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需求與道德

需求與道德

發布時間: 2022-09-15 16:40:08

Ⅰ 生理需求和道德觀念哪個重要

這種價值觀的問題要看你把什麼看的最重要,如果你覺得人活著就是為了不斷滿足慾望,把它剝奪掉,生不如死,慾望強烈到你可以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生命毀滅道德,那就是人格中本我很強,捐贈快樂的原則而生活,道德是一種較高層次的自我約束,如果一個人道德內化很強,那他可能會為了道德舍棄壓抑不合理的慾望。也可能為了道德而犧牲生命。從意義上來說,慾望和道德從根本上是生命服務的,沒有了生命,沒有了人類,這兩者就不復存在,當然有些東西值得人類知,維持付出一切,所以說這個主觀選擇性很強的東西,如果非要選擇的話,那麼我個人選擇就是生命>道德>慾望。

Ⅱ 馬斯洛需求和職業道德有關系嗎

基於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以「需求實現」保障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實效,結合學生的職 業生涯發展,以「需求願景」構建會計職業道德約束,並提出系統重構與實施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為會計 職業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與實踐方向。

關鍵詞:高職;會計專業;職業道德;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職業生涯發展 中圖分類號:

D64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7955(2014)04-0087-

03

一、高職會計專業職業道德教育工作現狀 僅通過法律法規約束會計行為,僅通過國家陸續出

[2]作為高職院校管理學科的重點專業,社會對會台的系列規章制度規范會計行為 ,遵守會計職業道

德規范,這顯然遠遠不夠。 計專業人才提出了較高的職業能力要求及更高的職

業道德要求。然而,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管理 當前,大量發生的會計誠信意識缺乏、職業道德 一線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高職會計專業,在具 失范,損益核算不實、假定估計負債、基礎工作薄弱、 體實施人才培養方案時,更多關注學生的專業技能 會計信息缺失等問題,都迫切召喚培養職業崗位一線 與法律規范教育,對會計從員者職業道德失范給資 人才的高職院校加強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強化職業道 本市場及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帶來的負面作用沒有引 德培養,使作為國家、集體利益監督員的會計人員更 起足夠重視,沒有自覺承擔更多的高校教育應承擔 加深刻認識其職業價值和社會地位,加強自身職業道 的社會責任,一方面是社會對會計職業崗位人員職 德修養,使依法依規處理會計業務成為一種自覺的行 業道德素質的高要求,另一方面卻是高職會計專業 為,提升自我修養,自覺遵循會計職業道德規范。 中普遍存在的會計職業道德培養實效性缺乏,學校 在當前職業教育在國家層面受到越來越高重 對會計專業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沒有作全面思考與系 視,社會對高職教育抱以越來越高期望的社會背景 統推動,所存在的系列問題中,尤其以忽視環境與情 下,高職會計專業更應積極自覺承擔培養高素質人 感基礎問題最為明顯,整個會計職業道德在忽視學 才的時代責任,強調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強化學生 生的個性、思想感情、需求、職業發展和價值實現,基 職業道德培養,保證會計從業者的專業素養與職業 於對學生現實環境下現實狀況的「主觀假設」開展教 道德素養並重。

三、以馬斯洛理論指導會計職業道德教育 學,其教育效果不言而喻。

會計職業道德教育面臨的眾多現實問題中,最 二、加強會計專業職業道德教育的意義

為根本的是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環境與情感基礎 會計崗位具有很強的技術性與政策性,對經濟

問題」,如果不自覺忽視學生的個性、思想感情、發 活動的會計核算關繫到國家、集體和個人之間的利

展、需求和價值實現,未認識到政策、法律法規、制度 約益分配,所提供經濟信息是資源配置的基本依據。會

束以外,更為重要的是自覺意識的激發,其教學將 無計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會計人員不僅要有專業技能,

異於隔靴搔癢。走出這一尷尬境地,要以行為學、 心還更應具備較高的職業道德素養。制度無法兼顧並

理學理論為基礎與借鑒,作深層次、系統性思考。 眾約束所有的經濟行為,現行法律法規尚難以促使形

多理論中,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為我們繪制了清 成足夠的職業道德意識和更強大的職業道德氛圍, ※基金項目武漢市教育局: 2012 年重點課題:高職會計職業技能培養與企業崗位需求的對接研究。 收稿日期:2014-08-08 作者簡介:魏莉萍(1971-),女,武漢城市職業學院財務處,會計師,學士。主要研究方向:財務管理、財務信息化。

1/3頁
武漢商學院學報 2014 年第 4 期 晰的路徑。 學生三環境方能使學生的職業道德走向自我養成。

種層次需求的滿足,將形成學生對學校、 :一:以「需求實現」保障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實效

院系、集體、組織、專業、文化的足夠認同,這將給職 每個學生都潛藏著馬斯洛理論提到的不同層次 需求,

高職院校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如果忽視學生的 業道德教育有效實施提供最為根本的保障,因為先

[4]「需求」及「需求的實現」,偏離了以學生為本的軌道, 有了良好的土壤與氣候,其理想的結果故而也將在 無視當下學生的真正需求是什麼、迫切要解決的問 預期之中。

題是什麼,基於對學生狀況的「主觀假設」開展會計 :二:以「需求願景」構建會計職業道德約束 職業道德教育,其結果必定是勞而無功。根據馬斯洛 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是不斷制定、實施和實現 理論,會計職業道德教育一定要以緊密聯系學生、充 新的目標的過程,其中會經歷一連串職位變動,成為 分尊重學生、一切為了發展學生、通過推動「學生需 一個貫穿終身的過程,其中充滿的一系列的變化與 求的最大限度實現」來保障職業道德教育的實效性。 矛盾將會對職業道德底線提出挑戰。學生在校期間 具體來說: 形成的對會計職業道德標準的認同,如何保證在離

一是對於較大面積存在的貧困學生、弱勢群體, 開校園進入職場後,對這些標準的認同能夠得以延 其首要解決的是生存與安全問題,學校需要將幫扶 續,前述討論中以「需求實現」為有效實施會計職業 與關懷行動真正落到實處,使學生的初級需求能夠 道德教育提供了土壤與氣候,有效支撐了會計職業 實現,或者有途徑實現。處於這一需求層次的學生, 道德教育的實效性,但校門外所有「需求實現」可能 被學校要為他們構建真正意義上的「大家庭」氛圍,這 清零的事實的無法迴避,離開了學校的理想環境, 所包括建立完善的支助體系、具有長效性的關愛機制 建立的職業道德認同將有全面崩塌的可能。 等,所謂「倉廩足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唯有 如何破解這一難題,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同樣 學校、院系能夠真正成為學生的港灣,才可能使會計 為我們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將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職業道德教育在此「有德的、人性的」環境下有效實 與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發展指導相結合。大學時代 施。反之,如果忽視對他們的需求的照顧與實現,擺 是學生的黃金時代,也是其性格形成和能力發展一 在這樣一批學生群體面前的將是落差、被拋棄、被忽 個重要階段,做好職業生涯規劃規劃,可以使學生的 視,在這樣的現實下實施職業道德教育,無異於「在 學習更有成效。高職院校除了培養學生的職業崗位 無德的行為下做所謂德的說教」。 能力、職業道德水平以外,還有義務有責任承擔學生

Ⅲ 如何在道德評價和性需求之間權衡

進步的社會是包容和理解的,永遠不是固步自封的,道德是人心的一桿秤,你知道你有就好,那個半斤的總是在嘲笑八兩,你何必過於在意別人評價你准或者不準呢?

Ⅳ 人的道德和物質需求有何關系

老百姓吃不飽就會造反,做強盜,人類歷史可以驗證的道理,物質需求滿足了,才能更講道德

Ⅳ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基本觀點是什麼

1、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有七種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和歸屬感、尊重、求知、審美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2、馬斯洛對這七種需要進行了進一步和自的區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和歸屬感、尊重的需要被歸為基本需要,它是個體生存所必需的,必須得到一定程度 的滿足,但是這些需要一旦滿足,個體有關這方面的動機就將減少甚至消失。如果所有的基本需要都得到了一定的滿足,那麼個體將繼續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求知的需要、審美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這些需要被歸為成長需要,它能夠讓個體生活得更有質量。與基本需要相反,成長需要得不到永遠的滿足。實際上, 求知和理解世界的需要滿足越多,個體學習知識的動機越強。

Ⅵ 人與社會的道德倫理需求是什麼 孔子和老子的道德倫理是什麼

孔子的倫理思想


忠是孔子倫理道德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孔子處理人際關系的准則。在孔子的倫理思想中,忠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一個內容,二十世紀以來,人們一提到忠馬上就想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並將其歸罪於孔子,其實這並非孔子忠的原意。
忠在《論語》中共出現十八次,分布在十六章中。其中單獨出現十一次,與「恕」合作「忠恕」出現一次,與「信」合作「忠信」出現六次。就其內容看,分別回答了關於從政、待友、處世、事君、修養、治民等問題,大都屬於處理人際關系的范圍。而把這些屬於人際關系處理方面的語句進行分類,最為突出的還是交友、治民、事君三大類,它們分別屬於個人與個人、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
〔交友〕朋友關系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孔子將忠列為人與人關系的道德原則,這是孔子對其前忠內容的擴大。在關於忠的談論中,最多的是關於交友的。孔子直接談論交友的有七章(內一章重復),涉及到待友的原則、擇友的標准、待友的方法,內容是很豐富的。
朋友關系是一種重要的人際關系,在封建社會中,它與君臣關系、父子關系、夫婦關系、兄弟關系並稱為五倫,列為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關系。在五倫中,朋友關系是最不穩定的,父子關系、兄弟關系有血緣的紐帶來維系,夫婦關系有愛情的紐帶來維系,君臣關系有祿位的紐帶來維系,而維系朋友關系既沒有血緣的、情感的紐帶,也沒有政治的紐帶可資藉助,孔子認為朋友關系只能依靠忠信來維系。
忠信一直被孔子視作待友的基本原則,教育弟子的主要內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忠在朋友關系中是指接人待物要盡心竭力,真誠專一。「與人忠」被孔子當作人的最高道德品質「仁」的重要內容之一,一再教育弟子「主忠信」,「言忠信」,「言思忠」。對朋友的過失應該批評指正,「忠焉,能無誨乎?」(《憲問》)但這種批評應該是「忠告而善導之,不可則止」,對朋友忠心勸告,好好引導,如忠言逆耳,朋友聽不進去,就應及時停止,不應自取其辱,「朋友數,斯疏矣」(《里仁》),嘮叨不休,不僅達不到目的,反而傷了和氣,被朋友所疏遠。在孔子的教育下,曾子把「為人謀而不忠乎」作為「吾日三省吾身的首要內容,他是深得孔子交友原則的真諦的。。
〔治民〕治民屬於官民關系,官民關系也是一種人際關系。在關於忠的論述中,提到官民關系的只有兩章。
季康子問曰:「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庄,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為政》)
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顏淵》)
這兩章的「忠」也屬於兩種類型,前者講治民者怎樣才能使人民忠,後者講治民者要忠。實際上,這兩章都是對治民者的要求。治民者希望人民忠誠,但要人民忠誠,治民者必須從自身做起,要孝順長上,慈愛幼小,當官勤勤懇懇,執行政令忠心耿耿。
〔事君〕事君屬於君臣關系,君臣關系是一種被注入政治倫理的特殊的人際關系。但它並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且還是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因為國君是國家的代表,事君就是服務國家。當然,在這種關系中主體和客體的關系是不平等的:客體君位於主導地位,主體臣位於從屬地位。
在關於忠的論述中,孔子對事君論述的非常少,僅有一章: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八佾》)
在這一章中,孔子提出了君臣關系的原則。「臣事君以忠」是孔子對春秋中期以來忠君思想的繼承,但它決不是簡單的繼承,而是有所發展,這個發展就是「君使臣以禮」,將臣子單方面的忠君義務修正為君臣雙方互有條件的義務。「臣事君以忠」是有前提的,這個前提就是「君使臣以禮」,國君只有依禮來使用臣子,臣子才能忠心地服事君主。如果國君不依禮使用臣子,那麼臣子也沒有必要去忠心服事君主。「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先進》),用道義奉事君主,如果行不通,乾脆辭職不幹。孔子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當魯國國君沒有依禮向大夫們分送祭祀的膰肉時,孔子毫不戀棧,毅然掛冠而去。在《論語》中,孔子還多次提到事君的原則,要「事君盡禮」(《八佾》),「弒父與君,亦不從也」(《先進》),以禮事君,君主做壞事,絕不能順從;對國君的不良行為,要「勿欺也,而犯之」,不能陽奉陰違地欺騙他,而要當面勸諫他、觸犯他。
經過孔子的發展,忠由利民、利國、利公、利君的單純政治倫理擴展到利他的社會倫理,由處理人與集體的關系准則擴展到處理人與人關系的准則。
要想真正發揮忠在當代社會的作用,就必須解決忠君的問題。
東漢時,孔子「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的君臣關系被僵化成「君為臣綱」,忠君思想從此強化了封建專制,禁錮了人們的思想。二十世紀以來,人們將孔子當作「君為臣綱」的始作俑者、封建專制主義的祖師爺而大加撻伐,其實,這是不公正的。
孔子論忠主要是指朋友關系,雖然孔子也談了忠君問題,但忠君也是有前提的。結合《論語》中孔子關於事君的論述、評價來看,孔子的忠君思想是很淡薄的。首先,孔子沒有後世所提倡的「忠君不事二主」的概念。管仲是公子糾的老師,公子糾被齊桓公所殺,管仲不僅沒有以身盡忠,反而為齊桓公效力,幫助齊桓公成就霸業。像管仲這樣一位「貳臣」,不僅沒有受到孔子的指責,反而得到孔子的高度評價:「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革,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憲問》)被推舉許為具有「仁」德——孔子心目中最高的品德。其次,孔子沒有後世儒家所強調的「君權神聖不可侵犯」的觀念。商湯、周武王分別推翻了殘暴的夏桀、商紂,孔子不但沒有非議這種「弒君」行為,反而稱贊他們為君子,在《論語》中稱贊商湯舉伊尹的行為,稱贊武王有至德。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不但沒有後世的忠君思想,反而贊成推翻殘暴的君主。後人將「君為臣綱」的始作俑者強指為孔子是毫無道理的。
其實,忠君只是忠的特殊政治涵義,是利國、利公、利他意義的轉化,將利國、利公、利他的對象限定為國君一個人,將個人與國家的關系界定為與國君一人的關系。在歷史上忠君是與愛國聯系在一起的,國君是國家的代表,忠君就是愛國。

老子
1、宇宙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處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2、價值觀
無、道、德
老子的價值觀由「無」、「道」、「德」三者所構成。
老子言「無」,嘗謂:「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當宇宙尚未形成,萬物不會存在,故稱「無」。天地初開,形成宇宙,故稱「有」。「萬物」由「有」所衍生,而「有」從「無」所衍生,天下萬物均起於「有」而終於「無」。
老子言「道」,嘗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老子認為「道」是宇宙本體,乃萬物之根源,故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於天地萬物之先,獨立長存於萬物之外,不斷循環運行,遍及天地萬物,絕不止息。老子又認為「道」不可觸摸、莫可名狀,故謂:「無狀之狀,無物之泉。」只能用「道」來代表,亦可勉強稱為「大」。故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意謂「道」是玄妙深奧的,常人難以理解及形容。若可用言語來描述「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了。當宇宙萬物形成之際,人類會給萬物命名,但都不是事物真正的名字,因為天地萬物都是由「道」衍生出來的。人為自然萬物之一,故須遵守自然法則,故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賦予萬物生機而使各遂其生,故老子認為「道」是萬物的宗主。
老子言「德」,認為「德」乃「道」之體現,而「德」應服從於「道」,故謂:「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家強調人應當好好行道,目的是助己之修養,避免犯過。
守柔
老子言「守柔」,嘗謂:「天下之至柔,馳聘天下之至剛。」「道」之所以能循環不息,因為「道」具備了柔弱的特質,故言:「弱者道之用。」老子以「水」作喻:「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勝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又謂:「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強調以柔制剛,認為「強梁者不得其死」,目的在教人謙卑遜讓,以退為進。人若如此,方可明哲保身,故謂:「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豁;為天下豁,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意謂人可有雄心壯志,但不可逞強好勝,應抱持柔弱謙下之道,保持質朴本性。老子強調「守柔」,皆因認為除了「道」之外,世間萬物總有沒落的一日。故謂:「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老子又認為世事難測,故謂:「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老子強調「守柔」,要求人清虛自守,勿剛強好勝,否則不得善終。
居後不爭
老子認為人應有「居後不爭」之心,嘗謂:「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只有仁慈、儉朴、謙讓不爭的人,方能具備道德勇氣,進而博施於人,受人尊敬擁護而成大器。老子嘗謂:「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只要人能舍棄爭先爭勝之心,深明「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之理。莫自恃聰明,鋒芒太露,應抱持以退為進的處世態度,從而達致「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境界。
寡慾
老子謂人應「寡慾」,故謂:「罪莫大於可欲,禍其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人若懷有「可欲」、不知足」之心,則貪念自生。只有「知足」帶來的滿足感,才是真正的滿足。老子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沉醉於聲色犬馬和口腹物慾會使人神昏意亂,使身體的感官和靈性受損。故老子要求人「無欲」、「去欲」,故謂:「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又謂:「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人者為之下。」於生活起居、待人處事應「見素抱朴,少私寡慾」,達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的境界。
3、政治觀

無為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聖人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知者不敢為,則無不治.」
「無為」,不能理解為無所作為。《淮南子·原道訓》:「無為為之而合於道」。 道家的「無為」,是清靜自守之義,是道家以「道」 修身所要達到的「合於道」 的理想境界。能達到這種理想境界便無所不能為(無為而不無為)。
善為下
「古之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仁者為下.是謂不爭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仍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則哀者勝.」
4、知識論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聖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聖人在天下,怵怵;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是以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Ⅶ 幫助別人是出於道德需求還是情感需求

答:都不是需求,這實際上是給予.幫助別人是一種有德的體現.
首先您看您問的兩個需求的概念,他們都是說需要**向自己提供.
如下
1道德需求:一種是自衛性的,也就是要求自身不受他人侵犯;一種是進攻性的,也就是要求自身得到別人的幫助。2情感需求是一種感情上的滿足,一種心理上的認同。由於消費觀念的變化和消費水平的提高,人們購買商品不單純是為了滿足生活的基本需求,而且還需要獲得精神上的享受,從而產生了情感需求。(也就是需要物質給人們精神享受)

Ⅷ 人為什麼需要道德

1、人為什麼要有道德,首先是人的自身利益的自覺。無論如何,在一個社會中,行善總比作惡好,當個好人總是比做個壞人更受人尊敬。人出於自身利益的需求,一般遵循當下的道德規范行事。人正是通過在社會中的道德體驗逐漸認識到道德的價值和意義,並建立起自己的道德觀。具有個人特色的道德觀往往是符合當下大潮流的道德觀的,這便於在社會生活中能夠與他人和諧相處。
2、人為什麼要有道德,其次是基於傳統和法律。經過長時間確立的傳統和法律在一定程度上支配著人的行為,這些傳統和法律激勵人們要有道德,那些不道德的人往往會遭受傳統的批判甚至法律的制裁,這一正一反的道德刺激,形成或修正了人的道德認識,反過來又成為傳統和法律的延續者。
3、人為什麼要有道德,其實是人的共同需要。根據生活經驗和一般理智來考察人性,我們不難發現,人都有許多共同的需要、慾望和目的等。比如,我們都希望我們的生活和諧、家庭和睦,我們追求自由、幸福,我們樂於享受愛和友情、親情。為了滿足這些需要,必須確立和遵守某些道德原則(底線),使我們免於恐懼、孤獨,免於被欺騙、被管制、被殘害。
4、說到底,我們學會合乎道德地生活,是為了改善生活質量、改善周圍人的生活質量,還有什麼比這各有意義嗎?正如愛因斯坦所說:「人的最有價值的努力是為我們行為的道德化而奮斗。我們內心平衡,甚至我們的生存本身都取決於道德。唯有我們行為的道德化才能賦予生命以美好和尊嚴。」

Ⅸ 道德屬於那個需求

精神文明的需求,社會的底線

熱點內容
成都周邊法院 發布:2025-01-19 09:48:34 瀏覽:666
同安法院盧 發布:2025-01-19 09:44:05 瀏覽:211
司法部最新任命司局長 發布:2025-01-19 09:44:01 瀏覽:919
上海法院李罡 發布:2025-01-19 09:18:56 瀏覽:224
北京昌平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19 08:13:05 瀏覽:615
木工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9 08:12:59 瀏覽:986
借條上面的擔保人是不是負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9 08:12:53 瀏覽:811
輸入法立法 發布:2025-01-19 06:59:25 瀏覽:325
爾雅律師 發布:2025-01-19 06:58:15 瀏覽:583
衛生行政法律與法規比較 發布:2025-01-19 06:58:12 瀏覽: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