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法律的權威課件
① 如何樹立和維護社會主義法律權威請根
(一)全面認識法律的潛能和價值
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全面而充分地開發法律的潛能和價值;相反,濫用和踐踏法律的歷史所造成的消極法律態度對人們卻有著廣泛的影響。然而,從世界歷史的角度來看,法律的潛能和價值確實是值得信奉和可以依託的。首先,法律作為一種心智現象,包含著人類對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的認識成果,反映了大眾的感情傾向,表現了大多數人的意志和願望。因而,法律是認知、情感和意志的統一。其次,法律作為一種語言現象,一方面具有內在的邏輯性,便於人們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它是概括性和穩定性較強的規范體系,便於人們把它應用到具體的事實上,對社會關系作出合理的調整;同時,法律一旦被制定出來,就變成了廣為人知、難以掩蓋的社會存在,成為公民通用的一把尺度,人們不僅可以用它來評價自己的行為,而且可以用它來評價別人的行為,特別是評價公職人員的行為,從而形成一定的法律秩序。因此,法律也是邏輯、事實和理解的統一。再次,法律作為一種歷史現象,具有內在的批判能力和進化機制,它總是一頭連著特定社會的歷史傳統,一頭連著未來的理想王國;它不僅能夠與社會進步保持協調發展,而且能夠推動、引導和保障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在這種意義上說,法律體現了傳統、批判和進化的統一。單從法律的上述潛能和價值看,也許可以說沒有任何其他發明堪與法律媲美;而且,法律的這些潛能和價值並不是遙不可及的,任何一個法治國家都能夠全面地開發和利用之。
從法律的社會功能來看,在現代法治國家裡,特別是消滅了階級對立的社會主義國家裡,法律不僅是必要的社會控制系統,而且是國家的精神存在形式和政權的象徵。國家和社會對法律存在多方面的需求:(一)法律往往被作為國家主權的存在形式,代表著國家的尊嚴和權威。(二)法律往往被作為政權的確證方式,構成了分配權力的主要途徑和行使權力的主要依據。(三)法律是社會內部多元利益群體之間矛盾沖突得到協調的產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社會主體之間的妥協和共識,是社會穩定的基礎。(四)法律既是社會道德的起碼要求,又是人權的存在形態之一。作為最低道德標準的法律,往往構成了民族的人格素質、信念和自律的支柱和依託。作為人權存在形態之一的法律〔9〕,是實現人權要求的最可靠的保障。(五)法律是形成和保障一定社會秩序的必要的控制系統,通過法律確立公認的行為模式和解決爭議的程序,可以實現人類尊嚴、合作願望和利已本能的均衡,從而達到社會最優狀態。(六)社會因階級或利益集團的多元化,往往導致價值標准和價值體系的多元化,需要法律通過對價值系列的確認和對價值標準的具體化和規范化來形成統一的價值體系。
既然法律在社會主義國家裡具有如此廣泛而重要的意義,我們就應當相信法律,依靠法律,樹立尊重法律權威的意識。
(二)正確認識人民、執政黨和法律三者之間的關系
鄧小平一慣倡導,黨要善於領導,不能幹預太多;要把黨政關系理順;黨與政府的關系問題是當前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筆者理解,黨政關系問題主要是執政黨與執法機關和司法機關的關系問題。要解決這個重大問題,必須先解決在常規政治下人民、執政黨和法律這三者之間的關系。
1、法律是人民意志的體現,是人民的化身。 彭真同志曾經正確地指出:「我們的法律經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就表明了它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利益和共同意志的集中體現,……。」〔10〕服從法律,就是服從人民意志,維護人民利益;違反法律,就是違背人民意志,損害人民利益。這里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法律是人民的共同意志和共同利益,就意味著法律不僅僅是哪一個階級的意志和利益;二、法律是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就意味著法律與人民意志具有同等的地位和價值,法律就是人民的化身。
2、中國共產黨既是人民群眾的領導者,也是人民的工具, 是組織和引導人民形成和表達共同意志以及將這種意志轉化為法律的力量。鄧小平同志曾經明確地指出:「同資產階級的政黨相反,工人階級的政黨不是把人民群眾當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覺地認定自己是人民群眾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為完成特定的歷史任務的一種工具。共產黨——這是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中先進分子的集合體,它對於人民群眾的偉大的領導作用,是不容懷疑的。但是,它之所以成為先進部隊,它之所以能夠領導人民群眾,正因為,而且僅僅因為,它是人民群眾的全心全意的服務者,它反映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意志,並且努力幫助人民群眾組織起來,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爭。確認這個關於黨的觀念,就是確認黨沒有超乎人民群眾之上的權力,就是確認黨沒有向人民群眾實行恩賜、包辦、強迫命令的權力,就是確認黨沒有在人民群眾頭上稱王稱霸的權力。」〔11〕鄧小平的這一論述是我們認識黨與人民和法律的關系的理論基礎。在此基礎上,我國政治理論界和法學界已經對這種關系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和闡述。概言之,主要有三個方面:一、執政黨領導人民,但不能代替人民,執政黨只是引導和組織人民按照法制化的民主程序實現由人民意志向法律轉化。〔12〕二、政黨作為社會權力的代表不能等同於國家機關,政黨權力能夠通過國家權力(主要是代議機關的立法權)來實現,但本身不是國家權力。三、人民利益高於一切,作為人民利益體現的法律也高於一切,黨也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13〕因此,把黨置於法律之上是錯誤。
(三)正確認識法律與政府的關系
在法律與政府的關繫上,當前主要有兩個問題需要作出正確的回答:憲法主要是約束誰的?怎樣才能有效地約束國家權力?
從整體上說,「政府與法律的關系十分密切。政府形式及其機構的權力及職能由法律加以規定,而每一政府機構都要通過制定、適用和在具體情況下對個人實施法律規則來進行工作。」〔14〕在幾千年的專制歷史中,人們奉行的是絕對的國家至上原則,政府是統治和壓迫人民的強大機器,是人民的主人;人民完全處於服從政府的地位(只有到了人民無法生存下去的時候,才奮起反抗);法律是政府駕馭人民的工具,是套在人民脖子上的枷鎖。然而,現代民主政治否定了絕對的國家至上原則,確立了人民主權原則,政府被視為實現和保障人民利益的一種政治共同體,政府既是制定和實施法律的機構,又是受法律約束的機構,即有限政府;人民是國家的主權者,是政府的主人,法律則是人民約束政府和進行自治的規范系統。
從憲法史來看,憲法形成和發展的過程正是法律權威逐步取得優於政府權威的過程。在英國,1215年的《自由大憲章》首次把王權置於法律的約束之下,邁出了人類追求民主憲政的第一步;1628年的《權利請願書》進一步限制了王權,提高了法律的地位;1689年的《權利法案》則是國會權力取得高於王權的地位和民主制最終戰勝專制的標志,也是法律取得最高權威並實現法治的標志。在美國,作為歷史上宣布民主共和國原則的第一個政治綱領的1776年的《獨立宣言》庄嚴地宣告:「為了保障這些權利(平等權、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引者注。),所以才在人們中間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政治權力,則系得自被統治者的同意。」1787年的憲法為了永遠確保人民主權和人權,按照三權分立的原則來組織政府;這種「分權制不僅是強化權力的,而且是維持民主的。『分而治之』的格言過去被人類的主人用來使其臣僕受奴役。信仰民主的制憲者利用了這條古老的原則,並在相反的意義上把它當作被治者得以將他們的意志強加於其未來的統治者頭上的一種戰略。」〔15〕在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即前蘇聯,列寧曾明確地宣布:「憲法就是一張寫著人民權利的紙。」〔16〕確立了人民主權原則。在社會主義實踐中,第一次解決了平等權的經濟基礎問題,完成了憲法史上又一次偉大革命;但是,由於簡單地否定了歷史上某些憲法的積極成果(如分權與制衡原則和法治原則),「法律被看作是政治權力的工具,而不是防止濫用權力的保障」〔17〕,獲得了平等權的公民仍然難以抵制各種權力的濫用,也使國家政局難以保持穩定。
有效地約束政府權力是憲政的目標之一。「憲法只不過是限制政府權力的工具而已。」〔18〕怎樣才能有效地約束政府權力呢?歷史的經驗和教訓給我們作出了這樣的回答:第一,在制度設計上,必須確立這樣的前提,即「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19〕。孟德斯鳩說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並非虛言。鄧小平說人都是有缺點的,也包含著這一層意義。盧梭曾經把行政官個人身上的意志區分為三種,按其對行為的影響力依次(自然次序)是個人意志、團體意志、公意,而社會所要求的次序與此正相反。〔20〕用人性的弱點解釋權力濫用現象固然是片面的,但以克服人性的弱點為制度設計的出發點和前提,則是必要而有益的。第二,在制度安排上,「要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以權力約束權力。」〔21〕不僅要在中央政府以及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實行分權,即所謂「雙重分權」,而且要使各種權力之間相互制約。關於這兩點,聯邦黨人說得更為透徹和尖銳:「防止把各種權力集中於同一部門的最可靠辦法,就是給予各部門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分侵犯的必要的手段和個人的主動。」
② 法律樹立權威所必須具備的四個基本要素
一是法律在國家和社會的治理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佔主導地位和起決定性的法律有權威,否則無權威。
二是法律本身的科學程度,反映客觀規律和人類理性的法律有權威,否則無權威。
三是法律在實踐中的實施程度,在實踐中得到嚴格實施和一體遵循的法律有權威,否則無權威。
四是法律被社會成員尊崇或信仰的程度,反映人民共同意願且為人民真誠信仰的法律有權威,否則無權威。
(2)樹立法律的權威課件擴展閱讀:
法律權威塑造的方法:
一是加強馬克思主義法律理論和公平正義觀的研究和創新。黨的十八大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
在中國,怎樣使公平正義的價值觀真正轉化為國家民族的精神追求,成為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准,中國的學術界應承擔起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法律理論和公平正義觀、使其中國化的時代使命。
在中國,實現馬克思主義法學的理性自覺和更新,學術界的任務已迫在眉睫。一要恢復馬克思主義科學的歷史批判理論之本真;
二要研究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法律思想和法律理論,與其展開對話;
三要澄清一直以來國內對馬克思主義法律理論的諸多誤解;
四要以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為基本面向;
五要著力於構建適合中國實際的方法論體系。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要從研究馬克思經典著作著手,澄明馬克思在法律和正義問題上的基本態度和觀點,要以重構相關理論體系為立足點,並且以當代中國問題為導向。
這樣,使研究和結論既不偏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能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和時代化。
③ 如何樹立法律的權威性
要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憲法和法律實施,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尊嚴、權威。推進依法行政。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優化司法職權配置,規范司法行為,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保證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檢察權。
依法治國必須樹立法律權威.
一是必須增強法律意識。法律是國家制定,反映社會公眾意志和共同利益,並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行為規范。當人們看到法律一詞時,首先應當想到其神聖和庄嚴。在「五五」普法活動中,應當把普法的重點放在培養和增強法律意識上,通過法制宣傳教育使法律至上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根植於人們的靈魂深處。在廣大民眾、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頭腦里樹立法律至上的觀念,使法律在人們心目中享有崇高威望、具有高度信仰和普遍認同,形成人人尊重法律、服從法律、維護法律的良好社會氛圍。
二是必須崇尚法律思維。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應,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經過思慮判斷得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在私人決策或公共決策過程中,與思維有關的方式主要有政治思維、經濟思維、法律思維和道德思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思維方式有不同的標准,不同的思維標准會得出不同的認識結論。在法治社會中,要求人們在分析解決問題和作出決策時,要首選法律思維方式,即以合法性標准作為分析、判斷和處理問題的方式。當法律思維與政治、經濟、道德思維發生矛盾時,應當以法律思維作為基準性思維,在合法性思維范圍內盡可能地考慮政治、經濟、道德效果的最大化。
三是必須重視法律權威。樹立法律權威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浩大的社會系統工程,必須由黨委政府主導和實施。因此,各級黨委政府必須把樹立法律權威作為一項長期戰略任務來抓,列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明確相關部門做好樹立法律權威工作的責任,充分發揮職能部門在樹立法律權威工作中的作用。對樹立法律權威工作,要做到有組織領導,有目標任務,有方法要求,有檢驗標准,有保障措施。要動員社會各層面和廣大公民積極參與到樹立法律權威的工作中去,滲透到社會的各個層面,觸動社會的每一個份子,使樹立法律權威這一社會系統工程盡早構建起來,為和諧社會建設打好法治基礎。
四是必須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體現社會主義法治內在要求的一系列觀念、信念、理想和價值的集合體,是指導和調整社會主義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監督的方針和原則。把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必須從中國社會主義國體和政體出發,立足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發展的時代要求,以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為指導,深刻地認識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要求、精神實質和基本規律,系統地反映符合中國國情和人類法治文明發展方向的核心觀念、基本信念和價值取向。改革開放後,我國建立起了各種各樣的法律制度。但值得注意的是,當制度建設在量上有了驚人積累後,法律權威的缺失卻構成了目前制約法治進展與水平的關鍵性問題。制度的構建必須要有理念支撐。推進現代法治,既要重視制度構建與制度創新,更要注意發掘、培植與發展法治理念。理念是推動法治進步的一種內在的、隱性的但非常巨大的動力。法治的實現與否,關鍵不在於法律制度表層的建構,而是依賴於人們的自然習性和逐步養成的法治理念。樹立法治理念必將對我國法治建設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
3、不斷強化執法機關執法的公正性。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公正執行,公正執法是樹立法律權威觀念的重要手段,也是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保障,為此要做 到這樣幾點:一是要有法可依。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根據形勢發展的需求,及時對法律進行立、改、廢,滿足社會對法律全面、切實與適時的要求。立法要立「良法」,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反映人民根本利益,體現便民、快捷和效益,創造人人可用法、事事可依法、處處可見法的法律氛圍;二是要有法必依。一方面要幫助公眾自覺用法,依法解決糾紛,表達訴求,維護權益。同時強化執法者的法律操守,做到依法決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辦事。另一方面,要完善法律服務和違法追究機制,既為有法必依提供便利的外部環境,又體現法律不放縱任何違法行為的威懾性,引導整個社會邁入有法必依的軌道;三是要執法必公。加快法治政府建設,積極推行政務公開、執法責任制、執法公示制、執法過錯責任制和執法督察制,使執法機關嚴格按照法定的權責和程序行使職權。四是要違法必究。要在全社會強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至上的現代法治理念和制度,消除「權大於法」、「法不責眾」、「不知者無罪」等陳舊觀念。
④ 如何增強法治觀念,樹立法律權威
(一)全民法治觀念的培育是法治社會建設的先決條件。法治觀念反映出社會成員對法律的信任和依賴程度,影響著法律規范轉化為現實制度的范圍及程度,決定著一個國家法律制度建設的進程及成效。加強全社會的法治觀念,用法律來保障、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的進程,讓全體社會成員都能夠在法治觀念的指引下積極參與到改革中並能夠分享改革的紅利,既是改革進一步深化和改革成果得以鞏固的內在要求,也是社會主義法治社會建設的現實需求。
(二)法治觀念深入民心是法治社會建設的根基。法治在本質上是「法律至上」之治,根基在於全民守法。法治的直接目標是規范公民的行為、管理社會事務、維持正常的社會生活秩序,終極目標是保護公民自由、平等、公正等基本的政治權利。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基礎。通過健全普法宣傳教育機制,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能夠引導全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能夠引導全民強化道德觀念和法治意識,將法律制度內化於心,逐步形成崇法守信的社會風尚,為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建設打下牢固的根基。
(三)法治觀念是建設法治國家對公民的基本要求。國家的法治化,既要有公民社會的參與,又不能脫離社會的法治化。法治觀念不僅僅是執政黨和政府的信念,同時應該成為全體公民的信念;不僅應該融於執政黨依法執政和政府依法行政的實踐中,也同時應該融於每一個國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中。法治社會建設的現實需要是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普及法治精神,喚起民眾對法治的認同,讓民眾真切地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讓法律銘刻在每個人的心裡;只有每個公民都自覺遵紀守法,才能真正實現法治社會。
(四)樹立法治觀念,讓法治成為化解社會矛盾的利器。在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進程中,應當推進多層次、多領域的依法治理,讓法治精神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讓法律成為化解社會矛盾的終極武器,這是法治社會的基本內涵。在法治社會建設過程中,要發揮法治的引領和保障作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社會矛盾和問題,加強法治基礎建設,創新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提高平安建設現代化水平,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出更大貢獻。
(五)樹立法治觀念,讓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成為法治社會建設的助推劑。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必備要素。法治社會建設需要完善公共法律服務網路、整合公共法律服務資源、拓展公共法律服務領域,不斷提高公共法律服務能力和水平,讓廣大群眾感受到「法律在我身邊」,逐步建立「有事找律師、有事找法官」的法律自信,在遇到法律問題或權利受到侵害時能夠獲得及時有效的法律幫助。在社會主義法治觀念培育的過程中應當讓廣大群眾更加深刻體會到法治社會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的精神,讓人們普遍感知法律,促進全民尊法、信法、守法、用法,贏得廣大群眾對依法治省的擁護和支持。
⑤ 如何樹立憲法和法律的權威
要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憲法和法律實施,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尊嚴、權威。推進依法行政。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優化司法職權配置,規范司法行為,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保證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檢察權。
依法治國必須樹立法律權威.
一是必須增強法律意識。法律是國家制定,反映社會公眾意志和共同利益,並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行為規范。當人們看到法律一詞時,首先應當想到其神聖和庄嚴。在「五五」普法活動中,應當把普法的重點放在培養和增強法律意識上,通過法制宣傳教育使法律至上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根植於人們的靈魂深處。在廣大民眾、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頭腦里樹立法律至上的觀念,使法律在人們心目中享有崇高威望、具有高度信仰和普遍認同,形成人人尊重法律、服從法律、維護法律的良好社會氛圍。
二是必須崇尚法律思維。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應,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經過思慮判斷得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在私人決策或公共決策過程中,與思維有關的方式主要有政治思維、經濟思維、法律思維和道德思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思維方式有不同的標准,不同的思維標准會得出不同的認識結論。在法治社會中,要求人們在分析解決問題和作出決策時,要首選法律思維方式,即以合法性標准作為分析、判斷和處理問題的方式。當法律思維與政治、經濟、道德思維發生矛盾時,應當以法律思維作為基準性思維,在合法性思維范圍內盡可能地考慮政治、經濟、道德效果的最大化。
三是必須重視法律權威。樹立法律權威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浩大的社會系統工程,必須由黨委政府主導和實施。因此,各級黨委政府必須把樹立法律權威作為一項長期戰略任務來抓,列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明確相關部門做好樹立法律權威工作的責任,充分發揮職能部門在樹立法律權威工作中的作用。對樹立法律權威工作,要做到有組織領導,有目標任務,有方法要求,有檢驗標准,有保障措施。要動員社會各層面和廣大公民積極參與到樹立法律權威的工作中去,滲透到社會的各個層面,觸動社會的每一個份子,使樹立法律權威這一社會系統工程盡早構建起來,為和諧社會建設打好法治基礎。
四是必須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體現社會主義法治內在要求的一系列觀念、信念、理想和價值的集合體,是指導和調整社會主義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監督的方針和原則。把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必須從中國社會主義國體和政體出發,立足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發展的時代要求,以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為指導,深刻地認識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要求、精神實質和基本規律,系統地反映符合中國國情和人類法治文明發展方向的核心觀念、基本信念和價值取向。改革開放後,我國建立起了各種各樣的法律制度。但值得注意的是,當制度建設在量上有了驚人積累後,法律權威的缺失卻構成了目前制約法治進展與水平的關鍵性問題。制度的構建必須要有理念支撐。推進現代法治,既要重視制度構建與制度創新,更要注意發掘、培植與發展法治理念。理念是推動法治進步的一種內在的、隱性的但非常巨大的動力。法治的實現與否,關鍵不在於法律制度表層的建構,而是依賴於人們的自然習性和逐步養成的法治理念。樹立法治理念必將對我國法治建設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
3、不斷強化執法機關執法的公正性。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公正執行,公正執法是樹立法律權威觀念的重要手段,也是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保障,為此要做 到這樣幾點:一是要有法可依。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根據形勢發展的需求,及時對法律進行立、改、廢,滿足社會對法律全面、切實與適時的要求。立法要立「良法」,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反映人民根本利益,體現便民、快捷和效益,創造人人可用法、事事可依法、處處可見法的法律氛圍;二是要有法必依。一方面要幫助公眾自覺用法,依法解決糾紛,表達訴求,維護權益。同時強化執法者的法律操守,做到依法決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辦事。另一方面,要完善法律服務和違法追究機制,既為有法必依提供便利的外部環境,又體現法律不放縱任何違法行為的威懾性,引導整個社會邁入有法必依的軌道;三是要執法必公。加快法治政府建設,積極推行政務公開、執法責任制、執法公示制、執法過錯責任制和執法督察制,使執法機關嚴格按照法定的權責和程序行使職權。四是要違法必究。要在全社會強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至上的現代法治理念和制度,消除「權大於法」、「法不責眾」、「不知者無罪」等陳舊觀念。
⑥ 如何弘揚憲法精神.樹立法律權威
1,首先,要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加強憲法宣傳教育,在全社會牢固樹立憲法意識,努力創造崇尚憲法、遵守憲法、維護憲法的社會法制環境,意義重大。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實踐證明,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只有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弘揚憲法精神,在全社會牢固樹立憲法和法律的權威,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保障社會成員依法享有平等權利,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才能提高公民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法律素質,依法行政,防止社會矛盾激化,保證社會的安定有序。人權意識、契約意識、主人翁意識、監督意識、守法意識和訴訟意識是現代法治社會中一個合格的公民所必須具備的六大憲法意識。這六大憲法意識構成了現代法治社會所需要的法律文化環境。只有上述憲法意識的支持,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才能實施,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也才能實現。每一個公民都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憲法意識的培養對於自己人格健全的重要意義所在,使憲法意識真正成為公民人格心理結構中必不可少的主體意識。
2,如何去維護憲法的權威
(1)宣傳憲法精神,就是要在廣大公民內心中進一步牢固樹立憲法是國家根本大法的觀念、國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的觀念、公民權利與義務相一致的觀念、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觀念,增強公民對憲法的忠誠與信仰,提高公民遵守憲法、維護憲法權威的自覺性,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營造濃厚的法治氛圍,保障和促進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的順利健康發展。
(2)宣傳憲法和法律,增強憲法觀念,還應該把憲法和法律的規定同我們公民日常的工作、學習、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要用群眾最容易懂的語言和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宣傳,以引起人們學法的興趣和熱情。這是宣傳憲法和法律工作中應當努力把握的聯系實際的觀點和群眾的觀點,也是我們改進工作作風、改進審判作風的一項重要內容。希望通過我們不懈的宣傳,每一個公民都能回過頭,再讀一讀憲法的每一個條文,問一問自己,憲法規定的個人權利是不是得到充分保障,也問一問自己是否忠實地履行了憲法規定的義務;國家機關的每一名工作人員,也再讀一讀憲法的每一個條款,問一問自己,在行使權力過程中,是不是始終忠誠於憲法。
(3)義務與權利是相輔相成的,我們要清楚的認識到,在享受權利同時要履行自己應有的義務
⑦ 如何樹立和維護法律權威
法律是一種公平的規則,是社會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規范。它以正義為其存在的基礎,以國家的強制力的保證實施為手段。樹立和維護法律權威要做到以下幾點:
1、堅持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2、堅持以人為本、立法為民。
3、堅持走群眾路線,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
4、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總之,社會主義法律權威的樹立和維護,既有賴於國家的努力,也有賴於公民個人的努力。要進一步提高立法質量,保證法律的科學性、合理性;改善法律實施的狀況,保證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從個人角度來說,應當通過各種方式努力維護社會主義法律權威。只有從內心深處真正認同、信任和信仰法律,才會自覺維護法律的權威。每個人應當通過認真學習法律知識,深入理解法律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作用,深刻把握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的精神,從而樹立起對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的信仰。在學習和掌握法律知識的同時,還要向其他人宣傳社會主義法治觀念,幫助人們徹底根除「權大於法」、「要人治不要法治」等封建殘餘思想,宣傳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的優越性,使人們了解、熟悉和認同我國社會主義法律,從而推動全社會形成尊重和維護社會主義法律權威的良好風尚。
⑧ 急!急!求一個大學生應當如何增強法制觀念的PPT
大學生應增強法制觀念維護法律權威知識園地 法律意識是公民理解、尊重、執行和維護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的重要保證,公民的遵紀守法行為不會自然產生,而是在一定法制觀念,法律意識的指導下實現的,具備了社會主義法律意識,就會做到不僅不犯法,而且能積極維護法律的一尊嚴。因此大學生樹立法律意識,是現代化法制建設的要求,也是成為一名合格的接班人的需要。 --前言通過一些資料表明當今大學生中依然存在很多不容忽視的問題:(一) 大學生的法律知識水平不高。 法律知識是法律意識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衡量法律意識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依據。雖然我國高校的大學生學過一些法律知識,但整體法律知識水平依然較低。 當前我國大學生大都重視專業課,而對法律基礎課不予以重視,只是臨到考試的時候突擊,應付了事,大多數學生重學分,輕實效,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大學生不可能有扎實的法律基礎知識。高校大學生在有限的課時中獲得的法律知識也是有限的。 (二)大學生法律觀點偏差,法制觀念淡薄。 法律觀點、法律觀念是法律意識的組成部分,它是衡量法律意識水平的依據。它們與法律知識水平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由於當前大學生的法律知識水平較低,法律知識薄弱,易產生錯誤的觀點、淡薄的法制觀念,部分大學生對法律的實現持懷疑、不信任的態度。大學生缺乏權利觀念,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不能積極主動地利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而是以消極的態度對待法律,甚至會放棄法律武器,採用報復的手段來討回「公道」,導致了違法犯罪的可能性。 (三)高等院校呈現出逐年上升的違法犯罪現象。 大學生犯罪問題已呈現上升趨勢,據一項調查表明:1965年,大學生犯罪占整個社會刑事犯罪的1%,「文革」期間,占整個刑事犯罪的2.5%,而近幾年,占整個社會的17%。眾所周知的2002年1月29日和2月23日,清華大學學生劉海洋先後兩次把摻有火鹼和硫酸的飲料,倒在北京動物園飼養的狗熊身上和嘴裡,造成多隻狗熊受傷。劉海洋在被拘留後說,自己學了法律基礎知識。知道民法、刑法等,但卻不知道傷害狗熊是違法犯罪。現在知道了,自己很後悔。如此可見,劉海洋並未將法律知識轉化為法律意識,用以指導自己的行為,從而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 因此,要從根本上抓起,就具體到高等院校對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的高度重視及各種有關法律方面的宣傳。我認為對大學生進行法律意識教育應著重以下幾個方面: (一)、高校應注重《法律基礎》課的教學改革。 1、改變《法律基礎》課僅僅是思想教育和法律知識教育的看法,加大教學力度。2、高校的《法律基礎》課應實行以法律意識教育為中心的教學改革,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豐富教學內容,增強教學的說服力和吸引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來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 3、教師在教學手段上,應採用「案例教學法」。通過學生自己對案例分析及教師的指導、講解,使學生掌握法學原理、基本制度。這一教學方法,打破了原有的純理論知識滿堂灌的單一的教學方式,使原來以教師為權威的教學變成了師生互相交流,學生充分參與的平等對話,並組織學生進行案例分析和討論,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達到掌握法律知識,使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法律意識的目的。(二)應營造對大學生進行法律意識教育的學校環境。1、組織學生開展「模擬法庭」活動。學生通過自己模擬法官、律師、檢察官、被告等角色,能更加深刻地把我國一些訴訟法程序掌握,也通過模擬對犯罪分子的審判,對旁聽的學生起到震懾作用,提高他們守法的警惕性,從而自覺守法。2.組織一些有關法學方面的知識智力競賽,通過這樣的活動促進同學們學習法律的熱情。3.可組織學生去法院旁聽,通過組織學生去校外分聽法庭審理,能開拓視野,也能深入社會,了解社會的某方面,從而使學生能更深切地體會到用法律保護自己的重要性。(三)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來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從而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 大學生違法犯罪動機是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結果。犯罪學認為,犯罪動機是犯罪人的內心動力,這種內心動力來自兩方面,一是行為人的內在條件(生理和心理需要),二是外在條件(各種刺激)。從哲學角度分析,犯罪人的各種需要是內因,而外在刺激是外因。[9]我們知道,外因要通過內因起作用。因此,高校應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來培養大學生的良好心理素質,從而提高大學生的法律修養。首先,要讓學生通過心理衛生知識、性知識、性道德的學習,全面認識自我,掌握心理調適的基本途徑和方法,提高自身心理素質;其次,學校應建立心理咨詢機構。積極開展心理咨詢業務來引導大學生開發潛能、完善人格,全面提高和發展自己,使自己成為具有較強調節心理的大學生,從而抵制不良習俗的侵蝕,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識。由此可見高校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對其個人的成長,中國的法制化進程具有重要的意義。高校為了使培養出來的大學生能夠適應法制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就必須重視對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教育。從而培養學生依法辦事的思想觀念,不僅能夠自覺的遵紀守法,而且能夠監督社會主義法律的遵守和執行, 堅決同一切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使社會主義法製得以真正實現。使同學們樹立起法律權威即尊重憲法和法律的權威觀念。任何個人和機關、組織都不具有超越干法律之上的權力,都必須依法辦事,。使大學生認識到自己在國家生活中所處的地位,無條件地服從和遵守國家的憲法和法律。同時也能夠培養大學生權利義務相一致的觀念。法律最主要的精神即強調權利與義務的統一性。公民要正確對待權利義務關系,既要依法行使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也要履行法律賦予公民的義務,讓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公民意識,以社會主義法律為武器,捍衛自己的正當權利,在享有個人所擁有的權利時,不忘記尊重和承認他人的合法權益,不忘履行對國家,對社會,對他人的義務。使其在行使自己權利時慎重考慮自己的言論、行為的社會效果,不得損害國家、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全民的合法權益。大學生應樹立與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密切聯系的自由現,珍惜和維護安定團結的局面。
⑨ 如何樹立和維護社會主義法律權威
全體社會成員都尊重社會主義法律權威,不僅是保證法律發揮作用的基本前提和要求,也是保障個人平安幸福的底線和紅線。
全體社會成員尊重社會主義法律權威,不僅是保證法律發揮作用的基本前提和要求,也是保障個人平安幸福的底線和紅線。我國社會主義法律具有獨特的本質屬性和社會作用,尊重和維護法律權威,其意義更加重大,對全面依法治國更加必要。
(9)樹立法律的權威課件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法律權威是就國家和社會管理過程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是法的不可違抗性,法律權威的樹立主要依靠法律的外在強制力和內在說服力。法律的外在強制力是法律權威的外在條件,主要表現為國家對違法行為的制裁。
樹立和維護法律權威,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維的核心要求,是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法治國家的前提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