蓋了所有的民事活動。我國首部民法典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草案共7編,依次為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以及附則,共1260條。

作為保護民事權利的法典,各分編草案對結婚、離婚、收養、繼承、小區物業生活等民事生活的各個方面,以及高空拋物責任認定規則、網路侵權責任等社會關注焦點,均作出了規定。

草案有7亮點。

1 婚前隱瞞重大病史可以申請婚姻無效

對比現行婚姻法,婚姻家庭編草案對坦白婚前重大病史作出了規定,明確提出:一方患有重大疾病的,應當在結婚登記前如實告知另一方;不如實告知的,另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撤銷婚姻。

對此,有的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出,婚前應該坦白哪些重大病史?草案上述條款應明確認定重大疾病的標准。

無效婚姻中的無過錯方的民事賠償權,現行婚姻法及相關司法解釋均未作出規定。因此,如果當事人因重婚、近親婚、早婚等原因向法院起訴請求確認婚姻無效,法院只能判決宣告婚姻無效,並不能同時判決過錯方給予損害賠償。也就是說,無效婚姻中的無過錯方沒有直接主張民事損害賠償的權利。

草案則對上述無效婚姻賠償制度作出了重大調整,明確提出「婚姻無效或者被撤銷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

也就是說,因重婚、早婚、近親婚、「騙婚」等原因向法院起訴請求確認婚姻無效的當事人,或者因被脅迫結婚、婚前未告知重大疾病等原因請求撤銷婚姻的當事人,只要對無效婚姻、被撤銷婚姻的發生並無過錯,均可以同時主張民事損害賠償。

此外,從一審稿到三審稿,都增加了一項婚姻無效的情形,即規定「以偽造、編造、冒用證件等方式騙取結婚登記的,婚姻無效」。

有的專家學者提出,以偽造、編造、冒用證件等方式騙取結婚登記的情形較為復雜,其中既可能有重婚、未達到婚齡等問題,也可能僅是違反結婚登記的形式要件,不宜一律認定為無效,可以在實踐中根據具體情況確定婚姻效力。

據此,去年12月的四審稿刪除了上述婚姻無效的情形。

不過,有觀點認為,近年發生了數起「被結婚」事件,例如貴州一位女士辦理購房事宜時查詢到,自己竟與一位素不相識的男子在外地的民政局登記結婚。一審至三審稿新增的「騙婚」無效情形,可以遏制此類「被結婚」,即冒用他人身份證件、戶口簿、無配偶證明等方式騙取結婚登記的行為。

2 離婚損害賠償增加「兜底」條款

現行婚姻法規定,因重婚、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家暴、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等情形導致離婚,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也就是說,沒有達到與他人同居、重婚程度的婚內出軌,視頻、照片、聊天記錄等證據如果無法證明存在長時間、持續的同居關系,無過錯方也很難獲得賠償。

婚姻家庭編草案對離婚損害賠償增加了「兜底」條款,新增了「有其他重大過錯的」情形,即婚內出軌等造成婚姻嚴重損害的情形,都可以納入上述「兜底」條款。

對於婚內財產轉移,現行婚姻法規定:離婚時,一方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夫妻共同財產,或偽造債務企圖侵佔另一方財產的,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對隱匿、轉移、變賣、毀損夫妻共同財產或偽造債務一方,可以少分或不分。離婚後,另一方發現有上述行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財產。

草案則刪除了上述條款中的「離婚時」這一特定時間限定條件,由此強化了夫妻共同財產安全的保護范圍。

依據現行婚姻法的規定,只有在夫妻分別財產制下,即夫妻書面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歸各自所有,如果一方因撫育子女、照料老人、協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較多義務的,離婚時有權向另一方請求補償。

草案則擴大了離婚補償的適用范圍,刪除了上述夫妻分別財產制的限定條件。

此外,圍繞離婚訴訟中的「搶孩子」「藏孩子」糾紛,草案也作出了針對性規定:已滿兩周歲的子女,父母雙方對撫養問題協議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據雙方的具體情況,按照最有利於未成年子女的原則判決。

3 已有1名子女收養人也可收養

近年來,事實收養(未辦理合法手續的收養行為)不斷增多,部分法學工作者和公眾呼籲修改收養法,降低收養人門檻,解除「無子女」「只能收養一個子女」等收養條件的制約,並增加跟蹤回訪規定,完善收養審查考核制度。

婚姻家庭編草案呼應了上述立法建議,部分放寬了對收養條件的限制。收養人應當具備的條件,由「無子女」修改為「已有1名子女的收養人也可收養」;收養子女的人數限制,由「收養人只能收養一名子女」修改為「無子女的收養人可以收養兩名子女,有一名子女的收養人只能收養一名子女」;收養對象的年齡,刪除了現行「不滿十四周歲」的限制,即18周歲以下未成年人都可以被收養。

此前,一些基層民政機關在現行收養法和民政部《中國公民收養子女登記辦法》基礎上出台規定,要求辦理收養登記,需提交由公安機關出具的無違法犯罪記錄證明等材料。

草案吸納了上述做法,將收養人無不利於被收養人健康成長的違法犯罪記錄納入收養條件。同時設定了收養異性子女年齡差,無配偶者收養異性子女,收養人與被收養人的年齡應當相差四十周歲以上。

對於上述修改,部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認為,收養條件應當進一步放寬。委員陳文華就提出,「無子女或者只有一名子女可以收養,這一款不應該成為收養人的限制,世界上把收養視為一種慈善行為,是一種善舉,只要有善心、有能力,沒有其他不良的情況,我覺得善舉是完全可以的,不應該限制」。

還有觀點認為,2015年「南京虐童案」等虐童事件表明,現行法律主要對收養條件、收養程序作出了規定,但收養追蹤評估制度缺位。建議除民政部門之外,引入居委會以及第三方機構等社會組織,通過長期的追蹤評估,判定收養關系是否遵循了「最有利於被收養人原則」。

4 配偶、父母有權決定捐獻逝者遺體

當前,我國器官捐獻立法,仍以國務院制定於2007年的《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為主,近年來,不斷有代表、委員建議制定有關器官移植、遺體捐獻的法規。本次民法典編纂,人格權編草案2018年8月首次提請審議時,就對器官移植作出了規范,規定:自然人有權依法自主決定無償捐獻其人體細胞、人體器官、人體組織、遺體。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強迫、欺騙或者利誘自然人捐獻,同時也明確禁止以任何形式買賣人體細胞、人體器官、人體組織、遺體。

5 「禁止性騷擾」條款細化用人單位責任

「禁止性騷擾」入法系人格權編草案的亮點之一。2018年8月,民法典各分編草案初次審議時,草案就寫入了「禁止性騷擾」條款:違背他人意願,以言語、行動或者利用從屬關系等方式對他人實施性騷擾的,受害人可以依法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用人單位應當在工作場所採取合理的預防、投訴、處置等措施,預防和制止性騷擾行為。

6 私人生活安寧納入隱私權

隱私權是一項重要的人格權,但近年來頻發的賓館客房安裝攝像頭偷拍、「人肉搜索」等事件,以及電信詐騙、騷擾電話等,帶來了隱私權保護的新問題。本次人格權編的編纂,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章節回應了上述新問題,從一審到四審,「隱私」定義不斷完善。

此外,草案擴大了個人信息保護的范圍,將「電子郵箱地址」和「行蹤信息」納入其中。

7 AI換臉、偽造聲音侵犯肖像權聲音權

肖像權作為人格權的一部分,一直受到法律的嚴格保護。不過,去年2月,有人用AI技術將演員朱茵的臉換成了楊冪,「AI換臉」對肖像權維權提出了新的挑戰。

兩個月後,人格權編草案二審稿提請審議時,回應了「AI換臉」的肖像權維權問題,新增規定: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以醜化、污損,或者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偽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權。未經肖像權人同意,不得製作、使用、公開肖像權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同時,二審稿還將「聲音」納入了人格權的保護范圍,增加規定:對自然人聲音的保護,參照適用肖像權保護的有關規定。

也就是說,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惡搞換臉」;偽造他人的聲音、面部表情及身體動作,拼接合成虛假內容,均屬於侵犯肖像權、聲音權。

以上就是小編今天給大家整理分享的關於2020年民法典亮點的相關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⑦ 民法新規定十點新規

《民法典》新規定: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現實中因救人反被告的事件多次發生,「扶不扶」「救不救」一度困擾公眾。民法典草案明確了侵權人和受益人的各自責任,同時也明確了見義勇為者依法不承擔民事責任,有助於杜絕「英雄流血又流淚」的現象。《民法典》新規定:建設單位、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管理人等利用業主的共有部分產生的收入,在扣除合理成本之後,屬於業主共有。目前,小區電梯廣告、外牆廣告收入歸誰?這些內容物權法的規定並不明確,引發了一些矛盾糾紛。民法典草案明確,利用小區業主共有場所產生的收入屬於業主共有。這將發揮定分止爭的作用,維護業主合法權益。《民法典》新規定:禁止高利放貸,借款的利率不得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借款合同對支付利息沒有約定的,視為沒有利息。借款合同對支付利息約定不明確,當事人不能達成補充協議的,按照當地或者當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習慣、市場利率等因素確定利息;自然人之間借款的,視為沒有利息。
拓展資料:《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通篇貫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眼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對公民的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等作出明確詳實的規定,並規定侵權責任,明確權利受到削弱、減損、侵害時的請求權和救濟權等,體現了對人民權利的充分保障,被譽為「新時代人民權利的宣言書」。
法律依據:《民法典》新規定:第一百八十三條規定,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

⑧ 民法典新規則的表現形式上有哪些方面的方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草案)》已於2002年12月17日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會議提請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並於12月25日由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分組審議。
這次審議,是我國法律生活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它標志著人權保障的新進展,反映了法制建設的新成就,表達了人民的心聲。為了制定一部完善的、理想的民法典,各種主張、各種意見激烈爭辯、坦誠交鋒。關於制定民法典的形式,有三種觀點,一種是以梁慧星為代表的現實主義民法典,一種是以徐國棟為代表的理想主義民法典,還有一種是以江平為代表的開放型民法典。
關鍵詞:民法典 現實主義 理想主義 開放型
民法典已經正式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討論審議。這樣,民法典草案就正式登上立法舞台,引起了全社會的普遍關注。在民法典起草過程中,有些學者專家是不贊成制訂一部龐大的民法典的,他們反對的理由無非是擔心越龐大越無所不包的民法典越容易成為一部封閉型的民法典,阻礙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單行法形式來規制社會經濟生活可以避免這一缺陷。今天,民法典己經正式提交最高立法機構,民法典的制訂己是勢在必行,但反對者的上述擔憂仍是我們必須認真思考的,我們究竟要制訂一部開放型的還是封閉型的民法典?
一、何為現實主義思路
從中國的實際出發。中國的實際是多方面的,當然首先是經濟形態和經濟制度,然後是民族的傳統和法律的傳統。尤其是國民素質和法官隊伍素質,這兩點特別重要。從德國民法繼受過來的體系,在中國已經存在了100年之久。中國大多數法學院所採用的民法教材上的一整套概念、原則、制度和理論的體系都是德國式的。我們的法律工作者在適用法律的時候,不是採用英美法那樣的從判例到判例的推理的方法,而是採用德國式的邏輯三段論的法律適用方法。可見從德國民法繼受而來的這套概念、原則、制度和理論的體系,已經融入中國社會之中,成為中國立法、司法、教學和理論研究的基礎,成為中國的法律傳統和法律文化的基礎。
梁慧星教授認為我們是成文法國家,法律是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官只是適用法律而不能制定法律,法官裁判案件是採用「從規則到事實」的邏輯三段論的推理方法,因此法律必須講究邏輯性和體系性。因為法律愈有邏輯性和體系性,就愈能夠保障裁判的統一性和公正性。他認為英美法我們學不了,是因為我們屬於成文法國家,我們沒有英美法系的判例法傳統,最關鍵的是我們培養不出英美法系那樣的高水平的法官隊伍。
二、何為理想主義思路
我國的民法理論和民事立法都認為民法調整平等主體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這種理論把財產關系理解為民法的首要調整對象,人身關系被理解為民法的第二位的調整對象,因此抹煞了人的中心地位,把物置於人之上,是一種極為頭足倒置的、不尊重人的理論。與此相反,法學階梯體系已經告訴我們,民法首先調整人身關系,其次才調整財產關系。我們的民法典草案在結構設計上的最根本考慮,就是體現羅馬人對民法調整對象的兩編認識。另外,在法典開頭設一個序編,規定法律行為、代理、時效等,徐稱之為「小總則」。在法典後面設一個附編,規定國際私法。
這一編纂思路以重要性為標准。人身關系法,直接體現人的尊嚴和人權,當然比財產法重要,因此安排在第一編。第一編內部,自然人最重要,在第一分編;其次是親屬法,在第二分編;法人法,在第三分編;繼承法本屬於財產法,但系以人身關系為基礎的財產法,因此比普通財產法重要,安排在第四分編,表明其重要性低於前三個分編而高於第二編普通財產關系法。在第二編內部,為什麼物權法在前,因為物權比債權重要。
三、何為開放型民法典
個人是比較贊同開放型的民法典的。所謂的開放型就是把民法通則、合同法、擔保法、物權法、繼承法、婚姻法編在一起,無須按照嚴格的邏輯關系,也無須要求完整的體系。各部分相對獨立,相互之間構成鬆散式的、邦聯式的關系。
民事權利的開放應是一部開放型民法典的靈魂。既然民法典是一部規制民事權利的法典,那麼民法典就應當盡可能完整地、全面地規定民事權利。但是,要在一部民法典內規定一切民事權利,是很難作到的。就拿我們推崇的法國民法典、德國民法典來說,它就沒有規定一切民事權利,它幾乎沒有規定人格權。我們顯然不能以西方國家民法典沒有規定人格權,就武斷地批評它不重視人權,說它不是「人文本位」而是「物文主義」。同樣,我們也不能僅僅以我們的民法典單獨設立人格權編就炫耀我們比他們更重視人權,更多注意「人文關懷」。社會經濟生活發展得如此迅速,我們自己都難預料若干年後還會有哪些新的民事權利出現。因此,權利的規定不宜封閉,而應開放。
民法典中行為的開放自由應是開放型民法典的主線。民法典可以定位為一部保護民事權利的法典,也可以定位為一部規范民事活動的法典。民事權利和民事活動是民法典的兩個不可分割的內容。民事權利在民事活動中得到體現、得到保護;民事活動是民事權利得以實現的舞台。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我們應當制訂一部開放型的民法典,而不是封閉型的民法典。民法典如果成為一個封閉體系就充滿著危險,因為社會經濟生活是非常活躍的,它不應當受法律的束縛和阻礙,法律應當給它更大的未來空間和餘地。

熱點內容
刑法重公權 發布:2025-01-19 20:19:44 瀏覽:926
法官在家辦公 發布:2025-01-19 20:08:01 瀏覽:831
房東選任責任法律依據 發布:2025-01-19 19:16:10 瀏覽:249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引用 發布:2025-01-19 18:54:39 瀏覽:483
注會經濟法幾篇 發布:2025-01-19 18:38:58 瀏覽:710
合同法簽署日期 發布:2025-01-19 18:26:31 瀏覽:500
居委會選主規章 發布:2025-01-19 18:23:20 瀏覽:117
企業信用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9 18:14:21 瀏覽:541
指導意見是部門規章嗎 發布:2025-01-19 18:12:57 瀏覽:796
公司更名後的債權債務法律 發布:2025-01-19 17:15:07 瀏覽: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