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飛立法
① 國家公務員法的解讀
「本法所稱公務員,是指依法履行公職,納入國家行政編制,由國家財政負擔工資福利的工作人員」。公務員法中這條的備受推敲的規定,首次明確了列入公務員范圍得同時具備三個條件:即依法履行公職,納入國家行政編制,由國家財政負擔工資福利。
這意味著,今後公務員不再局限於政府機關工作人員,將擴大至符合上述3個條件的所有工作人員。按照這個標准統計,截至2003年底,我國公務員總數為636.9萬人。
此外,公務員法還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保留了「參照管理」的形式,即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公共事務管理職能的事業單位中除工勤人員以外的工作人員,經批准參照公務員法進行管理。
公務員起草領導小組副組長、人事部副部長侯建良表示,這樣規定有利於保持各類機關幹部的整體一致性,有利於統一管理,也有利於黨政機關之間幹部的交流使用,同時也參照了國際通行做法。
關於公務員法與法官法、檢察官法、人民警察法的關系,根據立法法關於同位階法律特別法優於一般法的規定,對法官、檢察官、人民警察履行職責的特殊要求,除適用公務員法的有關規定外,仍可適用有關法律規定。
我國公務員包括下列工作人員:一 中國共產黨機關的工作人員 二人民代表大會機構的工作人員 三 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 四 政協機關的工作人員 五審判機關的工作人員 六檢察機關的工作人員 七 民主黨派機關的工作人員。 公務員法規定:服從和執行上級依法作出的決定和命令是公務員的基本義務,並規定不得拒絕執行上級依法作出的決定或者命令,是公務員的紀律。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李飛稱,這是保證令行禁止、政令暢通和機關效能的要求。與此同時,公務員法還規定,公務員執行公務時,認為上級的決定或者命令有錯誤的,可以向上級提出改正或者撤銷該決定或者命令的意見。上級不改變該決定或者命令,或者要求立即執行的,公務員應當執行該決定或者命令。執行的後果由上級負責,該公務員不承擔責任。但公務員執行明顯違法的決定或者命令的,應當依法承擔相應責任。 公務員法突出了對公務員的嚴格管理:
一是規定了嚴明的行為規則和考核、懲戒制度,規定了公務員9項基本義務、16項基本紀律,進行嚴格考核,考核的結果與職務的升降、與長工資發獎金以及辭退相掛鉤;違反紀律的要受處分。
二是規定了領導成員的引咎辭職和責令辭職制,即所謂「問責制」。
三是有嚴格的離職從業限制。公務員辭去公職或者退休的,原系領導成員的在離職3年內,其他公務員在離職兩年內,不得到與原工作單位業務直接相關的企業或者其他營利性組織任職,不得從事與原工作業務直接相關的營利性的經營活動,違反者要予以處罰。 公務員法對公務員工資制度明確規定:公務員實行國家統一的職務與職級相結合的工資制度,體現工作職責、工作能力、工作實績、資歷等因素,保持不同職務、級別之間的合理工資差距;工資包括基本工資、津貼、補貼和獎金,公務員工資應按時足額發放。
公務員法對公務員工資水平明確規定,應與國民經濟發展相協調、與社會進步相適應;並規定,國家實行工資調查制度,定期進行公務員和企業相當人員工資水平的調查比較,並將比較結果作為調整公務員工資水平的重要依據。 公務員法首次明確了機關設立聘任制公務員職位,意在滿足機關對較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的需要,同時也可降低機關用人成本,對一些社會通用性較強的事務性、輔助性工作,隨時從社會上直接招聘人員來做。此外,把聘任製作為公務員任用的補充形式,可拓寬選人、用人渠道,改善公務員隊伍結構,增強公務員制度的生機和活力。
李飛表示,聘任制主要適用於專業性較強的職位,如金融、財會、法律、信息技術等方面;輔助性職位,如書記員、資料管理員、數據錄入員和勤雜事務等方面職位。
為了嚴格控制聘任制范圍,公務員法規定聘任制崗位必須經省級以上公務員主管部門批准,涉及國家秘密的,不實行聘任制。 公務員法規定,「確定初任法官、初任檢察官的任職人選,可以面向社會,從通過國家統一司法考試取得資格的人員中公開選拔。」
李飛強調,法官、檢察官的任用與公務員錄用不是一回事。法官、檢察官的任用有從事法律工作年限等特別要求;法官、檢察官的職務都是副科級以上的層次,其任命機關是人大常委會而不是政府機關;初任法官、檢察官也沒有試用期的規定。這些都與公務員錄用存在著很大的區別。綜合考慮各方意見後,終於形成這種各方都能認可的表述。 在公務員法中,保障公務員合法權益的規定很多。如公務員有8項基本權利;對公務員不利的人事處理決定,應以書面形式通知其本人;處分公務員須聽取本人的陳述和申辯;公務員對涉及本人的人事處理決定不服時可提出申訴,並進一步擴大了申訴的范圍,對省級以下機關的申訴還可以再申訴;公務員對侵犯其合法權益的機關及其領導人員可提出控告,等等。
侯建良介紹說,公務員法中另一個鮮明的特色是,公務員法還建立了人事爭議仲裁製度,適用於聘任制公務員與機關之間發生爭議的處理。這種因履行聘任合同而產生的爭議,先由一個中立的人事爭議仲裁機構來調解和裁決,當事人對裁決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② 中日企業上存在的法律問題
一、日本的企業形態
(一)商人、公司、企業的概念及其法律體系
日本的《商法》中,沒有使用"企業"這個概念,而只有"商人"、"商行為"和"公司"的概念。在商人的規定上,日本《商法》基本上採用法國的客觀主義,即認為以一定的商行為為業的人即為商人。《商法》第4條第1款規定:"本法所稱的商人,是指以自己的名義、以從事商行為為業的人"。但是,在1938年的修改中,吸收了德國法規定的"作為商人營業者即為商人"的主觀主義,即商人主義的規定。《商法》第4條第2款規定:"利用店鋪或其他類似設備、以從事物品銷售為業者,或者經營礦業者,雖非以從事商行為為業,但亦視為商人。"此外,關於醫生、律師、畫家、音樂家等自由職業者是否為固有商人,一般認為即使他們以營利為目的從事工作,但也不符合社會通常觀念上的營業。另外,公法人中的鐵道事業、煤氣事業一般被認為是營業,郵政事業則不被認為是營業。但是,在承認公法人為商人時,其商業登記、商號等規定,適用特別法,而不適用商法。關於公司的概念,則是規定在《商法》第52條,它是指:"以從事商行為為業的目的而設立的社團",但是"以營利為目的並按照本編規定設立的社團,即使不以商行為為業,但也視為公司"。
在日本的現實經濟生活中,"企業"一詞被廣泛使用。日本學者一般認為:"企業是從事生產活動的經濟主體"。[2]由於1899年公布的《商法》具有個人本位主義的近代性格,因此在法律主體上使用了"商人"這一概念。但是,隨著資本主義的高度發展,出現了諸如股份有限公司那樣的能夠把資本、人和物高度結合成一體的經濟組織。使用"企業"這一概念,比"商人"更能正確地表達現代經濟組織的特徵,因此商法學者也逐漸把"企業"看成了"商人"的代名詞。著名的商法學者竹內昭夫認為:商法可以被看成是企業法,而企業法是"以調整與企業相關的主體之間的經濟利益為目的的法律領域"。[3]現在,日本學界達成的共識是"商法企業法論",即認為商法是以企業特有的生活關系為對象的法。商法,作為企業關系中特有的法,也叫企業法,這里的企業是指具有計劃和繼續意圖的、從事營利行為的一個統一和獨立的經濟單位。[4]
(二)企業形態
如果把日本的商法看成為企業法的組成部分,那麼,日本的企業就有如下8種不同形態:
1.個人企業
個人企業的法律形態是"個人商人"。在作為商人的個人企業中,個人一方面是交易的主體,獨享經營利益,另一方面,對於企業損失也要承擔無限責任。所以,個人財產與企業財產在法律上沒有區別。但是,1990年的《商法》和《有限公司法》修改,承認了一人有限公司的設立,其條件比大陸法系的德國和法國更為寬松。
2.隱名合夥
隱名合夥,表面上看是個人企業,是形式上出名經營者的個人企業,名義人是權利義務的主體。但是,實際上還有一個隱名合夥人的存在,此人在不顯露自己姓名的條件下出資,並根據隱名合夥協議的約定而享受利潤分成。因此,隱名合夥實質上是共同企業的一種(《商法》第535條)。
3.合夥
日本《民法》第667條規定:"合夥協議基於當事人的約定,共同出資以經營共同的事業而發生效力。"日本的"合夥"有二種情況,一是《民法》規定的合夥協議;二是指基於合夥協議而成立的團體。作為企業形態的合夥是指第二種意義上的合夥團體,但是它僅限於民法上的合夥,與特別法上的非企業合夥是有區別的。特別法上的合夥,是指農業協調合作社、消費生活協同合作社和森林合作社等依照特別法而設立的具有法人資格的"合夥",它們既不以公益、也不以營利為目的,而是以日本資本主義社會中經濟弱者的相互扶助和協調為目的。民法上的合夥企業則不具有法人資格,是以單個合夥成員之間的信賴關系為前提的共同企業。
4.企業合作社
這是指按照《中小企業等協同組合法》第9條和第10條規定設立的企業合作社。為了有效地保護中小企業的經濟地位,確保中小企業獲得公正的經濟活動機會,日本專門對中小企業的合作經營做出了規定。企業合作社可以從事商業、工業、礦業、運輸業、服務業和其他事業,合作成員的責任以其出資額為限度,採取理事和監事管理的方式開展經營活動。
5.合名公司
相當於英美的partnership,它是具有相互信賴關系的少數個人共同經營事業的公司形態,其中各股東對公司的債權人承擔直接連帶無限責任(《商法》第80條)。公司股東一方面對公司債權人負有嚴重的責任,另一方面他們本身也是公司的業務執行機關和代表機關。在基本事項的決定上,需要取得股東的一致同意,並且沒有其他股東的承諾,不能將所持股份轉讓給他人。根據日本法務省的統計,截止到2000年3月底,日本共有合名公司19299家。[5]
6.合資公司
相當於英美的limited partnership,它是根據《商法》第146條和157條,由無限責任股東和有限責任股東構成的公司。其中,有限責任股東與無限責任股東相比,由於責任較輕,因此不具有公司業務執行權和代表權,而只具有一定的監督權。但在公司基本事項的決定中,一般需要全體股東的一致同意,有限責任股東在轉讓股份時,需要無限責任股東的全員承諾,但不需要其他有限責任股東的承諾。合資公司實際上是合名公司的一個變化形態(《商法》第147條)。根據日本法務省的統計,截止到2000年3月底,日本共有合資公司80493家。
7.股份公司
相當於英國的company和美國的corporation,它是指股東對公司債權人不承擔任何責任、而僅僅對公司承擔有限的出資義務,其責任"以其所有股份的認購價額為限度"(《商法》第200條第1款)的公司。由於股份公司採取把股東的地位稱作股票的細小比例單位的形式,因此股東只對公司承擔以出資額為限度的有限責任。由於股份公司的股東地位採取股票和有限責任的形式,意味著股東的人數可以很多並僅僅在資本的面上集結,是典型的物質上的公司。由於受到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權分立政治思想的影響,股份公司的意思決定機關一般由股東總會、董事會和監查人三個機關組成。但是,在1950年的《商法》修改中,縮小了股東總會的許可權,擴大了董事會的權力。同時,監查人的業務監查許可權也被主要轉移到了董事會,監查人的許可權主要被限制在了會計監查領域。[6]股份公司很容易形成擁有許多股東的大規模的團體,這在日本是募集大眾游資、創辦大企業的最佳途徑。股份公司的最低資本金為1000萬日元。根據日本法務省的統計,截止到2000年3月底,日本共有股份公司1208384家。
8.有限公司
相當於德國的Gesellschaft mit beschr?nkter Haftung 和法國的sociéte à responsabilité limitée,它是由只對公司負有一定的出資義務、而對公司債權人不負任何責任的股東構成的公司(《有限公司法》第17條)。在股東責任這一點上,它與股份公司是一樣的,但是其公司的設立手續和內部組織情況等,在一定程度上簡單化了。如對董事的人數及任期沒有限制,監查人為任意機關,不允許公開募集社員,社員的人數原則上在50人以下,最低資本金為300萬日元。根據日本法務省的統計,截止到2000年3月底,日本共有有限公司1691750家。
二、我國的企業形態
(一)我國企業制度的創新
我國現代企業制度的重建,始於對外開放的"三資企業法",即1979年頒布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1986年頒布的《外資企業法》和1988年頒布的《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其中,中外合資經營和中外合作經營企業都是外國公司、企業或其他經濟組織、個人,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則,在中國境內與中國的公司、企業或其他經濟組織共同舉辦的企業。在企業形式上,《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第4條明確規定:"合營企業的形式為有限責任公司。"而根據《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第2條規定,合作經營企業可以是法人,也可以不是法人,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企業形態。根據《外資企業法》第2條規定,外資企業則是指依照中國有關法律在中國境內設立的全部資本由外國投資者投資的企業,但不包括外國的企業和其他經濟組織在中國境內的分支機構。
在引進外資,創制企業模式的同時,我國於1988年又頒布了《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和《私營企業暫行條例》,於1990年頒布了《鄉村集體所有制企業條例》,於1991年頒布了《城鎮集體所有制企業條例》,在企業形態的劃分標准上突出了所有制的特色。一般認為,全民所有制企業(1993年《憲法》修改後稱國有企業)、鄉村集體所有制企業和城鎮集體所有制企業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公有制企業,中外合資、合作企業是混合所有制,外資企業則屬於私營企業的范疇。
(二)我國公司制度的建立
我國1993年通過的《公司法》,是根據與前述企業法完全不同的原理而制定的,即它不是根據所有制的形態而是根據出資者的責任形式這一與資本主義國家的企業法相同的原理而制定的。《公司法》第2條和第3條規定:"本法所稱公司是指依照本法在中國境內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是企業法人"。在與日本企業法律制度的比較中可以發現,我國《公司法》未對無限責任公司和兩合公司做出規定。這被解釋為,主要是順應國有企業改革的需要,側重於規定國有企業責任有限化的法律依據。[7]事實上,我國從八十年代後期才開始在少數國有企業實施股份制改革試點工作,到1992年開始全面推行,《公司法》則反映了這一形勢的變化。
1997年我國頒布了《合夥企業法》,1999年又頒布了《個人獨資企業法》,這兩個法律是對我國公司法律制度的充實和完善。根據《合夥企業法》第2條的規定,各合夥人因為"對合夥企業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因此它實際上相當於無限責任公司。在該《合夥企業法》的起草過程中,也曾討論過相當於兩合公司的企業形式,即設立有限合夥人的規定問題。但由於這一問題的復雜性,最終沒有在該法中規定出來。根據《個人獨資企業法》第2條的規定,自然人個人投資並以其個人財產對企業債務承擔無限責任的經營方式得以確立,這實際上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一人公司制度的進一步發展,即在《公司法》第64條有關國有獨資公司的基礎上,增加了自然人一人公司的規定。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出現了原有的企業法和《公司法》都未能包含的諸如城鄉股份合作制企業那樣的新的企業形式,在法律規范上也出現了企業法和公司法相融合的領域。如1996年通過的《鄉鎮企業法》第2條規定:"鄉鎮企業是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農民投資為主,在鄉鎮(包括所轄村)舉辦的承擔支援農業義務的各類企業","符合企業法人條件的,依法取得企業法人資格"。
(三)企業形態
綜上所述,我國的企業形態主要有下列9種: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外資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國有企業、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合夥企業、個人獨資企業、鄉鎮企業等。根據我國《公司法》第18條規定:"外商投資的有限責任公司適用本法,有關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的法律另有規定的,適用其規定。"因此,可以說"三資"企業的絕大部分是採取了有限責任公司的形態。可見,與日本的企業形態相比,我國的企業形態更為復雜多樣。我國的法律雖然對大陸法系下的隱名合夥、企業合作社、合名公司和合資公司尚缺乏明確的規定,但對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主體的"三資"企業、國有企業和鄉鎮企業則做出了時代性的制度創新。
三、中日兩國企業形態的本質差異
首先,日本的企業具有統一的"商的色彩"即"營利的性質"[8],法人企業只有公司。而我國的法人制度是在國有企業改革的過程中產生的,因此我國的法人企業不限於公司,沒有公司化的全民所有制或國有企業、集體所有制企業和股份合作制企業也都是法人企業。這些企業自然地、或多或少地具有"作為國家行政擔負者的"性格。[9]因此,擴大國有企業自主權及其公司化、民營化等課題,是完善中國企業制度的關鍵。[10]誠然,由於所有制形式上的差異,我國的企業制度比較側重於公有制企業和混合所有制企業形態的發展,而日本的企業制度則從一開始就主要以私有企業為調整對象。
其次,從法律的層面講,日本的商法即企業法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已經形成了比較穩定的現代公司制度。相對而言,我國的企業制度還處在尚未完全定型的發展階段。例如日本的企業法中沒有"股份合作制"的企業形式,我國的"股份合作制企業"實際上是"集體"經濟發展的產物,具有濃厚的中國特色。可以說,中日兩國現代企業法律制度上的差異,主要來自日本資本主義商法體系和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的本質差異。
第三,就企業關系所依據的法律體系看,日本的企業法律制度所遵循的是"特別法優於習慣法"的原則,因此在制定法之間適用的順序是:商事特別法令、條約、商法和民法。並且,日本《商法》第1條規定了"本法未規定的,適用商業習慣,沒有商業習慣法的,適用民法"。我國的企業法律制度主要是遵循各類企業的特別法、公司法和民法通則等規定,在是否可以遵循商業習慣法的問題上,尚未有明確的規定。
參考文獻:
[1]趙旭東:《公司法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頁。
[2](日)境新一:《現代企業論-經營與法律的視點》,文真堂2003年版,第3頁。
[3](日)竹內昭夫、龍田節編:《現代企業法講座1》,東京大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6頁。
[4](日)川村正幸等:《現代商法》,中央經濟社2001年版,第2頁。
[5](日)北澤正啟:《會社法》,青林書院2001年版,第31頁。
[6](日)加美和照:《新訂會社法》,勁草書房2001年版,第181頁。。
[7] 李飛:《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的立法思考》,《中國法學》1995年第1期。
[8](日)井上茂:《法哲學研究》(第四卷),有斐閣1986年版,第243頁。
[9](日)川島武宜:《日中經濟貿易中法律上的基本問題》,《判例タイムズ》1986年No.585,第3頁。
[10](日)古島義雄:《亞洲o中國o日本-企業與金融的改革》,東京シグマべイスキャピタル株式會社2002年版,第85頁。
③ 憲法與法律委員會屬於全國人大的什麼
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屬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專門委員會之一。
憲法和法律委員會統一審議向全國人大或者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的法律案;其他專門委員會就有關的法律案進行審議, 向憲法和法律委員會提出意見,並印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或者常委會會議。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將「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更名為「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
(3)李飛立法擴展閱讀
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擬更名為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
2018年3月5日上午,憲法修正案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兼秘書長王晨在作關於草案說明時透露,2月28日,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提出,將「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更名為「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
王晨說,上述調整涉及憲法第七十條中法律委員會名稱的規定。根據黨中央精神,將這個問題在本次會議審議憲法修正案(草案)時一並考慮。
④ 我國《公務員法》的立法目的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是為了規范公務員的管理,保障公務員的合法權益,加內強對公容務員的監督,促進公務員正確履職盡責,建設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於擔當、清正廉潔的高素質專業化公務員隊伍,根據憲法,制定的法律。
(4)李飛立法擴展閱讀:
2005年4月27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
根據2017年9月1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等八部法律的決定》修正。2018年12月29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修訂,自2019年6月1日起施行。
⑤ 求對行政許可法第十六條的解釋
【釋義】 本條是關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的行政許可規定權的規定。
設定權和規定權是兩種不同的立法權。所謂設定權是指法的創制權,是立法機關創制新的行為規范的權力,是從「無」到「有」。規定權是指現有的法的規范具體化的權力,不創制新的行為規范,是從「粗」到「細」。設定權和規定權都屬於廣義的立法權。在我國,立法主體呈多元化,除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外,國務院、省級人大及其常委會、較大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國務院部門、省級人民政府、較大市的人民政府等都有一定的立法權。但它們的立法許可權不同,立法的目的也不同,有的是創制性的立法,有的是執行性的立法。創制性的立法是立法主體為了填補法律或者法規的空白而進行的立法;執行性的立法是為了執行某個特定的法律或者法規的規定而進行的立法,是對法律或者法規的具體化。根據憲法和立法法的規定,行政法規和規章作為行政機關的立法,它們都需要上位法作為「依據」,是為實施上位法而制定的實施性的規范性文件。地方性法規雖然不需要上位法作為「依據」,只要不與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就可以,但實踐中地方性法規還是以實施法律、行政法規為主。因此,可以說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主要是為了保證憲法和法律的實施而制定的,從性質上講,主要是執行性的立法。但實際情況是,我國的法制建設起步較晚,任務重,都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立法,一是進展慢,趕不上發展需要;二是有些事情制定法律的時機還不成熟,需要國務院或者地方先行試驗。因此,不同的立法主體都有一定的創制權。在我國,行政法規創制性的立法比較多,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創制性的立法比較小,尤其是規章,一般都是執行性的立法。本法第十四條、第十五條規定了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省級人民政府規章在行政許可立法上的創制性立法權,劃分了行政許可的設定權,本條進一步規定了它們在行政許可立法上的執行性立法權,即規定了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的行政許可規定權。
一、行政法規的規定權
根據憲法和立法法的規定,行政法規是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或者法律的授權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它的法律位階比較高,既可以設定行政許可,也可以對法律設定的行政許可進行具體化。目前,由於一些領域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沒有立法,行政法規進行創設的立法比較多,大量的行政許可是由行政法規設定的,行政法規對法律設定行政許可作出具體規定的比較少。這是由於我國法制建設初期的任務和特點決定的。隨著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立法越來越多,法律的空白越來越少,行政法規的創制性立法空間相對變小。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一般比較概括、抽象,對拿不準的東西往往授權行政法規去規定,因此,行政法規對法律作進一步具體化的空間還比較大。所以,本法規定行政法規可以在法律設定的行政許可事項范圍內,對實施該行政許可作出具體規定。行政法規對法律設定的行政許可作具體規定,要注意與其創設性立法的區別,也就是說在對法律規定的行政許可作具體規定時,不能創設新的行政許可。
二、地方性法規的規定權
地方性法規是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情況下制定的規范性文件,不需要有上位法作為「依據」,有自主立法的性質。但實際情況是,地方法規創設性的立法比較少,實施性的立法比較多。尤其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國家在制定法律時,往往規定得比較「粗」,給地方立法留下一定的「空間」,實踐中地方性法規主要以實施法律為主。因此,本法規定地方性法規可以在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行政許可事項范圍內,對實施該行政許可作出具體規定。根據這一規定,地方性法規既可以對法律設定的行政許可作出具體規定,也可以對行政法規設定的行政許可作出具體規定。同樣需要注意的是,地方性法規在對法律、行政法規設定的行政許可作具體化時,不能增設新的行政許可。
三、規章的規定權
這里的規章包括國務院部門規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規章。國務院部門規章是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地方政府規章是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無論是國務院部門還是地方人民政府,其主要職能還是執行法律、法規,進一步落實法律、法規的規定。有時法律、法規制定得比較「粗」,如果不進一步細化,執法人員不好掌握,執行起來可能會亂,因此,需要規章進一步具體化。本法規定規章可以在上位法設定的行政許可事項范圍內,對實施該行政許可作出具體規定,賦予規章行政許可規定權,以保證法律、法規的貫徹實施。
這里的「上位法」是指法律效力等級高的法。由於制定機關不同,法的效力等級也不同,在不同的效力等級的法之間,效力等級高的為上位法,效力等級低的為下位法。如在法律與行政法規之間,法律是上位法,行政法規是下位法;在行政法規與地方性法規之間,行政法規是上位法,地方性法規是下位法。對於國務院部門規章來說,法律和行政法規是上位法。對於地方政府規章來說,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都是上位法。
本法沒有賦予國務院部門規章的設定權。在審議中有不同意見,有意見的認為,應當給部門規章一定的行政許可設定權,其主要理由是:(1)在我國目前的法律體系中,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在效力上處於同一位階,在設定行政許可方面應當處於平等的地位,如果給地方政府規章設定權,就應當給部門規章設定權。部門規章作為我國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是公開、透明和規范的,並已成為各部門依法行使行政管理權的重要依據;(2)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需要政府管理的事務越來越多,有些事項必須實行行政許可,但制定法律、行政法規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應當允許各部門不斷探索和調整自己的管理形式和方式,不必事事都要經過國務院討論、決定;(3)在有些行政管理領域,法制還不健全,大量的執法依據是中央和國務院的文件,包括中辦、國辦、中宣部的有關文件和部門規章。如果這些文件設定的行政許可都不能作為執法依據,一時間國家法律又不能出台,管理上就會出現空檔,行政管理就會出現無法可依的局面;(4)我國已加入世貿組織,為了保護人民健康,維護國家利益,需要利用部門規章的形式及時採取一些有針對性的技術貿易措施,設定必要的行政許可,如果不分情況,區別對待,一律禁止部門規章設定行政許可,在今後的管理中有可能陷於被動;(5)賦予部門規章行政許可設定權,只要按照合法、合理、效率、責任、監督的原則,通過嚴格行政許可的設定條件,建立規范的行政許可程序和監督機制,就能保障和監督行政機關有效實施行政管理,實現政府職能的轉變。另一種意見不贊成賦予部門規章行政許可設定權。理由是:(1)在設定權問題上,要繼續體現行政許可制度改革的精神,政府管該管的,放開不該管的,不能幹什麼都要發許可證,政府不能變成萬能的政府,要盡量減少許可;(2)許可太多,會影響效率。現在企業工商登記的前置審批太多,地方政府要營造好的投資環境,要求工商行政部門快發執照,但這些前置的許可程序又不能少,給工商企業登記帶來很多問題;(3)在市場監管上,應當加強事後監督,減少事前許可;在設定權上,所有許可事項,只要兩道手續,搞二重奏就可以了。原則上應當取消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的設定權。
取消部門規章的行政許可設定權是在起草行政許可法過程中國務院所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放鬆行政管制,治理行政許可太多、太濫的必要措施。考慮到國務院各部門主要任務是執行法律、行政法規,是執法部門,不宜自我授權,以防止為本部門和本系統設定和擴大權力。雖然取消規章的設定權會有一些問題,但是沒有行政許可並不是放棄監管,對一些必要的行政許可,可以通過國務院發布決定的方式予以保留,因此,取消規章的設定權不會有太嚴重的後果。權衡利弊,最後,行政許可法維持了國務院提交的草案的規定,沒有賦予部門規章行政許可設定權。
法規、規章在對上位法設定的行政許可作具體規定時,主要是對行政許可的條件、程序等作出具體規定,應當注意兩點:
1.不得增設行政許可
如法律規定設立某類企業需要某個部門批准後,就可以到工商局登記注冊,行政法規在作具體規定時,規定還要另外一個部門批准,這就屬於增設了行政許可。對於上位法作出規定的管理事項,如果需要設定行政許可,應當由上位法設定,上位法沒有設定,應當理解不需要用設定行政許可的方式管理,下位法不能增設新的行政許可。這樣規定是為了防止不同立法主體重復設定行政許可。
2.不得增設違反上位法規定的其他條件
上位法在設定行政許可時,有時沒有規定條件,有時條件規定得比較概括,出現這兩種情況,都需要法規、規章進一步具體規定,但不得增設違反上位法規定的其他條件。如何理解是對許可的條件進行具體化還是增設新的條件,實踐中往往難以區分。應當結合設定行政許可的目的來判斷。如煙草專賣法第十五條規定:「經營煙草製品批發業務的企業,必須經國務院煙草專賣行政主管部門或者省級煙草專賣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取得煙草專賣批發企業許可證,並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核准登記。」沒有對取得「煙草專賣批發企業許可證」的條件作規定,需要法規或者規章作出具體規定。如果法規、規章規定必須經營指定的煙廠生產的卷煙,就屬於增設了違反上位法規定的條件。再比如計量法第十二條第一款規定:「製造修理計量器具的企業、事業單位,必須具備與所製造、修理的計量器具相適應的設施、人員和檢定儀器設備,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計量行政部門考核合格,取得《製造計量器具許可證》或者《修理計量器具許可證》」。但對必須具備什麼樣的設施、人員和檢定儀器設備沒有規定。國務院計量主管部門可以作具體規定,如果計量主管部門規定生產規模必須達到多少才發證,也屬於增設新的條件。
(以上內容出自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張春生、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李飛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釋義》)
⑥ 釋法前,兩次宣誓的那兩個人怎麼辦,既然裁定第一次無效。第二次又宣誓。和人大出的釋法宣誓一次無效即喪
李飛:第三個問題,在這之前已經出現的情況。我剛才講了,按照基本法考慮到香港原來的法律制度,只要終審法院已經下了終審判決的可以例外,我已經把問題說明白了。再有,監誓人的權力問題。大家看這次解釋第二條最後一款最後一項,對監誓人的職責,根據立法的原意作了闡明。我也看到香港有的貌似法律權威講,基本法104條里讀不出「監誓人」,我反過來要問他,公職人員的宣誓是不是很庄嚴的宣誓,監誓人監誓是宣誓必備的,所以監誓人負有重要的職責。不妨我把這一條再認真學習一下,宣誓必須在法律規定的監誓人面前進行,監誓人負有確保宣誓合法進行的責任。對符合本解釋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法律規定的宣誓,應確定為有效宣誓。對不符合本解釋和香港特別行政區規定的宣誓,應確定為無效宣誓,並不得重新安排宣誓。這就是說,監誓人的職責已經包含在基本法和有關法律對宣誓整個程序的規定當中,他的職責是非常重要的。
⑦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香港基本法委員會的人員組成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委員會,簡稱「香港基本法委員會」,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下設的工作委員會。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設立全國人大常委會香港基本法委員會的決定,香港基本法委員會的任務是:就有關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17條、第18條、第158條、第159條實施中的問題進行研究,並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供意見。
香港基本法委員會由12名委員組成,內地和香港委員各6人,任期5年。所有委員均由全國人大常委會任命。
香港委員須由在外國無居留權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國公民擔任,由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立法會主席和終審法院首席法官聯合提名,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任命。
委員會組成人員
主任
李飛
副主任
梁愛詩(女)張榮順
委員
劉廼強陳弘毅鄭淑娜(女)
饒戈平莫樹聯徐澤
黃玉山 黃蘭發譚惠珠(女)
⑧ 聊聊當前的熱點話題 (兩會) 要快啊,最遲明天早上
新華社北京3月15日電(記者周亮、崔清新、周婷玉)2011年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宣告形成,樹立起我國民主法制建設進程中的又一座豐碑,也標志著我國全面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豐碩成果振奮人心,宏偉目標催人奮進。兩會召開期間,代表委員表示,站在新的起點上,要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全面法制保障和強大制度動力。
完善法律體系不停步
230多件法律、690多件行政法規、8600多件地方性法規……這是一個集中體現黨和人民意志、立足中國國情和實際、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法律體系。
「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治進程中的重大歷史成果。」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李飛說。
江西省委常委、副省長陳達恆已連任三屆全國人大代表,親身經歷了我國依法治國方略的深入實施,感受了民主政治建設的發展進步。他說:「法律體系形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的法制基礎。」
南京大學校長陳駿代表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讓我們對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充滿信心。」
成就鼓舞人心,前進永不止步。
代表委員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不是立法任務的完成,更不是終結。站在立法工作的新起點上,抓緊修改與經濟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法律,及時制定對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有重要意義的法律,仍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沈春耀表示,今後一個時期,應該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法律的修改完善上來、放到法律配套法規的制定上來,同時還要制定一些新的法律。
修改教育法、修改預演算法、修改民事訴訟法……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代表提出的議案中,有81%涉及到對法律的修改。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信春鷹代表表示,法律體系的形成只是完成了一個階段性的目標,今後的工作會更艱巨,難度會更大。「對立法機關來說,法律體系的形成只是表明立法工作在新的起點上更加深入,工作要求會越來越高。」
保證黨的領導不削弱
我國憲法載明,中國各族人民將繼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以國家根本法這種最高法律形式明確了中國共產黨在國家經濟、政治、社會生活中的領導地位。
代表委員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推動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探尋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艱辛努力和偉大實踐中逐步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完善和法治國家建設的推進,都離不開黨的領導。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成為基本國策,載入憲法,人民群眾管理國家的政治權利有了法律保障。福建省省長黃小晶代表說:「前進路上需要凝聚而不能耗散。確保黨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領導核心地位,是實現國家長治久安、推進事業發展的根本政治保障。」
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與核心。代表委員表示,確保實現人民當家作主,需要有堅強的政治領導,需要有「領路人」和「主心骨」。
「我國的政黨制度,中國共產黨是領導核心。作為民盟盟員,我堅決擁護這個制度,不搞多黨輪流執政。我們需要穩定的發展,需要有核心力量來保障百姓安居樂業。」寧夏銀川唐徠中學教師呂新萍代表說。
黨心連著民心,黨的主張源於人民的意願。代表委員認為,無論是國家大政方針的制定,還是個別立法的建議,黨的主張都凝結著全黨全國人民的集體智慧。
吉林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張金鎖代表說:「法律體系的形成,高度體現人民性,開辟了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新紀元。」
每一部法律的出台都肩負著反映民意的重任。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王利明代表說:「物權法歷時13年經過8次審議,特別是通過媒體、網路等形式向全民徵求意見,就充分體現出這一點。」
堅持社會主義根本制度不動搖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最重要的是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代表委員指出,要在堅持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過程中,用法律體系穩固國家發展的政治方向,在涉及國家根本制度等重大原則問題上不動搖,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永葆本色。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綜合國力大幅增強,這是全世界公認的事實。」陳達恆代表說,「我們找到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這條道路無論何時、何種情況都要堅持走下去,而且要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既定方略進一步法制化、制度化,確保國家一直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
思想指導行為,方略引領作為。代表委員指出,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要遵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一以貫之地堅持、遵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等各項基本制度。
「新中國成立60多年的發展歷程告訴我們,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能夠最廣泛地代表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沒有別的什麼主義。」今年60多歲的四川資陽市迎接鎮分水村村支書楊翠芳代表說:「我們老百姓如今過上了這么幸福的生活,我們國家的發展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應該珍惜,而絕不能動搖我們的指導思想。」
國體、政體、制度、方略……決定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會走什麼樣的發展道路,最終會走向哪裡。代表委員認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是史無前例的艱巨探索。必須從政治高度認識國家發展的根本方向性問題,始終不渝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陳斯喜說:「我國的法律集中地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國家學說和經濟、法律等一系列重要思想。比如,在國家權力歸屬上,我們堅持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反對君權神授;在國家政權形式上,我們實行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組織和運作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而不是『三權分立』的議會制或總統制;在經濟方面,我們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
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基本制度,要由這個國家的歷史發展和現實國情決定,由這個國家的人民作出選擇。代表委員指出,必須始終堅持從我國的國情和實際出發,把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作為立法基礎,緊緊圍繞經濟建設的中心任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推動科學發展和促進社會和諧的戰略方針,堅持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制度最怕『水土不服』。」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張文顯代表說,「一些國家不顧本國國情和發展階段,盲目照抄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最終導致社會動盪,社會發展嚴重倒退,人民生活深受影響,這種教訓十分深刻。」
香港鎰源資本有限公司董事長溫嘉旋代表說:「我國現行制度具有合理性、匹配性、優越性,如果不堅持,國家建設就無法順利推進,改革開放成果也將丟失。」
法律確立規則,法律規范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與時俱進、不斷完善的科學體系。「從制度上、法律上保障國家始終堅持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有利於構建科學發展、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的體制機制,可以為中國前進的巨輪導航添力。」江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胡振鵬代表說。
貫徹實施法律不打折
有法可依,是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前提;有法必依,則是依法治國的靈魂。
安徽省檢察院檢察長崔偉代表直言,盡管「有法可依」邁出了一大步,但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情況依然存在。
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雲南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許前飛代表指出:「法律制定出來後不是要擺在那兒,不實施就等於不存在。」
一些代表委員強調,沒有監督,法律難以有效實施。國家權力機關要依法行使監督權,加強和改進監督工作,確保憲法和法律得到正確實施。
沈春耀代表表示,要採取積極有效措施,切實保障憲法和法律的實施,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和尊嚴,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許前飛代表指出,各級政府、各個執法部門,首先要建立嚴格依法辦事的理念。整個社會著力於構建一種遵守法律、崇尚法律的氛圍。
法律的權威源自公正。堅持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是維護法律尊嚴的重要手段,是保證法律實施效果的重要環節。
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曹康泰委員指出,一方面國家行政機關要嚴格按法律許可權和程序辦事,加快法治政府建設。另一方面,國家審判機關、檢察機關要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湖北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敬大力代表表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後,如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健全完善,從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高度推動國家 「法治」建設,仍是一個重大的現實課題。
⑨ 根據"一國兩制"構想,我國的國家結構形式會發生哪些重大變化
一、我國的國家結構形式
(一)國家結構形式的概念和種類
國家結構形式是指特定國家的統治階級根據一定原則採取的調整國家整體與部分、中央與地方相互關系的形式.如果說政體或者說政體組織形式是從橫向角度表現國家政權體系,那麼國家結構形式則是從縱向角度表現國家政權體系.現代國家的國家結構形式主要有單一制和聯邦制兩大類.單一制是指國害由若干普通行政單位或者自治單位組成的國家結構形式.在單一制下,國家只有一部憲法,一個最高立法機關和一個中央政府,一套完整的司法系統.地方政府的權力由於中央授予,每個公民只有一個統一的國籍.聯邦制是指國家由兩個或者多個成員國(邦、州、共和國等)組成的國家結構形式.在聯邦制下,除了有聯邦的憲法外,各成員國還有自己的憲法,除設有聯邦立法機關、政府和司法系統外,各成員國還有自己的立法機關、政府和司法系統;公民既有聯邦的國籍,又有成員國的國籍.
盡管一個國家採取何種國家結構形式取決於很多因素.主要卻決定於歷史的因素和民族的因素.即一個國家形成的歷史傳統和民族的組成、分布狀況、民族關系、民族經濟的發展等要素.
(二)我國是多民族的單一制國家
我國憲法序言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一規定表明,單一制是我國的國家結構形式,決定我國採取單一制國家結構形式的原則主要有兩方面:
1.歷史原因,我國自秦始皇統一中國以來建立的就是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盡管也曾有過分裂割據的狀況,但時間非常短,而國家統一的局面一直居於主導地位.長期的歷史傳統,決定了我們必須建立單一制的國家結構形式.
2.民族原因.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的歷史狀況和民族關系,決定了在我國的具體條件下,不適宜採取聯邦制,而應該採取單一制.
二、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一)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概念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國家的統一領導下,以少數民族聚居區為基礎,建立相應的自治地方,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使實行區域自治民族的人民自主地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的制度.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包括以下主要內容.
(1)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都是中央統一領導下的地方政權機關;(2)民族區域自治必須以少數民族聚居區為基礎,是民族自治與區域自治的結合;(3)在民族自治地方設立自治機關,民族自治機關除行使憲法規定的地方國家政權機關的職權外,還可以依法行使廣泛的自治權.
(二)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
民族區域自治是我們黨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是一項具有中國特色、符合我國國情的基本制度,它體現了國家的集中統一領導與民族區域自治的有機結合.實行這一制度不僅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保障少數民族人民的平等權利和當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的權利,而且有利於把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與少數民族地區的特點結合起來,採取適合本民族地區特點的方式和步驟走社會主義道路,從而促進少數民族的進步和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的發展.
(三)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
民族自治地方是指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行政區域.根據憲法第30條的規定,民族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區、自治州和自治縣.民族鄉則不是民族自治地方.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是自治區、自治州和自治縣和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憲法規定,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應當有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擔任主任或者副主任.自治區主席、自治州州長、自治縣縣長由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擔任.
(四)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權
民族自治地方和自治權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根據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的規定,根據實際情況自主地管理本地方、本民族內部事務的權利.憲法和法律規定,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自治條例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根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並結合當地民族政治、經濟和文化特點制定的有關管理自治地方事務的綜合性法規.單行條例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在自治權范圍內,依法根據當地民族的特點,針對某一方面的具體問題而制定的法規.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須報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後才能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須報省或者自治區人大常委會批准後才能生效,並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
2.根據當地民族的實際情況,貫徹執行國家的法律和政策,上級國家機關的決議、命令不適合本民族自治地方的實際情況,經上級國家機關批准,自治機關可以變通或者停止執行.
3.自主地管理地方財政.依照國家財政體制屬民族自治地方的財政收入,都應當由自治機關自主地安排使用.
4.自主地管理地方性經濟建設.
5.自主地管理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事業.
6.組織維護社會治安的公安部隊.
7.使用本民族的語言文字.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在執行職務的時候,根據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條例的規定,使用當地通用的一種或者幾種語言文字.
三、我國的特別行政區制度
我國憲法第31條規定:「國家在必要時得設立特別行政區,在特別行政區內實行的制度按照具體情況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法律規定」.特別行區是指在我國版圖內,根據我國憲法和法律規定設立的,具有特殊的法律地位,實行特別的政治、經濟制度的行政區域.特別行政區有其自自的特殊性.主要表現在:
1.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的自治權.自治權包括(1)行政管理權.除國防、外交以及其他根據基本應當由中央人民政府處理的行政事務外,特別行政區有權依照基本法的規定,自行處理有關經濟、金融、貿易、工商業、土地、教育、文化等方面的行政事務.(2)立法權.但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須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3)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4)自行算處理有關對外事務的權團市委.根據規定,中央人民政府可授權特別行政區依照基本法自行處理有關對外事務.
2.特別行政區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變.
3.特別行政區的行政機關和立法機關由該區永久性居民依照基本法的有關規定組成.
4.特別行政區原有的法律基本不變,除屬於殖民統治性質或帶有殖民色彩,以及除同基本法相抵觸或經特別行政區立法機關要作出修改者.
(二)「一國兩制」是設立特別行政區的基本指導方針
「一國兩制」即「一個國家,兩種制度」,是指在統一的社會主義國家內,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經過最高國家權力機關決定,可以容許局部地區由於歷史的原因而不實行社會主義的政策,依法保存不同於全國現行制度的特殊制度.「一國兩制」主要意義表現在:(1)它有利於實現祖國統一,保持國家主權與領土土的完整.(2)它有利於用和平方式解決歷史遺留問題,保持台、港、澳地區的穩定與繁榮,促進國家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3)它為和平解決國際爭端提供了範例,具有世界歷史意義.(4)它豐富和發展發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國家學說的重大發展.
(三)中央與特別行政區的關系
根據基本法的規定,特別行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享有高度自治權的地方行政區域,直轄於中央人民政府,因此,中央與特別行政區的關系,是一個主權國家內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或者說是中央對特別行政區進行管轄和特別行政區在中央監督下實行高度自治而產生的相互關系.
(四)特別行政區政治體制
1.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是特別行政區的首長,代表特別行政區,根據基本法的規定,對中央人民政府和特別行政區負責.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由年滿40周歲,在香港通常居住連續滿20年並在外國無居留權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國公民,以及在澳門通常居住連續滿20年的澳門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的中國公民擔任.行政長官在當地通過選舉或協商產生,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
2.特別行政區政府.特別行政區政府是特別行政區的行政機關.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為特別行政區政府首長.特別行政區政府下設政務司、財政司、律政司和各局、廳、處、署等.特別行政區政府依基本法規定行使職權,並對立法會負責;執行立法會通過並已生效的法律.定期向立法會作施政報告,答復立法會議員的質詢.等等.
3.特別行政區立法會.特別行政區立法會是特別行政區的立法機關,行使立法權.其職權包括:根據基本法的規定依法制定、修改和廢除法律;審核、通過政府的財政預算;根據政府提案決定稅收和公共開支;聽取行政長官的施政報告並進行辯論;對政府工作提出質詢;等等.
4.特別行政區的司法機關.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司法機關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各級法院,包括終審法院、高等法院、區域法院、裁判署法庭和其他專門法庭,並由律師司主管刑事檢察工作.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司法機關是澳門特別行政區法院和檢察院,包括初級法院、中級法院和終審法院,檢察院獨立行使法律賦予的檢察職能.
喬曉陽:「一國兩制」與單一制國家體制不矛盾
人民網北京4月6日訊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天下午舉行記者招待會,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喬曉陽、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李飛、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副主任徐澤介紹全國人大常委會對香港基本法附件一和附件二有關規定的解釋情況,並答記者問.
喬曉陽在回答記者的提問時說,關於聯邦制和單一制的問題,美國是聯邦制,中國是單一制,單一制下面設立一個特別行政區,這正是「一國兩制」的偉大之處,與單一制不矛盾.中央和香港特區的關系有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就是一般的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比如剛才講到地方沒有自己固有的權力,權力都是中央授予的.另外有關「一國」的體現都是在單一制下的中央與地方的關系.還有一層就是「一國兩制」下的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就是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香港有高度自治權,這個權力遠遠大於內地各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權力.它的統一就是在一個國家下面的兩種制度.
喬曉陽說,基本法也明確,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制度,保持資本主義制度50年不變,法律制度不變,司法制度,除了有了終審法院帶來的變化以外,其他基本都不變.通過基本法來保證香港實實在在的搞資本主義.這兩個跟聯邦制是不一樣的,聯邦制的權力實際上是各個州授予聯邦,把其他權力保留下來,沒有給聯邦的權力,都是在各自的州裡面.
喬曉陽說,單一制是反過來的,地方沒有權力,地方的權力是中央給的,這是一個根本的區別.如果說一定有「剩餘權力」,這個權力也是在中央.基本法20條是這樣規定的,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全國人大和中央政府給予的其他權力.也就是說在基本法已經授予的權力的情況下,如果特區有需要,但是你本身沒有權,還要再由全國人大或中央政府授予.這和聯邦制是不一樣的.
喬曉陽說,是否需要修改,行政長官應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報告,由全國人大常委會確定,這是解釋的第三條.至於說到是不是就是行政長官需要、人大需要,人民有這個需要怎麼辦?香港社會是多元的社會,香港民主需求是多樣的,各個界別、各個方面都有不同的民主需求.
喬曉陽說,在香港發展民主,必須要有利益兼顧、均衡參與的問題.即便是將來普選,請注意基本法的第45條,提名委員會也是有廣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員會,這也是體現均衡參與.人民有需要,行政長官有很多咨詢機構,可以廣泛的吸納人民的需求,最後由他作為特別行政區的代表以及基本法規定向中央負責,他要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報告,這個報告里應當反映出人民的訴求.