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改立法
A. 奧巴馬的醫改具體是怎麼樣的對美國社會有何利弊
奧巴馬政府醫改的主要內容
(一)奧巴馬的政策主張
奧巴馬主張,對於那些已有保險並且感到滿意的民眾,這部分人的保險不必作任何改動;而是為那些對現有的制度不滿意或者沒有保險的人提供幫助。同時,奧巴馬還極力主張加強由僱主來承擔的醫療保健計劃。
在醫保覆蓋方面,奧巴馬明確提出要確保所有美國公民都能獲得適當的醫保覆蓋,讓醫療保健成為每個美國人都負擔得起、享受得到的服務,但保留患者的選擇權;並且要建立一項全美健康保險交換制度和一項新的公共衛生計劃,提供一定程度的私人保險,比如沒有提供醫療保險的小型公司員工,未受僱傭的個人可以通過美國聯邦政府的這一制度獲得保費合理的醫療保險。政府設立一個醫療保險計劃市場,各個家庭可以在私人計劃或是美國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等政府新推出的計劃中選擇。
在醫療保險的可及性與公平性方面,奧巴馬主張向低收入家庭提供補貼用於保險成本,向重病患者提供補貼幫助投保。家長必須為孩子投保,大公司必須提供保險,或是成立基金用於支付保險費。消除癌症患者和癌症倖存者之間的醫療保險差異,確保所有的人能夠公平地購買到合理保費的私人保險。在醫療保健方面,奧巴馬主張通過擴大貸款還款資助力度,提供適當的賠償,保證培訓課程開展,加強醫療保健工作隊伍,加強基礎建設以改善工作環境。奧巴馬還承諾5年內支持癌症研究的預算將翻倍,有必要扭轉近年來對該領域資助的停滯狀態。
(二)醫療改革的目標
2009年9月9日,奧巴馬在國會兩院聯席會議上發表講話,闡述其醫療保健政策改革計劃,呼籲推動這項改革措施,以拯救已經陷入危機多年的美國醫保體系。奧巴馬宣布,他的醫療改革計劃要達到3個目標:一是給已有保險的人提供更多安全保障, 病人自費的額度將受到限制,這將通過對保險公司的嚴格立法實現。因為在新的改革方案下,保險公司因為投保人有既往病史而拒絕賠付,或因投保人生病而取消其保險計劃或限制他們的保險范圍均是違法行為。二是給沒有保險的人提供在他們經濟支付能力范圍內的選擇,新的醫保計劃要求每個人都有保險,這是權利,也是責任。如果個人和小企業負擔不起現有的最低價格保險,政府將按照所需數額提供稅收抵免。三是緩解醫療保健體系給美國家庭、企業和政府帶來的開支增長。
(三)醫改資金來源
2009年6月,奧巴馬宣布了一項進一步投資3130億美元的計劃,以推動美國的醫療改革。這筆資金來自於削減現行的聯邦針對老人和貧困人口的醫療照顧計劃開支,而遭受這一變革沖擊最大的是美國醫院。而在此之前,還曾在遞交給國會的財政預算中制定了總額為6350億美元的醫療改革計劃。這筆從聯邦醫保系統中削減出來的資金將用於老年人和窮人的醫療保健。
醫療改革實施後,在第一個十年內預計耗資9000億美元,主要通過減少現有醫療保健體系資金浪費或濫用來籌集,其他費用則來自醫葯和保險公司的稅收,不會增迦納稅人的經濟負擔。
(四)政府在醫療服務市場的作用
奧巴馬政府醫保改革的焦點是要建立由政府主導的公共保險公司,奧巴馬認為這是引進競爭、降低醫保費用的關鍵。提供一個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公共保險公司,主要是為了防止私營保險公司的濫權行為,其服務對象只針對那些沒有保險的人。
(五)輿論評價
奧巴馬雖然承諾擴大醫療覆蓋面,改善醫療服務。但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的經濟和醫療政策高級學者亨利.埃龍認為:雖然奧巴馬政府的醫療改革目標明確,但也是困難重重。當前美國健康保健體系最大的問題是,很多人還沒有健康保險, 以及在這方面花費太多。以目前的情況看,這兩大問題的解決很難取得進展。
利弊:
奧巴馬醫改對美國人生活的影響和改變是比較大的,從醫改當中受益最大的顯然是之前沒有醫療保險的3200萬美國民眾。在醫改過後,從2014年開始美國要求所有人都購買醫保,如果不購買醫保就會遭到罰款,弱勢群體還能夠得到政府的補貼。根據醫保法案規定,年收入在88000美元之下的四口之家都能夠得到政府的補貼,補貼的范圍還是比較廣泛的。
同時政府還會成立醫療保險費管理局這樣一個機構來監管保險公司的行為,他們可以否決保險公司的不合理保險條款,讓保險公司不得拒保和任意提高保費等。
政府也會牽頭建立50個保費交易市場,實現保費透明化,民眾可以在這樣的「大集市」上自由選擇自己的保險計劃,政府還將根據不同的情況給各州和部分企業提供補貼。最直接的影響是,最早到2011年美國的老年人都能享受保費優惠計劃。所以改革後對美國人生活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
B. 新醫療改革的基本內容和現實意義
新醫療改革基本內容
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重點是實現制度創新和機制轉換。制度創新,就是把過去福利型的公費、勞保醫療制度改為社會化管理的醫療保障制度。機制轉換,就是要建立新型的醫療保險費用籌措機制、支出制約機制和醫療保險基金監督機制。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建立合理負擔的共同繳費機制;二是建立統籌基金和個人帳戶制度;三是建立經帳分開、范圍明確的支付機制;四是建立有效制約的醫療服務管理機制;五是建立統一的社會化管理服務體制;六是建立完善有效的監督機制。
指導思想: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堅持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中西醫並重的方針,實行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葯分開、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開,強化政府責任和投入,完善國民健康政策,健全制度體系,加強監督管理,創新體制機制,鼓勵社會參與,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
衛生制度,不斷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進社會和諧。
基本原則:堅持以人為本,把維護人民健康權益放在第一位;堅持立足國情,建立有中國特色的醫葯衛生體制;堅持公平效率統一,實行政府主導與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相結合;堅持統籌兼顧,把完善制度與解決突出問題結合起來。
總體目標: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四大體系: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葯品供應保障體系四位一體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
五大重點:加快推進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建立國家基本葯物制度,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推進公立醫院改革試點。
醫療體制改革的意義
可以肯定的是,這樣的思路反映了我國提出了「有效減輕居民就醫費用負擔,切實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近期目標,以及「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的長遠目標。
但是當前醫改基本不成功的現狀並非是立法缺失導致的。此前偏重於「市場化」的醫療體制改革忽視了「疾病」的基本特性,但法律並不能解決這個問題。修訂後的葯品管理法更加明確了醫療機構從事葯品經營時的義務,「三級十等」的醫院分級管理辦法確立了不同層次醫療機構的行為規則及管理標准與目標等等。然而,這些法律與政策的先後出台並沒有防止和控制醫療行為失范、葯價虛高、看病難、看病貴等等引起社會公眾強烈不滿情形的產生和發展。所有這些問題的產生,可以說與淡化醫療衛生服務公益性的價值取向有關。
總之,在當前,政府和社會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在反思醫療改革基本不成功的基礎上,重點解決醫療改革的方向和目標、醫療機構和從業人員定位等問題。
完畢
C. 奧巴馬醫改計劃的具體內容
奧巴馬醫改的主要內容 一、保證選擇性。每個美國人都能選擇自己的醫療保險計劃和醫生;二、控製成本。減少只增加成本不改善醫療作用的無效行為。三、保護家庭財政健康。必須減少醫療保險費用和其他醫療支出,保證人們在患重病時不會破產。四、在預防疾病和保健方面增加投入。五、醫療保險的可流動性。人們的醫療保險不能再鎖定在一個就業崗位上。六、全民普遍原則。每個美國人都應享受醫療保險。七、改善患者安全,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由於醫改涉及的頭緒過多,許多公眾對於自己到底需要什麼也模糊不清,公眾對於醫療改革立法的細節問題很難達成一致意見。奧巴馬隨後又把其醫改政策提煉為三個原則:削減成本、保證質量和公立保險選項。 奧巴馬說三種人應該支持我的醫改: 第一,對於已有保險的人,醫改將提供更穩定、更多的醫療保障。我的醫改不僅僅是為那些沒有保險的人。首先針對的是你們這些有保險的人,因為現在你擁有的保險不穩定,隨時有可能被保險公司拒付,我的改革要求這種現象不再發生,基本上我要推行的是社區定價,在一個社區內保費一個價。同時要取消預防性地服務的額外收費,同時限制保險公司管理費用的比例等措施來保證已經有的醫療保險能夠更有財務可持續性。 第二,針對沒有保險的那15%的人群,我給你提供一定質量的,價格便宜讓你付得起的醫療保險。奧巴馬醫改最大創新是創造一個新的保險市場交易所,就像我們的股票交易所一樣的,讓所有的保險計劃在一種非常透明、公開的交易所裡面進行買賣,讓消費者可以貨比三家,提供什麼樣的補償,要什麼樣的價格,各個保險公司公開亮相,供消費者選擇。現在引起很大爭議的是應不應該有政府計劃在裡面,這一點與中國恰恰相反,現在中國醫改辯論的是允不允許商業醫療保險在提供基本的醫療保險裡面有一席之地。共和黨人說不行,因為這樣的話肯定用納稅人的錢搞補貼,從而使得很多保險公司破產。奧巴馬解釋說我只不過是提供一個安全網,如果你商業保險公司的價格仍然很高,我可以保證那些沒有保險的人有一個選擇。最後他做出一個讓步,說政府要有限制地參加,就是不隨便用納稅人的錢來辦這個機構,同時政府也跟付費方進行協商。 第三,對於所有人,無論是有保險的,還是沒有保險的,我都要有效控制費用。奧巴馬說,美國最大的症結在於其醫療系統裡面,像華爾街的金融市場一樣,泡沫太多,我要擠出來。但政府並不來決定哪些是浪費,哪些是低效的,政府也不來直接地檢查,而是讓專家來檢查,看看在現在提供醫療服務這些環節裡面哪些是可以省的,哪些是可以完全去掉的,這樣節約出來的錢就足夠大家用了。 我們知道醫患沖突的解決在一個法律社會裡面成本是非常高的,醫療訴訟造成的賠款給醫療從業者造成的經濟壓力是非常大的。舉一個例子,美國的婦產科醫生和腦科醫生,個人人均支付每年投保費20萬美金,這些醫生和醫院怕病人來告狀,經常不必要地用葯,不必要的檢查都做,就是搞所謂的「防衛醫學」,為了今後你不再找我的茬,這種雙成本的增加也是美國醫療費用上漲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所以奧巴馬也要改革醫療事故訴訟制度,它主要的目的是對於醫療賠償限額限時,不僅是對賠款限額,對於代理律師費也限額。 這就是奧巴馬三項主要計劃:對於有保險的人提供更加穩定,質量更有保障的保險;對於沒有保險的人通過交易所提供物美價廉的保障;同時要加強對美國醫療費用的控制和效率的提高。但坦率地說,現在很難斷定奧巴馬醫改方案可以有效地控制醫療費用。雖然包括電子病歷在內的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採用可以提高醫療系統的效率、減少浪費,但與此同時,為更多的人提供保險覆蓋又勢必刺激醫療需求上漲,從而增加醫療的總支出。這也是奧巴馬醫改引起巨大爭議的重要原因。
D. 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醫療與健康促進法具體實施時間
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於2020年6月1日起施行。
衛健法分別從醫療機構配置、分級診療醫療服務下沉、醫療衛生人才建設、邊遠貧困地區保障等四個方面對促進基層醫療衛生發展進行了詳細的規定。力推「強基層」的基本政策,回應了健康中國戰略實施的立法目的。整個法律的著力點或亮點,一是保基本,二是強基層,三是促健康,四是促改革。衛健法明確規定醫療衛生事業應當堅持公益性原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由國家免費提供;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堅持以非營利性醫療衛生機構為主體、營利性醫療機構為補充。政府舉辦非營利性醫療衛生機構,在基本醫療衛生事業中發揮主導作用,保障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公平可及。衛健法繼續重申「鼓勵社會力量依法舉辦醫療機構」的政策,明確規定社會力量舉辦的醫療衛生機構在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重點專科建設、科研教學、等級評審、特定醫療技術准入、醫療衛生人員職稱評定等方面享有與政府舉辦的醫療衛生機構同等的權利。
基本醫療與健康促進法意義?
我國衛生與健康領域第一部基礎性、綜合性的法律問世!專家認為,這部法律充分體現「大衛生、大健康」和「保基本、強基層、促健康」理念,及時出台有利於鞏固醫改成果、發展醫療衛生與健康事業、提升公民全生命周期健康水平,對於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表明了國家堅持以非營利性醫療衛生機構為主體,在保持非營利性醫療衛生機構公益性、獨立性的前提下,鼓勵社會資本發展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的基本態度。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第一百一十條本法自2020年6月1日起施行。
E. 美國醫療保險改革的介紹
亦即Health Insurance Reform,或稱為美國醫療保健體系改革(Health Care Reform in the United States)。1912年,美國第26屆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在謀求連任的競選中提出了建立全民醫保體系的構想,成為該議題首次露面。2010年3月23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白宮簽署了醫療保險改革法案,是奧巴馬執政以來最重要的立法成果之一,被稱為美國社會保障體系45年來最大變革,將對個人、企業和政府產生深遠影響。然而同時該法案也是奧巴馬執政以來最有爭議的一項,自簽署生效以來,醫改法案面臨的法律訴訟接連不斷。美國民眾在醫改問題上也存在嚴重分歧,《紐約時報》與哥倫比亞廣播公司2012年3月26日公布的民調顯示,47%的人支持醫改,36%的人反對醫改。
F. 奧巴馬政府為推行醫改做出了哪些舉措
奧巴馬政府推行醫改計劃 (要英文版的,在線翻譯啊~~~)
對於沉痾已久的美國醫療保障體制,改革呼聲一向很高。從羅斯福到杜魯門,從約翰遜到柯林頓,美國發動了一次又一次推行全民健保的運動,但結果是一次又一次失敗。
而於今年宣誓就職的奧巴馬總統又一次向這一體制發起了進攻。
根據奧巴馬政府的健康美國計劃,其醫療保障體系改革的目標主要有兩個:一是擴大醫療保險覆蓋面;二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1、擴大醫療保險覆蓋面
第一,擴大Medicaid和SCHIP計劃,把更多的窮人納入醫療保障的安全網。
1月14日,在「提前入主」白宮的奧巴馬的推動下,美國眾院已經以289票對139票通過擴大州兒童健保計劃(SCHIP),為實現總統當選人奧巴馬的全民健保承諾跨出第一步。然而,該法案4月能否通過參議院審議尚存懸念。
第二,要求大中型企業必須給職工購買醫療保險,或者給職工補助讓他們自己在市場上購買醫療保險,對不願意向雇員提供健康保險的大中型企業課稅。
第三,政府對小企業為職工提供醫療保險給予補助。在這一計劃下,小企業為其員工參保費用的50%將以退稅的形式返還,為實現退稅,小企業就必須為所有雇員提供有質量的醫療計劃並把員工保費提高到一個顯著比例。
第四、由政府出面提供一套醫療保險計劃,實現全國保險交換,允許民眾可以從國有和私有公司中自由轉換或購買保險,從而幫助沒有醫保或想換醫療保險的個人購買新的負擔得起的醫療保險。
第五、加強對保險業的監管,不允許他們因為健康因素而拒絕客戶,也禁止把保費和相關的年齡以及健康狀況掛鉤。
2、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第一、推廣標准化的電子醫療信息系統,包括電子健康記錄,並擴大比較研究,給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療,在不影響醫療服務質量的前提下減少醫療保健成本。
第二、確保醫療機構為患者提供盡可能好的醫療服務,包括預防和慢性病管理服務;
第三、改革市場結構以促進競爭。奧巴馬政府認為,美國家庭支付飆升的保費時醫葯和保險業卻收益頗豐,這些公司通過當前不合理的現狀得到他們大部分的收益,這是改革的最大障礙。為此,新計劃呼籲通過增加保險和醫葯市場競爭來解決這一問題。
第四、聯邦為僱主提供再保險,降低災難性疾病醫療費用。災難性醫療花費佔了私人保險較高比例的費用,對於小企業來說,一個雇員的災難性醫療花費就會造成無法負擔其他職員的保險,為此,當災難性醫療費用達到一定標准時,由政府提供一部分補助,但僱主要保證這些補助用在降低員工保費上。
四、錢從哪來
奧巴馬的醫療改革計劃大大強化了政府在醫療保障體系中的責任。然而,人們更為關注的是,如此大范圍的改革,錢從哪裡來呢?
根據有關人士的估計,奧巴馬的醫改計劃至少需要一萬億美元以上。 勒維醫療集團副主席甚至認為,大約1.5至1.7萬億美元的資金才能夠覆蓋所有美國公民。
奧巴馬2010財年預算於2009年2月26日出爐,這並非最終敲定的政策,4月份還將向國會遞交一份多卷宗的請求,隨後國會開始審議。
在其預算報告中,其中堪稱大手筆的開支項目就是關於醫療體制改革的內容,奧巴馬要求國會同意建立一筆高達6340億美元的醫保儲備基金,作為未來10年改革醫保體系的首期資金。至於這筆錢要從哪裡來,主要有兩個途徑----開源、節流。
1、開源
奧巴馬醫改准備金的一半將來自於稅收的增加。
奧巴馬在預算案中要求國會提高富裕人群的所得稅,將這部分政府收入用於醫療保健領域改革,確保更多低收入人群享受到相關服務。增稅措施將針對年收入25萬美元以上的個人或夫婦,從2011年開始實施。此外2011年還將終止布希總統針對富裕群體的減稅計劃。
另外,奧巴馬還打算對企業實行「排污超標購買制」,即企業如果污染物排放超出限制標准,則必須向政府購買超標排污許可。這筆政府收入也將被用於改善低收入人群的醫療保健狀況。
預計通過增稅,聯邦政府收入將在未來十年內增加約2萬億美元,其中3178億美元將構成奧巴馬在預算中提出的用於改革醫療保障體系的准備金的一半。
除了增稅以外,該計劃還通過其他方式將目標對准了高收入家庭,例如較富裕階層的醫療保險受益人參加處方葯計劃時必須繳納更高的保費。
此外,奧巴馬政府計劃於4月1日起提高香煙特許權稅,將每包4.35美元香煙的特許權稅從現在的39美分上調至1.01美元,所得收入將用於資助SCHIP計劃。
2、節流
醫療改革的另一部分資金將來自於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產生的結余。
一些可能的思路:
(1)允許食品和葯物管理局從其他國家以更低價格購買安全和有效葯物。
美國醫療費用中增長第二快的是處方葯。奧巴馬政府認為,醫葯公司在以極端高價敲詐國內消費者。這些公司出售與加拿大和歐洲相同的葯品時向美國人多加了67%的價格。奧巴馬政府將允許食品和葯物管理局從其他發達國家進口低價且安全的葯品。此前,布希政府以安全為由反對這種做法。
(2)醫療IT和電子病歷。
奧巴馬政府認為,由於較高的成本和專業技能的缺乏,美國醫生對信息技術的運用已經落後了。他們希望通過提供津貼,貸款以及獎金鼓勵醫生使用新的信息技術。
蘭得公司在2005年一篇題為《關於醫療信息技術節約與花費的推斷證據》的報告中指出,如果大部分醫院和醫生辦公室採用醫療IT和電子病歷,這項投資每年將為美國節省770億美元的醫療花費。
事實上,這項計劃的目標和布希總統開始於2004年的醫療IT計劃很相似。那項計劃旨在創造一個能夠在2014年前使大多數美國人擁有電子醫療病歷的系統。不過,奧巴馬在競選中所承諾的對醫療IT的投資遠遠多於布希政府。
根據奧巴馬的預算報告,通過採取從其他國家購買廉價葯物及醫療記錄電子化等措施,美國全國醫療保健成本將在2010年減少180億美元,在2011年減少1620億美元,直至2019年可以節省出6338億美元,足以支付開展醫療改革的開支。
(3)縮減對參與聯邦醫療保險中優先提供機構計劃的民間醫療保險業者的補助。
據美國政府估算,民間加盟聯邦醫療保險優先提供機構的醫保業者所獲補助,較一般聯邦醫保機構高出14%以上。這些保險公司為美國4400萬Medicare受益者中的1千萬提供廣泛的保險。調整這項過度補助措施後,預估未來十年將可為美國當局省下1770億美元的支出。
(4)修改Medicare處方葯計劃。
Medicare新處方葯計劃是為了向其收益人提供處方葯的補貼而於2006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的一項聯邦計劃,該計劃禁止聯邦政府在葯品價格上與制葯公司進行談判來降低處方葯價格。
白宮監督與政府改革委員會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Medicare為同一處方葯支付的費用比Medicaid平均高30%。在2006年和2007年,Medicare處方葯計劃分別花費美國政府470億美元和490億美元,預計未來10年,該項目將會花費9000億美元。
奧巴馬政府有意廢除這一禁令,允許聯邦政府在葯品價格上與制葯公司直接談判,並用節省下來的預計達300億美元左右的資金投入到改善醫療保險和醫療質量上。
(5)使醫院為所有住院和非住院患者打包支付費用。
在這一計劃下,醫院將收到「打包支付」,不僅涵蓋其自身提供的服務,還包括了病人離開醫院後一個月內所需要提供的護理以及家庭保健。奧巴馬總統同時建議削減Medicare向那些病人出院30天內又重新住院比例較高的醫院的支付。這種重新住院往往意味著醫院治療不利或沒有提供合適的治療。如果使醫院能夠行動起來,白宮說這一計劃將在10年內節省260億美元。
(6)改革醫療保險付費方式。
美國的醫療體系是建立在服務支付的基礎上的,在這一體系中,醫生和醫院根據他們提供的服務數量來從保險公司那裡得到支付,而不是根據治療的質量。醫療改革爭論中任何一方的政策專家都認為這一體系是浪費的,低效的。他們認為,如果奧巴馬能夠改革Medicare和其他一些政府醫療項目的支付方式,就會對整個體系產生影響。
根據達特莫斯研究人員所做的一項調查,美國國內各地區在Medicare的花費差距很大。例如像邁阿密和達拉斯等城市其支出增長速度要遠遠高於舊金山以及匹茲堡等城市。根據這項調查,邁阿密的醫療費用上漲速度最快,從1992到2006年間平均每年增速為5%,而相比較舊金山只有2.4%。2006年邁阿密平均每個受益人的花費是16000美元,而舊金山只有它的一半左右。有關人士認為,費用支出增速在地區之間的這種差異暗示了醫生通過更多的檢查和將病人收治住院來推升醫療費用,而其誘因則是當前的支付方式。
奧巴馬政府已經對於通過支付方式的改變來減少成本表示出了極大的興趣。麻省醫學協會正與馬薩諸塞州議會代表團和美國醫學協會聯合以開發出有效的國家醫療改革的舉措。
(7)削減Medicaid的成本
奧巴馬希望制葯商能夠在Medicaid方面提供更大的折扣。制葯商目前對一些指定品牌的產品必須提供至少相當於平均製造成本的15.1%的折扣,奧巴馬希望將這一折扣提高到至少22%。但是制葯公司在以前就已經激烈地反對過這種提案。
五、面臨的挑戰
1、經濟危機
按照奧巴馬所描述的目標,為全美公眾建立一個所有人可以支付的、可以得到良好服務的醫療保健體系,需要非常強大的政府財政支持,但現在的美國政府面臨著有史以來最為龐大的財政赤字(當前年度的財政赤字預期達到1.75萬億美元,佔美國GDP超12%,是二戰以來財政赤字與經濟總量的最高比例),能否支撐這一改革尚存疑問。
共和黨把整個預算案稱為是「就業殺手」,認為奧巴馬政府試圖於經濟艱難之時點燃階級戰事、敲詐富人並施重負於企業。就連奧巴馬所屬民主黨內部和曾支持新經濟刺激計劃或持觀望態度的自由派及中間派選民也驟現裂痕。
2、相關利益團體的阻力
根據奧巴馬政府的預算報告,一部分醫改資金來自於削減聯邦政府向醫院、保險公司和制葯公司的支付。因其牽涉到各方的利益,預計會引發較大的爭議。而且這些利益團體全是強大的游說集團。
雖然到目前為止,大的醫葯、保險公司都對奧巴馬政府的醫保改革計劃表示了支持。然而他們一旦發現自己的利益受到很大的影響,便會反戈一擊。柯林頓時期的醫改計劃最後就是因為富有的健康保險公司和商業組織組成的強大利益團體反對而失敗,富有的醫生和醫院在各個州的立法會議也起到了同樣的作用。
3、黨派的阻力
數十年來,改革醫保體系一直是民主與共和兩黨歧見最深的議題之一。盡管兩黨的目標都是要為美國人民提供可及的、高質量的、能夠承受得起的醫療保險,同時抑制美國醫療費用的急劇上漲,但對形成的原因和解決的方法則是涇渭分明。
共和黨一直強調醫療保險應以自由市場為基礎,賦予民眾更多的選擇權,反對政府大包大攬。應該實現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療改革計劃而非以政府為中心的醫療改革計劃。
而民主黨則強調發揮政府的作用。根據奧巴馬的計劃,將使政府權力空前擴張。以奧巴馬所預想的全國保險交換為例,出於經濟考慮,最終的結果將是人們「自願」退出私營公司提供的醫療保險,導致政府成為最大的(甚至可能是唯一的)醫療保險提供者。
由於重重的阻力,即便是奧巴馬最樂觀的支持者也覺得其醫療改革計劃在參議院的順利「闖關」不是那麼容易。而分析人士則斷言,改革這一龐大的產業,不可能僅僅通過一個法案就能完成,也不只需要一個總統任期。
G. 醫改方案的總體目標
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是: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
到2020年,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基本建立。普遍建立比較完善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和醫療服務體系,比較健全的醫療保障體系,比較規范的葯品供應保障體系,比較科學的醫療衛生機構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形成多元辦醫格局,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基本適應人民群眾多層次的醫療衛生需求,人民群眾健康水平進一步提高。
完善醫葯衛生四大體系,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葯品供應保障體系四位一體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四大體系相輔相成,配套建設,協調發展。 建立健全疾病預防控制、健康教育、婦幼保健、精神衛生、應急救治、采供血、衛生監督和計劃生育等專業公共衛生服務網路,並完善以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路為基礎的醫療服務體系的公共衛生服務功能,建立分工明確、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協調互動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提高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促進城鄉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
確定公共衛生服務范圍。明確國家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逐步增加服務內容,細化服務和考核標准。鼓勵地方政府根據當地經濟水平和突出的公共衛生問題,在中央規定服務項目的基礎上增加公共衛生服務內容。
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明確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的職能、目標和任務,優化人員和設備配置,探索整合公共衛生服務資源的有效形式。完善重大疾病防控體系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加強對嚴重威脅人民健康的傳染病、地方病、職業病和慢性病等疾病的預防控制和監測。加強城鄉急救體系建設。
加強健康促進與教育。醫療衛生機構及機關、學校、社區、企業等要大力開展健康教育,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利用廣播、電視、網路、報刊雜志等媒體,加強健康、醫葯衛生知識的傳播,促進公眾合理營養,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意識和自我保健能力。
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將農村環境衛生與環境污染治理納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推動衛生城市和文明村鎮建設,不斷改善城鄉居民的生活、工作等方面的衛生環境。
加強衛生監督服務。大力促進環境衛生、食品衛生、職業衛生、學校衛生和農民工衛生工作。 堅持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為主體、營利性醫療機構為補充,公立醫療機構為主導、非公立醫療機構共同發展的辦醫原則,建設結構合理、分工明確、防治結合、技術適宜、運轉有序,包括覆蓋城鄉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和各類醫院在內的醫療服務體系。
大力發展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快建立健全以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為骨幹、村衛生室為基礎的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路。縣級醫院作為縣域內的醫療衛生中心,主要負責以住院為主的基本醫療服務及危重急症病人的搶救,並承擔對鄉村衛生機構的業務技術指導和鄉村衛生人員的進修培訓;鄉鎮衛生院負責提供公共衛生服務和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等綜合服務,並承擔對村衛生室的業務管理和技術指導等工作;村衛生室承擔行政村的公共衛生服務及一般疾病的診治等工作。有條件的農村可以實行鄉村一體化管理。加快實施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與發展規劃,積極推進農村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和能力建設,政府重點辦好縣級醫院並在每個鄉鎮辦好一所衛生院,採取多種形式支持村衛生室建設,大力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質量。
完善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的新型城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大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加快建設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主體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網路,完善社區衛生服務功能,以維護社區居民健康為中心,提供疾病預防控制等公共衛生服務和一般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的初級診療服務。轉變社區衛生服務模式,堅持主動服務、上門服務,逐步承擔起居民健康「守門人」的職責。
健全各類醫院的功能和職責。優化醫院布局和結構,充分發揮城市醫院在急危重症和疑難病症的診療、醫學教育和科研、指導和培訓基層衛生人員等方面的骨幹作用。有條件的大醫院按照區域衛生規劃要求,可以通過託管、重組等方式促進醫療資源合理流動。
建立城市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分工協作機制。城市醫院通過技術支持、人員培訓等方式,帶動社區衛生健康持續發展。同時,採取改善服務能力、降低收費標准、提高報銷比例等綜合措施,引導一般診療下沉到基層,逐步實現社區首診、分級醫療和雙向轉診。整合城市衛生資源,充分利用城市現有一、二級醫院及國有企事業所屬醫療機構等基層醫療資源,發展和完善社區衛生服務網路。
充分發揮包括民族醫葯在內的中醫葯在疾病預防控制、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服務中的作用。加強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和中醫院建設,組織開展中醫葯防治疑難疾病的聯合攻關,在醫療衛生機構中大力推廣中醫葯適宜技術。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扶持中醫葯發展,促進中醫葯繼承和創新。
建立城市醫院對口支援農村醫療衛生工作的制度。發達地區要加強對口支援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發展醫療衛生事業。城市大醫院要與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縣級醫院建立長期穩定的對口支援和合作制度,採取臨床服務、人員培訓、技術指導、設備支援等方式,幫助其提高醫療水平和服務能力。 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醫療保障為主體,其他多種形式補充醫療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為補充,覆蓋城鄉居民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
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鄉醫療救助共同組成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分別覆蓋城鎮就業人口、城鎮非就業人口、農村人口和城鄉困難人群。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可持續的原則,從重點保障大病起步,逐步向門診小病延伸,提高保障水平。建立國家、單位、家庭和個人責任明確、分擔合理的多渠道籌資機制,實現社會互助共濟。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逐步提高籌資水平和統籌層次,縮小保障水平差距,最終實現制度框架的基本統一。進一步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加快覆蓋就業人口,重點解決國有關閉破產企業、困難企業等職工和退休人員以及混合所有制、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從業人員和靈活就業人員的醫療保險問題;加快推進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到2009年全面推開,重視解決老人和兒童的基本醫療保險問題;全面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逐步提高政府補助水平,適當增加農民繳費,提高保障能力。完善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對困難人群參保及其難以負擔的醫療費用提供補助,築牢醫療保障底線。有條件的地區要採取多種方式積極探索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基本醫療保障管理體系。
鼓勵工會等社會團體開展多種形式的醫療互助活動。鼓勵和引導各類公益性組織發展社會慈善醫療救助。
做好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城鄉醫療救助制度之間的銜接,妥善解決農民工基本醫療保險問題。簽訂勞動合同並與企業建立穩定勞動關系的農民工,要按照國家規定明確用人單位繳費責任,將其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其他農民工根據實際情況,參加戶籍所在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或務工所在地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積極做好農民工醫保關系接續、異地就醫和費用結算服務等政策銜接。
積極發展商業健康保險。鼓勵商業保險機構開發適應不同需要的健康保險產品,簡化理賠手續,方便群眾,滿足多樣化的健康需求。鼓勵企業和個人通過參加商業保險及多種形式的補充保險解決基本醫療保障之外的需求。繼續探索商業保險機構參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經辦管理的方式。 以建立國家基本葯物制度為基礎,以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醫葯產業、提高葯品生產流通企業集中度、規范葯品生產流通秩序、完善葯品價格形成機制、加強政府監管為主要內容,建設規范化、集約化的葯品供應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執業葯師制度,保障人民群眾安全用葯。
建立國家基本葯物制度。中央政府統一制定和發布國家基本葯物目錄,按照防治必需、安全有效、價格合理、使用方便、中西葯並重的原則,結合我國用葯特點,參照國際經驗,合理確定我國基本葯物品種和數量。建立基本葯物的生產供應體系,在政府宏觀調控下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基本葯物由國家實行招標定點生產或集中采購,直接配送,減少中間環節,在合理確定生產環節利潤水平的基礎上統一制定零售價,確保基本葯物的生產供應,保障群眾基本用葯。規范基本葯物使用,制訂基本葯物使用規范和臨床應用指南。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應全部使用基本葯物,其他各類醫療機構也要將基本葯物作為首選葯物並確定使用比例。基本葯物全部納入基本醫療保障體系葯物報銷目錄,報銷比例明顯高於非基本葯物。
規范葯品生產流通。完善醫葯產業發展政策和行業發展規劃,嚴格市場准入,嚴格葯品注冊審批,大力規范和整頓生產流通秩序,推動醫葯產業優化升級和技術進步,發展葯品現代物流和連鎖經營,促進葯品生產、流通企業的整合。建立覆蓋面廣、體系健全、便民惠農的農村葯品供應網和監督網。支持用量小的特殊用葯、急救用葯生產。完善葯品儲備制度。規范葯品采購,堅決治理醫葯購銷中的商業賄賂。加強葯品不良反應監測,建立葯品安全預警機制和應急處置機制。完善體制機制,保障醫葯衛生體系有效規范運轉完善醫葯衛生的管理、運行、投入、價格、監管體制機制,加強科技與人才、信息、法制建設,保障醫葯衛生體系有效規范運轉。 按照政事分開、管辦分開、屬地化和全行業管理的原則,合理確定不同層級政府之間、政府與醫葯衛生機構之間的職責范圍,形成職能明確、定位清晰、綜合協調、權責統一的管理體制。
實施屬地化和全行業管理。所有醫療衛生機構,不論所有制、投資主體、隸屬關系和經營性質,均由所在地衛生行政部門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準入、統一監管。中央、省級可以設置少量承擔醫學科研、教學功能的醫學中心或區域醫療中心、承擔全國或區域性疑難病症診治的專科醫院等醫療機構;縣(市、區)主要負責舉辦縣級醫院、鄉村衛生和社區衛生機構;其餘公立醫院由設區的市負責舉辦。
強化區域衛生規劃。省級人民政府制定衛生資源配置標准,組織編制區域衛生規劃和醫療機構設置規劃,明確醫療機構的數量、規模、布局和功能。科學制定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等基層衛生機構和各級醫院建設和設備配置標准。充分利用和優化配置現有醫療衛生資源,調整優化結構和布局,對不符合規劃要求的醫療機構要逐步進行整合,嚴格控制大型醫療設備配置,鼓勵共建共享,提高醫療衛生資源利用效率。新增衛生資源必須符合區域衛生規劃,重點投向農村和社區衛生等薄弱環節。加強區域衛生規劃與城市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的銜接。建立區域衛生規劃和資源配置監督評價機制。
推進公立醫院管理體制改革。從有利於強化公立醫院公益性和政府有效監管出發,積極探索政事分開、管辦分開的多種實現形式。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衛生行政部門主要承擔衛生發展規劃、資格准入、規范標准、服務監管等行業管理職能,其他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能進行管理和提供服務。落實公立醫院獨立法人地位。
進一步完善基本醫療保險管理體制。中央統一制定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框架和政策,地方政府負責組織實施管理,創造條件逐步提高統籌層次。有效整合基本醫療保險經辦資源,逐步實現城鄉基本醫療保險行政管理的統一。 以維護公立醫療衛生機構公益性質為核心,逐步建立規范、科學、高效、有序的醫葯衛生機構運行機制。
公共衛生機構收支全部納入預算管理。按照承擔的職責任務,由政府合理確定人員編制、工資水平和經費標准,明確各類人員崗位職責,嚴格人員准入,加強績效考核,建立能進能出的用人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
轉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機制。政府舉辦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和鄉鎮衛生院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要嚴格界定服務功能,明確規定使用適宜技術、適宜人才、適宜設備和基本葯物,為廣大群眾提供低成本服務,維護公益性質。要嚴格核定人員編制,實行人員聘用制,建立能進能出和激勵有效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要明確收支范圍和標准,實行核定任務、核定收支、績效考核補助的財務管理辦法,並探索實行收支兩條線、公共衛生和醫療保障經費的總額預付等多種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嚴格收支預算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要改革葯品加成政策,實行葯品零差率銷售。加強和完善內部管理,建立以服務質量為核心、以崗位責任與績效為基礎的考核和激勵制度,形成保障公平效率的長效機制。
建立規范的公立醫院運行機制。公立醫院要遵循公益性質和社會效益原則,堅持以病人為中心,優化服務流程,規范用葯檢查和醫療行為,深化運行機制改革。建立和完善醫院法人治理結構,明確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責權,形成決策、執行、監督相互制衡,有責任、有激勵、有約束、有競爭、有活力的機制。實行醫葯收支分開管理,探索有效方式逐步改革以葯補醫機制。通過實行葯品購銷差別加價、設立葯事服務費等多種方式逐步改革或取消葯品加成政策,同時採取適當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增加政府投入、改革支付方式等措施完善公立醫院補償機制。進一步完善財務、會計管理制度,嚴格預算管理,加強財務監管和運行監督。地方可結合本地實際,對有條件的醫院開展「核定收支、以收抵支、超收上繳、差額補助、獎懲分明」等多種管理辦法的試點。改革人事制度,完善分配激勵機制,推行聘用制度和崗位管理制度,嚴格工資總額管理,實行以服務質量及崗位工作量為主的綜合績效考核和崗位績效工資制度,有效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
健全醫療保險經辦機構運行機制。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建立合理的用人機制和分配製度,完善激勵約束機制,提高醫療保險經辦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 明確政府、社會與個人的投入責任,確立政府在提供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中的主導地位。公共衛生服務主要通過政府籌資,向城鄉居民均等化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由政府、社會和個人三方合理分擔費用。特需醫療服務由個人直接付費或通過商業健康保險支付。
建立和完善政府衛生投入機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要增加對衛生的投入,並兼顧供給方和需求方。逐步提高政府衛生投入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使居民個人基本醫療衛生費用負擔明顯減輕;政府衛生投入增長幅度要高於經常性財政支出的增長幅度,使政府衛生投入占經常性財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新增政府衛生投入重點用於支持公共衛生、農村衛生、城市社區衛生和基本醫療保障。
按照分級負擔的原則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衛生投入責任。地方政府承擔主要責任,中央政府主要對國家免疫規劃、跨地區的重大傳染疾病預防控制等公共衛生、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障以及有關公立醫療衛生機構建設等給予補助。加大中央、省級財政對困難地區的專項轉移支付力度。
完善政府對公共衛生的投入機制。專業公共衛生服務機構的人員經費、發展建設和業務經費由政府全額安排,按照規定取得的服務收入上繳財政專戶或納入預算管理。逐步提高人均公共衛生經費,健全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保障機制。
完善政府對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投入機制。政府負責其舉辦的鄉鎮衛生院、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按國家規定核定的基本建設、設備購置、人員經費和其承擔公共衛生服務的業務經費,使其正常運行。對包括社會力量舉辦的所有鄉鎮衛生院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各地都可採取購買服務等方式核定政府補助。支持村衛生室建設,對鄉村醫生承擔的公共衛生服務等任務給予合理補助。
落實公立醫院政府補助政策。逐步加大政府投入,主要用於基本建設和設備購置,扶持重點學科發展,符合國家規定的離退休人員費用和補貼政策性虧損等,對承擔的公共衛生服務等任務給予專項補助,形成規范合理的公立醫院政府投入機制。對中醫院、傳染病院、精神病院、婦幼保健院和兒童醫院等在投入政策上予以傾斜。嚴格控制公立醫院建設規模、標准和貸款行為。
完善政府對基本醫療保障的投入機制。政府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城鄉醫療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保證相關經辦機構正常經費。
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積極促進非公醫療衛生機構發展,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的辦醫體制。抓緊制訂和完善有關政策法規,規范社會辦醫療機構包括外資辦醫療機構的准入條件,完善公平公正的行業管理政策。鼓勵社會資金依法興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國家制定公立醫院改制的指導性意見,積極引導社會資金以多種方式參與包括國有企業所辦醫院在內的部分公立醫院改制重組。穩步推進公立醫院改制的試點,適度降低公立醫療機構比重,形成公立醫院與非公立醫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支持有資質人員依法開業,方便群眾就醫。完善醫療機構分類管理政策和稅收優惠政策。依法加強對社會辦醫的監管。
大力發展慈善事業。制定相關優惠政策,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慈善醫療機構,或向醫療救助、醫療機構等慈善捐贈。 完善政府調控與市場調節相結合、客觀反映市場供求情況和生產服務成本變化的醫療服務和葯品價格形成機制。
規范醫療服務價格管理。對非營利性醫療機構提供的基本醫療服務,實行政府指導價,其餘由醫療機構自主定價。中央政府負責制定醫療服務價格政策及項目、定價原則及方法;省或市級價格主管部門會同衛生、勞動保障部門核定基本醫療服務指導價格。基本醫療服務價格按照扣除財政補助的服務成本制定,體現醫療服務成本和技術勞務價值。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和醫生提供的服務,實行分級定價。規范公立醫療機構收費項目和標准,研究探索按病種等收費方式改革。建立醫用檢查治療設備儀器價格監測、服務成本監審和服務價格定期調整制度。
改革葯品價格形成機制。合理調整政府定價范圍,改進葯品定價方法,利用價格杠桿鼓勵企業自主創新,促進國家基本葯物的生產和使用。對新葯和專利葯品逐步實行上市前葯物經濟性評價制度。對仿製葯品實行後上市價格從低定價制度,抑制低水平重復建設。推行在葯品外包裝上標示價格制度。嚴格控制葯品流通環節差價率。對醫院銷售葯品開展差別加價、收取葯事服務費等試點,引導醫院合理用葯。加強醫用耗材及植(介)入類醫療器械流通和使用環節價格的控制和管理。健全醫葯價格監測體系,規范企業自主定價行為。
積極探索建立醫療保險經辦機構與醫療機構、葯品供應商的談判機制,發揮醫療保障對醫療服務和葯品費用的制約作用。 完善監管網路,強化監管職責,創新監管手段,提高依法監管能力,逐步建立政府為主體、社會多方參與的監管體制。
強化醫療衛生監管。健全衛生監督執法體系,加強衛生監督機構能力建設。加強醫療衛生服務行為和質量監管,完善醫療衛生服務標准和質量評價體系,規范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加快制定統一的疾病診療規范,健全醫療衛生服務質量監測網路。加強醫療衛生機構的准入和運行監管。加強對生活飲用水、職業衛生、食品安全等社會公共衛生的監管。依法嚴厲打擊各種危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違法行為。
完善醫療保障監管。加強對醫療保險經辦、基金管理和使用等環節的監管,建立醫療保險基金有效使用和風險防範機制。強化醫療保障對醫療服務的監控作用,完善支付制度,積極探索實行按人頭付費、按病種付費、總額預付等方式,建立激勵與懲戒並重的有效約束機制。加強商業健康保險監管,促進規范發展。
加強葯品監管。強化政府監管責任,完善體系建設,嚴格葯品生產、流通、價格、廣告和使用的監管。落實葯品生產管理規范,加強對高風險品種生產的監管。嚴格實施葯品經營管理規范,探索建立葯品經營許可分類、分級的管理模式,加大重點品種的監督抽驗力度。加強政府對葯品價格的監管,有效抑制虛高定價。規范葯品臨床使用,發揮執業葯師指導合理用葯與葯品質量管理方面的作用。
建立信息公開制度。鼓勵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個人對政府部門、醫葯機構和相關體系的運行績效進行獨立評價和監督。加強行業自律。建立可持續發展的醫葯衛生科技創新機制和人才保障機制立足衛生事業發展,服務人民群眾健康,逐步建立層次完整、結構合理、重點突出、可持續的科技創新機制和人才保障機制。
推進醫葯科技進步。把醫葯衛生科技創新作為國家科技發展的重點,以防病治病為中心,努力攻克醫葯科技難關,為人民群眾健康提供技術保障。遵循自主創新、重點跨越、協調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深化醫葯衛生科技體制和機構改革,整合優勢醫學科研資源,加快實施醫葯科技重大專項,加強對重大疾病防治技術和新葯研製關鍵技術等的研究,在醫學基礎和應用研究、高技術研究、中醫和中西醫結合研究等方面力求新的突破。針對人民群眾的醫療衛生需求,加強醫學科研,開發生產適合我國國情的醫療器械。廣泛開展國際衛生科技合作交流。大力推廣適宜技術,全面推進醫葯衛生科技進步。
加強醫葯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制訂和實施人才隊伍建設規劃,重點加強公共衛生、農村衛生、城市社區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和護理人員的培養培訓。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優秀衛生人才到農村、城市社區和中西部地區服務。對長期在城鄉基層工作的衛生技術人員在職稱晉升、業務培訓、待遇政策等方面給予適當傾斜。完善全科醫師任職資格制度,健全農村和城市社區衛生人員在崗培訓制度,鼓勵參加學歷教育,促進鄉村醫生執業規范化,盡快實現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都有合格的全科醫生。加強高層次科研、醫療、衛生管理等人才隊伍建設。培育壯大中醫葯人才隊伍。穩步推動醫務人員的合理流動,促進不同醫療機構之間人才的縱向和橫向交流,研究探索注冊醫師多點執業。逐步規范醫院管理者的任職條件,逐步形成一支職業化、專業化的醫療機構管理隊伍。
調整高等醫學教育結構和規模。加強全科醫學教育。完善標准化、規范化的臨床醫學教育,提高醫學教育質量。加大醫學教育投入,大力發展面向農村的高等醫學本專科教育,採取定向免費培養等多種方式,為貧困地區農村培養實用的衛生人才,造就大批紮根農村、服務農民的合格醫生。
加強醫德醫風建設。重視醫務人員人文素養培養和職業素質教育,大力弘揚救死扶傷精神。優化醫務人員執業環境。在全社會形成尊重醫學科學、尊重醫療衛生工作者的良好風氣,努力構建健康和諧的醫患關系。 以推進公共衛生、醫療、醫保、葯品、財務監管信息化建設為著力點,加快信息標准化和公共服務信息平台建設,逐步建立統一高效、資源整合、互聯互通、信息共享、透明公開、使用便捷、實時監管的醫葯衛生信息系統。
加快醫療衛生信息系統建設。完善以疾病控制網路為主體的公共衛生信息系統,提高預測預警和分析報告能力。以建立居民健康檔案為重點,構建鄉村和社區衛生信息網路平台。以醫院管理和電子病歷為重點,推進醫院信息化建設。利用網路信息技術,促進城市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合作,積極發展面向農村及邊遠地區的遠程醫療。
建立和完善醫療保障信息系統。加快基金管理、費用結算與控制、醫療行為管理與監督、參保單位和個人管理服務等具有復合功能的醫療保障信息系統建設。加強城鎮職工、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信息系統建設,實現與醫療機構信息系統的對接,積極推廣「一卡通」等辦法,方便參保(合)人員就醫,增加醫療服務的透明度。
建立和完善國家、省、市三級葯品監管、葯品檢驗檢測、葯品不良反應監測信息網路,加強對葯品研製、生產、流通、使用全過程關鍵環節的監控。 進一步加強醫葯衛生立法工作,逐步建立健全與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相適應、比較完整的衛生法律制度。
完善衛生法律法規。加快推進基本醫療衛生立法工作,明確政府、社會和居民在促進健康方面的權利和義務,保障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建立健全衛生標准體系,做好相關法律法規的銜接與協調。加快中醫葯立法工作。
推進依法行政。嚴格執法,規范執法,切實提高各級政府運用法律手段發展和管理醫葯衛生事業的能力。加強醫葯衛生普法工作,提高全社會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努力創造有利於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法制環境。著力抓好五方面重點工作,力爭近期取得明顯成效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要立足當前,從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入手,讓老百姓得到實惠,讓醫務人員受到鼓舞,讓監管人員易於掌握。到2010年,在全國初步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框架。 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直接關系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是一項重大的民生工程,需要社會各界和廣大群眾的理解、支持和參與。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加強對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重大意義、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政策的宣傳,總結推廣好的試點經驗,使這項惠及廣大人民群眾的重大改革深入人心,為深化改革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H. 醫改的本質是什麼
終於在各方權力的「博弈」之下,新醫改方案已經「理清」。
今天,當我看完「理清」後的新醫改方案,我明白了它的本質,也就知道它的未來。
也許你正在幻想著未來「看病容易,看病不貴」,幻想著「公益性醫療」的社會主義成果。但我相信你看完我給你的推演的未來,你就知道那意味著什麼。
1、把醫葯和醫院分離
新醫改要切斷「以葯養醫」,所以把葯分離出來,建立「醫葯集團」,這是一家類似「中石油」那樣的「壟斷性」醫葯國企。
一開始可能這一家醫葯集團是按照和堅持便宜的「醫葯目錄」進行虧損經營的,但這不是它的目的。
看看「壟斷性」「中石油」所作所為,你會享受便宜的葯嗎?
2、放開醫生獨立行醫
醫生要獨立行醫首先需要上崗證,因此在「管辦分離」的宗旨之下,未來衛生局之下將會產生無數的「第三產」 -- 各種「考證」的服務培訓機構和眾多的考證書籍,你還沒有行醫就要先被他們的「產業化」賺走了無數的「證書」費用。
3、每個地方一家「公益性」的醫療中心。
這一家「公益性」的醫療中心需要依靠「財政投入」才能運轉,可是「財政吃緊」的情況下,醫療中心只能自己想辦法,否則自生自滅。
所以,這一個「公益性」的醫療中心就會和眾多合法獨立行醫的醫生「合作」,把「財源」介紹出去給私人醫生,這是一家「公益性」的醫療中心,保證「人人都可以享有公益性醫療」,但是它將會永遠「治不好病」,而私人的醫生就會形成「醫療產業」競爭格局。
4、一種極其畸形的香港醫療模式浮出水面
看完「理清」後的新醫改方案和前面3點,你大概已經明白這是「搞活市場」方式的「香港醫療模式」。
一點不奇怪,中國幾乎所有的「改革」其實都是「香港模式」,一種「產業空心化」的極端模式。
「香港醫療模式」在香港是政府負責免費醫療的公立醫院,再加上收費的私立醫院,醫生需要「執照」,我們稱之為「證書」,醫生不隸屬於任何醫院,天天在各家醫院「走穴」行醫。
你再看看前面三點和「理清」後的新醫改方案,是不是打算建成這種模式。
但是,在香港它的公民看病是不花錢的,只有特殊需求的人才需要花錢上私立醫院。而中國的這個新醫改模式,將會是建立起一個「醫療市場」,公益性醫療中心就會「永遠看不好病」,只有這樣它的人員工資才會很低,醫生需要出去獨立行醫才能養活自己,只有這樣政府的財政支出才會得到有效的「減負」。
這樣的結果就是「醫療市場」極其「繁榮」,擁有權力的和擁有技術的「醫務人員」出來「創業」,然後逐步演變成「掏空」現有公立醫院的資源,直到某一天在這些原有的公立醫院邊上完全建起了同樣水平的私人醫院為止。
更有甚者,直接就在原來的公立醫院上完成MBO變身成為私人醫院。
5、完成「掏空」後的「壟斷性」特權登場
一旦完成從公立醫院的「改革」變成自由市場似的「醫療市場」之後,權力完成「去公有化」的第一步驟。
緊跟著的是權力需要完成「壟斷化」的第二步驟。這個過程就會是「加強立法」「規范化醫療市場」,然後各種限制性規則紛紛登場,個體行醫的「醫療市場」開始 「規范化」,類似「計程車公司」那樣的「管理性醫院」開始形成,「堅決取締」各種「不規范行醫」,而這種收「份錢」的「無本生利」的「管理性醫院」開始變成權力的私人產業。
同時,已經「過時」的便宜的「醫葯目錄」已經嚴重製約壟斷性「醫葯集團」的利潤,所以按「市場需要」及時上調醫葯價格就是必須的盈利手段,這是類似發改委及時上調油價那樣的「宏觀調控」,從而保證中石油是「亞洲最賺錢」公司,這是有力的保障。春運過年及時上調火車票價格也是同樣道理的事情。
最後的最後,國家公布:「經過改革,現在中國的醫療產業首次突破xxx萬億美元,首次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市場」!中國的「醫葯集團」取代成為中石油成為「亞洲最賺錢公司」!
你還指望你能「看病」嗎?
換一個角度,如果你是醫院或者衛生部門的「領導」,你「大展宏圖」的歷史性時刻已經到來!
I. 醫療體制改革立法的意義
自從醫療體制改革基本不成功被公布之後,人們開始了深入的反思。有觀點認為,目前醫院面臨生存和盡責的兩難困境,根本原因在於沒有一部法律對此作出規范和界定,因此建議,要盡快制定統一的《衛生法》,從法律上解決當前醫療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可以肯定的是,這樣的思路反映了我國持續推進的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方略已經開始深入人心,人們已經有了對法律更多的信賴,並因此對法律提出了新的要求。這是很好的事情。然而,具體到醫療體制改革,特別是基本不成功的現狀,盡快出台一部《衛生法》這樣的法律就能解決問題嗎?筆者認為,在當前情況下,推進醫療體制改革並不能急於立法。
首先,當前醫改基本不成功的現狀並非是立法缺失導致的。應當說,在此前的醫療體制改革中,相關的法律和政策也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比如:執業醫師法規范了醫療從業者的資質和責任,修訂後的葯品管理法更加明確了醫療機構從事葯品經營時的義務,「三級十等」的醫院分級管理辦法確立了不同層次醫療機構的行為規則及管理標准與目標等等。然而,這些法律與政策的先後出台並沒有防止和控制醫療行為失范、葯價虛高、看病難、看病貴等等引起社會公眾強烈不滿情形的產生和發展。所有這些問題的產生,可以說與淡化醫療衛生服務公益性的價值取向有關。
其次,此前偏重於「市場化」的醫療體制改革忽視了「疾病」的基本特性,但法律並不能解決這個問題。俗話說,人吃五穀雜糧,怎能無病,也就是說,疾病的產生一般與患者的貧困和富裕沒有必然的關系。而市場化的改革目標必然導致醫療機構在謀求生存和發展的動力推動下,追求醫療資源收益的最大化,這些年的醫療費用不斷上漲就能證明這一點。與此相對應,經濟並不寬裕的人就不可能真正關注疾病預防和保健,甚至在有病時因經濟困難可能就不去治療,或是選擇正規醫療機構以外的人員診治。很自然,非法醫療機構和不具備執業資格的醫務人員就獲得了存在的可能,同時,貧者多病、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等不正常狀況就出現了。對此,有觀點認為,用法律規范政府在公共衛生中的責任就可以解決問題。很顯然,可能性不大,因為政府需要花錢的地方太多。如果一定要通過法律規定政府的投入義務,估計這樣的法律根本沒有出台的可能。
再者,立法前應當解決「立什麼、怎麼立」的問題,而在目前這些問題並沒有解決。從立法技術上說,創製法律的基礎在於社會對該法律存在廣泛需求,立法機關對該項立法的目的、原則、規范、執法和法律適用、違法責任等等都有了一定的基本准備,而完成這些准備首先要有相關的調研、分析。具體到醫療改革的立法,在完成前述基本准備的情況下,關鍵在於醫療改革的方向和目標、政府責任定位,以及政府責任定位的形成。很顯然,這些問題並沒解決,對醫改基本不成功的反思還沒有出現有立法意義的結論性意見。
總之,在當前,政府和社會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在反思醫療改革基本不成功的基礎上,重點解決醫療改革的方向和目標、醫療機構和從業人員定位等問題。
J. 奧巴馬醫改的內容是什麼
醫改背景:美國是當今世界惟一沒有建立全民醫療保障制度的發達國家;醫療開支
增速快於經濟增速,也高於收入增速和通貨膨脹率;3000萬美國人沒有醫療保險。
醫改要點:在2014年前所有美國人實現"人人有醫保"。
爭論焦點:眾議院版"國營醫保"內容被刪除;在如何籌資支付醫改法案上,參眾兩院有不同方案。
經過幾個月的艱苦談判和辯論,美國國會參議院終於在當地時間24日投票通過了備受國內外關注的醫療改革法案。這標志著奧巴馬的醫改立法闖過了關鍵的一關,隨後參眾兩院將協商並形成醫改法案統一文本,交由總統簽署生效。
意在「人人有醫保」
參議院的醫改法案旨在將3000萬不享受醫療保險的美國人納入醫改范疇。在生效後的第一個10年內,該法案預計將耗資8710億美元,但會將政府預算赤字減少1320億美元。
法案首次明文規定,幾乎所有美國人都應在2014年前擁有醫療保險。對於年收入低於43320美元的個人和低於73240美元的三口之家,聯邦政府將給予醫保補貼。法案還規定,政府可以通過一系列獎懲措施敦促企業向雇員提供醫保,禁止保險公司因投保者本身存在健康問題而拒絕其投保要求或抬高保費。
參眾兩院有分歧
與眾議院通過的醫改法案文本相比,參議院文本與之存在很大差異。可以預見,在法案統一文本送交奧巴馬總統簽署前,國會兩院還要經歷艱難的磋商和妥協。
案統一文本送交奧巴馬總統簽署前,國會兩院還要經歷艱難的磋商和妥協。
對比兩份文本,最突出的差異在於有無「國營醫保」內容。眾議院文本包括這一內容,目的是讓政府保險機構與私營保險公司展開競爭,向投保人群提供廉價保險產品。但參議院文本沒有這一內容,只規定政府可選定私營機構承包經營國家保險計劃。
另一個爭議點集中在聯邦補貼能否用於墮胎。在一些保守派民主黨眾議員的強烈要求下,眾議院醫改法案嚴格禁止將聯邦醫保補貼用於墮胎手術。然而,參議院在這一問題上採取較為寬松的立場。
此外,在如何籌資支付醫改法案上,兩院也提出不同方案。眾議院提出向富裕階層增稅以彌補資金缺口,參議院對增稅辦法有自己的主張,同時更堅持通過向高額保單征稅的方式獲得資金。
成敗得失尚難料
從政治角度上看,作為奧巴馬政府的施政重點,醫改法案如果能夠順利出台,無疑是他執政生涯一大亮點,也能彰顯國會民主黨人推行立法的能力。從經濟角度看,醫改也能對美國經濟產生積極作用,有助於減少財政赤字。從民生角度看,該法案如能在保證醫療服務水平的同時,切實降低醫保開支和擴大醫保覆蓋面,也會給美國醫療體制和社會生活帶來重大變化。
但專家指出,醫療改革是一個逐步展開的過程,短期內無法判定其成敗。就目前而言,面對經濟危機、高失業率和不斷上升的財政赤字,已有不少民眾表示難以接受「先賠後賺」的醫改方案。
圍繞醫改,民主黨和共和黨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民主黨內部自由派和保守派的分化也日益嚴重。由此可見,就算醫療改革立法順利完成,該方案對奧巴馬政府是「福禍相依」,對美國政局、經濟和社會將產生何種影響,短期內還難以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