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上海市信用立法

上海市信用立法

發布時間: 2022-09-11 13:08:42

『壹』 第一個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進行地方立法的是哪個省 直轄市

你說的這個我覺得應該是香港吧,他們那邊過早的資本化,所以當初是信用體系,信用卡什麼的都有。

『貳』 個人信息保護法的現象分析

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問題是近半個世紀以來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而日益凸顯的問題。由於社會觀念、信息產業、科學技術以及立法規劃等方面的原因,我國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沒有認識到保護個人信息的重要性,因此直到現在為止,我國還沒有制定專門的個人信息保護方面的法律。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國對個人信息不進行保護。現階段,我國對個人信息的保護,主要體現在兩大方面:一是在與個人信息保護有關的法律法規中設置個人信息保護條款對個人信息加以法律保護。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又可以表現為法律的直接保護和間接保護,所謂法律的直接保護即法律法規明確提出對「個人信息」進行保護;間接保護即法律法規通過提出對「人格尊嚴」、「個人隱私」、「個人秘密」等與個人信息相關的范疇進行保護進而引申出對個人信息的保護。二是通過信息控制人的單方承諾或特定行業的自律規范的承諾對個人信息加以自律性質的保護。個人信息在自律保護也表現為兩方面,即企業通過單方承諾這種市場運作方式對個人信息加以保護,以及特定行業組織通過行業自律規范對個人信息確立行業保護標准進而進行保護。
一、我國法律對個人信息的直接保護
通過全國人大網站中全國法律法規資料庫搜索引擎的搜索,我們發現,我國直接對「個人信息」加以保護的法律、法規、規章司法解釋的數量相當有限,其中全國性的法律中僅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身份證法》直接規定了「個人信息」的保護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法》(2006年4月29日通過,2007年1月1日實施)第十二條第三款規定:「護照簽發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對因製作、簽發護照而知悉的公民個人信息,應當予以保密。」第二十條規定:「護照簽發機關工作人員在辦理護照過程中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五)泄露因製作、簽發護照而知悉的公民個人信息,侵害公民合法權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身份證法》(2003年6月28日通過,2004年1月1日實施)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對因製作、發放、查驗、扣押居民身份證而知悉的公民的個人信息,應當予以保密。」第十九條規定:「人民警察有下列行為之一的,根據情節輕重,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五)泄露因製作、發放、查驗、扣押居民身份證而知悉的公民個人信息,侵害公民合法權益的。」
在全國范圍內具有規范效力的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司法解釋直接提及「個人信息」保護問題的主要也僅有如下幾項:(1)《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該《發展戰略》第六條第五項提出了「推進信息化法制建設」的要求,並提出:「加快推進信息化法制建設,妥善處理相關法律法規制定、修改、廢止之間的關系,制定和完善信息基礎設施、電子商務、電子政務、信息安全、政府信息公開、個人信息保護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創造信息化發展的良好法制環境。根據信息技術應用的需要,適時修訂和完善知識產權、未成年人保護、電子證據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加強信息化法制建設中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積極參與相關國際規則的研究和制定。;(2)《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2000年10月8日通過,同日起施行)。該《管理規定》第十二條規定:「電子公告服務提供者應當對上網用戶的個人信息保密,未經上網用戶同意不得向他人泄露,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3)《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切實保障司法人員依法履行職務的緊急通知》(法[2005] 173號)(2005年8月25日頒布,同日起施行)。該《通知》第六條「加強司法警察隊伍建設和保密工作,做好宣傳教育工作」指出:「……強化案件保密工作,嚴禁違反規定泄露案情以及辦案人員的通訊方式、住址等個人信息,對於泄密行為,應當依照《人民法院審判紀律處分辦法》、《檢察人員紀律處分條例》的有關規定嚴肅懲處……」另外,少數地方性法規中,也偶有涉及個人信息保護的直接規定,例如:2003年修正的《北京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第四十九條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未經未成年人的監護人同意,不得在互聯網上收集、使用、公布未成年人的個人信息。」2003年12月23日上海市通過了個人信用信息方面的地方性法規—《上海市個人信用徵信管理試行辦法》,對個人信用信息的採集、處理、提供等作了較為詳細的規定。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中國人民銀行2005年通過了有關個人信用信息管理及保護的專門性部門規章—《個人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管理暫行辦法》(2005年6月16日通過,2005年10月1日起實施)。該辦法包括總則、報送和整理、查詢、異議處理、安全管理、罰則、附則七章,共45條,對個人信用信息的收集、處理、利用、流通等作了較為詳細的規定。從內容方面觀察,該辦法在很大程度上遵循了個人信息保護的收集限制原則、信息質量原則、目的特定原則、使用限制原則、安全保障原則、公開原則、個人參與原則及責任原則。雖然該辦法在內容上還存在一些缺陷和漏洞,例如缺乏爭議信息的封存制度、錯誤信息導致個人損害的民事賠償制度等,但無論如何,我們可以將該辦法視為我國個人信息保護立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開創了我國特殊領域的個人信息保護立法。
二、我國法律對個人信息的間接保護
在我國,除了上述直接明確提出對個人信息加以保護的法律法規之外,還存在一些通過規定保護人格尊嚴、個人隱私、個人秘密等與個人信息相關的范疇進而保護個人信息的法律。在根本大法方面,我國《憲法》(1982年)的「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公民住宅不受侵犯』,、「公民享有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的權利」、「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等相關條款均可解釋為個人信息應當受到法律保護的憲法依據。在國家的基本部門法中,也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存在一些與個人信息保護有關的法律條款,例如:《民法通則》(1986年)關於人身權的相關規定中規定了「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刑法》(1997年)在「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的專章中,明確將「非法搜查他人身體、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侵犯公民通信自由」等行為列為犯罪行為;《民事訴訟法》(1991年)規定「對涉及個人隱私的案件應當不公開審理」;《刑事訴訟法》規定「涉及個人隱私的案件不公開審理」、「十四歲以上不滿十六歲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一律不公開審理。十六歲以上不滿十八歲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開審理」。
關於個人信息的間接保護,在淵源上除了上述國家根本大法和基本部門法之外,還有許多容易被忽視的部門法或行政法規、規章、司法解釋等。在婦女兒童個人信息的特殊保護方面:《婦女權益保護法》(1992年)規定:「婦女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未成年人保護法》(1991年)規定:「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個人隱私」;《母嬰保護法》(1994年)規定:「從事母嬰保健工作的人員應當嚴格遵守職業道德,為當事人保守秘密」。在個人醫療信息方面:《執業醫師法》(1999年)規定「醫生不得披露治療中獲得的健康信息」;《醫療機構病歷管理規定》(2002年)要求「除對患者實施醫療活動的醫務人員及醫療服務質量監控人員外,其他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擅自查閱患者的病歷」;《醫療事故處理條例》(2002年)進一步要求「醫療機構在復制或復印病歷資料時應當有患者在場」;《傳染病防治法》(2004年)禁止「故意泄露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疑似傳染病病人、密切接觸者涉及個人隱私的有關信息、資料」;《關於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管理意見》(1995年)規定:「從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診斷、治療及管理工作的人員,不得向無關人員泄露有關信息。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姓名、住址等個人情況公布或傳播」。在個人通訊信息方面:《郵政法》(1986年)規定:「除法律另有規定外,郵政企業和郵政工作人員不得向任何組織或者個人提供用戶使用郵政業務的情況」;《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2000年)禁止「非法截獲、篡改、刪除他人電子郵件或者其他數據資料」;《互聯網安全保護技術措施規定》(2005年)規定:「互聯網服務提供者、聯網使用單位應當建立相應的管理制度。未經用戶同意不得公開、泄露用戶注冊信息,但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在個人金融信息方面:《商業銀行法》規定:「商業銀行應當遵循為存款人保密的原則」、「對個人儲蓄存款,商業銀行有權拒絕任何單位或者個人查詢、凍結、扣劃,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個人存款賬戶實名制規定》規定:「除法律法規另有規定以外,金融機構不得向任何單位或者個人提供有關個人存款賬戶的情況」。在律師執業方面:《律師法》(2001年)規定:「律師應當保守在職業活動中知悉的當事人的隱私」;《律師執業行為規范》(2004年)規定:「律師必須保守委託人的個人隱私」。在檔案信息方面,《檔案法》規定:「一切國家機關、武裝力量、政黨、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公民都有保護檔案的義務。」
三、個人信息保護的信息控制人自律機制
由於現階段我國缺乏對個人信息保護的專門性、統一性的立法,一些信息控制人為了增強行為相對人的信心,進而促進相關行業通過收集、處理、利用、傳遞個人信息而獲得更大的發展,單方面作出了保護個人信息的承諾或制定了保護個人信息的內部行為規范。這是信息控制人採取的一種典型的保護個人信息的自律措施。我國採取此類自律措施保護個人信息的信息控制人主要集中在非公共部門,特別是一些大型的商業網站,當然也有其他行業如銀行業的經營者。以下就列舉幾個典型的非公共部門信息控制人對個人信息保護採取的自律措施。
知名的綜合性網站「新浪網」在其首頁即載明了該網站的「隱私保護」政策。該隱私保護政策比較典型地體現了當前網站經營者所採取的自律措施,因此本文對此作一簡要介紹。在其隱私保護政策中,新浪網首先表明:「隱私權是您的重要權利。向我們提供您的個人信息是基於對我們的信任,相信我們會負責的態度對待您的個人信息。我們認為您提供的信息只能用於幫助我們為您提供更好的服務。因此,我們制定了新浪網上個人信息保密制度以保護您的個人信息。」新浪網有關個人信息保護的自律措施大致包括以下內容:第一,該網站所收集的個人信息的種類。「通常,您能在匿名的狀態下訪問我們的網站並獲取信息。在我們請求您提供有關信息之前,我們會解釋這些信息的用途。我們有些站點需要注冊才能加入,在通常情況下,這類注冊只要求您提供一個電子郵件地址和一些諸如您的工作,職務一類的基本信息。有時我們也會請您提供更多的信息。我們這樣做是為了使我們更好的理解您的需求,以便向您提供有效的服務。我們站點收集的信息包括姓名,地址和電話號碼。您有權隨時決定不接受來自我們的任何資料。」第二,關於敏感個人信息保護及個人信息的使用。「我們將採取適當的步驟保護您的隱私。每當您提供給我們敏感信息時,我們將採取合理的步驟保護您的敏感信息,我們也將採取合理的安全手段保護已存儲的個人信息。除非根據法律或政府的強制性規定,在未得到您的許可之前,我們不會把您的任何個人信息提供給無關的第三方(包括公司或個人)。但是,如果您要求我們提供特定客戶支援服務或把一些物品送交給您,我們則需要把您的姓名和地址提供給第三者如運輸公司。我們的網站將會提供第三者網站的鏈接。由於我們不能控制這些網站,所以我們建議您細閱這些第三者網站的個人信息保密制度。」第三,該網站隱私保護的原則。(1)每當新浪網需要識別您的身份或與您聯絡時,會明確的詢問所需的資料,即個人資料。一般而言,當您在網站上注冊,要求提供特別服務,或是如參加獎金競賽,便會被詢問到這項資料。可能的話,新浪網會利用一些方法,確認您的個人資料的正確性與時效性。(2)新浪網站及其必要的服務夥伴使用您的個人資料來運作網站和服務,並且會通知您各項新的功能與服務,以及新浪網和其附屬公司的各類產品。新浪網也會謹慎地挑選來自其他公司的產品或服務資料傳送給您,通常是有關於站點本身的服務,但這並非必要(僅是次要用途)。(3)如果新浪網想要將個人資料用在次要用途上,新浪會提供您如何拒絕這項服務的說明。您可以依照新浪網寄給您的資料或促銷信件上的說明,終止這些信件的發送。(4)新浪網也許會因法律要求公開個人資料,或者因善意確信這樣的作法對於下列各項有其必要性:符合法律公告或遵守適用於新浪站點的合法程序;保護新浪網的用戶之權利或財產;在緊急的情況下,為了保護新浪及其用戶之個人或公眾安全。(5)任何時候如果您認為新浪沒有遵守這些原則時,請利用電子郵件privacy@staff sina.com通知我們,我們會盡一切努力,請合理適當的范圍內立即改善這個問題。」第四,Cookies的用途。「新浪網站有時會使用cookies以便我們知道哪些網站受歡迎,使您在訪問我們的網站時得到更好的服務。cookies不會跟蹤個人信息。當您注冊我們的網站程式時,新浪亦會使用cookies。在這種情況下,會存儲有用信息,使我們的網站在您再次訪問我們的網站時可辨認您的身份。來自新浪網站的cookies只能被新浪網站讀取。如果您的瀏覽器被設置為拒絕cookies您仍然能夠訪問我們的大多數網站。」第五,關於個人信息的更新及隱私保護政策的更新。「如果您的地址,職務(職稱),電話或e-mail地址發生變化,您可以按新浪網站中公布的聯系方式通知新浪,以幫助我們保持您的資料的准確性。你也可以通過登陸新浪網用戶注冊頁面的更新會員資料欄的方式自行更新您的個人信息。新浪歡迎您對這項保密制度給予評論並提出質疑。我們將致力於保護您的個人信息,盡全力保證這些信息的安全。由於網上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我們會隨時更新我們的信息保密制度。」
在銀行業方面,一些銀行通過制定相關內部規定對客戶個人信息進行保護。1999年,中國工商銀行發布了《中國工商銀行員工行為守則》,規定工商銀行員工應當「嚴守客戶秘密。對於客戶提供的信息資料,員工有保密的義務,以維護客戶的合法權益。除依法可以提供或客戶同意提供的信息外,員工無權擅自披露客戶信息。非工作需要,不得與同事隨意談論客戶情況。以電話、電子手段交流或傳遞業務信息時,要注意保護客戶信息安全。答復有關信用情況咨詢,應對咨詢者和咨詢對象雙方負責。提供對方的數據不得超出銀行允許的范圍。無關人員不能隨意接觸客戶信息,更不得為個人目的利用客戶信息。向公安局、檢察院、法院等司法機關提供客戶信息,須有公安、司法等部門出具的完備手續,並嚴格按規定程序進行。嚴禁向親屬、朋友透露或提供客戶信息。」2002年,中國建設銀行發布了《中國建設銀行個人VIP客戶服務管理辦法(試行)》,該辦法規定:「各級行必須為每個VIP客戶建立檔案,記錄客戶個人資料和服務信息,不得遺漏。」「各級行必須妥善保管客戶檔案資料,非依法律規定或客戶允許,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對外公開或泄露客戶的個人資產和賬戶交易等客戶資料。」
四、個人信息保護的行業自律機制
在我國,作為信息產業重要組成部分的互聯網行業對個人信息所遭受的日益嚴峻的威脅有較為密切的關注。我國對個人信息保護採取行業自律機制措施的行業也主要表現為互聯網行業。中國互聯網協會於2002年公布了《中國互聯網行業自律公約》,倡議互聯網全行業從業者加入本公約,並要求成員「自覺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保守用戶信息秘密;不利用用戶提供的信息從事任何與向用戶作出的承諾無關的活動,不利用技術或其他優勢侵犯消費者或用戶的合法權益」。同時約定,由中國互聯網協會負責組織實施該公約,負責向公約成員單位傳遞互聯網行業管理的法律、政策及行業自律性信息,及時向政府主管部門反映成員單位的意願和要求,維護成員單位的正當利益,組織實施互聯網行業自律,並對成員單位遵守本公約的情況進行監督。
行業自律標識作為個人信息保護行業自律機制的重要實施手段,在我國也己出現。我國互聯網行業的迅猛發展,但是,行業快速增長的背後也隱藏著一系列不和諧的音符:垃圾郵件泛濫、病毒、惡意軟體滋生、網路語言暴力、網路色情等等現象讓網民己經無法自由享受互聯網生活,網民的基本權益受到嚴重的侵害。2006年11月1日,中國互聯網協會、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反垃圾郵件中心、晚報協會、奇虎公司共同正式宣布,首個互聯網公益品牌「凈藍絲帶」正式啟動。凈藍絲帶作為杜絕互聯網惡意行為的一個標識,用於宣傳「凈化互聯網空間人人有責,打擊互聯網犯罪人人出力」的信息,並呼籲「拯救網路弱勢群體,杜絕網路惡意行為」。藍絲帶象徵紐帶,將政府有關機構、互聯網企業、網民緊緊聯系在一起,共同抵抗網路惡意,象徵著國家對互聯網行業健康發展的關心和支持,象徵著網民對互聯網熱愛和對純凈互聯網空間的渴望,象徵著互聯網企業關注網民感受,洛守自律的承諾。
五、小結
基於上文的論述,我們可以判斷,我國個人信息保護之現狀具有如下特徵:
第一,在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方面:(1)就法律的適用范圍而言,保護個人信息的法律條款數量較為有限、適用范圍相對狹窄,沒有專門的針對所有信息控制人均適用的統一的個人信息保護法;(2)就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手段而言,重「刑事處罰」和「行政管理」,輕「民事確權」與「民事歸責」,導致個人信息遭受侵害後,即使侵權行為人最終遭致刑事處罰或行政處罰,但信息主體的財產及非財產損失卻得不到任何實質性的補償;(3)就法律的可操作性而言,大部分規定缺乏可操作性,許多條款僅僅規定了對個人信息的保密義務,而沒有規定違背該義務的後果;(4)就法律的體系性而言,現有規定之間缺乏體繫上的呼應,給人一種「雜亂無章」、「群龍無首」的感覺,不符合我國已經繼受的大陸法系的法律思維,同時也不利於法律的適用;(5)就法律條款的具體內容而言,大部分條款通常僅對個人信息保護問題輕描淡寫、一帶而過,往往未能揭示個人信息保護的立法理由、個人信息保護的基本原則、信息主體的權利、個人信息收集、處理、利用及傳遞的規則、個人信息保護的執行機制及監督機制等個人信息保護法應當具備的重要內容。(6)就保護個人信息的觀念而言,我國法律對個人信息的直接保護是近幾年來的新近發展趨勢,在較長時間內由於對個人信息保護的重要意義缺乏正確認識而僅對個人信息採取了有限的間接保護措施。
第二,在個人信息的自律保護方面:(1)非公共部門,特別是一些商業網站,己經逐步認識到了個人信息的巨大價值以及個人信息對信息主體的重大意義,為了增強消費者使用網路的信息,提供了相對較為詳細的隱私保護政策。但也應注意到,我國國內各商業網站的個人信息保護水平差異很大,大型的商業網站大多有比較完備的個人信息保護政策;但一些小型網站在個人信息保護方面是令人擔憂的,它們不僅沒有公開相應的個人信息保護政策,甚至不惜商業信譽,只要能給網站的經營者帶來利益,就會不適當地收集、利用乃至出售訪問者的個人信息。另外,非公共部門中,除了商業網站及為數不多的其他主體之外,大多數非公共部門並沒有單方面向相對人提供個人信息保護政策。與上述單個信息控制人在個人信息保護方面的自律措施相對應的是,除了互聯網行業,其他的非公共部門行業也鮮有保護個人信息的行業自律公約。
(2)就公共部門而言,出於長期以來形成的「官本位」的思維定勢,對個人信息的關注基本上是出於其管理的需要,強調得更多的是個人提供信息的義務,而個人就其自身信息所享有的權利基本被漠視。舉例而言,如今瀏覽我國的各級政府網站,幾乎無法看到與一些大型商業網站所具備的「隱私政策」,哪怕是中央人民政府的網站一一「中國政府網」對個人上網信息的保護問題也沒有提供相應的政策,這不能不說是我國電子政務發展至今的一大遺憾。就這一現象,有學者認為,「這可能由於我國政府網站還處於發展的開始階段,主要功能還只是對政府政策、辦事流程的公示,起到的只是一個電子公告版的作用。政府網站之提供給網路用戶閱讀信息、資料,而不收集網路用戶的個人信息。」但是,這些學者同時也認為,「政府網站發展成為和大多數商業網站那樣具有互動式的平台是必然的趨勢。為了更好的為納稅人服務,政府網站將來肯定會朝著功能多樣化的方向發展。為了方便用戶和網站的運作,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服務,將來的政府網頁完全可能發展到給不同的用戶發送不同的、適合用戶胃口的個性化網頁。這樣,政府網站也就不可能不收集網路用戶的個人信息而永遠停留在電子黑板報的層次。另外,不同的政府部門通過網上政務處理,掌握大量關於市民通過網路提交的方方面面的信息,如果缺乏個人信息保護政策,就很肯能侵犯個人信息。」對於這一論述,筆者深表贊同。
正因為個人信息保護機制的這種現狀,導致了我國社會生活中個人信息頻頻遭受各種威脅。面臨這樣的狀況,除了由每一個人自己加強自我保護、倡導個人信息保護自律機制的建構之外,越來越多的人們希望我國能夠在個人信息保護領域制定一部專門的法律。事實上,如果從建設法治社會的大背景出發,無論是加強信息主體的自我保護、倡導建構個人信息保護的自律機制,還是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法,均應當著重從民法保護個人信息的角度進行觀察與理解。刑法和行政法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固然能夠起到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起到預防侵害個人信息行為的發生,但刑法重在懲罰、行政法重在行政管理,其對信息主體的權利確認及事後的全面救濟的作用是有限的。
首先,信息主體保護自身個人信息的力量可以通過民法上的自力救濟制度得以強化。在法治社會,雖然原則上不允許自力救濟,但在來不及採取公力救濟措施並且權利有被侵害的現實危險時,法律允許有限地採用自力救濟,信息主體可以在法律允許的限度內通過實施自衛行為或自助行為保護自身的個人信息。
其次,就自律機制而言,若信息控制人主動單方面地作出信息保護的承諾,則可以將控制人的這一行為判定為民法上附生效條件的法律行為,一旦條件成就,即信息主體的信息被承諾人所控制,則信息控制人的承諾行為即發生法律效力,信息控制人此時即應當承擔其承諾的信息保護義務;若行業自律組織對個人信息保護作出了承諾,則可以視為加入該自律組織的信息控制人均作出了信息保護的承諾,如此一來,同樣可以採用附生效條件的法律行為的相關理論進行解釋與處理。
另外,如果從民法生長的社會基礎—市民社會的理論出發,行業組織是現代市民社會的重要構成環節。是國家權力與市民權利的緩沖地帶,行業組織對個人信息保護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小覷的。最後,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制定,其內容雖然離不開個人信息的行政保護及刑事保護,但對信息主體而言,對其最有力也是最為實質的保護是通過個人信息保護法賦予其相應權利,使信息主體能夠通過自身權利對抗公權力對其個人信息的不當干預、並平衡與其他私權利主體之間的權利沖突。與此同時,當不當侵害他人個人信息時,通過法律對侵權行為人苛以民事責任,則能使被侵害的信息主體得到全面的救濟與補償。

『叄』 《未取得房產證的房屋買賣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根據《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三十八條明確規定:"下列房地產不得轉讓:…(六)未依法登記領取權屬證書的。"
根據《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定,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合同無效。
因此,在以前的法律實務中,人們通常都認為該條規定的所謂"不得轉讓"屬於法律禁止性規范,不得違反,未依法登記領取權屬證書的房屋不得轉讓,違反該規定進行房屋轉讓的合同應被認定為無效。在這一思想指導下,這類糾紛起訴到人民法院,基本上都判決房屋買賣合同無效。
眾所周知,與《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相比,《合同法》的立法指導思想已經發生了重大轉變,不再是像《經濟合同法》那樣,動輒令合同無效,而是奉行鼓勵交易原則,盡量承認合同的效力,即使是出賣他人之物,也不再是硬性地令合同無效,而是由出賣人承擔權利瑕疵擔保責任(第150條),或者是合同效力待定(第51 條),甚至是合同有效下的一般違約責任(107條等)。
合同法釋【1999】19號第4條(第四條合同法實施以後,人民法院確認合同無效,應當以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和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為依據,不得以地方性法規、行政規章為依據。)的規定表明了這一點。
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在2005年12月 16日下發的《關於審理"二手房"買賣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的通知第4個問題中問:一方尚未取得房屋所有權證,即與他人訂立轉讓合同。
該轉讓合同的效力如何認定?答:高院在今年6月16日《民事法律適用問答》(2005年第1期)對此作了闡述,明確不能僅因出賣方尚未取得房屋所有權證而認定轉讓合同無效。
其理由是:房屋買賣合同的買方在尚未取得房屋所有權證之前,其雖不能享有房屋所有權,但享有買賣合同上的債權。而債權轉讓是合同法賦予合同當事人的權利之一,沒有理由不允許當事人轉讓自己的合同權利,因此買方再予轉讓並不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至於上海市目前關於"期房限轉"的地方性規定,其所規定的是當事人在取得房屋所有權證之前的再轉讓行為,房地產登記部門不予辦理登記,該規定所產生的後果是受讓方可能要承擔無法實際取得房屋的風險,但並不影響轉讓合同的效力。
因此,在目前的司法實踐中,各地法院在審理這類案件時,通常考慮到了立法指導思想上的重大轉變,因而鼓勵誠實信用,維護交易安全,一般判決這類合同有效,應繼續履行,對出售方要求確認房屋買賣合同無效的請求不予支持。

『肆』 股權轉讓協議關於強制回購條款是否有效

股權轉讓協議中關於強制回購條款有效,股東與公司不能達成股權收購協議的,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規定如下:

第七十四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對股東會該項決議投反對票的股東可以請求公司按照合理的價格收購其股權:

(一)公司連續五年不向股東分配利潤,而公司該五年連續盈利,並且符合本法規定的分配利潤條件的;

(二)公司合並、分立、轉讓主要財產的;

(三)公司章程規定的營業期限屆滿或者章程規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現,股東會會議通過決議修改章程使公司存續的。

自股東會會議決議通過之日起六十日內,股東與公司不能達成股權收購協議的,股東可以自股東會會議決議通過之日起九十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4)上海市信用立法擴展閱讀

關於股權轉讓購買的情形如下:

1、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股權,應當經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股東應就其股權轉讓事項書面通知其他股東徵求同意,其他股東自接到書面通知之日起滿三十日未答復的,視為同意轉讓。其他股東半數以上不同意轉讓的,不同意的股東應當購買該轉讓的股權;不購買的,視為同意轉讓。

2、經股東同意轉讓的股權,在同等條件下,其他股東有優先購買權。兩個以上股東主張行使優先購買權的,協商確定各自的購買比例;協商不成的,按照轉讓時各自的出資比例行使優先購買權。

3、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的強制執行程序轉讓股東的股權時,應當通知公司及全體股東,其他股東在同等條件下有優先購買權。其他股東自人民法院通知之日起滿二十日不行使優先購買權的,視為放棄優先購買權。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人大網—《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伍』 個人信用僅限於個人行為與家庭人員是否有關

1、個人信息不完整、數據分散。根據我國現行的管理體制,個人資信信息主要來源於法院、公安、稅務、電信、銀行、保險、公共行政事業單位等部門。從上海試點的實際情況來看,上海市僅僅實現了銀行、電信、公共事業等少數部門的聯合徵信體系。而筆者認為,個人信息的完整性直接決定著個人信用的有效性和完善性。

2、個人信用數據採集的真實性。個人信用制度作為一種信息機制,最為關鍵的問題就是信息的真實性問題。由於信用信息所涉及需要收集的范圍廣、數量大、跨度長、徵集制度不完善及收集方法的不科學等原因,致使我國目前在實踐中信用信息不真實的問題較為普遍。

3、個人信用評估缺乏專業的標准。個人信用中介機構是個人信用制度的微觀基礎。雖然我國相繼建立了個人信用中介機構,但總體上看,其經營分散、規模較小。由於各個主體的利益取向不同,因利益沖突而產生的矛盾在所難免。所以,目前我國需要一套科學、權威且具有推廣性的個人信用評估程序及相應的評分模式,以保證個人信用評估工作的公平化、公開化及標准化。

4、個人權益保護問題。由於我國對個人信息的利用沒有相關具體立法,容易導致個人隱私權受到侵犯,這也是我國個人信用立法中應當充分考慮的問題。

『陸』 目前我國政府有沒有頒布一部正式的全面的電子商務法

十年前,有全國人大代表提出「電子商務立法刻不容緩」。然而十年之後,相關法律的出台依然沒有明確的時間表。十年時間,國內的電子商務發展迅猛,僅網路零售業老大淘寶網一家,2009年的交易額就突破了2000億元。電子商務的迅速發展,讓該領域內的法律缺失問題已不容迴避。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不少與會代表和委員建議應盡快制定一部具有可操作性的《電子商務法》,以引導和規范電子商務活動。

「一號議案」幾被遺忘
查閱到的公開資料顯示:2000年3月5日,在九屆人大三次會議上,上海代表團張仲禮代表提出的「呼籲制訂電子商務法」議案,成為此次會議產生的第一號議案。這份議案指出,全球化信息浪潮正迅猛推進,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更快捷、准確的交易形式,也在中國全面開展。目前亟需為電子商務的發展創造適應的法律環境,建立安全便捷的電子付款系統的法律規范。

但到目前為止,在國家立法層面上,與電子商務相關的法律,在全國人大通過的只有一部於2005年4月1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業內專家指出,由於我國還沒有針對電子商務制定專門的《電子商務法》,有關電子商務行業的管理和規范,主要依靠國務院和各部委的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及規章等。國內城市中,僅有廣州、上海等地出台立法對電子商務進行監管,上海從2009年3月1日起開始實施《上海市促進電子商務發展規定》,明確了電子商務企業的法律地位,同時對其權利與義務作了明確交代。但由於網上交易大都跨地區完成,地方上的行政法規,對跨區域的消費者侵權行為,約束力非常有限。
從國際上看,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把推進電子商務作為增強國家競爭力、贏得全球資源配置優勢的戰略舉措,並相繼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通過法律制度來保障和促進電子商務的發展。據了解,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2001年3月通過《電子簽字示範法》、2005年11月通過《電子合同公約》,為各國及地區電子商務立法提供了一整套國際通行的電子商務規則。目前,已經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制定了綜合性電子商務法,比如新加坡《電子商務法》(1998年)、美國《統一電子商務法》(1999年)、加拿大《統一電子商務法》(1999年)年、韓國《電子商務基本法》(1999年)、澳大利亞《電子交易法》(1999年)等。

電子商務法初具雛形

事實上,由於缺少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電子商務法》,散存於各主管部門的規章之間缺少呼應、協調,穩定性不夠,正在成為電子商務企業發展的一大桎梏。

有企業認為,目前整個中國的電子商務行業均處在高速發展的軌道中,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問題。一個完整的購買行為應該包括購買前、購買中和購買後三個部分,但目前已有的C2C平台主要解決了一個「購買中」的問題,對「買前」和「買後」的服務都有所欠缺。

有人代會代表委員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內容應包括立法宗旨、電子商務概念、基本原則、交易主體、電子合同、電子簽名及認證、電子支付、信用保障、交易安全、個人信息保護、消費者權益保護、知識產權保護、電子商務稅收、行業自律、爭端解決機制、法律責任等內容。全國政協委員賀強提出的關於《規范和發展電子支付服務產業》的提案,指出了電子支付帶動了社會資金效率的提升,但我國電子支付產業現存的既有問題亟須相關支持政策和法規的建立與完善,以保障和促進電子支付產業的科學發展,引導和規范電子支付企業的經營活動。全國政協委員朱奕龍也建議,國家應盡快建立網路商品交易法律法規,對從事網上交易的個人(企業)網上商店,實施注冊登記管理並依法繳稅。

對此,有專家表示,目前已有的電子商務法律法規中以部門規章和地方法規為多數,法規較少,法律則更少,這些部門規章和地方法規的效力較低,直接造成了其使用范圍和力度的不足

『柒』 交通銀行總部地址在哪裡

交通銀行總部位於上海市銀城中路188號。

交通銀行始建於1908年,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銀行之一,也是近代中國的發鈔行之一。1987年4月1日,重新組建後的交通銀行正式對外營業,成為中國第一家全國性的國有股份制商業銀行,總行設在上海。

交通銀行集團業務范圍涵蓋商業銀行、離岸金融、基金、信託、金融租賃、保險、境外證券、債轉股和資產管理等。截至2019年6月末,交通銀行境內分行機構242家,其中省分行30家,直屬分行7家,省轄行205家,在全國242個地級和地級以上城市、162個縣或縣級市共設有3176個營業網點。

(7)上海市信用立法擴展閱讀

交通銀行的歷史沿革: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交通銀行始建。中華民國成立後,交通銀行受中央銀行委託,與中國銀行共同承擔國庫收支與發行兌換國幣業務。

1928年,國民政府立法院通過《交通銀行條例》,交通銀行成為扶助農礦工商的專責銀行。交通銀行成立之初,總行設在北京。

1951年交通銀行總行於遷回上海,上海外灘14號行址由上海市總工會進駐。1958年除香港分行仍繼續營業外,交通銀行國內業務分別並入當地中國人民銀行和在交通銀行基礎上組建起來的中國人民建設銀行。

1986年7月24日為適應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發展,作為金融改革的試點,國務院批准重新組建交通銀行。1987年4月1日,重新組建後的交通銀行正式對外營業,成為中國第一家全國性的國有股份制商業銀行。2005年6月23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成為首家在境外上市的中國內地商業銀行。

『捌』 違約金中的實際損失

合同法中對於賠償損失有具體的規定,即: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內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容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乙方欠貨款不還,已經足以認定為甲方產生的實際損失。

『玖』 徵信系統的建設背景是什麼

現代金融體系的運轉,離不開信用生態的支撐。徵信作為信用生態體系中的重要環節,在數據與應用之間發揮著橋梁紐帶作用。

我國的徵信體系建設,可以追溯到上世紀30年代初。1932年6月6日,我國第一家信用調查機構———中國徵信所,在上海宣布成立,標志著中國徵信業的開端。這家機構由當時的浙江實業銀行等五家銀行發起設立,收集的信息比較簡單,主要為當時的企業服務。據說該機構目前仍然在台灣經營。

自我國出現最早的一家徵信機構到現在,已經有了八十多年的歷史。但從改革開放開始,中國徵信業才進入了真正的發展階段。縱觀行業歷程,大體可將我國徵信行業的發展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一、探索階段:20 世紀80 年代後期—1995年

20世紀80年代後期,為適應企業債券發行和管理,中國第一家信用評級公司——上海遠東資信評估有限公司於1988年成立;同時,為滿足涉外商貿往來中的企業徵信信息需求,對外經濟貿易部計算中心和國際企業徵信機構鄧白氏公司合作,相互提供中國和外國企業的信用報告。

我國第一家社會化專業資信評估機構——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公司於1992年成立,在至今的十餘年間創新開發了數十項信用評級業務,包括企業債券評級、短期融資券評級、中期票據評級、可轉換債券評級、信貸企業評級、保險公司評級、信託產品評級、貨幣市場基金評級、資產證券化評級、公司治理評級等,為其後來開展徵信業務積累了大量數據和經驗。此後,一批專業信用調查中介機構隨之相繼出現,企業徵信的雛形在這一階段開始顯現。

二、起步階段:1996年—2002年

這一時期,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商品「買方市場」的初步形成,銀行信用和商業信用規模都在不斷擴大,客觀上對信用調查的市場需求也在增加,從而加速了我國徵信行業的發展。在此階段,人民銀行及政府機構在徵信領域進行了大規模的布局。

1997年,人民銀行開始籌建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系統。銀行將企業貸款情況報給人民銀行,錄入信貸登記咨詢系統。當企業向其他銀行貸款的時候,銀行可以到人民銀行系統去查詢以此來防止多頭借貸、防範欺詐等行為。這一系統被業內視為企業徵信系統的前身。

1999年,上海資信公司建立了中國的第一個個人信用徵信系統——上海個人信用聯合徵信系統。

大事件

1996

人民銀行在全國推行企業貸款證制度。

1997

上海開展企業信貸資信評級,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上海市進行個人徵信試點。

1999

社會信用體系概念在我國首次被提出。

7月,中國人民銀行批准成立了上海資信有限公司,開始從事個人徵信與企業徵信服務。

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系統上線運行。

2001

深圳市政府正式頒布了《深圳市個人信用徵信及信用評級管理辦法》,是國內首次以政府令形式發布的並首次為個人信用徵信定規的政府規章。

2002

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系統建成地、省、總行三級資料庫,實現全國聯網查詢。

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徵信中心官網等 零壹財經整理

三、規范階段:2003年—2014年

2003 年,國務院賦予中國人民銀行「管理信貸徵信業,推動建立社會信用體系」職責,中國人民銀行徵信管理局正式成立,標志著中國徵信事業邁出了前進的大步。

同年,上海、北京、廣東等地率先啟動區域社會徵信業發展試點,一批地方性徵信機構設立並得到迅速發展,國際知名信用評級機構也先後進入中國市場。

2008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徵信中心正式在上海掛牌成立。從目前情況看,我國的央行徵信中心已建成世界上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徵信系統。截至2015年末,央行徵信中心有效覆蓋8.8億人信息,其中3.8億人有信貸記錄。

2014年,根據《徵信業管理條例》、《徵信機構管理辦法》及有關法律法規,中國人民銀行各分支機構開展的企業徵信機構備案工作正式開始。我國徵信史上第一家拿到企業徵信備案資質的機構是中誠信徵信(備案號10001),至此企業徵信開始走上規范化發展的道路。據源點信用方面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國內完成備案的企業徵信機構已超過135家,較去年年中的70多家增加了近一倍。

四、市場化發展階段:2015年—至今

隨著監管和立法機構對徵信行業重視程度的提高,相關政策法規的不斷出台,我國徵信行業逐漸走上規范化的道路,進入了快速發展期。

今年6月,央行徵信管理局日前向各大徵信機構下發了《徵信業務管理辦法(草稿)》(以下簡稱《草稿》)。《草案》對徵信機構的信息採集、整理、保存、加工、對外提供、徵信產品、異議和投訴以及信息安全等徵信業務的各個環節做出了規范。

而剛剛過去的2015年更是被稱為「中國個人徵信市場化元年」。這一年裡,人民銀行、國務院等相繼發布了多份指導意見或監指引,首次對個人徵信機構的要求進行了細化,為中國徵信行業的發展壯大提供製度保障。

2015年1月5日,央行印發《關於做好個人徵信業務准備工作的通知》,公布了首批獲得個人徵信試點機構資格的8家機構名單。此舉標志著中國個人徵信業向市場化、商業化發展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在這將近一年半的時間內,以芝麻徵信、中誠信徵信為首的個人徵信機構動作頻頻,各類個人徵信產品層出不窮,包括芝麻分、萬象分等個人信用評分,已經廣泛的應用到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場景中。

相對於新創生態聚合類徵信機構(如芝麻信用),以中誠信為代表的三家老牌徵信機構通過徵集傳統徵信數據及部分特色行業或區域數據,一方面採用較為系統、成熟的徵信模型和技術,深耕金融服務領域;另一方面,對多元大數據的使用以及創新互聯網技術的研究探索,老牌機構們都在以積極開放的態度進行著。

以中誠信徵信的萬象分為例,據中誠信徵信方面介紹,萬象分是基於公司10多年為銀行提供個人信用評分的實踐,結合互聯網大數據技術優化升級的個人評分,從身份屬性、信用記錄、履約能力、行為特質、社交影響等五個維度綜合考量個人信用,是300-900分區間內的綜合信用評分。目前萬象分大約能覆蓋全國3億用戶。而之所以能夠做到大范圍覆蓋和較為精準的評分,主要得益於中誠信徵信在數據方面的先天優勢。早在2002年,中誠信徵信就已經開始以部門形式存在並著手開展徵信業務。可以說,中誠信徵信在起步上遠早於目前市場上的大部分徵信機構。而中誠信集團始創於1992年10月8日,是中國第一家全國性的從事信用評級、金融證券咨詢和信息服務、徵信服務、市場調研等業務的股份制非銀行金融機構,至今已有十餘年歷史,無論是信用數據的積累還是行業經驗的沉澱,都給中誠信徵信公司在徵信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隨著政策法規的出台,徵信業未來將會向著更加規范化的方向發展。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消費金融市場已超9萬億元,預計2019年中國消費信貸規模將超過37萬億元。目前國內有630家銀行,近9000家小貸公司,近20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以及螞蟻金服、網路金融等互聯網巨頭。

根據波士頓咨詢中國個人金融市場模型預測,未來五年我國的個人信貸余額將以年均復合增長率14%左右的速度拓展至約55萬億,由此可見,未來幾年徵信市場將會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各家徵信機構如何在各自發展的同時共同塑造行業的整體健康發展,找到競合的平衡,將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熱點內容
刑法重公權 發布:2025-01-19 20:19:44 瀏覽:926
法官在家辦公 發布:2025-01-19 20:08:01 瀏覽:831
房東選任責任法律依據 發布:2025-01-19 19:16:10 瀏覽:249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引用 發布:2025-01-19 18:54:39 瀏覽:483
注會經濟法幾篇 發布:2025-01-19 18:38:58 瀏覽:710
合同法簽署日期 發布:2025-01-19 18:26:31 瀏覽:500
居委會選主規章 發布:2025-01-19 18:23:20 瀏覽:117
企業信用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9 18:14:21 瀏覽:541
指導意見是部門規章嗎 發布:2025-01-19 18:12:57 瀏覽:796
公司更名後的債權債務法律 發布:2025-01-19 17:15:07 瀏覽: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