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治精神推進改革大業
Ⅰ 如何運用法治思維方式推動發展
你好,參考如下:
「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寫進十八大報告是我國依法治國方略理念的具體體現。依法治國作為我國理政的一個重要規則、理念,隨著近年來的推進,正在成為從基層到中央上下一體遵循的基本規則,這意味執政黨要依法執政、政府要依法行政,領導幹部和公務員在工作的時候也就要做到法律至上。
法治,追根溯源是追求公平、公正、公開。「法治思維」首先是一種法治理念,從思想上認識到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等對於中國的重要性。法治思維是建立在法治理念的基礎上的,一個平時沒有法治理念的公職人員、領導幹部,遇到問題不可能突然形成法治思維。其次是領導幹部或者是公務人員在處理問題的時候有一種法律規則的意識,堅持法律至上,堅持法律規則的運用,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等法治精神和原則。此外,「法治思維」還表現為一種行為選擇,面臨多種問題的解決方式、手段時,領導幹部能夠首先研判處理方式是否符合法律規定、法治精神等。
理論需要聯系實際。我們就發生在廣東的「烏坎事件」來說,事後有諸多評論認為正是後期地方政府在處理問題時良好的措施以及方法轉變,才使得這起備受關注的突發事件得以完善解決。那麼在這起事件中又是如何體現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呢,我們不妨作一概括:
第一,發生社會矛盾,政府首先積極主動介入,不逃避,不推諉,勇於承擔責任,與公眾溝通;
第二,分析矛盾產生的原因,依據相關的法律分析公眾的訴求是否合法、合理;
第三,對於合法訴求應依法展開調查,在調查中公眾的參與很重要,確保調查的客觀、中立;
第四,調查情況清楚後,行政決策或者決定採取和公眾民主協商的方式進行,吸納公眾的意見和建議,不能採納的應說明理由,避免行政專斷;
第五,信息及時有效的公開,事件調查情況等相關信息通過發布公告的形式公之於眾,確保信息的權威和准確,避免虛假信息擴散,掌握信息主動權;
第六,對於違法行為,不姑息,不放縱,應追究法律責任的依法進行,行政權力不幹預司法行為;
第七,依法維護村民自治的權利。
法治思維四大評判標准
在法治成為治國理政方式的大背景下,下一步在建立「法治思維」、學會「法治手段」方面,最切實的步驟是什麼?
從內部環境看:需要通過更多的法律知識的普及、法律知識的培訓來讓公務人員了解法律、理解法律。那麼,這就需要建立一個長期的、常態化的、落地的包括新入職的、調任的公務人員在內的具有整體性的法治培訓,不可以是碎片化的、支離破碎的。在公務員的任職期間,每年都應該有相應的法治課程。
從外部環境來看:首先是要不斷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促進已建立起來的監督體系和監督制度能夠在監督合力和實效上不斷增強。其次是加強問責制度的完善與實施工作,如不斷健全質詢、問責、經濟責任審計、引咎辭職、罷免等制度,保證對各級領導幹部的監督有力有效。同時,在公務員的晉升過程中,應該充分體現對他們的法治意識、運用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考察。如果在這方面有突出表現的,甚至可以作為提拔的條件。
只有將「法治狀況」引入領導幹部績效考核和選拔任用標准之中,並且應該占很大的分量,才能讓法治思維成為領導幹部主動自覺的慣性思維方式。
那麼,對於領導幹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的運用應如何評判呢?
首先是法治理念的樹立。雖然我們處在轉型時期,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但法治的發展方向是不能動搖的。其次是法律意識,應該成為領導幹部甚至公務人員在處理問題時的一個價值選擇。此外,領導幹部在處理問題時是否堅持了一些判斷標准——第一是職權的運用是否合法;第二是立法以及規范性文件的制定是否符合法律的精神;第三是在行政決策時是否體現了民主參與、是否進行了必要的合法性審查;第四是能否真正做到了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在行政裁量的時候是否體現了法律平等的精神、是否體現了平等的規則。
Ⅱ 如何大力弘揚法治精神
法制宣傳教育是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一項全局性、先導性、基礎性工作。今年是開展「六五」普法的第一年,做好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意義重大。全市各地、各部門要圍繞深入推進「法治湖州」建設,認真實施「六五」普法規劃,以抓好第十一個「12·4」全國法制宣傳日活動為契機,突出「深入學習宣傳憲法,大力弘揚法治精神」這一主題,進一步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努力實現法制宣傳教育理念和手段與全社會學法用法需求相適應,公民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與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水平相適應,全社會法治化管理水平與人民群眾對法治社會的期望相適應,為保障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發揮更大作用。
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必須著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培養公民的法治精神,在全社會樹立法治信仰、形成法治風尚,是法治建設的核心。普法既要注重法律知識的學習宣傳,更要注重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識、法治觀念熔鑄到幹部群眾的頭腦之中,體現於幹部群眾的日常行為之中。當前,在少數地方和領域中,法律實施的效果並不十分理想,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真正樹立法治精神,導致有的人對法律缺乏敬畏、有法不依,甚至知法犯法。加強法制宣傳教育,要把培育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向社會傳播信仰和崇尚法律的理念,使全社會都自覺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
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必須堅持主動服務社會管理創新。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內容。要通過深入學習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充分發揮法律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規范、引導、保障作用,從而主動服務、自覺融入全市社會管理創新實踐。特別是對土地徵用、房屋拆遷、醫療糾紛、勞動就業、安全生產、社會保障、食品安全等社會熱點問題,法制宣傳教育要及早介入、有效預防,著力提高群眾理性表達利益訴求、依法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和能力,切實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維護權益靠法」的良好社會氛圍。
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必須切實強化重點對象學法守法。法制宣傳教育的對象是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在對象和內容上既要重視普及,更要突出重點。要積極推進法制宣傳教育進鄉村、進社區、進課堂、進企業、進單位、進機關,有針對性地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學法律、講權利、盡義務、明責任。要突出加強對公務員、青少年、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和職工、農民及外來務工人員等重點對象的法制宣傳教育,以全社會各類人員學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實際成果來檢驗我們的法制宣傳教育成效。
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必須大力加強法治文化培育建設。培育法治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推動法治成為全社會普遍遵循的規則和普遍實現的一種生活方式。要強化與我市地方特色文化相結合,積極挖掘、整理和利用好以沈家本為代表的法治文化資源。要強化與法治實踐相結合,積極推進法治縣區、法治鄉鎮(街道)、民主法治村(社區)、誠信守法企業、依法治校示範校、依法行政示範單位等創建活動。要強化與基層群眾文化生活相結合,以身邊人身邊事來開展各種形式的法治文化創作活動,努力增強法制宣傳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響力。
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必須與時俱進創新工作方式方法。法制宣傳教育要取得新實效,必須不斷適應新形勢、採取新舉措、創造新方法。要堅持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通過「以案說法」、「娘舅來了」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加強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宣傳。要多用生動具體的案例來「以案說法」,多用通俗易懂的群眾語言來普及法律,多用優質的法律服務為群眾排憂解難,使法律知識和法制觀念在潤物無聲、潛移默化中深入人心。要充分發揮報紙、廣播、電視、網路、手機、遠程教育等傳媒的優勢,構建起多形式傳播、立體式覆蓋的普法網路,不斷增強普法工作的實效性。
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必須充分動員社會各方積極參與。法制宣傳教育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配合。要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力量,拓寬社會參與途徑,引導人才、智力和資金等資源投入到法制宣傳教育工作中來。要加強專兼結合的法制宣傳隊伍建設,不斷充實法制宣傳教育人才資源庫,發揮好我市各類普法講師團的作用。要大力支持志願者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工作,鼓勵支持律師、法律職業者加入志願者隊伍,推進法律志願者活動規范化發展。要積極探索法制宣傳教育的市場化運作機制,調動企事業單位、中介組織和行業協會等一切社會力量參與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的積極性。
Ⅲ 如何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
(一)領導幹部要牢固樹立法治理念,形成法治思維定勢。
1、領導幹部充分認識加強法治建設對於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重大意義,全面理解法治建設與經濟建設、法治思維與權力行使、依法行政與依法治權的關系,不斷增強法治建設的使命感、緊迫感和責任感。
2、領導幹部要牢固樹立法治理念。牢固樹立依法治國、公平正義,以人為本、以法為尊、保護人權、依法治權等法治理念,不斷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公開的法治價值,使領導幹部能自覺用法治理念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用法治思維解決問題,推動工作,自覺而堅定地維護社會主義法治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3、領導幹部要形成運用法治的思維定勢。法治思維定勢,就是思維主體在運用法治思維時的一種心理定勢和法律價值趨向。領導幹部遇到問題和矛盾時,選擇運用法治思維,還是行政思維、經濟思維、道德思維解決問題,就是一個思維定勢的問題。領導幹部形成運用法治思維的定勢,就是讓選擇法治思維成為領導幹部自發的一種心理需求和思維選擇,養成依法履職、依規辦事的良好習慣。
(二)加強對各級領導幹部的法律教育,充實幹部隊伍法治思維知識儲備。
1、在領導幹部法律學習內容上,要注重加強針對性和實用性。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能力的提升,關鍵在於法律素養的提高和法律知識的儲備。從現實情況看,苛求領導幹部像法律工作者一樣,系統掌握法律體系,熟練使用法律條款,准確把握法律關系,是難以實現的。首先要認真學習憲法和憲法性法律,理解國家制度的基本內容、公民的基本權利義務和國家權力運行的規則,特別要重視對法律基本原則的學習。其次要熟練掌握業務工作中涉及的基本法律法規、各種法律關系及法律程序,成為熟悉業務工作的行家裡手,再次要加強法律基礎理論、法律邏輯、反腐倡廉、平安中國、綜治維穩等社會法治知識的學習和更新。
2、在在領導幹部法律學習方式上,要注重加強多元化和有效性。不斷創新法治教育培訓方法,完善領導幹部學法用法制度,建立健全學法用法長效機制。要通過初任培訓、中心組學習、法治講座、專題交流、學習考試等多種形式,使法律知識、法治意識、法治精神融入身心,內化為領導幹部的自覺意識和精神修養,外化為依法執政和依法行政的能力。
(三)領導幹部要不斷提升法律思維運用能力,豐富法治思維實踐途徑。
養成法治思維不是簡單的學習法律知識,而是要注重優化領導幹部知識結構的同時,提高其依法思考、依法決策、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
一是領導幹部在法治實踐中,要善於發揮法治的引導、規范、保障、懲戒作用,切實做到依法化解社會矛盾、依法預防打擊犯罪、依法規范社會秩序、依法維護社會穩定、依法發展市場經濟。
二是要運用法治思維引導人民群眾依法表達訴求,鼓勵人民群眾通過調解、仲裁、訴訟等法治方式解決矛盾糾紛,實現定分止爭,維護法治機制、法治權威,努力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圍。
三是要把握多種法治思維方式的綜合運用和價值判斷,依法決策正確處理好政治思維、經濟思維、道德思維與法治思維的相互關系,使問題得到合情合理、合法合規的解決,實現決策科學化。
Ⅳ 論述中共十八大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基本內容
中共十八大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基本內容:
一是要支持和保證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支持人大及其常委會充分發揮國家權力機關作用,依法行使立法、監督、決定、任免等職權,加強立法工作組織協調,加強對「一府兩院」的監督,加強對政府全口徑預算決算的審查和監督。提高基層人大代表特別是一線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代表比例,降低黨政領導幹部代表比例。在人大設立代表聯絡機構,完善代表聯系群眾制度。健全國家權力機關組織制度,優化常委會、專委會組成人員知識和年齡結構,提高專職委員比例,增強依法履職能力。
二是要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完善協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機制,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通過國家政權機關、政協組織、黨派團體等渠道,就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廣泛協商,廣納群言、廣集民智,增進共識、增強合力。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充分發揮人民政協作為協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推進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制度建設,更好協調關系、匯聚力量、建言獻策、服務大局。加強同民主黨派的政治協商。深入進行專題協商、對口協商、界別協商、提案辦理協商。積極開展基層民主協商。
三是要完善基層民主制度。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以擴大有序參與、推進信息公開、加強議事協商、強化權力監督為重點,拓寬范圍和途徑,豐富內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實的民主權利。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健全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職工參與管理和監督的民主權利。發揮基層各類組織協同作用,實現政府管理和基層民主有機結合。
四是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證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重點領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推進依法行政,做到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確保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絕不允許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
五是要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深入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社分開,建設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繼續簡政放權,推動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轉變。穩步推進大部門制改革,健全部門職責體系。創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嚴格控制機構編制,減少領導職數,降低行政成本。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完善體制改革協調機制,統籌規劃和協調重大改革。
六是要建立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是權力正確運行的重要保證。要確保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確保國家機關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行使權力。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健全決策機制和程序,建立決策問責和糾錯制度。凡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決策都要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凡是損害群眾利益的做法都要堅決防止和糾正。推進權力運行公開化、規范化,完善黨務公開、政務公開、司法公開和各領域辦事公開制度,健全質詢、問責、經濟責任審計、引咎辭職、罷免等制度,加強黨內監督、民主監督、法律監督、輿論監督,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七是要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高舉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旗幟,鞏固統一戰線的思想政治基礎。堅持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加強同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團結合作,加強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選拔和推薦更多優秀黨外人士擔任各級國家機關領導職務。全面正確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區發展,促進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鼓勵和引導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作出更大貢獻。落實黨的僑務政策,支持海外僑胞、歸僑僑眷關心和參與祖國現代化建設與和平統一大業。
Ⅳ 黨的十八大三中全會提出深化政治改革的主要任務有哪些
總目標
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總的目標有三條:第一,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第二,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第三,發揚社會主義民主,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
具體目標
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近期的具體目標,就是要增強黨與行政機構以及整個國家領導機關的活力;就是要克服官僚主義,提高工作效率;就是要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和各行各業以及基層的積極性,從而在政治上創造出比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實的民主。
主要任務
在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里,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是:發展民主,加強法制,實行政企分開,精簡機構,完善民主監督制度,維護安定團結。
(5)用法治精神推進改革大業擴展閱讀:
特點
戰略和策略相結合的角度講,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至少有八個方面的特點:
一是把政治體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結合起來,並且以經濟體制改革的名義推進。
二是把發展民主與健全法制結合起來,強調民主要制度化、法律化,堅持依法治國。
三是把政治體制改革與尊重和保障人權結合起來,依法保證全體社會成員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
四是把發展民主法制與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和改善民生結合起來,讓人民群眾在改革中享受到直接的實惠。
五是把執政黨依法執政與參政黨依法參政結合起來,完善了中國特色的政黨政治。
六是把共產黨的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結合起來,以黨內民主來帶動人民民主。
七是把黨內監督、行政監督、法律監督與公民直接監督結合起來,建立和完善了公民輿論監督和信訪制度。
八是把選舉票決民主與協商民主結合起來,完善了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形式。
Ⅵ 什麼是"法治精神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語境下,我們講的「法治精神」當然是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精神。這種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既吸納並體現了人類法治文明的共同規律和基本價值,又立足於並體現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民主法治建設的基本國情和特定價值文化。
一、理性精神
理性概念源於古希臘時期赫拉克利特提出的「邏各斯」(logos)說,它兼有客觀規律和主體理性思維的雙重含義,主要是指合客觀性(區別於信仰)和合邏輯性(區別於感性、情感和慾望等非理性)。
二、誠信守法的精神
「誠信」作為一種道德准則,中國自古有之,但作為法律術語則是從西方移植而來。「誠實信用」直接語源來自德語Treu und Glauben,法語作bonnefoi,均與拉丁文bonafides有某些淵源關系。德國學者的主導觀點是:「誠信原則的內涵是信賴,它在有組織的法律文化中起著一種凝聚作用,特別是相互信賴,它要求尊重他人應受保護的權益。
三、尊重法律權威的精神
法律權威體現了法律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過程中基礎性和主導性的地位和作用,表明法律的外在強制力和內在說服力得到普遍的支持和服從。關於法律權威的來源,分析法學「巨匠」奧斯丁認為,法律是主權者的命令,法律權威來源於強制力。而新自然法學家約瑟夫?拉茲則認為,之所以按照權威的指令行事,是因為受指令者更傾向於接受權威者的理由。
四、權利與義務對稱的精神
權利與義務對稱的精神是社會公正理念在法治方面的具體體現。羅爾斯認為:「正義的主要問題是社會的基本結構,或更准確地說,是社會主要制度分配基本權利和義務」。公正的社會制度要求每個人擁有大致相當的基本權利和基本義務,否定特權的存在。
五、依法維權和依法解決糾紛的習慣
中國社會正在步入「權利的時代」。近年來,公眾的權利意識空前高漲,各級法院受理的案件年度數量急劇攀升,信訪案件數量激增,一些重大司法案件、法治事件,尤其是公民維權事件受到了社會的高度關注。有學者統計:2003—2012年,「維權類」法治案件占據了每年度十大法治案件的很大比重。
(6)用法治精神推進改革大業擴展閱讀:
1、靠法治為改革護航,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遵循。
經過30多年的實踐,中國改革的路徑正在發生鮮明變化。如果說,過去的改革更多靠的是「摸石過河」的勇氣、以「破」為主的血性、先行先試的闖勁,那麼今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確立,明確了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標志著我們進入了有法可依的新時代;深水區的利益藩籬,攻堅期的復雜難題,則呼喚著用法治理念去破解。把改革主張轉換成法治主張,用法治方式化解改革風險,才能確保改革有秩序、不走樣,行穩致遠。
2、以法治作為改革的壓艙石,是轉型期中國的內在要求。
法的基本價值之一,是其安定性。這對於社會變革日新月異的當代中國而言,尤為重要。這種安定性,不僅體現為政策制定不能朝令夕改、決策出台必須於法有據,更體現為在一個高速前行的轉型社會中,對社會秩序和價值理念所起的穩定作用。
法治是指引中國改革這艘航船風雨中不變航向的燈塔,是阻攔奔騰的市場經濟之川不溢出河道的堤壩,是守護三十多年改革成果不被蠶食的堅強衛士。在法治的框架內處理各種矛盾和改革,尋求法治之下的最大共識,這是中國改革持續向前的制度保障,也是全體人民的福祉所在。
參考資料: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的具體表徵-人民網
Ⅶ 談談你如何理解法治精神
如何理解和把握好法治精神,學習和踐行法治精神,我認為應主要在五個層面下工夫:
一、法治精神對依法執政理念提出了更高要求
黨的十七大報告把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作為提高領導幹部執政本領,改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的根本要求,表明了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對法治建設的規律把握得越來越透徹和准確。
依法執政,就是要求執政黨維護憲法和法律在國家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權威;黨的執政行為也要符合法治精神、法治原則和法律規范,懂得運用憲法和法律來治理國家和社會。依法執政,就是要求執政黨的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要自覺地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黨對國家政權機關的領導在程序和手續上都應符合法律的規定。黨員領導幹部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不允許有任何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更不允許以會代法、以權壓法。只有執政黨自覺弘揚法治精神,憲法和法律的權威才能在國家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真正凸顯出來,才能實現和確保依法決策,依法執政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二、法治精神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巨大動力
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方略,至今已有十年時間。確立和實施依法治國方略,是改變人治,走向法治,從法律制度的層面深入到法治精神的內涵,從法制體系的構建升華到法治文化的培育,從經濟建設的環境提升到整個法治環境。法治精神是依法治國的支撐點,是一股巨大動力。弘揚法治精神既是全面落實依法治國方略的價值追求,又是體現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精神面貌。顯而易見,「弘揚法治精神」對於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一是深入推進依法治國方略,需要進一步增強全社會的法治觀念,進一步提高全民法律素質;二是倡導弘揚法治精神,可以用先進、科學、文明的法治精神引導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全面落實。
三、法治精神是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核心
和諧社會靠什麼去支撐?如何豐富和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十七大報告提出的「法治精神」這個新理念就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豐富和完善,明確了法治精神的內涵。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在法治建設領域的具體表現,法治所追求的正義、公平、民主、自由、人權、秩序、和諧、安全等價值也就是法治建設所遵循的基本價值觀。學習和踐行法治精神,就是要以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為核心,突出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社會和諧。法治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時代不同、社會不同、法治精神的核心亦不同。在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目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諧精神凸現為法治精神之核心。將和諧精神作為法治精神的核心,關鍵是用和諧精神統領法律價值體系,將和諧精神融入法律規范體系,用和諧精神指導法律運行實踐。從這個意義上說,弘揚法治精神的提出和踐行,從法的價值觀角度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的共同價值觀,進一步豐富完善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事業提出了更高的價值要求。
四、法治精神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
十七大報告中提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這為新時期的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提供了指導思想和精神動力,為提高社會主義法治文化「軟實力」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導向。
以法治精神為內核的法治文化也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我國封建社會歷史較長,「人治」封建思想有一定影響,注重綱常倫理使中國社會具有「關系社會」、「人情社會」的色彩,這都成了法治建設的歷史和文化障礙。例如,當前,對一些社會矛盾和糾紛,人們往往習慣於藉助「上訪」的途徑,而不選擇法律解決方式,這都折射出當前「人治」與「法治」、司法公正與司法權威的矛盾和沖突。這不僅僅是出於歷史文化的影響,更重要是反映出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機關公正司法的某些缺陷。因此,要努力提高和充分運用國家的軟實力,真正樹立起法律的權威,對於提升綜合國力具有重要意義。
五、法治精神是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力量源泉
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弘揚法治精神,形成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這是黨對新時期法制宣傳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務、新目標,擔負法制宣傳教育職能的司法行政機關應不辱使命,不斷深化和改進法制宣傳教育。在構建和諧社會的背景下,通過法制宣傳教育與人民調解相結合,運用「軟解決」和「軟處理」的方式,預防和化解各類社會矛盾和利益沖突。以法制宣傳教育為主渠道的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不斷促進社會和諧。
Ⅷ 如何加強法治建設以推進中國夢的實現
依法治國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建設法治社會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目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迫切要求。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和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保障。如何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大問題,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要全面推進科學立法。推進科學立法,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基礎,進一步提高立法的科學性,是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體系的關鍵。當前,我國立法還存在許多問題和弊端,立法過多體現中央、上級的意志和部門、群體利益,民眾參與少缺少民主精神,立法程序不完善等。要推進科學立法,必須要消除立法的弊端,要全面推進立法的民主性、科學性和公正性,從源頭上防止立法中群體和部門保護主義,擴大民眾的立法參與,提高立法透明度,完善立法程序,優化立法結構,提高立法質量,進一步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體系。
第二、要全面推進依法行政。推進依法治國關鍵是要推進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維護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的關鍵。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一是政府職能全面依法履行。職能是政府的核心,法治政府首先要履行依法行政。二是法律法規嚴格公正實施,確保公民權利切實有效保障。三是行政權力公開規范運行,確保行政執法公開公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四是要認真組織實施「六五」普法規劃,增強各級黨委依法執政的意識,增強各級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增強各級幹部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依法辦事的素質和本領。
第三、要全面推進全民守法。推進全民守法是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舉措。依法治國的實現必須要依靠廣大群眾知法守法。要不斷提高民眾的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通過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增強全社會學法、守法、用法意識,形成人人學法守法的良好社會氛圍。要從實際出發,進一步解放思想不斷豐富發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內涵,並針對不同群體開展不同要求、不同內涵的法治理念教育,進一步提高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樹立自由、平等、公正的社會主義法治價值觀。
Ⅸ 如何把依法治國落實到實際工作中
如何把依法治國落實到實際工作中
如何把依法治國落實到實際工作中,知法守法是每個公民的重要責任,無論是在國家還是工作都將以法律做為首要帶頭作用,貫徹落實在工作與生活之中,下面是我整理的一些關於如何把依法治國落實到實際工作中的相關內容
如何把依法治國落實到實際工作中1
一要加強幹部法制教育。
組織部門作為黨的重要職能部門,必須大力弘揚法治理念、倡導法治思維、引導形成法治意識。要著力發揮幹部教育培訓工作職能,要全面學習、宣傳四中全會精神,組工幹部作為管黨員的黨員,管幹部的幹部,要在學習貫徹 全會精神上作出表率。對科級以上幹部、基層黨員幹部、區級優秀人才進行法治教育培訓,形成常態化的幹部法律法規教育培訓制度。組織部門要精心制訂學習計劃,做到幹部、人才、黨員全覆蓋,真正使法治精神入腦入心。
二要依法發揮幹部任用管理職能。
組織部門要嚴格執行新制定的《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不斷優化幹部分析研判和領導幹部醞釀、推薦、考察、選拔、考核辦法,將依法治國的具體內容納入幹部選拔任用和日常管理的重要內容。要把法治建設成效作為衡量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工作實績考核的重要內容,並以此作為領導幹部選拔、獎懲、晉升、晉級的重要依據。
三要依法夯實基層組織建設。
組織部門要著力發揮黨的建設工作職能,使每個基層黨組織都成為依法治國的堅強堡壘。要樹牢「法治思維」,要運用法治的思維和方法形成抓基層、抓黨建的導向。深入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切實抓好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的整頓轉化。切實抓好村「兩委」換屆工作,狠抓基層黨員幹部隊伍建設,健全落實各項黨建工作制度和聯系服務群眾制度,將法治建設貫穿於組織工作聯系服務群眾全過程,形成黨員幹部依法辦事新常態,真正把黨的'組織活力轉化為依法治國的動力。
如何把依法治國落實到實際工作中2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提出並形成了「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這個戰略布局,既有戰略目標,也有戰略舉措,每一個「全面」都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全面依法治國這一戰略舉措,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的重要保障。沒有全面依法治國,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就不能有序運行,就難以實現社會和諧穩定;沒有全面依法治國,我們就治不好國、理不好政,我們的戰略布局就會落空。「四個全面」要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全面依法治國這一舉措不可或缺。站在這個高度,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做好全面依法治國各項工作的重要意義。
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於實施。目前,法律實施還存在不少問題,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現象比較嚴重,執法權責脫節、多頭執法、選擇性執法現象依然存在,群眾對執法司法不公和腐敗問題反映強烈,這些問題必須通過建立健全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來加以解決。全面依法治國不是提出個理念、制定個文件就萬事大吉了,關鍵是要真抓實干。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制定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藍圖、路線圖、施工圖,標志著依法治國按下了「快進鍵」,進入了「快車道」。四中全會分解確定了190項任務,許多工作正在穩步推進。作為法治建設的「責任人」,作為黨的執政權和國家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的「執行人」,領導幹部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舉足輕重,需要帶領人民群眾把各項工作落到實處。當前,我國正處在改革發展的關鍵階段,發展壓力大,社會矛盾凸顯,各種事物千頭萬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更加需要依法治國,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就要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化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特別重要。越是強調法治,越要提高立法質量,越要有法必依、執法必嚴。目前我國法治建設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大多數存在於法律實施、執行領域。我們必須在加強立法、不斷提高立法質量的同時,切實保障憲法和法律的有效實施,堅持把依法治國作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形成人們不願違法、不能違法、不敢違法的法治環境,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堅決整治以權謀私、以權壓法、徇私枉法問題。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還要讓法治成為一種全民信仰,在全社會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營造學法懂法守法的社會氛圍,引導全體人民遵守法律、有問題依靠法律來解決,形成守法光榮的良好氛圍。法治的根基在於人民發自內心的擁護,法治的偉力在於人民真誠的相信。只有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觀念融入到人們的頭腦中,法治才能源源不斷地釋放出規則的正能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總體上解決了有法可依的問題,但是法治建設仍然任重道遠。法律不能只寫在紙上,而是要寫在公民的心裡。只有人心思法、人心思治,才能形成推動法治進步的強大力量。習近平同志強調要以法治凝聚共識,樹立全社會對法治的信仰,培育法治文化,弘揚法治精神,對於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弘揚法治精神,必須堅持嚴格執法、公正司法,通過依法審判處理各類案件,把法律觀念、法治精神融入當事人和社會公眾的心中;必須加強法制宣傳教育,讓憲法和法律家喻戶曉,促進在全社會形成憲法至上、守法光榮的良好氛圍;必須引導公民以法治方式表達訴求,使大家相信只要是合理合法的訴求,通過法律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解決,從而能夠發自內心地擁護法治、信仰法治。
如何把依法治國落實到實際工作中3
全面系統學,感悟真理偉力。
完整准確全面地理解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學內涵、精神實質、實踐要求,深刻把握貫穿其中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深切體悟蘊含其中的強大真理力量、思想力量、實踐力量。
結合歷史學,堅定法治自信。
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和黨史 學習教育緊密結合起來,深入學習百年來我們黨推進法治建設的光輝歷程和輝煌成就,深入學習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依法治國的偉大業績和成功經驗,在汲取歷史營養中傳承法治紅色基因,在體悟歷史源流中堅定法治道路自信,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持續深入學,築牢理論根基。
辦好習近平法治思想專題研討班、全面依法治國進修班,推動把習近平法治思想作為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重點學習內容、黨校(行政學院)和幹部學院重點課程,推動各法治工作部門和各單位法治機構開展全戰線、全覆蓋的培訓輪訓。
聯系實際學,強化使命擔當。
堅持學以致用、學用結合、以學促用,將習近平法治思想作為系統謀劃、統籌推進法治建設的根本遵循,作為深化立法、執法、司法、普法領域改革創新的總綱領總指引,把習近平法治思想貫徹落實到全面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
Ⅹ 什麼是法治精神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語境下,我們講的「法治精神」當然是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精神。這種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既吸納並體現了人類法治文明的共同規律和基本價值,又立足於並體現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民主法治建設的基本國情和特定價值文化。
一、理性精神
理性概念源於古希臘時期赫拉克利特提出的「邏各斯」(logos)說,它兼有客觀規律和主體理性思維的雙重含義,主要是指合客觀性(區別於信仰)和合邏輯性(區別於感性、情感和慾望等非理性)。
二、誠信守法的精神
「誠信」作為一種道德准則,中國自古有之,但作為法律術語則是從西方移植而來。「誠實信用」直接語源來自德語Treu und Glauben,法語作bonnefoi,均與拉丁文bonafides有某些淵源關系。德國學者的主導觀點是:「誠信原則的內涵是信賴,它在有組織的法律文化中起著一種凝聚作用,特別是相互信賴,它要求尊重他人應受保護的權益。
三、尊重法律權威的精神
法律權威體現了法律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過程中基礎性和主導性的地位和作用,表明法律的外在強制力和內在說服力得到普遍的支持和服從。關於法律權威的來源,分析法學「巨匠」奧斯丁認為,法律是主權者的命令,法律權威來源於強制力。而新自然法學家約瑟夫?拉茲則認為,之所以按照權威的指令行事,是因為受指令者更傾向於接受權威者的理由。
四、權利與義務對稱的精神
權利與義務對稱的精神是社會公正理念在法治方面的具體體現。羅爾斯認為:「正義的主要問題是社會的基本結構,或更准確地說,是社會主要制度分配基本權利和義務」。公正的社會制度要求每個人擁有大致相當的基本權利和基本義務,否定特權的存在。
五、依法維權和依法解決糾紛的習慣
中國社會正在步入「權利的時代」。近年來,公眾的權利意識空前高漲,各級法院受理的案件年度數量急劇攀升,信訪案件數量激增,一些重大司法案件、法治事件,尤其是公民維權事件受到了社會的高度關注。有學者統計:2003—2012年,「維權類」法治案件占據了每年度十大法治案件的很大比重。
(10)用法治精神推進改革大業擴展閱讀:
1、靠法治為改革護航,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遵循。
經過30多年的實踐,中國改革的路徑正在發生鮮明變化。如果說,過去的改革更多靠的是「摸石過河」的勇氣、以「破」為主的血性、先行先試的闖勁,那麼今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確立,明確了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標志著我們進入了有法可依的新時代;深水區的利益藩籬,攻堅期的復雜難題,則呼喚著用法治理念去破解。把改革主張轉換成法治主張,用法治方式化解改革風險,才能確保改革有秩序、不走樣,行穩致遠。
2、以法治作為改革的壓艙石,是轉型期中國的內在要求。
法的基本價值之一,是其安定性。這對於社會變革日新月異的當代中國而言,尤為重要。這種安定性,不僅體現為政策制定不能朝令夕改、決策出台必須於法有據,更體現為在一個高速前行的轉型社會中,對社會秩序和價值理念所起的穩定作用。
法治是指引中國改革這艘航船風雨中不變航向的燈塔,是阻攔奔騰的市場經濟之川不溢出河道的堤壩,是守護三十多年改革成果不被蠶食的堅強衛士。在法治的框架內處理各種矛盾和改革,尋求法治之下的最大共識,這是中國改革持續向前的制度保障,也是全體人民的福祉所在。
參考資料: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的具體表徵-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