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養立法師生平

養立法師生平

發布時間: 2022-09-16 01:29:39

A. 能修法師的人物生平

能修法師:1968年出生 (江蘇省鹽城市下屬的東台市富安鎮人),由於家鄉有出家當和尚為職業的傳統,家境貧寒的他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在村裡熟人介紹,懂事的小能修於1985年在南京靈谷寺為小沙彌,每天負責到南京市孝陵衛街道的菜市場買菜,那時候他出家不久,但是他不怕吃苦,聰明好學,師傅是靈谷寺的方丈,因為這個關系,能修各方面都進步很快,1986年就被組織上安排到佛學院上學、培養、提拔,回來以後地位與日俱增,並有了今天的成就。
現任:中國佛教協會理事、江蘇省佛教協會副會長、省政協委員、揚州市佛教協會會長、揚州市書法家協會會長、市政協常委。
1995年9月—1998年6月他曾先後5次出訪緬甸、泰國、新加坡、韓國、日本等5個國家。
1995年9月隨揚州市佛教代表團出訪緬甸,參與洽談緬甸仰光市長吳哥禮向大明寺贈送玉佛事宜。
1996年1月隨揚州佛教代表團出訪泰國,交流佛法。
1996年9月隨中國佛教隨喜三國佛教會議訪問團出訪韓國,赴韓參加會議,交流佛法。
1996年12月應新加坡光明山禪寺之邀,赴新弘法進行佛法交流.
1998年6月應日本僧人之邀赴日訪問。此行一是交流佛學、弘揚佛學,進行中日兩國佛教界的交流;二是簽訂鑒真草葯園協議。
1999年12月5日榮任大明寺方丈。
2007年5月能修法師經過多次努力終於促成大明寺迎來一位特殊的日本客人——年近八旬的池田和夫老先生及夫人女兒將其長期珍藏並敬奉30多年的一尊來自奉歸中國,並無償捐獻給大明寺。
2008年5月10日,正在日本奈良進行國事訪問的國家主席胡錦濤到唐招提寺參觀。當天,正在唐招提寺僧房出席「鑒真精神論壇」活動的揚州訪親團迎候了胡錦濤主席一行。其時,胡錦濤主席曾親切地詢問訪親團團員能修法師,與日本唐招提寺方丈語言溝通怎麼樣?能修法師說:「我們兩國人語言交流暫時還不太方便。」胡主席親切地勉勵道:你年紀還輕,要主動學習,大明寺在中日關繫上有著重要地位啊! 聽了胡主席的話,回到揚州的能修法師立即與日本有關方面聯系。很快,他就收到了奈良縣知事荒井正悟的誠摯邀請,赴日本奈良縣政府教育局研修半年。自此,作為第83代鑒真傳人,能修法師繼鑒真法師之後,成為第二位踏上日本的大明寺方丈。研修期間,他主要是幫助奈良縣接待中國客人,在中學、大學進行講座,參訪日本著名寺院。
2014年4月20日,江蘇省高郵市鎮國寺隆重舉行祈福中國千僧齋會,禮請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江蘇省佛教協會副會長、揚州市佛教協會會長、揚州大明寺方丈能修法師。揚州大明寺方丈能修法師至高郵鎮國寺的大雄寶殿臨堂說法

B. 雷 養立法師:阿彌陀佛! 請問坐有何辦法不眠

需要修法的,打坐禪修,證到一定的層次,比如入定徹底解決睡眠問題。

系統學習打坐禪修,把握打坐的原理、各種方法的操作、入門、突破、路怎麼走、問題怎麼解決。

1、系統學習打坐禪修,全面把握實證的理論原理、怎麼入手,各種方法的具體操作,遇到各種問題的原因和解決辦法,每一步路怎麼走,怎麼悟道等,清涼月老師用自己的所修、所證,講得通透,有很多同修的實證經驗參考。建議網路「思維本體學實證網」-參閱文章《打坐修證的新手指引》。或網路「本體佛學新浪博客-開悟的一些特點」,博客分類如下:《科學實證》講解(初學到高層次、悟道的整套方法和心路歷程)、視頻教學(打坐各方法、問題的專題匯總)、觀心、實證、開悟。
方法和路這樣走(供參考),一是從觀身體覺受入手:觀手或觀呼吸,心穩定了,再觀心或觀慢動作等入定。二是從心入手:直接觀心(隨時知道自己在干什麼,佛教特有法門)。
欲界定前需要經歷的過程:放鬆入靜,培養靜,讓靜穩定,讓心穩定,提起專注,培養專注,破靜入定。

2、坐姿有雙盤、單盤、散盤、緬甸坐等等。坐姿以自我感覺舒適、自然為主,不要追求高難度,不能因為坐姿的不適影響了心的突破。因為我們是練心的,不是練習身體。心達到一定的層次,心柔軟了,身體自然會柔軟,自然能雙盤起來,真正標準的坐姿,是在打坐的過程中,隨著心力的提高,身體自然而然的會調整到標準的坐姿,大道自然。

3、放鬆入靜,打好基礎。耐心的從身心兩個方面進行放鬆,身體是放鬆那些容易緊張的肌肉群,心裡是放下那些作意、緊張、追求、急躁的念頭。高度重視放鬆,把放鬆做為一門課程去練習,反反復復從身心兩個方面交叉結合去放鬆。

4、打坐的方法很多。選擇一個觀察對象來觀想,制心一處,目的是培養和形成專注力。觀察對象非常的多,動態的有慢動作,靜態的有觀呼吸、觀佛像、觀蓮花、觀一些境界等等,聲音類的有佛號、咒語等。初學從觀呼吸入手相對比較容易,因為對自己的身體覺受比較敏感,容易形成專注力。

5、常用的方法很多,觀呼吸、觀手、觀心、觀慢動作、念佛號、耳通圓根法門、睡功等,每一個方法的理論原理講得通透,這是最關鍵的。然後是怎麼入手,怎麼用心,怎麼操作,會碰到什麼實際問題,這些問題的原因和解決辦法是什麼,每一步怎麼修,怎麼突破,一整套的把握。實證起來,不盲目,能少走彎路,預防走錯路,自己能主動的去打坐。

C. 慈航大士的坐騎是什麼

慈航法師生平介紹 慈航法師,生於西元1895年,福建建寧縣人。俗姓艾,號繼榮,父炳元公,清國子監生。母謝氏,系出名門閨秀。 11歲時母親去世。 17歲時父親去世,法師後至泰寧峨嵋峰出家,禮自忠和尚為師。 18歲壬子年秋,法師到九江能仁寺受具足戒。 受戒後,遍禮九華、天台、普陀諸道場,參禪於揚州高旻寺,聽教於諦閑大師,學凈於度厄長老,求學於太虛大師之閩南佛學院,得法於圓瑛法師。 兩度閉關,六載閱藏,精通教義,弘法不倦。 33歲就讀於太虛大師主持的閩南佛學院,深受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影響,一生致力於近代中國佛教的改革,積極於人間佛教的弘揚;尤其以「文教興學」為己任;主張發揚文化、興辦教育、推動慈善事業;方能復興佛教。弘法之跡遍及中國、南洋等地。 36歲,赴香港、仰光一帶講經,創辦仰光中國佛學會。 41歲歸國,經香港、廣東、上海,溯江而上,歷無錫、常州、鎮江、南京、桐城、九江、廬山、武昌、漢口等處弘法。 46歲,參加太虛大師所組織之「中國佛教國際訪問團」,通歷緬甸、印度、錫蘭等國,宣傳抗戰國策,揭發敵偽陰謀,連絡教友情感。凡蹤跡所到,如中緬、中印、中錫各文化協會,均以次成立。此時,正是抗戰已進入最艱苦之階段。日人向緬甸、印度、錫蘭、泰國等地宣傳,誣謗我國摧毀佛教,作為侵略我國之理由。當時東南亞各佛教國家,多被日人蒙蔽,聽信一面之詞。我國佛教訪問團抵達後,日人詭計立被揭破。 47歲,駐錫馬來亞,往還於星州、馬六甲、吉隆坡、怡保各地,巡迴講經。七年間,創設星州菩提學院、檳城菩提學院、星洲菩提學校、檳城菩提學校、星州佛學會、雪州佛學會、怡保佛學會、檳城佛學會、佛教人間月刊等佛教社團學院。 53歲,任安慶迎江寺住持。創辦佛學研究部、僧伽訓練班、義務夜校、國民學校,致力教育,深得太虛大師之贊許。 54歲,1948年,法師應中壢圓光寺妙果和尚的邀請來台灣,成為台灣光復後,第一位來台的大陸高僧,所創辦的「台灣佛學院」帶動了近代台灣的佛教教育。 55歲,1949年,許多大陸僧青年來台,慈航法師為護持僧青年,積極伸出援手,卻因此被疑為匪諜,而遭逮捕入獄,幸賴孫立人將軍的夫人孫張清揚女士等四處奔走,才獲得保釋。 56歲,法師駐錫汐止靜修禪院,四方學者多來請益,青年僧伽聞風赴止,德法者眾。 57歲,1951年,由總統資政趙恆惕等組織護法會,建築【彌勒內院】,每日講因明、唯識、楞嚴、楞伽、攝大乘論諸經典。到此時,慈航法師一生奔波之勞苦,方告段落。慈航法師為讓來台的大陸學僧有一棲身之所,乃於汐止建彌勒內院,安僧辦道,講學不輟,因而有「慈航菩薩」、「慈航止於汐止」之稱。 58歲,1952年九月十九日,在彌勒內院【法華關】中開始作第三度之閉關。 60歲,1954年五月六日(農歷四月初四),圓寂於汐止的彌勒內院【法華關】中。 大師生平講說著述頗多,經永久紀念會編輯遺著十二冊,一百二十餘萬言,名為《慈航法師全集》,流通於世。總觀事略,生平功業,以教育為經,弘法為緯,經緯分明,相輔相成,而完成一代德不朽、功不朽、言不朽、及身不朽之人天師表。

D. 想了解一些慧能法師的生平事跡

六祖慧能(638~713) 慧能,一作惠能(會元638年至713年),俗姓盧,原籍范陽(郡治在今北京城西南)。
慧能家境貧寒,三歲喪父,遷居南海。稍長,賣柴養母。因聽人誦讀《金剛經》有悟,決心學佛出家。慧能於公元672年到湖北黃梅參拜弘忍大師學法。慧能初見弘忍,弘忍便問他:「你是那裡人? 來這里求取什麼 ?」慧能回答:「弟子世嶺南人,來到這里不求其它,只求「作佛」。」弘忍聽了仍隨口說:「你世嶺南人,哪裡能「作佛」! 」慧能回答:「人有南北之分,「佛性」並無南北之分。」這才使弘忍微微吃驚。慧能的回答使弘忍不便回絕,就安排他隨眾勞動,在碓房舂米。慧能樂於從命,終日舂米,乾得歡快。當時弘忍的徒眾有700人。在慧能入寺八個月之後,弘忍命各人呈上一首偈語,這實際上是一場考試,他要選擇繼承人。但慧能沒資格參加,因為他只是乾雜事的。神秀是眾僧中的的上座和尚,他在半夜三更時分,獨自掌燈,在佛堂的南廊寫下一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清晨時,弘忍見到此偈後漠然不語,慧能聞聲來到廊下,他要求也做一偈,得到許可,於是他高聲念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使惹塵埃。」弘忍看到是慧能,就叫他退下,第二天弘忍把慧能給叫去,為慧能講經又把世代相傳的法衣交給他正式傳他為禪宗六祖,並為他的安全著想,親自送他到江州的渡口,吩咐他非要到必要的時機,不要把自己是禪宗六祖的身份講出來,免得有禪宗的僧人來爭奪。慧能來到嶺南,渡過了15年的隱居生活。在唐高宗年間(676年),在廣州遇到印宗法師,印宗法師為他剃發,授戒。至此,慧能才算是正式的僧人,在此之前只是「行者」。
慧能得到祖傳衣缽後返回廣東。為躲藏「物色之者「加害,他在四會一帶的獵人中藏匿了整整15年,直到唐高宗儀鳳元年(公元676年)才公開露面。這年的正月初八,慧能來到廣州法勝寺(今光孝寺)。一天,風揚起寺廟的旗幡,兩個和尚在爭論到底是「風動」還是「幡動」?慧能說:「既非風動,亦非幡動,仁者心動耳。」慧能的說法,令眾僧大為驚嘆,引起了印宗法師的關注和尊敬。不久,印宗法師為慧能剃了度。後又召集高僧名師為慧能舉行了隆重的授戒儀式。次年春,慧能離開法勝寺,北上到南華寺開山傳法,前來送行的有一千多人。 在南華寺,六祖慧能傳教說法長達37年之年。其間,韶州刺史韋璩也常他到城裡的開元寺(後更名為大梵寺)講經。慧能的言行後被其弟子法海匯編成書,這就是被奉為禪宗宗經的《六祖 法寶壇經》。在佛教中,只有佛祖釋迦牟尼的說法行為記錄能被稱做 「經」,而一個宗派祖言行錄也被稱做「經」的,慧能是絕無僅有的一個。
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慧能圓寂於家鄉新興縣的國恩寺,享年76歲。次年六祖真身遷回曹溪,供奉在靈照塔中。慧能在生前就深得朝遷的恩寵,唐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女皇武則天曾為「表朕之精誠」,特地遣中書舍人給慧能賜送水晶缽盂,磨衲袈裟、白氈等禮物,其詔書對慧能表達了十分尊崇的心情:「恨不趙陪下位,側奉聆音,傾求出離之源,高步妙峰之頂。」慧能去世後,更是名位加身。唐憲宗追謚慧能為「大鑒禪師」,宋太宗又加謚為「大鑒真空禪師」,仁宗再加謚為「大鑒真空普覺禪師」,最後神宗再加謚為「大鑒真空普覺圓明禪師。」王維、柳宗元、劉禹錫等文學大家都先後為慧能撰寫過長篇碑文,以記述他的事跡。
慧能創立禪宗是佛教史上一鎰空前大改革,標志著佛教中國化的完成。第一,他大膽破除佛祖 的權威,不承認有所謂外在的佛,認為佛就在本心中。第二,他主張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這與儒家「人皆可為堯舜」的性善論相通。慧能之後,禪宗更進一步向儒家靠攏,竭力與儒家的以教悌為人之本的倫理學說相調和,寫了大量論教的著作,從而促使了佛教 的進一步儒學化。他不但主張人人都可以成佛,而且主張不用背誦佛經,不需累世修行,只要認識本心,就能成佛,即所謂「頓悟成佛」,從而不但迎合了上層統治者和士大夫的需要,而且也為下層人民信佛提供了極大的方便。第四,他在宣傳「頓悟成佛」的同時,還提介自由任運的生活方式,促使禪宗生活的平民化、世俗化。慧能的三傳弟子懷海禪師,更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宗佛,並將這一宗佛寫進了《百丈清規》,從而對後世禪寺的建設及其勞動自養制度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是禪宗得以在中國迅速傳播、廣泛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禪宗的影響已遠遠超出了宗教範疇,而滲透到哲學、文學、藝術等眾多領域以及現實生活的各個層面。如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占統治地位的思想明理學受禪宗的影響就很深,陸九淵和王守仁的「吾心便是宇宙」、「心外無物」、「明心見理」正是禪宗「自心是佛」、「本心生萬法」、「明心見性」的翻版。又如繪畫,從唐宗到明的畫壇,無論是表現形式還是創作思想,都可以看到受禪熏陶的痕跡,作品中往往表現出一種深遠寧靜、超凡脫俗的意境。在日常生活中,許多原來的佛家用語,也了人們的慣用語。
本世紀以來,帶著東方恬靜達觀精神的佛禪也走向了西方世界。二次大戰以後,禪更在英、德、法、美、等國得到特別的發展。西方接受禪的人,除了宗教團體外,還有哲學家和社會學家,他們希望用禪引導人們順歸人性和自然;也有心理學家和精神病理學家,把禪作為調節心理和治療精神病的方法之一。 在英國倫敦大不列顛國家圖書館廣場,矗立著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其中就有代表東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惠能,並列為「東方三聖人」。
慧能作為在我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包含著的哲理和智慧,至今仍給人以有益的啟迪,並越來越受到廣泛的關注。
禪宗 -- 特重禪觀,不重教理,自稱教外別傳。以菩提達摩為初祖,下傳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弘忍之後分成南宗慧能,北宗神秀二派。北宗強調漸修,南宗主頓悟。弘忍圓寂後,北宗神秀大闡宗風於長安、洛陽。中唐以後,南宗成為禪宗的正統,並形成曹洞、雲門、法眼、溈仰、臨濟五家。但宋朝以後則僅存曹洞、臨濟二脈。或稱為佛心宗。

E. 弘一大師的生平事跡

李叔同(1880.10.23—1942.10.13),幼名成蹊,學名文濤,字叔同,祖籍浙江平湖。1880年10月23日生於天津。他學貫中西,藝專多科,1905年留學日本,歸國後執教於杭州等地。

1918年8月19日,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演音,號弘一。1942年10月13日圓寂於福建泉州。他是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一位傑出的高僧,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世祖。

1900年李叔同攝於上海。李叔同1918年出家時將此照贈予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同事堵申甫先生。堵申甫在李叔同出家前期曾一度為其護法在日本留學時的李叔同。1905年秋,李叔同登上了東渡的輪船赴日本留學。

1906年,李叔同與同學曾孝谷等留日學生在日本成立了中國人創辦的第一個話劇團體「春柳社」。1907年2月,「春柳社」在日本東京演出了《茶花女》中的兩幕,成了中國話劇藝術實踐的第一步。李叔同自演女主角茶花女。

「春柳社」的演出,尤其是李叔同的演技受到了日本戲劇界的高度評價。演出結束後,日本戲劇權威藤澤淺二郎和松居松翁當即到後台去和李叔同握手。此為李叔同(左)與曾孝谷合影

1916年12月25日至1917年1月11日,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實行斷食,前後18天。

1919年,初出家時的弘一大師在杭州玉泉寺。

弘一大師應邀於1937年5月赴青島講律,自廈門出發時攝於「太原輪」。

1938年攝於福建泉州承天寺,自左至右:瑞今法師、泉州報社經理、鄭健魂、弘一大師、轉塵法師、袁延年、高文顯、傳貫法師、廣義法師和覺圓法師。

1942年10月13日,弘一大師圓寂於泉州溫陵養老院。

(5)養立法師生平擴展閱讀

藝術成就

在中國近百年文化發展史中,弘一大師李叔同是學術界公認的通才和奇才,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他最早將西方油畫、鋼琴、話劇等引入國內,且以擅書法、工詩詞、通丹青、達音律、精金石、善演藝而馳名於世。

中國僧俗兩界聞名於世弘一法師,在近代文藝領域里無不涉足,詩詞歌賦音律、金石篆刻書藝、丹青文學戲劇皆早具才名。

而他在皈依佛門之後,一洗鉛華,篤志苦行,成為世人景仰的一代佛教宗師。他被佛教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傳奇的一生為我國近代文化、藝術、教育、宗教領域里貢獻了十三個第一,堪稱卓越的文藝先驅,他愛國的抱負和義舉更貫穿於一生。

F. 懺雲法師的生平

懺公上人,俗姓曹,諱會汶,一九一五年誕生於遼寧安東(今稱「丹東」),自幼天性寬厚,仁善耿直。先祖從山東向關外發展,至祖父曹德盛一代,家業漸趨平穩。祖母楊大

蓮為信佛居士,與老和尚因緣頗深。父親曹駿明曾任安東商務會長,以曹國靖之名行世,聲望頗著。家中尚有大哥、二哥、大妹、二妹、小弟等眷屬。大妹會賢篤信佛教,於父親病篤時,嘗割肉熬湯喂父,實孝女楷模也。小弟會漳於大學任教,亦親近佛法有年。 上人就讀小學時,客商熱絡,家境寬裕。父親患病後,運勢中衰,值日軍進占東北,國土危脆,家事紛擾,眾苦交煎,莫可探究,遂有追求真理之志。就讀中學期間,因父親患病之故,中輟學業;乃至赴日留學,亦因父親病勢起伏不定,率爾返國整理家業。一九三七年,中日戰事爆發,國民政府西移渝都。上人偕大妹於大連照顧父親,事必躬親,無微不至。
24歲,了因法師於大連商業學堂說法,上人往聽兩周,深感佛教哲理圓融,於是皈依佛門,成為三寶弟子。隔年,延請大連佛學研究會居士為父親誦《金剛經》,初聞梵唄,悲欣交集,加之善根增長,連續茹素四十九日。 26歲,隨大連市議員曲子源老先生前往沈陽慈恩寺,於修緣老和尚座下秉受五戒,隨即毅然斷葷。夏季,於大連海濱靜修三個月,法悅十足。入冬,父親罹患傷寒,偕大妹加持大悲水供父親飲用;某夜,父親通宵長吟「發無上心,自在逍遙」八字,似為教彼出家修道之意。
27歲,於寶山供養病僧,辭出寮房後,頓時有身心若無之感。又為父親消災之故,於安東居士林延請法師、居士拜大悲懺,彼時父親於大連夢見觀音菩薩化現之白發老嫗,說彼尚有冤業未解。二月初,群醫束手無策,上人體驗生離死別之苦,立志獨身。父親過世後,上人忽萌一念:前生為出家人,父親為護法居士,為酬謝恩德,此生侍病十年,緣起吻合。又曹老居士彌留之際,上人於佛前發願,若父親確有業債未還,當以佛法超度釋冤,於是尋出蒙山法本,練習施食法門。此後以放蒙山為常課,冥陽兩利,數十年而弗輟。
28歲,冬,為明朗老和尚送終。某夜,遍山白雪,上人於凌水寺誦大般若經,念至懇切處,身心豫悅,意境悠遠。明朗老和尚臨終前一日,曾哀懇相告:「會汶:世間皆假,急速辦當一切,出家修行!」
29歲,經由省琛老和尚介紹,自安東遙迢入關至北平凈蓮寺安居。初入寮房,乍感苦悶焦躁,待朗誦《普賢行願品》一遍,始感雨過天晴,遂安定住下。 上人嚮往山林道場、叢林生活,不時親近倓虛大師、慈舟大師等教界碩德,請教法要,俾有遵循。例如:卅二歲於天津大悲院聆聽倓虛大師開示,謂學佛乃至辦佛法事業,需有大悲觀音之心腸;維摩居士之辯才;彌勒、布袋和尚能容之肚皮;金剛菩薩嚴正分明之面目。
又如〈略述親聞慈舟大師數事〉有雲:「民國36年,老人為天津監獄囚犯講地藏經,駐錫天津居士林。一日黃昏,老人自監獄講經歸,雲佇立門外迎接,隨老人至卧室,整理妥當,諸師退去。時天色漸暝,四圍沉寂無聲,室內供佛像一尊,海燈微明,香煙繚繞,老人靜坐無語,雲乃趨前啟請止惡改過之法,老人靜默片刻,以緩慢莊重之語調謂雲雲:『吾人之惡業種子如雙頭毒蛇,鑽入吾人之心坑深處,無法驅除。唯有持慚愧雙頭利鉤伸入坑底,方可將雙頭惡業毒蛇鉤出。』老人語已,即起捻香拜佛,雲遂禮謝退出。……雲於親近老人之餘,最為感動敬服者,為老人淳樸忠誠之態度,莊重安詳之威儀,堅定切實之信心,以及嚴凈勤苦之戒行。老人示人:則常勸『持戒念佛』;言戒為佛家家法;熟處(塵習)轉生,生處(凈業)轉熟;知真本有,達妄本空;寧肯十年賣不出一擔真,不願於一日賣出十擔假。寥寥數言,皆可使吾人終身行之而有餘也。」
34歲,啟程南下參方,朝禮寧波阿育王寺、蘇州寒山寺、蘇州報國寺、上海持松法師靜安寺、能海大師金剛道場等處。此間,於朝禮普陀山之後,往詣靈岩山印光大師凈土道場,得謁瞭然法師,親聆法音;夜晚,遠眺大殿,遙想身世漂泊,倍生感慨。夏,前往福州依止慈舟大師,隨師前往閩北邵武廣福山雙泉寺,聽講四分戒本與四諦要義。安居期滿,隨慈舟大師赴泰寧天王寺聽講《普門品》,半月後至古台岩。冬,安住靜謐岩洞中,聽講《大乘起信論》。 1949年,隨國民政府撤退來台灣。上人35歲,隨慈舟大師返回福州舍利院,聽講《梵網經》與《四分律》。彼時烽火連綿,局勢莫測,乃於大勢至菩薩紀念日拈鬮,感應當離福州,遂拜別慈舟大師,渡海抵台;此國歷八月下旬之事也。上人於北部逗留未久,南下高雄尋單,深感佛法不振,亟思拯救之道;然時局未靖,僅能靜觀其變而已。十月下旬,傷寒病作,逮十二月上旬,脾腫病勢險惡,住進高雄省立醫院,曾自雲:「就念觀世音菩薩,再是求發心、求病好,求佛力加被。以後病好了,再打開《金剛經》、《金剛經》註解一看,比以前懂了。」
36至39歲,於台灣南北各地參方,住過高雄阿蓮鄉光德寺、路竹鄉道隆寺、台北五股觀音山凌雲寺等道場,亦曾游歷新店、汐止、內湖、北投等地。住錫新竹古奇峰法源寺及苗栗大湖法雲寺逾兩年。此間曾抄錄並閱讀《金剛經》智者大師疏科刊、《心經》法藏大師科刊;研究《心經》六家注、《楞嚴經》疏解;背誦《普門品》等等,期在解行相資,窮究生死根源。
40歲,移錫高雄大崗山龍湖庵後山平房,除平日定課及禮佛,時而精誠恭繪觀音聖像,有幸一睹作品者,莫不稱頌贊嘆。爾後於各地隨緣弘法,與律航法師、李炳南、朱鏡宙、關世謙、朱斐等人締結善緣;恭謹禮佛之行持,嚴守律儀之美譽,逐漸傳布南北各地之道場。
1956年,與弟子於台灣南投縣埔里鎮觀音山搭建印弘茅蓬。用示尊崇印光大師、弘一律師之意也。先前上人於高雄大崗山龍湖庵講經時,聽聞菩妙老和尚於蓮峰寺後山自修,曾特地前往拜訪,由於見和同行,遂約定尋覓山林蘭若共住修行,可以彼此砥礪。一九五八年二月因緣成熟,菩妙老和尚前往印弘茅篷隱修,樹立老實修行之典範。
上人掩關自修之餘,隨緣弘法利生。例如:親繪觀音聖像致贈張清揚女士,張居士信佛相當虔誠,將聖像轉送當時國防部長俞大維先生(另有一幅轉送葉公超先生);俞先生異常珍惜聖像,將其裱褙置於客廳,並復印數萬幅致贈親友,垂暮之年,方知為上人所繪,遂於一九九三年禮請上人為皈依作證。又如:一九五六至一九六二年,受邀膺任棲蓮精舍(樂生療養院佛堂)主七和尚;多年後,蓮友仍感懷在心。此等利眾之行,難可勝數。
茅蓬因八七水災,土石崩落而毀。暫時移錫太平山溝平房,以不適合於久居,乃行腳南北各處尋覓山林道場。 1963年,偕弟子性因法師至南投水裡開山,於蓮因寺現址搭建寮房,間或應邀赴各地道場開示;例如高雄打鼓岩元亨寺、彌陀院、林園佛教堂、澄清寺、台北蓮友念佛團、三峽橫溪凈業林、屏東東山寺等處,念佛不綴,法筵日盛。 1966年,以中部地區大專學生求法之因緣,始辦齋戒學會,提倡叢林生活,著重五堂功課,教學天台唯識,行歸持戒念佛,由此培育正信青年無數。一九八○年代中葉以降,每年依例於男女兩眾齋戒學會之後舉辦佛七,開示透闢,機理雙契,聞者莫不深信切願,道心彌堅。若在平日,祈求消災解厄者,多如過江之鯽,上人慈悲接引,方便度化。數十年間,深受啟發而矢志出家紹隆佛種者,法門龍象輩出;而在家學佛者,亦以居士身成為人群表率,影響社會風氣,貢獻良多。
齋戒學會每年寒暑假各開辦八關齋戒一次,暑期每次兩屆,寒假一屆。在蓮因寺辦完兩次以後,再移他寺續辦,嘉義義德寺,新竹翠壁岩寺,中壢元光寺都曾辦過八關齋戒。懺雲法師持律甚嚴,每日四時以後,蓮因寺不留女眾、亦不能過夜。因此齋戒學會女眾部委託南投縣竹山鎮德山寺、嘉義縣竹崎鄉香光寺、南投縣埔里鎮南林寺等寺協辦八關齋戒活動。在桃園龜山寺亦有一齋戒會道場、「蓮因北部齋戒學會靜修道場」。與各大專學院的佛學社密切交流,定期舉辦佛七。 最初,上人觀察因緣,以男、女兩眾分辦齋戒學會較為如法,故女眾活動多借尼寺舉辦。民國九十年,埔里女眾道場蓮音學苑正式成立,靜修有址,法益均沾。
公元二千年頃,上人偶現病相,漸少開示。然四眾弟子敬重無別,歷年祝壽法會,人潮如水,緇素同心祈禱,念佛迴向上人法體康泰。 懺雲法師於2009年3月7日凌晨一點,於南投縣水裡鄉頂崁村蓮因寺方丈寮安詳示寂,身無病苦,相貌如生。3月9日禮請夢參老和尚主持封棺儀式、3月27日禮請果清律師主持追思贊頌典禮,隨即發引荼毗,示現舍利極多。

G. 日常法師的生平簡介

1988年,回台灣募集款項重新標點校正《菩提道次第廣論》,為法尊法師譯廣論以來首次新版,共發行三仟冊,之後應廣化法師邀請,受聘為南普陀佛學院副院長兼教務長,正式開講廣論。1989年,發行1~50卷廣論錄音帶,華藏講堂正式成立「廣論研討班」,1990年,1~160卷發行圓滿。1992年創辦福智團體,並成立比丘、比丘尼僧團。1993年講授《法華經》、《南山律在家備覽》、《了凡四訓》、《俞凈意公遇灶神記》、《阿底峽尊者傳》等,並成立財團法人福智寺。九月,接受心聖尼師供養,率男眾僧團進駐新竹鳳山寺隨建立佛學院,由其師長親授予正法林佛學院名稱。2000年鳳山寺首次傳授三壇大戒。2001年首次為在家居士傳授五戒,七月與根本上師蒞臨福智教育園區動工灑凈。2002年二月,興辦祈願法會,由第一百世『甘丹墀巴』仁波切主法。2004年,於春節朝禮法會後,搬到園區安養,開始宣講《南山律在家備覽》。
日常法師於2004年10月15日13時15分,在中國福建省廈門市安詳圓寂,僧臘39。荼毗後,骨相鮮白,並有為數甚多之各種顏色的舍利花和舍利子,由其弟子迎回台灣。2006年其舍利塔於中國大陸建構完成後運抵台灣,然後供奉於雲林古坑的大悲精舍。

H. 法舫法師的人物生平

法舫回到家鄉後,曾讀過兩年縣立初級中學,他生性勤奮好學,所以成績優良。唯感於自幼孤苦,身世飄零,時有出世離俗的念頭。1921年(民國十年),十七歲時,依姚家井觀音寺是岸和尚剃度出家。後來到北京法源寺,依道階法師受具足戒。
1922年(民國十一年),太虛大師創辦的武昌佛學院開學,法舫以在北京任陸軍部部員王虛亭居士的介紹,南下武昌,入佛學院為第一期學生。王虛亭居士亦於是年秋天辭去軍職,到武昌佛學院依太虛大師剃度出家,法號大嚴。 法舫在佛學院兩年,他戒相庄嚴,為學精進,深為師友所推重,亦為太虛大師所賞識。武院本定三年畢業,第二學年開始時,太虛大師感於學生程度參差不齊,施教困難,因此決定把第一期學生提前畢業,將第二、三學年的課程濃縮在第二學年上完。因之,法舫於十三年六月畢業。
法舫畢業之前,大勇法師在北京慈因寺,成立「藏文學院」,專修藏文。武昌佛學院的畢業生中,有大剛、超一、法尊、觀空、嚴定及法舫等多人,都轉學到北京藏文學院學習藏文。翌年,藏文學院改為「留藏學法團」,專究藏密,為赴藏學法作準備。
1925年(民國十四年)秋,大勇率領的留藏學法團由北京啟程,團員有法尊、嚴定、大剛、觀空等二十餘人,法舫亦為團員之一。學法團由四川入西康,行到甘孜,因故不能前進。法舫以學法之事機緣未具,乃返回武昌佛學院。武昌佛學院原設有初級部、大學部、研究部三部。後來因在「北伐」期間,佛學院為軍隊佔用而停頓,師生星散。法舫回到武院,與大敬法師二人留在院中看守。在此期間,他潛心自修,專攻唯識學與俱舍學,數年之間,學力大進。 1929年(民國十八年),太虛大師自歐美弘化歸來,於佛學院舊址設「世界佛學苑研究部」,由法舫負責籌備。1930年(民國十九年)夏,大師在北京柏林寺,與住持台源設立的柏林教理院合作,命法舫將武昌的「世界佛學苑籌備處」及「錫蘭留學團」遷到北京柏林寺。同時把教理院的學生改為世苑的華日文系,將武昌遷去的錫蘭留學團改為世苑的華英文系,仍由常惺法師任院長。法舫擔任世界佛學苑籌備處的書記,並在柏林教理院任教職兼任監學,協助常惺法師。他在教理院開講《俱舍論》,義解精當,深受學生歡迎。
是年秋,東北發生九一八事變,日人謀我日亟,致華北情勢緊張,經濟蕭條。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柏林教理院以經費無著而停辦。年底,法舫又奉太虛大師之命,把世苑遷回武昌,在武昌佛學院內成立「世界佛學苑圖書館」,法舫任圖書館主任。世苑圖書館,原是由武昌佛學院改組而成。其中佛學院原有的圖書及太虛大師的藏書全集中於此。館中藏書凡二萬四千二百餘部,十一萬一千餘卷,其中有日本《大正藏》、《萬字續藏》、《頻伽藏》、巴利文藏經,及普通書籍《四部備要》、《圖書集成》、《萬有文庫》等,舫師以二年時間,分門別類編號整理。以後逐年增加,書籍達到十餘萬冊,成為一所極具規模的圖書館。
在整理圖書館期間,法舫法師在館中恢復了早年武院的研究部,集中優秀的僧青年從事佛學研究。研究員多是閩南、柏林、九華等各地佛學院的畢業生,或在各地佛學院任過教師的青年法師。如談玄、本光、葦舫、塵空、印順、寂安、清虛、敏智、守志等,都曾在此研究。
在主持圖書館的同時,他接手編輯《海潮音》月刊,從事太虛大師人生佛教理想的宣傳。他主編了第十三卷全卷。以後又兩度接任主編,先主編十六、十七、十八三卷,後來又主編二十一卷。後兩次主編海刊,是在「八年抗戰」期間,在重慶編輯發行的。 由民國二十二年到二十六年的五年之間(一九三三~一九三七年),是世界佛學苑圖書館的極盛時期,法舫在這段時間,為圖書館盡了最大的心力。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抗戰軍興,武漢成為軍事要沖。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舫師應太虛大師之召,及重慶漢藏教理院法尊法師之請,西上入川,進入漢藏教理學院任職教務主任。舫師在漢院三年,協助法尊處理院務外,並講授《俱舍論》,深受漢院學生的歡迎。後來,舫師示寂,演培法師在〈敬悼舫公法師〉一文中,追述舫師在漢院的情形∶
舫公對於佛法的認識是多方面的,但特精於唯識、俱舍,我在漢院時,他為我們同學親授俱舍一課。每當他來上課時,同學們即聚精會神的靜聽,他那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口若懸河的無礙辯才,在在引起學僧的興趣。尤其他對每一事理的分析明白,每一論題的剖析精微,更能控制學僧的情緒。...舫公主持漢院教務三年,對院內應興革的事宜,確費了不少的心力,漢院得有今日的聲譽,雖說是由於抗戰時大師住院指導,名德法師的集中教學,但舫公的多方擘畫,辛勤領導,其功尤不可沒。 舫師偕同白慧到達印度後,進入著名的「國際大學」,從事梵文、巴利文及英文的研究。此時,戰前已赴印度擔任國際大學中國學院院長的譚雲山居士,對法舫的接引與照應殊多。法舫在國際大學進修三年,又轉往錫蘭智嚴學院,從事巴利文及梵文小乘教理的研究。法舫刻苦修學,進步頗速,短短四年,他已勉強可用英文授課,並試譯巴利文佛典《南傳阿毗達摩攝義論》。
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他在錫蘭驚悉太虛大師在上海圓寂,悲痛不已。而上海方面,太虛大師的弟子和護法居士們開會討論,認為大師圓寂,奉化雪竇寺及武昌世苑圖書館都乏人主持,咸認法舫法師是最理想的人選。於是大家聯名敦促,希望他早日返國。法舫認為扶持大師的事業,是弟子應擔的責任,乃摒擋歸國。途經馬來西亞、香港,所至輒隨緣教化,備受四眾推崇。民國三十七年(一九四八年)五月抵上海,逕往奉化雪竇寺禮太虛大師舍利塔。並繼大醒法師之後,出任雪竇寺住持。是年秋末,他又赴武昌,接任武昌佛學院院長,並在院內為太虛大師營建舍利塔。 早在抗戰勝利之後,太虛大師即命葦舫法師去武昌,交涉收回武院舊址,予以修繕整理,計畫復院工作。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修整就緒,對外招生,於中秋節開學。民國三十七年(一九四八年)舫師抵達武昌之時,武院代院長葦舫已到上海接任玉佛寺住持。舫師接任院長後,原想有一番作為,
以光大太虛大師的佛教事業。唯以內戰日熾,烽火連天,人心浮動不安,學院亦受到影響。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春,受請到湖南長沙講經,講經圓滿,戰局劇變,已無法回武漢。只好南下廣州,駐錫六榕寺。這時,武院學生隆根也到了廣州,到六榕寺謁見,告知武院受戰事影響,學生星散。隆根是賣自己的書籍,湊作路費來到廣州。大局如此,舫師為之黯然。他告訴隆根,將在六榕寺休息一段時間,然後到香港轉赴錫蘭,到錫蘭大學任教。他致送隆根兩枚銀元,希望隆根離開廣州到香港去。
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底,舫師抵達香港,受佛門善信之請,五啟講席,法化稱盛。1950年元月底,離港抵新加坡,卓錫靈峰菩提學院,應請講《般若心經》三日,復應新加坡佛教總會之請,在圓通寺講《葯師經》十日,之後轉赴錫蘭。是年五月,他在錫蘭出席由錫蘭召開的世界佛教徒友誼會大會。會後應聘錫蘭國立大學,擔任該校中國佛教文學及大乘佛學教授。他以流利的英語講授大乘教理,深受學生歡迎。暇時曾一度游化馬來亞、暹羅等地,事畢仍返錫蘭。
他原患高血壓症,唯並不影響工作。在錫蘭大學任教年余,1951年10月,突以腦溢血逝世,世壽四十八歲,僧臘三十年。

熱點內容
陳舊不合理的規章制度的成語 發布:2025-01-19 11:17:21 瀏覽:203
成都周邊法院 發布:2025-01-19 09:48:34 瀏覽:666
同安法院盧 發布:2025-01-19 09:44:05 瀏覽:211
司法部最新任命司局長 發布:2025-01-19 09:44:01 瀏覽:919
上海法院李罡 發布:2025-01-19 09:18:56 瀏覽:224
北京昌平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19 08:13:05 瀏覽:615
木工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9 08:12:59 瀏覽:986
借條上面的擔保人是不是負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9 08:12:53 瀏覽:811
輸入法立法 發布:2025-01-19 06:59:25 瀏覽:325
爾雅律師 發布:2025-01-19 06:58:15 瀏覽: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