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只讀道德經

只讀道德經

發布時間: 2022-09-12 03:29:03

① 《道德經》第12講

《道德經》第十二篇

上回我們給大家說了「善為士者,不武」,「善用人者,為之下」這之類的「不爭之德,用人之道「。

想管理好他人,想成為善於用人的人,對人就應該表示謙和。身為一名領導者,要能懂得如何把眾人的力量凝聚在一起。用極端嚴厲的態度來確立自己的威信和權威是非常不可取的,謙下柔和的態度才會令眾人信服,也能深得人心。

學會不與他人爭吵,學會在日常的工作之中去用人,也要懂得如何去鼓舞他人。要懂得將聽到的學到的思想內容都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去,這才是老子的思想在現代所應該走的路。

那麼接下來呢,我們先來提一句古語,叫做「破鏡難圓」。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啊,一旦出現過裂痕,就可能永遠都無法完全修復。表面的和解也並不代表內心也能完全冰釋前嫌,很多時候,只是把裂痕埋藏的更深。而深藏的裂痕,始終是未來不可預測的危險。

老子是這么說的:「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也就是說啊,那些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還會殘留下殘余的怨恨。回回都想用德去報答怨恨,這怎麼可以算是一種非常妥善的辦法呢。

這樣一說,可就好奇了,對老子來說,究竟怎麼做才能真正稱得上是「與人為善」呢?

老子在這回想說的聖人之善,想表達的則是,即便是給予了那些持有左契債權人的人們的幫助,聖人呀,也不會以自己之債權要求那些個債務人,能夠對自己感恩戴德。

說這有德之行,在於給予,而無德之行,在於索取。真正能做到比「與人為善」還要高的境界的人呢,即是在於與人相處,多多給予他人幫助,而不願向他人索取。也就是老子在後文中所提及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說那古時候啊,人們常常會去簽訂契約,他們會將雙方簽字畫押的契約,從中間一分為二。古人又以左為尊,所以債權的一方持有左契,而債務的一方則持有右契。只有左右兩契合一了,才是代表契約的真實性。在契約中,持有左契的債權人就是掌握主動權的一方,可以要求債務人償還債務。

按老子所言,因此呢,有道的聖人會保存借據的存根,但並不會以此去強迫別人償還債務。真正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據的聖人那樣寬容,而沒有「德」的人則會是像掌管稅收的人那樣苛刻又刁詐。「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即自然規律對任何人都是沒有偏愛,它會永遠幫助有德的善人。

你比如說,有一回在成都地鐵上,一個小夥子低頭用一隻手玩著手機,地鐵啟動了,他迅速地伸出另外一隻手,抓住旁邊的輪椅,還把腳塞在輪胎底下,有人問他為什麼這么做,他回答說,是了防止輪椅打滑。

這個年輕的小夥子,為了讓生活障礙人士能夠安全地去乘坐地鐵,硬是用手腳固定輪椅,堅持了十多個站,一直到下車了才松開。然後,他就消失在茫茫人海中。這是一個幫助他人的小舉動,卻意外地獲得了千萬網友的點贊。是啊,誰看了不想給這個小伙點個贊呢。這樣的舉動就可以說這孩子是個有「德」的人呀,相信他以後也一定會好人有好報,在未來也會時常受到別人的幫助的。

你再比如說,明朝年間就有個很出名的《援溺得子》的故事。說的是啊,一個姓張的軍官負責漕運,路過家鄉時,想自個兒的老婆孩子了,就想回家一趟。他就坐著小船呀,去過湖。結果突然來了一陣大風把他的船給吹翻了,整艘船也就他一個人倖免於難。他游回岸就去走陸路。

他沿著那湖堤走了好一會,就看到湖上也有一隻船翻了,還有人在甲板上喊救命。當時那天氣,水霧縈繞的,也看不清呼救的人到底是誰,這位張軍兒子。原來啊,聽說父親要回家,兒子便駕船出來等候他,不料也遇到了大風,翻了船。你看看,這多慶幸啊,父子倆都翻了船,都活了下來,父親還救回了自己的兒子。即使不是自己的兒子,這位張軍官也會去搭救。善良的人啊,一定會無差別地伸出援手。也像老子所說的那樣,世界對任何人都是沒有偏愛的,它永遠都會去幫助那些有德的善良人。

常說啊,這天道無親亦無情,那為什麼又會常給予善人更多的福報呢,這原因就在於善人通常都沒有什麼結怨,無怨則無恨,那些災禍啊,自然也會遠離。而那些強橫的人,必結大怨,最終會像老子所言:「雖和而必有餘怨,終為怨恨所害。」

最後,我們再來看看《道德經》的第八十一章。這一章是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這一大串的意思是說,真實可信的話不漂亮,漂亮的話不真實。善良的人呢,不會去巧說,巧說的人則很可能不善良。真正有知識的人通常不賣弄,而賣弄自己懂得多的人則不是真有知識。

我們要想讀懂,讀透老子的《道德經》,那就必須讀書的第八十一章,否則可以說你等於沒有讀過這部經典。為什麼這樣說呢?這八十一章啊,不僅是《道德經》全文的總結,同時也為讀此本經書的朋友,重點的去強調了一些歸納性的問題。

如果你只讀了《道德經》前面的章節呢,雖然的確是學到了很多東西,可是這還不算你讀全了老子的《道德經》。而讀了,了解了老子《道德經》第八十一章之後,這才算是完整地讀了《道德經》這整本經書,才可以說的上是不留遺憾了。

那麼我們就來看看,第八十一章想讓我們了解什麼。

要知道啊,一個真正的聖人是不存什麼佔有之心的,而是會選擇去盡力照顧別人,由此,他自己也能夠更為充足。他盡力給予別人,自己的內心反而會變得更加豐富有內涵。自然的規律,其實是讓萬事萬物都得到好處,而不去傷害它們。聖人的行為准則則是做什麼事都不跟別人爭奪。

你比如說,路上看見了乞丐,有的人會選擇去幫助他,有的人則選擇視而不見。真正的聖人在幫助別人的事情上是不會有所猶豫的。

當然,現在也有很多例外的情況,譬如說很多乞丐並不是真的「乞丐「,他們的乞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其實算的上是消費別人的愛心,這種社會現實呢,老子在當時,可能是考慮不到了。但是根據他的思想來說,真正悲慘的人,或是急需幫助的人,當我們看見的時候,是一定要去施以援手的,不管如何,這都對你培養好的人格大有益處,有助於讓你的思想接近聖人的思考。

正所謂:「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真正的聖善啊,是一定會盡力去給予他人的。再言之:」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再比方說,你身處在一個團隊之中,團隊要去獲得各種各樣的利益。有的人可能就覺得,我的利益是不會去分給別人的,那些都該是我的東西,可是真正的聖人會怎麼做呢,他會去幫助整個團隊一起努力,共同進步,聽起來像是太無私了反而得不到什麼好處,實際上,這種行為往往會為整個團隊獲得最大化的利益。

那麼至此,我們對老子的《道德經》就解讀了個大概了。用林語堂曾說過的一句話來做一下閱讀感受的總結,或許也就是:「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後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後會覺得現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

細細的去回顧一下,我們從老子的思想里真的學到了很多的人生道理,譬如「無為而治」,讓我們順應自然規律去發展;譬如「上善若水」,為人做事要如同水一般,擁有水的四種良好品德;譬如「善行無轍跡」,做善事時,不要四處去宣揚,其實才是做到了真正的「善「;譬如世界萬物有其本源,我們只有認識了本源,掌握了事物的根本,才能算得上我們真正去接觸了」道「……諸如此類種種哲理。

道家的思想,道家的主張,是想要人做一切事,能夠不暴不躁,不「亂」不「濁」,一切都要悠然「徐生」,慢慢地來。態度呢,要從容,要有怡然自得的心態,千萬不要氣急敗壞,自亂陣腳。

這「徐生」二字是針對普通的一般人而言,但是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才是更為需要。

再去聊起老子的為人處世,可以說是真的很簡單了,概括下來則是三個要點,八個字,即:慈、儉以及敢為天下先。其實這已然非常精闢了。為人處世啊,順之則「風生水起」,萬事通達;逆之則「處處碰壁」,一生坎坷,這些道理想必大家都是非常了解的。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此乃玄德。這也就是天道在這個世間顯現的大象。那麼我們這些希望做一個聖人,希望求道的人,該如何呢?惟不爭爾!如果我們能夠讀完整個道德經,能體會到道的存在,能體味到不爭的內含,那就是一件快意的事情了。求道路上苦,宛如九九八十一難,然而那也是樂。在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中,有朝一日能聞道,夕死也可以。

② 《三國演義》中,關羽為何只讀《春秋》,卻不看兵書

一、三國第一名將

三國時的第一名將是誰?毫無疑問就是關羽!因為歷史地位太高,自宋徽宗在公元1102年第一次追封關羽為“忠惠公”為開始,到公元1828年道光追封為“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羽贊宣德忠義神武關聖大帝”,誰還敢說,關羽不是三國第一名將呢?

因為關羽活著時,他最高的官銜是前將軍,去世後竟然成了大帝!所以關羽,就又在歷代帝王的追封下,最終擠掉了兵家之祖姜子牙,端坐在了武聖寶座!


看《道德經》和《易經》的關羽,還是武將模樣嗎?而《左轉》等的作者,有孔子牛嗎,能體現出關羽王者身份嗎?看,這兩個問題就解決不了。所以關羽只能看《春秋》,並用春秋大義來展現關羽的“義絕”!

當然,“春秋曲筆”也要考慮,這就不多說了……總之,關羽只讀《春秋》,不看兵書,由此就成了關羽獨有的標志了!

③ 如果人生只讀一本書,你會讀什麼書

「如果人生只能讀一本書,我推薦《易經》。」張濤的開場白引起全場的好奇,「《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教人怎樣積極進取、自強不息,《道德經》教人怎樣順應天時養成美德。而《易經》集兩者之大成,被奉為群經之首。」

④ 怎樣才能讀懂《道德經》

《道德經》被認為屬於國產辯證哲學,要讀懂它,先應該讀讀羅素的《西方哲學史》。對哲學有了整體的基礎認識,才有可能讀懂哲學原著。

⑤ 只讀一本書是什麼意思

只讀一本書,就是挑選與自己意趣相投的書相伴,如對老友,把盞共茗,娓娓而談。讀來有種心酣意暢,大快朵頤的感覺。當年蘇東坡初讀《莊子》,如有胸中久積的話,被他說出。袁中郎夜讀徐文長詩,激動得叫喚起來,叫復讀,讀復叫。這才是讀出了味道,讀出了境界,讀出了享受。
只讀一本書,好比劍走偏鋒也能狂。種下一粒籽,收來百顆糧。只要是好書,是經典,永遠是讀之不盡取之不竭。一本《道德經》,廖廖五千言,像是一口深井,蘊藏豐厚的人生智慧;一冊《菜根譚》,不足百頁,精警透闢,曾在日本掀起一股熱潮。培根說過:「有些書可淺嘗輒止,有些書可囫圇吞棗,有些書則只可細嚼慢咽,慢慢消化。」
一部《培根論人生》,就是涵義雋永,供人慢慢消化的書。古人有句話叫「半部論語治天下」,足以說明經典的價值所在。人們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從中看出一本好書的無限魅力。網路全書《紅樓夢》,多少人一輩子讀它,一輩子也讀不厭。不要小看讀一本書,它能讓人無心插柳柳竟成陰。這里有一例子可以佐證:上世紀三十年代,有一地下革命工作者,被國民黨抓進蘇州反省院里。他在關他的單人牢房的牆夾縫里,挖出來一部零散的恩格斯的《反杜林論》,在那幾年的關押反省期間,這部可以說是相當枯燥乏味的哲學書籍,是他唯一可讀的書。後來抗戰爆發,共產黨把他營救出來。這以後,他竟然成為一位研究《反杜林論》的哲學專家。
一生只讀一本書,就像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數學大師陳省身那樣,專心一事,成就斐然。陳大師有一信條:一生只做一件事,這一件事就是數學。他愛數學,因為研習數學簡單,只要一張白紙和一支鉛筆就夠了。他孜孜以求,成了與歐幾里得、高斯和嘉當並列的幾何學偉人。
一生只讀一本書,就像一生只愛一個人的作家沈從文那樣,鍾情一人,永浴愛河。沈從文曾說過:「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這是他一輩子都忘不了,且值得回味的精彩人生。
一生只讀一本書,一本書中意味長

⑥ 我想看老子的《道德經》 請問誰的譯文最好 理解的最深刻 或者哪本書最好

誠摯推薦台來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傅佩自榮的《傅佩榮細說老子》,這本書說的不深但是很清晰明白,對於道德經的解讀獨到而不失哲學理性,目前是我覺得最好的譯本。另外比較權威的還有任繼愈老先生的《老子繹讀》,但是這個書要有些哲學基礎讀比較好理解些,況且我覺得任老比較偏向唯物論一些,比較喜歡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角度來審視道德經,不能說是不好吧,總之有他的角度,也供參考。
關於傅佩榮老師,他的水準我不需要多說了,你網路或者上他的新浪博客你就了解他的背景了。
祝閱讀愉快。

⑦ 道德經怎麼學

道德經怎麼學?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首先認識到,學習《道德經》也會因學習的方法不同而效果不同。
由於《道德經》本身就文澀意深,學習起來很不容易,再加之歷來人們對《道德經》的看法不同,學習方法也就各不相同。如有人把《道德經》當作安邦治國的方略,他就會從這一角度去學習、理解《道德經》;如有人把《道德經》當作是講辯證法的哲學,他就會從哲學的角度去學習、理解《道德經》;如有人把《道德經》當作修身養性的方法,他就會從氣功的角度去學習、理解《道德經》;如有人把《道德經》當作道教的經典,他就會從宗教的角度去學習、理解《道德經》。
二、我認為在學習《道德經》時最好要先明確為什麼要學習《道德經》,從什麼角度去學的問題,這個前提定下來,再去從這個角度去學習、理解、誦經、修煉、入道。 在學習目的明確後,邊看書邊思考也是很重要的,完全信書則被書拖著走,進入迷信的境地。在通讀幾遍某個版本的《道德經》後,可再找來另一個版本作比較的學習,看看其中那個講的有道理。如只讀《道德經》的原文,對時下的年輕人和古漢語欠缺的人來說是較困難的。在這學習的過程中,還要不時地對一些章句進行反思,這既可加深對章句的理解,也可找出一些人超乎老子本義的判斷,這就是獨立思考。但這個獨立思考要思之有理,考之有據,要結合老子的身世和他所處的社會背景去思考,不能拋棄歷史事實任憑自己隨意的想像,盡情地發揮,甚至武斷地結合眼下的社會去解讀老子。如把老子的「不出戶,知天下」說成是老子在2500多年前就知道有網路了,豈不笑話!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看《道德經》,可以有上千種解釋,但老子只有一個,老子就是老子,歷史上有這么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太上老君那個神。
三、對大多數學習《道德經》的人來說,不必拘泥原文的某個字,因為《道德經》版本成百上千,至今沒有一個標準的原版。2000多年來歷經歷代多人的傳抄、編輯,在文字上出現差異是很正常的。校正、釐定這些版本應是專家學者的事,歷代不少專家在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如不再出土新的《道德經》版本,再重復做這些考證,似無太大的現實意義。現在對多數學習《道德經》的人來說,讀懂原文,理解其意是主要的,不然易陷入咬文嚼字的誤區,而偏離了認識《道德經》的本意。

⑧ 老子的<<道德經>>是想向世人闡訴什麼

《道德經》
道德經 :
dào dé jīnɡ
1.指《老子》。《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漢河上公作《老子章句》,分為八十一章,以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故有《道德經》之名。但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老子》抄寫本,《德經》在《道經》之前。道教奉為主要經典之一。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著

在卷帙浩繁的中國書海當中,有一卷薄而又薄可能在國外擁有最多的譯者和讀者的書,這本書名叫《老子》或《道德經》。《道德經》是解釋道教哲學的主要經文。

這是一本微妙費解的書,文筆極其隱晦,可有許多不同的解釋。「道」這個主要概念通常被譯為「方法」或「道路」。但是這個概念有點兒含糊其辭,因為《道德經》本身一開始就說:「『道』,說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恆不變的『道』;『名』,叫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恆不變的『名』。」①但是我們可以說,道的大體意思是「自然」或「自然法則」。

道教認為,人不應該與道作斗爭,而應該服從道,按照道來辦事。積極追求得到權力或積極尋求行使權力,與其說是不道德的倒不如說是愚昧無知和徒勞無益的。道是不可消滅的,人們在生活中應力求順道而行。一個道教徒可能會指出水是無限柔軟的,它馴順地流向最低點,甚至對最弱的力也不加抵制,但是它卻是不可毀滅的,而最硬的岩石是最終會被磨掉的。

對個人來說,通常應提倡純朴和自然,應避免使用暴力,如同避免一切追名逐利的行為一樣。人們不應該尋求改造世界,而應該尊敬世界。對政府來說,稍有消極的政策通常也是最英明的政策。規章繁冗,通過更多的法律或嚴厲施行舊法律通常會使事情弄得更糟。高稅賦,雄心勃勃的政府計劃和發動戰爭,這一切都是與道教哲學的精神背道而馳的。

按照中國的傳說,《道德經》的作者是一位名叫老子的人。據說他是孔子的同時代人,但比孔子年長。孔子生活在公元前六世紀,從《道德經》的內容和風格上來看,沒有幾個現代學者認為它是這么早期的作品;有關該書的實際創作日期問題,存在著許多爭論(《道德經》本身未提到一個具體的人物、地點、日期或歷史事件)。但是公元前320年是一個靠得住的估計——與實際日期的誤差在八十年以內——也許比這個誤差范圍還要小得多。

這個問題引起了對有關老子其人的生卒年及甚至對有關其人的真偽的許多爭論。有些權威相信老子生活在公元前六世紀這個傳說,因而斷定他沒有寫《道德經》。其他學者指出他只不過是傳說中的人物。我個人的觀點僅為少數學者所接受,我認為:(1)老子實有其人,是《道德經》的作者;(2)他生活在公元前四世紀;(3)老子是孔子較年長的同時代人的傳說純屬虛構,是後來的道教哲學家為給老子及其著作塗脂抹粉而編造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早期的中國作家當中,孔子(前551—479)、墨翟(前5世紀)和孟子(前371—289)既沒有提到老子,也沒有提過《道德經》;但是莊子——一位公元前三世紀譽滿全國的道教哲學家卻反復地提到過老子。

由於甚至對老子的存在都有爭論,我們對他的生平詳情就應該持懷疑的態度。但是下列的說法有很多的出處:老子誕生和生活在中國的北方;他在一個時期里很可能在國都洛陽當過歷史學家或在朝中任守藏室的史官;老子不是他的原名而是一個尊稱,大體意思是「大師」;他結過婚,有個兒子,叫聰;聰後來成為魏國的將領。

雖然道教開始時基本上是一種非宗教哲學,但是卻最終由此掀起了一場宗教運動。然而雖然作為一種哲學的道教繼續以《道德經》中所表達的思想為基礎,但是道教不久就被芸芸眾生的迷信信念和習慣所囊括,這些信念和習慣相對說來同老子的說教沒有什麼關系。

假定老子實際上是《道德經》的作者,那麼他的影響確實很大。這部書雖然很薄(不到六千中文字,因此足以用一張報紙登載),但卻包含著許多精神食糧。整個系列的道教哲學家都用此書來作為他們自己思想的起點。

在西方,《道德經》遠比孔子或任何儒家的作品流行。事實上,該書至少出版過四十種不同的英文譯本,除了《聖經》之外遠遠多於任何其它書籍的版本。

在中國,儒教大體上是占統治地位的哲學。當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之間出現鮮明的對立時,中國人大都遵從後者。但是老子大體上深受儒家弟子的尊敬。況且在許多情況下,道教思想直接被儒教思想所吸收,因此對數以百萬計的自稱非道教徒的人都有影響。同樣,道教對於佛教哲學,特別是對禪宗佛教的發展有著顯著的影響。雖然今天沒有幾個人自稱是道教徒,但是除了孔子以外,再沒有哪一位中國哲學家對人類思想的影響象老子那樣廣泛和持久。

⑨ 學了道德經以後的感悟有哪些

範文如下:

剛讀完《道德經》,我從中遭到很多啟迪。作者老子是我國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哲學家。這本書是老子的亂世之道和人生哲學,而非我原以為的道德教材。固然只讀了20多頁,但是由於領悟力有限,通讀全書,能了解的一定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了當時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變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變去。指出「物極必反」的通則,無論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其次,老子認識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態度,主張貴柔、守雌,反對堅強和進取,老子的思想是無為。

如今的人普遍都以為他的思想十分消極,其實他的思想更多的包含了對廣闊勞動人民的酷愛。他希望經過它的思想來影響統治階級,讓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養生息,讓老百姓安居樂業。

我認為「無為」包含著順其自然不勉強去做的指導思想,因而能夠浸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就比方說教育理念中也能夠自創。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學習是一件盲目自願的事情,學生只要主動的學習,把學習當成一件快樂的事,才幹夠學有所成,這就需求我們教育者在教育理論中引導學生快樂、輕松、盲目、自願的學習。

教育中的無為而治,不是不論,而是因勢利導,絕不拔苗滋長。不順應自然規律,濫施各種生長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願自覺參與各種奧數,學鋼琴,拉小提琴等培訓常常適得其反。

同時老子的「物極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預言今天的社會。人類所追求的所謂文化,所謂科技,現代化,都應該是為人類效勞的,但是環境污染,能源耗盡,消費率進步,失業率上升,貧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謂高科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人們為了保住工作而工作,無暇關注本身和家庭,有時間的時分沒錢,有錢的時分沒時間。又或者說兩者都沒有。這樣的社會又怎能說是美妙的呢?在高度興旺之後,人類當有所回歸,以免到達極致走向另一面,走到無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國古代十分巨大的思想家,而且在如今,他在全世界的影響力遠遠超越孔子。老子的學說「玄之又玄」,但是我卻沒有能發現「眾妙之門」,自古以來研討老子的人太多太多,但我總以為體會到「物極必反」,「無為」之類的人生哲學,對個人來說更有意義。我以為他的許多觀念值得我們去深深地思索。

⑩ 有人認為《道德經》是一部兵書,原因是什麼呢

如果說讀完《道德經》後只覺得像一本兵書,那麼可能是只讀懂了一小部分,《道德經》總共八十一章,其中只有幾章內容是講解兵法的,詳細地論述了如何用兵取天下,如第三十章,第三十一章,第六十八,六十九章等。《道德經》是舉世公認、玄奧難懂的集大成之作。

從開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可見一斑。"上士聞道,勤而行之;是能治國理政的國君、天子或能輔佐國君天子治國理政的聖人。它是一部治國理政的帝王之學,而不是修身養性、為人處世的市井學說。所以我們一般人無法真正讀懂它就不足為奇。第七十章的"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說明大道至簡,而世人卻不得其門而入,走上旁門左道,甚至反其道而行之,焉有不亂之理。

熱點內容
公司更名後的債權債務法律 發布:2025-01-19 17:15:07 瀏覽:94
湛江法院新聞 發布:2025-01-19 16:58:02 瀏覽:265
要有規章制度的說說 發布:2025-01-19 16:48:14 瀏覽:262
益陽律師收費 發布:2025-01-19 16:37:52 瀏覽:220
第二部婚姻法的重點 發布:2025-01-19 16:00:50 瀏覽:801
湖南省規章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辦法 發布:2025-01-19 15:46:28 瀏覽:527
勞動法最低工資每小時多少錢 發布:2025-01-19 15:26:10 瀏覽:666
律師法原理 發布:2025-01-19 13:58:19 瀏覽:870
考律師怎麼考 發布:2025-01-19 12:48:39 瀏覽:592
青年實踐部部門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9 12:33:06 瀏覽: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