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立法計劃
① 遼寧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依法科學有序做好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決定
一、全省疫情防控工作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堅決服從中央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及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的指揮,在省疫情防控指揮部的具體領導下,按照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總要求,堅持依法依規、有序規范、聯防聯控、群防群治,確保疫情防控、患者救治、物資保障、市場供應、企業復工復產等各項工作依法有序開展。二、省和各設區的市人大常委會應當聚焦防控工作中的薄弱環節,堅持問題導向,補短板、強弱項,進一步健全完善疫情防控相關地方性法規及配套制度。主動跟進疫情防控進程,深入分析研究疫情防控有關的立法需求,對實踐急需且符合立法機關許可權的立法事項及時納入立法計劃、啟動立法程序。抓緊開展傳染病防治、野生動物保護、突發事件應對等地方性法規評估,推進地方性法規內部關系更加完善協調。
各級人大常委會應當切實履行法定監督職權,通過執法檢查、聽取專項工作報告、備案審查、代表視察和檢查等方式,加強對疫情防控相關法律法規和各級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布各項命令執行情況的監督,督促有關方面落實醫療救治、生產生活、獎勵補助等疫情防控各項措施;充分發揮各級人大代表作用,匯集、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加強對本級選舉或者任命的國家工作人員依法履行疫情防控職責情況的監督,對沒有依法履行職責或者履行職責不力的,可以依法啟動質詢案或者組織開展特定問題調查,對有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可以依法啟動撤職案。三、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全面依法履行職責,逐級落實疫情防控工作責任。建立健全省、市、縣(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等防護網路,形成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防控體系,落實全省聯防聯控機制。
省、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依法實施疫情防控措施。做好疫情防控重點工作,加強風險較大的地區疫情防控,突出重點、統籌兼顧,分類指導、分區施策;依法懲處抗拒疫情防控、暴力傷醫、哄抬價格、囤積居奇、非法獵捕交易濫食野生動物等違法行為;加強疫情防控物資保障,強化醫療物資等的供應,推動疫情防控物資企業復工達產,規范捐贈、受贈行為;按照法定內容、程序、方式、時限及時准確報告疫情信息;以實行分區分級精準防控為抓手,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秩序恢復;開展疫情防控普法宣傳和法律服務,妥善處理疫情防控中出現的各類矛盾和問題。
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應當按照省、市、縣(市、區)統一部署,堅持力量下沉,發揮群防群治力量,組織指導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做好轄區管理,採取針對性防控舉措,切實做好轄區內防控工作。
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應當充分發揮在疫情防控中的阻擊作用,落實相關防控措施,引導推動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企業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四、省、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可以在不與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不與地方性法規基本原則相違背的前提下,在醫療衛生、防疫管理、隔離觀察、交通運輸、道口管理、社區管理、市場管理、場所管理、生產經營、勞動保障、市容環境、野生動物管理等方面,規定臨時性應急行政管理措施,並依法報同級人大常委會和上一級人民政府備案。五、省、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加大疫情防控物資生產、供給的統籌力度,優先保障病人救治和一線醫護人員、疫情防控工作人員對疫情防控物資的需要;加大生活必需品的生產、供給力度,保障城鄉居民正常生活需要。有關部門應當根據疫情防控需要,優化工作流程,建立綠色通道,為疫情防控物資的生產、供應、運輸和使用以及相關工程建設等提供便利。六、省、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嚴格落實疫情報告制度,實事求是、公開透明、及時准確向社會公布疫情信息,不得緩報、漏報、瞞報、謊報。加強對信息傳播渠道的監管。網信、電信、公安等部門發現虛假有害信息後,應當及時依法作出處理;發現發布或者傳輸虛假信息的,應當採取技術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防止危害擴大,並及時通過主流媒體、融媒體向社會發布有關警示信息,切實做好辟謠工作。七、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在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做好經濟形勢分析研判,以縣域為單元,確定不同縣域風險等級,分區分級制定差異化防控策略,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支持企事業單位復工復產,發揮國內市場拉動作用,著力穩外貿穩外資,保持經濟平穩運行,努力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
② 鞍山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鞍山市制定地方性法規條例》的決定(2018)
一、將第一條修改為:「為了規范地方立法活動,提高地方立法質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和《遼寧省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立法條例》,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二、將第二條修改為:「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修改、廢止地方性法規及相關的活動,均適用本條例。」三、將第三條修改為:「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省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對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下列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
(一)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和省地方性法規的規定,需要根據本市實際情況作具體規定的;
(二)屬於本市地方性事務,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規的;
(三)除《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八條規定的國家專屬立法事項外,其他事項國家尚未制定法律或者行政法規,而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四、將第二章的章名修改為:「年度立法計劃及五年立法規劃的編制」。五、將第七條修改為:「制定地方性法規應當編制年度立法計劃,根據需要可以編制五年立法規劃。
常務委員會通過年度立法計劃、五年立法規劃等形式,加強對立法工作的統籌安排。
提報立法計劃應當遵循誰提出立法議案,誰報送立法項目的原則。」六、將第十二條修改為:「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機構負責編制年度立法計劃和五年立法規劃的具體工作,督促年度立法計劃和五年立法規劃的落實。
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機構編制年度立法計劃和五年立法規劃時,應當認真研究代表的議案和建議,公開徵集意見和建議,科學論證評估。
年度立法計劃和五年立法規劃由常務委員會主任會議討論通過。
年度立法計劃在實施過程中確需調整的,提案人應當寫出書面報告,說明理由,由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機構進行研究,提出是否調整的意見,由主任會議決定。」七、刪除第十三條第二款。八、增加一條,作為第十六條:「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起草單位應當建立工作責任制度。
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起草單位應當聽取各方面意見,進行調查研究和科學論證。
起草單位可以邀請有關專家、學者參與起草工作,對於專業性較強的地方性法規草案,也可以委託專家、教學科研單位、社會組織等起草。」九、將第十九條改為第二十條,修改為:「提出地方性法規制定、修改案,提案人應當同時提出下列材料:
(一)地方性法規草案文本;
(二)地方性法規草案說明;
(三)地方性法規草案的法律、法規依據和說明;
(四)其他必要的資料。
提出地方性法規廢止案,提案人應當同時提出廢止案的說明和其他必要的資料。」十、增加一條,作為第三十條:「交付市人民代表大會表決未獲得通過的地方性法規案,如果提案人認為必須制定該地方性法規,可以按照本章規定的有關程序重新提出,由主席團決定是否列入會議議程。」十一、增加一條,作為第三十一條:「向市人民代表大會提出的地方性法規案,在市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可以先向常務委員會提出,經常務委員會會議依照本條例第五章規定的有關程序審議後,決定提請市人民代表大會審議,由常務委員會或者提案人向大會全體會議作說明。
常務委員會依照前款規定審議地方性法規案,應當通過多種形式徵求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意見,並將有關情況予以反饋。專門委員會和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進行立法調研,可以邀請有關的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參加。」十二、增加一條,作為第四十三條:「地方性法規草案修改稿經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由法制委員會根據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的審議意見進行修改,提出地方性法規草案表決稿,由主任會議提請常務委員會全體會議表決,由常務委員會全體組成人員的過半數通過。
地方性法規草案表決稿交付常務委員會會議表決前,主任會議根據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的情況,可以決定將個別意見分歧較大的重要條款提請常務委員會會議單獨表決。
單獨表決的條款經常務委員會會議表決後,主任會議根據單獨表決的情況,可以決定將地方性法規草案表決稿交付表決,也可以決定暫不付表決,交法制委員會和有關的專門委員會進一步審議。」
③ 營口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立法條例(2019修正)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規范地方立法活動,健全地方立法制度,提高地方立法質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營口市人民代表大會(以下簡稱市人民代表大會)和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以下簡稱常務委員會)制定、修改、廢止、解釋地方性法規以及地方立法相關工作,適用本條例。第三條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基本原則:
(一)嚴格依照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序,維護憲法、法律權威,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
(二)堅持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常務委員會在地方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發揮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起草、修改、審議地方性法規案的主體作用;
(三)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體現人民意志,發揚社會主義民主,保障人民通過多種途徑參與地方立法;
(四)堅持從實際出發,尊重客觀規律,體現地方特色,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引領和推動深化改革與社會發展。第四條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依法對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法律對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第五條除依法應當由市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地方性法規以外的事項,常務委員會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市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常務委員會可以對市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不得同該地方性法規的基本原則相抵觸。第六條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立法工作經費應當列入財政預算。第二章地方立法規劃、計劃和法規草案的草擬第七條常務委員會通過地方立法規劃和年度地方立法計劃等形式,加強對地方立法工作的統籌安排。第八條編制地方立法規劃和年度地方立法計劃,應當認真研究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議案和建議,徵求社會各界意見,科學論證評估,根據本市經濟社會發展和民主法治建設的需要確定地方性法規制定項目,提高地方性法規的針對性、及時性和系統性。第九條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以下簡稱法制工作委員會)負責擬定地方立法規劃草案和年度地方立法計劃草案。第十條本市國家機關、組織和個人可以提出制定、修改或者廢止地方性法規的書面建議,建議主要內容包括,制定、修改或者廢止的地方性法規名稱、必要性、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採取的具體措施及依據等。第十一條法制工作委員會對提出的立法建議項目進行審查,並與市人民代表大會專門委員會(以下簡稱專門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市人民政府相關部門研究、協調後,形成地方立法規劃草案和年度地方立法計劃草案。
法制工作委員會應當組織專家對地方立法規劃草案和年度地方立法計劃草案進行論證,廣泛徵求社會各界意見。第十二條地方立法規劃草案和年度地方立法計劃草案由常務委員會主任會議(以下簡稱主任會議)通過後向社會公布,並送遼寧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第十三條法制工作委員會應當按照常務委員會的要求督促地方立法規劃和年度地方立法計劃的落實。
地方立法規劃和年度地方立法計劃在執行過程中需要對個別立法項目進行調整的,由法制工作委員會提出意見,報主任會議決定。
法制工作委員會應當在每年第一季度向主任會議提交上一年度地方立法計劃實施情況的報告。第十四條向市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常務委員會提出的地方性法規案,由提案人組織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第十五條有關的專門委員會或者法制工作委員會應當提前參與有關方面的地方性法規草案起草工作;綜合性、全局性、基礎性的重要地方性法規草案,可以由有關的專門委員會或者法制工作委員會組織起草。
專業性較強的地方性法規草案,可以吸收相關領域的專家參與起草工作,或者委託有關專家、教學科研單位、社會組織起草。第十六條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應當廣泛聽取國家機關、組織、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社會公眾的意見。第十七條提出地方性法規案,應當同時提出地方性法規草案文本及其說明,並提供相關資料。修改地方性法規的,還應當提交修改前後的對照文本。地方性法規草案的說明應當包括制定或者修改的依據、必要性、可行性和主要內容及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各方面對重要問題有意見分歧的,應當就徵求意見和協調處理情況予以說明。
④ 鞍山市制定地方性法規條例(2018修正)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規范地方立法活動,提高地方立法質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和《遼寧省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立法條例》,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修改、廢止地方性法規及相關的活動,均適用本條例。第三條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省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對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下列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
(一)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和省地方性法規的規定,需要根據本市實際情況作具體規定的;
(二)屬於本市地方性事務,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規的;
(三)除《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八條規定的國家專屬立法事項外,其他事項國家尚未制定法律或者行政法規,而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規的。第四條市人民代表大會和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以下簡稱常務委員會)依法行使地方性法規制定權。
規定本行政區域特別重大事項的地方性法規,應當由市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除應當由市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以外的其他地方性法規。
常務委員會在市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有權對市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地方性法規的基本原則相抵觸。第五條地方性法規的制定(包括修改和廢止,下同),應當遵循社會主義法制統一的原則,不得與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省制定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第六條地方性法規的制定,應當從本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突出地方特色,具有可操作性;應當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廣泛徵求社會各界和廣大公民的意見,充分體現人民的意志。第二章年度立法計劃及五年立法規劃的編制第七條制定地方性法規應當編制年度立法計劃,根據需要可以編制五年立法規劃。
常務委員會通過年度立法計劃、五年立法規劃等形式,加強對立法工作的統籌安排。
提報立法計劃應當遵循誰提出立法議案,誰報送立法項目的原則。第八條提案人向常務委員會提出下一年度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計劃建議項目時,應當同時提交該項目的草案初稿,以及對草案初稿必要性、可行性、合法性的說明。第九條市政府提出的立法項目,應當由市政府法制部門匯總政府各職能部門的意見,經過協調、篩選,提出立法項目草案,經市政府常務會議討論通過,報送市人大常委會。第十條市人民代表大會各專門委員會(以下簡稱專門委員會)提出的立法項目,應當是重大的全局性的又是政府不宜提出的項目。第十一條本行政區域內的國家機關、政黨、社會團體、企事業組織、公民可以向常務委員會、市人民政府、專門委員會提出立法建議。
立法建議應當採取書面形式,並明確立法的必要性及具體措施。第十二條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機構負責編制年度立法計劃和五年立法規劃的具體工作,督促年度立法計劃和五年立法規劃的落實。
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機構編制年度立法計劃和五年立法規劃時,應當認真研究代表的議案和建議,公開徵集意見和建議,科學論證評估。
年度立法計劃和五年立法規劃由常務委員會主任會議討論通過。
年度立法計劃在實施過程中確需調整的,提案人應當寫出書面報告,說明理由,由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機構進行研究,提出是否調整的意見,由主任會議決定。第三章地方性法規草案的起草和法規案的提出第十三條地方性法規草案由提案人組織起草。第十四條主任會議根據工作需要,可以確定常務委員會工作部門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第十五條由市人民政府組織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的,市人大有關專門委員會及其工作機構應參與調查論證,提出建議和意見。第十六條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起草單位應當建立工作責任制度。
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起草單位應當聽取各方面意見,進行調查研究和科學論證。
起草單位可以邀請有關專家、學者參與起草工作,對於專業性較強的地方性法規草案,也可以委託專家、教學科研單位、社會組織等起草。
⑤ 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遼寧省人民政府制定地方性法規草案和規章規定》的通知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加快地方立法步伐,提高地方性法規草案(以下簡稱法規草案)和規章的質量,實現立法工作規范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和《遼寧省制定和批准地方性法規條例》,制定本規定。第二條本規定所稱法規草案,是指省人民政府在法定許可權內制定、提請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公布的,在全省施行的規范性文件。法規草案按《遼寧省制定和批准地方性法規條例》確定名稱。
本規定所稱規章,是指省政府在法定許可權內制定發布的,在全省施行的規范性文件。規章使用規定、辦法、實施辦法、實施細則等名稱。第三條省人民政府法制辦公室負責編制省政府年度立法計劃草案,監督年度立法計劃的執行及審核法規,規章草案。第二章年度立法計劃的編制第四條省政府的年度立法計劃根據改革和國民經濟及社會發展的需要編制。
立法年度從當年3年起到次年2月止。年度立法計劃包括法規草案和規章兩部分。第五條省政府年度立法計劃的編制,應由各副省長根據分管工作的需要和有關部門的立法建議,提出年度立法意向,經省政府法制辦匯總,秘書長綜合協調後提交省政府常務會議審定。經省政府常務會議審定的法規草案計劃由省政府辦公廳報省人大常委會。
省政府有關部門於每年11月末前向省政府法制辦提出下一年度的立法建議。第六條按照年度立法計劃承擔法規、規章草案起草任務的部門,必須按年度立法計劃組織實施。因特殊情況確需追回或不能按時完成起草任務的,必須提前3個月向省政府法制辦作出說明,並報省政府批准。
省政府法制辦每半年向省政府報告一次年度立法計劃的執行情況。第三章法規、規章草案的起草第七條起草法規、規章草案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法制統一的原則和實事求是的原則,符合省情,不得與憲法、法規和行政法規相抵觸。第八條法規、規章草案應對制定目的、適用范圍、主管部門、具體規范、獎懲辦法、施行日期等作出規定。
法規、規章草案的內容用條文表達,每條可以分為款、項、目,款不冠數字,項和目冠數字。法規、規章草案條文較多的,可以分章,章可以分節。法規、規章應結構嚴謹、條理清楚、重點突出、用詞准確、文字簡明、語言規范。第九條起草部門應將法規、規章草案送有關部門徵求意見,對合理的意見予以採納,並盡可能取得一致意見。對分歧意見難以協調一致的應作出書面說明。各部門不得通過立法維護舊體制及部門的局部利益。第十條法規、規章草案必須經起草部門領導集體討論通過、主要負責人簽發後方可上報。第十一條省政府法制辦對列入省年度計劃的法規、規章草案,應提前介入,參與調研、論證並指導起草工作。第四章法規、規章草案的送審程序第十二條法規、規章草案初稿以正式文件形式,連同下列材料,送省政府法規辦審核:
(一)法規、規章草案一式40份;
(二)法規、規章草案起草說明;
(三)有關部門的意見及分歧意見的協調情況;
(四)起草法規、規章草案所依據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以及有關參考資料。第十三條省政府法制辦應將法規、規章草案初稿發有關市政府、省直有關部門及單位徵求意見,被徵求意見的單位必須在限定的時間內函復。逾期未函復的,視為無意見。對重要的法規、規章草案,省政府法制辦應當徵求專家學者和基層單位的意見。第十四條審核法規、規章草案的重點是:
(一)內容是否符合憲法、法律、法規及政策,是否與其他有關地方性法規、規章相銜接;
(二)行為規范是否切合實際;
(三)文體是否符合本規定的要求;
(四)實施的環境和條件是否具備。第十五條分歧意見由省政府法制辦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及政策進行協調。協調過程中有關部門的領導之間應加強溝通。
未協調一致的意見直接提請省政府有關副秘書長或分管副省長組織協調。對涉及兩位以上副省長分管的部門分歧意見難以協調一致的,可提請秘書長或常務副省長組織協調。秘書長或常務副省長仍難以協調一致的,可提請省政府常務會議討論決定。未經協調的,不得提交常務會議討論。
經省政府法規辦審核修改的法規、規章草案送審稿起草部門及有關部門負責人應簽署意見。
⑥ 大連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立法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規范地方立法活動,完善立法程序,提高立法質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和《遼寧省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立法條例》等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修改、廢止和解釋地方性法規,以及相關立法活動,適用本條例。
市政府規章的備案審查等活動,依照本條例的有關規定執行。第三條地方立法應當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規定的基本原則,解決實際問題,體現地方特色,一般不重復上位法的規定。第四條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應當加強對地方立法工作的組織協調,健全立法工作機制,發揮在地方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第五條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以下簡稱常務委員會)應當加強基層立法聯系點、地方立法專家顧問制度建設,完善立法論證、立法聽證、立法評估等制度,健全向區(市)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征詢立法意見、立法機關與社會公眾溝通等機制,推動民主立法進程。第六條地方性法規應當符合立法技術規范的要求,採取適當、簡約體例,用語明確、具體,具有針對性和可執行性。第二章立法許可權第七條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遼寧省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對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法律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第八條本條例第七條規定范圍內的下列事項由市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地方性法規:
(一)規定本市特別重大事項的;
(二)規定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立法程序的;
(三)對市人民代表大會議事規則等作出具體規定的;
(四)其他應當由市人民代表大會作出規定的。第九條常務委員會可以就本條例第七條規定范圍內的下列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
(一)為了執行法律、行政法規和遼寧省地方性法規的規定,需要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實際情況作出具體規定的;
(二)屬於地方性事務需要作出規定的;
(三)國家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的;
(四)其他應當由常務委員會作出規定的。
在市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常務委員會可以對市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進行部分修改和補充,但不得同該法規的基本原則相抵觸。第十條應當制定地方性法規但條件尚不成熟的,因行政管理迫切需要,市人民政府可以先制定規章。
規章實施滿兩年需要繼續實施規章規定的行政措施的,市人民政府應當提請市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常務委員會制定地方性法規。市人民政府未提出地方性法規議案的,以及議案未列入市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該規章規定的行政措施自動失效。第十一條地方性法規要求有關單位對專門事項作出配套的具體規定的,有關單位應當自地方性法規施行之日起一年內作出規定,並報常務委員會;地方性法規對配套的具體規定的期限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有關單位未能在期限內作出配套的具體規定的,應當向常務委員會說明情況。第三章立法准備第十二條常務委員會應當根據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和民主法治建設的需要,編制本屆立法規劃、年度立法計劃。第十三條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機構負責編制本屆立法規劃草案、年度立法計劃草案等具體工作。
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機構可以採取專題調研、聽取匯報等形式,掌握年度立法計劃實施進展情況,適時向有關單位通報;市人民代表大會有關的專門委員會(以下簡稱有關專門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在各自職責范圍內督促年度立法計劃的落實。第十四條編制本屆立法規劃、年度立法計劃應當認真研究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以下簡稱市人大代表)的議案和建議,廣泛徵集意見。
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機構可以通過組織專家論證、委託第三方評估等形式,對立法項目和年度立法計劃草案開展科學論證評估。第十五條本屆立法規劃、年度立法計劃由常務委員會主任會議(以下簡稱主任會議)討論通過並向社會公布。
年度立法計劃通過後,應當送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機構。
⑦ 遼寧省政府規章制定辦法(2021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規范制定省政府規章行為,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質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和國務院《規章制定程序條例》,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制定省政府規章(以下簡稱規章),適用本辦法。第三條規章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
(一)為執行法律、法規的規定需要制定規章的;
(二)本行政區域具體行政管理工作需要制定規章的;
(三)應當制定地方性法規但條件尚不成熟,且行政管理迫切需要制定規章的。第四條制定規章應當遵循下列原則:
(一)符合憲法、法律、法規規定,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全面深化改革和轉變政府職能的需要;
(二)保障公眾有序參與立法;
(三)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科學合理規范權利和義務、行政職權與責任;
(四)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符合我省實際,突出地方特色,具有針對性、實效性和可操作性。第五條省司法行政部門負責規章年度立法計劃草案的編制和立法審查等工作,督促、協調、指導省政府工作部門做好相關工作。
省政府工作部門應當在各自職責范圍內配合法制部門,做好規章的立項申報、調研論證、徵求意見和起草等工作。第六條制定規章的工作經費列入省財政預算。
承擔規章起草任務的省政府工作部門應當為其立法工作提供財務保障。第七條建立專家咨詢論證和基層立法聯系點制度。省司法行政部門應當遴選不同領域的專家,經省政府同意聘任為立法咨詢專家,並設置立法咨詢專家庫;選取有代表性的基層政府、社會組織和企業等,經省政府同意確定為立法基層聯系點。第八條規章的名稱按照下列規定確定:
(一)對行政管理事項作比較全面、系統規定的,一般稱「辦法」;
(二)為實施法律、法規作具體規定的,一般稱「實施辦法」;
(三)規范的事項比較單一、內容較少的,一般稱「規定」;
(四)規范的事項沒有直接上位法,有一定試行性的,一般稱「暫行辦法」或者「暫行規定」。第九條除調整事項復雜的外,規章一般不分章。
規章內容應當明確具體、邏輯嚴密、結構合理、條文明晰,用語准確、簡明,符合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規范。法律、法規已經明確規定的內容,規章原則上不作重復規定。第十條規章的表述形式應當遵循下列立法技術規范:
(一)章的序號,用中文數字依次表述;
(二)章內條的序號,用中文數字依次表述;
(三)條內分款的,不編序號,另起一行;
(四)條款內設項的,序號用中文數字加括弧依次表述;
(五)項下設目的,序號用阿拉伯數字依次表述;
(六)條款內容中的數目,用阿拉伯數字表述;數目萬以上的,用阿拉伯數字加漢字表述。第二章立項第十一條省司法行政部門應當於每年10月1日前,通過官方網站等媒體向社會公開徵集下一年度規章立法項目建議,並向省政府工作部門印發編制規章年度立法計劃草案的工作安排。
公開徵集立法項目建議的時間一般不少於30日。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通過官方網站或者書面信函,向省司法行政部門提出立法建議。第十二條省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將公開徵集的立法項目建議交付相關部門研究並提出處理意見。對建議的採納情況,可以以適當形式向社會反饋。第十三條省政府工作部門認為需要制定規章的,應當先行開展調研論證和起草等立法前期工作,在規定期限內向省司法行政部門提交下列材料:
(一)立項申請;
(二)起草說明;
(三)規章初稿:
(四)立法依據及參考資料對照表。
起草說明的主要內容,包括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解決公共管理突出問題的主要制度措施、徵求意見和爭議處理情況,以及起草工作的組織和經費保障情況。
對上一年度立法計劃確定的預備項目申請下一年度立項的,可以只提交立法項目論證報告和修改後的規章初稿。論證報告應當說明論證修改工作情況。第十四條省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對申請立項的立法項目的必要性、可行性進行審查評估、匯總研究,按照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務實精當和立、改、廢並舉的原則,擬定規章年度立法計劃草案。
⑧ 遼寧省政府規章制定辦法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規范制定省政府規章行為,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質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和國務院《規章制定程序條例》,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制定省政府規章(以下簡稱規章),適用本辦法。第三條規章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
(一)為執行法律、法規的規定需要制定規章的;
(二)本行政區域具體行政管理工作需要制定規章的;
(三)應當制定地方性法規但條件尚不成熟,且行政管理迫切需要制定規章的。第四條制定規章應當遵循下列原則:
(一)符合憲法、法律、法規規定,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全面深化改革和轉變政府職能的需要;
(二)保障公眾有序參與立法;
(三)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科學合理規范權利和義務、行政職權與責任;
(四)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符合我省實際,突出地方特色,具有針對性、實效性和可操作性。第五條省政府法制部門(以下簡稱法制部門)負責規章年度立法計劃草案的編制和立法審查等工作,督促、協調、指導省政府工作部門做好相關工作。
省政府工作部門應當在各自職責范圍內配合法制部門,做好規章的立項申報、調研論證、徵求意見和起草等工作。第六條制定規章的工作經費列入省財政預算。
承擔規章起草任務的省政府工作部門應當為其立法工作提供財務保障。第七條建立專家咨詢論證和基層立法聯系點制度。法制部門應當遴選不同領域的專家,經省政府同意聘任為立法咨詢專家,並設置立法咨詢專家庫;選取有代表性的基層政府、社會組織和企業等,經省政府同意確定為立法基層聯系點。第八條規章的名稱按照下列規定確定:
(一)對行政管理事項作比較全面、系統規定的,一般稱「辦法」;
(二)為實施法律、法規作具體規定的,一般稱「實施辦法」;
(三)規范的事項比較單一、內容較少的,一般稱「規定」;
(四)規范的事項沒有直接上位法,有一定試行性的,一般稱「暫行辦法」或者「暫行規定」。第九條除調整事項復雜的外,規章一般不分章。
規章內容應當明確具體、邏輯嚴密、結構合理、條文明晰,用語准確、簡明,符合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規范。法律、法規已經明確規定的內容,規章原則上不作重復規定。第十條規章的表述形式應當遵循下列立法技術規范:
(一)章的序號,用中文數字依次表述;
(二)章內條的序號,用中文數字依次表述;
(三)條內分款的,不編序號,另起一行;
(四)條款內設項的,序號用中文數字加括弧依次表述;
(五)項下設目的,序號用阿拉伯數字依次表述;
(六)條款內容中的數目,用阿拉伯數字表述;數目萬以上的,用阿拉伯數字加漢字表述。第二章立項第十一條法制部門應當於每年10月1日前,通過官方網站等媒體向社會公開徵集下一年度規章立法項目建議,並向省政府工作部門印發編制規章年度立法計劃草案的工作安排。
公開徵集立法項目建議的時間一般不少於30日。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通過官方網站或者書面信函,向法制部門提出立法建議。第十二條法制部門應當將公開徵集的立法項目建議交付相關部門研究並提出處理意見。對建議的採納情況,可以以適當形式向社會反饋。第十三條省政府工作部門認為需要制定規章的,應當先行開展調研論證和起草等立法前期工作,在規定期限內向法制部門提交下列材料:
(一)立項申請;
(二)起草說明;
(三)規章初稿:
(四)立法依據及參考資料對照表。
起草說明的主要內容,包括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解決公共管理突出問題的主要制度措施、徵求意見和爭議處理情況,以及起草工作的組織和經費保障情況。
對上一年度立法計劃確定的預備項目申請下一年度立項的,可以只提交立法項目論證報告和修改後的規章初稿。論證報告應當說明論證修改工作情況。第十四條法制部門應當對申請立項的立法項目的必要性、可行性進行審查評估、匯總研究,按照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務實精當和立、改、廢並舉的原則,擬定規章年度立法計劃草案。
⑨ 營口市人民政府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政府規章程序規定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規范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政府規章程序,提高立法質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規章制定程序條例》和《遼寧省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立法條例》,制定本規定。第二條市政府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政府規章的程序,適用本規定。第三條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政府規章,應當遵循立法原則,依法保障公民有序參與,立足本市實際,突出地方特色,注重立法質量,維護法制統一。第四條市政府可以在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就下列事項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
(一)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省地方性法規的規定,需要根據本市實際情況作出具體規定的事項;
(二)國家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本省未制定地方性法規,根據本市具體情況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
(三)屬於本市地方性事務,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
(四)需要進一步提升規章法律效力的。第五條市政府限於在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就下列事項制定政府規章:
(一)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規定,需要制定規章的事項;
(二)屬於本市具體行政管理的事項。第六條市政府法制部門負責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政府規章的指導、監督和綜合協調工作,具體職責包括:
(一)編制市政府規章年度立法計劃,報市政府批准後組織實施;
(二)組織實施市人大常委會年度立法計劃中確定由市政府負責起草的項目;
(三)起草綜合性、全局性、基礎性的,以及市政府交辦的地方性法規草案和政府規章草案;
(四)組織、督促、指導地方性法規草案和政府規章草案的起草工作;
(五)對地方性法規草案和政府規章草案進行合法性審查,協調相關爭議;
(六)政府規章的備案、解釋、清理、修改、廢止等工作;
(七)翻譯、審定、編輯政府規章外語版本;
(八)其他與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政府規章有關的事項。第七條各縣(市)區政府和市政府各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分工,承擔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和政府規章草案的具體工作,配合市政府法制部門做好立法的相關工作。第八條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政府規章所需經費,列入年度市財政預算。第二章立 項第九條市政府法制部門應當於每年10月向各縣(市)區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徵集下一年度制定地方性法規草案和政府規章項目,並通過市政府網站或者新聞媒體向社會公開徵集。第十條各縣(市)區政府、市政府各部門認為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規或者政府規章的,應當在每年10月31日前,向市政府法制部門報送立項申請,同時提交下列材料:
(一)立項申請表,內容包括立項說明,制定地方性法規或者政府規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立法進度安排、需要解決的問題、擬規范的主要內容、調研論證及徵求意見情況;
(二)地方性法規草案或者政府規章草案的初稿;
(三)相關立法依據文本和有關參考資料。
立項申請表應當經申請單位主要負責人簽字並加蓋公章。第十一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書面或者電子郵件形式向市政府法制部門提出制定地方性法規草案和政府規章的建議。立法建議應當包括立法的必要性、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擬確立的主要制度等。第十二條市政府法制部門對收集的立項申請和立法建議,按照突出重點、統籌兼顧的要求進行科學論證,擬定年度地方性法規草案和政府規章制定計劃,報市政府批准。
年度地方性法規草案和政府規章制定計劃,應當明確地方性法規草案和政府規章的名稱、起草部門、主要負責人等。政府規章制定計劃應當明確報送市政府的時間。第十三條年度地方性法規草案制定計劃,應當與市人大常委會年度立法計劃和五年立法規劃確定的項目相銜接。在上報市政府批准前,應當徵求市人大有關專門委員會和法制工作委員會的意見。第十四條經市政府批準的年度地方性法規草案制定計劃,由市政府法制部門報送市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政府規章制定計劃由市政府公布執行。第十五條已經列入年度地方性法規草案和政府規章制定計劃的項目,原則上不予變更。承擔起草任務的縣(市)區政府或者市政府部門,應當按照計劃組織實施。
未列入年度地方性法規草案和政府規章制定計劃的項目,實踐急需追加列入計劃,或者已經列入立法計劃但不能實施的,應當向市政府提出書面報告,並抄送市政府法制部門。追加制定政府規章項目的,應當經市政府批准。
⑩ 遼寧省人民政府制定地方性法規草案和規章程序規定
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 為了規范地方性法規(以下簡稱法規)草案和規章制定程序,提高法規和規章質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國務院《規章制定程序條例》和《遼寧省制定和批准地方性法規程序規定》,制定本規定。第二條 本規定所稱法規草案,是指省政府在法定許可權內擬定、提請省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審議的規范性文件草案。法規草案使用條例草案、規定草案、辦法草案、實施條例草案等名稱。
本規定所稱規章,是指省政府在法定許可權內制定並以省政府令形式發布的規范性文件。規章使用規定、辦法、實施辦法、實施細則等名稱。第三條 制定法規草案的程序包括法規草案的立項、起草、審查、決定、提請審議和應用解釋。制定規章的程序包括規章的立項、起草、審查、決定、公布、解釋。
制定法規草案和規章按照本規定執行。
違反本規定製定的規章無效。第四條 制定法規草案和規章應當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確定的立法原則,符合憲法、法律、法規和其他上位法的規定。第五條 省政府法制辦公室具體負責法規草案和規章的制定工作。其職責是:
(一)法規草案和規章的立項審核;
(二)擬定立法計劃並組織實施;
(三)組織涉及重大改革措施或者涉及多個管理部門的法規草案、規章的起草;
(四)法規草案和規章的審查;
(五)法規草案和規章的協調;
(六)規章外文譯本的審定;
(七)具體負責法規的應用解釋及規章的解釋;
(八)其他與制定法規草案和規章有關的事項。第二章 立項第六條 省政府法制辦公室負責擬定省政府年度立法計劃。省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按照省政府法制辦公室的要求及時申報立法計劃項目。第七條 報送立法計劃項目,應當對制定法規草案或者規章的必要性、可行性、立法依據、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和擬確定的主要制度、立法依據等作出說明。第八條 省政府法制辦公室對有關部門提出的立法計劃項目進行匯總、研究,擬訂省政府年度立法計劃,經各分管省長審定,提交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後,由省政府發布。
經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的法規草案計劃,由省政府辦公廳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立法年度從當年的3月起至次年的2月止。第九條 按照年度立法計劃規定,承擔法規草案、規章起草任務的部門,必須按照年度立法計劃組織實施。因特殊情況,不能完成起草任務的,必須向省政府提交書面報告,並抄送省政府法制辦公室。追加立法項目,必須進行可行性論證,並經省政府批准。第三章 起草第十條 法規草案和規章由省政府組織起草。省政府可以確定一個部門或者幾個部門具體負責起草,也可以由省政府法制辦公室起草或者組織起草。
起草法規草案、規章可以邀請有關專家和組織參加,也可以委託有關專家和組織起草。第十一條 起草法規草案、規章,應當深入調查研究,總結實踐經驗,借鑒國內外的立法成果,廣泛聽取有關機關、組織和公民意見。聽取意見可以採取書面徵求意見、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形式。第十二條 法規草案、規章應當對制定目的、適用范圍、主管部門、具體規范、法律責任、施行日期等作出規定。
法規草案、規章的內容用條文表述,每條可以分為款、項、目,款不冠數字,項和目冠數字。內容簡單的法規草案、規章一般不分章、節。
法規草案、規章應當結構嚴謹、條理清楚、重點突出、用詞准確、文字簡明、語言規范。第十三條 法規草案、規章涉及其他部門職責或者與其他部門關系緊密的,起草部門應當充分徵求其他部門意見。起草部門與其他部門有不同意見的,應當充分協商。第十四條 法規草案、規章送審稿必須經起草部門領導集體討論通過,主要負責人簽署後方可上報。幾個單位共同起草的,應當由該幾個起草單位主要負責人共同簽署。第十五條 省政府法制辦公室對法規草案、規章的起草工作進行指導,並參與調研、論證工作。第四章 審查第十六條 法規草案、規章送審稿由省政府法制辦公室負責統一審查。第十七條 起草單位應當將法規草案、規章送審稿以正式文件形式,連同下列材料,報送省政府法制辦公室:
(一)法規草案、規章送審稿一式10份;
(二)法規草案、規章起草說明;
(三)相關部門的會簽材料;
(四)起草法規草案、規章所依據的法律、法規以及其他有關參考資料。
起草說明應當對制定法規草案、規章的必要性、規定的主要措施、有關方面的意見及協調情況等作出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