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楷刑法學word
A. 刑法學家張明楷的法理觀念
救女友不救母親可能會犯罪
假如女友韓梅梅與母親同時落水,李雷有能力救人,但只能救一個人,倘若李雷救了韓梅梅後母親不幸遇難,構成犯罪嗎?張明楷教授按照三階層理論體系,從「不作為犯」角度進行了深入淺出的分析。首先,從構成條件符合性看,李雷對母親負有法律上的救助義務,如果事發時他有履行這一義務的可能性,他本可以迴避母親遇難的結果卻沒有迴避,就符合「不作為犯」構成條件。其次從違法性看,不能因為李雷救了女友就認為其行為不違法,因為李雷對女友只有道德義務,不足以與對母親的法律義務構成「阻卻違法的義務沖突」,當然可以認為李雷不作為的違法程度降低。第三從有責性看,李雷具備所有的責任要素,尤其是具有期待可能性。當然,雖然李雷因深愛女友而優先救女友依然構成犯罪,但考慮到「期待可能性」的減少可從寬處罰。不過,如果事態確實危急,李雷根本沒有思考的時間就救助了身邊最容易救助的人,而這個人是其女友,則不可能追究其刑事責任。
未來有可能設立「見危不救罪」
針對很多人因為害怕被訛詐而不敢扶起路邊摔倒的陌生老人,張明楷教授表示,雖然此時在法律上沒有救的義務,但是從道義上仍然要扶,如果遇到訛詐也不必怕,堅決不讓他得逞;一旦對方去法院起訴,他就至少構成虛假訴訟罪,甚至可能觸犯詐騙罪。當然,扶人者要注意證據的收集和保存,法律會鼓勵見義勇為者。圍繞這一問題,張明楷教授還做了前瞻性的探討,表示中國未來有可能設立「見危不救罪」。目前德國、法國等許多國家都規定有這個罪,即當他人生命處於危險狀態時,如果你經過了那個地方救助他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卻沒有救,就是犯罪,在德國處一年以下自由刑,在法國處五年以下自由刑。
自動駕駛汽車帶來的新問題
張明楷教授還指出,科技的發展給刑法帶來了新的挑戰,例如關於自動駕駛汽車的問題,目前各種理論就爭議不休。一輛自動駕駛汽車在自己的線路上遇到違章的數位行人時,可否為了避免數人死亡而軋死一位沒有違章的行人?對此張明楷教授表示,「我傾向於肯定回答,生命是平等的,但是多數和少數是不一樣的。」
B. 求張明楷刑法學pdf( word也行) 我的下冊在圖書館被人偷走了 悲傷
我可以代找圖書PDF高清掃描版,中文圖書4-6元一本。需要就私信我吧。
C. 《張明楷刑法學講義》:從刑法學中體驗思辨的樂趣,以及對正義的關切
文丨雲海
第一次感受到法學思辨的樂趣,是《洞穴奇案》帶來的。 殺人者償命,是我們最為樸素的一種觀點。但是,在這個虛構的洞穴奇案中,面對身處困境之中為了救活其餘四人而吃掉其中一人這一事實,對於倖存的四人是否有罪這個問題,竟然可以提出14種針鋒相對的不同觀點,結論腦洞大開,論證過程又都讓人信服。該書實際上反映了20世紀各個流派的法哲學思想,體現了法哲學思想的多樣性。
讀張明楷的《張明楷刑法學講義》,體驗到的則是一場思維風暴。 在法學學科中,刑法學可以說是最考驗正義感的學科之一。張明楷在書中指出,刑法學是人類智慧的高峰,它關乎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最緊要的問題,其背後則是沉甸甸的社會責任。刑法學的思維模式,就是用嚴謹的邏輯去解決復雜問題,用智慧去追求正義,所以,張明楷主張應該以用智慧追求正義的情懷去學習刑法學。與此同時,盡管為了正義尋求最優解的過程是極其嚴謹和復雜的,但張明楷認為,這也正是學習刑法學的魅力所在,刑法學是一場給所有人的思維風暴,它能夠帶給我們帶來深度思考的快樂體驗。
張明楷是法學界的大拿,中國當代極具影響力的刑法學家,所著《刑法學》堪稱經典,是無數法學學子入門的必讀教材,其《刑法的私塾》,則是精研刑法的進階之作。而 這部《張明楷刑法學講義》,乃是由得到課程轉化而來,秉承了得到講義系列一貫的風格,面向普羅大眾,注重理論介紹和具體案例分析相結合,理論性和易讀性兼具 。即使是法學的外行人士,也可以通過該書輕松入門。
該書按照刑法學的知識體系,分為總論和分論兩部分,分別介紹了刑法學的基本問題、犯罪的成立條件、犯罪形態,以及生活中最常見的6大類罪名。張明楷指出,學習刑法的基本方法,首先是要盡可能熟悉《刑法》的重要條文,其次是要不斷訓練「斷案」能力,也就是判斷案件事實與條文的對應性、符合性,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要永遠追求最恰當、最合理的解釋結論,即心中要充滿正義感。
與正兒八經的專業教材不同的是,該書是問題導向的,意在激發讀者對於刑法學問題的興趣 。書中每一節都設計了一個司法實踐中最具爭議的具體問題,在介紹完刑法學的知識點之後,都會運用專業知識來分析、解決這個具體的問題,方便讀者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加深理解。這種寫法大大增加了該書的趣味性。
比如,對「母親和女朋友同時掉進河裡,應該先救誰?」這個問題感興趣的讀者,就可以直接翻到「不作為」那一節去尋求刑法學上的答案。這是個千古難題,難倒了千年來多少好男兒。好在刑法一舉就解決了這個難題。這個問題實際上涉及到的,是刑法中不作為犯的內容:不作為也可能構成犯罪,不作為犯成立的前提是基於保證人地位的作為義務。也就是說,從法律上來講,你對母親有贍養的義務,而對女朋友只有道義上的救助義務,所以必須先救母親。否則,你就有可能成立不作為的故意殺人罪或者遺棄罪。
由此可見, 刑法學的問題源自生活, 刑法學的目的 也是為了解決棘手問題。 在書中,對類似富有爭議問題的討論還有很多,比如,電車難題、死刑是否有用、警察為了救人質而對綁匪實施暴力是否違法,等等。
因此,法律的生命不僅在於邏輯,也在於生活。張明楷指出, 刑法需要解釋,但不能只有法條文字和漢語詞典,還必須心中永遠充滿正義,在刑法規范和生活事實之間尋找正義、實現正義 。這正是我們學習刑法學、關注刑法學問題的價值所在。
D. 張明楷刑法學第四版 word版
我有張明楷刑法學第四版(word版本)。
E. 求刑法學【第四版】張明楷(146MB小版本高清晰).pdf,
刑法學【第四版】張明楷(146MB小版本高清晰).pdf
提取碼見私信
http://kuai.xunlei.com/d/dHrhBgJqdQDi5ppR069
那個word的只是pdf直接專轉換來的,沒有校屬排,錯誤很多,僅供參考。
F. 張明楷《刑法學》
你好朋友,我看過張明楷教授的第三版《刑法學》這本書,你說的這種情況的意專意思是 如果出現這種極其罕屬見的事情,而法益侵害非常嚴重,刑法沒有規定為有罪,那就是沒有罪,但一樣會承擔民事侵權責任。希望你順利解決問題。
G. 誰有張明楷的刑法學第四版的電子版
我有張明楷刑法學第四版(word版本)。
H. 能幫忙把張明楷刑法學第四版的pdf或word發到郵箱嗎[email protected]謝啦!!
張明楷刑法學第四版
發給你 了
I. 《刑法學第四版》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刑法學》(張明楷)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書名:刑法學
作者:張明楷
豆瓣評分:9.5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1-7
頁數:1132
內容簡介:
《刑法學(第4版)》是張明楷教授風格鮮明、獨步學林的代表作。無論是理論體系的構建,抑或分析問題的邏輯,都帶有強烈的法益思想和濃厚的大陸刑法理論的氣息。
作者在《刑法學(第4版)》中回歸刑法本位,既立足於中國當今社會的現實,又將論題置於世界刑法學之林思考;既評介中國的理論學說,又從學派之爭的視角進行分析;既解釋現行法條,又深究規范背後的理念;既闡述刑法理論上的要害與重點,又提示並解決司法實踐中的難題。
本次新版,二十餘萬字的篇幅擴容中,既有作者對最新刑法修正案和司法解釋的抉微發隱,亦有作者近年來在刑法學術領域中的深考精思。作者一以貫之地以刑法解釋學為本體,發掘成文法的真實含義和內在慾望。新版的體系結構、根本理論及基本方法與前版並行不悖,作者亦不憚以追求真理的學者良心,更改觀點、更新論證。
《刑法學(第4版)》通過豐富的資料實證和敏銳的論斷分析,同時為法科學生和實務人士解惑辯難。因而《刑法學(第4版)》不僅適於刑法學課堂教學及自學之用,也適於司法考試及研究生入學考試的考生系統復習和研究之用,還是實務人士不可或缺的參考書。
作者簡介:
1959年出生,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J. 《張明楷刑法學講義》:知法不犯法
秋遊的路上,大爺大媽們看見了路邊一顆結滿果的棗子樹,不約而同地停下腳步,圍著果樹就是一頓狂摘。你看不過眼想去勸阻,卻被懟一句「摘點怎麼了,路邊的野生的,摘了又不犯法」。得,一句「不犯法」硬是把你憋得出不來聲。
日常生活里,我們沒少拿「不犯法」這個標准為自己的行為做辯護。但到底哪些行為是觸犯了法律,哪些又是合法合理的?要想弄清這個問題,就需要我們去了解法學的知識。
說實話,真正的法律規范就跟數理化一樣,專業得讓人頭疼,真要去研究透那好幾大千的法律規范,想必一般人定會高呼「炸腦子」!
顯然,這個問題專業的法律人士也意識到了。於是,這些 專業人士開始出馬,為我們將難懂的理論化簡成普通老百姓都懂的文字,讓我們有能力做到知法不犯法。
在這些專業的法學著作中,我比較欣賞 清華大學法學教授張明楷 編撰的 《張明楷刑法學講義》 。
這本書圍繞刑法學這門「近在咫尺遠在天邊」的學問,將刑法學是什麼、刑法是如何解決實際問題的這些內容通通囊括進七百頁的精髓中,每一小講都用「理論+案例」的方式,層層剖析一個現實問題,直至讀者明白刑法和案例之間哪種聯系才是正確的。
全書設計了100多個具體問題,比如說「我和你媽同時掉水裡你先救誰」、「經過他人同意使用他人身份證算盜用嗎」。這樣的問題我們沒少思考,卻很難用常識去判斷。因此,有了法律作為判斷依據,我們解決問題的方式也就更清晰。
拿一個大家都比較熟悉的事來說。
「高空拋物」,這個隨著住宅樓層升高而日漸突出的社會問題,在今年三月份,終於以明確的罪名寫進了我們國家的刑法當中。這條新增的法律規范讓我們享受更高質量現代生活的同時,仍然受到法律的保護。
在這條法律規范沒有出現以前,新聞報道過「小孩子從高樓丟玩具」「夫妻吵架一怒之下往樓下扔家電」等內容。在這些報道里,有的是無人傷亡的萬幸,有的卻是無辜被砸的憤怒。隨著這類新聞的增多,一時間人們走在高樓底下都惶恐不安。
人們會害怕「高空拋物」,是潛意識中覺得「高空墜落的物體具有危險性」。其次,無辜被墜落的物體砸傷,還要自掏腰包付醫葯費就太說不過去了。因此,當這個問題越發尖銳起來,對公共財產及老百姓的安全都存在威脅時,刑法也就相應地做出了更新。
當刑法學對某個社會真實問題做出充足的研究之後,就會有對應的法律規范更新到刑法中。這也是刑法之所以存在的根本——解決社會的真實問題。
一個問題要解決,就得有合適的方法。書本裡面,張明楷教授舉了一個問題作為例子開頭——「 在10樓澆花時不小心撞下去一個花盆,構成本罪嗎 」?
普通人好像你和我,如果對法律規范不是那麼了解的話,會基於被砸的這種想像危險,而憤怒地認定行為者有罪。但教授在書的一開始說過「 我們不能簡單地把自己的憤怒當作認定某種行為構不構成犯罪的理由 」。
刑法里有個鐵則—— 罪刑法定 。只有明明白白寫在法典里的罪行和刑罰,才能依法判處。
在「高空拋物」這個情景里,存在主觀故意和客觀過失兩種情況。兩種情況的定罪依據不同、罪名也不相同。
當然,拋擲的物體是燃燒物、爆炸物、傷害性較小的物品還是具有剝奪他人生命的危險物,這些也都是造成不同行為結果的關鍵,同時也是判定罪名的依據。
再一個,拋擲的物品是否傷害到人、是在自家還是工地上拋擲的也在刑法中有著對應的描述及定罪。
仔細讀讀這本刑法學講義,你會發現,那些你想當然論罪的情況或是存疑的行為,書里都給你作出了解答。
身為普通的老百姓,我們不說要像法律精英那樣對這個領域了如指掌,但我們需要去了解一些相關信息,在危急時刻不意氣用事,而是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同時,對法律規范的了解也讓我們更能審慎自己的行為,不侵犯他人的法律權益。
不過,還是有人會說:「法律條條框框太多,行動一點也不自由。」有這樣想法的人,多半就是個「法盲」。
法律的存在,本意不是為了懲罰人。它的出現是為了規范、限制部分存在違法行為的人繼續做出傷害他人權益的行動,它的嚴厲懲罰也是為了震懾具有違法意識但還沒有付諸行動的那些人。
老百姓想要的生活,是幸福的。那什麼才叫幸福?有序開展日常活動、不受生命、財產威脅的生活才是幸福。而這種幸福生活的保障就是法律。
有的人可能會說:「我平日里什麼壞事也不幹,是個守法的好公民。」這樣的自我評價就跟文章開頭說的「老人摘路邊果」的例子是一樣的, 你真的區分清楚道德與法律的界限了么?
就拿在自媒體平台發布評論這個事來說。我們曾經義憤填膺地留下過多少「直抒胸臆」的話?雖然我們的初心不壞,只是希望這個世界能因為更多正義之言的發聲而變得更加美好。但我們不要忘了,思考也好,語言也罷,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就像張明楷教授在第一章第3小節「刑法解釋」中所說:
「任何用語,哪怕核心意義很明確,也總會向邊緣擴展,造成外延的模糊。而且絕大多數用語都有多個意思,如果沒有合理的解釋,就會造成誤解。」
語言的這兩點特性,決定了我們需要對自己的言論慎之又慎。
不是有「刀子嘴豆腐心」這種說法嘛!你的心腸是好的,但表達不當就會造成誤會甚至因此結仇。
所以,我們雖然擁有在網路發言的權利,但要仔細思量從我們手中打出的每一句話。不要讓這個世界因為我們的發聲而亂了它前進的腳步。
沒有法益損害的日子裡,法律就是我們不花一分錢就能擁有的「保險」,它給了我們護體的「金鍾罩」,隔絕了想要傷害我們的行為。倘若遇到了法益受損的事情,這個「保險」還能生效,為我們追討回應有的正義。
21世紀,請當一個知法守法的老好人,而不是一個「不知者無畏」的狂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