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計劃2015
①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立法條例(2015修正)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規范地方立法活動,健全地方立法制度,提高地方立法質量,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促進法治湖北建設,根據憲法、地方組織法、立法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省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修改、廢止地方性法規,批准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通過的地方性法規和自治州、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自治條例、單行條例,以及相關立法活動,適用本條例。第三條地方立法應當遵循立法法規定的基本原則,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從本省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出發,在法律規定的許可權范圍內進行。第四條制定省本級地方性法規的范圍:
(一)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需要根據本省的實際情況作具體規定的;
(二)適應本省經濟社會發展和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或者屬於地方性事務,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規的。
設區的市、自治州制定地方性法規的范圍按照立法法的規定執行。
制定地方性法規,對上位法已經明確規定的內容,一般不作重復性規定。第五條規定本行政區域內特別重大事項的地方性法規,應當由省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其他地方性法規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以下簡稱常務委員會)制定。在省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常務委員會可以對省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不得同該法規的基本原則相抵觸,補充和修改情況應當向省人民代表大會報告。第六條省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應當加強對立法工作的組織協調,發揮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
常務委員會應當加強對設區的市、自治州、自治縣立法工作的指導。第二章立法准備第一節立法規劃和立法計劃第七條常務委員會應當編制本屆任期內的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
設區的市、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編制立法規劃和立法計劃,應當徵求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意見,並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第八條國家機關、政黨、團體、組織以及公民都可以向常務委員會提出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建議和意見。
常務委員會編制立法規劃和立法計劃,應當分別徵求省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省高級人民法院、省人民檢察院以及有關人民團體、社會組織的立法建議,並向社會公開徵集立法建議。
立法建議應當採用書面形式,並附有立法依據和主要內容等。第九條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根據專門委員會、省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機構以及有關方面的立法建議,統一研究、協調論證,提出立法規劃草案和立法計劃草案,提請常務委員會主任會議審議通過。第十條省人民代表大會專門委員會(以下簡稱專門委員會)、省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有關人民團體、社會組織應當認真組織實施立法規劃和立法計劃。未能按時提請審議的,提案人應當向主任會議報告並說明情況。
立法規劃和立法計劃在執行過程中需要作適當調整的,由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根據專門委員會和有關方面的建議,提出方案,報主任會議審定。第十一條常務委員會應當向省人民代表大會報告實施立法規劃和立法計劃的情況。第二節法規草案的起草第十二條向省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常務委員會提出法規案,由提案人組織起草法規草案。
有關專門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以及有關方面應當提前參與法規草案起草工作,了解情況,提出意見;綜合性、全局性、基礎性的重要法規草案,由有關專門委員會或者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組織起草。
專業性較強的法規草案,可以組織或者委託有關專家、教學科研單位、社會組織起草。第十三條起草法規草案,應當深入調查研究,廣泛徵求意見。涉及行政管理的法規草案,應當徵求利益相關方的意見;涉及多個行政管理部門的,應當徵求相關部門的意見。法規草案的起草單位應當主動向有關專門委員會和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報告起草工作情況。第三章立法程序第一節省人民代表大會立法程序第十四條省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團可以向省人民代表大會提出法規案,由省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審議。
常務委員會、省人民政府、專門委員會可以向省人民代表大會提出法規案,由主席團決定提交大會審議,或者先交有關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報告,再由主席團審議決定提交大會審議。
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十人以上聯名,可以向省人民代表大會提出法規案,由主席團決定是否列入會議議程,或者先交有關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是否列入會議議程的意見,再決定是否列入會議議程。
專門委員會審議法規案的時候,可以邀請提案人列席會議,發表意見。
② 地方立法條例起草和說明
《條例(草案)》是具有綜合性、全局性、基礎性的程序性法規,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地方立法條例起草和說明,希望大家喜歡!
地方立法條例的起草
第一章總 則
第一條為了規范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立法活動,健全地方立法制度,提高立法質量,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的規定,結合達州市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修改和廢止地方性法規,市人民政府規章的備案審查,適用本條例。
第三條堅持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省級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維護國家法制的統一。
第四條地方立法應當發揚民主,體現人民意志,從實際出發,突出地方特色,保障人民通過多種途徑參與立法活動。
第五條地方立法應當堅持黨的領導,發揮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加強對立法工作的組織協調。
第二章 地方立法許可權
第六條 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對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
第七條 法律對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八條 規定本行政區域特別重大事項的地方性法規,應當由人民代表大會通過。
第九條 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通過的地方性法規須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施行。
第三章 地方立法准備
第十條 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每屆第一年度制定本屆任期內的立法規劃;根據立法規劃制定年度立法計劃。
第十一條 制定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應當向社會公開徵集立法選題和立法建議。
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組織以及公民可以向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制定、修改或者廢止地方性法規的建議。
第十二條 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機構負責編制立法規劃草案和年度立法計劃草案。
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機構研究討論立法規劃草案和年度立法計劃草案,應當邀請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市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機構、有關部門和專家參加,發表意見。
第十三條 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由主任會議通過,印發常務委員會會議,並向社會公布。
第十四條 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機構按照常務委員會的要求,督促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的落實。若有特殊情況需要調整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的,由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機構提出調整意見,報請主任會議決定。
第十五條 市人民政府年度立法計劃應當與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相銜接。
市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機構編制立法計劃應當徵求市人民代表大會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和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的意見,並在每年年底前將下一年度立法計劃以書面形式報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第十六條市人民代表大會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應當提前參與有關方面的法律草案起草工作;綜合性、全局性、基礎性的重要法律草案,可以由有關的專門委員會或者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組織起草。
專業性較強的法律草案,可以吸收相關領域的專家參與起草工作,或者委託有關專家、教學科研單位、社會組織起草。
由市人民代表大會有關的專門委員會或者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牽頭起草的地方性法規草案,市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主動參與,積極配合。
第十七條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應當深入調查研究,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對法規草案規范的主要問題進行論證,並符合立法技術規范。
第十八條法規案在提請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審議前,應當按下列規定完成徵求意見和協調工作:
(一)對法規草案涉及的部門所屬單位之間的不同意見,由該部門組織協調;
(二)對市級有關部門、縣(區)或者上級國家機關的不同意見,屬行政管理范圍的,由市人民政府組織協調;
(三)對市人民政府、市中級人民法院、市人民檢察院和有關組織之間以及市人民代表大會各專門委員會之間、縣(區)人大會之間的不同意見,由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會議組織協調。
(四)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修改和廢止地方性法規,應當在市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常務委員會審議表決三十日前,征詢省人民代表大會法制委員會、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及法制工作機構的意見。
第十九條 提請市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常務委員會審議的法規案,提案人應當提供參考資料,參考資料應當載明以下內容:
(一)制定法規的主要依據文本;
(二)行政許可審批、收費、行政強制措施和行政處罰等的依據和理由;
(三)法規草案中可能引起爭議的問題或分歧較大的問題及其說明;
(四)其他參考資料等。
第四章市人民代表大會立法程序
第二十條市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團可以向市人民代表大會提出地方性法規案(以下簡稱法規案),由市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審議。
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市人民政府、市人民代表大會各專門委員會可以向市人民代表大會提出法規案,由主席團決定列入會議議程。
第二十一條一個代表團或者十名以上的代表聯名,可以向市人民代表大會提出法規案,由主席團決定是否列入會議議程,或者先交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是否列入會議議程的意見,再由主席團決定是否列入會議議程。不列入會議議程的,應當向提案人說明。
專門委員會審議的時候,可以邀請提案人列席會議,發表意見。
第二十二條在市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市人民政府、市人民代表大會各專門委員會提出的法規案,應當由市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經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後,決定提請市人民代表大會審議,由常務委員會向大會全體會議作說明,或者由提案人向大會全體會議作說明。
第二十三條常務委員會決定提請市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審議的法規案,常務委員會辦公室應當在會議舉行一個月前將法規草案印發給代表。
第二十四條列入市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議程的法規案,大會全體會議聽取常務委員會或提案人的說明後,由各代表團進行審議。
各代表團審議法規案時,提案人應當派人聽取意見,回答詢問;根據代表團的要求,有關機關、組織應當派人介紹情況。
第二十五條列入市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議程的法規案,由有關的專門委員會進行審議,向主席團提出審議意見,並印發會議。
第二十六條列入市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議程的法規案,由法制委員會根據各代表團和有關專門委員會的審議意見,對法規案進行統一審議,向主席團提出審議結果報告和法規草案修改稿,對重要的不同意見應當在審議結果報告中予以說明,經主席團會議審議通過後,印發會議。
第二十七條列入市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議程的法規案,必要時,主席團常務主席可以召開各代表團團長會議,就法規案中的重大問題聽取各代表團的審議意見;也可以就法規案中重大的專門性問題,召集代表團推選的有關代表進行討論,並將討論的情況和意見向主席團報告。
第二十八條列入市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議程的法規案,在交付表決前,提案人要求撤回的,應當說明理由,經主席團同意,並向大會報告,對該法規案的審議即行終止。
第二十九條法規案在審議中有重大問題需進一步研究的,經主席團提出,由大會全體會議決定,可以授權常務委員會根據代表的意見進行審議,提出修改方案,提請市人民代表大會下次會議審議決定;也可以授權常務委員會根據代表意見進行審議,做出決定,並將審議情況向市人民代表大會下次會議報告。
第三十條法規草案修改稿經各代表團審議,由法制委員會根據各代表團的審議意見進行修改,提出法規草案表決稿,由主席團提請大會全體會議表決,由全體代表的過半數通過。
第三十一條市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法規,經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請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由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布公告予以公布。
第五章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立法程序
第三十二條主任會議可以向常務委員會提出法規案,由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
市人民政府、市人民代表大會各專門委員會,可以向常務委員會提出法規案,由主任會議決定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或者先交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報告,再決定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如果主任會議認為法規案有重大問題需進一步研究,可以建議提案人修改完善後再向常務委員會提出。
第三十三條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五人以上聯名,可以向常務委員會提出法規案,由主任會議決定是否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或者先交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是否列入會議議程的意見,再決定是否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不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應當向常務委員會會議報告或者向提案人說明。
第三十四條法規案在報請常務委員會主任會議決定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一個月前,起草單位應當向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報送法規案文本及相關資料。
第三十五條 提請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的法規案,應於常務委員會會議舉行的十五日前報送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並附法規草案文本和說明及有關資料。
第三十六條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規案,除特殊情況外,常務委員會辦公室應當在會議舉行的七日前將法規草案印發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
第三十七條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規案,一般應當經三次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後再交付表決。
常務委員會會議第一次審議法規案,在全體會議上聽取提案人的說明和有關專門委員會的意見,由分組會議進行初步審議。
常務委員會會議第二次審議法規案,在全體會議上聽取法制委員會關於法規草案修改情況和主要問題的匯報,由分組會議進一步審議。
常務委員會會議第三次審議法規案,法制委員會應提出法規草案審議結果的報告及法規草案修改稿,由分組會議進行審議。
常務委員會審議法規案時,根據需要,可以召開聯組會議,對法規草案中的主要問題進行討論。
第三十八條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規案,各方面意見比較一致的,可以經兩次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後交付表決。法規案經兩次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即交付表決的,由法制委員會提請主任會議在常務委員會會議第一次審議期間決定。
經兩次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即交付表決的法規案,常務委員會會議第二次審議該法規案時,在全體會議上聽取法制委員會關於法規草案審議結果的報告。由分組會議對法規草案修改稿進行審議。
第三十九條 部分修改的法規案,各方面意見比較一致的,也可以經一次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即交付表決,由提案人在常務委員會全體會議上作說明,有關專門委員會的審議意見印發常務委員會會議。經常務委員會分組會議審議後,法制委員會根據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有關專門委員會的審議意見和各方面提出的意見,提出書面審議結果的報告和修正案草案表決稿。
第四十條常務委員會分組會議審議法規案時,提案人應當派人聽取意見,回答詢問。根據小組的要求,有關機關、組織應當派人介紹情況。
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法規案時,可以邀請其他專門委員會的成員和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列席會議,發表意見。
第四十一條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規案,由法制委員會根據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審議意見和各方面提出的意見,對法規案統一進行審議,提出審議結果的報告和法規草案修改稿,對重要的不同意見應當在審議結果報告中予以說明。對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重要審議意見沒有採納的,應當向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反饋。
法制委員會審議法規案時,可以邀請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成員列席會議,發表意見。
第四十二條專門委員會審議法規案時,應當召開全體會議,根據需要,可以要求有關機關、組織派有關負責人說明情況。
第四十三條專門委員會之間對法規草案的重要問題意見不一致時,應當向主任會議報告。
第四十四條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規案,法制委員會、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和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應當聽取各方面的意見。聽取意見可以採取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
法規案有關問題專業性較強,需要進行可行性評價的,應當召開論證會,聽取有關專家、部門和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等方面的意見。論證情況應當向常務委員會報告。
法規案有關問題存在重大意見分歧或者涉及利益關系重大調整,需要進行聽證的,應當召開聽證會,聽取有關基層和相關利益群體代表、部門、人民團體、專家、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社會有關方面的意見。聽證情況應當向常務委員會報告。
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機構應當將法規草案發送相關領域的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縣(區、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以及有關部門、組織和專家徵求意見。
第四十五條 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規案,應當在常務委員會會議後將法規草案及其起草、修改說明等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經主任會議決定不公布的除外。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的時間一般不少於三十日。徵求意見的情況應當向社會通報。
第四十六條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規案,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機構應當收集整理分組審議的意見和各方面提出的意見以及其他有關資料,分送法制委員會和有關的專門委員會,並根據需要,印發常務委員會會議。
第四十七條 擬提請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的法規案,在法制委員會提出審議結果報告前,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機構可以對法規草案中主要制度規范的可行性、法規出台時機、法規實施的社會效果和可能出現的問題等進行評估。評估情況由法制委員會在審議結果報告中予以說明。評估報告印發常務委員會會議。
第四十八條 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規案,在交付表決前,提案人要求撤回的,應當說明理由,經主任會議同意,並向常務委員會報告,對該法規案的審議即行終止。
第四十九條 法規草案修改稿經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由法制委員會根據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的審議意見進行修改,提出法規草案表決稿,由主任會議提請常務委員會全體會議表決,由常務委員會全體組成人員的過半數通過。
法規草案表決稿交付常務委員會會議表決前,主任會議根據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的情況,可以決定將個別意見分歧較大的重要條款提請常務委員會會議單獨表決。
單獨表決的條款經常務委員會會議表決後,主任會議根據單獨表決的情況,可以決定將法規草案表決稿交付表決,也可以決定暫不付表決,交法制委員會和有關的專門委員會進一步審議。
第五十條 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的法規案,因各方面對制定該法規的必要性、可行性等重大問題存在較大意見分歧擱置審議滿兩年的,或者因暫不付表決經過兩年沒有再次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審議的,由主任會議向常務委員會報告,該法規案終止審議。
第五十一條常務委員會通過的法規案,經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請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由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布公告予以公布。
第六章 市政府規章備案審查
第五十二條 市人民政府發布的規章應當在公布後的三十日內報送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第五十三條 報送備案的文件,應當包括備案報告、規章正式文本和說明等文件,並附有關法律、法規、規章等制定依據。
第五十四條 各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認為市人民政府發布的規章同憲法、法律、法規的規定相抵觸的,可以向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書面提出進行審查的要求,由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機構分送有關的專門委員會進行審查、提出意見。
前款規定以外的其它國家機關和社會團體、企業事業組織以及公民認為市人民政府發布的規章同憲法、法律、法規的規定相抵觸的,可以向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書面提出進行審查的建議,由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機構進行研究,必要時,送有關的專門委員會進行審查、提出意見。
第五十五條 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和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可以對報送備案的市人民政府發布的規章進行主動審查。
第五十六條 市人民代表大會各專門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在審查、研究中認為市人民政府發布的規章同憲法、法律、法規相抵觸的,可以向制定機關提出書面審查意見、研究意見;也可以由法制委員會與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召開聯合審查會議,要求制定機關到會說明情況,再向制定機關提出書面審查意見。制定機關應當在兩個月內提出是否修改的意見,並向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機構和有關的專門委員會或者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反饋。
第五十七條 市人民代表大會法制委員會、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根據第五十六條規定,向制定機關提出審查意見、研究意見,制定機關按照所提意見對其發布的規章進行修改或者廢止的,審查終止。
第五十八條 市人民代表大會法制委員會、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經審查、研究認為市人民政府發布的規章同憲法、法律、法規相抵觸而制定機關不予修改的,應當向主任會議提出予以撤銷的議案、建議,由主任會議決定提請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
第五十九條 市人民代表大會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和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應當按照規定要求,將審查、研究情況向提出審查建議的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組織以及公民反饋,並可以向社會公開。
第七章附 則
第六十一條市人民代表大會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可以組織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專家學者、執法部門等對法規中的重要制度進行立法後評估。評估情況應當向常務委員會報告。
第六十二條 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布的法規公告,應當載明該法規的制定機關、通過和施行的日期,並及時在《達州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報》、《達州日報》以及中國人大網、達州人大網上刊載。
在《達州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報》上刊登的法規文本為標准文本。
第六十三條本條例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地方立法條例起草的說明
一、制定地方立法條例的必要性
2015年11月,市人大會報請同意後,正式向省人大會提出請求依法確定我市開始行使地方立法權的申請。2015年12月3日,省第十二屆人大會第十九次會議決定,我市等13個市州開始行使地方立法權,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我市的地方立法工作剛剛起步,如何立法,如何樹立依法立法、為民立法、科學立法的理念,如何保障地方性法規的質量等等,都迫切要求我市先出台涉及地方立法程序、立法工作機制等方面的地方立法條例。因而,出台我市人大及其會地方立法條例,對於從程序上規范我市立法活動,完善立法體制,提高立法質量和立法效率,推動實施法治達州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地方立法條例草案的起草過程
按照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要求和市人大會的工作部署,法制委員會從2015年6月份就開始著手研究起草我市地方立法程序規定。為保證地方性法規的質量,起草小組認真學習研究了立法法、四川省地方立法條例草案,參照立法法和有關省、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相關程序,結合我市具體情況,草擬了體例框架和具體內容。草案形成後,已經第20次秘書長會議和第87次主任會議討論後,法制委員會又對相關意見和建議進行了認真的分析和研究,對一些爭議性問題請示了省人大法工委,形成了目前的《條例(草案)》。
三、條例(草案)主要內容和需要說明的幾個問題
(一)關於《條例(草案)》的框架和基本內容
《條例(草案)》共七章六十三條。第一章《總則》共五條,主要規定立法宗旨和依據、調整的范圍,應當遵守的基本原則和要求。第二章《地方立法許可權》共四條,主要規定地方立法的許可權范圍、人民代表大會立法許可權。第三章《地方立法准備》共十條,主要規定了立法規劃和計劃制定、草案起草、意見徵求和協調。第四章《市人民代表大會立法程序》共十二條,主要規定市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地方性法規的程序,包括法規案的提出、審議、表決和報批與公布。第五章《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立法程序》共二十條,主要規定市人大會制定地方性法規的程序,同樣包括法規案的提出、審議、表決和報批與公布。第六章《市政府規章備案審查》共八條,主要規定地方政府規章報備時限、文件要求、審查處理、處理情況公布。第七章《附則》共三條,主要規定地方性法規後評估工作、公布辦法、施行日期。
(二)關於會審議地方性法規案的審制
根據立法法的規定,全國人大會審議法律案一般應當經三次會會議審議後再交付表決,在各方面意見比較一致的情況下,可以經兩次會會議審議後交付表決,對於部分修改的,各方面意見比較一致的,也可以經一次會會議審議後交付表決。作為初次行使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市,為確保法規質量,保障會組成人員有充分的時間對法規案進行審議,《條例(草案)》採用的是三審制為主,對於調整事項較為單一或者部分修改,各方面意見比較一致的,也可以經一次會會議審議後交付表決(第三十七、三十八、三十九條)。同時,為使會組成人員能在第一次會會議審議時就能充分的發表意見,《條例(草案)》第三十五條還規定,向會提出法規案,應當在會會議舉行的十五日前就報送法規草案,以此來保障會組成人員能盡早獲悉法規案相關材料,有充裕的時間進行調查研究。
(三)關於發揮人大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
為進一步加強市人大及其會對立法工作的組織協調和統籌安排,《條例(草案)》對立法規劃與計劃提出、草案起草、徵求意見、協調、論證等工作進行了具體規定(第五、第十至十八條)。
(四)關於地方性法規的批准和公布
根據立法法第七十二條的規定,設區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須報省、自治區的人大會批准後施行。對此,《條例(草案)》也作出了明確規定,我市人民代表大會和常務委員會審議通過的地方性法規須報經省人大會批准,由市人大會公布後施行(第九條)。
③ 立法計劃分為一類立法項目和二類立法項目,有什麼區別
一類項目是指當年必須提請常委會審議的項目,屬於指令性計劃;
二類項目是指已經啟動法規調研起草工作,條件成熟也可以提請本年度審議的項目,屬於指導性計劃。
④ 本溪市人民政府地方性法規草案和規章制定程序規定(2015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促進立法工作科學化、規范化、公開化,提高制定地方性法規和規章質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以下簡稱《立法法》)、國務院《規章制定程序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和《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等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本規定所稱地方性法規,是指本溪市人民政府提請本溪市人民代表大會(以下稱市人大)或其常務委員會(以下稱市人大常委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本規定所稱規章,是指本溪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第三條地方性法規草案的申請立項、調研、起草、提請審議等工作適用本規定。規章的立項、調研、起草、審核、決定、公布、備案、解釋、清理等工作適用本規定。第四條地方性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做出規定:
(一)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和省地方性法規授權規定的;
(二)為保證憲法、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和省地方性法規在本市實施的;
(三)國家和省尚未立法,本市實際工作需要的。第五條規章可以就下列事項做出規定:
(一)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規定需要制定規章的事項;
(二)屬於本市的具體行政管理的事項。第六條擬定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規章應當遵循《立法法》、《條例》確定的立法原則,符合憲法及法律、法規的規定。在經濟立法方面,應遵循世界貿易組織規則,適應市場經濟規律要求。從本市實際需要出發,科學合理地規定國家行政機關的權力與責任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與義務。
沒有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依據,地方政府規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范。第七條市政府法制辦公室是市政府法制工作的綜合辦事機構,在市政府擬定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規章方面,負責下列工作:
(一)編制年度地方性法規草案的立法計劃,報請市政府批准後,擬定向市人大常委會提出的立法議案;
(二)編制年度規章立法計劃,報市政府批准後組織實施;
(三)代市政府起草或者組織有關部門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和規章;
(四)對地方性法規草案和規章進行審查、調研論證和項目效益分析;
(五)在審查地方性法規草案和規章過程中,徵求有關部門意見並依法做出處理;
(六)規章備案、解釋、清理工作;
(七)對發布施行的規章定期進行評價;
(八)在擬定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規章過程中的其他有關具體工作。第八條市政府各行政管理部門是擬定地方性法規草案和規章的工作部門,在立法過程中負有下列責任:
(一)提出年度立法計劃申請;
(二)按照市政府批準的立法計劃起草立法文本;
(三)徵求相關部門意見,並根據市政府法制辦公室的要求進行論證、調研和修改;
(四)起草地方性法規和規章說明材料,並按要求分別向市人大常委會和市政府報告;
(五)根據市政府統一安排,對本部門起草生效的規章定期進行清理。第九條擬定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規章所需經費,應當列入本部門財政預算。第二章立項第十條確定立法計劃要堅持少而精的原則,立法重點放在有利於本溪經濟發展、解決重大社會問題以及維護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等方面,嚴格控制一般性立法。第十一條地方性法規擬定計劃和規章制定計劃,由市政府法制辦公室在徵求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基礎上每年編制一次。
應當制定地方性法規但條件尚不成熟的,因行政管理迫切需要,可以先制定地方政府規章。規章實施滿兩年需要繼續實施規章所規定的行政措施的,應當提請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其常務委員會制定地方性法規。第十二條市政府各有關部門、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立法意向的,應在每年11月30日前填寫《立法建議書》(包括法規或者規章的名稱、起草部門、制定目的、制定依據、項目效益評價報告及其他主要事項)。各部門提出立法申請的,應由本部門主要負責人簽字並加蓋部門公章報分管市長同意後,由市政府法制辦公室審核匯總。第十三條編制立法計劃實行公開化制度。市政府法制辦公室編制年度立法計劃前,應當在報紙、廣播電台、電視台等新聞媒體廣泛徵求立法建議。
⑤ 農業部立法工作規定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 為規范農業部立法工作,保證立法質量,根據《立法法》、《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規章制定程序條例》和《法規規章備案條例》,制定本規定。第二條 本規定所稱立法工作包括:
(一)農業部起草法律草案、行政法規草案的工作;
(二)農業部制定部門規章的工作;
(三)農業部參與的農業立法工作;
(四)其他與農業立法有關的工作。第三條 立法工作應當遵循《立法法》、《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規章制定程序條例》確立的立法原則,符合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第四條 產業政策與法規司歸口管理和協調部內立法工作,各司局依照本規定負責有關立法工作。第二章立法計劃第五條 農業部於每年年底編制下一年度的規章制定工作計劃,由產業政策與法規司負責組織實施。第六條 各司局根據工作需要,提出主管業務范圍內下一年度規章制定的立項申請,並於每年10月31日前報送產業政策與法規司。
立項申請應當對立法的必要性、立法依據、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擬確立的主要制度、進展情況和進度安排等作出說明。第七條 產業政策與法規司根據有關司局報送的立項申請和實際工作需要,經綜合平衡後,擬訂農業部年度規章制定工作計劃,報部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後執行。
年度規章制定工作計劃應當明確立法項目名稱、主要內容、起草單位等內容。第八條 規章制定工作應當依照年度規章制定工作計劃進行。年度規章制定工作計劃在執行中確需調整的,經產業政策與法規司提出,報部領導同意。第九條 農業部根據需要,編制指導性農業立法五年規劃的工作,參照本章的規定進行。
農業部根據全國人大有關部門和國務院的要求,提出法律的立法建議和行政法規的立項申請的工作,參照本章的規定進行。第三章起草第十條 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的起草,由提出立法建議或立項申請的司局負責。
重要法律、行政法規和綜合性規章的起草工作,由產業政策與法規司負責或者組織有關司局共同辦理。
起草法律、行政法規,應當成立起草小組;起草規章,必要時也應當成立起草小組。第十一條 起草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一般應當對立法目的、依據、適用(調整)范圍、主管機關、主要內容、法律責任或處罰辦法、名詞界定(定義)、施行日期等作出規定。
起草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應當考慮原有相關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的規定。需要廢止相關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或其部分條款的,應當在草案中予以明確。第十二條 起草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應當深入調查研究,總結實踐經驗,並根據具體情況,採取書面徵求意見、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和向社會公布等形式廣泛聽取有關機關、組織和公民的意見。第十三條 起草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涉及國務院其他部門的職責或者與國務院其他部門關系緊密的,或者涉及部內相關司局業務的,應當徵求其他部門或相關司局的意見,充分協商,達成一致。協商不成的,應當說明情況和理由。第十四條 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草案經起草司局負責人簽字後, 報送產業政策與法規司審查。涉及其他司局業務的,應當會簽有關司局。第十五條 起草司局報送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草案時,應當同時報送立法說明和其他有關材料。
立法說明應當對立法的必要性、起草過程、規定的主要措施、有關方面的意見等情況作出說明。
其他有關材料主要包括匯總的意見、聽證會筆錄、調研報告、國內外有關立法資料等。第四章審查第十六條 產業政策與法規司對起草司局報送的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草案,應當從以下方面進行審查:
(一)是否符合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和國家的方針政策;
(二)是否與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協調、銜接;
(三)是否正確處理有關機關、組織和公民對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草案主要問題的意見;
(四)是否符合立法技術要求;
(五)需要審查的其他內容。第十七條 報送審查的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草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產業政策與法規司可以緩辦或者退回起草司局:
(一)草案中規定的主要制度和措施尚不成熟的;
(二)國務院其他部門或部內相關司局對草案中規定的主要制度存在較大爭議,起草司局未與國務院其他部門或部內相關司局協商的;
(三)不符合本規定第十四條和第十五條規定的。
⑥ 立法法的具體內容
2000年3月1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根據2015年3月1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的決定》修正。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規范立法活動,健全國家立法制度,提高立法質量,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保障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制定、修改和廢止,適用本法。
國務院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的制定、修改和廢止,依照本法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三條 立法應當遵循憲法的基本原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堅持改革開放。
第四條 立法應當依照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
第五條 立法應當體現人民的意志,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堅持立法公開,保障人民通過多種途徑參與立法活動。
第六條 立法應當從實際出發,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科學合理地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與義務、國家機關的權力與責任。
法律規范應當明確、具體,具有針對性和可執行性。
第二章
法律
第一節 立法許可權
第七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
第八條 下列事項只能制定法律:
(一)國家主權的事項;
(二)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產生、組織和職權;
(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特別行政區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四)犯罪和刑罰;
(五)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
(六)稅種的設立、稅率的確定和稅收徵收管理等稅收基本制度;
(七)對非國有財產的徵收、徵用;
(八)民事基本制度;
(九)基本經濟制度以及財政、海關、金融和外貿的基本制度;
(十)訴訟和仲裁製度;
(十一)必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項。
第九條 本法第八條規定的事項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有權作出決定,授權國務院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對其中的部分事項先制定行政法規,但是有關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司法制度等事項除外。
第十條 授權決定應當明確授權的目的、事項、范圍、期限以及被授權機關實施授權決定應當遵循的原則等。
授權的期限不得超過五年,但是授權決定另有規定的除外。
被授權機關應當在授權期限屆滿的六個月以前,向授權機關報告授權決定實施的情況,並提出是否需要制定有關法律的意見;需要繼續授權的,可以提出相關意見,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決定。
第十一條 授權立法事項,經過實踐檢驗,制定法律的條件成熟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及時制定法律。法律制定後,相應立法事項的授權終止。
第十二條 被授權機關應當嚴格按照授權決定行使被授予的權力。
被授權機關不得將被授予的權力轉授給其他機關。
第十三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根據改革發展的需要,決定就行政管理等領域的特定事項授權在一定期限內在部分地方暫時調整或者暫時停止適用法律的部分規定。
第二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立法程序
第十四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團可以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法律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審議。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各專門委員會,可以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團決定列入會議議程。
第十五條 一個代表團或者三十名以上的代表聯名,可以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團決定是否列入會議議程,或者先交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是否列入會議議程的意見,再決定是否列入會議議程。
專門委員會審議的時候,可以邀請提案人列席會議,發表意見。
第十六條 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的法律案,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可以先向常務委員會提出,經常務委員會會議依照本法第二章第三節規定的有關程序審議後,決定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由常務委員會向大會全體會議作說明,或者由提案人向大會全體會議作說明。
常務委員會依照前款規定審議法律案,應當通過多種形式徵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意見,並將有關情況予以反饋;專門委員會和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進行立法調研,可以邀請有關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參加。
第十七條 常務委員會決定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審議的法律案,應當在會議舉行的一個月前將法律草案發給代表。
第十八條 列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大會全體會議聽取提案人的說明後,由各代表團進行審議。
各代表團審議法律案時,提案人應當派人聽取意見,回答詢問。
各代表團審議法律案時,根據代表團的要求,有關機關、組織應當派人介紹情況。
第十九條 列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由有關的專門委員會進行審議,向主席團提出審議意見,並印發會議。
第二十條 列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各代表團和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審議意見,對法律案進行統一審議,向主席團提出審議結果報告和法律草案修改稿,對重要的不同意見應當在審議結果報告中予以說明,經主席團會議審議通過後,印發會議。
第二十一條 列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必要時,主席團常務主席可以召開各代表團團長會議,就法律案中的重大問題聽取各代表團的審議意見,進行討論,並將討論的情況和意見向主席團報告。
主席團常務主席也可以就法律案中的重大的專門性問題,召集代表團推選的有關代表進行討論,並將討論的情況和意見向主席團報告。
第二十二條 列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在交付表決前,提案人要求撤回的,應當說明理由,經主席團同意,並向大會報告,對該法律案的審議即行終止。
第二十三條 法律案在審議中有重大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的,經主席團提出,由大會全體會議決定,可以授權常務委員會根據代表的意見進一步審議,作出決定,並將決定情況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下次會議報告;也可以授權常務委員會根據代表的意見進一步審議,提出修改方案,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下次會議審議決定。
第二十四條 法律草案修改稿經各代表團審議,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各代表團的審議意見進行修改,提出法律草案表決稿,由主席團提請大會全體會議表決,由全體代表的過半數通過。
第二十五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法律由國家主席簽署主席令予以公布。
第三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立法程序
第二十六條 委員長會議可以向常務委員會提出法律案,由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
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各專門委員會,可以向常務委員會提出法律案,由委員長會議決定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或者先交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報告,再決定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如果委員長會議認為法律案有重大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可以建議提案人修改完善後再向常務委員會提出。
第二十七條 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十人以上聯名,可以向常務委員會提出法律案,由委員長會議決定是否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或者先交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是否列入會議議程的意見,再決定是否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不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應當向常務委員會會議報告或者向提案人說明。
專門委員會審議的時候,可以邀請提案人列席會議,發表意見。
第二十八條 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除特殊情況外,應當在會議舉行的七日前將法律草案發給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
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法律案時,應當邀請有關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列席會議。
第二十九條 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一般應當經三次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後再交付表決。
常務委員會會議第一次審議法律案,在全體會議上聽取提案人的說明,由分組會議進行初步審議。
常務委員會會議第二次審議法律案,在全體會議上聽取法律委員會關於法律草案修改情況和主要問題的匯報,由分組會議進一步審議。
常務委員會會議第三次審議法律案,在全體會議上聽取法律委員會關於法律草案審議結果的報告,由分組會議對法律草案修改稿進行審議。
常務委員會審議法律案時,根據需要,可以召開聯組會議或者全體會議,對法律草案中的主要問題進行討論。
第三十條 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各方面意見比較一致的,可以經兩次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後交付表決;調整事項較為單一或者部分修改的法律案,各方面的意見比較一致的,也可以經一次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即交付表決。
第三十一條 常務委員會分組會議審議法律案時,提案人應當派人聽取意見,回答詢問。
常務委員會分組會議審議法律案時,根據小組的要求,有關機關、組織應當派人介紹情況。
第三十二條 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由有關的專門委員會進行審議,提出審議意見,印發常務委員會會議。
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法律案時,可以邀請其他專門委員會的成員列席會議,發表意見。
第三十三條 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審議意見和各方面提出的意見,對法律案進行統一審議,提出修改情況的匯報或者審議結果報告和法律草案修改稿,對重要的不同意見應當在匯報或者審議結果報告中予以說明。對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審議意見沒有採納的,應當向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反饋。
法律委員會審議法律案時,應當邀請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成員列席會議,發表意見。
第三十四條 專門委員會審議法律案時,應當召開全體會議審議,根據需要,可以要求有關機關、組織派有關負責人說明情況。
第三十五條 專門委員會之間對法律草案的重要問題意見不一致時,應當向委員長會議報告。
第三十六條 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法律委員會、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和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應當聽取各方面的意見。聽取意見可以採取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
法律案有關問題專業性較強,需要進行可行性評價的,應當召開論證會,聽取有關專家、部門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等方面的意見。論證情況應當向常務委員會報告。
法律案有關問題存在重大意見分歧或者涉及利益關系重大調整,需要進行聽證的,應當召開聽證會,聽取有關基層和群體代表、部門、人民團體、專家、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社會有關方面的意見。聽證情況應當向常務委員會報告。
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應當將法律草案發送相關領域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以及有關部門、組織和專家徵求意見。
第三十七條 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應當在常務委員會會議後將法律草案及其起草、修改的說明等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但是經委員長會議決定不公布的除外。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的時間一般不少於三十日。徵求意見的情況應當向社會通報。
第三十八條 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應當收集整理分組審議的意見和各方面提出的意見以及其他有關資料,分送法律委員會和有關的專門委員會,並根據需要,印發常務委員會會議。
第三十九條 擬提請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的法律案,在法律委員會提出審議結果報告前,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可以對法律草案中主要制度規范的可行性、法律出台時機、法律實施的社會效果和可能出現的問題等進行評估。評估情況由法律委員會在審議結果報告中予以說明。
第四十條 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在交付表決前,提案人要求撤回的,應當說明理由,經委員長會議同意,並向常務委員會報告,對該法律案的審議即行終止。
第四十一條 法律草案修改稿經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的審議意見進行修改,提出法律草案表決稿,由委員長會議提請常務委員會全體會議表決,由常務委員會全體組成人員的過半數通過。
法律草案表決稿交付常務委員會會議表決前,委員長會議根據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的情況,可以決定將個別意見分歧較大的重要條款提請常務委員會會議單獨表決。
單獨表決的條款經常務委員會會議表決後,委員長會議根據單獨表決的情況,可以決定將法律草案表決稿交付表決,也可以決定暫不付表決,交法律委員會和有關的專門委員會進一步審議。
第四十二條 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的法律案,因各方面對制定該法律的必要性、可行性等重大問題存在較大意見分歧擱置審議滿兩年的,或者因暫不付表決經過兩年沒有再次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審議的,由委員長會議向常務委員會報告,該法律案終止審議。
第四十三條 對多部法律中涉及同類事項的個別條款進行修改,一並提出法律案的,經委員長會議決定,可以合並表決,也可以分別表決。
第四十四條 常務委員會通過的法律由國家主席簽署主席令予以公布。
第四節法律解釋
第四十五條 法律解釋權屬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法律有以下情況之一的,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解釋:
(一)法律的規定需要進一步明確具體含義的;
(二)法律制定後出現新的情況,需要明確適用法律依據的。
第四十六條 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各專門委員會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可以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法律解釋要求。
第四十七條 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研究擬訂法律解釋草案,由委員長會議決定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
第四十八條 法律解釋草案經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的審議意見進行審議、修改,提出法律解釋草案表決稿。
第四十九條 法律解釋草案表決稿由常務委員會全體組成人員的過半數通過,由常務委員會發布公告予以公布。
第五十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法律解釋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第五節其他規定
第五十一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加強對立法工作的組織協調,發揮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
第五十二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立法規劃、年度立法計劃等形式,加強對立法工作的統籌安排。編制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應當認真研究代表議案和建議,廣泛徵集意見,科學論證評估,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民主法治建設的需要,確定立法項目,提高立法的及時性、針對性和系統性。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由委員長會議通過並向社會公布。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負責編制立法規劃和擬訂年度立法計劃,並按照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要求,督促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的落實。
第五十三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應當提前參與有關方面的法律草案起草工作;綜合性、全局性、基礎性的重要法律草案,可以由有關的專門委員會或者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組織起草。
專業性較強的法律草案,可以吸收相關領域的專家參與起草工作,或者委託有關專家、教學科研單位、社會組織起草。
第五十四條 提出法律案,應當同時提出法律草案文本及其說明,並提供必要的參閱資料。修改法律的,還應當提交修改前後的對照文本。法律草案的說明應當包括制定或者修改法律的必要性、可行性和主要內容,以及起草過程中對重大分歧意見的協調處理情況。
第五十五條 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提出的法律案,在列入會議議程前,提案人有權撤回。
第五十六條 交付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全體會議表決未獲得通過的法律案,如果提案人認為必須制定該法律,可以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重新提出,由主席團、委員長會議決定是否列入會議議程;其中,未獲得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法律案,應當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決定。
第五十七條 法律應當明確規定施行日期。
第五十八條 簽署公布法律的主席令載明該法律的制定機關、通過和施行日期。
法律簽署公布後,及時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報和中國人大網以及在全國范圍內發行的報紙上刊載。
在常務委員會公報上刊登的法律文本為標准文本。
第五十九條 法律的修改和廢止程序,適用本章的有關規定。
法律被修改的,應當公布新的法律文本。
法律被廢止的,除由其他法律規定廢止該法律的以外,由國家主席簽署主席令予以公布。
第六十條 法律草案與其他法律相關規定不一致的,提案人應當予以說明並提出處理意見,必要時應當同時提出修改或者廢止其他法律相關規定的議案。
法律委員會和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法律案時,認為需要修改或者廢止其他法律相關規定的,應當提出處理意見。
第六十一條 法律根據內容需要,可以分編、章、節、條、款、項、目。
編、章、節、條的序號用中文數字依次表述,款不編序號,項的序號用中文數字加括弧依次表述,目的序號用阿拉伯數字依次表述。
法律標題的題注應當載明制定機關、通過日期。經過修改的法律,應當依次載明修改機關、修改日期。
第六十二條 法律規定明確要求有關國家機關對專門事項作出配套的具體規定的,有關國家機關應當自法律施行之日起一年內作出規定,法律對配套的具體規定製定期限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有關國家機關未能在期限內作出配套的具體規定的,應當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說明情況。
第六十三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可以組織對有關法律或者法律中有關規定進行立法後評估。評估情況應當向常務委員會報告。
第六十四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可以對有關具體問題的法律詢問進行研究予以答復,並報常務委員會備案。
第三章
行政法規
第六十五條 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
行政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
(一)為執行法律的規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事項;
(二)憲法第八十九條規定的國務院行政管理職權的事項。
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事項,國務院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授權決定先制定的行政法規,經過實踐檢驗,制定法律的條件成熟時,國務院應當及時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
第六十六條 國務院法制機構應當根據國家總體工作部署擬訂國務院年度立法計劃,報國務院審批。國務院年度立法計劃中的法律項目應當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相銜接。國務院法制機構應當及時跟蹤了解國務院各部門落實立法計劃的情況,加強組織協調和督促指導。
國務院有關部門認為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應當向國務院報請立項。
第六十七條 行政法規由國務院有關部門或者國務院法制機構具體負責起草,重要行政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規草案由國務院法制機構組織起草。行政法規在起草過程中,應當廣泛聽取有關機關、組織、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社會公眾的意見。聽取意見可以採取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
行政法規草案應當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但是經國務院決定不公布的除外。
第六十八條 行政法規起草工作完成後,起草單位應當將草案及其說明、各方面對草案主要問題的不同意見和其他有關資料送國務院法制機構進行審查。
國務院法制機構應當向國務院提出審查報告和草案修改稿,審查報告應當對草案主要問題作出說明。
第六十九條 行政法規的決定程序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的有關規定辦理。
第七十條 行政法規由總理簽署國務院令公布。
有關國防建設的行政法規,可以由國務院總理、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共同簽署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令公布。
第七十一條 行政法規簽署公布後,及時在國務院公報和中國政府法制信息網以及在全國范圍內發行的報紙上刊載。
在國務院公報上刊登的行政法規文本為標准文本。
第四章
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
第一節 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第七十二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
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對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法律對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設區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須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施行。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報請批準的地方性法規,應當對其合法性進行審查,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不抵觸的,應當在四個月內予以批准。
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對報請批準的設區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進行審查時,發現其同本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的規章相抵觸的,應當作出處理決定。
除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已經批準的較大的市以外,其他設區的市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具體步驟和時間,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綜合考慮本省、自治區所轄的設區的市的人口數量、地域面積、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以及立法需求、立法能力等因素確定,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
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依照本條第二款規定行使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職權。自治州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具體步驟和時間,依照前款規定確定。
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已經批準的較大的市已經制定的地方性法規,涉及本條第二款規定事項范圍以外的,繼續有效。
第七十三條 地方性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
(一)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需要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實際情況作具體規定的事項;
(二)屬於地方性事務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
除本法第八條規定的事項外,其他事項國家尚未制定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自治州根據本地方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可以先制定地方性法規。在國家制定的法律或者行政法規
⑦ 有誰知道201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工作計劃..急..知道的說一下
http://www.npc.gov.cn/npc/xinwen/lfgz/lfdt/2015-05/25/content_1936926.htm
⑧ 國務院2015立法工作計劃殘疾人教育條例預計何時出台
您好!《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教育條例》已經由國務院批准,於1994年8月23日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教育條例》是我國第一部有關殘疾人教育的專項法規,它的頒布實施,將從法律上進一步保障我國殘疾人平等受教育的權利,促進殘疾人教育事業的發展。全文如下: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保障殘疾人受教育的權利,發展殘疾人教育事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和國家有關教育的法律,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實施殘疾人教育,應當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並根據殘疾人的身心特性和需要,全面提高其素質,為殘疾人平等地參與社會生活創造條件。
第三條殘疾人教育是國家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
發展殘疾人教育事業,實行普及與提高相結合、以普及為重點的方針,著重發展義務教育 和職業教育,積極開展學前教育,逐步發展高級中等以上教育。
殘疾人教育應當根據殘疾人的殘疾類別和接受能力,採取普通教育方式或者特殊教育方式,充分發揮普通教育機構在實施殘疾人教育中的作用。
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殘疾人教育事業的領導,統籌規劃和發展殘疾人教育事業,逐步增加殘疾人教育經費,改善辦學條件。
第五條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主管全國的殘疾人教育工作。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殘疾人教育工作。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有關的殘疾人教育工作
第六條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及其地方組織應當積極促進和開展殘疾人教育工作。
第七條幼兒教育機構、各級各類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應當依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實施殘疾人教育
第八條殘疾人家庭應當幫助殘疾人接受教育。
第九條社會各界應當關心和支持殘疾人教育事業。
第二章學前教育
第十條殘疾幼兒的學前教育,通過下列機構實施:
(一) 殘疾幼兒教育機構;
(二) 普通幼兒教育機構;
(三) 殘疾兒童福利機構;
(四) 殘疾兒童康復機構;
(五) 普通小學的學前班和殘疾兒童、少年特殊教育學校的學前班。
殘疾兒童家庭應當對殘疾兒童實施學前教育。
第十一條殘疾幼兒的教育應當與保育、康復結合實施。
第十二條衛生保健機構、殘疾幼兒的學前教育機構和家庭,應當注重對殘疾幼兒的早期發現、早期康復和早期教育。
衛生保健機構、殘疾幼兒的學前教育機構應當就殘疾幼兒的早期發現、早期康復和早期教育提供咨詢、指導。
第三章義務教育
第十三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殘疾兒童、少年實行義務教育納入當地義務教育發展規劃並統籌安排實施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對實施義務教育的工作進行監督、指導、檢查,應當包括對殘疾兒童、少年實施義務教育工作的監督、指導、檢查。
第十四條適齡殘疾兒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依法使其子女或者被監護人接受義務教育。
第十五條殘疾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入學年齡和年限,應當與當地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入學年齡和年限相同;必要時,其入學年齡和在校年齡可以適當提高。
第十六條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和衛生行政部門應當組織開展適齡殘疾兒童、少年的就學咨詢,對其殘疾狀況進行鑒定,並對其接受教育的形式提出意見。
第十七條適齡殘疾兒童、少年可以根據條件,通過下列形式接受義務教育:
(一) 在普通學校隨班就讀;
(二) 在普通學校、兒童福利機構或者其他機構附設的殘疾兒童、少年特殊教育班就讀;
(三) 在殘疾兒童、少年特殊教育學校就讀。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逐步創造條件,對因身體條件不能到學校就讀的適齡殘疾兒童、少年,採取其他適當形式進行義務教育。
第十八條對經濟困難的殘疾學生,應當酌情減免雜費和其他費用。
第十九條殘疾兒童、少年特殊教育學校(班)的教育工作,應當堅持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勞動技能教育與身心補償相結合;並根據學生殘疾狀況和補償程度,實 施分類教學,有條件的學校,實施個別教學。
第二十條殘疾兒童、少年特殊教育學校(班)的課程計劃、教學大綱和教材,應當適合殘疾兒童、少年的特點殘疾兒童、少年特殊教育學校(班)的課程計劃和教學大綱由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制訂;教 材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審定。
第二十一條普通學校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招收能適應普通班學習的適齡殘疾兒童、少年就讀,並根據其學習、康復的特殊需要對其提供幫助。有條件的學校, 可以設立專門輔導教室。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加強對本行政區域內的殘疾兒童、少年隨班就讀教學工作的指導。
隨班就讀殘疾學生的義務教育,可以適用普通義務教育的課程計劃、教學大綱和教材,但是對其學習要求可以有適度彈性。
第二十二條實施義務教育的殘疾兒童、少年特殊教育學校應當根據需要,在適當階段對殘疾學生進行勞動技能教育、職業教育和職業指導。
第四章職業教育
第二十三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殘疾人職業教育納入職業教育發展的總體規劃,建立殘疾人職業教育體系,統籌安排實施。
第二十四條殘疾人職業教育,應當重點發展初等和中等職業教育,適當發展高等職業教育,開展以實用技術為主的中期、短期培訓。
第二十五條殘疾人職業教育體系由普通職業教育機構和殘疾人職業教育機構組成,以普通職業教育機構為主體。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需要,合理設置殘疾人職業教育機構。
第二十六條普通職業教育學校必須招收符合國家規定的錄取標準的殘疾人入學,普通職業培訓機構應當積極招收殘疾人入學。
第二十七條殘疾人職業教育學校和培訓機構,應當根據社會需要和殘疾人的身心特性合理設置專業,並根據教學需要和條件,發展校辦企業,辦好實習基地。
第二十八條對經濟困難的殘疾學生,應當酌情減免學費和其他費用。
第五章普通高級中等以上教育及成人教育
第二十九條普通高級中等學校、高等院校、成人教育機構必須招收符合國家規定的錄取標準的殘疾考生入學不得因其殘疾而拒絕招收。
第三十條設區的市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根據需要,可以舉辦殘疾人高級中等以上特殊教育學校(班),提高殘疾人的受教育水平。
第三十一條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應當會同廣播、電視部門,根據實際情況開設或者轉播適合殘疾人學習的專業、課程。
第三十二條殘疾人所在單位應當對本單位的殘疾人開展文化知識教育和技術培訓。
第三十三條掃除文盲教育應當包括對年滿15周歲以上的未喪失學習能力的文盲、半文盲殘疾人實施的掃盲教育。
第三十四條國家、社會鼓勵和幫助殘疾人自學成才。
第六章教師
第三十五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重視從事殘疾人教育的教師培養、培訓工作,並採取措施逐步提高他們的地位和待遇,改善他們的工作環境和條件,鼓勵教師終身從事殘疾人教育事業。
第三十六條從事殘疾人教育的教師,應當熱愛殘疾人教育事業,具有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精神,關心殘疾學生,並掌握殘疾人教育的專業知識和技能。
第三十七條國家實行殘疾人教育教師資格證書制度,具體辦法由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其他有關行政部門制定。
第三十八條殘疾人特殊教育學校舉辦單位,應當依據殘疾人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編制標准,為學校配備承擔教學、康復等工作的教師。殘疾人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編制標准,由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其他有關行政部門制定。
第三十九條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有計劃地舉辦特殊教育師范院校、專業或者在普通師范院校附設特殊教育師資班(部),培 養殘疾人教育教師。
第四十條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將殘疾人教育師資的培訓列入工作計劃,並採取設立培訓基地等形式,組織在職的殘疾人教育教師的進修提高。
第四十一條普通師范院校應當有計劃地設置殘疾人特殊教育必修課程或者選修課程,使學生掌握必要的殘疾人特殊教育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以適應對隨班就讀的 殘疾學生的教育需要。
第四十二條從事殘疾人教育的教師、職工根據國家有關規定享受殘疾人教育津貼及其他待遇。
第七章物質條件保障
第四十三條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殘疾人教育的特殊 情況,依據國務院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的指導性標准,制定本行政區域內殘疾人學校的建設標准、經費開支標准、教學儀器設備配備標准等。
第四十四條殘疾人教育經費由各級人民政府負責籌措,予以保證,並隨著教育事業費的增加而逐步增加。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可以根據需要,設立專項補助款,用於發展殘疾人教育。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用於義務教育的財政撥款和徵收的教育費附加,應當有一定比例用於發展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 第四十五條國家鼓勵社會力量舉辦殘疾人教育機構或者捐資助學。
第四十六條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對殘疾人教育機構的設置,應當統籌規劃、合理布局。
殘疾人學校的設置,由教育行政部門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審批。
第四十七條殘疾人教育機構的建設,應當適應殘疾學生學習、康復和生活的特點。
普通學校應當根據實際情況,為殘疾學生入學後的學習、生活提供便利和條件。
第四十八條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採取優惠政策和措施、支持研究、生產殘疾人教育專用儀器設備、教具、學具及其他輔助用品,扶持殘疾人 教育機構興辦和發展校辦企業或者福利企業。
第八章獎勵與處罰
第四十九條有下列事跡之一的單位和個人,由各級人民政府或者其教育行政部門給予獎勵:
(一) 在殘疾人教育教學、教學研究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
(二) 為殘疾人就學提供幫助,表現突出的;
(三) 研究、生產殘疾人教育專用儀器、設備、教具和學具,在提高殘疾人教育質量方面取得顯著成績的;
(四) 在殘疾人學校建設中取得顯著成績的;
(五) 為殘疾人教育事業做出其他重大貢獻的。
第五十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有關部門對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
(一) 拒絕招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應當招收的殘疾人入學的;
(二) 侮辱、體罰、毆打殘疾學生的;
(三) 侵佔、剋扣、挪用殘疾人教育款項的。
有前款所列第(一)項行為的,由教育行政部門責令該學校招收殘疾人入學。有前款所列第(二)項行為,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的,由公安機關給予行政處罰。有前款所列第(二)項、第(三)項行為,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九章附則
第五十一條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依照本條例制定實施辦法。
第五十二條本條例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