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里的名句

道德經里的名句

發布時間: 2022-09-17 13:02:15

① 老子道德經十大名句

老子道德經十大名句如下:

1、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譯文】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樣,水是天地間善的極致,給萬物提供滋養,而自己卻安居其下而不與之爭。

2、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譯文】狂暴的颶風刮不一早晨,傾盆大雨下不一天。

3、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譯文】滿堂都是金玉,卻無法永久的守藏。身處富貴而又驕縱無度,只能自取災殃。

4、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譯文】使心靈達到虛的極致,堅守住靜的妙境,就能從萬物的變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5、見素抱朴,少私寡慾。

【譯文】保持本質淳樸無華,減少私心貪欲(就能為道無憂)。

6、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譯文】誠信不足,就會失去信任。

7、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譯文】大道永遠順應自然而無為,但沒有一件事不是它所為。

8、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譯文】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純任自然。

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譯文】能了解別人的稱為機智,能認識自己的才叫聰明。能戰勝別人只能說明有力氣,戰勝自己才叫剛強。知道滿足者(總感到)自己富有,身體力行者(才說明)他有遠大的志向。

10、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譯文】最方正的東西卻看不到它的稜角,越貴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聲音聽不到聲音,最大的形象沒有形跡。

② 道德經十大名言_道德經名言名句

《道德經》是一部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啟蒙巨著,拉開了從古至今幾千年來人類對自然規律進行探索的序幕.辯證的去看待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我們人生的指導是大有裨益的。以下是我精心推薦的《道德經》十大 名言 數篇,歡迎閱讀 收藏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道德經》十大名言篇一

1. 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2.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3.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4. 國家昏亂,有忠臣。

5.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6.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7.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8.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9.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10. 治大國,若烹小鮮。

《道德經》十大名言篇二

1.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2.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3.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4. 銼其兌,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5.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6. 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7.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8.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9.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10.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道德經》十大名言篇三

1.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2. 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候王自稱孤、寡、不穀。

3. 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4.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5.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6.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7.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8.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9.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

10.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蒞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道德經》十大名言篇四

1.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3.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4.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6.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7.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8.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9.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10.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③ 《道德經》名言名句有哪些

1、窮則反,終則始。

2、則仄,月滿則虧。

3、治人事天,莫若嗇。

4、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5、元氣生萬物而不有。

6、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7、安危相易,禍福相生。

8、大天之內,復有小天。

9、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10、天與地卑,山與澤平。

11、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12、金石有聲,不考不鳴。

13、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14、百昌皆生於土而反於土。

15、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16、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17、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④ 道德經的十句名言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出處】《道德經》第一章。

【解釋】天地萬物之道是可以認知的,但道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名也是可以名狀的,但名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出處】《道德經》第二章。

【解釋】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是因為有丑的存在;天下人都知道善是善,是因為有惡的存在。

3、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出處】《道德經》第二章

【解釋】有與無相互滋生,難與易相輔相成,長與短相比較而顯現,高與下相互依存,聲音音律的相互應和而成曲調,前與後相互聯接而成順序。

4、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出處】《道德經》第五章。

【解釋】天地無所謂仁慈不仁慈,它對待萬物就像對待草狗(古代用草紮成的祭品)一樣平等;聖人也無所謂仁慈不仁慈,他對待百姓也像對待草狗(古代用草紮成的祭品)一樣,任憑百姓自生自滅。

5、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出處】《道德經》第五章。

【解釋】有的版本為「多言數窮」。意思是:多說無益,言多必失,還不如保持靜默。

6、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出處】《道德經》第七章。

【解釋】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

7、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出處】《道德經》第八章。

【解釋】最大的善就應當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與萬物交融,而不與之爭奪;水只停留在眾人不喜歡的低窪之處,所以水性最接近於道。

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出處】《道德經》第九章。

【解釋】太滿了會溢出,應當適可而止;太冒尖了,難保長久。

9、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出處】《道德經》第九章。

【解釋】金玉滿堂,不一定能守得住;因富貴而驕奢,容易引禍上身。成功了如能做到急流勇退,這才是自然之道。

⑤ 道德經 名句

1.道可來道,非常道。
2.上善若水。源
3.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4.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7.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8.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⑥ 道德經中的名言

道德經名句及解釋匯總如下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出處】《道德經》第一章。

【解釋】天地萬物之道是可以認知的,但道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名也是可以名狀的,但名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出處】《道德經》第二章。

【解釋】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是因為有丑的存在;天下人都知道善是善,是因為有惡的存在。

3、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出處】《道德經》第二章

【解釋】有與無相互滋生,難與易相輔相成,長與短相比較而顯現,高與下相互依存,聲音音律的相互應和而成曲調,前與後相互聯接而成順序。

4、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出處】《道德經》第五章。

【解釋】天地無所謂仁慈不仁慈,它對待萬物就像對待草狗(古代用草紮成的祭品)一樣平等;聖人也無所謂仁慈不仁慈,他對待百姓也像對待草狗(古代用草紮成的祭品)一樣,任憑百姓自生自滅。

5、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出處】《道德經》第五章。

【解釋】有的版本為「多言數窮」。意思是:多說無益,言多必失,還不如保持靜默。

6、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出處】《道德經》第七章。

【解釋】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

7、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出處】《道德經》第八章。

【解釋】最大的善就應當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與萬物交融,而不與之爭奪;水只停留在眾人不喜歡的低窪之處,所以水性最接近於道。

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出處】《道德經》第九章。

【解釋】太滿了會溢出,應當適可而止;太冒尖了,難保長久。

9、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出處】《道德經》第九章。

【解釋】金玉滿堂,不一定能守得住;因富貴而驕奢,容易引禍上身。成功了如能做到急流勇退,這才是自然之道。

⑦ 《道德經》經典名言名句

《道德經》經典名言名句 篇1

第 1 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第 2 章 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第 4 章 銼其兌,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第 5 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第 7 章 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第 8 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第 9 章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第 10 章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 11 章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 14 章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第 17 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第 18 章 國家昏亂,有忠臣。

第 22 章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第 23 章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 29 章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第 30 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

第 31 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蒞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第 32 章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第 33 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第 36 章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 38 章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第 39 章 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候王自稱孤、寡、不穀。

第 40 章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第 42 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第 43 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第 44 章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第 46 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 48 章 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 49 章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第 51 章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 55 章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 第 56 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第 57 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第 58 章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第 60 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道德經》經典名言名句 篇2

1. 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刑,高下之相盈,音聲之相和,先後之相隨,恆也。

【譯文】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

後互相接隨——這是永恆的。

2. 不知常,妄作凶。

【譯文】不認識事物的運動變化規律,盲目亂干、胡作非為,就會出現凶險。

3.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譯文】因為大道廢棄了,才提倡(有了)「仁義」。聰明智慧(逐權奪利、投機取巧的心機)出現了,

有了狡詐和虛偽。家庭六親之間不和睦了,才需要推崇孝慈。國家昏亂了,才出現貞節、忠誠之臣。

4.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譯文】委曲反能保全,屈枉反能伸直,低窪反能充盈,敝舊反能生新,少取反能多得,貪多反而迷惑。

5.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譯文】狂風刮不到一個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6.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譯文】踮起腳尖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躍起大步想要快走,反而行走不快。

7. 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譯文】輕舉就會失去自身存在的根本,狂躁妄為就會失去主控的權能。

8. 物壯則老。

【譯文】事物強壯了就趨於老化。

9.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譯文】正因為他不自以為偉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偉大、完成它的偉大。

10.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譯文】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

11. 固至譽無譽。

【譯文】最高的榮譽無須贊美稱譽。

12.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譯文】天下萬物產生於看得見的有形質,看得見的有形質產生於看不見的無形質。

13.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譯文】萬物背陰而向陽,並且在陰陽二氣的互相激盪交沖下而成新的和諧體。

14.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譯文】天下最柔弱的東西,騰越穿行於最堅硬的東西中。

15.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譯文】最完滿的東西好似欠缺,但它的作用不會衰竭。最充盈的東西好似空虛,但它的作用不會窮盡。

最正直的東西好似枉屈,最靈巧的東西好似笨拙,最卓越的辯才好似不善言辭。不停地動作可以戰勝寒冷,安靜能克服暑熱,清靜無為才能統治天下。

16.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

【譯文】災禍啊,幸福依傍在它的裡面;幸福啊,災禍藏伏在它的裡面。誰能知道究竟是災禍呢還是幸福

呢?它們並沒有確定的標准。正忽然轉變為邪的,善忽然轉變為惡的。

17.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譯文】以無為的態度去有所作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處理事物,以恬淡無味當作有味。大生於小,多起

於少。處理問題要從容易的地方入手,實現遠大要從細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難事,一定從簡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從微細的部分開端。因此,有「道」的聖人始終不貪圖大貢獻,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輕易發出諾言的,必定很少能夠兌現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勢必遭受很多困難。因此,有道的聖人總是看重困難,所以就終於沒有困難了。

18.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

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譯文】局面安定時容易保持和維護,事變沒有出現跡象時容易圖謀;事物脆弱時容易消解;事物細微時

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發生以前就處理妥當;治理國政,要在禍亂沒有產生以前就早做准備。合抱的大樹,生長於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台,築起於每一堆泥土;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

19.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譯文】人們做事情,總是在快要成功時失敗,所以當事情快要完成的時候,也要像開始時那樣慎重,就

沒有辦不成的事情。

20. 禍莫大於輕敵。

【譯文】禍患再沒有比輕敵更大的了。

《道德經》經典名言名句 篇3

1. 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譯文】不恃己能、不居功。由於不居功,所以其功勞不會失去。

2.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譯文】把自己的性命置之度外,反而更好地保護了自己的性命。不正是因為他對自己的無私?反而可以

更好地成就他自己。

3.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譯文】上好的行為典範就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之爭,

4. 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文】最善的人的所作所為正因為不爭,所以沒有過時。

5.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譯文】金玉滿堂,誰能守藏?富貴而驕橫,自埋禍殃。功成身退,是最應該奉行的行為准則。

6.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

【譯文】因此,聖人致力於基本的維生事務,不耽樂於感官的享樂。

7.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譯文】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恐,把寵辱這樣的.大患看得和自身生命一樣重要。

8. 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譯文】正因為他不自滿,所以能去故更新。

9. 見素抱朴,少私寡慾。

【譯文】保持純朴的本性,減少私心雜欲。

10.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譯文】因為他不執著於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把他作為對立面而與他爭。

11.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譯文】所以,善人,可以作為不善人的師范;不善人,又可以作為善人的借鑒。

12. 知其雄,守其雌。

【譯文】雖深知什麼是雄強,卻安守於雌柔取態而處事。

13.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譯文】了解別人叫做明智,能認識自己才是聰明。戰勝別人的叫做有力量,戰勝自己才是強者。知道滿

足就是富有,堅持力行就是有志。

14.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而之。

【譯文】上士聽了傳道言談,勤勉行證;中士聽了傳道言談,似有所動,但終無所得;下士聽了傳道言談,

大加嘲笑。

15.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譯文】過分的愛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價;過於積斂財富,必定會遭致更為慘重的損失。

16.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譯文】最大的禍害是不知足,最大的過失是貪得的慾望。知道到滿足的人,永遠是滿足的。

17.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譯文】塞住慾念的孔穴,閉起慾念的門徑,終身都不會有煩擾之事。如果打開慾念的孔穴,就會增添紛

雜的事,終身都不可救治。

18.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

【譯文】善於建立自身道德的人不會動搖,善於秉持自身道德的人不會喪失信心。

19.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譯文】道德涵養渾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嬰孩。

20.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譯文】聰明的智者不多說話,只有總想表現自己、欲示己能的人,才誇誇其談,而這種人才是「不知」

之人。

21.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譯文】我有三件法寶執守而且保全它:第一件叫做慈愛;第二件叫做儉嗇;第三件是不敢居於天下人的

前面。

22.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

【譯文】善於帶兵打仗的將帥,不逞其勇武;善於打仗的人,不輕易被激怒;善於勝敵的人,不與敵人正

面沖突;善於用人的人,對人表示謙下。

23.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譯文】知道自己還有所不知,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這就是很糟糕的。有道的聖人沒有

缺點,因為他把缺點當作缺點。正因為他把缺點當作缺點,所以,他沒有缺點。

24.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譯文】因此,有道的聖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現;有自愛之心也不自顯高貴。

25.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譯文】因此,聖人做成了什麼並不執為仗恃,成就了什麼並不居功自矜,他不願意使自己顯得過分突出。

26.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譯文】自然規律對任何人都沒有偏愛,永遠幫助有德的善人。

《道德經》經典名言名句 篇4

1. 為無為,則無不治。

【譯文】以「無為」的方式治理政事,就沒有不天下太平的。

2.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譯文】天地無所謂仁愛之心,把萬物都當作"芻狗"來看待;聖人也不執求仁愛之心,把百姓也當作"芻狗

"來看待。

3.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譯文】政令越是繁多,越是行不通、失敗的越快,不如持守虛靜。

4. 悠兮,其貴言。

【譯文】最好的統治者是悠閑的,他很少發號施令。

5. 希言自然。

【譯文】少發聖言號令擾民,就可以任運自然。

6.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故無失。

【譯文】因此聖人不妄為,所以不會失敗;不妄執,所以不會被拋棄。

7.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譯文】治理天下就要立制度而定名分,名分既已有了,就要知道適可而止,知道適可而止就可以避免危

險。

8.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譯文】想要收束它,必須暫且擴張它;想要削弱它,必須暫且增強它;想要廢黜它,必須暫且興舉它;

想要執取它,必須暫且給予它。

9. 治大國,若烹小鮮。

【譯文】治理大國,好像煎烹小魚那樣,不要經常翻弄。

10. 大國者下流也,天下之交也。

【譯文】大國要像居於江河下游那樣,使天下百川河流交匯在這里。

11. 是以聖人慾上民,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以其身後之。

【譯文】因此,聖人要領導人民,必須用言辭對人民表示謙下,要想領導人民,必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

們的後面。

12.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譯文】因為他不與人民相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13.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譯文】當人民不畏懼統治者的威壓時,那麼,可怕的禍亂就要到來了。

14.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譯文】人民不畏懼死亡,為什麼用死來嚇唬他們呢?

⑧ 道德經的名句

老子是我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道德經的名句,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1、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2、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3、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4、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5、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6、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7、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8、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9、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10、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11、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12、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1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15、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16、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17、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18、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19、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

20、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21、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22、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2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24、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5、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26、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27、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28、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29、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30、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31、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32、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33、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34、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35、治人事天,莫若嗇。

36、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37、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38、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

39、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40、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41、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42、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43、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4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45、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46、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47、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48、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49、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50、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51、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52、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5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54、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5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56、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57、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58、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59、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60、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61、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62、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63、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64、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

65、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66、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67、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68、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69、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70、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71、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72、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73、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7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75、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76、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77、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78、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79、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8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81、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82、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83、治大國,若烹小鮮。

84、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8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86、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87、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88、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89、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90、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91、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92、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93、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94、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

95、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96、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97、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98、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99、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100、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01、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102、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103、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104、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105、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06、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107、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108、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109、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110、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⑨ 《道德經》的經典名句

1、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老子《道德經》

2、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老子《道德經》

3、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老子《道德經》

4、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道德經》

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道德經》

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老子《道德經》

7、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老子《道德經》

8、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道德經》

9、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老子》

10、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老子《道德經》

11、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老子《道德經》

12、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老子《道德經》

1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道德經》

1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經》

15、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老子《道德經》

16、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道德經》

1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老子《道德經》

18、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老子《道德經》

19、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道德經》

20、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老子《道德經》

21、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老子《道德經》

22、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為道。——老子《道德經》

23、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老子》

24、無為,無我,無欲,居下,清虛,自然《道德經》

25、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老子《道德經》

26、"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老子《道德經》"

27、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老子《道德經》

28、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道德經》

29、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老子《道德經》

30、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老子《道德經》

31、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老子《道德經》

32、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老子《道德經》

33、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老子《道德經》

34、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老子《道德經》

35、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老子《道德經》

36、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老子《道德經》

37、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老子《道德經》

38、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老子《道德經》

39、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老子《道德經》

40、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老子《道德經》

41、慎始如終,則無敗事。——老子《道德經》

4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道德經》

43、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道德經》

44、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最完滿的東西,好似有殘缺一樣,但它的作用永遠不會衰竭;最充盈的東西,好似是空虛一樣,但是它的作用是不會窮盡的。最正直的東西,好似有彎曲一樣;最靈巧的東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辯才,好似不善言辭一樣。清靜克服擾動,賽冷克服暑熱。清靜無為才能統治天下。——老子《道德經》

45、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道德經》

46、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惟道,善貸且成。——老子《道德經》

47、天網恢恢,疏而不失。——老子《道德經》

48、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子《道德經》

49、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老子《道德經》

5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德經》

51、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也。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道德經》

52、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老子《道德經》

53、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李耳《道德經》

54、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老子《道德經》

55、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道德經》

56、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老子《道德經》

57、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之極。——老子《道德經》

58、天下皆知美之為美。——老子《道德經》

59、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老子《道德經》

60、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老子《老子》

61、"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老子《道德經》"

62、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老子《道德經》

63、大道至簡——老子《道德經》

64、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譯文:一切要順應自然。所以狂風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是誰造成了這樣的情形呢?是天地。天地造成的情形都不能長久,何況人的.那點力量。所以,從事於道的人得到道;從事於德的人得到德;從事不道不德的人,得到不道不德。得到道的人,道也樂於得到他;得到德的人,德也樂於得到他;得到非道非德的人,非道非德也樂於得到他。為人誠信不足,自然就不被人信任。——老子《道德經》

65、見素抱朴,少私寡慾。《道德經》

66、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老子《道德經》

67、大方無隅,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隱無名。大直若曲,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大辯若訥,大美若臭,大善若惡,大真若假,大忠若奸,大賢若痴——老子《道德經》

68、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老子《道德經》

69、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道德經》

70、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老子《道德經》

71、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老子《道德經》

72、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老子《道德經》

73、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老子《道德經》

74、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老子《道德經》

75、故常無欲,以觀其妙。——老子《道德經》

76、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老子《道德經》

77、勝人者力,自勝者強。——老子《道德經》

78、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道德經》

79、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老子《道德經》

80、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老子《道德經》

81、無為無不為《道德經》

82、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老子《老子》

83、有道無術術尚可求有術無道止於術——老子《道德經》

84、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老子《道德經》

85、天欲其亡,必令其狂。——老子《道德經》

86、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老子《道德經》

87、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老子《道德經》

88、出生入死。——老子《道德經》

89、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老子《道德經》

90、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老子《道德經》

91、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道德經》

92、「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道德經》

9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道德經》

94、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道德經》

95、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譯文:不只是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為是,反而更能彰顯自己;不自我誇耀,反而能成就功業;不自高自大,反而能長期有所長進。自己不要別人爭利,那麼所有人都會為你讓路。)——老子《道德經》

96、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老子《道德經》

9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老子《道德經》

98、聖人處無為之事。——老子《道德經》

99、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老子《道德經》

100、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老子《道德經》

101、良買深藏若,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老子《道德經》

102、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參考譯文:有最高德行的人,不去追求德行,也不以有德為榮,這種人才是真正有德之人。下德之人每天堅持讓自己的行為符合德行,從來不做符合德行的事情,這種人反而不是真正的有德之人。《老子》

103、勝利沒有什麼值得炫耀的,炫耀的人是喜好殺戮的人。喜歡殺戮的人,便不能於天下得志。——老子《道德經》

104、生命,除了生命本身之外,一無所有。——老子《道德經》

105、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道德經》

106、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老子《道德經》

107、道勢術,以勢養道,以術謀勢。有道無持,道乃虛空,有恃無道,其恃也忽。欲動天下,當動天下之心。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老子《道德經》

108、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老子《道德經》

109、聖人退起身而使其身先,外起身而使其身存——老子《道德經》

110、吾心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老子《道德經》

111、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道德經》

112、虛極靜篤——老子《道德經》

113、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老子《道德經》

114、曲則全多則惑——老子《道德經》

115、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老子《道德經》

116、上士聞道,勤而行之。——老子《道德經》

117、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老子《道德經》

118、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人以魚只救一時之急,授人以漁則可解一生之需。——老子《道德經》

119、自知而不自見,自愛而不自貴。——老子《道德經》

120、致虛極,守靜篤。——老子《道德經》

121、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萬物本有生滅,這是周行不始的規律)(而修道之法在虛靜,虛心止靜可以觀萬物象)見素抱朴,少私寡慾。(清修之人,守真朴之道,心無雜念,無欲無求,持一守中而能有所悟)——老子《道德經》

122、不尚賢,使民不爭。——老子《道德經》

12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以觀其妙有名萬物之母以觀其徼同出於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老子《道德經》

124、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子《道德經》

125、子不如父,留之何用。子強與父,留之何用。——老子《道德經》

126、"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老子《道德經》"

127、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道德經》

128、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德經》

129、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老子《道德經》

130、能受國之詬,是為社稷主。——老子《道德經》

131、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是謂守柔曰強)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綽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天下人只知爭一時之勝而弗能遠慮,剛則折乃必然之勢,作人應如水,柔韌有餘最佳。)——老子《道德經》

132、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老子《道德經》

133、道隱無名上德若谷,上善若水大象無形,大器晚成大成若缺,大知若愚——老子《道德經》

134、水至柔而至剛,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為百穀之王,善處其下也。上善若水——老子《道德經》

135、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老子《道德經》

136、"無為則無心,無心則無欲,無欲則無求——老子《道德經》"

137、上德不德而有德下德不失而無德——老子《道德經》

138、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老子《道德經》

139、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老子《道德經》

140、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道德經》

141、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老子《道德經》

142、天下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道德經》

143、大國之攻小國也,則同救之。大國之不義也,則同憂之。——老子《道德經》

144、第八十一章善者不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譯文:真實可信的言語不華美,華美的言語不可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譯文:善良的人忠厚老實不巧言善辯,巧言善辯的人不善良。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譯文:有真知灼見的人不求知識廣博,有廣博知識的人不可能有真知灼見。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已愈有,既以與人已愈多。譯文:聖人不私自積藏,他盡量幫助別人,自己反而更富有,他盡量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更豐富。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譯文:天的法則是利於眾人而不妄加傷害,聖人的法則是施惠眾人而不與人爭奪。——老子《道德經》

145、抗兵相加,哀者勝矣。——老子《道德經》

146、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老子《道德經》

147、知人者智,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老子《道德經》

148、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老子《道德經》第四十章——老子《道德經》

149、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紀:原為線,有傳統、綱紀、原則、秩序、本質等意)(希夷子之號與此有關?且有清微之境?亦聯想到混元聖紀)夫唯不盈。故能蔽之不新成。(不盈滿才能永遠有可盈之機,做人如此才能經得住風雨)——老子《道德經》

150、善建者不拔善報者不脫——老子《道德經》

15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道德經》

152、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老子《道德經》

153、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澄?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老子《道德經》

15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故為人處謙為下而能以下為上,統萬人之心。)——老子《道德經》

155、靜為躁君——老子《道德經》

156、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道德經》

157、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君子相送以言,小人相送以財。——老子《道德經》

158、重為輕根,靜為躁君①。是以君子②終日行不離輜重③,雖有榮觀④,燕處⑤超然。奈何萬乘之主⑥,而以身輕天下⑦?輕則失根⑧,躁則失君。——老子《道德經》

159、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老子《道德經》

160、埏植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老子《道德經》

161、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老子《道德經》

162、正言若反——老子《道德經》

163、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老子《道德經》

164、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老子《道德經》

165、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老子《道德經》

166、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老子《道德經》

167、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老子《道德經》

168、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老子《道德經》

169、愛民治國,能無為乎?——老子《道德經》

170、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老子《道德經》

⑩ 老子道德經十大名句

老子的道德經10大名句:

1、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天下所有的難事都是由簡單的小事發展而來的,天下所有的大事都是從細微的小事做起來的。由此可見,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得從簡單的小事做起,從細節入手。

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地萬物都有規律,人應當效法自然,遵循天地間的規律,以此安排自己的耕作與生活。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能夠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夠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夠戰勝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夠戰勝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

4、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要在事情尚未發生之時就預防處理,要在禍亂產生之前就早做准備,防微杜漸。

5、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不與人相爭的,世界上沒有人能和他相爭。這段話充分體現了老子「柔弱勝剛強」的哲學思想。老子所謂「不爭」,不是放棄一切,而是要以不爭反立於不敗之地。

6、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金玉滿堂,無法守藏;如果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禍根。一件事情做的圓滿了,就要含藏收斂,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道理。

7、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大丈夫應當立身敦厚,不居於輕薄;存心朴實,不居於虛華。

8、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一個人懂得知足就不會受到別人的屈辱,做事情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太大的危險,人生最大的禍根就是不知道滿足,人生最大的過錯就是貪得無厭。

9、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一個懂得道的人做事方正而不會莽撞,有稜角講原則也不會去傷害別人,為人正直而不會放縱自己,有了成就也不會因此而炫耀。

10、行善者不巧辯,巧辯者不良善。

善良的人不文過飾非無理狡辯,文過飾非無理狡辯的人不良善。

熱點內容
法治文化研究院 發布:2025-01-19 02:54:05 瀏覽:110
口頭協議有視頻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9 02:40:15 瀏覽:107
保安勞動法無法保證 發布:2025-01-19 02:05:21 瀏覽:315
民法典與與生態環境 發布:2025-01-19 01:21:19 瀏覽:439
中國合同法起草 發布:2025-01-19 01:08:06 瀏覽:180
法律與道德的案例 發布:2025-01-18 23:50:09 瀏覽:277
違反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8 23:45:42 瀏覽:414
刑法什麼罪名 發布:2025-01-18 22:44:36 瀏覽:570
依規章行事 發布:2025-01-18 22:20:52 瀏覽:710
如何堅守道德 發布:2025-01-18 21:48:53 瀏覽: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