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開封全國道德模範

開封全國道德模範

發布時間: 2022-09-18 06:07:16

『壹』 幫幫忙:新24 孝的故事(例如張蕾)拜託拜託了

1、曹於亞:跪求捐腎 侍父勤讀
曹於亞,女,四川省廣安市鄰水縣石永中學2007屆畢業生,現就讀於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從小學到初中、高中,曹於亞年年被評為「優秀學生」。2007年7月,她被共青團廣安市委評為「優秀共青團員」;9月,榮獲「全國孝老愛親道德模範」;9月28日,被四川省關愛農村留守學生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共青團四川省委授予四川省首屆十佳「留守學生自強之星」光榮稱號。新華社、中央電視台、人民網等媒體對她捐腎救父的感人事跡進行了報道。
2、陳立強:獨身養母 攀岩嘗草
30年來,為了給身患癌症的母親治病,他四處拜師學醫,到數百里外的深山攀懸崖、嘗百草,甚至冒死自試葯方,雖耗盡家財,誤了婚期,至今未娶,他亦無怨無悔。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終於把母親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如今,老母已77歲,但仍然精神矍鑠。
他——陳立強,湖北省利川市汪營鎮沙子坎村二組農民,今年已57歲,就是這個質朴得像山石一樣的漢子,用攀懸崖嘗百草獨身侍奉母親的行為,向當今社會展開了一幅古風猶存的行孝圖。
3、戴永勝:千里尋醫 十年救母
為了挽救身患絕症的母親,他不辭辛苦,先後輾轉了15個省、市、區,尋訪了許多專家,搜集秘方150多個,閱讀抗癌方面的書籍上百萬字,寫出了20多萬字的抗癌日記;為了尋醫問葯,他至今已花去17萬元,負債5萬多元,還險些被火車奪去生命;他的故事自2004年3月10日在上海電視台播出以來,先後在南寧電視台等近百家地方媒體傳播;翌年,中央電視台的《講述》、《道德觀察》和《夕陽紅》三個欄目以及湖南衛視《真情》欄目、安徽衛視《家人》欄目也在積極和戴永勝聯系采訪事宜,同時,《文摘周刊》等多家報刊也分別進行了轉摘和采訪。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孝行最終「感動天地」 ——2004年10月,其母經診斷結果為「癌細胞開始萎縮」,醫學界為之驚呼。他,就是戴永勝。
戴永勝,男,32歲,漢族,初中文化,山東菏澤市牡丹區李村鎮和堂村農民。2005年1月8日,他被評為全國十大「中華孝親敬老楷模」。
4、黃來女:帶父求學 克難成才
大學里,黃來女認為最奢侈的事情就是不看專業書、不做家務活,只是從圖書館借一本小說,挑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在風景優美的武大校園里的草坪上坐下來,悠閑地看看書、看看藍藍的天空。而這樣的事情,竟然一次也沒有發生過。
22歲的她背負著病重的父親在武漢大學求學。在此期間,她的父親黃道富6次腦溢血、腦梗阻,右肢一度癱瘓,後來又查出糖尿病、膀胱癌。黃來女一邊上課,一邊做家教勤工儉學掙錢給父親治病,維持生計。當所有苦難向她壓來的時候,她微笑著用單薄的肩膀撐起一片天。
黃來女,廣西北海市合浦縣人,武大計算機學院2003級的學生,後來又考上計算機應用專業碩士研究生。在校期間先後被授予武漢大學「社會活動積極分子」、「優秀團員」、「武漢大學自強不息優秀大學生」、湖北省大學生「文華科技」品學獎、「湖北省自強不息優秀大學生」等榮譽稱號。2007年榮獲「全國孝老愛親道德模範」。
5、李世同:創辦協會 服務眾老
幾年來,他深入到50多個行政村調查,調查資料10多公斤,積累文字材料20多萬字。他寫調查報告,總結出農村老人生活困難的七大類問題。並開展多種形式的敬老孝老活動:發起敬老孝老志願者活動,探索出敬老孝老法制教育報告會、敬老孝老思想文化教育下鄉村等六種主要活動形式。他將敬老孝老當成一項艱巨的事業,由他發起組織的志願者協會發展到了北京、天津、安徽、湖北、四川、新疆、甘肅等10多個省(區)、市,敬老孝老志願者會員近3000人。
他就是河南省杞縣政協副主席、開封市人大代表——李世同,他被人們稱為精神文明建設的使者;敬老孝老的楷模;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的典範;農村老人把他稱為「愛心功臣、老年人的貼心人」。曾被評為河南省十大敬老楷模、2004年全國十大「中華孝親敬老楷模」。
6、林秀貞:尊老幫殘 扶貧助學
她三十年如一日,義務贍養了6位孤寡老人,用熱血和汗水為他們抹出一道祥和溫馨的晚霞;她率先創辦個體企業,為8名殘疾人安排了就業崗位;她熱心鄉村公益事業,先後出資4萬余元幫助鄉村中小學改善辦學條件,資助14名貧困家庭子女步入大學,還積極為村裡修路、打機井、文化娛樂隊伍建設等公益事業捐資出力……她就是黨的好女兒林秀貞。
林秀貞,女,河北省衡水市棗強縣王常鄉南臣贊村農民。她尊老幫殘、扶貧助學的義舉感人至深,先後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五好家庭」、河北省優秀共產黨員、2005年「感動河北十大人物」、衡水市優秀共產黨員、衡水市「雙十佳」文明市民標兵、衡水市十星級文明家庭「標兵戶」等榮譽稱號,2007年榮獲「全國孝老愛親道德模範」。
7、劉芳艷:愛救病父 學攜盲母
家庭的不幸摧不垮意志,經濟的貧困阻不斷求學的路。面對生活的艱辛,自強不息的她默默地用愛心、孝心、責任心挑起了邊求學邊照顧母親的重擔,走出了一條攜母打工求學的希望之路,演繹出一段平凡女孩感人的故事。她就是「孝順好女兒」劉芳艷。
劉芳艷,女,寧夏隆德縣城郊鄉下溝村人,現為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化工學院2004級計算機繪圖專業學生。劉芳艷母親自小雙目失明,14歲時,父親因患食道癌病故。不久,哥哥外出打工,幾年毫無音訊,家庭重擔一下子全落在這個年幼的女孩身上,她邊讀書邊照顧母親。2003年,她考入荊門職業技術學院;2005年,因缺錢和母親無人照顧,她休學一年,帶著母親到天津打工,後又攜母返校繼續完成學業。2006年,荊門市婦聯授予她「孝順好女兒」稱號,共青團湖北省委、湖北省教育廳、湖北省學聯授予 「全省自立自強優秀大學生」稱號;2007年,她榮獲「全國孝老愛親道德模範」提名獎。
8、劉青枝:撐起四家 顧養八老
劉青枝,一個極其普通的名字,一位無比瘦弱的女人。20年來她操持過四個家庭,獨自贍養了八位老人。20年!20年是時間的流逝,20年是空間的變遷,20年是劉青枝不變的勤勞、質朴與堅韌,20年是劉青枝不變的善良、孝道與堅持。
她是湖北省孝感市孝昌縣周巷鎮雲華村的一名普通農村婦女,曾以全市得票數第一被評為孝感市第二屆「十大孝子」;後又以全省得票數第一被評為湖北省首屆「荊楚十大敬老好兒女」。孝感市民間文化協會主席李守義說:「劉青枝的孝心、孝行值得每個人學習,這是對千百年來中國傳統家庭美德的最好闡釋,即一顆善良感恩的心,一份孝親敬老的愛!」
9、劉霆:少躬背母 愛心傳遞
19歲本應該是一個無憂無慮、絢麗多姿的年齡,19歲本應該是一個享受家庭溫暖和學校樂趣的年齡,而他卻用自己全部的愛和希望承擔起另一種責任:照顧患尿毒症母親,勇敢地與死神「搶」母親。瘦小的個子,一張清秀靦腆的面龐,一副黑邊眼鏡,簡單的牛仔褲和毛衣裝扮……
他就是劉霆——浙江林學院藝術設計專業05級的學生。劉霆被評為2005年度「浙江教育十大新聞人物」,他還被評為2006年度十大「中華孝親敬老楷模」、2006年「浙江十大農村新聞人物」、2006年度「浙江十大孝心好兒女」、2007年「全國孝老愛親道德模範」。
10、劉一禎:藝壇乖女 歌傳親情
「孝敬父母啊,孝心勝過那最美的祝福,孝敬父母啊,孝心就是那最好的反哺,有空就陪父母走一走啊轉一轉,陪父母逛一逛街啊陪父母散散步……」這首歌在中央電視台2007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上響起,女歌手那溫暖的聲音感動了很多人。她就是空政歌舞團獨唱演員、全國十大新人歌手、全國敬老愛老宣傳大使劉一禎。2006年,劉一禎被評為首屆「中國演藝界十大孝星」。綠色軍營培養了她優秀的品質,她積極參加公益活動,用心唱響孝老之歌。
11、歐陽名有:終養九老 甘當「蠢」子
44年來,在苦水中成長、靠鄉親們的接濟和幫助成人,秉承了中國農民勤勞、苦乾和簡朴之傳統;44年來,家庭並不富有的他,貼工7000多個,貼糧8000多公斤,貼錢2.46萬多元,照顧和贍養了9位親友長輩,並為其中的8位老人養老送終;44年來,面對旁人的奚落和不解:「這些人又不是你的親爹親娘,何必買個老子瞎操心,去當個蠢子?」他只是憨厚一笑:「錢是身外之物,這樣的蠢子我甘心當。」44年如一日的行孝之路,回盪著一曲催人淚下的敬老樂章。他,就是歐陽名友。
歐陽名友,男,71歲,中共黨員,湖南省寧遠縣中和鎮新開村農民。他在2005年,被湖南省老齡委、省委宣傳部、省民政廳評為湖南省十大孝星之一。隨後,被全國老齡委辦公室和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授予「中華孝親敬老楷模」的光榮稱號。
12、任霞:悉護癱老 扶幼立業
她,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從小深受父母疼愛、衣食無憂,並受到良好的教育;她,沖破種種阻力,不遠萬里婚嫁到農家;她,十餘年如一日,與丈夫一起含辛茹苦承擔著照顧兩位癱瘓老人、撫養四個內弟、三個侄兒的重擔而毫無怨言。她,就是湖南妹子任霞。
任霞,女,31歲,漢族,高中文化,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昌城村農民。2006年,她獲得全國「中華孝親敬老之星」獎。2007年8月,在中共中央文明辦舉辦的「全國孝老愛親道德模範」的評比中,任霞再次入圍。
13、粟玉萍:廿四孤寡卅載義養
在廣西陽朔縣福利鎮,流傳著這樣一段地方戲《蓮花落》劇詞:「行孝子媳平平是,再講敬老這一行,街上有個玉萍女,敬老事跡數不完,洗澡梳頭不嫌煩,買柴挑水經常做……老人個個眯眯笑,玉萍真比閨女強!」戲詞中稱贊的「玉萍女」就是粟玉萍。近30年來她不僅在家盡心侍奉婆婆,更是以一顆博愛、善良的心,如對待親生父母一般先後照顧周圍非親非故的24位孤寡老人。
粟玉萍,廣西陽朔縣福利鎮福利居委會黨支部副書記、居委會副主任。1997年,她被授予「全國敬老好兒女金榜獎」;2003年,粟玉萍的家庭被評為第四屆「全國五好文明家庭」;2004年,她又被授予「全國孝親敬老之星」的稱號;2007年榮獲「全國孝老愛親道德模範」提名獎。
14、唐戈隆:打工養老 不婚無悔
一個普通的打工仔,不普通的是他還帶著85歲的農村外婆客居在外鄉奮斗。他的事跡受到了新聞媒體的廣泛關注, 2004年8月中央電視台「夕陽紅」、「小崔說事」欄目以「帶著外婆打工」為專題進行了報道;2005年8月香港鳳凰衛視「冷暖人生」欄目對此進行了報道;2006年5月廣東衛視「人在他鄉」欄目也對此進行了報道……他叫唐戈隆。
唐戈隆,男,湖南來粵打工青年。熟悉唐戈隆的人都知道,他從農村到城市裡來打拚,已經有十來個年頭了,惟一讓他和成千上萬普普通通的打工仔不同的是,無論漂泊到哪裡,他始終帶著他的外婆,精心照顧,細心贍養,天天為外婆做飯洗衣、洗腳擦身,為她治病求醫。雖然打工路坎坷漫長,但他決心要將孝道進行到底。2006年,他當選為「廣州十大孝子」候選人,並榮獲廣東省「愛國、守法、誠信、知禮十大傑出人物」提名獎。
15、田子君:事親不哭 輪椅艱行
她,肢體高位癱瘓,萎縮變形,雙手畸形無力;她,以孱弱的生命,在其父母外出打工的12年裡,獨自承擔起照顧兩個病殘弟妹的重任,為他們撐起一個溫暖的家,用她的堅忍和頑強展示生命的光彩;她,沒有上過一天學,卻以字典為師,以廣播為友,學會了看書寫字,用自己變形的手鐫刻下一行行靈動的詩句,譜寫出生命美麗動人的樂章;她,雖然身體殘疾孱弱,內心卻陽光、健康、富足,把融入社會、為社會所需要當作人生的追求:開辦心理熱線,用自己的人生體驗引導處在困境和迷茫中的青少年走出低谷,為眾多身處困境的人們送去溫暖和信念,用自己深沉而廣博的愛詮釋著人生的意義,詮釋著自己的誓言:「只要心中有愛,生命就會有奇跡。」奏響了一曲自強不息、和諧共濟的生命之歌。她就是,29歲的殘疾女青年田子君。
田子君,湖北省應城市田店鎮人,於2006年5月,被評為首屆湖北省「十大自強殘疾人士」,是年,榮獲第五屆「湖北青年五四獎章」。
16、王春艷:替夫盡責 帶婆改嫁
她,一個農村弱女子,在丈夫去世後,毅然承擔照料殘疾公公和瘋婆婆的責任;她,堅守婆家,多年如一日,用善良、真誠、愛心和感天動地的孝心,譜寫了一曲「孝德」頌歌。她,就是王春艷。
王春艷,女,33歲,吉林省德惠市沃皮鄉干務海村村人,曾先後獲得「全國孝行敬老之星」、「長春市十大魅力女性」、「省道德模範」等榮譽稱號。2007年榮獲「全國孝老愛親道德模範」提名獎。
17、王兆華:養父義養 棄女不棄
她一出生就遭遺棄,與年邁養父相依為命,稚嫩的肩膀從上小學開始就承擔著繁重家務。她是家中的「頂樑柱」,一邊上學一邊掙生活費、學費,全心贍養癱瘓在床的養父。她就是苦命而又自強自立的小女孩王兆華。
王兆華,女,安徽省淮南市大通區居仁中學學生。12歲至今5年來,她逆境中自強不息、追求理想、孝敬養父的高尚情操,引發人們深切的關愛。淮南市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向王兆華伸出溫暖之手,破例將她納入低保,解決了戶口問題。全國各地紛紛為她捐款,但她只接受了很小一部分錢物,其餘全部退了回去。央視《講述》欄目推出了《拒絕捐款的背後》的節目,報道了她的感人事跡。全國30多家新聞媒體的記者采訪了她,100多家新聞媒體刊播了她的感人事跡。2007年,她先後被評為「安徽省第五屆精神文明十佳人物」、「全國孝老愛親道德模範」。
18、烏蘭其其格:牧嫂立家 致富奉老
有一個特殊的家庭:2004年,被鄂爾多斯市婦聯評為「全市五好文明家庭標兵戶」;2005年,被內蒙古自治區民政廳評為「全區孝親敬老之星」;2006年,被鄂爾多斯市婦聯評為「全市和諧家庭」,並先後被評為「全旗『五好』文明家庭」 、「家庭生活方式文明化戶」 、「科技示範標兵戶」 、「甲級牧家樂旅遊接待戶」……說特殊不在於這個家庭獲得了多少個獎項,而在於這個9口之家的成員組合的特殊,在於支撐著它的只是一個女人——烏蘭其其格。
今年38歲的烏蘭其其格是烏審旗嘎魯圖鎮巴音溫都嘎查高圖牧業社牧民,烏蘭其其格生活在一個有9口人的特殊家庭。除了她和丈夫及兩個孩子外,還有五位老人,公公、婆婆、外婆和兩個奶奶也和他們生活在一起。烏蘭其其格數十年如一日悉心照顧、服侍五位老人飲食起居的孝心事跡早已在烏審旗嘎魯圖鎮傳為佳話,感動了左鄰右舍的鄉親,眾人都稱贊她是個孝敬老人的好媳婦。2007年9月17日,她被評為「全國孝老愛親道德模範」。
19、謝延信:易姓為信 婿伺三親
1974年,前妻去世,他改姓為謝,把岳父母當作自己的親生父母。30多年來,為了信守承諾,他無怨無悔地付出自己的真情,將自己的愛心、孝心和責任心一點一滴地傾注到前妻的三個親人——癱瘓的父親、喪失勞動能力的母親、呆傻的弟弟身上。
他的名字叫謝延信,河南省焦作煤業集團鑫珠春公司的職工。2006年入選「中原二十四孝賢」,並獲得河南省「十大敬老楷模」特別獎。2007年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當選「感動中國的礦工十大傑出人物」、榮獲「全國孝老愛親道德模範」。
20、徐雪蓮:弱女扶家 贍父失夫
20年來,她用愛心、真情悉心照顧癱瘓在床的父親,演繹著人世間感人的親情故事;20年來,做著常人難以堅持的事,把傳統孝道體現在日常生活的一點一滴之中,譜寫了一曲動聽的新時代的孝老愛親之歌。她,就是徐雪蓮。
徐雪蓮,女,1975年出生於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現為海北州海北賓館餐飲部經理。先後榮獲「海北州孝老愛親模範」、「青海省首屆十大孝親敬老楷模」稱號,獲得「青海省第十屆青年五四獎章」、「全國孝老愛親道德模範」提名獎。
21、楊懷保:子頂父任 勤工養家
他,年僅12歲就勇敢地挑起了照顧父母和年幼弟弟的家庭重擔;他,經歷了無數苦難卻始終自強不息地擔負起孝敬父母、關愛家人的責任,他的名字叫楊懷保。
楊懷保,男,出生於陝西省漢中市勉縣定軍山鎮溝口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現為湘潭大學商學院2007級研究生。十多年前,他的父親在工地打工時腿被砸傷幾乎喪失勞動能力,母親因病手術不僅使家裡債台高築,而且永遠喪失了勞動能力,年幼的他便成了家裡的「頂樑柱」。2003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取湘潭大學,上大學後他又把一家人接到湘潭,用課余打工賺來的錢承擔了自己和弟弟的學費、父母的醫葯費和全家生活費,同時他還多次募捐集資幫助比自己更貧困的同學。他的孝心與愛心感動著身邊的每個人,先後榮獲「湘潭大學十佳大學生」、「湘潭大學優秀畢業生」、「湘潭市十佳大學生」、「湘潭市優秀畢業生」 、「2006感動湘潭十大新聞人物」、「湖南省大學生品學獎」、「陝西省十大孝子」、「全國優秀共青團員」、「全國孝老愛親道德模範」等榮譽稱號。
22、余漢江:慈商善舉 情系桑梓
孝,猶如銀河上的鵲橋;愛,猶如人間的潤滑劑;善,則是心靈的升華。他集三者於一身,無論當兵、從政、還是經商,都把奉獻作為人生的追求,是一位實實在在的社會慈善家。在湖北富人圈裡,他並非首富,也並非最富盛名,他「水波不興」,孝感以外有關他的宣傳資料寥寥無幾,但「低調」與「隱形」沒能阻止他聞名遐邇,從胡潤慈善榜到福布斯慈善榜,榜榜有其名。1998年以來,數十次慷慨解囊,愛心捐助5873萬元。他,就是荊楚大地「慈善第一富」——余漢江。
余漢江,男,漢族,50歲,黨員,大專,現任湖北宇濟房地產公司董事長、湖北省慈善總會常務理事、湖北省工商聯常委、孝感市慈善總會名譽主席。他已經四次走進北京人民大會堂領獎,所有獎項無不與慈善事業息息相關:民政部「愛心捐助獎」、「中華孝親敬老楷模」、「愛心中國——首屆中華慈善人物」、「中華最具影響力的慈善人物」、「全國愛心捐助先進個人」、「慈善公益之星」;他的愛心奉獻得到了黨和政府以及人民群眾的高度贊譽,並多次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的接見和表彰。余漢江這位新時代的「孝星」,集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個人道德為一體,並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深化和拓展了孝的內涵和外延,把回報父母祖輩延伸到「為富一人,造福一方,積德一片」的「博孝」上!這在倡導以德治國的今天可謂典範!
23、張曉:四歲曉事 含淚奔跑
父親因車禍去世、母親癱瘓在床,這對任何人而言都是沉重的打擊,更何況是一個4歲的孩子!然而,他沒有向命運低頭,14年如一日精心侍奉重病卧床的母親,用稚嫩的雙肩為母親撐起一片藍天,以自己的行動實踐著「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他以堅毅的品格和堅強的意志,修復了一個原本搖搖欲墜的家,在苦難中沒有走向社會的對立面,而是成長為一個陽光少年;他是媽媽心中的好兒子,鄰居眼中的乖娃娃,老師眼中的好學生,同學心中的好夥伴。他的故事和孝行,感動了校園,感動了社區,感動了認識和不認識的人們。他,就是甘肅省平涼市第二中學應屆高中畢業生張曉。
張曉先後被評為平涼市「十佳青少年」、「優秀共青團員」、「校級優秀團幹部」,是「甘肅五四青年獎章」獲得者,並被人們親切地稱為「含淚奔跑的陽光少年」 !2007年榮獲「全國孝老愛親道德模範」。
24、周玉蘭:溫被試針 敬婆甚母
三十多年如一日,為婆婆端屎端尿、洗腳擦身、伺候吃穿,無微不至,像對待自己的母親一樣;三十多年來,為了婆婆的健康長壽,有過雨夜送診,有過以身試針,卻毫無怨言;她三十多年來的行孝事跡,感動和影響了所在村落的老老少少,並被中央電視台等多家媒體多次報道;在她的倡導下,孝感市毛陳鎮董永村,成立了「董永村孝子協會」,並在她的帶領下,董永村的村民們個個都在爭當尊老敬老的當代孝子。她的心靈如同和煦的陽光一般,無處不在,溫暖著親人和鄉親們。
她,就是周玉蘭,湖北孝感市孝南區毛陳鎮董永村村民。1996年10月,她以全市第二的票數當選為「孝感市十大孝子」; 1999年的2月,她又榮登「全國敬老好兒女金榜」並參加了表彰大會。

『貳』 感動中國人物的誠信故事

感動中國人物的誠信故事如下:

1、「感動中國」2008年度候選人吳玉蘭,是烏魯木齊市某社區一位74歲的貧苦老人。9年來,她以拾荒、賣廢品的方式還清了去世丈夫和兒子留下的5萬元欠款。她的行為譜寫了一曲感人至深的誠信之歌。

2、2007年度「感動中國」人物謝延信,一諾千金,在妻子去世後,33年如一日精心照顧體弱多病的岳母。

3、孫東林,誠信兄弟,孫東林在哥哥出車禍去世後,還堅持把工資發給農民工,不拖欠工資。

4、李國楚上任村支書後因為缺乏經驗沒能帶村民致富,還欠了一屁股債,最後一個人獨自十年還債,只為不讓村民受委屈。

5、梁群蘭,在丈夫酒駕出事去世後,肩負起贍養老人,照顧一雙女兒的重擔,用盡各種方法幫助了這個家,也推動了社會的發展。

《感動中國》是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打造的一個精神品牌欄目,由新聞中心社會專題部活動直播組承辦,每年元宵節前後推出,已經連續舉辦多年,通過多種投票方式選取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動的人物和團隊,主持人自開播以來由白岩松&敬一丹擔任。

(2)開封全國道德模範擴展閱讀

對「年度人物」的定義是:人物事件發生在本年度,或者人物在本年度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本次活動以「感動公眾、感動中國」為主題,推選人物須具備以下一種或幾種特點。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推選標准如下:

1、為推動社會進步、時代發展做出傑出貢獻,獲得重大榮譽並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2、在各行各業具有傑出貢獻或重大表現,國家級重大項目主要貢獻者;

3、愛崗敬業,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跡;

4、以個人的力量,為社會公平正義、人類生存環境作出突出貢獻;

5、個人的經歷或行為,代表了社會發展方向、社會價值觀取向及時代精神;個人在生活、家庭、情感上的表現特別感人,體現中國傳統美德和良好社會風尚。

『叄』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為官清廉為百姓做好事辦實事的好官找一種相關故事讀一讀

中國歷史上為官清廉的清官故事如下:

包拯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清官。他應該是中國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包拯作為宋朝名臣,因其鐵面無私的正直形象被人們譽為「包青天」。

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產、鞏固國防、舉賢任能、為民請命,頗有政績,是我國歷史上的名臣,傑出的清官代表。包拯做過許多有益於百姓平民的好事,「不愛烏紗只愛民」,贏得了世人的敬仰。

宋代以來,關於包拯的口碑、話本小說、戲劇曲藝乃至當代的電影電視就演義了許許多多他清正廉明、剛直不阿的故事,演義的結果,使包公的形象更豐滿,甚至神化、傳奇化。包公「包青天」成了人們寄託、祈望的理想人物。

對包拯形象的塑造和傳揚始於其身前。而源於宋代的話本並紅火於元代的包公戲,自明清到近世,不斷發展,推陳出新,深受老百姓的喜愛。

包拯在「京官」開封府尹任上不到一年半光景,描寫這一時期他斷案的故事無疑是最精彩的華章,傳播之廣,渲染之烈,溶進了人們熾熱的「包公情」。

歷史上的包拯當然沒有傳說或舞台上的包公那般神奇。他既有政職、軍職,亦有文職,甚至有閑職,還做過諫官。包拯能流芳百世,恐怕主要在於他的剛直清廉,高風亮節。

(3)開封全國道德模範擴展閱讀:

包拯被提拔為大理寺丞、知端州(今廣東肇慶)時。當時端州特產端硯是宋朝士大夫最珍愛時髦的雅器,當地每年向朝廷進貢。凡在這里做「一把手」的官員,都在「貢硯」規定的數量外加征幾十倍的數額以賄賂朝廷權貴,所謂「打點」中央的關系,此舉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

個性官員包拯一上任就高調破除這則運行多年的潛規則,下令只能按規定數量生產端硯,州縣官員一律不準私自加碼,違者重罰。並且表態,自己作為「一把手」,決不要一塊端硯。

此舉在當地掀起軒然大波。三年後,包拯任期滿,被調至中央任職,果然「歲滿不持一硯歸」。《包公擲硯》的故事以這個藍本創作的。

包拯彈劾陳州京西路轉運司,揭露其盤剝災民的罪行的事跡,被石玉昆的《三俠五義》再創作為家喻戶曉的包公戲《陳州放糧》,民間渲染加工成開封府尹、欽差大臣「包青天」奉命查賑。

劇中涉及國舅們害民肥私、包公查案遭人陷害、各路百姓掩護包公、包公怒鍘皇親國戚、成功放糧賑災等等,演繹了一個青天大老爺為民除害、不畏強權且驚心動魄、扣人心弦的故事。

『肆』 圓方物業怎麼樣

根據北京奧組委的安排,奧運火炬將於2008年7月29日經過鄭州市。組委會和省、市體育局領導先後到達綠城廣場、二七廣場、省博物院和國際會展中心等地,為奧運火炬的傳遞路線進行實地考察。7月最後四天聖火照耀河南
昨天,本報記者在第一時間采訪有關部門,了解到了奧運聖火在河南傳遞以及河南奧運火炬手的情況。
北京奧運火炬將於7月28日由山東傳入河南,並依次在商丘、開封、鄭州、洛陽、安陽5座古城傳遞。4天內,每天將有208名火炬手參加聖火傳遞,52名護跑手為他們「保駕護航」。
作為「華夏文明之火」的發祥地,商丘成為奧運聖火7月28日上午進入中原大地的第一站。「燧人氏鑽木取火」與「希臘普羅米修斯盜火解救人類」兩個古老而又美麗的傳說將在這里「相遇」。
7月28日下午,奧運火炬將進入七朝古都開封。
第八大古都、省會鄭州成為奧運火炬接力河南省傳遞活動的第三站,奧運聖火將在29日全天輾轉整個鄭州,領略鄭州「商都」文化的深厚。
30日,奧運聖火將到達古都洛陽。
「甲骨文」的故鄉——古都安陽成為奧運火炬在河南傳遞的最後一站。
記者從北京奧運會火炬接力河南省傳遞活動組委會獲悉,火炬在河南傳遞將主打「歷史文化線」。目前,河南省奧運火炬手的選拔工作已完成,共選拔火炬手候選人832名。
31日,奧運火炬將傳往河北。 (首席記者路紅 )
【河南832名火炬手已確認】
目前,我省奧運火炬手的選拔工作已完成,共選拔火炬手832名,其中以省政府為主體選拔出火炬手499名,中國奧委會推選77名,國際奧委會和北京奧組委各推薦8名,可口可樂、三星、聯想推選240名。目前,我省的832名候選人已全部獲得北京奧組委資格確認。
我省832名奧運火炬手來自各行各業,他們最大限度地涵蓋了河南的方方面面、各個階層。
在河南的名單中,有在「可口可樂」奧運火炬手公開選拔活動中第一個獲得候選人資格的農民工子弟、長垣縣14歲的中學生馮山坡;有全國首位女警務飛行員王楠;有紮根山區講台30個春秋的殘疾女教師、「感動中國」的安陽林州橫水鎮卸甲平村小學教師王生英;有從下崗女工成長為「保潔女王」的河南圓方物業公司董事長薛榮;還有唯一一對火炬手夫妻鄭州巡警鄭鵬和他的刑警妻子鄭璇等。
河南還選出奧運火炬護跑手208名。這些護跑手主要來自全省各高校和中學,其中包括去年榮獲「全國道德模範」的河南中醫學院研究生王一碩。
【三名河南火炬手談榮耀】
鄭鵬、鄭璇夫婦(鄭州警察)「真是太激動了!」昨晚10點鍾,正在夜巡崗位上執勤的鄭鵬透露,為了當好火炬手,他們夫婦推遲了今年做父母的計劃,「能成為奧運火炬手,一生可能只有這一次。遲點要孩子沒關系。我們一定會跑好的,跑出我們警察的風采,跑出中國人的精神風貌。」
王楠(鄭州市公安局警務飛行大隊飛行員)
今年26歲的王楠,每天的任務就是駕駛警用直升機在鄭州的上空飛翔。昨晚,王楠告訴記者,雖然早就拿到候選人通知書,可還是緊張了很長時間,「誰不想當火炬手呀!」
王楠說,現在除了每天工作中的訓練,自己還在加強鍛煉。「傳遞奧運火炬是一份榮耀,也是一種責任。我一定會圓滿完成!」

『伍』 河南中醫葯大學在哪個區

一、河南中醫葯大學在哪個區

河南中醫葯大學是在鄭州市金水區,具體地址在河南省鄭州市金水東路1號,該校是一所以中醫葯學科發展為特色的省屬綜合性普通本科高等院校,為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國家中醫葯管理局共建高校。

二、河南中醫葯大學簡介

河南中醫葯大學創建於1958年,是全國建校較早的高等中醫葯院校之一,前身是1955年在開封創辦的河南省中醫進修學校。學校位於省會鄭州,現有4個校區,分別為龍子湖校區、東明路校區、人民路校區、東風路校區,佔地面積1594.94畝。建築面積62.34萬㎡,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4.97億元。是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國家中醫葯管理局共建高校、國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高校、教育部中國政府獎學金生培養高校、教育部中醫學專業「5+3」一體化招生院校、國家中醫葯國際合作基地、博士學位授權單位、省級文明單位。是河南省中醫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龍頭和中心。

60年來,學校已由單一的中醫葯學科發展為醫、理、管、工、文等多學科協調發展,涵蓋本科、研究生(博士、碩士)、留學生、繼續教育等多個培養層次和類別的綜合性中醫葯大學。現設有基礎醫學院、葯學院、第一臨床醫學院、第二臨床醫學院、骨傷學院、第三臨床醫學院、針灸推拿學院、護理學院、康復醫學院、管理學院、外語學院、信息技術學院、國際教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體育教研部等16個院(部)。學校面向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及港澳台、海外招生,現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2萬餘人,其中博士、碩士研究生1900餘人,留學生164人。

學校黨委把抓好黨建工作作為辦學治校的基本功,堅持以高質量黨建推進學校高質量發展。近年來,先後有14個基層黨組織被授予「河南省高等學校先進基層黨組織」,43人被評為河南省高校優秀黨務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學校黨委被河南省委授予2016年「河南省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1個黨支部被教育部評為2018年「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1個團支部榮獲2018年度「全國五四紅旗團支部」榮譽稱號。

學校大力實施「人才興校」戰略,打造了一支實力雄厚的人才隊伍。現有教職工1536人,專任教師1175人。碩士生導師584人,博士生導師80人。有國醫大師3人,國家*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1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3人,中醫葯傳承與創新「百千萬」人才工程(岐黃工程)岐黃學者4人,全國名中醫3人,中醫葯高等學校教學名師2人,中原學者2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40人;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1人;享受全國名老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教師72人;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21人;河南省傑出專業技術人才3人,「中原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中原教學名師」1人,「中原名醫」1人,「中原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類青年拔尖人才」1人。河南省特聘教授6人,河南省教學名師7人,河南省優秀專家33人; 河南中醫事業終身成就獎獲得者20人;省名中醫31人,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和省跨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33人; 廳級學術技術帶頭人92人;全國中葯特色技術傳承人才培養對象15人;省高校青年骨幹教師培養計劃人選96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等各級別人才項目獲得者119人。先後有20多人次獲全國「模範教師」、「優秀教師」、「師德建設先進個人」等殊榮;140餘人次被評為省「優秀教師」、「師德建設先進個人」、「勞動模範」和「教育教學先進工作者」。

不斷加強學科、專業建設,全面提升教學水平。現設有中醫學、中葯學、針灸推拿學、中西醫臨床醫學、護理學、葯學、葯物制劑、預防醫學、制葯工程、中葯制葯、生物工程、市場營銷、公共事業管理、英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文化產業管理、應用心理學、康復治療學、中葯資源與開發、漢語國際教育、醫學檢驗技術、醫學影像技術、軟體工程、中醫兒科學、中醫養生學、臨床醫學、中醫康復學、健康服務與管理學、中醫骨傷科學,食品衛生與營養學,運動康復等32個本科專業和1個應用心理學第二學位專業。現有國家中醫葯管理局中醫葯重點學科24個,河南省優勢特色學科1個,河南省重點學科一級學科9個。有4個國家級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2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7個省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1個國家級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2個國家級卓越醫生(中醫)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3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10個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8個省級高等學校優秀教學團隊、8個省級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省級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18門省級精品課程、9門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7門省級精品視頻公開課、4門省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等。學校積極推進教學改革,依託仲景故里資源,開辦「仲景學術傳承班」、「平樂正骨傳承班」、「中葯傳承班」。積極開展仲景學術研究和學術活動,進一步挖掘仲景學術,並使之發揚光大。我校先後完成了《傷寒論》教學片及電影《張仲景》的拍攝,成立了中華中醫葯學會仲景學術傳承與創新共同體、世界中醫葯學會聯合會仲景傳承與創新專業委員會、河南省仲景方葯現代研究重點實驗室、張仲景傳承創新中心,編撰完成了600萬字、5卷12冊的《張仲景學術研究大成》,出版了系列研究專著,建立了目前國內一流的仲景學術研究論文目錄資料庫;舉辦了仲景科技文化節、百家論壇、國際和全國學術會議等系列學術活動等,彰顯了學校立足河南,突出仲景的辦學特色。

高度重視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校現有中醫學、中葯學2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有中醫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有中醫學、中葯學、中西醫結合、葯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馬克思主義理論、護理學、醫學技術9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有中醫、中葯學、護理、翻譯、公共管理、葯學等6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2003年被教育部批准為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工作單位;2013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

學校下設3所集教學、醫療、科研為一體的直屬附屬醫院,開放床位5300餘張。年門診量達510萬餘人次,年收住院病人13萬餘人次,醫療綜合服務水平穩居全國同類醫院前列。附屬醫院注重發揮中醫葯特色,大力加強專科專病建設,有國家級重點專科(專病)35個、省級重點專科23個,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2個,國家中醫葯管理局國家區域中醫(專科)診療中心8個,河南省國家區域醫療中心1個,健康服務保障能力顯著提升。學校有9所非直屬附屬醫院,分別為河南中醫葯大學附屬洛陽正骨醫院、鄭州市中醫院、安陽市中醫院、開封市中醫院、濮陽市中醫院、鄭州市大腸肛門病醫院、洛陽市第一中醫院、鄭州人民醫院、駐馬店市中醫院,其他教學實習醫院55所。醫療聯合體建設卓有成效,與143家兄弟醫院、醫療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拉大了合作框架。一附院獲批河南中醫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仲景醫院。二附院成立「河南中醫葯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西區醫院」。

學校堅持教學與科研並重。現有省部級以上科研平台35個,包括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國家中醫葯管理局中醫葯國際合作基地1個,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2個、國家中醫葯管理局重點研究室2個,國家中醫葯管理局三級實驗室6個,河南省協同創新中心1個,河南省重點實驗室5個,河南省國際聯合實驗室1個,河南省工程研究中心3個,河南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8個,河南省工程實驗室3個,河南省眾創空間1個,河南省大數據雙創基地1個, 河南省科普教育基地1個,首批中原學者科學家工作室1個,河南省傑出外籍科學家工作室1個;廳局級以上科研平台6個,河南省高校重點學科開放實驗室3個,鄭州市重點實驗室3個;校級研究所(中心)和研究室60個。學校有實驗動物中心,電鏡中心公共科研平台2個及醫學類、葯學類共享平台2個。以科技部國家科技合作基地、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河南省重點實驗室等平台為依託,在仲景方葯研究與開發、中醫葯治療免疫和過敏性疾病、艾滋病的研究等方面與世界先進科研團隊開展了深入的科技合作。加強了對重大疑難疾病、傳染病、中醫方葯的理論和應用研究以及河南地道葯材標准化、現代化研究,通過大量的科學研究工作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建校以來我校在教學、科研等方面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榮獲省部級以上教學成果66項,其中國家級2項,省部級64項;榮獲全國教育教學「十三五」規劃項目1項,國家首批虛擬教學實驗項目1項。榮獲省部級以上科研獎勵287項,其中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省部級科研獎勵283項;獲得國家授權專利611項,其中授權發明專利299項;主編學術專著(譯著)共2466部。發表學術論文44286篇,被SCI、EI、ISTP等收錄1896篇;近5年來,學校共承擔科研項目1513項,其中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大新葯創制科技專項、國家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軟科學等國家級項目150項,省部級項目346項,廳局級項目1017項,累計承擔科研項目計劃經費22567.75萬元。

學校主辦有《中醫學報》和《河南中醫》兩種學術期刊,國內外公開發行,均為教育部中國高校優秀期刊、中國高校特色期刊、國家中醫葯管理局全國中醫葯優秀期刊、教育部中國高校科技期刊優秀團隊,美國烏利希期刊指南收錄期刊。《中醫學報》還躋身科技部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核心學術期刊行列,被中華中醫葯學會評為優秀編輯部,連續四屆被評為河南省自然科學類一級期刊、河南省高等學校優秀學報、並且成為美國化學文摘收錄期刊、波蘭《哥白尼索引》來源期刊。圖書館各類圖書162萬冊,中外文期刊3383種,中外文資料庫113種,館藏的中醫線裝古籍文獻尤為豐富,收藏量居全國中醫葯院校前列。

學校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近40年,目前緊緊圍繞「國際知名、國內一流」工作目標,與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大學、科研與醫療機構、企業等廣泛開展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醫療服務、產品研發等多方面的合作與交流。深入推進了中醫葯國際交流與合作和中醫葯國際教育 「一帶一路」 倡議的實施,馬來西亞仲景學院招生、義大利錫耶那大學的護理本科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相繼獲批,國家中醫葯管理局「中醫葯國際合作基地(河南)」建設項目獲得立項,並順利通過財政部預算評審中心績效評價驗收,與國家漢語國際推廣少林武術基地嵩山少林武術職業學院聯合開展運動康復本科專業教育合作項目開始招生。服務國家外交的援外工作取得顯著效果,在國際合作行業的地位逐步提升。中醫葯醫療外派二十餘名骨幹醫生、教師遠赴衣索比亞、厄利垂亞等國家進行援非醫療工作,涌現出多名「和諧醫療先進個人」,為河南省贏得了良好聲譽。著力推進了中醫葯沿「一帶一路」走出去,積極聯系協調省外事服務中心在我校設立「河南省外事僑務服務中心龍子湖辦事大廳」,極大便利了我校師生辦理出國手續;同時我校也積極探索將國外優勢教育資源引進來,高效整合校內外辦學資源,合理配置、有力推進國際化發展,形成了顯著的特色與優勢。來華留學生來源渠道和人數逐年遞增,層次不斷提高。

學校大力開展校地、校企合作,全方位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成立「河南中醫葯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並成功獲批省財政廳、省民政廳、國稅局聯合認定的非營利組織免稅資格和公益性社會團體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為爭取個人和企業捐贈提供了便利條件,開拓了校、政、企多方共同合作的新模式。注冊河南省河南中醫葯大學校友會,為學校十萬余名校友搭建了凝心聚力、共謀發展的平台。與駐馬店市人民政府、許昌市人民政府、洛陽市人民政府、盧氏縣人民政府、洛寧縣人民政府、仲景宛西制葯股份有限公司、紅日集團康仁堂葯業有限公司、嵩山少林寺等簽署合作協議,在盧氏、濟源、西峽等地建有14個中葯材規范化種植示範基地,承擔全省30多個、70餘萬畝中葯材規范化種植基地的技術指導任務,帶動了近30萬葯農致富。被授予「河南省第四輪文明單位結對幫扶工作先進單位」稱號,是全省高校中唯一獲此殊榮的文明單位。

歷經60載櫛風沐雨、砥礪奮進,學校秉承「厚德博學,承古拓新」校訓和「不畏險阻、攻堅克難的精神氣概,百折不撓、堅韌圖成的精神品格,搶抓機遇、勇於擔當的精神追求,和衷共濟、眾志成城的精神特質」為核心表現的大學精神,孕育並形成了「立德鑄魂,德術兼備」育人理念,「以文化人」的校園文化特色更加凸顯。為社會培養各類人才10萬余名。畢業生中涌現出了一批在全國有重要影響的科學家、名醫大家、企業家、管理專家等。教師中涌現出了以 國醫大師、「感動中原」十大年度人物張磊、首屆「河南最美醫生」李發枝、「中國好醫生」徐立然、「河南最美教師」朱現民,以及首屆「全國道德模範」、「中國大學生十大年度人物」和「全國三好學生標兵」、「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等為代表的感動中原、唱響全國的優秀大學生先進群體,展示了我校良好的育人成果。

學校積極發揮文化傳承創新職能,以傳承中醫葯知識、弘揚中醫葯文化為己任,以打造中原中醫葯文化品牌為目標,加大特色校園文化景觀建設,擁有河南中醫葯博物館、河南中葯植物園、人體科學館、中醫源文化展廳、醫德館以及中原文化、中醫葯文化、葯企文化展廳,在滿足學校教學科研的同時,面向社會開放,積極向各界宣傳、展示中醫葯文化。近年來接待省內外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高等院校和中小學生等中醫葯愛好者5萬餘人。2015年6月,學校被命名為第一批「河南省中醫葯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同年9月獲批為「全國中醫葯文化宣傳教育基地」,成為全國第一家以高校名義獲此殊榮的單位。6月,成功獲批「河南省中小學社會實踐教育基地」。

全面提升綜合辦學實力,教育質量不斷提高。近年來,中央、省、市等新聞媒體對我校整體發展、教學改革、思想道德教育、社會實踐活動成效和師生先進事跡等進行了廣泛報道。學校先後獲「全國師德建設先進單位」、「全國醫學教育系統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集體」、「河南省行風建設先進單位」、「中原最具魅力大學」等諸多殊榮,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高校德育評估中均獲優秀。順利通過國家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獲批「全省高校網路文化建設試點高校」、「2018年全國中醫葯院校微信十強」單位。

目前,在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在校黨委、行政的領導下,全體師生員工同心協力,不斷進取,正以飽滿的激情和昂揚的鬥志,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改革創新,按照學校「十三五」發展規劃和第一次黨代會精神要求,突出中醫、中原、仲景特色,以調結構為保障,以抓內涵促發展,以突出特色為優勢,以求突破為工作重點,全面提升學科建設水平、人才培養質量和科技創新能力,為建設國際知名、國內一流教學研究型中醫葯大學而努力奮斗!

;

『陸』 男高音歌唱家楊洋的家鄉是哪裡

男高音歌唱家
大運男足博士
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小白楊劇組簽約演員
清華大學副教授
山東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教師
重慶警院教師
製片人
第三屆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獲得者
《巾幗梟雄之義海豪情》角色
玉樹縣地震救災小英雄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博士
中央電視台《流行無限》欄目出鏡記者
冰粉妹妹
香港衛視新聞聯播主持人
步步為贏教育集團企業大學執行校長
重慶大學副教授
羽毛球運動員
楊陽皮膚性病科主任
中國綠色和平環保志願者
海口市中級人民法院原審判員
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
中國畫院職業畫師
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
《台前幕後》的節目主持人
開封大學副教授
廈門理工學院文化產業與旅遊學院副教授
重慶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原處長
《草樣年華》中角色
江西省硬筆書法家協會會員
奧運志願者
國防大學教授
首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江蘇省昆劇院第四代青年演員
馬鋼(集團)控股有限公司黨委常委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副研究員
電子科技大學教授
音樂製作人
中國中央電視台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導演
中國女子短道速滑運動員
昆明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信息技術專家
中國寶玉石協會研究員
中國美協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
重慶電信職業學院學生
烏當區羊昌鎮黨委書記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心臟副主任醫師
《快樂星球2》角色
中國內地女演員
四川文化創意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
中國特攝劇《鎧甲勇士》系列中的角色
滁州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室主任
蚌埠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檢驗中心辦公室主任
瀘溪縣某鄉鎮衛生院院長
中國速度滑冰運動員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執業醫師
中國籃球運動員
湖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法語系副教授
川大電子信息學院副教授

『柒』 我13歲男孩爸爸前幾病世了,去年媽媽跟一個30幾歲的叔叔在一塊,今年有次我到那裡發現50歲的媽媽床

第一篇 助人為樂道德模範 【人物一】郭明義:把幸福給你:「雷鋒傳人」郭明義30年的愛心之旅 郭明義是遼寧鞍鋼集團有一位普通工人,他只是鐵礦管理人員,妻子是高級護士,本來家庭生活並不困難,但為了幫助別人,全家人過著清貧的生活。在他不到40平方米的家中,沒有一件像樣的傢具,就連上大學放假回家的女兒也只能住在臨時搭的床上。他15年裡每天提前2小時上班,16年間為失學兒童、受災眾捐款12萬元,20年來55次無償獻血,挽救數十人的生命。他常對妻子說,同那些特困家庭相比我們還算富裕,盡我們所能去幫助他們,會活得充實而快樂! 【人物一】王文珍:沒有硝煙戰場上的"提燈女神" 廢墟中救出"芭蕾女孩" 海軍總護理部總護士長王文珍入伍33年來,一直奮戰在一線臨床護理崗位,始終用親情溫暖病人,用真情服務病人,用博愛幫助病人,被患者譽為「和諧天使」。她先後榮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受到各級表彰嘉獎23次,年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年榮獲第42屆國際南丁格爾獎。 在年抗擊這場沒有硝煙的戰斗中,海軍總是地區最早收治患者的單位之一,急診科作為主戰場,王文珍第一個請戰:「不管這種病有多大的傳染性,只要病人來了,我先上!」王文珍把年輕護士朱宗紅換出了隔離病——當時才23歲的小朱還沒結婚,還沒體會過做妻子和母親的感覺,「風華正茂的年紀,不能讓她們有危險。」汶川地震抗震救災中,王文珍總是安排年輕的護士和自己搭檔——除了工作上的需要,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和年長護士搭班,年輕護士內心會比較踏實。 王文珍在一線護理崗位工作了30年,養成了早上班、晚下班的習慣,她輪休時也會到科里看看,為有事的護士頂班,給加班的同志送一份熱飯。她當了16年護士長,16個春節在急診值班,把團聚的機會讓給年輕的護士。 急診患者病情急、難、險、重,病人情緒容易暴躁,對醫護人員發「無名火」。對此,王文珍說:「對待病人要用心去體諒,要用愛去包容!」 路上看見舉牌乞討飯錢的學生氣小姑娘,王文珍走過去,又折回來,往她手裡塞十塊錢——「很多人說好多乞討的人是騙子,我想一個乾乾凈凈的小女孩,如果不是遇到難處的話,是不會做出這種事的」。 【人物三】阿尼帕:阿尼帕媽媽的幸福生活:一口「團圓鍋」4個民族19個娃 一位爾族母親,除了自己親生的9個兒女,還含辛茹苦地收養了漢、回、爾、哈薩克4個民族的10個孤兒,如今這個大家庭已有爾、漢、回、哈薩克、塔塔爾、烏茲別克6個民族的多口人。她就是72歲的青河縣青河鎮居民阿尼帕&#;阿力馬洪。阿尼帕心裡明白,在當時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多一張嘴就意味著多一份生活的艱難。但是她和丈夫在以後又陸續收養了不同民族的孤兒,撫養的孩子卻增加到了19個。 為給一家20多口人做飯,她專門了一口直徑1.2米的鐵鍋,被稱作「團圓鍋」。在孩子們的記憶中,生活雖然苦,但從沒餓過肚子。阿尼帕媽媽總是做好飯後就離鍋遠遠的,一碗稀稀的奶茶,撒一把麥粒就是她的一頓飯。她下了班就去打土坯錢,還去幫別人宰牛宰羊,就為了得到一些牛羊雜碎,改善一家大小的生活。她對收養孩子比親生孩子還親,而她最小的親生女兒上初中時還沒穿過一件新衣裳。 阿尼帕夫婦的目標不僅僅是讓孩子們能吃飽,還要讓孩子們有學上。家裡用不起電燈,阿尼帕就用破棉絮搓成條,做成小油燈,19個孩子們就在這一盞盞跳動的燈光下讀書學習,上完了小學、中學。孩子們沒有一個因為家裡貧窮而輟學。 每到逢年過節,是阿尼帕老媽媽最快樂的時候,因為這時,全家老小都能聚到一起。在阿尼帕媽媽的眼中,這些孩子從來沒有民族之分,「他們都是我的孩子,都是我的血脈,我們是一個和諧的大家庭!」 【第二篇 見義勇為道德模範 【人物一】:英雄戰士邰忠利:最後一躍鑄就了壯美的永恆 年12月邰忠利從內蒙古參軍。年、年,他連續兩年被評為優秀士兵;年被評為團「古驛精兵」;年7月被省軍區表彰為「優秀共青團員」。在軍事訓練、邊防執勤、執行重大任務中,他總是沖鋒在前,不斷躍進。 年8月9日下午4時,村民張文禮不小心滑落江中,此時此刻,作為連隊代理排長的邰忠利聽到呼救聲,最先沖向呼叫地點。 為節省時間,他邊跑邊脫掉上衣,蹬掉鞋子,趕到張文禮的落水地點後,毫不猶豫地一個飛躍,縱身入水救人。就在張文禮生死一線之際,邰忠利趕到他身後,奮力將他推向岸邊。 當另兩名戰士趕到現場,拉住張文禮時,邰忠利卻已因精疲力竭,被捲入漩渦之中…… 為搶救邰忠利,部隊迅速展開搜尋。不到半小時,所有漁民都聞訊趕了過來。9戶漁民的11條漁船從早到晚進行拉網式搜尋,一干就是6天! 邰忠利的壯舉,感動了對岸的俄軍。他們破例放寬中國漁船搜救的范圍,還出動巡邏艇、軍犬進行搜救。8月15日,在下游公里處的俄方岸邊,俄軍搜救人員首先發現了邰忠利的遺體並交給中方。整理烈士事跡的時候,人們發現,他從軍3年多來,救人壯舉已經是第5次了。年的元宵節。一士兵聚集在黑龍江畔,在一塊寫有「邰忠利烈士犧牲地」的石碑前,灑上一杯酒,獻上一束花 。他們在紀念自己的英雄戰友。 【人物二】:王茂華、譚良才:「英雄翁婿」火海中勇救六名兒童 年3月21日下午2時45分,袁州區慈化鎮伯塘村馬路邊的一棟普通民突發大火,屋內有7名兒童。當日正值星期天,伯塘中學青年教師王茂華與岳父譚良才剛從外面回來,看到鄰居家直冒濃煙,連麵包車都來不及熄火,就飛奔過去。王茂華率先沖進火海,兩手一抱,將一個5歲的男孩和一個3歲的男孩抱出門外。而此時,被濃煙和火星直逼的另外幾個小孩也被嚇哭了。屋內連續發出兩聲巨大的響聲。他沒有辦法再停下來,循著哭聲,他再次沖進濃煙滾滾的火海,摸到了2個孩子的頭,抱起來就往外沖。「裡面還有孩子,裡面還有孩子!」沖出來的王茂華告訴正往裡沖的岳父譚良才。譚良才二話沒說便沖進屋內。王茂華急喘幾口氣,又再一次沖進火海。就在王茂華和譚良才抱著最後一個孩子往外沖時,大火引燃了屋角的液化氣罐,「砰」的一聲巨響,一團熊熊火焰直逼王茂華和譚良才,一股巨浪將他們沖出屋外。7個孩子已經被救出,其中鄰居家2歲女孩受傷較重,其他6個孩子安然無恙,王茂華和譚良才兩人卻被嚴重燒傷,體無完膚。燒傷一個達96%,一個達85%,經搶救無效,王茂華最終離開人世。火海救人1年後,年3月21日,王茂華烈士的遺孀譚長華和父親譚良才將.61萬元眾捐款捐贈給慈化鎮光榮敬老院修建「英雄樓」。 王茂華當年讀初二的班主任丁洪亮老師說,當年王茂華家庭非常貧窮,他是以年級第三名的好成績分到他班上。他經常看到王茂華在熄燈之後,還在學校走廊里看書。有一次,王茂華意外摔斷了骨頭,請假一個多月在家修養。在沒有老師教、完全自學的情況下,王茂華期末考試卻拿了年級第一。為了盡早走上社會,王茂華初中畢業以優異的成績考進宜春師范,在叔叔的全力支持下完成了三年中專學業。年,他通過參加招聘考試,成為伯塘中學的一名正式教師。年7月,他通過自學考試,在宜春學院大專畢業;年10月,他完成本科論文答辯,取得宜春學院漢語言文學學士學位。 【人物三】甘占恩:見義勇為少年郎 年8月15日,在家幹完農活的甘占恩和堂兄甘占祥,同伴劉得明、王建祥等4人到鄰村玩耍。不料王建祥掉入一個深約2.6米的水潭,當時在他身邊的劉得明立即跳入水中救人,但沒有成功。甘占恩隨後跳入水中救人,他用肩膀將在水中撲騰的王建祥頂出水面,又奮力將王建祥推向潭邊,可不熟悉水性的他在嗆了幾口水後,沉入了水底。這時,不遠處的甘占祥也跑過來跳入水中,他在水下先摸到了靠近潭邊的王建祥。王建祥得救了。得知甘占恩仍在水中,甘占祥又多次潛入水中尋找,最後力氣耗盡了,也沒有找到甘占恩。兩個多小時後,當村民們終於將甘占恩打撈上來時,他早已停止了呼吸。甘占恩的父親甘生輝說:「恩恩很小的時候就知道幫家裡干農活了,還跟母親學會了做飯。就在出事的前一天,我們從西寧打完工回到家時,他已經和好了面,了西紅柿、甘藍,預備給我們揪面片……」 甘占恩走了,然而,他救人的事跡早已傳開,越來越多的人被他見義勇為的事跡震撼著,被年僅15歲的生命深深感動著。 【人物十】吳菊萍:最是那一接的愛與美 年7月2日下午1點半,在杭州濱江區的一小區,一個2歲女童突然從10樓墜落, 剎那間,剛好路過的吳菊萍毫不猶豫沖過去,徒手抱接了一下女孩,自己的左臂瞬間被巨大的沖擊力撞成粉碎性骨折。但是,由於她奮不顧身的這一接,女孩妞妞稚嫩的生命得救了。也因此她被網友稱為「最美媽媽」。 同事們也問過吳菊萍:「你怎麼知道你能接得住妞妞啊?」吳菊萍說,生過孩子,就知道養一個孩子有多不容易,知道孩子對一個家來說意味著什麼,「所以看著孩子掉下來,總要接接看」。 7年前,吳菊萍進了阿里巴巴品控部,一直工作至今。同事們說,吳菊萍的確挺把別人的事當自己的事。她幾乎每天都是部門第一個到辦公室的人。到了之後會幫同事的電腦開機,這樣大家到了之後可以直接用電腦。 第三篇 誠實守信道德模範 【人物一】劉延寶:一家四代守烈士墓63年 承君一諾,必守終生。為了「俺能行」的諾言,祖孫四代人不管世事如何變遷,把守墓接力棒代代相傳,63載誠心守護烈士墓園,譜寫了一曲忠義守信的贊。這就是第三屆全國道德模範劉延寶的故事。爺爺堅持了20年,父親堅持了33年,而他也堅持至今。幾年前,劉延寶突患腦血栓,導致右肢癱瘓,並且喪失了語言能力。兒子劉增龍主動承擔了守墓責任,繼續踐行著當年的承諾。這一場病,不僅花光了家裡的所有積蓄,而且背上了外債。為了還債,劉延寶的妻子趙本芬拖著瘦弱的身體,去建築工地當一天只有10元收入的小工。有人出主意:「日子這么難熬,你們一家看烈士墓又看了這么多年,給上頭說說,興許能給點補助。」劉延寶拚命搖頭,嗯嗯啊啊地大聲嚷嚷,臉漲得通紅。從此,再沒有人提這話。 【人物二】王文彬:85歲老漢63年守護烈士墓 王文彬是河北昌黎縣汪上村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第三屆全國道德模範。他今年85歲,從親手埋葬烈士的那一天起,便擔起了一個沉甸甸的承諾:照看好烈士墓。寒來暑往,半個多世紀的光陰里,他像珍愛生命一般守護著烈士們的忠骨,傳承著不朽的精神。王文彬傾訴著內心的焦灼和期盼:「烈士墓不能沒有碑啊,村裡只有我能分辨出哪位烈士埋在哪裡,我都80多歲了,萬一哪一天我走了,烈士墓不就成了無名烈士墓?」在他的努力下,革命烈士碑終於立起來了。他說:「為了革命,戰士們死在這兒都不在乎,護他們的墓,我就是把命搭在這兒也不在乎。」 【人物三】:孫東林、孫水林:信義好兄弟 大雪紛飛的年年關,發生在武漢黃陂區孫家兄弟身上的故事極度悲傷又令人肅然起敬:在當包工頭的哥哥孫水林為趕在年前把工錢發到農民工手上,返鄉途中遭遇車禍一家五口身亡;在天津的弟弟孫東林為了完成哥哥的遺願,來不及處理哥哥的身後事,趕在臘月二十九返鄉,將33.6萬元工錢一分不少地送到60餘位農民工的手中。 典型人物:孫東林,哥哥的承諾 事跡:年2月9日(農歷臘月廿六),在京、津做建築工程的孫水林,駕車帶著妻子、三個兒女和26萬元現金從天津出發,准備趕回老家過年,同時給先期回漢的農民工們發放工錢。次日凌晨行至南蘭高速開封縣隴海鐵路橋路段時,由於路面結冰,發生重大車禍,20多輛車連環追尾,孫水林一家五口遇難。孫東林為了完成哥哥的遺願,顧不上安慰年邁的父母,在臘月二十九將工錢送到60多名農民工手中。由於哥哥的賬單多已找不到,孫東林讓農民工們憑著良心報領工錢,還貼上了自己的6.6萬元和母親的1萬元。「新年不欠舊年賬,今生不欠來生債」。孫水林、孫東林兄弟20年信守承諾,被人們譽為「信義兄弟」。 第四篇 敬業奉獻道德模範 【人物一】楊善洲:一個黨人的一輩子 一座不朽豐碑 年3月,雲南省保山原地委書記楊善洲退休了。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楊善洲婉言謝絕了按規定到昆明安家休養的厚意,說服了家人希望他回家團聚的願望,留下一句滾燙的話:「我是一個黨員,說過的話就要兌現,我要回大亮山種樹去!」 退休後的第三天他帶領召集的15個人進入山中,楊善洲的大亮山植樹造林就這樣開始了。樹苗資金不足,楊善洲就經常提個口袋下山到鎮里和縣城的大街上去撿別人吃果子後隨手扔掉的果核,放在家裡用麻袋裝好,積少成多後用馬馱上山。他說:「撿果核不出成本,省一分是一分。」 有認識他的人說:「你一個地委書記,在大街上撿果核,多不光彩。」他說:「我這么彎彎腰,林場就有苗育了。等果子成熟了,我就光彩了!」 如今,楊善洲撿回來的果核,已成為大亮山上鬱郁蔥蔥的果林。楊善洲還常背個糞箕到村寨路上撿騾馬糞豬糞,給樹苗做底肥;到垃圾箱里撿紙杯、碗裝方便麵的外殼,當營養袋,培育「百日苗」年,楊善洲在山上用砍刀修理樹杈時,一腳踩到青苔上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很多人都想,老書記可以留在山下好好休息了。可半年後,他拄著拐棍,又走進了大亮山。 有人說,何必自討苦吃? 楊善洲回答:「入黨時我們都向黨宣過誓,幹革命要干到腳直眼閉,現在任務還沒完成,我怎麼能歇下來?如果說黨人有職業病,這個病就是『自討苦吃』!」 22載辛勤耕耘,大亮山重新披上了綠裝: 5.6萬畝人工造林、1.6萬畝雜木林、多畝茶葉、50畝澳洲堅果、畝美國山核桃…… 年4月,82歲的楊善洲作出一個驚人的舉動,他把大亮山林場的經營管理權無償移交給國家。他說:「這筆財富從一開始就是國家和眾的,我只是代表他們在植樹造林。實在干不動了,我只能物歸原主。」施甸縣決定獎勵楊善洲10萬元,被他當場謝絕: 「我早就說過,自己辦林場是盡義務,不要報酬。」保山委決定給予他20萬元的特別貢獻獎。經再三勸說,他接下了。轉過身來,給保山第一中學捐出10萬元,給林場建瞭望哨捐出3萬元,給山下老百姓修建澡堂捐出3萬元。 一輩子的精神品格,用手中權力老老實實為辦事 年,保山地委建辦公大樓,第一層已經建起,這時,昌寧金華鄉發生水災。楊善洲立即趕往災區,看到老百姓受災嚴重,十分難過,回到保山,命令辦公大樓在建項目馬上停工,把資金拿來救災。有人想不通,認為可以從其他地方調動資金。楊善洲激動地說:「如果眼看著眾在受苦,我們卻安逸地坐在這么富麗堂皇的大樓里,悠閑地辦公,你不覺得有愧嗎?」 在楊善洲的心裡,對眾永遠懷著一種謙卑與敬重,他們真正是主人,他是公僕。 楊善洲說:「我就要俯首甘為孺子牛!」 楊善洲常年住在辦公室旁一間十多平方米的小屋裡,一張木桌,一張木板床,床上一個草墊子和草席;穿的總是一身發了白的灰色中山裝,夏天草鞋,冬天膠鞋;喜歡抽煙,還捨不得抽紙煙,天天一包煙葉子一支煙斗帶在身邊。他走到哪裡,誰也看不出他是個大幹部,曾經鬧出幾次去賓館開會被服務員擋在門外的笑話。 【人物二】何祥美:中國槍王,三棲精兵 何祥美,年出生,現為某部士官,精通狙擊、槍、微型等8種輕武器射擊。除了一槍斃敵的絕技外,他還擁有跳傘、飛行、潛水等專業技能等級證書,具備特種爆破、深海潛水、懸崖攀登、傘機降等30多種作戰本領。經過9年軍營磨礪,何祥美已從一個開始跑5公里都累得喘粗氣的小胖子,而搖身變為一位全能戰士。 當兵第六年,抽調了一批訓練尖子組成狙擊手集訓班。各方面素質都很優秀的何祥美幸運入選。在集訓的10個月里,何祥美每天比隊友提前半小時起床,穿沙背心跑步;練據槍,別人一個動作練20遍,他就要練上40遍。何祥美懂得:戰場上,狙擊手扣扳機的機會只有一次。若不能一槍斃敵,犧牲的就是自己。為保證據槍的穩定性,他把圓石子、彈殼放在槍管上,兩小時不能掉,掉一次加練10分鍾。兩個小時下來,他的身體已經僵硬到幾乎動不了的程度。為提高識別目標的能力,他每天盯著手錶秒針訓練,做到5分鍾不眨眼,迎風迎光迎沙不流淚。為提高場景記憶能力,何祥美就強迫自己在1分鍾內判定風向、風速,目測距離和高低角,判斷現場景物。如今,他已經練出了一身"槍王"的真功夫。只需幾秒鍾,何祥美就能准確判定風向、風速,目測距離和高低角,得出射擊所需正確的修正值。全能戰士。「對一名戰士來說,就是要超越前人、超越對手,使自己的能力素質適應未來戰爭要求。」「當兵就當能打得贏的兵。」何祥美用艱苦訓練、驚人意志又先後通過跳傘訓練、潛水訓練。從此,這只"陸上猛虎"兼"空中獵鷹"搖身一變又成了一條"水裡蛟龍"。 面對兩次退役,家裡人需要他,很多大對他提供了豐厚待遇的聘用條件,但何祥美毅然選擇留在部隊。「沒有國,哪有家?身為一名戰士,就要為履行使命去奉獻。」何祥美告訴記者,他愛自己的父母,也懂得離開就能過上更舒適安逸的生活。但部隊多年的教育使他更加明白,軍隊是為保衛國家而存在的,沒有軍人的奉獻就沒有國家的安寧。 在他看來,榮譽從來就屬於光榮的集體,屬於每一個人。年5月,連隊跳傘訓練結束後組織評功評獎,戰友們紛紛推薦何祥美榮立三等功,全連53人,他得了52票。哪知何祥美當場站起來說:「指導員,這個功我不能要,功勞屬於大家。」最終,在他的建議下,連隊經過重新研究,給另一位班長記了功。這之後,他又兩次讓功,在部隊傳為佳話。 何祥美成了「槍王」、「三棲精兵」後,多次代表部隊參加重大演練和匯報演示活動,次次出色完成任務,贏得了廣泛贊譽。面對掌聲喝彩、榮譽名利,何祥美沒有陶醉,也沒有鬆懈,而是以此為動力,更加刻苦地訓練、更加自覺地付出,積極回報組織的關心與厚愛。。 年,何祥美先後兩次赴京參加重要頒獎活動。其間,他在和「英雄」、「試飛英雄」李中華等英模學習交流的過程中,主動找差距、思不足,積極學精神、強責任。回到連隊後,他以更高的標准給自己制定了新的學習訓練目標。堅持理論學習爭一流,軍事訓練鉚著勁,臟活累活沖在前。戰友們都說:「何祥美沒有變,還是原來的何祥美。」 【人物三】沈浩:永遠留在小崗的「第一書記」 年2月,沈浩被安徽省委組織部、省財政廳選派到小崗村擔任村黨委第一書記。從省城合肥到小崗農村,從省直機關到基層一線,沈浩的內心不能說沒有反差。來了就要有貢獻,這是沈浩的樸素想法。修路——沈浩幹了來小崗的第一件大事。修路的日子,沈浩天天泡在工地上,和大家一起撒石子、扛水泥、拌砂漿。村裡人嘆服:這個沈書記人實在,不是來圖虛名的。行動往往勝過千言萬語。沈浩常說,「跟老百姓面對面,不如和大家肩並肩。」3個多月後,路修好了。一算賬,整整省了20萬元,還加修了兩條水泥岔道。全村勞動力每人掙了多元工錢。 不久,沈浩又幹了一件大事——保護村集體財產。屬於村集體的20多間屋被幾戶人家強占。沈浩不怕難,敢碰硬,苦口婆心勸說不通,就通過法律途徑解決。釘子戶終於被拔掉了,村民們對沈浩刮目相看。 熟悉沈浩的人說,他從「城裡人」到「村裡人」的角色轉變很快:冬天,穿上村裡5塊錢的老棉鞋;誰家的剩茶端起來就喝,誰家的剩飯端起來就吃;抽2塊錢一包的香煙;遇見財政廳的老同事說話,也從「我們財政廳」變成了「我們小崗村」;手上長了老繭,整個人黑了,瘦了……沈浩成了全天候「村官」。他習慣坐在辦公室的沙發上和村民平起平坐商量事兒,從不坐老闆椅給人居高臨下的感覺。「坐沙發,和大家交流『零距離』,這樣老百姓才會親近你。」他住的那間十幾平方米的小屋,床頭貼著村系。大門從不上鎖,誰都能推門而入。「村裡的大事小情、百姓疾苦他都知道。」東說。 遇到重大決策,沈浩都要和「大包干」帶頭人們一起商議。如今冰封開始融化了,人心開始聚攏。 沈浩帶領小崗村的村民開始邁向致富的道路,年春節前,26戶住比較困難的農民都住進了平方米的兩層樓。當三年任職期滿時,面對全村按下的挽留他的紅手印,沈浩決定留下來,在小崗村他又是盡職盡責地工作三年。然而,第二個三年任期又要到了。面對老母親需要照顧、家庭需要他擔當,他還是選擇留在小崗村了。他知道他還有很多要為村民辦的事情。年11月5日沈浩因勞累過度,犧牲在工作崗位上。

『捌』 孫東林的事件經過

2010年2月9日(農歷臘月廿六),在京、津做建築工程的孫水林,

駕車帶著妻子、三個兒女和26萬元現金從天津出發,准備趕回老家過年,同時給先期回漢的農民工們發放工錢。次日凌晨行至南蘭高速開封縣隴海鐵路橋路段時,由於路面結冰,發生重大車禍,20多輛車連環追尾,孫水林一家五口遇難。
孫東林為了完成哥哥的遺願,顧不上安慰年邁的父母,在臘月二十九將工錢送到60多名農民工手中。由於哥哥的賬單多已找不到,孫東林讓農民工們憑著良心報領工錢,還貼上了自己的6.6萬元和母親的1萬元。「新年不欠舊年賬,今生不欠來生債」,孫水林、孫東林兄弟20年信守承諾,被人們譽為「信義兄弟」。
2010年2月24日,湖北省總工會授予兄弟倆「湖北省五一勞動獎章」;3月3日,湖北省文明委授予二人「湖北省道德模範特別獎」;3月26日,全國總工會授予兄弟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9月,兄弟倆入選「中國好人榜」;今年1月8日,人民網「責任中國」評選委員會授予孫水林、孫東林兄弟及其母親「2010年度十大責任公民」;1月15日,湖南衛視攜手網路娛樂舉辦的2010年度沸點頒獎典禮,授予兄弟倆「最給力網路民星」。
孫水林、孫東林同志二十年如一日,勤儉自強、勤勞致富,從最初的打工者成為帶領群眾致富的經營者,始終將誠實守信作為人生准則,以生死接力的壯舉恪守和踐行了「新年不欠舊年薪,今生不欠來生債」的約定和承諾。「信義兄弟」是荊楚兒女的優秀代表,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傳承者,是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踐行者,是和諧社會建設的推動者。省委、省政府決定,在全省深入開展向孫水林、孫東林同志學習活動,號召全省廣大幹部群眾認真學習他們誠信大義的優秀品格、知榮明理的高尚情操、奉獻社會的責任自覺和崇尚和諧的大愛情懷,以實際行動推動誠信湖北建設。
全省各地、各部門、社會各界要充分認識開展向孫水林、孫東林同志學習活動的重大意義,把學習「信義兄弟」先進事跡同踐行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結合起來,同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質結合起來,精心組織,大力引導,運用多種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要找准「信義兄弟」崇高精神與幹部群眾所思所想的契合點,增進共識、形成共鳴,因勢利導、示範引導,用「信義兄弟」的先進事跡和崇高精神教育人、感化人、影響人、提高人。要重在聯系實際、講求實效,引導廣大幹部群眾將堅守誠信、知榮明恥融入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之中,從愛崗敬業、奉獻社會做起,努力把崇尚先進、學習先進轉化為立足本職崗位、做好實際工作的自覺行動,為促進湖北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玖』 河南中醫葯大學在哪裡

一、河南中醫葯大學在哪裡

河南中醫葯大學地址在河南省鄭州市中原中路233號,該校是全國建校較早的高等中醫葯院校之一,是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國家中醫葯管理局共建高校。

二、河南中醫葯大學介紹

河南中醫葯大學創建於1958年,是全國建校較早的高等中醫葯院校之一,前身是1955年在開封創辦的河南省中醫進修學校。學校位於省會鄭州,現有4個校區,分別為龍子湖校區、東明路校區、人民路校區、東風路校區,佔地面積1594.94畝。是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國家中醫葯管理局共建高校、國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高校、教育部中國政府獎學金生培養高校、博士學位授權單位、省級文明單位,是河南省中醫葯人才培養、科技創新、醫療及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的龍頭和中心。2016年3月1日,教育部正式發文,將我校更名為河南中醫葯大學。

50多年來,學校已由單一的中醫葯學科發展為醫、理、管、工、文等多學科協調發展,涵蓋本科、研究生(博士、碩士)、留學生、繼續教育等多個培養類別的綜合性中醫葯大學。現設有基礎醫學院、葯學院、第一臨床醫學院、第二臨床醫學院、骨傷學院、第三臨床醫學院、針灸推拿學院、護理學院、康復醫學院、人文學院、外語學院、信息技術學院、軟體職業技術學院、國際教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研部、體育教研部、職業技能培訓鑒定中心等18個院(部、中心)。學校面向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及港澳台、海外招生,現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9000餘人,其中研究生1500餘人,留學生50人。

學校大力實施「人才興校」戰略,打造了一支實力雄厚的人才隊伍。現有教職工1462人,專任教師1019人。碩士生導師441人,其中博士生導師66人。有國醫大師4人,國家*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1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入選3人,省特聘教授6人,「雙聘院士」1人,聘請了44位國內外著名學者為我校終身教授、首席教授、兼職教授及客座教授;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36人、享受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4人,中原學者2人,省優秀專家33人,河南中醫事業終身成就獎獲得者20人,省名中醫31人,省傑出專業技術人才1人,河南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8人,全國老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教師57人,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和河南省跨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27人、廳級學術技術帶頭人70人、全國中葯特色技術傳承人才培養對象15人、省高校青年骨幹教師資助對象87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等項目獲得者104人。先後有20多人次獲全國「模範教師」、「優秀教師」、「師德建設先進個人」等殊榮;140餘人次被評為省「優秀教師」、「師德建設先進個人」、「勞動模範」和「教育教學先進工作者」。

不斷加強學科、專業建設,全面提升教學水平。現設有中醫學、針灸推拿學、中西醫臨床醫學、預防醫學、護理學、康復治療學、醫學檢驗技術、醫學影像技術、應用心理學、中葯學、葯學、中葯資源與開發、葯物制劑、中葯制葯、制葯工程、生物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市場營銷、公共事業管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文化產業管理、英語、漢語國際教育、軟體工程等24個本科專業和1個應用心理學第二學位專業。現有國家中醫葯管理局中醫葯重點學科24個;河南省優勢特色學科1個,河南省重點學科一級學科8個、二級學科2個。有4個國家級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2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7個省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1個國家級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2個國家級卓越醫生(中醫)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1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10個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8個省級高等學校優秀教學團隊、7個省級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省級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18門省級精品課程、9門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7門省級精品視頻公開課、4門省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等。

高度重視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校現有中醫學、中葯學兩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涵蓋14個二級學科;有中醫學、中葯學、中西醫結合、葯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等7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涵蓋57個二級學科(含4個自主設置目錄外二級學科);有中醫、中葯學、護理、翻譯、工程(制葯工程)等5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2003年被教育部批准為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工作單位;2013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中醫學、中葯學兩個一級學科獲得博士學位授權;2014年9月,首屆博士研究生順利招生。

學校下設3所集教學、醫療、科研為一體的直屬附屬醫院,中醫醫療、教學、科研隊伍實力雄厚,具有完善的教學輔助體系。已為全省乃至全國培訓各類人員1.66餘萬人次,促進了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的提升;有國家級重點專科(專病)35個、省級重點專科23個。學校有8所非直屬附屬醫院(洛陽正骨醫院、鄭州市中醫院、安陽市中醫院、開封市中醫院、濮陽市中醫院、鄭州市大腸肛門病醫院、洛陽市第一中醫院、鄭州人民醫院),共計129個教學實習基地。圖書館各類圖書159.9萬冊,中外文期刊1704種,館藏的中醫線裝古籍文獻尤為豐富,收藏量居全國中醫葯院校前列。

堅持教學與科研並重。學校現有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國家科普教育基地、河南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博士後科研流動站、3個河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等大型研究平台,擁有3個國家中醫葯管理局重點研究室,6個國家中醫葯管理局三級實驗室,1個河南省協同創新中心,2個河南省重點實驗室,3個河南省工程技術中心,1個河南省工程實驗室,1個河南省科普教育基地,1個河南省眾創空間,3個河南省高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河南省高校重點學科開放實驗室,3個鄭州市重點實驗室。學校建設有6大公共科研平台,75個校級研究所(中心)和13個校級研究室。學校有分析測試中心、葯效毒理實驗中心、中醫葯分子生物實驗中心、病理實驗中心、動物實驗中心、醫學免疫學重點實驗室等6大公共科研平台及中醫內科重點學科開放實驗室。加強了對重大疑難疾病、傳染病、中醫方葯的理論和應用研究以及河南地道葯材標准化、現代化研究,通過大量的科學研究工作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近5年來,學校共承擔科研項目1942項,其中「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大新葯創制科技專項、國家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軟科學等國家級項目109項,省部級項目311項,廳局級項目1522項,累計承擔科研項目計劃經費15341.06萬元。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省部級科研獎勵93項;獲得國家授權專利347項,其中授權發明專利203項;發表學術論文10602篇,被SCI、EI、ISTP等收錄1216篇;出版學術專著(譯著)、教材(主編)共528部。

學校主辦有《中醫學報》和《河南中醫》兩種學術期刊,國內外公開發行,均為科技部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教育部中國高校優秀期刊、中國高校特色期刊,國家中醫葯管理局全國中醫葯優秀期刊,美國烏利希期刊指南收錄期刊。《中醫學報》還躋身中國核心學術期刊行列,連續四屆被評為河南省自然科學類一級期刊、河南省高等學校優秀學報、教育部中國高校科技期刊優秀團隊,並且成為美國化學文摘收錄期刊、波蘭《哥白尼索引》來源期刊。

學校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逾30年。目前與世界近50所大學、科研與醫療機構、企業等廣泛開展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醫療服務、產品研發等多方面的合作與交流。通過項目帶動促進中醫葯文化與技術引進來與走出去雙向並重,形成了顯著的特色和優勢。

大力開展校地、校企合作,全方位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在盧氏、濟源、西峽等地建有14個中葯材規范化種植示範基地,承擔全省30多個、70餘萬畝中葯材規范化種植基地的技術指導任務,帶動了近30萬葯農致富。與宛西制葯、羚銳制葯、輔仁葯業、太龍葯業、濟人葯業柘城縣人民醫院等多家企事業單位開展了合作,增強了辦學活力;與濟源市、新鄉市、信陽市新縣、焦作市、靈寶市、南陽市、禹州市、許昌市人民政府等簽訂了校地合作協議,在人才培養、醫院建設與醫療服務、中醫葯資源開發、中醫葯產業等方面開展合作,成效顯著。

學校秉承「厚德博學,承古拓新」校訓,凸顯「立德鑄魂,德術兼備」育人理念,為社會培養各類中醫葯人才9萬余名。畢業生中涌現出了一批在全國有重要影響的科學家、名醫大家、企業家、管理專家等。涌現出了以首屆「全國道德模範」、「中國大學生十大年度人物」王一碩和「全國三好學生標兵」、「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白雲蘋等為代表的感動中原、唱響全國的優秀大學生先進群體,展示了我校良好的育人成果,在河南省高校德育評估中獲「優秀」等次。

『拾』 2011全國道德模範及相關事跡, 2011中原道德模範及相關事跡

第一篇 助人為樂道德模範
【人物一】郭明義:把幸福給你:「雷鋒傳人」郭明義30年的愛心之旅
郭明義是遼寧鞍鋼集團有一位普通工人,他只是鐵礦管理人員,妻子是醫院高級護士,本來家庭生活並不困難,但為了幫助別人,全家人過著清貧的生活。在他不到40平方米的家中,沒有一件像樣的傢具,就連上大學放假回家的女兒也只能住在臨時搭的床上。他15年裡每天提前2小時上班,16年間為失學兒童、受災群眾捐款12萬元,20年來55次無償獻血,挽救數十人的生命。他常對妻子說,同那些特困家庭相比我們還算富裕,盡我們所能去幫助他們,會活得充實而快樂!
【人物一】王文珍:沒有硝煙戰場上的"提燈女神" 廢墟中救出"芭蕾女孩"
海軍總醫院護理部總護士長王文珍入伍33年來,一直奮戰在一線臨床護理崗位,始終用親情溫暖病人,用真情服務病人,用博愛幫助病人,被患者譽為「和諧天使」。她先後榮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受到各級表彰嘉獎23次,2008年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2009年榮獲第42屆國際南丁格爾獎。
在2003年抗擊非典這場沒有硝煙的戰斗中,海軍總醫院是北京地區最早收治非典患者的醫療單位之一,急診科作為主戰場,王文珍第一個請戰:「不管這種病有多大的傳染性,只要病人來了,我先上!」王文珍把年輕護士朱宗紅換出了隔離病房——當時才23歲的小朱還沒結婚,還沒體會過做妻子和母親的感覺,「風華正茂的年紀,不能讓她們有危險。」汶川地震抗震救災中,王文珍總是安排年輕的護士和自己搭檔——除了工作上的需要,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和年長護士搭班,年輕護士內心會比較踏實。
王文珍在一線護理崗位工作了30年,養成了早上班、晚下班的習慣,她輪休時也會到科里看看,為有事的護士頂班,給加班的同志送一份熱飯。她當了16年護士長,16個春節在急診值班,把團聚的機會讓給年輕的護士。
急診患者病情急、難、險、重,病人情緒容易暴躁,對醫護人員發「無名火」。對此,王文珍說:「對待病人要用心去體諒,要用愛去包容!」
路上看見舉牌乞討飯錢的學生氣小姑娘,王文珍走過去,又折回來,往她手裡塞十塊錢——「很多人說好多乞討的人是騙子,我想一個乾乾凈凈的小女孩,如果不是遇到難處的話,是不會做出這種事的」。
【人物三】阿尼帕:阿尼帕媽媽的幸福生活:一口「團圓鍋」4個民族19個娃
一位維吾爾族母親,除了自己親生的9個兒女,還含辛茹苦地收養了漢、回、維吾爾、哈薩克4個民族的10個孤兒,如今這個大家庭已有維吾爾、漢、回、哈薩克、塔塔爾、烏茲別克6個民族的180多口人。她就是72歲的青河縣青河鎮居民阿尼帕•阿力馬洪。阿尼帕心裡明白,在當時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多一張嘴就意味著多一份生活的艱難。但是她和丈夫在以後又陸續收養了不同民族的孤兒,撫養的孩子卻增加到了19個。
為給一家20多口人做飯,她專門買了一口直徑1.2米的鐵鍋,被稱作「團圓鍋」。在孩子們的記憶中,生活雖然苦,但從沒餓過肚子。阿尼帕媽媽總是做好飯後就離鍋遠遠的,一碗稀稀的奶茶,撒一把麥粒就是她的一頓飯。她下了班就去打土坯賣錢,還去幫別人宰牛宰羊,就為了得到一些牛羊雜碎,改善一家大小的生活。她對收養孩子比親生孩子還親,而她最小的親生女兒上初中時還沒穿過一件新衣裳。 阿尼帕夫婦的目標不僅僅是讓孩子們能吃飽,還要讓孩子們有學上。家裡用不起電燈,阿尼帕就用破棉絮搓成條,做成小油燈,19個孩子們就在這一盞盞跳動的燈光下讀書學習,上完了小學、中學。孩子們沒有一個因為家裡貧窮而輟學。
每到逢年過節,是阿尼帕老媽媽最快樂的時候,因為這時,全家老小都能聚到一起。在阿尼帕媽媽的眼中,這些孩子從來沒有民族之分,「他們都是我的孩子,都是我的血脈,我們是一個和諧的大家庭!」
【第二篇 見義勇為道德模範
【人物一】:英雄戰士邰忠利:最後一躍鑄就了壯美的永恆
2005年12月邰忠利從內蒙古參軍。2006年、2007年,他連續兩年被評為優秀士兵;2008年被評為團「古驛精兵」;2009年7月被省軍區表彰為「優秀共青團員」。在軍事訓練、邊防執勤、執行重大任務中,他總是沖鋒在前,不斷躍進。
2009年8月9日下午4時,村民張文禮不小心滑落江中,此時此刻,作為連隊代理排長的邰忠利聽到呼救聲,最先沖向呼叫地點。 為節省時間,他邊跑邊脫掉上衣,蹬掉鞋子,趕到張文禮的落水地點後,毫不猶豫地一個飛躍,縱身入水救人。就在張文禮生死一線之際,邰忠利趕到他身後,奮力將他推向岸邊。 當另兩名戰士趕到現場,拉住張文禮時,邰忠利卻已因精疲力竭,被捲入漩渦之中…… 為搶救邰忠利,部隊迅速展開搜尋。不到半小時,所有漁民都聞訊趕了過來。9戶漁民的11條漁船從早到晚進行拉網式搜尋,一干就是6天! 邰忠利的壯舉,感動了對岸的俄軍。他們破例放寬中國漁船搜救的范圍,還出動巡邏艇、軍犬進行搜救。8月15日,在下游134公里處的俄方岸邊,俄軍搜救人員首先發現了邰忠利的遺體並交給中方。整理烈士事跡的時候,人們發現,他從軍3年多來,救人壯舉已經是第5次了。2011年的元宵節。一群士兵聚集在黑龍江畔,在一塊寫有「邰忠利烈士犧牲地」的石碑前,灑上一杯酒,獻上一束花 。他們在紀念自己的英雄戰友。
【人物二】:王茂華、譚良才:「英雄翁婿」火海中勇救六名兒童
2010年3月21日下午2時45分,袁州區慈化鎮伯塘村馬路邊的一棟普通民房突發大火,屋內有7名兒童。當日正值星期天,伯塘中學青年教師王茂華與岳父譚良才剛從外面回來,看到鄰居家直冒濃煙,連麵包車都來不及熄火,就飛奔過去。王茂華率先沖進火海,兩手一抱,將一個5歲的男孩和一個3歲的男孩抱出門外。而此時,被濃煙和火星直逼的另外幾個小孩也被嚇哭了。屋內連續發出兩聲巨大的響聲。他沒有辦法再停下來,循著哭聲,他再次沖進濃煙滾滾的火海,摸到了2個孩子的頭,抱起來就往外沖。「裡面還有孩子,裡面還有孩子!」沖出來的王茂華告訴正往裡沖的岳父譚良才。譚良才二話沒說便沖進屋內。王茂華急喘幾口氣,又再一次沖進火海。就在王茂華和譚良才抱著最後一個孩子往外沖時,大火引燃了屋角的液化氣罐,「砰」的一聲巨響,一團熊熊火焰直逼王茂華和譚良才,一股巨浪將他們沖出屋外。7個孩子已經被救出,其中鄰居家2歲女孩受傷較重,其他6個孩子安然無恙,王茂華和譚良才兩人卻被嚴重燒傷,體無完膚。燒傷面積一個達96%,一個達85%,經搶救無效,王茂華最終離開人世。火海救人1年後,2011年3月21日,王茂華烈士的遺孀譚長華和父親譚良才將110.61萬元群眾捐款捐贈給慈化鎮光榮敬老院修建「英雄樓」。
王茂華當年讀初二的班主任丁洪亮老師說,當年王茂華家庭非常貧窮,他是以年級第三名的好成績分到他班上。他經常看到王茂華在熄燈之後,還在學校走廊里看書。有一次,王茂華意外摔斷了骨頭,請假一個多月在家修養。在沒有老師教、完全自學的情況下,王茂華期末考試卻拿了年級第一。為了盡早走上社會,王茂華初中畢業以優異的成績考進宜春師范,在叔叔的全力支持下完成了三年中專學業。2004年,他通過參加招聘考試,成為伯塘中學的一名正式教師。2005年7月,他通過自學考試,在宜春學院大專畢業;2009年10月,他完成本科論文答辯,取得宜春學院漢語言文學學士學位。
【人物三】甘占恩:見義勇為少年郎
2010年8月15日,在家幹完農活的甘占恩和堂兄甘占祥,同伴劉得明、王建祥等4人到鄰村玩耍。不料王建祥掉入一個深約2.6米的水潭,當時在他身邊的劉得明立即跳入水中救人,但沒有成功。甘占恩隨後跳入水中救人,他用肩膀將在水中撲騰的王建祥頂出水面,又奮力將王建祥推向潭邊,可不熟悉水性的他在嗆了幾口水後,沉入了水底。這時,不遠處的甘占祥也跑過來跳入水中,他在水下先摸到了靠近潭邊的王建祥。王建祥得救了。得知甘占恩仍在水中,甘占祥又多次潛入水中尋找,最後力氣耗盡了,也沒有找到甘占恩。兩個多小時後,當村民們終於將甘占恩打撈上來時,他早已停止了呼吸。甘占恩的父親甘生輝說:「恩恩很小的時候就知道幫家裡干農活了,還跟母親學會了做飯。就在出事的前一天,我們從西寧打完工回到家時,他已經和好了面,買了西紅柿、甘藍,預備給我們揪面片……」 甘占恩走了,然而,他救人的事跡早已傳開,越來越多的人被他見義勇為的事跡震撼著,被年僅15歲的生命深深感動著。
【人物十】吳菊萍:最是那一接的愛與美
2011年7月2日下午1點半,在杭州濱江區的一住宅小區,一個2歲女童突然從10樓墜落, 剎那間,剛好路過的吳菊萍毫不猶豫沖過去,徒手抱接了一下女孩,自己的左臂瞬間被巨大的沖擊力撞成粉碎性骨折。但是,由於她奮不顧身的這一接,女孩妞妞稚嫩的生命得救了。也因此她被網友稱為「最美媽媽」。
同事們也問過吳菊萍:「你怎麼知道你能接得住妞妞啊?」吳菊萍說,生過孩子,就知道養一個孩子有多不容易,知道孩子對一個家來說意味著什麼,「所以看著孩子掉下來,總要接接看」。
7年前,吳菊萍進了阿里巴巴品控部,一直工作至今。同事們說,吳菊萍的確挺把別人的事當自己的事。她幾乎每天都是部門第一個到辦公室的人。到了之後會幫同事的電腦開機,這樣大家到了之後可以直接用電腦。
第三篇 誠實守信道德模範
【人物一】劉延寶:一家四代守烈士墓63年
承君一諾,必守終生。為了「俺能行」的諾言,祖孫四代人不管世事如何變遷,把守墓接力棒代代相傳,63載誠心守護烈士墓園,譜寫了一曲忠義守信的贊歌。這就是第三屆全國道德模範劉延寶的故事。爺爺堅持了20年,父親堅持了33年,而他也堅持至今。幾年前,劉延寶突患腦血栓,導致右肢癱瘓,並且喪失了語言能力。兒子劉增龍主動承擔了守墓責任,繼續踐行著當年的承諾。這一場病,不僅花光了家裡的所有積蓄,而且背上了外債。為了還債,劉延寶的妻子趙本芬拖著瘦弱的身體,去建築工地當一天只有10元收入的小工。有人出主意:「日子這么難熬,你們一家看烈士墓又看了這么多年,給上頭說說,興許能給點補助。」劉延寶拚命搖頭,嗯嗯啊啊地大聲嚷嚷,臉漲得通紅。從此,再沒有人提這話。
【人物二】王文彬:85歲老漢63年守護烈士墓
王文彬是河北昌黎縣汪上村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第三屆全國道德模範。他今年85歲,從親手埋葬烈士的那一天起,便擔起了一個沉甸甸的承諾:照看好烈士墓。寒來暑往,半個多世紀的光陰里,他像珍愛生命一般守護著烈士們的忠骨,傳承著不朽的精神。王文彬傾訴著內心的焦灼和期盼:「烈士墓不能沒有碑啊,村裡只有我能分辨出哪位烈士埋在哪裡,我都80多歲了,萬一哪一天我走了,烈士墓不就成了無名烈士墓?」在他的努力下,革命烈士碑終於立起來了。他說:「為了革命,戰士們死在這兒都不在乎,護他們的墓,我就是把命搭在這兒也不在乎。」
【人物三】:孫東林、孫水林:信義好兄弟
大雪紛飛的2010年年關,發生在武漢市黃陂區孫家兄弟身上的故事極度悲傷又令人肅然起敬:在北京當包工頭的哥哥孫水林為趕在年前把工錢發到農民工手上,返鄉途中遭遇車禍一家五口身亡;在天津的弟弟孫東林為了完成哥哥的遺願,來不及處理哥哥的身後事,趕在臘月二十九返鄉,將33.6萬元工錢一分不少地送到60餘位農民工的手中。
典型人物:孫東林,哥哥的承諾
事跡:2010年2月9日(農歷臘月廿六),在京、津做建築工程的孫水林,駕車帶著妻子、三個兒女和26萬元現金從天津出發,准備趕回老家過年,同時給先期回漢的農民工們發放工錢。次日凌晨行至南蘭高速開封縣隴海鐵路橋路段時,由於路面結冰,發生重大車禍,20多輛車連環追尾,孫水林一家五口遇難。孫東林為了完成哥哥的遺願,顧不上安慰年邁的父母,在臘月二十九將工錢送到60多名農民工手中。由於哥哥的賬單多已找不到,孫東林讓農民工們憑著良心報領工錢,還貼上了自己的6.6萬元和母親的1萬元。「新年不欠舊年賬,今生不欠來生債」。孫水林、孫東林兄弟20年信守承諾,被人們譽為「信義兄弟」。
第四篇 敬業奉獻道德模範
【人物一】楊善洲:一個共產黨人的一輩子 一座不朽豐碑
1988年3月,雲南省保山市原地委書記楊善洲退休了。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楊善洲婉言謝絕了按規定到昆明安家休養的厚意,說服了家人希望他回家團聚的願望,留下一句滾燙的話:「我是一個共產黨員,說過的話就要兌現,我要回大亮山種樹去!」 退休後的第三天他帶領召集的15個人進入山中,楊善洲的大亮山植樹造林就這樣開始了。買樹苗資金不足,楊善洲就經常提個口袋下山到鎮里和縣城的大街上去撿別人吃果子後隨手扔掉的果核,放在家裡用麻袋裝好,積少成多後用馬馱上山。他說:「撿果核不出成本,省一分是一分。」 有認識他的人說:「你一個地委書記,在大街上撿果核,多不光彩。」他說:「我這么彎彎腰,林場就有苗育了。等果子成熟了,我就光彩了!」 如今,楊善洲撿回來的果核,已成為大亮山上鬱郁蔥蔥的果林。楊善洲還常背個糞箕到村寨路上撿騾馬糞豬糞,給樹苗做底肥;到垃圾箱里撿紙杯、碗裝方便麵的外殼,當營養袋,培育「百日苗」1999年,楊善洲在山上用砍刀修理樹杈時,一腳踩到青苔上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很多人都想,老書記可以留在山下好好休息了。可半年後,他拄著拐棍,又走進了大亮山。 有人說,何必自討苦吃? 楊善洲回答:「入黨時我們都向黨宣過誓,幹革命要干到腳直眼閉,現在任務還沒完成,我怎麼能歇下來?如果說共產黨人有職業病,這個病就是『自討苦吃』!」
22載辛勤耕耘,大亮山重新披上了綠裝: 5.6萬畝人工造林、1.6萬畝雜木林、700多畝茶葉、50畝澳洲堅果、100畝美國山核桃……
2009年4月,82歲的楊善洲作出一個驚人的舉動,他把大亮山林場的經營管理權無償移交給國家。他說:「這筆財富從一開始就是國家和群眾的,我只是代表他們在植樹造林。實在干不動了,我只能物歸原主。」施甸縣政府決定獎勵楊善洲10萬元,被他當場謝絕: 「我早就說過,自己辦林場是盡義務,不要報酬。」保山市委市政府決定給予他20萬元的特別貢獻獎。經再三勸說,他接下了。轉過身來,給保山第一中學捐出10萬元,給林場建瞭望哨捐出3萬元,給山下老百姓修建澡堂捐出3萬元。
一輩子的精神品格,用手中權力老老實實為人民辦事
1985年,保山地委建辦公大樓,第一層已經建起,這時,昌寧金華鄉發生水災。楊善洲立即趕往災區,看到老百姓受災嚴重,十分難過,回到保山,命令辦公大樓在建項目馬上停工,把資金拿來救災。有人想不通,認為可以從其他地方調動資金。楊善洲激動地說:「如果眼看著人民群眾在受苦,我們卻安逸地坐在這么富麗堂皇的大樓里,悠閑地辦公,你不覺得有愧嗎?」 在楊善洲的心裡,對人民群眾永遠懷著一種謙卑與敬重,他們真正是主人,他是公僕。 楊善洲說:「我就要俯首甘為孺子牛!」
楊善洲常年住在辦公室旁一間十多平方米的小屋裡,一張木桌,一張木板床,床上一個草墊子和草席;穿的總是一身發了白的灰色中山裝,夏天草鞋,冬天膠鞋;喜歡抽煙,還捨不得抽紙煙,天天一包煙葉子一支煙斗帶在身邊。他走到哪裡,誰也看不出他是個大幹部,曾經鬧出幾次去賓館開會被服務員擋在門外的笑話。
【人物二】何祥美:中國槍王,三棲精兵
何祥美,1981年出生,現為南京軍區某部士官,精通狙擊步槍、匕首槍、微型沖鋒槍等8種輕武器射擊。除了一槍斃敵的絕技外,他還擁有跳傘、飛行、潛水等專業技能等級證書,具備特種爆破、深海潛水、懸崖攀登、傘機降等30多種作戰本領。經過9年軍營磨礪,何祥美已從一個開始跑5公里都累得喘粗氣的小胖子,而搖身變為一位全能戰士。
當兵第六年,南京軍區抽調了一批訓練尖子組成狙擊手集訓班。各方面素質都很優秀的何祥美幸運入選。在集訓的10個月里,何祥美每天比隊友提前半小時起床,穿沙背心跑步;練據槍,別人一個動作練20遍,他就要練上40遍。何祥美懂得:戰場上,狙擊手扣扳機的機會只有一次。若不能一槍斃敵,犧牲的就是自己。為保證據槍的穩定性,他把圓石子、彈殼放在槍管上,兩小時不能掉,掉一次加練10分鍾。兩個小時下來,他的身體已經僵硬到幾乎動不了的程度。為提高識別目標的能力,他每天盯著手錶秒針訓練,做到5分鍾不眨眼,迎風迎光迎沙不流淚。為提高場景記憶能力,何祥美就強迫自己在1分鍾內判定風向、風速,目測距離和高低角,判斷現場景物。如今,他已經練出了一身"槍王"的真功夫。只需幾秒鍾,何祥美就能准確判定風向、風速,目測距離和高低角,得出射擊所需正確的修正值。全能戰士。「對一名戰士來說,就是要超越前人、超越對手,使自己的能力素質適應未來戰爭要求。」「當兵就當能打得贏的兵。」何祥美用艱苦訓練、驚人意志又先後通過跳傘訓練、潛水訓練。從此,這只"陸上猛虎"兼"空中獵鷹"搖身一變又成了一條"水裡蛟龍"。
面對兩次退役,家裡人需要他,很多大公司對他提供了豐厚待遇的聘用條件,但何祥美毅然選擇留在部隊。「沒有國,哪有家?身為一名戰士,就要為履行使命去奉獻。」何祥美告訴記者,他愛自己的父母,也懂得離開就能過上更舒適安逸的生活。但部隊多年的教育使他更加明白,軍隊是為保衛國家而存在的,沒有軍人的奉獻就沒有國家的安寧。
在他看來,榮譽從來就屬於光榮的集體,屬於每一個人。2004年5月,連隊跳傘訓練結束後組織評功評獎,戰友們紛紛推薦何祥美榮立三等功,全連53人,他得了52票。哪知何祥美當場站起來說:「指導員,這個功我不能要,功勞屬於大家。」最終,在他的建議下,連隊經過重新研究,給另一位班長記了功。這之後,他又兩次讓功,在部隊傳為佳話。
何祥美成了「槍王」、「三棲精兵」後,多次代表部隊參加重大演練和匯報演示活動,次次出色完成任務,贏得了廣泛贊譽。面對掌聲喝彩、榮譽名利,何祥美沒有陶醉,也沒有鬆懈,而是以此為動力,更加刻苦地訓練、更加自覺地付出,積極回報組織的關心與厚愛。。 2008年,何祥美先後兩次赴京參加重要頒獎活動。其間,他在和「航天英雄」楊利偉、「試飛英雄」李中華等英模學習交流的過程中,主動找差距、思不足,積極學精神、強責任。回到連隊後,他以更高的標准給自己制定了新的學習訓練目標。堅持理論學習爭一流,軍事訓練鉚著勁,臟活累活沖在前。戰友們都說:「何祥美沒有變,還是原來的何祥美。」
【人物三】沈浩:永遠留在小崗的「第一書記」
2004年2月,沈浩被安徽省委組織部、省財政廳選派到小崗村擔任村黨委第一書記。從省城合肥到小崗農村,從省直機關到基層一線,沈浩的內心不能說沒有反差。來了就要有貢獻,這是沈浩的樸素想法。修路——沈浩幹了來小崗的第一件大事。修路的日子,沈浩天天泡在工地上,和大家一起撒石子、扛水泥、拌砂漿。村裡人嘆服:這個沈書記人實在,不是來圖虛名的。行動往往勝過千言萬語。沈浩常說,「跟老百姓面對面,不如和大家肩並肩。」3個多月後,路修好了。一算賬,整整省了20萬元,還加修了兩條水泥岔道。全村勞動力每人掙了1000多元工錢。 不久,沈浩又幹了一件大事——保護村集體財產。屬於村集體的20多間房屋被幾戶人家強占。沈浩不怕難,敢碰硬,苦口婆心勸說不通,就通過法律途徑解決。釘子戶終於被拔掉了,村民們對沈浩刮目相看。
熟悉沈浩的人說,他從「城裡人」到「村裡人」的角色轉變很快:冬天,穿上村裡5塊錢買的老棉鞋;誰家的剩茶端起來就喝,誰家的剩飯端起來就吃;抽2塊錢一包的香煙;遇見財政廳的老同事說話,也從「我們財政廳」變成了「我們小崗村」;手上長了老繭,整個人黑了,瘦了……沈浩成了全天候「村官」。他習慣坐在辦公室的沙發上和村民平起平坐商量事兒,從不坐老闆椅給人居高臨下的感覺。「坐沙發,和大家交流『零距離』,這樣老百姓才會親近你。」他住的那間十幾平方米的小屋,床頭貼著村民聯系電話。大門從不上鎖,誰都能推門而入。「村裡的大事小情、百姓疾苦他都知道。」房東說。
遇到重大決策,沈浩都要和「大包干」帶頭人們一起商議。如今冰封開始融化了,人心開始聚攏。 沈浩帶領小崗村的村民開始邁向致富的道路,2006年春節前,26戶住房比較困難的農民都住進了160平方米的兩層樓房。當三年任職期滿時,面對全村按下的挽留他的紅手印,沈浩決定留下來,在小崗村他又是盡職盡責地工作三年。然而,第二個三年任期又要到了。面對老母親需要照顧、家庭需要他擔當,他還是選擇留在小崗村了。他知道他還有很多要為村民辦的事情。2009年11月5日沈浩因勞累過度,犧牲在工作崗位上。

熱點內容
婚姻法司法解釋三朔及力 發布:2025-01-19 03:02:21 瀏覽:542
法治文化研究院 發布:2025-01-19 02:54:05 瀏覽:110
口頭協議有視頻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9 02:40:15 瀏覽:107
保安勞動法無法保證 發布:2025-01-19 02:05:21 瀏覽:315
民法典與與生態環境 發布:2025-01-19 01:21:19 瀏覽:439
中國合同法起草 發布:2025-01-19 01:08:06 瀏覽:180
法律與道德的案例 發布:2025-01-18 23:50:09 瀏覽:277
違反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8 23:45:42 瀏覽:414
刑法什麼罪名 發布:2025-01-18 22:44:36 瀏覽:570
依規章行事 發布:2025-01-18 22:20:52 瀏覽: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