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深解

道德經深解

發布時間: 2022-09-12 13:14:42

㈠ 《道德經》解讀

      各位讀者,好久不見了最近在看一本新書叫做《白說》,讀到了寫老子道德經寫說的一張,感覺到了與我們所接觸到社會當中很多問題,以及職場的規則,不謀而合。

文中有多個觀點讓我感觸頗深。

      當天下人都知道什麼是美的時候並不作為潮流,那麼這種美就可能會變成一種丑,就這樣對於女同胞來說,滿大街都穿紅裙子的時候,你再穿紅裙子就會覺得很尷尬,這就是所謂的撞衫。同樣對於無私即為大私也是一樣,當我們將無私也變為是一種自私的時候。我們對於公益活動的得失,就會感受到豁然開朗。因為供應對我們來說,雖然沒有物質上的回報,但是卻有很大的精神回報。

      我們敬愛的周總理也一樣,一生舍己為人,沒有孩子,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也基本無任何資產。一生為民,一世為國。在外人看來這是一種無私。但其實周總理的所作所為正是印證了那個觀點,無私即為大私。他將追求人民的幸福,國家的強大,作為他真正想要去做的事情,作為他的私心。而今天當我們在提到總理一詞的時候。都會想到周總理。

      雖然上文有提到國家領導級人物,那我們接下來也談談老子對領導的看法。

      老子認為領導分為4個層面,第1種領導,下屬知道領導的存在,但是領導基本上不會對他們進行任何的指示或指令。下屬都非常自覺的進行工作和目標達成。第2種領導,下屬願意親近及接近他們。第3種領導下屬,因為位置領導的存在而努力的工作。第4種領導下屬天天背地裡唾罵他。

      這讓我不禁想到我曾經接觸過的各級領導。今天我所在的公司,不管是總經理還是總監,與員工的關系非常的親近,大家之間的稱呼從來沒有級別之分。即便是我們稱呼總經理,也是直接叫名字。這樣的氛圍,和諧而又積極,公司不提倡加班,但是許多員工都自覺加班。每到晚上9點的時候,依然可以看到公司80%以上的員工還在繼續工作。即便是到了晚上12點,公司依然燈火通明。這並不是因為公司的規則。而是員工的自覺。

      相比之下我想到了我之前的公司。管理的方式趨向於軍事化。不管是叫經理還是高經還是總監,都必須要帶上職稱稱呼。即便沒有職稱稱呼,也得要叫個什麼哥什麼姐。加班更是硬性條件。更加重要的是本屬於人工的休息時間也被拿來作為激勵,只有達成了相應的目標才能換取休息時間。所以導致原本是雙休的公司變成了只能是單休,甚至是無休。每當到放假的時候,員工都不願意自學加班,因為選擇在公司持續工作,大多數是因為畏懼領導的存在。兩者相比,高下利見。

      讓員工畏懼的領導,反而很難激發員工工作的自覺性。而讓員工親近的領導,反而會讓員工更願意把工作當成自己的事業。

      以上是關於「飄風不終朝,驟而不終日」的解釋。這讓我不禁聯想到我最近的工作情況。5月份我以Kpi完成率滿分300%。拿下東莞新客戶維護部門第一。作為東莞新客維護部門第一個完成率300%,真正做到了前無古人。一時掌聲不斷,禮品不斷,贊美不斷。可謂人生一下子走到了巔峰。

        但正應了那句話。「飄風不終朝,驟而不終日」,很快我就從第一的位置跌了下來,變成了倒數第一。6月月初根本沒法跑起來,根本的原因來自於專業性。尤其是對於廣告優化的專業性。逐漸我開始能理解,為什麼公司的一些前輩會告訴我,這一切都很正常,作為乙方的廣告優化師就要習慣大起大落。而這樣的大起大落也讓我逐漸能適應。

      「得意時,一日看盡長安花,失意時,潦倒新停濁酒杯」的心境。也讓我在這次失憶當中看到了自己極大的弱點,缺乏廣告優化及賬戶診斷,視頻文案攥寫和設計的能力及專業性。

        我開始能理解,為什麼經濟學當中有一種成本叫做沉沒成本。當公司運轉一切順利,財務報表非常好看的時候,往往會導致我們看不到潛在的風險以及我們自身的不足。而這個風險及不足,其實就是沉沒成本。而發現這其中的成本並且做出相應的改變,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

        簡單來說就是想要獲取更多的利益,首先學會付出。這個呢,是關於人際交往方面的觀點。

        如果從個人的成長角度來看,也有兩全觀點。想要成功必先付出自己的努力。這是第1層觀點。第2層的意思是我們想要不斷的保持進步,首先然後先學會空杯心態。正如四字成語,杯滿則溢,當我們在一個方面做的十分出色的時候,就需要學會將其放空,重新開始。因為如果我們繼續讓自己沉浸於其實所有榮譽於一身的狀態,那說明我們離失敗也不遠了。當我們趕上特別得意的時候,往往是我們最有可能失敗的時候。

        所以當我回想起我這兩個月的經歷,我不得不感嘆這場失敗來得很快,也很及時。因為當我在最得意的時候,看到了我自己的不足,從而讓我擁有了重新開始的意識。

        在道德經當中有一句話叫以正治國,以奇用兵。簡單來說就是治理國家要正打仗用兵要齊,如果我們治理國家很奇,天天琢磨著怎麼算計老百姓,打仗用兵很正,提前把戰略部署都告訴別人,很快我們就會被滅了。

        那麼到了現在我們如何去理解這8個字呢?其實就是做人要正,做事要奇。這教育我們做人,要堂堂正正,做事,要足夠聰明,出奇制勝。

        中國的生產關系。到了很關鍵的階段,我們即將從中國製造轉向中國創造。那麼創造的背後又需要多少的解放呢?我們常常講自主創新,很多人把關注點放在創新上面,設立各種獎項,各種促進的激勵。但是我們都忽略到了另外兩個詞,那就是自主。畢竟每一個科學家應該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願去研究和製作相應的產品,而不是聽處長或聽局長的,因為這樣子是沒有辦法達到更好的創新。

        天下所有人是一定是從簡單開始,大事都是從細節開始,所以聖人從來不認為自己在做什麼大事,但是他最後成為聖人。

        喜歡輕易承諾的人一定常常失信於人,凡事都以為簡單的,最後一定會遇到很多挑戰過不去。

        這一句話它反映了社會當中存在的兩種人是第1種,人生的規劃非常的清晰,公司的規劃也非常的清晰,但是落到實處的執行,卻唯唯諾諾。最終一事無成。

        第2種,人生並沒有非常清晰的規劃,但是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腳踏實地,非常認真對待。大到領導交代的事情,小到每一個工作細節及生活細節。最終這樣的人都會比較成功。

        正如很多人認為改革開放的成功來自於鄧小平有著超級遠見,能夠看清幾十年後發展的中國,但我認為這不是真的。改革初始時強調摸著石頭過河,誰都喜歡有遠見,誰都喜歡有長期的規劃,但是按照當時的國情,這可能嗎?鄧小平同志,他真正的遠見是知道不能做什麼,應該解放什麼,同時順應人性,這是他偉大的地方。

        所以不管於國還是於己,都是從小事慢慢做起,最終成就大事。

㈡ 道德經全文講解

《道德經》主要論述了兩個道與德問題,以下是我收集的相關信息,僅供大家閱讀參考!

《道德經》是「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的說明。文辭古雅,理論簡潔,言中有秘,秘中有訣,非刻意追求,矢志參悟者不可得。昔解者多以優美而空洞的大道理形於筆墨,讀之確能使人心曠神怡,若有所得,究其實際,則僅存空理而難具實用。

《道德經》學說,是從應用中發展起來的,絕非空洞哲理,而有其應用模式。若不如此,有失著者本意,焉不望洋興嘆!

余本天資魯鈍,欲拜當今道教界一位「真道」為師,承蒙不棄,收為門下弟子,跟其學習道學知識。經其指點,在前人基礎上發現道傳古法,言之鑿鑿,通過實驗證明往往偶中,令人驚喜不已,且與《道德經》若何符契。因知《道德經》之文非普通之文,乃成功學巨著。大道無私,不敢隱秘,特將所知所悟寫出以與知音共賞之。

《道德經》是順性命之理立法,主要用太極陰陽、五行八卦描述世界,推演事物,揆度人心向背、事物聚散之理。搞清楚事物之本質,以至掌握事物存在的全過程,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目的是指導行為,去惡從善,發展壯大社會事業,絕非空談玄理。學習《道德經》是用道學幫助自己,指揮自己,保護自己,壯大自己,實際上是靠自己的智慧發展自己。因而「自天佑之,吉無不利」。自者,自己。天,乾為天,為首。即用自己的頭腦保護自己,故能吉利也。「道」的原意就是行走天下,需要用自己的'頭腦保護自己。

黃帝學說主要內容有二:其一、黃帝發明創造了「奇門遁甲」之術;其二、黃帝創《歸藏易》,以坤為首位。老子之學,宗黃帝《歸藏易》,首重坤柔,坤為地,萬物莫不臧於中,坤以藏之,主張致虛極,守靜篤。老子為周朝史官世家,曾是管理周王室的藏書吏,所以學問淵深,對《歸藏》八卦之類稔熟,東周王室內亂,老子辭官歸隱。據歷史記載和學者考證老子的思想便是受了《歸藏》的啟發。老子之「道」便是源自於《歸藏》的「陰陽太極」理論。據不完全統計,《道德經》中有五十多處文字來源於《歸藏》。老子是黃帝學說的集大成者,「奇門遁甲」之術與《歸藏易》在《道德經中》體現的淋淋盡致,老子發展了黃帝學說,老子自創了「養生術』』此三者即《道德經》全部內容。《道德經》分為兩部分為:一、老子全生之道(內以養生延年,外以攝生驅患。);二、《歸藏易》,分為三部分為:一、老子養生之道;二、攝生術(「奇門遁甲」之術);三、《歸藏易》

今以三部分內容分發為主,將《道德經》內容寫出如下:

一、養神練形,健身長壽(老子養生之道)

(一)天元大丹,清靜修煉。

(二)人元金丹,陰陽修煉。

(三)地元神丹,鉛砂燒煉。

二、攝生保命,趨吉避凶(「奇門遁甲」之術)

(一)用執大象,往而不害。

(二)運用奇門,可無死地。

(三)道立於一,抱一全生。

三、歸藏之易,自天佑之(《歸藏易》)

(一)立天之道,曰陽與陰。

(二)立地之道,曰剛與柔。

(三)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道學廣大,拙於悟性,難得精微,不能系統寫出,令人愧煞,濫竽成文,自知膚淺,難等大雅之堂,不怕貽笑大方,用以拋磚引玉,求教於高明。

㈢ 道德經全文及解釋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①,非恆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恆名也。無名④,萬物之始也;有名⑤,萬物之母也⑥。故恆無欲也⑦,以觀其眇⑧;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⑨。兩者同出,異名同謂⑩。玄之又玄⑾,眾眇之門⑿。 [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無之相生也③,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聲之相和也⑥,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⑧,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譯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這是永恆的。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第三章 [原文] 不上賢①,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②,使民不為盜③;不見可欲④,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⑤,實其腹,弱其志⑥,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⑦、弗為而已⑧,則無不治矣⑨。 [譯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導使老百姓不互相爭奪;不珍愛難得的財物,導使老百姓不去偷竊;不顯耀足以引起貪心的事物,導使民心不被迷亂。因此,聖人的治理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經常使老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慾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造事。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麼,天才就不會不太平了。 第四章 [原文] 道沖①,而用之有弗盈也②。淵呵③!似萬物之宗④。銼其兌⑤,解其紛⑥,和其光⑦,同其塵⑧。湛呵⑨!似或存⑩。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⑾。 [譯文] 大「道」空虛開形,但它的作用又是無窮無盡。深遠啊!它好象萬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鋒銳,消除它的紛擾,調和它的光輝,混同於塵垢。隱沒不見啊,又好象實際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誰的後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①;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②?虛而不屈③,動而俞出④。多聞數窮⑤,不若守於中⑥。 [譯文] 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也是沒有仁受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 第六章 [原文] 穀神不死①,是謂玄牝②。玄牝之門③,是謂天地之根。綿綿呵④!其若存⑤!用之不堇⑥。 [譯文] 生養天地萬物的道(穀神)是永恆長存的,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母體的生育之產門,這就是天地的根本。連綿不絕啊!它就是這樣不斷的永存,作用是無窮無盡的。 第七章 [原文] 天長,地久①。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②,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無私邪⑤?故能成其私。 [譯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因此,有道的聖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嗎?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㈣ 道德經最詳細的全文及註解

《老子》來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源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
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
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詳見與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320/19/655616_19557309.shtml

㈤ 老子道德經解釋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專》,是中國古代先秦屬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春秋時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學著作。在先秦時《呂氏春秋·注》稱為《上至經》,在漢初則直呼《老子》。自漢景帝起此書被尊為《道德經》,至唐代唐太宗曾令人將《道德經》翻譯為梵文。唐高宗尊稱《道德經》為《上經》,唐玄宗時更尊稱此經為《道德真經》。古代馬王堆版是上篇《德篇》和下篇《道篇》不分章,現代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後44章為《德篇》。《道德經》這部神奇寶典被譽為萬經之王,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中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㈥ 道德經全文及譯文解釋是什麼

《道德經》全文節選: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翻譯】: 道可以說,但不是通常所說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可以說他是無,因為他在天地創始之前;也可以說他是有,因為他是萬物的母親。

所以,從虛無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奧妙。從實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蹤跡。實有與虛無只是說法不同,兩者實際上同出一源。這種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間萬般奧妙的源頭。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譯】:

1、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為美,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為善,這就是惡了。

2、有和無是相互依存的,難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長和短互為比較,高和下互為方向,聲響和 迴音相呼應,前邊與後邊相伴隨。

3、所以,聖人從事的事業,是排除一切人為努力的事業;聖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語 之外的教化。 他興起萬物卻不自以為大,生養而不據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卻永恆不滅。

作品賞析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㈦ 道德經的解釋

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常會被歸屬為道教學說。其實哲學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為一談的,但《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時,前面所說的哲學,並不能涵括《道德經》(修身立命、治國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道德經》提出了「無為而治」的主張,無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作為一種政治原則,「無為」在春秋末期已經出現。儒家也講「無為而治」,如《論語·衛靈公》:「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朱熹認為「聖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為也。「,實則表達了儒家的德治主張。使「無為而治」系統化而成為理論的是《老子》。他們認為統治者的一切作為都會破壞自然秩序,擾亂天下,禍害百姓。要求統治者無所作為,效法自然,讓百姓自由發展。「無為而治」的理論根據是「道」,現實依據變「亂」為「治」;「無為而治」的主要內容是「為無為」和「無為而無不為」,具體措施是「勸統治者少干涉」和「使民眾無知無欲」。

《道德經》並不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樣,是一部論述道德的著作。事實上,道德二字各有不同的概念。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

其中的名句摘錄:

一、無為而治

二、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三、不進寸而退尺

四、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五、治大國如烹小鮮

六、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七、治人事天,莫若嗇八、道可道,非常道

九、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十、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十一、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十二、為之於未有

十三、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十四、強行者有志十五、處其厚,不居其薄

十六、曲則全,枉則直

十七、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十八、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十九、得之若驚,失之若驚

二十、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二十一、無之以為用

二十二、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二十三、慈、儉、不敢為天下先

二十四、弱之勝強,柔之勝剛

二十五、禍兮福之所倚

二十六、不居功,功自言

二十七、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二十八、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二十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三十、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三十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三十二、見素抱朴,少私寡慾

三十三、持而盈之,不如其己

三十四、損有餘而補不足

㈧ 老子的道德經中,蘊含著哪些很有深意的人生哲理呢



六、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四十四章》,意思是說越是讓人喜歡的東西,想得到它就必須付出代價;珍貴的東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時候也會讓人感到越難過,所以人要知道滿足,懂得適可而止,如此才可長久。


很多時候,人們喜歡的東西,珍藏的事物一旦失去,便怨天尤人,與其那樣,還不如學會知足,滿足眼前,知足的人不會受到屈辱,而懂得適可而止的人不會招致危險, 生活得更長久。


七、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六十四章》,意思是說在人們即將事業成功之時,卻突然放棄了,功虧一簣。而如果做事始終如一,持之以恆,就不會失敗了。


在很多情況下,人們之所以會面臨失敗的困境,並不是說外界因素影響多麼大,而是自己是否能夠遵循自然規律,是否能有始有終。

㈨ 《道德經》是一本有深度的書,你真的讀懂了嗎

我真的讀懂了。對於《道德經》,一個人有一個人的理解。所以,不管自己把《道德經》理解成什麼樣子都是合理的,因為順應本心的理解才能真正的懂得《道德經》中的道理。很多人都覺得《道德經》是老子李耳在離開之時寫給帝王的一部經典著作。後世帝王之中,也的確有不少都運用了《道德經》中的道理和治國的方法。

《道德經》不僅僅是寫給帝王將相的著作。《道德經》中還有很多對平常百姓有用的道理。接下來我摘錄幾句《道德經》中的句子來說一說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三、我對《道德經》中“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的理解

這一句是《道德經》中指引帝王如何獲得天下的方式。老子告訴帝王,如果你是單單的想要土地,這樣是得不到的。天下並不是疆土,而是疆土上生活著的人民。要想取得天下,就得先的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就出自這里。

對《道德經》感興趣的網友可以關注我,在我的文章中有更多對《道德經》的解讀。

㈩ 老子道德經解釋

《道德抄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春秋時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學著作。在先秦時《呂氏春秋·注》稱為《上至經》,在漢初則直呼《老子》。自漢景帝起此書被尊為《道德經》,至唐代唐太宗曾令人將《道德經》翻譯為梵文。唐高宗尊稱《道德經》為《上經》,唐玄宗時更尊稱此經為《道德真經》。古代馬王堆版是上篇《德篇》和下篇《道篇》不分章,現代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後44章為《德篇》。《道德經》這部神奇寶典被譽為萬經之王,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中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熱點內容
公司更名後的債權債務法律 發布:2025-01-19 17:15:07 瀏覽:94
湛江法院新聞 發布:2025-01-19 16:58:02 瀏覽:265
要有規章制度的說說 發布:2025-01-19 16:48:14 瀏覽:262
益陽律師收費 發布:2025-01-19 16:37:52 瀏覽:220
第二部婚姻法的重點 發布:2025-01-19 16:00:50 瀏覽:801
湖南省規章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辦法 發布:2025-01-19 15:46:28 瀏覽:527
勞動法最低工資每小時多少錢 發布:2025-01-19 15:26:10 瀏覽:666
律師法原理 發布:2025-01-19 13:58:19 瀏覽:870
考律師怎麼考 發布:2025-01-19 12:48:39 瀏覽:592
青年實踐部部門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9 12:33:06 瀏覽: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