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有無相生道德經

有無相生道德經

發布時間: 2022-09-17 05:21:20

① 解讀《道德經》第二章  有無相生

          難易相成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為美,也就有了丑;天下的人都知道什麼是善,也就有了惡。

美與善是人們極力追求的境界。中國上古文化指導人生的哲學思想是要求人們的言行達於至上至美的境界。這一點,從諸子百家的學術思想之中,可窺一斑。然而,美與善不可刻意追求,更不可拿它標榜。有了執著之念,就遠了本體。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所以,有和無,在對立統一中產生。難和易相反相成。長短通過比較才能顯形。高低相傾而自然歸於平等。音樂和聲音相互應和,前後相互跟隨。這就是自然永恆之道。

「相生、相成、相形、相傾、相和、相隨」,是指各種事物相比較而存在,想依靠而生存。一切事物都是在相反的關系中體現相成的作用,相互對立之時又相互依賴和補充。所以在處理事情時要善於加以運用。

比如難易相成。做事要從容易的地方下手,循序漸進,難事也就容易解決了。困難於易是成功的要決。對於困難的事,要學會用簡單的思維去考慮,用簡單的方式去處理。不僅難易相成,高低也是相傾。「木秀於林,風必吹之。」名高位顯,難免有不虞之譽。爬得越高,摔的也會越重。天地萬物,總是糾結在一起,不可斷然分開,人事也是如此。談「高」,不能沒有「低」;談「長」,不能沒有「短」。這就是事物之間對立統一的關系。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所以有和無互相生成,難與易互相依存,長與短通過彼此表現出來,高和低互相依附,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這是永恆的。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②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是什麼意思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意謂有和無是互相對立而產生,難和易是互相對立而形成。事物都有對立面,互相依存。軍事上的攻與守互相轉移,也是如此,應靈活運用。相生:由相互對立而產生。相成:由相互對立而形成。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語出《道德經》二章。《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③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是什麼意思

長短相較,高下相頃,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④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有形,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後相隨。是什麼意思

【釋義】:全句說的是有和無互相生成,難與易互相依存,長與短通過彼此表現出來,高和低互相依附。全句表現的是老子的樸素辯證法思想,說明萬事萬物都有其對立面,又都是互相依存的。

⑤ 先秦諸子選讀 有無相生全文翻譯

【出處】《老子》

第1則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譯:天下都知道什麼是美,就知道什麼是丑了;都知道什麼是善,就知道什麼是不善了。有和無是互相生成的(有有就有無,有無就有有),難和易是互相促成的,長和短是互相比較的(沒有長也就無所謂短,反過來也一樣),高和下是互相補足的,樂器的音響和人的聲音是互相應和的,前和後是互相跟隨的,這道理是永恆的。

第2則

原文: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譯:三十根輻條,聚集到車轂上,只有車轂中間是空的(就是說只有有了它中間空的地方),才成就了車子的作用。和陶土來做陶器,只有器皿中間是空的,才具備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來建造房屋,只有門窗四壁中間是空的,才具備房屋的作用。因此有車子、器皿、房屋等是一種便利,但恰恰是「無」使它們發揮了作用。

第3則

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譯:踮著腳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走不遠,(就好像)自逞己見的人反而不能明理,自以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顯,自我炫耀功勞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

(「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等行為)用道的觀點來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體上的肉瘤,就連有的畜生都厭惡這些東西,所以有道的人不居於「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

第4則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譯:了解別人的人聰明,了解自己的人聖明(即了解自己更重要)。戰勝別人的人有勁兒,戰勝自己的人剛強(即戰勝自己更重要)。知道滿足的人就是富人。確定不移、竭力實行的人有意志。不喪失合適位置的人(比如那些自知、自勝的人)能夠長久。死得不荒唐亦即正常死亡的人就是長壽的。

第5則

原文: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譯:以「無為」的態度作為,以無所事事的態度做事,以恬淡無味為滋味。大生於小,多起於少,用恩德來報答怨恨,從難事的容易處入手來解決它,從大事的細小處入手來完成它。

天底下的難事一定產生於一件件容易的事,天底下的大事一定產生於一件件細小的事(解決了一件件容易的事,最終也就解決了難事;完成了一件件細小的事,最終也就完成了大事)。

所以達到最高境界的人始終不做大事,因此成就了自己的偉大。輕易向人許諾一定缺少誠信,把很多事情看得容易一定會遭遇很多困難。因此達到最高境界的人遇事尚且把它看得困難,因此他始終沒有困難。

第6則

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譯:事物安穩的時候容易持守,問題還沒有顯露跡象的時候容易解決,事物脆弱的時候容易分離,事物細小的時候容易散失。要在還沒有出現問題的時候解決問題,要在還沒有陷入混亂的時候治理混亂。張開兩臂才能抱得過來的大樹,是從極細小的萌芽生長起來的。

很高很高的檯子,是從一筐土開始建起來的。很遙遠很遙遠的行程,是從腳下那一小步走出來的。人們做事,常常是在將要成功的時候讓它失敗了。如果在將要完成的時候像開始的時候一樣謹慎,就不會敗壞事情了。

第7則

原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譯: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他死後身體是僵硬的。草木活著的時候是柔軟易斷的,它死後是乾枯的(硬挺挺的)。因此堅強跟死亡是同類的,柔弱跟生命是同類的。因此軍隊逞強就會被消滅,樹木剛強就容易被折斷。逞強逞大的人落入下風,持守柔弱的人占據上風。

(5)有無相生道德經擴展閱讀:

源出於《道德經》,道家哲學,事物的有中生無,無中生有的哲學思想。有可以轉化成無,無也可以轉化成有。指有和無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其涵義也是指矛盾雙方的對立與轉化,陰陽相生的關系。即事物的有無是在時間流程中相互轉化的。

現在存在的具體事物,過去必然曾不存在;現在不存在的事物,也必然是相對其過去曾經存在過而言。「故今有之忽無,非昔無之未有;今無之忽有,非昔有之未無者,異乎時也。」即揭示了時間與物質運動的內在聯系。

提出了很多富有科學因素的哲學命題,是研究中國哲學史、天文學史及其道教思想史極有價值的著作。

網路——有無相生

⑥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有與無互相生成,難與易相輔相成,長與短相互體現,高與下相互出入,音與聲相互應和,前與後相互跟隨。該句出自《道德經》。

老子的哲學思想蘊含了樸素的辯證思想。他認為世上萬物都是相對的,也是同一的,這便是他的「齊物論」思想。他倡導聖人治國為政就必須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必有意倡導某事某物,於人於物應一視同仁,齊物等量,如同日月天地於物周普無偏一樣,不定優劣,不分好壞,使之各有其所,各自融洽。

(6)有無相生道德經擴展閱讀:

《道德經》中體現的就是中國自然法思想,可以看做是中國道家法律學說的肇始。在中國古代,老子第一個提出「道法自然」的自然法思想觀點。老子的「道法自然」與西方自然法思想在本質上不一樣。

西方自然法思想發源於古希臘古羅馬的自由主義和理性主義傳統,正義、善、民主等理念是其基礎,並且作為評價實在法或人定法的應然性依據。而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立足於萬物的本原;

即「道」,試圖通過認知「道」來達到對自然世界和人類社會的終極把握,從而依「道」而生。這種「道」不是自由、理性、民主或正義等理念和評價標准,而是一種「不可名」之特殊物,一種「天長地久」的規律性東西,兼具物質和精神層面,存於天地之間自我循環。

⑦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對這段話的理解

意思是有和無是互相生成的(有有就有無,有無就有有),難和易是互相促成的,長和短是互相比較的(沒有長也就無所謂短,反過來也一樣),高和下是互相補足的,樂器的音響和人的聲音是互相應和的,前和後是互相跟隨的,這道理是永恆的。

出自——春秋戰國老子《道德經》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白話譯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

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這是永恆的。

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所以才功績永存。

(7)有無相生道德經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覺得自己已經沒有什麼可以交給孔子的了,就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

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

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⑧ 有無相生 難易相成

意思是:有與無互相生成,難與易相輔相成。該句出自《道德經》。

老子的哲學思想蘊含了樸素的辯證思想。他認為世上萬物都是相對的,也是同一的,這便是他的「齊物論」思想。他倡導聖人治國為政就必須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必有意倡導某事某物,於人於物應一視同仁,齊物等量,如同日月天地於物周普無偏一樣,不定優劣,不分好壞,使之各有其所,各自融洽。

(8)有無相生道德經擴展閱讀:

《道德經》中體現的就是中國自然法思想,可以看做是中國道家法律學說的肇始。在中國古代,老子第一個提出「道法自然」的自然法思想觀點。老子的「道法自然」與西方自然法思想在本質上不一樣。

西方自然法思想發源於古希臘古羅馬的自由主義和理性主義傳統,正義、善、民主等理念是其基礎,並且作為評價實在法或人定法的應然性依據。而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立足於萬物的本原;

即「道」,試圖通過認知「道」來達到對自然世界和人類社會的終極把握,從而依「道」而生。這種「道」不是自由、理性、民主或正義等理念和評價標准,而是一種「不可名」之特殊物,一種「天長地久」的規律性東西,兼具物質和精神層面,存於天地之間自我循環。

⑨ 「有無相生」是什麼意思

有無相生的意思是有可以轉化成無,無也可以轉化成有。指有和無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熱點內容
律師法原理 發布:2025-01-19 13:58:19 瀏覽:870
考律師怎麼考 發布:2025-01-19 12:48:39 瀏覽:592
青年實踐部部門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9 12:33:06 瀏覽:566
濰坊律師工資 發布:2025-01-19 11:51:13 瀏覽:861
二倍工資勞動法 發布:2025-01-19 11:38:23 瀏覽:518
陳舊不合理的規章制度的成語 發布:2025-01-19 11:17:21 瀏覽:203
成都周邊法院 發布:2025-01-19 09:48:34 瀏覽:666
同安法院盧 發布:2025-01-19 09:44:05 瀏覽:211
司法部最新任命司局長 發布:2025-01-19 09:44:01 瀏覽:919
上海法院李罡 發布:2025-01-19 09:18:56 瀏覽: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