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急立法徵用
Ⅰ 行政法中,徵收與徵用的區別
行政徵收和行政徵用,都是具體行政行為。行政徵收是指行政機關根據法律的規定,以強制的方式無償向相對人徵集一定數額的金錢或者實物的行政行為。行政徵用,是指行政主體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定程序強制徵用相對方財產或勞務的一種具體行政行為。
一、行政徵收與行政徵用的區別主要有以下三點:
1、從法律後果看,行政徵收的結果是財產所有權從相對方轉歸國家;而行政徵用的後果則是行政主體暫時取得了被徵用方財產的使用權,不發生財產所有權的轉移;
2、從行為的標的看,行政徵收的標的一般僅限於財產,而行政徵用的標的除財產外還可能包括勞務;
3、從能否取得補償來看,行政徵收是無償的,而行政徵用一般應是有償的,行政主體應當給予被徵用方以相應的經濟補償。
二、行政徵收的種類主要有:
1、稅收徵收。它是行政徵收中最主要的方面。
2、資源費徵收。在我國,城市土地、礦藏、水流、山嶺、草地、荒地、灘塗等自然資源屬於國家所有。單位和個人在開采、使用國有資源時必須依法向國家繳納資源費。如水資源費的徵收、礦產資源補償費的徵收等。
3、建設資金徵收。為確保國家的重點建設,解決重點建設資金不足問題面向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實施的徵收。如,公路養路費的徵收、港口建設費的徵收、國家能源交通重點建設基金的徵收等。
4、排污費徵收。
5、滯納金徵收。
6、其他法律、法規規定的徵收內容。
三、行政徵用的基本特徵:
1、被徵用方是享有合法財產所有權的社會成員;
2、行政徵用是出於公共利益的需要,如出於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需要徵用私人的房屋等不動產和運輸工具等動產;
3、財產使用權的轉移應當是有期限和按期歸還的,國家對為公共需要轉移財產使用權的社會成員進行補償。
4、行政徵用的決定方式,由於是出於公共利益的需要,所以可以由行政機關單方面決定。但是所謂「公共利益的需要」的確定應當有合法理由和經過法定程序,如經過法定程序生效的行政規劃或者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需要等等。
Ⅱ 立法緊急狀態什麼意思
解釋「立法緊急狀態」就必須先解釋什麼是「緊急狀態」
根據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副主任 汪永清在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講座上的報告解釋如下:
緊急狀態,是指發生或者即將發生特別重大突發事件,需要國家機關行使緊急權力予以控制、消除其社會危害和威脅時,有關國家機關按照憲法、法律規定的許可權決定並宣布局部地區或者全國實行的一種臨時性的嚴重危急狀態。對此,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認識:
第一,國家和社會面臨極端嚴重的危害和威脅。人類社會一直面臨來自自然的或者人類自身引發的各種突發事件的威脅。任何國家和社會都可能因為內亂外患、天災人禍陷於危機狀態。現代社會更是一個高風險社會,而且各類突發事件還呈現涉及領域廣、影響大、危害性強等特點。現在我們所講的突發事件不僅包括傳統的自然災害和內亂,而且還包括各類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經濟危機等。根據突發事件的嚴重性和緊急程度,突發事件可以分為一般突發事件和特別嚴重的突發事件。對一般突發事件引起的危機情況,國家可以根據一般的法律進行控制,個人和單位也可以進行自救自助。但是當這種危機情況嚴重危害到較大范圍內社會生活正常進行甚至威脅國家安全時,就需要通過法律程序使整個國家或者某個區域進入一種臨時性的非常狀態,以便使國家可以依法採取特殊措施及時控制危害。這種非常狀態,在法律上稱之為緊急狀態。緊急狀態與普通應急情況的主要區別,在於危害和威脅的社會公共性、社會整體性和極端嚴重性。也可以說,緊急狀態面臨的是最高程度的社會危險和威脅。
從法治的角度,憲法和法律應當對可以導致緊急狀態的危險和威脅及其程度作出規定,對於不能預見或者難以確定其危險性和危險程度的情況,也應當規定有關國家機關的認定職責和許可權。國外早期立法一般認為戰爭和內亂是引起緊急狀態的主要原因,當代立法還將公共衛生災難、生態環境災難、事故災難、經濟危機、社會公共安全和自然災害納入可以導致緊急狀態的事件。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可以造成極端社會危害性的事件主要可以概括為自然災害、公共衛生事件、事故災難、社會公共安全事件四大類,其他可能導致緊急狀態、但是目前還難以准確預見的突發公共事件,可以由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和最高國家行政機關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
第二,國家機關需要行使緊急權力和採取一切必要的非常措施,否則不足以控制和消除極端嚴重的威脅和危害。由於國家本身和社會整體利益受到威脅和危害,國家必須享有為控制這種極端威脅和危害所必需的緊急權力,採取有效和合法的一切措施。緊急狀態下國家活動的主要特徵,是國家權力呈現向行政機關集中的趨勢,並主要由行政機關實行集中統一指揮和採取非常控制措施。如果客觀情況並不需要具有這種特徵的國家活動,採取一般法律措施就可以控制局面,那就不需要實行緊急狀態。
第三,社會成員將負擔非常社會義務。緊急狀態下受到極端嚴重威脅和危害首先是國家和社會的整體利益,為了維護、保全國家和社會整體利益,社會成員將作出一些犧牲,法律賦予的一些權利將受到一定限制,個人的財產可能被徵用。從國外的情況看,實行緊急狀態、克服緊急狀態危機是要付出高昂代價的,這種代價不僅是物質的,還有人們的心理和精神的,不僅是財產的,還包括法律制度的(中止憲法、法律確定的一些制度等)。因此,實行緊急狀態的條件和期限都要受到嚴格的限制,絕對不允許將緊急狀態永久化,一旦實施緊急狀態的條件不再存在,必須依照法定程序及時宣布解除。
第四,緊急狀態在性質上是一種非常法律狀態。實行緊急狀態的目的是通過對國家一些權力的調整、對社會成員一些權利義務的重新確定,以及時、有效地控制、消除威脅和危害。換句話說,就是要對一些重要法律問題做出新的安排,而且這種新的安排就是要賦予國家一種特別權力,可以對憲法和法律關於國家活動和個人權利的某些規定加以調整。從這個意義上,緊急狀態是一種法律狀態、是一種憲法性制度。作為一種法律制度,緊急狀態要回答的問題是,如何在緊急情況下使國家的活動有所遵循,不允許任何人和任何機構以克服危機為由脫離法律的規范、約束而為所欲為。在憲法意義上,任何國家活動,即使是為了克服嚴重社會危機的行為,都需要在法律授權范圍內開展活動,都有向人民說明其正當性的義務。
總之,實行緊急狀態對一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傷害都會很大,是不得已採取的斷然措施。因此,各國都把有效預防、及時應對各種突發事件、減少緊急狀態的發生,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目標。
Ⅲ 徵用的關於補償
行政徵用應當給予補償。關於行政徵用補償,在理論上有既得權說、恩惠說、社會職務說、特別犧牲說、公用徵收說、公平負擔說等多種觀點,其中特別犧牲說逐漸占據主導地位。該學說認為:「國家原有使人民負擔義務之權力,人民有服從其命令之義務,唯如非加於一般之負擔,而僅使特定人受特別犧牲時,自應予補償,俾合於正義公平之原則。」關於補償標准,各國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確立有不同的原則,如美國是公平合理補償原則,法國是公正補償原則,日本是正當補償原則。我國一些法律,如《憲法》第十條規定:「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土地實行徵收或者徵用並給予補償。」第十三條規定:「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公民的私有財產實行徵收或者徵用並給予補償。」《物權法》第四十四條規定:「因搶險、救災等緊急需要,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可以徵用單位、個人的不動產或者動產。被徵用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使用後,應當返還被徵用人。單位、個人的不動產或者動產被徵用或者徵用後毀損、滅失的,應當給予補償。」《外資企業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戒嚴法》等規定的是「相應補償」原則,另一些法律如《國家安全法》、《人民警察法》、《水法》等則規定的是「適當補償」原則,「相應補償」顯然比「適當補償」的標准要高。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和民主法治的發展,行政徵用似應確立「合理補償」原則較為適宜。所謂「合理補償」,是指補償數額與被徵用財產的實際價值或被徵用人的實際財產損失相當。此外,徵用補償還應遵循一定的程序,並為被徵用者提供法律救濟途徑。
行政徵用屬於行政強製法中的「即時強制」措施,將在行政強制立法中予以規范,而行政徵用的程序將由行政程序法規范。
Ⅳ 行政徵用的憲法基礎
無論各國實行何種性質的經濟制度,保護社會成員的私有財產權都是一項基本的憲法原則。行政徵用作為各國普遍採用的一項以強制方式取得財產的重要法律手段,涉及相對人的私用財產權益,必然有其權力的法源。
在大陸法系國家中,法國是較早建立公用徵收制度的國家,它於1789年頒布的第一個憲法性文件即《人權宣言》中規定:「私有財產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除非由於合法認定的公共需要的明顯要求,並且在事先公平補償的條件下,任何人的財產不能被剝奪。」該項規定構成法國行政徵用制度的權力基礎。日本憲法第二十九條規定:「私有財產在正當補償下得收為公用。」在英美法系國家中,美國1789年憲法修正案第五條規定:「凡私有財產,非有恰當的補償,不得收為公有。」英國的憲法性文件《緊急狀態法》則規定:「內閣在緊急狀態下,可以徵用車輛、土地和建築物。」
中國現行憲法第十條規定:「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土地實行徵收或者徵用並給予補償。」該條構成我國政府行政徵用的權力基礎,是徵用行為立法的根據。
通過比較上述各國憲法所作的規定,不難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各國的行政徵用一般都能在憲法中找到其權力的來源,這在其他種類的行政行為是不多見的。因此,行政徵用行為的重要性可見一斑。為區別於一般的行政執法行為,突出其重要性,其稱為憲法性行政行為,意即該權力來自於憲法的直接授予。
Ⅳ 應急類法律立法方式包括
法律分析:應急有關的立法法規可分為四個層次:一是由立法機關通過的法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等我國還未出台《緊急狀態法》、《公民知情權法》和《緊急動員法》是由政府、行業和企業頒布的應急救援管理的相關規章或條例等是包括預案在內的以企業發布令形式頒布的規定等是與應急救援活動直接有關的一些標准或管理辦法。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二條 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制定、修改和廢止,適用本法。國務院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的制定、修改和廢止,依照本法的有關規定執行。
Ⅵ 什麼叫"緊急法"
即《緊急情況規例條例》,授予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在緊急或危害公安的情況時訂立規例的權力。
2019年10月05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4日召開特別行政會議,會同行政會議決定,引用《緊急情況規例條例》(「緊急法」),訂立《禁止蒙面規例》(「反蒙面法」),以盡快恢復社會秩序,止暴制亂。
《禁止蒙面規例》性質屬先訂立後審議的附屬法例,立法會復會後,將提交立法會審議。訂立該規例的目的是停止暴力,恢復秩序,這也是廣大市民的共同盼望。規例打擊的對象是使用暴力的人士,其他人士有合理需要戴口罩或蒙面,有豁免條款。
(6)緊急立法徵用擴展閱讀
《禁止蒙面規例》會讓有合理辯解使用蒙面物品而違反禁令的人提出免責辯護。這些合理辯解包括但不只限於:先前已存在的醫學或健康理由、宗教理由、或該人從事專業或受僱工作,並在進行與該專業或受僱工作有關的活動時使用蒙面物品以保障自身安全。
此外,如警務人員在任何公眾地方發現任何人使用蒙面物品,並合理地相信該蒙面物品相當可能阻止識辨該人身份,該名警務人員可截停該人,並要求該人除去有關蒙面物品,以核實其身份。沒有遵從有關要求的人最高可被罰款1萬港元及監禁6個月。
Ⅶ 拆遷時如何區分徵收徵用與商業性開發
這個對你有用
物權法中的拆遷
2007年3月16日,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該法第一條立法宗旨確定了保護權利人的物權,該法生效後物權的權利人可以有效的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益了,但目前物權法關於拆遷的內容在實踐中如何運用還是十分籠統的,需要實務中逐步完善。
第一,何謂公共利益?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四十二條規定了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徵收個人的房屋或其他物權。該條確立了一個原則是物的權利人只有在公共利益需要的前提下,才無條件的將物權轉讓給國家;對於非公共利益的商業拆遷,物的權利人可以自主決定是否轉讓自己的物權。這無疑是歷史的巨大進步,但是該法未對公共利益進行界定,卻是一個重要的遺憾,因為目前公共利益在有些情況下難易界定,徵收屬於公權力而不界定公共利益就無法實現立法目的,將嚴重侵犯物的權利人合法利益。
個人認為,公共利益應當符合一下幾個條件:第一公共利益的受益者必須是國家或者不特定人;第二受益人的受益必須是不特定的多方面性,不能以某一方面確定;第三,公共利益的獲益必須具有持久性;第四公共利益的層次性要准確把握,將國家整體利益和地方利益有效把握。
第二、誰來界定公共利益
物權法沒有界定公共利益,今後的公共利益界定或者由立法部門對物權法進行修訂或者司法部門根據物權法的適用情況制定司法解釋。但這兩種都面臨一個嚴重的滯後性,不能有效的維護權利人的合法權益。
比較可靠的是法院在審理案件中依據物權法的規定及案件情況及時界定公共利益了,這符合實際情況,但這需要法院具有很高的中立性,不能被任何力量干擾,公正的行使司法審查裁判權。第七條規定物權的取得和行駛,應當遵守法律,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
第三,強遷問題
強遷問題在我國各地十分普遍,情況也很復雜,對於符合公共利益的拆遷,如果實務中能滿足物權法規定的條件,強遷將變得沒有了存在的條件,因為被拆遷人獲得拆遷款,同時現有居住條件不降低,多數被拆遷人是不會拒絕的;對於非公共利益的拆遷,按照物權法的規定,權利人可以拒絕轉讓物權,此種情況下,不應剝奪權利人的自由意志,所以此種情況下不存在強制拆遷問題。
第四,符合公共利益條件下的拆遷補償問題
物權法第四十二條第三款規定徵收個人房屋,應當依法給予拆遷補償,徵收個人住宅的,還應當保障被徵收人的居住條件。這確立了公共利益條件下拆遷個人住宅,權利人雖然必須轉讓物,但是獲得了兩個保障:第一是獲得補償權,第二是獲得現有居住條件不降低的權利。這樣可能在目前情況下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釘子戶。目前房價高漲不下,而以往拆遷都是按照被拆遷房屋價值評估計算的,但是實際中這種標准計算出的補償款要獲得同樣的居住條件幾乎不可能,所以如何有效的解決這個問題成為一個最現實的問題了。個人認為解決這樣的有效方式必須按照房屋在沒有被拆遷條件下的市場價值計算補償款,這樣可能問題就好解決了。
縱上,實際中的拆遷問題還很多,如何在物權法下有效的維護權利人的利益將是最重要的問題,也關繫到物權法的適用情況。
Ⅷ 海南:明年起將規范徵收徵用行為,明確這些補償方式
12月3日,《海南自由貿易港徵收徵用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在海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官網公布。
該《條例》重點明確了徵收、徵用及其補償等事項。
以下是公告和《條例》全文
海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公告
第105號
《海南自由貿易港徵收徵用條例》已由海南省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一次會議於2021年12月1日通過,現予公布,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海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2021年12月1日
海南自由貿易港徵收徵用條例
(2021年12月1日海南省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一次會議通過)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規范徵收徵用行為,維護公共利益,保障被徵收徵用人合法權益,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海南自由貿易港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為了公共利益需要徵收土地的,經依法批准後,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予以公告並組織實施。
市、縣、自治縣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的房屋徵收與補償工作。市、縣、自治縣人民政府確定的房屋徵收部門組織實施本行政區域的房屋徵收與補償工作。市、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和本級人民政府規定的職責分工,互相配合,保障房屋徵收與補償工作的順利進行。
市、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以下簡稱徵用實施單位)依照職責,負責組織實施徵用不動產、動產的工作。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三條 徵收應當遵循決策民主、程序合法、結果公開、補償公平合理的原則。
徵用應當遵循效能優先、補償公平合理的原則。
第四條 實施徵收徵用,應當嚴格依法保護各類投資者和權利人的合法權益。
第五條 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有遵守徵收徵用法律法規的義務,並有權對違反徵收徵用法律法規的行為提出檢舉和控告。
第二章 徵收與補償
第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擬徵收農民集體所有土地的,應當在徵收預公告發布前,就徵收需要是否符合法律規定的公共利益情形進行認定,必要時可以組織有關部門、相關領域專家論證。
在市、縣、自治縣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的城鎮開發邊界內實施成片開發,公共利益情形的認定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第七條 對城市更新中舊住宅區拆除重建項目,已簽訂補償協議的專有部分面積和業主人數佔比均不低於百分之九十的,市、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可以按照法律、行政法規及本條例有關規定對未簽約部分房屋實施徵收。
第八條 不動產所有權人因不動產被徵收,導致徵收預公告確定范圍外相關聯的不動產無法實現合理使用的,可以申請將其納入徵收范圍。
第九條 徵收集體土地、國有土地上房屋的相關程序,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第十條 徵收集體土地應當依法給予公平合理的補償,確保被征地農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長遠生計有保障。
市、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將被征地農民納入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從業人員養老保險和再就業保障等體系。建立被征地農民服務和勞動技能培訓機制,對被征地農民建檔立冊,有針對性地進行實用技能培訓。用地企業新增崗位同等條件下應當優先錄用被征地農民。支持勞務派遣服務公司派遣有條件的被征地農民異地就業。
第十一條 徵收農用地和未利用地的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標准由省人民政府制定的區片綜合地價確定;徵收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補償標准,按照省人民政府規定確定。
徵收集體土地涉及農村村民住宅的,應當尊重農村村民意願,採取重新安排宅基地建房、提供安置房或者貨幣補償等方式給予公平合理的補償。
徵收集體土地涉及農村村民住宅以外的其他建築物、構築物,重新安排用地的,對其建築物、構築物按照重置價格結合成新給予貨幣補償;不能重新安排用地的,按照市場價格給予貨幣補償。青苗及地上其他附著物補償費按照省人民政府規定的標准執行。
徵收集體土地可以根據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農民意願,採取補貼資金、留用地、留物業等方式,讓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的分配標准和分配方式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二條 對被徵收房屋及其他不動產價值的補償,不得低於徵收決定公告之日被徵收房屋及其他不動產類似不動產的市場價格。被徵收房屋及其他不動產的價值,由具有相應資質的不動產價格評估機構評估確定。
被徵收人可以選擇貨幣補償,也可以選擇房屋產權調換。
第十三條 因徵收造成搬遷和臨時安置的,應當支付搬遷補償費、臨時安置費。涉及住宅的,臨時安置費按照租賃與被徵收房屋面積、地段相當的住宅所需費用平均價格確定,且不低於保障被徵收住宅所有權人基本居住條件所需費用。
第十四條 徵收非住宅房屋及其他不動產造成停產停業損失的,應當根據房屋被徵收前的效益、停產停業期限等給予補償或者按照市場價格補償。
第十五條 集體土地、國有土地上房屋的徵收補償費應當在補償協議約定的期限內或者征地補償安置決定、房屋徵收補償決定公告發布之日起三個月內全額支付到位。發生遲延的,支付的補償應當包括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的適當利息。
第三章 徵用與補償
第十六條 因搶險救災、疫情防控等緊急需要,徵用實施單位在調用現有儲備資源、緊急采購後,仍無法滿足緊急需要的,可以依法對組織、個人所有的不動產、動產實施徵用。
徵用組織、個人的不動產、動產應當與緊急情況可能造成社會危害的性質、程度和范圍相適應。徵用實施單位有多種方式可以選擇應對緊急需要的,應當選擇有利於最大限度保護組織、個人權益的方式。
本條例所稱徵用的不動產、動產包括組織、個人所有或者使用的土地、房屋、場所、設施、運輸工具、工程機械和其他物資等。
第十七條 徵用實施單位可以在職責范圍內對緊急需要可能徵用的不動產、動產,通過信息共享或者調查登記了解相關情況。對可能徵用的不動產,應當建立徵用預備目錄,並制定不動產徵用預案,報本級人民政府備案。
徵用預備目錄應當及時更新。
第十八條 徵用實施單位應對緊急需要依法徵用不動產、動產的,應當向被徵用不動產、動產的組織或者個人發出應急徵用憑證。
特別緊急情況下無法當場發出應急徵用憑證的,應當在實施徵用開始後四十八小時內補發。
應急徵用憑證應當載明徵用依據、事由及被徵用不動產、動產的名稱、數量、規格、技術保障要求、交付時間和地點、徵用期限等。
第十九條 組織或者個人收到應急徵用憑證後,應當及時配合交付被徵用的不動產、動產,必要時安排相關操作人員、技術指導人員等專業人員及後勤保障人員協助做好徵用工作。
徵用實施單位應當與被徵用不動產、動產的組織或者個人辦理交接手續。
第二十條 被徵用不動產、動產使用完畢或者應急徵用憑證確定的徵用期限屆滿後,徵用實施單位應當通知被徵用不動產、動產的組織或者個人,憑應急徵用憑證辦理返還交接手續。
被徵用的不動產、動產毀損、滅失的,徵用實施單位應當一並出具毀損、滅失證明。
第二十一條 徵用實施單位應當自返還交接手續結束後三十個工作日內,主動會同有關部門對被徵用不動產、動產的組織或者個人提出徵用補償建議;組織或者個人也可以自返還交接手續結束後,向徵用實施單位提出補償要求。
徵用實施單位可以就徵用補償金額與被徵用不動產、動產的組織或者個人進行協商,協商一致的,簽訂徵用補償協議;協商不成的,按照市場價格確定徵用補償金額。
徵用實施單位應當在補償金額確定後十五個工作日內作出徵用補償決定,並及時向被徵用不動產、動產的組織或者個人支付補償費。
第二十二條 造成不動產、動產毀損、滅失的,按下列標准給予補償:
(一)毀損但經維修能夠恢復使用功能的,補償金額按照必要的維修費用支出確定;
(二)滅失、無法維修、經維修無法恢復使用功能或者維修費用超過財產毀損前價值的,補償金額應當綜合考慮財產重置成本、綜合成新率、凈殘值等因素確定;
(三)法律法規對補償標准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二十三條 因徵用不動產、動產造成組織或者個人停產停業的,應當補償停產停業期間需要支付的水、電、房租、人員工資等必要費用。
因徵用造成個人住宅毀損的,徵用實施單位應當及時給予修復,在修復期間,應當保障被徵用人的居住條件。
第二十四條 除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外,徵用實施單位應當在政府門戶網站或者其他互聯網政務媒體、新聞媒體上對徵用不動產、動產的補償標准、補償金額等予以公告,接受社會監督。
第四章 法律責任
第二十五條 國家工作人員在徵收徵用工作中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第二十六條 組織、個人採取暴力、威脅等方法阻礙依法進行的徵收徵用與補償工作,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處罰。
第二十七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的行為,本條例未設定處罰而相關法律法規另有處罰規定的,從其規定。
違反本條例規定的行為,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章 附 則
第二十八條 本條例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規范徵收徵用行為 嚴格依法保護產權
——《海南自由貿易港徵收徵用條例》解讀
省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 省資規廳
經濟主體財產權的有效保障和實現是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產權保護,圍繞依法有效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組織和公民財產權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2016年11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中明確要求完善財產徵收徵用制度,《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進一步授權海南制定出台自由貿易港徵收徵用條例。2021年12月1日,海南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海南自由貿易港徵收徵用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條例》根據國家法律和有關規定,借鑒一些先進國家和地區的經驗做法,結合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實際,創新性地規定徵收方式,進一步明確徵收徵用補償的范圍、形式和標准,體現了對公共利益的維護和對財產所有權人的保護。《條例》共五章28條,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亮點:
一、借鑒國際通行規定,推進徵收、徵用制度與國際接軌。《條例》借鑒新加坡、香港等自貿港立法例,將國際在徵收徵用方面的一些通行規定納入此次立法進行規范。一是明確徵收徵用的目的和原則。徵收應當遵循決策民主、程序合法、結果公開、補償公平合理的原則,徵用應當遵循效能優先、補償公平合理的原則。二是明確徵收的擴展。不動產所有權人因不動產被徵收,導致預公告確定范圍外相關聯的不動產無法實現合理使用的,可以申請將其納入徵收范圍。三是明確徵用條件與限制。徵用組織、個人的不動產、動產應當與緊急情況可能造成社會危害的性質、程度和范圍相適應,有多種方式可以選擇應對緊急需要的,應當選擇有利於最大限度保護組織、個人權益的方式。四是明確補償款的支付期限和遲延履行利息等。徵收補償費應當在補償協議約定的期限內或者征地補償安置決定、房屋徵收補償決定公告發布之日起三個月內全額支付到位,如發生遲延,支付的補償應當包括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的適當利息。徵用應當在補償金額確定後十五個工作日內作出徵用補償決定,並及時向被徵用不動產、動產的組織或者個人支付補償費。
二、總結本省成熟做法,提升制度層級。《條例》在總結我省「三塊地」改革經驗做法的基礎上,將徵收集體未利用地的補償標准、徵收集體土地的多元化安置保障方式等我省農村土地徵收制度改革中的成熟經驗上升為地方性法規。一是規定了徵收農用地和未利用地的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標准由省人民政府制定的區片綜合地價確定;徵收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補償標准,明確按照省人民政府規定確定。二是建立和被征地農民長遠生計保障措施,規定被征地農民服務和勞動技能培訓機制,對被征地農民建檔立冊,有針對性地進行實用技能培訓。用地企業新增崗位同等條件下應優先錄用被征地農民。同時,支持勞務派遣服務公司派遣有條件的被征地農民異地就業。三是明確被徵收房屋及其他不動產價值的補償,不得低於徵收決定公告之日被徵收房屋及其不動產類似不動產的市場價格。並對因徵收行為造成搬遷、臨時安置或者停產停業損失的補償作了規定。四是徵收集體土地可以根據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農民意願,採取補貼資金、留用地、留物業等多種方式,讓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三、吸收先進經驗,解決海南城市更新中的實際問題。城市更新改造是城市規劃實施的組成部分,是對城市整體空間與土地價值的重構。開展城市更新的目的是落實城市規劃,提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水平,完善公共服務配套設施,改善人居環境質量,實現對周圍片區的良性輻射,帶動整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符合《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有關規定精神。《條例》借鑒了香港自貿港為重新發展而強制售賣的做法以及深圳經濟特區城市更新立法的規定,規定對城市更新中舊住宅區拆除重建項目,已簽訂補償協議的專有部分面積和業主人數佔比均不低於90%的,市、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可以依照法律、行政法規及《條例》有關規定對未簽約部分房屋實施徵收,此舉對海南推進城市更新具有重要意義。
四、細化徵用相關程序。《條例》徵用與補償部分規定了徵用條件與限制、徵用調查、徵用決定、被徵用人義務與交接、補償協商與補償標准和徵用監督等,對徵用的具體程序和補償標准作出詳細規定,使效能優先、補償公平合理原則得以落實。一是明確非緊急不徵用。實施徵用僅限於因搶險救災、疫情防控等緊急情況,徵用實施單位在調用現有儲備資源、緊急采購後仍無法滿足需要的情形;並要求徵用實施單位應當選擇有利於最大限度保護組織、個人權益的方式。二是建立徵用預備目錄。徵用實施單位可以通過信息共享或者調查登記的方式,了解可能實施徵用的不動產、動產的相關情況,對可能徵用的不動產建立徵用預備目錄、制定徵用預案。三是明確被徵用人協助義務。規定組織或者個人收到應急徵用憑證後,應當及時配合交付被徵用的不動產、動產,協助做好徵用工作,必要時安排相關操作人員、技術指導人員等專業人員及後勤保障人員協助做好徵用工作。四是規定徵用補償啟動方式和標准。徵用實施單位應當自返還交接手續結束後三十個工作日內,主動會同有關部門對被徵用不動產、動產的組織或者個人提出徵用補償建議,組織或者個人也可以自行向徵用實施單位提出補償要求。五是完善徵用補償范圍。在落實《民法典》關於對被徵用的不動產或者動產毀損、滅失給予補償規定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徵用停產停業期間需要支付的水、電、房租、人員工資等必要費用的補償等。
五、加強各類投資者和權利人權益的保護。為進一步規范徵收、徵用行為,推進徵收、徵用制度與國際接軌,《條例》規定實施徵收徵用,應當嚴格依法保護各類投資者和權利人的合法權益,打造公開、透明、可預期的自由貿易港投資環境,充分彰顯了海南自由貿易港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的堅定決心。
Ⅸ 誰能告訴我在中國與土地徵用相關的法律法規都有那些啊
一、法律
1、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節錄) (2004年月14日)
2、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節錄) (1986年4月12日)
3、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節錄) (2002年12月28日)
4、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節錄) (1998年4月29日)
5、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2004年8月28日)
6、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 (1994年7月5日)
7、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1989年4月4日)
二、行政法規及國務院文件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 (1998年12月27日)
2、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 (1990年5月19日)
3、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節錄) (1988年6月lO日)
三、部門規章、規范性文件
1、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示範章程(節錄) (1956年6月30日)
2、關於人民公社的十八個問題(節錄) (1959年4月)
3、中共中央關於農村人民公社當前政策問題的緊急指示信(節錄) (1960年11月3日)
4、中共中央關於改變農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單位問題的指示(節錄) (1962年2月13日)
5、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 (1962年9月27日)
6、關於貫徹執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節錄) (1984年8月30日)
7、國務院、中央軍委關於妥善處理軍隊與地方部分房地產權屬問題的通知 (1988年7月18日)
8、鐵路用地管理辦法(1992年10月27日)
9、確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若干規定(1995年3月11日)
10、土地登記規則(1995年12月28日)
10、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土資源部、農業部關於依法保護國有農場土地合法權益意見的通知(2001年2月2日)
11、土地權屬爭議調查處理辦法(2003年1月3日)
12、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處理辦法(1996年9月26日)
13、國家土地管理局關於變更土地登記的若干規定(1993年2月23日)
14、國家土地管理局印發《關於認定收回土地使用權行政決定法律性質的意見》的通知(1997年)
15、關於印發對大慶油田土地權屬問題的協調處理意見的通知(1999年3月8日)
16、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於轉發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浙江省土地管理局《人民法院在執行案件中涉及土地權屬等有關問題的處理意見》的通知(1999年5月24日)
17、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浙江省土地管理局關於印發《人民法院在執行案件中涉及土地權屬等有關問題的處理意見》的通知(1999年3月15日)
18、關於依法加快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發證工作的通知
19、土地登記資料公開查詢辦法 (2002年12月4日)
20、關於進一步規范土地登記工作的通知 (2003年11月14日)
21、關於劃撥國有土地使用權抵押登記有關問題的通知 (2004年1月15日)
2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轉發國土資源部《關於國有劃撥土地使用權抵押登記有關問題的通知》的通知(2004年3月23日)
23、國土資源部印發《關於加強農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見》的通知(2004年11月2日)
關於加強農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見 (2004年11月2日)
四、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
1、最高人民法院、財政部、司法部關於同意西南財政部規定的房地產典期滿後超逾十年未經回贖得申請產權登記的意見的聯合通令 (1952年7月31日)
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處理農村合作化後所發生的土地、繼承糾紛的復函(節錄)(1958年3月26日)
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同一土地登記在兩個土地證上應如何確認權屬的復函 (1992年7月9日)
4、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土地被徵用所得的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應歸被征地單位所有的復函 (1995年1月16日)
5、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房地產管理法施行前房地產開發經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 (1995年12月27日)
6、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能否將國有土地使用權折價抵償給抵押權人問題的批復(1998年9月3日)
7、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破壞土地資源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0年6月16日)
8、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行政復議法》第三十條第一款有關問題的批復(2003年2月25日)
9、農業部辦公廳、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於印發國有農場土地確權登記工作座談會紀要的通知(2003年6月16日)
10、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破產企業國有劃撥土地使用權應否列入破產財產等問題的批復(2003年4月16日)
11、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房地產管理機關能否撤銷錯誤的注銷抵押登記行為問題的批復(2003年11月17日)
1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國有土地使用權轉讓合同及相關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徵求意見稿)
1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破壞林地資源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5年12月26日)
五、法律法規適用解釋及函復
1、關於開墾荒地的產權問題給江西省人民政府的復函(1953年11月5日)
2、國家土地管理局地籍管理司對大連市土地局「關於以國有土地聯建,其土地使用權歸屬問題的請示」的答復(1989年11月13日)
3、國家土地管理局關於對砂金生產用地意見的函(1989年11月17日)
4、國家土地管理局關於對灘塗管理問題的復函(1989年11月12日)
5、國家土地管理局關於林地、灘塗及礦山企業用地確權發證問題的批復(1989年12月16日)
6、國家上地管理局對貴州省關於公路兩側留用地發證問題的批復(1990年2月19日)
7、國家土地管理局、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關於水利工程用地確權有關問題的通知(1992年2月24日)
8、國家土地管理局關於對山東省土地管理局有關土地權屬問題請示的答復(1992年2月22日)
9、國家土地管理局對福建省土地管理局關於國營林場在所經營的林地內建護林哨、開林業公路、蓋辦公樓是否向當地土地管理部門提出申請辦理用地手續的請示的復函(1992年2月25日)
10、國家土地管理局地籍管理司關於對農場用地確權有關問題的函(1992年6月2日)
11、國家土地管理局地籍管理司關於對天津市土地管理局有關土地權屬糾紛處理意見請示的批復(1992年6月15日)
12、國家土地管理局對重慶市國土局土地登記中幾個問題的請示的批復(1992年6月23日)
13、國家土地管理局地籍管理司對福建省土地管理局有關土地權屬問題請示的批復(1992年7月13日)
14、國家土地管理局對寧波市關於寧波汽車製造廠等成建制劃轉北京內燃機總廠涉及土地使用權有關問題的請示的批復(1992年11月17日)
15、國家土地管理局地籍管理司關於對土地確權有關問題請示的答復(1993年2月2日)
16、國家土地管理局關於對土地權屬有關問題請示的答復(1993年2月3日)
17、國家土地管理局關於對黑龍江省土地管理局有關土地權屬問題請示的答復(1993年8月18日)
18、國家土地管理局關於對鐵路用地登記發證問題的復函(1994年1月19日)
19、國家土地管理局地籍管理司關於單位分立引起土地使用權糾紛問題請示的答復(1994年9月5日)
20、國家土地管理局地籍管理司關於土地使用權糾紛有關問題的答復(1994年9月6日)
21、國家土地管理局對關於烏魯木齊鐵路局要求收回退耕土地有關問題的請示的批復(1994年9月8日)
22、國家土地管理局對青海省土地管理局關於國有土地管理工作中幾個具體問題的請示批復(1994年9月15日)
23、國家土地管理局地籍管理司關於對富陽市有關土地權屬爭議問題的回復(1994年9月15日)
24、國家土地管理局地籍管理司關於請研究處理衡陽市有關土地權屬問題的函(1994年9月27日)
25、國家土地管理局對遼寧省土地管理局關於對執行《土地管理法》第十九條規定的請示的批復(1994年11月10日)
26、國家土地管理局地籍管理司關於對宗教部門自用土地涵義的答復(1994年10月11日)
27、國家土地管理局地籍管理司關於對北京市土地管理局《關於土地權屬問題的請示》的答復(1994年12月3日)
28、國家土地管理局地籍管理司關於對農民集體土地確權有關問題的答復(1994年12月9日)
29、關於對蝦嶺頭西南面爭議土地確權如何適用法律問題的復函(1995年2月24)
30、國家土地管理局關於對天津市海口路公園土地權屬問題的批復(1995年3月13日)
31、國家土地管理局對山西省土地管理局關於《確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若干規定》中第五十六條適用范圍的請示的復函(1995年7月31日)
32、國家土地管理局對魯土籍函字[95]第17號文的復函(1995年8月1日)
33、國家土地管理局對遼寧省土地管理局關於確認土地權屬政策有關條款的請示的批復(1995年8月11日)
34、國家土地管理局地籍管理司關於對有關土地權屬爭議處理決定行文問題請示的批復(1995年9月19日)
35、國家土地管理局對浙江省土地管理局有關確權問題請示的批復(1995年lO月25日)
36、國家土地管理局對陝西省土地管理局關於河灘地確權問題的請示的批復(1995年10月31日)
37、國家土地管理局對浙江省土地管理局關於土地確權登記中有關問題的請示的批復(1995年11月9日)
38、對錯發土地使用證如何更正問題的答復(1996年1月15日)
39、國家土地管理局關於土地權屬問題的批復(1996年3月6日)
40、國家土地管理局對廣東省國土廳關於確權有關規定是否適用確認林地所有權和使用權問題請示的批復(1996年3月7日)
41、國家土地管理局關於確認通遼車站鐵路用地圖紙法律效力的函(1996年4月17日)
42、國家土地管理局對中條山有色金屬公司蓖子溝礦采礦崩落區土地權屬問題意見的函(1996年5月23日)
43、對天津市土地管理局關於墳地及公用房屋用地登記問題的請示的批復(1996年9月17日)
44、國家土地管理局對河南省土地管理局關於洛陽市土地權屬問題的請示的批復(1996年9月23日)
45、對陝西省土地管理局關於西安市香米園穆斯林墳地權屬問題的請示的批復(1996年10月9日)
46、國家土地管理局對遼寧省土地管理局關於土地權屬問題的請示的批復(1996年11月14日)
47、國家土地管理局對安徽省土地管理局有關土地權屬問題的批復(1996年11月28日)
48、國家土地管理局對浙江省關於注銷土地登記進行公告的請示的批復(1996年12月26日)
49、國家土地管理局對廣西壯族自治區土地管理局有關土地權屬問題的批復(1997年3月4日)
50、國家土地管理局對山東省土地管理局有關黃河灘地權屬問題的復函(1997年5月21日)
51、國家土地管理局對河南省土地管理局有關庫區消落地行使管理權問題的批復(1997年7月3日)
52、國家土地管理局對浙江省土地管理局關於土地登記中有關問題的請示的批復(1997年8月11日)
53、國家土地管理局對最高人民法院法經(1997)18號函的復函(1997年8月18日)
54、國土資源部辦公廳對九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177-l號議案的答復(1998年5月27日)
55、國土資源部關於對收回被司法機關查封國有土地使用權問題的批復(1998年12月11日)
56、國土資源部對確定土地使用權有關問題的批復(1999年1月19日)
57、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於四川省廣元軍用舊機場產權處理意見的函(1999年6月2日)
58、國土資源部關於土地確權有關問題的復函(1999年6月4日)
59、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於確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有關問題的復函(1999年6月7日)
60、國土資源部關於平頂山礦區塌陷地徵用後能否退還農民集體所有問題的復函(1999年9月10日)
61、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於土地確權有關問題的復函(2000年3月14日)
Ⅹ 立法事項與命令事項的定義
立法事項:是指在社會管理過程中,必須通過立法來規定的事項。它通常是涉及國家主權、公民基本權利等重大問題的事項。這類事項不能用命令的形式來規定。
我國《立法法》第八條 規定:下列事項只能制定法律:
(一)國家主權的事項;
(二)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產生、組織和職權;
(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特別行政區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四)犯罪和刑罰;
(五)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
(六)稅種的設立、稅率的確定和稅收徵收管理等稅收基本制度;
(七)對非國有財產的徵收、徵用;
(八)民事基本制度;
(九)基本經濟制度以及財政、海關、金融和外貿的基本制度;
(十)訴訟和仲裁製度;
(十一)必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項。
命令事項:是指在社會管理過程中,那些重要程度低於立法事項或者需要緊急處置,來不及立法,可以用命令方式規定的事項。譬如局部戒嚴、臨時交通管制,就不適合專門立法,可以用命令的方式來約束公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