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法治
⑴ 法治與經濟有什麼關系
法制是指社會的制度和環境。我們講法制社會,依法治國。這是社會的大制度專和環境,在這個制度和屬環境下我們可以發展經濟、文化、醫療等事業。大力發展經濟是目前我們國家的發展主體,和主要任務。所以,針對經濟發展,法制有相應的經濟法、金融法等與經濟相關的,用於約束和規范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
通俗的比喻法治是路,經濟是車。車無論往哪跑,怎麼跑,跑多快一方面是根據道路條件(法制的完善、健全程度),另一方面跑在路外面(不能違法)。
⑵ 為什麼說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
說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的原因:市場經濟是自由交易經濟,但市場交易有效有序進行的一個基本條件就是法治。法治可以約束經濟人的行為,包括產權界定和保護、合同和法律的執行、維護市場競爭等。倘若沒有法制的保障,產權就是不安全的,就難以實現經濟健康發展。只有實行法治,才能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
所謂「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就是倡導用法治思維和法律手段解決市場經濟發展中的問題,通過立法、執法和司法以及法律服務調整經濟關系、規范經濟行為、指導經濟運行、維護經濟秩序、推動經濟發展,使市場經濟在法治的軌道上健康有序發展。換言之,要用法律來規范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等的行為,保障市場經濟高效運行、健康發展。「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的理念,推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⑶ 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怎樣影響法制政府建設
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是時代的要求,是人民的要求,也是黨和政府加強自身建設、提高執政能力的要求。在當前全力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形勢下,我們要把法治建設作為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進一步提高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公正執法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全體公民的法律素質,提高全社會法治化管理水平,努力推動全縣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和諧發展。
一、打造「法治政府」任重而道遠
各級包括行政執法和司法人員在內的領導幹部,必須樹立「一切為民、法律至上」的思想,從思想觀念上摒棄「特權」和「人治」思想,解決「為誰執法、執法為誰」的問題。規范權力運行,倡導民主執政、依法執政,在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重大原則上,積極暢通民主訴求渠道,在更好地反映民意、實現民利的重大實踐中,促進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打造「透明政府」,主動實施政務公開,充分尊重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決策權,讓政府官員廣泛接受群眾的監督,使政府的決策因群眾參與而凝聚社會力量共同完成。必須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該由政府做的事情全力做好,該由市場調節的事情,政府要引導而不指令、扶持而不放任、服務而不包辦。必須努力提高各級領導幹部尤其是行政執法和司法人員的業務能力和執法水平,依法規范和制約各級領導幹部尤其是司法和行政執法人員的行為,堅決杜絕隨意執法、違法執法現象。注重內部、法律、民主、群眾監督相結合,將各級、各部門、各領導幹部的執法活動置於強有力的國家和社會監督之下,確保依法行政和公正執法,不斷增強公民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認同感,形成共崇法治、共創文明、共保平安的強大合力。
學法的目的在於用法。要大力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努力建設服務型、法治型、效能型和廉潔型政府。要促進各級機關建立健全重大事項決策法律咨詢制度和政府法律顧問制度,充分發揮法律專家在政府決策中的參謀作用。要健全完善執法責任制、執法公示制、執法過錯責任追究制和考核評議等制度,加大對各級機關行政執法的考核力度。要實行政務公開,結合執法和管理工作,接受群眾和社會的監督。
二、努力提高全民依法參與社會、政治、經濟生活的能力
有序,才有力量。這個序,主要體現在全方位深入開展全民普法上,體現在所有公民都自覺敬法、畏法、循法、守法上。一是領導幹部要帶頭學法用法,凡是要求群眾知道的法律知識,各級領導幹部自己先要搞懂弄通;研究重大問題時,不僅要考慮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還要考慮法律效果;制定規劃時,做到不走法律程序不通過;制定政策性文件時,要充分考慮決策的科學性、民主性、合法性;能正確對待手中的權力,經受住「人情、關系、金錢」等方面的考驗。二是政法隊伍要從嚴管理,真正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侵權要賠償、違法者堅決出局。三是要培育法治和人文精神,針對不同的人群,深入全面推進法制宣傳教育,使遵紀守法、維護秩序成為全體人民的實際行動,努力扭轉當前相當一部分人不找市場找縣長、不找法律找信訪、只要權利不盡義務的錯誤思想和觀念。堅持以人為本,把保護和尊重人的生命、幸福、人格和權利作為重要價值取向,努力構建社會穩定、鄰里和睦、家庭幸福的和諧社會。
抓實抓好重點群體的學法、用法,是普法工作的重點。以「法律六進」為抓手,努力促進重點群體法律素質的提高。開展「法律進機關」活動,健全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法、領導幹部學法用法分級考試(考核)等相關制度,促使領導幹部學法逐步制度化、規范化。開展「法律進鄉村」、「法律進社區」活動,鄉鎮(街道)基層幹部、農村「兩委」幹部、社區幹部、村民小組長和村(居)民代表法律知識培訓日益常態化。開展「法律進學校」活動,大力開展中小學教師法制教育培訓,完善法制副校長制度,創建優秀「青少年維權崗」,有效深化校園法治建設。開展「法律進企業」活動,採取集中培訓、離崗進修、遠程教育等方式,加強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和職工的法制宣傳教育;舉辦法律知識競賽、法制漫畫、圖片宣傳巡展,組建外來員工法制宣傳員隊伍,強化外來務工人員的法制教育。開展「法律進單位」活動,最大限度發揮單位的法律信息傳播功能,提高單位法治化管理程度,依法規范和保障公共資源合理使用。
三、不斷增強人民群眾依法訴求、依法維權的思想和觀念
要通過法治手段,每年集中精力解決一批群眾關心、社會關注的民生難題,讓群眾感受到法治建設的進步、看到法制建設給自己帶來的實惠。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法治發展歷程表明,只有把維護公平正義、確保人民滿意作為最根本的發展取向,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才能順利推進,贏得群眾信賴和擁護,才能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參與、支持法治建設,積極教育和引導廣大人民群眾既要享受社會主義法律的保護,又要遵守法律規范的約束,使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始終保持生機和活力。新一輪社會發展背景下,改革在繼續深化,利益在繼續調整,各種配套措施還不能完全適應改革發展進程,導致各類矛盾糾紛不可避免地產生。貧困問題、弱勢群體問題、非正常上訪問題在特定地區、特定時間段集中反映出來,對黨的執政地位和社會穩定產生重要影響。為此,高度關注社會公平、大力維護社會正義,既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價值取向,也是法治發展實踐的必然要求。
基層各級普法組織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加強調查研究,當好地方黨委政府依法行政的參謀、助手。根據地方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及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群眾關注的難點、熱點問題,採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加強針對性,找准結合點,不斷創新普法工作的載體和方式,把宣傳和實踐相結合,開展有效的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把普法的重點與當地群眾關注的難點、熱點問題結合起來,通過廣泛深入細致的法制宣傳教育,把難點、熱點問題引導到依法解決的軌道上來。一是法制宣傳教育工作要與群眾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相結合。堅持深入基層實際,調查研究,摸清群眾真實所需,切實掌握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二是法制宣傳教育工作要與解決發展中的實際問題相結合。在法制宣傳教育工作中不搞空洞的宣講,切實把法律與群眾要解決的問題聯系起來,把法律知識真正送給群眾,提高群眾學法並掌握依法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法制宣傳教育工作要與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批評相結合。通過聽取群眾反映出來的問題,反思政府工作自身的不足、缺陷,制定措施,對症下葯,不斷改進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四是法制宣傳教育工作要與群眾依法維權相結合。深入基層摸排不穩定因素和治安隱患,積極引導居民群眾遵紀守法,依法維權,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利益訴求,使法制宣傳工作真正成為調節一方平安的 「穩壓器」、化解社會矛盾的「調解器」和提升社會法治化水平的「加速器」。
⑷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如何調節好全面依法治國和全面深化改革之間的關系
■ 全面深化改革復和全面推進制依法治國是目標方向一致、相輔相成、並行不悖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和四中全會決定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戰略部署的姊妹篇。
■ 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推進體制機制創新,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可以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創造條件。
■ 通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確保改革沿著法治軌道有序推進,及時鞏固、發展改革成果,可以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 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自覺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堅持重大改革於法有據;必須堅持依法行政,致力於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堅持公正司法,讓改革中各種利益關系的調整獲得應有的法律保障;必須增強全民法治觀念,使改革在良好的法治氛圍中推進。
⑸ 經濟越發達的地區法治發展水平就越高
衡量一個地區法治水平的標志有:
(體體我一直)
完備良善的法律體系
健全高效內的法律運作機制
高素容質的法律執業隊伍
較高的全民法律意識
良好的法律秩序
經濟發展水平並不是衡量法治狀況的重要標志。換句話說,法治屬於文化層面的,雖由物質基礎決定,但也有相對獨立性。
用家庭背景和思想品質這個例子來理解可能容易一些。
⑹ 創新型經濟對法治提出哪些新需求
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走對路。如果路走錯了,南轅北轍了,那再提什麼要求和舉措也都沒有意義了。全會決定有一條貫穿全篇的紅線,這就是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一個管總的東西。具體講我國法治建設的成就,大大小小可以列舉出十幾條、幾十條,但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一條。
恩格斯說過:「一個新的綱領畢竟總是一面公開樹立起來的旗幟,而外界就根據它來判斷這個黨。」推進任何一項工作,只要我們黨旗幟鮮明了,全黨都行動起來了,全社會就會跟著走。一個政黨執政,最怕的是在重大問題上態度不堅定,結果社會上對有關問題沸沸揚揚、莫衷一是,別有用心的人趁機煽風點火、蠱惑攪和,最終沒有不出事的!所以,道路問題不能含糊,必須向全社會釋放正確而又明確的信號。
這次全會部署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我們黨在治國理政上的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不是在別人壓力下做的。在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個根本問題上,我們要樹立自信、保持定力。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一個重大課題,有許多東西需要深入探索,但基本的東西必須長期堅持。
第一,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依法治國是我們黨提出來的,把依法治國上升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也是我們黨提出來的,而且黨一直帶領人民在實踐中推進依法治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有利於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完成黨的執政使命,決不是要削弱黨的領導。
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題中應有之義。要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只有在黨的領導下依法治國、厲行法治,人民當家作主才能充分實現,國家和社會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進。
堅持黨的領導,不是一句空的口號,必須具體體現在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上。一方面,要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統籌依法治國各領域工作,確保黨的主張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另一方面,要改善黨對依法治國的領導,不斷提高黨領導依法治國的能力和水平。黨既要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自覺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又要發揮好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在依法治國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先鋒模範作用。
第二,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保證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主體地位,也保證了人民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的主體地位。這是我們的制度優勢,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區別於資本主義法治的根本所在。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必須堅持法治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要保證人民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要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願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依法治國全過程,使法律及其實施充分體現人民意志。
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要充分調動人民群眾投身依法治國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使尊法、信法、守法、用法、護法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追求。
第三,必須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要求。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須體現在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個方面。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尊重憲法法律權威,都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都必須依照憲法法律行使權力或權利、履行職責或義務,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任何人違反憲法法律都要受到追究,絕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
各級領導幹部在推進依法治國方面肩負著重要責任。現在,一些黨員、幹部仍然存在人治思想和長官意識,認為依法辦事條條框框多、束縛手腳,凡事都要自己說了算,根本不知道有法律存在,大搞以言代法、以權壓法。這種現象不改變,依法治國就難以真正落實。必須抓住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首先解決好思想觀念問題,引導各級幹部深刻認識到,維護憲法法律權威就是維護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權威,捍衛憲法法律尊嚴就是捍衛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嚴,保證憲法法律實施就是保證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實現。
我們必須認認真真講法治、老老實實抓法治。各級領導幹部要對法律懷有敬畏之心,帶頭依法辦事,帶頭遵守法律,不斷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如果在抓法治建設上喊口號、練虛功、擺花架,只是葉公好龍,並不真抓實干,短時間內可能看不出什麼大的危害,一旦問題到了積重難返的地步,後果就是災難性的。對各級領導幹部,不管什麼人,不管涉及誰,只要違反法律就要依法追究責任,絕不允許出現執法和司法的「空擋」。要把法治建設成效作為衡量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工作實績重要內容,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辦事作為考察幹部重要依據。
第四,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范社會行為、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治理國家、治理社會必須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發揮好法律的規范作用,必須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一方面,道德是法律的基礎,只有那些合乎道德、具有深厚道德基礎的法律才能為更多人所自覺遵行。另一方面,法律是道德的保障,可以通過強制性規范人們行為、懲罰違法行為來引領道德風尚。要注意把一些基本道德規范轉化為法律規范,使法律法規更多體現道德理念和人文關懷,通過法律的強制力來強化道德作用、確保道德底線,推動全社會道德素質提升。
發揮好道德的教化作用,必須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再多再好的法律,必須轉化為人們內心自覺才能真正為人們所遵行。「不知恥者,無所不為。」沒有道德滋養,法治文化就缺乏源頭活水,法律實施就缺乏堅實社會基礎。在推進依法治國過程中,必須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培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為依法治國創造良好人文環境。
第五,必須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走什麼樣的法治道路、建設什麼樣的法治體系,是由一個國家的基本國情決定的。「為國也,觀俗立法則治,察國事本則宜。不觀時俗,不察國本,則其法立而民亂,事劇而功寡。」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從我國實際出發,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相適應,既不能罔顧國情、超越階段,也不能因循守舊、墨守成規。
堅持從實際出發,就是要突出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要總結和運用黨領導人民實行法治的成功經驗,圍繞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不斷豐富和發展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體現社會發展規律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依法治國提供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我們的先人們早就開始探索如何駕馭人類自身這個重大課題,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自成體系的成文法典,漢唐時期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法典。我國古代法制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智慧和資源,中華法系在世界幾大法系中獨樹一幟。要注意研究我國古代法制傳統和成敗得失,挖掘和傳承中華法律文化精華,汲取營養、擇善而用。
堅持從我國實際出發,不等於關起門來搞法治。法治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法治的精髓和要旨對於各國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具有普遍意義,我們要學習借鑒世界上優秀的法治文明成果。但是,學習借鑒不等於是簡單的拿來主義,必須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認真鑒別、合理吸收,不能搞「全盤西化」,不能搞「全面移植」,不能照搬照抄。
扎扎實實把全會提出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這次全會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的重大舉措有180多項,涵蓋了依法治國各個方面。全黨要以只爭朝夕的精神和善作善成的作風,扎扎實實把全會提出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第一,緊緊圍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是貫穿決定全篇的一條主線,既明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性質和方向,又突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工作重點和總抓手,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具有綱舉目張的意義。
依法治國各項工作都要圍繞全面推進總目標來部署、來展開。法治體系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骨幹工程。落實全會部署,必須加快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
「立善法於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於一國,則一國治。」要堅持立法先行,堅持立改廢釋並舉,加快完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體系,完善包括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在內的社會規范體系,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供基本遵循。要加快建設包括憲法實施和執法、司法、守法等方面的體制機制,堅持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確保憲法法律全面有效實施。要加強黨內監督、人大監督、民主監督、行政監督、司法監督、審計監督、社會監督、輿論監督,努力形成科學有效的權力運行和監督體系,增強監督合力和實效。
要完善黨內法規制定體制機制,注重黨內法規同國家法律的銜接和協調,構建以黨章為根本、若干配套黨內法規為支撐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提高黨內法規執行力。黨章等黨規對黨員的要求比法律要求更高,黨員不僅要嚴格遵守法律法規,而且要嚴格遵守黨章等黨規,對自己提出更高要求。
第二,准確把握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工作布局,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必須統籌兼顧、把握重點、整體謀劃,在共同推進上著力,在一體建設上用勁。
「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依法治國是我國憲法確定的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而能不能做到依法治國,關鍵在於黨能不能堅持依法執政,各級政府能不能依法行政。我們要增強依法執政意識,堅持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體制、法治的程序開展工作,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推進依法執政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執法是行政機關履行政府職能、管理經濟社會事務的主要方式,各級政府必須依法全面履行職能,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健全依法決策機制,完善執法程序,嚴格執法責任,做到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
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三者各有側重、相輔相成。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需要全社會法治觀念增強,必須在全社會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要在全社會樹立法律權威,使人民認識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權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培育社會成員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良好環境,自覺抵制違法行為,自覺維護法治權威。
第三,准確把握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點任務,著力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從目前法治工作基本格局出發,突出重點任務,扎實有序推進。
推進科學立法,關鍵是完善立法體制,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抓住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要優化立法職權配置,發揮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健全立法起草、論證、協調、審議機制,完善法律草案表決程序,增強法律法規的及時性、系統性、針對性、有效性,提高法律法規的可執行性、可操作性。要明確立法權力邊界,從體制機制和工作程序上有效防止部門利益和地方保護主義法律化。要加強重點領域立法,及時反映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人民群眾關切期待,對涉及全面深化改革、推動經濟發展、完善社會治理、保障人民生活、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抓緊制訂、及時修改。
推進嚴格執法,重點是解決執法不規范、不嚴格、不透明、不文明以及不作為、亂作為等突出問題。要以建設法治政府為目標,建立行政機關內部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積極推行政府法律顧問制度,推進機構、職能、許可權、程序、責任法定化,推進各級政府事權規范化、法律化。要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強化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建立權責統一、權威高效的依法行政體制。要嚴格執法資質、完善執法程序,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權基準制度,確保法律公正、有效實施。
推進公正司法,要以優化司法職權配置為重點,健全司法權力分工負責、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制度安排。各級黨組織和領導幹部都要旗幟鮮明支持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絕不容許利用職權干預司法。「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司法人員要剛正不阿,勇於擔當,敢於依法排除來自司法機關內部和外部的干擾,堅守公正司法的底線。要堅持以公開促公正、樹公信,構建開放、動態、透明、便民的陽光司法機制,杜絕暗箱操作,堅決遏制司法腐敗。
推進全民守法,必須著力增強全民法治觀念。要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採取有力措施加強法制宣傳教育。要堅持法治教育從娃娃抓起,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建內容,由易到難、循序漸進不斷增強青少年的規則意識。要健全公民和組織守法信用記錄,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行為懲戒機制,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尊法守法成為全體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
第四,著力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一支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法治隊伍至關重要。我國專門的法治隊伍主要包括在人大和政府從事立法工作的人員,在行政機關從事執法工作的人員,在司法機關從事司法工作的人員。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首先要把這幾支隊伍建設好。
立法、執法、司法這3支隊伍既有共性又有個性,都十分重要。立法是為國家定規矩、為社會定方圓的神聖工作,立法人員必須具有很高的思想政治素質,具備遵循規律、發揚民主、加強協調、凝聚共識的能力。執法是把紙面上的法律變為現實生活中活的法律的關鍵環節,執法人員必須忠於法律、捍衛法律,嚴格執法、敢於擔當。司法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司法人員必須信仰法律、堅守法治,端穩天平、握牢法槌,鐵面無私、秉公司法。要按照政治過硬、業務過硬、責任過硬、紀律過硬、作風過硬的要求,教育和引導立法、執法、司法工作者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恪守職業道德,做到忠於黨、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法律。
律師隊伍是依法治國的一支重要力量,要大力加強律師隊伍思想政治建設,把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擁護社會主義法治作為律師從業的基本要求。
第五,堅定不移推進法治領域改革,堅決破除束縛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體制機制障礙。解決法治領域的突出問題,根本途徑在於改革。如果完全停留在舊的體制機制框架內,用老辦法應對新情況新問題,或者用零敲碎打的方式來修修補補,是解決不了大問題的。在決定起草時我就說過,如果做了一個不痛不癢的決定,那還不如不做。全會決定必須直面問題、聚焦問題,針對法治領域廣大幹部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回應社會各方面關切。
這次全會研究和部署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雖然不像三中全會那樣涉及方方面面,但也不可避免涉及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領域,涉及面、覆蓋面都不小。這次全會提出了18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許多都是涉及利益關系和權力格局調整的「硬骨頭」。凡是這次寫進決定的改革舉措,都是我們看準了的事情,都是必須改的。這就需要我們拿出自我革新的勇氣,一個一個問題解決,一項一項抓好落實。
法治領域改革涉及的主要是公檢法司等國家政權機關和強力部門,社會關注度高,改革難度大,更需要自我革新的胸襟。如果心中只有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拘泥於部門許可權和利益,甚至在一些具體問題上討價還價,必然是磕磕絆絆、難有作為。改革哪有不觸動現有職能、許可權、利益的?需要觸動的就要敢於觸動,各方面都要服從大局。各部門各方面一定要增強大局意識,自覺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動,跳出部門框框,做到相互支持、相互配合。要把解決了多少實際問題、人民群眾對問題解決的滿意度作為評價改革成效的標准。只要有利於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有利於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有利於維護人民權益、維護公平正義、維護國家安全穩定,不管遇到什麼阻力和干擾,都要堅定不移向前推進,決不能避重就輕、揀易怕難、互相推諉、久拖不決。
法治領域改革有一個特點,就是很多問題都涉及法律規定。改革要於法有據,但也不能因為現行法律規定就不敢越雷池一步,那是無法推進改革的,正所謂「苟利於民不必法古,苟周於事不必循舊」。需要推進的改革,將來可以先修改法律規定再推進。對涉及改革的事項,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要認真研究和督辦。
同志們,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一個系統工程,是國家治理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必須加強黨對法治工作的組織領導。各級黨委要健全黨領導依法治國的制度和工作機制,履行對本地區本部門法治工作的領導責任,找准工作著力點,抓緊制定貫徹落實全會精神的具體意見和實施方案。要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工作重點放在基層,發揮基層黨組織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的戰斗堡壘作用,加強基層法治機構和法治隊伍建設,教育引導基層廣大黨員、幹部增強法治觀念、提高依法辦事能力,努力把全會提出的各項工作和舉措落實到基層。
⑺ 運用經濟生活知識分析,全面推進法治建設對經濟發展的意義
科學的宏觀調控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宏觀調控是指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對經濟運行調節和控制,包括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全面推進法治建設有利於完善宏觀調控體系,發揮宏觀調控的總體功能。
⑻ 全面依法治國對我國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
探討市場經濟與依法治國的問題,有助於我們進一步領會黨的十五大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精神實質,對於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保證我國長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依法治國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的過程,就是經濟法制化的過程。只有建立完備的市場經濟法律體系,才能使市場主體、市場行為、市場秩序規范化。沒有法治,不依法治國,不僅國家不能長治久安,而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不可能健康發展。依法治國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這是因為:
首先,市場經濟是一種規則經濟,它比自然經濟和產品經濟更需要法律規則。其主要表現為,第一,市場經濟與社會分工緊密相聯,其經濟活動是以商品交換而進行的,為了保證商品交換有序進行,必須有完備的市場經濟法律體系作保障。第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同經濟利益的交叉與沖突將成為現實,為了保護不同利益主體的正當利益,清除阻礙市場經濟發展的各種障礙,也必須依靠法律規則的作用。第三,市場經濟的基本前提是統一的市場與統一的經濟活動,與之相適應的是要求其基本行為准則的統一,使所有的市場主體按照統一的市場准則在公正平等的基礎上展開競爭。沒有統一的市場准則,就沒有公平的市場環境,就不可能有平等的市場競爭,而平等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統一的市場准則就沒有市場經濟。
總之,市場經濟對法治的要求是由市場經濟自身的性質決定的。沒有完備的法制,就不可能有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
其次,法治與市場經濟是雙向互動的。按照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法律是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適應於總的經濟狀況。但法律對經濟狀況和經濟關系絕不是機械被動反映,法律在經濟基礎上發展起來,又與經濟相互影響並對經濟狀況發生積極反作用。實行市場經濟,政府不再直接參與經濟活動,市場主體有廣泛的經營自主權。但市場本身又會帶來無序化,為了防止市場秩序的混亂,國家必須加強對經濟的宏觀管理。這種管理既有經濟手段,更有法律手段,完善的法律體系能避免市場經濟帶來的負作用,使市場經濟沿健康的軌道發展。社會主義基本價值取向是追求社會的公正與平等,而對市場的趨利性不予引導就會偏離社會主義價值目標。因此在中國必須強調市場經濟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強調市場經濟必須在社會主義法制軌道上運行。只有實行依法治國,社會主義才能通過法制的渠道,合理積極地利用市場經濟的各種合理因素,限制與社會主義價值取向相悖的消極因素,使市場的趨利性有利於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完善與發展。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離不開龐大復雜的社會主義系統,各個社會系統因果互動,相互制約和影響,而法治則是這一社會系統的曾.控制器,通過實行依法治國理順各方面關系,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正因為如此,鄧小平同志在辯證地分析了法制與經濟的相互關系時,提出「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的偉大思想。只有法制完備了,經濟才會搞好,社會才會發展和前進。
最後,世界經濟的實踐證明,一個比較成熟的市場經濟,必然要求有比較完備的法制。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統一市場的形成,世界各國的生產、交換和消費,都日益超出一國范圍,走向國際化。世界各民族之間經濟上的互相往來和互相依賴,逐步取代了原來閉關自守和自給自足的狀態。我國要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分工,走向國際市場,就一定要學會充分利用國內和國外兩種資源,開拓國內和國外兩個市場為加速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由於各國社會制度不同,發展水平各異,雖然經濟交往日益頻繁,互相依賴和互相合作也日益緊密,但相互競爭也不斷加強,有關當事國或當事人的利害得失也常有矛盾沖突,彼此之間的經濟關系需要按照國際慣例和國與國之間約定的規則辦事,需要藉助於統一的法則加以指導、調整和約束。因此,依法治國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走向世界的需要。
二、依法治國是我國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的需要
改革呼喚法治,法治貫穿改革,法治與改革同步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客觀要求。從我國改革的實踐來看,經濟體制改革是對人們利益關系的重構,政治體制改革將調整人們權利義務關系,不管是利益關系的重構,還是權利義務關系的調整,都需要法治作保障。社會主義法治集中體現了全體人民的共同意志,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權威性的特殊地位,它能使在改革深化過程中,各階層群體的利益得到正確處理與協調。法治對改革的作用具體表現為:首先,法治為改革制定統一章法。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改革應按照總體設計,在總結試點借鑒他國經驗基礎上,將具體的改革措施和步驟用法律形式明確加以規定,然後依法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離開法治的改革就難免引起不必要的混亂,造成本來可以避免的損失。其次,法治為鞏固和保障改革取得的成果提供有效手段。在改革不斷深化的過程中,需要及時把一些成熟的經驗上升為法律規定。這樣一方面可以消除人們怕變的思想顧慮;另一方面又可以為深化改革提供依據,促進改革向縱深發展。最後,法治為改革的順利進行提供保障。改革也是一場革命,它不可能不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干擾,要排除各方干擾,必須運用法律這個有力武器。
當前,我國的改革已進人建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全局性整體推進的新階段,新階段的一個重大特點,是要大力使體制和政策制度化和法律化,也就是由過去的依靠行政手段轉向依靠法律手段來引導和調控,從而推進和保障我國的改革。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所有制結構、分配製度和社會保障制度;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全國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以及建立符合國際慣例、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的對外貿易新體制等等。上述新機制或新體制的建立與完善離不開完備的市場經濟法律體系。只有完備市場經濟法制,使市場經濟關系、經濟運行和管理規范化、制度化,才能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和有效運行。因此,法制建設必須與經濟建設同步進行,法治必須貫穿於改革的全過程,我們應當把實行依法治國放在與經濟建設、改革開放並重的高度來認識。
三、依法治國是實現我國社會主義可持續發展的可靠保障
社會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整個社會系統的協調進步。社會歷史發展的事實表明,沒有法制,不依法治國,就不可能有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社會生產力也不可能高速持續增長。現代政治學認為,一切政治組織和國家機關,只有將權力納人法治軌道,把它置於大多數人的共同制約下,並在實踐中形成一整套法律制度,實現依法治國,才能保持社會的長期穩定。
鄧小平同志極為重視法治對社會穩定的作用,他認為「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為重要。這些方面制度好可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鄧小平還指出:「我們這個國家有幾千年封建社會的歷史,缺乏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律。現在,我們要認真建立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和社會主義法制。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問題」。
實現我國社會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社會長期穩定。穩定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穩定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穩定、經濟穩定、社會秩序穩定、人心穩定等。穩定和發展是當前中國社會的兩大最高利益。
依法治國是實現社會穩定與發展雙重目標的最佳方略。這是因為:首先,法治是現代國家社會穩定的保證。社會穩定是指一個社會的政治經濟等社會要素處於協調平穩狀態,不出現根本破壞性變化,追求社會穩定就是使社會處於有序狀態。而法治則是引導社會按照法律規定,有條不紊地進行各項活動,減少社會不安定因素。法治在社會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功能是緩和、協調、化解和預防社會矛盾與沖突,為建立和維護一定社會秩序服務。其次,法治是社會發展的基礎。馬克思主義認為,包括法律在內的各種制度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我國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一項重要工作是建立健全我國的法律制度。當前,我們要抓緊制定與健全發展市場經濟的法律制度,使市場經濟的持續發展獲得可靠保障。最後,法治是將社會穩定與發展統一起來的有效手段。社會關系的調整可分為個別性調整和規范性調整兩大類。所謂個別性調整是指針對某一具體情況,確定一個具體的標准來對人們的行為進行調整的方式。其特點是有助於對具體情況作出恰當處理,但缺乏普遍適用的標准。所謂規范性調整是指根據反復適用於同一類型情況的規則來對人們的行為進行調整的方式。
⑼ 為什麼發達國家都是法治,是先發達後法治,還是先法治後發達
所謂發達即是經濟的發展,也就是要討論經濟與法治孰先孰後的問專題。
總的來說,兩者是相互屬發展,共同促進的關系。具體的是,經濟發展是法治產生的主要原因,是法治進步與完善的推動力。法治為經濟提供保障,提供其發展所必需的穩定環境。
經濟對法治的作用:經濟的產生,促進了人類文明。而法治作為人類文明的產物,自然應運而生。隨著經濟的發展,資源配置,財富分配方式的變化,人們思維方式的變化,需要一個不同的法律法規來適應相應變化,以對經濟生活中利益的分配提供准則,對相應的社會加以規范引導。因此,經濟的發展要求人們對法律的相應修改,從而推動了法治的完善。
法治對經濟的作用:所謂法制是相對於人治。利用法律的權威性,確定性,正義性來規范經濟活動中的行為,來配置經濟資源。為其提供了一個穩定的,具有可實施性,制約性的條約。使經濟活動向正確的有序的方向發展,保障了經濟運行。而且法治提供的公平正義,使社會相對的穩定,為經濟發展創造了穩定的環境。
因此,經濟法治相互促進,互為作用。不可以也不可能單獨發展。否則經濟發展必然遇到瓶頸甚至倒退。法治進步也就是為無的放矢,痴人說夢,成為空談。
⑽ 依法治國對我國經濟發現的積極影響
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對經濟發展法治化程度的要求越來越高。能否從官主經濟、人治經濟轉向自主經濟、法治經濟,從全能政府、管制型政府向有限政府、服務政府轉變,關繫到這場改革的成功與失敗。當前,在市場監管中,仍然存在一些缺位、越位問題,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門還在直接干預企業的微觀活動,甚至包辦代替企業招商引資和投資決策,有的下達招商引資目標、制定獎懲規定,這些做法都有很濃的「人治經濟」色彩。從「人治經濟」到「法治經濟」,應該依法加強和規范經濟管理。第一,依法明確政府經濟管理職能。只有明確了政府經濟管理職能的范圍,政府在管理經濟時才能明確「哪些可為,哪些不可為」。政府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國民經濟,不直接干預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明確政府管理經濟職能的范圍是政府高效能管理經濟、促進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第二, 依法正確定位政府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在以市場經濟為主要資源配置方式的社會經濟中,政府的重要責任是以彌補市場失靈而確定的配置、穩定和分配等責任。政府宏觀調控的手段主要有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在市場失靈的情況下,就要綜合運用政府宏觀調控的各項手段,穩定經濟,促進經濟的發展。正確定位政府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是政府對經濟管理「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必要條件。第三,依法優化經濟發展的軟硬兩個環境。通過建設良好的服務環境、法治環境、市場環境、政策環境、社會誠信度等軟環境,著力營造「親商、安商、尊商、富商」氛圍。本著「規劃超前、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原則,加快城區建設,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增強對外吸引力。第四,健全完善依法行政監督制度。充分發揮行政體系內部的監督和行政體系外部的監督作用,及時反映政府在經濟管理活動中的「越位」或「錯位」等行為,使相關部門能早發現、早糾正,保障市場經濟靠法律規范和經濟規律發展,避免人為違反法律和經濟規律進行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