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鄭國商人法治

鄭國商人法治

發布時間: 2022-09-17 04:57:04

Ⅰ 機智獻牛救國難是誰寫的

機智獻牛救國難作者正是春秋時期鄭國商人弦高。
弦高,為春秋時鄭國商人。公元前627年,弦高與奚施 去成周經商,經過滑國,半路遇到襲擊鄭國的秦軍。於是他冒充鄭國的使者,以四張皮革和十二頭牛犒勞秦軍,暗示秦軍鄭國已預知秦軍來襲。同時,他又急忙派人回鄭國稟告。秦帥孟明視以為鄭國已有準備,於是領兵順手滅掉滑國後返回,從而使鄭國避免了亡國。鄭穆公想要獎賞弦高救國的行為,弦高辭而不受。

假犒師智退秦軍,機智獻牛救國難

君獎賞婉言謝絕,忠國家理所當然

Ⅱ 古代商人的實力到底有多強,為何幾句話就能避免一場戰爭

俗話說得好,商人能夠把一件東西說的那麼神乎其神,就是因為商人最擅長的時期就是用自己的嘴去忽悠。古代的商人幾句話,就能避免一場戰爭,也是因為他那張巧舌如簧的嘴。

此時的鄭國還並不知道這件事情,有一位鄭國的商人叫弦高,正在趕著自己的十幾頭牛,還有幾張牛皮,到其他的國家去准備小賺一筆。忽然他看見有軍隊朝著鄭國的方向去。他就慢慢的朝著軍隊走去說道“鄭國的君王聽說你們要來,特意讓我把這些送給各位,當做是你們的禮物。”這時的秦軍眼看已經這樣,只能笑著說“你們真是客氣了,我們只是來訓練一下軍隊而已。”接著秦國的軍隊就走了。

弦高憑借著自己巧舌如簧的嘴,保住了鄭國。他也因此名聲大噪,流傳到今天。

Ⅲ 鄭國商人什麼把自己出賣的什麼送給秦國軍隊還假唱真實鄭國國君對秦國的衛勞使

晉文公打敗了楚國,會合諸侯,連一向歸附楚國的陳、蔡、鄭三國的國君也都來了。鄭國雖然跟晉國訂了盟約,但是因為害怕楚國,暗地裡又跟楚國結了盟。
晉文公知道這件事,打算再一次會合諸侯去征伐鄭國。大臣們說:「會合諸侯已經好幾次了。咱們本國兵馬已足夠對付鄭國,何必去麻煩人家呢?」
晉文公說:「也好,不過秦國跟我們約定,有事一起出兵,可不能不去請他。」
秦穆公正想向東擴張勢力,就親自帶著兵馬到了鄭國。晉國的兵馬駐扎在西邊,秦國的兵駐扎在東邊。聲勢十分浩大。鄭國的國君慌了神,派了個能說會道的燭之武 去勸說秦穆公退兵。
燭之武對秦穆公說:「秦晉兩國一起攻打鄭國,鄭國准得亡國了。但是鄭國和秦國相隔很遠,鄭國一亡,土地全歸了晉國,晉國的勢力就更大了。它今天在東邊滅了鄭國,明天也可能向西侵犯秦國,對您有什麼好處呢?再說,要是秦國和我們講和,以後你們有什麼使者來往,經過鄭國,我們還可以當個東道主接待使者,對您也沒有壞處。您瞧著辦吧。」
秦穆公考慮到自己的利害關系,答應跟鄭國單獨講和,還派了3個將軍帶了2000人馬,替鄭國守衛北門,自己帶領其餘的兵馬回國了。
晉國人一瞧秦軍走了,都很生氣。有的主張追上去打一陣子,有的說把留在北門外的2000秦兵消滅掉。
晉文公說:「我要是沒有秦君的幫助,怎麼能回國呢?」他不同意攻打秦軍,卻想辦法把鄭國拉到晉國一邊,訂了盟約,撤兵回去了。
留在鄭國的三個秦國將軍聽到鄭國又投靠了晉國,氣得吹鬍子瞪眼睛,連忙派人向秦穆公報告,要求再討伐鄭國。秦穆公得到消息,雖然很不痛快,但是他不願跟晉文公扯破臉,只好暫時忍著。
過了兩年,也就是公元前628年,晉文公病死,他的兒子襄公即位。有人再一次勸說秦穆公討伐鄭國。他們說:「晉國國君重耳剛死去,還沒舉行喪禮。趁這個機會攻打鄭國,晉國決不會插手。」
留在鄭國的將軍也送信給秦穆公說:「鄭國北門的防守掌握在我們手裡,要是秘密派兵來偷襲,保管成功。」
秦穆公召集大臣們商量怎樣攻打鄭國。兩個經驗豐富的老臣蹇叔(蹇音jiǎn)和百里奚都反對。蹇叔說:「調動大軍想偷襲這么遠的國家,我們趕得精疲力乏,對方早就有了准備,怎麼能夠取勝;而且行軍路線這樣長,還能瞞得了誰?」
秦穆公不聽,派百里奚的兒子孟明視為大將,蹇叔的兩個兒子西乞術,白乙丙為副將,率領300輛兵車,偷偷地去打鄭國。
第2年2月,秦國的大軍進入滑國地界(在今河南省)。忽然有人攔住去路,說是鄭國派來的使臣,求見秦國主將。
孟明視大吃一驚,親自接見那個自稱使臣的人,並問他前來干什麼。
那「使臣」說:「我叫弦高。我們的國君聽到三位將軍要到鄭國來,特地派我送上一份微薄的禮物,慰勞貴軍將士,表示我們一點心意。」接著,他獻上4張熟牛皮和12頭肥牛。
孟明視原來打算在鄭國毫無准備的時候,進行突然襲擊。現在鄭國使臣老遠地跑來犒勞軍隊,這說明鄭國早已有了准備,要偷襲就不可能了。
他收下了弦高送給他們的禮物,對弦高說:「我們並不是到貴國去的,你們何必這么費心。你就回去吧。」
弦高走了以後,孟明視對他手下的將軍說:「鄭國有了准備,偷襲沒有成功的希望。我們還是回國吧。」說罷,就滅掉滑國,回國了。
其實,孟明視上了弦高的當。弦高是個牛販子。他趕了牛到洛邑去做買賣,正好碰到秦軍。他看出了秦軍的來意,要向鄭國報告已經來不及。他急中生智,冒充鄭國使臣騙了孟明視,一面派人連夜趕回鄭國向國君報告。
鄭國的國君接到弦高的信,急忙叫人到北門去觀察秦軍的動靜。果然發現秦軍把刀槍磨擦得雪亮,馬匹喂得飽飽的,正在作打仗的准備。他就老實不客氣,向秦國的三個將軍下了逐客令,說:「各位在鄭國住得太久,我們實在供應不起。
聽說你們就要離開,就請便吧。
三個將軍知道已經泄露了機密,眼看呆不下去,只好連夜把人馬帶走。
這個典故被稱為「弦高犒師」。

Ⅳ 賴輝東《論語史鑒》4.11向法治先驅子產、趙鞅致敬!

第11章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懷:形聲字,《說文解字》:「懷,念思也。從心、褱聲」。心中有所持使人不見是懷之範式。如《詩·召南·野有死麕》:「有女懷人。」又如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懷良辰以孤往。」

    懷也指懷藏,如《左傳-桓公十年》:周諺有之「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意為一個人如果身藏璧玉,必定為盜所害。後來用「懷璧其罪」比喻有才能而遭嫉害。

    懷也指胸懷,如「虛懷若谷」,也指心意、情意,如「正中下懷」。

    懷也有安撫的意思,如「懷敵附遠」,意思就是對待敵人採取安撫手段,讓遠方的人來歸附。

土:地之吐生物者也,象形字。甲骨文字形,上象土塊,下象地面。金文中空廓變填實,小篆又變為線條。

    本義:沉積於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潮濕時稱泥土,地質學上稱土壤,如《孟子·離婁》:「君之視臣為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土也指土地,如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甘食其土之有。」也指國土、領土,如《三國志-諸葛亮傳》:「天府之土。」

  土也指鄉土、故土、煙土、墳墓,土也是「社」的初文,如《公羊傳·僖公三十一年》:「天子祭天,諸侯祭土。」意為只有天子才可以祭天,諸侯只能祭土地神。

  土也有俗氣的、不合潮流等意。本文的「土」指「封土」、「封地」,也叫「食邑」,古代,天子給諸侯封地,諸侯給大夫封地,大夫給士封地。他們在封地上可以徵收稅收,這是他們的主要收入來源。

刑:會意字,從井從刀,《說文解字》:「㓝,罰罪也。」從井從刀。

  《易》曰:「井,法也。」井就像一個囚籠。井加刀,就是:依法罰罪!如《史記-陳涉世家》:「刑其長吏。」又如《韓非子-有度》:「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刑又延伸為宰殺的意思,如《戰國策-魏策》:「刑白馬以盟於洹水之上。」

    後又延伸為對犯人的體罰:刑訊、受刑、刑具。如唐· 魏徵《諫太宗十思疏》:「怒而濫用刑。」

    刑也通「型」。法式,典範,榜樣的意思,如《詩·周頌·我將》:「儀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

    刑也用作星相術語,如:刑克(刑妨,刑蹇。謂三刑,五行相剋),刑害(三刑六害的合稱),刑沖(指地支中相妨害的兩類情況)。

惠:從專從心,專原指紡錘,專心結合,意為認真紡織,後被假借為利益、實惠等意。這里的「惠」指鑽法律空子獲取利益。

全文理解為:

    孔子說:「君子有胸懷天下蒼生之德,小人只惦記自己的個人利益。君子時刻想著如何維護法律的尊嚴,小人卻惦記著如何鑽空子獲得利益。」

    孔子的這句話可以概括為:君子是大公無私的,小人卻是自私自利的。君子是利他的,小人是利己的。

    環顧當今這個經濟社會,由於受到錯誤價值觀的引導,君子越來越難得了,到處都是小人。可謂「小人當道」、「小人滿街跑」,尤其是在「刑」和「惠」之間,顯得特別明顯。

    什麼集體利益、國家利益,統統都被他們拋棄,只為個人利益。

  在鑽法律空子獲得利益上,越來越多的人肆無忌憚,因為在道德輿論上,他們得不到批判,反而還會得到別人的贊賞和鼓勵,他們以鑽法律空子為榮,非常不可思議!

    福建曾經有一個特大走私犯,有多少人為他打氣?有多少人為他鳴冤叫屈?直到現在,還很多人在「懷念」他,十分可笑!

                  刑書與刑鼎

    想鑽法律空子就得研究法律漏洞,如果法律條文不對外公開,這個問題就解決了,春秋時期就是這樣。

    上層貴族社會認為刑律越秘密越好,絕不能讓國人知道。這樣才有利於貴族隨意處置老百姓,增加專制的恐怖和神秘,這樣更好管制百姓。

    春秋晚期的鄭國執政(相當於宰相)、思想家、政治家子產(公孫僑)決心打破這種蒙昧,他對已有的刑法加以修改,在這個基礎上主持編訂了三種刑法,並將其公諸於世,讓老百姓明白法與非法的界限,知道犯了法會得到什麼樣的處罰,這無疑是進步的法制理念,當然也打擊了貴族特權。

    公元前543年,子產主持制定了一套國家法律——刑書。刑書先是寫在竹木簡上,由國家的官吏掌握施行。

    7年後,公元前536年。子產下令把刑書鑄在鼎上,放在王宮門口。讓全國百姓都能夠看到這個鼎。

    子產這個做法,遭到很多貴族反對。晉國的名相叔向(羊舌肸xi)寫信痛斥子產:「昔先王議事以制,不為刑辟,懼民之有爭心也......民知有辟,則不忌上。並有爭心,以徽於書,而徼幸以成之,弗可為矣!......『國將亡,必多制』,其此之謂乎?」

    大意是:本來民眾懷著恐懼之心,不敢隨便亂來。你把法律公布了,民眾就會鑽法律的空子,爭相琢磨怎麼做壞事而不至於被制裁,這樣就不怕長官了,反而會導致犯法的事情越來越多,腐敗賄賂到處泛濫,鄭國也會因此而完蛋。

    子產給叔向回了一封信,頂著霸主晉國壓力說:「我為的是救世啊!」表示要堅定不移公布法律。

    結果呢?效果非常好,社會治理透明度增加,大眾歡迎,犯罪案件減少了。再說,鄭國注重商業,過去貴族利用刑罰的隨意裁量權,壓榨商人和新起的土地所有者,對國家很不利。

    隨著宗法貴族減弱了氣勢,新的地主階層興起。各利益集團、社會階層以及經濟條件都在發生變化,「鑄刑鼎」這一重大改革措施是符合社會發展的新需求的。

    子產公布法律,限制了貴族特權,促進了鄭國農業和商業的發展。例如對鄭國的城邑與農村加強治理,要求君臣上下都盡職盡責,修好田地的封界和溝洫灌溉系統,對田野農舍重新規劃和改造,並確定賦稅數額。對於卿大夫忠謹儉約者獎勵提拔,玩忽職守、奢侈腐化者則撤職查辦等等。

    「鑄刑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活動。子產被稱為法治社會的先驅!

    頗具戲劇性的是,晉國的叔向反對子產鑄刑書後的二十幾年後,晉國六卿之一的趙鞅(趙簡子)卻更過份地鑄起了「刑鼎」,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活動。

    子產鑄刑書的時候,孔子還是個兒童,子產去世的時候,孔子30歲,他痛哭涕零,稱贊子產是「古之遺愛」。

    趙鞅鑄刑鼎的時候,孔子已經40多歲了,《左傳》記載,孔子極力反對鑄刑鼎。孔子甚至預言,晉國大概因此要滅亡了。

    孔子認為人民知道了法律,只看鼎上的條文,不看貴族臉色,怎麼能顯出貴族的尊貴?

    孔子一向最重視禮,不看重法律,他甚至認為法律是有害的。他曾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所以他對「鑄刑鼎」並不奇怪。

    孔子認為,如果用法律治理國家,那麼人們就專注於法律,只求免於犯罪,而失去內心的廉恥(民免而無恥),這樣的社會未免太不理想,應該引導百姓尊禮、奉德,追求天下為公,人人講仁愛,家家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孔子還認為,為政者應該「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民有恥且恪。」在一個社會中,有事要鬧到訴諸法律的地步,就不正常了,最理想的就是全社會沒有一件訴訟發生。

    由此可以看出,在當時公布法律,實在要面對巨大壓力。

    晉鑄刑鼎畢竟是中國法制史上的一大進步,它打破了統治階級專斷刑律、任意處置剝奪百姓權利的不合理局面,像孔子開辦私學打破學在官府的教育體制一樣,它在開啟民智、喚醒人們自我意識,以至打破舊的政治格局、推動社會改革進步方面意義是不可低估的。

    三家分晉之後,韓、趙、魏成為戰國時代法家的主要發源地,當與晉國的這個重視法制建設和普及的傳統有著密切的關系。

    歷史學家、教育家周谷城的《中國政治史》高度肯定子產「鑄刑鼎」,批評了叔向和孔子,他說:「反對自反對,批評自批評,而時代的迫切需要,終於把禮治演變而為法治。」

  社會發展的潮流不可抵擋,盡管現在這個動不動就被起訴,動不動就要打官司的社會不是孔子想要的,但又無可奈何。這畢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Ⅳ 買櫝還珠中鄭國認出了高價為什麼只要那個盒子,而把珠寶還給商人你如何評價他的做法

因為那個商人為了襯托珠子的美麗將盒子弄得太華麗了,以至於鄭國的人以為這位商人是為了賣那個盒子的,裡面的珍珠反倒是被認為附贈的意思了,講的就是不要喧賓奪主的一件事,做任何事都要有主次有枝幹,不要讓附屬物掩蓋了你真正實質;含義很多,比如說以商人的角度做事情要抓住主要矛盾,不要主次不分,以鄭國人的角度來說就是要能夠分辨出事物中最精華的部分,不要被華麗的外表給迷亂了自己的內心。
寓言故事一般來說都是看個人的理解的,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按照自己的感悟來評價就行了

Ⅵ 鄭國商人弦高既不會武功,也沒有帶兵,卻拯救了整個鄭國,他是神仙嗎

他當然不是神仙。弦高雖然不會武功,也沒有帶兵,可是他是商人,他的腦子聰明,他能從商人的角度上考慮問題,看待問題,並找出解救國家的方法來。

弦高不慌不忙地撣撣身上的灰塵,慢條斯理地說:「你們秦國號稱泱泱大國,就是這樣接待使臣的嗎?我們鄭國的國君聽說你們要來了,特意派我帶著這些牛來犒賞秦軍,想不到你們還這么不講理,竟然把我當奸細。」秦軍的三個主帥一聽:完了,人家已經有準備了,還派人來獻牛,這仗沒法打了。

原來,弦高一面趕著牛去迎接秦軍,一面派人把秦軍要襲擊鄭國的消息報告給了國君。國君馬上命令軍隊進入緊急戰備狀態。秦軍主帥知道鄭國已經有了准備,硬著頭皮去攻打的話損失太大,不得不放棄原定計劃,班師回國。就這樣,鄭國因為弦高的機智與勇敢而免遭於難,國君和百姓都很感激弦高。

Ⅶ 僅用12頭牛就成功勸退秦軍,商人弦高究竟是怎麼做到的

弦高是鄭國的一名商人,曾經憑借口舌和十二頭牛就換得了國家的安寧,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並不強勢,實力較弱,但是人才卻不少。比如燭之武,就做出過“退秦師”的功績。當年的重耳和鄭文公有過節,後來翻身成為晉文公之後就想聯合秦國來攻打鄭國,憑借著自己出眾的口才,燭之武不費一兵一卒勸退了秦國的軍隊。在鄭國,這樣的人才還有很多,就比如我們今天要講述的弦高。

秦軍一見弦高說得一本正經,還真的攜帶了禮物送給他們,頓時感到猶疑了,怕前方有埋伏或者意圖被發覺。於是秦國的軍隊就此告辭,原路返回了。弦高就這樣聰明勇敢地幫鄭國解決了一個大麻煩。

Ⅷ 作為春秋時期霸主的鄭國,在輝煌鼎盛的時候,卻一步步走向末路嗎

鄭國在春秋早期的時候頻繁出現在歷史舞台上,在鄭庄公時期更是成為了春秋小霸主,當時的鄭國無論是經濟軍事還是政治以及國際外交方面都占據很大的優勢,但是在後期鄭國卻漸漸走向衰落,這個原本在春秋前期占據著巨大優勢的諸侯國為什麼只是如流星般瞬間逝去?

這也就是成語人盡可夫的來源,這件事也就被告訴了祭仲,然後雍糾被祭仲反殺。鄭厲公自知大勢已去,於是憤怒地說:謀及婦人,死固宜哉!然後就逃出了鄭國。祭仲再次立了鄭昭公為國君。當初鄭庄公打算讓高渠彌做鄭國的卿士,但是公子忽不同意,鄭庄公沒有聽公子忽地建議,後來鄭昭公做了國君,高渠彌怕鄭庄公殺了自己,於是就在一次打獵地時候把鄭昭公殺了,這跟大臣祭仲因該也有很大的關系。從此鄭國開始一蹶不振,漸漸退出春秋歷史舞台。

鄭昭公當初如果娶了齊僖公的女兒,那麼齊國將是他堅實的後盾,那麼祭仲也就不至於在鄭國如此肆意妄為。這也就是典型的富二代,不娶齊僖公的女兒,當然了,他在做公子的時候也又出現過緋聞,就是和普通的女子未婚先孕,所謂不愛江山愛美人,不但導致自己死於非命,同時也讓鄭國走上滅亡之路。

Ⅸ 春秋時期鄭國國君與商人盟誓稱.:爾無我叛

春秋時期,鄭國國君與商人盟誓稱:「爾無我叛,我無強賈,毋或匄奪。」
鄭國嚴格執行保護商人利益的法律,從商人那裡也得到回報。春秋時期,處在晉、楚、齊、秦之間的小國弱國鄭國,由於商業的發達和商人的支持才得以穩定。鄭國的商人也很愛國。據《左傳》記載,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秦軍出兵偷襲鄭國,半路被鄭國商人弦高發現,弦高立即派人回國報告,而自己則冒充鄭國國君派出的使者去犒勞秦軍。秦軍將領誤以為鄭國早有防備,便放棄了偷襲鄭國的計劃。弦高這樣做完全出於主動,他不僅奉獻了大宗財物,而且還冒著很大風險。正是因為國家對商人好,商人才會不惜財產的損失,不顧個人的安危為國家出力。
在一般人心目中,似乎只有古代西方國家才會為保護商人的財產立法,鄭國這個事例卻告訴我們,這種事中國古代也有。但是,在中國古代史籍中這是絕無僅有的一項記載。秦漢以後,歷代皇朝都奉行抑商政策,商人是"四民之末",帝王、官員往往任意剝奪商人的財產。就算到了20世紀初年清朝實行"新政"的時候,雖頒布了不少護商保商的諭旨、法令,但也很少官員會像子產一樣,寧肯得罪強國的外交官員也要依法保護商人的利益。

Ⅹ 春秋時期身為小國的鄭國為何能在秦、晉、楚大國夾縫中生存

在春秋戰國時期其實有很多像鄭國一樣的小國,而他們能夠在諸大國的夾縫當中能夠生存下去不單是因為他們的文化認同使國民有捍衛自己國家和部族生存的智慧和勇氣。而且還因為這些國家在危急之中出現了眾多人才為國效力的原因

戰國時期各國都進行了變法,鄭國也是,子產對鄭國進行變法,而這次子產新政則是繼承了戰國時期變法者管仲的大體框架,但是子產將新政增添了更多的新政策,完善了管仲變法改革的一些缺點不足,最後導致了鄭國國力的增強。

熱點內容
律師法原理 發布:2025-01-19 13:58:19 瀏覽:870
考律師怎麼考 發布:2025-01-19 12:48:39 瀏覽:592
青年實踐部部門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9 12:33:06 瀏覽:566
濰坊律師工資 發布:2025-01-19 11:51:13 瀏覽:861
二倍工資勞動法 發布:2025-01-19 11:38:23 瀏覽:518
陳舊不合理的規章制度的成語 發布:2025-01-19 11:17:21 瀏覽:203
成都周邊法院 發布:2025-01-19 09:48:34 瀏覽:666
同安法院盧 發布:2025-01-19 09:44:05 瀏覽:211
司法部最新任命司局長 發布:2025-01-19 09:44:01 瀏覽:919
上海法院李罡 發布:2025-01-19 09:18:56 瀏覽: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