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政府指標體系

法治政府指標體系

發布時間: 2022-09-11 09:35:54

Ⅰ 中國需要什麼樣的法治指數體系

中國需要什麼樣的法治指數體系
2015-12-22 10:11:27 來源:《財經》

中國的制度設計和制度運作呈現出綜合治理的特徵,法律的適用也要考慮不同層面、不同維度的各種復雜因素,主要採取協調、擺平的方式,演化為一種調解藝術或者行政管理手段。綜合治理方式勢必傾向於功利主義,而不是個人權利的保障

□ 季衛東/文

2015年10月27日,在達沃斯論壇全球議程峰會的分組會上,世界正義工程(the World Justice Project,簡稱WJP)的執行主任波特羅(Juan C. Botero)把前些時公布的國際評估報告《WJP法治指數2015》贈送給筆者。

不出所料,對中國大陸地區法治水準的打分仍然很低,與2011年的結果相比甚至還有進一步下降之勢。

根據2015年法治指數評估結果,中國大陸整體得分48,在東亞和太平洋(601099,股吧)地區15個國家中排序第13位,在全球102個國家中排序第71位。與此形成對照的是中國香港特區整體得分76,在亞洲排第6、在全球排第17;以華人為主體的新加坡整體得分81,在亞洲排第1,在全球排第9。

中國正在強調依憲執政並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方針的落實,看到法治指數評估的如此結果,的確有一種諷刺意味,甚至令人感到難堪和愧疚,也有可能會在某些群體中激起抵觸情緒。

WJP法治指數的可操作性

不得不承認,世界正義工程的法治指標體系還是比較科學合理的。盡管「法治」的概念很難定義和測量,但這個指標體系經過研究、論證以及反復推敲,給出了一個具有可操作性的表述,即法治的四項基本原則。

(1)政府及其官員和代理者以及企業、公民個人都可以在法律體系之下問責;(2)法律是清晰的、公開的、穩定以及公正的並被平等適用,法律保障包括人身安全和財產在內的基本權利;(3)法律制定、運用以及執行的過程是准入的、公平的以及有效率的;(4)稱職的、有道德的和獨立的代理人或者中立機構達到充分的規模、具備足夠的資源、反映社會的需求從而能及時提供司法救濟。

世界正義工程根據這樣的工作界定提出了由九大構成因素和47個次級因素組成的法治分析框架。

主要內容是限制政府權力(包括立法、司法、監察對權力的制約以及公務員紀律、民主監督、權力依法轉移等)、廉政(包括沒有行政官員以權謀私、司法腐敗、軍警貪瀆、立法不正等現象)、政府公開(包括公布法律和信息、知情權、公民參與、申訴機制四個次級因素)、基本權利(包括平等對待和無歧視、有效保障公民生命和安全、法的正當程序和被告權利保障、言論和表達的自由、宗教信仰自由、隱私權、集會和結社的自由、勞動權等主要憲法性權利)、秩序與安全(包括抑制犯罪、減少民事糾紛、私人排難解憂不訴諸暴力等方面)、規制執行(包括政府規章制度的有效實施、政府執法沒有不良影響、行政手續不被無理延宕、正當程序原則受到行政人員尊重、非經法定程序和充分補償不得徵收)、民事司法(包括民事訴訟的便民和廉價、杜絕歧視、廉潔、不受政府幹預、不無理延宕、裁決執行力、法院外解紛方式的便捷及公正有效)、刑事司法(包括偵查的效率、刑事審判及時而有效、矯正和減少犯罪、刑事系統的公正和廉潔以及避免政府不當干預、正當程序和被告權利保障)、非正式司法(包括及時而有效、公正而避免不當干預、尊重和保護基本權利)。

按照上述法治的概念框架,世界正義工程再通過十個步驟來設計問卷,進行電話調查、網路調查或面談調查並採集、分析數據。

2015年的法治指數報告對評估方法做了進一步改進,最突出的變化是擴大了政府公開的外延和內涵,把統計數據公開、信息質量、信息獲取、信息更新都納入視野之中;關於知情權的設問特別強調了獲準的時限、信息披露的充分性、手續費的合理性等因素;關於公民參與的設問涉及言論和表達的自由以及集會和結社的自由;導入申訴機制的范疇等等。這樣就使得打分標准變得更加清晰和確定,當然也排除了某些似是而非的評價。

相比之下,中國有的地方或者部門推出的法治(司法)指數體系的很多評估標准或者設問內容是多義的、曖昧不清的,導致問卷答案和測評結果難免主觀任意性較大。

社會環境影響制度運行

冷靜地對照法治指數的評估指標和中國大陸地區的現狀,可以說整體得分不高乃理所當然,根本就沒有必要刻意辯解或掩飾,更不可通過提高分值的方式來營造虛假的法治面子工程。相反,我們應該以這樣的低分為鞭策,有針對性地彌補短板,進一步加強法治國家建設。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世界正義工程的法治指數體系已經完美無缺,毫無可以詬病的地方。

實際上,通過國家之間的比較可以發現,中國有些法治指標得分過低,是有悖人們日常生活體驗的。這就表明,世界正義工程的測量標準的確也存在著某種程度上的主觀性或者視覺上的若干盲點。

一般而言,法治指標體系的設立很難考慮不同的社會結構特徵。然而社會環境勢必影響制度的設計和運行,又不容人們忽視。在這里,存在方法論上的困境。

中國及其他特別重視家族團結和人際關系的社會,都具有網路化的結構特徵。在網路社會,各種平面互動比較活潑、比較多樣化,並在縱橫交錯的各種通道中傳遞著復雜的漣漪效應,甚至還有可能誘發混沌現象,因而某個指令對行為的影響很難進行單一維度的、確定的預測。

因此,法律也就很難採取「君臨天下」的支配者姿態,而必須融化到日常生活的場景之中,在人們的互動關系中進行滲透,並逐漸影響人們的行為方式。這就會使得行政過程勢必嵌入很多政治化的契機,使得規范體系本身復合化、多元化,使得自組織機制發揮較大的作用,使得不同情境中的具體秩序互相交錯和競合,最後自然而然會演化出一個綜合治理、辯證協調的模式。

由於網路社會存在很多結構上的空洞,需要藉助權力來搭橋、整合,所以法律對權力的限制就變得比較困難。

網路社會很容易引起法律秩序的碎片化、特殊化,變成多層多樣的,因此是集中而強大的國家權力、而不是統一的規則體系成為主要的整合機制。關系網造成的相對性、不確定性還會使得承包責任制以及對結果責任的嚴格追究成為最基本的秩序原理。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的制度設計和制度運作呈現出綜合治理的特徵,法律的適用也要考慮不同層面、不同維度的各種復雜因素,主要採取協調、擺平的方式,演化為一種調解藝術或者行政管理手段。

綜合治理方式勢必傾向於功利主義,而不是個人權利的保障。因此,嚴格適用規則的要求不得不放緩,「適當均衡原則」成為法律秩序的基調。法律實效也主要靠追蹤性監控的方式來保障。這種狀況設定使得透明化往往被理解為監控的可追蹤性,民主參與也往往被理解為決策者對民意的觀察、提前反應以及臨機應變的調整。

中國的法治指標體系

因為世界正義工程的法治指數沒有、也不可能考慮到上述特殊的社會結構對法律運作機制的重要影響,所以測量出來的某些數值難免顯得有些失真,與人們的感性認識不太一致。

由此可見,我們在解讀這些調查資料時有必要把這些相關因素都考慮進去進行權衡,或者適當修改法治的概念框架和設問內容。

即使純粹從技術的角度來看,世界正義工程的法治指數體系也並非無懈可擊。

例如僅就個人權利的司法保障而言,行政訴訟的原告申訴率和撤訴率、民事侵權訴訟的懲罰性賠償和行政罰款之間的比例之類的客觀數據對法治水準的評價是很重要的,應該適當納入問卷調查之中。

在這個意義上,對法治指標體系進行適當的合理化改進,以使評估結果更准確地反映法律秩序的實際情況並能有效促進改革,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和現實可行性。

在中國,各種計劃指標和詳細的績效考核指標已經存在幾十年,成為具有特色的治理手段;有些指標體系在不斷改變實務狀況,也在相當程度上扭曲了人們的行為方式——例如刑事案件破案率、公訴案件起訴准確率、上訴改判率、調解結案率等使得司法過程中的制衡機制在不經意間蛻變成了互相庇護、推卸責任的誘因。

一般而言,中國既有的法治指標分別發揮著設定管理的目標值、落實承包責任的抓手、對績效進行考核和監測的工具性框架、對職能部門及其人員獎懲的具體依據等功能。

在法治指數體系方面,比較著名的有浙江省的餘杭法治指數和司法透明指數(由錢弘道、齊奇、王朝霞等提出)以及2015年推出的司法文明指數(由張保生、張中、吳洪淇等提出)。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司法文明指數體系有意識地借鑒了世界正義項目法治指標的概念框架和評估方法,由10個維度(一級指標)、50個命題(二級指標)、97個賦值問卷題目以及190個變數組成。

仔細斟酌已經存在的各種中國法治(司法)指數體系的概念框架和調查方法,可以發現,在問題的清晰性、客觀性以及關系合理性等方面還有不少有待改進之處。

也許我們需要在深入分析和整合的基礎上加強與世界正義項目的交流與合作,一方面可以改進法治中國的目標管理和地方政府法治的績效考核指標,另一方面也使中國的實際情況能更全面准確地反映到法治的國際評價之中。

至少,需要學者、法律實務部門以及整個社會更加認真地對待法治指數,加強跨學科的研究和對話,並且努力克服一知半解、華而不實、急功近利等流弊。

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院長

Ⅱ 如何發揮法治政府指標體系及其考評的更大作用問題

法治政府作為理論主張和政府模式是一種理想的政府運行狀態,或者說,是按照法治原則運作的政府。法治政府評價是對法治政府建設成效的評價,可視為目標性考評。作為政府績效評價的組成部分,法治政府績效評價強化結果導向與公眾滿意度導向,指向政府法治職能的實現程度,旨在提升政府法治的公信力,是法治政府建設評價的延伸。構建法治政府績效評價體系是建設法治政府的內在要求與保障條件,涉及理論體系、組織體系、技術體系、制度機制、智能化等主要元素。

Ⅲ 廣東省法治政府建設指標體系(試行)

一、制度建設(占總分值的15%)
基本要求:政府立法、制定規范性文件的科學性、民主性明顯增強,質量明顯提高;規范性文件監督管理制度得到有效落實,制定規范性文件符合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的清理、評估機制健全,制度執行力得到有效保障。
(一)提高政府立法質量。
1.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起草工作按照法定許可權和法定程序進行,條文內容不與上位法相抵觸。
2.推行立法工作者、實際工作者和專家學者相結合的法規、規章起草工作機制,加強立法必要性、可行性論證和成本效益分析,立法內容明確具體,制度安排科學合理,制度執行措施有力,程序性和可操作性強。
3.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草案設立的主要制度,依法咨詢專家學者的意見;邀請專家參與起草或者委託專家起草的,專家意見在送審材料中獨立說明。
4.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草案通過政府網站或者新聞媒體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徵求意見時間不少於30日。政府規章經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後,通過政府公報、政府網站和普遍發行的報刊等多種方式向社會公布,實施日期與公布日期的時間間隔原則上不少於30日。
5.依法開展規章備案、評估和清理工作。
(二)加強規范性文件監督。
6.規范性文件規定事項符合制定機關職權范圍,不違反法律、法規、規章和上級行政機關規范性文件的規定,不創設行政許可、行政處罰、行政強制、行政收費等事項,不違法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義務。
7.制定規范性文件經過政府常務會議或者部門領導班子會議集體討論決定;重大或者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規范性文件草案,採取座談會、聽證會、論證會或者向社會公布草案等方式公開聽取社會公眾意見。
8.政府規范性文件在提交政府常務會議審議前報送本級政府法制機構進行合法性審核;部門規范性文件在發布前報送本級政府法制機構進行合法性審查。
9.規范性文件在本級人民政府規定的載體上統一發布,並按規定上報備案;上一級政府對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情況進行年度或者季度通報,並向社會公布通過備案審查的規范性文件目錄。
10.推行規范性文件有效期制度,按期修改、廢止或者重新制定規范性文件。未建立規范性文件有效期制度的,每兩年開展1次規范性文件清理,並向社會公布清理結果。
(三)量化指標。
11.規章、規范性文件的報備率和報備及時率、規范率均達100%,規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審查審核率、統一發布率均達100%.。

12.社會公眾對政府立法和規范性文件制定發布工作的總體滿意度(滿意率+基本滿意率)達80%以上。
13本級政府或者部門沒有發生因規范性文件存在違法事由,被本級人大常委會或者上級行政機關責令改正或者撤銷的情形。二、行政決策(占總分值的10%)
基本要求:行政決策規則明確、程序完備,依法、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基本形成;民意調查、聽取意見、專家論證、社會聽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成為重大行政決策的必經程序;行政決策後評估、跟蹤反饋、責任追究等制度得到有效落實。
(一)健全行政決策制度。
14.完善行政決策規則和程序,明確行政決策的范圍和許可權,健全依法、科學、民主決策機制,規范行政決策行為。
(二)推行重大行政決策民意調查、聽取意見、專家論證制度。
15.重大行政決策事先向社會公布,開展民意調查,廣泛聽取社會公眾意見,並通過適當途徑反饋或者公布意見採納情況及理由。
16.行政機關作出重大行政決策,按規定組織專家對行政決策的必要性、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社會風險及應對措施等方面進行咨詢論證。
(三)健全重大行政決策聽證和風險評估制度。
17.制定、公布重大行政決策事項聽證目錄,並按規定組織聽證;聽證參加人具有廣泛代表性,產生方式和名單向社會公開;聽證程序規范合法;聽證意見採納情況及理由向社會公布。
18.建立健全部門論證、專家咨詢、公眾參與、專業機構測評相結合的決策風險評估機制,科學評估決策風險,並制定相應的處置預案,未經評估或者評估不通過的,不予決策。
(四)堅持重大行政決策合法性審查和集體討論決定製度。
19.重大行政決策作出前,由政府或者部門法制機構進行合法性審查。未經合法性審查或者經審查未通過的,不作出決策。
20.重大行政決策經政府常務會議或者部門領導班子會議集體討論決定。
(五)推行重大行政決策實施情況跟蹤反饋和後評估制度。
21.重大行政決策實施後,通過跟蹤調查、抽樣檢查等方式,及時了解決策實施情況並反饋決策機關研究。
22.適時開展重大行政決策後評估,並廣泛收集利益相關方和社會公眾對決策實施的意見和建議;根據評估結果,決定相關決策是否需要作出調整或者停止執行。
(六)落實行政決策責任追究制度。
23.按照「誰決策、誰負責」的原則,建立行政決策監督制度,明確監督主體、監督程序和監督方式。
24.對超越法定許可權、違反法定程序作出決策的,依照《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第十九條第(一)項的規定,對負有領導責任的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七)量化指標。
25.涉及民生重大決策的聽證率、民調率均達100%;沒有發生因違法決策引發重大群體性事件或者集體上訪事件的情形。
26.沒有發生因違法或者不當決策被上級機關責令糾正或者撤銷的情形;沒有發生因依據違法決策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被人民法院判決撤銷、變更或者確認違法的情形。
27.社會公眾對行政決策的總體滿意度(滿意率+基本滿意率)達80%以上。

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需要充分的規范供給為全社會依法辦事提供基本遵循。

一方面,要加快完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體系;

另一方面,也要完善包括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在內的社會規范體系。

二、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

法治實施是一個系統工程。首先,要認真研究如何使法律規範本身具有可實施性,不具有實施可能性的法律規范無疑會加大實施成本,甚至即使執法司法人員費盡心機也難以實現。因此,要特別注意法律規范的可操作性、實施資源的配套性、法律規範本身的可接受性以及法律規范自我實現的動力與能力。

其次,要研究法律實施所必需的體制以及法律設施,國家必須為法律實施提供強有力的體制、設施與物質保障。再次,要認真研究法律實施所需要的執法和司法人員的素質與能力,要為法律實施所需要的素質和能力的培訓與養成提供必要的條件和機制。

三、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

對公共權力的監督和制約,是任何法治形態的基本要義;公共權力具有二重性,唯有法律能使其揚長避短和趨利避害;破壞法治的最大危險在一般情況下都來自公共權力;只有約束好公共權力,國民的權利和自由才可能安全實現。

四、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

依法治國是一項十分龐大和復雜的綜合性系統工程。要在較短時間內實現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戰略目標,任務艱巨而繁重,如果缺少配套的保證體系作為支撐,恐難以持久。普遍建立法律顧問制度。完善規范性文件、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

(4)法治政府指標體系擴展閱讀: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意義

1、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在法治領域為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增添總體效應的重要舉措。

2、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骨幹工程。

3、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在法律體系形成後實現法治建設重心戰略轉移的必然要求。

4、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以體系化視野掌舵法治建設降低成本減少風險的有效途徑。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主要內容-同德縣人民政府

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包括什麼內容

內容:

一、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需要充分的規范供給為全社會依法辦事提供基本遵循。一方面,要加快完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體系;另一方面,也要完善包括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在內的社會規范體系。

二、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

要特別注意法律規范的可操作性、實施資源的配套性、法律規範本身的可接受性以及法律規范自我實現的動力與能力。其次,要研究法律實施所必需的體制以及法律設施,國家必須為法律實施提供強有力的體制、設施與物質保障。再次,要認真研究法律實施所需要的執法和司法人員的素質與能力,要為法律實施所需要的素質和能力的培訓與養成提供必要的條件和機制。

又次,要研究法律實施的環境因素,並為法律實施創造必要的執法和司法環境。最後,要研究如何克服法律實施的阻礙和阻力,有針對性地進行程序設計、制度預防和機制阻隔,針對我國現階段的國情,有必要把排除「人情」「關系」「金錢」「權力」對法律實施的干擾作為重點整治內容。

三、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

對公共權力的監督和制約,是任何法治形態的基本要義;公共權力具有二重性,唯有法律能使其揚長避短和趨利避害;破壞法治的最大危險在一般情況下都來自公共權力;只有約束好公共權力,國民的權利和自由才可能安全實現。

四、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

完善規范性文件、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建立科學的法治建設指標體系和考核標准。健全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制度。健全社會普法教育機制,增強全民法治觀念。逐步增加有地方立法權的較大的市數量。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

五、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

黨內法規既是管黨治黨的重要依據,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在對現有黨內法規進行全面清理的基礎上,抓緊制定和修訂一批重要黨內法規,加大黨內法規備案審查和解釋力度,完善黨內法規制定體制機制,形成配套完備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使黨內生活更加規范化、程序化,使黨內民主制度體系更加完善,使權力運行受到更加有效的制約和監督,使黨執政的制度基礎更加鞏固。

(5)法治政府指標體系擴展閱讀

這個概念是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提出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要求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Ⅵ 內蒙古自治區法治政府建設指標體系

一、政府職能依法全面履行
(一)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1.規范行政權力事項。各級人民政府實施的所有行政權力全部實行清單化管理。全面落實和有效銜接中央和自治區已取消和下放的行政權力。嚴格控制新設行政許可,開展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試點。
2.深入推進簡政放權。除法律法規規章明確規定審批層級的事項外,直接面向群眾、量大面廣、由基層實施更方便有效的行政審批事項,依法下放到旗縣級政府及其工作部門管理。盟市以上政府及部門對下放管理層級的事項,要加強對下級機關培訓指導和監督檢查,確保事項順利承接。
3.規范行政審批行為。各盟市、旗縣(市、區)政務服務中心要推進行政許可標准化建設。實行一個窗口辦理、並聯辦理、限時辦理、規范辦理、透明辦理、網上辦理。
4.規范行政審批中介服務。加強行政審批中介服務機構監管,全面清理規范行政審批中介服務,對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及收費實行清單管理,事項和收費清單向社會公布。
5.推行權責清單制度。深入推行權責清單制度,完善清單的內容和形式,推進清單編碼化管理。嚴格按照《內蒙古自治區行政權力監督管理辦法》的規定,根據法律、法規、規章和各部門職責變化情況對權責清單實行動態管理,不得違法取消、增加和調整行政權力。建立行政事業性收費清單。對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和實施政府定價或指導價的經營服務性收費進行清理並向社會公布。
(二)優化政府組織結構。
6.依法確定職權。建立並完善政府部門「三定」規定合法性審查制度。結合政府部門權責清單,進一步梳理政府部門「三定」規定,理順部門職責關系,解決職能交叉問題。
7.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完善政府績效管理。
(三)完善宏觀調控。
8.轉變政府投資管理職能。強化企業投資主體地位,適時調整自治區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
9.推進價格體制改革。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大幅縮減政府定價種類和項目,制定並公布政府定價目錄,全面放開競爭性領域商品和服務價格。
(四)加強市場監管。
10.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清理工商登記前置審批,加快工商登記後置審批改革。進一步推動企業簡易注銷登記改革。加快工商注冊多證合一。全面完成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內蒙古)建設任務,做好企業信息統一歸集公示工作。
11.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建設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立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建立健全環境保護、食品安全、勞動保障、稅收征管、投資融資、安全生產、建築市場、招標投標等重點領域失信嚴重程度分類管理和嚴重失信聯合懲戒制度。建設經營異常名錄庫和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庫。推進實施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工作,加大「信用內蒙古」網站對失信行為的曝光力度。
12.創新市場監管方式。完善事中事後監管,實現「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全覆蓋,旗縣級以上政府部門全部建立「一單、兩庫、一細則」工作機制。
(五)創新社會治理。
13.加強重點領域治理。科學編制應急預案,提高公共突發事件防範處置和防災救災減災能力,全方位強化安全生產,全過程保障食品葯品安全。
14.完善社會組織登記管理制度。大力發展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和志願服務組織,加強志願服務組織化建設,健全完善志願服務制度體系。
(六)優化公共服務。
15.建立公共服務事項目錄清單,優化公共服務流程。按照權責一致的原則,梳理公共服務事項,明確服務事項和責任主體。對進入公共服務事項目錄的行政權力明確運行流程、申請材料、示範文本及常見錯誤示例、辦理時限等內容。
16.推動公共服務事項全部進駐政務大廳辦理。加快政務服務大廳升級改造,公共服務事項全部進駐政務服務大廳辦理,將部門分設的辦事窗口整合為綜合窗口,變「多頭受理」為「一口受理」,加快推進網上辦理。
17.完善公共服務體系。著力促進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健康發展,強化政府促進就業、調節收入分配和完善社會保障職能,加快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立健全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制度,公開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目錄,加強政府購買公共服務質量監管。
(七)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18.健全生態環境保護機制。完善綠色發展評估制度,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完善並嚴格實行環境信息公開制度,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
19.落實環境保護責任。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對領導幹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

Ⅶ 內蒙古自治區法治政府建設考評辦法

第一條為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充分發揮考核評價對法治政府建設的重要推動作用,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15-2020年)》等有關規定,結合自治區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適用於自治區行政區域內的法治政府建設考核、評價工作。第三條本辦法所稱法治政府建設考評,是指考評機關對考評對象法治政府建設情況進行考核、評價的活動。第四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一領導本行政區域內的法治政府建設考評工作,具體工作由本級人民政府法制機構負責組織實施,其他部門按照各自職責配合實施。第五條法治政府建設考評遵循公開透明、客觀公正、分級負責、分類實施、公眾參與的原則。第六條自治區人民政府負責對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和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屬各部門、各直屬機構的法治政府建設情況進行考評。第七條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旗縣級人民政府分別負責對下一級人民政府和本級人民政府所屬各部門、各直屬機構的法治政府建設情況進行考評。第八條實行自治區以下垂直管理的部門的法治政府建設情況,由其上一級主管部門進行考評,並書面徵求當地人民政府的意見。第九條實行雙重管理的部門的法治政府建設情況,由本級人民政府進行考評,並書面徵求其上一級主管部門的意見。第十條法治政府建設考評以自治區人民政府制定的法治政府建設指標體系為依據,主要包括下列指標:
(一)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情況;
(二)完善依法行政制度體系情況;
(三)推進行政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情況;
(四)堅持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情況;
(五)強化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情況;
(六)依法有效化解社會矛盾糾紛情況;
(七)全面提高政府工作人員法治思維和依法行政能力情況。
自治區人民政府可根據法治政府建設任務和形勢的變化及實際需要,適時修訂法治政府建設指標體系並重新公布實施。第十一條法治政府建設考評採取日常考評與年度考評相結合、全面考評與專項考評相結合、自查與互評相結合、群眾評議與專業部門評價相結合、材料審查與實地抽查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考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第十二條考評機關應當依據本辦法,結合本級政府或本系統年度法治政府建設工作重點和主要工作目標要求,制定年度法治政府建設考評實施方案,明確具體的考評內容、考評標准、考評形式、評分細則。第十三條考評對象對照考評辦法和實施方案規定的內容,對年度法治政府建設工作情況進行總結和評價,並按照考評機關規定的時間向考評機關提交法治政府建設情況書面報告。第十四條考評工作應當堅持內部考核與外部評議相結合。第十五條內部考核可以採取審閱年度報告、聽取工作匯報、查閱案卷和文件資料、抽查下屬單位工作情況以及考評機關確定的其他方法進行。第十六條外部評議可以採取座談會、問卷調查、徵求意見等方法進行。
外部評議可以由考評機關自行組織實施,也可以由考評機關採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委託第三方機構組織實施。第十七條根據考評得分情況,考評對象分為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個等次,等次的分值劃分由考評機關確定。第十八條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考評中予以加分:
(一)法治政府建設方面的創新舉措被自治區級(含自治區級)以上行政機關作為經驗推廣的;
(二)法治政府建設工作成績突出,獲自治區級(含自治區級)以上表彰、獎勵的;
(三)法治政府建設有關工作被自治區級(含自治區級)以上新聞媒體作為典型經驗予以宣傳報道的;
(四)考評機關確定的其他情形。
加分事項為同一事項的,不累積加分。第十九條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評為合格(含合格)以上等次:
(一)行政決策違法或嚴重失誤,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惡劣影響的;
(二)由於行政機關違法行政導致發生重大以上事故、事件、案件,給國家利益、人民生命財產、公共財產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惡劣影響的;
(三)違法處置群體性、突發性事件,導致事態惡化,造成惡劣影響的。第二十條法治政府建設考評工作應當納入地方各級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年度考核指標體系中。

Ⅷ 法治政府建設指標體系的出台有何重要意義

最大的重要性就在於:明白了政權本質的人民,全在看他們自己出自己的洋相。

Ⅸ 法治政府指標體系的建設包括哪些

法治政府指標體系的標准問題的關鍵在於有效地控制和約束國家權力,法治的功能首先是「治官」。
近現代法治實踐告訴我們,法治的意義在於有效地控制和約束國家權力,法治的功能首先是「治官」。通過憲法和法律有效地約束國家機關的權力,保護公民、企業和社團的合法權利,是近現代以來法治活動的核心目標。
依法行政是建設法治政府的核心,是現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標志。這一論斷體現和反映了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一個重要規律,更是法治政府建設的根本要求。
1、依法行政是政府機關發揮職能作用必須遵守的客觀規律
實踐證明,離開了依法行政,就不能在法治的軌道上推行政務,不能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無法實現公共管理的有序高效。依法行政問題是當前法治政府建設中的重大課題。
根據法治國家理論,依法行政是指政府機關在其職能活動過程中,行使行政權力必須依據國家的憲法和法律。依法行政要求政府機關堅持法律至上的原則,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行使行政權力和承擔責任,以實現管理國家、保護公民合法權益的職能。在現代社會,法律是行政機關據以活動的標准,也是公民及社會對行政機關職能表現評判的重要標尺。依法行政作為法治政府的基石,反映了行政機關運作方式的基本特徵,是政府機關發揮職能作用必須遵守的客觀規律。國內外的實踐也證明,能否做到依法行政直接決定和影響著法治政府以及政治文明建設的成敗。因此,依法行政在法治政府的建設過程中居於核心的地位。
2、依法行政是政府正確貫徹執行法律的重要保障
據統計,我國的法律約有80%規定政府機關作為執法部門。可想而知,如果政府自身做不到有法必依,出現大量的有法不依行為,就會直接阻礙法律的貫徹執行。
為了實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必須首先推行和加強依法行政的進程,使各級政府在公共管理中嚴格做到依法辦事,在行政執法中有法必依,有令必行,有禁必止。這樣才能保證社會主義法律制度真正貫徹執行。
法治資源初步具備後,執法的問題便凸顯出來。因為法律定得再好,若得不到正確和有力的執行,也難以起到應有的作用。強化政府部門嚴格依法辦事,努力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就成為當前比立法更為迫切和艱巨的任務。
3、依法行政是樹立和保持法律權威和政府權威的前提
政府活動依法進行,特別是政府領導人嚴格依法辦事,尊重和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不僅在全社會起到良好的遵法、信法、守法的示範作用,有助於全社會法律意識的普遍提高,而且能使國家法制在全社會得到全面落實和普遍遵守,促進法律權威的樹立和提高。
依法行政是樹立和維護法制權威的最重要的手段,同時也是提高政府權威的有效途徑。政府依法辦事,規范地行使權力,才能取信於民。促進公民依法行使權利履行法定義務,促進憲法和法律在國家和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得到普遍切實的遵守。
法制的效力得到了保證,政府的效能自然就會提升,從而進一步強化和提高法制的地位和作用。因此,關鍵還在於依法行政。通過堅定不移地推行依法行政,健全和完善一整套依法行政的制度和體制,才能促進法律在國家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得到普遍而切實的遵守。
4、依法行政是監督控制政府權力的重要手段
在國家權力體系中,行政權力的適用范圍是最廣的,行政機關所管理的領域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幾乎涉及社會的各個角落。行政權的強大及其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關系,使得行政機關成為國家機關中最為活躍的權力部門。
由於承擔的職責范圍面廣量大,使得行政權成為最易於膨脹和越權的力量。行政機關可以為被管理者設定義務,可以獨立實施行政處罰,特別是大量的行政機關在處理社會事務時擁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如果這些權力被濫用,則必然給公民和社會團體造成嚴重的侵害。尤其是在政府部門中發生權力腐敗,危害後果更為嚴重。
近現代法治實踐告訴我們,法治的意義在於有效地控制和約束國家權力,法治的功能首先是「治官」。通過憲法和法律有效地約束國家機關的權力,保護公民、企業和社團的合法權利,是近現代以來法治活動的核心目標。為防止行政權力的膨脹和越軌,就需要採取有力手段約束行政權力的行使,使其在有序規范的軌道上使用。通過貫徹依法行政的原則,使各級各類行政機關在處理社會事務時,能夠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和方式運行。從而達到以法律控制權力,防止權力濫用的目的。

Ⅹ 全國第一部省級區域法治建設的綱領性文件是什麼省率先頒布的《法治建設指標體系》

法律分析:江蘇省

法律依據:《法治江蘇建設指標體系(試行)》 第三條 法治政府建設共包含6項單項考核指標,其中政府職能依法全面履行、政府依法決策機制健全、行政執法嚴格規范公證文明三項各占總分的4%。在政府依法決策機制健全方面,指標體系要求各地各部門建立健全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序、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重大決策實施後評估制度全面落實。

熱點內容
刑法重公權 發布:2025-01-19 20:19:44 瀏覽:926
法官在家辦公 發布:2025-01-19 20:08:01 瀏覽:831
房東選任責任法律依據 發布:2025-01-19 19:16:10 瀏覽:249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引用 發布:2025-01-19 18:54:39 瀏覽:483
注會經濟法幾篇 發布:2025-01-19 18:38:58 瀏覽:710
合同法簽署日期 發布:2025-01-19 18:26:31 瀏覽:500
居委會選主規章 發布:2025-01-19 18:23:20 瀏覽:117
企業信用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9 18:14:21 瀏覽:541
指導意見是部門規章嗎 發布:2025-01-19 18:12:57 瀏覽:796
公司更名後的債權債務法律 發布:2025-01-19 17:15:07 瀏覽: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