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楊沂孫篆書道德經

楊沂孫篆書道德經

發布時間: 2022-09-15 00:18:59

1. 鄧石如篆書道德經是哪個版本的

鄧石如好像篆書沒有道德經,只有楊沂孫們

2. 清朝寫篆書的都有誰

清代四大篆書家:
在清代書法史上是沒有篆書四大家這個說法的,但按經常書寫篆書作品的書家歸納起來應是:
鄧石如、吳熙載、趙之謙、吳昌碩
他們都是出名的金石家,既然要精篆刻,篆書的功底必不可少,所以他們的篆書功底相當深厚。

3. 楊沂孫的學篆經歷

楊沂孫青年時代即愛好篆書。在常州讀書時還結識了好幾位「毗陵前輩」。如經學家、亦是「常州詞派」的開創者張惠言(字皋文),惠言的弟弟張琦,長於書印的吳育(字山子)等。這幾位都是乾隆時著名篆書家鄧石如的熱心推崇者。楊沂孫的老師李兆洛(字申耆),更與鄧氏父子交往密切。張惠言曾從鄧石如學篆,吳育則與鄧的弟子包世臣為至交。所以,耳濡目染之間,楊沂孫早已對鄧心存景仰。他有一篇《跋鄧山民楹帖》,充分表達了對鄧石如的推崇和心折。不但對其書法予以極高的評價,而且從這一篇短文中,可以窺見楊沂孫學篆書也是自鄧入手,進而形成自己的書風:「余年二十知好山民書,蓋於毗陵先輩習聞諸論,又私喜習篆,故知之獨早。其時吾蘇無人稱之者。道光丙午,山民子守之來虞,益得見其墨跡而識篆隸門徑。及官新安,得山民書近八十幅,四體俱備,庚申八月之變盡失之矣。」 「余初知山民,以吾邑翁竹君,後益服膺。恆思多聚山民各體書。及官新安而果如夙願。然不久而盡失之,意常忽忽,以為大憾。私論山民書當為本朝第一,唯劉文清可頡頏。而篆隸兩體劉皆無之,又在布衣,故為獨絕也。」
楊沂孫書法
楊沂孫認為鄧石如清代「第一」,甚至超過當時書名極高的劉墉。不過,楊沂孫並沒有僅僅停留於對鄧石如的模仿與學習。在篆書方面,他比鄧的弟子和追隨者們視野更為開闊,最終能脫出風靡一時的「鄧派」書風,超越於同代的書家。楊沂孫篆書藝術之所以能達到這樣的成就,顯然與其文字學研究有關。他曾用韻文寫過一篇《在昔篇》,作於去世的前一年。在此文中,他概括了清代嘉、道以來金石學者的重要成就。當然,從中也表達了他自己對篆學的認識與觀點::「我朝太文,碩儒蔚起。沿流溯源,參同就異。段君鏗鏗,首闡精誼。江、錢、嚴、桂,各樹一幟。貫山繼之,會通神旨。為許諍臣,獻可譖不。既定句讀,當審釋例。淵乎粹乎,辯矣博矣。其時善書,張、鄧並時。皋文博雅,完白宏肆。規模秦漢,周秦孔思、靈秀所鍾,超徐邁李。衍其脈者,有朔山子。聖俞夫渠,攘之最似。篆德之衰,將三千歲。嘉、道之朝,諸賢竟采。」 楊沂孫認為,清代文字學在其深度和廣度方面,都較前代有重要拓展。他充分肯定了段玉裁、江聲、錢大昕、嚴可均、桂馥等學者的重要貢獻。對於當代的篆書家,他推服張惠言(皋文)與鄧石如(完白),認為他們的篆書能與三代、秦漢的思想情感相溝通。他還對三千年來篆書衰退的原因作了探究:「秦皇蔑古,李斯獻媚。小篆肇興,籀書乃廢。但尚圓勻日臻茂美。古意漸漓,真形無幾。」秦始皇與李斯以小篆統一天下文字,籀書、古文因而廢止。就實用文字的角度而言,小篆被規范劃一後,更加圓勻整齊,就文字的實用性而言,的確是更加方便。但從書法審美角度看,其與篆籀的古意相去卻更遠了。那麼,怎樣才能超越已經「真形無幾」的小篆,重新振興篆書呢,那就必須上朔於三代鼎彝上的古文字,也就是今天所能見到的金文:「不從其朔,焉喻厥旨。維此吉金,亘古弗敝。得而玩之,商周如對。以證許書,悉其原委。」 而對於《說文解字》的重要性同樣不容忽視:「不曉許書,鎖匙奚恃。不收金鑄,椎輪奚始。」 從以上《在昔篇》中所反映的觀點可見,將上古文字的金文與小篆相融合,以振興篆書,這一思想貫穿於楊沂孫一生篆學之始終。
在楊沂孫的一件手札《致寶生書》(見本卷圖版)中,對於當代的文字訓詁學者王筠(貫山),更是予以了高度評價。他認為王筠的著述,對古代文字的演變作了「追本溯源」,從而糾正了漢代許慎《說文解字》的許多錯誤,是許氏的「諍臣」。在推服王筠的同時,當然也表達了自己與之相同的思想:「貫山雲:『許君主精神與倉頡、籀、斯相貫通,能作《說文》。今人之精神必出許君之前,乃能與許君相貫通而可以讀《說文》』。此論精闢博大,自魏晉以後無人能道之者。蓋小學屆此時如日中天矣。竊謂欲識倉沮製作主原,當觀商周鼎彝文字。叔重所著錄者,皆法李斯小篆,此乃當時之俗體。據小篆之形以論象形,亦尤據隸楷之形以言象形也。故許氏所論,亦多從俗,未盡稽古。古文在漢已不能盡辨其字,況能盡通其義乎。貫山實能據古文以糾許氏,此其所以獨絕也。沂年來於小學頗有心得,間有以知許氏之從俗不足信處。惜乎不能親炙貫山相與證辨也」。乾嘉以來金石朴學和訓詁的新成就,包括貫山的「據古文以糾許氏」,使清人能夠在古文字研究的領域超越漢晉,上朔於三代。而以商周鼎彝文字「探究包沮之源」的這一新視角,卻從書法藝術角度啟示了楊沂孫,使他看到,要想打破早已失去生命力的「玉箸」法而重新振興篆書,也必須取上古金文的書體與篆法,對小篆加以改造,才能另闢新的蹊徑。
楊沂孫的篆學及文字學著作還有:《文字說解問偽》、《完白山人傳》、《石鼓贊》。《印印》四卷,系由楊沂孫篆文,弟子殷用霖執刀的印集,於光緒二年(1876)刊行。篆書《在昔篇》、《說文解字敘》、《說文部首》曾刻石,有拓本行世。另有《管子今編》、《莊子正讀》以及《觀濠居士集》。

4. 繆篆 小篆有哪些名帖

  • [miù zhuàn]

    繆篆,(漢代摹制印章用的一種篆書體)

    刻石呈豎長方形,水成岩石質,四面刻字。碑高1.9米,寬0.48米,四面皆同。正面、左側面刊刻頌揚秦始皇功績文字,背面刻秦二世詔書。小篆體,每面5行,共222字:「皇帝立國,維初在昔,嗣世稱王。討伐亂逆,威動四極,武義直方。戎臣奉詔,經時不久,滅六暴強。廿有六年,上薦高號,孝道顯明。既獻泰成,乃降專惠,親巡遠方。登於繹山,群臣從者,咸思攸長。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功戰日作,流血於野。自泰古始,世無萬數,陀及五帝,莫能禁止。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復起,災害滅除。黔首康定,利澤長久。群臣誦略,刻此樂石,以箸經紀。皇帝曰:『金石刻盡始皇帝所為也,令襲號而金石刻辭不稱始皇帝。其於久遠也,如後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德昧死言:『臣請具刻詔書,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請。制曰:『可。』」該碑刻文今已泐毀37字,尚存185字。

    2: 秦. 李斯 「泰山刻石」

    又名「封泰山碑」: 泰山刻石立於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是泰山最早的刻石。前半部系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巡泰山時所刻;後半部為秦二世胡亥即位第一年(公元前209年)刻制。

    刻石四面廣狹不等。兩刻辭均為李斯所書。書法嚴謹渾厚,平穩端寧;字形公正勻稱,修長宛轉;線條圓健似鐵,愈圓愈方;結構左右對稱,橫平豎直,外拙內巧,疏密適宜。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泰山刻石】《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嶧山。立石,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風雨暴至,休於樹下,因封其樹為五大夫。禪梁父。刻所立石,其辭曰:皇帝臨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飭。二十有六年,初並天下,罔不賓服。親巡遠方黎民,登茲泰山,周覽東極。從臣思跡,本原事業,祗誦功德。治道運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大義休明,垂於後世,順承勿革。皇帝躬聖,既平天下,不懈於治。夙興夜寐,建設長利,專隆教誨。訓經宣達,遠近畢理,咸承聖志。貴賤分明,男女禮順,慎遵職事。昭隔內外,靡不清凈,施於後嗣。化及無窮,遵奉遺詔,永承重戒。

    3: 唐. 李陽冰 「城隍廟記」、「三墳記碑」

    李陽冰在唐代以篆學名世,精工小篆,圓淳瘦勁,為秦篆一大變革,被譽為李斯後小篆第一人,對後世頗有影響。自秦李斯創制小篆,歷兩漢、魏、晉至隋、唐,逾千載,學書者惟真草是攻,而篆學中廢。李陽冰以篆書為己任,始學李斯《嶧山碑》,承玉筋筆法,然在體勢上變其法。線條上變平整為婉曲流動,顯得婀娜多姿。

    《金壺記》稱「陽冰尤精書學,豪駿墨勁,當時人謂曰筆虎。」張旭的筆法也曾得到李陽冰的傳授。暮年所篆,筆法愈見淳勁。自稱:「 斯翁(李斯)之後, 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道也。」康有為《廣藝舟雙輯》稱其為:「以瘦勁取勝,若《謙卦銘》,益形怯薄,破壞古法極矣。」

    當時顏真卿所書之碑,必請李陽冰用篆書題額。清代孫承澤在《庚子消夏記》中也稱,篆自秦漢而後,推李陽冰為第一手,可見對其評價之高。

    4: 清. 鄧石如 「千字文」

    鄧石如(1743—1805)清代篆刻家、書法家,鄧派創始人,安徽懷寧人。初名琰,字石如,避嘉慶帝諱,遂以字行,後更字頑伯,因居皖公山下,又號完白山人、笈游道人、鳳水漁長、龍山樵長,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鏐家八年,盡摹所藏秦漢以來金石善本。

    鄧石如為清代碑學書家巨擘,擅長四體書。尤長於篆書,以秦李斯、唐李陽冰為宗,後學《禪國山碑》、《三公山碑》、《天發神讖碑》、石鼓文以及彝器款識、漢碑額等。他以隸法作篆,突破了千年來玉筯篆的樊籬,為清代篆書開辟了一個新天地。他的篆書縱橫捭闔,字體微方,接近秦漢瓦當和漢碑額。

    鄧石如又是篆刻家,開創皖派中的鄧派。他以小篆入印,強調筆意,風格雄渾古樸、剛健婀娜,書法篆刻相輔相成。鄧石如的印章有著「疏處可以跑馬,密處不使透風」的特色。

    5. 初學篆書應該臨摹什麼貼

    1、可以先臨李斯的嶧山碑、王福庵的《說文部首》。
    2、臨摹碑、帖書目:
    《王福庵書說文部首》
    《鄧石如篆書弟子職》、鄧石如《篆書白氏草堂記六屏》
    吳讓之篆書四條屏《粱吳均與朱元思書》
    楊沂孫篆書《道德經》、《金人銘》
    《趙之謙書漢鐃歌真跡》
    趙鐵山《和銘真跡》(見上海《書法》2001年第7期)

    6. 篆書字貼大全

    1、可以先臨李斯的嶧山碑、王福庵的《說文部首》。 2、臨摹碑、帖書目:《王版福庵書說文部權首》《鄧石如篆書弟子職》、鄧石如《篆書白氏草堂記六屏》吳讓之篆書四條屏《粱吳均與朱元思書》楊沂孫篆書《道德經》、《金人銘》《趙之謙書漢鐃歌真跡》趙鐵山《和銘真跡》(見上海《書法》2001年第7期)

    7. 篆書的代表書家

    李斯最有名氣。
    李斯主張以小篆為標准書體。小篆又稱秦篆,是大篆的對稱,它給人以剛柔並濟,圓渾挺健的感覺,對漢字的規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的出現,是
    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根據《太平廣記》引《蒙恬筆經》記載,是楚國上蔡人李斯所整理。

    李斯(約前284年—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先秦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戰國末年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 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司馬遷著《史記》,設有《李斯列傳》,是現今研究李斯事跡的主要史料來源。
    李斯早年為郡小吏,後從荀子學帝王之術,學成入秦。初被呂不韋任以為郎。後勸說秦王政滅諸侯、成帝業,被任為長史。秦王採納其計謀,遣謀士持金玉游說關東六國,離間各國君臣,又任其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驅逐六國客卿。李斯上《諫逐客書》阻止,被秦王所採納,不久官為廷尉。在秦王政滅六國的事業中起了較大作用。秦統一天下後,與王綰、馮劫議定尊秦王政為皇帝,並制定有關的禮儀制度。被任為丞相。他建議拆除郡縣城牆,銷毀民間的兵器;反對分封制,堅持郡縣制;又主張焚燒民間收藏的《詩》、《書》等百家語,禁止私學,以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還參與制定了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
    秦始皇死後,他與趙高合謀,偽造遺詔,迫令始皇長子扶蘇自殺,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後為趙高所忌,於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斬於咸陽鬧市,並夷三族。
    他年輕時,起初在鄉村做管理文書的小官,後來,隨荀卿學習,當任廷尉。在秦始皇統治期間,李斯以傑出的政治遠見和卓越才能,被任命為丞相。秦統一前,因各諸侯國長期割據分裂,形成了語言異聲,文字異形的局面。秦始皇一直期望著有標準的字體來取代以前流行的異體字,於是便打聽到李斯擅長書法,就把這任務交給他。李斯將大篆字體刪繁就簡,整理出一套筆劃簡單,形體整齊的文字,叫做秦篆。秦始皇看了這些新書體後,很滿意,於是就把它定為標准字體,通令全國使用。當時,人們對小篆的結構不太熟悉,很難寫得稱心如意。李斯就和趙高、胡毋等人寫了《倉頡篇》,《爰歷篇》和《博學篇》等範本,供大家臨摹。

熱點內容
陳舊不合理的規章制度的成語 發布:2025-01-19 11:17:21 瀏覽:203
成都周邊法院 發布:2025-01-19 09:48:34 瀏覽:666
同安法院盧 發布:2025-01-19 09:44:05 瀏覽:211
司法部最新任命司局長 發布:2025-01-19 09:44:01 瀏覽:919
上海法院李罡 發布:2025-01-19 09:18:56 瀏覽:224
北京昌平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19 08:13:05 瀏覽:615
木工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9 08:12:59 瀏覽:986
借條上面的擔保人是不是負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9 08:12:53 瀏覽:811
輸入法立法 發布:2025-01-19 06:59:25 瀏覽:325
爾雅律師 發布:2025-01-19 06:58:15 瀏覽: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