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曾子思想道德

曾子思想道德

發布時間: 2022-09-12 15:36:50

㈠ 曾子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如何認識「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曾子主張以孝恕忠信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內省、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的孝道觀至今仍具有極其寶貴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做事有沒有盡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沒有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有沒有按時溫習?」

㈡ 曾子大學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大學》的中心思想:著重闡述了提高個人修養、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與治國平天下之間的重要關系。中心思想可以概括為「修己以安百姓」,並以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大學》提出的人生觀與儒家思想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觀的進一步擴展。這種人生觀要求注重個人修養,懷抱積極的奮斗目標,這一修養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觀為主要內涵的。

三綱八目又有階級性, 「明德」、「至善」都是封建主義對君主的政治要求和倫理標准;「格物」、「致知」等八條目是在修養問題上要求與三綱領中的政治理念和倫理思想相結合。

(2)曾子思想道德擴展閱讀:

《大學》的意義:

1、提出了一個政治哲學綱領。《大學》以不長的篇幅使儒家思想理論化、通俗化,便於學者學習掌握,而儒家思想為封建王朝的穩固提供了保障。

2、作為科學啟蒙第一書,它提出的「誠意正心」是必備的科研心態、「格物致知」是認知的唯一途徑、「止於至善」是追求臻美境界,「日日新」是強烈的創新意識。

3、是儒學重要的思想載體。儒學作為中國傳統政治的合法性依據,在中國古代廉政文化建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4、提出的經濟思想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最為有利的文化根基。

5、提出的誠信思想對當代探討誠信缺失的社會根源以及創建以人為本的政治理念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6、《大學》是國學經典之一,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

㈢ 孔子有子曾子等提倡的忠信孝悌仁和思想在今天有何借鑒意義

孔子提出並建立以「孝悌」為基本規范和基礎、以「仁」為最高境界的系統化、理論化、去神化、平民化的單純倫理意義上的孝悌道德規范,是人們日常進行處理倫理關系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則。這樣的理論學說更容易被普通民眾所接受,而且在社會發展中能夠被全體人民普遍認同,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道德營養供給。學習儒家孝悌思想,加強理論認知,有助於個人的道德品質和文化素養的養成。
其次儒家孝悌思想也是一種實踐活動。孔子提出的孝悌思想是用來實踐的,在實踐中規范和調和家庭內部的人際關系,達到社會穩定、維護周禮的客觀效果。要想達到家庭和諧、社會穩定的客觀效果,人們就必須去踐行,這是一種實踐精神,是要落實到個人的日常行動上來。儒家孝悌思想與個人的日常生活相聯系,鼓勵人們在實踐活動中自覺規范言行,嚴格要求自己,這樣就可以提高自己的道德素養,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目標。
從儒家孝悌思想的目的來看,孔子當初提出孝悌思想是為了解決家庭問題進而解決社會問題,「孝悌」原本就是一個家庭觀念。在家庭中生活中,做到最基本最簡單的孝敬父母、尊敬兄長之後,我們才能把其他的事情有條不紊地進行。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儒家傳統中家國一體認為一個國家是一個小家庭的N次放大,只有先「齊家」而後再「治國」、「平天下」。
儒家孝悌思想把親情感情與家國天下聯系起來,演延成了一種愛國思想,個人視報效祖國為最大的孝義和最高尚的德行,也是最崇高的價值追求,就像追孝先祖一樣。這樣「孝悌成為社會秩序穩定、社會關系合理存在、社會生活發展的基礎」。熱愛祖國,隨時隨地為保衛祖國而死是每個人的精神追求,這樣子必然會形成良好的社會秩序和安定的國家局面。因此,儒家孝悌思想在一定時期、一定程度上維持了國家相對的長治久安。

㈣ 曾子認為君子應當重視哪三個方面的道德請簡要概括

君子應該重視的三方面的道德君子,要講信譽講信譽是君子的第一條道德標准一個不講信譽的人,不可能是君子。

㈤ 曾子的主要思想

《曾子·天圓》中指出:「陽之精氣曰神,陰之精氣曰靈,神靈者品物之本也。陰陽之氣各從其行則靜矣。偏則風,俱則雪,交則電,亂則霧,和則雨。陽氣勝,則散為雨露;陰氣勝,則凝為霜雪。陽之專氣為雹,陰之專氣為霰。霰雹者,一氣之化也。」
《曾子·天圓》認為毛蟲羽蟲是陽氣化生的,介蟲、鱗蟲是陰氣化生的。人是倮生的,無羽毛鱗甲,乃是稟陰陽精氣而生。
這就明顯地突出人在萬物天地中的地位。這正是儒家思想的特點。《曾子·大孝》說:「天之所生,地之所養,人為大矣。」認為人是天地間最偉大的,「天地之性為貴」(《孝經》)。《小戴禮記·禮運》中說:「人者五行之秀氣也。」荀子繼承並發展了這一思想,認為人不是順應自然,屈從於自然,而是能動的改造自然。「從天而傾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論》)。發現並重視人的作用,這是儒家思想的精華。 《韓詩外傳》卷一記,曾參為養活父母仕於莒,曾當過「得粟三秉」的官職。雖有從政經歷,但綜觀其一生,仍然是一個孔子式的知識分子形象。其根源在於他那盡守禮約、躬守孝道、不苟同權貴的思想品格。他曾聲言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論語·泰伯》),《莊子·讓王》篇中記載:「曾子居衛,溫袍無表,顏色腫噲,手足胼胝,三日不舉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納履而踵決。曳縱而歌《商頌》,聲滿天地,若出金聲。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故養志者忘形,養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說苑·立節》載:「曾子敝衣以耕,魯君使人往致邑焉。」《韓詩外傳》說「齊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晉迎以上卿,皆不應命。」

㈥ 曾子主張什麼思想

曾子主張的思想就是,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與盛起,一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易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修身,身修而後其家,家齊而後治國,國治而後治天下

㈦ 孔子的弟子曾子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曾子,(前505-前435),名曾參(zēng shēn)字子輿,春秋末期魯國南武城(山東平邑)人。

十六歲拜孔子為師,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積極推行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省身、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的孝道觀影響中國兩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極其寶貴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是當今建立和諧社會的豐富的思想道德修養。

編《論語》、著《大學》、寫《孝經》、著《曾子十篇》,後世尊奉為「宗聖」,是配享孔廟的四配之一。

曾子是儒家正統思想的正宗傳人,他把孔子的思想和學問授給弟子,又將孔子的言行整理成《論語》,上承孔子之道,下開思孟學派,對孔子的思想一以貫之。曾子在儒學發展史乃至中華文化史上均佔有重要的地位。

魯悼公三十二年(前435年),曾子辭世,終年70歲,葬於山東嘉祥滿硐鄉南武山腳下。嘉祥縣南建有曾子廟、曾林(曾子墓)。曾姓後裔均把曾參作為自己的開派祖。

㈧ 曾子的思想。

「陽之精氣曰神,陰之精氣曰靈,神靈者品物之本也。
陰陽之氣各從其行則靜矣。偏則風,俱則雪,
交則電,亂則霧,和則雨。陽氣勝,則散為雨露;
陰氣勝,則凝為霜雪。陽之專氣為雹,陰之專氣為霰。
霰雹者,一氣之化也。

㈨ 曾子孝道故事

曾子認為,孝道是人類社會的根本法則,無所不在,無時不用,無所不包,那就不能僅僅適用於父母與兒女之間,還應該擴展到社會。因而把弘揚孝道與轉變社會風氣進而尋求治世結合起來,主張以孝治民,以孝為政。 曾子說:「先王用來治理天下的有五條原則:尊重有德的人,尊重地位尊貴的人,尊重老年人,尊敬年長的人,慈愛年幼的人。這五條,是先王用來安定天下的原則。為什麼尊重有德的人? 因為他們接近於聖賢之道的要求;尊重地位高貴的人,因為他們接近國君;尊重老年人,因為他們近似自己的雙親;尊敬年長的人,因為他們近似自己的兄長;慈愛年幼的人,因為他們近似自己的兒女。因此,達到孝的最高標准就接近於天子了,達到悌的最高標准就接近於霸者了。之所以說達到孝的最高標准就接近於天子,是因為即使天子也有父母;之所以說達到悌的標准就接近於霸者,是因為即使諸侯也定然有兄長。對上述先王的教導沿襲而不改,就可以用來領導天下國家。」 (「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 貴有德,貴貴,貴老,敬長,慈幼。此五者,先王之所以定天下也。貴有德何為也? 為其近於道也;貴貴,為其近於君也;貴老,為其近於親也;敬長,為其近於兄也;慈幼,為其近於子也 (以上數句,《呂氏春秋·孝行》引。此下數句與上文渾然一體,故亦視為曾子之語。) 。是故至孝近乎王,至弟近乎霸。至孝近乎王,雖天子必有父。至弟近乎霸,雖諸侯必有兄。先王之教,因而弗改,所以領天下國家也。」《禮記·祭義》)從而將行孝和治理國家視為一體。曾子認為,「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因為人死之後容易被忽視,年代隔遠了容易被忘記。如果能事死如生,事亡如存,喪盡其禮而祭盡其誠,並且把這種誠心推而廣之,人民的道德風尚就會歸向淳厚朴實。 在儒家思想中,孝悌與治理國家、移風易俗是一致的。孔子弟子有若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論語·學而》) 曾子認為「孝子善事君,弟弟善事長」(《曾子立孝》),孝養父母與忠於事君,兩者 是一致的。因為曾子的「孝本」思想,要體現的是父母的價值,為了父母的榮耀,可以做官,可以作戰,而且都要干好,否則便是不孝:「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戰陣無勇,非孝也。」 (《禮記·祭義》) 曾子決不是消極避世的人。「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 君子人也」 (《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同上)「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孟子·公孫丑上》)等語,無不透露著他的社會責任感和一往無前的精神。 其謹慎小心和尚勇之氣,並不矛盾。曾子把家庭看成一個小社會:「事父可以事君,事兄可以事師長,使子猶使臣也,使弟猶使承嗣也。」「賜予其宮室,亦猶慶賞於國也;忿怒其臣妾,亦猶用刑罰於萬民也,是故為善必自內始也。內人怨之,雖外人亦不能主也。」(《曾子立事》)在這里,父親儼然是國君,其他則是臣妾。處理好家庭關系,也是一種社會實踐,能當孝子,也能當忠臣,曾子的本意就在於此。 一 「孝」字簡釋 「孝」的觀念產生較早。「孝」字,古作 ,上面為一老人,下面為一小孩。康殷說;「象『子』用頭承老人手行走。用扶持老人行走之形,以表示『孝』。」 [1](P39)東漢許慎則解釋說:「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清段玉裁註:「《禮記》『孝者,畜也。』順於道,不逆於倫。是之謂畜。」 [2](P398)這些解釋雖然是從不同的角度出發,但是意思完全一樣,都認為「孝」是尊敬長輩,侍老奉親。《禮記·禮運》也說;「何為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因此,「孝」首先是一種社會道德原則,是處理家庭中長輩和兒女間關系的准則。然而,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演變,「孝」被封建帝王利用來為他們的統治服務。這樣,「孝」就由道德范疇擴展到了政治范疇。 二 闡發儒家孝道觀的主要經典著作《孝經》 在儒家經典十三經中,《孝經》「是一部字數最少,內容最淺,而影響最大,引起的爭議最多的著作」。 [3](P1)其巨大的影響不是在學術價值上,而是在社會價值上。以致其面世以來,上自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爭相傳習,備加尊崇,影響所及遠至日本、朝鮮等鄰國異族。 《孝經》成書於何時,歷來有不同的觀點,但「今文《孝經》經過劉向整理後,才確定了後來流行本的規模」。 [3](P11)東漢時,《孝經》就被列為儒家七經之一,當時流行的是孔安國傳鄭玄注。自那以後,《孝經》一直受到歷代統治者的高度重視。到唐代,玄宗親自為之作注,更是大力倡行。宋朝學者邢昺為之作疏。現今流行的《孝經》本子,就是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的本子。由於《孝經》將家庭與社會人倫道德緊密結合,加上統治者的積極宣揚,故《孝經》幾乎成了封建時代家喻戶曉的儒家經典。 對於《孝經》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因而也引起了一系列證偽的官司。筆者則認為《孝經》是孔子和曾子所作,我們且看兩例有力的證據。西漢司馬遷《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曾參,南武城人,字子輿。少孔子四十六歲。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死於魯。」司馬遷是位大史學家,治學嚴謹,考證確鑿,加上離春秋戰國時代較近,資料轉抄訛誤甚少,當不會有錯。東漢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也說:「《孝經》者,孔子為曾子陳孝道也。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舉大者言,故曰《孝經》。」《漢書》言「為曾子陳孝道」,即《史記》載「故授之業」。從馬、班兩位史學大家的記載可以看出,《孝經》的最初作者實際上應為兩人:一是孔子;一是曾子。孔子將孝道口述給曾子,曾子將其記錄整理下來,間或插有自己的心得體會。這就是所謂的孔子「述而不作」。他們兩人的關系類似於當今某篇文章口述者和整理者的關系。故筆者認為《孝經》的最初作者應是孔子和曾子。當然,曾子的門人可能也參與了整理《孝經》的工作,於是也有他們的觀點及其在書中對他們先生的尊稱。 今本《孝經》僅一千七百九十九字,凡十八章。 對於《孝經》的內容,宋代理學家朱熹認為「篇首六七章為本經,其後皆傳文」。 [4](卷八十二) 《孝經》一書,對於從帝王將相到黎民百姓之間的各個階層的孝行都有明確規定。但其基本傾向是以倫理道德教育為政治服務,那就是以孝勸忠,以孝治天下,從而達到《大學》里所說的「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最高政治目的。正因為如此,它才得到歷代帝王的極力推崇。 三 孝為德之本 歷代儒學之士大力宣揚 孔孟儒學認為,「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教化的源泉。《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就載: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為德之本的思想在儒家其他著作里也有所反映。有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5](P71)認為孝是仁的基礎。孟子則說:「親親,仁也。」 [5](P430)又說:「仁之實,事親是也。」 [5](P359)將侍老奉親之孝作為仁的實質。《大戴禮記·曾子大孝》載:「夫孝者,天下之大經也。夫孝,置之而塞於天地,衡之而衡於四海,施諸後世,而無朝夕。」指出「孝」是一切德行的起點,是一切德行的大經大本,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根本法則。[6](P475) 「仁」是孔子倫理思想的核心。「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5](P171)「仁者愛人」是孔子對仁的簡明概括。而他又認為 「孝」是「仁」的基礎,「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5](P71)既然孝道觀是孔子倫理思想的最高道德准則,那麼,為了這種理念價值的推行,就必然有一些最具體最直接的行為要求。 儒學創始者非常重視父母子女間的感情交流,並強調子女對父母的尊敬、愛戴和贍養。[7]誠然,行孝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子女對父母的物質奉養,但是孔子並不停留在物質奉養上,他認為僅是物質上的奉養是不夠的,還得在感情上對父母表示真誠的尊敬和愛戴。所以他又說:「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5](P79)如果對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愛戴的話,僅是物質上的奉養,又與犬馬有什麼區別呢?不過,孔子對「孝」的最高闡述是要求子女在父母生前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在父母死後繼承他們的遺志立身。所以孔子說:「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5](P74)周武王和周公旦繼承文王的遺志討滅了商紂王,故孔子贊揚他們說:「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5](P44)司馬遷著《史記》,班固著《漢書》都是立志完成其父遺留下來的未竟事業,是孔子孝道觀最高要求的體現。 孔子對於要求子女孝敬父母做的一些具體行為,典籍中還有如下一些記載: 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5](P79)父母在世時,要以禮侍奉;死了,要以禮安葬,並且按禮儀祭祀。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5](P79)關心父母的病痛是講求孝道之關鍵。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5](P98)就是要求子女經常在父母面前盡些孝心。 孟子對孔子仁孝思想作了進一步的發揮,他認為孝是仁的實質。因此,「事孰為大?事親為大。」 [5](P357)又說:「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 [5](P385)。推已及人,把最初產生和存在於家庭中的孝悌觀念推廣到整個社會,是孟子孝道觀的獨到見解。故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P253) 孔孟以後,宣揚孝道觀的大儒不乏其人。北宋中期,理學領袖關中張載、洛陽二程都大力闡發孔孟儒學孝道觀,從而使孝悌觀念在民眾中得以迅速傳播,並打下深刻的烙印。 張載則把孟子推已及人的孝悌觀念作了更深層次的引申。他提出了「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其幼,聖其合德,賢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殘疾,煢獨鰥寡,皆吾兄弟之顛連而無告者也。於時保之,子之翼也。」 [8](P180) 二程對「仁」與「孝」的關系有了新的認識。他們指出「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言為仁之本,非仁之本。」[9](卷十一)「為仁之本」與「仁之本」是有區別,仁是本,孝是用,不能混為一談。又說:「人無孝悌不可,而不全力以赴盡孝盡悌也不可。」[9](卷二十三)不僅要有孝悌觀念,而且要有孝的行動。 清朝名儒魏源也對孝道有所闡發,他說:「君子之言孝也,敬而已矣;君子之言敬也,孝而已矣。一舉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10](P14)把侍奉雙親的「孝」和「敬」緊密結合起來。這是魏源的新見解。 四 孝為政之本,統治者對孝道大力提倡 孝悌觀念也是統治者為政的根本。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5](P82)有人問孔子為什麼不從政時,孔子引用《尚書》里的話來解釋自己用孝悌觀念來影響社會政治,就是參政了。這一則對話就說明了儒學創史人孔子一開始就將宣揚孝悌觀念的活動看成是政治行為。 《孝經·開宗明義章》雲:「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這就指出了「孝」是倫理道德和政治行為的結合體。而「孝道」對封建政治的重要性在《孝經·三才章》里則體現得更為具體。《孝經·三才章》寫道:「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治理國家以道德教化為基礎,道德教化以孝行為根本,故孝道既行,天下自然垂拱而治。《孝經·孝治章》載:「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只要推行孝悌,就會國泰民安,政治清明。有子也言:「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5](P70)歷代帝王深知提倡孝道孝行對於穩定其統治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對儒家孝道孝行推崇有加。漢代統治者為表示推崇孝道,自惠帝始,給多數皇帝謚號前都加一「孝」字,如「孝惠帝」、「孝文帝」等等。《漢書·藝文志》載:「漢文帝時《論語》、《孝經》皆置博士。」《孝經》受到重視。同時將行孝與否作為選吏的依據,行孝者可以被舉為「孝廉」,由朝廷任命為官。更有甚者,以皇帝九五之尊,撰集註解《孝經》的也屢見不鮮,如晉元帝、梁武帝、唐玄宗等都曾為之作注。 封建統治者重視「孝道」的宣傳,主要是為了達到以孝勸忠的目的,其理論基礎來自於《大學》里的「三綱八目」。 《大學》開篇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是為三綱。就是一要修明天賦善德,二要治國安民,三要達到以上兩項所應當達到的目標。 《大學》的「八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載:「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統治者利用孝道來教化百姓,就是修其身的過程。向廣大民眾宣揚孝行,就是希望以此影響人們,以齊其家。而這兩項措施最終都是為了達到治國平天下的目的。 「治國必先齊其家」[5](P12)指出了以孝齊家對治國的重要性。「孝者,所以事君也」,[5](P12)把人們行孝的對象直接指向為君主。《禮記·祭義》則說 「事君不忠,非孝也。」更加明確地指出對君主不忠,就是不孝的表現。 當然,統治者要推行孝道,還需以身作則,廣敬博愛,規范天下。「所謂平天下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5](P14)正因為如此,歷代帝王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也做出了許多諸如上述一些宣揚孝道孝行的姿態。 除了用一些非強制性手段外,統治者還運用了強制性手段來推行孝道,那就是將儒家「孝」的倫理思想滲透到刑律中,制訂了對「不孝」作出懲罰的法律條文。秦代便繼承先秦「懲治不孝」的傳統,專有懲罰不孝的規定。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簡·封診式》就載:某甲控告其子不孝,要求官府懲治,官府按其所告查辦,「將其子斷足,遷蜀邊縣,令終身毋得去遷所論之」。其後歷朝都有對「不孝」作出懲治的法律條文,而且更加繁密嚴厲。 歷代帝王推崇「孝道孝行」,其終極目的是為了穩定其統治。但不可否認這一行為在客觀上對社會也有一定的良性作用。 五 儒家孝道觀的民間影響 歷代儒學之士在理論上的大力闡發,封建帝王在行動上的推崇,這二者的合力在民間的影響就是《二十四孝》的產生和廣為流傳。 《二十四孝》始成於元代,多數人認為是郭居敬撰輯。 《二十四孝》在民間的影響巨大,流傳甚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兩點:一是它適合中國封建社會地主階級穩定統治的需要,歷代帝王不遺餘力地加以提倡;二是經過幾代儒學之士的闡發,孝悌觀念作為一種社會道德原則在一般民眾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宣揚這一觀念的《二十四孝》自然容易被民眾接受。 《二十四孝》所選孝子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從時間上說,包括了歷史上各個朝代的孝子;從社會地位來說,上自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從年齡上說,孝子中有幼童,有成年,還有老人;老萊子戲綵娛親,漢文帝親嘗湯葯等等典型事例,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總之,《二十四孝》為各式各樣的人物樹立了孝行榜樣。 然而,《二十四孝》的流傳具有雙重性,它既對社會人倫秩序的維護起了重大的良性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扭曲了人們心目中人道性的「孝」的觀念,從而導致了「愚忠」「愚孝」現象的發生。 總之,孝悌觀念既是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優良美德,也是儒學倫理道德的重要內容之一。儒家的宣傳和統治者的提倡,自然有它合理的內核。但不可否認其中也必然雜有不正確的成份,也即後人所說的「愚忠」和「愚孝」。正確地看待孝悌觀念和推崇孝道孝行,就是我們現代人應該引起注意和重視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孝感動天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蘆衣順母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戲綵娛親

熱點內容
湛江法院新聞 發布:2025-01-19 16:58:02 瀏覽:265
要有規章制度的說說 發布:2025-01-19 16:48:14 瀏覽:262
益陽律師收費 發布:2025-01-19 16:37:52 瀏覽:220
第二部婚姻法的重點 發布:2025-01-19 16:00:50 瀏覽:801
湖南省規章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辦法 發布:2025-01-19 15:46:28 瀏覽:527
勞動法最低工資每小時多少錢 發布:2025-01-19 15:26:10 瀏覽:666
律師法原理 發布:2025-01-19 13:58:19 瀏覽:870
考律師怎麼考 發布:2025-01-19 12:48:39 瀏覽:592
青年實踐部部門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9 12:33:06 瀏覽:566
濰坊律師工資 發布:2025-01-19 11:51:13 瀏覽: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